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近现代史下册会考复习要点提纲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会考复习要点提纲
第一章
国共的十年对峙(1927—1937)
一、工农武装起义和井冈山的星火 1、1927年三大武装起义(1)1927.8.1南昌起义
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 起义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2)1927.9秋收起义
领导人:毛泽东
重大事件:a文家市会议:放弃长沙,向山区进军
b三湾改编: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3)1927、底、广州起义
领导人:张太雷、(叶挺)、叶剑英 要点:建立广州苏维埃政府
※三大起义意义是:a、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b、为建立人民军队、从城市→农村建立农村根据地揭开序幕 c、城市包围农村战略在中国走不通
2、中共“八七”会议
时间:1927.8.7;地点:汉口
内容:a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主义错误;
b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 c决定秋收时发动武装起义。意义:毛泽东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为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共指明新的出路。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1)1928.4井冈山会师,双方:朱德、陈毅、南昌军和湘南工农武装毛泽东、工农革命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2)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a《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相结合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
二、土地革命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1、1931土地革命路线:
依靠贫、雇农;联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
在“工农武装割据”指导下,1930年,已建立十几块根据地;1931年冬,江西瑞金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制定宪法大纲,定都瑞金,毛泽东为临时中央主席。
三、日本大举侵华 1.“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慢铁路柳条湖一段铁路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攻占沈阳,制造了“九•一八”事变。
背景:(1).摆脱本国经济危机
(2).趁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红军时机
1932年,日本扶植傅仪作傀儡,建立伪满洲国。中国东北三省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2.“一•二八”事变
1932年1月28日日军突袭上海,十九路军将领蒋光鼐.蔡廷锴指挥下,迫使日军三易主帅。国民政府与日本签定了《凇沪停战协定》规定中国军队撤出上海,日本军队可暂驻扎。
四.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蒋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以“必先安内”作掩护,继续推行向日本帝国主义妥协.对红军围剿的反动方针。
五.红军的反围剿
针对1930—1931秋,国民党三次“围剿”,毛泽东采取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方针,粉碎“围剿”。
1933春,周恩来、朱德抵制错误指令,打破第四次“围剿”。1933.10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六.红军的战略转移 1.长征的背景及过程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以后,中央实行消极防御,主张分兵把守,处处设防,节节抵抗。结果,红军奋战一年,没能打退敌人的围剿。
1934.10开始长征;1935.1遵义会议
过程:四渡赤水→金沙江(跳出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雪山、草地→甘肃、陕西。
2.遵义会议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
内容:a.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
b.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c.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d.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意义:a.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b.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
c.这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d.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长征的胜利及意义
1935.10中央红军同陕北红军吴起镇会师 1936.10三大主力(红一方面军同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甘肃会宁 意义:粉碎了国民党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七.抗日民主运动的兴起
1936年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杨靖宇、李兆麟、周保中是抗联的主要领导人。
1933年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的抗日:由冯玉祥和吉鸿昌组织
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举起反蒋旗帜于1933.11,在福建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由李济深任主席。同红军签定《抗日停战协定》。
八.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制定 1、1935年,日军威逼平津,制造华北事变。
2、何应钦同梅津美治郎谈判,达成“何梅协定”。其主要内容是:中央军队撤出河北,取缔一切抗日活动。
3、日本有策划“华北五省自治”。4、1935、中共“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5、1935底,中共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会后毛泽东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奠定了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
九.“一二•九”运动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35.12.9,北平学生数千人举行游行示威。学生的爱国行为:
1、打击了国民党的卖国政策;
2、揭露了日本企图吞灭中国的阴谋;
3、宣传了中共“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抗日救国主张;
