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级思品与社会教案(上)
三穗县八弓镇高寨小学2013-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
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我们共同的祖先》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是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
2.知道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是炎帝和黄帝,了解有关他们的传说、故事与历史。
3.为祖国的悠久历史而自豪,知道自己是炎黄子孙的一员,产生民族认同感。教学准备
1.事先掌握学生对“炎黄子孙”这一称呼的了解程度。
2.基于对学生的了解,准备一些有关炎帝、黄帝及其他一些远古神话传说。教学重难点:了解四大文明古国,感受民族气氛 教学方法:合作 探究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布置学生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2页的文字及插图。教师提问:“身着不同服装的孩子各自站立在什么位置上?请你们猜猜看,他们手里举着的是什么?”(图中展现了埃及的象形文字―――在羊皮上、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在泥板上、印度的梵文―――在贝多罗树叶上和中国的汉字―――在纸上。)
2.讲解与讨论。教师讲解:“同学们已经知道,在我们这个地球上有几条与人类文明息息相关的古老河流―――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印度河、黄河和长江。在这些大河的两岸,诞生了最早的人类,它们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并孕育出了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这四大文明古国。”教师提问学生:“我们中国与其他文明古国相比,有哪些特点?”(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历史没有间断过的国家。)
3.全班讨论。教师引导:“作为中国人,应当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有关我们国家历史的内容。同学们一定都听到过‘炎黄子孙’这个名称,谁能来解释一下,它是什么意思?”请学生自由发言,并引导学生了解炎帝和黄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两个领袖,被尊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
4.阅读与讨论。教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页的文字,并适当地予以解释。重点应放在,我们国家很早就有了农业文明,远古先民很早就懂得了种植小米和水稻。在没有文字之前,历史主要靠人们口头传递,而有关炎帝和黄帝的许多故事就是这样被流传下来的,并且与许多神话结合在一起。
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4页有关炎帝与黄帝的文字,以及小文的话,并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围绕炎帝和黄帝的各种传说,教师也可以做适当的解释:由于没有文字记录,而且时间过于久远,人们很可能把许多人的发明、贡献都归于这两个人物了。
5.同伴阅读。同桌之间共同阅读教科书第5页有关伶伦和仓颉的文字,并相互交流各自的看法。教师提示学生,可以向同桌介绍自己知道的其他的古代传说。
6.自由讨论。请学生自由发言,介绍与同桌阅读与交流的结果。
7.教师总结,应特别突出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以及中华民族的源远流长。第二课时
作业。
1.让学生完成教科书第5页的填空作业。
2.让学生搜集一些古代的神话和传说。
《坚忍不拔的炎黄后代》
教学目标
1.知道一些有关中华民族的古老神话和故事。
2.理解在这些神话和故事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高尚品质。〖教学准备〗
1.了解学生对中华民族古代神话传说的了解和熟悉程度。
2.根据学生的熟悉程度和阅读水平选择一些有关的书籍。教学重难点:感受神话故事与民族精神的联系 教学手段:传统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教师了解学生搜集古代神话传说的情况,并可以让几个学生谈一谈他们搜集的情况,如从哪里找到的、是什么内容等。
2.阅读与讨论。教师为学生朗读教科书第6页的课文,并告诉学生:“在今天的课上,我们也要像教科书中五年级(2)班的同学那样,召开关于古代神话和传说的主题班会。让我们先从乐乐和小文搜集到的故事开始吧。”教师请两名学生分别朗读教科书第6~7页上的精卫填海和大禹治水的故事,然后请学生以自由发言的形式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可以适当地加以引导:“这两个故事反映了什么样的精神和优秀品质?”(精卫填海的故事反映的是顽强、勇敢、不畏艰难、坚定不移的精神,大禹治水的故事反映的是公而忘私、大公无私、坚持不懈等优秀品质。)
3.小组准备。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自己搜集到的神话与传说,并共同探讨其中所反映的精神和优秀品质。教师也可以将事先准备好的书籍分发给各个小组阅读,并做好向全班介绍的准备。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巡视,并适当地帮助学生选择故事,尽可能避免小组之间的重复。
4.教师总结,督促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为下次的交流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
1、以小组为单位,继续为故事会做准备。
2、全班交流。每个小组推选代表,向全班介绍一两个故事,并根据小组的讨论结果,说明所反映的精神和优秀品质。
3、教师点评和总结。
《与历史为伴》
教学目标
1.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历史感。
2.知道并学会使用公元纪年的方法。
3.通过风筝等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感受历史与自己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通过风筝等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感受历史与自己的密切联系,增强民族责任感
教学方法:合作 讨论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同学们都知道,历史能够告诉我们发生在很久以前的事情,比如前面学习过的炎帝和黄帝,就生活在几千年前。但是这么长的时间,人们怎样表达它呢?比如,提到我国伟大的诗人李白时会怎样说?(李白是唐朝人。)又如,大家都知道的万里长城,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修建的?那么,如果有个来自非洲或者欧洲的小学生向你提同样的问题,你应该怎样回答他,才能让他完全明白呢?”
2.阅读与练习。教师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8页的课文,并强调,公元纪年就是准确表达历史时间的一种方法。让学生自己阅读教科书第8页的其余文字,并告诉学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国家可能有自己表达历史时间的独特方式,就像我们中国有秦、汉、唐、宋,但是其他国家的人要明白就会比较困难。而公元纪年是通用的,用它来表示历史时间,大家都可以明白。比如上面提到的问题,可以告诉非洲或者欧洲的小学生,李白是生活在公元7世纪的人,秦朝在公元前221―前206年之间,对方就会明白了。
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做一些练习,如中国共产党是在公元哪一年成立的、新中国是在公元哪一年成立的、现在是哪个世纪、同学们出生在哪个世纪等。
3.探究讨论。教师引导:“历史能够告诉我们从前的事情,那么它是不是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吧。”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阅读教科书第9页小女孩的话和关于风筝历史的文字,并和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教师可以找几个学生向全班谈一谈自己读完这段文字的想法。
教师根据自己在课前所做的准备,采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做例子,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历史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自己与历史的联系。
教师让学生从教科书上风筝的故事、教师所讲的例子入手,谈一谈自己想到的历史、自己与历史的联系。
4.教师紧紧围绕本课题“与历史为伴”进行总结:“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事物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们都有自己的历史,比如我们使用的物品、吃的食物都是如此。我们的国家、我们所在的家庭,以及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历史,历史和我们的生活相依相 伴,它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
布置家庭作业。家庭作业
通过各种方式对造纸术进行了解。
第二课时
汇报对造纸术进行了解
《传递文明的纸》
教学目标
1.知道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
2.通过讨论、探究、体验纸的发明和制作过程,并通过与纸发明以前的中西方不同的书写材料的对比,感悟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伟大的创造。
3.了解纸的作用,特别是纸的传播对世界的影响,认识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
4.学习评价历史人物。教学准备
1.学生体验活动时所需的各种材料,如木版、小块的布和绸缎、泥板、皮革、石板等。
2.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准备制纸的原料及用具。教学重难点:知道纸的发明与文化的息息相关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请学生再一次欣赏教科书第2页的图画,并引导他们:“你们还记得吗,这几个小朋友手里举着的是什么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印度的梵文和中国的汉字。)这些文字又是写在什么材料上的呢?(埃及的象形文字―――在羊皮上,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在泥板上,印度的梵文―――在贝多罗树叶上,中国的汉字―――在纸上。)
这幅画的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想有些同学已经猜到了,是想告诉我们,是我们中国人最早发明了造纸术。”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10页的课文。
2.体验活动。“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活动,老师准备了一些材料,每个同学选择其中的一种,在上面或写字或画简单的图画,然后与自己平时用纸写字和画画的体验进行比较,完成教科书第10页下面的作业。”
3.全班交流。请几个学生发表自己完成的作业内容。
4.阅读与讨论。教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1~13页的内容,然后就下面的问题与参考答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学生既可以通过阅读教科书进行回答,也可以利用课外知识进行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做适当的补充和修正。
在没有纸的时代,我们的祖先把字写在什么上面?(中国有动物的骨头―――甲骨、竹木简、丝绸等,其他国家有纸草、羊皮、泥板等。)
为什么竹简、泥板和羊皮等书写材料没有被流传下来呢?结合教科书第11页呈现 的“东方朔的信”等内容,以及学生利用不同材料写字、做画的体验,引导学生回答。(这些材料都有笨重、书写时费力以及不好保存等缺点,因此,一旦纸张出现,它们就必然会被淘汰,未能流传下来。)
5.探究与讨论。让学生根据教科书第12页的造纸图,自己总结出造纸的主要过程与步骤。教师请学生自由发言,然后根据他们的回答,在黑板上写出主要的步骤。(备好原料―漂洗―切碎―捣烂―蒸煮―再捣烂成泥―制成纸浆―用筛子捞取纸浆―晾干。)
第二课时
1.算一算:如果用教科书(16开)大小的纸来写东方朔给汉武帝的那封信,需要写几页纸?(如果每根竹简上可以写10个字,那么3000多根竹简就有大约3万多个字,而教科书大小的纸张至少可以写1000字,因此只要30张纸就够了。)
2.自由讨论:“通过上面的活动,你怎样看待造纸术和蔡伦?”请学生自由发言,并结合教科书第13页的地图,让学生按照传播时间的先后顺序读图。教师应提醒学生一个世纪是100年,启发学生了解我国的这项科学发明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
3.教师概括总结:“如果没有纸,各种知识很难迅速和广泛传播,人类进步的速度会缓慢许多,因此造纸术的出现和传播对于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家庭作业
如果课上没有时间,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在家尝试一下造纸的过程。
《“文明之母”―――印刷术》
教学目标
1.知道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理解印刷术对世界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2.了解印刷术的演变及其发明的过程,并通过动手实践,体验活字印刷术中蕴含着的聪明智慧。
3.学习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重难点:了解印刷术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合作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准备
1.为各小组准备一块长条肥皂,两块约3厘米见方的肥皂(可先用细砂纸或蘸水在玻璃板上磨平)或同样规格的土豆。
2.为各小组准备一把钥匙或曲别针。
3.为各小组准备印油、刷子、纸。〖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教师引导:“造纸术发明400多年以后,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又发明了被称为‘文明之母’的印刷术。”教师板书。
2.阅读与讨论。请学生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14页的课文和插图,并引导学生讨论下面的问题。
雕版印刷是怎么回事?(印刷术的初级阶段是雕版,即选择质地细密坚实的木材做成木板,把要印的字或画用刀反着刻在木板上。印刷时,在木板上涂上油墨,然后将纸铺在上面,用刷子轻轻一刷,再把纸揭下来,文字或画就印在纸上了。)
雕版印刷有什么好处?(可以反复使用多次,也就是说,可以印刷许多份同样内容的书籍。)
雕版印刷有什么缺点?(制版费力费时,每一块版只能印同样的内容。)
3.阅读与讨论。“雕版印刷是一个伟大的创造,一块版刻好后,几百、几千、几万份同样的作品就印出来了。这比手抄笔录不知要快多少倍呢!但正如同学们讨论中所提到的,雕版印刷要一刀刀的刻,非常费时费力,有时一本书一刻就是几年;如果刻错一笔,整版就要报废。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又一项伟大发明,也是印刷史上的一个伟大飞跃。它的发明人就是北宋时期的毕。”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15页的课文。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与雕版印刷相比,活字印刷的优越性是什么”的问题自由发表意见。
教师说明:“最早的活字是用胶泥制成的。把规格相同的长方体的一端刻上反字,在火上烧硬,就制成了活字。印刷时在铁板上铺上松香,按需要将一个个活字码好,用火加热,使松香融化,待到松香冷却后,一个个活字被固定住,版就制好了。印刷时在版上铺好纸,涂上墨,一印就成了。需要印刷不同的内容时,可以将松香加热烧化,把字拣出来重新排版。活字可分离可拼合,十分方便。同纸的发明一样,印刷术的发明大大加速了人类前进的脚步,所以被称为‘文明之母’。”
4.体验活动。各小组从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中任选一种印刷方式,体验不同的效果。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材料分配给每个小组,布置或者让学生自己选择要印刷的文字。
在体验雕版印刷过程中,学生可用准备好的曲别针或钥匙在长条肥皂平滑的一面刻字,其他的学生可以帮助涂印油,铺纸,印刷。
在体验活字印刷过程中,学生可把3厘米见方的肥皂块当作活字,分别刻上不同的字,然后涂印油,铺纸,印刷。
5.全班交流。每个小组展示自己小组的印刷成果。
6.教师总结。“我国北宋时期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是印刷史上的一场革命,它很快被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于世界文明的传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中国人民以其天才与勤奋为世界科学与文明做出了无与伦比的巨大贡献。在我国的历史书上,对这一技术的发明者―――布衣毕,只有简单的记载(在史书《梦溪笔谈》中只有72个字的记载),但世界发明史上却永远不会忘记他的名字。”
板书设计:
我国 被称为 文明古国之一
布衣 发明 毕昇
第二课时
作业
完成教科书第15页的“我的体会”。
《沟通全世界的指南针》
教学目标
1.知道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是中华民族对于世界文明发展的杰出贡献。
2.初步掌握阅读史料的能力和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3.进一步萌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增强民族责任感,指南针的发明对历史的影响 教学方法:合作 探究
教学准备
师生搜集有关指南针的资料(图片和文字)。教学活动及过程
一课时
1.导入。教师提问:“你所见过的指南针是什么样子的?”请几个学生发言。
2.阅读与讨论:指南针发明的根源应从何说起呢?请学生欣赏和阅读教科书第16页司南的照片及文字,并朗读其右侧的课文。
教师讲解:“在很早以前,古人在寻找铁矿时,发现了磁石的吸铁性。”教师朗读:“石,铁之母也。以有磁石,故能引起子,石之不慈者,亦不能引也。”并提问学生,这段文字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古人把磁石的吸铁性比喻为母子之情,故称磁石。)为什么会有南北之极性呢?(磁石在地球磁场的作用下,静止时大致指向南北。)
“最早的指南针是司南,它大约出现在我国的战国时期。最初的指南针是用天然磁石制成的,样子像一只勺子,圆底,可以在平滑的‘地盘’上自由旋转,待它静止的时候,勺柄就会指向南方。这种形状奇特的装置被称做‘司南’。勺子的形状代表大熊星座。众所周知,大熊星座左侧的两颗星与北极星构成一条直线,勺的位置可以清楚地指示出南和北。北宋时期,将磁针和方位盘连成一体,制成了罗盘。罗盘的出现,是指南针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只要一看磁针在方位盘上的位置,就能确定出方位来。航海者们就是依靠罗盘在海上辨别方向的。”
3.小组探究。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根据教科书第16页豆博士的话,算一算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大约比欧洲早了多少年。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据史书记载,在我国的战国时期就已经提到指南针了,而战国时期的结束时间是公元前221年。请学生讨论:“为什么说郑和下西洋走向世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达尔文环球考察,都离不开小小的指南针?”
4.全班交流。各个小组汇报本组的讨论结果。
5.教师总结。教师应向学生强调:“指南针虽小,但它的历史功绩却是不可估量的。我们虽然不知道是谁发明了指南针,但他的功德是不朽的。”
《火药加快了人类前进的脚步》
教学目标
1.知道火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
2.理解火药的发明加快了人类前进的脚步,同时了解火药也增加了战争的危害。
3.初步了解科学与迷信的复杂关系。
4.进一步认识四大发明的伟大,萌发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火药的发明与人类文明进步的联系在哪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教师提问:“提起火药,谁都知道它的厉害,不过,你们知道火药是怎样发明出来的吗?”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7页的课文,并观察炼丹爆炸图。
2.讲解与讨论。教师讲解:“火药是古代炼丹师偶然发现的。本来炼丹师是为了求得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却意外地炼出了能够置人于死地的火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科学与迷信往往是奇妙的结合在一起的,火药的最初发明就是这样的。当硫磺、硝石、木炭这三样东西混合在一起,达到一定的比例时加热,极容易着火甚至发生爆炸。说不定还有一些炼丹师曾为此丧生呢!虽说他无意为科学献身,但科学史上却永远不会忘记是炼丹师发明的火药。但是仅仅靠偶然发生的事故是不能产生真正的发明的,人们在炼丹炉经常发生的爆炸事故中,经过反复摸索、尝试,才最终有了火药的发明。”
3.阅读与讨论。请学生观察教科书第17页下方的图(它们分别是古代不同时期的火箭),然后请学生想像一下,这些早期的火箭是怎样发挥火药的威力的?
请学生阅读和欣赏关于万户的文字和图画,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18页关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文字和照片。教师强调:“当你们为宇宙飞船遨游太空而赞叹的时候,应当记得像万户这样伟大的先行者,更应当记得发明火箭的是我们的祖先。现代火箭是高科技的产物,比早期的火箭不知进步了多少倍,但它们在原理上却是相同的。”教师还可以简单介绍一下人类航天事业发展的历史,如关于前苏联第一次进入太空、美国宇航员登月等,不必详细,但应当简单予以说明,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4.小小辩论会。教师向学生说明:“火药发明的利与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同学们对此可能也会有自己的看法。今天,我们召开一次小小辩论会,题目就叫做“火药的出现是不是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教师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
5.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辩论活动进行总结,应特别强调的是,问题的关键在于人 们如何利用火药,火药是否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最终还是由人类自己决定的。
第二课时
1.完成教科书第18页关于四大发明的作业。
2.搜集一些有关孔子的语录和事迹。
《思想家孔子》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的教育和道德思想,理解孔子关于教育和道德思想的格言。
2.了解孔子对后世及世界的影响,萌发敬仰之情。
3.初步学会评价历史人物,学习阅读历史资料。教学重难点:理解孔子的思想 教学手段:传统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孔子的资料及孔庙的图片等。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教师出示格言,并提问学生:“谁能告诉大家‘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什么意思?谁还知道这两句话是谁说的?”请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应强调孔子教育思想和道德思想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2.阅读与讨论。教师提问:“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人物,2000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尊奉他。孔子死的时候,家里只有三间小屋,经过历朝历代的扩建,如今已成为一座拥有466间房屋的浩大的孔庙,而孔庙的正殿即大成殿,其规模、气势可以与皇帝的金銮殿相媲美。那么,他为什么能被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所敬仰,并为世界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所推崇呢?”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20页的课文及教科书第21~22页的内容。教师用下面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孔子是一位怎样的人?(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从教40余年,拥有3000弟子、72贤人。他一生坎坷,无权无势,但多才多艺,不但是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而且还精通音乐,擅长骑射,因此享有很高的声望,赢得了人们的尊重。《论语》记录了他所讲的话以及他与弟子间的问答,这部书是今天人们研究孔子思想的唯一可信的依据。)
孔子有哪些主要成就?(孔子首创私人讲学,所教的学生不论等级身份都循循善诱。此外,他还编订、整理了中国文化的重要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
3.自由讨论。教师引导:“历经2000多年,孔子的许多关于学习和道德方面的思想,至今依然对我们是有益的。”布置学生讨论孔子的的格言,并让他们谈一谈自己的理解,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注意引导。除了教科书上呈现的以外,还可以做如下补 充:
“学而不思则罔(迷惑不解),思而不学则殆(精神懈怠)。”
“温故(温习旧知识)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知之者不如好(爱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乐意)之者。”
“学而时(按时)习(复习)之,不亦说(高兴)乎。”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4.总结。教师应强调孔子的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的宝贵财富,当然,他的思想也有局限性,比如维护等级制度、轻视妇女、看不起体力劳动者等,但他仍然是一位文化伟人,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思想遗产。
第二课时
作业
完成教科书第22页的“我喜欢的孔子格言”,可以选择教科书上或教学中出现的,也可以另外选择。
《伟大的军事家孙武》
教学目标
1.知道孙武是我国古代的军事家,知道孙武的著作《孙子兵法》。
2.知道《孙子兵法》不仅对我国,而且对世界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了解一些《孙子兵法》中的格言,并理解其意义。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介绍《孙子兵法》及其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影响方面的资料。教学重难点:了解《孙子兵法》的格言,理解其意义 教学手段:传统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活动及过程
一课时
1.导入。教师提问:“你们听说过‘百战百胜’‘出其不意’这两个成语吗?你们知道它们的出处和含义吗?”请几位学生发言。
2.讲解与讨论。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孙武的生平:“孙武是春秋末年吴国的一位将领。在孙武的指挥下,吴国打败了楚国,并成为战国时期一个强大的国家。”教师提问学生:“在海湾战争中,美国官兵人手一册《孙子兵法》,这是为什么?一部产生于2000多年前的军事著作,为什么会影响这样广?在使用了最先进武器装备的现代战争中,为什么人们还要向孙武这位古人请教呢?”请几个学生自由发言。
3.小组探究。以小组为单位,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23页的内容,请学生根据这些内容交流各自的看法,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补充一些孙子兵法中的名言。
4.全班交流。各小组向全班介绍自己的讨论结果,以及他们对教师所提问题的思考与回答。
5.教师总结,并对表现突出的小组给予表扬。
布置家庭作业。〖家庭作业〗
请学生搜集下一个课题中提到的几位人物的资料。为保证教学质量,可以将搜集任务落实到小组或个人。
《探寻古代科学家的足迹》
教学目标:
1.知道教科书中提到的几位我国古代科学家的主要成就,简要了解他们的生平。
2.提高搜集、整理和利用各种资料的能力。教学准备:
1.检查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提供相关资料,帮助他们完成作业,以保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师应对教科书中提到的几位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做足够详细的调查准备,并根据学生的接受水平加以整理。
教学重难点:理解科学家的成就对我们今天的学习有哪些启示 教学手段:常规课 教学方法:合作 探究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4页的文字,并讨论一下这个笑话说明了什么?(我国是最早采用十进位制记数法的国家。)
2.小组准备。教师引导:“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像十进位制这样的发明有很多,但许多都没有留下发明者的姓名。不过在史书中也详细地记载了一些科学家的伟大贡献,以及他们的生平,所具有的超凡的智慧、卓越的奋斗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在上次课上,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请同学们分别搜集教科书中提到的五位古代科学家的资料,这五位科学家是张衡、祖冲之、一行、郭守敬、李时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们的动人事迹。”
教师按照布置作业时的要求,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介绍其中的一位科学家。各个小组对每个成员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后,向全班做介绍。
在小组准备过程中,教师巡视并给予必要的帮助。
3.全班交流。在小组介绍的过程中,教师应适当予以补充和纠正。
4.教师总结。可以对每个小组的介绍给予有针对性的评价,并强调这些古代科学家为了追求真理,矢志不渝的高尚人格,以及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应对他们表达由衷的敬意。
第二课时
1.与家长共同欣赏教科书第28~29页“我给我家写家史”的内容。
2.告诉家长,在下次的品德与社会课上,每个同学要完成编写家史的任务,需要听取家长的意见,请他们帮助自己选取材料。
《学习写家史》 活动课 学习写家史
教学目标:
1.了解家庭的历史及变迁,进一步增强对于历史的亲近感。2.通过编写简单家史,学习一些历史学方法。教学重难点:学习历史学方法 教学手段:常规课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1.导入。教师询问学生家庭作业完成的情况、家长们对教科书上呈现的家史发表了什么看法,以及对写家史提出了哪些建议等,请几个学生谈一谈。
2.阅读与观察讨论。观察和阅读教科书第28-29页上的四幅家庭照片、小文写的家史以及“我家的大事与国家的大事”对照表,让学生就一说从这四幅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3.讲解与讨论。根据教科书第27页列举的确定历史时间、收集和整理资料、完成写作三大步骤,逐一与学生进行讨论,并对他们不甚清楚和不明确的地方加以说明、解释。
4.个人写作。每个学生根据课前的准备,开始编写自己的家史。总结。就学生写家史的情况给予有针对性的评价。
《俯瞰祖国大地》
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养育我们的祖国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2.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行政区划、首都、人口、地势、地形、资源和海域,知道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3.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提高和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探究和收集资料的能力。〖教学准备〗
地球仪、两半球图、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可能需要的各种书籍、杂志、画报等(尽可能是社会声誉较好的出版社的出版物)。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国土面积,以及辽阔的海域。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在四年级认识家乡的活动中,我们都知道了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我们生长的地方。下面就让我们去寻访祖国,了解我们生息的国土吧。”
