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给学生民主

时间:2019-05-15 02:15: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还给学生民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还给学生民主》。

第一篇:还给学生民主

还给学生民主

——李镇西民主语文教育思想解读

李镇西是当代语文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是语文教育改革进入一个全新阶段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是由普通语文教师逐渐成长起来的教育家,他的教育道路是学习、实践、思考的反复与持续。民主是李镇西语文教育实践所遵循的法则,是李镇西语文教育行为表象下的内在实质。民主教育虽然不是什么新鲜词汇,更非李镇西首创,但他重提民主教育的价值在于他不是在书斋里推演出来的,更不是对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理论的简单“克隆”,而是对教育理论富有个性的理解和创造性的运用,既来源于他对中国语文教育现状的深刻体悟又来源于他丰富的语文教育实践。学习李镇西的民主教育思想有助于新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形成和谐的语文教育氛围。

一、李镇西民主教育思想的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社会不断发展,时代和教育发展都呈现出“民主”趋势。而李镇西的民主教育思想则主要继承于苏霍姆林斯基、魏书生和叶圣陶等教育名家。《学记》中说:“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陈浩注.礼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01]在教育家的整个知识结构中,教育“兴”与“废”的规律,占有十分重要的位臵。李镇西并不是将前人的教育思想生搬硬套,而是融入了自己的教育实践和体验,创造出具有教育灵性的民主教育思想。从李镇西1982年踏上工作岗位到现在,这二十四年,正是李镇西语文民主教育思想从萌芽、形成、发展到成熟的过程。他的教育思想形成过程几乎是与新时期语文教育改革同步的。

他的民主教育思想在萌芽期是“重继承,轻创新”。在这一时期,他在对教育现实批判的基础上发表了自己对于教育的看法,这期间,他写了一系列教育批判性的文章,在这些文章中,李镇西指出我们不能“把学生仅仅当作被动接受教育的客体,而未把他们看作有自己独特心灵世界、有充分主体意识的人”,李镇西站在“人”的高度来关注教育,他说:“教学大纲、教科书规定了给予学生的各种知识,但是没有规定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一样东西,这就是:幸福。”[李镇西.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仁M」.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98.34.]李镇西在对语文教育实践和批判的基础上,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存在。他认为语文是“育人”的教育,语文教育是为了培养使“人”成为“人”的能力,语文教育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的精神交流和对话。虽然,在最初阶段,李镇西的语文教育思想没有出现“民主”两字,但他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具有独立精神的人,对“人”的关注是李镇西民主教育思想的起点。

随着李镇西对语文教育实践的深入研究和探索,他的民主教育思想也逐渐走向成熟,《爱心与教育》首先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在这本书中,李镇西指出素质教育首先,是一种充满情感的教育,是充分体现教育者爱心与童心的教育。他用大量的“生活实例、教育实例”对自己教育的“爱心”历程进行了反思和梳理,从而阐发了他的情感教育思想。“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必定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一个受孩子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李镇西.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仁M」.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98.18.]“爱心不一定包含着民主,而真正的民主必然蕴含着爱心”,“民主教育应该是当今中国教育的时代主题”。[李镇西.民主与教育—一个中学教师对民主教育的思考[M‟.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260.48.]在对情感教育反思的基础上,李镇西语文民主教育思想最终确立。

进入二十一世纪,他的民主教育思想在进一步成熟的基础上逐渐臻于完善,李镇西老师从当代素质教育、主体教育、创新教育的思潮中把握民主教育的主线,最后清晰地意识到“理想的教育既要面对现实还应该指向未来,既应该走向心灵还应该引领人格”[李镇西.与青春同行[M].第 1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60.]李镇西的语文民主教育思想在经历了萌芽、发展、成熟的演变之后,逐渐清晰明朗起来:从最初意识到语文教育的症结在“目中无人”,集中于语文教育弊端的批,到后来提出民主、科学、个性的语文素质教育观,将教育理想指向民主教育。最终在情感教育的基础上完善了语文民主教育思想,并积极地投身到语文民主教育的实践中。

二、李镇西民主教育思想的特征

(一)语文民主教育是充满自由精神的教育

李镇西语文民主教育是以个体自由为前提的,李镇西说“自由,是民主的起点,也是民主的终点;民主,是自由的体现,也是自由的工具。”实现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对他们进行解放,把自由的权利还给他们,只有教育中每一个人都能够自由思考问题和自由表达观点,这时的民主才是真正的“民主”。他主张语文教育要“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也就是“给学生以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创造的自由”。[李镇西.语文:请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仁J」.人民教育,2000(2):15.]这就将学生的自由权利向更贴近学生实际的方向靠拢,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发现并发展学生在票赋、气质、兴趣、情感、思维等方面的潜在资质,尊重学生的心灵自由和精神世界的独特性,同时鼓励学生思考的批判性、思维的独特性和思想的创造性。他认为给学生以“自由”的精神天空,其意义“不仅仅是为明天的更加健全的民主社会造就现代公民,而且还关系到我们民族是否真正具有创新的生机活力。”郭初阳老师也曾提过对于培养具有独立自由精神公民的教育理念,对于自由的追寻,千百年来一直是一个不变的主题,如何在语文教育中真正培养学生的自由精神,营造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我们所应该努力探寻的。