4、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平津学生组织南下宣传团。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掀起了新高潮。
十.西安事变
1936.12.12,张学良、杨虎城“兵谏”,逼蒋抗日,“西安事变”爆发,又称“双十二事变”
亲日派何应钦企图制蒋于死地;亲英美派宋庆龄、宋子文为和平解决,营救蒋介石奔走;中共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派周恩来等赴西安谈判。
结果: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意义:①显示各阶层团结抗日的愿望;
②共产党主力和平解决,充分表明诚意;
③和平解决揭开国共由内战→和平;对峙→合作抗日的序幕,扭转时局的关键。
★ ★重要的复习大题:会考说明P45问答题6,因题目本身的问题,可以不用看!本学期
期中测试以及统练中涉及的相关题目看一下。
第二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937年——1945年)
一、“七七”事变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937年7月7日日军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全国抗日战争从此开始。“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发表抗日通电。
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威胁南京。史称“八•一三”事变。8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表示抗战。
“八•一三”事变以后,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第八路军,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又把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叶挺项英为正副军长,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成立。
二、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日军占领平津以后,日军决定向华北和华东两个方向发动攻击,速战速决,妄图再三个月之内灭亡中国。
1937.9—1937.11 凇沪会战;1937.12:南京大屠杀,南京30多万人被害。
太原会战与凇沪会战同期;朱德.彭德怀命令林彪率领115师再平型关伏击日军,取得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首次大捷。
1938.春开始的徐州会战中,李宗仁指挥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1938.10 广州.武汉也被占领。宣告日本速战速决灭亡中国计划的破产。
三、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1937秋,中共中央于陕北召开洛川会议,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即全面抗战路线。
此后,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斗争,建立抗日根据地。第一个敌后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聂荣臻:五台山为中心;
陕甘宁边区:是全国抗日根据地指挥中枢和总后方,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
四、毛泽东《论持久战》
背景:a 国民党亲日派“亡国论”;
b 亲英美派“速胜论”
1938年毛泽东《论持久战》发表,驳斥“二论”。
内容:a 既不能速胜,亦不会亡国,最后胜利定属中国,是持久战;
b兵民是胜利之本,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才能取得最后胜利。
五、汪伪政权的建立和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统治
1、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和日本侵华战略方针的改变:
1938年10,日军占领广州.武汉以后,抗战相持阶段到来。抗战相持阶到来的原因:(1)战线太长,兵力、财力、物力不足(对日军)
(2)中共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严重威胁敌人后方
(3)正面战场连续败退,中国也无力反攻。(对中国)
日本因此改变侵华战略方针:集中主要兵力进攻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对国民政府则
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
1938年12月,汪精卫公开叛国投敌。1940年在南京建立伪国民政府。汪伪政权是日本推行侵华政策的产物和工具。
2、野蛮的经济掠夺(从农业、工矿业、金融和劳动力四方面来掌握)
3、日本推行奴化教育
目的:消磨摧残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实现其同化政策。
六、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1、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
背景:日军改变侵华方针,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
国共的矛盾。
1939年,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蒋介石任委员长。“溶共、限共、防共、反共”方针,标志国民党政府抗战以来政策重要转变;政策重心由对外→对内,由抗日→反共;
两面性:a 想投降,要反共b 又抗日,不敢彻底破裂。
中共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争取维持国共合作,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皖南事变”
1941年发生,新四军军长叶挺被扣押,副军长项英遇害。中共采取了坚决回击的方针。重建新四军军部,陈毅任代理军长,刘少奇任政委。
3.正面战场形势恶化
(1)1940年枣宜会战,张自忠殉国。
(2)1944年豫湘桂战役
a.背景:日本在太平洋战场失利,与南洋海上交通线被美军切断。b.目的: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
c.是抗战后期日军向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规模最大的战役。d.国民党一溃千里,是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恶果。
4.独裁统治,经济掠夺
(1)独裁统治的特征:***,特务统治,保甲制度三者互相结合、渗透。
(2)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加强了四大家族的经济垄断,官僚资本急剧膨胀。
七.共产党坚持抗战
1、百团大战
(1)目的:振奋全国抗日精神,克服投降危险。(2)1940下半年,彭德怀于华北大规模作战。
(3)意义:大大提高共产党、八路军威望,坚定了全国抗战胜利信心。
2、敌后军民的艰苦斗争
(1)1941年,日本为把中国变成太平洋战争后方基地,对敌后进行大“扫荡”,“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大政策”。
根据地军民执行“基本的游击战,不放松有利条件的运动战”的方针,开展反“扫荡”(2)由于日军“扫荡”,国民党包围、封锁,严重自然灾害,1941—1942年根据地严重困难。
3.抗日根据地建设
a.军事:游击战,运动战,反“扫荡”。b.政治:“三三制”,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经济:①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提高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②大生产运动(三五九旅)。