2.情感引导。播放歌曲《我爱你,中国》作为背景音乐,可配以歌词的朗诵,观察教科书第30页呈现的地图,了解祖国的轮廓,阅读教科书第31页的文字,知道我国的基本轮廓形状像一只昂首挺胸的雄鸡。
3.阅读教科书第30页豆博士的话。
4.布置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确定开展“漫游中华”活动的寻秘方向,学生可以按小组为单位,也可以自由组合成寻秘小组,认领寻秘的任务。教师将准备好的各种资料分发给学生。“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探究方向:
(1)我们祖国的位置、国土面积和海域;
(2)我们祖国的大陆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3)祖国的行政区划;
(4)祖国的首都北京;
(5)祖国的地势、地形特点;
(6)全国人口及资源分布。
5.分组开展寻秘活动,如果需要,可以将这一活动延伸到课后。家庭作业
按照认领的寻秘任务收集资料,进行探究。
第二课时
1.导入。“我们祖国的领土如此辽阔,要寻访伟大的祖国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我们必须借助于地图。从三年级开始,我们已经学习了怎样在地图上确定方向,让我们利用课桌桌面(或举起一本教科书)来复习一下。”组织学生通过摸桌角,模拟确定地图上的8个方位。
2.学生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一:我国的位置。
(1)学生结合地球仪、两半球图或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图介绍:“我国位于世界的东方,在东半球的北半球,亚洲的东部,太平洋西岸。”
(2)全班同学确认,并开展识图活动,练习在地球仪或教科书第32页的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图上认识我国的位置。
3.学生继续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一(教师要主持交流,注意把握探究内容的完善和正确):我国的面积和海域。
(1)阅读教科书第33页的课文。
(2)学生结合教科书第30页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或教科书第32页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图介绍要点:
①我国国土辽阔,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
②我国东临太平洋,靠近大陆的部分是海。我国的海域辽阔,我国的东部由北向南分别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③距我国海岸线12海里以内的海域是我国的领海。距海岸线200海里以内,我国还拥有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权。
(3)识图练习。组织学生在地图上查找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4)指图练习。指名由学生在教学挂图上指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在指导学生指教学挂图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辅导:指图者要站在教学挂图的侧面,面向学生,手执教鞭指图,叙述的语言要与指图的动作一致。
4.作业(如果课堂上时间不够,也可以布置为家庭作业)。组织学生补充和完善自己在地图学习中的积累和收获,完成教科书第33页的作业。家庭作业
指图练习:在地图上指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绕着边境走一圈》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我国的范围,进一步感受到祖国的辽阔,产生深深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2.学习在地图上查找我国的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提高识图能力。
3.探究邻国的社会状况,收集相关资料,增强学生的国际理解。教学重、难点:
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增强学生的国际理解,明白我国与这些国家相邻、山水相依,应遵循和平共处的原则,与这些国家友好相处,互通有无。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准备
一幅较大的中国政区图。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检查复习。识图练习,我国的位置和海域。
2.导入。“我国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陆地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我国疆域辽阔,从东部海滨到最西部的帕米尔高原有5200千米,乘坐特快列车也要走两天多;从最北面的黑龙江省漠河到最南端的曾母暗沙相距5500千米。陆地上的疆界有两万多千米。”
3.学生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二:我国的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活动,在中国政区图上按照逆时针的方向查找我国的陆上邻国,按照顺时针的方向查找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教师可以让不同的小组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
4.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自己小组的探究结果。
(1)我国的陆上邻国是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越南,共15个国家。
(2)各小组选派代表指教学挂图介绍我国的陆上邻国。
(3)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4)各小组选派代表指教学挂图介绍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
5.课堂作业。指导学生完成教科书第34页的练习。
6.布置家庭作业―――查找有关邻国的位置、面积、气候、人口、民族文化、风土人情、语言、宗教、食品、服装等资料。
第二课时
1.复习检查。
(1)我国的国土面积。
(2)识图练习: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2.讨论。“由于我国与这些国家国土相邻、山水相依,相互了解,我国与邻国有着良好的贸易往来,很多边境地区都设有边境通商的市场。你知道我国所遵循的国与国之间交往的原则吗?”通过讨论帮助学生明确,“长期以来,我们国家遵循着和平共处的原则,与这些国家友好相处,互通有无。”
3.小组活动。交流探究活动的成果。由学生介绍所收集的资料,有关邻国的位置、面积、气候、人口、民族文化、风土人情、语言、宗教、食品、服装等。
4.讨论。教师提醒学生:“你还知道我们这些邻国最近的发展变化吗?”学生可以谈他们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中了解到的有关邻国的社会和政治等方面的变化。
5.从学生收集的材料中精选一部分图片和文字,制作一期班级板报。家庭作业
识图练习:在中国政区图上指出我国的陆上邻国及隔海相望的国家。
《认一认祖国政区》
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幅员辽阔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养育我们的祖国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2.知道我国的行政区划,知道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3.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提高和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探究和收集资料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认识祖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及简称,并能在地图上正确指出它们所处的位置。
2、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提高和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情景交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主合作、创新模仿、学科整合、照顾差异、张扬个性,运用讨论法、谈话法、演示法等多种策略。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准备
中国政区图,学生进行制作活动需要的白纸、硬纸板、胶水、剪刀等用具。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复习检查。
(1)我国的国土面积。
(2)识图练习: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2.导入。“我国的国土面积辽阔,每个地方的情况又很不相同,国家为了管理方便,就把全国划分为不同的行政区,我们来认一认祖国的政区。”
3.学生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三:祖国的行政区划。
(1)学生介绍:“我国太大了,各个地方的情况又不同,为了管理方便,就把全国分为34个省级行政区。中国政区图上每一个不同颜色的区域,就是一个省级行政区的范围。这其中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一共是3 4个省级行政区。”
(2)学生结合中国政区图,指图介绍:“自治区是我国少数民族实行区域自治的省级行政区。我国的5个自治区分别是: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直辖市是由国家直接管辖的省级行政区。我国的4个直辖市分别是:北京、天津、上海、重庆。”
“我国的两个特别行政区是:香港和澳门。”
(3)朗读教科书第37页的《祖国行政区歌》,结合《省级行政区的全称、简称和省级行政中心简表》,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识图练习,看谁记得快,记得多,指图准确。教师不必要求学生把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都记住,但可以提倡尽量记住我国的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和自己家乡所在的省份。
(4)趣味练习:“在地图上,找一找我们的家乡在哪个省(市、自治区)?省会(自治区首府)是哪里?与我们家乡所在的省相邻的省(市、自治区)是哪些?它们的省会和自治区首府又是哪里?”
4.识图比赛,看谁记得多,指图正确,并给予表扬。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使用中国政区拼图做拼图游戏。
5.课堂练习。以小组或同桌为单位,填写教科书第37页的表格。
6.布置家庭作业:
(1)识图、指图练习―――我国的省级行政区。
(2)结合每天晚上电视“新闻联播”后的“全国天气预报”节目进行识图练习。
第二课时
按照教科书第38~39页的步骤,组织学生制作祖国政区拼图。家庭作业
通过识图,复习本课学习的我国的行政区划。
《首都北京》
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北京,知道首都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
2.认识北京的位置,知道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还是一座国际化、现代化的大都市。
3.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提高和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探究和收集资料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和小组成员一起搜集、筛选、研究与主题有关的资料,并进行信息整理加工,还能用不同的形式展示与交流自己和小组的学习成果。
2、进行信息整理加工,还能用不同的形式展示与交流自己和小组的学习成果。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准备
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可能需要的各种书籍、杂志、画报等(尽可能是社会声誉较好的出版社的出版物)。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复习检查。指挂图练习:指出我国的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和家乡所在的省(自治区)、省会(自治区首府)。
2.导入。“我国省级行政区的4个直辖市中,为首的是首都北京。你知道什么是首都吗?首都是一个国家最高的政权机关和政府机构所在地的城市。作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来了解我国的首都―――北京。”
3.学生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交流四:首都北京。教师要主持交流,注意把握探究内容的完善和正确。
(1)阅读教科书第40页的课文。
(2)学生结合中国政区图或中国地形图介绍要点:
①可以观看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庄严的升旗仪式录像作为导入,介绍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党和国家领导机构的所在地。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北京有哪些党和国
家领导机构。
②边指中国地形图边介绍,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西北部,它的西北方是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东南面临华北大平原和渤海湾”,所以,平常又说北京是“北依山险,南控平原”,位置十分重要。
③结合相关的图片资料介绍北京“是一座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她作为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前后有近800年的历史了。”“北京有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天安门城楼,有世界上最大的广场―――天安门广场,有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故宫,有我国古代最宏伟的建筑―――长城,还有众多的宫苑、坛庙等古建筑群。”
④结合教科书第40页的图片资料介绍:“天安门广场中央矗立着庄严肃穆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广场北面是雄伟的天安门城楼,西面是人民大会堂,东面是国家博物馆,南面是毛主席纪念堂。”
阅读教科书第41页豆博士的话。
4.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教科书第41页的填空,并进行交流。
第二课时
1.复习检查。指挂图练习:首都北京的位置。
2.阅读教科书第42页图片和课文:“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座充满着传统 气息的古都。”
3.学生继续“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交流。
①观察并确认教科书第42页图片的内容;
②学生们还可以介绍北京还有哪些名胜古迹,介绍富有特色的北京的传统文化。
4.阅读教科书第43页图片和课文:“北京还是一座充满生机的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通过交流明确:北京是一座有着10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公路、铁路和航空线把北京和祖国各地以及世界联系起来。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建设得越来越好,更加生机勃勃、欣欣向荣。
5.学生讨论:“你们知道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将在我国首都北京举行吗?这和北京的建设、发展有什么关系?”“你知道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标志吗?”“关于首都北京,你还知道什么?有什么加以补充?”
6.识图练习。
(1)在中国地图上找到首都北京的位置。
(2)查找地图,从我们家乡去北京怎么走?
《三级阶梯上的国土》
教学目标
1.了解祖国多样的地形地貌。
2.知道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
3.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提高和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探究和收集资料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分布特点。
2、我国地形的多样性。
3、对学生的识图能力训练。
4、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分布特点。教学准备
中国地形图,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可能需要的各种书籍、杂志、画报等(尽可能是社会声誉较好的出版社的出版物)。教学活动及过程
一课时
1.复习检查。
(1)指挂图练习:指出我国的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家乡所在的省(自治区)、省会(自治区首府)。
(2)教师讲解:“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在学习地图的时候,认识地图上的图例和颜色十分重要。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首歌谣押‘平原、低地用绿色,高原、山地黄棕色,河湖、海洋用蓝色,雪线以上用白色,密集的小点是沙漠。’”
2.学生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交流五:祖国的地势。教师主持交流,并注意把握探究内容的完善和正确。
(1)阅读教科书第44页的课文。
(2)学生结合中国地形图介绍要点:
①在中国地形图的陆地部分,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海拔高度。海拔高度就是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高度。
②识图练习。在中国地形图上查找我国西部棕色地区、中部黄色地区、东部绿色地区的海拔高度各是多少?通过查找中国地形图明确:我国西部棕色地区的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中部黄色地区的平均海拔在2000~1000米;东部绿色地区的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下。
③结合教科书第45页的中国地势剖面图,认识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
④小结:“我国地势总的特点是西高东低,从西向东逐级下降,十分像三级阶梯。”“但是同学们要注意,一般我们讲的台阶,是把最低的一级叫做第一级阶梯,高一些的叫做第二级阶梯、第三级阶梯;在认识祖国地势的三级阶梯时,是把最高的一级叫做第一级阶梯,低一些的叫做第二级阶梯,最低的叫做第三级阶梯。”
3.识图练习。通过中国地形图上颜色的区别来指图,我国三级阶梯的区域范围各从哪里到哪里。
4.学生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交流五:祖国的地形。教师主持交流,并注意把握探究内容的完善和正确。
(1)阅读教科书第44页的课文。
(2)学生结合中国地形图介绍要点:
①我国的国土面积辽阔,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五种地形都有分布。
②识图练习。组织全班同学在中国地形图上逐项查找,并由负责汇报的学生向全班同学指图介绍。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5.查找中国地形图并讨论:“我们的家乡在祖国的哪一级阶梯上?属于什么地形区?” 家庭作业
识图练习:在中国地形图上指出我国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
《黄河东流水》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自古以来就懂得择水而居,黄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是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体验并感受祖国地域环境的博大,从对母亲河的热爱,升华为更加热爱伟大祖国的情感。
2.学习优秀中华儿女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格,感受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黄河精神,受到优秀道德情操的陶冶。
3.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提高通过识图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收集资料的能力。
4.了解黄河的源流概况,并沿着这条线索,了解流域内各地区的社会发展概况,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教学重、难点:
黄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是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体验并感受祖国地域环境的博大,从对母亲河的热爱,升华为更加热爱伟大祖国的情感。教学时间:六课时 教学准备
1.中国地形图、黄河流域图。
2.歌曲录音:《黄水谣》《黄河颂》《我的祖国》。
3.有关黄河流域中华文明的资料和图片。〖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起源、生存、延续都离不开水的滋养。自古以来,人类就懂得择水而居,沿河湖而居的生存方式。从古代的祖先到现在,我们中华民族一直生活在世界上两条著名江河的怀抱之中,这就是黄河和长江。黄河、长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我们自豪地称她们为我们民族的母亲河。”
2.朗读教科书第50页的课文。
3.讨论。“为什么人类要择水而居,沿河湖而居?为什么几个古代文明的发源地都以河流为标志?”简单提及印度的恒河文明、巴比伦的两河文明(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埃及的尼罗河文明、中国的黄河文明等,只要学生能够理解水能够满足人们
生存的基本需求,便于发展农业生产等即可。
4.欣赏教科书第50~51页的通页照片,播放歌曲《黄水谣》并朗读歌词。
5.分小组布置任务。“看着照片,我们感受到黄河以她英雄的气概出现在亚洲的原野,我们想知道她是怎样从高山之巅,穿过中原大地,流入大海的怀抱,更想知道自古以来,黄河母亲是怎样哺育我们中华民族的。要想探究这么多的内容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先确定调查了解的方向。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确认调查的范围,做好分工,然后分头进行准备。”
教师出示探究、调查的方向和范围:(1)黄河的发源地、流程情况;(2)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3)黄河凝聚的民族精神;(4)变“害河”为“利河”;(5)拯救母亲河。
各小组在确认了探究、调查的方向和范围后,就要讨论和分配各位小组成员的任务,教师要在各组间巡视,帮助各小组制定出合理的计划,以确保探究、调查任务的完成。
6.教师小结。教师要肯定学生分工和制定计划的成绩,同时建议他们可以利用地图、报刊、杂志、各种旅游手册等,从中收集需要的资料和图片。要求各小组在课下多做交流,发挥合作的优势,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筛选和补充,使之尽量充实。家庭作业
按照认领的探究任务收集资料。
第二课时
1.导入。(1)播放歌曲《黄河颂》(我站在高山之巅„„)。(2)教师引导:“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了解黄河。先了解黄河的发源地和流程。”
2.借助中国地形图或黄河流域图进行讲授。
(1)导入。“我国古代伟大诗人李白曾经有过歌颂黄河的著名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你们明白其中的含义吗?诗句其实是描述了黄河的流程,形象地说明了万古奔流直向大海的黄河之水,发源于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因为我们前面已经学习过,青藏高原地处我国的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
(2)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的北麓,黄河的源头是高山融化的雪水形成的。
(3)黄河发源后,沿地势曲折东流,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9个省(自治区),注入渤海,全长5460千米,是我国第二长河。
(4)指导学生练习。“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到黄河的发源地,并寻找黄河流经的9个省(自治区),再查找这9个省(自治区)的简称。”
(5)朗读并记忆歌谣。朗读并记忆教科书第51页的歌谣。
(6)学习并理解教科书第52页的课文“九曲黄河天上来”。
3.识图练习。在中国地形图上查找黄河的源头、流经的省(自治区)和入海口。
4.学生开展“探究黄河源头和流程”活动的成果汇报。由学生指中国地形图汇报黄河源头青海段的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黄河的源头是高山积雪融化而形成的,黄河源头是高原草甸地区,那里黄河的河水是清澈的,并不浑黄;黄河源头地区主要是藏族同胞生活的地区;龙羊峡高坝是黄河第一坝;这一地区的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湖畔有鸟岛自然保护区;西宁市是青海省省会;塔尔寺是藏传佛教的圣地。家庭作业
在中国地形图或黄河流域图上查找黄河的源头和流经省(自治区)、注入的海洋。
第三课时
1.检查复习。识图练习:在中国地形图或黄河流域图上指出黄河的源头、流经的省(自治区)和注入的海洋。
2.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到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高山积雪融化的雪水汇聚成黄河的源头,蜿蜒流出青海省以后,在甘肃、四川省绕了一个弯,又进入了甘肃省。”
3.学生继续开展“探究黄河源头和流程”活动的成果汇报。由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汇报黄河甘肃段的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黄河流下青藏高原,进入甘肃;黄河流经甘肃省省会兰州市是我国西北最大的工业城市,20世纪初在黄河上建造的第一座铁桥是用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的,至今还横跨在兰州市区的黄河河面上。
4.学生继续开展“探究黄河源头和流程”活动的成果汇报。由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汇报黄河宁夏段、内蒙古段的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
黄河经过上游最大的水利工程刘家峡水电站以后,就流出了甘肃,进入了宁夏。宁夏回族自治区是我国回族同胞最集中的地区;回族同胞信奉伊斯兰教,在银川市 建有南关大清真寺。“九曲黄河富宁夏”,黄河造就了宁夏的“塞外江南”。
黄河流出宁夏就进入了内蒙古的河套地区,这里是内蒙古最富饶的地区;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蒙古族同胞最集中的地区;蒙古族同胞善骑射,以放牧为生,逐水草而居,居住的帐篷很有特色,叫做蒙古包,蒙古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
5.教师小结。“对河流的流程,一般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段。前面我们了解了黄河从发源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的情况,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口市是黄河上游的结束地点,再往下黄河就进入中游地区了。”
6.学生继续开展“探究黄河源头和流程”活动的成果汇报。由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汇报黄河中游的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黄河流过河口市以后,拐了一个90度的弯,向南穿过陕西、山西,成为这两个省的省界,到了三门峡,又拐了个直角,向东流去,直到河南省的孟津,这一段是黄河的中游。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在这里冲刷并携带了大量的泥沙,使得河水变成浑黄不堪了。
7.学生继续开展“探究黄河源头和流程”活动的成果汇报。由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汇报黄河下游的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黄河下游是平原地区,地势变得平坦了,水流平缓,河面也更加宽阔了。从河南孟津以下,黄河经过河南省的省会郑州,它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城市和交通枢纽。河水继续流向东北,进入山东省,最后汇入渤海。
8.朗读教科书第52页的课文―――“九曲黄河天上来”。
9.教师借助教学挂图进行总结:“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的北麓,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自治区),注入渤海,全长5500千米,是我国第二长河。”
10.教师总结,布置家庭作业。家庭作业
在中国地形图上查找黄河的源头、流经的省(自治区)和注入的海洋。
第四课时
1.检查复习。(1)朗读或背诵歌谣。(2)识图练习:在中国地形图上指出黄河从源头开始,流经的省(自治区)。
2.引言:“滔滔的黄河水养育了中华民族,从遥远的古代以来,我们中华民族就在黄河流经的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所以黄河是养育我们民族的母亲。”
3.学生继续开展“探究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活动的成果汇报。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汇报有关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的资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
在距今100万年以前,蓝田猿人就生活在黄河流域。后来,中华民族的祖先又在这一区域创造了半坡文化。被誉为我们民族“人文始祖”的黄帝,带领我们的远古先人在这里扎下了民族的根基。
黄河的上游地区有着著名的古丝绸之路。兰州市就位于丝绸古道上。在丝绸之路的甘肃段,很多遗迹记录着中华民族辉煌的古代文明:著名的麦积山石窟、万里长城的西止点嘉峪关、世界人类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
黄河中游地区的西安、咸阳、洛阳、开封等历代古都,龙门石窟、云岗石窟、佛教圣地五台山、悬空寺、应县木塔、晋祠、平遥古城„„都留下了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
4.朗读教科书第53页的课文―――“造就华夏文明的黄河”。
5.教师总结:“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就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创造了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文明。黄河是养育我们民族的母亲。” 家庭作业
建议根据课上学习的内容,阅读更多的有关黄河流域的书籍和资料。
第五课时
1.播放歌曲《抗日军政大学校歌》。
2.朗读教科书第54页的课文―――“凝聚民族精神的黄河”。
3.学生继续开展“探究黄河凝聚民族精神”活动的成果汇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亡的时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英勇抗战,革命圣地延安就在黄河流域,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正是凭着这种精神和力量,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八年浴血抗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结束了100多年来被列强宰割的屈辱历史。
4.播放抗日革命歌曲,如《保卫黄河》(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游击队之歌》《大刀进行曲》《太行山上》等。
5.朗读教科书第55页的课文―――“民族英雄马本斋”。
6.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教科书第55页的讨论内容:“你明白马本斋在病重期间对儿子语重心长的话语的含义吗?读了民族英雄马本斋的故事,你有哪些感受?你还知道哪些凝聚着民族精神的英雄事迹?”