(二)语文民主教育是充满平等精神的教育

“对话”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而“对话”的前提是双方的平等。虽然就一般情况来说,教师的学科知识、专业能力、认识水平等等远在学生之上,但就人格而言,师生之间是天然平等的。语文民主教育,首先体现在师生关系上,教师不仅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而且要把自己视为与学生平等的朋友与同志。李镇西认为虽然就学科知识、专业能力、认识水平而言,教师一般来说远在学生之上;但就人格而言,师生之间是天然平等的,教师和学生不但是在人格、感情上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道路上共同探索前进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他认为对教育者来说,培养学生的平等观念,与其说是煞费苦心的“教育”不如说是潜移默化的“感染”,即通过教师本人心灵深处平等意识的自然流露,给学生以“润物细无声”的影响。教师要“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主要不是指肢体的蹲下而是心灵的蹲下,即教师要在心灵深处平视学生”。[ 李镇西.做一个有追求有激情有思想的语文教师[J].中学语文教学,1999(10): 15.]教师不但自己应该对每个学生一视同仁,而且还应该在教学中营造一种同学之间也互相尊重、真诚友好、平等相处的氛围。平等只能在平等中培养—今天的教师如何对待学生,明天的学生就会如何去对待他人。

(三)语文民主教育是充满个性发展的教育

李镇西所说的“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在民主教育的基础上提出的,他认为“民主教育的最终目,是人的解放—人的情感的解放,人的思想的解放,人的创造力的解放,概括的说就是人的个性的解放!”[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0.]他认为民主与专制的对立体现在教育中就是个性教育与共性教育的对立。他认为共性教育抹煞学生个性而用一个模式去强行规范学生,是一种模式化的教育,即求全责备,求同去异。共性的教育必然会“致使本来色彩缤纷的精神世界只有一种颜色”,使本来可以有多样发展的人才成了“一个模子里批量生产出来的`产品”。[李镇西.民主与教育—一个中学教师对民主教育的思考[M‟.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119.]李镇西认为“个性教育”才是现代教育的“内在要求”,有个性才能有创新,而我们现在所面对的教育其“外在形式是规模教育”,崇尚求同思维,这就有意无意地强化了共性教育。他认为我们如果承认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就理应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鲜明的个性。在《教育的魅力在于个性》一文中,他说:“没有个性的教育必然培养出没有个性的学生—缺乏心灵自由,丧失主体人格,不会独立思考,毫无创造精神”,“没有教育的解放,就谈不上人的解放。”他这里强调以培养个性的学生为主,把心灵自由、主体人格和创造精神三者融合在一起,使之成为语文民主教育的灵魂。

(四)语文民主教育是充满创新精神的教育

李镇西说:“民主是对人的本质的解放,而人的本质在于创造。”在他看来,语文民主教育的核心就是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并且指出从“每一篇课文的教学”、“每一回作文的训练”到“每一次语文活动”的开展,都要“引导、鼓励学生发表正面而又新颖独特的见解、构思和创意”。[ 李镇西.从批判走向建设一一语文教育手记仁[M].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18、]这里应该指出的是,他所说的“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不是要对学生进行“从零开始的思维品质”的培养和“具体思维方法”的模式化训练,而是寻回学生失落的原始的创造精神,“发展他们与生俱来的创造性—点燃学生熊熊燃烧的思想火炬,让学生拥有自由飞翔的心灵。”[ 李镇西.民主与教育—一个中学教师对民主教育的思考[M‟.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2004,122.]还给学生创新的权利。这就是要开启学生思想的闸门,让学生拥有自己思考的权利。李镇西认为这种氛围的营造需要建立在师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学习的平等和谐关系的基础之上,教师要致力于创设宽容和谐的教学气氛,使每个学生都具有心理上的安全感,能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氛围里展开认识活动。

在李镇西看来,语文教育中的“民主”并不仅仅是教育手段,也是教育内容,更是教育目的。自主、探究、合作式的课堂氛围,必然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健康发展乃至创造力的激活,而语文教育本身所蕴含的丰富的民主养料,将有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铸造;从长远来说,民主教育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赋予语文教育的使命,通过民主的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的平等、自由、宽容等民主素,,使学生成为个性鲜明并具有独立人格和创造精神的现代公民。

三、李镇西语文民主教育思想的意义及启示

(一)语文民主教育思想下教育目的转变 李镇西老师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自觉性,最终成为教育目的。我们从中学习到,首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有其优点和个性的,相信人人都能成才,每一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的价值。面对每一个学生,要充分的尊重、喜爱,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去对待他们,激起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其次要手脑结合、知行合一。行动是知识的开始,知识是行动的最终结果。这告诉我们,学生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努力学习的,不断填充自己的过程,在学校装满有用的文化和实用知识,带着这些进入社会去运用。更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运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储备去领悟、探究、学习、认识新的事物,再转到有意义的行动中感受、应用、体会,并创造出新的意识行动。