d.思想上: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主要内容:反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反党八股;
方法:批评与自我批评;
影响:1942年,全党从思想上清算了“左”倾,“右”倾错误,达到空前团结统一,为争取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奠定思想基础。八.中共七大的召开和抗日战争的胜利
1、中共七大(1945年春,延安)
(1)背景: a.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抗日战争胜利前夕
b.1944年起,敌后战场局部反攻,八路军、新四军主力发展壮大。
(2)主要内容:
a.毛泽东发表《论联合政府》。
b.党的任务:发动群众,打败日本,建立独立,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c.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3)意义:为争取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
2、抗日战争的胜利
(1)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2)意义:
a.中国人民近百年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b.大大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c.为民主革命在全国胜利奠定坚实基础。
d.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e.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重要的复习大题:会考说明P45问答题第7、8两道题目。
第三章 人民解放战争(1945年——1949年)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
背景:a.由日民族矛盾上升中国人民同美帝支持国民党的矛盾(主要矛盾)。
b.扶蒋反共是美对华基本政策。(目的是建立亲美反动政府,控制全球战略;表现为命日本只能向国民党投降;军事、经济援助)。
2、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1945年8月)
(1)原因: a.蒋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反对内战的舆论压力。b.内战准备工作尚未完成。
(2)1945年8月,蒋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3)中共为何去谈判: a.尽力争取和平。
b.揭露美蒋反动派假和平阴谋。c.团结教育广大人民。
(4)中共提出三大口号:和平、民主、团结。
(5)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在美使赫尔利,国民党代表张治中陪同下(延安—重庆)。(6)1945年10月10日《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内容: a.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
b.国民党结束训政,实施宪政; c.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唯一落实); d.保证人民享有民主、自由权利。
但未解决:人民军队和解放区合法地位。
意义:是人民力量的胜利;共产党在人民面前表明争取和平的诚意;国民党在政治上陷于被动地位。
3、政治协商会议(1)1946初,在重庆召开。
(2)围绕政权和军队问题,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是争论焦点。
(3)全国人民压力,共产党努力,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合作,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会议。(4)决议内容:改组国民政府,召开国民大会,实施《和平建国纲领》,整编全国军队,制定宪法。
二.全面内战暴发
1946年6月,首先向中原解放区进攻,标志内战爆发。国民党在军事和经济方面占明显优势。毛泽东与美记者斯特朗谈话中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
解放区军民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1947年春,国民党重点进攻陕北、山东解放区,其中:
a.西北野战军“蘑菇”战术,三次战役。
b.华东野战军、孟良崮战役,全歼精锐部队整编74师3万多人。
三.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返攻和三大战役的胜利
1、战略反攻阶段
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陈赓、谢富治—豫陕鄂;陈毅、栗裕—豫皖苏,三军品字阵。这一年,战略反攻,对扭转全国战局起了决定性作用,也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到1948年敌我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2、三大战役(1948.9—1949.1 辽沈、淮海、平津)
(1)概况:国民党主力基本消灭;华东、华北、东北三大解放区;连成一片,为解放长江以南奠定基础。
(2)广大人民群众从人力、物力、财力支援前线。
(3)歼敌最多战役:淮海战役;参加两次战役的指挥员:林彪、罗荣桓(辽沈、平津)(4)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
四.新民主主义的伟大胜利
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春,河北西柏坡)
主要内容:a.党工作重心:乡村—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b.提出促进全国胜利的方针:胜利后党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由农业国—工业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c.警惕“糖衣炮弹”。
意义:解决了革命胜利之后,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2、《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订案
1949年4月周恩来、张治中以八项条件为基础于北平谈判,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国民政府4月20日拒绝签字。
3.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政府覆灭。★ ★重要的复习大题:会考说明P37材料题9。
第五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1949—1956)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
时间:1949.9
地点:北平内容:1.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2.选举毛泽东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为副主席 3.首都北平,改名为北京;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二.开国大典和全国领土的基本解放 1.开国大典:
1949.10.1,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A.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B.标志中国走上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C.冲破帝国主义东方战线,鼓舞了被压迫民族争取解放的斗争。
