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及训练方法
浅谈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及训练方法
郭文秀
【摘要】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户,它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蕴藏情感的最佳途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朗读能够使学生感知语言文字,心得文章的深层含义和美学特色,增强语感和思维能力。所以,语文教学要加强朗读基本练习,运用好的朗读方法,激发学生朗读情趣。但是仔细观察我们的课堂,朗读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教师应重视指导学生在读准、读通文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朗读教学,优化朗读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 训练方法
【正文】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基础性重要训练项目。所谓朗读,就是用爽朗生动的标准语音,把书面上用文字写出的成段、成篇的文章作品念出来,成为有声的语言,使许多人听见后,了解并接受,不仅产生等同于书面作品的表达效果,还可以由于声音的运动,增强效果,得到更深刻的感受。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语文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读书为主,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通过朗读,可以把平面的文字化为立体的声音,使文字表达的内容具体可感,不仅如此,在朗读过程中,文章的风采格调、逻辑脉络、语言表达方式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都会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加强朗读训练,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句式、发展智力、提高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更可以让学生从中受到品德教育、审美教育,从而形成健康的心里。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由于太过于重视“讲”,而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的“读”,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辩证地处理“听、说、读、写”的内在联系,不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出现这样的局面,其根本原因就是忽视了语文教学中的起点,即学生对课文的“熟读”。一篇课文的学习,总少不了串讲,少不了繁琐的语句分析,学生只是围着老师的问题、讲解在转,“读”则几乎成了一种过场,一篇课文讲完了,可学生甚至连课文都读不通,听记的那些所谓“理解”和“体会”,全都是老师“讲”出来的。这样一来,学生的语文能力停滞不前,仍然不会“说话”,不会“作文”,根本原因就是学生读得太少了,自己理解体会得太少了,语言积累得太少了,所以,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多让学生去读,真正地发挥朗读的作用,让学生从实践中品尝到朗读的甜头和乐趣,体会到主动学习的快乐,圆满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综上所述,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扮演着不可替代得角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朗读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朗读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基本口头表达技能,也可以培养学生掌握主动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从而更深入的去理解、消化课文。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好地进行朗读训练,从而形成系统、科学、特色、高效的朗读教学呢?以下是我在一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加强朗读训练的方法。
一、培养朗读兴趣,感知多彩语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朗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乐意去认真投入地朗读。小学生是培养兴趣爱好的最佳时期,只要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十分专心的去做某件事情,朗读也不例外。由于他们的认知水平有限,不能很快地领略文章的思想情感,但这个阶段也是人一生中记忆最好的时候,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如果只是一味的整齐读、大声读、个别读,则会显得十分鼓噪、乏味、单一,势必影响学生的朗读兴趣和热情。表面上看起来是朗读,却只是停留在“声音”上,不能声情并茂的表达,因此也达不到朗读的要求和效果。有时学生能理解课文表达的意思,却不能恰如其分的用情景交融去具体感知和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文化,因此提高朗读的表现力、感染力、努力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才能让学生深切感受语言的丰富内涵。
二、丰富朗读形式,形成特色朗读
朗读的表面看起来单一,但是形式却层出不穷。实际教学中要求老师在引导学生朗读时尽可能的形式多样。我们在教学“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古诗时,为了让学生体会“绿”字的巧妙之处,我们用换近义词的方法进行比较朗读,如用“到”、“过”、“入”等词替换“绿”朗读,让学生在比较朗读中体会作者遣词的精炼及活用,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课文中总有一些类型比较特别的句子,如感叹句、反问句、祈使句等,可对这些句子改变句型进行比较朗读。如《我爱你,中国的汉字》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有哪一个民族能像中华民族这样拥有如此丰富的书法瑰宝?”可以先请同学们换个说法,把句子变成陈述句读一读,再读一读原句,感觉一下他们之间的区别,这样既能使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这些句子的特点,又助于他们领悟到作者骄傲自豪的情感。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如《难忘的一课》中的 “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和“我紧紧的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但是想不到还有什么话,比他刚才教给孩子的那句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读这些语句时,教师就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反复朗读,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这个礼堂原来画的都是日本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中国自己的伟人,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使作者的眼睛湿润了。也确实只有“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才能表达作者当时的全部感情。又如《瀑布》一文最后一句“如烟,如雾,如尘”,若指导学生变换顿号和逗号两种不同的标点去读,并进行比较,体会作者无限入神的样子,让学生更能感受到瀑布在风中飞扬的美,更真切地感受到瀑布的飘渺、朦胧。