7.教师总结。
第六课时
1.引言:“黄河以她万古流淌、奔流不息的河水养育了我们中华民族。但是,历史上,黄河的桀骜不驯又曾经给我们民族带来过深重的灾难。下面就根据我们收集到的资料,来了解一下黄河的功过。”
2.学生继续开展“探究变害河为利河”活动的成果汇报。由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汇报有关黄河功与过的资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
(1)黄河的功。①黄河为沿河地区供应大量的工、农业用水,造就了有“塞上江南”之称的河套平原灌区。②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携带了大量的泥沙下泄,流到下游平原地区,流水速度减慢,泥沙沉积下来,这些肥沃的泥沙造就了河南、山东肥沃的土地,使这里成为农业发达地区。③黄河还携带大量的泥沙入海,在入海口淤积出不断扩大的黄河三角洲。④黄河上游从海拔4000多米的第一级阶梯流向平均海拔2000~1000米的第二级阶梯,河水从高处跌落下来,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成为我国水力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2)黄河的过。①流经黄土高原的黄河中游,携带了大量的泥沙下泄,这些泥沙数量巨大,达到每年16亿吨。流到下游平原地区,流水速度减慢,泥沙沉积下来,泥沙抬高了河床,使河床高出地平面,造成了“地上悬河”。一遇到暴雨就泛滥成灾,使老百姓流离失所。②泥沙的淤积使河道堵塞,造成黄河下游经常改道,形成黄河故道和黄泛区。
练习活动:黄河每年携带的泥沙量达16亿吨,请计算一下,如果用载重6吨的卡车运送,需要多少辆。
(3)50多年来,在黄河上、中游修建了大量的梯级电站、水库和很多水利设施。像龙羊峡、青铜峡、刘家峡、三门峡等水电站和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变水害为水利,黄河已经安澜50多年了。
3.朗读教科书第56页的课文―――“黄河的功与过”。
4.教师结合黄河泛滥给下游两岸人民带来的灾难,介绍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的先进事迹。
5.阅读教科书第57页的课文―――“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
6.朗读教科书第58页的课文―――“为了明天的黄河”。
7.学生继续开展“探究拯救母亲河”活动的成果汇报,由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汇报有关拯救黄河的资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进行讲授。其要点是:黄河源头地区过度放牧,鼠害猖獗,使得草场退化、沙漠化进程加快;沿河用水量不断增加,黄河水越来越少;黄河断流等问题。开展保护母亲河行动。
8.教师总结。
《长江的诉说》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自古以来就懂得择水而居,长江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是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体验并感受祖国地域环境的博大,从对母亲河的热爱,升华为更加热爱伟大祖国的情感。
2.学习优秀中华儿女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格,感受不屈不挠、勇往直前、仁爱宽容、大气磅礴的长江精神,受到优秀道德情操的陶冶。
3.进一步提高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收集资料的能力。
4.了解长江的源流概况,并沿着这条线索,了解流域内各地区的社会发展概况,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教学重难点:
1、感受祖国地域环境的博大,从对母亲河的热爱,升华为更加热爱伟大祖国的情感。
2.学习优秀中华儿女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格,感受不屈不挠、勇往直前、仁爱宽容、大气磅礴的长江精神,受到优秀道德情操的陶冶。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准备
1.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长江流域图。
2.歌曲录音:《长江之歌》《我们的田野》。
3.有关长江流域的资料和图片。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播放歌曲《长江之歌》。
2.朗读教科书第60页的课文。
3.教师借助中国地形图或长江流域图进行讲授。
(1)“长江发源于青海省的各拉丹冬雪山,曲折东流,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
(2)“长江在青海省发源以后,向东向南,流经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市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注入东海。”
(3)出示歌谣,帮助学生识图。歌谣:第一大河是长江,发源于青海西南部。流过川、藏、滇,穿过渝、鄂、湘,赣、皖、苏、沪要记住。全长六千三,注入东海水力富。
4.课堂练习。识图:长江的流程。
5.探究活动。
(1)布置探究内容。由教师指地图讲:“和其他河流一样,长江也分为上、中、下游三段。从源头到湖北省的宜昌是长江的上游,从宜昌到江西省的湖口是长江的中游,从湖口到入海口是长江的下游。现在我们就从地图上找一找:①长江的上游江段;②长江上游流经什么地形区;③长江上游地区的环境怎样;④长江上游的水流状况。”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找地图,进行探究。
(3)课堂讨论。学生交流“探究长江上游状况”的成果。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或长江流域图进行汇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从源头到湖北省的宜昌是长江的上游;长江上游流经我国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以及海拔2000米的云贵高原地区和四川盆地地区,分别属于我国的第一级和第二级阶梯地区;那里山高林密,江水奔流于峡谷之中;长江上游的江水清澈,是从高处向低处一路跌落下来的,所以江水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闻名于世的长江三峡就位于此河段,宏伟的三峡水利工程正在建设之中。重庆市是我国西南部重要的工业城市,钢铁、机械、汽车制造、纺织、食品等工业十分发达。
6.朗读教科书第62~63页的课文。
7.学生齐诵在语文课上学习过的李白的诗―――《早发白帝城》。家庭作业
收集相关资料并从地图上查找:①长江的中游、下游江段;②长江中游、下游流经什么地形区;③长江中游、下游地区的环境怎样;④长江中游、下游的水流状况;⑤长江中游、下游地区的建设成就。
第二课时
1.复习检查。(1)集体朗读长江源流的歌谣;(2)识图:长江的流程。
2.学生进行“探究长江中、下游”活动的成果汇报。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或长江流域图汇报有关长江中、下游情况的资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
长江中游:长江穿过三峡流到宜昌,结束了上游到达了中游,流经湖北到达江西的湖口,这便是中游段。
长江下游:从江西省的湖口到长江入海口便是长江下游段。
长江中、下游地区处于我国的第三级阶梯,地势低平,河湖众多,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工农业均发达,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3.朗读教科书第64页的课文。
4.学生继续进行“探究长江中、下游”活动的成果汇报。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或长江流域图汇报有关长江中、下游情况的资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
长江中、下游是平原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可以说是沃野千里。可以结合播放学生在音乐课学习过的儿童歌曲《我们的田野》(我们的田野,美丽的田野,碧绿的河水,流过无边的稻田,无边的稻田„„)进行介绍:由于长江中、下游地处平原地区,又有很多支流汇合进来,所以江面开阔,江水流速平缓,利于航运,素有“黄金水道”之称。长江在这一地区还经过湖北省省会武汉市、江苏省省会南京市和直辖市上海市。武汉是我国中部重要的工业城市,钢铁、机械、汽车制造、造船、纺织等工业十分发达。南京是我国的历史名城,有多种工业,尤其是化学工业在全国占重要地位,还有我国目前最大的铁路、公路桥―――南京长江大桥。上海市是我国第一大城市,也是世界大都市之一,经济、科学文化、交通均高度发达。
5.朗读教科书第65页的课文。
6.课堂练习:完成教科书第64~65页的填空。
7.教师总结。家庭作业
1.通过识图练习,巩固学习过的有关长江的知识。
2.布置探究任务。预习教科书第66~67页的内容,收集有关长江环境和保护母亲河行动的资料。
《走进民族大家庭》
教学目标
1.形成各民族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团结友爱的情感和态度。
2.进一步提高识图能力、收集资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知道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都拥有独特、绚丽的民族文化,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教学重难点:
1、知道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绚丽的民族文化,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提高学生收集资料能力、识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2、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会互相理解,学会互相尊重,学会团结友爱。教学方法
以活动为主,通过说一说、猜一猜、贴一贴等活动,让学生认识更多的民族文化。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准备
1.56个民族的完整目录。
2.有关少数民族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实物等,以及中国政区图,供学生活动时使用。
3.歌曲录音:《歌唱祖国》《爱我中华》。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欣赏教科书第68页的照片。
2.组织探究活动。确定开展“认识祖国大家庭”活动的寻秘方向,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也可以自由组成寻秘小组,认领寻秘的任务。
“认识祖国大家庭”寻秘活动的探究方向:
(1)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组成;
(2)我们国家都有哪几个自治区,为什么会有少数民族自治区;
(3)我国的少数民族及分布;
(4)我国的特别行政区;
(5)我国的宝岛台湾;
(6)华人、华侨的中国情结。
3.分小组开展“认识祖国大家庭”的活动,如果需要,可将活动延伸到课后。
第二课时
1.复习检查。指图练习:在中国政区图上指出我国的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和家乡所在的省(自治区)及省会(自治区首府)。
2.导入。“通过前面一个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域辽阔,国土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有着辽阔的海域,是一个有着近13亿人口的大家庭。那么,我们的大家庭都有哪些成员呢?带着这个问题,还是让我们走进我们的民族大家庭来认识一下吧!”
3.阅读教科书第68页的课文。
4.讨论。教师询问学生是否听过并会唱《爱我中华》这首歌曲,并播放歌曲录音,和学生一起唱。教师提问学生:“我们的祖国大家庭里有多少个民族成员?对于祖国大家庭里的民族成员,同学们知道多少?”让学生说一说他们所知道的民族,教师随手将学生所提到的民族写在黑板上,并简单介绍学生没有提到的民族。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教科书第69页的中国主要民族分布图,找到图中所列举的18个少数民族及其聚居地。
6.讨论。组织学生按照教科书第69页的讨论要求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在全班进行汇报。
7.教师总结:“我们祖国大家庭里有56个民族成员,分布在祖国各地,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有的民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有的民族只有本民族的语言,但没有文字。各个民族都有自己值得骄傲的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所有这些都是和各民族居住地的地理环境、民族形成的历史分不开的。课后,同学们可以就这些内容进行深入了解。”〖家庭作业〗
每个学生自由选择一个民族(如果学校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则应该包括汉族),收集有关这个民族的资料(应注意排除教科书中已经介绍过的4个和将要介绍的藏族和新疆等少数民族)。
《一起采集民族之花》
教学目标
1.形成各民族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团结友爱的情感和态度。
2.进一步提高识图能力、收集资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知道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绚丽的民族文化,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教学准备〗
1.就教科书第70~73页所介绍的4个少数民族准备一些资料。
2.歌曲录音:《爱我中华》《大中国》,以及回族民歌《宁夏花儿》、朝鲜族歌曲《阿里郎》、黎族歌曲《请到天涯海角来》和《红色娘子军连歌》等。
3.有关各个少数民族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实物等,以及中国政区图,供学生教学重难点:
1、通过收集资料,了解各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绚丽的民族文化。
2、形成各民族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团结友爱互助的情感态度。教学方法
以活动为主,通过说一说、猜一猜、贴一贴等活动,让学生认识更多的民族文化。教学时间:三课时 课堂活动时使用。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复习检查。指图练习:在中国政区图上指出我国的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50
第二篇:五年级思品与社会教案(上)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我们共同的祖先》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是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
2.知道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是炎帝和黄帝,了解有关他们的传说、故事与历史。
3.为祖国的悠久历史而自豪,知道自己是炎黄子孙的一员,产生民族认同感。教学准备
1.事先掌握学生对“炎黄子孙”这一称呼的了解程度。
2.基于对学生的了解,准备一些有关炎帝、黄帝及其他一些远古神话传说。教学重难点:了解四大文明古国,感受民族气氛 教学方法:合作 探究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布置学生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2页的文字及插图。教师提问:“身着不同服装的孩子各自站立在什么位置上?请你们猜猜看,他们手里举着的是什么?”(图中展现了埃及的象形文字―――在羊皮上、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在泥板上、印度的梵文―――在贝多罗树叶上和中国的汉字―――在纸上。)
2.讲解与讨论。教师讲解:“同学们已经知道,在我们这个地球上有几条与人类文明息息相关的古老河流―――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印度河、黄河和长江。在这些大河的两岸,诞生了最早的人类,它们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并孕育出了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这四大文明古国。”教师提问学生:“我们中国与其他文明古国相比,有哪些特点?”(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历史没有间断过的国家。)
3.全班讨论。教师引导:“作为中国人,应当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有关我们国家历史的内容。同学们一定都听到过‘炎黄子孙’这个名称,谁能来解释一下,它是什么意思?”请学生自由发言,并引导学生了解炎帝和黄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两个领袖,被尊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
4.阅读与讨论。教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页的文字,并适当地予以解释。重点应放在,我们国家很早就有了农业文明,远古先民很早就懂得了种植小米和水稻。在没有文字之前,历史主要靠人们口头传递,而有关炎帝和黄帝的许多故事就是这样被流传下来的,并且与许多神话结合在一起。
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4页有关炎帝与黄帝的文字,以及小文的话,并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围绕炎帝和黄帝的各种传说,教师也可以做适当的解释:由于没有文字记录,而且时间过于久远,人们很可能把许多人的发明、贡献都归于这两个人物了。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5.同伴阅读。同桌之间共同阅读教科书第5页有关伶伦和仓颉的文字,并相互交流各自的看法。教师提示学生,可以向同桌介绍自己知道的其他的古代传说。
6.自由讨论。请学生自由发言,介绍与同桌阅读与交流的结果。
7.教师总结,应特别突出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以及中华民族的源远流长。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我们共同的祖先》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是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
2.知道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是炎帝和黄帝,了解有关他们的传说、故事与历史。
3.为祖国的悠久历史而自豪,知道自己是炎黄子孙的一员,产生民族认同感。教学准备
1.事先掌握学生对“炎黄子孙”这一称呼的了解程度。
2.基于对学生的了解,准备一些有关炎帝、黄帝及其他一些远古神话传说。教学重难点:了解四大文明古国,感受民族气氛 教学方法:合作 探究 教学活动及过程 作业。
1.让学生完成教科书第5页的填空作业。
2.让学生搜集一些古代的神话和传说。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坚忍不拔的炎黄后代》 教学目标
1.知道一些有关中华民族的古老神话和故事。
2.理解在这些神话和故事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高尚品质。〖教学准备〗
1.了解学生对中华民族古代神话传说的了解和熟悉程度。
2.根据学生的熟悉程度和阅读水平选择一些有关的书籍。教学重难点:感受神话故事与民族精神的联系 教学手段:传统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教师了解学生搜集古代神话传说的情况,并可以让几个学生谈一谈他们搜集的情况,如从哪里找到的、是什么内容等。
2.阅读与讨论。教师为学生朗读教科书第6页的课文,并告诉学生:“在今天的课上,我们也要像教科书中五年级(2)班的同学那样,召开关于古代神话和传说的主题班会。让我们先从乐乐和小文搜集到的故事开始吧。”教师请两名学生分别朗读教科书第6~7页上的精卫填海和大禹治水的故事,然后请学生以自由发言的形式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可以适当地加以引导:“这两个故事反映了什么样的精神和优秀品质?”(精卫填海的故事反映的是顽强、勇敢、不畏艰难、坚定不移的精神,大禹治水的故事反映的是公而忘私、大公无私、坚持不懈等优秀品质。)
3.小组准备。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自己搜集到的神话与传说,并共同探讨其中所反映的精神和优秀品质。教师也可以将事先准备好的书籍分发给各个小组阅读,并做好向全班介绍的准备。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巡视,并适当地帮助学生选择故事,尽可能避免小组之间的重复。
4.教师总结,督促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为下次的交流做好准备。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坚忍不拔的炎黄后代》 教学目标
1.知道一些有关中华民族的古老神话和故事。
2.理解在这些神话和故事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高尚品质。〖教学准备〗
1.了解学生对中华民族古代神话传说的了解和熟悉程度。
2.根据学生的熟悉程度和阅读水平选择一些有关的书籍。教学重难点:感受神话故事与民族精神的联系 教学手段:传统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活动及过程
1、以小组为单位,继续为故事会做准备。
2、全班交流。每个小组推选代表,向全班介绍一两个故事,并根据小组的讨论结果,说明所反映的精神和优秀品质。
3、教师点评和总结。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历史为伴》 教学目标
1.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历史感。
2.知道并学会使用公元纪年的方法。
3.通过风筝等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感受历史与自己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通过风筝等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感受历史与自己的密切联系,增强民族责任感
教学方法:合作 讨论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同学们都知道,历史能够告诉我们发生在很久以前的事情,比如前面学习过的炎帝和黄帝,就生活在几千年前。但是这么长的时间,人们怎样表达它呢?比如,提到我国伟大的诗人李白时会怎样说?(李白是唐朝人。)又如,大家都知道的万里长城,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修建的?那么,如果有个来自非洲或者欧洲的小学生向你提同样的问题,你应该怎样回答他,才能让他完全明白呢?”
2.阅读与练习。教师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8页的课文,并强调,公元纪年就是准确表达历史时间的一种方法。让学生自己阅读教科书第8页的其余文字,并告诉学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国家可能有自己表达历史时间的独特方式,就像我们中国有秦、汉、唐、宋,但是其他国家的人要明白就会比较困难。而公元纪年是通用的,用它来表示历史时间,大家都可以明白。比如上面提到的问题,可以告诉非洲或者欧洲的小学生,李白是生活在公元7世纪的人,秦朝在公元前221―前206年之间,对方就会明白了。
3.探究讨论。教师引导:“历史能够告诉我们从前的事情,那么它是不是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吧。”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阅读教科书第9页小女孩的话和关于风筝历史的文字,并和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教师可以找几个学生向全班谈一谈自己读完这段文字的想法。
教师根据自己在课前所做的准备,采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做例子,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历史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自己与历史的联系。
教师让学生从教科书上风筝的故事、教师所讲的例子入手,谈一谈自己想到的历史、自己与历史的联系。
4.教师紧紧围绕本课题“与历史为伴”进行总结:“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事物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们都有自己的历史,比如我们使用的物品、吃的食物都是如此。我们的国家、我们所在的家庭,以及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历史,历史和我们的生活相依相伴,它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
布置家庭作业。
家庭作业:通过各种方式对造纸术进行了解。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历史为伴》 教学目标
1.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历史感。
2.知道并学会使用公元纪年的方法。
3.通过风筝等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感受历史与自己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通过风筝等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感受历史与自己的密切联系,增强民族责任感
教学方法:合作 交流 教学活动及过程
汇报对造纸术进行了解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传递文明的纸》 教学目标
1.知道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
2.通过讨论、探究、体验纸的发明和制作过程,并通过与纸发明以前的中西方不同的书写材料的对比,感悟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伟大的创造。
3.了解纸的作用,特别是纸的传播对世界的影响,认识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
4.学习评价历史人物。教学准备
1.学生体验活动时所需的各种材料,如木版、小块的布和绸缎、泥板、皮革、石板等。
2.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准备制纸的原料及用具。教学重难点:知道纸的发明与文化的息息相关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请学生再一次欣赏教科书第2页的图画,并引导他们:“你们还记得吗,这几个小朋友手里举着的是什么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印度的梵文和中国的汉字。)这些文字又是写在什么材料上的呢?(埃及的象形文字―――在羊皮上,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在泥板上,印度的梵文―――在贝多罗树叶上,中国的汉字―――在纸上。)
这幅画的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想有些同学已经猜到了,是想告诉我们,是我们中国人最早发明了造纸术。”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10页的课文。
2.体验活动。“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活动,老师准备了一些材料,每个同学选择其中的一种,在上面或写字或画简单的图画,然后与自己平时用纸写字和画画的体验进行比较,完成教科书第10页下面的作业。”
3.全班交流。请几个学生发表自己完成的作业内容。
4.阅读与讨论。教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1~13页的内容,然后就下面的问题与参考答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学生既可以通过阅读教科书进行回答,也可以利用课外知识进行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做适当的补充和修正。
在没有纸的时代,我们的祖先把字写在什么上面?(中国有动物的骨头―――甲骨、竹木简、丝绸等,其他国家有纸草、羊皮、泥板等。)
为什么竹简、泥板和羊皮等书写材料没有被流传下来呢?结合教科书第11页呈现的“东方朔的信”等内容,以及学生利用不同材料写字、做画的体验,引导学生回答。(这些材料都有笨重、书写时费力以及不好保存等缺点,因此,一旦纸张出现,它们就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必然会被淘汰,未能流传下来。)
5.探究与讨论。让学生根据教科书第12页的造纸图,自己总结出造纸的主要过程与步骤。教师请学生自由发言,然后根据他们的回答,在黑板上写出主要的步骤。(备好原料―漂洗―切碎―捣烂―蒸煮―再捣烂成泥―制成纸浆―用筛子捞取纸浆―晾干。)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传递文明的纸》 教学目标
1.知道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
2.通过讨论、探究、体验纸的发明和制作过程,并通过与纸发明以前的中西方不同的书写材料的对比,感悟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伟大的创造。
3.了解纸的作用,特别是纸的传播对世界的影响,认识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
4.学习评价历史人物。教学准备
1.学生体验活动时所需的各种材料,如木版、小块的布和绸缎、泥板、皮革、石板等。
2.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准备制纸的原料及用具。教学重难点:知道纸的发明与文化的息息相关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活动及过程
1.算一算:如果用教科书(16开)大小的纸来写东方朔给汉武帝的那封信,需要写几页纸?(如果每根竹简上可以写10个字,那么3000多根竹简就有大约3万多个字,而教科书大小的纸张至少可以写1000字,因此只要30张纸就够了。)
2.自由讨论:“通过上面的活动,你怎样看待造纸术和蔡伦?”请学生自由发言,并结合教科书第13页的地图,让学生按照传播时间的先后顺序读图。教师应提醒学生一个世纪是100年,启发学生了解我国的这项科学发明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
3.教师概括总结:“如果没有纸,各种知识很难迅速和广泛传播,人类进步的速度会缓慢许多,因此造纸术的出现和传播对于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家庭作业
如果课上没有时间,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在家尝试一下造纸的过程。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文明之母”―――印刷术》 教学目标
1.知道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理解印刷术对世界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2.了解印刷术的演变及其发明的过程,并通过动手实践,体验活字印刷术中蕴含着的聪明智慧。
3.学习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重难点:了解印刷术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合作 教学准备
1.为各小组准备一块长条肥皂,两块约3厘米见方的肥皂(可先用细砂纸或蘸水在玻璃板上磨平)或同样规格的土豆。
2.为各小组准备一把钥匙或曲别针。
3.为各小组准备印油、刷子、纸。〖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教师引导:“造纸术发明400多年以后,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又发明了被称为‘文明之母’的印刷术。”教师板书。
2.阅读与讨论。请学生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14页的课文和插图,并引导学生讨论下面的问题。
雕版印刷是怎么回事?(印刷术的初级阶段是雕版,即选择质地细密坚实的木材做成木板,把要印的字或画用刀反着刻在木板上。印刷时,在木板上涂上油墨,然后将纸铺在上面,用刷子轻轻一刷,再把纸揭下来,文字或画就印在纸上了。)
雕版印刷有什么好处?(可以反复使用多次,也就是说,可以印刷许多份同样内容的书籍。)
雕版印刷有什么缺点?(制版费力费时,每一块版只能印同样的内容。)
3.阅读与讨论。“雕版印刷是一个伟大的创造,一块版刻好后,几百、几千、几万份同样的作品就印出来了。这比手抄笔录不知要快多少倍呢!但正如同学们讨论中所提到的,雕版印刷要一刀刀的刻,非常费时费力,有时一本书一刻就是几年;如果刻错一笔,整版就要报废。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又一项伟大发明,也是印刷史上的一个伟大飞跃。它的发明人就是北宋时期的毕。”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15页的课文。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与雕版印刷相比,活字印刷的优越性是什么”的问题自由发表意见。
教师说明:“最早的活字是用胶泥制成的。把规格相同的长方体的一端刻上反字,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在火上烧硬,就制成了活字。印刷时在铁板上铺上松香,按需要将一个个活字码好,用火加热,使松香融化,待到松香冷却后,一个个活字被固定住,版就制好了。印刷时在版上铺好纸,涂上墨,一印就成了。需要印刷不同的内容时,可以将松香加热烧化,把字拣出来重新排版。活字可分离可拼合,十分方便。同纸的发明一样,印刷术的发明大大加速了人类前进的脚步,所以被称为‘文明之母’。”
4.体验活动。各小组从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中任选一种印刷方式,体验不同的效果。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材料分配给每个小组,布置或者让学生自己选择要印刷的文字。
在体验雕版印刷过程中,学生可用准备好的曲别针或钥匙在长条肥皂平滑的一面刻字,其他的学生可以帮助涂印油,铺纸,印刷。
在体验活字印刷过程中,学生可把3厘米见方的肥皂块当作活字,分别刻上不同的字,然后涂印油,铺纸,印刷。
5.全班交流。每个小组展示自己小组的印刷成果。
6.教师总结。“我国北宋时期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是印刷史上的一场革命,它很快被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于世界文明的传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中国人民以其天才与勤奋为世界科学与文明做出了无与伦比的巨大贡献。在我国的历史书上,对这一技术的发明者―――布衣毕,只有简单的记载(在史书《梦溪笔谈》中只有72个字的记载),但世界发明史上却永远不会忘记他的名字。” 板书设计:
我国 被称为 文明古国之一
布衣 发明 毕昇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文明之母”―――印刷术》 教学目标
1.知道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理解印刷术对世界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2.了解印刷术的演变及其发明的过程,并通过动手实践,体验活字印刷术中蕴含着的聪明智慧。
3.学习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重难点:了解印刷术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合作 教学活动及过程: 作业
完成教科书第15页的“我的体会”。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沟通全世界的指南针》 教学目标
1.知道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是中华民族对于世界文明发展的杰出贡献。
2.初步掌握阅读史料的能力和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3.进一步萌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增强民族责任感,指南针的发明对历史的影响 教学方法:合作 探究
教学准备
师生搜集有关指南针的资料(图片和文字)。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教师提问:“你所见过的指南针是什么样子的?”请几个学生发言。
2.阅读与讨论:指南针发明的根源应从何说起呢?请学生欣赏和阅读教科书第16页司南的照片及文字,并朗读其右侧的课文。
教师讲解:“在很早以前,古人在寻找铁矿时,发现了磁石的吸铁性。”教师朗读:“石,铁之母也。以有磁石,故能引起子,石之不慈者,亦不能引也。”并提问学生,这段文字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古人把磁石的吸铁性比喻为母子之情,故称磁石。)为什么会有南北之极性呢?(磁石在地球磁场的作用下,静止时大致指向南北。)
“最早的指南针是司南,它大约出现在我国的战国时期。最初的指南针是用天然磁石制成的,样子像一只勺子,圆底,可以在平滑的‘地盘’上自由旋转,待它静止的时候,勺柄就会指向南方。这种形状奇特的装置被称做‘司南’。勺子的形状代表大熊星座。众所周知,大熊星座左侧的两颗星与北极星构成一条直线,勺的位置可以清楚地指示出南和北。北宋时期,将磁针和方位盘连成一体,制成了罗盘。罗盘的出现,是指南针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只要一看磁针在方位盘上的位置,就能确定出方位来。航海者们就是依靠罗盘在海上辨别方向的。”
3.小组探究。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根据教科书第16页豆博士的话,算一算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大约比欧洲早了多少年。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据史书记载,在我国的战国时期就已经提到指南针了,而战国时期的结束时间是公元前221年。请学生讨论:“为什么说郑和下西洋走向世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达尔文环球考察,都离不开小小的指南针?”
