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仰泳教学
仰泳教学
仰泳手部动作
岸上动作:学员躺在岸上,手腿伸直,以右手臂为例,顺着池壁做下划动作,推至大腿处,直臂出水返回原位置贴紧耳朵。
仰泳手臂动作要点:先直臂练习,小拇指入水推至大腿处,大拇指出水至鼻腔位置后,转手腕保持小拇指入水的姿势,贴紧耳朵,手臂动作完成。
仰泳腿部动作
岸上动作:孩子坐在岸上,双腿绷直,脚尖放松下扣,双脚交替做打水的动作,幅度不要太大,频率由慢到快打水。
仰泳手臂动作要点:腿尽量保持绷直状态,脚腕放松,往上那个提水,往上踢水,老师可以在孩子脚部上空放个浮板,让孩子去踢板找到打水的感觉。
仰泳呼吸
相对其他动作,仰泳呼吸比较难掌握一些,因为仰泳呼吸是面部朝上,水比较容易进入孩子的鼻腔内,加大了孩子对水的恐惧。
首先,岸上做模仿,面部朝上,用口吸气,鼻口排气。并对孩子适当的淋雨。熟悉后,可下水练习。
水下练习
漂浮:和其他泳姿不一样,仰泳需要躺在水面上进行动作练习,首先必须要克服恐惧心理。
老是拖着孩子的腰部让孩子放松的平躺在水面上,消除孩子的恐惧感,可以踢踢水等小范围的活动。让孩子面朝上做吐泡泡
第二篇:浅谈解决仰泳腿部动作的三种教学方法
浅谈解决仰泳腿部动作的三种教学方法
钱多多
1钱科研2(1.宁波鄞州区某某中学,315101;2.宁波市某某区某某中学,315100)
有句话:“仰泳游的好,打腿是关键”,仰泳的腿部技术直接决定仰泳动作效果。因此很多教师将仰泳教学的重点定为腿部动作技术教学。在近十年的仰泳教学工作中,笔者将仰泳教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熟悉水性即学会水中行走、水下憋气、换气、水中俯卧漂浮,第二阶段为学习仰泳腿部动作;第三阶段为学习仰泳手部技术及全身协调配合动作。现将第二阶段解决仰泳腿部技术动作的三种教学方法分享给大家。
一、背漂浮板辅助法
学生系背漂浮板于腰间仰卧水中,沿池边进行仰泳打腿练习。
(一)练习步骤:
1.岸上打腿。方法:学生坐于泳池边双手撑地进行仰泳腿打腿模仿练习。组织:如图(1)学生依次坐于左右间隔一米左右。
如图(1)
要求:积极模仿教师,腿伸直、脚尖蹦、打腿幅度小、频率快。2.池内互助。方法:两人一组练习者腰间系一块背漂浮板,帮助者用手托扶练习者的颈、肩部帮助练习者练习仰泳腿部技术动作。
组织:如图(2)学生两人一组,组间距离3米左右依次沿泳道线练习
如图(2)
要求:打腿时腿伸直、上下打腿。
3.背漂浮板练习。方法:学生腰间系一条浮板仰卧水中,进行仰泳打腿练习。组织:学生根据速度快者在前慢者在后依次沿泳道边游。如图(3)
如图(3)
要求:身体充分伸展、发力时大腿带动小腿、打腿频率快 4.减轻浮力练习。方法:学生蹬池壁开始要系浮板进行打腿练习,根据练习的掌握情况,由腰间的两层浮板逐渐减至无浮板打腿仰泳。
组织:如图(3)要求:蹬池壁时降重心、抬头倒肩、身体放松充分伸直。
(二)亮点:借用背漂浮板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学生怕水心理;由于学生在背包作用下能使身体浮动起来进行打退练习,极大的提高课堂的练习效率。
(三)教学难点及解决策略:
难点:学生刚下水时,由于水性不及极腿部技术不扎实,在游的过程中会出现游弯、甚至原地打转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练习效率。
解决策略一:每节课背包练习之前,全班进行岸上打腿练习5——10分钟,注意腿部动作的正确性以及打退的幅度频率。
解决策略二:在背包练习前期,进行两人一组帮助练习。帮助者纠正练习者的腿部动作,通过口头提示,肢体引领使纠正练习者错误动作,使练习着朝着正确的方向游。
(四)注意点:
1.安全问题,浮带是否绑紧;绑的位置是否正确。2.注意运动量的控制,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二、池壁辅助法
学生仰卧池边进行仰泳腿打退练习。
(一)练习步骤:
1.池边打腿。方法:学生坐于池边双手撑地进行仰泳腿打腿练习。组织:学生依次坐于池边如图(1)
要求:腿伸直、脚尖蹦直、打腿幅度小、频率快。
2.池壁辅助练习。方法:学生躺于岸边臀部以下部位、头部以下部位触水进行打腿练习组织如图(1)学生依次躺于池边进行打腿练习。要求:大腿带动小腿、腿伸直
