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无处不在的微生物教案

时间:2019-05-15 02:31: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五年级无处不在的微生物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五年级无处不在的微生物教案》。

第一篇:五年级无处不在的微生物教案

《无处不在的微生物》教案

第一课时 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知道微生物的存在,并对食物变质现象提出猜想,并设计实验验证。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对食物变质等生活现象提出一定的猜想。

能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简单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能对实验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推测。

情感 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精神。

科学知识

知道微生物的存在。

知道微生物和人类生活的关系密切。

【教学重、难点】

对食物变质等生活现象提出一定的猜想,并能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简单实验来验证。知道微生物和人类生活的关系密切。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知道微生物的存在,并对食物变质现象提出猜想,并设计实验验证。

【材料准备】

一些变质食物的图片或实物、三只透明的杯子、米饭、适量新鲜食物、放大镜。

一次性塑料手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到这样一些情况。(PPT出示:龋齿、水华、发霉的食物、发酵的面团等图片)你还遇到过哪些类似情况?看到这些现象你有什么问题?怎么解释?

学生完成p41图表

这些现象真有意思,同学们各自都有自己的猜想和解释,到底怎么回事,我们从最常见的食品变质开始研究吧。

二、新授

㈠、观察变质食物

1.分小组观察变质食物。(变霉的橘子皮、发臭的小鱼等)

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摆放了一组变质食物,我们应该怎样观察呢?

分组讨论后交流

补充强调:闻气味的方法(扇)用手套 不能尝

分组观察,填写观察记录表(略)

2.交流观察结果。

食物变质后都有哪些变化?(颜色、形状、气味、软硬„„)

看到这些现象,你有什么问题?

3.作出我们的猜想

是啊!为什么食物会变质呢?你们有什么想法?先整理自己的想法,再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集体交流:

食物变质可能是„„可能是„„

教师简要板书学生的猜想:

温度、湿度、阳光、空气、微生物„„(除明显错误外,不做评判)

㈡、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1.大家对食物变质的原因做出了种种猜想,到底对不对,必须通过实验来验证。

怎样进行验证才比较严谨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做集体交流,明确得控制变量进行对比实验)

2.指导制定计划

⑴你认为食物变质与什么因素最有关系?要验证这个观点,必须保证哪些条件相同?怎样做到?

⑵集体交流

哪些同学认为食物变质与温度有关系?你是怎样设计实验的?大家觉得他的设计中还有哪些需要完善的地方吗?(或:大家有没有好的建议?)

⑶个人制定书面实验计划

㈢、根据实验计划,课后实验。

(可独立完成,也可与观点相同的同学一起完成)

板书设计

实验计划

我的问题:

我的猜想: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第二课时

在显微镜下观察霉菌、水中微生物,知道微生物和人类生活的关系密切。

【材料准备】

显微镜、霉菌切片、水生物临时装片

(根据学生上节课堂中的说到的因素,做好对比实验)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对食物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变质进行了大胆的假设,并设计了实验方案进行了实验,这节课我们继续这项研究。

二、新授

㈠、食物变质的原因

1.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认为食物变质与温度有关系的同学是怎样实验的,结果怎么样?说明了什么?还有哪些同学也做了这个实验,你们实验的情况一样吗?(我也做了这样的实验„„)

认为„„„„与湿度有关系的„„„„„„

2.阅读

我们进行了这么多研究,知道了食物变质与温度湿度等很多因素都有关系,但到底为什么食物会变质呢?请同学们阅读P43“指南车信箱”资料。

交流:原来食物变质是由于微生物引起的。

㈡、我所知道的微生物

1.你还知道哪些微生物?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微生物以及微生物的故事,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一些抗菌素的说明书和其他一些资料等知道更多的微生物名称。

2.出示一些微生物图片资料,分组观察霉菌、水生物切片。

3.阅读教材P44资料,进一步体验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广布性。

三、拓展:

知道吗?蘑菇也是真菌呢!同学们课后去调查调查,还有哪些食用菌?都有什么特点?

