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二首》教案设计

时间:2019-05-15 02:50: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代诗歌二首》教案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代诗歌二首》教案设计》。

第一篇:《古代诗歌二首》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生活经历,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2、体会本诗情景交融的意境。

3、初步学会诗歌分析、鉴赏的技巧。教学重点:

通过诗中的意象及语言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教学难点:

学会诗歌分析、鉴赏的技巧。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还记得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所提到的那个风景如画的世外桃源吗?一起来回顾一下。(生齐背,课件一边播放《桃花源记》片段)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二、作者简介:

1、陶渊明:已学过陶渊明的《饮酒》、《归去来兮辞》等,学生自己看《优化设计》里的介绍。

2、强调: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又称靖节先生。

他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现对官场污浊风气的憎恶和对田园劳动的赞美,因此有隐逸诗人之宗的美称。

他开创了田园诗题材,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境界。从此,田园诗不断发展,唐代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杜甫、苏三家),又被称为田园诗人。(课件播放五柳先生、靖节先生、隐逸诗人、田园诗人)

三、学习田园诗《归园田居》其一

(一)读诗

1、听录音,并一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色。

2、齐读,要求有感情,并一边体会诗人的心境。

(二)分组讨论学习

(幻灯片出示问题1、2、3、4)

1、诗人为什么归田园?

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时代背景:东晋时期,门阀世族把持特权,社会黑暗,官场腐败。

设疑:诗人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他后悔了吗? 2)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诗人把官场视为“尘网”,把当官看作是“误落尘网”,写出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之情。

“误落”一词,写出了诗人的无限悔恨,既是对出仕官职的感叹,又是对尘网般的官场的蔑视。

以上两句诗揭示了诗人迫切离开官场归园田居的根本原因。

2、诗中描绘了怎样一幅农村生活场景?

1)、找出诗中的句子(幻灯片出示诗句及插图)

2)、结合诗句及插图,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这个场景。

3、诗人笔下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字里行间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感情?

意象: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特点:恬静、幽雅、空阔、简陋、宁静、和谐、朦胧

由近景到远景,幽美的环境衬托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情绪。正如刘禹锡《陋室铭》中所说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由近闻到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显示出乡间的宁静与平和。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八句话捕捉了农村中最常见的事物,描绘出一幅优美的画面,与诗人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达诗人追求恬淡的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诗人善于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诗行中,这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诗人归田园后的心境是怎样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4、有人说陶渊明归隐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你有什么看法?

古有“学而优则仕”之说,本来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职。若从这个角度看,陶渊明似乎是消极避世的。然而“世与我相遗,复驾言 兮焉求?”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陶渊明归隐是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后作出的一个超脱的选择。他坚持高尚的志趣是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具有积极的意义。

引入人生的舍与得的问题同学生一同探讨。

(三)、小结:

这首诗叙写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反省和认识,表现了对官场生活的憎恶和不满;诗中主要描写自己归田之后恬静闲适的生活及宽松愉快的心情,幽美宁静的田园风光,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田园生活的热爱和脱离世俗后的自由、舒畅和无限欣喜之情。

(四)、艺术特色:

一是情景交融。“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八句,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

二是比喻生动形象,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比喻为“尘网”、“樊笼”,把误入官场的人比作“羁鸟”、“池鱼”,不仅形象贴切,而且蕴含了强烈的感情色彩。

三是用白描的手法,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好处地与诗意合拍。

四是语言朴素自然。如:“狗吠深巷中„„”,随手写来,明白如话。

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

陶渊明

近处:宅院、林木 情 厌恶官场 远处:村落、炊烟 景 向往田园 色彩:桃红、柳绿 交 追求自由 声音:狗吠、鸡鸣 融 保持高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解山水田园诗和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

3、品味文化之美,含蓄之美。教学设想 教学重难点:

①鉴赏诗歌。②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教法学法:涵咏、赏读、点拨、讲析相结合。教学工具:Powerpoint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朝是一个诗的时代。它不仅在诗体上创造出了五七言近体诗(律诗和绝句)、完善了七言古体诗,还孕育出了一个灿若明星的庞大诗人群体。其中除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三颗才冠古今、风华绝代、光耀千秋的星星外,还有多如恒河沙石的才华横溢的诗人,在唐诗的天空熠熠闪光。王维就是其中的一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王维,走近他的诗歌。

二、王维与《山居秋暝》

生回答,师补充,出示课件。

王维(701—761),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歌创作以公元737年(张九龄罢相,李林甫执政)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在前期他有济世之志,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此创作了不少思想积极、情调激昂的政治诗、边塞诗;到后期他先后隐居于终南山和辋川别墅,写了大量山水田园诗。他的山水田园诗诗风直承陶渊明,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他又喜绘画,擅作远景,又擅画人物、丛竹。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3、略说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源于老庄哲学,成于渊明手笔,继于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眺),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绘秀丽的山光水色,和谐的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寄托了作者因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或厌恶官场,或清贫自守而宁愿隐身山林,啸傲烟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愿望。

三、诵读感悟

(1)、教师范背

(2)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明确:浣(huàn),洗 歇(xië),衰败

(3)指名读,生体会语气语调(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4)、齐读,感知诗歌情趣。

四、品味鉴赏

1、欣赏画中之美

(1)、析题

明确: 暝:日暮,傍晚。居:停留,住宿。

诗题中四个词,分别点出了地点、事件、季节、时间,可以理解为:秋天的傍晚,留宿于山中。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 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首联与诗题有什么联系?

明确: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颔联写景如画,一静一动,是否都从视觉的角度来写的?为什么?

明确:不是。前者呈现于视觉,后者诉之于听觉。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

颔联与首联有何联系?

空气清新方可见月光之皎洁;新雨之后才能显清泉之声响。

(4)、颈联的词序还可作怎样的调整?

明确:“竹喧浣女归,莲动下渔舟。” “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

作者为什么要做如此安排?

明确:一是为了押韵的需要;二是这样才符合生活实际:因为浣女是隐在竹林之中,渔舟遮于莲叶以内,初时未见,后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渔舟;三是可产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增添情趣。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重在引导学 生体味诗句的藏和露,诗句中的诗趣与诗情)

(5)、“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结合本诗,你认为哪些诗句可以入画,为什么?

明确:全诗构成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定的气氛。颔联可入画:雨后青山,山上的松林一尘不染,显得格外苍翠,皎洁的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子,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觉,好像连自己的心也被洗净了一样;而此刻山泉因水量充足,流势增大,那白练似的泉水从石上流过也淙淙有声,像优美的奏鸣曲一样在身边响起,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使人感到仿佛是大自然的脉搏在轻轻地跳动着。颈联也可入画:忽听竹林里笑语一片,呵,原来是那洗衣的少女踏着金色,沐着清辉归来了,只见河塘里莲叶纷动,清莹晶亮的水珠滚下来,晚归的渔舟荡出来,好一幅情趣盎然、魅力无穷的山村生活画面。

2、教师引导,咀嚼画外之意。

学生再次咀嚼诗歌中的重点词、句,体味其深层意蕴。思考、品味:

①颔联和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和谐?并说说原因。

明确:是。颔联侧重于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于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看起来,此地洋溢着一片热闹,然而,这些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遍勃勃生机。

②诗中明明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调动积累,学生言之成理时,教师要善于点拨,引导)

③、翻译尾联,并体会其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天的芳华景物已在不知不觉中衰败,秋景却很美,我还是愿意留居山中,不想归去。

尾联表达了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体现了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3、配乐朗读,进一步品味诗情。

第二篇:古诗二首教案设计

古诗二首教案设计

第2课

古诗两首

设计理念:

本课是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与本组教材主题非常吻合。教学本课,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可引导学生先自读自悟,借助文字想象诗中的画面。然后再看图,感悟图文相通之处,从图悟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

学习目标:

1、认识枯等7个字,会写未等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趣。

3、培养背诵古诗的兴趣。

学习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认读、识记生字。

学习难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前准备:

1、挑选古诗的配乐曲子。如古筝或其他轻快、优美的乐曲。

2、彩笔和画纸。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励引入

1、老师听说,有的小朋友可聪明了,会背许多古诗呢!哪些小朋友会呀?大声背给大家听一听。

2、小朋友们可真了不起,学了那么多古诗,今天老师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首古诗。

二、范读激趣

1、老师配乐朗读。

2、学生自读,指名汇报读。

三、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人情感。

同学们都会读了,下面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读

得最有味道。谁读得好,我就给他配上音乐。

1、学生自己吟诵体会。

2、指名生诵读,配乐朗读。

3、大家都想配乐读吗?那我们就一起来读吧。

四、启发想象,感悟诗歌大意

1、老师简单描述诗歌意境。

2、引导学生想想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景象?

3、给三句诗配上图画:离离原上草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4、分组各自讨论完成其中的一幅画,并推选代表上台完成这幅画。

5、评议图画,说说自己的想法。

五、配乐诵读全诗

1、先自己边读边想象,有滋有味的吟诵这首诗。

2、试着背诵古诗。

3、配乐朗读、背诵。

六、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枯荣

小朋友认识这两个字吗?一起大声地说一说,它

6、引导学生想想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景象?

7、给三句诗配上图画:离离原上草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8、分组各自讨论完成其中的一幅画,并推选代表上台完成这幅画。

9、评议图画,说说自己的想法。

七、配乐诵读全诗

4、先自己边读边想象,有滋有味的吟诵这首诗。

5、试着背诵古诗。

6、配乐朗读、背诵。

八、学习生字

2、出示生字:枯荣

小朋友认识这两个字吗?一起大声地说一说,它们叫什么名字呀?

3、你们会写这两个字吗?这里还有一个字烧,也会写吗?谁来提醒大家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4、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

5、学生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一、赏图引入

1、出示课文插图,指导学生观察图画,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你能从图中猜出是什么季节吗?

2、古时候有位著名的诗人叫杨万里,他也觉得这个小孩捕蝴蝶的情景非常有趣,就写下了一首诗。

教学批注:

3、老师朗读全诗。

二、初读全诗,识记生字

1、大声朗读全诗,不认识的字看拼音,遇到绳子,多读几遍。

2、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发现读得不正确的地方及时纠正。

3、听老师范读,体会朗诵古诗的节奏,学生模仿范读,练习朗读古诗,要读出感情,读出节奏。

三、诗画结合,感悟诗意

1、学生吟诵古诗。

2、学生看图,老师讲解。

3、引导把诗画中的情景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

四、有感情地读全诗,纤细背诵

1、自由练习,可以一个人,也可以找个伙伴合作朗读。

2、读给小朋友听,互相评议。

3、练习背诵,先自己背,再同捉交换背诵。

4、配上优美的音乐,集体吟诵。

五、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宿、徐、篱、疏、未

2、你们都记住这些字了吗?交流识字方法。

3、同桌互读互查生字。]

4、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未、追、宿、菜

5、学生书写。

六、复习背诵

指名、分组、集体背诵两首古诗。

板书设计:

教后记:

第三篇:22诗歌二首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 初一语文组导学案 编号:22 使用时间: 2016年12月 编写人:赵智燕 审核人: 负责人: 班级: 小组: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天上的街市

【学习目标】

1.积累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本文联想与想象手法的运用,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表达的美好愿望。3.描述诗中想象的世界,增加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学习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主旨。【学法指导】

1.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律,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象法。这两首诗语言精练,想象丰富,要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作者情感。

1导入:晴朗的空中,往往群星璀璨,当你仰望星空时,美丽神秘的夜空引起你怎样的遐想?你会想到什么?