3.池内互助练习。方法:两人一组,帮助者手托练习者上肢、颈部进行互助练习。组织:如图(2)学生两人一组,组间距离3米左右依次沿泳道线练习。要求:打腿频率快、身体放松伸展、上下打腿。
(二)亮点:本练习方法主要是在池边进行打腿练习,教师组织简单、操作方便;学生从坐池边打腿到仰卧池边腰部以下部位触水打腿再过渡到头部以下部位触水打腿。整个练习始终是借助泳池进行打腿练习,因此学生练习简单。且练习效率高,真正做到了高效率实用。
(三)教学难点及解决策略: 教学难点:前期由于学生始终在池边进行打腿练习,练习时间长大部分学生在打腿时膝盖顶起两条腿成“骑自行车”动作。
解决策略一:陆地徒手练习。要求腿伸直蹦脚尖、大腿带动小腿。
解决策略二:当学生独自能用“骑自行车”仰泳腿动作进行游泳时,两人一组,帮助者站在练习者侧方,双手放于练习者膝盖上方30厘米左右处,要求练习者膝盖不要碰到帮助者的手。
(四)注意点:
1.靠池边练习时,注意对身体的保护。
2.两人一组练习时,要根据练习者掌握的程度逐渐减轻帮助力度。
三、游戏互助法
教师通过游戏方法两人一组“抢钥匙”、“手拉手水中浮体”;向前倒——下沉——憋气;向侧倒——下沉——憋气;向后倒——下沉——憋气;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向后倒水中稍微漂浮———下沉———憋气动作。当学生学会后倒浮体之后,蛙泳水中的腿部技术就能轻而易举的掌握。练习步骤:
(一)练习步骤:
1.岸上打腿。方法:学生坐于泳池边双手撑地进行仰泳腿打腿模仿练习。组织:如图(1)学生依次坐于左右间隔一米左右。要求:腿伸直、脚尖蹦直、打腿幅度小、频率快
2.游戏引导 游戏一:双人手拉手憋气比赛。方法:听到教师的口令之后,两人一组手拉手同时下水,在水中呆5——10秒钟起来。
游戏二:双人抢钥匙比赛。方法:两人一把“泳池衣物柜钥匙”,当一名学生将钥匙抛入水中后,两人进行比赛,看谁用最快的办法将钥匙抢到手。
游戏三:双人展体。方法:两人一组手拉手,相对站立同时做水中漂浮动作。游戏四:向前倒体。方法:学生身体伸直放松,憋气做重心向前倒动作 游戏五:向侧倒体。方法:学生身体伸直放松,憋气做重心向侧倒动作 游戏六:向后倒体。方法:学生身体伸直放松,憋气做重心向后倒动作 组织:全班散点进行如图(4)
图(4)
要求:积极模仿,注意安全。
3.互助练习。方法:两人一组,练习者在水中后倒漂浮打腿,帮助者站在练习者头前方进行互助教学
组织:如图(2)学生两人一组,组间距离3米左右依次沿泳道线练习。要求:练习者身体放松,上下打腿。帮助者给练习者适当的助力。
(二)亮点:整个练习过程趣味性足,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练习积极性高。使学生真正做到“玩中学,学中玩”,不知不觉的掌握了技术动作,大幅度的提高了学生的水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与合作意识,为今后的游泳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难点及解决策略
教学难点:学生在练习游戏“向后倒体”时,部分学生在初次练习时由于怕水原因不敢后倒。
解决策略:加强水性练习,通过引导、鼓励、激励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水性。
(四)注意点:
1.进行游戏练习时,注意安全
2.两人一组互助练习时,帮助者应采用循序渐进原则,逐步减少助力。
结束语: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存在,都有它存在的道理,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是好的教学方法。但学生有差异,因此我们在平时仰泳教学乃至整个体育教学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多钻研教材多实践,我想我们在教学能力定能 “更上一层楼”。
第三篇:蛙泳、自由泳、仰泳、蝶泳,图解动画,教你游泳,不会游的看了包你学会!!![范文]
蛙泳、自由泳、仰泳、蝶泳,图解动画,教你游泳,不会游的看了包你学会!!
