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探索
浅析《纲要》在音乐教学活动中的渗透
——以小班音乐活动《小小蛋儿把门开》为例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了我国幼儿园教育的性质、任务、特点和原则,将指导我国幼教的发展方向,如何贯彻落实《纲要》将是我国幼教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欲结合幼儿教育工作实际,谈谈学习《纲要》精神的一些体会和运用。
【关键词】:纲要
幼教
音乐
幼儿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基础,其教育内容是多方面的、启蒙性的,可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各领域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满足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的需求,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了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这对幼儿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具有直接、具体的指导作用。下面通过幼儿园小班的一节音乐课的教学来阐述对新纲要的理解和认识。
小班音乐活动——《小小蛋儿把门开》 活动目标
1.理解、熟悉歌词,初步学会歌曲。
2.鼓励幼儿用身体动作大胆表演,培养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点:感受歌曲欢快的旋律,初步学会演唱歌曲。
活动难点:引导幼儿能大胆地表演,并能体验与同伴一起表演的快乐。
活动准备:自制教具:蛋、小鸡。
活动过程
一、午睡起床时播放歌曲《小小蛋儿把门开》
二、正式上课,引出主题。
教师出示蛋: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并请幼儿猜猜这个鸡蛋里有什么?
三、理解、学唱歌曲。
1.教师操作活动教具,并提问:
小鸡是怎么从蛋壳里钻出来的?(请幼儿大胆想象小鸡出来的动作,并让个别幼儿做一做。)
这只小鸡长得怎么样?(学习词:黄绒绒、胖乎乎。并请个别幼儿做做小鸡胖乎乎的样子。)
教师小结:小鸡长的黄绒绒、胖乎乎的。实在太可爱了。
2.小鸡是怎样唱歌的?(请个别幼儿学学小鸡唱歌的声音,并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现。)
3.教师完整的示范演唱歌曲。
4.幼儿集体学唱。
四、表演歌曲。
1.请幼儿自愿报名扮演“蛋宝宝”,教师敲蛋壳,进行歌表演。
2.请全体幼儿合作扮演“蛋宝宝”,教师敲蛋壳,进行歌表演。
五、结束活动。
鸡宝宝们要到外面去玩一会儿了,注意安全哦。
一、明确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目的、任务和作用
作为艺术领域中的音乐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对幼儿的音乐教育不是简单的让幼儿学会几首儿歌,也不是让幼儿掌握高深的乐理或乐器,其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然后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小班幼儿喜欢游戏性、活动性强、生动有趣的活动,而这首歌曲的内容通俗 易懂、富有儿童情趣,非常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因此,组织起来不会显得单调、枯燥、幼儿的参与率和积极性高。于是我就设计了音乐活动《小小蛋儿把门开》。《小小蛋儿把门开》是一首旋律生动活泼、富有诙谐情趣的动感教材,而且它的歌词像儿歌一样朗朗上口,易记,生动的描写了黄茸茸、胖乎乎的小鸡出壳的情景。
音乐具有直观性,它能刺激人的感官并引起记忆等心理反应。整齐的节奏、和谐的旋律使人的记忆有一定的根源基础,优美的旋律不仅容易上口并储存脑海中,使记忆进一步加深巩固。学龄前儿童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开始发展,更多地依赖于表象,而幼儿音乐课的形式活泼多样,既有唱歌又有律动和音乐游戏,有时也边歌边舞或进行节奏练习,使幼儿各种器官都活动起来;同时教师教唱歌曲时采用恰当的教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各种形式向幼儿讲解歌曲的内容,使幼儿理解歌曲的性质,正确地表达歌曲的感情。例如:教师在教唱歌曲时,可以把歌曲内容编成幼儿爱听的故事或结合图画。这样幼儿兴趣很高,很快记住了歌词,增强了记忆力。实践证明,音乐教育正是促进幼儿注意力,记忆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音乐中的音乐形象是一种广泛的对音乐意境的生动想象,而音乐教育正是通过音乐形象,唤起幼儿对相关的视觉印象、听觉印象以及有关事物的联想,从而发展他们的想象力。例如在测验过程中,他们听到轻快悦耳的乐曲,就把它跟小鸟的叫声和跳动的形象联系起来,想象出小鸟在翠绿的树林里跳跃欢唱的情景,乐曲中多种声音的不同表现力,都可以引起幼儿的多种遐想。同时幼儿也可以借助歌词来发展想象。因为当乐曲同歌词结合起来时,听者是沿着歌词展示的内容,随着旋律激起的感情去进行感受的。例如:学唱《小小蛋儿把门开》这首歌,在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启发下,幼儿会从歌词“黄茸茸、胖乎乎”联想到小鸡的各种形态。有的说“我看到正在吃小虫的小鸡”有的说“我还看到跳舞的小鸡!”“还有小鸡在草丛打滚呢!”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在他们脑海中所想象到的可爱的小鸡的画面。学唱歌曲,丰富了幼儿的语言,“而幼儿的言语越发达,想象的有意性、自觉性、概括性和逻辑性就越发展”。所以说音乐教育促进了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音乐在幼儿身心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门艺术它能直接地影响人们,特别是影响儿童的感情,在内容多样化的音乐活动中,可以促进幼儿听觉,记忆,语言,想象及形象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促进情感,个性的发展,促进身体的健康。由此,幼儿园、幼儿教师应注重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重视幼儿个体音乐能力的培养及音乐技能教导,并发挥音乐的教育作用。教案中我定的活动目标是: 1.初步学会歌曲。2. 感受歌曲欢快的旋律。培养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3.自主表演,充分发挥幼儿个性的发展
二、选择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内容
幼儿园的音乐教育包括唱歌、音乐游戏、韵律活动、打击乐、音乐欣赏等,各部分关系中在横的方面要做到互相结合,难易基本一致,在纵的方面各部分要保持自身体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我们并不是要把小孩子都培养成画家,音乐家,主要是为了陶冶他们的精神情操和品德”(刘海粟《陶先生提倡美育》)。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有其自身的特点,要结合幼儿年龄特点,选取浅显易懂、能为幼儿接受理解、形式多样有一定艺术性的作品。
教案的设计意图非常明显,以教学歌曲为主线,通过唱歌、游戏、表演等完成整个音乐教学活动,歌曲的选择也非常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内容通俗、易懂、富有儿童情趣,小鸡的可爱形象和歌曲优美的旋律,极大地提高了幼儿的参与积极性。
三.注重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方式
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教师,在教同一内容的课时,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这里面就有教学方式的问题存在,新《纲要》指出,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在活动开始,我将幼儿定位于蛋宝宝,这一角色对于幼儿来说比较熟悉,因此,幼儿乐于表现,从心底里产生对角色的喜爱之情。我尽量为孩子创设一个宽松和谐、自然、有趣的活动环境,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歌曲的容。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能大胆地用动作表现。作为教师,我没有做完全的干预,而是极力鼓励幼儿大胆地用动作表现,从而也拉近了与幼儿的距离。在整个活动的设计和进行过程中,我时刻以《纲要》中艺术领域目标为要求,以小班幼儿的实际情况为着眼点,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我也坚信,虽然没有像预期的那么精彩,但是通过自己课后的深思及考虑,也让我明白了很多,特别是对目标的把握以及运用,对孩子的随机性处理,都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
教学方法固然有高下之分,但也不应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因此在音乐教育中也要注意方式方法,不应死搬一些优秀教案,不分场合,对象地运用。在学习前人的宝贵经验、总结自身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必须结合所教幼儿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创造性地予以发展,在教案中就灵活,充分地采用了一些教学方式:设计教法,拟写教案;事先欣赏,提前准备,利用午睡起床的时间播放歌曲,创造条件让幼儿先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和印象;然后运用教具,器材;利用提问的方式;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等手段进行教学。同时与其他领域内容相互渗透,知道了小鸡是怎样孵化出来的,学习了生词黄绒绒、胖乎乎,通过了个体的展示团队的合作表演,最后在游玩中结束了教学活动。
以上是我体会新《纲要》的精神在幼儿音乐教学中的一点认识和运用。参考文献
张志华.幼儿园音乐教学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版.杨力梅.谈幼儿音乐教育目标与教学策略.学前教育.1998,(7).宫敏.浅谈幼儿音乐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新疆教育.2000,(1.2).王懿颖.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5版.
