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版课程标准与小学语文习作教学

时间:2019-05-15 02:09: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1年版课程标准与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1年版课程标准与小学语文习作教学》。

第一篇:2011年版课程标准与小学语文习作教学

专题讲座

2011年版课程标准与小学语文习作教学

袁志勇(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特级教师)

一、如何理解新课标修订稿

1、新课标修订稿与原来新课标的区别 前言

原来新课标中的“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从现代社会的要求,说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各**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说语文课程改革的宗旨、作用。

新课标修订稿中的“前言”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从语言文字的作用、及其当今社会带给语文课程的新挑战,说语文课程再次深度改革的背景。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说语文课程的三维基础目的、及其作用和地位。课程性质

原来新课标中的“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新课标修订稿“课程性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①保留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②变化

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性质 说语文——说语文课程 ③强调

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语文课程的目的和作用 课程的基本理念

原来新课标中的“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言语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新课标修订稿中的“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原来的新课标与新课标修订稿中的“课程的基本理念”比较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修改: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删去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加上: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加上: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加上: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重视提高学生的修改:使他们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删去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删去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影响是深广的修改: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修改: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修改: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修改: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加上: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删去语文又是母语教育修改: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修改: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修改: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删去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修改:爱护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语文综合性学习加上修改: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修改: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修改:素养。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修改: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言语课程的变革和发展。删去(24/261——据不完全统计,下同)

2、新课标修订稿到底修改了什么 ⑴表面上看 ①删去 ②加上 ③修改 ⑵深入分析 ①时代的发展 ②语句的条理 ③追求的变化 ①删去

时代的发展

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删去。(课程的基本理念)

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言语课程的变革和发展。删去(课程的基本理念)语句的条理

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删去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课程的基本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删去的主体。(课程的基本理念)追求的变化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删去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课程的基本理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删去(课程的基本理念)②加上

时代的发展

内容的价值取向,加上: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课程的基本理念)

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加上:1.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语文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基础。(课程设计思路)追求的变化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删去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加上: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程的基本理念)

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加上: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课程的基本理念)

语文课程还应加上: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课程的基本理念)

语文综合性学习加上修改: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课程的基本理念)③修改

时代的发展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修改: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课程的基本理念)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修改: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课程的基本理念)语句的条理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影响是深广的修改:广泛而深刻的(课程的基本理念)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修改:使他们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课程的基本理念)追求的变化

语文又是母语教育修改: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课程的基本理念)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修改: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修改: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修改: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课程的基本理念)

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修改: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课程的基本理念)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修改: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课程的基本理念)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修改:爱护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程的基本理念)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修改:素养(课程的基本理念)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修改: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课程的基本理念)

二、怎样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落实新课标修订稿

1、找准学生缺什么 ①从广义而言

学生的认知发展,缺少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学生,其实不仅是学生,包括我们成人,学习者在最初学习某一新知识的时候,都是从感知入手的。从感知入手之后,介入注意、记忆、想象、言语,最终达成思维。

感知,是认知发展过程的序曲,它是形象的,感性的,具体的,直接的感觉、知觉,也可以理解为“知道”。注意,是方向,学习的方向。记忆,是遗留,在大脑皮层留下痕迹。想象,是联系,遗留在大脑皮层那些痕迹相互之间的联系。言语,是工具,感知、注意、记忆、想象,包括后面的思维,均以它作为工具、作为帮手。思维是学习的终极,它是抽象的、理性的,拥有间接性、概括性这一突出特征。

学生的认知发展,缺少促进认知发展的图式。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认知发展,是个体受环境刺激,通过同化图式、顺应图式这两种过程,不断形成和发展“平衡——失衡——新平衡”的过程。

这里说的图式,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固定下来的、留在大脑里的认知结构。它是个性的,不过应该是具体的。这里所说的同化、顺应,指在学习过程之中的认知结构的扩充与改组。新认知与旧认知同类,则同化、则扩充。新认知与旧认知不同类,则顺应、则改组。

学生在学习过程,恰是通过这样一个图式的扩充、图式的改组,从一个不平衡,走向另外一个平衡;再从一个新的不平衡,走想一个新的平衡……的过程。②从狭义而言

学生认知发展,面对任意一个新知识点,又拥有认知发展的特殊性规律。

学生认知发展的特殊性规律?它是指学生在学习某一知识、或者说学生上某一节课的背景之下,教师务必了解你的学生学习这个知识到底缺什么?