蛙泳
蛙泳配合有一个顺口溜,在讲解蛙泳动作要领之前先介绍给大家:“划手腿不动,收手再收腿,先伸胳膊后蹬腿,并拢伸直漂一会儿。”从顺口溜中可以看到,手的动作是先于腿的动作。一定要在收手后再收腿,伸手后再蹬腿。
臂部动作:
1、外划。双手前伸,手掌倾斜大约45度(小拇指朝上)。双手同时向外、后方划,继而屈臂向后、向下方划。
2、内划。掌心由外转向内,手带动小 臂加速内划,手由下向上并在胸前并拢(手高肘低、肘在肩下),前伸。
3、前伸。双手向前伸(肘关节伸直)。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外划是放松的,内划 是用力的、加速完成的、前伸是积极的。
蛙泳的完整配合动作:双手外划时抬头换气,双手内划时收腿低头稍憋气,双手前伸过头时蹬腿吐气。
腿部动作:
1、收腿:屈膝收腿,脚跟向臀部靠拢,小腿要躲在大腿后面慢收腿,这样可以减少阻力。收腿结束时,两膝与肩同宽,小腿与水面垂直,脚牚在水面附近。
2、翻脚:两脚距离大于两膝距离,两脚外翻,脚尖朝外,脚牚朝天,小腿和脚内侧对准水,像英文字母“W”。
3、夹蹬水:实际上是腿伸直的过程(屈髋、伸膝),由腰腹和大腿同时发力,以小腿和脚内侧同时蹬夹水,先是向外、向后、向下,然后是向内、向上方蹬水,就像画半个圆圈。向外蹬水和向内夹水是连续完成的,也就是连蹬带夹。蹬夹水完成时双腿并拢伸直,双脚内转,脚尖相对。蹬水的速度不要过猛,要由慢到快地加速蹬水,两条腿将近伸直并拢的时候蹬水速度最快。
4、停:双腿并拢伸直后在一个短暂的滑行(1-2秒)。
自由泳
游泳是全身运动,任何一个部位的活动都离不开全身的协调配合。从表面上看,自由泳依靠划水和打腿产生推进力,实际上,躯干的作用也不能忽视。首先,躯干 应保持一定的紧张度,腰部如果松软,整个人就像一摊泥一样。其次,身体的转动能够有效地发挥躯干部大肌肉群的力量,减少阻力,提高工作效果。
自由泳的完整配合有多种形式。一般常见的是每划水2次,打水6次,呼吸1次。
1、手的入水点在肩的延长线和身体中线之间,以大拇指领先,斜插入水。
2、入水后,手、肘、肩继续前伸,使手臂伸展。随着身体的转动,屈腕、屈肘,手臂向 外、后方抓水;手下划到最低点后,旋转手臂向内、上、后方划水,保持高肘屈臂的划水姿势。
3、手臂与水平面垂直时,经手领先,加速推水,手臂转为向外、向 上和身后划水直到大腿侧,提肘出水。
4、出水后,手臂自然、放松地经空中向前移臂,保持高肘姿势。然后手在肩前领先入水,开始下一个动作。
1、手臂在水下成曲线划水路线,从侧面看,手相对于身体的划水轨迹为“S”形。
2、自由泳两臂配合有前交叉配合、中交叉配合、和后交叉配合3种基本形式。本图为前交叉形式,为初学者比较容易掌握的方式。
单臂打水划臂动作是初学者应该重点练习的动作。如此图,左臂划水,那么可以右臂扶板。一般腿打水10产次左右,手臂划水一次。掌握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加上呼吸练习。具体组数以及练习方法,我们会在教学中详细介绍。
腿部鞭状打水:
1、打腿动作从髋部开始发力,大腿带动小腿,做鞭状打水动作。
2、向 上打水腿从直到弯。以直腿开始向上打,脚接近水面时屈膝,小腿上抬,使脚牚露出水面后向下打水。开始可直腿打水,但腿略放松,不要僵硬,在水的压力下腿会 自然弯曲。向下打水前膝关节弯曲角度约130-160度,打水幅度约为30-40厘米。打水时要绷脚(芭蕾脚),不要勾脚。
仰泳
1、臂划水时,出水以大拇指领先,移臂时手臂与水面垂直,上臂贴近耳朵。移臂过程中手臂旋转,入水时小拇指领先插入水中。
2、如果以头的位置为钟表12 点,两手的入水点在11点和1点的位置。手入水后先直臂下划。
3、两臂划水应与身体转动协调配合,两肩不断形成位置差。
4、两臂划水配合采用中交叉方式,即两臂始终处于相反的位置,一臂划水时,另一臂移臂。
5、头部保持稳定没有左右摆动。
1、呼吸虽然不受限制,但最好采用有节奏的呼吸方式,或以固定在一臂移臂时吸气。毕竟划水以及身体在水中行进时会有波浪及水花。随意呼吸易呛水。
2、保持 水平的身体姿势,躯干和肩随手臂动作围绕纵轴转动,始终有一肩不露出水面。
3、一般每划水2次,腿打水6次,呼吸1次。
4、两腿交替做鞭状上下打水。向上 打水要快而有力,脚略内旋并绷直,向下打水时腿和脚自然放松。
1、移臂时手臂紧贴身体不能太宽。
2、移臂时如果手臂易弯曲,则可暂时用小拇指领先出水,养成直臂出水的习惯以后再用大拇指领先出水。
3、身体始终保持伸展、正直、几乎水平地仰卧于水面,好像平躺在床上,头下有一只矮枕头。
建议:仰泳腿要体会大腿用力,上抬与下压都要有,体会大腿带动小腿的感觉。
蝶泳
1、蝶泳的手入水点在两肩的延长线上,以大拇指领先,斜插入水。
2、入水后,肩、肘前伸,两手沿曲线向外、后、下方抓水。两手分开到肩宽时,屈肘,加速划 水。
3、两手分开到达到最大宽度后,手臂转为向内、向上和向后划水,手臂上抬时保持高肘屈臂。两手在胸下或腹下时,手之间的距离最近。
4、呼吸与划水的配 合也是蝶泳技术的关键。手臂结束向内划水时,头露出水面吸气,移臂时头还原入水。记住两个“之前”,即头在手出水前出水,在手入水前入水。
1、蝶泳双手划水两手距离接近最近时,手臂划水的方向再一次改变,转为向外、向上和向后划水,直至出水。
2、划水出水后,手臂在肩的带动下经空中向前移 臂,准备入水、移臂一般以低、平、放松的姿势从两侧前移。
3、蝶泳的身体姿势掌握比较难,同时鞭状打水也不易掌握。在蝶泳学习的时候,我们会有专门的分解 练习让您逐步掌握运作。
1、蝶泳的划水路线一般为“钥匙孔”形,指两手在胸下或腹下时的距离最近,这种前后划水路线比较均匀。
2、注意蝶泳的四肢动作是双臂、双腿同时协调发力。
第四篇:教学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课标分析