板书设计

第二篇:五年级无处不在的微生物教案1

一、谈话导入

孩子们,你们知道我们奉节有什么特产吗?对,脐橙。大家喜欢吃吗?想吃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脐橙,想送给大家?想要不?都不想要,为什么?(因为发霉了,不能吃了。所以都不想要)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常见到这样一些情况。(PPT出示:龋齿、发霉的食物、发酵的面团等图片)看到这些现象你有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很有价值,很值得研究)怎么解释?猜想一下?

二、新授

㈠、观察变质食物 1.分小组观察变质食物。

大家也遇到过类似的现象吗?谁来说说。那看来类似的现象课真多,列举的完吗?也就是说这类现象到处都有,真是无处不在呀!板书:无处不在

那现在我们就从最常见的食品变质开始研究吧,老师给每个小组的同学都准备了一组变质食物(变霉的脐橙、发臭的馒头等),请小组长上来领取,观察时请大家注意以下几点,谁来告诉大家? 1).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观察,如:看、闻、摸、等。强调:闻气味的方法(扇)用手套 不能尝 2).观察比较要全面和仔细。3).观察时要注意讲究卫生。

4)请小组内成员分工合作,完成活动记录表一。3.交流观察结果。

你们发现食物变质后都有哪些方面的变化?(颜色、形状、气味、软硬„„)

看到这些现象,你有什么问题?你们有什么想法?(食物为什么会变质?食物变质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集体交流:食物变质可能是„„可能是„„

教师简要板书学生的猜想:温度、湿度、阳光、空气、微生物„„ ㈡、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食物变质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大家对食物变质的原因做出了种种猜想,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食物变质的呢?怎么办?对,设计实验。看一看食物在什么情况下更容易变质?大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猜测,设计出有趣的实验。(你认为食物变质与什么最有关系,如果让你来设计,你准备用什么材料?需要哪些条件相同?)

你真是一个会动脑筋的孩子。那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请孩子们在小组内协商一致后,共同来完成一个实验设计。能行吗?

学生小组活动。

3.汇报实验结果

师:大家觉得他的设计中还有哪些需要完善的地方吗?(或:大家有没有好的建议?)4.观察实验现象

刚才,我们设计了实验方案来验证食物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变质,由于这个试验需要搁置一段时间才能看到结果,所以老师也拟定了一个实验设计,提前在家里做了一个实验。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是这

样做的:我将三份冷却后的米饭分别进行三种不同的加工,一份高温煮透,另一份米饭不加处理,最后一份米饭加入生水。放在同一个地方相同一段时间后,今天老师把它们带到了课堂上,先猜测一下,哪杯可能最先变质,哪杯最后变质?

那结果到底怎么样呢?希望大家待会能认真观察,并完成活动记录表三。请小组长上台来领取观察材料。先前观察时交代的注意事项,大家还记得吗?很好,开始吧!

5.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哪一杯食物最先变质?这说明了什么?(温度)其他两杯是否也会先后变质了吗?这又说明了什么呢?(湿度)

三、食物变质的原因(阅读)

我们进行了这么多观察研究,知道了食物变质与温度湿度等很多因素都有关系,那导致食物变质的“元凶”到底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阅读P43“指南车信箱”资料。边读边思考;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路易巴斯德,谁来读读。

交流:这里所说的使酒变酸的乳酸杆菌它是一种细菌,细菌是微生物的一种。由此推测,我们食物变质都是由于微生物引起的。板书:微生物

我们再回顾一下先前的实验:③号先变质是因为生水中含有细菌、真菌等大量的微生物,它们可以利用食物中的有机物迅速生长、繁殖,并且使食物腐败变质。

②号后变质是因为有少量的微生物参与。

①号最后变质是因为高温可以杀死微生物,没有微生物参与。

路易巴德斯对微生物进行了很多的研究,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播放视频)巴斯德真了不起!