比如我们教学生折纸,比如学生利用一节课的时间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折成正方形的纸,请问,作为授课教师,你是否了解学生——不是一般学生,而是你的学生,学习折纸到底缺少什么?

比如我们教学生折纸飞机,比如学生利用一节课的时间折纸飞机,请问,作为授课教师,你是否了解学生——不是一般学生,而是你的学生,学习折纸飞机到底缺少什么?

比如我们教学生画小兔子,比如学生利用一节课的时间画小兔子,请问,作为授课教师,你是否了解学生——不是一般学生,而是你的学生,学习画小兔子到底缺少什么?

比如我们教学生唱一首儿歌,比如学生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唱一首儿歌,请问,作为授课教师,你是否了解学生——不是一般学生,而是你的学生,学习唱这首儿歌到底缺少什么?

比如我们教学生算一道数学题,比如学生利用一节课的时间算一道数学题,请问,作为授课教师,你是否了解学生——不是一般学生,而是你的学生,学习算这道数学题到底缺少什么?

…… ③广义、狭义之间的关系

了解学生认知发展的一般性规律,比如了解学生认知发展的六元素,比如了解学生认知发展的从感性到理性的特征,比如了解学生认知发展的图式、同化及其顺应、平衡……属于广义上的了解学生缺失。了解学生认知发展的特殊性规律,学生在学习某一知识、或者说学生上某一节课的时候,教师务必了解你的学生学习这一知识到底缺什么?属于狭义上的了解学生缺失。广义上了解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了解学生认知发展的一般性规律,我们得到的,是了解学生缺失的背景,是了解学生缺失的基础;狭义上了解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了解学生认知发展的特殊性规律,我们得到的是具体情况。这两种了解相辅相成,互为支撑,互为依存,缺一不可。

教师在教学过程之前,只有深入洞悉于学生而言,一节课、一节课中任意一个知识点的——学生缺失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新课标修订稿中主动性、创造性的口号才能化为行动!2.想清到底教什么

教师拥有了上面广义、狭义两种对学生的“了解”之后,对于学习者则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对于学习者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就不会出现主观臆想,从而,也就为避免——凭教师自己脑门儿一热而设定武断的教学内容——加了一道保险。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则应该深入研究“自己到底教什么”。①遴选主要矛盾

想清“自己到底教什么”,首先需要遴选出主要矛盾。还以我们前面说过的“折纸飞机”为例:

你作为教师,要教学生学习“折纸飞机”,你了解了学生一般性的认知发展规律,又了解了学生——应该说是了解了你的学生学习“折纸飞机”到底缺什么,接下来,你的任务则是深入研究“教——折纸飞机——的什么”:

“折纸飞机”到底使用什么材料,应该采取什么步骤,不同样式的纸飞机有什么共同特征、又有什么不同特点,以某一纸飞机为例,它到底需要多大的纸,第一步需要做什么、怎么做,第二步需要做什么、怎么做……在折纸飞机时,哪个步骤学生学习起来最为困难,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到底在哪里、应该怎样避免……

诸如此类的问题,作为教师,必须要有深入的研究。

研究之后你会发现,上面诸多“内容”,对于你的学生,并非在一节课、或者说并非在第一节课的时候,你都需要教给他们。实际上,你面对上面诸多问题,也不可能一次性全部都教给学生。这时,则需要教师进行甄别,则需要教师进行筛选啦!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在教师设计、测算教学内容的时候显得十分关键。

