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无处不在的力教案
无处不在的力
教学内容:湘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力与运动“1无处不在的力”。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通过各种体验活动感受力是无处不在的,并能与同学交流活动中的感受。
2、能将力对物体产生的影响初步分类,并能判断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力并由此产生了何种影响(作用效果)。
3、在“投篮”和“弯道竞走”的体验活动中,能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有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活动中勇于探索,善于总结活动经验,乐于合作与交流,体验到力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科学知识
1、知道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力,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能使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力的单位是牛顿,用符号“N”表示。
2、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力的作用效果与此有关。教学重点:让学生感知各种力的存在及力对物体的作用。
教学难点:在体验活动中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同时取决于力的两个方面的因素(力的大小和力的方向)。教学准备:师(木质长斜面、磁铁、铁球、课件),生(海绵、纸杯、乒乓球、笔、记录单)教学过程:
一、课件出示帆船图片,介绍浮力和风力引出力。
二、探究新知
(一)感受力的作用
1、师:讲解活动的要求:人人都要参与,要有次序。
2、组织学生开展提书包、推拉课桌、扳手腕体验活动。师适时提问:向书包用力时,书包有回应吗?如果有回应,和你用力的方向一样吗?„„并将活动的体验记录在记录单上。
3、组织学生开展压海绵活动,并将体验记录在记录单上。
4、教师演示:用磁铁改变小铁球的快慢和方向,学生观察,将发现记录在记录单上。师适时提问:力使物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5、小组交流体验或发现,师巡视。
6、组织学生全班交流,认识到:提、推、拉、压、吸引都是力,力有大小和方向,力能使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和方向有关
1、组织学生开展“投篮比赛”(1)师讲解比赛规则和要求,并示范投篮。(2)小组开展投篮比赛,师巡视指导。(3)小组交流经验。
2、全班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和力的 方向有关。
(三)认识力的种类、大小和方向、单位等
1、课件出示,教师讲解。
2、指导学生齐读一遍。
三、巩固应用
1、了解力的应用,课件出示,生独立思考回答。
2、应用练习。课件出示练习题。
四、拓展活动“弯道竞走游戏”
1、是讲解游戏规则
2、小组合作开展游戏,师指导
3、交流经验。
五、布置课外作业
课外收集有关“力”的资料,并制成资料卡。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表现怎样呢?这节课你学得高兴吗?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七、板书设计
无处不在的力
物体
相互作用
大小
方向
形状
运动状态
牛顿
N
八、教学反思:
第二篇:《修辞无处不在》教案
《修辞无处不在》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树立“大修辞”的观念。
2.通过少量练习,引导学生把学过的修辞知识串联起来,进行系统的复习。3.积累部份优美语句,学会修饰自己的文句。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修辞?
比喻、拟人、夸张„„,这些被称为修辞格。修辞格仅仅众多修辞方式中的一种。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早就指出“修辞原是达意传情的手段。主要是为着情和意,修辞不过是调整语辞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
即:修辞就是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调整和组合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使语言表达得鲜明、生动。从这个角度来讲,修辞无处不在。
二、修辞 1.语音修辞 “语音修辞”主要是从语音的调配上所进行的修辞活动,可以造成语音上的整齐与和谐,形成一种节奏回环往复的旋律美。常见的修辞格比如排比、反复、顶真、对偶,以及叠音词、联绵词的运用、古典诗词中的平仄相间、押韵等都属于此类。这一类的修辞活动主要见于诗歌和一些抒情性的散文中。
(1)从“语音修辞”的角度品味下面的诗歌。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雨巷》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分别搜集运用了排比、反复、顶真、对偶等修辞格的语句,或者运用了叠音词、联绵词的句子,或者古典诗词中的押韵句,并说说他们在语音、节奏、旋律上有什么特点。
2.词语修辞: “词语修辞”,着眼于词语的选择和搭配,类似于古人的“炼字”。(1)平常的词在特定的语境中,具有别样的表达效果。A.例:月光如流水一样,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B.学生课外搜集类似的例子进行品味。