大家的想象力真的很丰富,我们古代人民也在看到美丽的星空时,创造出众多美丽动人的传说。你知道哪些传说呢?(牛郎织女、月宫、嫦娥)

牛郎织女前半段是浪漫的爱情故事,后半段幸福的爱情生活被王母扼杀,一年只能见一次,又使这个爱情变得凄美。

我们说,诗人的想象最瑰丽,那么,我国现代大诗人郭沫若为牛郎织女安排了怎么样的结局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天上的街市》。

2.先来了解作者

3.在开始太空之旅时,我们来看了解一下学习的方向:解读“联想与想象”是本诗的学习重点。

4.诗歌是凝固的音乐,下面就让我们通过诵读来体会诗歌的音乐美,朗读之前看一下朗读的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重音、读出感情。A读准字音,我们这首诗的生词是“缥缈”

B这首诗写了怎么样的街市?我们应该用怎么样的语调来读? 这首诗写了美丽、神秘的街市,街市的生活是幸福快乐的,所以可以用轻松、柔和、舒缓、愉快的语调来读

C诗歌的节奏主要是通过停顿表现出来的。设计停顿时,一表达的意思清楚正确,二要有利于正确体现作者感情;诗歌划分节奏时,两个字或三个字停顿一下,遇上特殊需要特殊处理,例如”那浅浅的”那与“浅浅”联系紧密,“的”又是一个助词,所以在四字划开。

D重音:在朗读时,对某些起强调作用的词语加重语气。加重语气除了可以提高声调,还可以轻读,还可以读得急促、可以放慢语速,根据内容和情感来定。

大家读出了诗的音乐美,把诗的情感真切地传达出来了,用有声的语言传达出了无声的美。

过渡:语言是诗歌美丽的外衣,诗歌除了要读,还要品味和鉴赏。诗歌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节奏和谐,富有音乐性。

5.你认为本首诗哪个字或哪句诗写的好,为什么?

例句:一朵(颗)流星(“朵”字说明了流星如花儿般的美丽,与牛郎织女的美好生活相映成趣。)

(如:在第一节诗中运用了哪些动词?这些动词用得如何?请仔细揣摩。

明确:写街灯用了“明”和“点”;写明星用了“闪”和“现”。因为街灯是人使它亮的,所以用“点”;而星星本来就存在,只是随着天色的昏暗而逐渐看清,所以用“现”。街灯亮后不会有明显变化,所以用“明”,而星星却是不停地闪烁,所以用“闪”。

(又如:在短短的16行诗中,反复用了四个“定然”的作用:使人感到诗人的形象真实可信,形象鲜明;表示诗人坚信那样理想的世界是一定会有的。

诗中的“定然”,“定能”,表示坚信不移,“不信”表示幻想成真,使你不得不信,表现了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和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用极其肯定的语气,使读者受到感染和鼓舞。这里也含蓄地表达出对现实世界的不满情绪。欣赏诗歌的意境

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意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卞之琳先生的《断章》,通过几个画面,即在桥上看美丽风景的人,在楼上看由桥上人和周围景色形成的美丽风景的人等等,让欣赏这首诗的人感受到一种赏心悦目的美,沉浸在那种美的意境。

过渡:郭沫若说过:“诗的职责全在抒情,” 作者借牛郎织女在天街的生活抒发怎样的思想感情?

6.并说说诗人所描绘的牛郎织女和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命运有何不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传说中的牛郎织女与诗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本质区别在哪里? 小结:传说中的牛郎织女只能够(七夕相会)

诗中的牛郎织女却能够(自由来往)

追问思考:诗人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想象,要对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这种想像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出示作者当时的创作背景资料:本诗写于1921年,中国当时军阀混战,时局动荡,民不聊生,诗人在现实中找不到他理想的生活,于是把希望的目光移向浩瀚的宇宙,借助奔腾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表达他对人压迫人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幸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 初一语文组导学案 编号:22 使用时间: 2016年12月 编写人:赵智燕 审核人: 负责人: 班级: 小组: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福生活的向往。因为那时候的诗人希望大家都过上这样的幸福生活,表达了诗人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对美好幸福、自由生活的向往。(对比衬托)