4.全班交流。各个小组汇报本组的讨论结果。
5.教师总结。教师应向学生强调:“指南针虽小,但它的历史功绩却是不可估量的。我们虽然不知道是谁发明了指南针,但他的功德是不朽的。”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火药加快了人类前进的脚步》 教学目标
1.知道火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
2.理解火药的发明加快了人类前进的脚步,同时了解火药也增加了战争的危害。
3.初步了解科学与迷信的复杂关系。
4.进一步认识四大发明的伟大,萌发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火药的发明与人类文明进步的联系在哪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教师提问:“提起火药,谁都知道它的厉害,不过,你们知道火药是怎样发明出来的吗?”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7页的课文,并观察炼丹爆炸图。
2.讲解与讨论。教师讲解:“火药是古代炼丹师偶然发现的。本来炼丹师是为了求得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却意外地炼出了能够置人于死地的火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科学与迷信往往是奇妙的结合在一起的,火药的最初发明就是这样的。当硫磺、硝石、木炭这三样东西混合在一起,达到一定的比例时加热,极容易着火甚至发生爆炸。说不定还有一些炼丹师曾为此丧生呢!虽说他无意为科学献身,但科学史上却永远不会忘记是炼丹师发明的火药。但是仅仅靠偶然发生的事故是不能产生真正的发明的,人们在炼丹炉经常发生的爆炸事故中,经过反复摸索、尝试,才最终有了火药的发明。”
3.阅读与讨论。请学生观察教科书第17页下方的图(它们分别是古代不同时期的火箭),然后请学生想像一下,这些早期的火箭是怎样发挥火药的威力的?
请学生阅读和欣赏关于万户的文字和图画,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18页关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文字和照片。教师强调:“当你们为宇宙飞船遨游太空而赞叹的时候,应当记得像万户这样伟大的先行者,更应当记得发明火箭的是我们的祖先。现代火箭是高科技的产物,比早期的火箭不知进步了多少倍,但它们在原理上却是相同的。”教师还可以简单介绍一下人类航天事业发展的历史,如关于前苏联第一次进入太空、美国宇航员登月等,不必详细,但应当简单予以说明,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4.小小辩论会。教师向学生说明:“火药发明的利与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同学们对此可能也会有自己的看法。今天,我们召开一次小小辩论会,题目就叫做“火药的出现是不是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教师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
5.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辩论活动进行总结,应特别强调的是,问题的关键在于人们如何利用火药,火药是否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最终还是由人类自己决定的。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火药加快了人类前进的脚步》 教学目标
1.知道火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
2.理解火药的发明加快了人类前进的脚步,同时了解火药也增加了战争的危害。
3.初步了解科学与迷信的复杂关系。
4.进一步认识四大发明的伟大,萌发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火药的发明与人类文明进步的联系在哪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活动及过程 作业:
1.完成教科书第18页关于四大发明的作业。
2.搜集一些有关孔子的语录和事迹。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思想家孔子》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的教育和道德思想,理解孔子关于教育和道德思想的格言。
2.了解孔子对后世及世界的影响,萌发敬仰之情。
3.初步学会评价历史人物,学习阅读历史资料。教学重难点:理解孔子的思想 教学手段:传统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孔子的资料及孔庙的图片等。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教师出示格言,并提问学生:“谁能告诉大家‘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什么意思?谁还知道这两句话是谁说的?”请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应强调孔子教育思想和道德思想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2.阅读与讨论。教师提问:“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人物,2000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尊奉他。孔子死的时候,家里只有三间小屋,经过历朝历代的扩建,如今已成为一座拥有466间房屋的浩大的孔庙,而孔庙的正殿即大成殿,其规模、气势可以与皇帝的金銮殿相媲美。那么,他为什么能被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所敬仰,并为世界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所推崇呢?”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20页的课文及教科书第21~22页的内容。教师用下面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孔子是一位怎样的人?(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从教40余年,拥有3000弟子、72贤人。他一生坎坷,无权无势,但多才多艺,不但是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而且还精通音乐,擅长骑射,因此享有很高的声望,赢得了人们的尊重。《论语》记录了他所讲的话以及他与弟子间的问答,这部书是今天人们研究孔子思想的唯一可信的依据。)
孔子有哪些主要成就?(孔子首创私人讲学,所教的学生不论等级身份都循循善诱。此外,他还编订、整理了中国文化的重要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
3.自由讨论。教师引导:“历经2000多年,孔子的许多关于学习和道德方面的思想,至今依然对我们是有益的。”布置学生讨论孔子的的格言,并让他们谈一谈自己的理解,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注意引导。除了教科书上呈现的以外,还可以做如下补充:
“学而不思则罔(迷惑不解),思而不学则殆(精神懈怠)。”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温故(温习旧知识)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知之者不如好(爱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乐意)之者。”
“学而时(按时)习(复习)之,不亦说(高兴)乎。”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4.总结。教师应强调孔子的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的宝贵财富,当然,他的思想也有局限性,比如维护等级制度、轻视妇女、看不起体力劳动者等,但他仍然是一位文化伟人,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思想遗产。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思想家孔子》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的教育和道德思想,理解孔子关于教育和道德思想的格言。
2.了解孔子对后世及世界的影响,萌发敬仰之情。
3.初步学会评价历史人物,学习阅读历史资料。教学重难点:理解孔子的思想 教学手段:传统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活动及过程作业
1、完成教科书第22页的“我喜欢的孔子格言”,可以选择教科书上或教学中出现的,也可以另外选择。
2、孔子论“三友”的内容?
3、什么是“因材施教”?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伟大的军事家孙武》 教学目标
1.知道孙武是我国古代的军事家,知道孙武的著作《孙子兵法》。
2.知道《孙子兵法》不仅对我国,而且对世界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了解一些《孙子兵法》中的格言,并理解其意义。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介绍《孙子兵法》及其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影响方面的资料。教学重难点:了解《孙子兵法》的格言,理解其意义 教学手段:传统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教师提问:“你们听说过‘百战百胜’‘出其不意’这两个成语吗?你们知道它们的出处和含义吗?”请几位学生发言。
2.讲解与讨论。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孙武的生平:“孙武是春秋末年吴国的一位将领。在孙武的指挥下,吴国打败了楚国,并成为战国时期一个强大的国家。”教师提问学生:“在海湾战争中,美国官兵人手一册《孙子兵法》,这是为什么?一部产生于2000多年前的军事著作,为什么会影响这样广?在使用了最先进武器装备的现代战争中,为什么人们还要向孙武这位古人请教呢?”请几个学生自由发言。
3.小组探究。以小组为单位,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23页的内容,请学生根据这些内容交流各自的看法,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补充一些孙子兵法中的名言。
4.全班交流。各小组向全班介绍自己的讨论结果,以及他们对教师所提问题的思考与回答。
5.教师总结,并对表现突出的小组给予表扬。
布置家庭作业。〖家庭作业〗
请学生搜集下一个课题中提到的几位人物的资料。为保证教学质量,可以将搜集任务落实到小组或个人。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探寻古代科学家的足迹》 教学目标:
1.知道教科书中提到的几位我国古代科学家的主要成就,简要了解他们的生平。
2.提高搜集、整理和利用各种资料的能力。教学准备:
1.检查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提供相关资料,帮助他们完成作业,以保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师应对教科书中提到的几位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做足够详细的调查准备,并根据学生的接受水平加以整理。
教学重难点:理解科学家的成就对我们今天的学习有哪些启示 教学手段:常规课 教学方法:合作 探究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4页的文字,并讨论一下这个笑话说明了什么?(我国是最早采用十进位制记数法的国家。)
2.小组准备。教师引导:“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像十进位制这样的发明有很多,但许多都没有留下发明者的姓名。不过在史书中也详细地记载了一些科学家的伟大贡献,以及他们的生平,所具有的超凡的智慧、卓越的奋斗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在上次课上,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请同学们分别搜集教科书中提到的五位古代科学家的资料,这五位科学家是张衡、祖冲之、一行、郭守敬、李时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们的动人事迹。”
教师按照布置作业时的要求,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介绍其中的一位科学家。各个小组对每个成员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后,向全班做介绍。
在小组准备过程中,教师巡视并给予必要的帮助。
3.全班交流。在小组介绍的过程中,教师应适当予以补充和纠正。
4.教师总结。可以对每个小组的介绍给予有针对性的评价,并强调这些古代科学家为了追求真理,矢志不渝的高尚人格,以及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应对他们表达由衷的敬意。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探寻古代科学家的足迹》 教学目标:
1.知道教科书中提到的几位我国古代科学家的主要成就,简要了解他们的生平。
2.提高搜集、整理和利用各种资料的能力。教学准备:
1.检查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提供相关资料,帮助他们完成作业,以保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师应对教科书中提到的几位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做足够详细的调查准备,并根据学生的接受水平加以整理。
教学重难点:理解科学家的成就对我们今天的学习有哪些启示 教学手段:常规课 教学方法:合作 探究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共同欣赏教科书第28~29页“我给我家写家史”的内容。
2.在下次的品德与社会课上,每个同学要完成编写家史的任务,需要听取家长的意见,请他们帮助自己选取材料。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写家史》活动课 学习写家史 教学目标:
1.了解家庭的历史及变迁,进一步增强对于历史的亲近感。2.通过编写简单家史,学习一些历史学方法。教学重难点:学习历史学方法 教学手段:常规课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师询问学生家庭作业完成的情况、家长们对教科书上呈现的家史发表了什么看法,以及对写家史提出了哪些建议等,请几个学生谈一谈。
2.阅读与观察讨论。观察和阅读教科书第28-29页上的四幅家庭照片、小文写的家史以及“我家的大事与国家的大事”对照表,让学生就一说从这四幅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3.讲解与讨论。根据教科书第27页列举的确定历史时间、收集和整理资料、完成写作三大步骤,逐一与学生进行讨论,并对他们不甚清楚和不明确的地方加以说明、解释。
4.个人写作。每个学生根据课前的准备,开始编写自己的家史。总结。就学生写家史的情况给予有针对性的评价。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俯瞰祖国大地》 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养育我们的祖国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2.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行政区划、首都、人口、地势、地形、资源和海域,知道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3.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提高和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探究和收集资料的能力。〖教学准备〗
地球仪、两半球图、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可能需要的各种书籍、杂志、画报等(尽可能是社会声誉较好的出版社的出版物)。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国土面积,以及辽阔的海域。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在四年级认识家乡的活动中,我们都知道了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我们生长的地方。下面就让我们去寻访祖国,了解我们生息的国土吧。”
2.情感引导。播放歌曲《我爱你,中国》作为背景音乐,可配以歌词的朗诵,观察教科书第30页呈现的地图,了解祖国的轮廓,阅读教科书第31页的文字,知道我国的基本轮廓形状像一只昂首挺胸的雄鸡。
3.阅读教科书第30页豆博士的话。
4.布置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确定开展“漫游中华”活动的寻秘方向,学生可以按小组为单位,也可以自由组合成寻秘小组,认领寻秘的任务。教师将准备好的各种资料分发给学生。“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探究方向:
(1)我们祖国的位置、国土面积和海域;
(2)我们祖国的大陆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3)祖国的行政区划;
(4)祖国的首都北京;
(5)祖国的地势、地形特点;
(6)全国人口及资源分布。
5.分组开展寻秘活动,如果需要,可以将这一活动延伸到课后。家庭作业
按照认领的寻秘任务收集资料,进行探究。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俯瞰祖国大地》 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养育我们的祖国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2.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行政区划、首都、人口、地势、地形、资源和海域,知道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3.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提高和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探究和收集资料的能力。〖教学准备〗
地球仪、两半球图、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可能需要的各种书籍、杂志、画报等(尽可能是社会声誉较好的出版社的出版物)。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国土面积,以及辽阔的海域。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我们祖国的领土如此辽阔,要寻访伟大的祖国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我们必须借助于地图。从三年级开始,我们已经学习了怎样在地图上确定方向,让我们利用课桌桌面(或举起一本教科书)来复习一下。”组织学生通过摸桌角,模拟确定地图上的8个方位。
2.学生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一:我国的位置。
(1)学生结合地球仪、两半球图或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图介绍:“我国位于世界的东方,在东半球的北半球,亚洲的东部,太平洋西岸。”
(2)全班同学确认,并开展识图活动,练习在地球仪或教科书第32页的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图上认识我国的位置。
3.学生继续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一(教师要主持交流,注意把握探究内容的完善和正确):我国的面积和海域。
(1)阅读教科书第33页的课文。
(2)学生结合教科书第30页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或教科书第32页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图介绍要点:
①我国国土辽阔,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
②我国东临太平洋,靠近大陆的部分是海。我国的海域辽阔,我国的东部由北向南分别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③距我国海岸线12海里以内的海域是我国的领海。距海岸线200海里以内,我国还拥有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权。
(3)识图练习。组织学生在地图上查找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4)指图练习。指名由学生在教学挂图上指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在指导学生指教学挂图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辅导:指图者要站在教学挂图的侧面,面向学生,手执教鞭指图,叙述的语言要与指图的动作一致。
4.作业(如果课堂上时间不够,也可以布置为家庭作业)。组织学生补充和完善自己在地图学习中的积累和收获,完成教科书第33页的作业。家庭作业
指图练习:在地图上指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绕着边境走一圈》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我国的范围,进一步感受到祖国的辽阔,产生深深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2.学习在地图上查找我国的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提高识图能力。
3.探究邻国的社会状况,收集相关资料,增强学生的国际理解。教学重、难点:
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增强学生的国际理解,明白我国与这些国家相邻、山水相依,应遵循和平共处的原则,与这些国家友好相处,互通有无。教学准备
一幅较大的中国政区图。教学活动及过程
1.检查复习。识图练习,我国的位置和海域。
2.导入。“我国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陆地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我国疆域辽阔,从东部海滨到最西部的帕米尔高原有5200千米,乘坐特快列车也要走两天多;从最北面的黑龙江省漠河到最南端的曾母暗沙相距5500千米。陆地上的疆界有两万多千米。”
3.学生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二:我国的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活动,在中国政区图上按照逆时针的方向查找我国的陆上邻国,按照顺时针的方向查找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教师可以让不同的小组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
4.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自己小组的探究结果。
(1)我国的陆上邻国是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越南,共15个国家。
(2)各小组选派代表指教学挂图介绍我国的陆上邻国。
(3)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4)各小组选派代表指教学挂图介绍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
5.课堂作业。指导学生完成教科书第34页的练习。
6.布置家庭作业―――查找有关邻国的位置、面积、气候、人口、民族文化、风土人情、语言、宗教、食品、服装等资料。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绕着边境走一圈》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我国的范围,进一步感受到祖国的辽阔,产生深深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2.学习在地图上查找我国的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提高识图能力。
3.探究邻国的社会状况,收集相关资料,增强学生的国际理解。教学重、难点:
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增强学生的国际理解,明白我国与这些国家相邻、山水相依,应遵循和平共处的原则,与这些国家友好相处,互通有无。教学准备
一幅较大的中国政区图。
教学活动及过程1.复习检查。
(1)我国的国土面积。
(2)识图练习: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2.讨论。“由于我国与这些国家国土相邻、山水相依,相互了解,我国与邻国有着良好的贸易往来,很多边境地区都设有边境通商的市场。你知道我国所遵循的国与国之间交往的原则吗?”通过讨论帮助学生明确,“长期以来,我们国家遵循着和平共处的原则,与这些国家友好相处,互通有无。”
3.小组活动。交流探究活动的成果。由学生介绍所收集的资料,有关邻国的位置、面积、气候、人口、民族文化、风土人情、语言、宗教、食品、服装等。
4.讨论。教师提醒学生:“你还知道我们这些邻国最近的发展变化吗?”学生可以谈他们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中了解到的有关邻国的社会和政治等方面的变化。
5.从学生收集的材料中精选一部分图片和文字,制作一期班级板报。家庭作业
识图练习:在中国政区图上指出我国的陆上邻国及隔海相望的国家。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认一认祖国政区》
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幅员辽阔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养育我们的祖国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2.知道我国的行政区划,知道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3.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提高和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探究和收集资料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认识祖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及简称,并能在地图上正确指出它们所处的位置。
2、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提高和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情景交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主合作、创新模仿、学科整合、照顾差异、张扬个性,运用讨论法、谈话法、演示法等多种策略。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准备
中国政区图,学生进行制作活动需要的白纸、硬纸板、胶水、剪刀等用具。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复习检查。
(1)我国的国土面积。
(2)识图练习: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2.导入。“我国的国土面积辽阔,每个地方的情况又很不相同,国家为了管理方便,就把全国划分为不同的行政区,我们来认一认祖国的政区。”
3.学生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三:祖国的行政区划。
(1)学生介绍:“我国太大了,各个地方的情况又不同,为了管理方便,就把全国分为34个省级行政区。中国政区图上每一个不同颜色的区域,就是一个省级行政区的范围。这其中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一共是34个省级行政区。”
(2)学生结合中国政区图,指图介绍:“自治区是我国少数民族实行区域自治的省级行政区。我国的5个自治区分别是: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直辖市是由国家直接管辖的省级行政区。我国的4个直辖市分别是:北京、天津、上海、重庆。”
“我国的两个特别行政区是:香港和澳门。”
(3)朗读教科书第37页的《祖国行政区歌》,结合《省级行政区的全称、简称和省级行政中心简表》,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识图练习,看谁记得快,记得多,指图准确。教师不必要求学生把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都记住,但可以提倡尽量记住我国的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和自己家乡所在的省份。
(4)趣味练习:“在地图上,找一找我们的家乡在哪个省(市、自治区)?省会(自治区首府)是哪里?与我们家乡所在的省相邻的省(市、自治区)是哪些?它们的省会和自治区首府又是哪里?”
4.识图比赛,看谁记得多,指图正确,并给予表扬。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使用中国政区拼图做拼图游戏。
5.课堂练习。以小组或同桌为单位,填写教科书第37页的表格。
6.布置家庭作业:
(1)识图、指图练习―――我国的省级行政区。
(2)结合每天晚上电视“新闻联播”后的“全国天气预报”节目进行识图练习。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二课时
按照教科书第38~39页的步骤,组织学生制作祖国政区拼图。家庭作业
通过识图,复习本课学习的我国的行政区划。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首都北京》
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北京,知道首都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
2.认识北京的位置,知道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还是一座国际化、现代化的大都市。
3.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提高和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探究和收集资料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和小组成员一起搜集、筛选、研究与主题有关的资料,并进行信息整理加工,还能用不同的形式展示与交流自己和小组的学习成果。
2、进行信息整理加工,还能用不同的形式展示与交流自己和小组的学习成果。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准备
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可能需要的各种书籍、杂志、画报等(尽可能是社会声誉较好的出版社的出版物)。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复习检查。指挂图练习:指出我国的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和家乡所在的省(自治区)、省会(自治区首府)。
2.导入。“我国省级行政区的4个直辖市中,为首的是首都北京。你知道什么是首都吗?首都是一个国家最高的政权机关和政府机构所在地的城市。作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来了解我国的首都―――北京。”
3.学生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交流四:首都北京。教师要主持交流,注意把握探究内容的完善和正确。
(1)阅读教科书第40页的课文。
(2)学生结合中国政区图或中国地形图介绍要点:
①可以观看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庄严的升旗仪式录像作为导入,介绍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党和国家领导机构的所在地。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北京有哪些党和国家领导机构。
②边指中国地形图边介绍,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西北部,它的西北方是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东南面临华北大平原和渤海湾”,所以,平常又说北京是“北依山险,南控平原”,位置十分重要。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③结合相关的图片资料介绍北京“是一座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她作为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前后有近800年的历史了。”“北京有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天安门城楼,有世界上最大的广场―――天安门广场,有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故宫,有我国古代最宏伟的建筑―――长城,还有众多的宫苑、坛庙等古建筑群。”
④结合教科书第40页的图片资料介绍:“天安门广场中央矗立着庄严肃穆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广场北面是雄伟的天安门城楼,西面是人民大会堂,东面是国家博物馆,南面是毛主席纪念堂。”
阅读教科书第41页豆博士的话。
4.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教科书第41页的填空,并进行交流。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二课时
1.复习检查。指挂图练习:首都北京的位置。
2.阅读教科书第42页图片和课文:“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座充满着传统 气息的古都。”
3.学生继续“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交流。
①观察并确认教科书第42页图片的内容;
②学生们还可以介绍北京还有哪些名胜古迹,介绍富有特色的北京的传统文化。
4.阅读教科书第43页图片和课文:“北京还是一座充满生机的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通过交流明确:北京是一座有着10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公路、铁路和航空线把北京和祖国各地以及世界联系起来。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建设得越来越好,更加生机勃勃、欣欣向荣。
5.学生讨论:“你们知道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将在我国首都北京举行吗?这和北京的建设、发展有什么关系?”“你知道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标志吗?”“关于首都北京,你还知道什么?有什么加以补充?”
