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4章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说课稿[精选]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说课案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描述半透膜的特征
2、举例说明动物细胞膜和植物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
3、理解水的跨膜运输是顺浓度梯度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质疑、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能力方面:
1、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2、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教学重点:证明水分进出细胞是顺相对含量梯度的。教学难点: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尝试提出问题。本节教材的立意(地位):
本模块教材是以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为主线展开的,从前到后依次讲述它的物质组成、结构、功能和发展变化的。本章和第五章的内容属于细胞的功能。细胞的功能包括物质的输入和输出、能量的供应和利用、信息的传递和识别。本节改变了以往教材的呈现方式,没有把水分放在代谢一章里,也没有先讲植物的渗透作用,而是将水的跨膜运输作为一个实例来分析,由物理现象过渡到细胞,先分析动物细胞的水分进出,尔后通过一个探究性实验来说明植物细胞水分的进出情况,最后得出水是顺相对含量的梯度运输的结论。通过对其他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物质的跨膜运输并不都是顺浓度梯度进行,最终得出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这一结论。因为时间的关系本节课只进行水的部分。
导入:
细胞作为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要维持这个系统的稳定,必须要与外界进行物质的交换。
教师讲授:细胞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必须经过细胞的边界——细胞膜。细胞内外的物质含量有很大差别。例如生活于血浆中的红细胞内K+是血浆中的30倍而Na却是血浆中的1/6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红细胞吸K排Na,这一现象与细胞膜的作用有什么关系?我们先来分析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水是如何进出细胞的?[为了使学生很快明白要学习的内容,用了这样一个非常熟悉的实例]
(一)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教师活动:出示已经安装好的三组装置,演示渗透现象(教师介绍装置、半透膜性质)[在这里设置了三组装置。原因是对课本中的“问题探讨”学生很难作答。所以改为观察现象分析原因的问题]
学生活动(观察并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组装置管内液面升高的原因是什么?
答:烧杯中的水分进入漏斗内的缘故。
2、用纱布代替玻璃纸,液面没有升高的原因?
答、原因是蔗糖分子也会通过。
3、清水换成同样浓度的蔗糖溶液,也没有升高的原因?
答:膜两侧溶液中的水分子数相同。
4、水渗入漏斗内使液面上升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半透膜、浓度差。
过渡:那么,细胞中是否也是如此呢?先看动物细胞。
教师活动:展示“水分进出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状况”的三幅图片(见课本P60)。对三幅图片作以说明
学生活动(观察并讨论下列题目):
1、正常生活着的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等有机物能够透过细胞膜到膜外吗?
答:不会。[学生可能不会立即回答出这一问题,这时可通过血红蛋白的作用来引导]
2、根据现象判断红细胞的细胞膜相当于什么膜?
答:半透膜
3、当外界溶液的浓度低时,红细胞一定会吸水而涨破吗?
答:不是
4、红细胞吸水或失水的多少取决于什么?
答:两边溶液中水的相对含量的差值。
学生活动:归纳总结水的进出方向——顺相对含量的梯度进出动物细胞的。
过渡: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情况又怎样呢?
教师活动:出示成熟植物细胞模式图。分析原生质层这一结构。
(教师叙述)对于植物细胞来说水分要进出细胞必须要通过原生质层。
原生质层是否相当于半透膜 ?细胞壁对水分的进出有没有影响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
(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问题:
教师活动:出示生活实例两则
1、用盐腌萝卜时会有水渗出,同时萝卜的体积会减少。
2、置于空气中刚刚萎蔫的白菜叶片置于清水中又变得硬挺。
[上述两则实例是学生常见的。课文中用剁碎的白菜的例子,怕引起学生的误会——是不是细胞的结构被破坏了,“烧苗”现象学生也不太熟悉;况且这两例只代表一个侧面——失水]
上述事例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学生活动:学生可能会提出如下问题
1、植物细胞会 出现失水的情况吗?(渗出的水是细胞内的水还是间隙的水)
2、植物细胞在什么情况下会失水?
