第一篇:《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反思
《观书有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 的重要性.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
教学难点: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很多关于读书的名言,大家还记得吗?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关于读书的古诗——观书有感。【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同学们,大家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五步法吗?
3.首先,我们来知诗人,【出示朱熹图片】这就是朱熹, 你对朱熹了解多少? 4.接下来,谁能把诗题解释一下?
5.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这节课只要同学们认真读,用心思考,积极发言,相信你的收获一定会很大。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走进古诗。
二.品析诗句 理解诗意
1.首先请同学们对照屏幕上的自学任务,初步自学这首诗.【任务一】
1)反复诵读, 读准字音,读出诗的韵味;2)理解重点词语,说说各诗句的意思.3)借助插图,想象诗歌 所描绘的画面.4)不懂的地方学生可以互相交流。2.学生诵读,自主学习。3.展示交流 1).检查诵读
(1)同学们,朱熹说过: “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你能声音响亮,准确清楚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相机正音“鉴” “徘 徊” ,再指名读】
(2)诗有了节奏,就会给人美的享受.谁又能读出这七言绝句的节奏来呢?(3)这首古诗有个特殊的标点,你发现没有?(?)所以这句要读出问的语气,我们一起来!(4)小结:同学们,基本上做到读通读顺,待会儿我们理解了这首诗,相信大家读出的韵味会更足.2).品读一二句.(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么多遍,你知不知道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景物呢?方塘就是指?多大的方塘?这是怎样的半亩方塘?用诗中的一个字眼来回答?
(2)浏览全诗,哪几句描绘了它的清?【出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3)“鉴”是个生字,什么意思?(镜子)古人用的是铜镜,不用时,用软布把镜面遮住, 用的时候再把它打开,这就是——一鉴开.“半亩方塘一鉴开” ,短短 7 个字,包含了一个多么美妙的比喻句,把半亩方塘比作一面(打开的镜子),写出了方塘的——清澈明净。水的清澈明净还表现在哪?(4)“天光云影共徘徊” “徘徊”什么意思?换成“晃动”行不行?这句什么意思?这里也包含着一种修辞手法?方法: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慢慢地移动着,它暗示了我们什么呢?(池塘的水在缓缓地流淌)(5)池塘优美的景色,让人非常喜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来朗诵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师读,生交流】
(6)同学们,虽只是一方小小的景观,却很能够感染人,它清新,自然,清爽,明朗,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指名读——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会读得更好, 再指名读——女生齐读— —一起美美地背一背这两句】
3).品读三四句.(1)诗人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产生疑问——问渠哪得清如许?翻译一下,他有什么疑问?是啊,到底什么原因呢?诗人作出回答——为有源头活水来.【出示三四句】
(2)“渠”这里是指什么?现在生活中指什么?这就是古今意的不同。(3)“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儿读“wèi” ,第四声,作什么意思?(因为)它向我们解释了 池塘清澈的原因是——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怎样的水才是活水呢?(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4)我们可以想象:远处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汇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断流入方塘,所以方塘 的水才能那样新鲜清澈.)(5)连起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6)如果没有活水涌来,方塘会怎样?可见,源头活水对于小池塘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4).配乐读全诗,读出诗人心中的喜欢之情.三.辩论明理 享受诗趣.1.【任务二】
这首诗全写的是池塘中的水,可是题目却用了《观书有感》,这是为什么呢?
2.小组讨论,学生畅所欲言
3.交流结论: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使池水.不断地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使人 __________.板书:人的心智: 更加聪明 ← 读书汲取 4.诗人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把美丽的方塘风光和读书感想融合在一起,使这首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此时此刻,再读这一首诗,我们又该如何去读?指导朗读。【指名读(2 人)——齐读】
四.拓展新知.1.朱熹先生把读书的道理巧妙地藏在这首写景诗里,使人们一下子就接受了他的观点,像这样的诗叫作“说理诗”。同学们想想,你还能举出一些跟这些诗相似的说理诗吗?