6.识图练习。
(1)在中国地图上找到首都北京的位置。
(2)查找地图,从我们家乡去北京怎么走?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三级阶梯上的国土》
教学目标
1.了解祖国多样的地形地貌。
2.知道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
3.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提高和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探究和收集资料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分布特点。
2、我国地形的多样性。
3、对学生的识图能力训练。
4、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分布特点。教学准备
中国地形图,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可能需要的各种书籍、杂志、画报等(尽可能是社会声誉较好的出版社的出版物)。教学活动及过程
一课时
1.复习检查。
(1)指挂图练习:指出我国的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家乡所在的省(自治区)、省会(自治区首府)。
(2)教师讲解:“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在学习地图的时候,认识地图上的图例和颜色十分重要。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首歌谣押‘平原、低地用绿色,高原、山地黄棕色,河湖、海洋用蓝色,雪线以上用白色,密集的小点是沙漠。’”
2.学生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交流五:祖国的地势。教师主持交流,并注意把握探究内容的完善和正确。
(1)阅读教科书第44页的课文。
(2)学生结合中国地形图介绍要点:
①在中国地形图的陆地部分,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海拔高度。海拔高度就是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高度。
②识图练习。在中国地形图上查找我国西部棕色地区、中部黄色地区、东部绿色地区的海拔高度各是多少?通过查找中国地形图明确:我国西部棕色地区的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中部黄色地区的平均海拔在2000~1000米;东部绿色地区的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下。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③结合教科书第45页的中国地势剖面图,认识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
④小结:“我国地势总的特点是西高东低,从西向东逐级下降,十分像三级阶梯。”“但是同学们要注意,一般我们讲的台阶,是把最低的一级叫做第一级阶梯,高一些的叫做第二级阶梯、第三级阶梯;在认识祖国地势的三级阶梯时,是把最高的一级叫做第一级阶梯,低一些的叫做第二级阶梯,最低的叫做第三级阶梯。”
3.识图练习。通过中国地形图上颜色的区别来指图,我国三级阶梯的区域范围各从哪里到哪里。
4.学生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交流五:祖国的地形。教师主持交流,并注意把握探究内容的完善和正确。
(1)阅读教科书第44页的课文。
(2)学生结合中国地形图介绍要点:
①我国的国土面积辽阔,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五种地形都有分布。
②识图练习。组织全班同学在中国地形图上逐项查找,并由负责汇报的学生向全班同学指图介绍。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5.查找中国地形图并讨论:“我们的家乡在祖国的哪一级阶梯上?属于什么地形区?” 家庭作业
识图练习:在中国地形图上指出我国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黄河东流水》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自古以来就懂得择水而居,黄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是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体验并感受祖国地域环境的博大,从对母亲河的热爱,升华为更加热爱伟大祖国的情感。
2.学习优秀中华儿女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格,感受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黄河精神,受到优秀道德情操的陶冶。
3.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提高通过识图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收集资料的能力。
4.了解黄河的源流概况,并沿着这条线索,了解流域内各地区的社会发展概况,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教学重、难点:
黄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是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体验并感受祖国地域环境的博大,从对母亲河的热爱,升华为更加热爱伟大祖国的情感。教学时间:六课时 教学准备
1.中国地形图、黄河流域图。
2.歌曲录音:《黄水谣》《黄河颂》《我的祖国》。
3.有关黄河流域中华文明的资料和图片。〖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起源、生存、延续都离不开水的滋养。自古以来,人类就懂得择水而居,沿河湖而居的生存方式。从古代的祖先到现在,我们中华民族一直生活在世界上两条著名江河的怀抱之中,这就是黄河和长江。黄河、长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我们自豪地称她们为我们民族的母亲河。”
2.朗读教科书第50页的课文。
3.讨论。“为什么人类要择水而居,沿河湖而居?为什么几个古代文明的发源地都以河流为标志?”简单提及印度的恒河文明、巴比伦的两河文明(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埃及的尼罗河文明、中国的黄河文明等,只要学生能够理解水能够满足人们生存的基本需求,便于发展农业生产等即可。
4.欣赏教科书第50~51页的通页照片,播放歌曲《黄水谣》并朗读歌词。
5.分小组布置任务。“看着照片,我们感受到黄河以她英雄的气概出现在亚洲的原野,我们想知道她是怎样从高山之巅,穿过中原大地,流入大海的怀抱,更想知道自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古以来,黄河母亲是怎样哺育我们中华民族的。要想探究这么多的内容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先确定调查了解的方向。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确认调查的范围,做好分工,然后分头进行准备。”
教师出示探究、调查的方向和范围:(1)黄河的发源地、流程情况;(2)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3)黄河凝聚的民族精神;(4)变“害河”为“利河”;(5)拯救母亲河。
各小组在确认了探究、调查的方向和范围后,就要讨论和分配各位小组成员的任务,教师要在各组间巡视,帮助各小组制定出合理的计划,以确保探究、调查任务的完成。
6.教师小结。教师要肯定学生分工和制定计划的成绩,同时建议他们可以利用地图、报刊、杂志、各种旅游手册等,从中收集需要的资料和图片。要求各小组在课下多做交流,发挥合作的优势,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筛选和补充,使之尽量充实。家庭作业
按照认领的探究任务收集资料。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二课时
1.导入。(1)播放歌曲《黄河颂》(我站在高山之巅„„)。(2)教师引导:“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了解黄河。先了解黄河的发源地和流程。”
2.借助中国地形图或黄河流域图进行讲授。
(1)导入。“我国古代伟大诗人李白曾经有过歌颂黄河的著名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你们明白其中的含义吗?诗句其实是描述了黄河的流程,形象地说明了万古奔流直向大海的黄河之水,发源于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因为我们前面已经学习过,青藏高原地处我国的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
(2)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的北麓,黄河的源头是高山融化的雪水形成的。
(3)黄河发源后,沿地势曲折东流,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9个省(自治区),注入渤海,全长5460千米,是我国第二长河。
(4)指导学生练习。“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到黄河的发源地,并寻找黄河流经的9个省(自治区),再查找这9个省(自治区)的简称。”
(5)朗读并记忆歌谣。朗读并记忆教科书第51页的歌谣。
(6)学习并理解教科书第52页的课文“九曲黄河天上来”。
3.识图练习。在中国地形图上查找黄河的源头、流经的省(自治区)和入海口。
4.学生开展“探究黄河源头和流程”活动的成果汇报。由学生指中国地形图汇报黄河源头青海段的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黄河的源头是高山积雪融化而形成的,黄河源头是高原草甸地区,那里黄河的河水是清澈的,并不浑黄;黄河源头地区主要是藏族同胞生活的地区;龙羊峡高坝是黄河第一坝;这一地区的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湖畔有鸟岛自然保护区;西宁市是青海省省会;塔尔寺是藏传佛教的圣地。家庭作业
在中国地形图或黄河流域图上查找黄河的源头和流经省(自治区)、注入的海洋。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三课时
1.检查复习。识图练习:在中国地形图或黄河流域图上指出黄河的源头、流经的省(自治区)和注入的海洋。
2.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到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高山积雪融化的雪水汇聚成黄河的源头,蜿蜒流出青海省以后,在甘肃、四川省绕了一个弯,又进入了甘肃省。”
3.学生继续开展“探究黄河源头和流程”活动的成果汇报。由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汇报黄河甘肃段的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黄河流下青藏高原,进入甘肃;黄河流经甘肃省省会兰州市是我国西北最大的工业城市,20世纪初在黄河上建造的第一座铁桥是用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的,至今还横跨在兰州市区的黄河河面上。
4.学生继续开展“探究黄河源头和流程”活动的成果汇报。由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汇报黄河宁夏段、内蒙古段的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
黄河经过上游最大的水利工程刘家峡水电站以后,就流出了甘肃,进入了宁夏。宁夏回族自治区是我国回族同胞最集中的地区;回族同胞信奉伊斯兰教,在银川市 建有南关大清真寺。“九曲黄河富宁夏”,黄河造就了宁夏的“塞外江南”。
黄河流出宁夏就进入了内蒙古的河套地区,这里是内蒙古最富饶的地区;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蒙古族同胞最集中的地区;蒙古族同胞善骑射,以放牧为生,逐水草而居,居住的帐篷很有特色,叫做蒙古包,蒙古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
5.教师小结。“对河流的流程,一般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段。前面我们了解了黄河从发源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的情况,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口市是黄河上游的结束地点,再往下黄河就进入中游地区了。”
6.学生继续开展“探究黄河源头和流程”活动的成果汇报。由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汇报黄河中游的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黄河流过河口市以后,拐了一个90度的弯,向南穿过陕西、山西,成为这两个省的省界,到了三门峡,又拐了个直角,向东流去,直到河南省的孟津,这一段是黄河的中游。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在这里冲刷并携带了大量的泥沙,使得河水变成浑黄不堪了。
7.学生继续开展“探究黄河源头和流程”活动的成果汇报。由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汇报黄河下游的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黄河下游是平原地区,地势变得平坦了,水流平缓,河面也更加宽阔了。从河南孟津以下,黄河经过河南省的省会郑州,它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城市和交通枢纽。河水继续流向东北,进入山东省,最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后汇入渤海。
8.朗读教科书第52页的课文―――“九曲黄河天上来”。
9.教师借助教学挂图进行总结:“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的北麓,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自治区),注入渤海,全长5500千米,是我国第二长河。”
10.教师总结,布置家庭作业。家庭作业
在中国地形图上查找黄河的源头、流经的省(自治区)和注入的海洋。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四课时
1.检查复习。(1)朗读或背诵歌谣。(2)识图练习:在中国地形图上指出黄河从源头开始,流经的省(自治区)。
2.引言:“滔滔的黄河水养育了中华民族,从遥远的古代以来,我们中华民族就在黄河流经的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所以黄河是养育我们民族的母亲。”
3.学生继续开展“探究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活动的成果汇报。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汇报有关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的资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
在距今100万年以前,蓝田猿人就生活在黄河流域。后来,中华民族的祖先又在这一区域创造了半坡文化。被誉为我们民族“人文始祖”的黄帝,带领我们的远古先人在这里扎下了民族的根基。
黄河的上游地区有着著名的古丝绸之路。兰州市就位于丝绸古道上。在丝绸之路的甘肃段,很多遗迹记录着中华民族辉煌的古代文明:著名的麦积山石窟、万里长城的西止点嘉峪关、世界人类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
黄河中游地区的西安、咸阳、洛阳、开封等历代古都,龙门石窟、云岗石窟、佛教圣地五台山、悬空寺、应县木塔、晋祠、平遥古城„„都留下了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
4.朗读教科书第53页的课文―――“造就华夏文明的黄河”。
5.教师总结:“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就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创造了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文明。黄河是养育我们民族的母亲。” 家庭作业
建议根据课上学习的内容,阅读更多的有关黄河流域的书籍和资料。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五课时
1.播放歌曲《抗日军政大学校歌》。
2.朗读教科书第54页的课文―――“凝聚民族精神的黄河”。
3.学生继续开展“探究黄河凝聚民族精神”活动的成果汇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亡的时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英勇抗战,革命圣地延安就在黄河流域,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正是凭着这种精神和力量,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八年浴血抗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结束了100多年来被列强宰割的屈辱历史。
4.播放抗日革命歌曲,如《保卫黄河》(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游击队之歌》《大刀进行曲》《太行山上》等。
5.朗读教科书第55页的课文―――“民族英雄马本斋”。
6.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教科书第55页的讨论内容:“你明白马本斋在病重期间对儿子语重心长的话语的含义吗?读了民族英雄马本斋的故事,你有哪些感受?你还知道哪些凝聚着民族精神的英雄事迹?”
7.教师总结。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六课时
1.引言:“黄河以她万古流淌、奔流不息的河水养育了我们中华民族。但是,历史上,黄河的桀骜不驯又曾经给我们民族带来过深重的灾难。下面就根据我们收集到的资料,来了解一下黄河的功过。”
2.学生继续开展“探究变害河为利河”活动的成果汇报。由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汇报有关黄河功与过的资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
(1)黄河的功。①黄河为沿河地区供应大量的工、农业用水,造就了有“塞上江南”之称的河套平原灌区。②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携带了大量的泥沙下泄,流到下游平原地区,流水速度减慢,泥沙沉积下来,这些肥沃的泥沙造就了河南、山东肥沃的土地,使这里成为农业发达地区。③黄河还携带大量的泥沙入海,在入海口淤积出不断扩大的黄河三角洲。④黄河上游从海拔4000多米的第一级阶梯流向平均海拔2000~1000米的第二级阶梯,河水从高处跌落下来,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成为我国水力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2)黄河的过。①流经黄土高原的黄河中游,携带了大量的泥沙下泄,这些泥沙数量巨大,达到每年16亿吨。流到下游平原地区,流水速度减慢,泥沙沉积下来,泥沙抬高了河床,使河床高出地平面,造成了“地上悬河”。一遇到暴雨就泛滥成灾,使老百姓流离失所。②泥沙的淤积使河道堵塞,造成黄河下游经常改道,形成黄河故道和黄泛区。
练习活动:黄河每年携带的泥沙量达16亿吨,请计算一下,如果用载重6吨的卡车运送,需要多少辆。
(3)50多年来,在黄河上、中游修建了大量的梯级电站、水库和很多水利设施。像龙羊峡、青铜峡、刘家峡、三门峡等水电站和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变水害为水利,黄河已经安澜50多年了。
3.朗读教科书第56页的课文―――“黄河的功与过”。
4.教师结合黄河泛滥给下游两岸人民带来的灾难,介绍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的先进事迹。
5.阅读教科书第57页的课文―――“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
6.朗读教科书第58页的课文―――“为了明天的黄河”。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7.学生继续开展“探究拯救母亲河”活动的成果汇报,由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汇报有关拯救黄河的资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进行讲授。其要点是:黄河源头地区过度放牧,鼠害猖獗,使得草场退化、沙漠化进程加快;沿河用水量不断增加,黄河水越来越少;黄河断流等问题。开展保护母亲河行动。
8.教师总结。
《长江的诉说》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自古以来就懂得择水而居,长江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是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体验并感受祖国地域环境的博大,从对母亲河的热爱,升华为更加热爱伟大祖国的情感。
2.学习优秀中华儿女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格,感受不屈不挠、勇往直前、仁爱宽容、大气磅礴的长江精神,受到优秀道德情操的陶冶。
3.进一步提高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收集资料的能力。
4.了解长江的源流概况,并沿着这条线索,了解流域内各地区的社会发展概况,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教学重难点:
1、感受祖国地域环境的博大,从对母亲河的热爱,升华为更加热爱伟大祖国的情感。
2.学习优秀中华儿女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格,感受不屈不挠、勇往直前、仁爱宽容、大气磅礴的长江精神,受到优秀道德情操的陶冶。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准备
1.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长江流域图。
2.歌曲录音:《长江之歌》《我们的田野》。
3.有关长江流域的资料和图片。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播放歌曲《长江之歌》。
2.朗读教科书第60页的课文。
3.教师借助中国地形图或长江流域图进行讲授。
(1)“长江发源于青海省的各拉丹冬雪山,曲折东流,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2)“长江在青海省发源以后,向东向南,流经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市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注入东海。”
(3)出示歌谣,帮助学生识图。歌谣:第一大河是长江,发源于青海西南部。流过川、藏、滇,穿过渝、鄂、湘,赣、皖、苏、沪要记住。全长六千三,注入东海水力富。
4.课堂练习。识图:长江的流程。
5.探究活动。
(1)布置探究内容。由教师指地图讲:“和其他河流一样,长江也分为上、中、下游三段。从源头到湖北省的宜昌是长江的上游,从宜昌到江西省的湖口是长江的中游,从湖口到入海口是长江的下游。现在我们就从地图上找一找:①长江的上游江段;②长江上游流经什么地形区;③长江上游地区的环境怎样;④长江上游的水流状况。”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找地图,进行探究。
(3)课堂讨论。学生交流“探究长江上游状况”的成果。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或长江流域图进行汇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从源头到湖北省的宜昌是长江的上游;长江上游流经我国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以及海拔2000米的云贵高原地区和四川盆地地区,分别属于我国的第一级和第二级阶梯地区;那里山高林密,江水奔流于峡谷之中;长江上游的江水清澈,是从高处向低处一路跌落下来的,所以江水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闻名于世的长江三峡就位于此河段,宏伟的三峡水利工程正在建设之中。重庆市是我国西南部重要的工业城市,钢铁、机械、汽车制造、纺织、食品等工业十分发达。
6.朗读教科书第62~63页的课文。
7.学生齐诵在语文课上学习过的李白的诗―――《早发白帝城》。家庭作业
收集相关资料并从地图上查找:①长江的中游、下游江段;②长江中游、下游流经什么地形区;③长江中游、下游地区的环境怎样;④长江中游、下游的水流状况;⑤长江中游、下游地区的建设成就。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二课时
1.复习检查。(1)集体朗读长江源流的歌谣;(2)识图:长江的流程。
2.学生进行“探究长江中、下游”活动的成果汇报。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或长江流域图汇报有关长江中、下游情况的资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
长江中游:长江穿过三峡流到宜昌,结束了上游到达了中游,流经湖北到达江西的湖口,这便是中游段。
长江下游:从江西省的湖口到长江入海口便是长江下游段。
长江中、下游地区处于我国的第三级阶梯,地势低平,河湖众多,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工农业均发达,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3.朗读教科书第64页的课文。
4.学生继续进行“探究长江中、下游”活动的成果汇报。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或长江流域图汇报有关长江中、下游情况的资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
长江中、下游是平原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可以说是沃野千里。可以结合播放学生在音乐课学习过的儿童歌曲《我们的田野》(我们的田野,美丽的田野,碧绿的河水,流过无边的稻田,无边的稻田„„)进行介绍:由于长江中、下游地处平原地区,又有很多支流汇合进来,所以江面开阔,江水流速平缓,利于航运,素有“黄金水道”之称。长江在这一地区还经过湖北省省会武汉市、江苏省省会南京市和直辖市上海市。武汉是我国中部重要的工业城市,钢铁、机械、汽车制造、造船、纺织等工业十分发达。南京是我国的历史名城,有多种工业,尤其是化学工业在全国占重要地位,还有我国目前最大的铁路、公路桥―――南京长江大桥。上海市是我国第一大城市,也是世界大都市之一,经济、科学文化、交通均高度发达。
5.朗读教科书第65页的课文。
6.课堂练习:完成教科书第64~65页的填空。
7.教师总结。家庭作业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1.通过识图练习,巩固学习过的有关长江的知识。
2.布置探究任务。预习教科书第66~67页的内容,收集有关长江环境和保护母亲河行动的资料。
《走进民族大家庭》
教学目标
1.形成各民族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团结友爱的情感和态度。
2.进一步提高识图能力、收集资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知道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都拥有独特、绚丽的民族文化,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教学重难点:
1、知道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绚丽的民族文化,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提高学生收集资料能力、识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2、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会互相理解,学会互相尊重,学会团结友爱。教学方法
以活动为主,通过说一说、猜一猜、贴一贴等活动,让学生认识更多的民族文化。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准备
1.56个民族的完整目录。
2.有关少数民族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实物等,以及中国政区图,供学生活动时使用。
3.歌曲录音:《歌唱祖国》《爱我中华》。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欣赏教科书第68页的照片。
2.组织探究活动。确定开展“认识祖国大家庭”活动的寻秘方向,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也可以自由组成寻秘小组,认领寻秘的任务。
“认识祖国大家庭”寻秘活动的探究方向: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1)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组成;
(2)我们国家都有哪几个自治区,为什么会有少数民族自治区;
(3)我国的少数民族及分布;
(4)我国的特别行政区;
(5)我国的宝岛台湾;
(6)华人、华侨的中国情结。
3.分小组开展“认识祖国大家庭”的活动,如果需要,可将活动延伸到课后。
第二课时
1.复习检查。指图练习:在中国政区图上指出我国的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和家乡所在的省(自治区)及省会(自治区首府)。
2.导入。“通过前面一个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域辽阔,国土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有着辽阔的海域,是一个有着近13亿人口的大家庭。那么,我们的大家庭都有哪些成员呢?带着这个问题,还是让我们走进我们的民族大家庭来认识一下吧!”
3.阅读教科书第68页的课文。
4.讨论。教师询问学生是否听过并会唱《爱我中华》这首歌曲,并播放歌曲录音,和学生一起唱。教师提问学生:“我们的祖国大家庭里有多少个民族成员?对于祖国大家庭里的民族成员,同学们知道多少?”让学生说一说他们所知道的民族,教师随手将学生所提到的民族写在黑板上,并简单介绍学生没有提到的民族。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教科书第69页的中国主要民族分布图,找到图中所列举的18个少数民族及其聚居地。
6.讨论。组织学生按照教科书第69页的讨论要求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在全班进行汇报。
7.教师总结:“我们祖国大家庭里有56个民族成员,分布在祖国各地,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有的民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有的民族只有本民族的语言,但没有文字。各个民族都有自己值得骄傲的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所有这些都是和各民族居住地的地理环境、民族形成的历史分不开的。课后,同学们可以就这些内容进行深入了解。”〖家庭作业〗
每个学生自由选择一个民族(如果学校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则应该包括汉族),收集有关这个民族的资料(应注意排除教科书中已经介绍过的4个和将要介绍的藏族和新疆等少数民族)。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一起采集民族之花》
教学目标
1.形成各民族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团结友爱的情感和态度。
2.进一步提高识图能力、收集资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知道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绚丽的民族文化,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教学准备〗
1.就教科书第70~73页所介绍的4个少数民族准备一些资料。
2.歌曲录音:《爱我中华》《大中国》,以及回族民歌《宁夏花儿》、朝鲜族歌曲《阿里郎》、黎族歌曲《请到天涯海角来》和《红色娘子军连歌》等。
3.有关各个少数民族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实物等,以及中国政区图,供学生教学重难点:
1、通过收集资料,了解各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绚丽的民族文化。
2、形成各民族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团结友爱互助的情感态度。教学方法
以活动为主,通过说一说、猜一猜、贴一贴等活动,让学生认识更多的民族文化。教学时间:三课时 课堂活动时使用。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复习检查。指图练习:在中国政区图上指出我国的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和家乡所在的省(自治区)、省会(自治区首府)。
2.阅读教科书第70页上方的文字,讨论乐乐提出的问题,并把自己的猜想和答案写在教科书上。
3.导入。“上次课,我们已经知道了,我们祖国的大家庭里有56个民族成员,50
第三篇:五年级思品与社会
小学五年级上册品社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填空题(15分)
1、人们平时所说的农业包括_____、____ _、___ __ 和__ ___。
2、种植业为我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粮食,___ __、___ __ 等。
3、养殖业为我们提供了蛋,_____,_____ 等。
4、现在农业正向科学,多元化发展,农产品更加讲究绿色,_____,_____。
5、栽培农业包括农作物,_____,_____,饲养动物包括家畜,_____ 以及养殖业或捕捞业的鱼,虾 等。
6、联合国粮农组织决定,从 年起,把每年的 定为“世界粮食日”。
二、我当小法官(20分)
1、生活中的日常用品包含了各行各业工作者的辛勤劳动,我们不应浪费。()
2、方便面、面包、火腿肠、馒头的主要原料是小麦。()
3、我们给麦种拌上农药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害虫吃麦种。()
4、开春后,给小麦追肥、浇水的目的是保持地温、杀死害虫,是让小麦顺利过冬。()
5、捕捞鱼虾、种植林木的生产劳动不是农业生产劳动。()
6、绿色温室蔬菜大棚里面的蔬菜不打农药、施化肥。()
7、利用生物转基因技术可以让柿子椒长得与西瓜差不多大。()
8、粮食、蔬菜、海产品、水果、面包、方便面、火腿等都是农业产品。()
9、到目前为止,第三世界的粮食短缺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了。()
10、我们的衣食住行离不开农业,但能离开工业。()
三、单项选择题(10分)
1、北方的小麦农民一般在()收割小麦。
A春季谷雨 B秋季秋分 C夏季芒种 D夏季大暑
2、下面不属于秋季节气的是()。A处暑B白露C霜降D大暑E寒暑
3、()世纪,电子制造业经历了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过程。A18 B19 C20 D21
4、《全球环境展望》中说,在()年一年中,有30多个国家面临严重的粮食危机。
A2001 B2002 C2003 D2006
5、联合国粮农组织决定,从()年起,把每年的10月16日定为“世界粮农日”。
A1981 B1970 C1991 D1997
三、连线手拉手(10分)种植棉花 渔业 饲养猪
捕鱼 种植业 农业 医药制造
种植药材 养殖业 棉花加工
种植经济林 棉纺织工业 工业 放牧牛羊
种果树 林业 种蔬菜、瓜果 医药制造业
四、简答题(15分)
1、请按顺序写出小麦的生长及收获过程。(晒干入仓、播种、收割、田间管理、脱粒、耕地)
2、说说你的家乡有哪些现代农业?请交流一下吧!(至少四个)
3、你吃的食品中,哪些是农产品?哪些是工业产品?(至少各四个)
五、小小辩论台(10分)
1、李宏说:“我们的生活衣食住行用样样都离不开农业。” 王华说:“我们的生活衣食住行用样样都离不开工业。” 两人争论不休,你认为呢?谈谈你的看法。
2、刘天说:“现在科学技术发达了,生活条件好了,用不着勤俭节约了,节俭会让人看不起。”
赵洋说:“虽然生活条件好了,我们也应厉行节约,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节俭是一种美德。”
两人发生争执,你同意谁的看法,为什么?