四、我们知道的微生物

从视频中我们知道了微生物还有很多,你都知道哪些微生物? 你们知道的可真多,下面请同学们自学教材44页的知识。谁来说说你学到了什么?

老师这里也准备了一些微生物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五、课堂小结

不知不觉的,这节可以接近尾声,谁来说说你都有什么收获呢?

看来微生物时无处不在的,他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有关微生物的知识。

作业:

1.老师希望大家今天回家后按照小组计划完成自己的实验。(当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猜测独立设计一个实验计划并完成实验)2.搜集有关微生物的故事及相关资料,知道更多微生物的名称。

第三篇:无处不在的微生物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科学教学类知识点相对比较多的一课,在这次课中,我对这样的课进行了尝试和挑战,在整个课堂教学中,通过多种实物举例说明,让孩子们对微生物进一步了解。每个同学都投入到科学实验中来,培养出了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之情,每一个环节学生都能配合老师,可算得上是散而不乱,不拘泥于传统课堂的优质课堂。虽然表面上看课堂效果不错,但我在教学上仍有不足之处:首先课堂过于活跃,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和巩固。在下一次课堂上如果能做到对课堂氛围收放自如,课堂效果将会更好,而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巩固也更有效。学生也不会仅仅停留在学科课堂的表面而进行深入思考,达到学生开动脑筋的目的。然后,就是自己对科学领域的扩展还不够,如果在每一次上课之前,多收集一些关于当堂课的知识内容。那么对学生的知识面有所帮助。

第四篇:“无处不在的微生物“实验感想

“无处不在的微生物”实验感想

韩俊

1453110 在此次实验课上,通过老师生动细致的理论讲解以及自己的动手实验,我收获颇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1.微生物主要分为细菌,真菌,病毒三类,个体微小,构造简单,多为单细胞,简单多细胞,以及非细胞结构。

2.细菌的形态主要有杆菌,球菌,螺旋菌三类,在致病细菌中,以结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破伤风杆菌较为常见。结核杆菌可生长在身体各部,但由于其是好氧型细菌,在肺内繁殖的机会更大;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布广泛,可引起化脓感染,如扁桃体炎;破伤风杆菌为厌氧型细菌,当人体受伤部位较深时,可在伤口内繁殖。旧时由于医疗条件差,新生儿出生时仅用火烧过的剪刀剪脐带,而破伤风杆菌生命顽强,所以有新生儿因此感染破伤风而死亡;

3.微生物分布极为广泛,数量也相当庞大,但其中大部分对人体无利也无害。对人体有害的细菌主要是上述致病菌以及对生活造成影响的细菌如霉菌等,对人类有利的细菌有酵母菌,乳酸菌等,被广泛用于食品加工及相关行业。而如大肠杆菌,在人体大肠中有分布,还可用于胰岛素的载体,但若在错了地方,它也可变成一种致病菌。

4.实验一:观察大肠杆菌形态

取样——烘干——固定——染色——干燥 观察到淡紫色颗粒状细菌

5.实验二:观察牙垢中的螺旋菌

取样——铺片——干燥——观察(结果并未观察到……)

通过这次实验课,我了解了微生物的形态,分布,及基本的观察方法,看到了显微镜下的奇妙的微生物们,同时,通过操纵显微镜,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收获很大。

第五篇:《修辞无处不在》教案

育星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

《修辞无处不在》教案

流行歌曲中修辞的运用 大英中学:李鸿琼

导入:

播放歌曲《青花瓷》,提问:歌词写得好么?好在什么地方?

