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诗教学“三读”法
古诗教学“三读”法
古诗在小学语文课本中份量不算太重,但古诗教学,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同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古诗教学中,我指导学生掌握“三读”(读通、读懂、读活)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读通
古诗教学,第一步是设法让学生在兴趣浓厚的心境下,读通诗句,初步获取美的享受。
1、激发兴趣。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学习古诗更是如此。古诗短小,词语生僻,含义深奥,而且远离现代生活,学生难以理解,常常感到索然无味。为解决这一难题,我注意激发学生兴趣,架起学生与知识间的桥梁。激发兴趣方法很多,我除了用趣怪的设疑外,还用讲故事、放录像、猜谜语等方法。
2、了解诗意。导入课题之后,接着便让学生了解诗意。如教《游园不值》,我先引导学生释题,了解诗人情况。我设疑提问:“既然作者游园遇不到主人,那诗还有什么值得写的呢?”经此一问,学生兴趣盎然,求知欲旺盛。他们怀着浓厚的兴趣,仔细阅读,认真思考,渐渐地了解到这是一首赞美春天的诗。诗人叶绍翁游园访友,主人不在,园门紧闭,这本是一件扫兴的事,可是由于作者细致观察,从露出墙头的一枝红杏想像出满园春色,感到快慰,所以尽兴而归。
3、读通诗句。教育名家叶圣陶说:“美文尤要美读。”教师的范读,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初步获得美的享受。每新教一首古诗,我必先示范朗读,此外,还播放录音磁带,让学生反复欣赏,了解大意,读通诗句。如教《暮江吟》,我先播放一段笙的乐曲,接着配乐范读。这样,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住了,学生们有亲临其境的感觉,他们跟随着诗人,在夕阳斜照之时,漫步江边,观赏山光水色,留连忘返,直到寒露沾衣,月牙西挂,才踏上归途。经过反复听读,学生终于兴致勃勃地读通了诗句,初步了解大意,为进一步深究探讨打下了基础。
二、读懂
古诗教学中,关键的第二步,就是让学生理解词句,弄懂诗意。
1、拆词学句。没有对语言因素的严密的科学的教学,艺术鉴赏就没有基础,无以依附。古诗教学要结合语言文字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为此,我遵循“从粗到细,由浅入深,先扶后放”的原则,让学生先把全诗字词所蕴含的意思弄明白,再讲述诗意。如教学《早发白帝城》,我先拆句为词,有:朝、辞、白帝、彩云、间等,这是疏通古诗的第一步。之后,让学生借助字典,自学理解,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如,把“辞”变为辞别等。最后,引导学生适当调换词序,把“彩云间”放在“白帝”前面,这样,串成“朝早辞别在彩云间的白帝城”的诗句,意思便清楚明白了。
2、体会诗情。了解句意之后,要引导学生深究诗意,体会作者情思。教学中,我除了从字面上讲述启发之外,更多的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读,熟读,以进一步领会诗所蕴含的感情。
3、启发想象。在学生熟读诗句,理解诗意后。我重视运用各种手段,让学生展开 想象的翅膀,进入诗的意境,并提高学习古诗的热情。如教学《登鹳鹊楼》,我先让学生自画一幅画,远处是重峦叠嶂,近处是东流河水,最近处是一座三层古楼。然后,在柔和乐声中,让每人手持一活动小纸人,一边吟诵“欲穷千里目”诗句,一边移动小纸人再“登”一层楼。当小纸人登上最高层之后,我猛然间在山坳上画上一轮落日。画笔未停,学生便脱口而出:哦!太阳下山了。此情此境,学生仿佛就在傍晚时分,与诗人同登古楼,高瞻远眺,目穷千里,心胸开阔,诗兴浓烈。
三、读活
古诗教学,读通是前提,读懂是关键,最后的一步是把古诗读活。
1、补充拓展。我把古诗教学从课内扩展到课外,开展形式多档的活动,使学生学会一首,爱学百首,会学百首。我常采用的形式有:(1)赛诗会。主要是看谁古诗学得多,背得熟。竞赛的内容是:背诵同一诗人的近似题材的诗,古诗今译,按句意填古诗,谜语猜古诗等。(2)诗配画,画配诗。例如,对《独钓寒江雪》一诗,有学生在白茫茫的江岸边,画一老渔翁,而有的学生则在雪白湖面上画小舟,小舟上画个披蓑衣戴斗笠的老渔翁。“钓”与“寒”的意境,任由学生表达,千种百类,颇为有趣。(3)出墙报。班里编写古诗专栏,要求学生把自学的爱读的古诗抄录在墙报上。
2、活用古诗。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的确能使古诗学习“活”起来。除以上说的学得活之外,还有的是用得活。如,在师生交往中,有关修养、友情、勤学、赠勉等古诗语句,学生们可以信手拈来,诸如“每逢佳节倍思亲”、“更上一层楼”、“纸上得来终觉浅”等等,运用得贴切自然。学生在口头上、文章里引用诗句,使话语风趣,文笔生动,效果颇佳。
3、增强能力。运用“三读”法教学古诗,学生爱学,小学课本中的古诗,都能流畅背诵。学生敬重古代有成就的诗人,热爱祖国文化遗产,同时增强了民族的自豪感。学生在学习古诗过程中,还学会和掌握了学习方法,并迁移到语文科其他文体的学习中去,大大提高了语文学习水平。
