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教科版思品与社会教案(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2 05:51: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五年级上册教科版思品与社会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五年级上册教科版思品与社会教案》。

第一篇:五年级上册教科版思品与社会教案

五年级上册教科版思品与社会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案

第一单元 让心灵比天空更博大

○ 教学目标

l 知道人各有所长,能够欣赏别人的长处,知道学习他人长处对自己成长的作用。

l 知道心胸开阔有益于身心健康,心胸狭隘、嫉妒等不良心理对自己成长有害处。

l 体会真诚相待、相互尊重的可贵。培养心胸开阔、宽以待人,能体谅他人的难处。

l 能为他人着想,与他人分享快乐,助人为乐。

我的伙伴个个棒

活动目标

1.让学生知道人各有所长,并懂得学习别人的长处有利于自己成长的道理。

2.指导学生发现他人的优点,寻找别人的长处,学习真诚地欣赏、赞美别人。

活动过程

一、故事引入

1. 用录音形式播放或用文字形式出示故事《英子的同桌》,学生听故事后谈论如下问题

(1)提问;英子为什么不愿和海燕同桌?

(2)后来英子为什么还是请求和海燕同桌?

(3)为什么英子一开始没有发现海燕身上的优点,是她的优点太少了吗?

(引导学生明白有的美很容易被发现,而有的美却需要用心去体会,从而鼓励学生用心去发现身边同学的长处)

2. 小结:是啊,有的美,人人都看得见;有的美,却需要用心去体会。其实,美无处不在。在我们周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用心发现,你会惊叹:原来我的伙伴个个棒!

二、说说伙伴身上的美

1.过渡:从刚才的故事中我们都明白了,原来每个同学都是最棒的,每个人身上都有许多优点,只是有些还没有被大家发现而已。现在,让我们把大家的优点都找出来,我们开展一个找“美”的活动。

2.用“击鼓传花”的游戏形式说同伴的优点。

游戏一:选一个同学击鼓,其他同学传花。鼓响时花在谁手里谁就站起来夸夸自己欣赏的同学,同时被赞美的同学也要说出自己的感受。

游戏二:老师击鼓,鼓响时花在谁手里谁就站在中间接受大家的赞扬,被表扬者说出自己的感受。

(开展此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关照那些平时调皮、多动、优点不明显的学生,尽可能制造机会让同学们夸夸他们)

3.写一写同学的优点,仿照教科书中的范例完成教科书第3页的学生作品空白框。

三、身边的美大搜索

1.教师导语:同学们身上的“美”可真多呀,说完了我们同学身上的优点,你还发现我们身边的其他人有什么优点吗?我们也来夸夸他们吧。

2.学生回顾自己身边有哪些熟悉的人(邻居、父母、老师、医生、司机、清洁工、警察等),并仔细想想自己最熟悉的人的优点,把它们写下来。

4.学生自由说,充分发现身边这些人的优点长处。

5.学生交流自己平时如何发现周围人身上的优点。教师可以用下面的提问引导学生:大家在学习、生活中,有的和伙伴是长期相处,有的是短期接触,就在这些时候,你是怎样去发现对方的长处呢?

四、送出我们的赞美

1.我们发现了这些人的优点,那就试着去告诉他们吧。看看他们有什么感受。(学生看教科书第4页的两幅图和学生作品,从中获得启发从而学习把对他人的赞美告诉他人)

2.学生交流表达对别人的赞美的方式。(如一句话、一个微笑、一声喝彩、一个眼神、一张纸条,等等)

3.学生实际行动,送出我们的赞美。

4.小结:是啊,每个人内心都希望自己的成绩被人肯定,自己的努力被人承认。我们自己渴望得到赞扬,那就不要忽略赞扬别人。一个乐于赞美别人的人,是一个播种快乐并能收获快乐的人。

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

活动目标

1.懂得每个人都有优缺点,无论是对自己或对别人都要既看到优点又看到缺点。

2.善于发现他人长处,乐于取长补短,不断进步。

活动准备

准备一个苹果、一个李子、一个苹果李。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出示一个小李子并提问:你们吃过李子吗,味道怎么样?(学生自由说)

2.出示一个苹果并提问:和李子比起来,苹果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说)

3.教师导语:南方的李子个小、味酸,北方的苹果个大、味甜。南方人也想吃到大个味甜的苹果,把北方的苹果树栽到南方去不就性了吗?其实,问题不是那么简单,北方的苹果在南方怎么也长不好。怎么办呢?

4.出示苹果李:科学家真有办法。他们把苹果树嫁接到李子树上,就长出了现在这样的苹果李。它生长在南方,个儿大,味又甜,很受大家欢迎。

5.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其他像“嫁接”这样的技术。可以不限于农业领域,其他领域的“嫁接”技术也很能说明问题。

6.教师小结:谁都有自己的长处,但也有自己的短处。李子树和苹果树互相取长补短,结出了甜甜的果实。伙伴们互相取长补短,就能共同进步,不断完善自己。但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对此可能并不是很理解。

二、联系实际,实践活动

1.我们全体同学,已经在一起共同学习四五年了。我们看到了同学们的哪些可取之处?你可以向谁学习以克服自己的短处?现在,我们开展一个活动,看大家谁能够在活动中发现他人的长处,谁能够做到取长补短。

2.学生四人一小组开展活动。学生小组选取本组最喜欢的一项活动,然后根据活动的需要,设想班里的同学如何分工才能够使这项活动开展得更有效,更能让每个人发挥自己的长处。下面的一些活动可供学生参考。

(1)班级要参加庆“六一”黑板报比赛。请你们为班主任设想一个人员分工计划。

(2)学校要开运动会。请你们为班级安排参加接力赛人员(男女各4名)及拉拉队队长、宣传队队长、服务队队长名单。

③、少总部要开一个“小超市”,请你们物色一名小超市负责人、两名营业员、一名记帐员、两名纪律维持者。

分工岗位

姓 名

可以向谁“取长”

使工作做得更好

1.小组汇报交流,说说理由。

三、签订互帮互学合同

1.提供帮助。说说自己有什么长处,在什么地方可以帮助别人。

2.寻求帮助。找找自己的不足,看看谁可以帮助你。

3.签订互帮互学合同。学生自由寻找互帮对象,签下合同。

互帮互学合同

甲方: 乙方:

互帮内容:

1.甲方帮乙方 ;乙方帮甲方

2.3.

四、课外延伸,课堂小结

1.教师导语:老师很高兴,同学们在活动设计中能发现他人的长处,还想到了要向他人学习。今天,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2.学生交流各自的感受。

3.教师小结:三人行必有我师。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不仅人与人之间需要取长补短、共同合作,各行各业都需要取长补短,完善自己,使自己尽快强大起来。

4.以一首小诗来结束课。学生齐读下面这首诗。

大海不拒百川之水,才变得浩荡;

泰山不拒细小沙石,才变得高大;

蜜蜂采百花之精华,酿出最甜的蜜;

我们大家取长补短,才能全面发展。

远离“红眼病”

活动目标

1.懂得人各有所长,能虚心向别人学习。

2.知道心胸开阔有益于身心健康,心胸狭隘、嫉妒等不良心理对自己成长有害处。

活动准备

搜集因嫉妒而害人害己的故事或事例。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辨析是非

1.教师: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可下课时,我听到了两个同学这样的说法,请大家看看他们说得对吗?

2.师出现两个学生话。学生交流讨论,辨析对错。

(1)绩不好的同学,没什么长处好学。

(2)别人不如我,我向别人学什么呢?

3.总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长处。并不是成绩好就什么都好,成绩不好就什么都不好。成绩不好的同学,其他方面一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就是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虚心学习。

二、联系实际、明理导行

1. 学生阅读乌鸦和夜莺的故事。教师提问:为什么夜莺终于练就了一副好嗓子,而乌鸦却没有人愿意理她?

2. 出示教科书第7页的情境对话,让学生感受情境并分析讨论如下的问题。

(1)是否也听到过这种声音?

(2)想一想,这样下去会有什么后果呢?

3. 学生交流:如果在平时的学生、生活中,有的同学在某些方面比你强,尤其是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同学超过了你,你的感受如何,你该怎么办?

三、给“红眼病”会诊

1.教师导语:有的人看到别人比自己强就很难过,心里不舒服,甚至化为满腔的怒火,想办法阻止别人超过自己,这就叫“红眼病”,也叫“嫉妒”。嫉妒是很不好的心理,它让我们难过、生气,甚至痛苦。有时,嫉妒之火可以让一个人去犯罪,做出损人害己的事情(教师可以列举一些因嫉妒而害人害己的人或事,如孙膑与庞捐)。所以,我们必须克服这种毛病,让自己成为心胸宽广的人。

2.找“红眼病”的症状。学生说说在自己、同学或其他人嫉妒他人的表现。学生可以说具体的事情,但尽量避免说具体的人,不要伤害他人的自尊心。可以参照教科书中列举的事例。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寻找。只有明白了红眼病的表现,才能寻找有针对的克服的办法。

3. 结“红眼病”的危害。教师先让学生说“红眼病”有哪些坏处,然后教师总结并逐条写在黑板上。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充分说,说得越多越好,让学生深刻地了解嫉妒对人的危害,从心底里产生远离“红眼病”的愿望。

4. 红眼病”开处方。学生针对上面活动中总结出的“红眼病”症状开展讨论,寻找克服的办法。教师将学生开出的“处方”一一写在“症状”的后面,并适时地给以补充。最后教师出示短文《怎样克服嫉妒心理》(附后)。

5.小结下课:在我们身边,有许多出色的同学,他们有的成绩优秀,有的能歌善舞,有的心灵手巧,有的乐于助人……看到别人取得成功,甚至超过自己,我们由衷地为他们高兴,真诚地祝贺他们,并告诉他们:我要向你学习。

说声没关系

活动目标

1. 培养学生心胸开阔、宽容他人的良好品质。

2. 学会笑对人生,开开心心度过每一天。

活动准备

寻找有关心胸开阔的名言警句、故事,准备小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谈启发,改编故事

1. 简单介绍萧伯纳,讲述萧伯纳被自行车撞倒的故事并提问:你觉得萧伯纳是个什么样的人?(幽默、风趣、心胸开阔)

2. 学生自由发言,讨论萧伯纳的故事给我们的启发。(引导学生要心胸开阔、对人宽容,能原谅别人的过失)

3. 出示教科书第9页的第一幅图。提问:你觉得男孩子的感受如何?女孩子应该怎样做会更好?

4. 给这个故事续编结尾。

二、学幽默,续编故事

1.教师: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尴尬的事,特别是当有人误会或是损害了我们的利益时,你会怎么做呢?(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2.出示教科书第10页的四幅图。学生针对这四种情境学学萧伯纳,也试着以幽默的态度处理故事中的人遇到的问题,续编故事的结尾。这四种情境如下。

① 借出去的书,封面被弄脏了,你……

② 衣服被身后的同学弄脏了,你……

③ 做好事被人说是假积极,图表扬,你……

④ 爸妈下岗了,别人在背后议论,你……

3.教师小结:当别人的错误影响到自己时,我们要能够原谅别人;当遭到别人的误解时,要能够心平气和地解释清楚;当听到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时,我们要学着坦然面对,一笑置之。

三、制作“开心秘笈”

1.教师:“开开心心”是我们每个人都追求的,但生活中又难免有些不开心的事。你在生活中遇到过一些不开心的事情吗,你是怎样对待的?

2.学生联系实际谈自己不开心的事。主要侧重于被人误解的事、自己受到委屈的事、被人粗暴对待的事、自己的难处得不到理解的事,其他同学帮他(她)寻找解决的方法。

3.教师: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是很难免的。关键是我们如何处理好这些事情,不让这些不愉快影响我们的心情。我们同学中间就一定有很多人懂得在生活中让自己开开心心。请大家把自己开开心心地过好每一天的好办法说出来,大家一起分享。

4. 学生各自总结让自己开心的经验并写在小卡片制作自己的“开心秘笈”。

5.阅读雨果的名言“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把自己知道的名言警句写在“开心秘笈”里。(如:笑一笑,十年少;退一步海阔天空)

四、说说自己原谅别人的事

1.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难免发生一些大大小小的矛盾。同学之间在一起也难免磕磕碰碰。你是怎样对待这些事情的呢?请说说自己宽容、原谅别人的一件事。

2.学生自由说,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自己原谅别人后的感受,想想别人被自己宽容后又是什么感受。

3.小结:原来当我们宽容别人以后,不但对方感激,而且自己也特别愉快。让我们以宽广的胸怀面对周围一切,尤其是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可能无意中伤害了自己的人,对他说声对不起。

示例五 理解万岁

活动目标

1. 培养学生心胸开阔、宽容的品质。

2. 学会将心比心替别人着想,体谅别人的难处,帮助别人。

活动准备

录音《扎针的故事》。

活动过程

一、听故事,谈感受

1. 学生请听《扎针的故事》。教师提问:谁来概括一下故事梗概?

2. 学生设想:小护士第一次扎针失败后的心情;假如老人责备了这个小护士,小护士当时的心情会如何、对她将来可能会有什么影响;这位老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可以采取先讨论后表演的方式,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小护士的心情。

3. 教师总结:得到他人的谅解和关怀真的是很好。像这位小护士,老人的谅解和理解不但打消了她的担心,而且使她增强了信心。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多点儿将心比心的感悟,就会对老人多一分尊重,对孩子多一分怜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少一些计较和猜疑。

二、我能理解你

1.教师导语:其实,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为难的事情,都会有不得已的时候。这时候,我们最需要的就是他人的体谅和关怀。反过来,当他人遇到这样的难题,如果我们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想想他(她)的难处,他人也会像我们一样心存感激。

3. 学生看教科书第12页的两幅图,并思考:大家为什么责备思思和周文。(思思影响了班级得流动红旗,周文耽误了大家的时间,表面上看大家的责备似乎有道理,也许还有学生会认为该责备,此时教师不能简单否定,而应进一步带领学生挖掘事情的深层原因,让学生了解事情的真相)

4. 学生讨论该如何对待思思和周文。通过讨论使学生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看问题,学会理解、体谅别人的难处,同时学会自省,弥补自己的过错。教师可以用下面的导语提出要求。

教师:同学们因为不了解事情的真相而责备思思和周文。现在,大家已经了解了事情的真相。这时候你觉得该怎么做呢?

5.学生讨论交流人们之间发生误会和误解的原因。通过活动使学生懂得理解建立在面对问题心平气和地深入调查、全面了解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我们遇事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很容易产生误会。人们常常因为以自我中心、心急而误解、错怪他人,从而伤害了他人。教师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引出话题:为什么我们有时常会误解别人呢?

三、说说大家帮我的一件事

1.教师:刚才我们学会了理解关心他人。老师也相信,在我们中间一定有许多这样的事。现在就请你回忆一下,说说在你遇到困难时,别人帮你的一件事。

2.学生在小组内自由说,每组推举一人准备上台去说。(教师可引导学生着重回想当自己遇到困难的那一刻是什么心情,当别人帮助完自己时,自己又是什么心情)

3.全班交流,小组内推举的人上台汇报。

4.根据大家的演说,评选班级最热心的人,大家鼓掌热烈祝贺他(她)。

四、帮帮身边的人

1.教师:听了同学们刚才的回忆,老师真是很感动。原来在我们身边有这么多理解关心帮助他人的人。我们也深刻地感受到了被人关心和得到他人的帮助是多么的幸福的事情。现在,看看我们身边有谁遇到了难题,我们一起帮他走出困境吧。

2.学生自由交流,看看身边有谁需要帮助。可以分小组制定帮助计划,下课后具体实施,当然如果学生决定单独实施帮助行动,教师也应全力支持。

3.行动汇报。可在下节课或是更长一段时间后进行。

示例六 从自尊开始

活动目标

懂得做人要自尊自爱,有羞耻感,爱惜自己的名誉。

活动准备

教师:录音故事《抽屉内的纸条》,幻灯片。

学生:搜集有关分清是非、爱惜名誉的名言警句,书签纸。

活动过程

一、悬念竞猜

1. 故事《抽屉内的纸条》并思考:小作者为什么从此再也没有犯类似的错误。

2. 根据故事内容,学生猜想那张“给了我一生尊严的纸条”写的内容是什么。先学生独自猜想并把自己的猜想写下来。然后小组讨论交流,集大家的想法后写出小组的意见,最后全班交流。本活动不一定要有定论。只要通过活动能让学生懂得自尊的意义就可以了。

3. 教师出示自己的猜想:“峰儿,你是一个好孩子。爸爸妈妈相信你会永远做一个好孩子。”

4. 小结: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很多小事。但是有时在这些小事面前如果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失去的可能就是人的名誉和自尊。

二、辨析是非

1.针对具体情境讨论自尊和名誉的重要。教师可以用下面的导语引出讨论话题:刚才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了自尊的重要性。有些时候,我们确实会面对一些需要我们做出抉择的情境,如果稍不注意,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就会做出损害我们名誉的事情。是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些同学有不够自尊的行为。在下面的这些情况下,怎么做能够维护我们的自尊,怎么做会损害我们的名誉?

2.出示教科书第14页的三幅图。

3.教师进一步提问:在这些情景下,你会怎么选择?(也许每个学生都会说得冠冕堂皇,但教师不能被表象所迷惑,而应熟悉学生的实际表现,有针对性地开展讨论,这样做到底对不对,让学生明白,只有自尊,才有别人尊重你)

三、爱惜名誉

1.教师:通过刚才这三幅图,同学们明白了什么事不能做,这些事为什么不能做,它的后果是什么?(不自尊,会损坏人的名誉)

2.进一步讨论损害我们名誉的事情。学生首先自由讨论交流,结合具体生活事例说说哪些事不能做,然后总结汇报。

3.在讨论总结的基础上,全班同学一起设计一个“自尊自爱公约”,将那些不能做的事情写下来,大家共同遵守。同时“公约”中还要写出违反公约的惩罚措施。(这一活动可以和制作书签的活动结合起来,将一些名言警句也写入“公约”中)

四、制作书签

1.教师:到现在为止,同学们知道了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说明大家是一群能分清是非、爱惜名誉的人。

2.把有关分清是非、爱惜名誉的名言警句做成书签自勉或是赠送给其他同学。

3.学生制作书签,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汇报,比比谁的书签做得好。

5.把书签送给同学或是留着警示自己。

示例七 敬人者,人敬之

活动目标:

1.体会相互尊重、真诚相待的可贵,明白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学会尊重他人。

2.不嘲笑、挖苦他人,不取笑他人的弱点,能为自己的过错真诚地向人道歉。

活动准备

学生表演的头饰等。

活动过程

一、角色表演,引发思考

1. 角色扮演,训练如何尊重他人。本活动利用教科书中提供的五个具体情境进行尊重他人的训练。教师可以用下面的话引出活动要求:我们不但要在理论上懂得尊重他人,而且需要学会具体的做法,掌握一些基本的礼仪、学会一些基本的礼貌行为。在下面的情形中,你们会怎么做呢?让我们一起来表演一下吧。

2. 学生自由组成小组并自由选择教科书中设计的情境(也可以自创其他情境),合作表演。

3. 学生汇报表演。教师可参与其中,演一些不尊重他人的角色,形成角色冲突以引发进一步思考和讨论。

4. 学生针对表演中遇到的情况展开讨论。

二、联系生活,反省自我1. 针对具体情境反省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评价。首先出示教科书第15页的两幅图并提问:如果你是刘宏兴,被别人戏弄后会有什么感受?如果你是故事中的小青,当得到王叔叔的尊重时,你心里会怎么想?

2. 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6页的主题故事。针对故事中的事情开展讨论。

3. 学生进一步联系自己生活中的事例,交流自己遭到他人嘲笑、戏弄时或者得到尊重时的感受。

4. 交流小结:我们不应该嘲讽、挖苦他人,应学会为他人着想,学会关心、鼓励、帮助他人。尊重别人,就能获得别人的尊重,从而获得更多的朋友,相反,不尊重别人,也就得不到别人的尊重,而且还会失去很多朋友。

三、真情表白

1.教师:普希金说,尊重别人吧,它会使别人的快乐加倍,也能使别人的痛苦减半。人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或者由于我们的疏忽大意,或者由于我们的幼稚无知,难免会伤害他人。如果我们能及时发现自己的过失并设法弥补自己给他人带来的伤害了,也还为时不晚。关键是我们是否有勇气承认自己的过失并勇敢地为自己的过失负责。现在,让我们来一次真情表白吧,把你的歉意写在纸上,用真诚的心呼唤朋友,呼唤友情。

2.教师引发学生反省自己曾经伤害边别人的行为。由伤害同学的行为拓展到伤害老师、家长、陌生人等等。写下自己真诚的歉意。

四、活动延伸

将你的信、卡片,送给你要表达的对象,真诚地对他说:对不起,我愿永远做你的朋友。

示例八 快乐就是帮人一把

活动目标

1. 知道快乐其实很简单,快乐就是帮人一把。

2. 能为他人着想,体会助人为乐的快乐。

活动准备

调查周围的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询问他们对快乐的理解。

活动过程

一、示例二 民主无处不在活动目标

1. 感受到民主、平等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

2. 知道在我们国家人人都是平等的,人人都享有民主权利。

活动准备

学生在课前了解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有关新闻,并将图片、资料等带到课堂上来。有条件的学校可邀请当地的人民代表政协委员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感受民主的存在。教师寻找一些体现民主的活动照片,让学生体会民主的存在。可以用下面的导语引出意图:“人人享有发言权,事情大家说了算”。无论是在学校、工厂,还是在农村、城市,社会生活呼唤民主、平等、和谐。请同学们看老师为大家带来的几组画面。(出示教科书第25页的“校长信箱”“职工大会”“村务公开栏”三组画面)

2. 深入感受民主的意义。教师用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议论:(1)猜一猜“校长信箱”的肚子里装着些什么东西;(2)职工代表大会有什么好处;(3)为什么要设“村务公开栏”。

二、活动体验

1.感受学校的民主生活。教师用下面的导语引出活动:咱们学校有没有“校长信箱”,你认为“校长信箱”有设立的必要吗。

2.小结过渡:刚才大家的意见很好,但是这只是我们班同学的意见,我们去校园采访采访其他人的意见吧!(提示:要制作好简单易行的采访记录表格,要分好采访小组,要选择好采访对象,如老师、同学、家长等]

3.分组采访。

4.小组在组内整理搜集的材料。

5.分组汇报调查收获。

6.总结:“校长信箱”用处大,如果我们学校还没有“校长信箱”,就赶快向校方建议,让它早日为老师、校长、同学、家长架起一道桥梁吧!

三、拓展延伸

1.教师:生活中,民主无处不在。做有心人,你才能发现它的存在。下面老师向大家说说我有哪些发现!(展现“市长热线”“价格听证会”等资料)同时,我也想考考大家,开通“市长热线”、进行“价格听证”有什么好处?