第二篇:幼儿园音乐教育
1.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价值取向有哪些?
答: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价值取向可以分为以音乐为价值取向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观和以教育为价值取向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观两个方面。
以音乐为价值取向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观强调以音乐为本位,以教育为手段,对学前儿童施以音乐的早期启蒙,以发展儿童的音乐潜能,使儿童获得音乐艺术内涵的教育。以教育本位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教育,通过听、唱、跳、奏等音乐实践活动,来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引导儿童良好的个性及创造性的发展。对于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而言,应以教育价值取向为主,以音乐价值取向为辅,两者互为补充。
2.简述选择和改编音乐材料的原则。
答:(1)从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出发,选择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反应儿童生活、适应儿童情趣爱好和儿童易于接受的音乐教育内容。
(2)从学前儿童音乐发展的特点及规律出发,选择均衡而全面的音乐教育内容。
(3)从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学科本身特性出发,选择有教育意义的教育内容。
(4)选择和设计能与儿童已有的音乐知识和经验相联系的音乐内容。(5)选择歌词简单、多重复易于幼儿创编的歌曲。
(6)教学过程中注重恰当地处理和运用音乐作品,体现音乐的完整性。3.请为歌曲“我的好妈妈”设计教学活动和评价方案。活动内容:歌曲:《我的好妈妈》
(一)、教学活动。
活动目标:(1)感受音乐欢快的旋律,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意境,会用欢快的声音演唱歌曲。
(2)知道妈妈工作的辛苦,会关心、体贴妈妈。(3)根据自己对歌词的理解,用适当的体态语言表现歌曲。活动准备:木偶妈妈和小朋友各一个;歌曲的录音磁带;桌子、椅子和茶杯
活动过程:(1)、导入课题
① 提问:你的妈妈在哪里工作?妈妈工作了一天回到家里很累,你会帮妈妈做什么事呢?
②(出示木偶)我们来看看楚楚在妈妈下班时,为妈妈做了什么。(教师演示木偶,同时说唱歌曲《我的好妈妈》)
③ 幼儿说说楚楚在妈妈下班时做了什么,妈妈心里感到怎样?(2)、幼儿学唱新歌曲
①播放歌曲磁带,操作木偶,幼儿欣赏歌曲。
提问:我的好妈妈,下班回到哪儿?妈妈回家累吗?为什么?小朋友应为妈妈做些什么?
②听音乐走步,熟悉旋律。③教师清唱歌曲,幼儿欣赏。④幼儿跟着音乐说唱歌词。
⑤幼儿用欢快的声音完整地演唱歌曲。(3)、学习表演歌曲
①老师扮演妈妈,请一幼儿扮演孩子,拉妈妈坐下、给妈妈端茶、亲亲妈妈。并请孩子们观察妈妈和孩子开心的表情。
② 将幼儿分成两组,一组演妈妈、一组演孩子,进行表演,体验情感。提示幼儿根据歌词内容设计动作。
(4)活动延伸
鼓励孩子回家后和妈妈一起表演,为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
(二)评价方案
本活动真正体现了音乐教育游戏化、生活化的理念。《我的好妈妈》是一首活泼、欢快的中国儿童歌曲,歌曲描写了小朋友体恤妈妈劳动一天回家后的场景,意在表达孩子爱妈妈、关心妈妈的情景。为了使幼儿对歌曲有所体验,加入了木偶表演,巧妙地将幼儿的生活情节迁移到了音乐之中。
此外,本教学活动的成功还验证了这样一个真谛:理想的音乐教育活动应该是以审美感动为基础的!在本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幼儿还是老师,甚至是在场的观摩者都被音乐和活动所创设的意境所感动着,他们沉浸在具有浓浓亲情的“爱”的氛围中:妈妈和孩子之间的爱无需教诲,无需讲解,在经历了这份“爱心”的传递过程后,幼儿将自然体验到了妈妈的辛苦。也许这就是本活动对教育结果的最佳期望吧。
本活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一点:朴实无华的教学方式同样可以打动人心!在表达音乐的过程中,幼儿感受到了妈妈在成长过程中付出的爱与艰辛,置身于这样的活动中,让人觉得有种净化心灵之感。
选答题:造性。
4.结合实践谈谈怎样在歌唱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唱歌是音乐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幼儿较喜爱的。我觉得在唱歌活动中培养、扶植、激发、鼓励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能收到好的效果。如何唱歌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下面我谈一谈自己的心得。
一、让幼儿有机会为歌曲编动作
边唱边跳是幼儿的特点,他们不但用歌声来表达感情,更喜欢用动作加以补充。平时,我让幼儿多观察自然、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让他们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同时也给幼儿做一些示范动作,教会他们一些表达方法。因此,如果歌词是很具体的,并易于用动作表现,孩子由于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自己常能想出一些动作来表达自己对歌曲的理解。
二、让幼儿为歌曲增编歌词
让幼儿给熟悉的歌曲增编新的歌词或改变部分歌词,能提高幼儿唱歌的兴趣,提高歌唱能力,有利于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如在《小动物怎样叫》一歌的教学中,教会幼儿几段歌词后,我就让幼儿自己想出新的动物名称并模仿它们的叫声,把它编入歌曲中。配上动作后,小朋友兴致很高,十分踊跃,不一会儿,就编出了许多很有新意的东西出来。这样既有利于创造能力的培养,又使幼儿敢于独自一人在大家面前唱歌表演。
三、让幼儿学会自编歌曲
有时候,我会给幼儿一些示范,跟幼儿一起编两句歌唱唱,充分提高幼儿的兴趣。有一次小朋友在评到小红花后很开心,拿着小红花她就哼唱起来;虽有个别句子与《我的好妈妈》有似曾相识之感,但可以听出来是经过重新组织加工过的、有自己表达特点的歌。我当即在小朋友面前表扬了她,虽然这只是她发自内心的一个无意之举,但我及时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让全班幼儿跟她一起唱了一遍,使她得到一个良好的反馈。以后,小朋友不管编了什么歌,哪怕是只有一句歌词,也要来唱给我听。自编歌曲对激发幼儿的想象,创造的热情,让幼儿学会用歌曲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及发展音乐的能力等方面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实践证明,在这种无拘无束、轻松活泼的唱歌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和不断探索的精神,能使幼儿得到良好的发展,并且终身受益。
7.欣赏音乐的辅助材料包括那些?