行为动词“掌握”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用于新的情境。行为动词“认识”是指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阐述此对象与相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核心概念是“厘米”,包含的知识点有认识1厘米的长度以及几厘米的长度;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由此看来课标对这部分知识的要求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要求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索空间和思考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去思考、去观察、去想象,然后通过充分的交流,初步认识1厘米以及几厘米。第二个层次是根据对厘米的认识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二)教材分析
1、《认识厘米》是冀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内容。“认识厘米”是“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中的内容。“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
2、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并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3.测量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厘米的认识”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是今后学习其它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问题的基础。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长度单位。教材是通过创设阿福的新衣的情境,本节课则是通过将不同大小格子中的铅笔进行对比,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通过大量的操作、体验和交流,让学生认识和感受厘米,体会1厘米有多长,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随后又安排了实际测量,在实际测量中发展学生的估测和测量能力,为以后学习其它长度单位打好基础
(三)学生分析
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
用厘米做单位测量长度是学习测量物体的开始,也是学生初次认识长度单位,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对厘米长度单位的正确建立,将对学生认识其他长度单位产生积极地正迁移。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
同时,低年级学生对厘米的认识主要是借助表象记忆的,因此,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长度表象,并提供起亲身经历或列举自己身边的物体,建立起1厘米的空间观念。
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新的,但孩子们在平时的生活积累中,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虽然这些经验都是零散的、杂乱的、不系统的。本节课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找一找等活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并根据自己的经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厘米,形成表象。
(四)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会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地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
(五)教学策略
本节课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找一找等活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并根据自己的经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厘米,形成表象。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双面胶,直尺、同样长的小棒一包、整根铅笔、蜡笔、新橡皮等。
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一、(一)课前探究部分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简单讲述)
老师小时候听过的一个故事《科利亚的木匣》,你们想听吗?
讲述故事:主人公科利亚刚刚5岁的时候,只会数到十。他妈妈要带着她去别的地方了,所以他从家门口向前走了十步,挖了一个坑,他把一个木匣放进坑里,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四年过去了,妈妈带着科利亚回到了故乡,这个时候科里亚已经是一个9岁的大孩子了。
他回到家里惦记着他的木匣,于是从家门口向前走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你们说他能挖到他的木匣吗?
