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朗读在小学普通话教学中的作用
朗读在小学普通话教学中的作用
朗读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学习手段,其训练语言能力的作用早已受到普通话教学者的普遍关注和深入探讨。纵观诸论,多侧重于朗读在内容理解与情感体悟方面的作用。百科词条释“朗读”一词的基本概念,也强调:“朗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朗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正体现了这种对朗读作用认识的局限性。实则,朗读在普通话教学中最重要的作用在于语音辨正强化和语法习惯形成的训练,而论者却鲜有言及或浅尝辄止。
一、朗读的特点
1.语音准确。汉语普通话语素除少量的联绵词和外来词,基本都是单音节词。单音节发而为声,呼而成韵,声韵调结合,直呼到底,一音一顿,相较多音节的拼音文字,没有轻重音的分工,故而能字正腔圆,清晰响亮。也因此,汉语普通话才得以形成一套标准化程度很高的语音系统。朗读语音的准确性正好可以适应汉语普通话语音的标准化训练。
2.语法规范。朗读的默认语料是文章。文章一般是指有相当语言文字功底的人经过精思巧构,记录并发表出来的有一定功能意义的书面文字。文章内的语言大多合乎基本的语法规范。众所周知,规范语法是普通话得以推广的必备条件,那么朗读在语法的层面上也就成了普通话训练的上上之选了。
3.语感自然。与演讲和朗诵等表演性较强的语言实践相比,朗读更接近口语,平易自然。从黄遵宪首倡“通文字之用”“我手写吾口”到白话文运动,中国已基本打破了“语言与文字离”、言不对文的僵局。时至今日,普通话推广工作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几乎完全实现了书同文、语同音、言文一致的大同局面。
4.语境丰富。普通话表情达意的交际功能要求普通话的训练最好基于一定的交际情境来完成,但实际生活中人们不可能穷尽各种情境。不同朗读文本中各种不同情境的密集再现正好弥补了这个缺憾。
二、充分发挥朗读在小学普通话教学中的作用
1.立足课堂教学,加强朗读训练。
小学是语言表达学习的黄金时期,要充分认识到朗读文本与学习课文的相辅相成关系,在课堂上合理增加朗读的时间,创新朗读的方式,反过来提升朗读的素养。
(1)起始年级把好拼音、识字教学关,为朗读夯实基础。识字是朗读的基础,而汉语拼音不仅是自主大量识字的基础,而且在普通话推广任务中是个举足轻重的角色。
一、二年级抓好拼音教学,让孩子从一开始就接受规范的拼读、发音训练,夯实朗读的基础,无疑是一劳永逸的好事。
(2)中高年级把好阅读教学关,通过朗读强化普通话的语法习惯和语感。随着学段的提升,课文的篇幅和内容都在不断增加和丰富,是孩子形成语法习惯和良好语感的重要时期。此时,若放松朗读训练,孩子的朗读能力可能就会停留在词句阶段,难有起色,进而长期影响使用普通话。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阶段的朗读训练在以语文学科为主的前提下,也要充分发挥其他学科的异质语料优势,拓宽朗读语境,来促进孩子普通话能力的全面提升。要引进各种文体、各种语料,刺激、锤炼学生的语言敏感性。
2.依托课程设计,开发朗读资源。
在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的框架内,学校在课程管理方面的自主程度越来越高,从校本实际出发整合、开发本校课程成了现代学校的重要议题。依托校本课程的设计,认识普通话朗读教学的重要性,组织专人积极开发朗读资源,编制校本朗读教材,从深度和广度上扩大朗读语料语境,来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辅助与延伸是大有裨益的。除了课时安排和语料资源,还应该充分开发借用社会力量,来充实师资。
3.借助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手段。
在“互?网+”的时代,信息技术手段在社会生产生活各领域的强大功能已被广泛认可和接受,各级各类学校也把信息化作为现代化学校的标志之一。这为创新普通话朗读教学手段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交互式的多媒体数据管理与录播功能不仅增强了普通话朗读的示范性,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与参与度,更突破了教学关系的时空限制,使普通话朗读学习与跟踪评价实现了随时随地的理想境地,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普通话教学的效度。
4.开展主题活动,激发朗读兴趣。
借鉴“朗读者”“见字如面”等综艺节目,围绕普通话朗读开展丰富多样的主题活动,可以检验朗读效果,进而激发学生普通话朗读的兴趣,形成普通话朗读的浓郁氛围。
总之,讲读普通话是一种实践性的技能,而实践性技能的最佳获得途径是实践。充分发挥朗读在小学普通话教学中的作用,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作者单位陕西省榆林高新小学
第二篇: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朗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它与各个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紧密相连,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深入地体味文章的思想情绪,领略到文章的 音乐 美、蕴藉美和形象美。