(二)语文民主教育思想下师生关系的转变

李镇西语文民主教育思想启发教师确立民主的教育理念,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给学生以自由和尊重,在和谐、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里,通过学生的自主建构活动,挖掘他们的潜力,发展他们的创造精神,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展现。同时,教师也可以从学生那里,汲取失落的童年和褪色的童心,从学生那里解读另一份人生成长的喜悦,所谓“教学相长”,学生也是教师自我成长的一面明镜,教师应更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而值得称赞的一面。因此,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激励他们的学习信心,重视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鼓励他们发展自我思考与自我决定的能力。教师还应特别强调人际关系的培养,在相互尊重、真诚交往的基础上,用充满感情的教育去打动、感染学生,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李镇西语文民主教育思想启发教师运用民主的教学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领学生,“读出自己”和“读出问”,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获取知识,而不是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扩展语文学习的外延。在写作教学中,教师采用自由的创造性写作、自主精改等民主的教学方法,打开应试训练作文对学生心灵的栓桔,使学生的个性、自我,可以尽情地在这写作空间舒展和挥洒,在考试与评价中,更多的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促进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民主教学方法,把学习的过程看成是一种动态的生成而不是静态的预设,是学习主体主动建构的过程。

(三)语文民主教育思想下教学方式的转变

以往我们有一种失之偏颇的认识,认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要靠教师系统地讲授语文知识,这种认识直接导致了教育者只知一味传授特定的知识体系或价值观给学生,剥夺了学生的思考空间,教师更倾向于自主选择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学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一方面,教师实行教学民主,还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使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的权利。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有力的指导,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效的、高效的学习。总之,李镇西语文民主教育思想促使教师在尊重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有效的学习活动,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学生不断进行自我组织、自我构建,在这种组织、构建中,逐渐提高语文素养,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小结

李镇西老师一直用实际行动践行民主教育思想,他的爱心教育思想,对班级的民主管理,成功的教育经验向我们展示了民主教育的示范性。李镇西老师提倡有“人味”的教育,即从人的角度出发,重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自由、和谐的氛围中表达自己的观点,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民主的教育需要民主的教师,教师从民主出发,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平等、和谐,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李镇西语文民主教育思想是来自他“鲜活的实践和真诚的思考”,是“他持续地学习、实践与反思的结晶”[ 宋乃庆.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20 ]。李镇西语文民主教育思想,将“民主”两个字深深的刻印在当代语文教育的碑石上,它使我们意识到:语文民主教育,其实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不是别人的事,就是我们自己的事。语文民主教育,不是个体幸福生活的奢侈品,而是个体幸福生活的必需品。在民主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让更多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自由表达观点、自主学习,营造和谐、愉快的语文课堂氛围,真正将学生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将民主还给学生。参考文献

[1] 李镇西.与青春同行[M].第 1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60.[2] 李镇西.民主与教育[M].第 1 版.桂林:漓江出版社,2007:18.[3] 李镇西.风中芦苇在思索.李镇西教育随笔选[M].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

社,2001 [4] 李镇西.工作并思考着——我的教育科研之路[J].四川教育,2004(10):12 [5] 陈思和.人文教育的位臵在哪里?[N].中国教育报,2001(96)第5版

[6] 李镇西.对话与共享[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5(7一8):68 [7] 李镇西.语文:请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仁[J].人民教育,2000(2):15 [8] 李镇西.e网情深.教育随笔选[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1

第二篇:把班级还给学生

《把班级还给学生》

作为一位从事二十多年班主任教育的教师,我向大家推荐一本指导班主任工作的书:《把班级还给学生》。教育是他育,更是自育,我们除了教育者的角色,还要站在他育的位置唤醒孩子的自育。《把班级还给学生》要传递给我们的不是兵法,不是模式,而是“放开手”的理念;《把班级还给学生》不是月朦胧鸟朦胧的做作,而是从教、带班的豪情。虽说是“还给”,可是对于很多班主任来说真的还是在忍痛割爱,毕竟班级在我们的手里攥了那么长久,有了温度,有了情感的。其实,想一想我们 “为什么而上路”就行了,不是为了利和权,而且是为了孩子幸福的明天,为了几代人的希望,有一种爱叫做放手。《把班级还给学生》轻松了我们,成就了孩子,还了教育真本色。如何实现小学班级自主管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班主任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管理,自主教育的机会,让学生自我成长。让学生自己主动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去,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

大家都知道,在“志当存高远、行须始足下”,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大事须从小事做起。无有规矩,不成方圆。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小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班集体中不但应有集体的制约,同时还应该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针对我们班现在日常行为出现的问题,在我们班实现了日常行为客观自我评价原则,使班级在日常行为方面的自主管理有章可循。