2.学生交流自己发现的民主(班上的、家里的、同学间的、国家的……)

3.阅读教科书第26页的“小资料”,交流自己搜集的相关资料。(有条件请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也参与到班级活动中来,向同学们说说自己当选的经历,以及人民代表行使的权利,他们是怎样为人民办事的)

4.有兴趣的学生可以通过班级电视台和两会代表进行书信联系,也可以利用搜集到的关于两会的一些资料编制一期专刊。

示例三 我们的班级选举

活动目标

组织班委竞选等民主活动,学会在实践中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积极参与班级管理。

活动准备

1.班级制作好投票箱、选票。

2.学生准备好竞选演讲稿。

活动过程

一、调查采访

1. 教师导语: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的领导人是通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代表投票表决产生的。那么,一个班级的小干部、优秀学生、卫生标兵等又是怎样产生的呢?老师指定、大伙选举、毛遂自荐、大家轮流当,这几种方式,你认为哪种比较好呢?我们不妨调查一下,看大家最喜欢用哪种方式产生班干部。

2. 学生设计表格并在校园里开展调查。

3. 学生汇报调查结果。

二、活动体验

1. 教师:这学期我们还没有进行班委会民主改选。现在我们就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来进行班委选举。为了选出自己满意的班委会,大家也要商量着办。现在我们讨论制定一个选举的办法。(如果已经进行了班委民主改选,不妨让我们一起来民主选举出下次升旗仪式的升旗手、或者班级的卫生标兵等荣誉的获得者)

2. 出示大家共同确定的选举方法。下面的选举办法可供学生参考。

(1)人人可以参加,既可以毛遂自荐,也可以提别人作为候选人;

(2)候选人向大家发表竞选演说,并接受大家的提问;

(3)投票表决,得票多的当选;

(4)推荐好选举的工作人员。

3. 推举出主持选举的工作人员。(提名产生监票员、计票员、唱票员若干名)

4.选举开始。下面的程序可供学生参考。

(1)提名。

(2)由工作人员分发选票。

(3)候选人竞选演说。

(4)投票。

(5)工作人员进行监票、唱票、计票。

(6)通过选举结果。

三、谈谈选举后的感受

1. 教师过渡:祝贺同学们选出了新的班委会成员,刚才我们每个同学都投上了神圣的一票。这样的班委会一定能代表大家的意愿了。

2. 请班委会成员上台说说自己当选后的感受,说说自己打算今后怎样为班级服务。

3. 请刚才选举的工作人员也来说说自己刚才工作的感受。

4. 教师:我们祝贺当选的这些班干部,那些没被选上的同学,你们现在的心情又怎样?请勇敢地上台来说说。(让同学们意识到参与就是一种珍贵的体验,能参与竞争本身就值得赞扬,同时也要让全体同学认识到这样的竞争永远没有结束,只要大家努力,谁都有机会在下一次获胜)

示例四 心中有杆秤

活动目标

理解公平、公正在集体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做到对人对事公平、公正,为人正直。

活动准备

课前搜集以公平、公正为内容的成语、名言、故事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 教师出示一秆称:同学们,称东西时怎样才能让称平衡?

2. 教师:这是一杆可以看得见的称。在我们的心里还有一杆看不见的称。是什么呢?(板书课题:心中有杆称),想知道吗?通过接下来的活动你们就可以漫漫地明白了。

二、故事接力

1. 通过故事明白心中的这杆“称”。学生首先听录音或者教师讲述的故事。故事如下。

(1)我们五(1)班本周承担学校的值周任务。而我这个班长则是响当当的值周长。你说我能不高兴吗?周一的早晨,我和值周生带上袖章,在学校门口检查同学们的仪表仪容。这时迎面走来一个没穿校服的女同学,仔细一看,是我们班的韩清文。值周生刘寒见了,立即拦住问:“你怎么没穿校服?”“对不起,我忘了。咱们是一个班的,这次就别扣分了!”“班长,你看怎么办?”刘寒接着问我,我犹豫了片刻后,不知说什么好。

(2)五(2)班的值周生今天负责查卫生。他们见五(1)班的清洁区不是很干净,给评了“良”。当查到自己班清洁区时,发现也不太干净,如果记“良”的话,本周的流动红旗又泡汤了,他们议论开了。

2. 学生听完故事后,就有关问题开展讨论:刚才的两个故事都没有讲完,你能接着把它们说完吗?通过续说故事,让学生体会主人公那种左右为难的心情,并让学生的冲突情境中感受公平意义。

3.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选其中的一个故事情境进行表演,将故事的结尾进行创造性的表现。

4. 学生进一步讨论故事涉及到的有关公正的问题。意识可以用下面的导语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深刻体会公正的意义:公平公正的环境确实是人人都向往的。要做到公正则需要勇气和牺牲精神,更需要人们的宽广胸怀,可以说处处做到公正也是很难的事情。如果我们心存私心,就很容易被他人所左右,也很容易做出不公正的事情。在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勇敢地做出正确的抉择。那么不公正地对待他人会有怎样的后果?请大家针对上面的两个故事并根据自己日常生活经验说说不公正的害处,公正有什么好处。

三、发现不公正的事

1. 学生说说自己周围有哪些不公正的事。教师将学生列举的人和事记在黑板上。

2. 学生设想解决上面列举的不公正的事的意见和建议。

四、评选“公正之星”

1. 出示警句“最高尚的事情是公正的事情。”学生读警句并谈自己的感想:为什么把公正的事情说成是最高尚的事情。

2. 教师总结:对人、对事,我们都要努力做到公平、公正。只有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集体才充满朝气;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正直的、受到集体欢迎的人。但是做到公平公正说来容易,做来难。当我们面临抉择时,能否用一颗正直的心来说话确实需要勇气。一个叫吕毅的同学给我们作出了榜样。

3. 阅读小故事《我投她一票》。并交流自己对这个故事中有关人和事的看法,对吕毅的做法的感想。

4. 评选“公正之星”。下面的程序可供学生参考。

(1)根据我们在班委会选举中的表现,你觉得我们班谁最像吕毅。

(2)在我们班哪些同学在每一件事上都做到了公平、公正。

(3)请把你身边公正的人、公正的事告诉大家。

(4)大家举手投票评选班级中的公正之星。

(5)为“公正之星”带上大家自制的大红花。

示例五 听听他人的意见

活动目标

1.让学生在行使和维护自己的民主权利时,学会尊重他人的民主权利。

2.使学生学会倾听。

活动准备

1.准备一台家用摄像机并字拍一些同学上课或开展其他

示例八 我是小公民

活动目标

1. 通过提出积极建议,鼓励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及其管理,做具有现代民主意识的合格小公民。

2.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分析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1. 师生一起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了解小公民在行动的新闻故事。

2. 有条件的可准备录音机、摄像机、照相机等。

活动过程

一、社区现状大调查

1. 教师导语:上节课,我们了解到了学校的许多情况,也为学校提出了许多合理化的建议。同学们都是好样的。不单是学校,在我们生活的社区,是不是也有问题值得我们去关注、提建议呢?为社区提建议、做贡献,得先了解社区的基本情况,你知道身边的社区存在哪些问题吗?(学生自由说)

2. 教师:为了能够准确深入地了解我们生活的社区的情况,我们需要亲自去调查一下。调查之前首先要确定调查的内容,我们可以先设计一张调查表,以便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查。

3. 学生设计调查表,不同的调查内容(对象)可用不同的调查设计。如调查环境问题,调查治安问题等。

4. 分干小组开展调查,做好调查记录。

二、我有一个金点子

1. 统计调查结果,分类整理。

2. 学生自由发言,分析社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 阅读《学生的点子变成冰城重大决策》。并发表看法。

4. 教师导语:大家的事情大家办。别小看一个人的点子,集合起来就是了不起的“大智慧”。不光为学校提建议,对生活的社区,身边发生的事,我们都有发言权。同学们准备好了吗?群策群力,为我们的社区出谋划策,出一个金点子吧。

5. 分组讨论,撰写建议书。

6. 指导学生把建议书提交给有关部门。

三、汇报收获

1.教师导语:小公民们,在这一段的行动中,大家齐心协力,已经有了丰厚的收获。现在我们就来一个汇报展示,看哪一队的任务完成最好!

2.汇报调查结果。根据学生调查的内容和获得的资料,可以通过不同形式开展交流汇报活动,让学生将自己的调查结果和调查中的感受展示出来。

(1)新闻发布会。发布的内容可以是课前搜集的小公民在行动的新闻故事,也可以是调查活动中的见闻,也可以是调查中发现的问题、了解的现状、采取的对策、自己的感受,等等。

(2)资料展览。各组将自己调查中获得的资料进行展览,让同学们直观地了解学校的有关情况,如现场录像、现场录音、相片、采访稿、调查表格、小论文等。

3.总结:是的,社区是我们大家的家,我们都有发言权!我们不仅可以为学校提建议,也可为家庭、社区提出更多更好的建议。也许我们的建议有的暂时不能被采纳,也许我们的呼吁暂时没有回应,但作为小公民,这时可以自豪地说,我们这样做了,我们还会这样做下去!

第三单元 乡村新发现

一、教学目标与课时分配

○ 教学目标

l 了解家乡的变化与发展,感受家乡的新气象。

l 懂得教育、科技对农民致富具有重要的作用。

l 热爱自己的家乡。为家乡的变化发展感到自豪。

l 萌发成为未来新农民的理想,为家乡的繁荣做力所能及的事。

教学活动示例

示例一 喜看科技在农村

活动目标

1. 和感受高科技农产品就在我们身边,以及它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和好处。

2. 懂得教育、科技对农民致富具有重要作用。

活动准备

1. 寻找身边的高科技农产品,如苹果李、方西瓜、七彩菠菜等。

2. 搜集高科技农业生产和技术的图片、文字等资料,如智能温室、联合收割机等。

3. 搜集农民学科学、用科学、依靠科技致富的事例,如科学种田、瘦肉型牲猪快速饲养等。

活动过程

一、认识和了解高科技农产品

1.谜语导入。教师读谜面:身穿绿衣裳,肚里水汪汪,生的子儿多,个个黑脸膛。学生猜谜(西瓜)。

2.出示迷你西瓜实物或图片,学生观察米你西瓜和其他普通西瓜的异同。教师提问:你见过这样的西瓜吗?这种西瓜不但夏天有,在冬天我们也能常吃着它呢。这就是科学家最新培育出的西瓜新品种。这样的农产品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呢,你发现了吗?

3.学生拿出自带的各种新奇农产品,相互展示介绍。可以请几位所带物品最有特色的学生上台为大家介绍,包括名称、产地、特点等。

4.教师点拔:哇,原来在我们身边有这么多新奇有趣的农产品。这些东西是怎么培育出来的呢?大家知道哪些先进的农业生产设备和技术吗?

二、感受科技在农村

1.直观感受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对现代农业的影响。教师出示智能温室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并启发学生:科学技术的魔力可真不小。在农村,农民运用了哪些科学技术呢?

2.教师简单介绍智能温室:有了它,温度和灌溉水都由计算机控制,很多珍贵的农产品就是在这样的温室里培育出来的呢。

3.学生拿出课前搜集的有关高科技农业的生产设备和技术等资料,展示并介绍它们给农民带来的好处和方便。如大棚蔬菜、无土栽培、小型收割机等。教师观察哪些同学查找的资料最能体现现代高科技农业生产,请他们上台做重点汇报。

4.教师小结:有了这么多的高科技,未来的农业一定会前景光明。

三、寻找农民学科技的事例

1.教师过渡:科技进入了农村,农民又是怎么学科技、用科技、利用科技致富的呢?

2.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寻找农民学科技用科技、利用科技致富的事例。

(1)农民学习科技的途径有哪些。

(2)农民运用了哪些科技知识、先进技术。

(3)科学技术给农民带来了哪些好处;在我们身边有哪些依靠科技致富的人。

3.小组讨论,将课前搜集到的关于农民学科技用科技,利用科技致富的资料整理汇总,准备发言。

4.小组汇报。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材料,对材料进行分类并逐条总结。本活动提倡学生用身边熟悉的事例汇报。(农民学习科技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如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农民夜校等。而运用的先进科技就数不清了,如嫁接、人工授粉等等。科学技术给农民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让学生寻找这样的人和事,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到科技对农民致富饿重要意义)

四、活动延伸

1. 教师引导:科技的力量是无穷的。农民们确实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但是,他们中间有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农业科学技术的作用,而有些人虽然懂得了农业科学技术的作用,但是他们没有能力掌握这些技术,或者根本不知道从哪里去寻找有关知识。对此,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2.学生自由谈,教师归纳总结。

3.教师出示活动内容。学生从下面选题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活动。

(1)为农民出一期科技宣传栏。

(2)“我是科技小能手”活动(小种植、小养殖等)。

(3)为农民推荐一本书。

(4)为农民设计一种最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

4.小组行动,教师指导。

5.小组汇报活动情况和成果。

示例二 他们富起来了

活动目标

1.了解农民多种多样的生产经营方式及致富途径。

2.引导学生感受现代农民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的转变。

3.体会现代农民的勤劳与智慧,培养学生对农民的崇敬与热爱之情。

活动准备

1.采访科技致富的农民或搜集报纸上科技致富农民的事迹,了解农民致富的经验。

2.制作名片的纸、水彩笔等。

活动过程

一、猜猜他们的职业

1.出示教科书第49页的三张名片,提问:你能说出名片的主人是干什么的吗?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名片的主人的职业、工作特点、联系方式等,想像他们是怎样工作的。学生自由说。

二、新型农民大搜查

1.教师过渡:恭喜同学们,你们猜对了,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像他们一样工作和生活的人,你发现他们了吗?

2.学生将课前在自己身边发现的或在网上、报纸上搜集的一些新农民的资料在班上汇报。

三、农民致富经

1.教师:刚才,大家看到了这么多的富起来的农民。他们都有自己的致富经。我们一起来给他们总结总结,他们的致富经是什么?

2.学生课前采访科技致富的农民或搜集报纸上科技致富农民的事迹,了解农民致富的经验,然后小组交流讨论。教师提出活动要求。

(1)小组成员展出自己收集的资料,并介绍农民的致富经。

(2)整理归纳,推荐一名同学上台汇报。

第四单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一、单元教学目标与课时分配

○ 单元教学目标

◇ 知道祖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存在差异。

◇ 探究不同地区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 理解和尊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

◇ 增强为祖国而自豪的情感。

教学活动示例

示例一 好山好水好地方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我国地形地貌的基本特点及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的特点。

2.亲近祖国的山山水水,感受祖国山水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中国地形图、歌曲《黄土高坡》录音带。

2.学生课前搜集一些反映我国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特点的图片、文字资料、歌曲或文章。

活动时间:2课时

活动过程

第1课时

一、看图猜地名

1.教师出示各地的自然风光图片,如:雪域高原、沙漠戈壁、草原、水乡、沙滩等。

2.引导学生欣赏后回答问题。

(1)猜猜这些图片可能拍自祖国的什么地方,为什么?

(2)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

(3)用几句话描述它的特点,给它取个好的名字。如:椰林海韵……

3.学生汇报,教师小结评价。

4.过度:辽阔的平原土地肥沃,江南水乡河流交织、风景秀丽,请大家想想我们家乡的自然环境又有哪些特点?

二、家乡的风景、家乡的美

1.学生交流展示能反映家乡自然环境的图片、文字资料,发现家乡的环境特点。如:家乡绿树成荫,象绿色的海洋;家乡山多,大大小小的山峦叠起;家乡的梯田如诗如画……

2.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搜集到的图片、文字资料制作“家乡自然环境名片”。教师指导学生联系家乡实际,制作的名片能反映家乡的地理环境特点。

3.展示成果,评价鼓励。将名片粘贴在黑板上,组织学生分组上台欣赏、评选最满意设计奖。最后由获奖的学生上台介绍自己设计的名片。

第2课时

一、资料汇报

1.教师出示中国地形图:课前请大家搜集了能反映各个地方自然环境特点的图片、文字资料,下面请大家把它贴到中国地形图上。

2.学生自由将图片、文字资料贴到中国地形图上。

3.欣赏、点评。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点评:同学们帖得是否恰当、图片为什么要贴在这里、理由是什么。

4.在讨论的基础上再次调整中国地形图中的图片、文字资料。

5.小结过度:我国地形特点复杂多样,从这张图上你能找出我国地形的类型吗?

二、分析祖国地形特点

1.找出地形的类型。如:橘红色的代表高原、绿色的为丘陵、黄色的代表盆地,等等。

2.说说各种地形有什么特点。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地形图,从中总结我国地球的特点并用自己的话概括中国地形的一些基本特点。如:河流多自西向东流、西边的多是山脉,地势高;而东边的是丘陵,地势相对较低;等等。可以让学生通过地图总结,也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总结,说说他们去过的地方的地形。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要补充一些信息。下面的信息可供教师参考。

我国地貌、地形多样,类型齐全,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戈壁、沙漠、洞穴无不典型壮观。地形分布的规律是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自西而东,逐级下降。平原少,山地多,陆地高差悬殊。山地和高原多集中于西部地区。中国和尼泊尔接界处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6.27米,是世界最高峰。

三、从文学、艺术角度感受地形的美、奇

1.过度:通过刚才的活动,大家已经感受到了祖国风光秀美以及自然环境复杂多样。确实,我们的祖国就是这么美丽。生长在这样美的地方,你们有什么感受呢?(学生回答)正是这份喜悦,使得艺术家们也用自己的方式赞颂这些美好的事物。下面我们听一首歌。

2.播放《黄土高坡》。教师引导:你知道歌曲中描述的是怎样的地形?(学生回答)还有很多这样的艺术作品都反映了我国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我们一起从文学和艺术的角度欣赏。课前,老师请大家寻找一些这样的艺术作品。现在,我们开展交流活动。

3.教师提出活动建议:学生自由组合选择喜欢的方式参与活动。

(1)唱一唱反映我国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特点的歌曲。如《山路十八弯》、《青藏高原》、《我是草原小骑手》、《赶海的小姑娘》、《浏阳河》、《梦里水乡》、《天堂》等。

(2)读一读描写我国各地自然景色的文章。如《桂林山水》、《美丽的小兴安岭》、《草原》等。

(3)画一画各地自然景色,可以参见美术书籍上的美术作品。

示例二 多样的气候

活动目标

感受祖国气候复杂多样,进一步感知祖国的幅员辽阔。

活动准备

1.制作一个包含局部天气预报节目、气象符号图等气象知识的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收看天气预报节目并模拟主持天气预报节目。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同学们,请你用一个词或者一个成语来形容一下今天天气情况。(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概括,如:今天气温适宜、今天阳光明媚、今天气温很高、今天寒风凛冽……)

2.教师:你们知道在祖国北面的黑龙江今天天气怎样吗?(学生自由猜想。北方地区可以问海南省的天气)

3.教师借助课件播报黑龙江(海南)地区的天气预报。教师提问:听了那儿的天气预报,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地区气候存在差异)

4.过度:昨天,大家都看了天气预报,看懂了吗?老师有几个气象小知识想考考大家。

二、了解不同地区气候的差异

1.猜猜气象符号的含义。

(1)课件出示(也可以用粉笔试着画在黑板上)各种气象符号,如晴、晴转多云、小雨、雷阵雨、暴雨、阴、北风……学生自由猜测,说出其代表的含义。

(2)教师:昨天老师请大家收听了自己喜欢城市的天气预报,下面咱们就来个天气预报“现场直播会”。

2.课件出示中国24小时天气预报图(或教科书第66图片),教师宣布天气预报“现场直播会”的要求:两分钟时间内简要介绍该城市24小时的天气情况,语言准确、声音响亮、表达流畅。

3.学生在小组内尝试练习,再自愿上台直播天气预报。教师要指导学生要注意如下两个方面。

(1)使用简单的方位词进行概述。

(2)可以使用描述天气情况的成语进行介绍。

4.学生总结交流我国气候特点。教师可以用下面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刚才听了这么多小气象预报员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你从这张24小时天气预报图上发现了什么?为什么同一天内不同地区天气差别会如此大?

三、充分感受中国气候复杂多样

(一)寻找中国的气象之最。

教师:在咱们新疆吐鲁番盆地,夏季气温高达摄氏50度,那可是中国最热的地方。(有条件的话,可用课件播放吐鲁番盆地的图片)你还知道中国有哪些气候之最吗?

学生找一找我国最干、最冷、最湿、台风经过最多、降水最多等的地方,交流汇报。

(二)走进“气象名城”

1.寻找“气象名城”。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气象名城。教师出示教科书第67上的“中国„气象名城‟”卡,让学生从中国地图上圈出它们的位置。说说为什么会有这些说法。

2.为“气象名城”设计名片。教师指导学生充分运用了解到的信息,联系“气象名城”的气候特点,设计名片。

四、拓展延伸

1.课件播放气候差异大的各地区风景图片以及相关气象小知识。

2.师小结: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各地的气候有很大的差异。同学们,你们猜想一下,这样复杂多样的地形、气候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了?我们将在以后的课堂上进行交流。

示例三 富饶的物产

活动目标

1.了解独特的自然条件,使我国成为世界上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为祖国的富饶感到自豪。

2.能联系生活环境,知道家乡主要有哪些物产。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各种物产图片,中国地图,家乡物产表。

2.学生课前搜集有关祖国物产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彩色笔、卡片纸。

活动过程

一、续编“哈密瓜”和“荔枝”兄弟的故事

1.教师讲述“哈密瓜”和“荔枝”兄弟的故事,提问:两位瓜兄弟换了家乡之后,情况会怎样了?

2.学生自由猜想,续编故事。

3.过度:不同的气候和地理环境,适应不同的生物生长。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物产,它们适合在哪些地方生长呢?

二、物产寻根记

1.教师出示不同地区的物产图片,如水稻、荔枝、小麦、青稞、甘蔗、芒果、橘子等,让学生说说这些物产适合在哪些地方生长。

2.从地图上找到他们的家,把图片贴上去。

3.展开讨论:他们能不能换个家,为什么?我国为什么会有如此多品种的作物?

4.小结: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生长都需要适宜的温度

示例六 东西南北来相会

活动目标

1.通过寻找祖国地区间物资、人员流动资料,让学生感受区域间的交流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体会祖国不同地区间交流合作、共同发展的重要意义。

2.引导学生了解外地人对家乡做出的贡献,能理解和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

活动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各种吃、穿、用商品的吊牌、标签、外包装。

2.课前调查自己周围的外地人,了解他们的家乡以及他们为家乡的发展所做的贡献,他们和本地人的生活方式存在哪些差异。并搜集一些家乡人在外地的故事。

3.教师准备若干物品产地记录表格。

活动过程

一、了解地区间物质交流情况

(一)寻找自己生活中的外地商品

1.教师:课前请大家搜集了各种吃、穿、用商品的吊牌、标签、外包装。请大家拿出来,从中了解这些商品的产地。将它们的产地填写在记录表里,看看我们吃的、穿的、用的物品,都来自祖国的那些地方。

物 品 名 称

产 地

类别(A吃 B穿 C用)

葡萄干

新疆吐鲁番

A

羊毛衫

内蒙古

B

……

……

……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填写表格,教师参与指导。

3.各组展示自己的表格内容。

(二)本地销售到外地的商品

学生汇报自己查找到的家乡销售到外地的商品。同时补充教科书作品空白框的内容。

二、地区间人员流动

(一)调查:家乡的外地人

1.统计班级内的外地学生人数。

2.各小组汇报课前的调查结果。

附调查表:

我身边的外地人有

他们分别来自

他们从事的工作是

他们为家乡做出的贡献是

他们和我们的生活习惯的差异是

(二)外地的家乡人的故事

1.教师讲《四川温江县教师稻城支教的故事》。故事如下。

稻城县近3万人口,藏民族约占95%以上,年财政收入不足300万元。这里平均海拔3745米,氧气稀薄,环境恶劣。2001年9月,四川省温江县响应《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的号召,派遣教师赴稻城县支教。经过三次严格的体检之后,12名来自温江12所中小学的男教师成了温江首批支教团的成员。支教教师来到稻城县后,面对当地领导和百姓的盛情款待觉得温暖无比,他们一呆就是两年,为西部的孩子带来了最新的知识。

2.学生讲自己收集到的在外地的家乡人的故事。

示例七 西部放歌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东部、西部和北方、南方在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方面都有着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2.引导学生感受西部发展的需求,知道只有优势互补,加强交流与合作才能实现共同发展。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活动准备

1.教师搜集东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经济、农业等各项资料以及中国地图。

2.学生课前调查西部与东部的基本资料。完成“西部优势与不足的调查表”。

3.学生课前从电视、报纸上寻找各地区间交流合作的事情。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

1.欣赏歌曲《西部放歌》或者《我的家乡在日喀则》。通过歌曲激发学生的激情。

2.欣赏西部优美的自然风光图片。

二、走进大西部

1.交流:你眼中的西部。学生提前去看看描述西部的书籍,在课堂上讲自己了解到的西部故事。

2.辩论:西部是个“荒、远、边、穷”的地方还是个“大、财、宝、美”的地方。学生可以用课前准备的“西部优势与不足调查表”进行辩论。下面的资料可供学生参考。

西部的优势:(1)矿产、能源等资源丰富;(2)广袤的土地,壮美的山川;(3)文物丰富,民俗民建具有鲜明特色。

西部的不足:(1)多为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十分脆弱,降雨稀少,水土流失严重,气候干旱高寒;(2)由于长期缺乏环保意识和环保资金欠缺,大量的工业污染得不到有效及时处理,导致大气、水资源和土地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三、“东”“西”大交流

1.教师提问:大家都详细分析了西部的优势与不足,那么我想问一下,在与西部相对的东部,那里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情况与西部比有什么不足呢?