(2)词语之间超常规搭配 超常规搭配词语是创造性地使用词语的一种方法,通常是将与甲事物搭配的词语用到乙事物上。我们平常用的最多的是词语移用和异配。如《潮湿的心》、《欢乐的火焰》、《车子碾过一个世纪》等等。这些词语的搭配突破了常规的局限,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艺术空间。
A.例: a.远处一页白帆,正慢慢慢慢吻过来。(何立伟《白色鸟》).b.春天爬上了树梢(杜鹏程《保卫延安》).c.红杏枝头春意闹 .d.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e.台湾闹“机瘟”,天灾还是人祸? ..f.城市“暗疮”亟待祛除 ..d.那弹性的胖绅士早在我的空处胖开了他的右半身了。(鲁迅《社戏》)B.学生课外搜集类似的例子,相互交流。
(3)比喻、借代、拟人、夸张、双关、通感、仿词、婉曲等,都是从词语选择的角度进行修辞的。
A.例: a.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自已的天性的深浅。湖所产生的湖边的树木是睫毛一样镶边,而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崖是它的浓密突出的眉毛。
b.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学生搜集这样的例子,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3.语句修辞:即对所使用的关键句子或段落加以选择和锤炼。即炼句。(1)整句和散句
构相同或相似的一组句子叫整句,它主要指排比句和对偶句;结构不整齐,各式各样的句式交错运用的一组句子叫做散句。整句形式整齐,声音和谐,气势贯通,意义鲜明,在散文、诗歌、唱词中应用广泛,适合于表达丰富的感情,能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印象;散句比较灵活,避免呆板,富于变化,生动感人。整句散句交错运用,则兼两者之长,既整齐和谐,又富于变化,更能使表意深刻,语意贯通。
(2)修辞格中的设问和反问
(3)学生搜集自认为精典的整句、散句、设问句和反问句,揣摩它们的表达效果。
一、选题反思
我选择这个课题,是因为修辞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高考中,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语言表达运用以及作文都涉及到修辞,所以我想把这一堂课上成一堂实实在在的语文课,让学生学有所用,从此关注修辞。同时,在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修辞的学习更多地停留在辞格学习的狭小圈子里,这实在是一种遗憾。其实,无论是书面表达,还是口头表达,我们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调整和组合的过程,都是在进行修辞活动,可以说“修辞无处不在”。本课的设计采用的思路是:从语言的三个层面(语音、词语、句子),分别设计活动,把众多的修辞格和修辞手段串联起来,以达到知识的系统性。
学习目标设计好了,但是,真正开始备课时,第一次接触梳理探究课题,发现无从下手了,总想面面俱到,结果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哪一个都没有讲深、讲透。后来,我认真反思,决定整体梳理三大板块知识之后,着重探究语音修辞、词语修辞中的炼字、语句修辞中的语序调整,这样思路会更清晰一些,重点也会更加突出。
真正一节课下来,我的感受是,设计的内容倒是讲完了,完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是课堂容量不够,为了追求课堂效果,设计的题过于简单,体现不出深入浅出的教学理念,探究性不足。所以,如何将知识的系统梳理和进行实效性的探究将是我努力的方向。
二、效果反思
第一次和陌生的学生接触,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是我始终关注的问题。备课中,我精心挑选了一些精彩的小故事,力求通过生动的情节和语言魅力吸引学生,征服学生,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修辞也是无处不在,我发动大家找广告词、手机短信、歌词,让学生体会到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乐趣,进而借助于语文实践训练过程,要求学生甄别词语,开展写作的实践,实现对固有知识能力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完善。教学过程的亮点应该是学生,是学生独特的体验、个性化的感悟以及表达交流过程中的思想交锋和相互促进。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对于苏小妹故事中的炼字题,并没有出现预想的亮点,学生未与文本发生情感共鸣,没能形成深刻的思想感悟,课堂氛围沉闷、凝滞。
究其原因,教师的作用应该是对问题的整合和适当的引导,当学生茫然,感到无从入手的时候,我也慌了神,想不到用意象引导学生进入意境这一简单的引导方法,鉴赏的时间不少,但方法不够明晰,学生学习过之后,不一定能把握住炼字要领。
同时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说给残疾人的一段话,这是现场展示学生掌握课堂知识,学以致用的时刻。当学生写出精彩的文段念给大家听的时候,为了赶时间,我没有给予其充分的评价,也没有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三、理念反思
一堂好课的衡量标准,重要的一点体现在学生主动参与与合作学习。好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学习主体的过程,它通过多样、丰富的交往形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交流的合作意识和交往技能。
