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形地势特征说课稿
地形地势特征》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本课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而设计的。内容包括“地形复杂多样 高原山地面积广大”和“地势西高东低 呈三级阶梯分布”两部分。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转入本单元自然环境的学习也就顺理成章,地形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他自然要素有着巨大影响,本课学习的地形地势知识是中国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好本课,能为学好后面的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育教学目标的制定
地形是中国地理中比较繁杂的内容,本课教材对应的“课程标准”删繁就简,将学习重点放在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上,并且要求把它们落实到中国地形图上。这样既可培养学生通过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也便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我国地形、地势的特征,从而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安排,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分柱状图”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出我国地形“高原山地面积广大”的结论。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归纳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的特征。
为了巩固和加深学生对地形、地势特征的认识,在让学生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归纳我国地形、地势两大主要特征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在中国地形图上进行两个方面的学习活动。第一,大致了解作为三级阶梯界线的山脉,这样学生可以在地图上通过这些山脉,判别各地形区位于哪一级阶梯。第二,了解构成各级阶梯的主要类型和地形区,这样既可以在图上落实主要类型和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和分布,也可以把地形特征和地势特征联系起来。
本节课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指导读图、归纳总结——合作探究、提高能力——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二)教学流程
●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首先运用一组地图和卫星图片,从学生最熟悉的环境入手,导入本节课的教学。
设计意图:创设学习情景,明确学习主要任务。●指导读图、归纳总结
1.举例说明不同地形(如平原、高原、山地)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我国的地势特征对降水有何影响?
3.我国的地地势特征对河流(流向、水能)有什么影响? 4.我国的地地势特征对交通(水运、陆路)有何影响? 设计意图: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应对学生讨论的方向适时加以引导,同时出示相关图片以及在板图中绘出相关地理信息,降低问题的难度。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探究原因的过程中,感受到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 板书设计
第1课地形地势特征
四、教学难点
1、造成三级阶梯海拔高低的地理因素。
2、地势对其他地理因素(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点拔教学,学生自主探究,师生互动激趣教学。以“读图分析+分组讨论练习”的教学方式为主,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习和资料,体现地理课堂的特色。同时通过多媒体动画突破重点难点。
六、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教学的设计思路是:从指导学生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入手,让学生思考回答地形图上多样而复杂的颜色说明了什么?从而得出我国“海拔高低差异悬殊”的结论。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归纳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的特征。
为了巩固和加深学生对地形、地势特征的认识,在让学生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归纳我国地势主要特征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在中国地形图上进行两个方面的学习活动。第一,大致了解作为三级阶梯界线的山脉,这样学生可以在地图上通过这些山脉,判别各地形区位于哪一级阶梯。第二,了解构成各级阶梯的主要类型和地形区,这样既可以在图上落实主要类型和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和分布,也可以把地形特征和地势特征联系起来。
(二)教学流程
本节课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音乐视频导入新课——指导读图、分析归纳——合作探究、提高能力——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音乐视频导入新课
以大家熟悉的影视剧歌曲开场,引出问题:为什么我国的大江、大河多是向东流?引发学生的思考、讨论。
设计意图:设置疑问,明确学习主要任务。(2)展示分层设色地形图 先让学生了解地势的概念,再利用课件指导学生阅读“我国分层设色地形图”,观察我国地势从东到西按海拔有什么明显变化,得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征。
大胆将地势剖面与蛋糕切面做类比,化抽象为形象。降低学习难度。这样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也为下一步的学习打好基础。