第二篇:夯实古诗三读 教学意趣盎然
夯实古诗三步读 教学意趣盎然来
泽口中学
陈荷云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古诗文是提高文学素养,陶冶精神情操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但是我们现在的古诗文教学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状态,学生兴致不高,学习较被动,效率低下。学生缺乏基本的审美和想象能力,难以感受古诗文的魅力,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反思。另外课堂的教学方法又比较呆板,课堂死气沉沉。很多老师提倡“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原则,把古诗文进行分解。重字词的解析,轻诵读和感悟。“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充斥在古诗文教学的课堂中,没有个性的阅读必然导致兴趣的丧失和能力的降低,造成一种可怕的恶性循环。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文教学?笔者认为,古诗教学夯实三读,教学自然意趣盎然。
第一个层次:读通。
对于读通,要做到四点:一要读准字音,二要读出节奏,三要读出韵味,四要把握住诗词的基调。
(1)读准字音。古诗词用词凝练,言简意赅。虽短短数语,却节奏鲜明,朗朗上口。因此,初读一首诗,我一般都要求学生能借助字典或注释将字音读准。特别是对于古诗中的多音字和生僻字应多加关注。做到人人能放声诵读,人人能读准字音,过好诵读第一关。
(2)读出节奏。富有节奏美,这又是古诗词的一大特点。在教学时,我一般先让学生自由诵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比较中体会诗词的停顿、重音的处理。如《望岳》 岱宗 / 夫如何,齐鲁 / 青未了。造化 / 钟神秀,阴阳 / 割昏晓。荡胸 / 生曾云,决眦 / 入归鸟。会当 / 凌绝顶,一览 / 众/山小。
诗中画斜线是音步的标志,每个音步内有一至两个重音节,每个音节音的长短不能整齐划一,应有长短,这样,整齐的节拍与轻重音交替有规则地出现,就构成了鲜明的节奏。
(3)读出韵味。古诗词讲究押韵,读诗应注意每首诗的韵脚。但是,韵脚读时忌用重音,如果一律重音,会与句间逻辑重音混淆,读时可稍拖长,读得响些。
(4)把握基调。每一首诗词如一首歌,都有自己的基调,有的喜,有的悲,有的热烈奔放,有的缠绵悱恻„„不同基调的诗词就需用不同的音调来配合,方能相得益彰。如曹操的《观沧海》,开始的时候那些是苍凉慷慨的,后边是激昂悲壮的。从开始写观沧海所看到的萧瑟秋景,联想到最后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音调要缓慢、低沉,朗读时要把诗人那种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表达出来;有的则要用轻松活泼的音调来朗读,《钱塘湖春行》:无论是交待观赏的立足点,还是总体描绘湖上景象,他都不是呆板地描叙。写位置,他忽北忽西;写景致,他忽高忽低。左右变幻,上下呼应,跌宕多姿,隐约透露出诗人既兴奋又闲暇、既深情又从容的观赏心态。诗词吟诵自有曲调,学生在反复的吟诵模仿中,定能触动情思,掌握朗读的要领,了解蕴涵在和谐音律中的诗词之内涵。
第二个层次:读懂。
所谓读懂,有二层含义,一是指能借助注解、工具书或插图等理解词句的意思。二是指能够揣摩体悟诗人的思想情感内涵。前者是浅层次的读懂,后者才是真正的读懂。
(1)理解词句。在这一环节中,最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借助注解、工具书或插图去读懂。特别是遇到古今词义不同之处,更应借助图与媒体来帮助学生理解。如“仍怜故乡水”(《渡荆门送别》)一句,“怜”当讲“爱”,而非今之“怜”。我就让学生仔细观察课件上画面内容,学生们从画中诗人的神态,悠悠的流水立刻直观地感受到了这一点,准确地理解了诗意。
(2)把握诗情。诗的第一要素是感情,无情即无诗。诗总是把人的精神世界坦露出来给人看,即使是对客观生活的描写,也经过了诗人主观情感的淘洗、酿造、升华,使之充满情感力量。因此,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首先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把握诗人的抒情基调和情感旨趣。而诗人的情感,则与他所诞生的时代,生活的背景有着必不可分的关系。
李清照之所以能写出如此清新活泼的《如梦令》,与她前期生活的环境是分不开的。家庭的开明、生活的优越造就了一个开朗、活泼、浪漫、富有才情的少女李清照,也只有这样的李清照才能写出这样的《如梦令》。而后期,国家的危亡、家庭的破裂、生活的无依,带给李清照的则是那无边的孤独与哀愁,连双溪蚱蜢舟,也载不动这许多愁,只落得“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试问,没有对诗人生活背景的准确了解与把握,又怎能真正地读懂全诗,走进诗人的情感领地,触摸在诗中跳动了千年的诗心,进而领悟诗情呢?
