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说课稿几部分
××× 说 课 稿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鞠躬)我是 号考生。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板书)接下来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教学过程等几个环节进行今天的说课。
首先,分析一下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是人教版教材高 政治必修,第 课 第.框题。本框题在整个 生活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学好本框题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的分析,结合高 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理解···
能力目标 : 通过对···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框题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学生参与···生活的热情。
三、教学的重、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在充分挖掘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说一下本节课的教法:
四、教法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情景演示法:利用视频、图片等手段进行情景演示,(既生动形象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问题探究法: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和自学能力,教师予以启发诱导、加以点拨,进而使学生对知识生成!)
3、合作探究法(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小组竟学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下面我具体来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设计了5个小环节。环节
1、导入新课:
通过对上节课学过的知识的提问或开门见山的直接导入;(或利用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或通过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图片、视频材料引出新授课··)
【这样可以复习巩固旧知识,同时引出新知识,导入新课。】(第二个环节)
2、讲授新课:
讲授新课是整个教学过程最重要的一环。(1)在···知识点上(问题上),这部分内容较容易把握,我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我设置了1个问题,并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阅读教材p··,然后学生思考回答,我加以点拨总结。
(2)对于····的问题,我从生活实际出发,列举了几个新颖、典型的事例(或利用多媒体展示几幅图片、视频或几段材料)学生通过生动形象、鲜活的例子领略(掌握)知识内涵。(声文图并茂极大地充实课堂内容,调动学生积极性,这样将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3)····是本节课的重点问题,我打算这样处理:设置··个问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找学生回答,在学生回答时我启发诱导,层层推进,并对学生的答案加以点拨,最终水到渠成的解决问题、生成知识,(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必要时老师对一些知识点加以拓展、深化!)
(4)····作为本框题的难点,为了更好的突破它,我采用了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法。我把学生分为n组对某问题展开小组竟学和集体讨论,最后每组选出一个代表作为中心发言人---展示小组成果,以达到资源共享。(或对一问题进行辩论或模拟一场景如招聘会、新闻记者采访、问卷调查···)最后选出几个学生作为(特邀嘉宾)评委来对小组讨论的成果进行点评、总结。(这样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在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合作中解决问题,真正贯彻了“解放学习力,构建生本课堂”的教学理念。)
3、(在)课堂小结(上)。
我找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一下本堂课都有哪些收获,然后列出知识框架(提纲)(体现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同时利用兵教兵,以典型习题来巩固落实!)
4、(对于)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我以知识提纲式的形式呈现!(问题式的板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板书:
5、(最后)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我的作业布置注重时效性、梯度性。(既可以使大多数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
各位评委老师,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影响价格的因素》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叫--。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影响价格的因素》。下面我将围绕本节课“教什么?”、“怎样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三个问题,从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把握、教法和学法、课前准备、教学过程几个方面逐一加以分析和说明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影响价格的因素》是人教版必修1《经济生活》第二课第一框题的内容。本框题承接前面“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后面是“价格变动的影响”,它在整个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以后《经济生活》的学习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因此,本框题在《经济生活》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
关于本课,课程标准是这样要求的:
归纳影响商品价格变化的因素,理解价格变动的意义,评价商品和服务的变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在认真解读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立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价格与价值的关系、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的关系、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2)运用有关知识解释生活中某些商品价格变动的原因,寻找并解释生活中某些处于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的商品、服务。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意识,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日常经济生活的自主性和独立精神,尊重他人劳动、平等待人的精神。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供求影响价格 2.价值决定价格(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供求关系,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影响价格的因素。)教学难点: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难点的依据: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对经济生活的内容很感兴趣,对经济生活中的现象有一定程度的关注和了解,上网收集资料的习惯正慢慢养成,动手能力也在不断提高,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但学生缺少对现象本质的深刻的分析,而且建构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能力仍有待提高。
三、说教法
我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教学指导思想,以多媒体为辅助教学手段,采用“情境——发展”的教学模式。具体说,第一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第二步,小组讨论,自主探究;第三步,师生互动,建构知识。? 考虑到我校高一年级学生的现状,我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发展思辩能
力。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
1、直观演示法:利用虚拟情境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
知识的掌握。?