一、有感情的朗读,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语文教学中,笔者就特别注重朗读教学。由于自己的普通话比较好,故在讲析课文之前,总要认真地向学生有感情地范读几遍课文,然后让学生仿照朗读课文,这已成为习惯,颇受学生欢迎、领导青睐。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使枯燥无味的文字变成了秀美的山水、迷人的画卷,变成了优美动听的欢歌、变成了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人,真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读,能把学生带进五彩缤纷的世界,使学生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学习兴趣盎然;有感情的朗读,能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学习兴趣,目标就无从谈起,而朗读却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没有朗读的课堂,经常是“满堂灌”、“满堂问”,课堂气氛的沉闷可想而知。朗读有如一味“兴奋剂”,撞击着学生的耳膜,震撼着学生的心灵,激起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朗读的抑扬顿挫,有如旋律和谐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试想一下,曲高和寡的音乐尚且被众人所喜爱,雅俗共赏的朗读又怎能不受学生欢迎呢?
曾经有一段时间,为了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笔者经常读一些文章给他们听。令笔者惊奇的是,每个学生都出奇地安静,哪怕是那几个最调皮的学生,而且尽管只读一遍,他们却能快而准地说出各题的答案。由此可见,朗读是学生欢迎的一种教学方式,朗读可以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有感情的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主要途径
朗读,是一种作声的阅读,是经过大脑指挥口、耳、眼将翰墨转化为有声语言,变更口、耳、眼、脑等器官一起加入的庞大的头脑活动历程。它与默读的生理活动要领比较如下:
朗读:目→脑→口→耳→脑
默读:目→脑
以上可以看出,默读较朗读步伐大大地简化了,虽速度快了,但使口、耳缺少了锻炼,对语感的培育也大大降低了。
从朗读这一原理来看,朗读不光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明确,更好地感知文章的美学因素,而且可以作为培育学生头脑的重要途径。学生的头脑本事强了,他的概括本事、表达本事、构造语言的本事也就 自然 而然地强了。这些本事作用于语言上,学生一定会说得趋于简明、流通、连贯、得体、有条理,同时,如果学生经常性地朗读,其效果一定是熟能生巧。表现在语言上,学生就能渐渐取得发音清楚、音量适中、熏染力强的效果。一般说来,朗读本事强的学生,他的口头表达本事也通常比较强。这也验证了朗读能够促进学生语言本事前进这一点。另外,由于朗读时要求采用平凡话,这自然会增进学生说平凡话的本事。
所以说,朗读是培育语感的一种好要领,应有效地增强训练。放声朗读文章,可以增强语音的以为本事、语义的以为本事和语法的以为本事。如果对精致的文章重复地朗读,会增强对语言范例的敏感和鉴别本事。反之,听到不准确的读音或词不达意、生硬欠亨的句子,就会从情绪上感到不适,并加以倾轧。
三、有感情的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对于一篇文章,特别是文学作品,要理解它的思想内容,首先就是朗读。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使文章的内容在人的头脑中产生印象,产生立体感。在语文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收到良好的效果,就要注重朗读教学。特别是中学段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从而反复朗读,体会思想感情。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对于一篇文章,有感情地朗读,遍数多了,文章的意思在朗读中就清楚明白了。这里所说的朗读,不是指懒于动脑筋的走马观花似的朗读,而是指勤于眼、口、脑共同作用于文章的有感情的朗读。
四、朗读启真,潜移默化,增强学生的领悟能力
引导学生对形象的教材的整体把握和领悟,培养学生审美的感知、理解、抽象能力,从而 发展 学生的智力,这就是通常所讲的“以美启真”。在教学中,笔者带领学生对课文的重点部分、精彩片段进行反复吟诵,而这样的反复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在高声朗诵、低声吟咏中,通过声音把语言文字方面的特点、技巧表现出来,引导学生入境入情,逐步领悟教材真谛。例如在教《热爱生命》一课的过程中,为了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对生命的热爱,要求学生边读边体会,时而语速缓慢、语气低沉,体会主人公每前进一米都要付出惊人的毅力,时而语气加快,语气越来越坚定,读出了主人公对生命的渴望。学生在朗读中悟出了语速、语气的变化,再反复朗读,声音伴随着表情,显得声情并茂。在学生情绪高潮阶段,笔者及时提出这样的问题:这时你想到了什么?你心里有什么感受?你喜欢文中的人物吗?为什么?这时候,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情感的激发中迸发而出。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鉴美能力,丰富了学生的情感,智力也同时得到发展。这时,教师已没有必要再去花时间解释词语、分析句子,甚至讨 论文 章中心思想了。
