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为谁[合集5篇]

时间:2019-05-15 02:15: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为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为谁》。

第一篇:教育为谁

《教育为谁》读后感

于露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学十几年来,这个问题几乎很少进入我的脑中。这个春天,捧起我国教育家李镇西的著作《教育为谁》这本书时,开始思考我们每天忙忙碌碌地教学生,到底是要培养怎样的学生,我们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在《教育为谁》里李镇西的观点“影响深远,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书有些难读,因为一旦读起来,你的思想将没法有片刻停滞:你常常会被书中一些观点震撼,继而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念,思考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种种做法是否得当。

前段时间,朋友圈里一则关于各国教育法中培养目标的微信广泛流传,从中我们能看出,不同的国家之间有不小的差异。中国教育法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无疑,这样的教育目的是立足于祖国和社会,符合当时制定教育法的社会现实,显得崇高而伟大。

《教育为谁》这本书的封面上,赫然写着“ 我们走了很远,却忘记了为何出发。”这话同样适合于对教育目的的思考。为什么要做教育?或者说,教育是为什么?在这个问题上,我感觉多年来我们的思路是有问题的。”,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升其判断力,锻造其对复杂环境的掌控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理论知识对特殊事例做出预见”。

诚然,李镇西关注的不是社会和国家,他关注的只是作为个体的学生自身,因为“发展的本能来自于自身:发现是由我们自己完成的,训练是自我训练,收获是我们自身首创精神的成果”。其实,这两者并不矛盾,李镇西指出了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才能更好地走上社会,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才,说得再宏观一点,即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然而,因为关注的角度不同,李镇西的阐述似乎更激起了教育者的思考,且让教育者更触手可及一些。

书中有这样一段叙述:“ 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就是为了千千万万母亲的孩子,就是为了我们每天面对的每一个孩子。这就是我们教育朴素的起点。我们的教育就是从这里出发的。”。李镇西在这里重新提出了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出发点是什么。

在书中,李镇西明确说出了 “ 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回到教育朴素的起点,遵循教育常识,面对我们眼前的一个又一个孩子,坚守良知。我知道我的这些声音,很不合现在教育的 “规则”,我也不可能改变别人的看法和做法。没关系,我从来没有想过要改变世界,我只是努力不让世界改变我。仅此而已。”。看到孩子会笑、会翻身、会坐、会爬、会站、会走,父母的快乐比取得多大的成功都强烈,绝对不会吝惜夸赞之语。但是孩子长大了,只要孩子身心健康、快乐幸福之类的初始愿望,慢慢被淡化,细化,具体化,功利化了。

背诗、计算、画画、唱歌„„孩子本该玩耍的时间被才艺特长、各种学习给占据了。别人的孩子都会,自己的孩子不会太没面子,这是很多孩子被迫学习的理由。所以,才会出现有的学琴孩子成年后,连琴都不碰的现象。

教育孩子,其实考验的就是父母面对一个不断成长的生命,能不能有足够的定力,在看着孩子不断尝试、走着曲折路的时候,以欣赏的姿态做个只给孩子鼓励的看客。只要孩子健健康康、开心快乐,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尝试,而不是时时刻刻,把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加诸到孩子身上。较之于技术教育,文学教育在这一点上显得相对薄弱,小学语文教学就更显得薄之又薄。即便如此,我们依然可以循着这样的观点,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例如:阅读课上要确定文本中多音字的读音,不是老师直接告诉学生,也不是让学生随便猜一猜,而是真的拿出字典,让学生亲自查一查,根据字典上该字的解释来最终确定好正确的读音,这样的做法不是在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而是真正让学生探寻答案;作文课上要写秋天的树叶,不是单纯地用PPT向学生展示多彩的叶子,而是应该带着学生走进秋天的校园、田野、路边,捡拾不同的叶子,观察、抚摸、轻嗅,真真切切感受叶片的低声絮语„„如此才会使“你的才能富有活力,你的思维栩栩如生”。

