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改进教学方法,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精心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注意教学艺术,努力捕捉学生的求知欲望,使每一个环节都能紧扣学生心弦,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增强求知欲。针对小学语文生活性、时代性、综合性、趣味性相结合的特点,在教学中应改变单向的“注入式”为双项的“反馈式”;课堂中变单纯的“听讲式”为“启发式”;知识的传授从封闭的照本宣科转向为“开放式”的旁征博引。根据小学语文生活性、趣味性强及学生的好动好胜心理,巧妙安排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动手练习等活动内容,变学生静听为动学。也可以从人们身边的、常见的以及和人们密切相关的一些知识入手,引起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可持续性。
二、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状态,激发学生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开始于问题。因此,教师可通过引进资料、巧妙设疑,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矛盾,使学生造成一种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如在《燕子》一文时,可以引导学生从燕子的外型、生活习性等方面提出问题、进行质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驾驭好幽默艺术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阵地,而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它同大街小巷张贴的标语一样只有讲究艺术性,才会吸引人们去看。如马来西亚柔佛的一些交通安全标语别出心裁,有一条标语写到:“阁下:驾驶汽车时速不超过30英里,你可以饱览本地美丽的景色;超过60英里,请到法庭做客;超过80英里,欢迎你光顾本地设备最新的急救中心医院;上了100英里,请君安息吧!”一般来说,警告总是很严肃的,甚至是声色俱厉的,可是这则警示语很幽默,很有艺术性,它使人们乐于接受,达到了警告的目的和效果。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学法,还要注意讲究传授知识的艺术性,使学生在幽默、和谐的气氛中自发学习、自主学习,其学习的兴趣无形中得到了激发。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兴趣。在新课标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密切结合课堂教学,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古诗背诵、小小手抄报、课前新闻发布会等,丰富的课外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同时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同一内容以不同的方式不断刺激学生,培养学生的兴趣。
最后,教师要注意自身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业务水平、兴趣爱好、工作态度等都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要注意提高自身素质,用自己热爱科学、锐意进取的人格力量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使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断得到加强,整体语文素质不断提高。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
鲁迅先生曾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推动者,是成功的重要因素。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摒弃传统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应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在语文的世界中自由地翱翔。语文学科是一个开放性,感情化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讲授语文知识,还要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本人结合实践教学经验,对此进行探讨。
一、精心设计课堂导入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的好坏直接影响一堂课的成败。著名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的思维火花,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精彩的课堂导入,是一堂好课成功的关键,为整个课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好的课堂导入,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作为新时代语文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个性差异,运用恰当的导入方法,精心设计课堂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1.温故知新法。子曰“温故而知新。”通过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是课堂导入常用的方法。教师在课堂开始前,回顾一下以前学过的知识,把新旧知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引出本节课的内容。这样,学生不仅巩固了以前的知识,加深了印象,而且轻而易举地理解了新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故事导入法。故事伴随我们成长,几乎每个孩子都是听着故事长大的。它是童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能激起孩子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小学生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教师在课堂开始前,可以给学生讲有趣的故事。这样,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注意力集中,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如在讲到《乌鸦喝水》这一课时,教师在课堂开始前可以这样讲“从前,有一只乌鸦,飞到半途中口渴了,这时看见了一大瓶水,可是,瓶口太小,它喝不到。忽然,它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想知道它是怎样喝到水的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吧!”