(3)展示地形剖面图
指导学生阅读“沿北纬36°地形剖面图”,为使学生建立剖面的概念,可对比生活中切蛋糕的场景。对比课件展示的两幅地势变化示意图,让学生判读哪幅示意图与我国地势特点相吻合。展示阶梯示意图,得出结论“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4)三级阶梯分界线
在投影上画出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指导学生阅读“中国主要山脉”图,找出作为三级阶梯界线的山脉,将它们落实在书本活动一填图“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上。并完成学案中的填图练习。
设计意图:在这一教学环节中,从解析地势概念入手,通过投影绘图的动态过程,以及对学生读图、记图、填图的训练,加深学生对地势特征的认识。
(5)合作探究、提高能力
为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
011-
第二篇:《地形地势特征》说课稿
《地形地势特征》说课稿
一、指导思想:
设计“地形地势特征”一课的指导思想是《全日制义务 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六大基本理念,通过教师的指导,一方面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和科学严谨的认真治学态度;另一方面,达到使学生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运用中国地形图及相关资料,说出我国地形的主要特征,了解我国各类地形所占地重尤其是高原,山地和平原所占地比重,树立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提高学生学习基本技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法,运用中国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说出我国地势的主要特征,了解各阶梯的地形种类及主要特征,培养学生良好的协作精神和情感。
3、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结合生活时间知识,通过分析说明我国地势特点中蕴含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树立人地协调发展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三、说教材
(一)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二)“地形复杂,高原山地面积广大”这个特征,教材用分层设色 地形图配合五种地形景观图,以抽象和形象相结合的方法来阐释。教材通过读图题,让学生直观领悟“地形复杂多样”的特点;关于“高原山地面积广大”的特点,则利用数据“说话”,通过绘制百分比扇形图来深化理解,同时训练学生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能力,至于地形特征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则利用景观图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所见所闻来讨论。既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又可以突出对环境的保护的重要意义。
(三)“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这个特征,则是从概念入手,防止与“地形”混淆。教材给出了图2.2“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及沿北纬36°地形剖面”,使其特征一目了然。另外,还设置了“活动”三个问题,这三个层层深入的问题,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又避免了盲目性。在介绍三级阶梯的分布范围,海拔和主要地形类型内容时,应分别在学生完成了第一、二个问题后进行。第三个问题是知识的延伸和拓展,牵涉到地势对河流流向,流速等水文知识,对人类生产活动影响深刻,因教材没有任何补充和铺垫,学生活动时是有困难的,教师可在此多做些启发,提示和搭桥引路活动。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本课通过学习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使学生学习技能得到提高,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协作情感是教学重点。
2、分析我国地势特点,说明这个特点蕴含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树立学生人地协调发展的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是难点。
五、说教法:
运用体验式和探究式,客观有效教育的方法。
1、体验式
这是一种比较能够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教学方式。在本节课中,我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设计有“谈自己旅游景观等环节,让学生在自由轻松的环境中亲自谈自己的所见所闻,利用学习用具制作出精美的百分比图片,展示自己制作过程和感受,在这些实践体验过程中,将原本抽象枯操的内容变得亲切熟悉、生动活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探究式
敏锐抓住本质问题,把它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并根据课堂学习情况,形成多元化的有侧重点的教学方式,这是地理新课程课改革目标客观有效途径之一。我在这节课里,在教学“西高东低的地势特征”时,紧紧抓住“我国的地势对航运、水电开发有何影响”这个问题,将此问题具体的探究,然后选出中心发言人阐述本小组的观点,教师适当的补充和点评,客观体现了知识的拓展和落实,也对提高学生的自学习惯,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极有裨益。
六、说学情
初二学生的元认识能力持续的时间还不是很长,而本节内容是单元的第一课,内容虽然不太多,但比较抽象,难度还是较大的,要靠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来维持高度紧张的学习不现实,所以,在设计本课时,我力求做到张池有度,既有静心感悟,又有畅所欲言;既有认真读图绘图,又有大胆创新反思,使学生注意力始终集中在教学内容上。