《教育为谁》中李镇西说:“我就想让学校朴素,朴素,再朴素。因为教育本来就应该是朴素的。” 教育孩子,其实考验的就是父母面对一个不断成长的生命,能不能有足够的定力,在看着孩子不断尝试、走着曲折路的时候,以欣赏的姿态做个只给孩子鼓励的看客。只要孩子健健康康、开心快乐,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尝试,而不是时时刻刻,把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加诸到孩子身上。当孩子视父母的管教为负担时,为人父母要想一想,在育儿的道路上,在不断对孩子提出的新要求面前,是不是已经忘了初心,忘了人生是孩子自己的,该怎么走,应该由他们自己决定。

第二篇:《教育为谁》读后感

为了谁?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读李镇西《教育为谁》有感 泰安二十一中学

杨坤国

近段时间我读了李镇西的《教育为谁》一书,这本书围绕教育的原点和初心展开讨论,倡导让教育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朴素的教育,遵循教育常识,研究并发现每个孩子的特点和潜力,帮助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这本书以杂谈,个人感悟和一个个小故事的形式让我们明白了教育的真谛。

在书中常识杂谈部分告诉了我们教育中的许多常识性的东西,也可以说是纠正了我以前很多的理解误区,教育的确不需要太喧嚣,太华丽了,它需要的是宁静。教育的起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孩子,他们现在的成长是否快乐,他们今后的生活是否幸福,这些都取决于我们每一天的教育,好课堂就是“有趣”加“有效”的课堂,好教育就是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教育,这些让我明白了如何上好课,如何做好教育。还让我明白了有体罚的教育,是畸形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靠体罚来教育,是教师的无能,善用惩罚,是教师的智慧。教育不能没有惩罚,但惩罚不是体罚。这些教育的常识让我明白了很多教育的道理。

李镇西老师还告诉我们中国的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理论而不重实际,为了迎接检查精心准备的展示课,公开课上,课堂总是学生快乐的天堂,每个环节都尽量让学生活动,而且这些活动还不单一,安排有讨论,辩论,表演,小组合作,学生上讲台,但平时每一天的课并不是这样上的,所以说,同样是做,美国是常态,中国是特例。所以说关键不是我们掌握了多少理论,而应该是有多少行动,只有真正的把素质教育常态化,像呼吸一样自由,像潮汐一样自然,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算成功了。反观我自己,和书上说的太像了,当精心准备教研课或公开课时,就注重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去思考,去发现,而平时课堂上就包办的较严重,主要原因如下:公开课上有老师在听课,学生的纪律好维持,而平时课堂上如果放开让学生动起来,学生就乱的一团糟,纪律不好维持,有一些自觉性差的学生就趁机捣乱,可能一节课下来一点收获也没有,李镇西说道美 国的课堂上,学生活泼、自由、积极、舒展、无拘无束、老师围着学生转,中国的课堂基本上还是下面的学生坐的整整齐齐,教师一个人站在讲台上,这样便于老师讲,学生听,除了中间有时候教师会提些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外,基本上还是老师一讲到底,甚至常常拖堂,明明下课了老师还在喋喋不休的强调这个关键,那个重点,唯恐有所遗漏。他说的一点都不错,针对这种现状,我们改如何改变呢,我们的班额太大,学生多,一旦活动起来纪律就难保障,怎样在保证课堂纪律的前提下,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应该就是我以后努力的方向,更不能只停留在文字上,主要还是付诸在行动中。