在教学中应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朗读的形式应该是灵活多变的,可以视学生学习情况、课文特点而适时采用配乐朗读,音乐特有的旋律和节奏塑造形象,把人们带入特有的意境中,唤起人们的感情,经典的文学与情调相吻合的音乐和谐结合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课文中叙述的优美意境,同时,再定期举行一些诗歌、散文朗读比赛或朗诵会,丰富学生课内外的阅读形式。
此外,还有很多朗读形式,如评读、泛读、轻声读、竞赛读等等,教师应根据课文特点及学生实际来选择恰当的朗读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形成特色朗读,在浓厚的朗读兴趣支撑下读出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多参与性朗读,多鼓励性评价
朗读是一项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只有能过教师们精心的指导、学生刻苦的练习,才能真正实现它的艺术魅力。
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把传统教学中专属老师的讲台让给学生,成为他们表演的舞台,引导学生将生硬的文字变成鲜明、生动、具体的场景,从中受到形象的感染和情意的熏陶。其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展开想象,挖掘潜力,同时更有利于促进学生感受文中的情和景,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课文。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不能很快的领略文章的情感,但针对他们的模仿力很强的特点,教师何不适时充当演员,让学生模仿老师的范读,而后进行分角色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运用这种方法可以迅速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如《小公鸡和小鸭子》一文,通过学生按自己喜欢的角色分组表演小公鸡要跟小鸭子下河捉鱼一段,没想到他们把小公鸡的天真可爱和小鸭子的担心着急,小公鸡偷偷下水被小鸭子救上岸后的后悔和感激的神态,语气表现地惟妙惟肖。又如《小壁虎借尾巴》一文,先请几位小朋友表演,设想到表演小壁虎的学生将小壁虎天真可爱的神态以及当小壁虎的尾巴断了,借不到尾巴时心里很难过和后来看到自己长出一条新尾巴时异常高兴的样子表现得淋漓尽致。
成功的心理体验是保持学习兴趣的强大动力,教师对学生的每一次朗读作出鼓励性的评价,可以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喜悦,保持他们参与朗读的激情和动力。因此,教师在指明朗读后,不能马上提问学生“他哪里读错了?哪里读得不好?有没有读出感情?”等只找缺点的话,因为这种提问只会令学生产生挫折感和失败的心理体验,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失去参与朗读的积极性。相反,教师如能提出“他的朗读好在哪里?还有哪些不足?”之类的先找优点与进步,再寻差距的问题,不但能给学生比较与鼓励,强化成功的心理体验,还能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存在的问题找出改进的方法,提高朗读能力。有了学生的动力,加上平时积累的朗读经验,学生通过朗读去领悟课文内容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阅读教学也因此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紧跟时代步伐,更新教学理念
时代在不断的变迁,教学也在不断探索。改革开放后,面对着各种思想和文化的冲击,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需求观念日益多元化,这不仅表现在成人社会,也较深的影响到少年儿童的成长,尤其是21世纪后的小学生,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发生明显变化,他们乐意接受新事物,吸收新观念,而不是拘泥于旧的思想,思维方式。在此条件下,语文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许多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然不能适应和满足现代社会的要求。随着《教改》的深入推进,新形式和新问题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和加强教学观念的调整,甚至是大胆的变革和创新。朗读教学亦是如此,唯有保持与时俱进地先进性,方能不被历史所淘汰。
科学教育基于先进合理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教师由于受到各方面不利因素的影响,往往偏重于“灌输式”的“教”,从而形成“老师不教,学生不懂”的局面。朗读正是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开发智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搞好朗读教学首先应树立以“启发引导式教育”为原则的教学理念,并将其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五、强化朗读训练,积累朗教经验 通过一系列的朗读训练,在教学实践中确实使学生的朗读水平在良好、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得到了较快的提高。一段时间后,大部分同学朗读课文都能读得有声有色,抑扬顿挫,对不同类型的课文或不同的角色,能读出不同的语气、语调。由于学生的情感得到了熏陶,语感得到了训练,语文整体素质有了较快的提高。因此,有必要长期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朗读强化训练,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当代教育工作者应始终把朗读教学放在一定高度,不仅要善于汲取和积累成功的朗读教学经验,还要勇于探索、突破和创新,不断丰富朗读教学,提高朗读质量。
【参考文献】
【1】魏南江,《语文教学散论》,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2】翟启明,《新课标语文教学论研究》,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3】江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蔡毅红,《浅谈小学语文朗读训练》,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07(05).【5】朱安华,《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加强朗读训练》,才智,2008(04).