考虑到有效学习的目的,我在设计问题时,尽量以课文中的问题为主,这样既精简又精华,做到简洁明了,形象直观,富有趣味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中,有机会获取知识。
为了提高学生的基本白技能和能力,尤其是读图绘图能力。我在选取教学素材时,尽可能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探究地形地势特征的欲望,促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如果能在此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辩证观,将有利于其终身发展。因此,我从生活案例中引导学生,选取贴近学生生活体验的事例和问题去引导,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展开讨论,引发思考,激起学生探索我国地形,地势对行业,乃至人民生活和民族未来发展的影响,从而引导学生更加全面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唇齿相依的关系,进而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人地协调发展的观点。
七、说教学过程
(一)营造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可设置旅游情景,国庆长假刚过,可让学生说说自己到哪里参观旅游了,介绍自己在途中所看到的各种地形景观。
2、通过学生自主说或指名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教师在倾听中可作适当引导和补充,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并大胆地,流畅地叙说。为接下来的学习作铺垫。
(二)在观图中思考,在合作中讨论探索,在协同绘图中提高技能,在汇报展示中落实,补充知识,在教师引导和鼓励中理解重点,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层层推进,深入扎实地培养和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1、学生回忆旧知。回忆七年级学过的地形概念和五种常见地形。
2、观察图2、4及相关图片,多媒体图展示。学生也可自己观察书中的图先了解 “中国地形区”的概况。
教师作指导,后独立完成连线题。
3、展示图2、1“中国的地形”及其配套的五幅景观图片。学生仔细观察。
4、学生同桌间边观察边议论,说说每幅景观图的地形特点。教师明确提示:①说出图中主要景物。地面状况及海拨概况,后引导学生完成读图题第2个问题。
5、教师补充并小结:①平原地面广阔平坦,每拔200米以下;②高原地面起伏和缓,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下。③山脉(山地)坡陡,沟谷深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④盆地四周高中间低;⑤丘陵相对高度小,坡度和缓,海拔一般不超500米。
6、学生完成读图题第3个问题。①全体朗读P23两段课文。
②学生直接回答,完成后板书:地形复杂多样。
7、拓展知识,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绘制地形百分比扇形图。(1)分小组,以合作的形式根据数据绘图。
(2)教师明确要求:①以前后桌或同桌为小组,认真阅读“活动”中各数据,然后绘制一个百分比扇形图;②小组成员自中,既分工又合作共同参与完成;③教师在学生绘制前要给学生提示,指导:先计算出所对应的圆心角,在图上标出相应比例,涂上不同颜色,做出图例和注记。
(3)完成最快的三个小组各派一个代表上台来,用幻灯展示绘制完成的地形百分比扇形图。教师作点评。
8、学生思考P24“思考”题。(1)结合四幅图仔细观察。
(2)教师提出完成“思考”题的具体要求。
①男同学从山地对经济发展有利的影响这方面去说;②女同学 从不利的一面去说。③抽两组从不同方面的正、反方去作辩论回答。
(3)教师指点、补充:有利影响如山地资源丰富,适宜发展林业,许多山地风光优美,有利于发展旅游业等;不利影响如土地贫瘠、交通不便,容易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三)用多媒体展示三级阶梯图,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地势分布的特点。
1、出示P25的图2.2,指导学生观察。
2、结合“活动”题中第1、2个问题进行指导。
①学生观察分层设色图,根据海拔的高低变化来回答第1个问题。得出:从A点到B点海拔呈下降趋势。
②从而引导学生知道:我国地势是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
③板书: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
3、再展示“中国主要地形区”图。让学生分别了解各阶梯上分布的主要地形。
4、分三个小组按不同的问题讨论完成“活动”第3个问题。①教师出示由第3题中所分解出的三个小问题:A地势对河流的流向与流速有何影响?B地势对气温与降水有何影响?C、地势对交通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②把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大组进行讨论,有三个组分别各有一个 问题的探究,另外一个组(第4组)三个问题都思考,然后前三个组选出中心发言人阐述本组观点,第4组可根据发言作适当补充。
③教师在此基础上作点评和补充。
5、小结:①我国地形地势对航运的影响:西高东低的地势,使得许多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流入海。一方面沟通了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与内地联系;另一方面,各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②我国地形地势对水电开发的影响: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在阶梯交界处流流落差大,水流急,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适宜发展水电事业。
(四)启发性总结谈话:我们的国家是一个美丽的国家,我们广阔的土地上长江、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也是世界著名的河流;有终年白雪皑皑的青藏高原,这是世界的屋脊,也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在我们这块复杂多样的沃土上,润育出我们五千年的华厦文明,我们有理由,有信心爱护好我们美丽的家园,让它永远青山绿水。
第三篇:地形和地势说课稿
《地势和地形》——说课设计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上午好!
