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及反思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仪化三小
杨晓薇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9页例
1、第60页“想想做做”。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和掌握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能根据个位相加是否进位,估计出两个两位数的和是几十多。
2、使学生能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感受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初步的比较、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增强数感。
3、在探索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获得一些学习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正确估算、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小朋友,现在春暖花开,郊外可美了,和老师一起郊游去!
出发!看,这儿有几个小朋友在跳绳,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1)小红跳了多少下?问:你是根据哪些条件提出这个问题的?你能完整地说一遍吗?
(2)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出示:小军跳了多少下?你能像xx小朋友一样完整地表达吗?
怎么列式呢?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5+23= 45+28= 这两道算式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我们一年级时是用竖式计算的,在实际生活中,这样的题常常要用口算来解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二、教学新课,探索算法。
1、学习不进位加。
谈话:先看45+23,你准备怎样口算?先自己想一想,算一算,想好了再说给同桌听一听。
指名回答,交流算法:
算法1: 5+3=8,40+20=60,60+8=68(相机说:这种算法跟竖式计算方法是一样的)
算法2:40+20=60,5+3=8,60+8=68(相机说:口算可以从十位算起)算法3:45+20=65 65+3=68(如学生不能想到,引导:能不能用45直接加上什么数呢?)
算法4:45+3=48 48+20=68 „„
我们来看看这些算法:算法1是竖式计算的方法(隐去),算法2要用三步才能算出得数,而算法
3、算法4只用两步就算出得数了,怎样简单?(隐去算法2)我们再来看看这两种算法(算法3和4),按照视觉顺序,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什么位的数?所以,哪种方法更好一点?(隐去算法4)强调:对了,口算加法一般从十位算起。
像这样的方法你会说吗?谁来用这样的方法说一说45+23的口算过程。指名2-3人回答,第1人说时板书:先算:45+20=65,再算:65+3=68。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指1人说一说,最后集体说一遍。
学生在作业纸上填得数、单位、答句,集体口答。
2、学习进位加。
谈话:再来看45+28这道算式,你有信心用这样的方法口算出得数吗?先自己思考一下,独立算一算,在作业纸上写一写,再和同桌说一说。
全班交流,得数是多少?怎样算的?
指名1-2人回答,第1人回答时师板书:先算:45+20=65,再算:65+8=73。同桌间再说一说口算过程。再指1人说一说。集体口答。
3、比较两道题。
谈话:刚才我们分别口算了45+23和45+28这两道题,这两题在口算时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呢?和你的同桌讨论讨论。
指名回答。
指出:这两道题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都是45加二十几,口算时都可以用先加几十,再加几的方法算出得数。(板书:方法:先加几十,再加几)不同的地方是第一题是不进位加,第二题是进位加,个位相加满10了,得数就比上一题多了1个十。所以口算时,还要注意不进位和进位的区别。
三、应用巩固,提高能力。
1、花丛探秘。(想想做做第1题)
呀,这些花真漂亮,花丛中藏着什么秘密呢,咱们来看一看吧!(1)比较探索。
出示:32+50= 指名回答。出示:82+7= 指名回答。
出示:32+57= 指名回答,并说口算过程,课件展示口算过程。引导发现:把32+57的口算过程和第1、第2道算式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2)应用。
还有一组题,你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吗? 出示:26+40= 指名回答。出示:66+9= 指名回答。
出示:26+49= 抢答。问:你怎么这么快就想出得数的?(3)拓展。
出示:14+56= 问:看着这道算式,你能知道前两道算式是什么吗?看谁能最快地写出前两道算式,并算出得数。
生在作业纸上写,展示几名学生作业。
2、摘蘑菇。(想想做做第2题)
看,这里还有蘑菇呢,算出得数摘下它们!
23+36 25+62 26+42 28+36 25+69 26+44 生在作业纸上完成,指名回答。第一组题问怎么算的。问:我们看每组两道题十位上的数相同,为什么第二题得数十位上的数都比第一题多1?
3、估算比赛:蝴蝶采花粉。(想想做做第3题)
下面我们就专门来练习这个本领。有两个花丛,左边六十几,右边七十几,根据小蝴蝶身上的算式帮小蝴蝶找到该去的花丛,举左右手表式,左手表示六十几,右手表示七十几。
题目逐题出示: 54+14= 38+34= 39+25=
43+26= 23+51= 32+39= 估算好后,生在作业纸上算出每道算式的得数,集体对照。再把算出的得数和估计的得数进行对照,明确:估计的结果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计算的结果是不是正确。
4、买玩具。(想想做做第5题)
哇,郊外还有玩具店呢,来看看都有哪些玩具啊? 飞机 汽车 轮船 布娃娃 37元 42元 29元 16元
(1)快速的估计一下,如果买一架飞机和一辆汽车,七十元够吗?至少需要几十元?买一艘轮船和一个布娃娃至少需要几十元呢?