对我们班整体进行了一个月的观察,发现班级中存在的很多的问题与不足。经过仔细的思考,制定出规范学习日常行为习惯的十二条原则。即:课堂参与、课堂纪律、课前准备、值日评定、团结同学、尊敬师长、体育锻炼、校服统一、队标佩带、进出楼、课间站排等原则。

2、建立一支负责能干的班干部队伍 班主任要因势利导,使班级形成有序的管理网络。在学生自主管理中,责任明确,如:如由体委负责进出楼的纪律;值日组织负责每天值日工作的评比;有的负责课前准备,有的负责课间站排……只要是跟原则相关的都有人去监督。

3、及时的监督与自我客观评价

有了好的纪律原则之后,监督也要及时。每天我都会利用晚上放学前的几分钟时间,会依次让同学把自己今天监督到的结果,公布出来,同时我也把我看到的问题提出来,然后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一天的表现,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定。2:班级文化建设

在班级环境的布置方面“我鼓励学生创造性的设计布置教室的各个角落,班级规定每个季节都有花草,每月更换板报,“枪毙说话”……创造了一个个有利于同学们发展的良好的空间环境。

4、开展各种有益健康的集体活动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集体若没有丰富的集体活动,就必然死气沉沉,缺乏活力,这将有碍于班集体的健康发展”。所以我们班在参加学校的集体活动之外,还在大课间的时候玩“贴人游戏”组织辩论比赛等活动。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参加,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使班级气氛活跃,有利于良好班集体的形成。

心得体会:通过以上的各方面,来强化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维果茨基认为,学生是教育过程的主体。他指出:“教育应该是这样来组织,以便不是有人来教育学生,而是学生在自己教育自己”。只要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好习惯,再使学生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培养每一名学生都有一种为班级的争荣誉争光荣的思想。这样,明主意识得到增强,因而焕发出管理的积极性和对班级的责任感。事实证明,学生的自主管理体现得越充分,积极性就越高,班风学风就越好。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主题班会

------预防校园暴力

活动目标:

1.让学生认识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认清校园暴力带来的负面影响。2.通过恰当的引导和暗示教会学生察觉自己的攻击意识,并合理控制与调整不合理的观念。

3.当面对他人的攻击时能够尝试用温和和理智的态度处理矛盾,有效化解危机。掌握应对校园暴力的正确方法,从而提高防暴能力,进而学会保护自己。

活动重点:

了解校园暴力的实质和危害,掌握正确应对校园暴力的方法和策略。活动过程:

活动一:走近校园暴力

校园本是静美之所,然而这片静土也染上了血腥。如果任由这种校园暴力发展下去,那无疑会在青少年中间造成一种不良的暗示:邪恶比正义更有力量,武力比智力更有价值。这是相当危险的,所以要拒绝校园暴力。

校园暴力的最可怕之处在于其施暴者是孩子,而受害者也是孩子。对施暴者来说,其过早染指了不良恶习,日后的成长令人担忧。而对受害者来说,这样的经历无疑是一场梦魇,很容易留下永久的伤痕。

2010年10月24日下午4时20分,高陵县原后小学三年级学生巨某与五年级学生唐某放学回家途中,戏耍发生口角,打闹中唐某用随身携带的小水果刀划破巨某的颈部,巨某因流血过多,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活动二:分析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

校园暴力的产生原因比较复杂,受多方面的影响。有家庭原因,有社会因素,也与教育工作者和学校管理有关。调查中发现,仅从施暴者自身来看,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习压力大,无法通过正常渠道排解。第二、心理不健康,精神空虚。

第三、传媒渲染(网络、电视、电影、广播、报刊等),社会暴力文化的影响。

活动三:校园暴力带来的危害

校园暴力在很多人的心里都留下很深的烙印。这种不良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受害者,也使施暴者的心灵成长和社会前途中增添了大量的阻力。

对于施暴者而言: 给他人带来伤害,要承担治疗甚至赔偿费用,要受到学校老师严肃批评教育,甚至无法继续完成学业。他们的行为很难获得社会(主要是学校和家庭)的认可,那些常在中小学打架,特别是加入到暴力帮派的学生,很多最终都走上犯罪道路。

对于受害者而言:

带来肉体损伤甚至残疾;易造成性格懦弱、自卑,缺乏信心和勇气;造成心灵的阴影和伤害;厌学甚至辍学。

活动四:如何预防校园暴力?