另外李镇西老师给我们介绍了不少好书,如:李希贵的《面向个体的教育》,《教育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还推荐了一些电影,我也按他的推荐看了《亲爱的》和《热血教师》两部电影,《亲爱的》这部电影看完后我热泪盈眶,此片戳中了每一个观众的泪点,的确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其中感触最深的就是:孩子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不是一件东西,丢了只要找回来就行了,而丢失三年后的孩子找到后,他已经有了新的生活,新的思想,已不认识费尽千辛万苦才找到他的父母,孩子回来后把自己封闭起来,和父母没有交流,他的父亲找到他后,对他寸步不离,就是下楼扔个垃圾,也要背上孩子,还有收养孩子的母亲的痛苦,这些都让人感动不已。《热血教师》这部电影主要讲克拉克老师的教育事迹,克拉克和孩子们交朋友,和他们一起跳绳,笨拙的仰面摔倒在地,他走进学生的家里辅导学生学习,甚至为学生做饭,为了孩子们的学习,他带病上课,最后倒在讲台上,养病期间,用视频给学生们上课,他还很注重教育的智慧,比如克拉克将相关知识以说唱的形式在课堂上表演,在音乐声中,他一边说唱,一边扭到孩子们中间边唱边跳,教室里一片欢腾,孩子们不仅在娱乐中记住了知识,而且在学习中感受到了克拉克老师的人格魅力,这正是克拉克老师成功的秘诀,看了这部电影,也让我明白了我的教育生活中缺少了一些什么。

这本书更让我明白了,教育无小事,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总之,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第三篇:教育为谁读后感

教育为谁读后感

(一)胡荔枝

这个寒假有幸读到李老师的《教育为谁》这本书,受益匪浅,感受颇深,下面就书中的内容以及个人的教学经历来谈谈我的感想。

有关于书中提到的什么是“好课堂”这一观点,根据我们以往的理解,一般说一堂课好不好,要看老师讲得生不生动,内容丰不丰富,学生气氛活不活跃。而关于好“好课堂”标准或特征,已经有许多老师和专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概括——这个“原则”,还有那个“维度”,还有各种“生成性”“互动性”之类等等。这些概况丰富了我们对好课堂的理解。但李老师却根据自己的课堂实践,为“好课堂”的标准提供了一个朴素的理解:所谓“好课堂”,就是“有趣”加“有效”.有趣,就是能吸引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兴趣盎然,心情愉悦,如沐春风,觉得实践过得很快,下课后盼着第二天再听这位老师的课。有效,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而学生有成果——无论知识的,能力的,情感的,思想的,总之有收获。有趣,是手段;有效,是目的。如果只是有趣而没有效,课堂就成了看小沈阳,搞笑而已,.但如果课堂无趣,只追求所谓的有效,一味地灌输,这样的课学生不爱听,也很难达到真正的有效。

教书几年来年,我也有深刻体会。一节课讲得好不好,从学生的表情上就可以看出来。一双双眼睛注视着你的话,说明这节课是很成功的。课堂有趣真的很重要,不管你这节课讲得再好,如果学生不爱听,甚至没兴趣听,那么你也是不成功的,因为学生根本就无法吸收到你所传授的知识,你讲了也是白讲。所以,要使学生能吸收你所传授的知识,你就要让你的课堂变得有趣起来,从而才能吸引学生听你的课。这个是事实,以往很多教师的教学都是灌输式的教学,课堂都是老师“教”的课堂,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机会非常少,虽然学生的成绩也会提高,但是,看到的却是学生的固定思维,很少有自己的主观思想,缺少创新思维,从而造成了学生思维的不活跃,就很难有新的突破。但是近年来也有不少老师在新课标的改革下,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从教师的教变成了学生的学,让学生不断自主学习创新,不断地打破了常规。

顺着“好课堂”的标准,李老师认为,所谓“好教育”,就是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教育。