(2)你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呢?思考一下,说给大家听听。指名说,再指名解答。
5、小博士。
咦,这儿在评选做题小博士呢,你有信心当选吗? 36+2□=5□,□里可以填(),指名回答,说说理由。36+2□=6□,□里可以填(),指名回答,说说理由。
五、总结。
郊游结束,小朋友们静下心来想一想,这节课咱们学了什么?怎样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呢?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吗?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心得:
1、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的学习更高效。这节课我以郊游活动为主线,每个教学环节都是郊游活动中的小场景:观看小朋友跳绳比赛、花丛探秘、摘蘑菇、帮助小蝴蝶采花粉、买玩具、争当小博士,将有趣的生活情境和无趣的数学知识、数学题结合起来,始终吸引着学生的眼球,调动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自主的探索空间让学生的思维更活跃。在探索45+23口算方法时,我没有直接介绍口算方法,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和同桌讨论交流,让学生在主动、互动中找出不同的口算方法。在交流口算方法的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说出不同的算法,说清楚口算时的思考过程,讲清楚道理。学生的思维真的是不可小觑,居然想出了6种算法;然后对6种口算方法进行比较,找出最优口算方法。虽然最后只选择了一种最优算法,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发展比直接告诉他算法要多得多。
3、新颖的习题改编让学生的体验更独特。书中习题可以按部就班逐条完成,也可进行一些练习形式上的创新,学生从中获得的感受和体验肯定截然不同。本节课,我对“想想做做”中的习题进行了一些小创新。第1题(花丛探秘),我设计了三个小层次。第一层次:比较探索。逐条出示第一组题的三道算式,引导学生找出题组中的奥秘:
一、二两道算式其实就是第三道的口算过程。第二层次:应用。让学生先算出第二组题的一、二两道算式,再根据之前的发现快速口算第三道算式。第三层次:拓展。出示第三组题中的第三道,让学生编写出前两道,在这样有趣、有坡度的练习过程中,学生又进一步地巩固了口算方法。第3题(估算比赛,蝴蝶采花粉),我设计了帮小蝴蝶找该去的花丛这一游戏形式,来训练学生的估算能力,既有趣又较好地兼顾了所有学生进行有效练习。第4题(买玩具),我增加了一种玩具,并将问题进行了一点改编,使得今天所学知识和生活联系更加紧密。
第二篇: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教学反思
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教学反思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92页的内容,其教学目标是要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能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紧扣教材,创设了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情境,做到了备教材,备学生,备生活的要求。在该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关注一下几方面:
一、关注新旧知识的衔接与迁移
复习旧知,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是进行知识衔接与迁移的必要手段。因此,我抓住学生喜欢春游的特点,设计了在春游路上扫清障碍这一环节来复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为学习新知识做了很好的铺垫,并自然的引入了新课。
二、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时,创设适合的情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好的情境能让学生尽快地融入到教学中来。教学时,我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境:清新的早晨,沉睡了一夜的小岛醒了,清清的水,绿绿的树,猜!是谁在唱歌?(小鸟)是呀,小岛多美啊!可美丽的小岛却在海中央,我们怎么去呢?进而自然地引出设计乘船安排及登船游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和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同时也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三、注重交流,亲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
交流是学生的天性,学生总愿意把自己知道的与别人一起分享。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相互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本节
课把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教学放在坐船这样一个问题情景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问题。想办法把两位数变成整十数和一位数,这样两位数加两位数就变成学生都会口算的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了,顺利完成了口算技能的迁移。同时,允许算法多样化,体现数学的个性化,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有了充分的时间思考、交流,学生自然学得轻松,学得主动。
四、练习形式多样化
活泼多样的练习形式,使学生在掌握和巩固计算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带来的乐趣。因此,我精心设计了两道练习题:
1、小鸟找家。
2、选择你喜欢的两件商品,算一算一共要花多少钱。这样不仅巩固了口算的方法,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是学习的主人。不足之处:
一、教学时,不该局限于教材的编排,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设计乘船的不同方案,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思维,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二、注意规范自己的语言,如:教学中把“一艘船”说成了“一只船”。
三、加强学习,注意对多媒体的使用。本节课如果能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有声有色的教学环境,会赢得较多的教学时间,增加教学容量,同时又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保持兴奋、愉悦的心理状态,更有利
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堂课结束了,并不等于自己的教学行为结束了,我们只有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课堂,反思自己的教学,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第三篇:《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
《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
汤有勇
我的教改课安排在星期三上午第一节课,讲的是《口算两位加两位数》。
一、没有给孩子留出自己充分动脑思考的时间
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时当我问学生:谁会列算式(指名汇报列式)学生回答:26+12=38(只)(板书)
我没有给全班学生自己动手用小棒摆一摆,自己动脑想一想的时间,而是直接向这位学生说:“算得有对又快,说说你是怎样口算的?”这个学生说完,接着又找2~3位学生,同桌互相说,全班齐说。然后说谁还有不同的口算方法?„„
这个环节如果改成下面的设计效果更好。
师:这道题怎样口算呢?自己想一想,然后三人小组说一说,也可以用小棒摆一摆。学生汇报,同桌互相说,全班齐说。
虽然只是多了一个小动作,但这样能充分地让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
二、总认为一年级的孩子不会说,不敢大胆放手
讲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即用竖式计算时,我唠叨的太多,明显出现了抢学生话的现象。本来设计这个环节时,我想通过边示范边问问题让学生回答。可是当我听到学生说的不完整的话,看到孩子们不知如何回答而疑惑的表情时,我就忍不住开始了自己的滔滔讲解。但自我还是觉得话不多,看来真的管好自己的口,该学生说得就让学生说,要让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三、课堂上问题讲解不到位,强调知识点不死
讲解用竖式计算时,重点是让学生明白“相同数位要对齐”,我示范写两个加数和“+”时还记得强调这一点,可是在书写最后结果时,却忘记了说明,只是当学生说出6+2=82+1=3时,我直接把8写在了个位,3写在了十位,并没有先问学生8和3应该写在哪个位置。
四、注重自己教学课堂上的小细节
自己一些不在意的小动作很影响课堂的美感,比如用手
抹黑板,看似无意,但可能影响到孩子们以后上台板书时也出现此类现象,应当引起注意。
2011年春学期
第四篇: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教学反思
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教学反思
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教学反思1
《两位数加减两位口算》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以及两位数笔算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
这节课的知识点比较容易掌握,重点是要学生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我们知道口算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只依靠记忆、思维和语言进行计算直接得出结果的计算方法和方式。虽然口算的结果是外显的,但口算的思维过程即是内隐的。也正因为口算过程的内隐性,所以也就有了口算方法的多样性。新课程标准里也提到:“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因此,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更多的注重了对学生算法多样化的教学。
一、“23+31”教学片断(1)
师:你是怎样计算23+31的?