第二篇:浅谈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及训练方法分析
浅谈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
作用及训练方法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基础性重要训练项目。所谓朗读,就是用爽朗生动的标准语音,把书面上用文字写出的成段、成篇的文章作品念出来,成为有声的语言,使许多人听见后,了解并接受,不仅产生等同于书面作品的表达效果,还可以由于声音的运动,增强效果,得到更深刻的感受。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语文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读书为主,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通过朗读,可以把平面的文字化为立体的声音,使文字表达的内容具体可感,不仅如此,在朗读过程中,文章的风采格调、逻辑脉络、语言表达方式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都会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加强朗读训练,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句式、发展智力、提高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更可以让学生从中受到品德教育、审美教育,从而形成健康的心里。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由于太过于重视“讲”,而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的“读”,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辩证地处理“听、说、写”的内在联系,不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出现这样的局面,其根本原因就是忽视了语文教学中的起点,即 学生对课文的“熟读”。一篇课文的学习,总少不了串讲,少不了繁琐的语句分析,学生只是围着老师的问题、讲解在转,“读”则几乎成了一种过场,一篇课文讲完了,可学生甚至连课文都读不通,听记的那些所谓“理解”和“体会”,全都是老师“讲”出来的。这样一来,学生的语文能力停滞不前,仍然不会“说话”,不会“作文”,根本原因就是学生读得太少了,自己理解体会得太少了,语言积累得太少了,所以,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多让学生去读,真正地发挥朗读的作用,让学生从实践中品尝到朗读的甜头和乐趣,体会到主动学习的快乐,圆满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综上所述,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扮演着不可替代得角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朗读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朗读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基本口头表达技能,也可以培养学生掌握主动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从而更深入的去理解、消化课文。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好地进行朗读训练,从而形成系统、科学、特色、高效的朗读教学呢?以下是笔者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加强朗读训练的方法。
一、培养朗读兴趣,感知多彩语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朗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乐意去认真投入地朗读。小学生是培养兴趣爱好的最佳时期,只要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十分专心的去做某件事情,朗读 也不例外。由于他们的认知水平有限,不能很快地领略文章的思想情感,但这个阶段也是人一生中记忆最好的时候,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如果只是一味的整齐读、大声读、个别读,则会显得十分鼓噪、乏味、单一,势必影响学生的朗读兴趣和热情。表面上看起来是朗读,却只是停留在“声音”上,不能声情并茂的表达,因此也达不到朗读的要求和效果。有时学生能理解课文表达的意思,却不能恰如其分的用情景交融去具体感知和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文化,因此提高朗读的表现力、感染力、努力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才能让学生深切感受语言的丰富内涵。
二、丰富朗读形式,形成特色朗读
朗读的表面看起来单一,但是形式却层出不穷。实际教学中要求老师在引导学生朗读时尽可能的形式多样。我们在教学“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古诗时,为了让学生体会“绿”字的巧妙之处,我们用换近义词的方法进行比较朗读,如用“度”、“吹”、“拂”等词替换“绿”朗读,让学生在比较朗读中体会作者遣词的精炼及活用,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课文中总有一些类型比较特别句子,如感叹句、反问句、祈使句等,可对这些句子改变句型进行比较朗读。如《我爱你,中国的汉字》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有哪一个民族能像中华民族一样拥有如此美丽而丰富的书法瑰宝?”可以先请同学们换个说法,把句子变成陈述句读一读,再读一读原句,感觉一下他们之间的区别,这样既 能使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这些句子的特点,又助于他们领悟到作者骄傲自豪的情感。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如《难忘的一课》中的 “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和“我紧紧的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但是想不到还有什么话,比他刚才教给孩子的那句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读这些语句时,教师就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反复朗读,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这个礼堂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 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中国自己的伟人,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谊使作者的眼睛湿润了。也确实只有“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才能表达作者当时的全部感情。又如《瀑布》一文最后一句“如烟,如雾,如尘”,若指导学生变换顿号和逗号两种不同的标点去读,并进行比较,体会作者无限入神的样子,让学生更能感受到瀑布在风中飞扬的美,更真切地感受到瀑布的飘渺、朦胧。