在这一点处理上,我不敢大胆放手:出现了意料之外的想法怎么办,应变跟不上怎么办,驾驭不了课堂怎么办,教学节奏乱了怎么办。其实究其原因,就是教学基本功不扎实。在教学实践中,我已经深切地意识到:如果没有较强的基本教学能力,教学内容再科学,教学手段再先进,也无法产生高质量的课堂教学。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求自己必须尽快更新教学理念,丰富自己的知识,扎扎实实备好每一节课,安排好每一节随堂课,规范自己的教学语言,注意每一个细节,让自己更快成长起来。
第三篇:恐龙无处不在 教案
【学习目标】
1、把握课文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2、了解本课的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
3、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教学过程】
一、恐龙图片导入:
师:关于恐龙的知识大家了解多少,我们一起来资源共享。
生:自由展示自己整理的东西,图片、玩具亦可。
如今统治地球的是人类,人类的历史也不过几百万年。在人类出现之前曾有一种爬行动物统治过地球。恐龙是古爬行类动物,种类繁多,体型各异,小的体长不到一米,大的体长数十米,重达四五十吨。有食肉的,也有食植物的。它们在地球上的陆地或沼泽附近生活,在地球上曾称霸一时。
古盗龙、尾羽龙、梁龙、翼龙、慈母龙、原角龙、鸭嘴龙、三角龙、剑龙。
恐龙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可是科学家在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呀?恐龙化石为什么会出现在南极,带着这样的疑问,一起走进阿西莫夫的一篇短文,《恐龙无处不在》。
展示目标:学生齐读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哪位同学向大家简介一下作者呢?
阿西莫夫,美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至今已有300多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
2、给加点字注音:
为了顺利学课文,看看本课的拦路虎我们有没有解决掉。
一个学生读 遗骸(hái)蟾蜍(chán chú)褶皱(zhě)鸟臀目(tún)两栖(qī)天衣无缝(fèng)错了,纠正,强调,正确,过。
三、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生: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速读课文,然后思考,再同桌讨论回答问题。提示: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
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不同地区舒适的生活——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
由此我们理出本课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四、合作探究
1、这篇文章主要说明一个什么问题?下列哪个可以作为答案?
(1)、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2)、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板块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佐证。
学生分小组讨论思考,由小组代表发言。
提示:课文主要写由南极恐龙化石引起的思考,为地质学的“板块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佐证。由课文第4自然段“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地多”和最后一自然段中的“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等关键语句也可以看出文章的中心。而文章开篇的议论是作者通过对这一科学现象的说明而得出的一个道理。
2、那为什么用《恐龙无处不在》做文章的标题? 生:思考,自由回答
提示:生动形象,更容易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3、理解品味
再读课文,看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明确这一问题的。从文中找出关键句子。
(1)、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打比方)
(2)、大约在2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列数字)
(3)、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个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举例子)
4、讨论: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哪两个学科?从中我们可以明白一个什么道理?(从原文找哪个句子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生:自由发言
提示:生物学(恐龙)—地质学(板块理论)
本来恐龙与板块构造理论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作者却说了一句使它们之间都能有某种联系的话,试着从文中找出这句话。
从中明白“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里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大到科学,小到学科,如果说科学家的科研离我们太远,那我们身边有联系的不同学科呢?