五、朗读欣赏,组织交流,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受到真情感染的基础上,教师要掌握“火候”,善于组织“高潮”。在朗读欣赏阶段,可以组织交流。例如:笔者在教《背影》一课时,要求学生说出自己认为文章好的地方?为什么说它好?学生说“父亲为我买橘子”这部分写得好。因为“蹒跚”、“攀”、“缩”这些词用得贴切,突出了父亲的爱。这时,笔者说“我认为这里可以这样读„„你们的呢”,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论文联盟www.xiexiebang.com整理读出了“父爱”,于是,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读。这种通过朗读欣赏,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到高潮时,学生情绪高涨,进入到一种理想的境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好的朗读本身就是课文极好的解释,在琅琅的读书声中,课文优美的意境,象征性的意境都能得以充分、酣畅的体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能否较好地把握朗读的各个环节,对优化课堂提高教学效率将起到“以车代步”的作用。
最后,有感情的朗读,能够起到突出作品中心思想的作用。我国著名的中学特级教师陈老师在讲读《土地的誓言》一文时,范读全文感情真挚,语调抑扬顿挫,富有表情,节奏快慢有至,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土地的热爱之情。
总之,朗读的作用不可忽视。朗读是培养学生精读能力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含义较深的语句、段落,可以在反复的朗读之中让学生体会和品味。朗读是培养说话的基础。朗读得正确、流利,说话也一般比较流利;能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说话也一般比较有感染力。朗读有助于语言积累,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词、语、句、段、篇能够顺利地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朗读技巧讲究节奏、停顿,吐字、发音,语流、语态,对于养成学生高雅的气质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朗读有助于交谈、发言、复述、演讲、论辩、主持、协商等多方面语文能力的形成和优化。朗读不仅仅只是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仅仅只是课堂教学中的穿插,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充分地占有学习时间,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语言和技能训练。朗读课作为一种课型,在得到充分的运用之后,以分析为主的课型将得到改造与遏制,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将得到环节上的简化与内容上的深化。
第三篇: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
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
桂冠学校 蔡晓勇
【摘 要】 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入门之径,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法宝。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文言文的朗读能激起美感而引发学生兴趣,有利于体会文章的内容、感情、特色,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 朗读作用 朗读教学
文言文是语文的渊源,是中国文学的瑰宝,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源泉。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都说明“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朗读是教好文言文最重要的教学形式,是提高语感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想象能力等诸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渐渐进入诗文所创造的意境,可以受到审美的教育,陶冶了情操,发掘了知识瑰宝,提高了鉴赏与成文能力。下面从四个方面谈谈朗读的作用:
一、在朗读中唤起美感、引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潜心学习,定会有较好的收获。文言文采用朗读教学也正是符合学生心理,激起美感从而引发学习兴趣。从心理学角度讲,诵读是学生个体通过大脑感知、视觉传入、声带发音、听觉监听、大脑辨别等不断循回往返的过程。语文教材上的文言文都是文质优美、人文性强的好文章,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文中意境和神韵先声夺人地渲染给学生,同时通过学生朗读,逐渐品味文中独特意境美,激发美感而引发对本文的学习兴趣。有位著名作家回忆,自已中学语文老师讲林觉民的《与妻书》时:“她在简要地介绍了作者和解释了„绝命书‟一词后,对课文内容未做分析讲解,就开始用很沉静的语调动情地朗读课文,同学们深深地受到感染,都不约而同地低下了头,寂无人声的教室响起了唏嘘声,竟至„放声哭泣‟。”可见,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往往能感染学生的心灵,在美感的作用下,学生怎会没有学习课文的兴趣呢?教师朗读课文后,就对学生不做任何要求,学生也会自觉地去读注解、读课文,弄清字句等。这样的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速的效果。所以在文言文教学时,教师应给学生反复诵读的时间和机会,还应传授诵读的方法和技巧。还可以定期举办诵读文言文的比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在朗读中增强语感,理解文句。