2.朱熹还有一首鲜为人知的说理诗《泛舟》,【出示古诗】借助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并想一想这首诗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读书道理.3.诗人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要想变得心智聪明,就必须多读书!)五.【出示名言】的确,只有读书才会使人进步,请同学们齐读名言,作为这节课的结束语!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活到老,学到老.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六.作业布置:
搜集朱熹的《春日》读一读,背一背。
板书设计:
观书有感
看 方塘 清澈透明 ← 源头活水(写景)想 心智
更加聪明 ← 不断读书(喻理)
第二篇:冬夜读书示子聿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
黄陂区前川一小
曾
玫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深入理解古诗的含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古诗的能力,让学生推敲词句,感悟经典诗文的魅力。
3、读写结合,深化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大意,感悟古诗意蕴美。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品评古诗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关注课题,以疑导学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同学们要注意聿字的写法,中间一横要出头,悬针竖要写得挺拔有力。教师范写
谁知道“示”的意思?(生:启示,教导)师:读课题你能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从课题中我知道这件事发生的时间是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学生:从课题中我知道这首诗中的主要人物是作者陆游和他的儿子子聿。学生:从课题中我了解到诗中所写的是陆游教导他的儿子怎么读书。师:题中短短的四个词语,七个字就让我们知道了时间、人物、事件这些信息,诗题真是高度凝练概括,文题中有的揭示主题,有的告知事件,你还知道哪个诗题是告知事件的?(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再读课题,你产生了什么疑问? 生:陆游是怎样教儿子读书的?
生:陆游对儿子讲了那些读书的道理呢?
师:学习古诗,一定要仔细琢磨课题。这节课让我们穿越时空,跟随作者的文字回到多年前那个寒冷而温暖的冬夜,去倾听一位父亲的读书感悟吧!
二、关注朗读,读中理解
(1)小声自由地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注意 :“壮、”
“始”等字的读音。
(2)检查读书情况,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师:朗读是读书的好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了几次后,谁能说说诗句大意?指名学生说
生: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是年轻就开始努力,到了老了才取得成功,从书本中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不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想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自实践。
三、关注品味,感悟诗韵
1、指名读第一句诗说说这句诗中哪些词引起你的兴趣,让你觉得有意思? 学生:“无遗力”三个字让我想起词语:不遗余力,竭尽全力。
师:“无遗力”这个词告诉我们要怎样读书?(生:全身心投入。十分专注)板书:孜孜不倦
师:这种学古诗的方法叫组词法。板书:组词法 师:由“少壮”一词让你联想到那句名言? 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师:这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叫联想法。板书:联想法。师:谁能在这句诗中找到一组反义词?(少-老)
那么这一组反义词又说明了什么?(读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坚持不懈,不能半途而费,虎头蛇尾,更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持之以恒。板书:持之以恒
师追问:
把“老始成”换成“老就成”或“老了成”行吗?