校园暴力常见情形:1.是索要钱物,不给就拳脚相加;2.是以大欺小,以众欺寡;3.是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4.是同学之间因“义气”之争;5.是不堪长期受辱,以暴制暴。对于学生而言,以下几个方面可参考:

第一,不能“怕”字当头。在遇到勒索、敲诈和殴打时不害怕,要敢于抗争。因为这些拦截的不良少年大多和受害者同龄,他们所实行的第一次拦截往往都是一种试探。如果此时在心理上就被对方所压倒,任其欺压,那么这样的第一次妥协其实就纵容、鼓励了拦截者,就会带来了更不良的后果。因而,有效防范校园暴力的第一要诀就是“不怕”。但是要注意避免激发对方暴力升级,导致眼前吃亏。

第二、要及时报告。我们也要认识到勒索、敲诈经常是同暴力紧密联系的,我们提倡在“不怕”的前提下与之抗争,但不意味着逞一时之勇,反而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因此,在遇到勒索、敲诈后要及时向学校、家长报告。第一次遇到拦截后的表现是十分重要的。无论对方的目的是否得逞,如果一味害怕而忍气吞声,或是不想宣扬,相反的会在无形中助长了对方的气焰,使得对方以为你软弱可欺,往往会导致新的勒索、敲诈和殴打事件的发生。

第三、要搞好人际关系,强化自我保护意识。这也是防范校园暴力的一条途径。一个有广泛、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就不容易成为勒索、敲诈和殴打的对象。

第四、要慎重择友。要对学生的交友进行教育,鼓励多交品德好的朋友,多交“益友”,不交“损友”,对已经受到暴力侵害的朋友要多安慰,但不宜鼓动或煽动其找人来报复,以免引起更大的争端。

活动五:课堂小结

校园本应是我们学习知识、接受教育的地方,但频频出现的校园暴力却打了校园应有的宁静。校园暴力是人际冲突的一个极端,对我们来说是双重伤害,同时也体现出人际交往的问题。我们青少年共同生活在一起,就应当互相帮助、互相谅解、互相包容,仇恨的种子长不出和平的芽,暴力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让我们一起大声说“远离校园暴力”。这节课后,同学们要进一步向家长、老师请教如果校园暴力侵害我的时候,我还能怎样做?完善自我保护的手段,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希望同学们尽量不看有暴力画面的影视剧,不读有暴力情节的书刊,不玩有暴力色彩的游戏,不做有暴力倾向的人,让我们熄灭暴力的火焰,做个健康阳光的学生。

如何提高学困生的积极性

在小学阶段,所谓学困生,就是班上学习落后,纪律较差或二者兼有的学生。这些学生的表现主要是学习不上进,作业马虎,上课不专心听讲,常常给学校、老师、家长带来很大的麻烦。这类学生的行为还影响到其他同学,在学校的教育中最头痛的就是这类学生。如何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和提高学生素质的前提和保证。因此,这项工作应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重任。现就这方面的问题,谈点个人的体会。

一、正确认识,找到原因

对学困生的教育,切记简单粗暴。首先,要把心交给“学困生”。“学困生”的形成有两种:一种是客观上的属于智商较低。二是主观上学习不努力、好玩、不专心听课。因此,作为一个教师必须主动接触他们,亲近他们,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知道他们目前的家庭情况和个人的想法,教育他们,做他们的朋友,愿为他们排忧解难,将心比心,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到这些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使他们扬长避短,看到光明和希望,才能刻苦努力学习,迎头赶上。

二、正确引导 发挥学生的长处

每一个人都有好的一面,即使是学困生他们也有好的一面,比如:劳动积极,上体育课时篮球打得很棒,我就抓住他们这点去发挥他们的长处,在班会课上表扬他们,对他们说:“其实你们很聪明,只是自己没有发现自己的长处,把它埋没了,虽然你们学习差,纪律松懈,但是,只要你们努力,相信你们一定赶上成绩好的同学。”因此,每个教师都要善于去寻找学困生的“闪光点”,哪怕一点点的优点,都去抓住它,使它成为指引学困生的一盏明灯,指引他们看见自己的长处,增强对自己的信心,刻苦努力就会成为成功的骄傲。

三、正确管理 确定改进目标

学困生的管理对于老师来讲是一件最头痛的事,怎样改变学困生,许多老师的办法各有不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学校、一个班级它都要有不同的制度约束人们的行为。我们在对待学生的管理方面,也采取了许多办法,例如:学习了《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和制定一些班风班纪,“手拉手”“一帮一”活动等待。开学初进行家访,每个周末的班会课上作总结。从日常生活和学习上关心他们,把他们引导上正确的人生道路中来。

四、正视学生,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许多老师片面追求教学质量。只以教学质量评价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造成对许多学生的不良影响,特别是学困生,一旦在课堂上违反纪律,老师就骂或罚站、罚打扫卫生或用一些词语比如“你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等等讽刺学生。使本来落后的差生身心更加受到伤害,无形中增加了他们对老师的憎恨,也对老师所教学科更加厌倦。因此,我们老师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爱”去感化学生,鼓励学生,不要挖苦学生,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事情,适当采取不同的方法,教师应保持良好的心态,我相信学困生的工作一定会迎刃而解。

校园安全问题及处理原则

在小学阶段,安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我们要针对性做好预防

一、溺水事故的预防和应对 应当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到江河湖海、水库等地方戏水、游泳的安全卫生教育,预防溺水事故的发生。溺水事故的预防和应对

