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大学语文之于中学语文教学理念

时间:2019-05-15 02:51: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有关大学语文之于中学语文教学理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有关大学语文之于中学语文教学理念》。

第一篇:有关大学语文之于中学语文教学理念

来源: http://pekinglunwen.com/

在这样一个将实用功利哲学发挥到极致的消费主义年代里,语文教育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其人文使命和审美使命,怎样与时代构成交融和批判的互动关系,一直是当今人文工作者思考的问题。近十年内,关于中学教学,政治和语文遭受了近于灭顶之灾的指责(对语文的似乎要更严厉一些),尽管这些指责不乏偏激之词,但从某一个侧面却表明:过往那种沿袭前苏联的中学语文的工具理性教学模式确实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甚至窒息了中学生和中学教师的审美探知激情。时至今日,我们应该看到的是,中学语文课本进行了数次大规模改编后,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较之于过去要广阔很多的审美视野,促进了教师的教学热情,也提高了学生的研讨、评介文学作品的能力,而语文读本的出现,亦提升了学生的阅读水平,开阔了学生的审美视野,虽主要用于课外阅读,却极大地促进了课堂教学。高中(包括初中)语文教材的演进,实际上表明了高中语文教学界教学理念的提升,开始逐步摆脱过去那种将教学篇目当成一个个豆腐块的工具论模式,而更注重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和审美理念教育,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而在高中语文(包括初中语文)教学在进行较大规模改革的同时,大学语文的改革却明显滞后了。大学语文到底有着怎样的使命、教学目的,及与高中语文的差异性一直都是不太明朗的。而一部几乎全是文言文的大学语文课本,到底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能提供了多大程度的接受空间,实在令人思考。正是出于对现存大学语文教学方式的质疑,近年来出现了几套由着名学者编纂的课本,很有新意,如温儒敏主编的《高等语文》、马原、南帆主编的《大学语文新读本》,都是很好的例子。但是。大学语文的教学理念并没有随着这些有深度的课本的面世而有很大的改观。其实就目前实际情况来说,语文在很多大学里连生存都很成问题,其中一个关键问题就在于,没有从理论上理清中学语文和大学语文的关系,学生们在经过12年的语文学习之后,有必要在大学里再学习语文这一课程吗?这是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

一、提高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 — 大学语文的基本功能应该明确的是,中学的语文教育为一个现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打下了一定基础,那为什么还要开设大学语文(尤其在众多理工科院校中)呢?实际上,从审美接受来说,中学较注重文本分析,对作品的文化内涵则无时间进行进一步挖掘。与此同时,又囿于课时限制,学生自我体会和总体关照的可能性有限,最终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也许并没有得到预期中的提高。中学语文当然也选人了古今中外的文学名篇,但却具有相当的实用性和工具性,其选用的篇目包含了较多数量的说明文和议论文。而大学语文则没有考试的压力,可以在教材的编定和教学重点的选择上更加注重审美性和人文性。不必局限于单篇诗歌和文章的细致末节的赏析上。不是说文学就没有功利性,但文学最基本的性质是审美性,其教育功能和应用功能则应淡化,那么大学语文中一些教化色彩过重的作品可以剔除,应用类型的作品也可少选,如一定要选的话,可以附录于书后便于学生阅读和自学,但不应占据正常课时。

从以上表述,可以得知,在中学和大学的语文教学中,其教学理念的侧重点不尽相同。在中学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的文学欣赏功底了,但作为一个合格的全面发展的现代人才来说,则是不够的,还需要在大学阶段继续学习语文。比如学生已经了解到了李煜和李清照的脍炙人口的《虞美人》和《一剪梅》等,但这两个词人对词的发展所做的独特贡献以及词的总体文学审美特征可能来不及了解。那么,在大学阶段,就有必要对这两个词人的总体创作进行点评,可以选择另两首作品,结合词的发展特征来讲授,而且不需要对文本进行像中学教学的细致解读,而将重点放在对作品的审美分析上。以及由此衍生的一系列知识,可以促进学生对这一古典文体的整体认识,提高对词的独立鉴赏能力。

二、文学知识和文学鉴赏的结合—— 大学语文的教学手段关于大学语文教材,一直都有一个争议性的话题,即是否有必要按文学史脉络编排。的确,在很多大学语文教材中,是按历朝历代面面俱到数人头排名篇的,缺少一个目标上的明确定位。而目前由于大学语文普遍不受重视的实际情况,很多中文学者不愿讲授大学语文,很多经验不足的青年教师急促地走上了讲台,他们在讲课过程中,很容易将自己在本科乃至硕士阶段的文学史授课方式带入到大学语文的教学中,但这种授课方式对非中文专业的学生来说又有一定难度,而且重点不突出,而像中学教学那样按文体分类,着眼于文章学的思路,分为“记叙文”、“议论文”等,对于大学语文来说显得缺少新意,也与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教学初衷不太符合。