小朋友们,你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吗?
预设:因为他长大了,步子也变大了,10步的长度也变了,所以找不到了。
如果你是科利亚,你有更好的方法或者更好的工具来测量长度吗?
预设:可能有学生会说尺子。
二、观察操作,内化新知
师:对啊,小朋友身边都有尺,它呀,是测量长度的工具。可是老师发现你们的直尺都是不一
样的,你们能找到彼此直尺上相同的地方吗?再和老师的尺子比较一下,看看有何相同之处。
1.认识直尺。
观察:以同桌小组为单位,将直尺放在一起观察,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
交流各组的发现(以下顺序可互换))
①直尺上的数字:
(出示直尺课件)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把直尺上的数字。老师的是尺的一部分,你的尺上数字是从几到几的呢?生回答
师:数字有多有少,但不管是多少,都是从0开始的。你知道这里的“0”表示什么意思吗?“0”在这里表示的是起点。我们在测量长度的时候一般都是从“0”开始的(师指出是“0”刻度线)
还有其他相同的地方了吗?
②直尺上的竖线: 生:很多竖线
师:是的,有很多竖线,我们把尺上的这些竖线叫做“刻度线”,“刻度线”有长有短。
长刻度线下面都对应着一个数字,对应几就是刻度几,这就是刻度1、2、3„„(课件展 示)
2.认识1厘米。
(1)师:细心的小朋友还发现尺上有两个字母,cm,(课件突显两个字母)这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
师:它表示的是厘米,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认识它(板书课题:认识厘米)师:1厘米有多长呢?它就藏在我们的直尺上。
1厘米是刻度0和刻度1之间的长度。(课件,红色横线展示)
(2)师:除了这一段是1厘米,直尺上还有1厘米吗,你能自己找到吗? 找一找,说一说„„
师:小朋友找到了这么多的1厘米,那老师有个问题:如果是刻度6到几也是1厘米呢? 预设:生回答:刻度6到7,刻度6到5也是1厘米。
向学生翘起大拇指,评价学生真不错,我们有的时候换个角度想想会有不同的收获哦。(3)刚才找了尺子上的1厘米,接下来老师把1厘米从尺子上变出来,看谁看得最仔细。师实物投影示范:大拇指的指面和食指的指面分别对准刻度线0和1,然后保存手指不动,小心翼翼地用手指拿起来,横放竖放,放远放近,问学生这是1厘米吗??然后告诉学生,大拇指的指面和食指的指面之间的距离就是1厘米。学生跟着老师做一做,初步感受1厘米的长度。
学生自己试试看,再放到尺子上比比。记住了吗?(4)直接手势比划出1厘米,再调整。
轻轻地闭上眼睛,1厘米有多长呢,记到脑子里去了吗?
接下来请你们直接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教师直接对学生的比划进行纠正)(5)身边的1厘米
师:那你们用比划出来的1厘米来量一量身边或者是身上有没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
预设:直尺、同样长的小棒一包、整根铅笔、蜡笔、新橡皮,手指宽,纽扣,图钉的长,书本的厚度,橡皮,田字格的一边长,小正方体„„ 老师也找了些东西藏在这些数字下面,你们看看在实际生活中它们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吗? 课件出示:各种图片,让学生判断。
当出示小正方体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来验证一下,把小正方体放进你的大拇指和食指指面之间,看看是不是1厘米。
师:找了那么多1厘米长的物体,那你们觉得长度是1厘米的东西怎么样?
预设:很短,很小。师:因此,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3.认识几厘米。(提醒学生尺子放好)(1)课件出示2厘米的线段(下面有尺子)谈话:你知道这条线段多长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预设1:它有2个1厘米,所以它是2厘米。预设2:它从0到2,所以是2厘米。
师评价:对啊,从0到1是1厘米,从1到2是1厘米,它包含了2个1厘米,所以是2厘米。马上就把我们刚才交的好朋友1厘米用上去了,量出了这条线段的长,真棒!
(2)练一练(课件出示练习题)这条呢?出示4厘米的线段(尺子在下面),这是几厘米呢? 提问:4厘米里包含()个1厘米呢?
7cm厘米有(7)个1cm,6个1厘米是(6)厘米,8厘米里面有8个(1cm)。小结:测量线段长度的时候,我们一般都是从0开始测量,有几个1厘米它就是几厘米。(3)测量长度,估计长度。
A、请学生测量并把测量结果写下来,师巡视测量方法。
找出错例和正确的测量方法,投影展示,说说你赞成哪种测量方法?为什么? 再请学生量一量长方形短边的长度是多少? B、在量之前,谁能来估测一下它的长度呢?