2.东部与西部相比存在的优势与不足。教师引导学生可从东西部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东部存在的不足。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

自然条件

经济情况

教育资源

优势

不足

东部

西部

3.师小结:其实你们说得都有理,我国南方和北方,东部和西部地区间都存在着差异,需要彼此间交流合作、取长补短,才能达到共同发展。目前我国政府正在积极扶持西部发展。如西部大开发、援藏、支教、东西文化交流等,都是东西部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的措施。

4.东西部小朋友手拉手。学生交流自己为“东西部同学手拉手”活动准备做些什么。在交流的基础上,全班同学一起确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活动进行实施。如给西部的同学写一封信、赠送学习用品给希望小学等。

第五单元我们是炎黄子孙

一、单元教学目标及课时划分

○ 单元教学目标

知道我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了解我国古代繁荣的科学文化,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欣赏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珍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

萌发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爱国之情和初步的报国之志。

教学活动示例

示例一 中华民族的发源

活动目标

1.知道我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自豪。

2.引导学生对中华文明源头进行探索。初步了解远古先人的生活。

活动准备

学生搜集一些有关炎帝黄帝的图片、故事等资料。了解远古先人的生活。

活动过程

一、导入——我们是炎黄子孙

1.出示人们祭拜炎帝和黄帝陵的场景的图片(或看教材教科书第86页的图,有条件的可看录像)。

2.教师提问:你知道为什么每年有那么多人来祭拜炎帝、黄帝吗?看到这样的场面,你有何感想?

二、人物介绍:炎帝和黄帝

1.教师提问:我们为什么会被称为炎黄子孙?炎帝和黄帝到底是什么人呢?他们对中华文明起着怎样的作用呢?

2.学生讨论,汇报搜集到的有关炎帝和黄帝知识、故事、传说。

三、了解远古先人的生活

1.教师:炎帝和黄帝有许多重大的发明和创造,为人类的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实,在炎黄之前,我国已有相当发达的原始文明。

2.学生讨论如下问题,了解我国古代的文明发展。

(1)我国有哪些远古文明吗(如:北京人、元谋人等);

(2)远古先人的生活是怎样的(如:他们的服饰、住房、饮食);

(3)说一说,教科书中出现的几个词语(钻木取火、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的意思,并可以用动作演示出来。

3.根据自己了解的资料并加以想像,画一画远古先人的服饰、房子、生产工具。

四、拓展发现

找一找我国原始社会时期的文明发展。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找。

(1)火的使用(从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到山顶洞人人工取火);

(2)远古先人住房的演变(从洞穴干栏式房屋的演变);

(3)工具的进步(从木棒、石块到打制石器、磨制石器);

(4)生活的变化(从单纯的野兽到牲畜的饲养、水稻的种植)。

示例二 上下五千年

活动目标

1.知道我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历史文明的古国。

2.通过历史传说、历史事件,让学生对祖国悠久的历史和发展脉络有一个粗浅的了解。

活动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查找历史故事、传说,或读一读《上下五千年》、历史成语故事等。

活动过程

一、讲故事导入

教师讲一个历史故事(如《荆柯刺秦》)。学生说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背景。

二、历史故事会

1.教师:你们一定也听过或看过许多历史故事、传说。现在我们来开个“历史故事会”,说一说你听过、看过的历史故事。

2.学生交流

第二篇:五年级思品与社会

小学五年级上册品社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填空题(15分)

1、人们平时所说的农业包括_____、____ _、___ __ 和__ ___。

2、种植业为我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粮食,___ __、___ __ 等。

3、养殖业为我们提供了蛋,_____,_____ 等。

4、现在农业正向科学,多元化发展,农产品更加讲究绿色,_____,_____。

5、栽培农业包括农作物,_____,_____,饲养动物包括家畜,_____ 以及养殖业或捕捞业的鱼,虾 等。

6、联合国粮农组织决定,从 年起,把每年的 定为“世界粮食日”。

二、我当小法官(20分)

1、生活中的日常用品包含了各行各业工作者的辛勤劳动,我们不应浪费。()

2、方便面、面包、火腿肠、馒头的主要原料是小麦。()

3、我们给麦种拌上农药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害虫吃麦种。()

4、开春后,给小麦追肥、浇水的目的是保持地温、杀死害虫,是让小麦顺利过冬。()

5、捕捞鱼虾、种植林木的生产劳动不是农业生产劳动。()

6、绿色温室蔬菜大棚里面的蔬菜不打农药、施化肥。()

7、利用生物转基因技术可以让柿子椒长得与西瓜差不多大。()

8、粮食、蔬菜、海产品、水果、面包、方便面、火腿等都是农业产品。()

9、到目前为止,第三世界的粮食短缺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了。()

10、我们的衣食住行离不开农业,但能离开工业。()

三、单项选择题(10分)

1、北方的小麦农民一般在()收割小麦。

A春季谷雨 B秋季秋分 C夏季芒种 D夏季大暑

2、下面不属于秋季节气的是()。A处暑B白露C霜降D大暑E寒暑

3、()世纪,电子制造业经历了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过程。A18 B19 C20 D21

4、《全球环境展望》中说,在()年一年中,有30多个国家面临严重的粮食危机。

A2001 B2002 C2003 D2006

5、联合国粮农组织决定,从()年起,把每年的10月16日定为“世界粮农日”。

A1981 B1970 C1991 D1997

三、连线手拉手(10分)种植棉花 渔业 饲养猪

捕鱼 种植业 农业 医药制造

种植药材 养殖业 棉花加工

种植经济林 棉纺织工业 工业 放牧牛羊

种果树 林业 种蔬菜、瓜果 医药制造业

四、简答题(15分)

1、请按顺序写出小麦的生长及收获过程。(晒干入仓、播种、收割、田间管理、脱粒、耕地)

2、说说你的家乡有哪些现代农业?请交流一下吧!(至少四个)

3、你吃的食品中,哪些是农产品?哪些是工业产品?(至少各四个)

五、小小辩论台(10分)

1、李宏说:“我们的生活衣食住行用样样都离不开农业。” 王华说:“我们的生活衣食住行用样样都离不开工业。” 两人争论不休,你认为呢?谈谈你的看法。

2、刘天说:“现在科学技术发达了,生活条件好了,用不着勤俭节约了,节俭会让人看不起。”

赵洋说:“虽然生活条件好了,我们也应厉行节约,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节俭是一种美德。”

两人发生争执,你同意谁的看法,为什么?

六、列举(16分)

1、你知道哪些与农业有关的谚语,写下来交流一下吧。(至少三句)

2、你有哪些节约的金点子?说出来交流一下吧!(至少五个)山东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期中测试题

一、我来选一选:(20分)1、1876年美国科学家 发明了电话。A A爱迪生 B 贝尔 C 爱因斯坦

2、人们平时所说的农业包括。A 种植业 B 林业 C 牧业和渔业

3、目前,全球约 个国家陷入粮食危机。A 20 B 30 C 40

4、节约粮食就是。

A 拯救耕地 B 爱护环境 C 珍爱资源

5、火警的电话号码。A 110 B 119 C 120

6、联合国粮农组织决定,从1981年起,把每年的 定为“世界粮食日”。

A 10月16日 B 10月1日 C、5月12日

7、钢和 是孪生兄弟。A 铜 B铝 C 铁

8、有了 人员的劳动,方便面才有了精美的包装,才让我们记住了它们的品牌。

A 包装设计和广告创意 B 交通及物流配送系统 C 商店销售员

9、我们身上穿的漂亮衣服,都是来自于 工人的辛勤劳动。A 电子制造业 B 纺织工业 C 医药制造业

10、世界第一大移动通信用户拥有国是。

A 美国 B 英国 C 中国

二、我是小法官:(15分)

1、我国北方小麦从播种到收割一般需要230天---270天。()

2、农业仅仅指的是种植粮食和蔬菜。()

3、早日常生活中,我没得衣食住行,样样都离不开工业,与农业的联系不

大。()

4、方便面的发明这是安藤百福。()

5、节约粮食是每一个公民应做的事情,可是水、电就不需要节约了。()

6、看电视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对我们的学习和成长有益无害。()

7、移动电话是指可以移动位置的电话。()

8、网络陷阱会造成侵害,不利于学习和成长。()

9、电脑病毒已成为电脑的致命杀手。()

10、现在,人们可以在太空上大面积种植植物。()

三、连一连:(6分)

急救中心 110 查询电话号码 114 火警 120 交警 12315 匪警

消费者权益保护

四、写一写:(9分)

写一封“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倡议书。山东人民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期中考试试题

一、填空题

1、人们平时所说的农业包括:()()()()。

2、随着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正向()、()的现代农业方向发展,农产品更加讲究()、()、()。

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样样都离不开工业,都与各行各业的工人的辛勤劳动联系在一起。

4、节约粮食就是();节约粮食就是();节约粮食就是珍爱资源。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珍惜每一粒粮食,珍惜它人的劳动成果。

5、联合国粮农组织决定,从1981年起,把每年的()月()日定为“世界粮食日”,旨在唤起公众注意长期存在的世界特别是第三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敦促各国政府采取行动,更合理地进行粮食分配,努力发展粮食生产。

6、我们生活在一个通信高度发达的世界里,()拉近了人们的距离,使人们的交往更频繁、更广泛。它使我们的生活更方便,更丰富多彩。

7、()已经成为人们互通信息、交流感情的最便捷的通信工具。

8、()()()()等现代传媒开阔了我们的视野。

二、火眼金睛

1、方便面属于农产品。()

2、目前我国的粮食的供应问题仍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3、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不应该看电视。()

4、在网络世界里,谁也不认识谁,没有那么多规则。()

5、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6、电脑是现代高科技无污染的产品。()

7、邮票是一次性使用的邮资凭证。()

8、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9、爱迪生发明了电话。()

10、少年儿童不能随便拨打专为成年人服务的信息服务电话。()

三、简答题

1、什么叫做农业生产?

2、方便面的加工过程?在加工、生产和流通等领域,还有哪些人也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3、简要说明怎样打IC卡电话?

4、农业生产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5、我们从电脑里能知道些什么?(至少六个)

6、你知道的有关于看电视的好习惯有哪些?

7、举例说明我国的现代农业都包括了那些呢?

四、辨析:

1、每天上学,小红都要向妈妈要一两元钱。有时买早餐,有时买零食,有时买小玩具。小红的做法对吗?为什么?

2、调查了解一张纸的制作过程,并简要写出节约用纸的建议。

3、写信封时为什么要使用标准信封并写清楚邮政编码呢?

品德与社会期末试题

一、认真想,填一填。(15分)

1、蒸汽时代改变了人类以()()()作为主要动力的历史。

2、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可以方便我们()()(),但是也存在着()()()()的问题。

3、美国前总统()呼吁国际社会立法禁止克隆人。

4、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我们的先人创造了(),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

5、邮件通过邮政系统时,邮票被盖上了(),这样就避免了()。

6、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衣、食、住、行,样样都离不开(),都与()的辛勤劳动联系在一起。

7、公共电话是重要的()设施,承担着()任务,为大家提供()。

8、农业生产就是人们从事()和()的生产活动。

9、科学史上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都不是()获得的,更不是()的产物。

10、为了保护人类的身体家健康,()和()发明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有效()和()了疾病的发生。

二、对号入座(把正确的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6分)

1、()世纪,电子制造业经历了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过程。(1)19(2)20(3)21

2、()播种机和拖拉机等农业机械都离不开现代科技。(1)联合收割机(2)电视机(3)电冰箱

3、第三次技术革命也叫()。

(1)蒸汽革命(2)信息革命(3)电力革命

4、计算机()是专家们多年来的一块心病。(1)软件(2)硬件(3)病毒

5、方便面得主要原料是()。(1)玉米(2)高粱(3)小麦

6、下列通信方式传递速度最快的是()。(1)航空邮寄(2)特快专递(3)电子邮件

7、白露早,寒露迟,()种麦正合适。(1)春分(2)秋分(3)冬至

8、每件衣服中都包含着工人的劳动和汗水,所以我们要()。(1)爱惜衣服(2)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3)向父母多要钱买贵的。

三、火眼金睛辨真假(对的划“”,错的划“”)。(16分)

1、方便面属于农产品。()

2、目前我国的粮食的供应问题仍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3、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不应该看电视。()

4、在网络世界里,谁也不认识谁,没有那么多规则。()

5、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6、电脑是现代高科技无污染的产品。()

7、邮票是一次性使用的邮资凭证。()

8、如果没有科学技术,我们的生活不会发生什么变化。()

四、连线。(6分)

第一次技术革命 电力革命 第二次技术革命 信息革命

第三次技术革命 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

五、知识储备库。(30分)

1、说说这些科学技术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便利。

2、寄信时信封上要写什么内容?各写在信封的什么位置?(写出画出均可)

3、分别在什么情况下拨打公共电话“110”、“119”、“120”?拨通后应说些什么?

4、你是怎样珍惜劳动成果的?

5、你会申请电子邮箱吗?把你申请的步骤写在下面。

6、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双刃剑?使用科学技术如何做到趋利避害?举例说明。

第三篇:五年级思品与社会教案(上)

三穗县八弓镇高寨小学2013-2012学第一学期

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我们共同的祖先》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是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

2.知道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是炎帝和黄帝,了解有关他们的传说、故事与历史。

3.为祖国的悠久历史而自豪,知道自己是炎黄子孙的一员,产生民族认同感。教学准备

1.事先掌握学生对“炎黄子孙”这一称呼的了解程度。

2.基于对学生的了解,准备一些有关炎帝、黄帝及其他一些远古神话传说。教学重难点:了解四大文明古国,感受民族气氛 教学方法:合作 探究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布置学生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2页的文字及插图。教师提问:“身着不同服装的孩子各自站立在什么位置上?请你们猜猜看,他们手里举着的是什么?”(图中展现了埃及的象形文字―――在羊皮上、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在泥板上、印度的梵文―――在贝多罗树叶上和中国的汉字―――在纸上。)

2.讲解与讨论。教师讲解:“同学们已经知道,在我们这个地球上有几条与人类文明息息相关的古老河流―――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印度河、黄河和长江。在这些大河的两岸,诞生了最早的人类,它们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并孕育出了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这四大文明古国。”教师提问学生:“我们中国与其他文明古国相比,有哪些特点?”(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历史没有间断过的国家。)

3.全班讨论。教师引导:“作为中国人,应当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有关我们国家历史的内容。同学们一定都听到过‘炎黄子孙’这个名称,谁能来解释一下,它是什么意思?”请学生自由发言,并引导学生了解炎帝和黄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两个领袖,被尊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

4.阅读与讨论。教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页的文字,并适当地予以解释。重点应放在,我们国家很早就有了农业文明,远古先民很早就懂得了种植小米和水稻。在没有文字之前,历史主要靠人们口头传递,而有关炎帝和黄帝的许多故事就是这样被流传下来的,并且与许多神话结合在一起。

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4页有关炎帝与黄帝的文字,以及小文的话,并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围绕炎帝和黄帝的各种传说,教师也可以做适当的解释:由于没有文字记录,而且时间过于久远,人们很可能把许多人的发明、贡献都归于这两个人物了。

5.同伴阅读。同桌之间共同阅读教科书第5页有关伶伦和仓颉的文字,并相互交流各自的看法。教师提示学生,可以向同桌介绍自己知道的其他的古代传说。

6.自由讨论。请学生自由发言,介绍与同桌阅读与交流的结果。

7.教师总结,应特别突出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以及中华民族的源远流长。第二课时

作业。

1.让学生完成教科书第5页的填空作业。

2.让学生搜集一些古代的神话和传说。

《坚忍不拔的炎黄后代》

教学目标

1.知道一些有关中华民族的古老神话和故事。

2.理解在这些神话和故事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高尚品质。〖教学准备〗

1.了解学生对中华民族古代神话传说的了解和熟悉程度。

2.根据学生的熟悉程度和阅读水平选择一些有关的书籍。教学重难点:感受神话故事与民族精神的联系 教学手段:传统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教师了解学生搜集古代神话传说的情况,并可以让几个学生谈一谈他们搜集的情况,如从哪里找到的、是什么内容等。

2.阅读与讨论。教师为学生朗读教科书第6页的课文,并告诉学生:“在今天的课上,我们也要像教科书中五年级(2)班的同学那样,召开关于古代神话和传说的主题班会。让我们先从乐乐和小文搜集到的故事开始吧。”教师请两名学生分别朗读教科书第6~7页上的精卫填海和大禹治水的故事,然后请学生以自由发言的形式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可以适当地加以引导:“这两个故事反映了什么样的精神和优秀品质?”(精卫填海的故事反映的是顽强、勇敢、不畏艰难、坚定不移的精神,大禹治水的故事反映的是公而忘私、大公无私、坚持不懈等优秀品质。)

3.小组准备。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自己搜集到的神话与传说,并共同探讨其中所反映的精神和优秀品质。教师也可以将事先准备好的书籍分发给各个小组阅读,并做好向全班介绍的准备。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巡视,并适当地帮助学生选择故事,尽可能避免小组之间的重复。

4.教师总结,督促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为下次的交流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

1、以小组为单位,继续为故事会做准备。

2、全班交流。每个小组推选代表,向全班介绍一两个故事,并根据小组的讨论结果,说明所反映的精神和优秀品质。

3、教师点评和总结。

《与历史为伴》

教学目标

1.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历史感。

2.知道并学会使用公元纪年的方法。

3.通过风筝等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感受历史与自己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通过风筝等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感受历史与自己的密切联系,增强民族责任感

教学方法:合作 讨论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同学们都知道,历史能够告诉我们发生在很久以前的事情,比如前面学习过的炎帝和黄帝,就生活在几千年前。但是这么长的时间,人们怎样表达它呢?比如,提到我国伟大的诗人李白时会怎样说?(李白是唐朝人。)又如,大家都知道的万里长城,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修建的?那么,如果有个来自非洲或者欧洲的小学生向你提同样的问题,你应该怎样回答他,才能让他完全明白呢?”

2.阅读与练习。教师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8页的课文,并强调,公元纪年就是准确表达历史时间的一种方法。让学生自己阅读教科书第8页的其余文字,并告诉学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国家可能有自己表达历史时间的独特方式,就像我们中国有秦、汉、唐、宋,但是其他国家的人要明白就会比较困难。而公元纪年是通用的,用它来表示历史时间,大家都可以明白。比如上面提到的问题,可以告诉非洲或者欧洲的小学生,李白是生活在公元7世纪的人,秦朝在公元前221―前206年之间,对方就会明白了。

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做一些练习,如中国共产党是在公元哪一年成立的、新中国是在公元哪一年成立的、现在是哪个世纪、同学们出生在哪个世纪等。

3.探究讨论。教师引导:“历史能够告诉我们从前的事情,那么它是不是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吧。”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阅读教科书第9页小女孩的话和关于风筝历史的文字,并和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教师可以找几个学生向全班谈一谈自己读完这段文字的想法。

教师根据自己在课前所做的准备,采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做例子,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历史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自己与历史的联系。

教师让学生从教科书上风筝的故事、教师所讲的例子入手,谈一谈自己想到的历史、自己与历史的联系。

4.教师紧紧围绕本课题“与历史为伴”进行总结:“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事物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们都有自己的历史,比如我们使用的物品、吃的食物都是如此。我们的国家、我们所在的家庭,以及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历史,历史和我们的生活相依相 伴,它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

布置家庭作业。家庭作业

通过各种方式对造纸术进行了解。

第二课时

汇报对造纸术进行了解

《传递文明的纸》

教学目标

1.知道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

2.通过讨论、探究、体验纸的发明和制作过程,并通过与纸发明以前的中西方不同的书写材料的对比,感悟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伟大的创造。

3.了解纸的作用,特别是纸的传播对世界的影响,认识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

4.学习评价历史人物。教学准备

1.学生体验活动时所需的各种材料,如木版、小块的布和绸缎、泥板、皮革、石板等。

2.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准备制纸的原料及用具。教学重难点:知道纸的发明与文化的息息相关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请学生再一次欣赏教科书第2页的图画,并引导他们:“你们还记得吗,这几个小朋友手里举着的是什么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印度的梵文和中国的汉字。)这些文字又是写在什么材料上的呢?(埃及的象形文字―――在羊皮上,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在泥板上,印度的梵文―――在贝多罗树叶上,中国的汉字―――在纸上。)

这幅画的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想有些同学已经猜到了,是想告诉我们,是我们中国人最早发明了造纸术。”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10页的课文。

2.体验活动。“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活动,老师准备了一些材料,每个同学选择其中的一种,在上面或写字或画简单的图画,然后与自己平时用纸写字和画画的体验进行比较,完成教科书第10页下面的作业。”

3.全班交流。请几个学生发表自己完成的作业内容。

4.阅读与讨论。教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1~13页的内容,然后就下面的问题与参考答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学生既可以通过阅读教科书进行回答,也可以利用课外知识进行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做适当的补充和修正。

在没有纸的时代,我们的祖先把字写在什么上面?(中国有动物的骨头―――甲骨、竹木简、丝绸等,其他国家有纸草、羊皮、泥板等。)

为什么竹简、泥板和羊皮等书写材料没有被流传下来呢?结合教科书第11页呈现 的“东方朔的信”等内容,以及学生利用不同材料写字、做画的体验,引导学生回答。(这些材料都有笨重、书写时费力以及不好保存等缺点,因此,一旦纸张出现,它们就必然会被淘汰,未能流传下来。)

5.探究与讨论。让学生根据教科书第12页的造纸图,自己总结出造纸的主要过程与步骤。教师请学生自由发言,然后根据他们的回答,在黑板上写出主要的步骤。(备好原料―漂洗―切碎―捣烂―蒸煮―再捣烂成泥―制成纸浆―用筛子捞取纸浆―晾干。)

第二课时

1.算一算:如果用教科书(16开)大小的纸来写东方朔给汉武帝的那封信,需要写几页纸?(如果每根竹简上可以写10个字,那么3000多根竹简就有大约3万多个字,而教科书大小的纸张至少可以写1000字,因此只要30张纸就够了。)

2.自由讨论:“通过上面的活动,你怎样看待造纸术和蔡伦?”请学生自由发言,并结合教科书第13页的地图,让学生按照传播时间的先后顺序读图。教师应提醒学生一个世纪是100年,启发学生了解我国的这项科学发明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

3.教师概括总结:“如果没有纸,各种知识很难迅速和广泛传播,人类进步的速度会缓慢许多,因此造纸术的出现和传播对于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家庭作业