就目前大学语文的教学实际情况来说,文学史的思路不应完全摒弃,对于大学生来说,即使是理工科的大学生,也应该具有一定文学史知识,而鉴于这些学生长于理论思维的优势,给予一定的文学知识讲授,反而有利于激发他们对文学的学习兴趣。这里所说的文学知识和文学鉴赏的结合,不是单纯的文学史知识和文学鉴赏的结合,而是说在授课过程中,审美视野可适当扩大一些,既有一定的文学史和文化知识,也要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在具体授课中,教师们可以制作一些课件,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如中学课本中已经选人了卡夫卡的《变形记》,多从人类异化的角度来讲授这部作品,学生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可能仍不太了解。

到了大学之后,语文教学完全可以结合更多的现代主义作品(可分为精读和泛读,加大文本的选人),从文化思潮和文学演进的角度来讲授现代主义,但又不是像中文系的学生那样系统的学习外国文学史。

在此之前,可以结合《红与黑》等作品来讲授一下西方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也有利于学生了解一大批西方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和作品,再结合现代主义的经典作品,学生就对西方近现代文学思潮有了一个粗略的认识,有就可以独立进行西方文学作品的鉴赏了。而实际上,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悟能力即是大学语文的主要教学目的,进行太过细致的文本讲解可能难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树立现代人格。培养人文素质— — 大学语文的终极目标自古中国存在着“文以载道”的文艺观,文学承担着相当沉重的道德义务,而实际上文学更多是属于审美的艺术范畴,对美的本质力量的追求,对现代人格的宏扬,应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中学语文在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文字应用能力方面做了很多细致的工作,大学语文不应该与中学语文对立起来,而应该互通有无,互相弥补。不是说中学语文不具备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功能,而是说,学生进入大学之后,面临着专业化的学习,如何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主的现代人格和审美能力,就应该进一步学习语文,而不应仅在本专业的圈子里打转。

人的尊严和使命,人的权利和责任,人的理性和品格,人际关系的和谐和协调,人类共同发展的需要和追求,这些都是现代性话题,难道不是一个现代大学生应该注意的吗?大学的专业性导向在过去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专门人才,但忽视文科教育也导致了一些大学缺少世界性的全局眼光,而少了文化内涵的沉淀。

这方面,清华大学有着惨痛的教训,清华的学生以专业严谨着称,同时也被贯以“工匠”的恶名。造就世界一流的大学,无法想像在没有深厚的人文背景的情况下就可以一蹴而就的。

大学语文的人文素质的培养不是文以载道意义上的道德培养、思想培养,而是学生审美能力上的培养,那些在文学长廊中熠熠生辉的经典作品难道对大学生们真的就没有吸引力了吗?显然不是这样的。尽管网上的文学作品多粗糙,但大学生却很喜欢,原因复杂,未必没有对文学发自内心的喜爱这一原因。当西方初人中学的孩子就开始欣赏“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这样具有哲学意味的句子的时候,我们又何必怀疑中国大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只要加以适当的引导,开设大学语文的必要性即在于此。从表面看来,大学语文并不具备太大的实用性,但实际上,一个文学修养很高的理工科学生往往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写作能力,而文学审美修养的提高往往也可以促进自身专业的进步,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很多国际知名的科学家那里找到佐证。

大学语文的终极目标即在于:树立现代人格,培养人文素质,并不在于给予学生多少立竿见影的„实用“15知识。如果还仅仅局限于从培养学生实用写作的功利角度,这门课程的存在本身就是可疑的,谁知道它明天是不是被别的更具有前瞻性的本专业课程所挤掉呢?

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是相辅相成的,与此同时,中学语文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并不是仅为大学语文打基础而存在的,它们之间应该是一种生动的互动关系,但目前的现实情况是,两者却有些脱节,一个明显例证就是课本中有大量重复性的篇目,即使大学教师再怎么花样百出、舌灿莲花,也是有限的。

因此,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编定科学的、适合大学教育的语文课文应是当务之急,而大学语文教学也会是一项长期和艰苦的工作。

第二篇:大学语文教学的理念与方法

大学语文教学的理念与方法

大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具有多种功能的公共基础课程,也是高等院校非中文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其受众多,受益面大。要上好这门课,使之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具有全方位的教学理念和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方法。本文拟从这两个方面作一探讨。

一全方位的教学理念

大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其内容涉及中外古今的经典名著,蕴藏着丰富的政治、社会、历史、自然等各种形象化的具体感性知识。其文体亦多种多样,包括诗歌、小说、戏剧、散文以及各类应用文体。课程的功能也呈现出多面性。因此,教师担任这门课程的教学,必须具有全方位、综合性的教学理念,才能适应教学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具体而言,可表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的理念

大学语文课虽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文化”课,但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却是毫无疑义的。尤其是在教材中所编选的中国古代经典作品,无不包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渗透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素养教育的经典之作。因此,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具备文化的理念,把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这门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使他们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2文学的理念