学生讨论:“始”是“才”的意思说明读书要付出长期的努力,不是轻而易举的,如果换成“老就成”就显得顺其自然,水到渠成了。不符合作者原意
2、读着读着,你觉得“工夫”一词能换成“功夫”一词吗?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填空练习题
不一会儿()妈妈就把菜炒好了。
画鸡蛋并不是简单的事,达芬奇花了好长时间才练好了这身()。
3、由这句诗你联想到那些古人认真读书的故事?(凿壁偷光、头悬梁,锥
刺骨、程门立雪)让我们带着赞美之情读好这句诗。(指名读,评读,集体读)
师:看来学古诗一定要一字一词体会,仔细推敲,要品赏诗句。
师:老师在这里有一个疑问,既然古人是不遗余力的读书,那么古人的付出和回报就不成正比例 了,下面我们看看作者又是如何针对这一现象得出感悟的。
第二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1)指名读这句诗
(2)师:你觉得这句诗中那些词最重要?(3)生:躬行
(4)生;还有“绝知”一词很重要
(5)师追问:“绝知”是什么意思?“躬行”又是什么意思、?(6)由躬行一词你联想到那些历史故事?学生回答 赵括纸上谈兵、李时珍访名医尝百草
王羲之苦练书法(7)你又联想到那些与实践相关的名言 出示句子生齐读
站在岸上永远学不会游泳。实践出真知。
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力行而后知之真。
这一句 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采用了什么方法来讲明这一道理的?板书:书本知识+实践经验
师小结:真正的知识来源于实践
(8)你认为应该怎样读好这句诗?指名读、小组读,强调“浅”、“躬行”、“绝知”等词要重读,让大家明白理论联系实际这一点的重要性
四、诵读全诗,读中思考:第一句诗与第二句诗有什么关系?(第一句是作者观察到的现象,第二句是作者思考的结果)
男女生对接读,师生对接读。
师你看,我们写文章也要像作者那样思路清晰,有条有理、逻辑性 要强。
五、关注想象,由画变话
同学们文中的插图是静止的,我们的想象却是灵动飞扬的,你们想象父子俩读书的情景,把这温暖的画面写下来,要把父亲怎样示这一过程 体现出来,写话时抓住 人物的动作表情,学生练笔,老师板书:想象画面法
学生练笔然后展示画面
学生:一个冬天的晚上,寒风凛冽,人们早早的转进了暖暖的被窝,有一对父子却在灯下打开了书本,他们喜欢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刻读书,父亲面带微笑的对儿子说: “儿啊,古人读书都是竭尽全力,大部分人都是从青少年开始发奋努力,中老年时才有收获。儿子扑闪着大眼睛,好像若有所思,父亲又接着说:“只是一味的读书是不行的,书中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完善的,要想深入了解必须亲自实践。儿子觉得父亲言之有理,在一旁不停地
点头。
学生;一个寒风刺骨的晚上,一对父子在如饥似渴的读书,父亲轻轻地走到儿子身边,摸了摸儿子的头,语重心长的对儿子说:“孩子,读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一曝十寒,古人读书都是孜孜不倦,勤奋刻苦,到了老来,才有所成就。书中的知识毕竟是浅薄的,还要从社会中生活中获取知识,这样才能透彻的掌握知识。儿子觉得父亲好伟大。鼓足勇气说“我一定照您老人家说的办。”
学生练习背诵这首诗。指名同学背诵,齐背
六、拓展延伸
出示《 示儿》这首诗比较两首诗的相同与不同
示儿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一首诗示情,一首诗示理,一首诗教子,一首诗爱国。
师:同学们我们学诗一定要进行比较朗读,这样才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七、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生:我原来只以为开卷有益,还没想到书本知识要和时间联系起来。
生:我知道教育别人除了口头说教外,还可以将自己的感悟写下来,这样更深入人心。
生:我懂得了读书并非一日之功,要勤学苦练,学无止境。
板书设计:
做学问:
孜孜不倦
持之以恒
书本知识+实践经验
第三篇:冬夜读书示子聿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借助注释理解《冬夜读书示子聿》的内涵,讲出具体的事例体现自己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古诗文字的精练,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实践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悟《冬夜读书示子聿》蕴涵的道理,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四、教学难点: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明确实践的重要性。
五、教学准备:《冬夜读书示子聿》书法作品、投影仪、《悬梁刺股》Flash
六、教学过程
(一)﹑轻松谈话,巧妙揭题。
1.出示“范字”,再次朗读(指名读,齐读)
⑴简介作者陆游
①本学期你曾学过陆游的什么诗,你对陆游有哪些了解?