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不仅强调诵读的重要,且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教师一定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加以设计,对诵读多加指导,让学生读得得法。
起初,要语音准确,句读准确,字正腔圆。然后,训练学生掌握音调、语气、停顿、重音等诵读技巧,尤其是读出文章的内在节奏,感知文章的“气、味、声、色”。再后,随着理解的加深,要求学生在抑扬顿挫、表情传神方面下功夫。最后,学生在反复诵读达到因气求声、心口合一、与我为化的诵读境界。久之,学生便耳熟能详,目闭可诵,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历其境的艺术感受,不知不觉间就和作者心意相通了。
三、在朗读中体会内容、把握感情。
文言文的语文很讲究语气、语调、语势,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如果不朗读,很难把握作品中应有的感情特色。因此,对文言作品必须通过朗读将无声的语言变成有感情的音响,它充满活力,跳跃着生命,从而使学生从内容、感情、特色全面地体会作品。如初中课文《唐雎不辱使命》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临危不惧、机智果敢,通过 “怫然怒” “色挠”,“长跪而谢之”,秦王骄横狂暴和阴险狡诈的形象就栩栩如生的出现在学生面前,不用教师多分析点拨,学生就能从朗读中体会到。
这样进行朗读法教文言文,不费时、不费力,而且自然、亲切,不用照搬教参说明,无需进行要点的罗列或过渡,它完全兼及了文章的内容了解、感情体会、特色把握,甚至兼及思路、情调、风格等内在美的探索领略。
四、在朗读中增强语感,提高表达
王尚文先生说:“语文教材不是储藏知识点、训练点的宝库,不是学生思考和语文训练的范本,不是例子,而是培养语感,开发心智的引擎,是为了学生不停地进入生活,不停地变成一个人铺设的言语之路。它应当以优秀的言语作品吸引他们,点燃他们成为真正的人、优秀的人。”文言文的语言习惯虽然离我们现代语言习惯远,但它毕竟是那个时代凝练的概括性强的语言,何况现代汉语语言是对古汉语语言的继承和发展,它们之间有着不可割断的血缘关系,甚至现代汉语语言还有直接保留的古代的途径之一。用高低、强弱、缓急长短的语调,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使学生如临其境,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例如用昂扬急促的语调 朗读唐雎对秦王说的一番话,读出唐雎的愤怒,使学生感受唐雎的临危不惧、机智果敢。
学生经过反复诵读、反复揣摩、思考、比较,从而得其要旨,知其意味,领略语言之美,正是培养语感的过程,学生不但可以在写作时模仿、消化那文笔,还可以在说话时对照,就用那词章,脱口而出,出口成章,从而思维精密、情感丰富、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迅速趋向准确和生动。
五、在朗读中锻造想象、激发创造
朗读是言志传神、负载思想的一种语言表达艺术,是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教师有表情的朗读,必然使学生对作品“临其境,闻其声,睹其貌,见其行”,醉心痴情,进入角色,进而针对作品的有关描写,充分调动记忆仓库中的表象积累与生活经验储备,广阔地展开相似、相近联想,创造出活灵活现的新形象。现代美学理论也告诉我们:读者不应是艺术作品的被动,消极的欣赏者,而应该成为作品艺术形象的主动参与及积极的再创造者,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必然使学生对文言文作品中的人物情态进行积极主动地想象和再创造,因而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例如教师讲授《童趣》中“我”鞭逐蛤蟆一节,用轻声朗读“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用急促声朗读“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学生就会随着老师轻重缓急、高低长短的朗读,结合自己捕捉蛤蟆的情景产生联想,再现出少儿沈复调皮可爱的人物形象。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对课文反复朗读,才能对课文的美产生审美体验,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才能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才能使学生体会课文内容、感情、特色等。
第四篇:浅谈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泗阳县来安中心小学孙红芹
摘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的作用非常重要。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然而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引领,而忽视了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这样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往往更多的烙上了教师思维的烙印,而缺失了自己个性的,独特的东西。因而教师在重视引导精读领悟阶段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