在教学中应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朗读的形式应该是灵活多变的,可以视学生学习情况、课文特点而适时采用配乐朗读,音乐特有的旋律和节奏塑造形象,把人们带入特有的意境中,唤起人们的 感情,经典的文学与情调相吻合的音乐和谐结合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课文中叙述的优美意境,同时,再定期举行一些诗歌、散文朗读比赛或朗诵会,丰富学生课内外的阅读形式。
此外,还有很多朗读形式,如评读、泛读、轻声读、竞赛读等等,教师应根据课文特点及学生实际来选择恰当的朗读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形成特色朗读,在浓厚的朗读兴趣支撑下读出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多参与性朗读,多鼓励性评价
朗读是一项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只有能过教师们精心的指导、学生刻苦的练习,才能真正实现它的艺术魅力。
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把传统教学中专属老师的讲台让给学生,成为他们表演的舞台,引导学生将生硬的文字变成鲜明、生动、具体的场景,从中受到形象的感染和情意的熏陶。其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展开想象,挖掘潜力,同时更有利于促进学生感受文中的情和景,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课文。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不能很快的领略文章的情感,但针对他们的模仿力很强的特点,教师何不适时充当演员,让学生模仿老师的范读,而后进行分角色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运用这种方法可以迅速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如《小公鸡和小鸭子》一文,通过学生按自己喜欢的角色分组表演小公鸡要跟小 鸭子下河捉鱼一段,没想到他们把小公鸡的天真可爱和小鸭子的担心着急,小公鸡偷偷下水被小鸭子救上岸后的后悔和感激的神态,语气表现地惟妙惟肖。又如《小壁虎借尾巴》一文,先请几位小朋友表演,设想到表演小壁虎的学生将小壁虎天真可爱的神态以及当小壁虎的尾巴断了,借不到尾巴时心里很难过和后来看到自己长出一条新尾巴时异常高兴的样子表现得林里尽致。
成功的心理体验是保持学习兴趣的强大动力,教师对学生的每一次朗读作出鼓励性的评价,可以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喜悦,保持他们参与朗读的激情和动力。因此,教师在指明朗读后,不能马上提问学生“他哪里读错了?哪里读得不好?有没有读出感情?”等只找缺点的话,因为这种提问只会令学生产生挫折感和失败的心理体验,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失去参与朗读的积极性。相反,教师如能提出“他的朗读好在哪里?还有哪些不足?”之类的先找优点与进步,再寻差距的问题,不但能给学生比较与鼓励,强化成功的心理体验,还能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存在的问题找出改进的方法,提高朗读能力。有了学生的动力,加上平时积累的朗读经验,学生通过朗读去领悟课文内容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阅读教学也因此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紧跟时代步伐,更新教学理念
时代在不断的变迁,教学也在不断探索。改革开放后,面对着各种思想和文化的冲击,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需求观念日益多元化,这不仅表现在成人社会,也较深的影响到少年儿童的成长,尤其是21世纪后的小学生,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发生明显变化,他们乐意接受新事物,吸收新观念,而不是拘泥于旧的思想,思维方式。在此条件下,语文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许多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然不能适应和满足现代社会的要求。随着《教改》的深入推进,新形式和新问题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和加强教学观念的调整,甚至是大胆的变革和创新。朗读教学亦是如此,唯有保持与时俱进地先进性,方能不被历史所淘汰。
科学教育基于先进合理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教师由于受到各方面不利因素的影响,往往偏重于“灌输式”的“教”,从而形成“老师不教,学生不懂”的局面。朗读正是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开发智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搞好朗读教学首先应树立以“启发引导式教育”为原则的教学理念,并将其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五、强化朗读训练,积累朗教经验
通过一些列的朗读训练,在教学实践中确实使学生的朗读水平在良好、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得到了较快的提高。一段时间后,大部分同学朗读课文都能读得有声有色,抑扬顿挫,对不同类型的课文或不同的角色,能读出不同的语气、语调。由于学生的情感得到了熏陶,语感得到了训练,语文整体素质有了较快的提高。因此,有必要长期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朗读强化训练,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第三篇: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朗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它与各个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紧密相连,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深入地体味文章的思想情绪,领略到文章的 音乐 美、蕴藉美和形象美。
一、有感情的朗读,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语文教学中,笔者就特别注重朗读教学。由于自己的普通话比较好,故在讲析课文之前,总要认真地向学生有感情地范读几遍课文,然后让学生仿照朗读课文,这已成为习惯,颇受学生欢迎、领导青睐。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使枯燥无味的文字变成了秀美的山水、迷人的画卷,变成了优美动听的欢歌、变成了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人,真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读,能把学生带进五彩缤纷的世界,使学生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学习兴趣盎然;有感情的朗读,能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学习兴趣,目标就无从谈起,而朗读却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没有朗读的课堂,经常是“满堂灌”、“满堂问”,课堂气氛的沉闷可想而知。朗读有如一味“兴奋剂”,撞击着学生的耳膜,震撼着学生的心灵,激起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朗读的抑扬顿挫,有如旋律和谐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试想一下,曲高和寡的音乐尚且被众人所喜爱,雅俗共赏的朗读又怎能不受学生欢迎呢?