2.全国领土基本解放:
1950年夏,基本歼灭大陆的国民党残余军队和武装土匪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至此,除台湾和少数沿海岛屿,中国领土全部解放。
三.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 1.抗美援朝:
出兵原因: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结果:1953年夏,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以美军失败胜利结束
胜利意义:
A.沉重打击美国的侵略和战争政策 B.保卫朝鲜独立和中国安全 C.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
D.为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稳定的和平环境
2.土地改革:
时间:1950夏
内容: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结果:1952年底,全国基本完成了土改
意义:在我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
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和国家工业化开辟道路
3.镇压反革命
时间:1950年10月
经过:经过一年,基本肃清大陆的反革命残余,取缔娼妓、贩毒吸毒、赌博等丑恶现象
意义:社会秩序得到安定
以上三项统称建国初的三大运动,都起到了巩固新生政权的作用。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建国初严峻的经济形势: 国民经济崩溃
原因:帝国主义长期掠夺;国民政府、官僚资本大肆搜刮;战争的影响和破坏
2.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
A.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为国民经济恢复奠定了经济基础 B.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银元之战,米棉之战——1950年春,全国物价稳定。
财政经济由中央统一管理——收支、物资供求、现金出纳平衡
C.合理调整工商业——利于私营工商业的恢复发展。
3.结果:1952年底,国家财政经济取得根本好转
五.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3年,中共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规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
2.一五计划:1953-1957
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三大改造:
农业,手工业: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由低向高,自愿互利,1955年掀起合作化高潮
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受到农业影响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结果:1956年底,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意义: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六.“一五”计划工业交通建设的主要成就
1.一般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工矿业突出,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2.鞍钢无缝钢管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飞机制造厂;沈阳机床厂。
3.武汉长江大桥贯通。
4.康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
七.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
1.时间:1954年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北京召开。
2.内容: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国家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3.意义: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是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经验总结,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
★ 本章复习题:会考说明P39,材料分析题9,10,11
第六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56-1966)
一. 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
1.时间:1956年秋
地点:北京
2.内容:正确分析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确立的情况下——
A.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B.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 C.总任务
: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中国 D.经济建设: 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3.评价:八大路线是正确的,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一次成功的探索
二.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总路线: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原因:
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大跃进
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生产发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特点:1958年党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浮夸风、共产风、高指标、瞎指挥为主要标志,左倾错误泛滥。 危害:大跃进——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人民公社化——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影响其劳动积极性
3.评价: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建成社会主义的愿望,但对国情认识不足,夸大主观能动性,急于求成,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严重困难。
三. 三年经济困难及其原因
1. 反右倾斗争:1959夏,毛泽东在庐山会议发动批判彭德怀为反党集团的“反右倾”斗争,使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损害了党内民主生活,中断纠“左”的进程。
2. 三年经济困难的原因:1959-1961 A. 党内左倾错误的继续(包括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9年“反右倾”斗争)