说说你是怎么估计的?提问:这次在测量之前,你有什么友情提示吗? 测量的时候尺子一定和测量的物体要放平,从刻度0开始测量。
4、画一画
学了这么多,你想不想自己来画一条几厘米的线段呢?那我们就一起来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吧。
生自己操作,说说是怎么画的?同桌相互交换量一量是否是5厘米。、课件展示画法,可以先画两个端点,再连起来。自己再画一条喜欢的线段,喜欢几厘米就画几厘米
5、拓展提高:红色彩带的长度(坏的尺子)
师:现在请你看屏幕,将出现一条红色的彩带,请你看看它的长是几厘米(抢答)。(课件展示5厘米)
生可能会出现5厘米和6厘米两种答案。
师:我听到两种答案,要么是5厘米,要么6厘米,有争论。但最后的答案当然只有一个,到底是5厘米还是6厘米呢?请说出你的理由,要尽量想办法说服他们。(先请认为是6厘米的说)
预设1:我觉得是6厘米,因为从1到5就是5个了,再加上0,就是6个。所以是6厘米。
预设2:我觉得是6厘米,因为从0到6是6个,我们不能把0忘记了,就像黑板上写的。
(四)课堂总结部分
1.学了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2.师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长度单位——厘米,以后我们会认识更多的长度单位,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们知道厘米是用于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如果老师想测量我们的黑板的长度,想知道校园的长度有多长,我们也用我们的学生尺一下一下测量吗?看来是不行的,太麻烦了。其实以后我们会学习更多的长度单位,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我们一起期待下节课的到来。
(五)课后作业部分
1.完成教材课后习题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说明:接近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测量从脚尖到脚尖的距离。
三、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后记
《厘米的认识》这节课,在开始的时候,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我用的是课本上有趣的情景图,把它变成动画片的形式播放作为本课的引子,同时听故事的天性也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
“厘米”这个长度单位对于孩子们来说非常的陌生和抽象,因此在孩子们的脑海中建立起1厘米这个长度观念就非常重要了。我在教学设计上第一步是看一看。通过观察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就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直尺,认识1厘米的长度。第二步是捏一捏,通过实物感知1厘米,先让生从学具盒里找出1厘米长的物体。再用手捏一捏,又一次直观感知1厘米。既充分建立了1厘米的表象,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第三步是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把数学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学习了“1厘米”以后,我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认识“几厘米”。用眼睛观察、用手比划、用笔画出几厘米。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迁移过程中很自然地学会了知识。这样设计,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大部分学生掌握的还可以,能够熟练的看出物体的长度是多少。认识了尺子上的“1厘米”、“几厘米”之后,教会学生用尺子进行测量,使学生掌握了长度单位的实际应用方法,同时也理解了掌握长度单位、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的意义。在量一量这个环节我感觉不是太好,缺少学生展示的机会,只是让学生合作量小长方形的长和宽,可能有的学生用的是错误的量法,却没能充分利用这一课堂资源,如果利用好的话应该更能加深学生对测量的理解。“测量时一般从0刻度开始量”这一知识点,都是我在反复的强调,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后教这种课应该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完全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己个性的舞台。同时在时间设计上也不是很很合理,后面都感觉没有什么可讲了,都是学生在谈收获,应该多设计几个练习测量的题目加深学生的掌握程度。
课堂教学中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应该学习的还很多,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努力向有经验教师学习,向名师学习,逐渐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第五篇:教学
第三节 比热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3)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索,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2)通过“STS”气候热污染了解利用比热容解释海边比沙漠昼夜温差不同的问题,并了解“热岛效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探索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比热容的概念,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计算
难点:联系实际,利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一些现象,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器材:两个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温度计,两个相同的烧杯,水,煤油,天平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生活中你烧过水吗?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跟水的质量有关吗?跟水升高的温度有关吗?分别是什么关系?能用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来支持你的观点吗?
生:讨论,回答
(1)同样温度的一壶水比半壶水烧开的时间长,表明升高相同温度时水的质量越大,吸收的热量越多
(2)把10℃的一壶水在同样的炉上加热至80℃比加热至50℃需要的时间长,表明质量相同时,水的温度升高的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多
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同种物质,质量越大,温度升高的越多,吸收的热量就越多
质疑:不同的物质在质量相同时,升高的温度相同,吸收的热量是否也相等呢?引入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讨论:如果用水和煤油来研究上面的问题,应该怎样设计实验?