我是包头市和平中学青年教师贺智敏,能参加这次教学比赛活动,我感到十分高兴,同时也非常珍惜这样一个难得的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希望大家多多指教。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第二章第一节《地势和地形》的第一课时。课型是新授课。
下面,我就本节课,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是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势和地形》第一课时的学习内容。《地势和地形》既是中国地理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习中国地理其它章节的重要知识基础------中国地形特征对中国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2、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运用地图,引导学生总结出我国地形的主要特征。识记各山脉以及地形区的名称和特征。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读图分析、总结规律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合作精神,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3、教学重点:是记忆主要山脉及其地理位置;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及其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4、教学难点:是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及其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读图能力,分析能力已有了一些基础,但水平仍然较低,需进一步培养、锻炼。在地理学习中仍然好动、好奇、好表现,因此要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能力。
三、教法分析
教无定法,教学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本节课应注重学生读图、识图、用图能力的培 养。
采用的教学方法:
(1)讲学稿授课法(2)小组合作学习(3)多媒体创设情境教学
四、教学方法、手段
托夫勒有句名言:“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现代教育,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教知识,更要教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学习方法:以讲学稿为载体,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让学生读图观察、自主探索、合作探究为主。经过观察思考、交流探究、归纳总结的学习过程,达到学习目的。
以上的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是想让学生在教学中感悟三维目标,在活动中归纳知识,在参与中培养能力,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过渡:那么怎么把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呢?接下来我将重点说说具体的教学程序安排)
五、教学过程(我这节课在多媒体教室完成)
1、提前准备,熟悉教材
课前与同科目教师合作,精心设计讲学稿,让学生预习所学内容。
2、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授课时,先用多媒体链接展示“中国各大地形区”视频,让学生对地形有感性认识,通过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引入中国地形与地势的特点,很自然的导入新课。
3、读图分析,探索新知
在认识中国地形特点时,我会通过引导学生读图总结出中国地形特点。为避免学生找不到入手点,我会让学生观察我国纵横交错的山脉,因为山脉构成的我国地形的“骨架”,这部分我主要是应用了白板绘图功能和拉幕功能,利用这些功能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我国主要的山脉以及山脉的走向,达到认识我国地形“骨架”的目的。然后利用白板的拖拽等功能进一步认识在山脉中镶嵌着的高原、平原、盆地等地形区。用一组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沿着老师的思路接近正确答案,即可顺利得出中国地形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4、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表”,请学生根据前面所学的内容完成图表。请几名同学在白 板上标出我国山脉以及地形区的准确位置。其他同学做出纠正与评价。这样的认知过程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学生通过读图、填图会很顺利地得出中国地形特点。在完成图表的过程中加深学生的印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5、合作交流,突破难点
以上分析了我国地形特征: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这一特点对我国自然环境其它方面以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呢?这是本节的难点,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来完成,把学生分成六大组进行讨论问题,同时利用白板展示相关图片(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分析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对经济的发展有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学生分组回答,同时其他小组进行继续补充完善,最后教师总结回答(突破难点)。
6、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通过以上的活动,我们知道: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等等都产生重要影响。让我们再想一想,如果我国的地形类型非常单一,那会是怎么样的情况呢?(引导学生沿着上面各题的思路反向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其发散思维的能力)(不利于我国发展多样化经济)
最后完成课后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转化能力。
六、教学反思
教学中使用了读“我国地势阶梯分布示意图”与“中国地形图”并填注表格的方法。这一方除了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独立学习能力的作用外,还有两个突出的特点。其一,将示意图与地图结合使用,既能使学生从中获得更多知识,又拓宽和提高了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其二,用表格、总结学生口述的知识,有利于学生掌握重点知识,并提高总结概括知识的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
不足之处:在处理地形图上也该要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看和发现,更多地从地形图上去认识我国的各种各样的复杂的地形,应该多从地形图上去认识我国的地形,有顺序地从我国地形图上,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去认识。从海洋到陆地,一个一个地认识,这样学生会掌握得更好些。
第四篇:中国的地势和地形说课稿