有意义,是站在教育者的角度说的:我们的责任、使命、理想,我们的教育目的,我们要传递给学生的真善美品质,还有要培养的公民意识与创造精神,以及要点燃的思想火花与要拓宽的海洋般的开阔胸襟和视野……有意思,是站在孩子的角度说:情趣,浪漫,好玩儿,妙趣横生,其乐融融,心花怒放,欢呼雀跃,心灵激荡,泪流满面——或是教室里老师讲的一个跌宕起伏而又感人肺腑的故事,或是师生之间在田野上的追逐以及让风筝在蓝天写诗……李老师把“好教育”归纳为是有意义又有意思的教育,从教师和孩子的角度阐述得如诗如画。确实,我们经常都会说教育的意义是什么,其实也就是从我们老师自身出发而已,考虑我们所教的内容是否有意义,学生所学是否有意义,从而就经常会导致了我们的教育只有乏味的“意义”而没有“意思”.李老师所说的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教育才是完整而完美的教育,就是说我们的教育要符合儿童心理的趣味,在孩子的童年多给他一些有“意思”的东西,才能让每个孩子的童年丰富多彩。()让教育“有意思”,其实就是苏霍姆林斯基所提倡的,让教育的痕迹尽可能淡化:“在自然而然的气氛中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是这种影响产生高度效果的条件之一。换句话说,学生不必在每个具体情况下知道教师是在教育他。教育意图要隐蔽在友好和无拘无束的相互关系气氛中。”

我们要尽可能在友好、和谐,充满正能量的环境下,去渲染学生,去陶冶学生,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学到做人、做事、生活的知识,这才是成功而有效的教育。

教育为谁读后感

(二)利用暑假时间我拜读了李镇西《教育为谁》这本书,看到这个名字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教育为了学生,读完这本书以后让我明白了,教育要扎扎实实,不搞一些为特色而推出的“特色”.教师的本质工作就是要上好课,从书中我明白了好课堂就是“有趣”加“有效”.如何才能到达“有趣”方式可以有很多:语音的诙谐风趣,让课堂妙趣横生;将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让学生觉得学知识其实就是学生活;引导课堂讨论甚至争鸣,让学生的思想碰撞;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这些都能让学生感到课堂有趣,因而全身心地投入。

如何才能达到“有效”方法和途径有很多,最重要的是把教师的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而所谓学生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彼此互相讲解知识的过程,因为最好的学习,就是给别人讲,这是个常识。我们都把这个常识忘记了,不停地给学生讲,却不让学生讲,于是老师怎么讲学生都记不住。我们要利用这个常识,让学生在课堂上不停地给别人讲,成绩就会提升。

好教育就是“即有意义,又有意思”的教育,有意义,是站在教育者的角度说的:我们的责任、使命、理想,我们的教育目的,我们所要传递给学生的真善美品质,还有要培养的公民意识与创作精神,以及要点燃的思想火花要拓宽的海洋般开阔的胸襟和视野。有意思,是站在孩子们的角度说的:情趣、浪漫、好玩儿、或是教师讲的跌宕起伏而又感人肺腑的故事,或是师生之间在田野上的追逐以及让风筝在蓝天写诗。让教育有意思,其实就是苏霍姆林斯基所提倡的,让教育的痕迹尽可能淡化:“在自然而然的气氛中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是这种影响产生高度效果的条件之一。教育的意图隐蔽的越好,教育效果就越佳。不动声色,不知不觉,这些都是教育的艺术,也是教育的境界。

最好的教,就是让学生学会学,最好的学,就是让学生给别人讲,现在各种名目的自主学习课堂,只要学生动起来,教育才能”高效。

书中通过李镇西在他乡感悟,让我明白了我们的教育理念并不落后,我们就差在了行动上,我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强调“以学生为本”,这个观念领先,甚至可以说超前,大概十年前,我国开始新课程改革,于是“新课改”成了中国基础教育最响亮最时髦的词儿。当时为了转变观念,有相关部门还出版了一本一名《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书,课堂上平等相互的师生 学生会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但是三十年过去了,中国的课堂基本上还是独统天下。

中美差异主要是观念,而是行动。中国的教师:只说不做,也不特别准确,其实我们不少课堂也很精彩,但这样的课堂大多数是公开课或课堂大赛,每当这时,课堂总是学生快乐的天堂。教师精心设计如何让学生动起来,每个环节都尽量让学生活动,而且这些活动还不单一,安排有讨论、辩论、表演、小组合作、学生上讲台??这样的课往往高潮迭起,然而平时每一天的课并不是这样的,如果天天这样上,还不把教师和学生累死。所以同样的是做,美国是常态,中国是特例。