(学生对实验设计方案展开讨论)
归纳:用两只相同的酒精灯同时给质量想的的水和煤油加热,让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看谁的加热时间长,谁吸收的热量就多
问:怎样获得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生用天平或量筒)怎样知道水和煤油升高了相同的高度?
(生:用温度计测出初温和末温)
进行探究:教师按研究方案进行实验,学生观察,思考并回答问题
问:观察温度计示数,你看到什么现象?
(生:煤油的温度升高的较快)
再问: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加热中,二者吸热什么关系?)
生:说明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吸收相同的热量时,煤油升高的温度高
讨论:要想使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应该怎么做?
(将给煤油加热的酒精灯移走,继续给水加热)
推想:当继续给水加热,等水升高的温度与煤油相同时,加热时间比煤油的长,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推想、讨论得出结论:
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温度时,水吸收的热量多
师:能否把这个结论推广到一般呢?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板书:不同的物质,在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相同时,吸收的热量不同
(二)比热容
质疑:刚才实验证明水比煤油的吸热能力强,那么怎样表示不同物质这种吸热能力上的差别呢?
点拨:根据控制变量法,要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的不用,必须使不同物质的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也相同才行,为了方便,我们把相同的质量都取1㎏(单位质量),升高相同的温度,都取升高1℃,这样条件下比较出的物体吸收热量,我们称之为物质的比热容
启发:根据以上点拨,你能说出什么叫比热容吗?
(学生回答——补充再答,形成正确概念)
板书:
1、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用“C”表示
讨论:根据比热容的定义,你能写出比热容的单位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确定或修订并板书)
板书:
2、单位: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J/(㎏℃)
说明并板书:
3、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特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容
生:阅读P132比热容表,回答问题
① 通过阅读比热容表,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② 你能说明谁的比热容的含义吗?
③ 水比其它物质比热容打,说明了什么问题?
(质量相同的水和其它物质比较,升高相同温度时,水吸收的热量多或质量相同的水月其它物质比较,吸收相同的热量时,水温高的温度少)④ 根据水的比热容打的特点,你能说出它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吗?你能加以解释吗?
(三)热量计算:
问题:已知铝的比热容是0.88×103 J/(㎏℃),现把质量为2㎏、温度为30℃的铝块加热到100℃,铝块吸收的热量是多少?(先在小组内交流,后在班上交流、总结、形成公式)
解析:铝的比热容表示:1㎏的铝的温度升高1℃时u,吸收的热量是0.88×103 J,则2㎏铝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为:
0.88×103 J×2=1.76×103 J 2㎏铝温度升高100℃-30℃=70℃时,吸收的热量为:
0.88×103 J×2×(100-70)=1.232×105 ↓ ↓ ↓ ↓
即 c × m ×(t -to)板书;Q吸=cm(t-to)to为初温,t为末温
讨论:如果物体降低温度,放出热量,放热公式怎么写?
学生回答并板书: Q放=cm(to-t)师:两公式合并为:
Q吸(放)=cm△t,其中△t =t-to(吸热)△t =to-t(放热)练习:质量为500g的铝壶里装有2.5kg20℃的水,问在一个标准气压下,把这壶水烧开需多少热量?
师:知道学生阅读教材:“STS”气候与热污染,了解不同地质温度差异大的原因,并解释“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
三、小结
1、通过本节课学习,你对比热容概念有何认识?
2、在探索物质吸热能力的过程中有何收获?
四、布置作业:P134 1、2、3、4
第十四章 压强和浮力
第一节 压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受力面积
②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③知道压强的公式单位
④了解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①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
②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亲自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知识的感性认识,为理解和应用知识打下基础
教学难点:压强的概念、计算公式、单位及压强知识的应用 教学重点:压强的概念、压强知识的应用 教学器材:“压力小桌”一张、海绵一块、钩码一盒、图钉一只、布条一根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观察P26图14.1—1和图14.1-2 为什么小小的蝉能把口器深深地插入很硬的树皮里,而庞大的骆驼为什么能够在松软的沙漠上行走没有陷入很深呢?是蝉的口器产生的压力很大,骆驼对沙漠的压力小吗?要明白其中道理就要学习压强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一)压力
师:放在桌面上的物体对桌面会产生压力,手推黑板会产生压力„„那么你对压力有什么认识?