B. 自然灾害严重
C. 苏联撕毁合作协议 D.
四. 七千人大会
1.恢复经济的八字方针:1960年开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2.七千人大会:1962年初,在京召开7000人参加的中央工作会议,总结“大跃进”经验教训,毛泽东等带头作自我批评,为反右倾中被错判的多数人平反。但政治上左的错误并没有得以彻底纠正。
3.结果: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五. 十年建设的突出成就
总体上看,成就巨大。建成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大庆、胜利等油田,石油已几乎自给。
成功实验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结晶牛胰岛素。出现王进喜、雷锋、焦裕禄、向秀丽等英雄模范。
★ 本章复习题:会考说明P49问答题第11题。
第七章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一. 二月逆流
1967年,王洪文为首的在上海开始夺权,即所谓“一月革命”,由此掀起了全面夺权风暴。
谭震林、陈毅、叶剑英等挺身抗争,批评中央文革小组的种种荒谬做法。力图抵制“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江青诬之为“二月逆流”,以资产阶级复辟逆流的罪名,迫害老同志,中央文革小组基本取代了中央政治局的职能。
林彪、江青一伙把刘少奇被定为“叛徒、内奸、工贼”,造成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二. 九一三事件
九大以后,林彪集团加紧争夺权力。林彪策划武装政变。阴谋败露后,于1971年9月13 日慌忙同妻儿叶群、林立果外逃,飞经蒙古人民共和国时机毁人亡,这就是“九一三事件”。客观上上宣告文革破产。
三. 周恩来,邓小平调整和整顿国民经济
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在批判林彪时,提出批极左思潮,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解放老干部等,各方面工作有了转机。到1973年,国民经济形势出现了复苏的局面。
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并采取有效措施抓经济建设,社会秩序趋于稳定,国民经济迅速回升。邓小平的全面整顿,实际上是系统纠正“文革”的错误。毛不能容忍,又发动了“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局势又陷入混乱。
四. 四五运动和粉碎四人帮
1976年1月,周总理去逝。北京和各地群众利用清明节掀起全国范围的悼念周恩来,痛斥
四人帮的强大抗议运动,这就是四五运动。四五运动为后来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
1976年10月主持中央工作的华国锋和叶剑英等一举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至此文革宣告结束。五. 文化大革命的性质和后果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的运动。它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建国以后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了。
★ 本章复习题:会考说明P41材料题第12题
第八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一.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目的:粉碎“四人帮”以后,人们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以来“左”的错误。当时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为了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主要内容:这次讨论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意义: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主义束缚;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主要内容: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拨乱反正,审查和解决一批重大冤假错案。
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是在这次会上开始形成的。
三. 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展开。
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全国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废除了
人民公社旧体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农村改革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1885年城市改革全面展开。主要内容:(1)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2)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四. 对外开放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 原则:平等互利。
目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开放的主要内容:(1)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2)扩大对外贸易;(3)吸引外资;
主要广东、福建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优惠政策。在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置经济特区。在我国逐渐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对外开放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改革开放推动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五. 中共十四大
1992年召开党的十四次全国代表大。 主要内容:
(1)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提出了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快改革开放,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2)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意义:为我国确立了迈向21世纪的行动纲领。
★ 本章复习题:会考说明P41材料题第12题;P4问答题第9题;
P50问答题第12题;P51问答题第13题;
第九章
一国两制和祖国的统一大业
一. 一国两制
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的运用。
二.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按80年代中英关于香港问题、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规定:香港、澳门设立特别行政区;社会经济制度50年不变;生活方式不变。
第十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成就
一.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新中国同邻近国家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二. 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1954年的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上五大国的地位参加。
1955年在印尼的万隆举行亚非国际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三. 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70年代我国外交工作有了重大突破。
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重新取得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定《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
★ 本章复习题:会考说明P47问答题第10题;
第二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要点及页码
1.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特点
P.12~13 2.甲午战争
P.17~29 3.中国近代早期思想家(我只能勒个去)
4.洋务运动
P.44~48 5.日本的明治维新(什么都没有)
6.戊戌变法
P.48~54 7.中国人民反抗外国的侵略
P.29~38 8.清末新政
P.56~57 9.中国近代的思想论战
P.60~62 10.辛亥革命
P.55~72 55、65、70 11.北洋军阀
P.67~69 12.新文化运动
P.95 13.五四运动
P.101 14.俄国革命(根本找不到)
第四章
15.陈独秀(太离散)
第四章 16.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P.108、112 17.中国共产党的左倾错误
P.132~134 18.中华苏维埃
19.世界反法西斯
P.78 20.两条抗战路线