二、创设问题情境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进而产生认识需要。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倾向,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新课程改革提出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新型人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可见提问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中,合理地创造问题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直观现象提问,合理利用教材内容,观察课文插图,提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到《找春天》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周围的景物变化。小草有什么变化?小树怎样了?小溪有什么变化?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和解答。通过这些提问,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教师也可通过让学生想象的方法,引导他们学习。小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如果学生对课文的想象丰富,那么,对课文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发现的问题越多,创新意识越强。如在讲到《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小女孩到了天堂看到了奶奶,她和奶奶会有怎样的对白?她们在天上的生活会怎样?会不会继续挨饿受冻?”通过想象,学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率提高。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逐步深入,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可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摒弃了传统教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单调模式。运用多媒体技术,学生的视觉、听觉都得到了享受,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率提高,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教学质量提高。语文是一个开放性强,涉及面广的学科,具有形象美、艺术美、语言美等特点。教师在课堂上,如果单单按部就班地讲授课本知识,传授语文知识,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烦躁的情绪,认为语文学科枯燥乏味,没有情趣。这样,学生丧失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学习兴趣不浓。小学生正处于成长时期,注意力不集中,贪玩好动,很难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应用多媒体技术,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增强他们的好奇心,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如在讲到古诗《草》时,教师可播放一些小草的图片,观察一下春天和秋天的小草,让学生深刻体会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诗句的含义,从中体会到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
四、精心备课
教师要讲好一节课,必须做好课前准备,即备课。备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和根源。教师只有对课文理解深刻,认识深入,吃透教材,才能更好地讲解知识,引导学生学习。新课程改革提出要摒弃传统教学死记硬背,照抄照搬的单调教学方式,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提高理解能力。作为语文教师,应学会发散思维,多角度地对课本进行探究。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心理特点解读文本。教师想教好课,首先要对课文进行深入的解读,理解得越深,领悟得越透彻,驾驭课堂的能力越强。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理解文章内涵,领悟其中心思想和核心价值。在讲到《我爱故乡的杨梅》时,可把课文目标定为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2.熟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了解杨梅的样子和味道,从中唤起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3.培养学生观察和搜集信息的能力。通过对这篇文章的解析,学生的脉络清晰,理解起来更轻松。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掌握教材,还要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由于生活环境,社会背景,家庭背景的不同,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其理解能力和接受水平也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尊重每个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程度的教学。教师可把学生分为好中差三个等级,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要求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领悟文章内涵,理解中心思想,领会现实意义;对于中等的学生,在掌握字词的前提下,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大意;对成绩较差的学生,要求掌握基本字词,熟悉课文内容。通过对不同层次学生设置不同目标,学生更容易掌握,学习积极性增强。
总之,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应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此爱上语文,爱上语文课。
(责编
张敬亚)
第三篇:语文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论文
恩格斯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它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学生只有对学习的材料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强烈的求知欲,才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这就是每位老师都十分关注的问题,下面就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谈几点看法。
一、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一股无形的力量。师生之间友好、和谐关系的建立,不仅是良好学习环境的基础,也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学生只有在平等、和谐民主的环境里才能积极思考,极大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首先要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信赖、理解,让学生有充分的权利和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学生的见解要耐心倾听,哪怕是不符合实际的或错误的,教师都不能横加指责,只能加以适当的引导。否则就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压抑,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教师权威”的观念,把学生和自己放在同一天平上,在学习上对学生民主、平等和关爱;在生活上对学生友善、温暖和关怀,做学生的良师益友,遇到不顺心的事能控制自己的感情,不迁怒于学生,这样,既能解出学生的心理负担,也能使学生树立起自尊、自信、自强的信念。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语有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学习往往都是从问题开始。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问题情景的创设要有价值、有坡度。问题的设计不宜过难,如果问题过难,学生无从下手,只有望题心叹吧,时间长了就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问题的设计也不宜过易,学生不动脑筋就唾手可得,时间长了,学生同样也会失去学习兴趣。