于一个知识点而言,学生学习它,一定有许多矛盾,那么,教师分析清楚什么是主要矛盾、什么是次要矛盾,就显得十分关键了。只有分析清楚什么是主要矛盾、什么是次要矛盾,你才能牵住牛鼻子。反之,不能分析清楚什么是主要矛盾、什么是次要矛盾,不要说你不能牵住牛鼻子,甚至,你所有的动作,不会有一个动作能够真正到位。②切中思维规律

想清“自己到底教什么”,其次需要根据思维规律入手。思维规律何在?思维是“三位一体”的。——想什么,即思维的方向。——怎么想,即思维的方式。——怎么答,即思维的答案。

人在想问题的时候,其实有一个十分微妙的过程:先确认方向,再寻找方式,后完成答案。

比如,我们教学生把“我成功了”写具体,教师到底需要给学生“什么”,学生才能顺利完成这一任务?想什么——怎么想——怎么答,是有效思维的三个极其重要的阶段。注意下面的“三位一体”:

——想什么:我干什么什么样就算是我成功了?

——怎么想:我参加外语比赛,赛题特别难,可是我是不是却夺得了第一名就算是我成功了? ——怎么答:我参加外语比赛,赛题特别难,可是我却夺得了第一名。在“想什么——怎么想——怎么答”这三个阶段之中,“怎么想”是一个重点: “怎么想”是分层的:

——我干什么什么样就算是我成功了 ——我参加什么什么样就算是我成功了? ——我参加外语比赛什么样就算是我成功了?

——我参加外语比赛,赛题什么样,可是我却什么样就算是我成功了? ——我参加外语比赛,赛题特别难,可是我却什么样就算是我成功了?

——我参加外语比赛,赛题特别难,可是我是不是却夺得了第一名就算是我成功了?

“怎么想”是思维过程的主体,务必需要落实。落实过程之中,分层的方式适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也是教师格外需要关注的问题。

拥有“想什么”、“怎么想”之后,拥有明确的“想什么”、实在的“怎么想”之后,思维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怎么答”,也就顺理成章的出现了: 3.落实课上怎么教

找准学生缺失什么,想清自己要教什么,之后必然要落实到“怎么教”上。教师到底如何落实“怎么教”,有三个的阶段需要引起大家高度关注:第一个“教”的阶段,是“固化”;第二个“教”的阶段,是“变易”;第三个“教”的阶段,是“生成”。

“固化”,指给学生死得不能再死的知识,力求让学生学会。“变易”,指给学生死中求变、死中求异的知识,力求让学生学好。“生成”,指让学生从死知识、变易知识过程之中得到正向心智模式的积淀,力求让学生会学。①固化

“固化”,指给学生死得不能再死的知识,力求让学生学会。

什么叫做“死得不能再死的知识”?“死得不能再死的知识”即思维方向明确、思维方式具体的知识。举例:

比如,我们教学生如何把“我成功了”写具体。

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学会把“我成功了”写具体?使用“死得不能再死的知识”即给出诸如下面这样的知识——

请你回答:我参加英语比赛得没得第一名就算是我成功了?

试想,学生面对如此这般方向明确、方式具体思维任务,怎么可能完成不好任务!②变易

可以肯定,学生面对上面如此这般方向明确、方式具体思维任务,完成任务绝对没有问题,但是,随之却一定会出现另外一个新问题:那就是——学生这样回答出来的答案,一定千人一面,一定千篇一律。

于是,“变易”也就到了应该出场的时候。

“变易”,指给学生死中求变、死中求异的知识,力求让学生学好。

什么叫做“死中求变、死中求异的知识”?“死中求变、死中求异的知识”即“多个死得不能再死的知识”。举例:

比如,我们教学生如何把“我成功了”写具体。

比如“固化”的知识是——请你回答:我参加英语比赛得没得第一名就算是我成功了? 那么,“变易的——死中求变、死中求异的知识”则可以是:

你也可以回答:我参加作文比赛得没得第一名就算是我成功了? 你也可以回答:我参加绘画决赛得没得最高分就算是我成功了? 你也可以回答:我参加航模大赛得没得第一名就算是我成功了? 你还可以回答:我参加航模大赛战胜所有对手没有就算是我成功了? 你还可以回答:我学游泳一天就学会、还是没有学会就算是我成功了? ……

想想看,学生面对上面这些方向明确、方式具体思维任务,怎么可能写不出形形色色的答案!③生成

“固化”,是“死得不能再死的知识”,“死得不能再死的知识”是思维方向明确、思维方式具体的知识。“变易”,是“死中求变、死中求异的知识”,“死中求变、死中求异的知识”即“多个死得不能再死的知识”。

因为有了“死得不能再死的知识”,有了“死中求变、死中求异的知识”,在此基础之上,达成“生成”这一目的,才能梦想成真。举例:

比如,我们在教学生把“我成功了”写具体“固化”和“变易”之后,再让学生去尝试把“我失败了”写具体,学生“把句子写具体”的能力,将会自然显现。

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只有精密设计好一节课、一节课中任意一个知识点的——固化、变易,教师只有真正把——固化、变易真正落实,生成——这一目的才能真正达成,新课标修订稿中的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真正拥有实在的支撑!

结语

深入解读新课标修订稿具体内容,明确新课标修订稿在教学实施过程之中的具体路径,对于任何一个职业语文教师而言,都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深入解读新课标修订稿具体内容,不仅要知道新课标修订稿与原来新课标之间“删去、加上、修改”的三个区别,而且更应该明了新课标修订稿的精神实质,明了新课标修订稿从“时代发展、语句条理、追求变化”三个方面所体现的精神实质。

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过程之中,明确新课标修订稿在教学实施过程之中的具体路径,教师需要从本质上入手,从整体入手。只有从“找准学生缺什么、想清自己教什么、落实课上怎么教”三个角度逐一思考,新课标修订稿中所提出的“主动性、创造性;实践性、综合性;及其正确的思想导向、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或许才能成为现实。

——怎么答:我参加外语比赛,赛题特别难,可是我却夺得了第一名。

“怎么答”有多种多样,可以直接依照“怎么想”的最后一层直接回答,还可以采取修饰、甚至变形方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只有深入论证清楚一节课、一节课中任意一个知识点的——想什么、怎么想、怎么答,教师只有去教学生这个——想什么、怎么想、怎么答,新课标修订稿中的实践性、综合性,才能得以落实!

第二篇:再读《语文课程标准》,感悟习作教学

每当捧起儿童的习作,老师们都有一种心痛的感觉,白纸上涂抹的文字是那么枯燥无味,毫无生气,格式统一的文字堆里满是儿童对习作的逃避。儿童是“完整而又具有丰富可能性”的生命个体,在拥有最五彩缤纷的世界的时候,却不得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完成“习作”,那真的是一次愉悦心灵的笔端倾诉吗?那真的是自由思维的灵感火花吗?那真的是童心飞扬的美好情趣吗?„„一连串的疑问使我重新捧起《语文课程标准》,联系近二十年的语文教学经验,梳理出自己的教学追求。

一、讲自己的话——“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语文老师都有共同的体会,那就是抄袭习作现象太严重。学生此类的表现实际上暴露出一个问题,那就是自我世界与现实世界的隔离,本应是“牵手相伴”的理想指向与“貌合神离”的现实指向产生冲突,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内心来表达,不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书写,在有限的时间内只能选择“格式”和“抄袭”。一次次的被拒绝,学生很有可能不会讲自己的话,更多的是迎合老师和大众的口味,跟上了“潮流”。