过渡:诗歌以它丰富的内涵和优美的语言打动人,更因为它奇特的构思和美丽画面吸引我们,我们共同来领略一下诗歌画面美。

7.“诗歌如画”,一首好诗就是一幅彩画。本诗作者就用丰富的想象织成了一幅幅神奇瑰丽的图画,几乎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面。

诗人远望,望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展示:诗人远望街灯若隐若现,和天上闪闪烁烁的明星很相似,由此而产生联想 接着诗人又仰望苍穹,看到那闪烁不定的明星,于是自然而然地联想起远处若隐若现的街灯

老师分析:街灯联想到明星,明星联想到街灯 PPT 出示 联想的定义: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包括相似联想、接近联想、相关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

请同学们自读诗歌,并用“天上的街市真美啊,那里 ”这个句式,结合诗的内容,写一两句话。PPT出示想象定义:

想象: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特点:想象是由甲事物创造出乙事物,甲事物是存在的,乙事物是不存在的。

过渡: 崇高的境界来自于形象,美好的形象来自于想象。

【拓展延伸】

试一试,发挥想象与联想,补充句子:

例:甜蜜的梦像一条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想捉住它,它已经跑了。1.皎洁的月光像___________________。

2.笼子的那只小鹦鹉 ___________________。3.天上的风筝飘荡着,___________________ 老师寄语:想象是心灵的翅膀,有了想象,我们的心灵就能飞翔

大家的想象插上了翅膀,美丽又动人。

课堂小结:

是啊,读一首好诗,就如聆听一首美妙的旋律;读一首好诗,就如欣赏一幅悦目的图画;读一首好诗,就如品味一壶人生的茶„„当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忽然间,世界只剩下了自己与诗人心与心的交流沟通。这是何等的快乐!愿同学们多多拥有这种快乐,也谢谢同学们给我一堂快乐的语文课。最后让我们再次插上想象的翅膀,遨游在《天上的街市》,请大家合上书齐背一遍课文。

【知识链接】

联想: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包括相似联想、接近联想、相关 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特点:联想是由甲事物到乙事物,两者有相似的地方,还必须都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例如:由“秋天”想到“落叶”,就是相关联想因果联想;

小朋友比作“花朵”,因为花朵的鲜艳、惹人喜爱,和小朋友有相似之处,这就是“相似联想”(相似联想就是我们常说的比喻);

当我们提到被父母遗弃的孤儿时,会自然想到我们在父母身边的幸福,这就是“对比联想”;

我们看到一位慈祥的女教师时,往往会想到妈妈,因为她们在某些方面相近,对我们都是一样的关怀、体贴,这就又是“相近联想”了

想象: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特点:想象是由甲事物创造出乙事物,甲事物是存在的,乙事物是不存在的。例如:《皇帝的新装》的两个骗子的骗局就是运用了神奇的想象,讲述了离奇的故事。无情地鞭挞了愚蠢、卑鄙、虚伪的皇帝和一群道貌岸然的大臣。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人以想象兄弟们发现登山插茱萸少了一人,表达诗人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之情。

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我们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我希望同学们经常地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

——温家宝

第四篇:教师节诗歌二首

教师节诗歌二首

传说天使下界的时候会唱动听的歌

我刚巧从那岔道口经过

枝头清冷寂寞相和

一朵梧桐花的幽香

一缕透净的微光

你叠了只纸鹤握在手上

笑容悠长

呵,这是怎样的静谧与喧狂

热闹的孤独凝望远方

我不能把你想成雕塑或者别的 像千万种行走一样

轨迹曲折而必有自己的方向

常问,到底什么才值得赞美

默默无闻还是惊天动地

啊,我简直无法用思想勾勒

忽然,你就回头

微笑浮在窗口

只要一个比喻

只要一种想象

最动人的希冀原来是不经意的一眸

激情沉淀,又上心头

我不知道最美的语言生在何处

韵脚纷纷散落

我只听到麻雀的叫声歇在窗口

梦中是梧桐花的一朵

或者还有星星

以及灯火

各自闪着各自的光

清冷抑或温存

不是因为执着你才固守沉默

不是因为幻想你才有些喧狂

像所有的人一样

你平凡又不平凡

开拓着自己的方向

无须景仰的目光

也不用那么仰望

风吹过,雨停落

隔岸飘来微云一抹

第五篇:《古诗二首》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及《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板书课题,理解“书”的意思。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要发散学生的思维)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根据课堂情况可让学生写一写)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趣味活动