歌曲能否“先声夺人”,除了靠配上美妙悠扬的曲子外,歌词是否“动听”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如何才能做到动听,那就要在歌词上使用修辞手法。

曰:此词词风清婉淡雅,含蓄又韵味别生,大量的运用了修辞手法。

流行歌曲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声乐艺术,是人们抒发情感的手段。从过去到现在,每个时代和时期都涌现出不少经典的歌曲。好的歌曲,仅就歌词而言是考究的。因为语言是声乐艺术表现与创造的核心,也是歌唱的基础,从歌词的文学创作到谱曲,直至歌唱的表演,始终都离不开对语言的体验、感受与表现。歌词既然是文学艺术的一种形式,就决不可偏废了它的文学性,必然要借助有效的传情达意的手段——修辞。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罗大佑把歌词比作是“语言的花朵”,生活中吟唱歌词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学语文。那今天就让我们来采撷那一朵语言的莲花——在歌词中探寻修辞手法。

教学目标:善于在歌词中发现修辞,并能灵活运用所学方法鉴赏和创作,尤其是修辞在仿写和作文中的运用。

请同学们把刚才我们听的这首《青花瓷》的歌词里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指出来,多媒体展示:

1、《青花瓷》是周杰伦歌曲中传唱比较多、读者比较熟悉的一首,也是“中国风”歌词特征非常典型的一首: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

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比喻)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比拟)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

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比拟)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比喻)你的美一缕(转品)飘散去(比拟)到我去不了的地方(比拟)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炊烟袅袅升起 隔江千万里(夸张)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比拟)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转品)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反复)月色被打捞起 晕开了结局(比拟)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

你眼带笑意(上下两行形成倒装、比喻)分析:

比喻:想象力将“细腻的秘密”与“绣花针落地”巧妙串联在一起,呈现出彼此微妙的关系:那段“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是如此细腻,因而被小心呵护着,唯恐一碰就破,就像绣花针落到地上,是那么轻盈细微,却又带点小小的危险。而“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等句也都是比喻的典型体现。

/ 5 育星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

比拟:在《青花瓷》歌词中使用最多的修辞手法就是转化,“你的美一缕飘散,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也属于转化,在这句词中“美丽”被拟物化,成了飘荡的一缕雾岚,前往到一处故事主角无法到达的地方。美丽,已不复见。人与物之间的界限在此模糊暧昧,词意却变得深刻而丰富。

夸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夸张了隔江对望炊烟的距离,对应上一句“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所指涉的等待,仿佛是如此无穷无尽,而且隔了千万里,显得遥不可及;另一句“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秘密被保守了千年从未让人知道,象征守密者的细腻与坚毅,能让秘密在窑中历经千年煅烧也不泄漏一字一句。

 比喻:定义: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比喻有四种)

 例1: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极细腻 犹如绣花针落地

 例2:湖水是你的眼神,梦想像满天星辰  例3: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

 例4:落叶是疲倦的蝴蝶。

我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有谁看出我的脆弱

请同学们总结比喻的类型:多媒体展示。。

比拟:定义: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可以把事物当做人来写(拟人法)、把人或物当做另一种事物来写。(拟物法)

例1: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

思念”、“离愁”、等抽象名词,被转化成几乎可以触摸得到的实体,加重了它们所代表的意境重量。想想,一盏离愁之灯在深夜孤单伫立在窗口,除了孤单,还有苍凉为伴 例2:山药,当归,枸杞,GO。看我抓一把中药,服下一帖骄傲。只要服用传统草药,就能让你补充骄傲,治崇洋媚外的毛病。

窗外的麻雀,在电线杆上多嘴

这里却用人的动作“多嘴”来拟写,充满了生活情趣 看那一条长城万里,在云中穿梭

“穿梭”用来写无生命的长城,写出了长城的蜿蜒绵长 借代:定义: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例1:不如人间红颜伴痴男,凤凰于飞逍遥在人间。

——《新白娘子传奇》 例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蝉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代明月 古女子以胭脂润面,远看如红色面庞,所以代称女子为红颜。

巾帼:古代妇女的头巾和发饰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燕雀”和“鸿鹄”都是借喻,我们把它们还原成明喻形式:那些目光短浅的人好象渺小的燕雀;自己好象翱翔万里的鸿鹄

设问: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设问是自问自答,有问有答,答在问外;反问寓答于问,有问无答。例1: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

设问

例2:你说为了艺术 要砍下一棵树 这样对还是不对(设问)

你说为了装饰 请问干我啥事(反问)

是不是只能用相机纪录自然拿给下一代下一代回味

——《梯田》

/ 5 育星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

对偶:定义:上下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似、词性相同,有时还讲究平仄相对的语句。使用对偶,能使文章形式工整,读起来悦耳顺口。例1: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

例2:“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祥龙十八掌》“打倒烦恼,攻下忧愁”

排比:用三个及其以上句法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来表达性质相同的意念,其字数不一定要相同,使句子富有节奏之美,并增加了表达的力度

例: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谁安慰爱哭的你,谁把你的长发盘起,谁为你做的嫁衣?