如果课上没有时间,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在家尝试一下造纸的过程。

《“文明之母”―――印刷术》

教学目标

1.知道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理解印刷术对世界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2.了解印刷术的演变及其发明的过程,并通过动手实践,体验活字印刷术中蕴含着的聪明智慧。

3.学习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重难点:了解印刷术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合作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准备

1.为各小组准备一块长条肥皂,两块约3厘米见方的肥皂(可先用细砂纸或蘸水在玻璃板上磨平)或同样规格的土豆。

2.为各小组准备一把钥匙或曲别针。

3.为各小组准备印油、刷子、纸。〖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教师引导:“造纸术发明400多年以后,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又发明了被称为‘文明之母’的印刷术。”教师板书。

2.阅读与讨论。请学生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14页的课文和插图,并引导学生讨论下面的问题。

雕版印刷是怎么回事?(印刷术的初级阶段是雕版,即选择质地细密坚实的木材做成木板,把要印的字或画用刀反着刻在木板上。印刷时,在木板上涂上油墨,然后将纸铺在上面,用刷子轻轻一刷,再把纸揭下来,文字或画就印在纸上了。)

雕版印刷有什么好处?(可以反复使用多次,也就是说,可以印刷许多份同样内容的书籍。)

雕版印刷有什么缺点?(制版费力费时,每一块版只能印同样的内容。)

3.阅读与讨论。“雕版印刷是一个伟大的创造,一块版刻好后,几百、几千、几万份同样的作品就印出来了。这比手抄笔录不知要快多少倍呢!但正如同学们讨论中所提到的,雕版印刷要一刀刀的刻,非常费时费力,有时一本书一刻就是几年;如果刻错一笔,整版就要报废。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又一项伟大发明,也是印刷史上的一个伟大飞跃。它的发明人就是北宋时期的毕。”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15页的课文。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与雕版印刷相比,活字印刷的优越性是什么”的问题自由发表意见。

教师说明:“最早的活字是用胶泥制成的。把规格相同的长方体的一端刻上反字,在火上烧硬,就制成了活字。印刷时在铁板上铺上松香,按需要将一个个活字码好,用火加热,使松香融化,待到松香冷却后,一个个活字被固定住,版就制好了。印刷时在版上铺好纸,涂上墨,一印就成了。需要印刷不同的内容时,可以将松香加热烧化,把字拣出来重新排版。活字可分离可拼合,十分方便。同纸的发明一样,印刷术的发明大大加速了人类前进的脚步,所以被称为‘文明之母’。”

4.体验活动。各小组从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中任选一种印刷方式,体验不同的效果。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材料分配给每个小组,布置或者让学生自己选择要印刷的文字。

在体验雕版印刷过程中,学生可用准备好的曲别针或钥匙在长条肥皂平滑的一面刻字,其他的学生可以帮助涂印油,铺纸,印刷。

在体验活字印刷过程中,学生可把3厘米见方的肥皂块当作活字,分别刻上不同的字,然后涂印油,铺纸,印刷。

5.全班交流。每个小组展示自己小组的印刷成果。

6.教师总结。“我国北宋时期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是印刷史上的一场革命,它很快被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于世界文明的传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中国人民以其天才与勤奋为世界科学与文明做出了无与伦比的巨大贡献。在我国的历史书上,对这一技术的发明者―――布衣毕,只有简单的记载(在史书《梦溪笔谈》中只有72个字的记载),但世界发明史上却永远不会忘记他的名字。”

板书设计:

我国 被称为 文明古国之一

布衣 发明 毕昇

第二课时

作业

完成教科书第15页的“我的体会”。

《沟通全世界的指南针》

教学目标

1.知道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是中华民族对于世界文明发展的杰出贡献。

2.初步掌握阅读史料的能力和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3.进一步萌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增强民族责任感,指南针的发明对历史的影响 教学方法:合作 探究

教学准备

师生搜集有关指南针的资料(图片和文字)。教学活动及过程

一课时

1.导入。教师提问:“你所见过的指南针是什么样子的?”请几个学生发言。

2.阅读与讨论:指南针发明的根源应从何说起呢?请学生欣赏和阅读教科书第16页司南的照片及文字,并朗读其右侧的课文。

教师讲解:“在很早以前,古人在寻找铁矿时,发现了磁石的吸铁性。”教师朗读:“石,铁之母也。以有磁石,故能引起子,石之不慈者,亦不能引也。”并提问学生,这段文字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古人把磁石的吸铁性比喻为母子之情,故称磁石。)为什么会有南北之极性呢?(磁石在地球磁场的作用下,静止时大致指向南北。)

“最早的指南针是司南,它大约出现在我国的战国时期。最初的指南针是用天然磁石制成的,样子像一只勺子,圆底,可以在平滑的‘地盘’上自由旋转,待它静止的时候,勺柄就会指向南方。这种形状奇特的装置被称做‘司南’。勺子的形状代表大熊星座。众所周知,大熊星座左侧的两颗星与北极星构成一条直线,勺的位置可以清楚地指示出南和北。北宋时期,将磁针和方位盘连成一体,制成了罗盘。罗盘的出现,是指南针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只要一看磁针在方位盘上的位置,就能确定出方位来。航海者们就是依靠罗盘在海上辨别方向的。”

3.小组探究。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根据教科书第16页豆博士的话,算一算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大约比欧洲早了多少年。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据史书记载,在我国的战国时期就已经提到指南针了,而战国时期的结束时间是公元前221年。请学生讨论:“为什么说郑和下西洋走向世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达尔文环球考察,都离不开小小的指南针?”

4.全班交流。各个小组汇报本组的讨论结果。

5.教师总结。教师应向学生强调:“指南针虽小,但它的历史功绩却是不可估量的。我们虽然不知道是谁发明了指南针,但他的功德是不朽的。”

《火药加快了人类前进的脚步》

教学目标

1.知道火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

2.理解火药的发明加快了人类前进的脚步,同时了解火药也增加了战争的危害。

3.初步了解科学与迷信的复杂关系。

4.进一步认识四大发明的伟大,萌发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火药的发明与人类文明进步的联系在哪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教师提问:“提起火药,谁都知道它的厉害,不过,你们知道火药是怎样发明出来的吗?”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7页的课文,并观察炼丹爆炸图。

2.讲解与讨论。教师讲解:“火药是古代炼丹师偶然发现的。本来炼丹师是为了求得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却意外地炼出了能够置人于死地的火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科学与迷信往往是奇妙的结合在一起的,火药的最初发明就是这样的。当硫磺、硝石、木炭这三样东西混合在一起,达到一定的比例时加热,极容易着火甚至发生爆炸。说不定还有一些炼丹师曾为此丧生呢!虽说他无意为科学献身,但科学史上却永远不会忘记是炼丹师发明的火药。但是仅仅靠偶然发生的事故是不能产生真正的发明的,人们在炼丹炉经常发生的爆炸事故中,经过反复摸索、尝试,才最终有了火药的发明。”

3.阅读与讨论。请学生观察教科书第17页下方的图(它们分别是古代不同时期的火箭),然后请学生想像一下,这些早期的火箭是怎样发挥火药的威力的?

请学生阅读和欣赏关于万户的文字和图画,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18页关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文字和照片。教师强调:“当你们为宇宙飞船遨游太空而赞叹的时候,应当记得像万户这样伟大的先行者,更应当记得发明火箭的是我们的祖先。现代火箭是高科技的产物,比早期的火箭不知进步了多少倍,但它们在原理上却是相同的。”教师还可以简单介绍一下人类航天事业发展的历史,如关于前苏联第一次进入太空、美国宇航员登月等,不必详细,但应当简单予以说明,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4.小小辩论会。教师向学生说明:“火药发明的利与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同学们对此可能也会有自己的看法。今天,我们召开一次小小辩论会,题目就叫做“火药的出现是不是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教师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

5.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辩论活动进行总结,应特别强调的是,问题的关键在于人 们如何利用火药,火药是否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最终还是由人类自己决定的。

第二课时

1.完成教科书第18页关于四大发明的作业。

2.搜集一些有关孔子的语录和事迹。

《思想家孔子》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的教育和道德思想,理解孔子关于教育和道德思想的格言。

2.了解孔子对后世及世界的影响,萌发敬仰之情。

3.初步学会评价历史人物,学习阅读历史资料。教学重难点:理解孔子的思想 教学手段:传统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孔子的资料及孔庙的图片等。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教师出示格言,并提问学生:“谁能告诉大家‘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什么意思?谁还知道这两句话是谁说的?”请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应强调孔子教育思想和道德思想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2.阅读与讨论。教师提问:“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人物,2000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尊奉他。孔子死的时候,家里只有三间小屋,经过历朝历代的扩建,如今已成为一座拥有466间房屋的浩大的孔庙,而孔庙的正殿即大成殿,其规模、气势可以与皇帝的金銮殿相媲美。那么,他为什么能被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所敬仰,并为世界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所推崇呢?”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20页的课文及教科书第21~22页的内容。教师用下面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孔子是一位怎样的人?(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从教40余年,拥有3000弟子、72贤人。他一生坎坷,无权无势,但多才多艺,不但是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而且还精通音乐,擅长骑射,因此享有很高的声望,赢得了人们的尊重。《论语》记录了他所讲的话以及他与弟子间的问答,这部书是今天人们研究孔子思想的唯一可信的依据。)

孔子有哪些主要成就?(孔子首创私人讲学,所教的学生不论等级身份都循循善诱。此外,他还编订、整理了中国文化的重要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

3.自由讨论。教师引导:“历经2000多年,孔子的许多关于学习和道德方面的思想,至今依然对我们是有益的。”布置学生讨论孔子的的格言,并让他们谈一谈自己的理解,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注意引导。除了教科书上呈现的以外,还可以做如下补 充:

“学而不思则罔(迷惑不解),思而不学则殆(精神懈怠)。”

“温故(温习旧知识)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知之者不如好(爱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乐意)之者。”

“学而时(按时)习(复习)之,不亦说(高兴)乎。”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4.总结。教师应强调孔子的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的宝贵财富,当然,他的思想也有局限性,比如维护等级制度、轻视妇女、看不起体力劳动者等,但他仍然是一位文化伟人,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思想遗产。

第二课时

作业

完成教科书第22页的“我喜欢的孔子格言”,可以选择教科书上或教学中出现的,也可以另外选择。

《伟大的军事家孙武》

教学目标

1.知道孙武是我国古代的军事家,知道孙武的著作《孙子兵法》。

2.知道《孙子兵法》不仅对我国,而且对世界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了解一些《孙子兵法》中的格言,并理解其意义。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介绍《孙子兵法》及其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影响方面的资料。教学重难点:了解《孙子兵法》的格言,理解其意义 教学手段:传统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活动及过程

一课时

1.导入。教师提问:“你们听说过‘百战百胜’‘出其不意’这两个成语吗?你们知道它们的出处和含义吗?”请几位学生发言。

2.讲解与讨论。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孙武的生平:“孙武是春秋末年吴国的一位将领。在孙武的指挥下,吴国打败了楚国,并成为战国时期一个强大的国家。”教师提问学生:“在海湾战争中,美国官兵人手一册《孙子兵法》,这是为什么?一部产生于2000多年前的军事著作,为什么会影响这样广?在使用了最先进武器装备的现代战争中,为什么人们还要向孙武这位古人请教呢?”请几个学生自由发言。

3.小组探究。以小组为单位,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23页的内容,请学生根据这些内容交流各自的看法,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补充一些孙子兵法中的名言。

4.全班交流。各小组向全班介绍自己的讨论结果,以及他们对教师所提问题的思考与回答。

5.教师总结,并对表现突出的小组给予表扬。

布置家庭作业。〖家庭作业〗

请学生搜集下一个课题中提到的几位人物的资料。为保证教学质量,可以将搜集任务落实到小组或个人。

《探寻古代科学家的足迹》

教学目标:

1.知道教科书中提到的几位我国古代科学家的主要成就,简要了解他们的生平。

2.提高搜集、整理和利用各种资料的能力。教学准备:

1.检查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提供相关资料,帮助他们完成作业,以保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师应对教科书中提到的几位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做足够详细的调查准备,并根据学生的接受水平加以整理。

教学重难点:理解科学家的成就对我们今天的学习有哪些启示 教学手段:常规课 教学方法:合作 探究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4页的文字,并讨论一下这个笑话说明了什么?(我国是最早采用十进位制记数法的国家。)

2.小组准备。教师引导:“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像十进位制这样的发明有很多,但许多都没有留下发明者的姓名。不过在史书中也详细地记载了一些科学家的伟大贡献,以及他们的生平,所具有的超凡的智慧、卓越的奋斗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在上次课上,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请同学们分别搜集教科书中提到的五位古代科学家的资料,这五位科学家是张衡、祖冲之、一行、郭守敬、李时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们的动人事迹。”

教师按照布置作业时的要求,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介绍其中的一位科学家。各个小组对每个成员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后,向全班做介绍。

在小组准备过程中,教师巡视并给予必要的帮助。

3.全班交流。在小组介绍的过程中,教师应适当予以补充和纠正。

4.教师总结。可以对每个小组的介绍给予有针对性的评价,并强调这些古代科学家为了追求真理,矢志不渝的高尚人格,以及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应对他们表达由衷的敬意。

第二课时

1.与家长共同欣赏教科书第28~29页“我给我家写家史”的内容。

2.告诉家长,在下次的品德与社会课上,每个同学要完成编写家史的任务,需要听取家长的意见,请他们帮助自己选取材料。

《学习写家史》 活动课 学习写家史

教学目标:

1.了解家庭的历史及变迁,进一步增强对于历史的亲近感。2.通过编写简单家史,学习一些历史学方法。教学重难点:学习历史学方法 教学手段:常规课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1.导入。教师询问学生家庭作业完成的情况、家长们对教科书上呈现的家史发表了什么看法,以及对写家史提出了哪些建议等,请几个学生谈一谈。

2.阅读与观察讨论。观察和阅读教科书第28-29页上的四幅家庭照片、小文写的家史以及“我家的大事与国家的大事”对照表,让学生就一说从这四幅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3.讲解与讨论。根据教科书第27页列举的确定历史时间、收集和整理资料、完成写作三大步骤,逐一与学生进行讨论,并对他们不甚清楚和不明确的地方加以说明、解释。

4.个人写作。每个学生根据课前的准备,开始编写自己的家史。总结。就学生写家史的情况给予有针对性的评价。

《俯瞰祖国大地》

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养育我们的祖国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2.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行政区划、首都、人口、地势、地形、资源和海域,知道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3.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提高和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探究和收集资料的能力。〖教学准备〗

地球仪、两半球图、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可能需要的各种书籍、杂志、画报等(尽可能是社会声誉较好的出版社的出版物)。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国土面积,以及辽阔的海域。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在四年级认识家乡的活动中,我们都知道了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我们生长的地方。下面就让我们去寻访祖国,了解我们生息的国土吧。”

2.情感引导。播放歌曲《我爱你,中国》作为背景音乐,可配以歌词的朗诵,观察教科书第30页呈现的地图,了解祖国的轮廓,阅读教科书第31页的文字,知道我国的基本轮廓形状像一只昂首挺胸的雄鸡。

3.阅读教科书第30页豆博士的话。

4.布置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确定开展“漫游中华”活动的寻秘方向,学生可以按小组为单位,也可以自由组合成寻秘小组,认领寻秘的任务。教师将准备好的各种资料分发给学生。“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探究方向:

(1)我们祖国的位置、国土面积和海域;

(2)我们祖国的大陆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3)祖国的行政区划;

(4)祖国的首都北京;

(5)祖国的地势、地形特点;

(6)全国人口及资源分布。

5.分组开展寻秘活动,如果需要,可以将这一活动延伸到课后。家庭作业

按照认领的寻秘任务收集资料,进行探究。

第二课时

1.导入。“我们祖国的领土如此辽阔,要寻访伟大的祖国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我们必须借助于地图。从三年级开始,我们已经学习了怎样在地图上确定方向,让我们利用课桌桌面(或举起一本教科书)来复习一下。”组织学生通过摸桌角,模拟确定地图上的8个方位。

2.学生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一:我国的位置。

(1)学生结合地球仪、两半球图或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图介绍:“我国位于世界的东方,在东半球的北半球,亚洲的东部,太平洋西岸。”

(2)全班同学确认,并开展识图活动,练习在地球仪或教科书第32页的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图上认识我国的位置。

3.学生继续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一(教师要主持交流,注意把握探究内容的完善和正确):我国的面积和海域。

(1)阅读教科书第33页的课文。

(2)学生结合教科书第30页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或教科书第32页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图介绍要点:

①我国国土辽阔,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

②我国东临太平洋,靠近大陆的部分是海。我国的海域辽阔,我国的东部由北向南分别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③距我国海岸线12海里以内的海域是我国的领海。距海岸线200海里以内,我国还拥有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权。

(3)识图练习。组织学生在地图上查找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4)指图练习。指名由学生在教学挂图上指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在指导学生指教学挂图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辅导:指图者要站在教学挂图的侧面,面向学生,手执教鞭指图,叙述的语言要与指图的动作一致。

4.作业(如果课堂上时间不够,也可以布置为家庭作业)。组织学生补充和完善自己在地图学习中的积累和收获,完成教科书第33页的作业。家庭作业

指图练习:在地图上指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绕着边境走一圈》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我国的范围,进一步感受到祖国的辽阔,产生深深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2.学习在地图上查找我国的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提高识图能力。

3.探究邻国的社会状况,收集相关资料,增强学生的国际理解。教学重、难点:

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增强学生的国际理解,明白我国与这些国家相邻、山水相依,应遵循和平共处的原则,与这些国家友好相处,互通有无。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准备

一幅较大的中国政区图。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检查复习。识图练习,我国的位置和海域。

2.导入。“我国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陆地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我国疆域辽阔,从东部海滨到最西部的帕米尔高原有5200千米,乘坐特快列车也要走两天多;从最北面的黑龙江省漠河到最南端的曾母暗沙相距5500千米。陆地上的疆界有两万多千米。”

3.学生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二:我国的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活动,在中国政区图上按照逆时针的方向查找我国的陆上邻国,按照顺时针的方向查找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教师可以让不同的小组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

4.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自己小组的探究结果。

(1)我国的陆上邻国是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越南,共15个国家。

(2)各小组选派代表指教学挂图介绍我国的陆上邻国。

(3)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4)各小组选派代表指教学挂图介绍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

5.课堂作业。指导学生完成教科书第34页的练习。

6.布置家庭作业―――查找有关邻国的位置、面积、气候、人口、民族文化、风土人情、语言、宗教、食品、服装等资料。

第二课时

1.复习检查。

(1)我国的国土面积。

(2)识图练习: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2.讨论。“由于我国与这些国家国土相邻、山水相依,相互了解,我国与邻国有着良好的贸易往来,很多边境地区都设有边境通商的市场。你知道我国所遵循的国与国之间交往的原则吗?”通过讨论帮助学生明确,“长期以来,我们国家遵循着和平共处的原则,与这些国家友好相处,互通有无。”

3.小组活动。交流探究活动的成果。由学生介绍所收集的资料,有关邻国的位置、面积、气候、人口、民族文化、风土人情、语言、宗教、食品、服装等。

4.讨论。教师提醒学生:“你还知道我们这些邻国最近的发展变化吗?”学生可以谈他们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中了解到的有关邻国的社会和政治等方面的变化。

5.从学生收集的材料中精选一部分图片和文字,制作一期班级板报。家庭作业

识图练习:在中国政区图上指出我国的陆上邻国及隔海相望的国家。

《认一认祖国政区》

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幅员辽阔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养育我们的祖国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2.知道我国的行政区划,知道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3.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提高和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探究和收集资料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认识祖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及简称,并能在地图上正确指出它们所处的位置。

2、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提高和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情景交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主合作、创新模仿、学科整合、照顾差异、张扬个性,运用讨论法、谈话法、演示法等多种策略。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准备

中国政区图,学生进行制作活动需要的白纸、硬纸板、胶水、剪刀等用具。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复习检查。

(1)我国的国土面积。

(2)识图练习: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2.导入。“我国的国土面积辽阔,每个地方的情况又很不相同,国家为了管理方便,就把全国划分为不同的行政区,我们来认一认祖国的政区。”

3.学生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三:祖国的行政区划。

(1)学生介绍:“我国太大了,各个地方的情况又不同,为了管理方便,就把全国分为34个省级行政区。中国政区图上每一个不同颜色的区域,就是一个省级行政区的范围。这其中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一共是3 4个省级行政区。”

(2)学生结合中国政区图,指图介绍:“自治区是我国少数民族实行区域自治的省级行政区。我国的5个自治区分别是: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直辖市是由国家直接管辖的省级行政区。我国的4个直辖市分别是:北京、天津、上海、重庆。”

“我国的两个特别行政区是:香港和澳门。”

(3)朗读教科书第37页的《祖国行政区歌》,结合《省级行政区的全称、简称和省级行政中心简表》,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识图练习,看谁记得快,记得多,指图准确。教师不必要求学生把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都记住,但可以提倡尽量记住我国的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和自己家乡所在的省份。

(4)趣味练习:“在地图上,找一找我们的家乡在哪个省(市、自治区)?省会(自治区首府)是哪里?与我们家乡所在的省相邻的省(市、自治区)是哪些?它们的省会和自治区首府又是哪里?”

4.识图比赛,看谁记得多,指图正确,并给予表扬。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使用中国政区拼图做拼图游戏。

5.课堂练习。以小组或同桌为单位,填写教科书第37页的表格。

6.布置家庭作业:

(1)识图、指图练习―――我国的省级行政区。

(2)结合每天晚上电视“新闻联播”后的“全国天气预报”节目进行识图练习。

第二课时

按照教科书第38~39页的步骤,组织学生制作祖国政区拼图。家庭作业

通过识图,复习本课学习的我国的行政区划。

《首都北京》

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北京,知道首都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

2.认识北京的位置,知道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还是一座国际化、现代化的大都市。

3.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提高和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探究和收集资料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和小组成员一起搜集、筛选、研究与主题有关的资料,并进行信息整理加工,还能用不同的形式展示与交流自己和小组的学习成果。

2、进行信息整理加工,还能用不同的形式展示与交流自己和小组的学习成果。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准备

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可能需要的各种书籍、杂志、画报等(尽可能是社会声誉较好的出版社的出版物)。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复习检查。指挂图练习:指出我国的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和家乡所在的省(自治区)、省会(自治区首府)。

2.导入。“我国省级行政区的4个直辖市中,为首的是首都北京。你知道什么是首都吗?首都是一个国家最高的政权机关和政府机构所在地的城市。作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来了解我国的首都―――北京。”

3.学生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交流四:首都北京。教师要主持交流,注意把握探究内容的完善和正确。

(1)阅读教科书第40页的课文。

(2)学生结合中国政区图或中国地形图介绍要点:

①可以观看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庄严的升旗仪式录像作为导入,介绍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党和国家领导机构的所在地。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北京有哪些党和国

家领导机构。

②边指中国地形图边介绍,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西北部,它的西北方是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东南面临华北大平原和渤海湾”,所以,平常又说北京是“北依山险,南控平原”,位置十分重要。

③结合相关的图片资料介绍北京“是一座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她作为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前后有近800年的历史了。”“北京有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天安门城楼,有世界上最大的广场―――天安门广场,有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故宫,有我国古代最宏伟的建筑―――长城,还有众多的宫苑、坛庙等古建筑群。”

④结合教科书第40页的图片资料介绍:“天安门广场中央矗立着庄严肃穆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广场北面是雄伟的天安门城楼,西面是人民大会堂,东面是国家博物馆,南面是毛主席纪念堂。”

阅读教科书第41页豆博士的话。

4.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教科书第41页的填空,并进行交流。

第二课时

1.复习检查。指挂图练习:首都北京的位置。

2.阅读教科书第42页图片和课文:“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座充满着传统 气息的古都。”

3.学生继续“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交流。

①观察并确认教科书第42页图片的内容;

②学生们还可以介绍北京还有哪些名胜古迹,介绍富有特色的北京的传统文化。

4.阅读教科书第43页图片和课文:“北京还是一座充满生机的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通过交流明确:北京是一座有着10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公路、铁路和航空线把北京和祖国各地以及世界联系起来。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建设得越来越好,更加生机勃勃、欣欣向荣。

5.学生讨论:“你们知道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将在我国首都北京举行吗?这和北京的建设、发展有什么关系?”“你知道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标志吗?”“关于首都北京,你还知道什么?有什么加以补充?”