文学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作家思想感情的表达。因此,优秀的文学作品能感染读者,起到陶冶人的情操、提高做人的品位、启迪人生的真理的作用,同时也能愉悦读者的心灵。由此,任课教师在讲文学课时,要有“文学”的理念,不仅仅是停留在对一般知识(如字、词、句及篇章结构等)的讲解上,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评鉴和欣赏,引领学生进入文学美的境界,让学生去体验美、欣赏美、享受美。同时通过对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之情的体悟,形成一种健全的理性的人生情怀,使文学更能发挥育人的功能。

3语文的理念

大学语文虽然不同于中学语文,但它毕竟是中学语文的进一步延伸,它同样担负着提高大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的任务。只不过要强调的是,“大学语文绝非中小学语文的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听说读写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1]如在说方面,不仅仅是要求学生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且还要做到表达得有感情、有技巧、有说服力,富有文学色彩和逻辑性。在写方面,不仅仅能写一般的记叙文、议论文,而且还要会写常见的应用文、学科论文、毕业论文等。总之,大学语文应在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基础上有一个大的提升,即能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提高学生欣赏与鉴别人类精神产品的感悟和认知能力上发挥作用。因此,大学语文教师要切忌一味地把大学语文上成“文化”课和文学欣赏课,同样要在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上下功夫,发挥出“语文”课应有的功能。

4适用的理念

这里的“适用”理念,主要是针对大学语文课中的应用文的教学而言的。在大学语文教材里面,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属于各种应用文的写作。这些应用文对非中文专业类学生而言,看似简单,实则并不简单。相当多的学生把应用文的写作视为“小儿科”,似乎不值一提。但实际上,不会写或不能规范写作应用文的学生不在少数。而恰好这方面正是学生毕业后从业的缺陷之处。为了满足学生将来的职业需要,任课教师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要有“适用”的理念,突出其应用性,加强学生应用文写作的指导和训练。

5学术的理念

大学语文课与中小学语文课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大学语文课更要注重学术性。不论是教材编写,还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都需要具备学术的眼光,时刻关注本学科的新知识、新观点、新思考、新信息、新领域,要适时地向学生传授,与学生交流。同时还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对该学科中的“热点”问题、“疑点”问题、开展学术讨论。从而增强学生的学术意识,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实践、创新的理念

大学语文虽然是一门基础学科,但教师在教学中仍然要具有实践和创新的理念。要注重并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把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多动脑、多动眼、多动手,做到学思结合,知行结合,达到开掘智慧、升华思想、健全人格、增长才干的目的。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重创新性。要充分利用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并重的特点,“培养学生有更强的现代信息吸收欲望和处事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多样化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实现多元发展,成为理论型、思辨型、学术型、创造型的综合性人才”。[2]

以上所列教学理念,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并非集中体现在每一堂课或某几堂课的教学中,也并非集中体现在课程的某一部分或某几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而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适时体现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绝不能生搬硬套,固守某一模式,而是要全面理解,融会贯通,因材施教,灵活运用,以至恰到好处。如此,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取决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由于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其教学功能多样,因此,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中,必须灵活采用多种方法,才能达到优良的教学效果。根据本门课程的实际,笔者以为大致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法。

1讲授法

讲授法是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方法。在大学语文教材中,编选有大量的中国古代经典作品。如《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左传》、《史记》、《诗经》、《楚辞》等,[3]甚至还包括现代文中的鲁迅杂文。这些作品较为深奥,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深厚的文化意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适宜采用讲授法,把经典作品讲深、讲透,让学生弄懂、弄通,不仅能理解其含义,更要从中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

2赏析法

赏析法主要用于大学语文课程中一些优秀的中外诗歌、散文、电影、戏剧的教学。这些作品文学性、艺术性都很强,其感情强烈,语言优美,抒情味浓。教师在教学中主要精力不必放在字、词、句和篇章结构的讲解上,而应以情助讲,从评鉴、欣赏的角度,体味作品的情感和美感,使学生在思想情感上受到熏陶、感染,在心灵中得到文学美、艺术美的享受。

3阅读法

阅读法是学生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阅读理解作品,获得知识的方法。这种方法一般用于大学语文课程中有关长篇小说(节选)、一般的记叙文、论说文及说明文的教学。这些作品容易理解,教师不必一一列讲,只需提出阅读要求,以课外作业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理解作品,完成作业即可。这种方法的运用,对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大有裨益。

4练习法

这种方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主要用于各类应用文的教学。在已有的各种版本的大学语文教材中,应用文的写作都被列为重要的内容。从文学写作、新闻写作到各种公文写作、应用文写作,甚至包括演讲与口才等,可谓包罗万象、种类繁多。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作一一讲解,难度较大,况且这些应用文的内容并不深奥难懂,学生只要认真阅读教材就能理解、掌握其内容和方法,以至运用。因此,教师可采用练习法,让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自行练习。教师通过评阅学生习作,掌握学生学生情况,对带普遍性的一些问题进行集中评讲,让学生自行修改、纠正。这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方法,使教学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学中用于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大学语文虽然不是专业基础课,但它所及文体多样,内容宽泛,涉及中外古今名家名作,其中仍然有很多带有争论性的学术问题值得探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计划地安排一些讨论课,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和学术上的一些问题展开讨论,由此开掘学生的智慧,拓宽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综合性”人才的目的。