答:作为幼儿教师,要想上好一节音乐欣赏课,选择恰当的音乐欣赏材料十分关键。音乐欣赏的材料主要包括音乐作品和辅助材料两个方面。在音乐欣赏活动中使用辅助材料,其目的是帮助幼儿更好地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在选择辅助材料时,一定要注重其本身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辅助材料的选择一般包括动作材料、语言材料和视觉材料三个方面。(1)动作材料: 欣赏音乐决不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而应当鼓励儿童直接用身体动作来表现他们对音乐的情感反应,这是帮助儿童感知、理解和表现音乐最自然、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在为欣赏活动选择动作材料时,要注意所选动作应与音乐的节奏、旋律、结构、情感等方面保持一致。这样,儿童对所欣赏的音乐才能产生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并逐步意识到音乐与动作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所选动作应是绝大多数儿童都能自然做出的。这样,在实施音乐欣赏活动时,就可以避免因动作难度偏高而影响儿童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2)语言材料:首先,教师要做到音乐出发与音乐欣赏的要求相一致。这里所讲的“一致”、不仅在于文学作品本身的结构、内容、形象和情感与音乐相一致;同时也在于讲述或朗诵文学作品时,语言的音调、节奏、力度、音色、风格等因素与音乐也相一致。其次,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教师应为幼儿创设语言交流的有机会,让其独立地对音乐做出反应。在这种活动中,教师往往只需按音乐欣赏的要求选择划定大致的范围,如欣赏一首优美抒情的音乐,只需确定儿童语言所描述的形象和描述时所使用的曲调应是优美的即可。
(3)视觉材料:首先,选择视觉辅助材料必须从音乐出发,与音乐欣赏的要求相一致。这里所讲的一致,是指视觉材料的线条、构图、造型、色彩、形象、内容、情绪等都应与音乐相一致。如果所选的视觉材料是可在时空中流动的(如动感的活动影象、木偶等),则在操作这些视觉材料时,要注意其运动的方式也应与音乐相一致。其次,视觉材料形象生动有个性,艺术感染力强,能为学前儿童所理解和喜爱。另外,还需考虑制作、为了节约开支,教师可以通过自制,为教学提供更多方便。第三,视频音乐是流动的,稍纵即逝。而作为视觉对象的图画、雕塑等却是十分稳定的,人们可以反复加以欣赏、观察,形成清晰的记忆表象。所以适当地调动视知觉对帮助儿童欣赏音乐是大有裨益的。研究证明:视觉材料有助于儿童形象地掌握音乐的性质、旋律、节奏、曲式结构等,强化音乐审美感受,提高音乐记忆效果。总之,在上音乐欣赏活动中,教师可以故事的形式,将不同人物、情节以及朗诵者的语气、语调所传达出的情感,恰如其分地衬托出音乐所要展现的特殊内容和意境,让孩子们通过欣赏能把作品的艺术美和意境美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第三篇:幼儿园音乐教育
用歌唱开启幼儿的音乐之门
______《幼儿园歌唱活动》讲座
一、关于歌唱活动
1、歌曲
歌曲是用音乐的方式演唱出来的一种文学。
幼儿园歌曲的几种由来:成人专门为儿童创作的歌曲(潘振声——<春天在哪里>、<好妈妈>《一分钱》;汪爱丽——《大猫小猫》;《小熊过桥》李晋媛——《小蚂蚁》);传统的童谣(《丢手绢》《小老鼠》);儿童们自己创作的或即兴创作的歌谣(由《小青蛙》即兴创作的《小波哪里去了》)。
2、歌唱表演形式
独唱:一个人独立地歌唱或独自歌唱。
齐唱:两个人或两个人以上的人在一起整齐地演唱完全相同的曲调和歌词。
接唱:包括个人对个人的接唱和小组对小组的接唱等。常见的形式是半句接唱或一句接唱。举例:《欢乐颂》《这是小兵》,这些歌曲多以一句或半句描述一种事物形象。
对唱:包括个人对个人、小组对小组、个人对小组(或集体)之间的问答式的歌唱。举例:《谁会飞》,一问一答的形式。
领唱齐唱:一个人或几个人演唱歌曲中比较主要的部分,集体演唱歌曲中配合的部分。举例:《捉泥鳅》,表现交流呼应。前半部分领唱,后半部分齐唱。
轮唱:两个小组(声部)一先一后按一定间隔开始演唱同一首歌曲。举例:《小星星》、《金孔雀》
合唱:包括一个声部用哼鸣的方式演唱旋律,另一个声部按相同节奏朗诵歌词;举例:《欢乐颂》——一声部:蓝天高高,白云飘飘,太阳公公在微笑。二声部:唔——;一个声部演唱歌词,另一个声部用相同的旋律唱衬词;举例:《柳树姑娘》一个声部唱歌词,另一个声部在第一个声部休止或延长除演唱填充式的词曲;举例:《跷跷板》《柳树姑娘》一个声部唱歌词,另外一个声部演唱固定音型式的词曲或延长音,举例:《卖报歌》。歌表演:一边唱歌、一边做身体动作表演。这些身体动作表演可以是有明确节奏的举例:《头发肩膀膝盖脚》,也可以是没有明确节奏的,举例:《我是只小小鸟》可以是表现歌词内容的《蝴蝶花》;也可以是表现歌曲情绪的《摇篮曲》或仅仅是表现某种与歌曲相配合的节奏的举例《幸福拍手歌》;可以是空间移动的,也可以是在原地站着或坐着做的《小鸭小鸡》;可以是手脚配合或全身配合来做的,也可以仅仅只是用手或者脚甚至其他某个单一的
身体部位来做《小小蛋儿把门开》。
1、歌唱的简单知识技能
(1)正确的歌唱姿势包括:身体正直、两眼平视、两肩放松、两臂自然下垂,坐着唱歌时不将椅子坐满,不靠在椅背上等。
(2)正确的发声方法包括:下巴自然放松、嘴巴自然张开、自然地向前发音,既不司仪叫喊,也不刻意控制音量等。
(3)正确的呼吸方法包括:自然呼吸、均匀用气、吸气时不耸肩、一般不在句子中间换气等。
(4)正确演唱的技能包括:注意先准确地辨别、理解和形成清晰地印象(音响表象),然后在熟练掌握的基础上轻松自如地演唱。举例:《你的眼睛里有个我》(5)自然、恰当表达的技能包括:自然舒适地歌唱,有理解、有感情地歌唱,自然、恰当地运用声音表情、面部表情及身体动作表情,不做作。举例:《办家家》——“炒小菜,炒小菜,炒好小菜开——饭——了!”后部分声音变大,拖长。有感情地歌唱主要是指:在内心已经产生了相应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运用咬字、吐字、气息断链变化以及速度、力度变化等演唱技巧进行歌唱。举例:《小红帽》——“我就一脚把它踹开”力度增强,速度稍快,停止干净。
(6)正确、默契的合作技能包括:注意倾听自己和他人的歌声,一起歌唱时不使自己的歌声突出,轮流歌唱时准确与其他人或其他声部和谐衔接。举例:《哈哈镜》——倾听两声部的声音,及时调整。
2、歌唱活动材料的选择 歌词的选择
(1)内容与文字具有童趣并易于记忆和理解。歌词结构应是简单重复,举例:《两只老虎》——12句重复,34句重复,56句重复,78句重复。《我是一个小鼓手》——开头和结尾重复,中间部分不一样。
(2)歌词内容应富于爱、富于美、富于想象、富于教益(3)歌词形式与内容应适于用动作来表现
曲调的选择(举例)(1)音域较狭窄
2-3岁:e—g 3-4岁:d—a 4-5岁:c—a
5-6岁:c—c(2)节奏较简单(3)旋律较平稳(4)结构较短小工整(5)词曲关系较单纯
二、现状问题:
1、重记忆,轻感受。教师常常把记住歌词和旋律列为主要教学目标,认为孩子会唱了,歌唱活动的目的就达到了。歌曲是由旋律和歌词组合起来的,这样的组合带给人积极地审美体验。而审美性、情感性、创造性是艺术的三大本质属性。因此,教师应当首先关注歌曲带给人们的情绪体验是什么?比如:《云》抒发的是宁静、柔和之美;《颠倒歌》传递的是幽默之感。、重机械学习,轻快乐游戏。“教”的痕迹显得突出,孩子的唱成为了“任务”。幼儿园常常运用“跟唱”“教唱”的方法在学习新歌曲,教师弹唱,幼儿跟着一起唱这样机械的学习孩子的快乐在哪里?在2004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幼儿园音乐教育》一书中关于“幼儿园音乐教育歌唱活动领域目标”提出:歌唱活动的首要目标是“让幼儿享受参与歌唱活动的快乐”;游戏是幼儿共同的语言快乐的源泉,教师巧妙地设计游戏,用这样的形式组织活动,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自然习得。,3、重反复唱,轻细致听。忽略“倾听的重要性,有时,我们教师基于急于向幼儿学会歌曲而放任幼儿“浮躁”任性地,“想当然”地跟着唱的行为,忽略了幼儿静下心来“听”的要求。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歌唱的基础是强大而敏锐的听觉能力。
4、多齐唱方式,少多元方式。在演唱形式方面,目前在幼儿园歌唱活动中多用“齐唱”的方式,偶尔会用“接唱”“对唱”的形式,至于多声部“轮唱”“伴唱”的合唱就更少用到。而运用过多种歌唱表演方式开展音乐活动的老师们一定能够会发现:这样的形式不仅丰富了歌曲本身,更能培养幼儿的音乐表现力、深受幼儿喜爱。
5、重模仿学习,轻创造性表达。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总目标第一条便是“发展幼儿的艺术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艺术表达能力”。但是在日常音乐活动中,教师常常采用让幼儿模仿跟唱的方式学习歌曲,其实,对歌曲做出处理后的创造性歌唱活动更能激发幼儿歌唱的兴趣、启迪幼儿思维、。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提到歌唱活动中幼儿创造性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培养:(1)创编新歌词(2)创编表演动作(3)处理歌曲的演唱表情和演唱形式(4)即兴歌唱说话。在第一二方面我们有些尝试,在3、4方面做得较少。因此,我们应从这四个方面着力探索创造性歌唱活动、培养幼儿创造性表达的能力。
6、重教师教学行为,轻幼儿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较重视关注自身语言、组织方式,教具材料等,却很容易忽略去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学习方式。儿童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之分,接受学习有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之分。在歌唱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引发的是幼儿的哪一种学习方式?哪一种学习内容适合用那一种学习方式呢?这些都需要作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深入活动中去关注、去记录、去研究。
三、行动探究
看到了问题,我们再次阅读“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总目标”与“歌唱活动领域目标”,在歌唱活动中我们意识到将幼儿全面发展作为指导自己思考和行为的基本出发点,在行动上作出了一些尝试与改进,下面,针对以上六个问题,我将用四个教学活动案例来阐述我在歌唱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1、案例一: 游戏音乐,自然歌唱——中班新歌教学《摇篮》
(突破问题一:重记忆,轻感受、突破问题二:重机械学习,轻快乐游戏)
(请大家先听听这首歌曲)歌曲分析:歌曲传递的是一种优美柔和的意境和爱的情感,节奏平稳连贯,工整而带有重复的结构,七度的音域,适合中班上期幼儿。但学唱难点就在于两个方面:对于平稳节奏得把握;歌词内容稍多。我通过以下四个步骤进行活动:
(1)运用游戏带领幼儿感受歌曲情绪、意境。
每一个孩子都曾被妈妈摇着入睡过,因此首先,我请每一个幼儿抱一个洋娃娃玩摇摇篮的游戏。孩子们听着音乐,都像妈妈一样哄着自己的宝宝入睡,孩子一下子就被带入了情境,感受歌曲的意境并不难。之后,我请幼儿与同伴交换自己的宝宝玩第二次、找一种自己喜欢的玩具为替代物第三次玩这个游戏,我发现,幼儿不管是望着洋娃娃,还是望着自己的选择的其它玩具,眼神里流露出浓浓的爱意,动作轻轻的很温柔。完全走入了歌曲的情感中。有的孩子四拍摇一下,有的两拍摇一下,也有的一拍摇一下(2)运用游戏带领幼儿感受歌曲节奏特点。
接着,我请个别孩子当宝宝,老师来当妈妈,分别用四拍、两拍、一拍一下来摇晃,让孩子感受体验“每四拍摇一下最舒服,摇快了不舒服”从而感受乐曲连贯、缓慢的旋律特点。游戏同时,孩子基本听清了歌词,通过提问“什么是摇篮”幼儿回答“蓝天、大海、花园”,我接着问“摇篮里有哪些宝宝,带着疑惑,幼儿继续仔细聆听。这一次听完,孩子们都能回答了。
(3)游戏“娃娃睡着了”引导幼儿感受歌曲结构。我让孩子们抱着自己的宝宝睡觉,当听到
“星宝宝睡着了”的时候,就把宝宝放到场地中间的彩虹伞做成的床上。孩子们在每一段结尾时都同时放下“自己的宝宝”这样孩子们不仅有了“段”的概念,由于每一次“摇宝宝”的时间长短相同,放宝宝的时候一致,幼儿非常容易的感受歌曲结构整齐的特点。同时幼儿在有趣的游戏情景中进一步熟悉并记忆歌词。(4)利用图谱搭建感知渠道,自然记忆学唱歌曲。
歌曲学习过程中,我在思考:怎么让记歌词不成为孩子的负担和障碍呢?于是我运用图示进一步来帮助孩子理解记忆歌词,根据歌词,一句一个图示,整齐完整的呈现整首歌词,引导幼儿除了听觉将视觉也调动起来,幼儿能直观形象的看见图画,就像直观形象的看见歌词一样,这样的方式减轻幼儿要迅速将歌词记忆于心的压力,幼儿在形象的图谱引导下,既调动了听觉听,又调动了视觉看,唱会新歌轻松了许多,也就自然唱得愉快。
启示: 1.巧妙记忆,在活动中,我采用了多种游戏方式巧妙地引导幼儿感受歌曲的优美柔和的意境、感受歌曲的节奏特点、感受歌曲结构------
2、自然游戏
活动“游戏性、自然性”的特点,使孩子保持了愉快轻松的心情,自然而然,自由自在的走进音乐的天地,让活动从头至尾都处于歌曲的萦绕中, 游戏形式的运用,是孩子的歌唱轻松自然,水到渠成。
2、案例二:聆听,捕捉典型乐句——小班歌唱活动《问候歌》
针对问题3:重反复唱,轻细致听。(请大家欣赏《问候歌》)
歌曲分析:这首歌四句歌词,歌词意义简单易懂,前三句非常整齐,最后一句有变化,但变化重复而有规律。对于小班幼儿难度不大。而且很明显,这首歌的特点就在于每一歌词的中间部分出现的重复音如果孩子能敏感地发现,并及时捕捉到,对这样典型的音一遍一遍倾听与摸拟。那他们便是真正捕捉到了这支歌的特点,演唱就很容易对他们把握音乐要素及音乐能力的积累提供有力支持。
热身——集中注意。首先,我们和孩子一起来做一个游戏“拍手问候”:伴随问候歌,孩子们跟随老师一起在每一句话重复音处拍手。这一游戏一方面让孩子 觉得充满乐趣,每次拍手又必须集中注意力才能跟上老师。同时,也与音乐的重复音建立了联系。
捕捉典型音。反复的两三次游戏之后,老师将任务交给了孩子“捕捉典型音”。
老师:我们发现这首歌和我们平时唱的歌比起来,有一个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孩子:它老是“恩呀恩呀,恩呀恩呀”的。
老师:真棒,那我们专门来听这些“恩呀恩呀,恩呀恩呀”的地方,好吗?