五、拓展训练
学完本文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预设:
启示一:看问题从多个角度去研究
启示二;敢于大胆想象和猜测
启示三:看问题不是简单化和孤立化 启示四:学会举一反三
六、小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到了一些科学知识,还学习了作者的思维方法,即联想、想象、分析、推理等创造性的思维。
七、布置作业
1、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有很多秘密仍需去探索,你也来一次大胆的猜测。
评优课反思:
1、本课完全可以截取一个1分半的恐龙生活的微视频,来导入新课。
2、恐龙图片一个幻灯片,放多张。
3、大陆漂移学说用一个幻灯片的多张图片进行说明。
4、教案封皮写上,石家庄市初中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再写课题、单位、姓名,设计插图,注意美观。
5、教案尽量用表格式的,因为上面有学生活动。
6、板书不好可以用治好的教具板书,毛笔字,玩具等。
7、为了激趣导入,可让学生整理恐龙知识,但要注意:2——3句概括,有侧重点。
第四篇:《修辞无处不在》教案
育星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
《修辞无处不在》教案
流行歌曲中修辞的运用 大英中学:李鸿琼
导入:
播放歌曲《青花瓷》,提问:歌词写得好么?好在什么地方?
歌曲能否“先声夺人”,除了靠配上美妙悠扬的曲子外,歌词是否“动听”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如何才能做到动听,那就要在歌词上使用修辞手法。
曰:此词词风清婉淡雅,含蓄又韵味别生,大量的运用了修辞手法。
流行歌曲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声乐艺术,是人们抒发情感的手段。从过去到现在,每个时代和时期都涌现出不少经典的歌曲。好的歌曲,仅就歌词而言是考究的。因为语言是声乐艺术表现与创造的核心,也是歌唱的基础,从歌词的文学创作到谱曲,直至歌唱的表演,始终都离不开对语言的体验、感受与表现。歌词既然是文学艺术的一种形式,就决不可偏废了它的文学性,必然要借助有效的传情达意的手段——修辞。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罗大佑把歌词比作是“语言的花朵”,生活中吟唱歌词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学语文。那今天就让我们来采撷那一朵语言的莲花——在歌词中探寻修辞手法。
教学目标:善于在歌词中发现修辞,并能灵活运用所学方法鉴赏和创作,尤其是修辞在仿写和作文中的运用。
请同学们把刚才我们听的这首《青花瓷》的歌词里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指出来,多媒体展示:
1、《青花瓷》是周杰伦歌曲中传唱比较多、读者比较熟悉的一首,也是“中国风”歌词特征非常典型的一首: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
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比喻)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比拟)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
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比拟)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比喻)你的美一缕(转品)飘散去(比拟)到我去不了的地方(比拟)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炊烟袅袅升起 隔江千万里(夸张)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比拟)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转品)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反复)月色被打捞起 晕开了结局(比拟)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
你眼带笑意(上下两行形成倒装、比喻)分析:
比喻:想象力将“细腻的秘密”与“绣花针落地”巧妙串联在一起,呈现出彼此微妙的关系:那段“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是如此细腻,因而被小心呵护着,唯恐一碰就破,就像绣花针落到地上,是那么轻盈细微,却又带点小小的危险。而“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等句也都是比喻的典型体现。
/ 5 育星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
比拟:在《青花瓷》歌词中使用最多的修辞手法就是转化,“你的美一缕飘散,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也属于转化,在这句词中“美丽”被拟物化,成了飘荡的一缕雾岚,前往到一处故事主角无法到达的地方。美丽,已不复见。人与物之间的界限在此模糊暧昧,词意却变得深刻而丰富。