设计的问题要适度,让学生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在努力的基础上就能够理解和掌握,这样,学生在精神上就会有新的满足,并在满足感的驱动下争取新的成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如果按照常规,从第一段开始,依次进行分析,就会使问题过多、过碎,使学生对文章没有整体印象,不易于学生理解文章中心。我在教学本课时,把最后一段作为总问题提出:大榕树为什么的确是鸟的天堂?学生就会根据第一课时学习,答出是因为“鸟多,树大”。接着顺着学生的思维提问:从哪儿看出鸟多?树大?这使课堂提问一环扣一环,层层深入,如同顺藤摸瓜,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为学生创造成功的体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盖兹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受,也没有什么东西更能鼓起进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老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尽量让他们在学习上获得成功,产生一种愉快的心理,在这种最佳的心理状况下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老师要承认在各方面学生都存在着差异,学生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以及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存在着差异,学习效果自然也就存在着差异,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特点设计不同的问题,在知识上让学生够吃、吃饱、吃好。有时也要设计一些专门的题目,有目的地让学困生或后进生回答,答对后及时给予表扬,使他们逐步体验成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消除对学生的恐惧心理和抵触情绪,逐渐端正学习态度,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上课时,发现一后进生没精打采,心不在焉,就临时设计了一个简单的问题让这名学生回答,尽管问题很简单,而他的回答并不流利,但我还是对他投以非常满意的目光,并用非常亲切的语气说:“你回答得真好,这说明你很聪明,如果你能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回答问题一定比现在好。”还让全班同学为他的进步鼓掌祝贺。这个后进生看到自己的发言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表扬,有了自己还行的意识,于是他劲头十足,像换了一个人似的,直到下课他都没有东张西望。
四、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保持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法国教育家赫而巴特说过:“教育工作如果不能引起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传授教材就容易进入睡眠状态。”经验告诉我们,新颖别致,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保持。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还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凡学生自己能学好的知识,教师要放手,不要包办代替,让学生自己通过实践获取知识,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学《晏子使楚》一课时,因为文章中主要讲述的三个故事“钻狗洞”、“楚王接见”、“赴酒宴”的段式结构,内容布局都十分相似,因此,我采用了“教、扶、放”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对第一个故事“钻狗洞”进行强化,首先设计了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问题:
1、楚王是怎样刁难晏子的?
2、晏子是怎样应对的?
3、结果如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在老师引导、点拨中得出答案。再让学生根据刚才的学习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楚王接见”,老师加以指导,最后由学生独立学习,第三个故事“赴酒宴”,这样,充分给了学生展示拳脚的机会,拓宽了学生思路,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还使学生的学习得以持续发展。
总之,只要我们在教学中,真正做到学生的良师益友,能正确驾驭教材,能根据教材的内容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合理运用教学方法,能抓住每一个契机及时地启发引导学生,就一定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并得以持续发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第四篇:历史教学中学生兴趣培养
学科教学研究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试想,一个教师,如果学生对历史教学毫无兴趣,那么,要想学好历史,提高历史成绩无疑是一种空想。因此,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没有学习愿望的话,我们所有的设想方案和计划都会化为灰烬,变成木乃伊。由此可见积极上进的情趣,对学生的学习有能动作用,我国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能产生不可抑制的内驱力,兴趣是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那么,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兴趣,使他们体会到学习历史的愉悦呢?
一、多表扬学生的点滴进步及闪光点,尽可能少批评 从实际出发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途径。在历史教学中,面对学生认知水平的参差不齐,我们要的是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态度,不能搞一刀切,应该用多把尺子针对不同学生去衡量他,并适时给予热情的鼓励和表扬。即使是后进生也让他们深切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怀和表扬,他们才会像春天的小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青少年上进心强,自尊心也很强,但感情脆弱,易受伤害,因此,对他们的错误和过失,少一分责怪,多一份谅解,以博大的胸怀宽恕他们。而以放大镜去看他们的成绩学科教学研究
和点滴进步,这样他们才会投桃报李,以百倍的的热情投入到历史学习中去。
二、创造历史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营造历史教学氛围就是创设历史情景,通过生动形象的感知形成历史表象,掌握历史知识,并通过具体场景体验,激发学生兴趣。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很多,其中最有效的就是运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以其生动形象的动态画面,内容丰富的音像效果,刺激学生的视听,使学生眼见其形,耳闻其声,从而激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历史教学中可运用的音像资料很多,如人物、事物图片、影音资料等。如在讲述《全民族抗战的兴起》时,可先让学生观看电影《七七事变》的一些片段,然后提问,一九三七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共两党及全国各族人民为什么要团结一致,共赴国难?中共为何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由于有了影音资料和以前知识作铺垫,学生很容易活跃起来,争先恐后地发表个人看法,这就为讲解《全民族抗战兴起.> 营造了良好氛围,并做好了知识铺垫。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有选择的加以利用。
多媒体教学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距离,给学生以生动学科教学研究 的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变抽象语言为形象的音像展示,从而成为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手段。
三、故事引进课堂调动学生兴趣
历史是对人物活动及重大历史事件的记述,其本身具有极强的趣味性,在历史教学中引用历史故事不仅可调动学生兴趣,同时可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因此历史教学中故事的引入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讲《春秋五霸》时,用卧薪尝胆的故事来说明立志雪耻的决心和越国终能兴盛的原因。在讲夏、商、西周的兴亡时,用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来说明西周败亡的原因。通过故事的引入,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调动学生求知的兴趣,同时也完成了知识的掌握,何乐而不为呢?