6.识图练习。

(1)在中国地图上找到首都北京的位置。

(2)查找地图,从我们家乡去北京怎么走?

《三级阶梯上的国土》

教学目标

1.了解祖国多样的地形地貌。

2.知道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

3.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提高和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探究和收集资料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分布特点。

2、我国地形的多样性。

3、对学生的识图能力训练。

4、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分布特点。教学准备

中国地形图,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可能需要的各种书籍、杂志、画报等(尽可能是社会声誉较好的出版社的出版物)。教学活动及过程

一课时

1.复习检查。

(1)指挂图练习:指出我国的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家乡所在的省(自治区)、省会(自治区首府)。

(2)教师讲解:“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在学习地图的时候,认识地图上的图例和颜色十分重要。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首歌谣押‘平原、低地用绿色,高原、山地黄棕色,河湖、海洋用蓝色,雪线以上用白色,密集的小点是沙漠。’”

2.学生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交流五:祖国的地势。教师主持交流,并注意把握探究内容的完善和正确。

(1)阅读教科书第44页的课文。

(2)学生结合中国地形图介绍要点:

①在中国地形图的陆地部分,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海拔高度。海拔高度就是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高度。

②识图练习。在中国地形图上查找我国西部棕色地区、中部黄色地区、东部绿色地区的海拔高度各是多少?通过查找中国地形图明确:我国西部棕色地区的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中部黄色地区的平均海拔在2000~1000米;东部绿色地区的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下。

③结合教科书第45页的中国地势剖面图,认识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

④小结:“我国地势总的特点是西高东低,从西向东逐级下降,十分像三级阶梯。”“但是同学们要注意,一般我们讲的台阶,是把最低的一级叫做第一级阶梯,高一些的叫做第二级阶梯、第三级阶梯;在认识祖国地势的三级阶梯时,是把最高的一级叫做第一级阶梯,低一些的叫做第二级阶梯,最低的叫做第三级阶梯。”

3.识图练习。通过中国地形图上颜色的区别来指图,我国三级阶梯的区域范围各从哪里到哪里。

4.学生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交流五:祖国的地形。教师主持交流,并注意把握探究内容的完善和正确。

(1)阅读教科书第44页的课文。

(2)学生结合中国地形图介绍要点:

①我国的国土面积辽阔,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五种地形都有分布。

②识图练习。组织全班同学在中国地形图上逐项查找,并由负责汇报的学生向全班同学指图介绍。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5.查找中国地形图并讨论:“我们的家乡在祖国的哪一级阶梯上?属于什么地形区?” 家庭作业

识图练习:在中国地形图上指出我国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

《黄河东流水》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自古以来就懂得择水而居,黄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是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体验并感受祖国地域环境的博大,从对母亲河的热爱,升华为更加热爱伟大祖国的情感。

2.学习优秀中华儿女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格,感受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黄河精神,受到优秀道德情操的陶冶。

3.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提高通过识图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收集资料的能力。

4.了解黄河的源流概况,并沿着这条线索,了解流域内各地区的社会发展概况,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教学重、难点:

黄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是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体验并感受祖国地域环境的博大,从对母亲河的热爱,升华为更加热爱伟大祖国的情感。教学时间:六课时 教学准备

1.中国地形图、黄河流域图。

2.歌曲录音:《黄水谣》《黄河颂》《我的祖国》。

3.有关黄河流域中华文明的资料和图片。〖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起源、生存、延续都离不开水的滋养。自古以来,人类就懂得择水而居,沿河湖而居的生存方式。从古代的祖先到现在,我们中华民族一直生活在世界上两条著名江河的怀抱之中,这就是黄河和长江。黄河、长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我们自豪地称她们为我们民族的母亲河。”

2.朗读教科书第50页的课文。

3.讨论。“为什么人类要择水而居,沿河湖而居?为什么几个古代文明的发源地都以河流为标志?”简单提及印度的恒河文明、巴比伦的两河文明(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埃及的尼罗河文明、中国的黄河文明等,只要学生能够理解水能够满足人们

生存的基本需求,便于发展农业生产等即可。

4.欣赏教科书第50~51页的通页照片,播放歌曲《黄水谣》并朗读歌词。

5.分小组布置任务。“看着照片,我们感受到黄河以她英雄的气概出现在亚洲的原野,我们想知道她是怎样从高山之巅,穿过中原大地,流入大海的怀抱,更想知道自古以来,黄河母亲是怎样哺育我们中华民族的。要想探究这么多的内容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先确定调查了解的方向。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确认调查的范围,做好分工,然后分头进行准备。”

教师出示探究、调查的方向和范围:(1)黄河的发源地、流程情况;(2)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3)黄河凝聚的民族精神;(4)变“害河”为“利河”;(5)拯救母亲河。

各小组在确认了探究、调查的方向和范围后,就要讨论和分配各位小组成员的任务,教师要在各组间巡视,帮助各小组制定出合理的计划,以确保探究、调查任务的完成。

6.教师小结。教师要肯定学生分工和制定计划的成绩,同时建议他们可以利用地图、报刊、杂志、各种旅游手册等,从中收集需要的资料和图片。要求各小组在课下多做交流,发挥合作的优势,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筛选和补充,使之尽量充实。家庭作业

按照认领的探究任务收集资料。

第二课时

1.导入。(1)播放歌曲《黄河颂》(我站在高山之巅„„)。(2)教师引导:“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了解黄河。先了解黄河的发源地和流程。”

2.借助中国地形图或黄河流域图进行讲授。

(1)导入。“我国古代伟大诗人李白曾经有过歌颂黄河的著名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你们明白其中的含义吗?诗句其实是描述了黄河的流程,形象地说明了万古奔流直向大海的黄河之水,发源于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因为我们前面已经学习过,青藏高原地处我国的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

(2)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的北麓,黄河的源头是高山融化的雪水形成的。

(3)黄河发源后,沿地势曲折东流,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9个省(自治区),注入渤海,全长5460千米,是我国第二长河。

(4)指导学生练习。“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到黄河的发源地,并寻找黄河流经的9个省(自治区),再查找这9个省(自治区)的简称。”

(5)朗读并记忆歌谣。朗读并记忆教科书第51页的歌谣。

(6)学习并理解教科书第52页的课文“九曲黄河天上来”。

3.识图练习。在中国地形图上查找黄河的源头、流经的省(自治区)和入海口。

4.学生开展“探究黄河源头和流程”活动的成果汇报。由学生指中国地形图汇报黄河源头青海段的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黄河的源头是高山积雪融化而形成的,黄河源头是高原草甸地区,那里黄河的河水是清澈的,并不浑黄;黄河源头地区主要是藏族同胞生活的地区;龙羊峡高坝是黄河第一坝;这一地区的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湖畔有鸟岛自然保护区;西宁市是青海省省会;塔尔寺是藏传佛教的圣地。家庭作业

在中国地形图或黄河流域图上查找黄河的源头和流经省(自治区)、注入的海洋。

第三课时

1.检查复习。识图练习:在中国地形图或黄河流域图上指出黄河的源头、流经的省(自治区)和注入的海洋。

2.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到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高山积雪融化的雪水汇聚成黄河的源头,蜿蜒流出青海省以后,在甘肃、四川省绕了一个弯,又进入了甘肃省。”

3.学生继续开展“探究黄河源头和流程”活动的成果汇报。由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汇报黄河甘肃段的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黄河流下青藏高原,进入甘肃;黄河流经甘肃省省会兰州市是我国西北最大的工业城市,20世纪初在黄河上建造的第一座铁桥是用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的,至今还横跨在兰州市区的黄河河面上。

4.学生继续开展“探究黄河源头和流程”活动的成果汇报。由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汇报黄河宁夏段、内蒙古段的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

黄河经过上游最大的水利工程刘家峡水电站以后,就流出了甘肃,进入了宁夏。宁夏回族自治区是我国回族同胞最集中的地区;回族同胞信奉伊斯兰教,在银川市 建有南关大清真寺。“九曲黄河富宁夏”,黄河造就了宁夏的“塞外江南”。

黄河流出宁夏就进入了内蒙古的河套地区,这里是内蒙古最富饶的地区;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蒙古族同胞最集中的地区;蒙古族同胞善骑射,以放牧为生,逐水草而居,居住的帐篷很有特色,叫做蒙古包,蒙古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

5.教师小结。“对河流的流程,一般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段。前面我们了解了黄河从发源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的情况,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口市是黄河上游的结束地点,再往下黄河就进入中游地区了。”

6.学生继续开展“探究黄河源头和流程”活动的成果汇报。由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汇报黄河中游的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黄河流过河口市以后,拐了一个90度的弯,向南穿过陕西、山西,成为这两个省的省界,到了三门峡,又拐了个直角,向东流去,直到河南省的孟津,这一段是黄河的中游。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在这里冲刷并携带了大量的泥沙,使得河水变成浑黄不堪了。

7.学生继续开展“探究黄河源头和流程”活动的成果汇报。由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汇报黄河下游的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黄河下游是平原地区,地势变得平坦了,水流平缓,河面也更加宽阔了。从河南孟津以下,黄河经过河南省的省会郑州,它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城市和交通枢纽。河水继续流向东北,进入山东省,最后汇入渤海。

8.朗读教科书第52页的课文―――“九曲黄河天上来”。

9.教师借助教学挂图进行总结:“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的北麓,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自治区),注入渤海,全长5500千米,是我国第二长河。”

10.教师总结,布置家庭作业。家庭作业

在中国地形图上查找黄河的源头、流经的省(自治区)和注入的海洋。

第四课时

1.检查复习。(1)朗读或背诵歌谣。(2)识图练习:在中国地形图上指出黄河从源头开始,流经的省(自治区)。

2.引言:“滔滔的黄河水养育了中华民族,从遥远的古代以来,我们中华民族就在黄河流经的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所以黄河是养育我们民族的母亲。”

3.学生继续开展“探究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活动的成果汇报。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汇报有关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的资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

在距今100万年以前,蓝田猿人就生活在黄河流域。后来,中华民族的祖先又在这一区域创造了半坡文化。被誉为我们民族“人文始祖”的黄帝,带领我们的远古先人在这里扎下了民族的根基。

黄河的上游地区有着著名的古丝绸之路。兰州市就位于丝绸古道上。在丝绸之路的甘肃段,很多遗迹记录着中华民族辉煌的古代文明:著名的麦积山石窟、万里长城的西止点嘉峪关、世界人类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

黄河中游地区的西安、咸阳、洛阳、开封等历代古都,龙门石窟、云岗石窟、佛教圣地五台山、悬空寺、应县木塔、晋祠、平遥古城„„都留下了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

4.朗读教科书第53页的课文―――“造就华夏文明的黄河”。

5.教师总结:“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就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创造了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文明。黄河是养育我们民族的母亲。” 家庭作业

建议根据课上学习的内容,阅读更多的有关黄河流域的书籍和资料。

第五课时

1.播放歌曲《抗日军政大学校歌》。

2.朗读教科书第54页的课文―――“凝聚民族精神的黄河”。

3.学生继续开展“探究黄河凝聚民族精神”活动的成果汇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亡的时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英勇抗战,革命圣地延安就在黄河流域,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正是凭着这种精神和力量,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八年浴血抗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结束了100多年来被列强宰割的屈辱历史。

4.播放抗日革命歌曲,如《保卫黄河》(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游击队之歌》《大刀进行曲》《太行山上》等。

5.朗读教科书第55页的课文―――“民族英雄马本斋”。

6.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教科书第55页的讨论内容:“你明白马本斋在病重期间对儿子语重心长的话语的含义吗?读了民族英雄马本斋的故事,你有哪些感受?你还知道哪些凝聚着民族精神的英雄事迹?”

7.教师总结。

第六课时

1.引言:“黄河以她万古流淌、奔流不息的河水养育了我们中华民族。但是,历史上,黄河的桀骜不驯又曾经给我们民族带来过深重的灾难。下面就根据我们收集到的资料,来了解一下黄河的功过。”

2.学生继续开展“探究变害河为利河”活动的成果汇报。由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汇报有关黄河功与过的资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

(1)黄河的功。①黄河为沿河地区供应大量的工、农业用水,造就了有“塞上江南”之称的河套平原灌区。②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携带了大量的泥沙下泄,流到下游平原地区,流水速度减慢,泥沙沉积下来,这些肥沃的泥沙造就了河南、山东肥沃的土地,使这里成为农业发达地区。③黄河还携带大量的泥沙入海,在入海口淤积出不断扩大的黄河三角洲。④黄河上游从海拔4000多米的第一级阶梯流向平均海拔2000~1000米的第二级阶梯,河水从高处跌落下来,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成为我国水力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2)黄河的过。①流经黄土高原的黄河中游,携带了大量的泥沙下泄,这些泥沙数量巨大,达到每年16亿吨。流到下游平原地区,流水速度减慢,泥沙沉积下来,泥沙抬高了河床,使河床高出地平面,造成了“地上悬河”。一遇到暴雨就泛滥成灾,使老百姓流离失所。②泥沙的淤积使河道堵塞,造成黄河下游经常改道,形成黄河故道和黄泛区。

练习活动:黄河每年携带的泥沙量达16亿吨,请计算一下,如果用载重6吨的卡车运送,需要多少辆。

(3)50多年来,在黄河上、中游修建了大量的梯级电站、水库和很多水利设施。像龙羊峡、青铜峡、刘家峡、三门峡等水电站和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变水害为水利,黄河已经安澜50多年了。

3.朗读教科书第56页的课文―――“黄河的功与过”。

4.教师结合黄河泛滥给下游两岸人民带来的灾难,介绍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的先进事迹。

5.阅读教科书第57页的课文―――“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

6.朗读教科书第58页的课文―――“为了明天的黄河”。

7.学生继续开展“探究拯救母亲河”活动的成果汇报,由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汇报有关拯救黄河的资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进行讲授。其要点是:黄河源头地区过度放牧,鼠害猖獗,使得草场退化、沙漠化进程加快;沿河用水量不断增加,黄河水越来越少;黄河断流等问题。开展保护母亲河行动。

8.教师总结。

《长江的诉说》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自古以来就懂得择水而居,长江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是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体验并感受祖国地域环境的博大,从对母亲河的热爱,升华为更加热爱伟大祖国的情感。

2.学习优秀中华儿女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格,感受不屈不挠、勇往直前、仁爱宽容、大气磅礴的长江精神,受到优秀道德情操的陶冶。

3.进一步提高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收集资料的能力。

4.了解长江的源流概况,并沿着这条线索,了解流域内各地区的社会发展概况,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教学重难点:

1、感受祖国地域环境的博大,从对母亲河的热爱,升华为更加热爱伟大祖国的情感。

2.学习优秀中华儿女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格,感受不屈不挠、勇往直前、仁爱宽容、大气磅礴的长江精神,受到优秀道德情操的陶冶。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准备

1.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长江流域图。

2.歌曲录音:《长江之歌》《我们的田野》。

3.有关长江流域的资料和图片。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播放歌曲《长江之歌》。

2.朗读教科书第60页的课文。

3.教师借助中国地形图或长江流域图进行讲授。

(1)“长江发源于青海省的各拉丹冬雪山,曲折东流,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

(2)“长江在青海省发源以后,向东向南,流经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市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注入东海。”

(3)出示歌谣,帮助学生识图。歌谣:第一大河是长江,发源于青海西南部。流过川、藏、滇,穿过渝、鄂、湘,赣、皖、苏、沪要记住。全长六千三,注入东海水力富。

4.课堂练习。识图:长江的流程。

5.探究活动。

(1)布置探究内容。由教师指地图讲:“和其他河流一样,长江也分为上、中、下游三段。从源头到湖北省的宜昌是长江的上游,从宜昌到江西省的湖口是长江的中游,从湖口到入海口是长江的下游。现在我们就从地图上找一找:①长江的上游江段;②长江上游流经什么地形区;③长江上游地区的环境怎样;④长江上游的水流状况。”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找地图,进行探究。

(3)课堂讨论。学生交流“探究长江上游状况”的成果。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或长江流域图进行汇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从源头到湖北省的宜昌是长江的上游;长江上游流经我国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以及海拔2000米的云贵高原地区和四川盆地地区,分别属于我国的第一级和第二级阶梯地区;那里山高林密,江水奔流于峡谷之中;长江上游的江水清澈,是从高处向低处一路跌落下来的,所以江水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闻名于世的长江三峡就位于此河段,宏伟的三峡水利工程正在建设之中。重庆市是我国西南部重要的工业城市,钢铁、机械、汽车制造、纺织、食品等工业十分发达。

6.朗读教科书第62~63页的课文。

7.学生齐诵在语文课上学习过的李白的诗―――《早发白帝城》。家庭作业

收集相关资料并从地图上查找:①长江的中游、下游江段;②长江中游、下游流经什么地形区;③长江中游、下游地区的环境怎样;④长江中游、下游的水流状况;⑤长江中游、下游地区的建设成就。

第二课时

1.复习检查。(1)集体朗读长江源流的歌谣;(2)识图:长江的流程。

2.学生进行“探究长江中、下游”活动的成果汇报。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或长江流域图汇报有关长江中、下游情况的资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

长江中游:长江穿过三峡流到宜昌,结束了上游到达了中游,流经湖北到达江西的湖口,这便是中游段。

长江下游:从江西省的湖口到长江入海口便是长江下游段。

长江中、下游地区处于我国的第三级阶梯,地势低平,河湖众多,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工农业均发达,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3.朗读教科书第64页的课文。

4.学生继续进行“探究长江中、下游”活动的成果汇报。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或长江流域图汇报有关长江中、下游情况的资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

长江中、下游是平原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可以说是沃野千里。可以结合播放学生在音乐课学习过的儿童歌曲《我们的田野》(我们的田野,美丽的田野,碧绿的河水,流过无边的稻田,无边的稻田„„)进行介绍:由于长江中、下游地处平原地区,又有很多支流汇合进来,所以江面开阔,江水流速平缓,利于航运,素有“黄金水道”之称。长江在这一地区还经过湖北省省会武汉市、江苏省省会南京市和直辖市上海市。武汉是我国中部重要的工业城市,钢铁、机械、汽车制造、造船、纺织等工业十分发达。南京是我国的历史名城,有多种工业,尤其是化学工业在全国占重要地位,还有我国目前最大的铁路、公路桥―――南京长江大桥。上海市是我国第一大城市,也是世界大都市之一,经济、科学文化、交通均高度发达。

5.朗读教科书第65页的课文。

6.课堂练习:完成教科书第64~65页的填空。

7.教师总结。家庭作业

1.通过识图练习,巩固学习过的有关长江的知识。

2.布置探究任务。预习教科书第66~67页的内容,收集有关长江环境和保护母亲河行动的资料。

《走进民族大家庭》

教学目标

1.形成各民族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团结友爱的情感和态度。

2.进一步提高识图能力、收集资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知道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都拥有独特、绚丽的民族文化,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教学重难点:

1、知道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绚丽的民族文化,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提高学生收集资料能力、识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2、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会互相理解,学会互相尊重,学会团结友爱。教学方法

以活动为主,通过说一说、猜一猜、贴一贴等活动,让学生认识更多的民族文化。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准备

1.56个民族的完整目录。

2.有关少数民族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实物等,以及中国政区图,供学生活动时使用。

3.歌曲录音:《歌唱祖国》《爱我中华》。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欣赏教科书第68页的照片。

2.组织探究活动。确定开展“认识祖国大家庭”活动的寻秘方向,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也可以自由组成寻秘小组,认领寻秘的任务。

“认识祖国大家庭”寻秘活动的探究方向:

(1)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组成;

(2)我们国家都有哪几个自治区,为什么会有少数民族自治区;

(3)我国的少数民族及分布;

(4)我国的特别行政区;

(5)我国的宝岛台湾;

(6)华人、华侨的中国情结。

3.分小组开展“认识祖国大家庭”的活动,如果需要,可将活动延伸到课后。

第二课时

1.复习检查。指图练习:在中国政区图上指出我国的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和家乡所在的省(自治区)及省会(自治区首府)。

2.导入。“通过前面一个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域辽阔,国土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有着辽阔的海域,是一个有着近13亿人口的大家庭。那么,我们的大家庭都有哪些成员呢?带着这个问题,还是让我们走进我们的民族大家庭来认识一下吧!”