夸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夸张了隔江对望炊烟的距离,对应上一句“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所指涉的等待,仿佛是如此无穷无尽,而且隔了千万里,显得遥不可及;另一句“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秘密被保守了千年从未让人知道,象征守密者的细腻与坚毅,能让秘密在窑中历经千年煅烧也不泄漏一字一句。
比喻:定义: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比喻有四种)
例1: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极细腻 犹如绣花针落地
例2:湖水是你的眼神,梦想像满天星辰 例3: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
例4:落叶是疲倦的蝴蝶。
我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有谁看出我的脆弱
请同学们总结比喻的类型:多媒体展示。。
比拟:定义: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可以把事物当做人来写(拟人法)、把人或物当做另一种事物来写。(拟物法)
例1: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
思念”、“离愁”、等抽象名词,被转化成几乎可以触摸得到的实体,加重了它们所代表的意境重量。想想,一盏离愁之灯在深夜孤单伫立在窗口,除了孤单,还有苍凉为伴 例2:山药,当归,枸杞,GO。看我抓一把中药,服下一帖骄傲。只要服用传统草药,就能让你补充骄傲,治崇洋媚外的毛病。
窗外的麻雀,在电线杆上多嘴
这里却用人的动作“多嘴”来拟写,充满了生活情趣 看那一条长城万里,在云中穿梭
“穿梭”用来写无生命的长城,写出了长城的蜿蜒绵长 借代:定义: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例1:不如人间红颜伴痴男,凤凰于飞逍遥在人间。
——《新白娘子传奇》 例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蝉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代明月 古女子以胭脂润面,远看如红色面庞,所以代称女子为红颜。
巾帼:古代妇女的头巾和发饰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燕雀”和“鸿鹄”都是借喻,我们把它们还原成明喻形式:那些目光短浅的人好象渺小的燕雀;自己好象翱翔万里的鸿鹄
设问: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设问是自问自答,有问有答,答在问外;反问寓答于问,有问无答。例1: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
设问
例2:你说为了艺术 要砍下一棵树 这样对还是不对(设问)
你说为了装饰 请问干我啥事(反问)
是不是只能用相机纪录自然拿给下一代下一代回味
——《梯田》
/ 5 育星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
对偶:定义:上下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似、词性相同,有时还讲究平仄相对的语句。使用对偶,能使文章形式工整,读起来悦耳顺口。例1: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
例2:“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祥龙十八掌》“打倒烦恼,攻下忧愁”
排比:用三个及其以上句法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来表达性质相同的意念,其字数不一定要相同,使句子富有节奏之美,并增加了表达的力度
例: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谁安慰爱哭的你,谁把你的长发盘起,谁为你做的嫁衣?
当太阳不再上升的时候,当河水不再流,当时间停住日夜不分,当天地万物化为虚有。。反复:即反复使用同一个字词或语句的修辞法。有意识地重复使用同一语词或语句,除了语调上的和谐效果外,也是借此突出某种意念,强调某种感情。
例1:小小的感动雨纷纷,小小别扭惹人疼,小小的人,还不会吻。
突出小~~ 例2: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岁月在墙上剥落看见小时候„„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枫叶将故事染色结局我看透„„
最近比较烦,比较烦,比较烦„„车子太烂银行没有存款
歌词中“麻烦”反复吟唱,突出了老百姓“烦”的程度之深;
夸张: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也叫夸饰或铺张。
《龙拳》:“我把天地拆封,将长江水掏空„„我右拳打开了天化身为龙,把山河重新移动填平裂缝。”天地由我创造,多么豪气万丈!《千年之恋》:“温热前世的牵挂,而我在调整千年的时差。”因思念而来的牵挂,纠缠千秋万世,完全呼应了歌词名称。《爷爷泡的茶》:“唐朝千年的风沙,现在还在刮。”则形容唐朝人陆羽创作的《茶经》深深影响中华文化。牛刀小试:
你能把下列歌词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出来吗?