P.149、151 21.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P.126 22.国民党的演变
23.第三条道路
P.184 24.中国近现代土地问题的解决方案及作用
P.124、129、131、177 25.统一战线
P.154 26.民主党派
P.181 27.政治协商会议
P.186、189 28.“三三制”原则
P.156 29.三大法宝
P.193 30.各种建国方案
P.189 第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主张继续实行地主阶级、买办的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建立以国民党一党独裁的政府。(这条可以放在下条理解))
第二是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他们是要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便是资本主义得到自由和充分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以第三派主张的,各党联合包容,确立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政府)
第三是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他们主张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首先进行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便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并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逐步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际就是共产党一党独裁)的政府。)
31.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总路线
P.217 32.三大改造
P.218~233、231 33.三面红旗
P.242 一九五八年中共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在一九六○年五月以前曾被称作“三个法宝”,五月以后又称为“三面红旗”。历史的检验已经证明,“三面红旗”是“左”的指导思想的体现,不是引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走向胜利的旗帜和法宝。在总路线指导下发动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不但给我国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困难,而且还损害了党的建设。对“三面红旗”的产生、发展及其基本思想进行再认识,吸取历史教训,是有现实意义的。
34.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
35.中国近现代有纪念意义的历史事件
P.附录 36.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导人更替(讲不清> <)
1、执政党最高领导人
毛泽东1949年10月-1976年9月 华国锋1976年10月-1981年6月 胡耀邦1981年6月-1987年1月 赵紫阳1987年1月-1989年6月 江泽民 1989年6月-2002年11月 胡锦涛2002年11月-2013
2、国家主席
毛泽东1949年10月-1959年4月 刘少奇1959年4月-1969年11月 李先念1983年6月-1988年4月 杨尚昆1988年4月-1993年3月 江泽民1993年3月-2003年3月 胡锦涛2003年3月-2013 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落足点
37.十一届三中全会
P.267 38.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P.15 39.改革开放中的经济特区
P.270 40.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是孙中山领导的。他首先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完成的。经过北伐、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并且从新民主主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取得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这是中国从古未有的人民革命的大胜利,也是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的具有世界意义的大胜利。
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这是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开始的新的革命。在建国以来革命和建设成就的基础上,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的蓬勃生机和活力,为全世界所瞩目。
百年巨变得出的结论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才能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第三篇:上海历史会考中国近现代史笔记
中国近现代史第五分册考纲
第1课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一、19世纪40年代以前的中国与世界B
1、中国:逐渐衰落,危机四伏
1)政治: 封建专制,矛盾激化; 2)经济: 自给自足,国库亏空; 3)文化: 儒家思想,文化专制; 4)军事:军备废弛; 5)对外关系: 闭关锁国,夜郎自大,沉醉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
2、世界:迅速崛起,殖民扩张 1)政治: 资本主义制度确立(英:君主立宪),巩固发展; 2)经济: 工业革命完成(英: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建成现代工业体系,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3)文化: 启蒙思想; 4)对外关系: 海外贸易和全球殖民扩张(英:“日不落帝国”)。
二、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A
1、战前的中英贸易:出超→鸦片走私
19世纪40年代以前,在正常的中英贸易中,中国一直处于出超地位。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大肆走私鸦片。
2、鸦片泛滥造成的危害:严重危害了清王朝的统治
摧残身心健康;白银大量外流;造成严重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
3、虎门销烟:战争导火线(直接原因)
1839年6月,林则徐将收缴的110多万公斤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这一壮举,把禁烟运动推向高潮,也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
三、《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B
1、鸦片战争
1)时间:1840年 2)根本原因:英国为扩大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在全球范围内殖民扩张。
2、《南京条约》 1842年英
1)割地:香港岛; 2)赔款:洋银2100万元; 3)五口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4)关税自主权:协定关税——中国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须与英国协商; 5)附约: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
四、《南京条约》的影响C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也开创了以条约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恶例。引起中国社会的一系列变化:
1、社会性质:中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迭遭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史的开端);
2、经济结构:一方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另一方面促进了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
3、社会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演化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4、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成为中国人民肩负的两大历史任务,中国的历史进入民族民主革命时期;
5、思想文化: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一些有识之士继承并发展了明清之际讲求“经世致用”的传统,主张向西方学习,呼吁变革。魏源编著《海国图志》一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是鸦片战争时期强国御侮的时代强音,也是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先声。自此,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逐渐成为近代中国思想变革主潮。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A 1856年10月,英国利用“亚罗号事件”,蓄意制造事端,发动战争。随后,法国也以“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出兵中国。因这次战争的实质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所以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又称“英法联军之役”。