6电教法

电教法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借助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的一种方法。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十分广泛。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已具备了很好的硬件条件。因此,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运用电教法就十分重要和必要。通过采用电教法,能使大学语文包罗万象、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更清晰、更生动、更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大学语文课在高等院校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门课程的开设也有较长的历史,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应该臻于成熟。但仍有不少任课教师对上好这门课存有畏难情绪,甚至不愿意从事这门课程的教学。究其原因,固然与这门课程内容的博杂、教学难度大以及学校、师生对课程的重视不够有关。但同时,也与教师固守传统的教学理念和使用单一陈旧的教学方法,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有关。因此,笔者认为,只要任课教师树立起新的、全面的符合课程实际的教学理念,并采用先进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大学语文的课程教学必将呈现出勃勃生机,绽放出多姿多彩的美丽花朵。

参考文献

[1]蒋述卓.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几个问题[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4-7.[2]李扬.对大学语文教学理念的反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8):62-65.[3]曹顺庆.中华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第三篇:大学语文教案01寡人之于国也

学校名称:南鄂专修学院 大学语文教案 任课教师:夏简保

教学目的:

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3、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教学设想:[重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难点]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孟子及孟子思想,熟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一、导语

孟子《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见教案后附录)

三、熟读课文

1.第一遍学生听,要求认真听,同时认真看课文,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第二遍,学生跟着读。

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3.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教师范读正音

王好(hào)战 弃甲曳(yè)兵而走

谷不可胜(shēng)食也 数罟(cùgǔ)不入湾(wū)池

养生丧(sàng)死无憾 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然而不王(wàng)者 涂有饿莩(piǎo)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提出疑问:尽心焉耳矣,民不加多

分析原因:五十步笑百步

根本措施:施仁政、行王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诵读、疏通文章

一、诵读、梳理第一段

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他具体的做法有哪些?

提示: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梁惠王施行这样的政策,结果如何?

提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用一句话来概括,梁惠王的困惑在哪里?

提示:‚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

二.诵读、疏通二、三、四段

学校名称:南鄂专修学院 大学语文教案 任课教师:夏简保

梁惠王拿自己于国与邻国之政比较,孟子为什么不直接阐明意见,而用‚请以战喻‛?

提示:孟子说‚请以战喻‛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这样便于启发对方。

孟子不直接回答梁惠王两国比较的问题,而比较了什么?

提示:弃甲兵走者,五十步与百步走。

说明:梁惠王很自然地回答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而不知不觉中否定了自己与邻国的统治者有别。

‚五十步笑百步‛已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成语,含义是什么?

提示: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

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提示应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

于 焉耳矣 凶 无如 加 好 请 填然 鼓 既接 曳 走 或 直 无 于

三、诵读第五段。

措施 效果

_______,____不可胜食也。养生

_______,____不可胜食也。丧死 →王道之始

_______,____不可胜用也。无憾

本段层次:①②③/④/⑤

重点词语理解:违、胜、数罟、时、养生、丧死、始

词类活用:‚丧死‛——为动用法

四、诵读第六段。

措施 效果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________ 七十者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______ 帛食肉, →王道之成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________ 黎民不饥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 不寒

重点词语理解:树、衣、畜、无、庠序、孝悌、颁、负戴、王

词类活用:‚衣‛、‚王‛——名词作动词

特殊句式:‚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五、诵读第七段。

思考:梁惠王为什么不得王也?

狗彘食人食 诸侯贵族

对比

涂有饿莩 下层百姓

社会极端不平等,国家治理得不好。

问:文中运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句,是哪一句呢?

答:‚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把老百姓饿死归罪于年成不好就和杀了人归罪于凶器一样,非常荒唐。最后,孟子劝勉梁惠王抛弃虐政,施行仁政。‚王无罪岁,则天下之民至焉。‛

学校名称:南鄂专修学院 大学语文教案 任课教师:夏简保

重点词语理解:检、涂、莩、发、岁、斯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文言知识点梳理

1.词类活用

(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名词作动词

(2)然而不王者 名词作动词

(3)树之以桑 名词作动词

(4)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名词作动词

(5)填然鼓之 名词作动词

(6)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名词作动词

2.文言句式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这种说法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4)未之有也 不曾有的事情。(宾语前置句)

(5)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结构后置)

3、通假字

直——只 颁——斑 无——毋 涂——途

4、一词多义(结合完成练习二)

1.数

愿得补黑衣之数 《触龙说赵太后》 数目、数量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寡人之于国也》 几、若干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 命运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shuò 屡次

数罟不入洿池 《寡人之于国也》 cù 密、细密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赤壁之战》 shǔ计算