生1:先算20+30=50,再算3+1=4,最后算50+4=54.,所以23+31=54。
生2:先算23+30=53,再算53+1=54,所以23+31=54。
生3(按捺不住):老师,还可以这样算,先算20+31=51,再算51+3=54,所以23+31=54。
生4:我先算30+30=60,再算60-7=53,最后算53+1=54,所以23+31=54。
分析:倡导算法多样化是基于原来的计算教学中“计算方法单一、过于注重技能的发展、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等问题提出来的,主要着眼于让学生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因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适当引导学生:“你是怎样算的?”从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他们自主交流,为自己选择合适的算法,这也为不同的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注重算法的'多样化,但并不是像解决问题一样“一题多解”,算法越多越好,这也是很多人对算法多样化产生的一个误区,就像上面所曾显得学生算法,虽然提出的方法很多,但是不难看出,有些算法过于繁琐,或是思维层次由高到低,其实这与算法多样性目的是不相符的,因此,在学生提出多种算法后,我又加强了学生对算法优化的学习。
二、“23+31”教学片断(2)
师:刚才这几种算法中,你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
生1:我喜欢用第一种方法。
生2:我喜欢用第二种方法。
生3:我喜欢用第三种方法。
生4:我喜欢用第四种方法。
师小结:我们今天主要学习用第一种和第二种方法来进行口算,第三种方法在算理上和第二种是一样的。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两种方法的计算过程,然后用这些方法来做下面各题。
分析:在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算法有多种多样,作为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合适自己的算法。在这节课中,学生之前所说的方法较多,可以看出,方法2和方法3是同一类,方法4在计算思路比较麻烦,因此我适时引导学生选择运用普遍口算方法,其实也是帮助学生优化算法,正是教师的有效引领,让学生经历了从多样化到优化的过程,学生择善而从之,这是“优化”带来的反应,是学生“选择”的结果。
新课标指出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它的目的其实也就是对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尊重,有利于培养学生高水平的数学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的意识。但是我认为算法多样化不是没有目的性的将所有算法堆砌在一起,因此在这节课设计中,我不仅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还要引导学生优化算法,在多中选优,真正学会普遍使用的计算方法。
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教学反思2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在联系口算过程中能理解到竖式计算时的学法,虽说前面内容的基础打的很好,但也存在很多不足:
1、数位不能对齐,造成计算错误。
2、横式上的得数不写。
3、有的学生在写竖式时,总是把数字或符号抄错。
4、有的学生竖式时写对了,但在具体计算时把减法当加法在做,或把加法当做减法在做。
5、有的学生口算后把答案写在竖式上,还有的`学生先在横式上口算答案,再列竖式计算,造成横式和竖式两种答案。
6、有的学生当个位算好后,忘了进1或退1,造成十位计算错误。
7、还有一部分学生20以内的加减法不过关,造成笔算结果错误,如12—9等于1,4+9等于15。
反思我的教学行为,有经验也有失误:
1、我觉得规范学生的书写时非常重要的,小到竖式从哪个位置开始写起,画横线用直尺画,都要严格要求,为此,学生的竖式写法规范、整洁。
2、在计算时,很多学生受口算方法的影响,从十位算起,通过具体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练习,逐步使学生明白,笔算加减法时,从个位算起比较简单。
3、与两位数加两位数相比,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对学生来说更难些,所以小棒的操作不能忽视,只有借助摆小棒,拆小棒这一系列的直观操作,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退位的算例,正确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的笔算,可是由于学具(小棒)学生准备不齐,我临时采用了在黑板上画小棒,给学生理解从十位退1到个位做10的算理造成难度,在学生笔算退位减法时,很多学生退位后十位上计算错误。
改进措施:
1、加强平时练习,使学生熟能生巧。
2、规范竖式的写法,严格按要求去做,写进位点,退位点。
3、对2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加强联系,减少错误。
4、逐步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做到数字搬家不出错,数学教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让他们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去探究,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该放手学生自己去比较、分析,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或心服口服的认同书本上相对较好的方法。
这几节课,让我深深地感到,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耐心,要把机会让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在启发中互相创新,在启发中激起探究的热情。
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教学反思3
一、吃透教材,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提炼自学重点。
我在认真研读了教材、教师用书和课标后,提炼出本节课的自学重点是: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的口算。我一直觉得自学重点的提炼不同于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概括,因为自学重点是让学生看的,并让学生围绕自学重点进行自学的,所以一定要贴切学生的语言,让学生明白易懂,放在心上,整节课都能紧紧围绕自学重点,绝不能照搬教学目标重点知识技能目标或教学重难点。其次一定要紧紧围绕本节课的重难点提出一个自学重点,绝不能贪多求全。出示自学重点后,让学生各自轻声读两遍,重点就是鼓励学生去探索不同的口算方法,然后帮助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口算。从五个环节来看,本节课大多数学生都能紧紧围绕自学重点来开展自学、讨论和交流的。
二、掌握自学方法,紧紧围绕自学重点进行个人自学。
“引导自学”型课堂最关键的环节就是个人自学,只有有效的个人自学,才能进行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个人自学的效果直接影响着一节课的实效性。如何才能做到有效的自学?首先就要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我们班从一年级开始训练自学方法,我概括出六个字:看、圈、想、做、问、查。在学生没有掌握灵活的自学方法之前,这些机械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本节课我也是要求学生围绕这六个字进行个人自学,并且强调围绕教材39页上面的两个问题(①你是怎么口算的?②比较两题计算时,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进行认真思考,并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在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口算两道题时,使用的方法都是受到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的思维定式影响,个位加个位,十位加十位。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我的要求也不同,每组的1号一般都是成绩较差些的学生,他们能用这一种方法正确口算,对于他们来说就已经完成自学任务了,对于2、3号,成绩中等或偏上的学生,我就要鼓励他们再想出一种口算方法,对于4号小组长也就是每组中成绩优秀的学生,我的要求更高,鼓励他们想出尽可能多的口算方法。在思考第二个问题时,很多学生没有关注计算时的相同和不同,而是简单的看到两道口算题的第一个加数都是 44。我适时给予点拨,指出比较两道题在计算过程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不是让我们比较这两道算式题。可是我发现经我这样的点拨后,不少学生都不知道如何去思考。我只看到李善宇、罗世祺等几个同学写出“算法相同”,可以看出这几个学生已经明白了,就是表述上不准确,应该是同一种口算方法的算理是相同的,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很难有这样准确的概括能力。还有少数几个同学跟我的ppt呈现的一模一样,我估计是在我上课之前用曙光小学的班班通,不太熟悉,所以就演示了一遍,细心观察的同学就看到了我还没呈现的ppt内容了。纵观这一环节,每个学生都紧紧围绕自学重点认真自学,探索口算方法,虽然不同层次的`学生收获是不一样的,后进生收获的是一种方法,成绩优异的探索到好几种口算方法,但是不同的学生在这一环节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新知识,这正是“引导自学”型课堂最大的魅力。对于个人自学环节,我的任务就是不断的巡视,关注到各个层次的学生的个人自学情况,并进行适时点拨,可惜我的点拨不够明确,没能给学生更好的指导。