二、火烧圆明园A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三、《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B
1、《天津条约》 1858年英、法、俄、美 1)十口通商:增开牛庄(营口)、汉口、九江、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 2)主权: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自由航行; 3)外交: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 4)赔款:赔偿英国白银400万两、法国200万两。
2、《北京条约》 1860年英、法 1)外交:《天津条约》完全有效; 2)通商口岸:增开天津为商埠; 3)割地: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归入英属香港界内; 4)赔款: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白银800万两。
3、影响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批不平等条约,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一、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A 洪秀全成立拜上帝会,以传教为名,组织群众,发动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点燃了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的烽火。
二、洋枪队A 上海地方官绅与英、法侵略者相互勾结,组织“洋枪队”进行抵抗。
三、湘军与淮军A 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编练了湘军,李鸿章编练了淮军。第4课洋务运动
一、洋务派代表人物A 主张兴办洋务的官员被称为洋务派,其代表人物,在朝廷有奕訢、文祥,在地方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洋务派以“师夷长技以自强”相标榜,开展了历时30多年的洋务运动。
第四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要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要点
*明确“三个选择”:近代以来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P1
上编综述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影响后果)P9-112、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和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P11/16/17/18
第一章
1、资本—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中国的四大表现;各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如割地赔款丧权情况)P20-302、近代中国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斗争的意义及失败的根本原因;P32-35
第二章
1、太平天国方案:《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及其失败原因P42/452、洋务运动的目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洋务军用和民用企业)、历史作用及其失败原因P46-493、戊戌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康梁严谭)、历史意义及其失败原因P50/55
第三章
1、辛亥革命的历史条件P58-592、兴中会、同盟会P59-60;革命宣传的代表(章邹陈)P603、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P61
4、革命与改良的论战P62—6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P66
5、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为什么毛泽东说辛亥革命既成功了又失败了?)P67—72 中编综述
1、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的三种政治力量及其分别提出的三种建国方案 P912、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即第三条道路、中间路线)走不通的原因P93
第四章
1、五四运动的特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即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开端P1042、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意义P110-115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新局面P115-1194、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大革命中的作用P119
第五章
1、八七会议;中国共产党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三大武装起义P126—1272、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革命新道路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P127-1333、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党内出现的三次“左”倾错误及其原因P1334、遵义会议;长征精神的内涵P135/137
第六章
1、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P142-1432、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P145/146/1473、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几次大会战;抗战初期国民党军事失败的原因P149-1504、中国共产党成为全民族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P151-1635、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P166/167
第七章
1、全面内战爆发(1946进攻中原解放区);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陕北与山东);战略反攻(1947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P173/1752、三大战略决战(1948辽沈、淮海、平津战役)P1863、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P192/193
注:讲课和考试重在上编中编,下编学生自学。
第五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
1.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这种小农经济曾有利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但同时又束缚和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具有较强的排斥力和抵抗力。中国封建政府还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鼎盛时期,但同时也走向了封建社会的末世。到了鸦片战争前夜的嘉庆、道光年间,清王朝衰相尽显,潜伏着许多危机,而且闭关自守,固步自封。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3.近代中国诞生的新兴的被压迫阶级是工人阶级。
中国资产阶级也是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
4.近代中国,在复杂的社会矛盾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第一章
5.俄国利用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机,于
1858年胁迫黑龙江将军奕山与之签订《瑷珲条约》,割去黑龙江以北60万平方公里领土。
1860年,通过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割去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领土。
1864年.强迫清政府签订《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去中国西北44万平方公里领土。
1881年,通过《改订伊犁条约》和5个勘界议定书,割去中国西北7万多平方公里领土。
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去中国台湾全岛及其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
6.英国人赫德自1863年任总税务司开始,直到1908年回国,掌握中国海关大权达49余年之久。
7.帝国主义列强并没有能够实现瓜分中国的图谋。其原因和在?