2.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爱莲说》 与‚曲‛相对,不弯曲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 仅、只

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 价值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指南录〉后序》 径直、直接

3.发

百发百中 成语 发射

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 征发、派遣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 打开

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 花开

主人忘归客不发 《琵琶行》 出发

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 《五人墓碑记》 发出

学校名称:南鄂专修学院 大学语文教案 任课教师:夏简保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记》 发出、抒发

4.兵

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 兵器

穷兵黩武 成语 战争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 军队

草木皆兵 成语 士兵

5.胜

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 承受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寡人之于国也》 尽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胜利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忆江南》 超过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 优美的

附录:【孟子概述】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汲(子思)的门人。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着书,作《孟子》7篇。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现将此学说称为‚孔孟之道‛,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笔带锋芒,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增强说服力,是先秦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着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所以,尽管《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汉文帝把《论语》、《孝经》、《 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孟子》由孟轲口授,其弟子万章、公孙丑整理成书。宋朱熹、清魏源是主张孟轲自着的,但都认为有孟子和弟子参加。

【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孟子曾说:‚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每个人也有不忍人之心,若看见小孩将要掉入井中,并不因为交情、声誉等利害关系而救人,而是因为内心‚善‛的本质自然流露而救人。孟子认为‚善‛的本质分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是为‚四端‛。‚端‛是起点的意思,孟子认为只要努力地把四端扩充,即道德实践,就可成就德性。然而,既然‚善‛早已存在心中,还有人行恶,孟子认为人之所以不善,是因为受到私欲所蒙蔽,孟子认为人应该放弃私利,保存仁义。

【政治思想】

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

学校名称:南鄂专修学院 大学语文教案 任课教师:夏简保 ,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有传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仁政与王道 孟子主张君主行仁政,承接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有不忍人之心‛,乃有‚不忍人之政‛,君主只要将自己的仁德推广,所谓‚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由爱护自己的家人,到爱护国民,就是仁政。推行仁政的具体措施是行‚王道‛,要使人民富足,百姓安乐,即‚保民而王‛,人民自然拥戴君主,国家自然富强安定。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做国君,得到国君欢心的做大夫。国君危害到土神谷神,国家就改立国君。祭品丰盛,祭品洁净,祭扫按时举行,但仍然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土神谷神。‛《孟子》的基调是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它反映了孟子的关于人性基本是善良的坚定信念。他的政治思想在很多方面与孔子非常相似,特别是孟子坚决主张君主应主要靠道德规范而不是武力来统治。但是比起孔子来说,孟子则更加堪称为是一位‚贵民之人。‚天是通过人民的眼睛来看,天是通过人民的耳朵来听‛ ②这是他的最着名的论断之一。孟子强调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成份是人民而不是统治者。为民造福是一个统治者的职责,特别是他应该为他们提供道德指南和适宜的生活条件。他所倡导的政府政策是自由贸易;轻税赋和保护自然资源;共享财富而不是弱肉强食。政府要为老弱病残者提供福利。孟子认为君主的权力是上天给的,一个君主如果不顾人民的幸福,就会失去上天赐给的统治权,而且理应被赶下台。由于这句话的结尾是对开头的有效的否定,因而孟子实际上早在约翰?洛克之前就提出人民有权力造非正义的统治者的反。这是一种中国人普遍接受的思想。但是一般说来,孟子倡导的那些观点更加受到被统治者而不是统治者的欢迎。因此孟子的建议也未被当时的统治者采纳,看来这并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但是这时期内他的观点越来越为儒家学者和中国大众所欢迎。孟子在当时已享有很高的声望,随着11世纪和12世纪新儒教派的崛起。他的声望在中国变得更高了。

【孟子名言】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4)其进锐者,其退速。【译文】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5)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译文】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6)仁者无敌。【译文】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7)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译文】搞好耕种,减轻税收,可以使百姓富足。

(8)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译文】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谷之神为次,君主为轻。

(9)民事不可缓也。【译文】关心人民是最紧迫的任务。

第四篇:八大理念引领中学语文新课改

《中学语文新课标》之我见

新课标是教学的依据。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尤其是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要注意创设教学情境,尊重每一个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体验。

新课改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科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唯一标准。在此理念的指导和支撑下,课堂学习的形式实行开放式、自由式和多层次的形式。不再把课本当作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新知识、发现新思路的过程,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

新课改需要营造一年自由开放式的课堂。实行自由、开放式课堂教学,对于学生来说,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动力和活力,不断激起学生的探索、发现、联想、想象和表现的欲望和愿望,让学生的思维、心理状态处于开放状态,为学生的思维创设一个更广阔、更自由的空间,为学生展现自我、获取成功带来机遇。比如对一篇课文的理解,如果由教师根据参考书的答案讲出来,那学生只能得到一种理解,甚至根本不理解,而是教师把自己根据教参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学生即使理解也是生吞活剥地机械记忆,而不能变成自己的知识或能力从而活学活用。若能由同学之间讨论,师生共同交流,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那么学生的理解触类旁通,集思广益,不但是多方面的,而且也要深刻得多。学生也在发自内在地、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对于老师在教学当中要善于捕捉课程资源,不拘于教材和教案,不仅仅是课本,可以自由开放地把你身边的一切都可以当作是传授知识的载体。备课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多样性和多变性,通过学生反馈的各种信息,不断调整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不同的知识基础、不同知识层次、不同欣赏口味与不同接受能力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学有所得,在学习的过程中尝到探求知识、获取知识的快乐。