1.我说你读。方法:

(1)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老师点挂图上的景物,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字条连诗。

方法:老师出示某句诗的字条,学生接续后面一句诗(多连几次,让学生基本会背)。

3.情境背诗。

方法:学生可自由下位,把诗背给最要好的同学听。

五、识字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促、深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六、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第二课时

一、课前游戏,复习导入

1.说说自己知道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也可以以连线的方式出现节日、日期和习俗。)

2.小组比赛背诵《夜书所见》。

3.揭示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忆”的意思。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确定本诗怎么学习。

自学基本步骤:

(1)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课后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2)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

(3)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读诗,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四、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指名朗读诗文。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问:你能用读来表现出这种思想感情吗?

3.引导以读促发想象。问:同学们在读时头脑中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情景,能交流一下吗?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像,并再次有感情朗读。

五、趣味活动

1.生字连词背诵。

方法:请学生把生字按出现的先后顺序在本子上或黑板上排列,再连起来,试着背诵。

2.诗句连对。老师说诗句意思,学生背相应句子。

3.情境练背。学生当小小诗人,或加动作或加表情,先自己朗读再上台表演,达到背诵。

4.赛诗会。

方法:(1)集体赛:每个小组背

一、两首古诗,一首课内的,一首课外的,看哪一组背得既响亮又流利。

(2)个人赛: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看谁背得最有感情。

六、识字写字

1.出示要求写的生字,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重点指导“异、插”的写法。

3.书写生字

七、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下载《古代诗歌二首》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代诗歌二首》教案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苏轼词二首》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领略苏轼豪放雄健的词风,了解怀古词的特点。 2.把握诗歌结构,理解诗歌含义,并熟练朗读背诵。 3.欣赏苏词的语言特点,感受婉约与豪放的不同魅力 【教学重难点】 1......

    古代希腊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爱琴文明、斯巴达和雅典、全盛时期的雅典、希腊奴隶制经济的繁荣、希腊城邦的衰落、亚历山大帝国。通过比较斯巴达和雅典的异同......

    颂党诗歌二首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自从铁锤与镰刀紧紧交织在一起 九州苍茫风雨中透出金色的晨曦 长征铁流,抗日烽烟,解放战旗 春秋伟业,英雄传奇,丰碑耸立 血火的征程踏出一片光......

    来临 诗歌外二首

    (一)来临见面那天车站人潮如涌天空为我们下起欢呼的小雨淅淅沥沥洒在爱的旅途第一声问候初春的寒气被我们逐散甜蜜的空气瞬间凝聚在车站上空爱的道路伴你我漫步人生那一夜没有......

    教案设计 古诗二首第1课

    古诗二首 一、教学目标 1、能读懂古诗二首,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意思。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泊”的字音,能结合诗句理解“含、千秋、泊、疏疏、急走”等词......

    古代诗歌阅读(★)

    “古代诗歌阅读”高考试卷专题综合评估(三) 【测试内容】 1、(2014)元曲双调·蟾宫曲自乐【[元]孙周卿】 2.(2013)五言律诗送何遁山人归蜀【宋·梅尧臣】 3.(2012)宋词望江南【宋·......

    ·古代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古代诗歌鉴赏 一 测试要点 1.鉴赏古诗的内容 鉴赏古代诗歌首先要读懂内容,如果连内容都不懂,那其他就都谈不上了。怎样才能读懂内容呢?当然先要看诗歌的题材,是写......

    古代诗歌常识

    古代诗歌常识 【诗歌概念】 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 【诗歌特点】 1、 诗歌内容是社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