老师:把你的两手举起来,准备好,歌曲中只要一唱到“恩呀恩呀”的地方,我们就拍拍手。
当孩子们集中注意力,专注的聆听后,我们发现捕捉这样的音并不难。我们一遍一遍的在“恩呀恩呀”处,变换动作,由“拍拍手——拍拍肩——挥挥手——转手腕„„”
通过孩子在音乐中的亲身参与,他们会很自然的获得这样一些概念:
1、这些“恩呀恩呀”不是零乱而是有规律的。
2、这些“恩呀恩呀”的出现在每句歌词的中间部分。
3、这些“恩呀恩呀”的歌词节奏都是平稳的,相同的。
捕捉典型歌词。老师再次提出任务,加深“倾听”的难度。老师:仔细听听,这些“恩呀恩呀”的歌词究竟是唱的什么?
孩子:“听呀听呀„„”“心呀心呀„„” „„(部分歌词孩子依然没有听清楚)老师没再播放录音,而是采取了清唱的方式让孩子听清楚歌。这一次,所有的孩子都听明白了。
巩固歌曲结构。老师出示了一幅图示来帮助幼儿更准确的掌握音乐结构: —— „„ ——,—— „„ ——,—— „„ ——,—— „„,„„,„„ ——(圆点处表示有规律的重复音)
老师指着图示,幼儿听音乐让听觉与视觉同构欣赏。
创造性表现。看图示,用动作创造性表演音乐的重复音部分。当活动进行于此,我发现,通过这样的一些游戏,孩子目前对这
支歌曲的基本特质已能感受。通过仔细聆听,提高他们的音乐感受力;通过捕捉音乐的典型乐句,激发孩子在音乐典型处去创造性的表现。
启示:不断提高倾听音乐的能力。
在忠实于音乐本身的倾听中,如果加强了听的细致性,就可以通过音乐的“节奏组合、强弱特点、音程关系、歌词意义”等来判断整首乐曲的性质与情绪基调。如果能引导孩子在听的过程中捕捉到音乐作品中的典型乐音、典型乐句,那他们对音乐要素的感知和对此首作品的意义的把握就容易到位。我们所做的就是从小班开始不仅要“营造倾听的氛围,培养倾听的习惯,更重要的是要锻炼倾听的能力”,有了细致而深入的倾听,捕捉作品的精髓,才能有效促进细致而深入的想象与表达。
2、案例三:用歌声演绎故事——大班创造性歌唱活动《保护小羊》
针对问题4:多齐唱方式,少多元方式 针对问题5:重模仿学习,轻创造性表达。
(欣赏音乐《保护小羊》)歌曲分析:这是一首情节性很强的歌曲。大家听了以后会感觉它的旋律很活跃,内容很有趣,结构整齐简单,原歌曲用了“独唱”和“齐唱”的方式来表现。如果我们尝试对歌曲的“演唱表情和演唱形式”再做处理之后,我相信你会感到歌曲会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完成这首歌曲我分成了两个课时。第一个课时重点是学习新歌,第二个课时重点是创造性地处理歌曲的演唱表情和演唱形式上。
(1)复习歌曲,引导孩子对歌曲提出自己的演唱意见。在孩子们齐唱一遍歌曲之后,教师提问:“哪些地方可以改变唱的速度、力度?为什么?”通过讨论孩子们认为“小羊呼救”的时候可以有变化,因为它着急、害怕所以要大声、要着急地唱。在“打大灰狼”的时候很激动、有力所以也要大声、激动地唱。带领孩子尝试之后,孩子们觉得这样唱起来有趣多了。
(2)创编“呼救声”为衬词,进行二声部伴唱
以游戏的口吻,我引导幼儿“如果你看见温柔的小羊遇到危险时,会帮助他吗?”“你会怎样帮它呼救、喊人呢?”“救命呀,来人呀,帮帮我呀„„”孩子们说了许多。我用鼓点“X X X”来引导幼儿将这样的喊声配成这样的节奏喊出来。做为第二声部进行衬词伴唱。同时,通过步步推进,通过“组合数学模型”策略拓展幼儿思路,引导幼儿用一句衬词伴唱,用二、三、四句衬词组合伴唱,不断丰富二声部衬词的内容。孩子们在创编衬词伴唱的过程中不断创新。通过这种演唱形式的改变让整首歌曲的形象与情节更加饱满,更加丰富了。
(3)创造性表现,突出歌曲高潮部分
我带领孩子回顾了新歌最有趣的地方。很多孩子认为是“小动物们打大灰狼”的部分最有趣。于是我引导孩子一部分当“小样,”一部分当“小动物,”当唱到“小样呼救时”,一个声部唱歌词“”,一个声部用固定的节奏型“救命呀,快来呀”伴奏,当唱到“打大灰狼”的地方,一个声部当“小羊”唱歌词,一个声部当“小动物”用“嘿嘿 嘿”的节奏边喊边挥动拳头打大灰狼。我不断鼓励孩子们“还可以发出什么声音让大家感受到你的力量?”于是,有的孩子用“咚咚 咚”,有的用“嗨嗨 嗨”,有的用“噼噼 叭”等。我继续用引导语拓展孩子使用象声词,“看来这一拳是打在狼的背上了,咚咚 咚的”“这个声音是大灰狼摔在石头上的声音”„„在这样的启发下,第二声部的衬词越来越丰富。孩子们越唱越起劲。之后,我们还进行了分组唱,两两合作唱。
启示:
1.大胆尝试合唱感受和声的美感。
儿童在这种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多种合唱方式处理这首歌曲。那么,同“齐唱、独唱”相比,这个作品传递给人的情感程度是不一样的。角色更丰满,情节更生动” 2.激发幼儿创造性表达。
我改变了让幼儿在歌唱活动中单一模仿学习的方式,而是深入挖掘歌曲的创造价值,引导幼儿创编节奏、创编呼救声和挥拳声,激活幼儿的思维,让幼儿不断地进行创造并用歌声进行表达,有效地发展了幼儿的创造性,也让幼儿在富有变化、富有挑战的歌唱活动中唱得津津有味、乐此不疲。
3、案例四:在歌声中关注幼儿的学习方式——大班歌唱活动《小小雨点》
针对问题6:重教师教学行为,轻幼儿学习方式。
(欣赏音乐《小小雨点》)歌曲分析:节奏跳跃,活泼欢快,孩子喜欢,“小小雨点,小小雨点,沙沙沙沙沙”这句歌词有规律的反复出现,但速度偏快,特别是弱起小结难度较大。因此虽然三段歌词内容简单仍然定位于大班歌唱。
在《小小雨点》的新歌学习中,教师分析到作品中有反复出现的歌词,于是设计“引导幼儿倾听,发现歌词规律,学习典型乐句”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引导幼儿主动发现学习,没有去教孩子唱“小小雨点,小小雨点,沙沙沙沙沙”这一典型乐句,而是通过提问“你发现这首歌曲在歌词的排列上有什么特点?”教师还有意地重点唱重复部分,忽略其他歌词,让幼儿主动发出歌曲的规律。然后鼓励孩子用动作、声音来反映这一乐句,从而学唱了这句歌词。在引导幼儿学习本首歌曲的重难点——弱起小节时。教师也用了这样的提问“现在我们来边听歌曲边找一找‘花儿、鱼儿、苗儿’在歌词中什么地方出现?找到了你就拍一下手告诉我。”在孩子们听拍“弱起小节”时,教师没有去教,而是让孩子去拍,让孩子自己尝试,让孩子自己发现“我们没有拍整齐”“”“跟不上”!从教师提问“为什么不容易找准,为什么不容易拍整齐”中,自己总结知道这个地方唱的时候要“注意力集中”“要连着唱快一些”。这样的自我发现总结得出经验的创造性学习,不仅很有效的解决了当前活动难点,不仅体现的是学习方式上的创新,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儿童养成自我总结、自我反思的创造性学习经验!