为使广大语文教师能迅速进入角色,及时将语文新课改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我认为,首先,必须树立教学思想的人文性、教学目标的流动性、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教学主体的自主性、教学设计的随意性、教学方式的合作性、教学交流的对话性等七大策略。

一、教学思想的人文性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源于语文的交际功能,而其人文性是源于语文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工具性着重指明学生“应学什么、怎么学”,人文性则重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语文新课标首次将人文性与语文的传统特点工具性相提并论。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同时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又是多元的”。新课标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也是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设计的。因而,人文性是语文新课程的重要内容,语文新课程教学应以人为本,倡导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精神,就是指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它要求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从程式性训练、知识性训练、技巧性训练等各种机械性训练中摆脱出来,走向人性化轨道,关注主体,关注精神,关注价值,重视语文对学生人格的熏染默化,尊重学生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

二、教学目标的流动性

以前,语文课堂教学事先就要预设好教学目标,如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等,使学生一上课就陷入“目标陷阱”,整堂课便围绕着固定的目标转动,不敢越雷池一步。语文新课程倡导教学重视过程和体验,重视情感和价值,强调教学的随意性和灵活性,主张教学目标的流动性。提出静止不变的教学目标难以有效适应千变万化的动态教学过程,否则就会出现“削足适履”的现象,从根本上削弱语文教学的容量和张力,厄杀语文教学的生机与活力。新课程认为,教学目标是随着教学过程逐渐生成的,具有宏观轮廓、而又无法预料无言细说的动态性。具体地讲,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实施前是模糊而淡化的,最多只不过是一个大致走向。而随着教学过程的不断推进,教学情景的不断变化,教学亮点的不断闪现,其教学目标便不断显影生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以动态发展的眼光去审视教学目标,生成教学目标。

三、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新课标指出:“教材的内容是丰富的,教学的方法也应是多样的。教材的编写者给教师使用教材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积极开发、拓展和延伸,真正形成创意,让课堂充满活力。”遵循这一理念,语文新课程强调教学内容的开放与活力,十分注重优化教学结构,整合教学内容,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学习要素融合在一起,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互相沟通,形成一个多元而开放的教学内容体系。因此,语文新课程教学一定要联系生活,强化开放,跨越学科。并以活动为载体,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以情感价值为导向,实现语文学习生活化,生活实践语文化。努力营造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大语文教学背景,允许学生对文本材料的多元解读,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使其学习如坐春风,心灵舒展情感流淌思想奔涌,形成独立特行的语文学习个性。

四、教学主体的自主性

新课标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并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因此,新课程教学的实施一定要体现教学主体即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所谓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即“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具体包括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方法、伙伴的权力,自主质疑、探求、独抒己见的权力。教学中,倡导自主学习,最重要的是要树立学生的自主意识,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加强学习的自主行为。让学习的个性化真正成为自主学习的核心,只有学习具有充分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学生才会产生深切的感受和独特的体验。从而达到面对阅读而“读出自己”,面对写作而“写我真情”的目的。

五、教学设计的随意性

在过去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每堂课前都会对该堂课的组织设计作出精心的安排、巧妙的布局。大至观念、目标、方法、结构、环节、步骤,小至提问、表达、衔接、归总等细节,甚至连各种意料之外的补充设计都涵盖其中。可谓天衣无逢,滴水不漏,大有“不临其课”,“先见其形”之感。新课程则极力反对这种固定不变的设计模式,认为“教育的过程象生活的过程一样,必须致力于指导激发,而不是加强一种预定的,和没有意义的模式”。主张教学过程化,教学设计随意化,提出每堂课前,教师只需一个基本设计理念,具体的真实目标、活动细节则随着课堂教学情节逐渐展开而自然生成。这种隐形随意的设计,无疑会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培养创新能力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六、教学方式的合作性

语文新课程倡导民主而开放的合作学习方式,主张变单一的由文本到文本,由教师到教师的教学方式为多元合作的由教师到学生,由学生到学生,由学生到文本的教学方式。合作学习通常包含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师生合作,即师生互动交流,这仅是合作的浅层含义。二是生生合作,即学生之间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氛围或理想场景。它以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协调能力、探究品质为宗旨,这便是合作的深层含义,也是合作的本质所在。实践中,教师在指导学生合作学习时,一定要采取少干预多鼓励的原则,并正确处理好自主与合作的关系。