三、加强常规训练,开展有序有效的自学交流。
在训练小组讨论常规上,虽然我已经花费了很多精力和时间,基本能做到有序讨论,至于有效,还需要努力。本节课在小组讨论中,我发现在讨论口算方法时,每组基本都有一两位学生只使用了一种口算方法,而另外的口算方法都是小组长直接告诉的,没有经历探索的过程。全班交流我还是采取了一组同学进行集体汇报,其他小组给予补充。我这么做目的有两个:其一,学生可以得到充分的锻炼,尤其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其二,尽量避免单生提问,传统课堂回潮,因为年轻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是有限的,经常为了能让教学顺利开展,就会加强控制,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可是本节课的全班交流我选择了最好的一组进行展示,基本上把两道题的口算方法都已经汇报了,只有陆子杰补充了第二题口算方法:44+40=84,84-2=82.其他同学只好做了观众。汇报的小组提出的问题是“用什么方法可以检验我们口算是不是正确的呢?”学生根据以往学习笔算时的经验,提出多种检验方法,比如再算一遍,用减法验算还有估算。接着让其他小组提问题,韦皓小组提出的问题是“哪一种方法能又快又准确的口算?”罗世祺立即就说:“用你喜欢的方法就可以”我为了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没有抓住学生在课堂上的精彩生成,就结束了全班交流。
四、紧扣重难点,教师做少而精的点拨。
本节课,我围绕重难点设计了两个点拨:点拨一,比较不同的口算方法,找出相同点?就是让学生发现我们都是利用拆数的方法,把一个或两个加数拆分成几十和几,然后转化成两个或三个简单的口算题进行口算,能进行又快又准的口算,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点拨二,我们可以用估算来检验口算的结果是不是正确的。通过这样的点拨,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本节课我是在全班交流后单独进行点拨的,效果不太好。应该在学生汇报口算方法时,就立即进行点拨,渗透“转化” 数学思想,同时表扬陆子杰同学的方法,也可以用凑数这种方法来口算。汇报小组提出“有什么方法可以检验口算是不是正确的?”有同学补充说:“可以用估算”,我应该立即抓住这样精彩的课堂生成,追问学生“我们该怎么估算?”或“这两道口算题在估算时有什么不同?”这样穿插在全班交流时的点拨,才能引起学生最大的关注,否则在交流后再来点拨,就不够突出,很难引起学生的注意。
五、形式多样,层次不同的巩固练习。
本节课“想想做做”共有七道题,题量较大,形式单一。所以我进行的大胆的尝试,形式上有所突破,我整理了三类题目:基础练习、解决实际问题、拓展练习,前两期是必做题,拓展练习是选做题。内容上我也进行了改变,第一题是连线题,加强学生的估算意识;第二题是先让学生估算,再进行题组对比练习;第三题解决实际问题,第四题拓展练习让学生自己编五道得数是六十多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算式,还有就是在方框里填合适的数,拓展练习的题目没有确定的答案,鼓励学生分散思维,寻求不同的答案。在巩固自学环节,少数学生能完成所有题目,也有少数学生必做题都没有完成,大多数学生都能基本完成。我点拨了解决实际问题,基础练习题在小组里订正。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我意识到“引导自学”型课堂值得我去探索,去实践,去反思,只有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才能还课堂给学生,还学习给学生。课堂教学的精彩不是靠教师来“表演”,而是让学生去演绎。
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教学反思4
上完这节课,感触很多,关于学生的、自身的和新课程标准的,好的或者不好的。简单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生活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学生感知事物、获取知识、追求和探索新问题、发展思维的强大内驱力,而对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最好的激发是诱发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在这节课上,通过创设一个完整的情境——小浪底之旅,用新鲜的话题,美丽的风景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为学生的学习研究搭建良好的平台。
关于范老师提到的此类情景创设有欺骗学生之嫌的问题,在设计课时,我也考虑到了,但只是觉得这样创设情境不太合适,并没有找到问题的突破口,这样的情境对于天真、爱幻想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勉强奏效,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的增加,会渐渐对此类假设性的情境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烦情绪。这一点也是有待于改进的地方。
二、重视基础知识的`形成和掌握,使教学目标落在实处。
一节课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是永恒的主题。在课改过程中,我们既要体现改革的基本思想,也要继承过去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学生达到基本教学目标。这节课中,展开部分主要采用算用结合,以用促算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如:首先电脑出示学生去小浪底游玩的热闹场景,给出每个班的人数和船的限乘人数,引出本节课内容,让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三、充分把握学生,提出多种预设。
“算法多样化”是课改倡导的新理念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有很多的想法,所以课前我把学生可能会用的口算方法列出来,这样在课堂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和引导。如在教学“37+38”的口算方法时,由于学生方法比较单一,我又补充一种我自己认为比较有价值的方法“37+40-2”,学生又类推出了“40+40=802+3=580-5=75”的方法,这对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还有一些问题是我没有预想到的,如:在计算一年级两个班、二年级两班的总数之后,得出此方案不可行,我设问:那我们该怎么乘船呢?我以为学生会重新设计方案,但一部分学生马上说从二年级的75人中抽3人和一年级坐同一条船。学生能想到这种方法有点出乎意料,我觉得提出这种方法的学生比较善于动脑思考问题。
这节课上除了以上这些情况外,还有一些问题,如:没有根据学生的思维及时调整教学预案,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学习、研究等。我觉得这些与自身素质有关,有待于今后继续努力,不断提高。
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教学反思5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基础上进行的。掌握这部分口算,不仅在实际中有用,而且是以后学习笔算的基础。通过实际教学,感触颇深,反思如下:
一、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时,创设适合的情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好的情境能让学生尽快地融入到教学中来。因此,课堂上由买玩具引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这样一方面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感知口算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
二、注重交流,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
交流是学生的天性,学生总愿意把自己知道的与别人一起分享。根据这一特点,在课堂上我要求学生说说自己口算的过程,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口算方法多样化
(1)44+25
①40+20=60,4+5=9,60+9=69
②先算44+20,再算64+5=69
③先算44+5,再算49+20=69
④先算25+40,再算65+4=69
(2)25+38
①20+30=50,5+8=13,50+13=63注意: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
②先算25+30,再算55+8=63
③25+8=33,33+30=63
允许算法多样化,体现数学的个性化,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口算方法
四、练习形式多样化
多样的练习形式,使学生在掌握和巩固计算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带来的乐趣。
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教学反思6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如果只要求正确计算得数并不难,但是要求学生又快又准地用最恰当的方法计算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我觉得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优化算法。算法多样化不是一题多解,而是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体现。我们的学生由于生活背景不同,知识经验不同,所以对于相同的问题,解决的方法也不一定相同,这时学生便需要教师的肯定、激励和引导。最后让学生自主地去比较、选择和完善自我。