不是说我们不需要观念更新,也不是说我们不需要学习别人的先进理论和做法。如果不把我们学生的理论知识化为行为,这些理论都是没有用的,这里的行动,不是昙花一现的表演,而是自然而然的生活。像呼吸一样自由,像朝夕一样自然,那么我们的素质教育才算成功。

《教育为谁》读后感

(三)王俊娜

寒假中,我拜读了学校发给每位教师的《教育为谁》这本书。本来想着里面的内容多是些空洞无味的教育理论和繁琐难懂的教育观点,可一拿起来细读这本书,就放不下来了,一篇又一篇,直到把它读完。从没有一本书能让我有如此高的读书效率,其带给我的内心震撼之大便可想而知了。

李老师说:我们现在的教育实在太热闹、太喧嚣、太紧张了,各种新潮的教育理念令人目不暇接,各种评比、赛课、检查、培训、参观、会以、表格使人不堪重负,以至于有教师说现在只能“抽空”上课。

对此,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小学教师,我真是深有同感,备好课、上好课成了我们的一个奢望,因为学校里有太多的与教学无关的杂事耗费着你的时间和精力。

对于目前教育上所存在的种种问题,李老师用《教育为谁》这本书适时地发出了清醒的呐喊。“别把教育简单化”、“让校园宁静些,再宁静些”、“教育为谁”、“ | 教育的起点在哪里”、“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每一篇里的每一段,每一段里的每一句都振聋发聩,引起我深深的反思和思考。尤其是“让校园宁静些,再宁静些”这一篇,更让我有深深的感触。书中说:现在的校园一会儿维稳,一会儿疾控,一会儿创卫……还有各项初检,复检。什么都要从娃娃抓起,使得现在的校园成了超市,商场,热闹非凡。喧哗嚣叫中,教育没有了。越是宁静的校园,才越有真教育。

文中写了苏霍姆林斯基任校长时每天的作息时间。迎接学生、检查作业、上课、阅读、写作,简简单单,周而复始,日复一日,其中所做的每一件事无不与教学有关,无不与学生有关。如此充实而专一的日常工作,如此宁静而单纯的校园环境使得苏霍姆林斯基有了更多的思考和研究的时间,也使得有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给教师的建议(上、下)》《帕夫雷什中学》《爱情的教育》《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丰硕的成果。“无以淡泊而明志,无以宁静而致远”也是这个道理吧!

书中引起人共鸣和反思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简单化、作秀般的“德育创新”,让人想到:一次性的“感人肺腑”、一次性“震撼人心”、一次性的“催人泪下”、一次性的“强烈反响”就真的能够收到持久的实效吗?李老师说:德育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马卡连柯说: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儿童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教育。你们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者儿童。你们怎样穿戴,怎么同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别人,怎样欢乐或发愁,怎样对待朋友和敌人,怎样笑,怎样读报——这一切对儿童都有着重要意义。是啊,很多时候,教师的行为决定了学生的行为,这是我们意识不到的德育,这也是最真实最自然且最有效的德育。李老师说:真正的德育,不是做给别人看的。完全不用刻意“提升”,也不用专门“创新”,更不用一天一个花样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德育,不是为了通过上级验收而“彰显”的所谓“特色”,不是为了扩大学校影响而“打造”的所谓“品牌”,而不是为了“人”——教师和学生——本身。这一番语重心长的解释,真让人从心底里佩服这样的见解。在“傻傻的美国人”中,李老师写了几件在美国购物遇到的几件事情,由此想到:孩子从小就在充满平等、尊重、信任、自由、宽容的环境中长大,还需要“德育”吗?是的,德育就是生活,一句问候,一个微笑,一声感谢……不都是德育吗?真正的德育就在我们身边啊!