1.是当同伴在水中发生险情时要立即找成年人来救同时报警,未成年人千万不要贸然下水施救;可以将身边找到的救生圈、木板等抛向溺水者。2.是要教会学生游泳和自救;

3.是学生不得在没有成年人带领下私自和结伴去游泳、洗澡;

4.是学校应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在学校附近水域插上警示牌提醒学生不得在这些危险水域游泳、洗澡; 5.是学会正确对溺水者进行救护。

二、交通事故的预防和应对

1.是要加强交通法规和交通安全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增强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 2.是要告诫学生不得乘坐不符合安全规定的车辆如小货车、农用车、非法运营车和超载车等;

3.是骑自行车上下学时要在非机动车道,不要骑快车,不要几个人并排骑,在公路上转弯时一定要放慢速度并注意观察前后车辆;

4.是在有条件的地方下学要排路队,靠近公路边行走并注意观察来往车辆; 5.是做好校车的安全工作。

三、学生打架斗殴的预防和应对 1.是不要让学生把刀具带入校园;

2.是加强教育,在学生间倡导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及时化解矛盾,防止恶性安全事故的发生;

3.是一旦发生斗殴要立即采取措施,制止事态扩大。班主任校园安全的工作原则:

一、摆正安全工作位置。质量是第一目标,安全是第一责任。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班级工作的主主体中心任务,安全管理工作应该是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措施。

二、克服麻痹侥幸心理。在安全工作中,要时刻注意我们的环境状况,不要忽视隐患而麻痹大意,不要自我感觉良好而跌倒在优势中。

三、根植安全工作理念。学生安全管理工作的差距往往在于对学生安全理念的理解和实践。每一个安全理念都是在工作过程中沉淀下来的,只有不断更新学生安全教育理念,才能是我们的安全工作越抓越有尽头,越抓越有实效。

第三篇: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

大家知道,传统的教学过程过分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造成学生主体性的缺失、情感性的缺失、创造性的缺失,泯灭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导致了“高分低能”、“有才无德”现象的产生。新课程标准“以发展为本”,要求全体学生都能生动活泼的主动发展,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整体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为今后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也是新课改的重要一环。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如果不能体现这一本质性的特征,课改就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课改,就没有抓住根本,也就不能说已成功实现了新课程的改革。那么,作为教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呢?

首先,教师要善于转变教学理念。

我们的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因而我们的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一切教学活动的安排都应为了学生的发展。对于教师的教学评价和学生的学习评价都应以此为标准,看看学生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获得了怎样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的引导都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角色,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当然,尊重学生并不等于放任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仍然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教师应认真研究学生的认知现状、学习需求和发展可能,并据此对学生提出适当的问题或适当的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生活在教学活动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任务之间的相互碰撞而获得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作为主导者的教师一定要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指导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引导他们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搞好学习。

其次,教师要善于设置民主平等的课堂环境。

课堂教学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课堂环境。在教学中,只有建立良好的课堂气氛和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师,才能愉快地教;作为学生,才能专心地学。那么,作为教师,怎样才能建立良好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重视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要倾注慈母般的爱,使他们振奋精神,愉快学习。即使学生上课时思想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也不要批评,只用暗示、提醒或扼要提问,使其注意力集中。当教师课堂提问,遇到学生对问题答不上来或回答错误时,不要动辄大加训斥、冷嘲热讽,而应耐心启发,循循善诱,不厌其烦,并鼓励学生要勤于思考,勇于发问,不为其难,踊跃回答,对不骄,错不馁,从而消除他们的心理负担,提高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

再次,教师要善于改变教学方法

传统的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情况,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问题的存在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束缚了学生的发展。要改变这一状态,走出传统教学的误区,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就不失为一种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教学法。小组学习可以使学生共同活动,便于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必须注意科学设计、合理组织学习小组。一方面,要实现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明确哪些内容应该进行小组合作。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合小组合作,不能为了小组合作而合作。其次,小组合作要有具体目标,学生要明确自己要做什么。这就需要老师明确小组学习的负责人,设立学习小组长,维持好学习的秩序,避免个别学生乘机开小差,玩耍。避免学生间的纷争。同时,还要教给学习方法,步骤,让学生有章可循。另一方面,小组成员应定期更换,常在一起合作思想已互相同化了,学习效率就会降低,因此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小组合作,有横向小组合作、纵向小组合作、好朋友小组合作等,根据课堂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之,把课堂还给学生,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

作用,使我们的课堂由“知识的供销社”变成“知识的超市”,充分发挥学生在知识学习中的自主选择性,当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充分发挥的时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会被完全的激发和释放出来,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第四篇: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

---关于学校课堂改革的思考

(一)在2012年全县寒假教育干部培训会议上,本人有幸聆听了枣庄市薛城区教研室主任李献玲的讲座,受益匪浅,特别是她关于“学习效果金字塔”理论的阐述,更让我深受启发。下面结合近期研读的蔡林森先生撰写的《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教后学》一书,谈一谈对学校课堂改革的一些认识。