(1)“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新鸳鸯蝴蝶梦》)
对偶
(2)“卧似一张弓,站似一棵松,不动不摇坐如钟,走路一阵风。”(《中国功夫》)比喻
(3)“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常回家看看》)反复
(4)“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小桥的旁边,有一条弯弯的小船。”
顶真
爱得痛了,痛得哭了,哭得累了
(5)“明天又是好日子,千金的光阴不能等,明天又是好日子,赶上了盛世咱享太平,明天是个好日子,心想的事儿都能成。”(《好日子》)排比
踏遍万水千山,走遍海角天涯
对偶
④“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杯酒当歌,唱出心中喜悦。”(《当》)对偶 总结及作业 留心处处皆学问,语文的外延是生活。
希望同学们能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观察。修辞是传递信息,表达思想的有效手段,是协调人际关系、沟通感情的活动,还是一种语言的美学设计与艺术运用。这些都与歌词艺术的真、善、美的要求不谋而合,只有借助恰当的修辞手段,歌词艺术才会大放异彩!我们用歌词交流思想、传达信息,才能生动形象、妥切鲜明,尽可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语言的美感。作业:
1、其实,歌词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远远不止这些,你还能想出歌词中运用的其他修辞手法吗? 搜集一些你喜欢的歌词,分析它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2、自己学习歌词的创作方式,运用至少三种修辞手法写一段话,不少于200字。
/ 5 育星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
展示歌词,可以现场做做~~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注释】
①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② 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浓睡,酣睡。③ 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正在卷帘的侍女。
李《如梦令》一词通过描绘暮春叶茂花蔫的景色,曲折地抒写作者惜花自怜的心情。词曰:“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其中,“绿肥红瘦”一语写绿叶浓密、红花稀少的蓦春之景,形象新颖,短短四个字,含有十种辞格,历历分析,以飨读者。设问 反复
拟人。“肥”,含脂肪多;“瘦”,肌肉不丰。“肥瘦”原是形容人(或动物)的体态。这种“故意把物当作人(或动物)来描写”的方法,是比拟中的拟人。
借代。“绿”,海棠的叶子;“红”,海棠的花朵。“不直接说出事物的本来名称,而以事物的特征代替”,是借代。
对偶。“绿肥”为“名词+动词”式的主谓短语,“红瘦”与“绿肥”的结构相同,词性相对,字数相等,因而构成“句内对偶”,亦称“句内自对”。
对比。一“绿”一“红”,一“肥”一“瘦”,“把同一事物(海棠)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构成鲜明的对比,形象的表现了海棠花蔫叶茂的暮春景色。
反衬。(说明:映衬,包括正衬、反衬和旁衬等,属于广义的修辞格)从全词看,《如梦令》一词的写作意图是通过描绘暮春叶茂花蔫的景色,曲折地抒写作者惜花自怜的心情。所以,“绿肥”是为了反衬“即“用相反的事物(‘绿肥’)作背景加以烘托”。
摹色。“绿”与“红”是色彩词,而“利用色彩词描摹客观事物的色彩”,是摹色。摹色属于摹绘格的一种。
摹态。“肥”和“瘦”是用来描摹人和动物的体态的形容词,而“利用表现事物状态的形容词来描摹客观事物的状态”,是摹态。摹态也属于摹绘格的一种。
通感。“绿”、“红”,付诸人视觉,“肥”、“瘦”,给人以触觉,“用一种感觉(触觉)来形容另一种感觉(视觉)”,是通感(也称移觉)。
示现。联系全词或上下句看,“绿肥红瘦”的暮春之景,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听“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后的“悬想”,即“把自己想象中的事物加以具体形象的描绘”的手法,属于“示现”格的一种。
移用。“绿肥红瘦”使景物描写带上了人惜花的情感,“叙述中将描写甲事物(人或动物的体态)的形容词(‘肥’、‘瘦’)挪移用来描写乙事物(海棠花与叶)的性状”,这种手法是移用(或移就)。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翻译
昨夜雨点稀疏,晚风急猛,我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试问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她说海棠花依然如旧。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这首小令写 的是春
/ 5 育星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
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 “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 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 言清新,词意隽永
起首两句,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 酒醉是因为惜花。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 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一个“试” 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 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她想:“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像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 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应是”,表明 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像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由这 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 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
/ 5
第五篇:说课标说教材、无处不在的力
说教材文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的教材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无处不在的力》这一单元。我将从说教材、说目标、说教学三大部分八个方面对教材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㈠单元的编排体例》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尽管力是无处不在的,但平时并未引起学生足够的注意。本单元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关于“力的作用和表现,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力”的要求,围绕力的存在、力的表现和作用,就力在哪里、力能改变运动的方向和物体的形状、力有大小以及弹力、地球引力、摩擦力、气体和液体的阻力来进行建构的。
本单元通过引导学生开展一系列以认知为重要目的的观察、阅读、分析和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力、了解常见的力,从而提高认知水平、探究能力和研究兴趣。
㈡单元的内容结构
本单元的结构呈先整体感受,后逐个认识的布局。教材共有5课,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从宏观上总体认识力以及力的作用,即本单元教材的第一课“力在哪里”。它突出“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即“力有大小”和“力有方向”两个基本要素。
第二方面:认识一些常见的力,即弹力、地球引力、摩擦力以及 空气阻力。它包括“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苹果为什么会落地”、“摩擦力的秘密”、“降落伞”四课。