教学时我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从主题图中观察到:二年级的学生正在码头上整装待发;从学生的说话中了解到,他们是去鸟岛参观;从各班的标牌上观察出各班的人数;当学生发现船上有限乘68人时,学生就会从各种角度去说明“限乘68人”的意思。接下来对于乘船问题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也从而列出了许多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题,再让学生自己归纳口算的方法,最后全班学生通过比较得出哪一种算法既方便正确率又高。
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教学反思7
1、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和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教师的作用,特别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之间的关联方面,在于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的机会,在于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情境与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去讨论、思索,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想法,遭遇“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教师就要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恰当点拨、引导,使学生对自己发现的结论进一步反思,澄清认识,找到正确的方法、答案。
2、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以前的课堂上,学生基本上是听讲—练习一一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基本上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新课程所要求的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数学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本节课就注重了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学生在操作中明白算理;小组讨论中,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学会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和补充。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在不同观点、创造性思维火花的相互碰撞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
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教学反思8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教学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同时,引导学生在练习中由需要进位的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口算类推出相应的整百数加整百数的口算,还适当要求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在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中,小朋友们既有独立思考,又有同桌讨论。在互动交流时,学生间互相引领,找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法。既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又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取长补短,发挥学生集体的智慧,然后在相互补充中得到最佳的方案。他们的解决方法归纳起来大致有3种。
1、笔算法。个位:4+5=9;十位:40+20=60;一共:60+9=69。
2、拆分法。先算:44+20=64;再算:64+5=69。(拆第二个加数)
或先算:40+25=65;再算:65+4=69。(拆第一个加数)
3、凑整法。40+20=60,60+4=64,64+5=69;
或:50+30=80,80-6=74,74-5=69;
……
学生的思维很是活跃,口算方法也很多样化。因为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他们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特别是他们在面临挑战时,都会产生要证实自己实力的愿望。因此我倡导算法多样化,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要给每个孩子以更大的'空间,将自己的算法个性化地表达出来。这种个性化的算法,与孩子的经验是紧密相联的。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是远远不够的。试想,一个孩子如果不去思考、比较和体验其他同学的算法,而只是满足于自己的最初经验之上,他的思维能得到发展、能力能得到提高吗?从经验出发的同时,还需思考怎样让经验得到提升,这才是数学的本质所在。因此在学生呈现了算法的多样化后,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得出一个较优的算法,进而推广,这样才能得到提升!
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教学反思9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口算方法。所以,让学生利用迁移规律探索和学习新知识,掌握口算方法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在备课时我预计孩子能想到计算57+29=86的多种口算方法,体现出算法的多样化,同时我认为不仅仅是让学生知道,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合理有效的方法,所以对众多方法进行比较和算法的优化,帮助学生掌握口算方法。但是在算法的优化上,我觉得我的处理有些仓促,如果将孩子的各种算法出示在一张幻灯片上,通过交流、比较,这样效果会更好、更直观。
而在计算57-29=的口算方法上我备课时就认为这个难度稍大些,因此我课件上设计了一种方法是:将29看成30,用57-30=27,27+1=28。但是课堂上出乎我的意料,有两个孩子想出了不同的算法。
一个学生的方法是:将57看成59,用59-29=30,再用30-2=28
另一个学生的方法是:把29看成27,57-27=30,30-2=28
虽然我准备的方法和孩子们类似,但是我认为这是本节课精彩的地方,因此我就没有出示我的方法,这也让我重新认识到要充分信任学生,大胆地放手,激励学生勤于思考。课堂上有些情况并非我们主观臆测的,我应该善于抓住教学中学生精彩的地方并让它成为一个个亮点。
其次是对于这两个孩子想出的好的方法时,我认为自己的评价语不够丰富,如果能多用些鼓励的话语表扬他们,同时鼓励其他孩子向他们学习,课堂效果会更加的好。
本节课口算有些枯燥,总是孩子说算法,孩子会表现出厌烦的情趣,这是课前我想到的.,因此我设计了男女生竞赛、小组大比拼的形式激励孩子学习的欲望,但是缺少了合理的规则和评价标准进行比拼,因此设计的游戏显得逊色,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小组大比拼环节,我的目的是想让孩子学习小蜜蜂之间分工合作、互相配合、共同进步,但是并没能真正让学生感受到。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反思,不成熟之处请各位老师们多多指正。短短的40分钟的课,虽然已经结束,但是它再次提醒我: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要多反思、多学习。
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教学反思10
1、课堂的调控
整节课学习内容没有给学生足够时间将知识内化,在很多地方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说、让学生练的机会时间不多。在新授阶段,时间过于短暂,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应安排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尽快内化为自身知识。在总结过程中,相同点不同点也可由学生来说一说,体现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氛围。
2、关于估算与口算
想想做做6:该题设计估算,体现估算的多样化:这题中有四个层次,第一层次:熊猫馆到老虎馆,有直观感觉就可以判断。第二层次:44+42与44+52,一个加数相同,由另一个加数判断两式得数大小。第三层次:44+42与35+38,由今天学习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估计得数,先加十位,再看个位是否满十,是否要进位。第四层次:54+35与42+44估算的结果都是80多,只有口算出具体得数才能比较。
可以设计如下,出示图片以及图片后后,可顺次提问如下问题:
①从猴山到蛇馆有几条路?
②从猴山到孔雀园有几条路?
③现在让你比较什么?44+4244+5235+3854+35
④我们比较那条路最近也就是看这四个算式中哪个算式结果最小,那你能不计算出具体结果就判断出来吗?