一、对“学习金字塔”理论的理解

“学习金字塔”理论是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成果,它用数字形式形象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它是一种现代学习方式的理论,是由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1946年首先发现并提出的。其内容如图所示:

根据该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第一项至第四项的学习方式,都是低层次的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学生参与度非常低,其学习的保持率不超30%;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第五至七项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特别是如果学生有机会把学习内容立即应用或当小老师转教别人,则保持率可达90%。由此足以看出,学习方法对学习效果的巨大影响,而我们部分教师恰恰对此认识不足,习惯于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课堂教学,单向灌输是主流,学生上课,基本等同于听课,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当堂应用的机会很少,这种模式即使老师思路再清楚,语言表达力再强,最终能够落实到学生身上的知识和能力也寥寥无几。而那些上课自说自话、自我陶醉的老师,上起课来学生昏昏欲睡,更是白白浪费时间。因此,教师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科学定位课堂角色,教师的身份应是“教练”,学生的角色是“球员”。众所周知,“教练”的任务是如何指导“球员”,而不是在赛场上亲自踢球,“球员”的能力是靠一次又一次的实战锻炼出来的,不仅是由“教练”说出来的,“教练”的指导代替不了“球员”的实战。因此在课堂上老师就是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要把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环节交给学生,让学生去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要引导好学生,让他们的耳、眼、脑、口、手都“活动”起来,确保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在团队合作中学习,在全程参与中学习。总之,一定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效率才能提高,学生才能把知识记得牢、用的活。

二、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的思考 根据蔡林森先生1982年—2006年在洋思中学(初中)24年的教学实践,以及从2006年以来在永威学校(含高中、初中、小学)的成功推广,足以说明,他所倡导推行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非常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一般可分为板书课题、出示目标、自学指导、看书检测(先学)、讨论更正(后教)、当堂训练等六个环节,其中前三个环节为辅助环节(约1分钟),后三个环节为主要环节(约44分钟)。该教法简便实用,形式灵活。所谓简便实用,是指这些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易于操作,效果良好;所谓形式灵活,是指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课型可选择不同的具体形式,灵活运用。如初高中数学课常规教学一般采用集中学、集中教、集中练的教学模式,即一次性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初高中语文、英语课常规教学实行分散学、分散教的模式,即经过多轮的“先学后教”,最后才“当堂训练”;小学数学常规教学采用“看一看”、“做一做”、“议一议”、”练一练”的模式;高考前的复习课,采取的是大循环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第一节读书,第二节考试,第三节更正、讨论。总之,无论哪种具体形式,其共性就是把课堂时间基本都留给学生,绝不越俎代庖,一节课老师仅仅讲几分钟,在这45分钟里,学生要用近40分钟时间去紧张研读、认真思考、积极讨论、当堂巩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种教学模式恰是遵循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是“学习金字塔”理论的具体应用。事实证明,这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经过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的分析,不难看出,蔡林森先生通过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调换教与学的顺序、主次,极大地提高了45分钟的课堂效率。其教学模式的精髓,总结起来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

三、在学校教学实践中的切身体会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高教育教学成绩,我们教师都在教学上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努力寻求突破口,尤其在备课上,虽然学校强调备课要备《考试说明》、备教材、备学生(学情)、备教法,但大多数教师备课精力仅放在备书面知识上,认为只要撰写好“备课本”便大功告成,只看重教什么,不考虑怎么教,基本上不研究课堂教学模式。在上课时不分学生层次,不顾学生接受能力,不重教学实效,唯恐学生听不懂,只知一味的讲细、讲透、讲全,很少留给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切身体验、自我纠正的时间,把本来应当堂落实的东西,推迟到课后作业上,教师的教学意图很难实现,其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如果这样日复一日,机械地重复,其教学效率(即学生学习保持率)可想而知。究其原因,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一是忽视了作为教学主阵地的课堂,二是忽视了如何教学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本来该由学生主动思考的、自主探究的、亲身体验的环节,老师多数都包办了,这明显与“学习金字塔”理论相悖,这也使得我们的教学效率低下成为必然。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管哪种教学模式,我们都必须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要信任学生,要引导好学生,鼓励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敢于质疑、善于归纳、乐于实践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在积极主动和相互协作中获取知识的能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努力创新教学模式,在充分了解学情,精心备课的基础上,不仅要敢于“把课堂交给学生”,更要善于“把课堂交给学生”。

第五篇:把快乐还给学生

2010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完成了一项历时12年、涉及全国2万0—18周岁儿童及青少年睡眠的研究。这项研究发现,中国超过70%的中小学生存在睡眠不足,与欧美同龄人相比平均每天少睡约40—45分钟;到了高中阶段,少睡时间增加到1个小时,100%的学生都有白天困倦现象。此项研究是目前国内首个儿童及青少年睡眠领域的系统研究。该研究的负责人表示,儿童及青少年睡眠不足会制约他们的全面发展,并易出现情绪维持能力障碍和社会适应能力下降,甚至导致多动、冲动、抑郁、抽烟、自杀等各种行为问题,影响我国未来的国民素质。