启示:给予幼儿学习方法,引导幼儿发现学习,幼儿的创造性发展不仅体现对音乐的表达表现上,也体现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幼儿学习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探究与创新,作为教师应巧妙地给予幼儿支持,启发幼儿寻找、探究学习过程中的规律、特点。授之于渔而不是授之于鱼,这样我们培养出的幼儿将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
同时,在教学中,作为教师不仅应关注自身的教学行为也应关注幼儿的学习方式,并努力探索两者之间相互的支持与作用,这是教师作为孩子学习支持者的教育理念上的更新和改变。
“歌唱”作为一种最简单、最朴素的音乐活动,对幼儿、教师来说,都可以不受任何条件限制成为最普遍、最容易开展的活动,我们可以没有乐器,没有音响,只要我们有科学的教育观念、适宜的教学方法就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看到歌唱活动带给孩子的价值去思考教育方法,让我们一起以歌唱去开启幼儿的音乐之门吧!
我的感悟:
这学期,我有幸代表幼儿园去给重庆师范大学和西华师范大学国培班大约300名骨干教师做了两次关于《幼儿园歌唱教学活动》的讲座。也因为这样的一次机会,让我静下心来把自己这几年在幼儿歌唱活动方面所收集的资料进行了梳理、总结、提炼。当我站在专业的角度,联系理论与实践把这些做法和体会传递给骨干老师们时,我体验到了自我价值被认同的幸福感,我感受到了听课的老师们对巴蜀幼儿园的认可及向往,自己作为一名巴蜀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也油然而生。
我也特别期望巴蜀的每位老师也能体会到这份教育的幸福感,所以,我回顾了自己的成长历程,梳理出了自己专业发展的经验,与老师们共享:
珍惜教学实践机会——执着探索
作为一名教师,我的成长是在一次次的教学活动中历练出来的,所以我们要珍惜每一次教学实践的机会。(1)主动承担教学研讨活动。承担教学研讨活动能促进自我深入思考问题,能产生对话的话题,能有更多地与同伴对话交流、互助的机会,能不断提高教学技能。(2)与专家深度对话。我会在日常的活动中,收集问题,在专家来园时积极请教,深度对话,清晰教育观念、教学实践细节。(3)磨课。一次教学实践活动后绝不要止步,多次尝试,反复总结,直至探索成功。
坚持专业学习——注入研究动力
我不仅反复地阅读音乐理论的专业书籍,如《幼儿园音乐教育》、《教育学的心理探密》《幼儿园音乐游戏》等。也阅读关于教育理念的名著《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童年的秘密》、《爱与自由》、《素质教育在美国》等等。我从这些书籍中明白了音乐教育的目标要与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统一,看到了某一个活动对孩子发展的当前价值,更看到了这个活动对孩子发展的长远效益,让自己的教学有了更高的着眼点。
结束语:作为音乐专题组组长和年级组长,我深深地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我将继续
倾注自己所有的智慧和爱带领老师们在音乐的道路上执着探索快乐前行!
第四篇:幼儿园小班音乐教育
幼儿园小班音乐教育
音乐使人产生美感。在婴儿时期,孩子就可以通过摇篮曲以及一些优美、富有节奏感的乐曲,受到音乐的感染。孩子进入幼儿园,接触音乐的机会增多了:晨间活动有音乐相伴,音乐课上有动听的歌声……每时每刻都有音乐莹绕在孩子们的身边。因此,如何在幼儿园小班有效地开展音乐教育呢?