第三个层次:读活。
读活,是最为不易的。诗人的情感是借助于形象表现的,没有意象和意象组合构成的意境也就无所谓诗歌了。因此,要读活一首诗,必须要加入自己的联想或想象,让静止的文字在头脑中活动起来,把握诗词的意象,进入诗词所描绘的特有意境,品味诗词的美妙。
别林斯基说过:“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造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不过,诗歌创造的形象不能直接作用于欣赏者,只有欣赏者自己用丰富的想象,才能去感受和再观诗歌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所以,使学生进入意境之中的最好 方法就是要求学生充分调动想像和联想,将自己设想成作者本人,从作者当时的立场设身处地地考虑感受,使诗中描写的形象和景象一一浮现于脑海中,再现逼真的情景,再加上学生自己平日对生活的感性的体验,那么此时学生眼前的画面就不单是视觉的画面,而且也融合了他的感情和情绪,他的脑海中就会增加许多诗词并未提到的物象。学生也才能真正进入词的意境,品悟诗词的精髓。
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入词所描绘的情境。(请看以下教学片断)
师:光读懂还不够,还要把这一首词读活了。怎么读活呢?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就是说,要能从诗或词中读出画面来。再请你低声读读这首词,看看你能从这首词中读出哪些画面?
师根据学生的叙述将画面概括为:(1)溪亭日暮图(2)藕花深处图(3)一滩鸥鹭图。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这三幅画吗?看谁说得最生动、最形象。生轻声地练说,后指名说。
生:我说的是溪亭日暮图。太阳已经下山了,李清照和她的朋友们还在溪边的小亭子里一边观赏落日一边喝着酒。河里种满了粉红色的荷花,翠绿色的荷叶衬托着粉红色的荷花,别提有多美了。时不时,还能听到捕到鱼儿的水鸟欢快的鸣叫声。不一会,李清照就沉醉在这美丽的景色之中了。
师:你讲得真好!看看,是不是就是这幅图啊!(出示图片)你们看,太阳即将落山,似乎给溪水、亭子披上了一层粉红色的纱衣。面对如此美丽的景致,不知不觉,这酒就喝了一杯又一杯,诗人都有点醉曛曛了。此时,天色已晚,诗人要划船回去了,谁来说说第二幅呢?
生:由于这儿的景色太美了,李清照又喝了点酒,已经有点醉眼朦胧了,你看她脸上红扑扑的,还泛着红晕呢。所以,不小心把船划入了藕花深处。
师:你想得多么细致生动啊!那么,船划入了藕花深处,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生:远处,夕阳西下,天空是一片红色,把近处的荷花也蒙上了一层淡淡的橙黄。荷叶、天空融为一色,一只小船划来,惊起一只只鸥鹭,就像在美丽的绸缎上绣上了一朵朵白色的大花。
师:说得非常好,尤其是鸥鹭惊飞的画面。想看看这迷人的藕花池吗?
出示图片,生不断发出惊叹声。
诵读诗歌,有助于我们欣赏它的优美意境,领会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接受艺术熏染。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正说明了吟诵的功效。由此可见,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应定位于诵读这个根本,夯实三读,就能做到读有层次,诵有品味。
第三篇:教学古诗四法
古诗教学四法
一、适当介绍作者生平和创作时代背景,帮助学生领会古诗的思想内容。有些古诗涉及到一定的史实,反映了作者在特定环境中的感情,如果不简要地交待一下作者的有关生平和创作的时代背景,学生是很难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介绍,应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切忌离开课文,谈得过远,过多。
二、讲清字词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古诗的含义。
①注意字的通假。通假字在古诗文中是常见的,如王维《鹿柴》中的“柴”同“寨”;陆游《示儿》中的“元”同“原”;杜甫《前出塞》中的“列”同“立”等。②注意词义的变迁。如李贺《马》“快走踏清秋”中的“走”是“跑”,不是今天的“行走”;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展齿印苍苔”中的“应”是推度之词,解释为“大概”比较妥贴,范仲淹《江上渔者》“但爱鲈鱼美”中的“但”、《鹿柴》“但闻人语响”中的“但”、《示儿》“但悲不见九州同”中的“但”,都作“只是”讲。③注意古今句法的不同特点。有的文言诗句往往为照顾韵律而颠倒词序,如孟浩然《春晓》中的“处处闻啼鸟”,“啼鸟”是“鸟啼”的倒置;《宿建德江》中的“日暮愁新”,“愁新”是“新愁”的倒置。
三、启发想象,引导学生领会诗情画意,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在古诗教学中,要注意从分析语言入手,启发学生想象诗歌所描述的生动形象,引导他们领会诗情画意,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情。”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插图,指导观察,启发学生去想象。
四、指导朗读。让学生更加细腻地体会古诗的意义和感情。指导朗读,通常应帮助学生确定感情基调,分辨重音,掌握节奏。确定感情基调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确定感情基调以后,再看看哪些是表达这种感情的关键字,重音就可以落在这些关键字上。
古诗一般是两个字一个节奏。无论是五言还是七言,后三字和前面几字的关系疏一些,也就是说,后三字与前几字的节奏必须严格分开。
第四篇:古诗四步小学古诗教学一法
知诗意·解诗句·悟诗情·入诗境 ——小学古诗教学一法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较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这些都给小学生读解古诗、体味意境带来了困难,也增加了教学古诗的难度。为了解决字词理解的困难,以往我们常采用这样的教学结构形式:1.解析词句。2.理解诗意。3.感受诗情。这种教学结构较充分地体现了阅读教学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课文情感的教学思路。但是,由于学生在学诗前缺少对整首诗歌的初步感知,有时会造成理解和感受缺少整体性和有机性,因而也难以达到进入诗歌意境的较高层次的读诗境界。在教学实践和探讨中,我们认为根据具体诗文,有时可以灵活采用这样的教学结构模式:1.知诗意。2.解诗句。3.悟诗情。4.入诗境。
这样的结构模式的提出有两个理论依据:
一、它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认识的规律认为,我们认识事物一般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这样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初步感知诗歌大意,到深入理解诗句,再到体味诗歌的艺术境界,符合人们的认识过程。
二、它符合语文阅读教学一般过程,即“从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到局部讲读加深理解,最后到总结课文整体研读”。因而这种教学结构更符合语文阅读教学的规律,更具有科学性,在教学过程中更能收到好的效果。
一、知诗意。这是古诗教学的第一步,教师着眼全诗,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获取全诗有关的概略性信息,初步地感知诗意。
1.从插图入手感知诗意。现行小语教材中,几乎每首古诗都配有插图,这些图往往从某些角度揭示了诗意,教师必须充分地利用“图资源”。教学时,可先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在观图中让学生了解诗歌大意。如《游园不值》的插图是诗人在春日去访友没碰上,却见友人院内已是春色满园,一枝红杏探出院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明确:图中画的是谁?什么季节?他在干什么?看到了什么?这些问题有机地联系起来,就是这首诗要表现的基本内容。
2.从诗题入手感知诗意。有的诗题就揭示了诗的基本内容,学生只要懂得了诗题的意思,就能初步感知全诗内容。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可引导学生先弄清“九月九日”、“山东”、“忆”等词语所指的意思,这首诗的内容大体上就了解了。
3.从旧知入手感知诗意。学生学习过一段时间古诗后,就会逐步储备积累一些古诗的知识,这时教师就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旧知,促进对新授诗的感知。教师要善于寻找到恰当的“知识停靠点”,如教学《泊船瓜洲》时,让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回忆以往学过的古诗,哪些诗的诗题与此诗相似,如《宿建德江》,这样的诗一般是写什么的?猜想一下,要学的这首诗可能是写什么的? 对于小学生来说,初步感知诗意是学习一首古诗的起始,因而,其认识是粗浅的、表层的、概略的。这时教师应该允许“不求甚解”,不必提过高的要求,甚至对某些认识上的偏差,教师也可以暂时放一放,而在以下几个环节的学习中再来解决。
二、解诗句。学生对全诗大意有了整体上的感知后,接下来可以指导学生学习诗歌的词语和句子,通过对诗歌词、句的进一步理解,深化对全诗的理解,纠正初步感知时可能出现的偏差,为体味诗情、进入诗歌意境做好准备。
解释诗句要围绕阅读目标进行,因而首先必须明确阅读目标。抓住诗歌大意,教师指导学生思维发散,引导学生提出疑问,最后师生共同确立阅读目标。如《泊船瓜洲》的诗歌大意是诗人瓜洲夜泊时的所见所思,那么当时诗人看见的是什么呢?想到的又是什么呢?这样一疑一思,诗歌的基本阅读目标就明确了。接着,教师就应该启发学生在字里行间寻找答案。具体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操作来完成:
1.再现形象。诗歌其实是以形象来说话的,读诗也就是要把握住诗人创造的形象,再现于自己的头脑之中。基本方法就是教师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通过想象实现语言符号到脑屏形象的转化,如“一枝红杏出墙来”、“草色遥看近却无”等,可以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句表现的形象。
2.填补丰富。诗歌语言是凝炼的、含蓄的、富有跳跃性的,诗人也往往只撷取生活中美丽的“碎片”加工成诗,因而要再现诗歌形象,就要求读者作必要的补充丰富。教师要指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知识,把一些隐含在字里行间的内容挖掘出来,把“碎片”还原成完整的形象。如“松下问童子”,问的是什么?再如“独钓寒江雪”,应是老翁独自一人,在满天雪中,在凄寒的江上垂钓,理解时需要作调整和补充。
3.联想深化。联想是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进行理解的一种很好的方法。诗歌中的弦外之音、象外之旨就可以通过联想读到。如学生想象“四海无闲田”的景象后,接着引导他们联想,按诗歌所描写的,农夫们照理应该怎样?按常理,农夫应丰衣足食,但诗歌最后却写“农夫犹饿死”,启发学生通过对比,思考深化。
三、悟诗情。在逐一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学生的认识又较初步感知阶段深化了。这时,教师应该及时地把学生带回到全诗的把握上来,着重体会诗人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或明确诗歌所表明的道理。例如,为什么诗人在泊船瓜洲时会在内心问自己:“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是怎样的一种感情?为什么看到庐山千变万幻的峰峦,诗人就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讲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进一步探究,引导学生悟情明理,把古诗读懂读好读活。具体可采用以下方法:
1.依“象”悟情。即引导学生以第二环节通过诗句的想象形象为基础,进一步体验象中之意、象中之情。学了“一枝红杏出墙来”,教师可以让学生体会,诗人为什么要特别描写一枝红杏?诗人看到这一枝出墙来的红杏,是怎样的心情? 2.读诵深化。学生有了情感体验后,立即趁热打铁,有感情地朗读、甚至背诵诗歌,加深对诗人情感的体味。
四、入诗境。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进入诗歌意境。这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是可以做到的,但教学中往往难以达到,这就直接影响了古诗教学的效果。进入意境就是引导学生真切地体验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景象和情感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为之动情。如诗人为什么看到“春风又绿江南岸”,就会产生“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动情发问呢?进一步探究诗人眼前所见之景,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是怎样自然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让学生体验,这是怎样的一个天地啊。在入诗境中我们可以借助以下一些方法:
1.朗读入境。即借助朗读想象悟情入境。