六、列举(16分)
1、你知道哪些与农业有关的谚语,写下来交流一下吧。(至少三句)
2、你有哪些节约的金点子?说出来交流一下吧!(至少五个)山东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期中测试题
一、我来选一选:(20分)1、1876年美国科学家 发明了电话。A A爱迪生 B 贝尔 C 爱因斯坦
2、人们平时所说的农业包括。A 种植业 B 林业 C 牧业和渔业
3、目前,全球约 个国家陷入粮食危机。A 20 B 30 C 40
4、节约粮食就是。
A 拯救耕地 B 爱护环境 C 珍爱资源
5、火警的电话号码。A 110 B 119 C 120
6、联合国粮农组织决定,从1981年起,把每年的 定为“世界粮食日”。
A 10月16日 B 10月1日 C、5月12日
7、钢和 是孪生兄弟。A 铜 B铝 C 铁
8、有了 人员的劳动,方便面才有了精美的包装,才让我们记住了它们的品牌。
A 包装设计和广告创意 B 交通及物流配送系统 C 商店销售员
9、我们身上穿的漂亮衣服,都是来自于 工人的辛勤劳动。A 电子制造业 B 纺织工业 C 医药制造业
10、世界第一大移动通信用户拥有国是。
A 美国 B 英国 C 中国
二、我是小法官:(15分)
1、我国北方小麦从播种到收割一般需要230天---270天。()
2、农业仅仅指的是种植粮食和蔬菜。()
3、早日常生活中,我没得衣食住行,样样都离不开工业,与农业的联系不
大。()
4、方便面的发明这是安藤百福。()
5、节约粮食是每一个公民应做的事情,可是水、电就不需要节约了。()
6、看电视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对我们的学习和成长有益无害。()
7、移动电话是指可以移动位置的电话。()
8、网络陷阱会造成侵害,不利于学习和成长。()
9、电脑病毒已成为电脑的致命杀手。()
10、现在,人们可以在太空上大面积种植植物。()
三、连一连:(6分)
急救中心 110 查询电话号码 114 火警 120 交警 12315 匪警
消费者权益保护
四、写一写:(9分)
写一封“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倡议书。山东人民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期中考试试题
一、填空题
1、人们平时所说的农业包括:()()()()。
2、随着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正向()、()的现代农业方向发展,农产品更加讲究()、()、()。
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样样都离不开工业,都与各行各业的工人的辛勤劳动联系在一起。
4、节约粮食就是();节约粮食就是();节约粮食就是珍爱资源。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珍惜每一粒粮食,珍惜它人的劳动成果。
5、联合国粮农组织决定,从1981年起,把每年的()月()日定为“世界粮食日”,旨在唤起公众注意长期存在的世界特别是第三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敦促各国政府采取行动,更合理地进行粮食分配,努力发展粮食生产。
6、我们生活在一个通信高度发达的世界里,()拉近了人们的距离,使人们的交往更频繁、更广泛。它使我们的生活更方便,更丰富多彩。
7、()已经成为人们互通信息、交流感情的最便捷的通信工具。
8、()()()()等现代传媒开阔了我们的视野。
二、火眼金睛
1、方便面属于农产品。()
2、目前我国的粮食的供应问题仍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3、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不应该看电视。()
4、在网络世界里,谁也不认识谁,没有那么多规则。()
5、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6、电脑是现代高科技无污染的产品。()
7、邮票是一次性使用的邮资凭证。()
8、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9、爱迪生发明了电话。()
10、少年儿童不能随便拨打专为成年人服务的信息服务电话。()
三、简答题
1、什么叫做农业生产?
2、方便面的加工过程?在加工、生产和流通等领域,还有哪些人也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3、简要说明怎样打IC卡电话?
4、农业生产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5、我们从电脑里能知道些什么?(至少六个)
6、你知道的有关于看电视的好习惯有哪些?
7、举例说明我国的现代农业都包括了那些呢?
四、辨析:
1、每天上学,小红都要向妈妈要一两元钱。有时买早餐,有时买零食,有时买小玩具。小红的做法对吗?为什么?
2、调查了解一张纸的制作过程,并简要写出节约用纸的建议。
3、写信封时为什么要使用标准信封并写清楚邮政编码呢?
品德与社会期末试题
一、认真想,填一填。(15分)
1、蒸汽时代改变了人类以()()()作为主要动力的历史。
2、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可以方便我们()()(),但是也存在着()()()()的问题。
3、美国前总统()呼吁国际社会立法禁止克隆人。
4、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我们的先人创造了(),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
5、邮件通过邮政系统时,邮票被盖上了(),这样就避免了()。
6、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衣、食、住、行,样样都离不开(),都与()的辛勤劳动联系在一起。
7、公共电话是重要的()设施,承担着()任务,为大家提供()。
8、农业生产就是人们从事()和()的生产活动。
9、科学史上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都不是()获得的,更不是()的产物。
10、为了保护人类的身体家健康,()和()发明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有效()和()了疾病的发生。
二、对号入座(把正确的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6分)
1、()世纪,电子制造业经历了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过程。(1)19(2)20(3)21
2、()播种机和拖拉机等农业机械都离不开现代科技。(1)联合收割机(2)电视机(3)电冰箱
3、第三次技术革命也叫()。
(1)蒸汽革命(2)信息革命(3)电力革命
4、计算机()是专家们多年来的一块心病。(1)软件(2)硬件(3)病毒
5、方便面得主要原料是()。(1)玉米(2)高粱(3)小麦
6、下列通信方式传递速度最快的是()。(1)航空邮寄(2)特快专递(3)电子邮件
7、白露早,寒露迟,()种麦正合适。(1)春分(2)秋分(3)冬至
8、每件衣服中都包含着工人的劳动和汗水,所以我们要()。(1)爱惜衣服(2)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3)向父母多要钱买贵的。
三、火眼金睛辨真假(对的划“”,错的划“”)。(16分)
1、方便面属于农产品。()
2、目前我国的粮食的供应问题仍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3、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不应该看电视。()
4、在网络世界里,谁也不认识谁,没有那么多规则。()
5、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6、电脑是现代高科技无污染的产品。()
7、邮票是一次性使用的邮资凭证。()
8、如果没有科学技术,我们的生活不会发生什么变化。()
四、连线。(6分)
第一次技术革命 电力革命 第二次技术革命 信息革命
第三次技术革命 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
五、知识储备库。(30分)
1、说说这些科学技术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便利。
2、寄信时信封上要写什么内容?各写在信封的什么位置?(写出画出均可)
3、分别在什么情况下拨打公共电话“110”、“119”、“120”?拨通后应说些什么?
4、你是怎样珍惜劳动成果的?
5、你会申请电子邮箱吗?把你申请的步骤写在下面。
6、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双刃剑?使用科学技术如何做到趋利避害?举例说明。
第四篇:五年级上学期思品教案
1.同桌的你
教学目标
1.能够感受到男女同学间的不同之处,初步掌握正确处理男女同学关系的方法。2.感受真正的友谊需要以诚相待,友好交往,相互尊重。
教学活动参与
活动一
我和我的同桌
让同学们会议自己以前和同桌相处时出现的有趣事情。可以是高兴的事,也可以是不高兴的事,让同学们畅所欲言,教师相机指导。
活动二
男生女生七嘴八舌
将男生与女生分成两组,让他们各自说说对方的优点与缺点(不要指名),教师在黑板上记录下来,最后加以总结、引导。
活动三
夸夸我的朋友
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在班上最好的朋友,说说二人间发生的故事,夸他(她)的理由是什么,并对好朋友说一句感谢的话。
2.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
教学目标
1.感受家庭矛盾带给自己和家人的烦恼,能够以自己的方式化解家庭中的矛盾和烦恼。2.当与家人发生矛盾时,能够主动与家人沟通,解决问题。
教学活动参与
活动一
温馨家庭小计划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针对家庭成员间的关系现状,设计一份温馨家庭小计划,使和睦的家庭更和睦,有矛盾的家庭解除矛盾。通过相互评比,看谁的小计划最有创意,最可行。
活动二
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
请同学们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写一封信,主题为:爸爸、妈妈,我想对你们说。在信中说出自己最想说的话,以此让爸爸、妈妈了解自己。要求爸爸、妈妈收到信后,要给孩子回复,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的真实想法。在此基础上,再找一个时间大家坐下来好好沟通。
3.让烦恼走开
教学目标
1.感受生活和学习中的烦恼带给自己的不快乐。2.掌握一些基本的解除烦恼的方法。
教学活动参考 活动一
我的烦心事 让同学们以不记名的方式将自己最烦心的事写在纸条上,完成后统计,看看当前同学们最烦心的事是什么,分析为什么大家都对这件事如此烦恼,然后组织讨论,看看怎样才能解除这种烦恼。
活动二
你的烦恼向谁说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说说当自己有烦恼时,一般都会向谁说,效果怎么样。最后,各小组派代表总结各组的做法,并向大家推荐好的烦恼解除法。
活动三
“让烦恼走开”心理健康讲座
请学校的心理健康老师或心理健康专家进行一次“让烦恼走开”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心理烦恼和困惑机遇解答。
4.我要上学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义务教育法》的基本内容,知道上学权是自己的合法权益,任何人不得 夺。2.知道国家保护支持学生完成学业相关政策、公益组织和机构。
3.知道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着违反《义务教育法》的现象,能够通过法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教学活动参与
活动一
《义务教育法》知识竞赛
活动规则:以小组为单位,活动分为抢答必答。抢答即各小组回答相同的问题,看拿组最快举手并准确回答者加分。必答则每组抽取等量的不同问题,答对加分。
活动二
讨论
有人认为贫困家庭的孩子读书还不如早点去挣钱,你认为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5.小小维权岗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基本内容。知道未成年人有哪些基本的权利。2.感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对未成年人的保护。
3.自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当权益受到损害时,知道通过不同的方式为自己维权。
教学活动参与
活动一
《未成年人保护法》知识竞赛
将全班同学分成4组,每组推选3名选手参加竞赛,其他成员作为比赛的拉拉队员,给本组选手加油。竞赛分抢答与必答。比赛规则可由学生们自行讨论确定。
活动二
社会侵权现象大调查
分组活动,对社会上存在的对未成年人的侵权现象进行调查,并做好记录,课上互相交流。
6.一封特别的来信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基本内容。知道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基本表现。2.感受未成年人犯罪给自己和家人、社会带来的痛苦和危害。
3.知道不良习惯易于导致犯罪。学回反思自己的行为,从小培养好习惯,抵制不良行为。
教学活动参考
活动一
观看电影《为了明天》并写一篇观后感
活动二
编写新童谣
请同学们围绕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主题开展编写新童谣活动,要求琅琅上口,语言流畅。
7.悲壮的古炮台
教学目标
1.了解鸦片战争以来外国列强对中国侵略,导致中国逐渐丧失主权,遭受巨大民族灾难的屈辱历史。
2.初步感受“落后必然挨打”道理,激发民族忧患意识和爱国热情。3.培养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以及初步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活动参与
活动一
观看电影《林则徐》、《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甲午战争》等,交流观后感。
活动二
探究活动
为什么鸦片战争会失败?
8.走进中山故里
教学目标
1.了解孙中山先生的生平故事,知道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革命对推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所起的重大历史意义。
2.感受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气概。
教学活动参与
活动一
故事会:我心中的孙中山先生
让同学们课前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孙中山先生的故事,组织一次故事会。
活动二
小竞赛:看谁写得多
将同学们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竞赛,看哪组能把革命烈士的名字写得最多,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得最多的即为胜出。
9.南湖红船破浪开
教学目标
1.知道中共产党成立及不断壮大的革命历程。2.感受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教学活动参考
活动一
组织学校参观相关的革命历史纪念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活动二
组织观看《南昌起义》、《东方红》等影片
活动三
红色之旅 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历史故事,设计一条自己有特色的红色之旅旅游线路,并配上自己设计的解说词。
10.黄河在怒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实以及对中国人民犯下的各种滔天罪行。2.了解中国人民奋起抗争的英雄故事,感受中国人民宁死不屈的民族精神。3.培养学生正确的其实观,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忧患意识
教学活动参考
活动一
抗日救亡歌曲演唱会
请同学们搜集抗日救亡的歌曲,学习演唱这些歌曲,体会中国人民的抗日激情。
活动二
探究活动
为什么日本侵略军要先侵占我国的东北地区?
活动三
抗日小话剧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所喜爱的抗日英雄的形象,自编自演抗日小话剧。
11.祖国的钢铁长城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长壮大的厉害,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保卫国家安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力量。
2.感受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了祖国的安宁、为了人民的幸福所作出的牺牲,热爱中国人民解放军。
教学活动参与
活动一
搜集有关人民解放军的资料、图片,可以以不同的专题进行搜集。如武器篇、服装篇等,并制作成板报 活动二
军歌对唱
请同学们分成两组,进行军歌对唱,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接上者,则为输方。
12.灿烂的姐妹花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有关祖国统一与“一国两制”的相关知识。
2.感受祖国的逐步强大和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的正确性。
3.简单了解香港与澳门的有关历史与地理知识。感受港澳人民回归祖国的心声。
教学活动参与
活动一
看录象,谈感受
请同学们手拿自制的香港、澳门区旗,观看香港、澳门回归时的录象,观后畅谈自己的感受。
活动二
学唱《七子歌》,举办爱国歌曲大联唱。说说自己的感受。
活动三
自编一首关于港、澳回归和台湾统一的童谣。
13.共同的心声
教学目标
1.知道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简单了解台湾的地理位置、气候、物产和民俗习惯。
2.初步了解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感受两岸人民盼望统一的心声。3.知道中国政府为解决台湾问题所作出的不懈努力。
教学活动参考
活动一
两岸交往大事记
请同学们按时间顺序搜集有关解放后大陆与台湾交往活动的重大事件,并说说自己的看法。
活动二
探究活动
为什么荷兰殖民这要侵占台湾?
活动三
搜集一些海峡两岸盼望祖国统一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举办一次
岸同胞盼统一的主题活动。
第五篇:思品与社会教案 文档
第一单元 成长的快乐与烦恼
第一课 生活中的快乐
教学目标:
1、通过呈现快乐场景,带动学生去细心观察、发现快乐;知道快乐并不难找,并在寻找快乐的过程中感受快乐。
2、知道快乐有很多种,付出努力换来的快乐更持续长久。教学建议:
1、最好让每个学生都倾诉自己快乐感受的机会。班容量大的可以采取小组代表发言。
2、关注缺少快乐的学生,用同学快乐的感受感染启发他们对生活的乐观情绪。教学过程:
一、图画导入,揭示课题。
1、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几幅美丽的图画,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展示表现快乐场景的图片)
2、生活中到处是快乐,让我们一起走向生活,感受生活中的快乐吧。(出示课题:生活中的快乐)
二、收集已知,感受快乐。
1、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自己的快乐,让我们彼此分享,说说自己的快乐吧!(1)、交流自己的快乐与感受。
(2)、小结:快乐并不难找,只要你用心去发现,就会发现快乐有很多种,平凡的事也可以让人感到快乐。(课件展示)
三、深入体会,找寻快乐。活动一:汗水换来的快乐
1、播放录象(运动员夺冠、科技人员实验成功等)
2、思考:这些人为什么这么激动?他们的快乐从何而来?(讨论交流)
3、小结:快乐有很多,有的快乐是轻而易举就得到的,有的快乐需要付出努力和汗水。
4、启发: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想大家谈谈付出努力后得到的快乐感受。(自由发言)
活动二:给予的快乐
1、当我们做了对他人有益的事情时,我们就给了他人一种爱心,同时自己也获得了快乐,这就是给予的快乐。(出示教材6页图片)
2、你感受过这些快乐吗?
(1)、完成下面的问卷:你作过对他人有益的事吗?如果有,是什么事?你感受如何?
(2)、统计结果。
(3)、做了这些事你为什么感到快乐?
四、升华感情,理解快乐。
1、你心目中的快乐是什么?
2、在生活中要用心观察、发现快乐。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你会永远快乐。
第二课 拥有好心情
教材分析:
《拥有好心情》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成长的快乐与烦恼》中的一个主题。通过本课学习,旨在使儿童能正确认识烦恼,知道烦恼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教材呈现了几个孩子的烦恼,用以启发学生想一想自己平时有什么烦恼,帮助学生分析造成烦恼的主客观原因,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态度。
教学目标:
1.知道烦恼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人人都有。
2.分析、思考造成烦恼的主客观因素,并寻求解决的办法。3.学会乐观地面对生活。教学过程: 活动一:敞开心扉说烦恼 1.谈话导入
导入:同学们,今天天气特别的好,可老师的心情却不见得好。你知道为什么吗?天气变暖,我的烦恼也随之而来了,因为我经常出汗,一天下来,身上一股汗味,我多想去掉这讨厌的汗味啊!咳……(板书:烦恼)过渡:同学们,在你们 的生活中一定也有烦恼,今天我们就敞开心扉把它说出来吧!
2.想想自己无法排遣的烦恼,并把它写下来。3.交流反馈,敞开心扉说自己的烦恼。活动二:寻找原因别烦恼 1.情境演示
过渡:面对烦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我们先来看看“李萌的烦心事”(教材第10页)看看她是如何面对烦恼的? 情境一:
(1)课件演示:一天大扫除,李萌去大队部拿报纸,回到教室时,听见几个同学在议论她。
(2)假如你是李萌,听到同学议论后,你会是什么感受?你会怎么做?(3)交流,评议(说说哪种方法比较好)。情境二:
(1)课件演示:放学时,李萌看到几个在前边,她叫了几声,可是她们没有理她。
(2)假如你是李萌,你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想,怎么做?(3)交流,评议(分析哪些想法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2.诊断烦恼 请同学们来当当医生,为李萌开个“药方”。诊断书
李萌想________________,所以她很生气。药 方
如果李萌这样想____________________,就不会生气了。3.给自己的烦恼开一剂良方(1)学生思考并写下来。(2)交流。
4.总结告别烦恼的方法。活动三:追求快乐笑人生 1. 不同的态度不同的人生
(1)师讲述故事:有两个学生在一次选举中落选了。面对挫折,甲同学整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时常对同学发泄,认为大家不公,和他过不去;而乙同学则
很乐观,他说:“还好,我又多了一些锻炼自己的时间,下一次再参加选举。”
(2)同学们,面对同一种情况,他们的态度截然不同,你喜欢谁呢?谈谈你的看法。(3)假如是你,你会怎样接受现实呢? 2.如果你也遇到了挫折,你会怎样去面对呢?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3.小结:在我们漫漫的人生道路上,我们有两种方法来对待生活给予我们的考验:一是悲观的态度,二是乐观的态度。如果你真的是选择了悲观的人生态度,那么在你以后的生活日子里只能有失败、挫折、困难来陪伴着你,你的心田就会阴暗多雨,天天都必须承受着忧郁、痛苦的折磨,同时你的健康也因此付出无谓的代价。但是,如果你选择了乐观的人生态度,在你生活的日子里每天都有着成功、欢笑、自信陪伴着,于是阳光明媚的日子每天都伴随着你,还能伴你成功地走在铺满鲜花的舞台。希望我们大家都能笑对人生,做一个快乐的天使。
第三课 尝尝苦滋味
第一课时 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教学目标:(1)知道生活中是由酸甜苦辣多种滋味构成的。(2)让学生感受生活中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调查一位身边的大人,可以是自己的爸爸妈妈、邻居、老师、周围的人。了解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苦和挫折,对他们所造成的影响。
教学过程: 师:舒适美满、事事如意的生活自然能给我们带来快乐。但是,生活不可能是一帆风顺,也会有困难、挫折、和失败,身处逆境……
那现在谁来说一下自己了解的人当中所遇到的困苦和挫折? 生1:我爸爸…… 生2:我的邻居……
师:现在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自己采访的情况,互相说说从采访中受到了什么启发以及自己的感受。
……
师:现在咱们全班交流一下自己的采访情况……
师:现在看一下书上的两个例子……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生1:感受到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都会遇到困难和失败。生2:与大人相比,自己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要少的多
第二课时:挫折和逆境也是一笔财富
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感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引导学生在遇到了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可以笑面人生,积极乐观地对待每件事。
2、行为与习惯:培养学生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学会在失败中找原因,并汲取失败的经验与教训,认真改过,为取得下一次的成功而努力进取,从小事磨练坚强的毅力。
3、过程与方法:通过说故事、小表演两个活动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学会正确正确面对生活、学习中的挫折和失败。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搜集名人经过多次失败,但经过努力最终取得成功的例子。
2、教师准备:教师设计一个情景,与学生共同表演一个小片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三课——尝尝苦滋味。通过前段时间的学习,你们知道“苦滋味”是指什么吗?
生1:挫折。
生2:困难,遇到的倒霉事。……
师:是啊,舒适美满、事事如意的生活自然能给我们带来快乐。但是,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就像浩瀚的大海,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我们的生活也是如此,也会遇到困难、挫折甚至失败,可是当你们遇到它们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生1:沮丧。
生2:难过、困惑。……
师:我想知道,当你们身处逆境时,你会怎么做呢? 生1:迎难而上,克服困难。生2:不断努力,用谚语勉励自己。……
二、讲故事,深入主题
1、看书16页,读美国著名演员的故事。说说这则故事讲了些什么?你从中收获了什么?
2、交流汇报。(美国著名演员他曾经遭遇过多次拒绝,但他毫不气馁,最后取得成功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坚持到底,在我们成长过程中少不了要遇到失败。失败是我们成长所需要的。)
3、师:你们还知道类似这位演员的名人故事吗? 生1: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
生2:一位员工为了帮助妻子打字,发明打字机的故事。
师:是啊,爱迪生他发明电灯经过了多次失败,可他有一句勉励自己的话,我们来看看,课本上有没有这句话?