3.阅读教科书第68页的课文。

4.讨论。教师询问学生是否听过并会唱《爱我中华》这首歌曲,并播放歌曲录音,和学生一起唱。教师提问学生:“我们的祖国大家庭里有多少个民族成员?对于祖国大家庭里的民族成员,同学们知道多少?”让学生说一说他们所知道的民族,教师随手将学生所提到的民族写在黑板上,并简单介绍学生没有提到的民族。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教科书第69页的中国主要民族分布图,找到图中所列举的18个少数民族及其聚居地。

6.讨论。组织学生按照教科书第69页的讨论要求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在全班进行汇报。

7.教师总结:“我们祖国大家庭里有56个民族成员,分布在祖国各地,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有的民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有的民族只有本民族的语言,但没有文字。各个民族都有自己值得骄傲的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所有这些都是和各民族居住地的地理环境、民族形成的历史分不开的。课后,同学们可以就这些内容进行深入了解。”〖家庭作业〗

每个学生自由选择一个民族(如果学校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则应该包括汉族),收集有关这个民族的资料(应注意排除教科书中已经介绍过的4个和将要介绍的藏族和新疆等少数民族)。

《一起采集民族之花》

教学目标

1.形成各民族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团结友爱的情感和态度。

2.进一步提高识图能力、收集资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知道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绚丽的民族文化,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教学准备〗

1.就教科书第70~73页所介绍的4个少数民族准备一些资料。

2.歌曲录音:《爱我中华》《大中国》,以及回族民歌《宁夏花儿》、朝鲜族歌曲《阿里郎》、黎族歌曲《请到天涯海角来》和《红色娘子军连歌》等。

3.有关各个少数民族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实物等,以及中国政区图,供学生教学重难点:

1、通过收集资料,了解各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绚丽的民族文化。

2、形成各民族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团结友爱互助的情感态度。教学方法

以活动为主,通过说一说、猜一猜、贴一贴等活动,让学生认识更多的民族文化。教学时间:三课时 课堂活动时使用。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复习检查。指图练习:在中国政区图上指出我国的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50

第四篇:五年级思品与社会教案(上)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我们共同的祖先》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是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

2.知道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是炎帝和黄帝,了解有关他们的传说、故事与历史。

3.为祖国的悠久历史而自豪,知道自己是炎黄子孙的一员,产生民族认同感。教学准备

1.事先掌握学生对“炎黄子孙”这一称呼的了解程度。

2.基于对学生的了解,准备一些有关炎帝、黄帝及其他一些远古神话传说。教学重难点:了解四大文明古国,感受民族气氛 教学方法:合作 探究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布置学生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2页的文字及插图。教师提问:“身着不同服装的孩子各自站立在什么位置上?请你们猜猜看,他们手里举着的是什么?”(图中展现了埃及的象形文字―――在羊皮上、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在泥板上、印度的梵文―――在贝多罗树叶上和中国的汉字―――在纸上。)

2.讲解与讨论。教师讲解:“同学们已经知道,在我们这个地球上有几条与人类文明息息相关的古老河流―――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印度河、黄河和长江。在这些大河的两岸,诞生了最早的人类,它们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并孕育出了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这四大文明古国。”教师提问学生:“我们中国与其他文明古国相比,有哪些特点?”(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历史没有间断过的国家。)

3.全班讨论。教师引导:“作为中国人,应当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有关我们国家历史的内容。同学们一定都听到过‘炎黄子孙’这个名称,谁能来解释一下,它是什么意思?”请学生自由发言,并引导学生了解炎帝和黄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两个领袖,被尊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

4.阅读与讨论。教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页的文字,并适当地予以解释。重点应放在,我们国家很早就有了农业文明,远古先民很早就懂得了种植小米和水稻。在没有文字之前,历史主要靠人们口头传递,而有关炎帝和黄帝的许多故事就是这样被流传下来的,并且与许多神话结合在一起。

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4页有关炎帝与黄帝的文字,以及小文的话,并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围绕炎帝和黄帝的各种传说,教师也可以做适当的解释:由于没有文字记录,而且时间过于久远,人们很可能把许多人的发明、贡献都归于这两个人物了。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课时

5.同伴阅读。同桌之间共同阅读教科书第5页有关伶伦和仓颉的文字,并相互交流各自的看法。教师提示学生,可以向同桌介绍自己知道的其他的古代传说。

6.自由讨论。请学生自由发言,介绍与同桌阅读与交流的结果。

7.教师总结,应特别突出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以及中华民族的源远流长。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我们共同的祖先》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是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

2.知道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是炎帝和黄帝,了解有关他们的传说、故事与历史。

3.为祖国的悠久历史而自豪,知道自己是炎黄子孙的一员,产生民族认同感。教学准备

1.事先掌握学生对“炎黄子孙”这一称呼的了解程度。

2.基于对学生的了解,准备一些有关炎帝、黄帝及其他一些远古神话传说。教学重难点:了解四大文明古国,感受民族气氛 教学方法:合作 探究 教学活动及过程 作业。

1.让学生完成教科书第5页的填空作业。

2.让学生搜集一些古代的神话和传说。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坚忍不拔的炎黄后代》 教学目标

1.知道一些有关中华民族的古老神话和故事。

2.理解在这些神话和故事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高尚品质。〖教学准备〗

1.了解学生对中华民族古代神话传说的了解和熟悉程度。

2.根据学生的熟悉程度和阅读水平选择一些有关的书籍。教学重难点:感受神话故事与民族精神的联系 教学手段:传统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教师了解学生搜集古代神话传说的情况,并可以让几个学生谈一谈他们搜集的情况,如从哪里找到的、是什么内容等。

2.阅读与讨论。教师为学生朗读教科书第6页的课文,并告诉学生:“在今天的课上,我们也要像教科书中五年级(2)班的同学那样,召开关于古代神话和传说的主题班会。让我们先从乐乐和小文搜集到的故事开始吧。”教师请两名学生分别朗读教科书第6~7页上的精卫填海和大禹治水的故事,然后请学生以自由发言的形式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可以适当地加以引导:“这两个故事反映了什么样的精神和优秀品质?”(精卫填海的故事反映的是顽强、勇敢、不畏艰难、坚定不移的精神,大禹治水的故事反映的是公而忘私、大公无私、坚持不懈等优秀品质。)

3.小组准备。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自己搜集到的神话与传说,并共同探讨其中所反映的精神和优秀品质。教师也可以将事先准备好的书籍分发给各个小组阅读,并做好向全班介绍的准备。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巡视,并适当地帮助学生选择故事,尽可能避免小组之间的重复。

4.教师总结,督促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为下次的交流做好准备。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坚忍不拔的炎黄后代》 教学目标

1.知道一些有关中华民族的古老神话和故事。

2.理解在这些神话和故事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高尚品质。〖教学准备〗

1.了解学生对中华民族古代神话传说的了解和熟悉程度。

2.根据学生的熟悉程度和阅读水平选择一些有关的书籍。教学重难点:感受神话故事与民族精神的联系 教学手段:传统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活动及过程

1、以小组为单位,继续为故事会做准备。

2、全班交流。每个小组推选代表,向全班介绍一两个故事,并根据小组的讨论结果,说明所反映的精神和优秀品质。

3、教师点评和总结。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历史为伴》 教学目标

1.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历史感。

2.知道并学会使用公元纪年的方法。

3.通过风筝等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感受历史与自己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通过风筝等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感受历史与自己的密切联系,增强民族责任感

教学方法:合作 讨论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同学们都知道,历史能够告诉我们发生在很久以前的事情,比如前面学习过的炎帝和黄帝,就生活在几千年前。但是这么长的时间,人们怎样表达它呢?比如,提到我国伟大的诗人李白时会怎样说?(李白是唐朝人。)又如,大家都知道的万里长城,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修建的?那么,如果有个来自非洲或者欧洲的小学生向你提同样的问题,你应该怎样回答他,才能让他完全明白呢?”

2.阅读与练习。教师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8页的课文,并强调,公元纪年就是准确表达历史时间的一种方法。让学生自己阅读教科书第8页的其余文字,并告诉学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国家可能有自己表达历史时间的独特方式,就像我们中国有秦、汉、唐、宋,但是其他国家的人要明白就会比较困难。而公元纪年是通用的,用它来表示历史时间,大家都可以明白。比如上面提到的问题,可以告诉非洲或者欧洲的小学生,李白是生活在公元7世纪的人,秦朝在公元前221―前206年之间,对方就会明白了。

3.探究讨论。教师引导:“历史能够告诉我们从前的事情,那么它是不是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吧。”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阅读教科书第9页小女孩的话和关于风筝历史的文字,并和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教师可以找几个学生向全班谈一谈自己读完这段文字的想法。

教师根据自己在课前所做的准备,采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做例子,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历史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自己与历史的联系。

教师让学生从教科书上风筝的故事、教师所讲的例子入手,谈一谈自己想到的历史、自己与历史的联系。

4.教师紧紧围绕本课题“与历史为伴”进行总结:“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事物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们都有自己的历史,比如我们使用的物品、吃的食物都是如此。我们的国家、我们所在的家庭,以及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历史,历史和我们的生活相依相伴,它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

布置家庭作业。

家庭作业:通过各种方式对造纸术进行了解。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历史为伴》 教学目标

1.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历史感。

2.知道并学会使用公元纪年的方法。

3.通过风筝等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感受历史与自己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通过风筝等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感受历史与自己的密切联系,增强民族责任感

教学方法:合作 交流 教学活动及过程

汇报对造纸术进行了解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传递文明的纸》 教学目标

1.知道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

2.通过讨论、探究、体验纸的发明和制作过程,并通过与纸发明以前的中西方不同的书写材料的对比,感悟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伟大的创造。

3.了解纸的作用,特别是纸的传播对世界的影响,认识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

4.学习评价历史人物。教学准备

1.学生体验活动时所需的各种材料,如木版、小块的布和绸缎、泥板、皮革、石板等。

2.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准备制纸的原料及用具。教学重难点:知道纸的发明与文化的息息相关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请学生再一次欣赏教科书第2页的图画,并引导他们:“你们还记得吗,这几个小朋友手里举着的是什么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印度的梵文和中国的汉字。)这些文字又是写在什么材料上的呢?(埃及的象形文字―――在羊皮上,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在泥板上,印度的梵文―――在贝多罗树叶上,中国的汉字―――在纸上。)

这幅画的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想有些同学已经猜到了,是想告诉我们,是我们中国人最早发明了造纸术。”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10页的课文。

2.体验活动。“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活动,老师准备了一些材料,每个同学选择其中的一种,在上面或写字或画简单的图画,然后与自己平时用纸写字和画画的体验进行比较,完成教科书第10页下面的作业。”

3.全班交流。请几个学生发表自己完成的作业内容。

4.阅读与讨论。教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1~13页的内容,然后就下面的问题与参考答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学生既可以通过阅读教科书进行回答,也可以利用课外知识进行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做适当的补充和修正。

在没有纸的时代,我们的祖先把字写在什么上面?(中国有动物的骨头―――甲骨、竹木简、丝绸等,其他国家有纸草、羊皮、泥板等。)

为什么竹简、泥板和羊皮等书写材料没有被流传下来呢?结合教科书第11页呈现的“东方朔的信”等内容,以及学生利用不同材料写字、做画的体验,引导学生回答。(这些材料都有笨重、书写时费力以及不好保存等缺点,因此,一旦纸张出现,它们就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课时

必然会被淘汰,未能流传下来。)

5.探究与讨论。让学生根据教科书第12页的造纸图,自己总结出造纸的主要过程与步骤。教师请学生自由发言,然后根据他们的回答,在黑板上写出主要的步骤。(备好原料―漂洗―切碎―捣烂―蒸煮―再捣烂成泥―制成纸浆―用筛子捞取纸浆―晾干。)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传递文明的纸》 教学目标

1.知道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

2.通过讨论、探究、体验纸的发明和制作过程,并通过与纸发明以前的中西方不同的书写材料的对比,感悟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伟大的创造。

3.了解纸的作用,特别是纸的传播对世界的影响,认识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

4.学习评价历史人物。教学准备

1.学生体验活动时所需的各种材料,如木版、小块的布和绸缎、泥板、皮革、石板等。

2.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准备制纸的原料及用具。教学重难点:知道纸的发明与文化的息息相关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活动及过程

1.算一算:如果用教科书(16开)大小的纸来写东方朔给汉武帝的那封信,需要写几页纸?(如果每根竹简上可以写10个字,那么3000多根竹简就有大约3万多个字,而教科书大小的纸张至少可以写1000字,因此只要30张纸就够了。)

2.自由讨论:“通过上面的活动,你怎样看待造纸术和蔡伦?”请学生自由发言,并结合教科书第13页的地图,让学生按照传播时间的先后顺序读图。教师应提醒学生一个世纪是100年,启发学生了解我国的这项科学发明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

3.教师概括总结:“如果没有纸,各种知识很难迅速和广泛传播,人类进步的速度会缓慢许多,因此造纸术的出现和传播对于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家庭作业

如果课上没有时间,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在家尝试一下造纸的过程。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文明之母”―――印刷术》 教学目标

1.知道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理解印刷术对世界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2.了解印刷术的演变及其发明的过程,并通过动手实践,体验活字印刷术中蕴含着的聪明智慧。

3.学习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重难点:了解印刷术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合作 教学准备

1.为各小组准备一块长条肥皂,两块约3厘米见方的肥皂(可先用细砂纸或蘸水在玻璃板上磨平)或同样规格的土豆。

2.为各小组准备一把钥匙或曲别针。

3.为各小组准备印油、刷子、纸。〖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教师引导:“造纸术发明400多年以后,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又发明了被称为‘文明之母’的印刷术。”教师板书。

2.阅读与讨论。请学生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14页的课文和插图,并引导学生讨论下面的问题。

雕版印刷是怎么回事?(印刷术的初级阶段是雕版,即选择质地细密坚实的木材做成木板,把要印的字或画用刀反着刻在木板上。印刷时,在木板上涂上油墨,然后将纸铺在上面,用刷子轻轻一刷,再把纸揭下来,文字或画就印在纸上了。)

雕版印刷有什么好处?(可以反复使用多次,也就是说,可以印刷许多份同样内容的书籍。)

雕版印刷有什么缺点?(制版费力费时,每一块版只能印同样的内容。)

3.阅读与讨论。“雕版印刷是一个伟大的创造,一块版刻好后,几百、几千、几万份同样的作品就印出来了。这比手抄笔录不知要快多少倍呢!但正如同学们讨论中所提到的,雕版印刷要一刀刀的刻,非常费时费力,有时一本书一刻就是几年;如果刻错一笔,整版就要报废。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又一项伟大发明,也是印刷史上的一个伟大飞跃。它的发明人就是北宋时期的毕。”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15页的课文。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与雕版印刷相比,活字印刷的优越性是什么”的问题自由发表意见。

教师说明:“最早的活字是用胶泥制成的。把规格相同的长方体的一端刻上反字,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课时

在火上烧硬,就制成了活字。印刷时在铁板上铺上松香,按需要将一个个活字码好,用火加热,使松香融化,待到松香冷却后,一个个活字被固定住,版就制好了。印刷时在版上铺好纸,涂上墨,一印就成了。需要印刷不同的内容时,可以将松香加热烧化,把字拣出来重新排版。活字可分离可拼合,十分方便。同纸的发明一样,印刷术的发明大大加速了人类前进的脚步,所以被称为‘文明之母’。”

4.体验活动。各小组从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中任选一种印刷方式,体验不同的效果。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材料分配给每个小组,布置或者让学生自己选择要印刷的文字。

在体验雕版印刷过程中,学生可用准备好的曲别针或钥匙在长条肥皂平滑的一面刻字,其他的学生可以帮助涂印油,铺纸,印刷。

在体验活字印刷过程中,学生可把3厘米见方的肥皂块当作活字,分别刻上不同的字,然后涂印油,铺纸,印刷。

5.全班交流。每个小组展示自己小组的印刷成果。

6.教师总结。“我国北宋时期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是印刷史上的一场革命,它很快被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于世界文明的传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中国人民以其天才与勤奋为世界科学与文明做出了无与伦比的巨大贡献。在我国的历史书上,对这一技术的发明者―――布衣毕,只有简单的记载(在史书《梦溪笔谈》中只有72个字的记载),但世界发明史上却永远不会忘记他的名字。” 板书设计:

我国 被称为 文明古国之一

布衣 发明 毕昇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文明之母”―――印刷术》 教学目标

1.知道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理解印刷术对世界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2.了解印刷术的演变及其发明的过程,并通过动手实践,体验活字印刷术中蕴含着的聪明智慧。

3.学习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重难点:了解印刷术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合作 教学活动及过程: 作业

完成教科书第15页的“我的体会”。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沟通全世界的指南针》 教学目标

1.知道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是中华民族对于世界文明发展的杰出贡献。

2.初步掌握阅读史料的能力和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3.进一步萌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增强民族责任感,指南针的发明对历史的影响 教学方法:合作 探究

教学准备

师生搜集有关指南针的资料(图片和文字)。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教师提问:“你所见过的指南针是什么样子的?”请几个学生发言。

2.阅读与讨论:指南针发明的根源应从何说起呢?请学生欣赏和阅读教科书第16页司南的照片及文字,并朗读其右侧的课文。

教师讲解:“在很早以前,古人在寻找铁矿时,发现了磁石的吸铁性。”教师朗读:“石,铁之母也。以有磁石,故能引起子,石之不慈者,亦不能引也。”并提问学生,这段文字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古人把磁石的吸铁性比喻为母子之情,故称磁石。)为什么会有南北之极性呢?(磁石在地球磁场的作用下,静止时大致指向南北。)

“最早的指南针是司南,它大约出现在我国的战国时期。最初的指南针是用天然磁石制成的,样子像一只勺子,圆底,可以在平滑的‘地盘’上自由旋转,待它静止的时候,勺柄就会指向南方。这种形状奇特的装置被称做‘司南’。勺子的形状代表大熊星座。众所周知,大熊星座左侧的两颗星与北极星构成一条直线,勺的位置可以清楚地指示出南和北。北宋时期,将磁针和方位盘连成一体,制成了罗盘。罗盘的出现,是指南针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只要一看磁针在方位盘上的位置,就能确定出方位来。航海者们就是依靠罗盘在海上辨别方向的。”

3.小组探究。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根据教科书第16页豆博士的话,算一算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大约比欧洲早了多少年。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据史书记载,在我国的战国时期就已经提到指南针了,而战国时期的结束时间是公元前221年。请学生讨论:“为什么说郑和下西洋走向世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达尔文环球考察,都离不开小小的指南针?”

4.全班交流。各个小组汇报本组的讨论结果。

5.教师总结。教师应向学生强调:“指南针虽小,但它的历史功绩却是不可估量的。我们虽然不知道是谁发明了指南针,但他的功德是不朽的。”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火药加快了人类前进的脚步》 教学目标

1.知道火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

2.理解火药的发明加快了人类前进的脚步,同时了解火药也增加了战争的危害。

3.初步了解科学与迷信的复杂关系。

4.进一步认识四大发明的伟大,萌发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火药的发明与人类文明进步的联系在哪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教师提问:“提起火药,谁都知道它的厉害,不过,你们知道火药是怎样发明出来的吗?”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7页的课文,并观察炼丹爆炸图。

2.讲解与讨论。教师讲解:“火药是古代炼丹师偶然发现的。本来炼丹师是为了求得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却意外地炼出了能够置人于死地的火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科学与迷信往往是奇妙的结合在一起的,火药的最初发明就是这样的。当硫磺、硝石、木炭这三样东西混合在一起,达到一定的比例时加热,极容易着火甚至发生爆炸。说不定还有一些炼丹师曾为此丧生呢!虽说他无意为科学献身,但科学史上却永远不会忘记是炼丹师发明的火药。但是仅仅靠偶然发生的事故是不能产生真正的发明的,人们在炼丹炉经常发生的爆炸事故中,经过反复摸索、尝试,才最终有了火药的发明。”

3.阅读与讨论。请学生观察教科书第17页下方的图(它们分别是古代不同时期的火箭),然后请学生想像一下,这些早期的火箭是怎样发挥火药的威力的?

请学生阅读和欣赏关于万户的文字和图画,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18页关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文字和照片。教师强调:“当你们为宇宙飞船遨游太空而赞叹的时候,应当记得像万户这样伟大的先行者,更应当记得发明火箭的是我们的祖先。现代火箭是高科技的产物,比早期的火箭不知进步了多少倍,但它们在原理上却是相同的。”教师还可以简单介绍一下人类航天事业发展的历史,如关于前苏联第一次进入太空、美国宇航员登月等,不必详细,但应当简单予以说明,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4.小小辩论会。教师向学生说明:“火药发明的利与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同学们对此可能也会有自己的看法。今天,我们召开一次小小辩论会,题目就叫做“火药的出现是不是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教师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

5.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辩论活动进行总结,应特别强调的是,问题的关键在于人们如何利用火药,火药是否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最终还是由人类自己决定的。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火药加快了人类前进的脚步》 教学目标

1.知道火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

2.理解火药的发明加快了人类前进的脚步,同时了解火药也增加了战争的危害。

3.初步了解科学与迷信的复杂关系。

4.进一步认识四大发明的伟大,萌发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火药的发明与人类文明进步的联系在哪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活动及过程 作业:

1.完成教科书第18页关于四大发明的作业。

2.搜集一些有关孔子的语录和事迹。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思想家孔子》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的教育和道德思想,理解孔子关于教育和道德思想的格言。

2.了解孔子对后世及世界的影响,萌发敬仰之情。

3.初步学会评价历史人物,学习阅读历史资料。教学重难点:理解孔子的思想 教学手段:传统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孔子的资料及孔庙的图片等。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教师出示格言,并提问学生:“谁能告诉大家‘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什么意思?谁还知道这两句话是谁说的?”请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应强调孔子教育思想和道德思想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2.阅读与讨论。教师提问:“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人物,2000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尊奉他。孔子死的时候,家里只有三间小屋,经过历朝历代的扩建,如今已成为一座拥有466间房屋的浩大的孔庙,而孔庙的正殿即大成殿,其规模、气势可以与皇帝的金銮殿相媲美。那么,他为什么能被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所敬仰,并为世界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所推崇呢?”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20页的课文及教科书第21~22页的内容。教师用下面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孔子是一位怎样的人?(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从教40余年,拥有3000弟子、72贤人。他一生坎坷,无权无势,但多才多艺,不但是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而且还精通音乐,擅长骑射,因此享有很高的声望,赢得了人们的尊重。《论语》记录了他所讲的话以及他与弟子间的问答,这部书是今天人们研究孔子思想的唯一可信的依据。)

孔子有哪些主要成就?(孔子首创私人讲学,所教的学生不论等级身份都循循善诱。此外,他还编订、整理了中国文化的重要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

3.自由讨论。教师引导:“历经2000多年,孔子的许多关于学习和道德方面的思想,至今依然对我们是有益的。”布置学生讨论孔子的的格言,并让他们谈一谈自己的理解,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注意引导。除了教科书上呈现的以外,还可以做如下补充:

“学而不思则罔(迷惑不解),思而不学则殆(精神懈怠)。”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课时

“温故(温习旧知识)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知之者不如好(爱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乐意)之者。”

“学而时(按时)习(复习)之,不亦说(高兴)乎。”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4.总结。教师应强调孔子的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的宝贵财富,当然,他的思想也有局限性,比如维护等级制度、轻视妇女、看不起体力劳动者等,但他仍然是一位文化伟人,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思想遗产。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思想家孔子》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的教育和道德思想,理解孔子关于教育和道德思想的格言。

2.了解孔子对后世及世界的影响,萌发敬仰之情。

3.初步学会评价历史人物,学习阅读历史资料。教学重难点:理解孔子的思想 教学手段:传统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活动及过程作业

1、完成教科书第22页的“我喜欢的孔子格言”,可以选择教科书上或教学中出现的,也可以另外选择。

2、孔子论“三友”的内容?