2.复述入境。把诗歌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并融进了自己的理解、想象、情感体验,较自由地走入诗歌境界。
3.表演入境。有些诗歌,可以通过让学生扮演抒情主人公或诗中人物,较“实在”地构建起一个诗歌所表现的艺术天地,让学生似乎直接进入了诗歌意境,如《小儿垂钓》等。
第五篇:三读活动心得体会
“三读”活动心得体会
——对读书活动的粗浅认识
自6月底全校对“三读”活动进行动员和部署以来,全院干部职工按照各级部署认真阅读配发书籍,经过一段时间的个人自学及部门集中学习,干部职工利用业余时间陆续撰写了读书心得,部分心得体会见解独到,与工作实际结合紧密,现将这些读书心得体会在院网站上进行推荐发表,供大家学习借鉴、共同进步。希望我院广大干部职工再接再厉,增强读书意识,养成良好读书习惯,深入、持久、有效地开展“三读”活动,确保通过“三读”活动切实增强自身的学习能力、决策能力、执行能力、工作能力和服务能力,为效能政府四项制度的有效实施奠定基础。对读书活动的粗浅认识
自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4月23日确定为世界读书日以来,读书更受到了重视。开展读书活动,是一项利国利民、对社会对集体有益的好事。对于个人来说,没有学习,就不可能与时代同步,就没有心灵的成长、精神的发育;就不可能有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就不能够适应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工作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读书使人增知识、明事理、树正气、长才干。其实,我们都知道读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也想静下心来读些书。但在浩如烟海的书籍里,到底读些什么书、具体选择哪些书来读,这也是人们常常思考的问题。关于好书的标准,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一个质量检验工作者,我觉得首先要挤出一定的时间,学习有利于提高自己思想素养的书籍,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对科学发展观思想的学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领会和学习等;其二,要读有利于提高自己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的书籍,质检工作接触面广,时代对我们综合应用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知识更新周期很短,学历文凭仅代表一个人过去的静态能力,学习能力才是动态的、有效的能力。在实践中,我认识到以往的一些知识不少已经老化过时,自己的知识结构存在单一或不合理的问题。所以,我要本着学以致用、弥补自己在工作中不足的原则,多读书以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提升专业水平,适应新的情况、新的工作对自己的要求;第三,自己应该不断学习与产品质量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强法治意识,了解一些相关的质量、技术和经济政策,以有利于在业务工作、质检工作中依法办事。
此外,我们处于一个各种思想交织的多元化社会,有时难免遇到一些行为和利益上的诱惑,所以读一点培养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书籍,对加强自身修养,坚定人生信念、坚守精神家园,也是有着实际意义的。
读书和学习最根本目的是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否则读书就成了空谈。我体会到,通过读书和学习,能够使自己更新观念,扩充工作思路。多年来,领导一直提倡质检机构、质检人员既要做好产品检验,也要搞好对生产企业的服务工作,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的技术、工艺和质检问题。通过读书和学习,在这方面我发挥了一点作用,对质量问题努力做到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还争取知其所以不然——例如,中密度纤维板的吸水厚度膨胀率超标,我们出一个检验数据很简单,但企业盼望能够在实际中解决这一问题,我就帮助企业分析原因:热压机的温度、压力不够?纤维的形态不好?防水剂加了没有……?找出了质量问题的原因,问题解决了,企业感到满意;又譬如,刨花板的甲醛含量不合格,企业经过努力后还是难以控制,怎么办?本着服务企业的原则,经过读书和学习,我理清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改变脲醛树脂的配方和相应的制胶工艺;脲醛树脂胶在调制、使用时加入能降低甲酸释放的添加剂;对人造板进行后期处理等。经过实践检验,这些质量控制思路是有效的,达到了服务企业的目的。
质量技术监督检验工作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关乎着千家万户的利益,关系着寻常百姓的健康和安全,也反映着我国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水平,影响着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声誉。我还打算在保证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挤出业余和节假日时间,通过读书----运用的形式,来宣传我们质量技术监督系统的工作,为普及产品质量科技知识,为进一步增强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强化生产经营者的质量意识和诚信意识,而作一份绵薄的努力,我想这也是读书致用的一个具体体现。
女教师读书活动心得
“通过学生自己的动脑研究和亲自体验,要达到有效学习的目标,有效学习是指学习的有效性,要真的动心、动脑去学,而不是走过场,或者是课前学好了,到课堂上来表演,也不是跟着教师的话语,被动的听到那算那。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非常可贵,师生一定要最大程度的用好每一分钟,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有效的度过,要向45分钟要效益。”这段话不仅说明了研究式创新教学要达到的目的,同时这也正是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极力倡导的,我们每一位教学者在教学过程中,每时每刻都想要达到的教学目的。
今天,有了创新教学法的提出,可以说,又为我们教学者,在教学的领空另开辟了一条向45分钟要效益的途径。那么如何能有效的指导学生在课堂上的45中内由不会到学会,乃至会学呢?应该说,会学,这是研究式创新教学法要达到的最终目的,然而,孩子们只有有兴趣学,才会发生后面的学会和会学,否则学会与会学都无从谈起,即使有一些孩子学会了,那也无法与之在有兴趣的基础上学会新知相媲美,因此,一堂课的导入(即研究式教学的目标导引和内容)就显得由为重要,下面是我在教育教学中运用研究式创新教学法进行导入的几点初探:
1、导引目标和内容的基本模式: 导引目标是通过引导和启发使学生明白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是什么,之所以用“导引”,而不是“出示”或“确定”,用意就在于不仅是教师自己要明白,而且要让学生明白教学目标产生的过程和确定这一教学目标的理由与意义,从而使学生认可目标、接受目标、,并能够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学习与研究探索。那么落实到教学中,即让学生养成爱质疑和会质疑的习惯。让孩子们自己在学文前质疑,提出即将学习内容的重点问题,这样孩子们才有兴趣去研究自己提出的问题。方法是:(1)板书课题,师提问:看到课题你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也许通过课题只了解到了某几个字词,也许通过课题了解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例如《做风车的故事》孩子们在看到课题时,只需在课题前加上文章人物的名字即为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象这样的文章题目在每一册书上还有很多,象〈总司令换房子〉〈矛以升立志造桥〉等等,经历的多了,还可以让孩子们试探着研究这些文章拟题目的方法,从而还可以相机的渗透写作常识,即我们在给一篇文章拟题目时,就可以以你要写的作文的主要内容为题目,将主要内容压缩词句,掐头去尾,提炼精华。(三年级孩子才刚写作文,这要比为指导写作而指导写作方法要更为学生喜爱)(2)追问:你还想知道什么?实际上这就虚要帮助学生养成爱质疑的习惯,孩子们只有会质疑,他才爱质疑,三、四年级实属小学的爬坡阶刚开始学习作文,同时又刚刚面对较长课文的学习,因此,有必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最盲目,也就是在教学中最花费时间处,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质疑研究,从而达到以点带面的目的。如何让学生会质疑呢?这又需要为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写作与读文章质疑这两个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即找联系和规律的研究)引导学生回忆在习作前,我们必须弄明白一篇文章写什么和为什么写,怎么写的问题,实际上,我们读懂一篇文章,在弄明白该文章写什么以后,需近一步弄懂得即为什么写和怎么写的问题,例如:《做风车的故事》在读了课题以后,孩子们都明确了本文讲的是牛顿做风车的故事后,就会围绕“牛顿为什么做风车和牛顿是怎么做风车的两个问题展开质疑,看到〈总司令换房子〉这一课题立刻会想到,总司令为什么换房子和他是怎么换的——
当这一导入成为一种模式后,他确实成为了学生读一篇文章时的好习惯,不过在每一堂课的导入重复使用一种模式,又必将阻碍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在不同的课堂上还要有不同的创新式导入,这样才能引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才能进一步的进行创新式研究学习。
2、导入新课时留空白
课堂教学从一开始就可以设计空白,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如果不直接出示新的目标与内容,而是在复习旧知识或提问等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找到本节课的目的和主要任务,就是一种导入新课时留空白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本册书第二单元作文一次家务劳动时,因为第一单元是续编〈小摄影师〉,是就孩子们感兴趣的事件进行续写,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畅所欲言。而第二单元才涉及到写事的文章,为了给孩子们开好头,在备课时我先自己为孩子们写了一篇下水文,题目〈第一次蒸馒头〉文中尽量用有趣的语言为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学中,通过下水文德范读,也确实吸引了许多孩子也急切的去表达自己的一次家务劳动,从而,下水文也达到了调动学生急于写作的兴趣。可以说也正是这堂作文教学为后面第五单元教学写一件有意义的事奠定了基础。也正是在这节课的开始导入上运用了留空白方法,使孩子们自己找到本节课的目的和主要任务:刚一上课,我就发问:还记得我那次真馒头吗?记得,学生边说边笑,甚至还有的交头接耳急于说出好笑之处,还有的同学赶忙举起手,好象猜中了我下一个问题将会让他们说出好笑之处。然而我偏偏不这样做,就要调调他胃口,继续发问: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你发笑的原因吗?学生纷纷举手,好象说就说,学生门不约而同的说出“有趣”,对,生活中有趣的事太多了,除了有趣的事外还有什么室呢?学生门经过短暂的思考,纷纷说出“难忘、有意义、伤心”等等,在学生说出这许多事件后,出示本节课教学内容“一件有意义的事”,孩子们又为有机会表述有意义的事而兴奋不已,马上又投入了紧张的选材。
3、掀起说的欲望,直切教学重点。
“先说一说,然后再写下来。”在一般作文要求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字眼,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也经常是先让学生先说后写,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在讲读课上,孩子们的说就更显得由为重要,要让学生会说,首先要让学生想说。例如:在教学《大海的歌》一课的导入,就三年级孩子年龄特点,经过两年来大量的积累词汇,组词孩子们都轻车熟路,最为拿手,在课的一开始,我在黑板只板书了一个字“歌”,孩子们很奇怪,知道这节课将要学《大海的歌》,可为什么黑板上只有歌一个字,这时在疑惑中调动学生门说的欲望:用歌组词,看看你都能组那些词,有说唱歌,民歌,听歌等等,这时及时评价:组词生动、准确,不过这篇文章中出现的2个用歌组的词还和你们的不一样,看看,是哪两个词?读一读文章,学生门立刻带着好奇疑惑,到文中读读圈圈画画,找出“欢乐的歌”和“一曲新歌”,而这篇文章的重点也正是理解课文中讲到的大海两次“唱歌”的含义,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借助知识桥知识链导入新课:
为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提供一个起连接作用的“知识桥”或“知识链”,使学生通过这个知识 桥将新旧知识容为一个整体,这在认知心理学上叫做“同化”,而起这种作用的“知识桥”或“知识链”被著名心理学家奥苏伯而称之为“先行组织者”,即先于正式内容之前对新旧知识起组织作用的知识。例如:教会学生由题材想题材,本册书最后一单元是一篇写活动的作文,又数一篇新题材的作文,怎么让学生学会写这种题材的文章的写作方法,感受到写作题材新颖多样的同时,又能降低难度,让学生没有一种,学习一种题材的文章就仿佛重新开始呢?在教学中当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内容后,让学生回忆我们都学过那些题材的作文呢?有写人,景,事的,那么你看看写活动的作文他于我们学过的那种题材的作文相类似呢?有说写人,有说写事,都给予肯定,再让学生接着研究他们的不同之处,这样在写之前就借助原有的就知,学会了新知。
也许是孩子们带着对写作的一种好奇心理,三年级孩子还没写作之前,我进行了一番调查,有 %的孩子喜欢写作文,一学期结束,8篇作文已写完,这里有些景一篇,写事两篇,写通知一篇,写童话一篇,续写一篇,活动一篇,写人一篇,经调查,仍有%的孩子保持着写作的兴趣,并有%的孩子有信心写好作文。
研究式创新教学法还正在研究过程中,我热切盼望教育改革更加深入,研究方法的多元化,能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变“学会”为“会学”,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有创造性的人才。
A《毛泽东选集》读后感
读了这些平时不怎么愿意碰的书之后才发现,收获远比想象中的要多。毛泽东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总是能抓住时下的主要矛盾,原则问题不让步,凡事讲求方法、调研的重要性,并对战略战术灵活运用,最终取得胜利。随着书一页一页的翻过,我们可以沿着伟人的思维轨迹体验那段历史,加深对红色革命的认识,提高自己的爱国热情。
毛泽东曾自称“山大王”,他虽不是农民出身,但却对于农民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他很早就意识到了农民阶层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性,并一直致力于发动农民群众的工作。然而当时以陈独秀为首的右倾主义者不愿接受他的意见而坚持错误的见解。为此,他回到家乡湖南,对当地的农民运动情况做了三十多天的实地考察,并写了考察报告,借此纠正党内部分人士对农民运动的错误看法。
一个梦想大的人,即使实际做起来没有达到最终目标,可他实际达到的目标可能比梦想小的人最终目标还大。毛泽东就是这样的的一个人。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说明可专心致志的做一件事,通过一如既往的努力,就会达到预期的目标。可以说,共产党能够取得的所有光辉成就,都离不开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正应了那句“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一点不仅在当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在今天仍然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它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用辛勤汗水养活我们的农民,没有他们,就没有你我今天的幸福生活。在当时的形势下,毛泽东同志将革命重心从阶级矛盾转移到民族矛盾,准确地把握住了革命的唯一出路,那就是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争取抗战的胜利。
当然,“团结”不是盲目的,毛泽东在强调统一战线重要性的同时,没有忘记点出无产阶级应坚持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对共产党来说,这是实现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的前提和条件。为了坚持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保持无产阶级和共产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毛泽东强调,一定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开展两条战线上的斗争。随后毛泽东又尖锐地提出,在经历了17年锻炼后的中国共产党必须重视内部的团结,内部团结是团结全国人民、团结各阶层去争取抗战胜利的最基本的前提。
历史证明,“团结就是力量”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我们要善于发挥“团结”的力量,齐心协力去实现共同的目标。胡锦涛主席在庆祝我国首次载人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曾指出:“必须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载人航天精神”正是对毛泽东伟大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在其他领域,我们也应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万众一心共创伟业”。“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共产党人无论何时何地个人利益都应服从于人民的利益,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和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人民极端热忱的态度,精益求精地去工作,为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甚至可以不惜牺牲自己个人的一切。为人民的利益而死比泰山还重,替剥削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比鸿毛还轻,这就是共产党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是检验党和党员的思想和工作对与错、成与败、得与失的最高标准。
以后我一定要研读这部精品,在与伟人交流思想的过程中,加深对红色历史的理解,提升自己的修养,增强自己的责任感,争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自己的一份力。
从未想过,毛泽东竟然如此平易近人,除了有一些旧事远去的生疏感外,并不觉得烦难。这样有趣的书,我怎会到今天才来拜读。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毛泽东在文章的第一段话就提出了这个问题。中国的政治是长期革命的产物。那政治是什么?首要就是区分敌我。毛泽东首先谈的政治就是先去区分敌我。“中国过去的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根本原因就是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他首先指出区分敌我的重要性,然后提出要区分敌我的前提是对中国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对革命的态度的分析。这对一个阶级说的马克思主义者是重要的,可以看出这个时候毛泽东已经开始用马列世界观来看待问题了。