《中国地形和地势》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为大家讲的课选自人教版教材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势和地形》,在讲授新课之前,我先就我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重点难点的确立等方面的内容作简单的说明。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地形和地势》是初中地理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认识过世界不同区域、国家。对所涉及的地区和国家的地形地势已有所研究,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一般来讲,我们在研究一个地区和国家时,都会先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因为自然环境是人文环境形成的基础,有什么样的自然环境,才会有与之相适应的人文环境。中国地形和地势知识不仅是组成中国地理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认识和学习其它中国地理知识的基础,与其它章节内容有着广泛的联系。它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气候和河流等自然地理知识的学习,而且也影响到农业的分布、人口的分布、城市规模和分布、交通、贸易以及旅游等人文地理知识的学习。可见,中国的地形地势这一内容在中国地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同时,通过对这部分教学内容的研究,学生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中国自然地理环境,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习其它地理知识,掌握地理知识的学习方法,学会利用地图去认知地理环境。为其他学科和今后高中的地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内容
本节是中国自然环境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势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它初步揭示了地形因素对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材从结构上分为三个标题,教学内容的安排从宏观到微观,由形象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利于学生掌握中国的地势特征,并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研究这种地势特点对中国气候、河流及经济发展的影响。地形复杂多样则需要学生在阅读地图的基础上加以分析,进而认知地形特征,这样的安排不仅能锻炼学生阅读地图、使用地图的能力,也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到抽象逻辑的过渡。
山区面积广大不仅需要学生阅读地图和进行抽象思维活动,还需要学生其它学科知识的辅助,整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进行对比分析,获得结论。本节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地形名称,需要学生在头脑中能初步构建出中国地形图的烙印,所以掌握这些地形名称及分布,对学生进一步认识中国地形特征、研究地势地形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如何去适应、利用和改造这样的地理环境具有深远的意义。
3、我对教材的处理
明确了教学的地位、作用和教材的内容体系后,我结合自身的业务素养、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环境的特点等条件,对教材进行如下的处理: 1)确立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课程标准在中国地形地势这一部分要求学生要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我分析课程标准这样的要求是把地形地势的特征作为学生必须掌握的一个知识点,同时还有意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所以根据上面对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和心智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地图,掌握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的特点;掌握主要地形区的分布情况,通过阅读统计图表和中国地形图,归纳出我国的地形具有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特点;能结合自己认知,谈出我国地形地势对气候、河流、农业生产、人口分布、交通等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教学的容量,帮助学生认识我国地形地势的特征;借助地图或板图掌握中国主要山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三大丘陵的空间分布情况,了解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特征;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地形地势对我国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国地形地势的教学,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优越、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建立和谐的人地关系思想。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地势、地形的特征,主要地形区的分布是本节的教学重点。难点:三级地势阶梯分布的空间观念的形成,地形地势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2)确定教学策略——说教法
明确了课程标准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要求后,结合教材的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可操作性,我决定在教学中以讲授法为主,结合读图分析、讨论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板图板画等方法和手段,完成课标要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在能力上得到发展,知识上有所收获。3)课时安排
因为教学过程需要完整性和连续性,同时在教学中能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和板图板画等教学方法,所以我把本节教学内容安排在1课时进行。
二、教学流程
1、导言:在导言中对前面学习内容的高度概括,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连续性,同时又渗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为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好铺垫。以宋朝苏轼的赤壁赋未切入点,揭示地势对河流流向的影响,展开本节课的课堂教学。
2、新课讲授
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1、使用中国地形图,分析不同颜色代表的海拔高低情况,总结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
2、借助三级阶梯示意图和教师的板图,掌握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和阶梯之间的分界线。
3、借助中国地形图,挖掘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引导学生讨论我国的地势特征对河流、降水、交通和水能资源开发的影响。
二、地形复杂多样
1、借助对日本和巴西两国的地形图的分析,对比中国地形图,总结出这两个国家地形单一,我国是一个地形复杂多样的国家。
2、借助中国五种地形面积比例示意图、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和教师的板图,了解我国主要地形的空间分布情况。