3、什么是“因材施教”?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伟大的军事家孙武》 教学目标

1.知道孙武是我国古代的军事家,知道孙武的著作《孙子兵法》。

2.知道《孙子兵法》不仅对我国,而且对世界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了解一些《孙子兵法》中的格言,并理解其意义。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介绍《孙子兵法》及其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影响方面的资料。教学重难点:了解《孙子兵法》的格言,理解其意义 教学手段:传统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教师提问:“你们听说过‘百战百胜’‘出其不意’这两个成语吗?你们知道它们的出处和含义吗?”请几位学生发言。

2.讲解与讨论。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孙武的生平:“孙武是春秋末年吴国的一位将领。在孙武的指挥下,吴国打败了楚国,并成为战国时期一个强大的国家。”教师提问学生:“在海湾战争中,美国官兵人手一册《孙子兵法》,这是为什么?一部产生于2000多年前的军事著作,为什么会影响这样广?在使用了最先进武器装备的现代战争中,为什么人们还要向孙武这位古人请教呢?”请几个学生自由发言。

3.小组探究。以小组为单位,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23页的内容,请学生根据这些内容交流各自的看法,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补充一些孙子兵法中的名言。

4.全班交流。各小组向全班介绍自己的讨论结果,以及他们对教师所提问题的思考与回答。

5.教师总结,并对表现突出的小组给予表扬。

布置家庭作业。〖家庭作业〗

请学生搜集下一个课题中提到的几位人物的资料。为保证教学质量,可以将搜集任务落实到小组或个人。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探寻古代科学家的足迹》 教学目标:

1.知道教科书中提到的几位我国古代科学家的主要成就,简要了解他们的生平。

2.提高搜集、整理和利用各种资料的能力。教学准备:

1.检查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提供相关资料,帮助他们完成作业,以保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师应对教科书中提到的几位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做足够详细的调查准备,并根据学生的接受水平加以整理。

教学重难点:理解科学家的成就对我们今天的学习有哪些启示 教学手段:常规课 教学方法:合作 探究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4页的文字,并讨论一下这个笑话说明了什么?(我国是最早采用十进位制记数法的国家。)

2.小组准备。教师引导:“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像十进位制这样的发明有很多,但许多都没有留下发明者的姓名。不过在史书中也详细地记载了一些科学家的伟大贡献,以及他们的生平,所具有的超凡的智慧、卓越的奋斗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在上次课上,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请同学们分别搜集教科书中提到的五位古代科学家的资料,这五位科学家是张衡、祖冲之、一行、郭守敬、李时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们的动人事迹。”

教师按照布置作业时的要求,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介绍其中的一位科学家。各个小组对每个成员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后,向全班做介绍。

在小组准备过程中,教师巡视并给予必要的帮助。

3.全班交流。在小组介绍的过程中,教师应适当予以补充和纠正。

4.教师总结。可以对每个小组的介绍给予有针对性的评价,并强调这些古代科学家为了追求真理,矢志不渝的高尚人格,以及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应对他们表达由衷的敬意。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探寻古代科学家的足迹》 教学目标:

1.知道教科书中提到的几位我国古代科学家的主要成就,简要了解他们的生平。

2.提高搜集、整理和利用各种资料的能力。教学准备:

1.检查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提供相关资料,帮助他们完成作业,以保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师应对教科书中提到的几位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做足够详细的调查准备,并根据学生的接受水平加以整理。

教学重难点:理解科学家的成就对我们今天的学习有哪些启示 教学手段:常规课 教学方法:合作 探究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共同欣赏教科书第28~29页“我给我家写家史”的内容。

2.在下次的品德与社会课上,每个同学要完成编写家史的任务,需要听取家长的意见,请他们帮助自己选取材料。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写家史》活动课 学习写家史 教学目标:

1.了解家庭的历史及变迁,进一步增强对于历史的亲近感。2.通过编写简单家史,学习一些历史学方法。教学重难点:学习历史学方法 教学手段:常规课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师询问学生家庭作业完成的情况、家长们对教科书上呈现的家史发表了什么看法,以及对写家史提出了哪些建议等,请几个学生谈一谈。

2.阅读与观察讨论。观察和阅读教科书第28-29页上的四幅家庭照片、小文写的家史以及“我家的大事与国家的大事”对照表,让学生就一说从这四幅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3.讲解与讨论。根据教科书第27页列举的确定历史时间、收集和整理资料、完成写作三大步骤,逐一与学生进行讨论,并对他们不甚清楚和不明确的地方加以说明、解释。

4.个人写作。每个学生根据课前的准备,开始编写自己的家史。总结。就学生写家史的情况给予有针对性的评价。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俯瞰祖国大地》 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养育我们的祖国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2.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行政区划、首都、人口、地势、地形、资源和海域,知道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3.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提高和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探究和收集资料的能力。〖教学准备〗

地球仪、两半球图、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可能需要的各种书籍、杂志、画报等(尽可能是社会声誉较好的出版社的出版物)。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国土面积,以及辽阔的海域。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在四年级认识家乡的活动中,我们都知道了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我们生长的地方。下面就让我们去寻访祖国,了解我们生息的国土吧。”

2.情感引导。播放歌曲《我爱你,中国》作为背景音乐,可配以歌词的朗诵,观察教科书第30页呈现的地图,了解祖国的轮廓,阅读教科书第31页的文字,知道我国的基本轮廓形状像一只昂首挺胸的雄鸡。

3.阅读教科书第30页豆博士的话。

4.布置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确定开展“漫游中华”活动的寻秘方向,学生可以按小组为单位,也可以自由组合成寻秘小组,认领寻秘的任务。教师将准备好的各种资料分发给学生。“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探究方向:

(1)我们祖国的位置、国土面积和海域;

(2)我们祖国的大陆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3)祖国的行政区划;

(4)祖国的首都北京;

(5)祖国的地势、地形特点;

(6)全国人口及资源分布。

5.分组开展寻秘活动,如果需要,可以将这一活动延伸到课后。家庭作业

按照认领的寻秘任务收集资料,进行探究。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俯瞰祖国大地》 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养育我们的祖国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2.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行政区划、首都、人口、地势、地形、资源和海域,知道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3.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提高和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探究和收集资料的能力。〖教学准备〗

地球仪、两半球图、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可能需要的各种书籍、杂志、画报等(尽可能是社会声誉较好的出版社的出版物)。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国土面积,以及辽阔的海域。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我们祖国的领土如此辽阔,要寻访伟大的祖国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我们必须借助于地图。从三年级开始,我们已经学习了怎样在地图上确定方向,让我们利用课桌桌面(或举起一本教科书)来复习一下。”组织学生通过摸桌角,模拟确定地图上的8个方位。

2.学生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一:我国的位置。

(1)学生结合地球仪、两半球图或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图介绍:“我国位于世界的东方,在东半球的北半球,亚洲的东部,太平洋西岸。”

(2)全班同学确认,并开展识图活动,练习在地球仪或教科书第32页的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图上认识我国的位置。

3.学生继续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一(教师要主持交流,注意把握探究内容的完善和正确):我国的面积和海域。

(1)阅读教科书第33页的课文。

(2)学生结合教科书第30页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或教科书第32页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图介绍要点:

①我国国土辽阔,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

②我国东临太平洋,靠近大陆的部分是海。我国的海域辽阔,我国的东部由北向南分别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③距我国海岸线12海里以内的海域是我国的领海。距海岸线200海里以内,我国还拥有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权。

(3)识图练习。组织学生在地图上查找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课时

(4)指图练习。指名由学生在教学挂图上指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在指导学生指教学挂图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辅导:指图者要站在教学挂图的侧面,面向学生,手执教鞭指图,叙述的语言要与指图的动作一致。

4.作业(如果课堂上时间不够,也可以布置为家庭作业)。组织学生补充和完善自己在地图学习中的积累和收获,完成教科书第33页的作业。家庭作业

指图练习:在地图上指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绕着边境走一圈》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我国的范围,进一步感受到祖国的辽阔,产生深深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2.学习在地图上查找我国的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提高识图能力。

3.探究邻国的社会状况,收集相关资料,增强学生的国际理解。教学重、难点:

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增强学生的国际理解,明白我国与这些国家相邻、山水相依,应遵循和平共处的原则,与这些国家友好相处,互通有无。教学准备

一幅较大的中国政区图。教学活动及过程

1.检查复习。识图练习,我国的位置和海域。

2.导入。“我国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陆地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我国疆域辽阔,从东部海滨到最西部的帕米尔高原有5200千米,乘坐特快列车也要走两天多;从最北面的黑龙江省漠河到最南端的曾母暗沙相距5500千米。陆地上的疆界有两万多千米。”

3.学生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二:我国的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活动,在中国政区图上按照逆时针的方向查找我国的陆上邻国,按照顺时针的方向查找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教师可以让不同的小组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

4.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自己小组的探究结果。

(1)我国的陆上邻国是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越南,共15个国家。

(2)各小组选派代表指教学挂图介绍我国的陆上邻国。

(3)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4)各小组选派代表指教学挂图介绍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

5.课堂作业。指导学生完成教科书第34页的练习。

6.布置家庭作业―――查找有关邻国的位置、面积、气候、人口、民族文化、风土人情、语言、宗教、食品、服装等资料。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绕着边境走一圈》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我国的范围,进一步感受到祖国的辽阔,产生深深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2.学习在地图上查找我国的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提高识图能力。

3.探究邻国的社会状况,收集相关资料,增强学生的国际理解。教学重、难点:

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增强学生的国际理解,明白我国与这些国家相邻、山水相依,应遵循和平共处的原则,与这些国家友好相处,互通有无。教学准备

一幅较大的中国政区图。

教学活动及过程1.复习检查。

(1)我国的国土面积。

(2)识图练习: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2.讨论。“由于我国与这些国家国土相邻、山水相依,相互了解,我国与邻国有着良好的贸易往来,很多边境地区都设有边境通商的市场。你知道我国所遵循的国与国之间交往的原则吗?”通过讨论帮助学生明确,“长期以来,我们国家遵循着和平共处的原则,与这些国家友好相处,互通有无。”

3.小组活动。交流探究活动的成果。由学生介绍所收集的资料,有关邻国的位置、面积、气候、人口、民族文化、风土人情、语言、宗教、食品、服装等。

4.讨论。教师提醒学生:“你还知道我们这些邻国最近的发展变化吗?”学生可以谈他们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中了解到的有关邻国的社会和政治等方面的变化。

5.从学生收集的材料中精选一部分图片和文字,制作一期班级板报。家庭作业

识图练习:在中国政区图上指出我国的陆上邻国及隔海相望的国家。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课时

《认一认祖国政区》

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幅员辽阔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养育我们的祖国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2.知道我国的行政区划,知道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3.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提高和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探究和收集资料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认识祖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及简称,并能在地图上正确指出它们所处的位置。

2、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提高和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情景交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主合作、创新模仿、学科整合、照顾差异、张扬个性,运用讨论法、谈话法、演示法等多种策略。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准备

中国政区图,学生进行制作活动需要的白纸、硬纸板、胶水、剪刀等用具。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复习检查。

(1)我国的国土面积。

(2)识图练习: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2.导入。“我国的国土面积辽阔,每个地方的情况又很不相同,国家为了管理方便,就把全国划分为不同的行政区,我们来认一认祖国的政区。”

3.学生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三:祖国的行政区划。

(1)学生介绍:“我国太大了,各个地方的情况又不同,为了管理方便,就把全国分为34个省级行政区。中国政区图上每一个不同颜色的区域,就是一个省级行政区的范围。这其中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一共是34个省级行政区。”

(2)学生结合中国政区图,指图介绍:“自治区是我国少数民族实行区域自治的省级行政区。我国的5个自治区分别是: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课时

“直辖市是由国家直接管辖的省级行政区。我国的4个直辖市分别是:北京、天津、上海、重庆。”

“我国的两个特别行政区是:香港和澳门。”

(3)朗读教科书第37页的《祖国行政区歌》,结合《省级行政区的全称、简称和省级行政中心简表》,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识图练习,看谁记得快,记得多,指图准确。教师不必要求学生把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都记住,但可以提倡尽量记住我国的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和自己家乡所在的省份。

(4)趣味练习:“在地图上,找一找我们的家乡在哪个省(市、自治区)?省会(自治区首府)是哪里?与我们家乡所在的省相邻的省(市、自治区)是哪些?它们的省会和自治区首府又是哪里?”

4.识图比赛,看谁记得多,指图正确,并给予表扬。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使用中国政区拼图做拼图游戏。

5.课堂练习。以小组或同桌为单位,填写教科书第37页的表格。

6.布置家庭作业:

(1)识图、指图练习―――我国的省级行政区。

(2)结合每天晚上电视“新闻联播”后的“全国天气预报”节目进行识图练习。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课时

第二课时

按照教科书第38~39页的步骤,组织学生制作祖国政区拼图。家庭作业

通过识图,复习本课学习的我国的行政区划。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课时

《首都北京》

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北京,知道首都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

2.认识北京的位置,知道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还是一座国际化、现代化的大都市。

3.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提高和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探究和收集资料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和小组成员一起搜集、筛选、研究与主题有关的资料,并进行信息整理加工,还能用不同的形式展示与交流自己和小组的学习成果。

2、进行信息整理加工,还能用不同的形式展示与交流自己和小组的学习成果。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准备

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可能需要的各种书籍、杂志、画报等(尽可能是社会声誉较好的出版社的出版物)。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复习检查。指挂图练习:指出我国的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和家乡所在的省(自治区)、省会(自治区首府)。

2.导入。“我国省级行政区的4个直辖市中,为首的是首都北京。你知道什么是首都吗?首都是一个国家最高的政权机关和政府机构所在地的城市。作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来了解我国的首都―――北京。”

3.学生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交流四:首都北京。教师要主持交流,注意把握探究内容的完善和正确。

(1)阅读教科书第40页的课文。

(2)学生结合中国政区图或中国地形图介绍要点:

①可以观看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庄严的升旗仪式录像作为导入,介绍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党和国家领导机构的所在地。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北京有哪些党和国家领导机构。

②边指中国地形图边介绍,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西北部,它的西北方是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东南面临华北大平原和渤海湾”,所以,平常又说北京是“北依山险,南控平原”,位置十分重要。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课时

③结合相关的图片资料介绍北京“是一座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她作为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前后有近800年的历史了。”“北京有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天安门城楼,有世界上最大的广场―――天安门广场,有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故宫,有我国古代最宏伟的建筑―――长城,还有众多的宫苑、坛庙等古建筑群。”

④结合教科书第40页的图片资料介绍:“天安门广场中央矗立着庄严肃穆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广场北面是雄伟的天安门城楼,西面是人民大会堂,东面是国家博物馆,南面是毛主席纪念堂。”

阅读教科书第41页豆博士的话。

4.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教科书第41页的填空,并进行交流。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课时

第二课时

1.复习检查。指挂图练习:首都北京的位置。

2.阅读教科书第42页图片和课文:“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座充满着传统 气息的古都。”

3.学生继续“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交流。

①观察并确认教科书第42页图片的内容;

②学生们还可以介绍北京还有哪些名胜古迹,介绍富有特色的北京的传统文化。

4.阅读教科书第43页图片和课文:“北京还是一座充满生机的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通过交流明确:北京是一座有着10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公路、铁路和航空线把北京和祖国各地以及世界联系起来。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建设得越来越好,更加生机勃勃、欣欣向荣。

5.学生讨论:“你们知道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将在我国首都北京举行吗?这和北京的建设、发展有什么关系?”“你知道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标志吗?”“关于首都北京,你还知道什么?有什么加以补充?”

6.识图练习。

(1)在中国地图上找到首都北京的位置。

(2)查找地图,从我们家乡去北京怎么走?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课时

《三级阶梯上的国土》

教学目标

1.了解祖国多样的地形地貌。

2.知道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

3.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提高和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探究和收集资料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分布特点。

2、我国地形的多样性。

3、对学生的识图能力训练。

4、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分布特点。教学准备

中国地形图,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可能需要的各种书籍、杂志、画报等(尽可能是社会声誉较好的出版社的出版物)。教学活动及过程

一课时

1.复习检查。

(1)指挂图练习:指出我国的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家乡所在的省(自治区)、省会(自治区首府)。

(2)教师讲解:“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在学习地图的时候,认识地图上的图例和颜色十分重要。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首歌谣押‘平原、低地用绿色,高原、山地黄棕色,河湖、海洋用蓝色,雪线以上用白色,密集的小点是沙漠。’”

2.学生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交流五:祖国的地势。教师主持交流,并注意把握探究内容的完善和正确。

(1)阅读教科书第44页的课文。

(2)学生结合中国地形图介绍要点:

①在中国地形图的陆地部分,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海拔高度。海拔高度就是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高度。

②识图练习。在中国地形图上查找我国西部棕色地区、中部黄色地区、东部绿色地区的海拔高度各是多少?通过查找中国地形图明确:我国西部棕色地区的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中部黄色地区的平均海拔在2000~1000米;东部绿色地区的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下。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课时

③结合教科书第45页的中国地势剖面图,认识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

④小结:“我国地势总的特点是西高东低,从西向东逐级下降,十分像三级阶梯。”“但是同学们要注意,一般我们讲的台阶,是把最低的一级叫做第一级阶梯,高一些的叫做第二级阶梯、第三级阶梯;在认识祖国地势的三级阶梯时,是把最高的一级叫做第一级阶梯,低一些的叫做第二级阶梯,最低的叫做第三级阶梯。”

3.识图练习。通过中国地形图上颜色的区别来指图,我国三级阶梯的区域范围各从哪里到哪里。

4.学生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交流五:祖国的地形。教师主持交流,并注意把握探究内容的完善和正确。

(1)阅读教科书第44页的课文。

(2)学生结合中国地形图介绍要点:

①我国的国土面积辽阔,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五种地形都有分布。

②识图练习。组织全班同学在中国地形图上逐项查找,并由负责汇报的学生向全班同学指图介绍。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5.查找中国地形图并讨论:“我们的家乡在祖国的哪一级阶梯上?属于什么地形区?” 家庭作业

识图练习:在中国地形图上指出我国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课时

《黄河东流水》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自古以来就懂得择水而居,黄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是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体验并感受祖国地域环境的博大,从对母亲河的热爱,升华为更加热爱伟大祖国的情感。

2.学习优秀中华儿女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格,感受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黄河精神,受到优秀道德情操的陶冶。

3.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提高通过识图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收集资料的能力。

4.了解黄河的源流概况,并沿着这条线索,了解流域内各地区的社会发展概况,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教学重、难点:

黄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是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体验并感受祖国地域环境的博大,从对母亲河的热爱,升华为更加热爱伟大祖国的情感。教学时间:六课时 教学准备

1.中国地形图、黄河流域图。

2.歌曲录音:《黄水谣》《黄河颂》《我的祖国》。

3.有关黄河流域中华文明的资料和图片。〖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起源、生存、延续都离不开水的滋养。自古以来,人类就懂得择水而居,沿河湖而居的生存方式。从古代的祖先到现在,我们中华民族一直生活在世界上两条著名江河的怀抱之中,这就是黄河和长江。黄河、长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我们自豪地称她们为我们民族的母亲河。”

2.朗读教科书第50页的课文。

3.讨论。“为什么人类要择水而居,沿河湖而居?为什么几个古代文明的发源地都以河流为标志?”简单提及印度的恒河文明、巴比伦的两河文明(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埃及的尼罗河文明、中国的黄河文明等,只要学生能够理解水能够满足人们生存的基本需求,便于发展农业生产等即可。

4.欣赏教科书第50~51页的通页照片,播放歌曲《黄水谣》并朗读歌词。

5.分小组布置任务。“看着照片,我们感受到黄河以她英雄的气概出现在亚洲的原野,我们想知道她是怎样从高山之巅,穿过中原大地,流入大海的怀抱,更想知道自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课时

古以来,黄河母亲是怎样哺育我们中华民族的。要想探究这么多的内容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先确定调查了解的方向。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确认调查的范围,做好分工,然后分头进行准备。”

教师出示探究、调查的方向和范围:(1)黄河的发源地、流程情况;(2)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3)黄河凝聚的民族精神;(4)变“害河”为“利河”;(5)拯救母亲河。

各小组在确认了探究、调查的方向和范围后,就要讨论和分配各位小组成员的任务,教师要在各组间巡视,帮助各小组制定出合理的计划,以确保探究、调查任务的完成。

6.教师小结。教师要肯定学生分工和制定计划的成绩,同时建议他们可以利用地图、报刊、杂志、各种旅游手册等,从中收集需要的资料和图片。要求各小组在课下多做交流,发挥合作的优势,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筛选和补充,使之尽量充实。家庭作业

按照认领的探究任务收集资料。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课时

第二课时

1.导入。(1)播放歌曲《黄河颂》(我站在高山之巅„„)。(2)教师引导:“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了解黄河。先了解黄河的发源地和流程。”

2.借助中国地形图或黄河流域图进行讲授。

(1)导入。“我国古代伟大诗人李白曾经有过歌颂黄河的著名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你们明白其中的含义吗?诗句其实是描述了黄河的流程,形象地说明了万古奔流直向大海的黄河之水,发源于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因为我们前面已经学习过,青藏高原地处我国的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

(2)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的北麓,黄河的源头是高山融化的雪水形成的。

(3)黄河发源后,沿地势曲折东流,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9个省(自治区),注入渤海,全长5460千米,是我国第二长河。

(4)指导学生练习。“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到黄河的发源地,并寻找黄河流经的9个省(自治区),再查找这9个省(自治区)的简称。”

(5)朗读并记忆歌谣。朗读并记忆教科书第51页的歌谣。

(6)学习并理解教科书第52页的课文“九曲黄河天上来”。

3.识图练习。在中国地形图上查找黄河的源头、流经的省(自治区)和入海口。

4.学生开展“探究黄河源头和流程”活动的成果汇报。由学生指中国地形图汇报黄河源头青海段的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黄河的源头是高山积雪融化而形成的,黄河源头是高原草甸地区,那里黄河的河水是清澈的,并不浑黄;黄河源头地区主要是藏族同胞生活的地区;龙羊峡高坝是黄河第一坝;这一地区的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湖畔有鸟岛自然保护区;西宁市是青海省省会;塔尔寺是藏传佛教的圣地。家庭作业

在中国地形图或黄河流域图上查找黄河的源头和流经省(自治区)、注入的海洋。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课时

第三课时

1.检查复习。识图练习:在中国地形图或黄河流域图上指出黄河的源头、流经的省(自治区)和注入的海洋。

2.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到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高山积雪融化的雪水汇聚成黄河的源头,蜿蜒流出青海省以后,在甘肃、四川省绕了一个弯,又进入了甘肃省。”

3.学生继续开展“探究黄河源头和流程”活动的成果汇报。由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汇报黄河甘肃段的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黄河流下青藏高原,进入甘肃;黄河流经甘肃省省会兰州市是我国西北最大的工业城市,20世纪初在黄河上建造的第一座铁桥是用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的,至今还横跨在兰州市区的黄河河面上。

4.学生继续开展“探究黄河源头和流程”活动的成果汇报。由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汇报黄河宁夏段、内蒙古段的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

黄河经过上游最大的水利工程刘家峡水电站以后,就流出了甘肃,进入了宁夏。宁夏回族自治区是我国回族同胞最集中的地区;回族同胞信奉伊斯兰教,在银川市 建有南关大清真寺。“九曲黄河富宁夏”,黄河造就了宁夏的“塞外江南”。

黄河流出宁夏就进入了内蒙古的河套地区,这里是内蒙古最富饶的地区;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蒙古族同胞最集中的地区;蒙古族同胞善骑射,以放牧为生,逐水草而居,居住的帐篷很有特色,叫做蒙古包,蒙古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

5.教师小结。“对河流的流程,一般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段。前面我们了解了黄河从发源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的情况,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口市是黄河上游的结束地点,再往下黄河就进入中游地区了。”

6.学生继续开展“探究黄河源头和流程”活动的成果汇报。由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汇报黄河中游的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黄河流过河口市以后,拐了一个90度的弯,向南穿过陕西、山西,成为这两个省的省界,到了三门峡,又拐了个直角,向东流去,直到河南省的孟津,这一段是黄河的中游。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在这里冲刷并携带了大量的泥沙,使得河水变成浑黄不堪了。

7.学生继续开展“探究黄河源头和流程”活动的成果汇报。由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汇报黄河下游的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黄河下游是平原地区,地势变得平坦了,水流平缓,河面也更加宽阔了。从河南孟津以下,黄河经过河南省的省会郑州,它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城市和交通枢纽。河水继续流向东北,进入山东省,最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课时

后汇入渤海。

8.朗读教科书第52页的课文―――“九曲黄河天上来”。

9.教师借助教学挂图进行总结:“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的北麓,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自治区),注入渤海,全长5500千米,是我国第二长河。”

10.教师总结,布置家庭作业。家庭作业

在中国地形图上查找黄河的源头、流经的省(自治区)和注入的海洋。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课时

第四课时

1.检查复习。(1)朗读或背诵歌谣。(2)识图练习:在中国地形图上指出黄河从源头开始,流经的省(自治区)。

2.引言:“滔滔的黄河水养育了中华民族,从遥远的古代以来,我们中华民族就在黄河流经的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所以黄河是养育我们民族的母亲。”

3.学生继续开展“探究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活动的成果汇报。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汇报有关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的资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

在距今100万年以前,蓝田猿人就生活在黄河流域。后来,中华民族的祖先又在这一区域创造了半坡文化。被誉为我们民族“人文始祖”的黄帝,带领我们的远古先人在这里扎下了民族的根基。

黄河的上游地区有着著名的古丝绸之路。兰州市就位于丝绸古道上。在丝绸之路的甘肃段,很多遗迹记录着中华民族辉煌的古代文明:著名的麦积山石窟、万里长城的西止点嘉峪关、世界人类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

黄河中游地区的西安、咸阳、洛阳、开封等历代古都,龙门石窟、云岗石窟、佛教圣地五台山、悬空寺、应县木塔、晋祠、平遥古城„„都留下了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

4.朗读教科书第53页的课文―――“造就华夏文明的黄河”。

5.教师总结:“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就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创造了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文明。黄河是养育我们民族的母亲。” 家庭作业

建议根据课上学习的内容,阅读更多的有关黄河流域的书籍和资料。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课时

第五课时

1.播放歌曲《抗日军政大学校歌》。

2.朗读教科书第54页的课文―――“凝聚民族精神的黄河”。

3.学生继续开展“探究黄河凝聚民族精神”活动的成果汇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亡的时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英勇抗战,革命圣地延安就在黄河流域,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正是凭着这种精神和力量,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八年浴血抗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结束了100多年来被列强宰割的屈辱历史。

4.播放抗日革命歌曲,如《保卫黄河》(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游击队之歌》《大刀进行曲》《太行山上》等。

5.朗读教科书第55页的课文―――“民族英雄马本斋”。

6.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教科书第55页的讨论内容:“你明白马本斋在病重期间对儿子语重心长的话语的含义吗?读了民族英雄马本斋的故事,你有哪些感受?你还知道哪些凝聚着民族精神的英雄事迹?”