曾经有一段时间,为了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笔者经常读一些文章给他们听。令笔者惊奇的是,每个学生都出奇地安静,哪怕是那几个最调皮的学生,而且尽管只读一遍,他们却能快而准地说出各题的答案。由此可见,朗读是学生欢迎的一种教学方式,朗读可以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有感情的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主要途径
朗读,是一种作声的阅读,是经过大脑指挥口、耳、眼将翰墨转化为有声语言,变更口、耳、眼、脑等器官一起加入的庞大的头脑活动历程。它与默读的生理活动要领比较如下:
朗读:目→脑→口→耳→脑
默读:目→脑
以上可以看出,默读较朗读步伐大大地简化了,虽速度快了,但使口、耳缺少了锻炼,对语感的培育也大大降低了。
从朗读这一原理来看,朗读不光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明确,更好地感知文章的美学因素,而且可以作为培育学生头脑的重要途径。学生的头脑本事强了,他的概括本事、表达本事、构造语言的本事也就 自然 而然地强了。这些本事作用于语言上,学生一定会说得趋于简明、流通、连贯、得体、有条理,同时,如果学生经常性地朗读,其效果一定是熟能生巧。表现在语言上,学生就能渐渐取得发音清楚、音量适中、熏染力强的效果。一般说来,朗读本事强的学生,他的口头表达本事也通常比较强。这也验证了朗读能够促进学生语言本事前进这一点。另外,由于朗读时要求采用平凡话,这自然会增进学生说平凡话的本事。
所以说,朗读是培育语感的一种好要领,应有效地增强训练。放声朗读文章,可以增强语音的以为本事、语义的以为本事和语法的以为本事。如果对精致的文章重复地朗读,会增强对语言范例的敏感和鉴别本事。反之,听到不准确的读音或词不达意、生硬欠亨的句子,就会从情绪上感到不适,并加以倾轧。
三、有感情的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对于一篇文章,特别是文学作品,要理解它的思想内容,首先就是朗读。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使文章的内容在人的头脑中产生印象,产生立体感。在语文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收到良好的效果,就要注重朗读教学。特别是中学段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从而反复朗读,体会思想感情。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对于一篇文章,有感情地朗读,遍数多了,文章的意思在朗读中就清楚明白了。这里所说的朗读,不是指懒于动脑筋的走马观花似的朗读,而是指勤于眼、口、脑共同作用于文章的有感情的朗读。
四、朗读启真,潜移默化,增强学生的领悟能力
引导学生对形象的教材的整体把握和领悟,培养学生审美的感知、理解、抽象能力,从而 发展 学生的智力,这就是通常所讲的“以美启真”。在教学中,笔者带领学生对课文的重点部分、精彩片段进行反复吟诵,而这样的反复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在高声朗诵、低声吟咏中,通过声音把语言文字方面的特点、技巧表现出来,引导学生入境入情,逐步领悟教材真谛。例如在教《热爱生命》一课的过程中,为了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对生命的热爱,要求学生边读边体会,时而语速缓慢、语气低沉,体会主人公每前进一米都要付出惊人的毅力,时而语气加快,语气越来越坚定,读出了主人公对生命的渴望。学生在朗读中悟出了语速、语气的变化,再反复朗读,声音伴随着表情,显得声情并茂。在学生情绪高潮阶段,笔者及时提出这样的问题:这时你想到了什么?你心里有什么感受?你喜欢文中的人物吗?为什么?这时候,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情感的激发中迸发而出。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鉴美能力,丰富了学生的情感,智力也同时得到发展。这时,教师已没有必要再去花时间解释词语、分析句子,甚至讨 论文 章中心思想了。
五、朗读欣赏,组织交流,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受到真情感染的基础上,教师要掌握“火候”,善于组织“高潮”。在朗读欣赏阶段,可以组织交流。例如:笔者在教《背影》一课时,要求学生说出自己认为文章好的地方?为什么说它好?学生说“父亲为我买橘子”这部分写得好。因为“蹒跚”、“攀”、“缩”这些词用得贴切,突出了父亲的爱。这时,笔者说“我认为这里可以这样读„„你们的呢”,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论文联盟www.xiexiebang.com整理读出了“父爱”,于是,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读。这种通过朗读欣赏,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到高潮时,学生情绪高涨,进入到一种理想的境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好的朗读本身就是课文极好的解释,在琅琅的读书声中,课文优美的意境,象征性的意境都能得以充分、酣畅的体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能否较好地把握朗读的各个环节,对优化课堂提高教学效率将起到“以车代步”的作用。
最后,有感情的朗读,能够起到突出作品中心思想的作用。我国著名的中学特级教师陈老师在讲读《土地的誓言》一文时,范读全文感情真挚,语调抑扬顿挫,富有表情,节奏快慢有至,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土地的热爱之情。
总之,朗读的作用不可忽视。朗读是培养学生精读能力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含义较深的语句、段落,可以在反复的朗读之中让学生体会和品味。朗读是培养说话的基础。朗读得正确、流利,说话也一般比较流利;能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说话也一般比较有感染力。朗读有助于语言积累,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词、语、句、段、篇能够顺利地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朗读技巧讲究节奏、停顿,吐字、发音,语流、语态,对于养成学生高雅的气质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朗读有助于交谈、发言、复述、演讲、论辩、主持、协商等多方面语文能力的形成和优化。朗读不仅仅只是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仅仅只是课堂教学中的穿插,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充分地占有学习时间,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语言和技能训练。朗读课作为一种课型,在得到充分的运用之后,以分析为主的课型将得到改造与遏制,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将得到环节上的简化与内容上的深化。