2、分组讨论法: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
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3、提问回答法:对于本框题重要的知识点,除了我讲、同学讨论之外,还要提出问题,让同学们
来回答,养成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四、说学法
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学习的过程,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因而我采用了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古人云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鉴于我班学生的学情,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自主探究法:在做课前准备工作时,寻找日常生活中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实例,对其进行探究。
2、思考评价法: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一些普遍的现象进行分析、归纳,从而得出结论。
五、说教学手段:
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趣味化。
六、说课时安排:(1课时)
根据教材的容量,学生的认知体系、以及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运用,本框题安排1课时。
七、说教学过程下面我重点简述一下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我想用四句古诗来形容我教学过程的四个环节:第一,未成曲调先有情;第二,事事留心皆学问;第三,似曾相识燕归来; 第四,纸上得来终觉浅。下面我来分别阐述一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导入新课(2—3分钟)由前面学过的知识(商品和货币;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本节课整体框架(板书设计)和学生生活实际中遇到的实例设置情境(水蜜桃的启示)导入新课。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
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政治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二)事事留心皆学问----讲授新课(35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并借助习题,对习题加以适当引申,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1、供求影响价格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我通过对前面“导入新课”的例子——“水蜜桃的启示”,进一步引申,再展示几张相关图片,让学生有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以便于更容易地掌握这个知识点。
这是本框题的难点,通过列表,对比这几个知识点的关系,从而得出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再结合图片进行说明,借助两道习题进行巩固,以突破难点。
3、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新课标对这个知识点的要求有所弱化,对其讲解主要是通过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的回顾,对等价交换的解释,来阐明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再利用价格波动线,结合“车的启示”的例子,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更直观、形象地理解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三)似曾相识燕归来---课堂小结(3-5分钟)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明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适当的巩固练习加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把握。
(四)纸上得来终觉浅---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我设计了一道来自生活的作业进行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堂的最后我留5分钟左右给学生,让学生去遐想,去深思。中国画强调要“留白”,政治课堂也同样讲求留白。因为预设归根到底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把课堂的学习预设的满满的,不留一点余地,我觉得会抹杀了学生质疑与拓展开放的时空。我相信学生:我给学生一个天地,他们还我一个惊喜!
(五)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略)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贯彻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更好的发挥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热情,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他们的学习品质,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构想,不足和欠缺之处请评委老师多提宝贵意见。篇二:说课稿的书写
本节学习要点
1.知识要点:说课稿与教案的区别、说课稿内容、说课稿特点。2.学习目的:掌握说课稿撰写的特点和内容。3.重、难点:说课稿撰写的内容。
说课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研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它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所谓说课,就是教师备课之后讲课之前(或者在讲课之后)把教材、教法、学法、授课程序等方面的思路、教学设计及其依据面对面地对同行或其他听众作全面讲述的一项教研活动。要说好课,就必须写好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是教师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
说课稿的撰写,形式不拘一格,重要的是把握内容和理论与实践的内在联系。撰写说课稿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在教育理念和课程标准指导下,联系学生和教学实际,构想策划教学的过程。这个过程对教师成长有巨大的促进
作用。
一、说课稿与教案的区别