7.教师总结。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课时

第六课时

1.引言:“黄河以她万古流淌、奔流不息的河水养育了我们中华民族。但是,历史上,黄河的桀骜不驯又曾经给我们民族带来过深重的灾难。下面就根据我们收集到的资料,来了解一下黄河的功过。”

2.学生继续开展“探究变害河为利河”活动的成果汇报。由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汇报有关黄河功与过的资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

(1)黄河的功。①黄河为沿河地区供应大量的工、农业用水,造就了有“塞上江南”之称的河套平原灌区。②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携带了大量的泥沙下泄,流到下游平原地区,流水速度减慢,泥沙沉积下来,这些肥沃的泥沙造就了河南、山东肥沃的土地,使这里成为农业发达地区。③黄河还携带大量的泥沙入海,在入海口淤积出不断扩大的黄河三角洲。④黄河上游从海拔4000多米的第一级阶梯流向平均海拔2000~1000米的第二级阶梯,河水从高处跌落下来,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成为我国水力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2)黄河的过。①流经黄土高原的黄河中游,携带了大量的泥沙下泄,这些泥沙数量巨大,达到每年16亿吨。流到下游平原地区,流水速度减慢,泥沙沉积下来,泥沙抬高了河床,使河床高出地平面,造成了“地上悬河”。一遇到暴雨就泛滥成灾,使老百姓流离失所。②泥沙的淤积使河道堵塞,造成黄河下游经常改道,形成黄河故道和黄泛区。

练习活动:黄河每年携带的泥沙量达16亿吨,请计算一下,如果用载重6吨的卡车运送,需要多少辆。

(3)50多年来,在黄河上、中游修建了大量的梯级电站、水库和很多水利设施。像龙羊峡、青铜峡、刘家峡、三门峡等水电站和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变水害为水利,黄河已经安澜50多年了。

3.朗读教科书第56页的课文―――“黄河的功与过”。

4.教师结合黄河泛滥给下游两岸人民带来的灾难,介绍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的先进事迹。

5.阅读教科书第57页的课文―――“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

6.朗读教科书第58页的课文―――“为了明天的黄河”。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课时

7.学生继续开展“探究拯救母亲河”活动的成果汇报,由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汇报有关拯救黄河的资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进行讲授。其要点是:黄河源头地区过度放牧,鼠害猖獗,使得草场退化、沙漠化进程加快;沿河用水量不断增加,黄河水越来越少;黄河断流等问题。开展保护母亲河行动。

8.教师总结。

《长江的诉说》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自古以来就懂得择水而居,长江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是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体验并感受祖国地域环境的博大,从对母亲河的热爱,升华为更加热爱伟大祖国的情感。

2.学习优秀中华儿女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格,感受不屈不挠、勇往直前、仁爱宽容、大气磅礴的长江精神,受到优秀道德情操的陶冶。

3.进一步提高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收集资料的能力。

4.了解长江的源流概况,并沿着这条线索,了解流域内各地区的社会发展概况,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教学重难点:

1、感受祖国地域环境的博大,从对母亲河的热爱,升华为更加热爱伟大祖国的情感。

2.学习优秀中华儿女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格,感受不屈不挠、勇往直前、仁爱宽容、大气磅礴的长江精神,受到优秀道德情操的陶冶。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准备

1.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长江流域图。

2.歌曲录音:《长江之歌》《我们的田野》。

3.有关长江流域的资料和图片。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播放歌曲《长江之歌》。

2.朗读教科书第60页的课文。

3.教师借助中国地形图或长江流域图进行讲授。

(1)“长江发源于青海省的各拉丹冬雪山,曲折东流,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课时

(2)“长江在青海省发源以后,向东向南,流经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市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注入东海。”

(3)出示歌谣,帮助学生识图。歌谣:第一大河是长江,发源于青海西南部。流过川、藏、滇,穿过渝、鄂、湘,赣、皖、苏、沪要记住。全长六千三,注入东海水力富。

4.课堂练习。识图:长江的流程。

5.探究活动。

(1)布置探究内容。由教师指地图讲:“和其他河流一样,长江也分为上、中、下游三段。从源头到湖北省的宜昌是长江的上游,从宜昌到江西省的湖口是长江的中游,从湖口到入海口是长江的下游。现在我们就从地图上找一找:①长江的上游江段;②长江上游流经什么地形区;③长江上游地区的环境怎样;④长江上游的水流状况。”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找地图,进行探究。

(3)课堂讨论。学生交流“探究长江上游状况”的成果。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或长江流域图进行汇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从源头到湖北省的宜昌是长江的上游;长江上游流经我国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以及海拔2000米的云贵高原地区和四川盆地地区,分别属于我国的第一级和第二级阶梯地区;那里山高林密,江水奔流于峡谷之中;长江上游的江水清澈,是从高处向低处一路跌落下来的,所以江水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闻名于世的长江三峡就位于此河段,宏伟的三峡水利工程正在建设之中。重庆市是我国西南部重要的工业城市,钢铁、机械、汽车制造、纺织、食品等工业十分发达。

6.朗读教科书第62~63页的课文。

7.学生齐诵在语文课上学习过的李白的诗―――《早发白帝城》。家庭作业

收集相关资料并从地图上查找:①长江的中游、下游江段;②长江中游、下游流经什么地形区;③长江中游、下游地区的环境怎样;④长江中游、下游的水流状况;⑤长江中游、下游地区的建设成就。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课时

第二课时

1.复习检查。(1)集体朗读长江源流的歌谣;(2)识图:长江的流程。

2.学生进行“探究长江中、下游”活动的成果汇报。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或长江流域图汇报有关长江中、下游情况的资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

长江中游:长江穿过三峡流到宜昌,结束了上游到达了中游,流经湖北到达江西的湖口,这便是中游段。

长江下游:从江西省的湖口到长江入海口便是长江下游段。

长江中、下游地区处于我国的第三级阶梯,地势低平,河湖众多,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工农业均发达,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3.朗读教科书第64页的课文。

4.学生继续进行“探究长江中、下游”活动的成果汇报。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或长江流域图汇报有关长江中、下游情况的资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

长江中、下游是平原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可以说是沃野千里。可以结合播放学生在音乐课学习过的儿童歌曲《我们的田野》(我们的田野,美丽的田野,碧绿的河水,流过无边的稻田,无边的稻田„„)进行介绍:由于长江中、下游地处平原地区,又有很多支流汇合进来,所以江面开阔,江水流速平缓,利于航运,素有“黄金水道”之称。长江在这一地区还经过湖北省省会武汉市、江苏省省会南京市和直辖市上海市。武汉是我国中部重要的工业城市,钢铁、机械、汽车制造、造船、纺织等工业十分发达。南京是我国的历史名城,有多种工业,尤其是化学工业在全国占重要地位,还有我国目前最大的铁路、公路桥―――南京长江大桥。上海市是我国第一大城市,也是世界大都市之一,经济、科学文化、交通均高度发达。

5.朗读教科书第65页的课文。

6.课堂练习:完成教科书第64~65页的填空。

7.教师总结。家庭作业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课时

1.通过识图练习,巩固学习过的有关长江的知识。

2.布置探究任务。预习教科书第66~67页的内容,收集有关长江环境和保护母亲河行动的资料。

《走进民族大家庭》

教学目标

1.形成各民族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团结友爱的情感和态度。

2.进一步提高识图能力、收集资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知道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都拥有独特、绚丽的民族文化,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教学重难点:

1、知道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绚丽的民族文化,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提高学生收集资料能力、识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2、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会互相理解,学会互相尊重,学会团结友爱。教学方法

以活动为主,通过说一说、猜一猜、贴一贴等活动,让学生认识更多的民族文化。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准备

1.56个民族的完整目录。

2.有关少数民族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实物等,以及中国政区图,供学生活动时使用。

3.歌曲录音:《歌唱祖国》《爱我中华》。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欣赏教科书第68页的照片。

2.组织探究活动。确定开展“认识祖国大家庭”活动的寻秘方向,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也可以自由组成寻秘小组,认领寻秘的任务。

“认识祖国大家庭”寻秘活动的探究方向: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课时

(1)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组成;

(2)我们国家都有哪几个自治区,为什么会有少数民族自治区;

(3)我国的少数民族及分布;

(4)我国的特别行政区;

(5)我国的宝岛台湾;

(6)华人、华侨的中国情结。

3.分小组开展“认识祖国大家庭”的活动,如果需要,可将活动延伸到课后。

第二课时

1.复习检查。指图练习:在中国政区图上指出我国的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和家乡所在的省(自治区)及省会(自治区首府)。

2.导入。“通过前面一个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域辽阔,国土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有着辽阔的海域,是一个有着近13亿人口的大家庭。那么,我们的大家庭都有哪些成员呢?带着这个问题,还是让我们走进我们的民族大家庭来认识一下吧!”

3.阅读教科书第68页的课文。

4.讨论。教师询问学生是否听过并会唱《爱我中华》这首歌曲,并播放歌曲录音,和学生一起唱。教师提问学生:“我们的祖国大家庭里有多少个民族成员?对于祖国大家庭里的民族成员,同学们知道多少?”让学生说一说他们所知道的民族,教师随手将学生所提到的民族写在黑板上,并简单介绍学生没有提到的民族。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教科书第69页的中国主要民族分布图,找到图中所列举的18个少数民族及其聚居地。

6.讨论。组织学生按照教科书第69页的讨论要求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在全班进行汇报。

7.教师总结:“我们祖国大家庭里有56个民族成员,分布在祖国各地,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有的民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有的民族只有本民族的语言,但没有文字。各个民族都有自己值得骄傲的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所有这些都是和各民族居住地的地理环境、民族形成的历史分不开的。课后,同学们可以就这些内容进行深入了解。”〖家庭作业〗

每个学生自由选择一个民族(如果学校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则应该包括汉族),收集有关这个民族的资料(应注意排除教科书中已经介绍过的4个和将要介绍的藏族和新疆等少数民族)。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课时

《一起采集民族之花》

教学目标

1.形成各民族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团结友爱的情感和态度。

2.进一步提高识图能力、收集资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知道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绚丽的民族文化,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教学准备〗

1.就教科书第70~73页所介绍的4个少数民族准备一些资料。

2.歌曲录音:《爱我中华》《大中国》,以及回族民歌《宁夏花儿》、朝鲜族歌曲《阿里郎》、黎族歌曲《请到天涯海角来》和《红色娘子军连歌》等。

3.有关各个少数民族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实物等,以及中国政区图,供学生教学重难点:

1、通过收集资料,了解各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绚丽的民族文化。

2、形成各民族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团结友爱互助的情感态度。教学方法

以活动为主,通过说一说、猜一猜、贴一贴等活动,让学生认识更多的民族文化。教学时间:三课时 课堂活动时使用。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复习检查。指图练习:在中国政区图上指出我国的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和家乡所在的省(自治区)、省会(自治区首府)。

2.阅读教科书第70页上方的文字,讨论乐乐提出的问题,并把自己的猜想和答案写在教科书上。

3.导入。“上次课,我们已经知道了,我们祖国的大家庭里有56个民族成员,50

第五篇:三年级上册思品与社会教案

三年级上册思品与社会教案

第一单元 家庭,学校和社区

第一课我爱我的家

教学目标:

1.我要懂得人人都有自身的家,人的生活离不开家,有对家的亲近感和归属感。

2.我通过日常家庭生活等活动,感受家庭的温暖,激发爱家的情感。

3.我通过学习了解家庭的过去和长辈们小时候的生活,进一步加深对家庭的认识和了解,感知社会进步给家庭生活带来的变化。

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家庭温暖,培养对家的亲近感和归属感。

教学难点:

了解家庭的过去,感知社会进步给家庭生活带来的变化。

课程准备:

1.教学课件

2.家庭日常生活照片和一些老照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听曲《可爱的家》,让大家猜猜这是什么曲子,会唱的一起唱。

2.听教师朗诵一首诗歌:《我爱我家》

3.同学们,你们都有自身的家,你们是家庭的一份子,在家庭的关心照顾下健康生长,你们爱自身的家吗?现在请我们的同学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自身的家。

二、认识自身的家庭

1.让两名同学出示照片(家人合照或家居照),向大家介绍自身家的家庭成员和家居环境。

2.谈话,让学生明白到家人各有特点,每个家庭也各有特点,不同地区,人们的家居和生活习惯也各有不同。

三、你什么时候最想家

1.看图说说这些人在干什么,想象当时的情景。说说他们为什么想家。

2.说说你什么时候最想家,为什么?

四、有家感觉真好

1.看照片评价照片中的小孩有一个什么样的家。

2.教师给学生介绍自身也有一个温馨的家,以和家庭的基本情况,谈谈自身对家庭爱的一些体会和具体事例。让学生感受到小朋友是在家人的关爱下生长的。

五、我爱我家

1.请学生用彩笔在教材上画自身家居的外观或内景,或者把家居的特点和自身在居室里的一些活动。

2.展示个别同学的作品,并让他说说怎样美化自身的家居。比方,自制一张剪贴画,贴在墙上;将零乱地房间收拾干净、整齐。

3.同学们各抒己见:我们应该用什么行动去爱我们的家?

六、讲讲我家历史上的小故事

1.教师先讲讲自身小时候的故事或自身家长小时候的故事。

2.让学生将自身的调查情况在小组或班级中汇报,也可以将找到的照片和实物向大家做介绍。

3.交流一下调查后的感想。谈一谈,自身从中知道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4.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七、也谈我的烦恼。

1.教师:家庭是温暖的,是我们快乐生长的摇篮,是我们避风的港湾,但是在实际的家庭生活中,不少同学也会遇到过大大小小的“家庭中的烦恼”,现在,请我们的同学说说心里话。

2.让学生自身谈谈与家长发生的矛盾,通常是怎么解决的。大家互相交流解决矛盾的经验。

3.教师设置三种选择,学生先选其一,并说明自身选择的理由:爸爸妈妈爱我,我也爱他们;爸爸妈妈有时对我不好,我还是爱他们;爸爸妈妈不喜欢我,我也不喜欢他们。

4.选读一位学生的习作,宣读。

八、小结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用行动来爱我们的家和我们的家人吧,愿我们的家庭生活更加温馨、更加美满!

第二课、我们的学校

一、学习目标

1.我结合自身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体会学校生活的快乐,以和学校与自身生长的关系。

2.我通过观看学校的橱窗、展板、专栏、学校特色角等,感受学校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对学校的亲近感的同时,获得积极的人生启迪。

3.我通过了解学校的发展变化和全校师生取得的各种成果,形成为学校感到骄傲自豪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之中,让学生发生“我也要为校争光”的愿望。

4.了解一些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和不同类型的学校,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进对学校的认识和对未来学校的神往。

二、教学重点:

体会学校生活的快乐,以和学校与自身生长的关系。感受学校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对学校的亲近感。

教学难点:

从学校文化中,获得积极的人生启迪,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发生为校争光的愿望。

三、活动准备:

1.收集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的照片,学校的展板、专栏、文化墙、学校特色角等的照片,以和过去和现在本校校舍的照片或图片。

2.收集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和不同类型学校的照片。

四、教学过程

(一)音乐引入:

1)播放歌曲《学校中的喜悦》

2)提问:听了这首歌,你知道歌中的意思是什么吗?你们喜欢学校的生活吗?

(二)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

1)看图片,了解学校开展了哪些活动。

2)说说自身参与学校活动的纪念品,回忆自身参与的学校活动,如入队时的照片,参与活动时的照片,竞赛中获的奖,春游时买的小纪念品,活动后写的日记,上课时画的图画,制作的美术作品。

3)讲一讲对自身印象最深的学校活动。

(三)学校文化探秘

1)将学生实地了解到的本校的学校文化写成一个小报告。内容可以为“学校文化面面观”、“我最感兴趣的一角”、“我给学校文化的寄语”等几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学校设计这样的学校文化的用意是什么。

3)“小小设计师”: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实际,动手设计学校文化环境,并交流一下自身的设计方案。

(四)我给学校写历史

2)以小组为单位,调查、访问学校成立至今的历程,学校历年来取得的成果,优秀学生、模范教师的事例。

3)多种形式向全班同学汇报各组收集的资料。

4)大家谈谈自身调查后的感想,憧憬学校的未来可以是怎样的。

(五)学习研究活动

1)给出研究课题:不同地区的学校;不同时期的学校;不同类型的学校。学生自由组合成三个学习小组,开展研究学习。

2)请学生分组依次上台进行汇报交流,介绍自身小组的研究课题。

3)教师分别对各组内容进行补充、讲解,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一起学生。

4)教师向学生介绍自身为了实现当教师的理想,曾经就读了哪些类型的学校。学生谈谈自身的家长或周围的人曾经上过哪些学校。

第三课我生活的社区

教学目标

1.我了解城市型社区的不同特色以和社区里的设施和机构。知道了城市社区的人们有不同的生活方式。

2.我体验社区里的功用设施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懂得要保护社区的公共设施。

3.了解社区的发展,感受人们生活环境的不时改善。

课时: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一.谈话引入课题

1.大家都有一个可亲可爱的家,今天我们来说我们的家住在哪里?

2.让学生说说我们身边都有写什么?

二.社区里有什么

1.说说自家和近处的商店,邮局,派出所还有些什么?

2.谈谈你最喜欢的是哪个地方?为什么?引导学生尊敬,感谢为我们提供服务的人。

3.学生说说社区有哪些设施?感受这些设施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4.小小聪明泉:我们应该这样维护使用这些设施呢?

三.社区里发生了什么变化?

1.比一比:社区里多了什么变化?

2.你喜欢这些变化吗?为什么?让学生感受生活的变化

四、社区的日常生活

1.说一说:自身平时都在干些什么?早上,中午和晚上。你的邻居们有干写什么?

2.你觉得生活得开心吗?为什么?感受社区带来给我们的快乐。

五.归纳总结

1.说说自身的家是在哪种社区?

2.你眼中的城市社区是怎样的?农村社区呢?

3.比一比:城市社区和农村的不同之处。

4.城市社区和农村的相同之处。

小结:社区虽然不同,但生活环境都不时改善,这里一起的我们的生活肯定会更加幸福电脑播放轻松的背景音乐再展开谈话,引入话题

第二单元我在学习中长大

第一课我学会了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自我展示,了解自身的特点,看到自身的进步,增强自信心。体味学习给自身带来的乐趣,为自身的进步感到高兴。

2.感受学习有苦也有乐。没有最初的失败就没有后来的胜利。在交流自身的学习经验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并愿意尝试新的学习。

教学重点

让学生懂得学习有苦也有乐,为自身的胜利而感到自豪。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胜利了不要骄傲,失败了不要放弃的良好的心理品质。

教学关键点: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

三.课前准备

1.教学课件。

2.制作成绩窗和荣誉窗。(每个同学找出这两年做过的手工或画的图画;这两年获得的奖状或奖品,安排生长回顾。)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发现我们班的同学非常聪明能干,昨天,我就看见李明同学会做栩栩如生的燕子,丽丽同学做了很漂亮的书签,还有没有同学比她们更厉害的?

(二)学文明理

1.请同学说说自身学会了什么。

板书课题:我学会了

a)电脑出示课文P26-27插图,学生说说是怎样做的(重点请同学说说做凉拌菜的过程。扮演一下买文具。)

b)为了能更好地表示同学们的聪明才智,我们进行“成语接龙”竞赛,看谁接得最快最好?

c)太精彩太紧张了,我们唱一首歌来轻松一下。

d)教师小结:我们学到的东西真不少。知识增多了,身手增加了,比过去更懂事了。

2.电脑逐一出示课文P28-29的插图,学生介绍:

a)在学习这些技能的过程中你遇到哪些挫折?

b)你是怎样坚持学会的?

c)你认为是什么使你胜利的?把你学习胜利的经验介绍给我们,让我们学习学习。(不怕困难,坚持不懈)

d)胜利后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e)胜利的快乐只有谁才干得到?

f)教师小结:学习有胜利,也会有失败,有苦也有乐。只有不怕失败,坚持不懈,才干胜利。

(三)教学延伸

1.我们来看王楠、马琳、李菊、白杨等等乒乓球名将登台领奖的图片。

2.我们当中也有许多同学是练乒乓球的,讨论一下:谁能说说这些名将为什么能夺冠?(勤奋、不怕艰苦、不怕失败等)

3.大家谈谈:他们是怎样使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全世界的面前的?(不怕困难,不怕失败,坚持不懈等)

(四)深化导行

1.学习中,遇到了困难,我们该怎么办?

2.交流交流自身在学习中得到的乐趣。

3.教师深化教育:学习有苦也有乐。胜利只属于不怕困难,热爱学习的人。

(五)总结

1.学了这篇课文,你学会了什么?

(六)安排作业

把你第一次做胜利的一件事的过程写下来,让同学们学习。

板书设计

学习有苦有乐

}胜利

不怕困难

下载五年级上册教科版思品与社会教案(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五年级上册教科版思品与社会教案(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思品与社会教案 文档

    第一单元 成长的快乐与烦恼 第一课 生活中的快乐 教学目标: 1、通过呈现快乐场景,带动学生去细心观察、发现快乐;知道快乐并不难找,并在寻找快乐的过程中感受快乐。 2、知道快......

    五年级上册 思品 教案(合集5篇)

    五年级上册思想品德教案 第一单元 走向文明 1、科技带给我们什么 教材、教学对象分析: 《科技带给我们什么》是人教版新教材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走向文明”的......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第一单元 让心灵比天空更博大 单元备课 本单元的总目标: 1、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了解他人的长处,学会欣赏他人,能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达到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

    七年级思品知识点归纳(教科版上册(合集)

    七年级思品知识归纳 第一单元扬帆起航 第一课走进中学 1、校史记录着学校诞生、发展的历程,留下了师生共同前进的足迹。 ★2、什么是校训?校训是学校为了树立良好校风而制定的......

    五年级思品社会呼唤诚信教案

    五年级思品社会呼唤诚信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承诺形式,感知社会各种主体(厂家——消费者、政府——市民、签订合同的甲方——乙方……)对诚信的期待。 2知道在......

    五年级思品社会呼唤诚信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承诺形式,感知社会各种主体(厂家——消费者、政府——市民、签订合同的甲方——乙方„„)对诚信的期待。 2.知道在社会的监督与制约下,诚信品......

    五年级思品教案

    第一课、好大一个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域。 2、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知道我......

    五年级思品教案

    第一单元 解开心中千千结 1、同桌的你 教学目标: 1、能够感受到男女生存在的不同之处,初步掌握正确处理男女同学间关系的方法。 2、感受真正的友谊需要以诚相待,友好相处,相互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