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物质跨膜运输实例》教学反思
《物质跨膜运输实例》教学反思
本节青年教师汇报课在高二(10)班进行,讲课内容为人教版生物必修一第四单元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实例》第一课时。
这节课所讲内容为第四单元第一课时所以开课要把前后内容联系起来,上一章学习的是细胞的基本结构,本章基于上一章的学习深化认识细胞膜的结构及其功能——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
第一节为物质跨膜运输实例,重点内容有三部分,1、渗透现象;
2、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3、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三部分内容相互关连但又有各自的特点。
第一部分内容渗透现象是以水分子的扩散现象为基础,学生在初中学习阶段已经有所接触,在讲解中可在此基础上引导讲解。主要内容有:
⑴半透膜的特性:水分子等小分子可以通过,蔗糖等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⑵渗透作用的概念: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或其它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⑶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一是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的溶液有浓度差。
⑷原理:当溶液浓度A>B时,水分子就通过半透膜由B流向A;当溶液浓度A
⑸渗透作用的结果:水分子可以通过半透膜进行双向扩散。从宏观观察,水分是由低浓度溶液流向高浓度溶液,直到达到动态平衡。
这部分内容相对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为了使教学更加形象,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了一些生活实例,使学生能有一个具体的认识,并在课件中配有相应的动画以加深学生对渗透作用这个抽象概念的认识。
第二部分内容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这部分内容在第三章学习细胞的基本架构——细胞膜的时候已经有所涉及,讲述是可在之前基础上逐渐加深,学生学习时由浅入深。请同学们回忆细胞膜制备的实验,并在此理解渗透现象的基础上分析“水分进出哺乳动物红细胞”的实验现象。主要结论为:动物细胞的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
动物细胞的吸水: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的浓度。
动物细胞的失水: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的浓度。
第三部分内容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在理解了前两个知识点后,再学习植物细胞的之比分离与复原便不再非常抽象难懂了,首先引导学生分析“植物细胞的哪部分相当于半透膜?”,学生自主讨论并给出各种可能性,教师再介入引导得出正确结论,在这个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生物探究,及其基本步骤。主要环节有:
⑴观察现象: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的现象
⑵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结合一些吸水和失水现象,深入思考提出想探究的问题,并与本小组同学交流。最终确定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⑶作出假设: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提出的问题作尝试性的回答,也就是作出假设。
⑷设计实验:你所作的假设即使是有依据的,也仅仅是一种推测。这种推测是否正确,还需要实验来检测。
⑸进行实验:按照实验方案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将每一步的观察结果记录下来。⑹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分析结果与你的预期是否吻合,是否支持你的假设,最后得到实验结论。
在实验过程中锻炼学生的组织分析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生动形象在实验中插入了想过的动画,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
这便是本节课的整体思路,但在教学实践中遇到一些问题,发现学生对前面所学知识还不够熟练,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学生对有些实例的理解还不是很透彻,教学过程中没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整节课还是以教师为主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不明显,课堂的连贯性还有待提高,课件设计上还有许多缺陷。在上课过程中突然断电,我准备不够充分,对这些突发情况考虑不是很全面,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意。反思让人进步,希望今后在教学上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更令学生喜欢,自己也快乐,创造快乐课堂,别忘记自己的目标。
第二篇:物质跨膜运输实例教案
第三章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第三节
物质跨膜运输
授课时间:2012年10月10日星期三
授课人:蔡
玲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2)说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方式的异同点;
(3)阐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生活的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列表比较三种跨膜运输方式,学会运用类比和对比分方法进行学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说出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和解读有关图形,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方式异同点,主动运输对细胞生活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主动运输;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的异同点。
四、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生活中的现象,设置悬疑
常言道:“水往低处流”,可是我们今天看看“水往高处走”。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二)新课研学 1.简单扩散
播放简单扩散的动画,让学生根据动画,思考讨论简单扩散的特征,举例说明简单扩散的实例。师生一起总结简单扩散的概念。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总结。
2.协助扩散
教师讲述,展示动画。
学生观看动画之后,思考讨论总结协助扩散的特征,实例及概念。
3.被动运输
(1)学生阅读思考并总结被动运输的种类及概念。(2)被动运输的特例——渗透
观察渗透装置,引导学生分析渗透的两个必要条件:(1)具有半透膜;(2)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
如果我们把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放入一定浓度(30%)的蔗糖溶液中,在显微镜下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课后研究性学习。
4.主动运输
学生通过看数据表格探究细胞内外离子浓度的差异,思考,讨论离子进出细胞的方式。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总结。