四、搭建课堂活动平台,调动学生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组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范围内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结合史实畅说欲言,发表自己看法不仅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而且也使学到的历史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升华。如在讲到《劫难中的抗争》一课中涉及到左宗棠的评价问题,有同学认为左宗棠收复新疆,并开办福州船政局,对维护祖国统一和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有重大贡献,应给予高度学科教学研究
评价;但也有人认为左宗棠镇压太平天国是刽子手,应钉在历史耻辱柱上。对于这些历史人物学生比较感兴趣,设计讨论课让他们发表自己见解,是培养学生兴趣很好的途径,讨论后教师进行点评,使之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知识系统反馈给学生。通过这些活动的进行,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事件的了解和对民族命运的关切既培养了学生的历史兴趣,又启发了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五.以史为鉴,历史为现实服务,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兴趣
历史是以往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历史和现实是息息相关的,学习历史有必要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使学生体会历史对现实的借鉴功能,和对未来的导向功能,进而培养他们用历史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巩固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如在讲述《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使学生通过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的史实,认识到这一切来源于日本政府 “科技立国”战略,积极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同时引进最新科学成果。由此联系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同样也借鉴了日本“科技立国”经验。因此立足课堂放眼世界,经过一段时间以史为鉴,史论结合的培养,学生已学会积极尝试运用历史知识,学科教学研究
来讨论自己对时事的看法。有的选择和同学或教师交流,尽管有时他们的看法不够全面,所使用的材料不够恰当,但我毫不怀疑他们对历史兴趣已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的最佳效果应使学生的认识活动和情绪活动的协调和良性发展。为此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必须不断总结经验,探索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这样才能突出新课改理念下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只有如此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合格人才。
第五篇: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曹军
(武岭小学;溪口 315502)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个学校都开展了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学校和家庭,成为教与学的工具,促进了学校根本性的改革。可同时因为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迅速,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越来越显得重要。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在此我把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些体会写出来,希望能和广大教师共勉,以更好的搞好我们的教学,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色的人材。
[关键词]学生 信息技术 兴趣 培养
赞可夫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大,则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小学生对计算机早已有着浓厚的兴趣与神秘感,渴望更深层次的了解它,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幻想自己有一天能随心所欲地操作计算机,在计算机上画画、写文章、上网聊天等等。信息技术课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今他们已梦想成真,终于能够直接动手操作计算机了,给计算机设置屏幕保护,为计算机美化桌面,在画图中想画什么就画什么,在Word中输入字母、文字、编辑、排版„„较多的实践机会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空间,这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好动心理。但是,如果课堂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学生很容易在新鲜感和兴趣感过去之后产生枯燥的消极想法。下面我谈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几点体会:
一、通过点一点、画一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学生电脑上装一些练习鼠标的小游戏,如:WINDOWS98自带的纸牌、扫雷、给小姑娘穿衣服等,这些游戏既能满足学生的爱好、兴趣,又能开发学生的智力,更能培养学生操作电脑的基本技能,一举四得,何乐而不为呢?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材的编写依据是教育部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其中对各学段的教学内容作了详细的指导性的规定,但是又非常地灵活,给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提供了非常宽的选择余地。比如“用计算机画画”,要求掌握“绘图工具的使用”,但并没有规定必须使用Windows画图程序作为平台,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条件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出其它选择,没有必要照本宣科,使一些对画图程序已经“玩”得很溜的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学生喜欢利用电脑绘画,让学生从比较容易的学起,而且是从兴趣方面击起他们的求智欲,这是一种把兴趣和学习结合的一种好方法。而且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还能培养他们美的情操!