②老师补充介绍:陆游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洋溢着爱国热情的诗,今存九千多首,荣登中国古代诗人诗作数量之最。
2.解题
①师生一起读题目
②讨论:题中中心词是什么?“冬夜”点明了什么?“读书”则交代了当时的环境。“示”可作什么理解?他会把什么感受来告知儿子,教育儿子呢?下面看诗的内容反复诵读,力争会背。
①自由读背
②领读、齐读。
③分组读(会背的则背)
④学生闭目轻诵
⑤指名背、齐背
⑥投影出示关键词语的注释,学生借助注释自主学习。
“学问”,指读书学习,有做学问的意思;
“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
“始”,才;
“终”,到底、毕竟的意思;
“绝”,表示程度,极、最的意思;
“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亲自;
“躬行”,亲自实践。
⑦略谈感悟:从陆游的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入相应的诗句)
4.深入理解诗句(各句学情预设)
1.指名学生背出第一句,由“无遗力”引出成语“不遗余力”,引出古人学习十分刻苦。交流描写古人学习勤奋的成语。(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十载寒窗、闻鸡起舞、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囊萤映雪„„)综合学生的发言,激励他们简单讲一讲这些成语背后的故事,播放《悬梁刺股》Flash ,让学生切实体会古人读书做学问真是不遗余力、孜孜不倦。板书孜孜不倦。
2.指名学生背出第二句,由“少壮”到“老”引出学习需要“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成就,否则只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板书:有所成就)
3.指名背出第三句,理解“纸上”、“浅”,由“纸上”联系“纸上谈兵”中的赵括为什么兵败如山倒?再说出这句诗的大意。
4.指名背出第四句,理解“绝”“躬”再说出句意。
综合3﹑4两句得出“实践出真知”。
5.看图:找两个学生分角色扮演。
①表演要领点拨:陆游为什么要说这番话,是怎样说这番话的,子聿听完后会说些什么?
预设:
A:陆游觉得子聿书本知识研究小有成绩,但是已经滋生了骄傲的情绪,陆游怕儿子半途而废,所以,提醒他的儿子,要想真正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还要把透彻地了解书本知识和亲自实践结合起来。
B:陆游想到自己能成为一个诗人、有学问的人,就是因为从小这样饱读诗书,所以,他想把他的经验告诉儿子,让他也成为有用的栋梁之才。
C:陆游是戎马一生的大将军,看到自己年事已高,国家的安全,民族的振兴,都靠子聿这么大的孩子将来得以保证。因此,他激励儿子好好读书,掌握真才实学,长大报效祖国。
D:也许陆游小时侯有些贪玩,现在虽然别人都认为他已经是饱学之士,可他总觉得自己还非常浅薄。所以,他想提醒和自己小时侯同样贪玩的儿子从小就要认真读书,长大超越父亲。
过渡语:同学们丰富的想象使诗歌更加丰满起来,我们就好象看见在那个冬天的深夜里,陆游正在奋笔疾书。写好后,他立即叫来自己的儿子,把他想到的告诉他的儿子。他会怎么说呢?请用你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说时如果能注意你的语气和态度就更好了。
②投影片出示口头填空题
那是一个寂静的冬夜,大诗人陆游坐在书桌前,手捧书本,捋了两下长须,语重心长地对小儿子聿说:“。”
子聿听了父亲的这番话,明白了。
陆游微微点头,接着又意味深长地说:“。”
子聿听完这番耐人寻味的话,明白了。
③学生自由组合,创意地演练。
④推选同学登台表演。
(三).拓展延伸:看板书,明道理。从这首诗中你明白了哪些道理?(从医生、驾驶员、厨师„„等人身上总结:从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四).背默古诗
①指名背诵。
②仔细观察,注意难写的字。
③友情提醒:这些字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工夫的“工”。
投影显示:
我选择,我快乐
工夫功夫
1.他三天()就学会游泳。
2.这个杂技演员真有()。
3.明天有()再来玩吧!