生:(齐答)有。
师:在哪?谁了告诉大家!生:(读出来)课本16页。全班齐读。
4、在我们的生活中,类似爱迪生的事情屡见不鲜,小组讨论完成17页的表格。
5、我们也来向爱迪生学习,自己想出一句作为我们在遇到挫折、逆境时,勉励自己的话。
6、俗话说:“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了看看18页中的图片又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它又给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
7、交流,思考:“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8、明确“早当家”是什么意思?(与同龄的孩子早些懂事、早些承担责任。)
9、小组交流讨论后,全班交流。
有些学生同意这个说法,有些不同意。说到富有的孩子也能做的很好,而一
些穷人的孩子喜欢攀比,不思进取,浪费父母的血汗钱。
10、小结:同学们的想法都很周全,这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不论穷人、富人,只要你对待一件事的态度正确,也就是有一颗上进心、一颗自信心、还有一颗恒心,就能取得成功,享受成功的喜悦。
四、总结
师:失败,对积极进取者是一股力量,这股力量让他像风筝一样自由飞翔,飞向一个个更高的目标;对不思进取的人来说犹如磐石,他就是那磐石下终年不见阳光的不毛之地。所以说:“挫折和逆境也是一种财富。”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呢? 生1:要积极、乐观地对待每件事。生2:要笑面人生。
生3:任何人做任何事都要有恒心,要有坚强的毅力。板书:
尝尝苦滋味
挫折和逆境也是一笔财富 ↓
↓
挫折
失败也是成长所需要的 ↓
↓
逆境
梅花香自苦寒来
第三课时 不同的态度不同的结果,磨练毅力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的正确态度。学会以平和的心态和坚强的毅力面对挫折和失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使他们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胡萝卜、鸡蛋、咖啡粉,辉煌人物的照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通过前段时间的学习,你们知道“苦滋味”是指什么,不同的人对待挫折和失败的态度也不同,那你是怎样看挫折和失败的?
生1:我会把它当作前进中的阶梯。生2:我有时会失去信心。……
师:对待挫折和失败的态度不同那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那些最后胜利的人,就是每次跌倒后都爬起来继续往前走的人,那现在老师给你们做个实验,大家注意观察发生的变化。
……
师:谁来说一下发生什么变化? 生1:胡萝卜变软了。生2:鸡蛋变硬了。生3:水的颜色变了。……
师:那面对困难和挫折,哪种行为表现像胡萝卜? 生1:悲观、退缩的人 生2:自暴自弃的人 师:哪种行为表现像鸡蛋? 生1:坚韧、顽强、不屈服的人 师:哪种行为表现像咖啡粉?
生3:积极进取、努力改变不利的境遇等
师:那些成功的人并不是没有遇到困难,而是他们没有被挫折与困难吓倒,并勇敢的去面对它们。
二、讲故事,深入主题
1、看教科书21页,邓亚萍的故事,她是怎样面对挫折和失败的?
2、交流汇报
3、出意志品质的小测验,测试学生的意志力
4、结合苏格拉底故事讨论,思考自己怎样从坚持做一件小事开始培养自己的毅力。
5、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情况,制订小计划。
总结:当我们面对挫折和失败,不要失去信心,不要灰心丧气,要勇往直前,才能取得最后得到胜利。要不断的磨练自己的毅力,要从小事做起。
第二单元 追根寻源
第一课 吃穿住话古今一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远古时代人们生活状况的了解,感受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艰辛与漫长,知道我国历史的源远流长。
2.从食的角度,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农业发展及其对世界的影响。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劳动人民的智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从服饰和建筑的角度,了解我国服饰建筑的产生与发展,认识他们的特点。由此体会人的创造与社会的发展。
4.学习用比较 发展的眼光研究和看待事物的方法。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
1.人类从发展到现在,在饮食服饰建筑方面的进步。
2.中国对世界做出的贡献,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三.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预习,回答有关问题。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饮水思源”。
每个人都知道:人类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今天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如此之多,我们就该了解是如何发展到现在的,感受其来之不易。
本课就从吃穿住三方面来研究社会的发展。
(二)新授: 1.吃
(1)距今70万年至20万年,北京人开始使用火。在此之前,人类不用火甚至害怕火。人类就开始生吃动物的肉 骨髓 野果鸟蛋等。但这些东西腥臊 恶臭,不能除,伤肠胃,多有疾病。
(2)燧氏人发明了钻木取火,吃上了熟食物,从此告别了饮血茹毛的时代。人类的身体得到了好转。(思考:饮血茹毛是什么意思?)
(3)随着人口的增多,动物熟食已远远赶不上人口需求。炎帝经长期实践发明了农耕。这是中华民族为人类的生存与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
(4)人口越来越多,需要有足够的粮食来供应,如何能够提高产量呢?古代劳动者经长期实践和总结得出了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人们掌握了节气歌,就可以适时耕种,这样就可以增加粮食产量,满足人口需求。
(5)几千年来,中国人不仅学会了种植,还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食文化。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
a.筷子可以激发大脑,而且使用方便。这已经成了当今世界独具风格的重要餐具。
b.阅读p32页《屈原的故事》,了解粽子的来历。
c.向学生简单介绍馒头的来历:三国时代,当时南蛮的孟获不断骚扰蜀国。诸葛亮带领泸水一带的百姓来抵抗,时时有人掉下水,泸水的毒性很大。诸葛亮出了迷信的主意:用泥捏成脑袋的样子蒸熟,当作祭品来祭祀河神。所以这种面食一直流传至今。即“馒头”。
(6)在吃的里面学问可不少呢!当然中西的饮食文化也有许多的差异:中餐以煎炸炒炖为主,西餐以烹饪为主。中国家庭过年过节菜肴特别多,西方人不喜欢铺张浪费。中国实行合餐制,西方实行分餐制。利弊可想而知。
2.穿
穿衣是为了什么呢?(学生思考回答.)你知道衣服是怎么发展来的?(1)在几千万年前,祖先用骨针缝合兽皮做衣服。
(2)六千年前,人们已经把野生麻织成麻布,但它极为不舒适对皮肤有不良的反映。
(3)千年前制成丝衣,但价值昂贵,普通人难以承受这个价格。(4)两三千年来,我国有了棉花种植,有了纯棉制品。………..我们还有好多设想呢:纳米材料的衣服。穿着还能看一个人的地位。
唐朝是我国的鼎盛时期。它的服饰有传统的咯内龙凤图案。官服分为:三品以上紫袍,五品以上绯袍,六品以下绿袍。
清代以旗袍和马褂为主。
龙袍是皇帝的象征,是皇权的象征。一般官员以蟒袍为贵。
一至三品绣五爪九蟒,四至六品绣四爪八蟒,七至九品绣四爪五蟒。普通男子普遍穿裤,夏有凉帽,冬有暖帽。
满族妇女以旗袍为主。
在这里,中国的丝绸之路可是闻名于世的。(观察地图:丝绸之路到了哪些地方?)
3.住
家是我们避风的港湾,它在很久以前是什么样子的呢?
(1)
最初,南方人在树上搭窝,北方人在低上挖洞,以避风寒。(讨论:他们为什么在树上搭窝呢?)
(2)观察p39页的图片。(河姆渡和半坡遗址的房屋复原图)随着人类经济文化的发展,房屋文化的内容有也越来越深了。
中国传统的建筑以庄重优雅为主,采用对称空间的构图方式,笔彩庄重而凝练,空间气氛宁静雅致而简朴。雕刻在装饰手法中占主要地位,有浮雕和圆雕等。
a.格门格扇有利于通风采光,还可以成为装饰物。b.用斗拱将木块跤合
c.锁上还有山水画,诗人,人物故事。
(3)以上是我国传统的建筑风格。我们来放眼世界,观察世界的建筑风采。a.哥特式建筑:以高耸细长的塔楼为主。b.铁艺线条流畅简洁,工艺细腻。c.圆拱形建筑千变万化。
(4)在现代社会里,我们的建筑和居家文化不仅有传统文化,还融入了其他
国家的文化。
a.沙发是sofa的音译外来词。b.席梦思
(三)总结:
通过以上的具体讲解我们明白了: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创造了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事物总是在变化的。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
吃穿住话古今(二)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服饰与人们生活和社会生产的关系,由此体会人类的文明进步与社会的发展。
2、学习用联系、比较、发展的眼
二、教学流程: 活动一:引入学习
(一)服饰与气候的关系。
1、同学们,老师带来了两张照片。请大家看看,认识照片上的人吗?你们能否看出,这两张像片各是什么季节照的?
2、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板书:服饰)
3、同学们根据老师穿的服饰,准确地判断出了冬季和夏季,由此可以知道服饰与什么有关?(板书:季节气候)
(二)服饰与职业的关系。
1、请大家看大屏幕的图像,说一说他们是从事什么工作的?
2、你们是根据什么断定的?
3、由此看来,服饰还与什么有关?(板书:职业)
(三)刚才我们知道了服饰与季节气候、职业有关,那么服饰还和什么有关呢?
小结: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知道了服饰与季节气候、职业身份、经济水平、制作技术等有关。接下来,我们用服饰与相关事物的联系,来了解当时社会的情况。
活动二: 服饰起源与人类文明进步
1、下面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远古。
(出示两张图片,分别是赤身裸体和穿树叶的远古人。)
2、请同学们看这两幅图,同是远古的人,有什么不同?(一张图片上的远古人没穿衣服,一张是穿了树叶的。)
3、远古时期的人们从赤身裸体到懂得用树叶遮身,从这一过程中,你可以猜测出什么?(板书:人类进步)
4、(出示远古人用树叶遮身和穿兽皮的图片)师:从用树叶遮身发展到用兽皮做衣服,你还能猜测到什么呢?
5、(出示教材上第一副图)同学们看,这个古人在做什么?用什么来缝衣服?为什么是用的骨针?那我们现在用的是什么缝制衣服?
小结:据考古发现,早在几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能用骨针来缝合兽皮做衣服了,这可是人类服装史上的一大进步。当然,和我们现在相比,当时社会制作水平还是相当低下。
活动三:服饰变化与社会发展
一、出示教材上的麻和丝衣图
1、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祖先们走出了用树叶兽皮为面料制作服饰的远古时代,后来,他们的服饰和面料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2、(课件展示教材中的图)知道这是什么面料吗?(麻布)
师:是呀,6000多年前,人们已经能把野生麻的杆撕开捻成线,织成麻布。
4、那这件衣服是什么面料呢?(丝)5、5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会做丝衣了,这件丝衣是多少年前做的?
6、同学们,一提到丝绸,中国人是相当的自豪!因为当时的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种桑树,养蚕子,生产丝织品的国家。你们知不知道古代有一条与丝绸有关的路?
7、(出示古代丝绸之路图)丝绸之路东起长安,一直延伸到中东,你看了古代的丝绸之路途经了那么多的国家和地区之后,知道丝绸之路有什么作用吗?
8、同学们,这些与远古的树叶兽皮做的服饰相比,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9、这些服饰的颜色绚丽,面料丰富,款式多样化。透过服饰的变化,我们能看到当时社会怎么样?(板书:社会发展)
二、出示黄道婆的图片。
1、同学们,前面谈到的树叶、兽皮、麻布这些面料是天然的。丝呢?这种面料靠的是人们养蚕而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二、三千年前,人们知道了种植棉花。(出示课件教材中的图)这幅图反映了宋代人织布制衣的生活。同学们,说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讲一讲黄道婆的故事。
2、谁能把黄道婆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3、黄道婆做出了什么贡献?
三、出示唐朝的武士服、百姓服、宰相服、皇帝服
1、接下来,请看一看,猜一猜:这几套唐朝服饰分别是什么人穿的?
2、同学们,你们看,皇帝穿龙袍,武士穿战袍,宰相穿官服等,我们从这些可以看出,那时候服饰与什么有关?(板书:身份)
四、出示唐服和服。
1、(出示唐服)这是我们唐朝的服饰。
2、(出示和服)这是什么服饰?
3、同学们感觉日本和服与唐朝服饰有相似的地方吗?中国和日本是不同的国家,两套服饰为什么那么相似?
小结:和服受到唐朝服饰的影响,成了日本的国服。唐代服饰不仅对日本,还对朝鲜、东南亚等一些国家产生了很大影响。到今天,东南亚等一些国家仍然把唐朝的服饰作为正式的礼服,可见影响之深远。
五、出示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1、同学们知道这套服饰的名称吗?
2、在很多中国人还在穿长袍马褂时,西方国家的人们却普遍穿着这样的服装,我们称之为西装。后来,有人吸取了西装的优点,设计出了中山装,中山装出现后,很快受到我国许多男士的喜爱,并将它看作是中国的民族服装。
3、透过服饰的相互影响,你知道了什么?请同桌的议一议。
4、小结:透过服饰的相互影响,我们知道我国的服饰不但影响了国外,同时还受到外来服饰文化的影响。
六、当代社会的发展与服饰的繁荣
1、(出示课件:牛仔服、T恤衫、喇叭裤、旗袍、唐装)
问:我们再看一组图,这是我们当代人穿的一些服饰,请同学们说一说哪些是从我们祖先那里沿袭下来的,哪些是从外国学来的?
2、当代服饰样式繁多,当代服饰又是用什么面料做的呢?同学们可以摸一摸,看一看自己穿的衣服,还可根据自己平时知道的说一说,现在的服饰用了一些什么面料做的?(丝绸、棉、麻、化纤、纳米、莱卡、腈纶……)(你还知道哪些面料?)
3、同学们,从古到今,人们的服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打开了通向世界服装业的大门,人们的着装令人眼花缭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同伴们那些多姿多彩的服饰吧。
第三课 火焰中的文化:陶与青铜
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陶瓷及青铜器等冶炼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
(2)通过站在古人的角度,推测历史,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及欣赏的方法。(3)产生对古人创造精神的敬佩之情,增强对祖国文化的认识。
教学重点:人类的创造性发明—陶器,文化的使者—瓷器,灿烂的青铜文化。教学准备:学生搜集陶制品、瓷器或图片(包括瓷器的历史)。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提问:(1)从古到今,人们制作衣服所用的衣料有哪些发展?(2)我们的祖先,最初做出发什么?
二、新课
活动一:师生自带陶制品(陶壶、陶盆、陶罐、陶瓶等)学生自由阅读44页——45页,思考下列问题:
(1)我们的祖先是怎么想起制陶的?用什么东西怎么制成的?(让学生站在古人的角度去猜想)。(2)书中有几种陶器,它们是做什么用的?(3)为什么用火烧?直接将泥制品晒干行不行?(4)什么是紫砂壶?
分小组做陶器,体验制陶的乐趣。全班交流讨论
2、教学“文化的使者——瓷器(1)学生阅读46——49页内容(2)让学生知道四种瓷器
[1]清代青花楼阁圆盘 [2]明代五彩镂空,云风纹瓶 [3]隋代白瓷双腹龙柄传瓶 [4]宋代哥窑开片瓷碗(3)学习中国陶瓷技术的发展
3、自己阅读了望台和活动天地。
4、教学“灿烂的青铜文化”
结合50----51页,让学生知道,除了陶瓷之外,我们的祖先还创造了青铜文
化。教师可通过图片展示或资料介绍,让学生一方面欣赏青铜文化,另一方面了解青铜的历史,结合课本找一找隐含在青铜里的故事,拓宽对历史的了解。
了解4种青铜器
利篱
越王剑
铜铲
铜鼎
三、教师小结
四、作业:名词解释:紫砂壶
五、课后延伸:动手制作泥制品。
第四课 汉字和书的故事──汉字的故事
教学任务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追根寻源》中的第四课《汉字和书的故事》中的内容。旨在通过多样的活动让学生探寻和研究汉字的起源和特点,体验和感受祖先的智慧,增强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设计思路:
在许多学生眼中,“汉字”只是一种工具,一种符号,会写、会用足矣!学生对汉字缺乏整体的了解。如何让学生感受汉字与生俱来的历史的温度和生命的气息,并升华凝聚对汉字的一种真诚的爱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本课没计立足于高远和开阔的背景,从历史和审美的纬度设汁猜想、探寻、研究等活动,让学生在“适度探源”“解读奥秘”中了解汉字的起源、发展及特点,以期在“思索”“顿悟”中感受汉字的神奇有趣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完成快乐的精神之旅!教学目标:
1.探寻发现汉字的起源、演变、特点以及神奇之处和特有价值。2.感受汉字文化的无穷魅力和中国人在文字上的创造力。3. 培养孩子对汉字的喜爱和欣赏。教学准备:
教师:1.查阅相关文献,了解汉字的产生、演变和造字特点。2.制作课件。学生:1.了解有关汉字造字的传说。2.收集汉字造字方法的相关资料。教学过程:
活动一 设想:假如没有汉字
师:同学们,假如我们的生活中没有汉字,你会碰到哪些困难? 生1:假如没有汉字,信写不成,邮件发不成,妈妈的温馨留言条也就没了。师:大家的交流沟通肯定少了。
生2:假如没有汉字,逛街也不方便了。街上没有一个字,我需要的东西不知在哪个商店,一个个地找,那要找到什么时候呀。
师:给咱们的生活带来了麻烦。
生3:没有汉字,许多发生的事都不容易记下来,日子一长肯定忘记。师:我也有同感。久而久之,咱们的过去将是一片空白了。
生4:假如没有汉字,我会很遗憾。我是一个爱好写作的人,如果没有汉字,那就绝对不会有人看到我的作品了。
师:我看除了小作家伤感之外,班里的小书法家也干着急喽。生5:这样一来,作家、记者、书法家不是都要失业了? 师(半开玩笑):失业的可能还有老师。生6(笑着接):我们也整天不知该做些什么了。师:同学们,没有汉字的生活── 生1:太不方便了!生2.太单调了!生3:太落后了!师:看来,咱们的生活的确缺不了汉字,它与我们的生活、学习息息相关。这汉字可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贝。
(学生对汉字是再熟悉不过了,每天都要接触到。可能是“熟视无睹”的原因吧,学生对汉字的喜爱和重视程度均不尽如人意。“假如没有汉字”这一活动引发了学生的心灵体验与换位思考,学生基于生活列举了许多困难和麻烦。可见学生在假想中已深刻认识到汉字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感受到了汉字的重要。)活动二 探寻:汉字的产生和演变 师:这宝贝是天上掉下来的吗? 生(疑惑地互相看看):不会吧?!师:那是地上长出来的吧? 生(众笑):不可能……
师:那汉字到底是谁创造的呢?说起“造字”,我们就会想到“仓颉造字”的
传说,谁知道这个传说? 生:我知道这个传说。传说距今5000年前,有一位名叫仓颉的人,仓颉是黄帝的史官,他有四只眼睛,看东西十分清楚,抬头看见月亮的时圆时弯,低头看见各种鸟兽的脚印,他从中得到启发,创造了文字。
师:好神奇的传说。同学们,你们认为传说中哪些是可信的?哪些方面可以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请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生兴高采烈地交流,气氛异常活跃)生l:我们组一致认为仓颉有四只眼睛不可信。人怎么可能有四只眼睛呢? 生2:对这一点我们小组也认为不妥。不过我想,传说中写仓颉有四只眼睛是想说明他比常人会观察、会发现。
生3:我们认为,仓颉根据事物的样子造字是可信的。现在很多字和事物本身还是很相像的。
师:你说的是象形字。这是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生4:我们小组认为汉字不可能是仓颉一个人造的。创造那么多的汉字,靠一个人的智慧是完成不了的。
生5:我们认为仓颉是文字的鼻祖,是始者,但不是终者。
师:“仓颉造字”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而不是史实。其实,汉字不可能是由一个人创造的,也不可能是在一个时期创造的。如果仓颉确有其人,他也只是寻找到了文字的“根”,并且发挥聪明才智使“文字根”长出了强壮的树干。只有在后人的浇灌下“树”才会渐渐“分枝”,长出“绿叶”……造字的祖先不是一个人,我们的祖先人人都在创造文字,都在参与这个活动。直到今天,汉字都还没有“结果”,也永远不会“结果”,因为汉字还在不断创造,不断发展。
(学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仓颉造字”可信不可信这一个冲突的问题,创设了一种学生敢于争议的氛围。争议挑起学生的思维冲突,这一思辨活动创设了无拘无柬、自由畅达的空间,学生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师生在交流、述说、碰撞中不断生成“活资源”,使得教育内容更为广博。)师:那人们为什么要造字呢?表达、交换、记忆? 生1:我想是主要是为了帮助记忆。生2:我也这样认为。
师:据说在文字没有出现之前,古人有很多帮助记事的方法(电脑出示结绳记事、刻木记事、画图记事三幅图)。
师:这是人们通过一些考古的发现和古籍进行推测的。请大家来试着当当考古家,推测一下人们的记事方式。
(让学生与“考古家”进行角色臵换,由此时此地的情境,转换到彼时彼地的情境,并按照臵换后的角色去考虑、体验,激起了学生思维、表达的欲望。)(同学们沉思了好一会儿,然后纷纷举手)生1:古人为了要记住一件事,就在绳子上打一个结。以后看到这个结,他就会想起那件事。如果要记住两件事,他就打两个结。记住三件事,他就打三个结,如此等等。
师:你认为结绳记事的方法有什么不足? 生1:我想,如果他在绳子上打了很多结,恐怕他想记得的事情也就记不住了。所以这个方法虽简单但不可靠。
生2:我来推测“刻木记事”。在木头、石头上刻痕也是帮助记忆的方法之一,结果当然也是与结绳记事一样。用这种方法不能对事情本身做记录,它只能起一个提醒记忆的作用,而且也不能记得太多。
师:后来,人们又用画图记事。
生:画一样东西太慢了,可以抓住东西特征,简化一下。
师:你与古人真是不谋而合了。就拿“牛”来说,人们最早是画一头整牛的图形,后来生产发展了,交往频繁了,人们没工夫画那么细致的画,便仅画个牛头来代替。再后来,画牛脑袋还嫌麻烦,就将线条进一步简化,终于创造了“牛”字。
(师边讲解边出示牛字的演变过程)师:从画整牛到创造牛字,这是个漫长的过程,是人们根据实际需要,长期创造、改进的结果。这个过程就是文字产生、演变的历史。
师:从“牛”字的演变过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1:汉字由图形变为笔画。生2:汉字由象形变为象征。师3:汉字由复杂变为简单。
师:汉字字形的总变化是由繁到简,每一种新字的出现,都改变了前一种字
形难写、难记的特点;同时,汉字不断趋于定型化、规范化。汉字的发展是逐步从象形走向符号化,从笔画较多止向笔画简单,使书写更加快速便捷。
活动三 研究:汉字的造字方法
师:每一个汉字都是智慧的结晶。通过一个个汉字,我们能够看到祖先是怎样生活的,这种生活又是怎样变化的,甚至能够“看”到他们是怎样思考的。昨天,我请大家去了解古人造字方法,并收集了相关的资料,请大家分小组研究一下,下面这几组字有什么特点?古人是怎样造出这些字的? 大屏幕出示: 人、木、牛、册、眉 本、上、从、刃、中 从、休、暮、歪、掰 噪、澡、躁、燥、操
生:人、水、册、眉这些字很像实物。师:你们能说说看看这些字分别像什么? 生1:“人”像侧身的人。
师:瞧,圆圆的头,微弯的臀,直立的腿,伸出的手。生2:“木”像树木,上有枝下有根。生3:“册”像绳线编结竹简而成的书的样子。生4:“牛”像牛头。
师:咱们的祖先真的聪明,易于区别,易勾轮廓的物体,往往是画实物的全体;复杂又易混的物体往往是画最具特征的部分,以局部代全体。
生5:“眉”为了显示眉毛,还加上了眼睛。
师:这是连带相关的物体一起画出了。描画实物形状是一种造字方法,称为象形法。在我们的汉字里,最早产生的是象形字。
师:在生活中,我们的祖先还会碰到一些比较抽象的事物,于是又用灵巧的双手刻绘了一个个符号。这就是指事造字法。
(出示:本、上、从、刃、中的古文字)请大家找一找与古文字相对应的现代文字。(学生兴致勃勃地寻找,边找边体会)师:我们祖先还创造了“会意字”。这类字往往是拼合儿个意义上有关联的字
来显示出新造字的意义。
出示:从、休、暮、歪、掰
师:请大家分组讨论,用语言与肢体动作来谈一谈、演一演字的意思。(学生立即行动)生
1、生2:两人一前一后相跟随。众生:从、从、从
生
3、生4:一人做大树,一人靠在他身上闭目养神。众生又高呼:休息的休。生5:太阳落到草丛里──暮
生6:不正──歪;两手把物体分开──掰
师:看来.汉字的一笔一画都有奥秘。因为汉字是我汉族祖先对大自然对当时社会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体会的结晶。咱们的祖先先后造出了“形声、指事、会意”字,但字还是不够用。怎么办呢?聪明的祖先,把表示声音的声旁和表示意义的形旁搭配起来,组成很多新字。
出示:噪、澡、躁、燥、操
师:为了方便记忆,我们给这组形声字编编识记口诀好吗? 师、生:有水可洗澡,伸手做早操,张口出噪音,易燃真干燥,跺脚好烦躁。师:还能找出一组组这样的形声字吗?(学生异常踊跃)生1:睛、晴、清、请 生2:吗、妈、骂、码 生3:通、桶、痛 生4:逃、桃、跳、挑、眺