第二课“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通过进一步实验,发现物体具有弹性,知道什么叫弹性,什么叫弹力。并了解弹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初步认识人类利用“弹性”改善生产生活的实践。
第三课“苹果为什么会落地”,既认识了重力——地球引力,又接触了地球引力可以被克服的知识;既讨论了学生们都会想到的问题,又恰到好处地讲述了“牛顿发现地球引力”的故事。更重要的是介绍了牛顿的思考,体现出爱因斯坦讲的“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伟大意义。
第四课“摩擦力了秘密”,一改以往只考虑研究固体间的静摩擦的习惯,从宏观出发引导学生认识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摩擦力,指出摩擦力可以在固体与固体间,也可以在固体与液体间,也可以在固体与气体间产生。引导学生认识日常生活中对增大或减少摩擦力的需要。
第五课“降落伞”,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空气的阻力,并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㈢单元知识的立体整合:
本单元内容隶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等简单的平面图形,到三年级逐步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五年级上册在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基础上,利用转化的思想推导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到五年级下册开始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 的相关内容,六年级上册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下册学习圆柱与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整个小学阶段有关图形的教学安排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空间观念。
此外,本单元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用数方格的方法推导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利用转化和割补的方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找出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在学习三角形和梯形面积的教学时,也都是利用转化的方法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和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进一步推导出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学生掌握了转化的思想方法,为六年级学习圆的面积打好基础。
二、说课程目标: ㈠课程目标
根据课标中的要求,我将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 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四个维度来说明课标对本单元的要求。
在“知识技能”方面,要求学生会利用方格纸或割补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在“数学思考”方面,首先,要在观察、猜想、实验、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理的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其次,要会独立思考,体会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在“问题解决”方面,要求学生能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在情感态度方面,要求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
㈡本单元的单元目标
在知识技能方面,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观察等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数学思考方面,让学生会用面积公式 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并能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问题解决方面,让学生学会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计算出它的面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情感态度方面,要求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为: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应用各种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经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三、说教学: ㈠教学建议
本单元教学可分9课时完成,其中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教学2课时,三角形面积2课时,梯形面积教学2课时,组合图形面积教学1课时,求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教学1课时,机动一课时。下面具体说一下每部分内容的学习目标及达成策略。
第一部分:平行四边形面积 学习目标:
1.让学生通过探索交流,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计算方法。2.经历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3.会运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4.通过观察、比较活动,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割补的方法,渗透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概括能力。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达成策略:
首先结合导入环节进行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概念及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复习回 顾,把握学生的认知基础,找准教学起点,有效实施教学。接着,帮助学生学习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填表环节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组织学生对填表的结果进行讨论。学生比较容易发现两个图形的底与长、高与宽和面积分别相等。接下来,可以进一步提问:根据你的发现你能想到什么?培养学生联想、猜测的能力,同时为下一步的探究提供思路。第三,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本课的重点环节,可以利用“猜想—动手实验—验证猜想—推导概括”的步骤开展探究活动。
第一步根据讨论提出猜想:是否可以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计算面积?第二步动手转化,第三步小组讨论:观察原来的平行四边形和转化后的长方形,你发现它们之间有哪些等量关系?这是后面推导面积公式的关键,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4.全班交流,要求学生叙述推导过程,在此基础上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引导学生观察转化后两个图形之间的等量关系,共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在练习上,主要安排了联系生活的基本练习、内化新知的拓展练习,其中拓展练习旨在让学生明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用对应底乘对应的高,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综合练习是通过把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让学生体会周长不变,面积变小的道理。