3、原生质层是否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学生可能还会提出许多问题,有的问题只是表面现象,有些则是本质问题]
经过讨论大家觉得第三个问题有探究的价值。[此问题能解决学生提出的其它问题]
学生活动
(1)作出假设: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
理由是: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植物细胞膜和液泡膜都是生物膜,(P49)他们具有与红细胞的细胞膜基本相同的化学组成能够和结构。上述的事例与红细胞的失水和吸水很相似。
教师活动:根据实验现象和有关知识提出的假说,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同时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的验证和完善。下面就由同学们来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你的假设。
教师活动:原生质层是细胞层次的结构,要观察它,我们必须借助于什么工具?初中我们就接触过显微镜;那么我们应该选用什么样的实验材料才能使实验成功呢?[学生可能一时不能回答,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在这个实验中要观察的实验现象是什么?] 学生活动:液泡和细胞体积、大小的变化。
教师分析:我们可以选择带有颜色的细胞,更容易观察到现象的存在。这样的材料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紫色洋葱。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实验方案(给学生时间讨论),然后进行交流。[有些小组的设计不够严密,有些比较成熟,可以在大家讨论的基础上加以修改完善,最后拿出一个可行的方案]
(2)设计方案:将植物细胞浸润在较高浓度的蔗糖溶液中,观察大小的变化;再浸润在清水中,观察其大小的变化。
预期实验的结果:由于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而蔗糖分子则不能通过,因此在蔗糖溶液中,植物细胞的中央液泡会缩小,细胞皱缩;在清水中植物细胞的液泡又会变大,细胞膨胀。
(3)进行实验:(略)
(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由小组交流实验结果:中央液泡大小、原生质层的位置、细胞大小。
[有些同学的实验比较成功,能明显观察到实验预期的现象,可以把好的装片作为示范,针对实验中出现的情况,讨论下列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科研之路必备的素质]。
问题1:有的结果与你的预期不吻合,说明你的假设不成立吗?应当如何解释? [这样的问题不一定非要有明确的答案,主要是通过问题,引起学生的反思。强调你的实验设计方案必须要有可重复性和易操作性],让学生试着解释自己的结果与别人的不同,原因是什么——是表皮细胞被撕碎了,还是装片中存在气泡?还是换溶液时换得不够彻底?
问题2:假如细胞壁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实验结果会有什么不同?
问题3:如果没有细胞壁,结果会有什么不同?
[后两个问题的设置意在和动物细胞形成比较]
问题4:本小组的结论是什么?
[通过交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本节课是通过对渗透装置的分析,由物理现象过渡生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得出水进出细胞是顺相对含量的梯度进行。
第二篇:物质跨膜运输实例教案
第三章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第三节
物质跨膜运输
授课时间:2012年10月10日星期三
授课人:蔡
玲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2)说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方式的异同点;
(3)阐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生活的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列表比较三种跨膜运输方式,学会运用类比和对比分方法进行学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说出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和解读有关图形,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方式异同点,主动运输对细胞生活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主动运输;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的异同点。
四、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生活中的现象,设置悬疑
常言道:“水往低处流”,可是我们今天看看“水往高处走”。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二)新课研学 1.简单扩散
播放简单扩散的动画,让学生根据动画,思考讨论简单扩散的特征,举例说明简单扩散的实例。师生一起总结简单扩散的概念。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总结。
2.协助扩散
教师讲述,展示动画。
学生观看动画之后,思考讨论总结协助扩散的特征,实例及概念。
3.被动运输
(1)学生阅读思考并总结被动运输的种类及概念。(2)被动运输的特例——渗透
观察渗透装置,引导学生分析渗透的两个必要条件:(1)具有半透膜;(2)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
如果我们把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放入一定浓度(30%)的蔗糖溶液中,在显微镜下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课后研究性学习。
4.主动运输
学生通过看数据表格探究细胞内外离子浓度的差异,思考,讨论离子进出细胞的方式。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总结。
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求知欲)。
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并阅读第47页,思考、讨论、总结:
①主动运输的特征是
②主动运输的实例
③主动运输的动力
④主动运输的概念
⑤主动运输的意义
教师总结:主动运输是被选择吸收的物质一般是从低浓度一侧通过细胞膜运输到高浓度的一侧:必须有载体蛋白的协助,需要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主动运输能保证活细胞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地选择并吸收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排出代谢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如尿素。