毛泽东在文末指出了对待各阶级的态度,以达到前文中的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的目的。
我们可以看出这篇文章阐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权和性质,特别领导权问题,与革命的同盟军问题,这是毛泽东首次提出指出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是农民,这为他在日后进行的农民运动做了思想准备。
我们的很多人并不是因为懒惰而失败,而是因为没有梦想或选错了方向,一个人无论现在多大年龄,他真正的人生之旅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以前的日子不过是绕圈子而已,有了方向,我们就知道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它是我们成功的向导。
对于中国革命这是极其重要的,中国政治是长期革命的产物,革命的政治和政治的革命中国革命和革命中国是中国在当代的声音,邓小平说改革开放是二次革命。革命的时代仍在继续,并未结束。孙中山的声音还在荡漾:革命仍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好几年前曾经接触过的《毛泽东选集》,当那晦涩难懂的语句让我觉得实在没有读下去的兴趣。如今,时光飞逝,当初懵懂的女孩已经成大,并且正以能加入光荣的中国共产党为骄傲而努力着。《毛泽东选集》也自然再次展开在我眼前。在学习毛选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许多的新知识,真是深感“真理永远没有新旧之分”呀。通过学习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思想,我作为一名成长中的大学生深感我们应该把所学所知的知识融会贯通,具体的实施应用在我们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认真沟通、认真协调应该成为我们的学生干部,成为全体学生的优良作风。我们就是早上8、9点钟的太阳,我们的思想、为人直接决定着我们的办事方法。所以,无论是班级工作上还是寝室情况上,我们都无法避免产生摩擦。但是只要我们能够大家认真沟通、认真协调,把所有潜在的原因都找出来,问题就一定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如果我们能永远保持这种优良的行事作风,我们的学习成绩也会蒸蒸日上的。
“艰苦奋斗永远不能丢,浪费是一种可耻的行为”。我们不能让我们父母辛辛苦苦创造的金钱在我们毫无意义的挥霍中白白流失掉。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改变了,同样有很多人的生活态度也改变了。但是艰苦奋斗是我们的前辈留下的光荣传统,如何坚持和发扬发扬我国的美好传统美德,是我们年轻一代应当关注的问题。在思想开放、理念更新、生活多样化的当代,坚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意味着保持一种生活准则,一种工作作风,一种利益观念,一种精神状态,我们应该去追求一种高尚的奋斗目标和人类共同的价值方向。
读完一篇篇文章我深刻的感受到:主席在抗日战争时期反反复复强调的就是要团结、要进步,要进步、要团结。记得在第一卷中,毛泽东指出:无产阶级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他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状况,指出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天然的和最可靠的同盟军,工农联盟是革命的主要依靠力量。农民以外的小资产阶级也是无产阶级的可靠的同盟者。第二卷中,相当一部分篇章又在这个特定时期提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当然,毛泽东也不否认无产阶级应坚持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对共产党来说,这是实现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的前提和条件。为了坚持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保持无产阶级和共产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毛泽东强调,一定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开展两条战线上的斗争。随后毛泽东又尖锐地提出:在经历了17年锻炼后的中国共产党必须重视内部的团结,内部团结是团结全国人民、团结各阶层去争取抗战胜利的最基本的前提。“团结就是力量!团结自己人,团结别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团结起来,排除万难。……”这是伟人要告诉大家的。今天,我们学习毛泽东思想,研究毛泽东思想,运用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去认识,解决中国改革开放中的实际难题,对巩固这块社会主义阵地,不是没有好处的!
联系实际我不由想起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我国首次载人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到“载人航天精神”时指出的一段话:“必须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 确实,万众一心创伟业,这是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的重要原因。听说,在11年的艰苦奋斗中共有8位科学家献出了生命,他们没有看到杨利伟凯旋归来,但他们的精神永存,他们的功不可末。这项工程之所以能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取得历史性突破,靠的是党的集中统一领导,靠的是社会主义大协作,靠的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
万众一心创伟业,这是一种民族精神,是一种自立于世界之林的气概,是一心一意干成现代化的志气,是中国“睡狮”醒来后的怒吼。“就是力量”=“航天精神”,今天、明天、后天,中国人想干的事就一定能干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