师:就这样文字越造越多。据统计,形声字占汉字的90%左右。除了这主要的三种造字方法之外,还有假借、转注两种造字法。我们的祖先就是运用这六种造字法造出了90000多个汉字。这些神奇的汉字,都是我们聪明的祖先从劳动中从大自然中、从社会生活中体味、创造出来的。我们的祖先用灵巧的双手刻绘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画、符号,把他们的智慧和灵感熔铸在一个又一个汉字里。
(汉字造字法博大精深,但又有规律可循。通过“适度探源”,让学生了解一些典型汉字的来龙去脉,使这些汉字在儿童的眼里不再是枯燥繁杂的点点画画,而变成一幅幅图画,一个个故事。学生“耳濡目染”了象形字的逼真,指事字的抽象,会意字的巧妙,形声字的音律,并生动活泼地体验、模仿祖先造字。学生在还原象形字、寻找指事字、演绎会意字等活动中学出了灵感,学出了创造思维能力,学出对祖先的敬佩,学出对汉字文化的自豪感,更学出对祖国和民族文化的深深挚爱之情!)活动四 感受:汉字的神奇
师:都说中国的汉字是有灵性的,一个“福”字竟有一百种写法。一百个“福”字形态各异,无一雷同,表达了对“福”的希望和憧憬。(出示:百福图)请各小组展开想象的翅膀,解解“福”中的奥秘,在相同的时间内看哪个小组解得多,解得好!(学生或沉思、或比画、或顿悟……)生l: 上面画是表谷子。谷子满仓,代表丰收了。有许多粮食当然是“福”了。中间代表房子,有窗有屋顶,房子大大的,也是“福”;下面是一条路,宽阔、平坦的大路直通家中,交通方便更是“福”。
生2: 这个“福”字像个迷宫,象征着生活道路充满坎坷、波折,跨过一道道坎,走出困境,就能获得幸福生活了。
生3: 这是一个胖嘟嘟的小娃娃,我想是有了孩子就是福吧!生4: 这多像一个老爷爷在哈哈大笑呀!长寿就是福!生5: 左边是如意,右边是祥云,吉祥如意就是福!生6: 在环山的地方,围块地,造个房子,耕上田,这样的生活就很幸福了。生7: 这画的是竹子,我想做人像竹子一样正直、坦荡,是人生最高尚的福。师:同学们,此时,你觉得汉字带给你的是怎样的感受? 生1:太有意思了!生2:太有灵性了!生3:太神奇了!生4:太美了!生5:太有趣了!师:汉字真是蕴涵着中华民族独特审美性格的精灵!它有形象、有色彩、有气味,还有情有义!细细读她,如同一段清新秀美的小诗;用心品她,好似一则意蕴深远的故事;静静赏她,仿佛走进了多彩的画卷……下一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汉字 的缤纷世界,去研究汉字的神奇和有趣!(解“福”是融入思维、参与智慧的一种动脑的、顿悟的高级智趣。学生在理解一笔一画的有理与合理中不仅学会观察,学会思维和创造,更是发自内心地感受到汉字文化逻辑与思维巧妙运用之创意。)第五课 汉字和书的故事──汉字的创造和发展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汉字文化的无穷魅力和中国人在文字上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对汉字的喜爱和欣赏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知识与能力:
知道汉字的起源、演变、特点,以及与现实事物之间的联系。过程与方法:
能够借助互联网和其他文字资料了解关于汉字的知识。课前准备:
师生收集有关汉字的知识和相关信息。教学过程:
活动一 走进远古时代
师:说到汉字,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熟悉,因为它与我们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借助它,我们可以方便、快捷地了解各种信息和传递各种信息,还能记录下很多有价值的信息留传给后人。(大屏幕出示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汉字:课本、史书、高速公路路牌、店名……)可是在汉字还没产生的远古时期,人们要将事情记录下来是怎样做的呢? 学生回答:……
小结:那时候人们采用结绳、刻木和绘画的方法来记录事情。(出示古人记事的图片)师:现在,让我们一起通过时空隧道走进远古时期,尝试着用前人的方法来记录一些事情。我这里有几个信封,它记录着远古时期部落里发生的几件事。请大家试着用结绳记事、刻木记事和绘画记事的方法,把这些事记录下来。
(学生分小组用刻木、绘图、结绳等方法记事。记好之后展示,清大家猜所表达的意思。)
师:刚才,我们尝试着用古老的方式来记事,谁来谈谈自已的体会? 小结:正像同学们说到的那样,用这样的方式记事费时、费力,还小容易清楚地把事情表达出来。(大屏幕打出那几件事情)看,这就是刚才同学们用刻木、绘图、结绳几种方法所要表达的意思。
1.部落里原本有三头牛,今天又新生了一头小牛。2.山坡上有三只野兔住在同一个树洞里。3.有人发现烤熟的肉比生肉好吃。4.今天我打了四只兔子。5.山坡上有三头野牛正在吃草。6.今年部落里收获了三筐野果。
师:这几件事如果用汉字写出来一目了然,多清楚啊!活动二 探究汉字的产生
师:为了能将事情清楚、准确记录下来,人类就开始尝试着用更简捷,又能让所有人明白的符号来表达意思,这就是字。汉字是怎样产生的?我国古代流传着仓颉造字的传说故事,谁能讲一讲这个故事? 学生交流。
师:民问流传着关于仓颉造字的传说:远古时候,人们都用结绳的办法录史记事。由于记录史实的结绳形状奇异,年久月深难以辨识,有一次,仓颉就是根据这些绳结记录的史书给黄帝提供的史实出了差错,致使黄帝在和炎帝的边境谈判中失利。事后,仓颉愧而辞官,云游天下,遍访录史记事的好办法。三年后他回到故乡白水杨武村,独居深沟“观奎圜曲星之式,察鸟兽蹄爪之迹”,整理得到各种素材,创造出了代表世间万物的各种符号。他给这些符号起了个名字,就叫做字。
师:汉字是不是仓颉一个人造出来的呢? 生答……
师:虽然这只是个传说,但它生动地描述了汉字是怎样产生的。那么到底汉字是怎样形成的呢? 我们看看这些字。
师:(出示甲骨文特写的图片)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师:这是“甲骨文”,是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最早的汉字,它是三千多年前,我
们的祖先刻在龟甲或者兽骨上的文字,所以叫“甲骨文”。我们正是借助这些甲骨文,了解到了远古时期人们的生活,所以甲骨文是非常珍贵的考古文物!(出示一些甲骨文的图片,请同学欣赏)据有关资料显示,甲骨文上的汉字,至今仍然有1250个字活用到了今天。老师收集了一些简单的甲骨文,请同学认一认。
师:你们是根据什么来猜它们的意思的?这些早期的汉字与现在的汉字有什么不同和相似之处。
生答……
师:从这些早期的汉字我们可以看出来,汉字是由图演变而来的。师:大家再看看,古人又是怎样造出这些字来的? 妈(形声字)休森(会意字)师:你还能找出这样的例子来吗?(这里老师小结一下形声字和会意字)小结:汉字是中华民族广大劳动人民在千百年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出来的。每一个汉字的创造都凝结着中华民族先人的聪明才智,有人说:“每一个汉字都是有生命的文字!”汉字产生以后,对周边国家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日本、越南、朝鲜等国家的文字都是在汉字的基础上创制的。
活动三 探究汉字的发展
师:大家请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一个甲骨文字,认识它吗?(马)把它侧着看,就是一匹马,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这个马字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请看,这分别是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的马字,大家分别写一写这几个“马”字,看看你在写的过程中有什么体会。
学生交流体会。
师:从这个马字的演变,你们发现汉字的发展有什么规律? 小结:从甲骨文的产生到今天的简写汉字,我们可以发现,汉字的发展经历了从图画到笔画,由繁到简的发展过程,这个发展过程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在文字上的创造能力。
活动四 神奇的汉字(感悟神奇的汉字)1.我们来做个游戏 1)造字游戏
这是一个日字,我们看看,如果在这个字的基础卜添加一笔,又可以组成哪些新的字?(旧、由、旦、申、甲)小结:一个简单的独体字,加上一笔,就创造出了那么多的新字。我们的祖先真是聪明富有创造力。
2)组字游戏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做个组句的游戏。羊山上吃小草 羊上山吃小草 山上羊吃小草 小羊上山吃草……
师:从这个游戏中,你又体会到了汉字有什么神奇之处? 小结:对!只有汉字才能有这样多灵活多变的组合,这也是汉字的神奇之处。2.欣赏书法实物,感受汉字的独特艺术魅力。(舞、京……)师:(出示印有“舞”字的衣服)大家请看,老师手中的“舞”字,说说你的发现。
学生交流。
小结:从刚才的比较中可看出汉字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从这个角度进行总结)。
师:再看看这方中国印,你有什么发现?谁能给我们介绍这枚中国印? 学生交流介绍。
小结:小小的一枚印章,蕴含着那么丰富的内涵!让我们把掌声送给这位聪明的设计者!师:在生活中你还发现了哪些艺术造型与文字相结合的画面? 学生展示、交流。
小结:从这一个个的艺术字中,我们一同感受到了汉字神奇的美。3.表意简洁的汉字
用教材P55上方框内容引导学生研讨。
小结:汉字的确是太神奇了,就连外国人也由衷地称赞汉字,的精美艺术和神奇。(出示外国人称赞汉字神奇的录像资料)总结(出示汉字走向世界的摄影)
师: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专家认为,在世界五千多种语言中,汉语最简短,最科学,最富有生命力。汉字文化具有无穷的魅力,汉字的产生与发展体现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和无穷的创造力,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为汉字的魅力深感自豪。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不仅从小要!学好汉字,用好汉字,还应该进一步发扬中华民族的创造精神,运用我们的聪明才智,为祖国和世界创造出更多的奇迹来!
第三单元 独具挽魅力的中华文化
第一课 伟大的先人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司马迁等历史人物的思想和事迹。(2)学会思考、搜集、分析和整理方法。
(3)学习他们的精神,养成热爱科学、不断探索的良好品质。教学重点:至圣先师孔子;司马迁与《史记》。第1课时 至圣教师孔子 教学过程:
一、提前测评:
1、大家听说过孔子吗?你能说一说他的事迹吗?
2、展示孔庙图,告诉学生这就是孔庙,位于我国山东省曲阜市,每年到孔庙参观的人络绎不绝,都是来纪念生活在2000年前的孔子的,人们为什么要纪念孔子呢?因为孔子是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对中国的思想和文化影响最大、最久远,他有哪些成就呢?导入
二、认定出示目标(略)
三、导学达标
1、孔子的生平简介:展示孔子人头像,说明孔子名丘,字仲尼,生活在2000年前的鲁国,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
2、孔子的办学成就和孔子的教育思想。
[1]孔子的办学成就,展示孔子讲学图,说明孔子广收学徒,不看身份,使贫
苦子弟也有机会学习,孔子所教的学生,前后大约3000多人,其中有72人品行优秀,被后人称之为“72贤人”。
[2]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看书62页小资料:说明《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著作记载了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孔子的教育思想都记载在《论语》一书中。
教师出示孔子的教育思想名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温故而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师:大家讨论一下,这几句话的意思 学生讨论后回答,对不正确的解释给予纠正
师:他的这些思想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无作用呢?我们要理解这些话,牢记孔子的教诲,把他的话用到自己的学习中去。
[3]孔子的教育方法
讲仲由和冉求的故事,说明孔子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方法,这叫因材施教。
四、达标测评
书上63页题:今天我们为什么纪念生活在两千年前的孔子呢?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纠正。
第二课时 司马迁与《史记》
教学目标:
1、了解司马迁是西汉时期的史学家。
2、掌握司马迁写有《史记》一书《史记》的历史地位和价值
3、通过了解司马迁写《史记》的艰辛,培养学生坚强不屈的意志品质。
4、通过活动、了解我国历史上除孔子、司马迁外还有许多名人。了解他们的
事迹,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教学重点:史马迁和《史记》 教学难点:《史记》的体例。教具准备:司马迁人物图像 教学过程:
一、提前测评,情景导入
1、前一课学习了孔子,孔子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值得我们学习的借鉴的思想观点很多,主要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等。他是中国历史中的文化名人,今天我们再来了解中国古代的又一文化名人——司马迁。
2、出示司马迁图,司马迁有哪些成就呢?我们一块来看看他的成就是什么?
二、认定出示目标
三、导学达标
1、司马迁写《史记》 齐读64页故事回答下列问题
[1]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 [2]为了写《史记》司马迁做 哪些准备工作? [3]正当他要写《史记》时,发生了什么事? [4]他用了多少年时间,写成了《史记》?
[5]司马迁写《史记》的经历,说明了司马迁具有哪些良好的品质? 教师总结:司马迁写《史记》不但要四处考察,搜集材料,而且要与厄运做斗争,这说明司马迁具有坚韧不拨的品质。
看书上司马迁的名言:人因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学生讨论这句名言的意思,教师给予订正。
他的这句话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订正,反映了他对人生意义的充分理解认识,决心所毕生精力用在史学创作中的思想。
2、《史记》价值,内容
[1]齐读65页小资料,读后提出你不懂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有:什么是纪传本?什么是通史?为什么《史记》不仅有很多的史学价值,而且有高水平的文学价值?教师给通谷易懂的讲解,力求使小学生理解。
什么是纪传体?就是以记载各类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史书体裁。
什么是通史?通史区别于断优史,记述一个朝代的历史是断代史,记述多个朝代演变的历史叫通史,《史记》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代三千年间的历史,所以《史记》是通史。
为什么《史记》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还有高水平的文学价值?很高的史学价值指《史记》是人们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文献,高水平的文学价值指《史记》在描写人物、记事、用词各方面的艺术性。
[2] 《史记》中记载了哪些历史人物和故事?
学生大胆想象,你认为写了哪些人物和故事,教师引导逐步归纳出:《史记》中写的都是历史名人,如:秦始皇、陈胜、吴广、屈原等。历史事件当然都是对历史有影响的事件,如农民起义,著名改革等。
[3]要了解中国历史除了《史记》,中国古人还写了哪些历史书?学生看书,知道还有《资治通鉴》《齐民要术》等。
四、达标测评
1、小结,点出《史记》的重要性
2、活动天地: 要求学生试写“古代人物传”抽查学生写的结果 归纳:
伟大诗人:李白
杜甫
白居易 著名皇帝:李世民
赵匡胤
康熙帝 英雄人物:文天祥
岳飞 科学家:祖冲之
张衡 简单了解他们的事迹
第二课:我国的国宝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的古代遗产和古遗迹的价值。
(2)引导学生透过历史遗迹去探索历史背后的故事,体会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博大与精深。
(3)激发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树立保护古遗迹的意识。教学重点: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探索古遗迹; 哭泣的古遗迹;文物古迹的保护。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我们祖国的大地上,到处都有祖国先人留下的遗迹,它们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宝贵遗产,也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其中,许多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二、讲授新课
出示我国地图,在图上找一找文化遗产,在我国的什么地方。北京:长城、天坛、故宫、颐和园 陕西:秦始皇陵 甘肃:敦煌莫高窟 西藏:布达拉宫
山东:曲埠孔庙、孔林、孔府 江苏:苏州古典园林 等等……
二、探索古造迹
万里长城:全长约六千多千米,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是中华民族象征和骄傲。
秦兵马俑:世界最大地下军事博物馆,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
三、了解过去的故事
通过看图,了解古遗迹中许多过去故事 教师点拨: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四、课堂小结
你对我国的国家有哪些了解?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五、文物古迹的保护
开展“小小辨论会”对保护古迹,谈谈自己的看法。
六、布臵作业 社会小调查
第三课:我们的国粹
一、教学要求:
1、让学生理解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特征。
2、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进行一些基本的了解。
3、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
二、重点:了解民族的国粹
三、课前准备:以“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为题,查阅资料、读书,制作世界文化遗产解说卡。
四、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引入:
文化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特征,说起西班牙,你可能会想到斗牛士;提起巴西,你会想到足球,当我们对别人说起我们中国的时候,我们会想起什么呢?
中华文化的精粹已受到了世界人民的青睐,作为一个中国人,你了解它们多少呢?
2、组织讨论,交流
[1]了解风行中华的国粹,引人入胜的京剧,京剧是我们最大的剧种,是我们的“国粹”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让学生明白今天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喜欢京剧?我们去问一问那些喜欢京剧的人。
[2]组织学生观看京剧脸谱,是中国京剧独有的,它通过夸张的色彩和图形,表现出人物的不同性格和品质。[3]指导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脸谱。
3、活动小天地
京剧表演具有独特的风格,演员特定的动作能给人一种美妙的震撼之感。带领学生做一回家剧小票友 [1]举力一个京剧知识大竞赛 [2]学唱京剧,表演一下京剧的动作
4、通过体验京剧活动,谈谈你的感受。
第二课时
一、引入
1、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中华民族的国粹京剧,这节课我们继续来了解中华民族出神入化的书画艺术。
书法和国画深受中国人的喜爱,几乎家家户户都挂有或收藏中国画。
2、指导学生找一找自己身边的中国画
3、现在有许多人都在学书法和国画,我们去问问他们,为什么喜欢书画艺术,他们从中得到了什么乐趣。
4、指导学生对国画的艺术家的一些简单的了解。
5、组织学生找一找身边的国画,书法、举办一个国画,书法展。
二、简读了望台,认识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化工具——文房四宝
三、我国传统的医药历经数千年而不变,至今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在世界传统医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1、带领我们一起找一找,论一论自己所了解的中医中药。
2、察看一些小资料,了解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为中华医学做出了贡献的人……让我们调查了解一下。
四、中化文化的精粹,不但深受我国人民喜爱,而且也受到了国际友人的青睐,成为传播友谊,增进了解的使者。
1、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在对外宣传和交流时,我们决会向外国人展示我国的舞龙,舞狮或武术等,为什么要向世界展示这些呢?
2、调查一下外国朋友喜爱中国文化的事例
五、布臵作业:
选一种你感兴趣的中国文化做一个图文并茂的宣传广告。
第四单元 我们生活的地球
第一课:蔚蓝色的地球
教学目标:
(1)知道有关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在探索地球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2)通过探究,感受人们在认识地球中所经历的漫长求索过程。(3)激发学生进一步认识和探索地球奥秘的兴趣和愿望。教学重点:一是从太空看地球;二是人类对地球的探索。
课前准备:让学生收集有关地球的照片和人类从太空中看地球的故事。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从太空看地球
二、教师讲解
[1]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2]从太空中看到的地球
(1)蓝色的表面,白云缭绕,就像罩着一层薄薄的面纱;(2)海洋和陆地轮廓分明;(3)通读92页第一自然段;(4)师生共同讨论;A、地球上的蓝色是什么;B、陆地是什么?C、白色的涡流是什么?(5)了解加加林乘坐载人宇宙飞船,绕地球飞行,看到地球全貌,它是个蓝色的大球,象个“水球”。
三、作业
(1)地球表面构成
(2)天上那颗星就是我们的家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人类对地球的探索
二、讲解
(1)地球是一个球体(2)认识地球经历漫长过程
(3)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证明地球是球形的。(4)地球是个球体
三、讨论麦哲伦环球航行
四、师生共同讨论96页问题
五、作业
(1)地球是怎样形成的?(2)地球上为什么会出现生命?
(3)在地球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有生命的星球?
第二课:我们的地球村
教学目标:
(1)知道经线、纬线、赤道、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大洲、大洋的名称和位臵。
(2)了解地球村的自然环境。
(3)了解世界上许多国家及一些国家的地理位臵和概况。(4)感受地球的美丽与神奇
教学重点:看看缩小的地球—地球仪;经线、纬线和赤道;大洲和大洋;美丽的地球村;世界上的国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从地球仪上找出自己的家乡 1、展示缩小的地球仪
2、学生读文中第一段的文字,理解意思,回答问题: 你从地球仪上发现了什么? 3、学习经线、纬线和赤道
以小组为单位,借助地球仪来进行探究性学习4、从地球仪上找出七大洲,四大洋所处的位臵
二、学生一条龙式读有关小资料 然后同学们说出自己读后的感受
三、教师总结,订正所学过的内容
四、布臵作业 记七大洲、四大洋
第二课时
一、巩固旧知识
二、了解地球村
„1‟“绿色走廊”„2‟“珠穆朗玛”„3‟“亚马孙平原”
分小组活动,从书上找出地球之最和风景图片,来增加同学们的印象。„1‟撒哈拉沙漠
„2‟安赫尔瀑布 „3‟珊瑚礁——大堡礁
三、同学们打开书104页找出哪个洲的国家最多?哪个洲的国家最少?哪个洲没有国家?
四、教师总结
五、布臵作业
书上的简答题写在作业本上。
第三课:生活在地球村的人们
教学目标:
(1)知道世界有不同的人种,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和风俗习惯。(2)探讨人种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学会尊重、欣赏、接纳、树立人种无优劣的观念。教学重点:不同肤色的居民;人种的分布;有趣的文化现象。课前准备:搜集黄、白、黑种人的图片。教学难点:从有趣的文化现象,你发现了什么? 教学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测评
谈话:你知道世界上人的肤色都相同吗? 板书课题 :不同肤色的居民
二、教学达标
1、讲述:世界上的人类,根据他们的外表、物征,主要可以分为: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
2、如图:观察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
3、讨论:他们的长相…… 他们的头发……
提问:中国人是什么人种?(黄种人)
讲述:每个种族有不同的特点和各自的优势,我们的世界也因此多姿多彩。总结:人种族虽然不同,但是并没有优劣之分,都是平等的,不同种族的人都是我们地球村的兄弟姐妹。
三、巩固练习
1、比较一下,不同的人种有什么特征?
2、世界上的人类,根据外表特征主要分()、()、()人种?
四、布臵作业:
1、阅读教材106——107页
2、问题:有人分析,就一般情况而言,体育成绩与不同人种的先天身体素质有关,你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