记得,叶圣陶老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就强调过:学生作文必须“我手写我口”,作文为的是要写出自己想说的话。其实,“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内心的情感很丰富,有时简单的话语可以直抵问题的本质,可为什么就写不出来?原因在于我们不经意间掐断了他们内心通向世界的通道,堵塞了心灵,学生在被迫接受种种指令下照着别人的意图去写。反思一下,我们是否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学案,是否为他们建立了与生活的联系,是否让鲜活的花朵、可爱的田野进入他们的视界,是否让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苏醒,是否熟知他们的话语体系,是否有了与他们对话的语言密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让他们“进入”自己的意义世界,讲自己的话,哪怕是大白话,不拘形式,只要讲清楚、有条理就行,相信朴素平实的话语里肯定能流淌着智慧和深刻,谁又能怀疑小哲学家的能量呢?

二、培养兴趣——“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当内涵丰富的文本真实地呈现时,儿童的哲学天性随即被点燃,“可能性”挣脱“现实性”的束缚,人格走向相对的自由和独立,用诗人的语言,审美家的欣赏,哲学家的理性,真切而深刻地感悟语言的力量。课内外大量的阅读实践决定了习作教学需要用这种理智的方法有效教给处于任何发展阶段上的儿童。我们要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学生读的书多了,知识活跃起来,也就有了写作的基础。这个“基础”是写作兴趣和自信心的重要基础。当然,课堂也是培养兴趣和自信心的主要渠道。联系课内课外,让习作的触角延伸进学生的生活世界,梦想也就走进了现实,澎湃的话语伴随着兴趣滚滚而来,一切水到渠成。

三、学会观察——“注重培养观察能力”

儿童是富有探求精神的积极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观察发现带来的“惊讶”正是儿童的情绪,是认识世界一切的开始。当视野中流淌出有趣的动植物、神秘的科学现象时,学生出于第一眼的惊异之感,不自觉开始了“观察”的探索之旅。在此过程中,语言的符号意义渐渐转化为思想、情感、想象,以及儿童敏锐目光所能捕捉到的一切。

在教给学生观察方法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所谓习惯成自然,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获得成功必不可少的要素。在一次联合国组织的诺贝尔奖颁奖大会上,记者问一名白发苍苍的老者:“您有今天的辉煌,请您告诉全世界,哪个人对您的影响最大?”这位老科学家思考了一下说:“是幼儿园的老师。因为从那时起,我知道了饭前便后要洗手,我养成了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四、激发想象力——“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是人类创新的源泉,没有想象力的学生思维必定被扼杀,想象力是学生重要的生命特征。尊重学生的想象,这是对创造天性的最大保护。每篇习作、哪怕是一段浅浅的文字都有巨大的想象空间,承载了学生语言发展的可能性。在自由的语境中,学生的想象力插上了翅膀。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也有明确要求:低年级“写想象中的事物”;中年级“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高年级“能写简单的记实习作和想象习作,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实施建议中:“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

有位老师教学“秦兵马俑”片段,布置小练笔:面对几千年前的秦兵马俑,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的笔下精彩极了:“我仿佛看到威武的将军带领士兵在战场上冲杀,他们把敌人杀得片甲不留,哭爹喊娘,狼狈而逃”“我仿佛看到那些兵马俑一个个都复活了,唱着战歌,挥舞着旗帜,人人脸上挂着胜利的喜悦”“我仿佛听到有个士兵在低声哭泣,因为他实在太想念亲人了”“我仿佛看到那些能工巧匠正在雕刻兵马俑,他们是那么的投入”“我想到了秦始皇当年灭齐国时,第一次打败了,后来在大将王翦的请求下,派兵四十万,整整用了三年时间,才灭了齐国”„„学生在移情移境中通过想象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赋予了人的情感,有声有色,充满审美意味,文字变得鲜活。想象是对文本情境的还原,是学生对话文本的方法,也是训练语言的重要手段。教学中,我们有必要教给学生想象的方法,如,相似联想、相关联想、对比联想、再造想象等。