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求知欲)。
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并阅读第47页,思考、讨论、总结:
①主动运输的特征是
②主动运输的实例
③主动运输的动力
④主动运输的概念
⑤主动运输的意义
教师总结:主动运输是被选择吸收的物质一般是从低浓度一侧通过细胞膜运输到高浓度的一侧:必须有载体蛋白的协助,需要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主动运输能保证活细胞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地选择并吸收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排出代谢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如尿素。
(三)归纳总结
教师活动:展示课件(总结物质进出细胞的两种方式的联系和区别)
学生活动:观看课件,思考讨论并填表(通过表格比较,使学生获得比较学习的能力。)
教师活动:上述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中,对细胞而言,哪种更为重要?为什么?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我们所学的简单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运输都是小分子物质被细胞吸收的方式,大分子物质能否被细胞吸收?怎样被吸收?课后阅读课本中的“知识海洋”。
(四)课堂练习及课后练习的布置。
六、板书设计
第3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被动运输
1.简单扩散
⑴特征
动力:浓度差(从高浓度向低浓度)⑵实例
(3)动力(4)概念
2.协助扩散
⑴特征
动力:浓度差(从高浓度向低浓度)⑵实例 ⑶动力(4)概念
3.被动运输的特例——渗透
二、主动运输
⑴ 实例 ⑵ 特点
⑶概念(4)动力(5)意义
第三篇:高中生物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反思
吉林省长春五中高中生物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基本能够达到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运用合理,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思路来突破重点和难点,但通过课下了解及学生的反应,我从中得到一些反思。课堂教学重在准备,做到有备而教,教而有思,思而有得。
1、成功之举
一是预测了学生在学习某一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二是设想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在课前我进行了学情预测:分析学生,学生是重要的教学人员之一,也是教学发展的基本对象,只有全面了解学生之前的生物学习情况,才能科学地切合实际地确定教学的起点、深度和广度;教材分析,首先要通览教材,鸟瞰全局;其次,精读教材,把握两点(重点和难点);再次,泛读教材,多涉猎,这样才能对一些内容进行必要的删减、调换和补充。
尽量联系实际,联系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在讲解渗透现象关于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时,联系初中学习过的萝卜条放清水中会变硬,放浓盐水中——腌咸菜时,变软的现象,激发他们思考讨论的兴趣,顺便联系前一章学习过的细胞器的功能,液泡对植物细胞起到支撑的作用,起到知识连接的效果;讲解其他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时,对资料一中水稻和番茄吸收Si、Ca、Mg量的比较,扩展他们生活中的小常识,番茄比水稻的补钙效果好,同学们对这部分内容记忆较深刻;还有课后联系实际问题,对同学们口渴时喜欢喝饮料的现象,讨论喝饮料能不能解渴,并说明理由,加深学生对细胞吸水失水原因及条件的自我理解,并且实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原理,低浓度饮料可以解渴,高浓度饮料加剧细胞失水状况。讲解这三部分时,学生反应热烈,记忆深刻。
2、不足之处
在讲解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现象时,没有紧密结合问题探讨中涉及到的渗透现象的原理,讲完现象后补充了“原生质层”的概念,讲课层次显得混乱,这个知识学生理解的不深刻。总之,高中生物课的教学,我们新老师更要不断地进行反思,向老教师学习,也就是能在课前对课堂教学发生的一切具有鲜明的预见性,在课后能将课中的教学行为和相关体验上升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能根据各种教育现象适时作出适当的反映,从而体现和实践自己的教学风格与教学特色。就像布鲁巴赫所指:“反思性实践是使教师在其职权范围内,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成为更好、更有效率、更富创见的行家的工具”。
4+2+2+ 1
第四篇: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教学设计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设计
(山东省鱼台县第一中学 272300 苏怀震)
摘 要:本文依据《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倡导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理念,对“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进行教学设计,介绍如何在生物课堂中实施探究教学,希望得到各位专家的指导。
关键词:探究教学、基本操作程序、问题情境、渗透现象、半透膜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各国教育都将培养高素质的富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摆到了一个突出的位置上。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也日益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探究教学。
探究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而知识与能力的获得主要不是依靠教师进行强制性灌输与培养,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亲身体验出来的。
在生物教学中实施探究教学,要转变教学观念,要以从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教师也要完成角色的转变,要自觉地由知识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探究的帮助者、促进者。
探究教学的基本操作程序为:设置思维起点-展开思考过程-规范思维操作-突破思维障碍。即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再创造”,教师通过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来激活学生的思维,然后由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大胆尝试和摸索,教师通过一定的手段对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行跟踪,并随时给予点拨和调整,最后逼近“再创造”的目标,然后再循环进入高层次的思维活动。下面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生物1》第4章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为例,介绍一下如何在生物课堂中实施探究教学。
1、探究渗透作用的原理。我是这样设计的:先提出问题,如果两种不同的溶液被一层半透膜隔开,结果会怎样?然后做渗透现象的演示实验,并向学生提问观察到什么现象?学生回答:漏斗管内的液面逐渐上升。