当太阳不再上升的时候,当河水不再流,当时间停住日夜不分,当天地万物化为虚有。。反复:即反复使用同一个字词或语句的修辞法。有意识地重复使用同一语词或语句,除了语调上的和谐效果外,也是借此突出某种意念,强调某种感情。

 例1:小小的感动雨纷纷,小小别扭惹人疼,小小的人,还不会吻。

突出小~~  例2: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岁月在墙上剥落看见小时候„„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枫叶将故事染色结局我看透„„

 最近比较烦,比较烦,比较烦„„车子太烂银行没有存款

 歌词中“麻烦”反复吟唱,突出了老百姓“烦”的程度之深;

夸张: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也叫夸饰或铺张。

《龙拳》:“我把天地拆封,将长江水掏空„„我右拳打开了天化身为龙,把山河重新移动填平裂缝。”天地由我创造,多么豪气万丈!《千年之恋》:“温热前世的牵挂,而我在调整千年的时差。”因思念而来的牵挂,纠缠千秋万世,完全呼应了歌词名称。《爷爷泡的茶》:“唐朝千年的风沙,现在还在刮。”则形容唐朝人陆羽创作的《茶经》深深影响中华文化。牛刀小试:

你能把下列歌词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出来吗?

(1)“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新鸳鸯蝴蝶梦》)

对偶

(2)“卧似一张弓,站似一棵松,不动不摇坐如钟,走路一阵风。”(《中国功夫》)比喻

(3)“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常回家看看》)反复

(4)“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小桥的旁边,有一条弯弯的小船。”

顶真

爱得痛了,痛得哭了,哭得累了

(5)“明天又是好日子,千金的光阴不能等,明天又是好日子,赶上了盛世咱享太平,明天是个好日子,心想的事儿都能成。”(《好日子》)排比

踏遍万水千山,走遍海角天涯

对偶

④“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杯酒当歌,唱出心中喜悦。”(《当》)对偶 总结及作业  留心处处皆学问,语文的外延是生活。

希望同学们能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观察。修辞是传递信息,表达思想的有效手段,是协调人际关系、沟通感情的活动,还是一种语言的美学设计与艺术运用。这些都与歌词艺术的真、善、美的要求不谋而合,只有借助恰当的修辞手段,歌词艺术才会大放异彩!我们用歌词交流思想、传达信息,才能生动形象、妥切鲜明,尽可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语言的美感。作业:

1、其实,歌词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远远不止这些,你还能想出歌词中运用的其他修辞手法吗? 搜集一些你喜欢的歌词,分析它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2、自己学习歌词的创作方式,运用至少三种修辞手法写一段话,不少于200字。

/ 5 育星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

展示歌词,可以现场做做~~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注释】

①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② 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浓睡,酣睡。③ 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正在卷帘的侍女。

李《如梦令》一词通过描绘暮春叶茂花蔫的景色,曲折地抒写作者惜花自怜的心情。词曰:“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其中,“绿肥红瘦”一语写绿叶浓密、红花稀少的蓦春之景,形象新颖,短短四个字,含有十种辞格,历历分析,以飨读者。设问 反复