第四篇:浅谈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泗阳县来安中心小学孙红芹
摘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的作用非常重要。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然而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引领,而忽视了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这样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往往更多的烙上了教师思维的烙印,而缺失了自己个性的,独特的东西。因而教师在重视引导精读领悟阶段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
关键词:感知 领悟 表达
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大致可分为学生的自读感知阶段、在教师的引导下精读领悟阶段和诵读表达、情感升华三个阶段。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引导学生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学生的自读感知阶段和诵读表达、情感升华这两个阶段,孰不知学生的自读感知阶段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如果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情感升华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这种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难于得到整合和深化。因此我们教师在重视点拨、指导的同时,更应重视多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味课文的意蕴。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给学生充分的自读感知时间
在我们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生怕“浪费”了那宝贵的四十分钟,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还不如教师多讲些。于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由于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众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感悟到的道理无非是老师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这势必会使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变成一个个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给学生 1
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读书,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
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贵在自悟自得,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我在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时,教学前我没有急于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而是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读课文,读通课文并想想课文主要讲什么。不一会儿学生们的小手就三三两两地举了起来,此时我又让学生再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把不懂的词语句子画出来,想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又读开了,当学生们的小手再度举起时,我还是再一次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想一想自己不懂的地方是否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的办法来解决掉。正因为我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阅读的时间,给了他们独立思考、理解课文的机会,学生在之后的小组讨论中非常激烈,气氛甚是活跃,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对课文的质疑非常深刻,如文中谁“有眼不识泰山”?“泰山”在文中指谁?“徐悲鸿的生活十分清苦”一段的描述与文章主题有什么关系?„„正因为我给了学生充分的自己读,自己思考的时间,因此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也是非常深刻的。很多问题不用教师解答,其他的学生就帮他们把疑难解决了。所以,相信学生,学生就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二、巧妙引导,让学生在精读中领悟文章的所蕴含的道理
以读为本”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把书面知识化为自身的语文素质。杨再隋教授对阅读中的感悟做过精辟的阐述:“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出来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当然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如果阅读仅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拨”必须“拨”在疑难之处,无疑而“点”则不如不“点”。如我在教《永远执著的美丽》一文时,我让学生说说“美丽”和袁隆平的一生有着怎样的联系,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袁隆平的“美丽”。顺着学生的阅读期待,搭起整课教学的研读框架,既避免了琐碎问题的追问,并