1.1、针对实验现象提出要求解决的问题:漏斗管内的液面为什么会升高?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教师则适时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这里,教师可以先进行这样的提示:漏斗管内的液体增多,与水分子有关吗?与蔗糖分子有关吗?学生根据课本提供的信息“玻璃纸(又叫塞璐玢)是一种半透膜,水分子可以透过它,而蔗糖分子则不能”,很容易就能确定答案为水分子,这样就确定了下一步的研究对象。然后,结合多媒体动画演示,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水分子向哪些方向移动,总体上向哪一方向移动?经过这样的指导,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到问题的答案。最后,引导学生总结:渗透作用发生时,水的扩散方向?――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扩散。
1.2、上述问题解决后,紧接着又更深一层提出:如果用一层纱布代替玻璃纸,漏斗管内的液面还会升高吗?如果烧杯中不是清水,而是同样浓度的蔗糖溶液,结果会怎样?对于这两个问题,我先让学生做出相应的推测,然后组织学生分组做实验,通过实验来检验所作的假设是否正确。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亲身体会到胜利的快感。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渗透现象的产生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2、及时引导学生应用获取的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进入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具体地说,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将动物细胞置于外界溶液中会发生渗透作用吗?你有这方面的证据吗?
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在学生分组讨论时及时给予点拨:这种情况下渗透作用发生必需的两个条件具备吗?学生根据获取的新知识很容易就能找到问题的答案:动物细胞的细胞膜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质具有一定的浓度,它和外界溶液通常具有浓度差,因此,动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证据是:在《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这个实验中,就是将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置于清水中,使之吸水胀破从而制备细胞膜的。这样,既注重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分析: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吗?在学生思维的过程中,通过创设一系列问题情境,层层递进,突破思维障碍,逐步逼进“再创造”的目标。从成熟的植物细胞的结构上分析,成熟的植物细胞内的液体主要是什么?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很容易就能给出答案――细胞液。它和外界溶液之间存在哪些结构?哪种结构相当于半透膜?学生经过分组讨论,认为:细胞壁是全透性的,而细胞膜和液泡膜都是生物膜,因此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即原生质层)应该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由此学生推测成熟的植物细胞相当于一个渗透系统。教师紧接着提出问题:原生质层真的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吗?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检验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在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时,教师可以给予这样的提示:假设原生质层真的相当于一层半透膜,那么成熟的植物细胞就会和外界溶液发生渗透作用,这里有两种情况――渗透吸水和渗透失水,那种情况容易观察呢?你该如何设计实验?为便于观察实验现象,应选择什么样的实验材料?
在生物课堂中实施探究教学,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促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经过自己的探索,发现获取新的知识,整个教学步骤充分调动学生“动手”、“动脑”,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兴趣,唤起了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得到培养,使教学效果得到全面提高。
联系电话:0537-6165582
联系地址:山东省鱼台县第一中学高二年级
第五篇: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教学设计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对渗透作用现象的观察,阐明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推导渗透作用的概念;说出水分子跨膜运输的特点;举例说明动物细胞膜和植物的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由“问题探讨”入手,从“扩散”迁移到“渗透”,理解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感受科学的严谨性;设计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体验探索的乐趣。
【教学重点】
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动物细胞膜和植物的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
解决方法:(1)通过渗透作用的演示实验,组织引导学生分析渗透现象。归纳总结渗透作用的概念、条件、原理、结果,指出半透膜的特性。(2)通过分析水分进出红细胞的状况,总结出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3)通过相关探究实验的设计,理解植物的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
【教学难点】
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进行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
解决方法:(1)通过名人名言使学生认识到提出问题的重要性。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对有关知识现象深入思考,提出相关问题,开展合作学习,利用小组活动讨论确定有价值的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括渗透作用的相关flash动画、质壁分离与复原动画、红细胞在显微镜下吸水与失水的实拍图片等
【教学方法】学生观察、讨论、合作探究与教师讲述和启发引导相结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分组:六组。创设情境激趣,诱发探究心理,导入新课:
观看莲花图片,联想出“出淤泥而不染”,说明植物细胞在选择性地吸收物质,说明物质可以进入细胞。物质是如何进出细胞的?今天我们来学习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投影出题)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板书)
细心观察动画,自主构建模型: 实验探究1:渗透作用的实验现象
(1)演示实验:一滴红墨水滴入到清水中,出现什么现象?学生观察并回答。(扩散),扩散是分子从浓度相对较高的区域向浓度相对较低的区域运动的现象。
(2)提出问题:如果两种不同的溶液被一层半透膜隔开,结果又会怎样? 投影播放渗透作用的flash动画,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及微观上分子穿过半透膜的情况。
(介绍:烧杯中是清水,漏斗内是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两种不同的溶液被一层半透膜(多孔性薄膜)隔开,实验开始时,漏斗内外的液面在同一水平面上,一段时间后,漏斗内的液面上升。)
问题探讨,小组讨论:观察渗透现象示意图,讨论该实验:(1)漏斗内的液面为什么上升?(2)如果用一层纱布代替玻璃纸,漏斗管内的液面还会升高吗?半透膜有什么特征?