七、教学交流的对话性

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是教学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如何体现直接影响着师生的思想和行为。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新课标提倡教学的平等对话,实质上就是要形成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这里的“平等对话”并非师生的简易问答,而是以民主为前提,尊重学生主体的独立人格,以科学为指导,注重探讨的兴趣和价值,以开放为形式,连接语文与生活,以过程为内容,关注对话的形成和体验,建立起来的师生心灵沟通的平台,它包含着对话主体间的尊重信任,也包含着彼此间思想精神的接纳。教学中,教师必须放下师道尊严,变讲台为学台,变居高临下为平等对话。从而共同提高,共同发展。

其次,课程标准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突出板块就是课程的评价。长期以来,语文课程的评价主要侧重在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而评价的方式又大都采用试卷考核的方法,这种以“分”为本的评价严重地扭曲了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使语文教学蒙上了强烈的功利色彩。其实,语文学科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说它最能影响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新的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就对语文课程的评价提出了新的实施原则、方法和策略,并为实施留下了一定的创造空间。

评价注意“实”、“活”、“新”。目标定位实。教师的教要有助于学生的学。从长远来看,在人文关怀(以文育人)、思想情感、审美鉴赏、思维发展、写作借鉴、素材积累方面有促进作用吗?常态下平实。你的课对同类学校要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平实的课还要看对习惯养成是否有所帮助,因为习惯出能力,学法出成绩——良好的语文习惯养成教育是踏踏实实的语文教育。“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恰恰是真实的指标。教学有实效,要求听、说、读、写一体化,提高作文能力必须和阅读能力结合在一起,必须注意到要和口语表达能力结合在一起,学生书面语的发展总是有一个由罗嗦到简洁的过程,从多写到精练的过程。写作从充分发挥想象能力的“话鬼”开始,后多写熟悉的“话人”。写作要有序列,某一阶段以专题写作为主,某一阶段以训练某种写作技巧为主等。作文的评价要有利于发展,评价的意义在于增值,在于建立信心,这是主要目的,而不全是为了甄别,针对不同学生的作文评分时可以等分不等值。

课堂要突出“五活”:引入含活势——带着兴趣、带着问题;形式求活泼——方法多样化、手段现代化;气氛要活跃——情意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探索有活力——思维有深广度,见解有创新度;结尾留活意——留着激情、留着悬念。上课开始时能让人一见钟情,结束时会暗送秋波。课堂小结是括号、问号、连接号、感叹号,绝不是单纯的句号。

“活”的核心实质追求是学生主体思维活跃程度高。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有梯度,能引起学生思考欲,激活学生的脑细胞。思维活跃也是智慧语文的标志,以文育智,智慧语文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智慧是“我融入文本”;第二个层次的智慧是“我超越文本”;第三个层次的智慧是“我独立于文本之外,自由自在创造性地阅读与写作”。思辩能力是智慧的核心,语文课也要以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为己任。

“活”课还有一个课堂氛围营造的问题,但是不是师生、生生都互相尊重?是不是和谐?是不是活跃?这三个因素合在一起,这种环境下学生是安全的,他讲错了没有关系;他提出问题没有人笑话;他和别人意见不一致,和老师意见不一致,也不会受到批评。

“活”课是学生充分参与的课。教是为了少重复教,语文课堂不能没有对话。但讨论活动的时间不能太短,建议不少于4分钟。时间太少的就没必要设计成讨论活动了,直接请学生发表见解好了;也不能有“讨论”没“碰撞”,有思维碰撞才有思维深度,讨论因需而置、因时制宜,但都需要指导;讨论要适时、有效、有意义,答案一见便知的和跳一跳也达不到的根本不需要讨论。“导而弗牵”不是绝对的,以导为主,必要的牵也是必需的——讲课有时是需要设思维的套的;恰到好处地表演也是需要的。另外,讲多讲少也不等于课的好坏。当然,小组合作不能有“形”无“实”。与其让学生做无谓的讨论还不如教师的讲,语文课堂毕竟是产生人格感染力影响力的场所。

“新”的第一个表现是有教学创意。用王蒙的话就是“亏你想得出”。有教学创意的课一般还体现在“导语先声夺人引人入胜”“整堂课有1-2个教学高潮”、“ 结语画龙点睛余味无穷”;课堂教学中有一定的理性思考(思想高度),能折射出教者的现代教学理念;课堂教学中渗透了思维培养、审美教育和人文关怀等。

恰到好处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一般课文PPT数量4~10为宜,这个数量可以避免放映员现象出现。多媒体使用的阶段要求:起初,鼓励使用——能用就用(因为这时大家都不会用);中期,恰当使用——该用的用(此时处于半成熟阶段);后期,理想使用——能不用则不用(因为成熟的语文教师还是首要语言魅力的)。

同文异构是提高驾驭新教材能力的有效路径。教师也是课程开发的主体。教材整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有选择、有组合。资源开发:对教材进行全新诠释,补充具有时代特征的与时俱进的鲜活内容。富有创意:有没有自己想出的新点子,课堂氛围上有没有活泼些,在育智的思维发展上是不是有了实效,学生是否更喜欢了这门学科。

第三、问题与对策

(一)如何有效地使用语文教科书

语文教科书具有传递知识、启迪智慧、发展思维、陶冶情操、培养语文能力等作用,间距思想情感叫教育、知识传递和技能训练三种价值。有效地用好语文教材,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语文教育质量的关键。

那么,如何有效地使用教科书呢?