4.中国(),名扬海外。
通过选择比较,学生领会到:“工夫”侧重于表示时间;“功夫”侧重于表示本领。
④学生在作业纸上默写古诗并自查(温馨提醒:一定要注意写字姿势,保护好视力。播放)
⑤反馈学生背默情况。
观书有感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课前准备】
1、收集朱熹的读书名言和古诗,弄懂它们的意思。
2、预习《观书有感
(二)》,理解诗意。
3、查阅资料,了解朱熹,并可以用自己的话介绍朱熹。
一、品读名句 初识作者。
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他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板书:有感。于是,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一首诗——观书有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品析诗句 理解诗意
1、首先请同学们对照屏幕上的自学提示,初步自学这首诗。【出示自学提示:
1、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诗的韵味;
2、理解重点词语,说说各诗句的意思。
3、借助插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生开始自学,师巡视,提示要扎扎实实把这三个要求落实到位了。一半时间后,可以建议学生互相交流交流。
2、检查诵读。
1)同学们,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你能声音响亮、准确清楚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相机正音“鉴”“徘徊”,再指名读】
2)诗有了节奏,就会给人美的享受。谁又能读出这七言绝句的节奏来呢?【指名读,评价——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出示标注的节奏提示,男生齐读】
3)古诗大多运用逗号和句号,这里有个特殊的标点,你发现没有?(?)所以这句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呢?我们一起来读三四句。
小结:其实,读诗不在于语调的高低,也不在于摇头晃脑,在于把诗的节奏和韵味读出来,待会儿我们理解了这首诗,读出的韵味会更足。
3、品读一二句。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么多遍,你知不知道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景物呢?【板:方塘】多大的方塘?【板:半亩】这是怎样的半亩方塘?用诗中的一个字眼来回答【板:清】
2)浏览全诗,哪几句描绘了它的清?(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出示一二句,一起读】
3)“鉴”是个生字,指导写字,师范写,什么意思?(镜子)古人用的是铜镜,不用时,用软布把镜面遮住,用的时候再把它打开,这就是——一鉴开。“半亩方塘一鉴开”,短短7个字,包含了一个多么美妙的比喻句,把半亩方塘比作一面(打开的镜子),写出了方塘的——清澈明净。【板:清澈明净】水的清澈明净还表现在哪?
4)(“天光云影共徘徊”)这句什么意思?“徘徊”如何理解?做一下动作。方法: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蓝天白云清晰地倒映在水中,来回地移动)蓝天和白云一齐映入水塘,慢慢地移动着,它暗示了我们什么呢?(池塘的水在缓缓地流淌)
5)这两句诗描写了池塘优美的景色,明丽清新的自然风光总是让人非常喜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来朗诵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师读,生交流】
6)同学们,虽只是一方小小的景观,却很能够感染人,它清新、自然、清爽、明朗,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名读——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会读得更好,再指名读——女生齐读——一起美美地背一背这两句】
4、品读三四句。
1)过渡:诗人好学善问,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产生疑问——问渠哪得清如许?问、渠、哪得、如许什么意思?翻译一下,他有什么疑问?(为什么池塘的水如此清澈呢)是啊,到底什么原因呢?诗人自问又自答——为有源头活水来。【出示三四句】自问又自答这叫什么?诗中哪个词提示了你原因了?
2)“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儿读“wèi”,第四声,作什么意思?(因为)它向我们解释了池塘清澈的原因是——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板:源头活水】怎样的水才是活水呢?(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
3)我们可以想象:远处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汇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断流入方塘,所以方塘的水才能那样新鲜清澈。)
4)连起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5)如果没有活水源源不断的流进方塘,方塘会怎样?(水面就不会那么清澈了,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水还会被污染,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诗人更不会喜欢这半亩方塘了„„)可见,源头活水对于小池塘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
5、小结:同学们,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因为有活水不断流进,水如此清澈,怎能不喜欢呢?配乐读全诗,读出诗人心中的喜欢之情。
三、辩论明理 享受诗趣。
1、朱熹说:“读书须有疑,方有长进。”整首诗的意思都理解了,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相机出示填空题: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使池水。不断地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使人__________。
板书:人的心智:更加聪明←读书汲取】
2、教师小结:作者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把美丽的方塘风光和读书感想融合在一起,使这首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这正是朱熹的高明之处,所以这个题目真是妙不可言!不能改!