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教学反思11
这部分内容是在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100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是100以内口算的延续,是在100以内口算和笔算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不仅在实际中应用广泛,而且是以后学习笔算的基础,必须切实学好。教材以“二年级四个班的同学准备去鸟岛乘船”为素材引导学生在现实在情境中提出问题、探究算法,在多种口算方法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正确地进行口算。我班学生对“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掌握得较好,90%的学生能正确、快速地口算,所以我认为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对他们来说不是一个难题,能通过自已的努力自主探究口算的'方法,即使最差的学生也会用想竖式的方法来进行口算。为此我设想采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交流完善——多项训练 巩固提高”的程序开展教学。通过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口算,培养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的能力、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并且使学生体验运用“迁移、转化”的方法来解决新问题的数学学习方法。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92——93页的例1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中自主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表达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3、在教学中渗透“迁移、转化”数学学习方法,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学习乐趣。
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掌握适合自已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准备: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随便选几题引导学生说出口算方法。)
9+16 24+70 90-40 56+5 77-4 57+9 53+20 30+70
64-40 82-8 98-9 25+9 79-70 9+60 44+5 47+20
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师:你们喜欢春天吗?我们一起欣赏春天吧!春天来了,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大地披上了绿装,正是春游的好时间。瞧,春苗小学二年级四个班的同学正准备乘船去鸟岛玩呢!(出示课件)
师:你从图中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我知道了二(1)班23人;二(2)班31人;二(3)班32人;二(4)班39人;一条船限乘68人。
师:一个班坐一条船太浪费,他们准备每两个班合坐一条船,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与乘船有关的问题呢?
(生提出问题,师相机板书)
生1:二(1)班和二(2)班能合乘一条船吗?
二(3)班和二(4)班能合乘一条船吗?
师:这是一种乘船方案,还有吗?
生2: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条船吗?
二(2)班和二(4)班能合乘一条船吗?
生3:二(1)班和二(4)班能合乘一条船吗?
二(2)和二(3)班能合乘一条船吗?
师:我们在设计乘船方案时按顺序依次考虑二(1)班和哪个班合乘,再把剩下的两个班合乘,这样比较有序,不会遗漏。
二、自主探究 交流完善
师:怎样才能知道每两个班能不能合能一条船呢?
生:先把这两个班的人数加起来再与68比。
师:我们一起来看第一种乘船方案。二(1)班和二(2)班能不能合乘一条船吗?怎样列式?
生:23+31(生说师板书)
师:你会口算吗?请同学们先自己思考,找到口算方法后再和同桌说说自已的方法。(学生活动,教师了解)
师:都有自己的方法了,谁来说说你的口算过程?(生交流师板书,鼓励学生展示自己与众不同的方法)
生1:先算20+30=50,再算3+1=4,最后算50+4=54。
生2:先算23+30=53,再算53+1=54。
生3:先算31+20=51,再算51+3=54。
师:真是人多智慧广呀!同一道题我们找到了这么多口算方法,比较一下,这么多方法有什么相通的地方?
生:都是先把其中的一个数或两个数折分变成以前学过的算式口算
师:你们真是太了不起了!当遇到不会的问题时能主动想办法把新问题变成已会解决的问题,这就是我们数学中常用的转化方法,希望你们多多应用这种方法去学习更多的知识,解决更多的问题。
师:这些方法都可以但哪一种方法简便一些呢?
生:第二种,因为只用了两步。
师:为什么第二种和第三种只用了两步?
生:因为只分了一个数。
师:像这样的两位数口算通常采用分一个数的方法来计算。
师:看一看,二(1)班和二(2)班能合乘一条船吗?
生:能。
师:谁来口答?(生说师板书)
师:二(1)班和二(2)班能合乘,剩下的二(3)班和二(4)班能合乘吗?怎样列式?
生:32+39(板书)
师:能口算吗?谁来说一说你的口算方法。
生1:先算32+30=62,再算62+9=71。
生2:先算39+30=69,再算69+2=71。
师:看来计算方法和上面的一样呀,都是先分后算。这两个班能合乘一条船吗?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超过了71人。
师:看来这种乘船方案不合适,请同学们再看看剩下的方案可行吗?(生独立在草稿本上列式解决,然后交流)
师:我们猜想了这么多乘船方案,回过头来看一下,你认为怎样乘船最合理呢?
生:二(1)班和二(4)班同乘一条,二(2)和二(3)同乘一条。
师:其实解决这样的搭配问题一种简单的思考方法,谁发现了?
生:最少的和最多的放在一起。二(1)班和二(4)班同乘一条,二(2)和二(3)同乘一条最合适。今天我们一起解决了春苗小学二年级四个班去鸟岛玩与乘船有关的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你们又学会了什么新本领?是怎么学会的?(揭示课题)
生:我学会了口算两位数的加法
……
师: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并且还学会了转化的学习方法。大家表现得非常不错,他们邀请大家一起去欣赏鸟岛美丽的风光!(播放课件)
三、多项训练 巩固提高
1、摘苹果
2、连一连。
3、看图提问并解答。
四、作业:
1、看题直接写得数(限时3分钟)。
53+36 37+54 67-15 34-26 32+46 15+65
74-16 83-68 34+56 100-79 46-24 90-45
2、填( )。
17+45=( ) 48-29=( )
96-78=( ) 19+76=( )
( )+58=84 70-( )=38
( )-53=38 63-( )=26
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教学反思12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是在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正确笔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基础上教学的,所用的口算思路可以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也可以是两位数加整十数再加一位数。由于学生脑海中对笔算的思路比较熟悉,所以本课首先要帮助学生跳出单一的笔算思路,激活学生潜意识中两位数加整十数口算的那根弦,打开口算的思路便成为上好本课的关键之一。为此,我设计时充分运用迁移规律,在出示例题口算43+21前,有意复习口算43+20,让学生在43+21与43+20的比较中,把学生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相关经验充分激活,同时把这样的方法迁移到口算43+21中。
但从本节课的实施情况与设计预案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本堂课的原意是让学生在已经能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基础上,掌握一种新的口算方法,即把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看做“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两种情况的组合,并且在口算过程中体会其优越性,能很好地掌握并使用这一方法。但教学下来,学生似乎对这一新方法并不感兴趣,仍然执著地使用笔算这一方法,哪怕我在课前已预料到这种情况的发生,因此在新方法上花了相对较多的时间。或许笔算的方法在学生头脑中已根深蒂固,大家已习惯于通过这样的方法来计算。
本节课在体现算法多样的同时,最大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一种新的口算方法,逐步提升数学思维水平,但理解和掌握一种新的算法并非轻而易举的事。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算”,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以为学生凭一已之力很难达到算法的多样化,显然高估了学生的能力。一个三年级的学生往往感性地认为自己熟悉的、已掌握的算法是最好的,并喜欢使用这些方法计算。看来,预设再充分,也绝不可能考虑到教学生成的全部内容,因此,老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应变能力,培养教学机智,能迅速、灵活、高效地判断和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引领学生的思维。
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教学反思13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教学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同时,引导学生在练习中由需要进位的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口算类推出相应的整百数加整百数的口算。还适当要求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由于学生有笔算的基础和丰富的经验,学生对于笔算有很大的依赖性。如果引入新课后直接出示例题进行教学,绝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用笔算的方法进行计算,想不到用简便的`方法直接口算,这样就完全失去了本课的意义。于是我在教学新知前设计了练习在其中渗透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为学生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做好铺垫。在设计这些练习时,我希望学生能从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中探索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在探索口算方法的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了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交流,学生间的引领,找出不同解决的方法。既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取长补短,发挥学生集体的智慧,在相互补充中得到最佳的方案。在分组交流时,尽量让学生来交流总结,并适时进行引导。
本课练习的设计紧扣重点、难点,在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后,又设计了一系列的巩固练习,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巩固了口算方法,深入挖掘教材自身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下面的练习中,先通过对比题、小游戏、编口算等进行基本训练,分清进位与不进位两种情况,提高口算正确率,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再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运用数学。
由于设计的内容很充实,课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探究发现、讨论方法用掉了太多的时间,使得最后一个环节未完成的时候下课铃已经响了,所以上课还需更紧凑一些。还有一点是,课堂上的语言不够精炼,不能做到一针进血,在讲解口算方法的时候有点啰嗦,不够简洁。为此,今后要多多学习,争取更大的进步!