一、选择适当的音乐活动教材
小班幼儿的生理发育以及认知水平都还比较低,因此,音乐活动的教材应当选取歌词易上口、音域较窄、节奏简单的内容进行。理解歌词方面:一般来说,幼儿比较容易理解与他们的生活和兴趣比较相关的歌词。例如歌曲《我爱我的幼儿园》、《袋鼠妈妈》等,孩子们在学习这样的歌曲时,能够与自身的认知条件相符合,容易记忆,也能够朗朗上口。音域方面:儿童的发声器官在整个学前期是处于生长发育状态,声带短小而且柔嫩,一般小班年龄段的幼儿可以唱出5—6个音,即c1—a1,听起来最舒服的音是在e1—g1之间。因此,在幼儿园的集体音乐教育活动中,应遵循此规律进行选材。在节奏方面,最好的节奏是能够与儿童自身的生理活动,如心跳、呼吸、脉搏的节奏等相适应,或与儿童的身体动作,如走路、跑步等的节奏相协调,儿童掌握起来也比较轻松。例如歌曲《小星星》、《小鸭子》等。
二、注重音乐活动的游戏性
小班幼儿心理发展水平比较低,注意力不易集中,还容易情绪化,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自身的想像,因此,小班幼儿的音乐教育应当是生动活泼的,在开展音乐活动的时候,应当以采用接近幼儿本性,能以自然而然的、自由自在的手段和方式将幼儿带入音乐的天地,和音乐成为朋友和方式进行。而具有游戏性的音乐活动,则是最接近小班幼儿的本性,最容易引发和维持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将幼儿顺利带入游戏的情境中进行的。在教学实践中,游戏化的教育以其活泼多变的形式给刚跨入幼儿园的宝宝们带来了许多的快乐体验。要实现游戏化的音乐活动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1、要创设良好的音乐游戏情境,培养幼儿的愉悦情绪,激发幼儿学音乐的兴趣。
幼儿心理学表明,情绪在学前儿童心理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前儿童的行为充满情绪色彩。幼儿的情绪具有情境性的特点,常常被外界所支配,某种情绪往往随着某种情境的出现而产生,又随着情境的变化而消失。因此,有人甚至认为学前儿童是“情绪的俘虏”。愉快的情绪往往使幼儿愿意学习,不愉快则导致各种消极行为。因此在小班进行音乐活动时,首先要注重创设适合的心理氛围。创设良好心理氛围的离不开与音乐活动相适应的环境以及语言这两个方面的创设。
例如,在音乐活动《捉迷藏》中,教师可以先准备一部玩具电话、猫咪头饰以及相应的音乐。在活动开始的时候,教师利用玩具电话来给“猫妈妈”打电话,说:“猫妈妈,您好。今天,我们想上您那儿去做客,好吗?”在音乐活动《小青蛙》中,教师创设了一片池塘,提供给每个幼儿一个青蛙头饰,又通过音乐创设了打雷下雨的情境,让幼儿一下子就沉浸在了活泼的音乐活动的氛围中。
2、以音乐知识为基础,强化音乐活动中的游戏规则
当幼儿初步认识了音乐知识以后,就可以以音乐知识点为游戏规则,让幼儿进一步掌握音乐知识。如在音乐游戏《捉迷藏》中,当宝宝们了解了猫妈妈的声音大,小猫声音小的规则以后,就可以分角色扮演猫妈妈和小猫,当听见弱的声音时,就表演小猫,当听见强的声音时,就表演猫妈妈。在音乐游戏《小青蛙》中,当听见活泼的音乐声时,孩子们可以心情地表现小青蛙的各种动作,当听见轰隆隆的雷声时则要赶紧躲起来。就这样,孩子们在有规则的音乐游戏中,尽情享受着音乐所带来的快乐情感。
音乐是幼儿的表达形式,游戏是幼儿学习的方式,无论是寄音乐于游戏当中,还是寓游戏于音乐当中,都要将这两个因素有效地结合,使音乐活动更具有趣味性,让幼儿在音乐的审美过程中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与探索乐趣,也从中学习到严谨科学的音乐知识。音乐活动中的游戏性可以让音乐活动的形式和方法都更自由、灵活、丰富多彩,让小朋友们能够经常体会到“和玩一样”的感受,从而自觉自愿地、快乐而不知疲倦地投身于其中。
三、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获得科学的音乐知识
特级教师曹冰洁老师认为我们应当重视幼儿的音乐素质教育,让幼儿从小获得音准感、节奏感,初步知道音的高低、强弱、长短、快慢……等。在小班的音乐活动中,我们也可以根据这些要求来选择适当的音乐教材,合理地进行设计。例如歌唱活动《大猫、小猫》中,我们就可以让感受到强的声音是大猫在唱:“我是一只大猫,我的声音很大,喵喵喵喵喵”,弱的声音是小猫在唱:“我是一只小猫,我的声音很小,喵喵喵喵喵”; 在欣赏活动《龟兔赛跑》中,通过音乐作品中具有强烈对比色彩的小乌龟与小兔子的形象与演唱时的不同节奏,我们可以让幼儿感知音乐的快与慢。
四、注重从身心两个方面去培养幼儿,启发幼儿用多种方式来表现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体态律动”学说创始人,瑞士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审美情感教育,这种目标是通过儿童在音乐活动中不断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的过程来达到的。儿童从开始接触音乐起,就不只是学习用听觉去感受音乐,同时还学习用整个身体和心灵去感受音乐,感受音乐中节奏疏密、旋律起伏、情绪变化的节律。
例如在歌唱活动《怎样叫》当中,我们可以运用手势的高低来表现鸭子妈妈和小小鸭子的音高不同:小鸭的音高高,就把手放到头顶上,鸭妈妈的音高低,就把手放到脚边来学着叫;在音乐游戏《龟兔赛跑》中,当听见快速的音乐时可以用跑来表现兔子,当听见慢速的音乐时用爬来表现小乌龟、当听见静止的音乐时,就用闭眼睛睡来表现小兔子。孩子们在有规则的音乐游戏中,尽情享受着音乐所带来的快乐情感。同样,我们也可以用拍手、跺脚等不同的身体动作来表现音的强与弱。
总之,音乐是启迪“美”的教育,能够带给人以愉悦的心情,“美”的享受。在小班幼儿的音乐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感受“美”为导向,根据幼儿年龄特征,充分发挥音乐活动的游戏性,培养幼儿良好的音乐素质,使幼儿的情感世界得以丰富,增强自信心、成功感以及合作能力,为幼儿人格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之成为热爱生活,乐于创造的人!
小一班
王洋
第五篇:幼儿园音乐教育(最终版)
浅谈幼儿园音乐教育
摘要:音乐是幼儿园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它可以陶冶人的性格和情感,音乐教育对幼儿来说又是非常重要的,幼儿园开展音乐教育活动的目的在于“初步萌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在音乐教育活动中,要让幼儿理解音乐作品,就应该让他们听听、讲讲、动动,通过他们的听觉及身体的动作来感受音乐,从而把他们带进优美的音乐境界中。
关键词: 幼儿园;音乐;教育;培养
音乐是人类生活的反映,人们用音乐抒发情感,用音乐愉悦生活,音乐能带给人们美感。使人们获得高尚的情感。音乐有益智的功能,能集中注意、激活思维、发展语言、丰富想象的作用,可以促进幼儿智慧发展;音乐有调节情绪的功能,其情感性特征能给幼儿增添兴奋情绪的积极动力;音乐有审美功能,能给予幼儿美的享受,美的音乐能够使幼儿情绪高昂地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但是,如何掌握幼儿音乐的特点,采取正确的方法,有效的开展音乐教育,是摆在幼儿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经过多年的音乐教育实践,我深深感到发挥音乐教育特点,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是幼儿音乐教育成败与否的关键问题。
一、培养音乐情趣是关键
(一)遵循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培养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艺术活动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开拓人之间的交流,使人们得到更多的心与心的沟通。音乐内在的节拍、节奏,合奏中声部的安排,律动、舞蹈中动作的编排,音乐游戏规则等等,都会使幼儿在一种愉快的、“不强迫”的形式中,养成自律、自我激励的良好习惯。也正是在这些活动中,幼儿体验到集体创造的快乐,学习与他人非词语的交流、默契合作,学会理解、接纳、欣赏他人。
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那么,在幼教活动中,如何该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呢?