3、此时此刻,再读这一首诗,我们又该如何去读?(重点读好“哪得”,“如许”,“活水”,及问号。后两句要读得意味深长,一语双关)【指名读(2人)——齐读】
四、拓展延伸 温故知新。
反复诵读,完满
1、同学们,好的诗句能流传百年,而朱熹的这两句诗却流传了几千年,现在在“南溪书院”的“活水亭”上,还能清晰地看得见朱熹的这两句饱含哲理的诗【出示,引读】
2、我想,在我们大家的心里也一定深深烙上了这两句让我们思考一生的诗,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当今世界,社会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即使你已经拥有很多的知识,如果停止不前,不再补充新的知识,将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朱熹先生这首诗中所讲的道理,在今天显得更为重要。记住:学习是一件终身大事。
板书:
观书有感(说理诗)
朱熹
鉴
方塘清←源头活水
心智明←读书汲取
第四篇:冬夜读书示子聿
《冬夜读书示子聿》
年代:【宋】 作者:【陆游】 体裁:【七绝】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注释】
示:教导;
子聿(yù):
陆游的小儿子;
遗:保留 浅:肤浅,浅薄;绝知:彻底弄清楚;
躬行:亲自实践。
【解说】 在宋宁宗家庆五年,即1199年年底,陆游写了《冬夜读书示子聿》一首诗。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
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这符合唯物认识论的观点。作者的这种见解,不仅在封建社会对人们做学问、求知识是很宝贵的经验之谈,就是对今天的人们也是很有启迪作用的,是非常有价值的见解。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一生勤学不息,写下不少教育子女的美丽诗篇。这些诗篇不仅饱含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也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教育思想,其中当属被世人津津乐道的《冬夜读书示子聿》诗:“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一首哲理诗,写于宁宗庆元五年(1199)。整首诗只有短短的4句,读起来朗朗上口,且意境深远,余味无穷。
子聿是陆游的儿子。陆游在冬日寒冷的夜晚,沉醉书房,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窗外,北风呼啸冷气逼人,诗人却浑然忘我置之脑后,静寂的夜里,他抑制不住心头奔腾踊跃的情感,毅然挥就了8首《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诗,满怀深情地送给儿子,这是流传千古的第3首。
诗的前两句,作者讲古人做学问总是竭尽全力。只有少年时加倍努力,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他从古人做学问入手,侃侃而谈娓娓道来,使人倍感亲切清新,如沐春风。其中“无遗力”三个字,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动又形象。第二句阐述了做学问应当持之以恒的道理,同时也强调“少壮工夫”的重要性。他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此乃言切切,情深深。
诗的后两句,作者谈从书本得来的知识比较浅薄,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他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不凡的真知灼见。“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嘴到”,这是学者的一种“躬行”,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作者的意图非常明显,旨在激励儿子不要片面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夯实和进一步获得升华。他的独到见解,不仅在古代,对做学问、求知识之人是宝贵的经验之谈,即使在科技日新月异的现代,仍然具有较强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第五篇:冬夜读书示子聿
《冬夜读书示子聿》
【教学过程】
一、诵读古诗,揭示课题
1、诵读古诗。