2以这个大问题拉动全文的语言材料,在学生的朗读、品味中,袁隆平百折不挠、坚忍不拔、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形象也呼之欲出。如教学《小鹿的玫瑰花》时在初步分析了课文后,我问道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学生一致回答没有白栽,但当问到为什么没有白栽时,大多数学生的回答却仅仅是因为玫瑰花很美。显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存在问题,如果这时教师对他们进行点拨启发,学生也能理解,但这种理解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缺乏自身的感受和体会。为此我没有马上对课文加以分析而是以“读”为主,让学生找找描写玫瑰花很美的句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微风、黄莺的话,并展开想象,想象微风、黄莺当时还会说些什么?还有那些动物?他们还会说些什么?再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角色表演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进入角色,从小动物的角度深深感受到玫瑰花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从而深刻地体会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这种感受是教师的分析和讲解所不能达到的。
三、诵读中表达真情实感,达到情感的共鸣
小学语文课文中大量的闪耀情感光芒的语句或者理性魅力的片段都能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和多方面的思考。学生的这种直觉思维活动是最真实的理解,是对文章最重要的内容、最重要的句子、最动人的感情、最深刻的思想的敏感反应。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直觉思维,及时抓住学生在阅读时激起的情感的火花,思维的亮点,让它不断深化,或者通过各种方法不断加深学生的这种直觉思维活动,拓展他们的思维,使他们由初读引发的认识更深,体验更丰富,思考更有价值,因此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一路花香》是一篇很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我在引导学生在反复推敲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内心想法。然后再次研读文本,组织学生进行表演、探究,进一步领会寓言的哲理,从而受到深刻的教育:生活中很多人存在着弱点或缺陷,有的人因此自卑,我们要像挑水工那样知人善用,善于发现其长处,引导其发现自身的价值。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感悟到文章的真谛,理解了《一路花香》这个一语双关的题目。
“读”是语文教学的精华所在。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语义,能帮助学生再现情境,能帮助学生领悟文章内涵。在语文教学中,读的训练是一个量化、渐进的过程,必须有针对性,系统化地进行。只有灵活选择,合理切实地运用,将语文课堂变得书声琅琅,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获得愉悦,获得精神的自由,获得对人生价值的感悟。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在一种有声的境界中获得大丰收。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2、《小学语文教师》 2005年第10期、12期 上海教育出版社
3、《试析朗读教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刘艳玲《中小学教学研究》2009年第5期
第五篇:重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重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内容导读:
朗读,就是用清楚、响亮的标准语音,有感情地读出文章来。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语文课程标准》更注重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朗读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特性,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学中必须重视朗读。
一、多读就有收获
多读多背历来被视为传统的教学经验,“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不读,学生就无法熟悉文章,感悟文章,理解文章。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对学生的朗读给予高度的重视,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进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课堂上,可以采取范读、指名读、小组读、引读、齐读、同桌对读、评读、感情读、分角色读、配乐读等多种策略,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法,能让学生在自己的引导下,尽可能用最少的时间,捕捉到最多的信息。
二、多读理出层次
教师要把阅读课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去读,还要留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掌握读书的策略,对一篇课文要读出层次。(1)初读。以文眼入手,捉住全篇,初步理解作者思路,把课文读通顺。教师要指导学生把字读正确,读响亮,把句子读完整、读通顺;学生读错时,教师要及时纠正,直到读对为止,并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听别人读,读后做出正确评价。(2)细读。就是把课文读懂,突出情境,捉住重点,理解重点词句。这一层次要按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练习重点是把词连起来读,能读出句子停顿;中年级侧重点是在读的过程中理解段的内容和段与段的联系;高年级则是在读的过程中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精读。借助课文情境,体味课文精华,把课文读深。要直到学生全神投入的读书,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内容,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索,获得思想启迪。
三、多读读中探究
让学生充分读书,边读边想,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这是再好不过的了。但教师要以尊重学生出发,对说错的学生不批评,不挖苦,而要鼓励他们大胆提问,充分发表见解,这样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问、敢答,让他们在小组讨论交流中提高感受理解力,达到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现、自主进展的目的,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稳步上升。
总之,阅读教学是一项长期的练习,加强朗读,讲求朗读艺术是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所不容忽视的。
作者单位: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泉头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