二、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调查,学多小学生学计算机都是出于对计算机的好奇而学的。在教学过程中,我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使他们乐学。例如:在讲WORD软件中“文字编辑”这节课时,从科学家发明了一种“特殊的纸”,用作练习本入手,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这种“特殊的纸”具有容量大、易修改、无污染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如手机短信、商务通等,使学生在体会信息技术对人类日常生活深刻影响的同时,感受到文字输入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利用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不会游戏就等于不会学习。”聪明的教育家也总是鼓励孩子从游戏中学习、明白道理。我们在游戏中学到的往往是书本上没有的,而且游戏的乐趣可以让我们暂时忘却繁重的课业,让大脑得到全方位的放松和休息。既然学生很喜欢游戏,教师就应该指导他们玩。在电脑教学中,我通过各种渠道得到一些既适合小学生又具有很强趣味性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计算游戏、七巧板、拼图、简易加法、赛车、吃苹果、打地鼠、青蛙过河、摆键盘、机器猫打字等游戏,这些富有童趣的游戏,通过十分美丽的场景和动听的音乐,深深地吸引了学生。
(二)通过游戏奖励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老师布置好学习任务,谁完成得快,谁作得好,谁达到了教师的要求,谁就可以去玩小游戏。学生为了早早地玩到这个游戏,会特别紧张地思考、特别激烈地争论、特别快速地上机操作。一点小小的奖励,就能获得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通过逆向教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事先展示教学的结果,也就是先让学生知其然,然后向学生解释过程,再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如在兴趣课上教学LOGO语言基本命令时,可以首先告诉学生,“今天给同学们介绍一位新朋友-“小海龟”,接下来让“小海龟”在教师的指挥下画出图形。孩子们看见漂亮的图形,兴趣被激发起来,这时再教给学生语言的用法。
又如:在给学生讲word中文字修饰这一部分时,我对学生说:“老师变个魔术给你们看看。”然后我把提前准备好的一段文字展示给学生,隔了几分钟,我又把经过变换字体、字号、颜色的文字展示给学生。学生们都露出惊讶的神色,接着我对他们说:“老师的魔术相当简单,想不想也学会这个魔术?”学生立刻情绪高涨,都说想学。然后我并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可以给他们一点点提示),这样,因为对这个 “文字魔术”的好奇,他们都会很努力的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样教学的好处,远比直接告诉孩子答案好的多。
五、通过比赛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经常会抓住孩子天性的竞争意识来学习一些必须学习的有些枯燥的东西。比如在练习键盘操作时,我会让学生们来比赛谁是第一名,谁是前三名,谁能进入前十名,在比赛进行中不断扩大数量,学生会觉得自己很有希望,所以积极性特别的高。这样,枯燥的知识没有让孩子感到厌烦,仍然一如既往的喜欢信息技术课。
六、发挥“小老师”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给信息技术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有基础的学生“吃不饱”,很容易失去上课的兴趣;而后进生因“吃不了”常常会失去信心。在上机实践课中,教师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兼顾到每一个学生,这时让一部分操作较好的学生当“小老师”,对其他同学在上机过程遇到的一些难题给予解答,互帮互助,共同学习,这样就激发了更多同学的学习兴趣。
七、用教师的爱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计算机学习是一种艰苦的探索,没有一定的恒心和毅力是很难坚持下去的。况且小学生身心发育还不太成熟,需要教师及时地、不断地给予鼓励,使他们保持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每当学生作品中人所创新,教师应及时地给予表扬。在操作过程中,学生往往进行一些误操作,这时教师应该宽容地对待学生,容忍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应以正确的示范,有意地重复,合理的操作,不应过多地批评,以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避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老师的爱。通过教师及时的鼓励、表扬,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式、自主式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老师眼中是最棒的,老师从“讲解者”变成了“引导者”学生从“接受者”变成了“探索者”,从而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的信心,使学生学的轻松、学的快乐。
当然,在教学中更应当尽力避免信息技术课程的千篇一律性,因地制宜,选择适合于农村小学生学习、浅显易懂、适用性强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使信息技术课成为亲切易学的实用课程。而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就更应该在课程改革的春风中高举素质教育大旗,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这门课程注入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洪皖鸿.激发小学生信息技术课兴趣的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07,(245)26~27 [2]武晶晶.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分析及教学建议[J]教育探索,2002(7)23~24 [3]赵进国.兴趣,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EB/OL].http://hnzxx.miyunedu.net/Info_Show.asp?ArticleID=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