演示:①将一根表面粗糙的棉布条水平地松松地拉直,上面放一只钩码,观察现象
②将布条斜着松松拉直,上面放一钩码,观察现象
③将布条竖直松松拉直,用手指压布条,观察现象
讨论:①以上三种情况,布条都受到了压力,压力产生的原因相同吗?
②由观察的现象可知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③观察布条形变的方向,与布条原来所在的平面(或形变前的表面)是什么关系?(垂直)这说明了压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板书:
1、定义: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2、方向:垂直在受压物体的表面
3、压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
师:物体的形变程度越大,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那么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1、学生实验,提出猜想
让用一端削过的铅笔抵在两个手指之间,用力向中间压,两手指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增大压力,手指感觉有何变化?
师:根据你的感觉,你认为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生:可能跟受力面积大小和压力有关
2、确定实验方案:
要研究压力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关系,应该采用什么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即:保持受力面积不变,在桌上放钩码v,增大桌子对海绵的压力,探究压力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的关系,再保持压力大小不变,将桌面放置在 海绵上增大受力面积,探究压力作用效果跟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
3、学生实验
按探究方案进行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得出初步结论
4、各组交流后,回报实验初步结论,教师总结
归纳板书:
4、压力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二)压强
师:为了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我们引入了一个物理量——压强
压强越大,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板书:压强: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师:那么我们多大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用字母“P”表示
板书: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问:压强的定义与什么定义相似?(单位面积是什么意思)
计算:5㎡的表面上受到的压力是1000n,根据定义求压强:
压强=1000N/5㎡=200N/㎡
问:根据算式能否把压强的公式写出来:
板书:
2、公式: P=F/S(说明单位)问:根据压强公式,你知道压强的单位是什么吗?
板书:
3、单位:牛每平方米(N/㎡),即帕斯卡,简称帕(Pa)
例题:P72(题略)
解:F=G=2.5N S= 4.7×10-2㎡ ∴ P=F/S = 2.5N / 4.7×10-2㎡ = 53.2 Pa(三)增大和减小压强
师:根据P= F/S 知 P与F成正比,与S成反比,由此你能说出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吗?
板书:增大压强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减小受力面积
减小压强方法:①减小压力②增大受力面积
讨论
1、P76 想想议议 蝉和骆驼是用什么方法增大或减小压强的?
讨论
2、P78想想议议 各图中实例各是用什么方法增大或减小压强的?
讨论
3、你还能举出生活生产上增大或减小压强的实例吗?
三、小结
让学生回顾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物理上怎样描述压力的作用效果?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
四、作业:P79 2、3、4、5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蚌埠—我可爱的家乡 》。
我的家乡在蚌埠,那里历史悠久,物产丰富,风景秀丽,交通便利,是个可爱的地方。
我的家乡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大禹文化、花鼓灯艺术、双墩古人类文化等领衔的国家级、世界级文化资源集中在此,一代风骚的帝王文化、享誉世界的民间文化、与代表人类古代文明成就的远古文化和谐共生,在全国范围来看,都是极其少见而珍贵的。
我的家乡物产丰富。怀远县的石榴晶莹剔透;五河县的螃蟹远近闻名;固镇县的绿豆饼香甜可口;蚌埠蚂虾街的大蚂虾吃到你过瘾,满口留香,恋恋不忘;还有特产珍珠怡让你的嘴吃了比蜜还甜!同时,你还可以见到我们蚌埠最有名的特产—珍珠呢!那一颗颗珍珠纯洁无瑕,不掺一丝杂色,甚至可以和当时的和氏璧媲美,所以,蚌埠又称珠城。
我的家乡风景秀丽。美丽的珠园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地方;龙子湖风景区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汤和墓、白乳泉、水上乐园、淮河风情园„„更是你周末度假的好去处。新建的淮河文化广场是我们蚌埠的一张城市名片,会展中心、图书馆、休闲中心、大剧院四幢建筑都坐落于此。你若是登上张公山,站在望淮塔,俯览今日的蚌埠大地,到处是生机蓬勃,春意盎然。所以,蚌埠也是一个让你留恋忘返的地方。
我的家乡交通便利,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蚌埠公路四通八达,京福、宁洛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方便快捷;新机场早已建好投入使用;蚌埠港是千里淮河第一大港;蚌埠站是华东地区重要的铁路枢纽。现在正在建设中的高速铁路,将给蚌埠拉来一座“高铁新城”,高速列车将把蚌埠带入“高速时代”,为蚌埠的高速发展带来无限商机!所以,蚌埠也将是一个更加繁荣昌盛的地方。
我的家乡在蚌埠,我爱我的家乡,她是淮河岸边最璀璨的一颗明珠!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