(三)归纳总结
教师活动:展示课件(总结物质进出细胞的两种方式的联系和区别)
学生活动:观看课件,思考讨论并填表(通过表格比较,使学生获得比较学习的能力。)
教师活动:上述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中,对细胞而言,哪种更为重要?为什么?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我们所学的简单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运输都是小分子物质被细胞吸收的方式,大分子物质能否被细胞吸收?怎样被吸收?课后阅读课本中的“知识海洋”。
(四)课堂练习及课后练习的布置。
六、板书设计
第3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被动运输
1.简单扩散
⑴特征
动力:浓度差(从高浓度向低浓度)⑵实例
(3)动力(4)概念
2.协助扩散
⑴特征
动力:浓度差(从高浓度向低浓度)⑵实例 ⑶动力(4)概念
3.被动运输的特例——渗透
二、主动运输
⑴ 实例 ⑵ 特点
⑶概念(4)动力(5)意义
第三篇:高中生物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反思
吉林省长春五中高中生物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基本能够达到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运用合理,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思路来突破重点和难点,但通过课下了解及学生的反应,我从中得到一些反思。课堂教学重在准备,做到有备而教,教而有思,思而有得。
1、成功之举
一是预测了学生在学习某一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二是设想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在课前我进行了学情预测:分析学生,学生是重要的教学人员之一,也是教学发展的基本对象,只有全面了解学生之前的生物学习情况,才能科学地切合实际地确定教学的起点、深度和广度;教材分析,首先要通览教材,鸟瞰全局;其次,精读教材,把握两点(重点和难点);再次,泛读教材,多涉猎,这样才能对一些内容进行必要的删减、调换和补充。
尽量联系实际,联系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在讲解渗透现象关于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时,联系初中学习过的萝卜条放清水中会变硬,放浓盐水中——腌咸菜时,变软的现象,激发他们思考讨论的兴趣,顺便联系前一章学习过的细胞器的功能,液泡对植物细胞起到支撑的作用,起到知识连接的效果;讲解其他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时,对资料一中水稻和番茄吸收Si、Ca、Mg量的比较,扩展他们生活中的小常识,番茄比水稻的补钙效果好,同学们对这部分内容记忆较深刻;还有课后联系实际问题,对同学们口渴时喜欢喝饮料的现象,讨论喝饮料能不能解渴,并说明理由,加深学生对细胞吸水失水原因及条件的自我理解,并且实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原理,低浓度饮料可以解渴,高浓度饮料加剧细胞失水状况。讲解这三部分时,学生反应热烈,记忆深刻。
2、不足之处
在讲解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现象时,没有紧密结合问题探讨中涉及到的渗透现象的原理,讲完现象后补充了“原生质层”的概念,讲课层次显得混乱,这个知识学生理解的不深刻。总之,高中生物课的教学,我们新老师更要不断地进行反思,向老教师学习,也就是能在课前对课堂教学发生的一切具有鲜明的预见性,在课后能将课中的教学行为和相关体验上升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能根据各种教育现象适时作出适当的反映,从而体现和实践自己的教学风格与教学特色。就像布鲁巴赫所指:“反思性实践是使教师在其职权范围内,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成为更好、更有效率、更富创见的行家的工具”。
4+2+2+ 1
第四篇:高中生物说课物质跨膜运输
高中生物说课稿《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说教材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程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第4章第1节的内容。本节首先是以“问题探讨”的形式展示了渗透作用的实验现象,学生通过分析现象认识半透膜的作用;然后通过分析“水分进出红细胞”的现象以及探究“植物细胞的失水和吸水”使学生认识到细胞膜和原生质层都相当于半透膜;最后通过离子运输的实例认识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其中本节的“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探究”是全书的第一个“探究”活动,通过这项活动,学生可以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等环节得到一定的体验和感悟,将为学习后面的探究活动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说学情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学生对物质交换有了很肤浅的了解,通过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细胞膜的结构,水分跨膜运输实例的基础,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并且还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经初步建立,学生具备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基础,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需要教师的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在动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研究基础上,继续进行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过程与方法目标】尝试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探究活动的参与过程中,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方法,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与他人交流,取别人之长的品质;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定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重点】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进行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五、说教学方法