(3)如果烧杯中不是清水,而是同样浓度的蔗糖溶液,结果会怎样?发生渗透作用需要什么条件?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给学生适当的鼓励。
总结:在本实验中,水分子从数量多的一侧向水分子数量少的一侧通过半透膜扩散这种现象称为渗透作用。这个装置叫渗透装置。
由以上几个问题归纳,要想发生渗透作用,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师生共同总结: 要有半透膜;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存在浓度差。投影展示阶段小结:
(1)渗透作用:指水分子通过半透膜,从相对含量高向相对含量低的方向扩散的现象,它是一种特殊方式的扩散。
(2)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一是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的溶液有浓度差。
(3)原理:宏观:由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双向扩散。
微观:单位体积的水分子由多向少双向扩散。
寻求生活体验,合作解决问题: 过渡:前面我们学习了渗透装置,细胞是否具备渗透装置的条件?细胞如何吸水和失水呢?我们以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为例来探究。
讨论动物细胞的吸水与失水:投影:扫描电镜下的红细胞。讨论分析:(1)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吸水膨胀。(2)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失水皱缩。
(3)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时,水分子进出平衡,细胞保持原状。
学生讨论总结,教师归纳讲述 :(1)动物细胞相当于一个渗透装置。(2)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
关注生活:运动口渴时不适合喝高浓度饮料。体验探究历程,提升思维品质: 植物细胞的吸水与失水
过渡:我们了解了动物细胞相当于一个渗透装置,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那么植物细胞能否吸水和失水,是不是和动物细胞的情况一样呢?
生活中有哪些植物细胞吸水或失水的实例?(家里买菜放置时间长了,拌黄瓜、西红柿、腌菜)
投影:成熟植物细胞模式图。介绍成熟的植物细胞的相关背景知识:(细胞壁、细胞液、原生质层等)
积极思维:
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一般过程是什么?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来探究呢?(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我们要善于从生活中的现象发现新的问题,提出问题。许多科学家的发现并不都是从实验中得到,更多的是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发现问题的,例如,牛顿从苹果掉下来的现象中提出地球引力的问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这些现象中能发现什么问题?并举例说明。从中选一个有究价值的进行研究。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植物细胞内的吸水或失水主要是指哪一结构中水分的进出? 水分进出植物细胞要经过哪些结构?
植物细胞的最外层多了一层细胞壁,它对细胞的吸水或失水有影响吗?
植物细胞是不是一个渗透系统,哪些结构相当于半透膜? 植物细胞在什么情况下会失水,什么情况下会吸水呢? „„(是自由水还是结合水?)
筛选值得探究的问题。提出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后,按照探究的一般步骤进行研究。带领学生一同熟悉探究过程,进行现场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并探究相关问题:
1、选用30%的蔗糖溶液作试剂,若浓度过高或过低对实验有何影响?
2、只要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细胞就会发生质壁分离吗?请观察课本成熟的植物细胞模式图,试分析植物细胞发生渗透现象,应具备哪些结构?
3、发生分离的洋葱表皮细胞的原生质层与细胞壁之间是何物质?
4、植物细胞原生质层是不是相当于一层半透膜?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情况是怎样的呢?针对上述问题,如果我们要进行探究,那么探究的一般步骤是怎样的呢?
5、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后的状态相同吗?试分析原因。
6、试分析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原因? 总结反馈矫正,形成知识体系:
课堂小结:这节课通过渗透作用的实验现象,了解渗透作用的原理以及渗透作用发生必需的两个条件;从生活中的现象我们发现动植物细胞都能吸水和失水,重点学习探究的一般方法和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布置作业】导学案课后作业;预习第二课时。【板书设计】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渗透作用
二、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三、探究的一般过程 【教学反思】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