五、强调“修改”——“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

关于习作批改的评价,我认为至少要做好两点:

第一,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中年级学生要“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高年级学生要“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也就是说,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自己修改习作。教学中,我们要帮助学生自己去获取事物的意义和对问题的根本性的解释;让每个学生带着自己的语言,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走进课堂,引导思索,发展思维能力。

第二,老师批改习作要珍惜学生的劳动成果,要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也就是说,教师要有一颗童心,不要看不顺眼便大删大减。“切不可误读童心”这个故事应该对我们有所启迪:在一次习作课上,老师布置的题目是“梦”,一个小男孩怯生生地举起手:“每当黑夜降临,我总做一个梦,就想变成一只老鼠,偷回„„”没等说完,这位教师“好心”地说:“坐下!我们的梦应该是崇高的、美好的,不能是大家都反对的、丑恶的!”十多年后,那个当年的男孩已大学毕业在省高院工作,在一封信中把当年没有说完的“说话习作”写给老师:“我想变成一只老鼠/偷回冬的光辉/还给迷人的金秋/盗去夏的鲜花/装扮春天的风流/我想成为一名瞩世大盗/把世间的黑暗统统偷走/哪怕寒风把心刺痛/我也决不缩回已伸出的‘黑手’”。

多么奇特的想象,多么雄武的胆魄,多么善良的心灵!面对诗句,这位语文老师追悔莫及。不无遗憾地说“可我把它判了死刑!当年我就像小偷,偷走了这孩子的梦。”

这位语文老师为什么会“偷走孩子的梦”呢?我以为,他缺少一颗童心。做小学教师的,应该认识到:童心是孩子的精神特征,它是孩子认识事物的出发点和归宿,可赋予任何事物以生命和理想,孩子是以纯真而善良的童心和世界对话的。我们拥有童心,才能读懂童心,才不会偷走孩子的梦,才能让孩子“进入”自己的意义世界。

第三篇:小学语文习作教学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互批互改”模式的研究》

小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对语文老师来说,作文教学最大的包袱就是作文批改。许多老师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对学生的作文精批细改,然而,“学生写,老师改,写完改完一边甩”,学生往往对老师的辛勤劳动不大理睬,无动于衷,上次作文的毛病,下次作文照犯。而部分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也存在着重视“教作”而忽视“教改”。有的教师认为,作文作文就是教学生怎样作文。学生懂得了怎样作文,自然就明白怎样修改。有的教师把主要精力用于应付检查上,又是改正错别字,又是修改病句,甚至学生作文条理不清楚也给理清了。认真批改就行了,有没有效果,或者效果好不好,不是自己考虑的问题。针对以上现状,我们迫切需要大胆探索有效的作文批改之路。在学习前人的有效经验的同时,我们需要大胆探索,不要怕困难,不要怕失败。根据自身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大胆探索如何批改更有效,更能提高学生作文和修改的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是师生主客体位置倒置所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常常越俎代庖、大包大揽,“只顾到学生的作文,而忘记了作文的学生。”以致于学生主动探究作文得失过程被剥夺。为了让学生在作文评改环节由“看客”成“主角”、化被动为主动,自主学习,自我内化、整合、建构、迁移,我们决定在作文批改中一改过去教师独自包揽的传统做法,下放权力,对学生参与作文互评互改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三、研究目标:

提高作文评改效率,让学生真正参与评改。

四、研究内容:

1、如何调动学生习作的兴趣。

2、怎样指导学生进行作文的评价。

3、怎样培养学生的修改习惯,训练学生的修改能力。

五、研究方法:

1、文献法即课题组成员搜集大量的有关文献并组织大家学习。

2、行动研究法,即课题组成员用科学的方法为解决自己实践中的问题而进行研究,其主要环节包括计划、行动、实践、反思和再实践,同时进行课件制作、积累和配套工作。

3、案例研究法

4、经验交流总结法

六、实施步骤:

(一)探讨准备阶段(2012年9月-----2011年11月)

1、收集、整理、学习文献资料。

2、探究制定学生互评、自改的基本方法和流程。

首先,与学生在“面”上共同商讨作文评改标准,大致分为书写和标点、内容、结构、表达、语言、创意等几方面。切实有效的做法是,学生联系写作知识和自身的写作实践,熟悉、掌握整体批改标准,然后由浅入深,批、练、改结合,批改主要依据每次作文训练重点,分项侧重训练突破。

其次,掌握了批改标准,互批互改具体实施可采取循序渐进、灵活多样的形式:一对一式、多对一式、四人小组式等。

第三、自我修改。学生在同学评价的基础上,进行自我修改。

第四、老师对习作者的修改和评价者给与评价指导。

(二)实践积累阶段(2012年11月------2013年3月)

1、课题组成员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实践,指导学生进行互评自改。

2、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及时在课题组内进行探讨、研究,商讨有效的应对措施。

3、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学生互评自改的方法。

(三)回顾总结阶段(2013年3月------2013年5月)

1、课题组成员回顾一年以来实施课题的经验及困惑,以文字形式呈现。

2、交流经验总结,并汇集成册。

七、预期成果:

1、学生习作互评、修改集

2、教师论文集

3、作文评改展示课

4、课题经验交流(录像)

5、文献集

第四篇: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与写作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与写作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阅读、写作与口语交际的具体要求如下:

一、第一学段(1-2年级)(一)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初步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5.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6.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7.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二)写话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3.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三)口语交际

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二、第二学段(3-4年级)(一)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像,领悟内容。

7.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9.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二)习作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3.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流。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6.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三)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

第三学段(5-6年级)(一)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3.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4.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

6.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7.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8.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二)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常见应用文。

4.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5.习作要有一定速度。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三)口语交际

1.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4.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5.能根据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作简单的发言。6.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第五篇:课程标准关于小学习作的规定

课程标准关于小学习作的规定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作文”部分的总目标要求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在总目标的要求下又把各阶段目标定为:

第一学段(1-2年级)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第二学段(3-4年级)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6、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8、课内习作每年16次左右。

第三学段(5-6年级)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写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4、能写读书笔记和常见的应用文。

5、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6、修改自己的习作,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7、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下载2011年版课程标准与小学语文习作教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1年版课程标准与小学语文习作教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小学语文习作教学

    挖掘快乐写作的源泉 ——三年级作文教学初探 冯庙小学冯晓颂 内容提要:传统习作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禁锢学生个性,忽视习作教学。摒弃传统习作教学。让习作教学成为师生积极的......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习作教学 内容摘要: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在平时的习作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写作素......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反思 提到作文,孩子们都怕,不知如何下笔,总觉得无话可说。也许是因为如此,作文教学是我一直思考得比较多的问题。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进程中,如何打破学生对作......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随笔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随笔如果把学生比喻为一条鱼,那么兴趣环境就像是大海,能使学生如“鱼”得“水”般地自由自在地生活,学生的兴趣就会进一步发展,学生学习写作的信心和毅力就会增......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反思

    黄宾虹在论山水画的技法时,曾言“学习传统应遵循一定的步骤:先摹元画,以其用笔用墨佳;次摹明画,以其结构平稳,不宜入邪;再摹唐画,使学能追古;最后临摹宋画,以其法备变化多。”习作教学......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心得体会1 每一位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都把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小学作文教学。但是,“教师教学难、学生作文难”的问题一直......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之我见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之我见 ———观摩习作课有感 重庆市黔江区濯水小学张红 2012年4月23日—4月26日,我有幸倾听了由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重庆市小学语文专委会举办的重庆市......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心得体会

    《语文课程标准》在习作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习作能力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