关键词:感知 领悟 表达
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大致可分为学生的自读感知阶段、在教师的引导下精读领悟阶段和诵读表达、情感升华三个阶段。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引导学生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学生的自读感知阶段和诵读表达、情感升华这两个阶段,孰不知学生的自读感知阶段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如果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情感升华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这种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难于得到整合和深化。因此我们教师在重视点拨、指导的同时,更应重视多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味课文的意蕴。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给学生充分的自读感知时间
在我们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生怕“浪费”了那宝贵的四十分钟,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还不如教师多讲些。于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由于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众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感悟到的道理无非是老师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这势必会使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变成一个个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给学生 1
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读书,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
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贵在自悟自得,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我在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时,教学前我没有急于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而是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读课文,读通课文并想想课文主要讲什么。不一会儿学生们的小手就三三两两地举了起来,此时我又让学生再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把不懂的词语句子画出来,想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又读开了,当学生们的小手再度举起时,我还是再一次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想一想自己不懂的地方是否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的办法来解决掉。正因为我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阅读的时间,给了他们独立思考、理解课文的机会,学生在之后的小组讨论中非常激烈,气氛甚是活跃,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对课文的质疑非常深刻,如文中谁“有眼不识泰山”?“泰山”在文中指谁?“徐悲鸿的生活十分清苦”一段的描述与文章主题有什么关系?„„正因为我给了学生充分的自己读,自己思考的时间,因此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也是非常深刻的。很多问题不用教师解答,其他的学生就帮他们把疑难解决了。所以,相信学生,学生就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二、巧妙引导,让学生在精读中领悟文章的所蕴含的道理
以读为本”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把书面知识化为自身的语文素质。杨再隋教授对阅读中的感悟做过精辟的阐述:“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出来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当然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如果阅读仅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拨”必须“拨”在疑难之处,无疑而“点”则不如不“点”。如我在教《永远执著的美丽》一文时,我让学生说说“美丽”和袁隆平的一生有着怎样的联系,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袁隆平的“美丽”。顺着学生的阅读期待,搭起整课教学的研读框架,既避免了琐碎问题的追问,并