教法:问题导学法、分组讨论法、多媒体直观教学法、讲授法等;学法: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通过分析、观察、讨论等方式,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六、说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首先简单复习上一节课所学动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和规律,然后联系生活实际:在日常生活中,白菜放置时间长了,以及萝卜条放在盐水中,都会萎蔫;而卖菜的阿姨经常向青菜上洒水,青菜变得坚挺„„这些生活现象说明了什么生物学原理呢? 学生会类比动物细胞有吸水和失水的现象而很容易说出:这些现象说明了植物细胞也会吸水和失水。
(二)新课讲授 继续设疑: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否跟动物细胞的一样呢?若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分析动植物细胞的结构。顺势ppt展示植物细胞的结构图,引导学生说出二者结构最大的不同:(植物细胞最外层有细胞壁,成熟植物细胞还有中央大液泡),同时引出“原生质层”这一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细胞液的概念及其与液泡的关系,为后面学生顺利作出合理科学的假设埋下伏笔。
接着,引导学生思考:若要研究植物细胞如何吸水和失水,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植物细胞中原生质层是否也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引导学生分析上述问题有探究价值,接着引导学生作出大胆推测,并给出科学依据。(因为细胞膜和液泡膜都属于生物膜,与红细胞的细胞膜在组成上和结构上都非常相象,所以由细胞膜、液泡膜和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组成的原生质层也应该是半透性的,相当于半透膜。)作出假设: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依照课前分组,小组讨论实验基本思路,教师巡视,之后小组代表发言,引导其他小组顺着该组同学设计思路继续推测实验预期结果。
教师进一步引导小组进一步讨论该实验的具体实验方案,包括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用具和基本步骤。教师巡视指导。
讨论完毕,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其他小组对该小组方案进行评价并提出意见。教师重点强调实验材料的选择:最好是有颜色的和有中央大液泡的材料,综合起来最佳的材料是紫色洋葱鳞片的外表皮;并强调前后对照实验更有利于观察细胞形态的动态变化。
引导学生参考教材中的操作步骤,结合实验方案,分组动手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完成下面表格。
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代表叙述实验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最终实验结论: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并且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一样,水分都是顺相对含量梯度流动。
(三)巩固提高
回到课前所提的生活实际的问题,学生运用本节所学作出进一步的解释。这样培养学生善于用生物学理论解释生活现象的良好习惯。
(四)小结作业
本节经历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等。
课后完成实验报告,并设疑:我们知道了水分子是顺着相对含量梯度进出细胞的,那其他分子呢?比如无机盐,他们是通过什么方式进出细胞的呢?请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也可以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探究其他分子比如无机盐进出细胞是通过什么方式的。
七、说板书设计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提出问题
二、作出假设
三、设计实验(实验思路、实验预期、具体步骤)
四、进行实验
五、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第五篇:《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案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明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及特点;
2、明确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的区别及对细胞生活的意义。能力目标:
1、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对探究活动进行设计。
2、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情感目标:
1、积极参与讨论,学会合作,踊跃发言,在交流中建立自信心。
2、培养学生善于动脑和严密分析的习惯,在发现过程中提高思维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解决方法:(1)通过渗透作用的演示实验,组织引导学生分析渗透现象。归纳总结渗透作用的概念、条件、原理、结果,指出半透膜的特性。(2)通过分析水分进出红细胞的状况,总结出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
2、教学难点: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解决方法: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对有关知识现象深入思考,提出相关问题,开展合作学习,利用小组活动讨论确定有价值的问题。
三、教学用具:课件(幻灯片)、导学案。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讲述法、启示法、演示法、自学讨论法。
六、教学程序:
引言:细胞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每时每刻与环境进行着物质的交换,物质的进进出出都要细胞的边界——细胞膜。这一节课我们共同来探究水分进出细胞的情况。首先我们来探究渗透现象。
第1课时
(一)、渗透现象
[问题探讨]:演示“渗透作用实验”——介绍实验装置,指导观察实验结果。在屏幕上打出渗透现象示意图提问: ⑴漏斗管内的液面为什么会升高?