幼儿天真可爱、活泼好动,没有较好的自控能力,所以运用动静交替,情景交融等各种形象生动的方法,让幼儿在动、听、看、辨、唱的趣味实践中体验:寻找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的全历程。
如在音乐活动中,我让幼儿欣赏《小燕子》这首曲子,幼儿都说很好听,是小鸟飞来了,而且立刻做出了鸟飞的动作,而且动作优美,当幼儿男孩子在乱蹦乱跳时,有的女孩就会说:“不能这样,小燕子要飞的还漂亮的,要轻轻的”;当我放到热情奔放的音乐时,幼儿个个扭头扭腰,跳起了欢快的动作,而且还在大声说笑,尽情发泄,就连平时不怎么言语的章婧尧、刘超等小朋友也在活动室中间蹦跳起来……。当幼儿听到《共产儿童团》的音乐时,立刻做出了解放军的动作,敬着军礼,很神气的走着。嘴里还不时的说着:“我是解放军”。虽然他们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但是在他们的动作、表情中完全能感受到他们对音乐性质的理解和表
现。
幼儿艺术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长期的,是在充满艺术氛围的环境中参加无数次的艺术活动中得到发展的。节奏性活动是幼儿喜欢的活动。针对这一特点,一方面通过拍手、拍腿、踏脚的动作来进行节奏训练,另一方面是为幼儿提供一些打击乐器,引导他们在有节奏的身体动作和运用乐器演奏活动中感受节奏性活动的兴趣和美感,同时在活动室内,布置音乐角,引导幼儿自己摆弄节奏乐器,熟悉节奏乐器的音质、音色,帮助幼儿自己从敲打节奏乐器的活动中辨别各种乐器声音的特色和性能,引导幼儿自己去探索,敲打节奏。教师要注意观察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乐器,喜欢什么样的节奏和声音,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使用各种节奏乐器,鼓励他们多听、多练、多感受。如学习《什么乐器在歌唱》,准备小铃、小锣、小喇叭、小鼓,让幼儿用这些乐器进行节奏练习。通过练习让幼儿感受了各种乐器的音质、音色。通过有节奏的训练,联系这些乐器的特点,培养他们对音乐节奏活动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兴趣爱好。
(二)进行节奏训练,培养音乐情趣
幼儿艺术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长期的,是在充满艺术氛围的环境中参加无数次的艺术活动中得到发展的。节奏性活动是幼儿喜欢的活动。针对这一特点,一方面通过拍手、拍腿、踏脚的动作来进行节奏训练,另一方面是为幼儿提供一些打击乐器,引导他们在有节奏的身体动作和运用乐器演奏活动中感受节奏性活动的兴趣和美感,同时在活动室内,布置音乐角,引导幼儿自己摆弄节奏乐器,熟悉节奏乐器的音质、音色,帮助幼儿自己从敲打节奏乐器的活动中辨别各种乐器声音的特色和性能,引导幼儿自己去探索,敲打节奏。教师要注意观察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乐器,喜欢什么样的节奏和声音,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使用各种节奏乐器,鼓励他们多听、多练、多感受。如学习《什么乐器在歌唱》,准备小铃、小锣、小喇叭、小鼓,让幼儿用这些乐器进行节奏练习。通过练习让幼儿感受了各种乐器的音质、音色。通过有节奏的训练,联系这些乐器的特点,培养他们对音乐节奏活动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兴趣爱好。
音乐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对幼儿的发展也起着积极的作用。我们要让幼儿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如下的大雨和小雨能让幼儿认识一些乐器,如串铃、铃鼓、鼓、沙鼓。让幼儿选择适合大雨和小雨相匹配的乐器,这样不仅让孩子通过歌声和小乐器表现了对大雨和小雨的感受,同时在探索中学习了不同乐器的敲击方法。
(三)联系与歌曲内容相关的知识,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拓宽知识面,提高唱歌的兴趣
幼儿歌曲来自幼儿生活,反映幼儿生活。引导幼儿了解与歌曲内容的知识,不仅可以拓宽幼儿的知识面,结合歌曲内容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还有助于对歌曲内容情绪的理解和感受,提高歌唱的兴趣性和表现力。如在教《不倒翁》这首歌之前教师为幼儿准备了蛋形塑料糖盒,橡皮泥。教师唱这歌的时候拿出了一个做好的不倒翁放在桌上,教师轻轻的推了一下不倒翁,但不倒翁马上又立了起来,这时幼儿那惊讶的表情都表现在了脸上,都想来玩玩,体验之后都想自己能拥有一个。教师心灵深处感应到孩子们的渴望于是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道具让孩子们自己去体验制作不倒翁的乐趣。
二、语言 是开展音乐教育的重要保证
首先,我们在进行音乐教育时,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在幼儿听完一首歌曲或乐曲后,教师应及时鼓励幼儿读者讲讲自己的感受和对作品的理解。这样,既增加了幼儿表达的机会,又满足了他们表达的愿望,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能力。
其次,要把握好尺度,即在进行音乐教学活动时,要正确处理好音乐与语言的关系。如在新授歌曲“小树叶”时,先和幼儿玩一个语言游戏,让幼儿扮成一片片小树叶,教师扮成“秋风”,“秋风”一吹,“树叶”就到处飘呀飘,当风停止时,让他们说一说,这片小树叶离开树叶妈妈后飘到了哪里?有的说,我飘到了小河里,有的说我飘到了草地上……这个游戏是为学唱歌曲服务的,因此玩的次数要恰到好处,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再次,要做到有机结合,要努力将发展语言 能力有机地渗透到音乐教育中。如:欣赏二胡曲“赛马”当幼儿初步感受了音乐所描绘的节日赛马的欢快、热烈的景象后,让幼儿根据音乐进行自编故事,互相讲述,这就给幼儿创造了一个想象的空间和说话的语境,幼儿可以凭借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编出自己喜欢的小故事。这使幼儿享受到了表现自我的乐趣,同时发展了幼儿的语言。
总之,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不应局限于音乐课中,应渗透于日常生活中。教师应当为幼儿创造多样化的环境,使幼儿的生活、游戏、劳动都有优美的音乐伴随,美化幼儿的生活,美化幼儿的心灵。
三、音乐教育和心理教育统一起来
音乐教育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是由于音乐内在的特点,充分挖掘现有的音乐教育中潜在的心理教育的资源,充分利用现有的音乐教育的各种形式,结合心理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很好地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这就需要音乐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加强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主动寻找音乐教育中蕴含的心理教育意义,积极尝试把二者统一于一个教育过程当中。实际上,传统的音乐教育内容中本来就有着各种形式的有关心理健康的东西,比如讲礼貌、谦让、合作、互助等主题。但是,在实践的层面上,教师往往偏重于作品中的音乐意义,而忽略了对主题的深入理解和挖掘,这无形中也造成大量教育资源被白白地浪费掉了。此外,在音乐技巧的练习中,教师们也应该注意通过演唱和演奏的训练过程,培养儿童的坚强、自信、合作等优秀的品质,引导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不是仅仅注意儿童技能技巧的提高。
第二、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音乐修养,提高自身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水平,更好地引导儿童感受音乐。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它的愉悦身心、调整情绪的作用要通过欣赏者对音乐的欣赏和理解来实现。也就是说,如果教师不具备高度的音乐感受力和鉴赏力,就无法通过引导儿童的欣赏活动实现音乐的内在感召力。因此,要使得音乐教育与儿童心理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音乐教师本身对音乐作品的欣赏水平就必须提高,这是二者有效统一于儿童教育过程的前提条件。
第三、丰富教师音乐教育和心理健康知识,具备为每一个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音乐活动技能是儿童进行音乐表现的基础,而从技能上看,儿童间的个体差异都是十分明显的。另一方面,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同样存在着多样性,尽管其中可能有比较统一的倾向性,但每一个孩子的表现都是独一无二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要使音乐教育与心理教育统一起来,教师除了具有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具备丰富的心理学知识,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并熟悉每一个孩子、能针对每一个孩子的症状,较好的把心理健康和音乐教学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幼儿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7年出版
[2]《幼儿音乐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出版
[3]《学前教育研究》中《谈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策略和技巧》一文
[4]《幼儿园教师参考用书》
长江文艺出版社
朱家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