1、在正确理解教科书的基础上,高效地利用教科书

2、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合理的使用教科书

3、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创造性使用教科书

4、正确处理教科书与课外学习资源的关系,防止脱离教科书人任意拓展

(二)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语文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依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恰当运用

2、发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辅助作用,不可喧宾夺主

3、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应相得益彰

语文多媒体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把“双刃剑”,能否有效地借助于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使用者的观念和水平。

(三)如何有效利用网络资源

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进行语文教学:

1、语文教师要学会利用网络资源

2、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正确处理网络资源

3、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在阅读教学中有效利用网络资源

5、在写作教学中有效利用网络资源 应注意的问题:

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不要忽略语文学科的特点

2、注意筛选有用信息,关注学习材料的教育价值

3、对学生加强引导,客服上网的副作用

由于我的水平有限,加之教学经验还有欠缺,对《新课标》的认识肯定存在着很多不足,诚恳的希望大家给以指正,以利我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渐进步。

第五篇:新课程理念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困惑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困惑

——什么是最恰当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在不断深入,而对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备受人们的关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新理念,并对语文教育教学的总目标提出了新要求。语文课堂教学从观念、内容和方法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向传统的语文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重新审视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按新课标的要求,学生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需要改变,使学生在一个理想的课堂中,都能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为趣味和快乐而竞争,自主地进行学习„„真正走出被动学习的误区,真正落实《语文课程标准》,让学生学会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说“自主、探究、合作”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有效的合作方式,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尘封的记忆,开启紧闭的心智。比如:我在教《走一步,再走一步》时,设计了“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你将怎么办?”这一问题,当时在课堂上让学生采用四人为一单位的形式进行讨论。学习气氛是意外热烈,学生学习、参与的意识特别强烈,结果学生的回答也是格外丰富多彩。通过讨论,学生能够立足于文本,联系实际,得出又高于文本的东西,这样既受到情感的熏陶,又提高了能力。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毋可置疑,讨论确实是好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钻研精神,口头表达与明辨是非的能力。但是过滥的讨论反而适得其反,离语文学习将更远。在很多的公开课,几乎每一位教师都不约而同地在课堂上设置了以四人为单位进行讨论、探究这一环节。如此安排,一是表面上给人的感觉是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肯定能博得听课领导和老师的认同,评课的老师也许就会因此评说:这堂课符合新课标理念,具有了新教法的模式。但是,只要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参与了这一活动,尤其是一些后进生,因为本身的知识基础和能力的限制,根本觉得无从说起,只有在一旁愣着;还有的学生更是聪明,充分利用这一大好机会,声情并茂地大肆聊天„„总之,真正参与这一活动的仍只是那么几个人,这样的现象在我所任教的班级中也是客观存在的。怎样真正落实四人讨论这一形式?能不能找到更多的更有效更可行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呢?

转变令人鼓舞.问题不容回避,只要我们深入到问题中去,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良策。不管怎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成为一个组织者和一个引导者,灵活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真正让学生爱学语文,会学语文!

下载有关大学语文之于中学语文教学理念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有关大学语文之于中学语文教学理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语文作文《寡人之于国也》读后感(推荐阅读)

    《寡人之于国也》读后感 我们能够从《寡人之于国也》中体会到孟子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他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仁政思想标志着民本思想的真正形成。 孟子从来就......

    语文教学之于审美

    语文教学之于审美 语文是“百科”之母。审美鉴赏与创造不仅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也是一个有品位的人诗意生活必备的能力之一。审美鉴赏能力对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大学语文教学总结

    大学语文教学总结 《大学语文》是我院为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本学期我担任09英语教育1、2、3、4班,09英语旅游专业,教育与教育技术系09音乐舞蹈专业学生的大学语文教学,......

    大学语文教学总结

    大学语文教学总结 大学语文教学总结1 一、课程设置大学语文是我校非语文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是一门文化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该课程的教学以文化与人文素......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论文

    【摘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发展人、提高人,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要做到这一点,在教学思想上,必须树立科学的“大语文观”......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研究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反思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对语......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谈教师自身素养 七年级语文 贾睿 自己教学语文8年,听课也有几百节了吧,总之,对中学语文的教学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情。 我觉得教语文,学养是第一位的,技术是第......

    中学语文教学总结

    中学语文教学总结15篇 中学语文教学总结1 在学校提高教师素养教研专题的要求下,通过一年来的教研实践,我认识到: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教育效果,语文是一门基础课,语文能力的大小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