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教学反思14
这是在学校有效课堂过关中上的一节课,学生的表现异常积极,课堂气氛非常好。细细思考每个环节,发现了学生积极地几点原因:
1.比较分析两位数加两位数与两位数减两位数时,由于在新授时的基础,学生都能想出两到三种方法,所以对于说出“你是怎样算的”,学生思维活跃,举手积极,都争先恐后地想发表意见,这是新授时所没有的优越。
2.数学书上第二题,我先在黑板上用写好数字的卡纸进行演示,指导学生如何先算出上、下两个数的和,再算出这两个数的差,然后让学生拿出课前发的小纸条,同桌合作练习。学生们一个个边说边移动,这样的小组合作,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和练习容量,每生都说出了十条以上,而且有了学生的这种和谐的合作场面,课堂的气氛自然也不言而喻了。
3.拓展练习是根据图意提出问题并解答,这种开放性的`题目也是活跃课堂气氛的一个不错的策略,学生们都能思考出一二,所以也愿意说,也很想说,而且,每个提问的学生都有机会喊一个同学来回答,这样的形式,学生感到很新鲜,故而也很乐意,气氛就好很多。
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教学反思15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的基础之上进行学习的。因此,新课学习之前我引导学生对整十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进行了复习。从这节课中的教学互动和教学效果可以看出新课前的复习对探索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非常有帮助的。因而,复习这个环节我认为是设计得非常好的。新课引入时我了解了同学们在课间活动的时候都喜欢参加哪些体育项目,并向同学们介绍小华、小红、小军也非常喜欢参加跳绳这项体育活动,在一次比赛中他们的成绩如下,随即出示课本第59页例1的情境图。创设了生动的教学情景,过渡自然。引导学生观察例1的情境图并说出自己获得的数学信息,培养学生的细心观察能力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在教学中,这个环节只点名了2名学生发言,根据观课老师们的建议可以再采用一个群答的方式,让同学们充分获取例题中的数学信息。在理解情境图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根据同学们的提问板书:(1)小红跳了多少下?(2)小军跳了多少下? 并谈话:今天我一起来解决这两个问题。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要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体现数学的价值和应用价值。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这两道题的口算方法时,合作交流引导得不够到位,每个小组的成员虽然都明白合作的任务是什么,但在个体的具体分工上不太明确,这样的合作交流是不充分的,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改进。
第五篇: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教案
教材分析
“ 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91~92页
本课教材是以解决乘船问题为载体,通过创设 “坐船出游”的情境,让学生解决“二(1)班、二(2)班能坐下吗?”和“二(3)班、二(4)班合乘能坐下吗?”这两个问题引出两位数的不进位加(23+31)和进位加(32+39),并通过对话形式给出了两个学生的不同口算思路,鼓励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来探索两位数加法不同的口算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的口算和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学生在知识的掌握上已经不存在困难。而口算速度的快慢,则直接影响着后面笔算知识的掌握程度,甚至会影响后续数学知识的学习。因此,寻找一种简便的口算方式提高口算能力是这节课的重点。同时,我们知道要提高“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速度,通常要“直接从高位算”起,这样比较符合算式的观察和数的书写顺序。而学生却因为长期受笔算的影响,“直接从个位加起”的算法已经根深蒂固。为了解决这两者之间的矛盾,特意采用了“听算”这样一种口算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听算的过程中,感悟“直接从高位算起”算法的优越性。设计理念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数学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学习内容的呈现应该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动、丰富的背景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因此,本课为计算教学设计了坐船出游的现实情境,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计算与生活的联系,同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变“学方法”为主动地构建方法。在本课的设计中,让学生在“比一比谁的方法最多”中自主探究,体验算法多样化,在交流、比较的基础上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想法,并在练习中感悟最佳的方法,实现方法优化。
3、在开放中合作,在交流中收获。《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而小组学习是合作交流的重要形式,学生在开放的小组群体中,可以自由自在地交流,无拘无束地谈论,独立思考、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在讨论和交流中,让不同地见解、不同地观点相互碰撞、相互启发、相互完善,从而实现个人与他人、小组与全班地全程对话。【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经历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能熟练地进行口算; 过程与方法:经历算法的多样化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探究过程,培养 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 成功的体验。【教学重点】
能运用“直接从十位算起”进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教学难点】
对两位数加两位数算法多样化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及优化的感悟 【教学准备】
课件、作业纸(附后)、把学生分为两大组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揭示课题
1、谈话引入
师: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学习什么呢? 课件出示“口算”,师:小朋友的口算能力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听算尝试练习:比一比谁算得即对有快!30+40=70 50+10=60 23+20=43 70+15=85 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让学生初步感知“直接从十位算起”的计算方法
3、揭示完整的课题: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把复习旧知的过程隐含与揭题的过程中,既让学生自然感觉到新旧知识的紧密联系,又让学生初步感知 “直接从十位算起”的计算方法,为探索新知识作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师:春天来了,天气暖了,小草变绿了,小树发芽了,外面的景色真美!瞧!小朋友们正准备坐船出游呢?