在“问候与呼应”中,李老师针对中国和美国的两种截然不同现象进行了反思,在国内,朋友之间见面也常常“你好”,但这种问候往往发生在熟人之间。而在美国,常常在大街上碰到素不相识的人对我微笑点头。李老师说:礼貌这事儿说小就小,说大就大。这让我想到自己的孩子,不知道问候别人,大家都说:孩子还小,不懂事。可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说: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地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真让人惭愧啊。

书中给人的教育太多太多,再次细细品味,一定会收获更多……

第四篇:为谁工作

环保局 李昇

(优秀奖)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上了年纪的木匠准备退休了。雇主很感谢他服务多年,问他能不能再建最后一栋房子。木匠答应了。可是,木匠的心思已经不在干活上了,干活马马虎虎、偷工减料,用劣质的材料随随便便地把房子盖好了。完工以后,雇主拍拍木匠的肩膀,诚恳地说:“房子归你了,这是我送给你的礼物。”

木匠惊呆了。如果他知道他是在为自己建房子,他一定会用最优质的建材、最高明的技术,然而现在呢,却建了一座“豆腐渣工程”!可是,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这个木匠。

每天,我们砌一块砖、钉一块木板、垒一面墙,最后,我们发现,我们居然不得不居住在自己建成的房子里。可是,到这时,一切都已经注定,我们已经无法回头了。这就是人生。充满了遗憾和嘲弄。

再也没有比“我是在为别人工作”这种观念更伤害我们自己的了。

在工作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些的话:“你这么认真干嘛,又不发给你加班费!”其实,他没明白一点:你不是为谁在工作,而是在为自己工作,为群众服务!

人生中最重要的事,就是及早认识到我们是自己命运的播种者,认识到我们是在为自己工作。只有一个人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激励自己进步,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尽力而为去做事,而不是为了取悦他人,因为那才是享受工作的唯一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心思没有放在工作上,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只有在领导面前才会装装样子;有些人看上去忙忙碌碌,可是并不是在真正地用心,只是用这种忙碌的假象自欺欺人;有些人见了责任就躲,不想担当,不肯多做一点事;有些人无法面对挑战,自己给自己设限,认为自己这也做不了、那也做不了,遇到稍微有些难度的工作就先打退堂鼓了……

朋友,请问今天的我们呢?我想,其中有些人也曾背着沉重的行囊,步履匆忙地在风雨中流浪,渴望在“石缝间”寻求立足的天地、生长的“沃土”吧!有些人也曾一味地贪恋于“黑黝黝的沃土”,停留在安适区内,不想再成长和进步吧!

今天在座的各位同仁们,我们不仅拥有“阳光温暖、雨水湿润、泥土清香”的自然环境;同时还拥有“白墙、红瓦、苍翠大树、清新花草、温暖港湾”的工作环境。为此,我真诚地呼唤大家:从今天起,不要再为过去而凄凄艾艾,也不要再迷茫、不要再抱怨、不要再消极等待、不要再怀疑、不要再自我欺骗、不要再将就、不要再应付、不要再得过且过、不要再投机取巧、不要再随波逐流!从今天起,要乐观、积极、充实、自制,让今天的你比昨天更成熟!从今天起,请珍惜时间,珍惜身边每一位帮助你的人、向你提意见的人、逼迫你成长的人、珍惜你的家人和你自己!更希望从今天起,珍惜我们的每一份工作、每一个机会!

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人生不容等待,市场不能徘徊!朋友们,让我们齐心协力与风雨同舟,勇敢地挺起胸膛,忠诚地为自己、努力地为自己、付出地为自己,为了我们的今天和明天,以“创业比奉献、创新比作为”的精神态度,开始一个美好积极的人生吧!