⑵如果用一层纱布代替玻璃纸,漏斗管内的液面还会升高吗?
⑶如果烧杯中不是清水,而是同样浓度的蔗糖溶液,结果会怎样?
学生小组代表展示导学案中自主预习成果,并结合导学案内容对上述问题讨论总结。
教师评价并归纳讲述:
⑴半透膜的特性:水分子等小分子可以通过,蔗糖等大分子则不能通过。⑵渗透作用的概念: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或其它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⑶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一是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的溶液有浓度差。⑷原理:当溶液浓度S1> S2时,水分子就通过半透膜由S2流向S1;当溶液浓度S1< S2时,水分子就通过半透膜由S1流向S2;当溶液浓度S1=S2时,则处于动态平衡。
⑸渗透作用的结果:水分子可以通过半透膜进行双向扩散。从宏观观察,水分是由低浓度溶液流向高浓度溶液,直到达到动态平衡。
(二)、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请同学们回忆细胞膜制备的实验。
分析“水分进出哺乳动物红细胞”的实验现象。
在屏幕上打出“水分进出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状况”示意图。
2、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
⑴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等有机物能够透过细胞膜吗?
⑵红细胞的细胞膜是不是相当于“问题探讨”中所说的半透膜? ⑶当外界溶液的浓度低时,红细胞一定会由于吸水而涨破吗? ⑷红细胞吸水或失水的多少取决于什么条件?
3、学生小组代表展示导学案中自主预习成果,并结合导学案内容对上述问题讨论总结。
4、教师归纳讲述
⑴动物细胞的吸水: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的浓度。动物细胞的失水: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的浓度。
动物细胞既不吸水也不失水:外界溶液浓度等于细胞的浓度。⑵动物的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 总结
作业布置
1.如图,在U形管中部c处装有半透膜,在a侧加入红色的细胞 色素(相对分子质量为13000的蛋白质)的水溶液,b侧加入清水,并使a、b两侧液面高度一致。经过一段时间后,实验结果将是
A a、b 两液面高度一致,b侧为无色 B a、b两液面高度一致,b侧为红色 C a液面低于b液面,b侧为红色 D a液面高于b液面,b侧为无色
2.关于科学探究活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科学探究活动的正确顺序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B.所谓假设就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尝试性的回答 C.所谓提出问题就是对实验设计提出问题,对实验设计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出判断
D.设计实验是紧紧围绕假设进行的,是对假设的检验。3.利用高浓度的盐水杀菌的原理是()
A.盐水中的氯离子有杀菌的作用 B.高浓度盐水中水分不足,不利于细菌生长 C.细菌由于脱水而死亡 D.钠离子有杀菌作用 板书设计
第1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渗透现象
1、半透膜的特性
2、渗透作用的概念
3、渗透作用的条件
4、渗透作用的原理
二、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动物细胞的吸水: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的浓度 动物细胞的失水: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的浓度
2、动物的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