三、山区面积广大
1、借助中国五种地形面积比例示意图,掌握我国地形的另一个特征——山区面积广大。
2、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我国山区面积大的优势、劣势,并指导学生探究如何因地制宜的发展山区经济。
3、巩固练习
1)在中国地形区空白图上填出中国主要的山脉、高原、盆地、平原。2)完成教材27页活动题3,将山脉两侧的地形区填筑在下面的表格中。
4、课堂小结
对本次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本次教学内容的记忆,为后续的中国气候部分教学内容作好铺垫,使教学活动得以延续。
第五篇:《中国的地势与地形》--说课稿
《中国的地形与地势》说课稿
陈雪晴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国的地形与地势》,本课是第二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进行。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图例,分层设色地图,地形剖面图以及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方面基础上的学习,是学生对中国有了基本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从教材结构来看,本课既是中国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习中国地理其它章节的重要基础。中国地势特征对中国的气候、河流、交通以及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也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教学理念,因此《中国的地势与地形》这一节在七年级地理中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读图分析我国地势的特征并理解其对气候、河流流向、农业生产的影响,掌握判断地势特点的方法;
2.掌握三级阶梯界线山脉及各级阶梯的主要地形区名称与分布;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从地图中提取地理信息,分析归纳地理特征的方法; 2.建立辩证分析地理事物的思路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理解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间的相互关系;
2.正确、客观地认识、评价我国地势特征与地形特点,热爱祖国美好河山。重 难点
重点:地势特征及主要地形。
难点:提高运用地势地形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阶段,同时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也在迅速发展。好奇、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思维活跃,爱发表见解;动手操作能力较
强。但是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了解很少;注意力不集中;处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阶段,总结概括能力不足。
所以在教学中我抓住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形象的教具和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动手参与体验,多展示,多发表见解,采用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设计指导理念:学生自己能学会的老师不讲,学生自己不能学会的通过老师启发、诱导、点拨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以问题情景为主线,学生活动为主体,多媒体图片教学与地图教学相结合,地图为主,图片为辅,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协作、动手、动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努力培养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在这种指导思想下,这堂课我主要制定了如下三种学习方法:
1、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独立思考,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小组合作。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认知规律等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和交流。
3、合作探究。初一学生大多是感性思维方式,对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经历的现象,不能很好的与理论知识相连接,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通过动手、思考、合作、交流、分享成果等过程,全方位参与体验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有效性。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欣赏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为什么长江水滚滚向东流呢?学完今天的课程大家就会找到答案!【讲授新课】
一.上文回顾 默地图
二.自主学习:探究地势特点 a课件展示:
1.地势的概念。
2.古诗词:“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3.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并沿我国东西向(北纬32°)地形剖面动画。提出问题:你能试着根据老师所提供的资料分析出我国的地势特点,并画一张简略地势示意图吗?
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我国地势特点。学生分析诗词所包含的地理信息。观察地图及动画,小组合作讨论我国地势特点,画出我国地势示意图。
培养分析资料的能力,培养使用地形图提取有用地理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和总结的能力。b课件展示:
1.“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 图及“中国地形”图。2.展示各阶梯的地形及分界山脉表格。指导学生读图填表格。
3.展示三级阶梯内部的地形区景观图片。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读图并合作完成表格: 海拔
地形类型 主要地形区 c承转过渡
地表形态是自然环境的基础,我国的地表形态对我国的气候、河流有什么影响?在了解了我国的地势特征之后,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一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合作研究
①国大陆地势西高东低,面向海洋,这种分布对气候和河流流向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②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会有什么变化?有什么利用价值?
③我国地势对东西部之间交通往来可能产生什么影响?(利弊分析)强调小组合作学习,适时调动学生,巡回指导,积极参与各小组的学习讨论。最后作适当的补充和总结。达标反馈
在空白中国轮廓图上绘制我国三级阶梯,并注明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学习小结
我国地势的特征是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这种地势特点对气候、河流、交通几个方面都有影响,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其有利影响及不利影响,寻找对自然环境的合理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