2以这个大问题拉动全文的语言材料,在学生的朗读、品味中,袁隆平百折不挠、坚忍不拔、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形象也呼之欲出。如教学《小鹿的玫瑰花》时在初步分析了课文后,我问道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学生一致回答没有白栽,但当问到为什么没有白栽时,大多数学生的回答却仅仅是因为玫瑰花很美。显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存在问题,如果这时教师对他们进行点拨启发,学生也能理解,但这种理解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缺乏自身的感受和体会。为此我没有马上对课文加以分析而是以“读”为主,让学生找找描写玫瑰花很美的句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微风、黄莺的话,并展开想象,想象微风、黄莺当时还会说些什么?还有那些动物?他们还会说些什么?再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角色表演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进入角色,从小动物的角度深深感受到玫瑰花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从而深刻地体会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这种感受是教师的分析和讲解所不能达到的。
三、诵读中表达真情实感,达到情感的共鸣
小学语文课文中大量的闪耀情感光芒的语句或者理性魅力的片段都能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和多方面的思考。学生的这种直觉思维活动是最真实的理解,是对文章最重要的内容、最重要的句子、最动人的感情、最深刻的思想的敏感反应。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直觉思维,及时抓住学生在阅读时激起的情感的火花,思维的亮点,让它不断深化,或者通过各种方法不断加深学生的这种直觉思维活动,拓展他们的思维,使他们由初读引发的认识更深,体验更丰富,思考更有价值,因此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一路花香》是一篇很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我在引导学生在反复推敲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内心想法。然后再次研读文本,组织学生进行表演、探究,进一步领会寓言的哲理,从而受到深刻的教育:生活中很多人存在着弱点或缺陷,有的人因此自卑,我们要像挑水工那样知人善用,善于发现其长处,引导其发现自身的价值。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感悟到文章的真谛,理解了《一路花香》这个一语双关的题目。
“读”是语文教学的精华所在。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语义,能帮助学生再现情境,能帮助学生领悟文章内涵。在语文教学中,读的训练是一个量化、渐进的过程,必须有针对性,系统化地进行。只有灵活选择,合理切实地运用,将语文课堂变得书声琅琅,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获得愉悦,获得精神的自由,获得对人生价值的感悟。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在一种有声的境界中获得大丰收。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2、《小学语文教师》 2005年第10期、12期 上海教育出版社
3、《试析朗读教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刘艳玲《中小学教学研究》2009年第5期
第五篇:朗读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朗读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刘老师
【摘 要】在英语学习中,朗读是一种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是学好英语的基础,也是说好英语的前提。《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
【关键词】 朗读
作用
朗读技巧
朗读(read loudly and clearly)就是运用重音、节奏、语调等语音手段,清晰响亮地把词汇、句子、文章等语言文字材料念出来,是读书的一种形式,是掌握一门语言的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手段。中国人学习汉语要朗读,中国人学习英语更要朗读。朗读是我国传统教学中一种常用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因缺少使用英语的环境,除了多听外,很重要的学习手段就是多读,高声朗读,阅读,进而熟练至背诵。朗读有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声情并茂地朗读,给人以美的享受,能陶冶人的情操,使原文的主题思想、感情色彩、艺术风格等在朗读中得到体现,在朗读中得到升华。使学生的听觉能力和思维能力在朗读中得到培养,在朗读中得到发展。
实践证明,朗读能力强的学生,英语学习的热情、效率和效果都要比朗读能力弱的学生略胜一筹。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英语教师更要充分重视朗读。如果在英语教学中忽视英语朗读,就会产生听力差、口语表达差、阅读能力差等负面影响。那么在教学中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1
呢?