师:中国古诗词是华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如同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今天上课,首先请同学们看几句诗。(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师:这句诗是什么意思?(生1:要想看到更远的风景,就必须再向上登上一层楼。师:诗句背后隐含着什么意思?生2: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评:是呀,高瞻远瞩。很经典!还有什么意思?生3:也指追求是无止境的,要不断努力。)(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师:这句诗什么意思?(生:有一只船沉了,还有很多船。一棵树木病了,还有很多树木长得很茂盛。师:隐藏的含义是?生:不要看到别人失败了,就失去做事的信心;不能遇到挫折就灰心;不管遇到什么挫折和困难,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最重要;不要只看事情的一面,永远要朝前看。)师过渡:说的都有道理,再看这一句。(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师:这句又怎么理解?(生:不管对什么事下结论时,一定要走出事外,全面观察,客观分析;用一句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师总结:说得好!齐读诗句。像这样的诗还有很多,表面是讲一件事、一处风景,背后却蕴藏着深刻的道理,这样的诗通常叫哲理诗。22课《古诗两首》就是这样的哲理诗,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其中的一首。
二、理解题意,读熟诗歌
1、师:我国是诗的国度,历史上出现许多名满天下的伟大诗人,其中谁写的诗最多呢?(陆游写下一万多首,现存九千多首。这源于陆游一生酷爱读书。)(出示陆游画像)陆游读书,经常读得废寝忘食,即使到了多病的晚年,仍然“读书有味身忘老”。还记得前面学的《示儿》,生齐背诵,这是一首悲壮的爱国绝唱。(出示陆游介绍文字)他不仅是一位爱国诗人,还是一位好父亲,写下了不少教育子女的美丽诗篇。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就常被世人津津乐道,伸出手,跟着老师一起书写题目。(板书课题)
2、指名读诗题。
正音:子聿。陆游的小儿子。提问:“示”?指示、训示。追问:跟《示儿》中的“示”意思一样吗?(不一样,“示儿”中的示是告诉)评:这两个示的意思显然是不一样的。好的,谁训示谁?陆游用什么训示子聿?
3、引导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
4、再指导读好诗题。
5、启发谈话:在冬日寒冷的夜晚,陆游沉醉于书房,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窗外,冷气逼人,他却浑然忘我,读着读着,他生发了感想,诗兴大发,一气呵成,写下了8首《冬夜读书示子聿》,满怀深情地送给子聿,我们学的是流传千古的第3首。那么,陆游在冬夜读书时,生发了哪些感想呢?他要用诗来教育儿子懂得什么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令人难忘的夜晚,一起来读读这首诗吧。
6、熟读古诗。
①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学生自由朗读。(出示全诗)②检查朗读情况。(评:字正腔圆。评:有板有眼,读的很有节奏。)③教师激励:会读诗的同学不仅要读得准确,还要让人听着感觉舒服,能读出诗歌的韵味来。④再次指名朗读。评:读的不错,我们仿佛真的在聆听诗人的循循善诱。评:很有感觉!
分男女生读。师过渡:学习古诗,除了熟读成诵以外,我们还要理解古诗。而理解古诗,就要先弄懂关键的字词意思。(出示全诗,点击关键词)。
三、深入理解,感悟领会
1、师:你对这些关键的字词理解吗?看来大家预习很充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分享你们预习所读懂的。分享知识是一种快乐。
2、全班交流,略谈感悟。①“学问”:指读书学习,有做学问的意思; ②“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遗”:留;评:也就是使出了自己所有的精力和心思。③“始”:才; ④“终”:到底、毕竟的意思; ⑤“绝”:表示程度,极、最的意思; “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⑥“躬”:?(出示)
“躬”:A、弯曲身体B、自身、亲自
观察“躬”字的部件,谁来智慧的解读它的字义?
生:左边的“身”表示亲身,右边的“弓”字表示弯曲身体。
师:把掌声送给他的智慧。做“鞠躬”的姿势,让大家组词。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鞠躬的“躬”字表示?
生:弯曲身体。
师:对的,表示很恭敬。他在《出师表》中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里的“躬”表示?
生:亲自耕种田地。应该是“亲身”的意思。
师:诗中“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躬呢?(亲自)“躬行”呢?(亲自实践)
师:理解了关键字词,陆游的这首诗,你读懂了吗?