2、出示主题图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用贴近儿童实际的“坐船出游”的情境导入,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使学生能够自主地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三、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1、观察主题图,收集信息
师:从这幅图上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学生观察主题图并收集信息:
生1:有4个班级,各自的人数是23人,31人,32人,39人 生2:他们要去鸟岛玩
„„„„
2、筛选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老师筛选信息并板书班级以及各自人数:
1班 2班 3班 4班 23人 31人 32人 39人
师:根据这么多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与乘船有关的数学问题?(1)独立思考(2)汇报交流
可能出现的问题有:A、船上一共可以坐多少人? B、这么多的同学一共需要几条船? C、四个班的人坐一条船能坐得下吗?
„„„„
师:如果2个班坐一条船,我们可以怎么安排?(3)讨论解决问题策略,老师进行及时归纳梳理: 方案一: 1班,2班坐一条船;3班,4班坐一条船
方案二: 1班,4班坐一条船;2班,3班坐一条船 方案三: 1班,3班坐一条船;2班,4班坐一条船
【通过观察主题图,让学生主动地去收集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首要环节。因此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轻松的交流氛围,并引导学生在交流的过 程善于捕捉有价值的信息,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勇于提出不同的问题,然后帮助学生多策略地去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添加条件,确定研究主题:
师:我们知道每种交通工具都有他最大的承受能力,这条船也不例外:
每条船限乘68人(板书:限乘68人)。
(1)明确“限乘68人”所表示的含义,最多不能超过68人。(2)确定研究主题
师:以上3种方案是否都行呢?我们先来研究第一种方案。
课件通过动态移动,出示研究主题:
1班,2班坐一条船;3班,4班坐一条船,能坐得下吗?
四、探究算法,学习新知
(一)分组自主探究“1班、2班合坐一条船;3班、4班合坐一条船,能坐得下吗?”
1、课件出示活动要求:
(1)四组分工合作,列出算式
第一大组,解决1班、2班合坐一条船,能坐得下吗?
第二大组,解决3班、4班合坐一条船,能坐得下吗?
(2)静静地思考,写出得数,并把方法简单地写在表格里。
比一比,谁想得方法多?
(3)有困难的小朋友可以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4)写好得小朋友,跟伙伴交流下方法,并对自己的方法进行补充完善,也可以帮助有困难的小朋友。
2、读懂活动要求,列出各自的算式并让学生明确自主探究的方向是:
研究“ 23+31=? 32+39=?”有多少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3、学生独立思考
4、小组交流计算方法,并对自己的方法进行补充完善。
5、分组汇报交流 第一大组:23+31=?
主要有以下几种算法:
A、20+30=50 3+1=4 50+4=54 B、23+30=53 53+1=54 C、笔算
师:以上几种方法,你比较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第二大组:32+39=?
主要有以下几种算法:
A、30+30=60 2+9=11 50+11=71 B、32+30=62 62+9=71 C、40+30=70 70+1=71
D、笔算
师:当我们口算的时候,你觉得那种方法比较方便?
(经讨论后,擦去笔算的竖式)
6、算法的初步优化:这么多的方法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学生经过观察比较之后发现,以上的方法都是从十位算起,进步感知“直接从十位算起”可以提高口算的速度。
【提倡算法多样化,实质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提倡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熟悉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张扬个性。但是在张扬个性的同时更应让学生通过对各种方法进行分析、讨论、比较,吸取各种方法的精华,悟出最佳方法。】
五、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听算练习:
要求学生直接写出答案,若有困难可以写出算式后计算; 并要求学生尝试从直接从十位算起。23+36= 12+49=(若发现学生的口算效果不佳,以上两道题目当作适应练习)30+40=70 50+24=74 23+32=55 36+53=89 32+46=78 15+65=80 37+54=91 22+39=61
2、拓展延伸:
(1)解决“如果我们按班级来乘船,怎么安排比较合理?”
方案一: 1班,2班坐一条船;3班,4班坐一条船
23+31=54(人)32+39=71(人)不行
方案二: 1班,4班坐一条船;2班,3班坐一条船
23+39=62(人)31+32=63(人)可以
方案三: 1班,3班坐一条船;2班,4班坐一条船
32+23=55(人)31+39=70(人)不行
(2)解决“如果我们按人数乘船,两条船够吗?” 39+32+31+23=125(人)
讨论“你是怎么算的?”
可能有A、直接从十位算起: B、两位数加两位数:
30+30+30+20=110 如:39+31=70 9+2+1+3=15 32+23=55 110+15=125 70+55=125 68+68=136 同样讨论算法
(3)这两种方案,你觉得哪种好? 让学生从切身感受出发选择合适的方案
【练习的设计紧紧围绕着教学的目标,针对教学的重难点展开:听算的练习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计算引发对“直接从十位算起”算法的优势的感悟;拓展延伸问题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及时进行优化,还有是为了对“直接从十位算起”算法进行拓展。】
六、回顾总结
1、由老师引领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了什么?
口算方法
乘船问题
解决方法
最好方法
2、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这节课的收获体会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想好几句话,说一说。)
【通过回顾和总结对教学内容进行简单的梳理,向学生渗透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数学学习思想,而让学生畅所欲言,说收获谈体会,更能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
【教学反思】
“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新课程的主要理念之一,新教材又把数的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本节课的教学想通过对教材的充分利用和深入挖掘,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情境,让学生在体验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注重已有经验,体验“多样化”
提倡和鼓励算法多样化,是数学新课程倡导的主要理念之一,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更是实现学生学习个性化的重要途径。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从这两方面入手,让学生充分体验方法“多样化”:在学生交流不同口算方法的过程中,及时肯定、鼓励学生的不同想法,引导学生在比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通过对教材的再度开发和深入挖掘,让学生在解决“乘船问题”中,对“如果我们按班级来乘船,怎么安排比较合理?”“如果我们按人数乘船,两条船够吗?”这两个问题的探讨,充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2、重视比较归纳,实现“优化”
方法是多样的,但也有 “巧”方法和“笨”方法之分。在提倡和鼓励口算方法多样化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同时,更应该让学生通过对各种方法进行分析、讨论、比较、归纳,吸取各种方法中的精华,悟出最佳方法;在体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过程中,更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选择最合理,最优化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