第五篇:谁为青春买单

谁为青春买单

走在青春的大道上,我们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微笑着走过风风雨雨,也走过一段平凡而又奇特的青春路。

手牵手,父母伴我们启程走进青春;

肩并肩,师长陪我们奔跑追逐青春;

心连心,你我他在命运的琴弦上谱写青春。

谁该为我们的青春买单?你无言,我无言,大家都无言。或许我们都经不起时间的拷问,就匆匆给青春画上了句号,但那不该,不该是我们应有的人生。

风雨无常,父母的手再温厚也只能温暖我们一时半刻而非永远;师长的陪伴也只能定格在仅有的几年情谊;社会,投来的期冀和希望也只是我们青春的一个筹码。青春掌握在自己手中,没有永远幸福的人生。永远幸福的人生。

曾经,为那个大学生感动得落泪,只为他用自己书写的青春向我展示了男子汉的坚韧刚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或许洪战辉应该手捧着四面八方而来的捐助去继续青春,或许他该凭着学校与家庭的关怀去追求另一种人生。但是,洪战辉,他没有。在难也要一个人踏实地走过,再哭,也不接受社会一分钱的捐助。这就是他的坚守,坚守青春,选择自己的青春。也许,你会认为他是造作,也许你会认为他冷漠,也或许,你把他定格为男子汉的倔强与任性。也罢,青春是自己的舞台,为自己的青春买单是洪战辉人性的亮点。

相反,社会上那些靠别人买单的人,却似乎平淡而漠然走过青春的舞台,只留下永远的遗憾。记得有篇报道上有这样一个故事:兰州市民周女士收到儿子千里寄来的脏衣。这怎能不让那些在温室中成长的花草深深低下他们的头呢?家长的溺爱让他们迷失了道路,师长的宠爱又让他们时刻以自己的成绩来定位人生,社会呢?又在为他们营造保护的氛围,摔倒了他们就大哭,永远不会考虑如可站起。在青春的舞台上,他们只是被人搀扶的弱者。

我想,父母爱孩子都是天经地义,学校和社会保护孩子也是应有的本分。但是,孩子的青春不是用无边无境的爱做筹码的,他们想要放飞,就让他们飞吧,飞翔在湛蓝的天空下,飞翔在广阔的海洋上,去搏击长空,俯瞰人生。

青春,要保尔的精神,要能绝境中求生,要有爱有痛,不在在的漩涡中丧生,而应激流勇进,追逐一生。

谁为青春买单?

不是家庭,也不是学校,更不是社会,而是我们自己。

下载教育为谁[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为谁[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们为谁工作

    我们为谁工作? 工作中总是有2种人,一种是为老板打工的人,一种是为自己工作的人。 前者的眼里衡量的标准核心就是钱,老板给多少钱,他就做多少事,无利不起早,讲求即时回报。我们更愿......

    演讲稿“为谁工作”

    为谁工作?为什么要工作?为了谁工作?相信不少人心中经常有这样的疑问,而我自己,曾经的想法是“为了那份薪水工作”,“为单位领导工作”。但是在读完知名记者刘波所著、500强企业员......

    你为谁工作

    《你为谁工作》心得体会《你为谁工作》是本激励人向上的书。我看完后感觉震动极大,现在,我为谁工作?一直促使人们思索。为社会工作?为个人工作?为学校工作?为家庭工作?这个问题看起......

    我为谁工作?

    你珍惜目前的工作机会了吗? 有人曾说:“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可能有许多人很不喜欢眼下的工作,可能从工作中得不到丝毫的乐趣,也毫无创造性可言。在许多人看来,工......

    读后感=为谁工作?(★)

    爱上它 并为之奋斗 通过它实现你的价值 ——读《你在为谁工作?》后感关于工作,其实是个老话题。有人说:工作是为了养家糊口;有人说:工作是为了家人的期望;也有人说:工作是为了更好......

    为谁读书演讲稿

    为谁学习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A8班的曹源。我演讲的题目是:为谁读书。 学习,这是一个响彻全世界的名词,可是,是否有谁真正理解它的含义?我们到底是为谁学习。......

    为谁工作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我为谁工作”。刚刚看到这个题目,心中着实一惊,是啊?整天忙的晕头转向,在这个问题面前,确实要好好的思考一番。为谁工作,其......

    为谁读书演讲稿

    为谁读书演讲稿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在当今的社会,学历或许已经不能证明一切了。能证明自己的应该就是能力了吧!现在我们就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