拟人。“肥”,含脂肪多;“瘦”,肌肉不丰。“肥瘦”原是形容人(或动物)的体态。这种“故意把物当作人(或动物)来描写”的方法,是比拟中的拟人。

借代。“绿”,海棠的叶子;“红”,海棠的花朵。“不直接说出事物的本来名称,而以事物的特征代替”,是借代。

对偶。“绿肥”为“名词+动词”式的主谓短语,“红瘦”与“绿肥”的结构相同,词性相对,字数相等,因而构成“句内对偶”,亦称“句内自对”。

对比。一“绿”一“红”,一“肥”一“瘦”,“把同一事物(海棠)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构成鲜明的对比,形象的表现了海棠花蔫叶茂的暮春景色。

反衬。(说明:映衬,包括正衬、反衬和旁衬等,属于广义的修辞格)从全词看,《如梦令》一词的写作意图是通过描绘暮春叶茂花蔫的景色,曲折地抒写作者惜花自怜的心情。所以,“绿肥”是为了反衬“即“用相反的事物(‘绿肥’)作背景加以烘托”。

摹色。“绿”与“红”是色彩词,而“利用色彩词描摹客观事物的色彩”,是摹色。摹色属于摹绘格的一种。

摹态。“肥”和“瘦”是用来描摹人和动物的体态的形容词,而“利用表现事物状态的形容词来描摹客观事物的状态”,是摹态。摹态也属于摹绘格的一种。

通感。“绿”、“红”,付诸人视觉,“肥”、“瘦”,给人以触觉,“用一种感觉(触觉)来形容另一种感觉(视觉)”,是通感(也称移觉)。

示现。联系全词或上下句看,“绿肥红瘦”的暮春之景,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听“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后的“悬想”,即“把自己想象中的事物加以具体形象的描绘”的手法,属于“示现”格的一种。

移用。“绿肥红瘦”使景物描写带上了人惜花的情感,“叙述中将描写甲事物(人或动物的体态)的形容词(‘肥’、‘瘦’)挪移用来描写乙事物(海棠花与叶)的性状”,这种手法是移用(或移就)。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翻译

昨夜雨点稀疏,晚风急猛,我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试问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她说海棠花依然如旧。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这首小令写 的是春

/ 5 育星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

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 “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 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 言清新,词意隽永

起首两句,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 酒醉是因为惜花。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 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一个“试” 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 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她想:“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像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 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应是”,表明 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像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由这 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 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

/ 5

下载五年级无处不在的微生物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五年级无处不在的微生物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修辞无处不在》教案

    《修辞无处不在》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树立“大修辞”的观念。 2.通过少量练习,引导学生把学过的修辞知识串联起来,进行系统的复习。 3.积累部份优美语句,学会修饰自己......

    恐龙无处不在 教案

    【学习目标】 1、把握课文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2、了解本课的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 3、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教学过程】 一、恐龙图片导入: 师:关......

    环境工程微生物教案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案 课程名称:主讲教师: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佘秋生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绪论 讲 授 人: 佘秋生 学 时:2 教学方法: 讲授 教学手段: 板书、多媒体 教学......

    寻找微生物教案

    寻找微生物教案 课题:寻找微生物 目标知识与技能提出问题,学会猜想与假设过程与方法在教师指导下,学会搜集资料,验证猜想方法情感与价值知道什么是微生物,以及微生物于人类的关系......

    微生物实验教案

    第 1 页 共 11 页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教案[实验项目] 实验一 微生物学试验常用玻璃仪器洗涤及干热灭菌 [教学时数] 3学时 [实验目的与要求] 1.认识微生物实验所需要的各种......

    无处不在的力教案

    1 无处不在的力 教学内容:湘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力与运动“1无处不在的力”。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能通过各种体验活动感受力是无处不在的,并能与同学交流活动中......

    《修辞无处不在》公开教案

    《修辞无处不在》教案 1、教学目标: (1)明确修辞的内容,能从语音、词语、语句三个方面对词语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树立大修辞的观念。 (2)通过对三种修辞的引导和学习,引导学生把学过的......

    修辞无处不在公开课教案

    修辞无处不在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明确修辞的内容及作用,能从语音、词语、语句方面对修辞进行分析。 2.引导学生树立“大修辞”的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三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