重要原因: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 根本原因:中华民族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第二章
8.《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9.《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是起义农民提出的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10.《天朝田亩制度》的主张,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
11.洋务运动的目的: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维护封建统治。12.洋务运动的思想是中体西用。主张“自强”、“求富”。13.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14.资产阶级维新派
以康有为、梁启超、谭翤同、严复等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采取了下列行动宣传维新主张,即:
(一)向皇帝上书。康有为“公车上书”
(二)著书立说。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变法通议》,谭翤同《仁学》,严复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
(四)办学会。著名的有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等。
(六)办报纸。梁启超主笔的上海《时务报》、严复主办的天津《国闻报》以及湖南的《湘报》。第三章
15.1906年起正式废除科举考试。
16.1894年11月,孙中山到檀香山组建了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立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17.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革命军》,陈天华《警世钟》和《猛回头》。
18.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同盟会以《民报》为机关报,并确定了革命纲领。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孙中山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20.1911年4月27日举行广州起义,七十二烈士的遗骸被葬于黄花岗,史称“黄花岗起义”。
21.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2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23.1913年3月,袁世凯指使心腹收买刺客暗杀了宋教仁。7月至9月,又以武力镇压了南方七省国民党人的“二次革命”。24.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第四章
25.袁世凯当权时,北洋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在形式上是统一的。
26.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这个运动是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开始的。27.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李大钊。
28.1919年5月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这个运动是在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9.五四运动开始时,英勇地出现在斗争前面的是学生群众。这时,运动突破了知识分子的狭小范围,成为有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范围的革命运动了。斗争的主力由学生转向了工人,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到了上海。
30.五四运动使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五四运动成了中国革命的新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
3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举行。
3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
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党,是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旧式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使得一切反动势力感到深深的恐慌。
33.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孙中山主持下在广州举行。大会通过了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因而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大会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这样,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就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34.1926年7月,以推翻北洋军阀统治为目标的北伐战争开始。北洋军阀主力为吴佩孚、孙传芳。第五章
35.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并选出了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八七会议开始了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折。
36.从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之前,“左”倾错误先后三次在党中央的领导机关取得了统治地位。第一次,“左”倾盲动主义。第二次,“左”倾冒险主义。第三次,“左”倾教条主义。
37.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遵义会议开始确定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第六章
38.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南方的红军和游击队,除琼崖红军游击队外,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
39.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40.1940年8月至12月初,八路军总部调集100多个团共20万人,对华北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以破袭敌人交通线为重要目标的进攻战役。这就是百团大战。
41.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42.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即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各占1/3.这样做,可以容纳各方面的代表,团结一切赞成抗日有赞成民主的各阶级、阶层。第七章
43.1945年10月10日,蒋介石毛泽东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1946年1月10日,国共双方下达停战令。
44.在全面内战爆发的前夕,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决定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在此之后,通过开展清算斗争等,到1947年下半年,解放区即有2/3的地区基本上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45.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剿匪。46.中国七届二中全会的决议和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构成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基础。
47.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