一、让学生知道朗读的重要性
作为英语教师应该从一开始就让每一位学生都知道“朗读”的重要性,使他们从思想上重视“朗读”并及早养成大声朗读英语的良好习惯。
1、朗读能够提高学生听英语的能力。
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获得的语言听力材料是短时记忆,如果仅仅依靠听,他们就很难准确无误地辨别出听到的文字材料,从而影响了对听力材料的领会和理解,反过来,如果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朗读教学,学生将会把学得的词汇,长短句乃至整篇文章通过朗读牢牢地记忆在脑海里,遇到听力重现时,就能迅速提取出有用的信息,从而更好地提高听英语的效率。而且学生大声朗读时口中发出的声音传到自己的耳朵,大脑就会做出反应,表明学生不仅在读,同时也在听自己读,经过反复不断地朗读训练,从而锻炼了听力。
2、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语感和提高口语水平。学生正值身体生长发育期间,大声的朗读有助于他们发音、听觉、呼吸等器官的生长发育,经常的、持之以恒的英语朗读有利于学生获得牢固的英语整体知识,更能培养其语感。朗读是说的前提,只有读得通畅,才会说得流利。学生如能坚持经常朗读文章,到需要说的时候就能脱口而出。朗读对口语表达有着显而易见的功效,它能培养学生讲一口标准的、流利的英语口语,不会朗读,肯定难以说出好的英语。
3、朗读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和提升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由于在朗读的同时做到了眼见、口说、耳听这三个步骤,所记的东西当然要比看或 2
写所记的东西牢固得多。用朗读的方式记单词和句子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句子:It’s time to play with my friends.I am busy studying now,because I want to catch up with other students in our class.若这个句子读熟了,学生就会记住句型It’s time to do something.和短语be busy doing something.及catch up with.而且只有记得多,才能为以后的写作和翻译打下良好的基础。作为学生,多朗读英语范文,尤其是背诵,对写作是十分有益的。
二、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
1、创设良好环境,诱发朗读情趣。
英语作为外语,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语言环境,教师应该以满腔的热情,采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使每一位学生都敢于朗读、乐于朗读,教师还应努力为他们提供朗读英语的机会,给予学生及时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2、变换多种情境,激发朗读兴趣
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变换多种情境,让学生在变换中体味朗读的快乐,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也可根据作品体裁,风格特点,通过提示朗读、分组朗读、采取个别与个别、集体与个别、集体与集体等多种朗读情境。总之,集体朗读有利于学生独立进行朗读的自我实践,也便于教师对学生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地纠正,个别或分角色朗读,有利于教师检查和督促学生朗读时出现的问题。
3、布置教室舞台,展现学生才华
每个学生都有学习表现的欲望,并且希望得到教师或家长的肯定。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让学生自由布置舞台,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a、朗读比赛。教师可以预先列出部分课文或让学生寻找自己最喜欢的童话、寓言、诗歌或课文等读物作品。让学生在班级选定的时间内进行比赛,这样可以充分展现学生的能力,并得到师生肯定,朗读积极性会更高,学习兴趣会更浓。b.朗读表演。学生自己改编话剧、寓言、故事,一边朗读,一边表演,从而广阔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在愉悦、轻松、和谐的环境下学习,锻炼自己的英语技能。
三、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除了启发学生懂得朗读技巧的具体内容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启发学生学习掌握朗读的技能,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朗读技巧训练是至关重要的。
1、强调汉语与英语音、节奏之差异。汉语讲究各种字调的搭配,而英语讲究轻重音节的搭配。因此我们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强调发音到位、掌握好词的重音和句重音、用好升降调、注意适当停顿、掌握连读技巧及意群的把握等。
2、英语单词的重读音节和读音规则等几个方面。
3、培养学生独立朗读整句,长、短句的能力。在英语朗读教学中,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注意词组的意义,要求他们记住词组的意思。
4、培养学生独立朗读段落、篇章的能力。单独看几遍不懂的句子,放在英语段落篇章中朗读几遍就豁然开朗了。
朗读是阅读的不同形式,在英语学习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叶圣陶 4
先生认为:“国文和英文一样,是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由此可见,无论是学习母语还是学习外语,朗读都是一种可以借助的重要学习方法和手段。
总而言之,英语朗读教学作为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阅读和口语训练的主要枢纽。流畅的朗读不但有助于培养阅读能力和基本技能,而且有助于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只要我们遵循它的规律,扎扎实实地进行朗读训练,就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素质。【参考文献】
[1] 李庭芗.英语教学法[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3.[2] 徐晖.语言艺术探索[M].北京: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9.[3] 章兼中.外语教育学[M].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