第二部分:三角形面积 学习目标:
1.让学生通过对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探索,准确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熟练进行计算。2.经历用转化的方法将三角形面积转化成平行四边形,从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的过程。3.会运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4.在探索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合作精神,使他们获得积极、成功的 情感体验。
达成策略:
继续渗透转化的思想,在已经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方法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准备相同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各两个,让学生动手操作将三角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然后通过交流发现:任意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来帮助学生推导公式,理解得到的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等底等高,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就是底乘高除以2,来帮助学生重点理解为什么要除以2。
在练习的设计上,注重有梯度有密度,既有巩固概念的基本练习,同时进一步在三角形的面积中强调对应底乘对应高的问题,以及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互为底和高的问题。综合练习的设计利用三角形公式的逆推求出三角形的底,也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邻边,然后再计算出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部分 梯形的面积 学习目标:
1.掌握梯形面积公式,会用公式计算梯形的面积。2.自主探索,经历梯 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3.会运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4.感受梯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探索性和方法的多样化,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教学难点:通过图形的转化推导梯形面积公式。达成策略:
有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基础,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究,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份自学提示单,让学生独立 思考,动手操作,再完成提示单上的内容,在汇报时,先由学生汇报探究的过程,然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介绍不同的推导方法,例如:我们可以把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也可以把梯形割补为平行四边形等等,来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以拓宽学生的思路。
为了更好地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我设计了基本练习和拓展练习两部分内容,来帮助学生掌握新知。
第四部分:组合图形的面积 学习目标:
1.明确组合图形的意义,掌握用分解法或添补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2.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初步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初步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4.提高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自主探索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在探索活动中,理解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多种方法,会找出计算每个简单图形所需的条件。
教学难点:根据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达成策略:
首先引导学生复习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然后为学生创设情境,如何计算所需地板的面积。学生在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的基础上,教师指名汇报,并利用课件直观呈现图形的分割法与添补法,从而达成教学目标,最后对这几种解法进行对比,选出最优的方案去解决,培养学生的优化思想,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
在练习题的安排上,我注重联系实际生活,选取了实际生活中的两道情境练习,来巩固学生的新知。㈡评价建议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关注对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评价,而小学数学的学科素养包括: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数学策略的应用五个方面。因此,结合本单元教学实际,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评价学生:1.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评价;通过每节课的当堂达标检测卷和单元检测卷,来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做到堂堂清,人人清;2.恰当评价学生的基本技能,本单元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来进一步理解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3.恰当的评价学生的基本思想。在进行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培养学生转化思想,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强调对应底乘对应高的教学中,渗透对应的思想,在组合图形面积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优化思想。
㈢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议
《新课标》: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地使用数学课程资源,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我主要从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两方面为学生补充课程资源。在课堂上为学生补充了联系生活的练习题,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其次,还借助多媒体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在实践活动方面,我设计了数学活动课,活动过程分为:先观察身边的景物;然后找出特征,进行抽象;最后根据抽象图进行组拼汇报。通过动手摆七巧板,让学生体会转化、估计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初步建立图形的等积变形思想,感悟图形的美。
以上就是我说教材的全部内容,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