4、深入理解诗句。
第一句:古人学问无遗力
A、指名读。
B、师:由“无遗力”你想到了哪个成语?(不遗余力,竭尽全力,争分夺秒,废寝忘食)C、师点拨:其实古人学习是十分刻苦的,历史上记载古人学习勤奋的故事有许多,知道吗?(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闻鸡起舞、程门立雪)会写这个成语吗?
这些成语背后的一个个故事,让我们真切体会古人读书做学问真是不遗余力、孜孜不倦。(板书:孜孜不倦)D、还能想到哪些诗句?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F、指导朗读:这些都在讲“古人学问无遗力”,现在我们再读这一句,就更多了一些理解,变得丰富多了。
一起再读这一句。生读。评:强调了“无遗力”,很好。再读。第二句:少壮工夫老始成 A、指名学生读。
B、师点拨:从“少壮”到“老”,我们可以看出:学习的过程是极其漫长的。也就是说,学习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成就,否则只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了。(板书:持之以恒)
C、师:做学问,从“少壮”努力,直到老了才有所成就,这要花多少工夫啊!老师想到还有一个词:功夫。(出示)同学们经常会混淆,现在我们来做个练习,看你能不能分清楚。拿出练习本,不用抄题,直接写。D、师:会区分吗?我们知道:“工夫”侧重于表示时间;“功夫”侧重于表示本领。
我们知道:古人做学问,强调积累,要花平生工夫,也就是一生的时间才能有所成就,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活到老,学到老”。
E、师总结:历史上很多古人即便“学无遗力”,也往往要到年老时才能获得成功。比如:人民艺术家——齐白石,老年才名动全国,他曾说过“不教一日闲过”。这样的古人还有很多:(出示)。
师:咱们不得不佩服他们这种治学精神!心怀一份敬畏,深情诵读这两句!生深情朗读。
师:把这种精神铭记在心,再读!生再次朗读。
第三、四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A、指名读。B、理解:“浅”——浅薄,有限;“此事”——这件事,往深处说就是——获得的真知。“纸上”?(书本上)(板书:书本知识。)
师追问:现在我们看电视、上网、听广播或者听别人说算不算纸上?(算,看电视、上网、听广播或者听别人说得来的都是肤浅的,都可以算是纸上。)(相机板书:纸上
浅)
师:与浅相对的是什么?(深)与肤浅相对呢?(深刻)诗中哪个词表示这个意思?(绝知)(相机板书:绝知
躬行)
师:我在这两个词之间加个箭头,箭头朝哪边?(向左,一个人只有亲自实践了,才会彻底地知道)
C、再指名读3﹑4两句,引导学生说说这两句诗的大意。D、师述: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个与这两句诗相关的故事,那就是——“纸上谈兵”。(看故事。)赵括为什么会失败?引读出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齐读。引导学生交流对这一故事的看法。(相机板书:实践经验)师谈自己的经验——做饭。
你们有这样的体会吗?谈谈看。评:亲自实践后,知识化为己有,转为己用。
评:书本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才拥有真才实学。出示:名言警句。老师送给大家几句名言警句,齐读。
师总结:我们强调直接经验获得的同时并不否定间接经验的获得,我们强调亲身实践的同时并不否定学习先进的理论和经验,然而你要永远记住这句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E、师述:通过刚才的学习与交流,我想大家应该知道了,陆游希望小儿子子聿做个怎样的人?巩固练习(填空):
这首诗告诉人们,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指名填空,出示,齐读这句话。(相机板书:做学问 有学问)
5、全诗熟读成诵。师:我们想象一下,子聿会怎么诵读父亲写的这首诗呢?如果你就是子聿,你会怎么读?(生:认真读,大声读,用心读并记在心里。)师:捧起书本,那我们也来像子聿一样来读读,并把它牢记在心。生读。师:记住了吗?同桌试背,学生一起来背。
四、拓展。《五更读书示子》
板书:冬夜读书示子聿
孜孜不倦+持之以恒
做学问 书本知识+实践经验
有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