无独有偶,天津市希望之星儿童心理学研究中心和天津市青少年心理学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表明,天津市的80%中学生睡眠不足8小时,毕业班学生睡眠普遍在7小时以下。专家表示,长期睡眠不足,不仅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还会造成智力发育缓慢、情绪低落等,严重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

相关调查也表明,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学习时间长、家庭作业多、考试次数多。为此,《教育规划纲要》特别指出,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儿童少年的身心健康。五年前,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曾以《又该呐喊“救救孩子”了》为题发表文章指出:“今天的‘救救孩子’,不是要把孩子从封建礼教中解放出来,而是把他们从‘考试地狱’中解救出来,从沉重的学业负担压力下解救出来;不是为了让他们将来能幸福地度日,而是要让他们在眼前就能过幸福的童年。”这段话意味深长。

五年后,2010年9月9日,在第26个教师节来临之际,重庆市綦江县教委主任高思成寄语全县教师:把快乐还给学生。他的寄语源于2010年綦江县教委对全县1万多名学生和家长对学校、教师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学校、教师的满意率低于家长对学校、教师的满意度。

这引起了他的深思:“自古我们就将教师誉为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现在蜡烛依然在燃烧,却没有照在学生心坎上。还有不少教师不研究学生的兴趣、爱好,“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机械地抄写作业,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天真活泼的孩子们会满意吗?”有学者尖锐地指出,我们现在的教育,一定程度上不就是在给孩子施有害的无机化肥吗?一大堆无用的知识、僵化的培养模式、“填鸭式”的学习方式、机械枯燥的练习,没完没了的各种补习班,把孩子压得透不过气来。特别是那种无聊的补习班就像一桶一桶的化肥往幼苗上浇灌。每个庄稼人都知道,肥料浇多了是要烧死庄稼的。从根本上说,学生的成长需要快乐。然而,我们的教育总是有意无意地“剥夺”了学生享受快乐的权利,让学生在缺乏快乐体验的环境中“成长”,这与教育的本质背道而驰。

北京十一中学校校长李希贵曾让学生列出自己最喜欢的十个地方。“非常遗憾,没有人喜欢学校;我还让孩子们列出学校里最喜欢的十个地方和十项活动,又让我非常遗憾,没有人喜欢课堂和教室。这是我感到特别沉重的一件事。”

快乐成长的根本在于快乐学习。学生只有在快乐的状态下,他才愿意并且是全身心地愿意接受教师的引导和建议,把思维和精神集中起来投入到教师引导的活动中来。在快乐的状态下,学生的学习是最轻松、最有效的。

如果学校把“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作为追求目标,就会真正把学生看作有思想、有个性、有无限发展潜能的生命体,就会尊重每一个学生,寻找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就会为每一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在成功中体验快乐。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会在学校教育的每个环节和教师的教学行为中得到体现,学校就会成为学生真情迸发的乐园。更进一步说,学校应该把促进学生快乐健康成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资源来源:《人民教育》2011第1期)

下载还给学生民主word格式文档
下载还给学生民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三省教育还校园一片阳光 学习时间:2011年10月15日 学习地点:西区电教室 参加人员:全体教师 主持人:张继成 中心发言人:吴延梅记河南省濮阳油田第十九中学 会议简介......

    把班级还给学生

    把班级还给学生 在成为高一年级的班主任之前,我从来不知道班主任也会做得这么辛苦,甚至让我怀念起高三单纯而又充实的日子。 之前的四年,我都是从高二教起,所接触到的学生已经经......

    把班级还给学生

    《把班级还给学生》读后感绍兴市高级中学王敏读了郑立平老师著的《把班级还给给学生——班集体建设与管理的创新艺术》后,我内心的那个想法更是有强烈了:班主任老师为什么那么......

    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是叶澜教授“新教育基础”改革的核心部分和精华内容,是现阶段素质教育下课堂改革的方向。转瞬间,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从2......

    把班级还给学生

    《把班级还给学生》读后感刚读完郑立平老师写的《把班级还给学生》,就一个“还”字,我也考虑很多付出很多。班级本应该是学生的班级,但细想起来,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把班级视为个人......

    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 ——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观 众兴中学 王长高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老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不是主角,这些理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将越来越得到更......

    把班级还给学生

    把班级还给学生让所有的人都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这是李镇西老师在开学初送给学生的第一句话。它激起了学生主人翁意识的千层浪,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愿意为班......

    把班级还给学生

    读《把班级还给学生》有感 铁营子小学白冰 内容摘要 当听到学校安排我做班主任的那一刻,我的第一反应是焦虑,真怕自己无法做好班主任这一工作。但在焦虑过后,也有一阵欣喜,毕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