说课稿与教案有一定的联系,但又有明显的区别,不应混为一谈。说课稿是在个人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写成的,说课稿不宜过长,时间应控制在要求的范围内;教案只说“怎样教”,而说课稿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做”。教案是教师备课这个复杂思维过程的总结,多是教学具体过程的罗列,是教师备课结果的记录,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操作性方案。说课稿侧重于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的阐述,它虽也包括教案中的精华部分(说课稿的编写多以教案为蓝本,作为参考的第一手材料),但重要的是要体现出执教者的教学思想、教学意图和理论依据,即思维内核。简单地说,说课稿不仅要精确地说出“教”与“学”的内容,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具体阐述“我为什么要这样教”。教案是平面的、单向的,而说课稿是立体的、多维的。说课稿是教案的深化、扩展与完善。
二、说课稿撰写的特点
(一)简明扼要、写出根据,体现说课特点
“说根据”是说课稿的特点。说课讲稿协作,要少写教什么,多写怎样教,对重要设计要写出为什么这样教。但是,在具体实践中,有的教师花了不少篇幅写对具体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对教什么写得太多,对怎样教则写得太少,对为什么这样教几乎没有写。这样的“说课讲稿”,连合格的教案也算不上,更不能算合格的说课讲稿了。因此,在写说课讲稿时,要写好根据,以体现说课稿的特点。
(二)注意突出重点,恰当撰写根据
写教学设计根据时应准确、恰当。重要的、有特点的或别人不易理解的教学设计,需要写出根据。一般的、简单的教学设计,就不必写出根据,以突出重点。
(三)重视内在联系,树立整体观念
写说课讲稿,需要重视教学设计与根据的内在联系。写出的根据要贴切、具体、实在、有针对性,与教学设计水乳交融、有机结合,而不至于成为硬贴在教学设计上面的标签。同时,要树立整体观念。某一部分的教学设计,在另一部分或另几部分要有所呼应、有所体现,使整个说课讲稿浑然一体,不能彼此脱节,更不能互相矛盾。
(四)多种形式书写,力求简便易行。说课讲稿在写作形式上应该灵活些,以便更好地体现简要的特点。可以采用
以下几种写法:
一是套写法:在每个重要的教学设计后面,紧接着写出根据。
二是表格式:有教师在教学设计旁边写出理论依据,并用表格形式规范起来。
这样写的好处是整体性强。
三是插写式:在备课教案的天头、地脚、纸边及各行之间的空白处,分别写上各个重要教学设计的根据。这样写的好处是将已写成的备课教案改写成简要说 课讲稿很简便。
四是添页式:把根据写在白纸上,贴在教案的相关位置。这样做的好处是便
于将备课教案改写成说课讲稿,写根据少受篇幅的限制。
三、说课稿的内容要点
说课稿的撰写还没形成某种固定的模式和格式,目前有很多不同的方式方
法,由于说课者个人的修养与能力差异,体现不出不同的说课风格。
首先是开场白:说出说课的课题,介绍说课者基本情况,上课班级、时间等。说课题要说出教材出版单位名称、教材几年制第几册第几章第几节的主要子课
题。
说课稿的其他内容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即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参考或使用的主要配套资料、教辅资料、教学设施等)、教学过程、教学 效果分析和板书设计与其他说明等。具体内容如下:
(一)教材分析 = 1 * gb3 ①教材内容部分要求说明讲稿内容的科目、册数、所在单元章节; = 2 * gb3 ②教学内容是什么?包含哪些知识点? = 3 * gb3 ③本课内容的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前后的联系; = 4 * gb3 ④教学大纲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什么? = 5 * gb3 ⑤教学目标的确定:一般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几个方面来确定; = 6 * gb3 ⑥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的确定。教学重点是教材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容,它的确定要遵循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教学难点是学生学习时的艰难所在,它是根据各个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决定的。
(二)学情分析
备课要吃透学生,写说课讲稿要分析学情。但是,要把某班某课教学全部学情分析写出来,教师往往感到力不从心。说课讲稿中,学情分析可以不单独写,但要把比较重要的学情分析在教学设计的其他部分作为根据写出来。
(三)阐述教法
在撰写说课稿时应简要说明: = 1 * gb3 ①教法的总体构造极其依据; = 2 * gb3 ②具体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理由; = 3 * gb3 ③所用的教具和学具。
(四)指导学法
在拟定时应突出说明: = 1 * gb3 ①学法指导的重点及依据; = 2 * gb3 ②学法指导的具体安排及实施途径; = 3 * gb3 ③教给学生哪些学习方法,培
养学生哪些能力,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五)概说教学程序
应科学阐述: = 1 * gb3 ①课前预习准备情况; = 2 * gb3 ②完整的教学程序(怎样铺垫、如何导入、新课怎样进行、练习设计安排、如何小结、时间如何分配、如何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大课堂的密度、认知效果等)= 3 * gb3 ③扼要说明作业布置和板书设计; = 4 * gb3 ④教学过程中的双边活动的组织及调控反馈措施; = 5 * gb3 ⑤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学法指导的落实; = 6 * gb3 ⑥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及各项教学目的如何实现。在撰写时应重点讲清楚每个环节安排的基本思路及其理论依据,还要做到前后呼
应,使前三个方面内容落到实处。
(六)设计理念和依据
对教学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指出其理论依据。
(七)教学效果分析
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的估计,对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状况的估计。
(八)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备课研究中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写说课稿时,可以把板书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写出来,并且注明要板书。板书的布局,也要做到心中有数,但
不必专门写出来。
说课活动分课前说课和课后说课两种形式,不论是课前说课还是课后说课,上述内容必须阐述清楚。课前说课还应说疑点,说明在备课中自己拿不准的疑点,求教于其他教师;课后说课还应包括“学生学得怎样”的教学效果评估。撰写说课稿不必拘泥于固定、呆板的模式,可以分块写清,按部分阐述;可以按照整体构思融为一体,综合论述。另外,在语言表述上,既要把问题论述清楚,又切忌过长,避免陈词滥调、泛泛而谈,力求言简意赅、文词准确、语言针对性强。要做到这些,并非易事,还需要认真学习,深入研究,多下苦功。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
云锦小学 刘芳
一、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线段、直线、射线以及学会辨认角的种类,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三角形是一种常见的几何图形,在平面几何中,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是学习研究其他几何图形的基础。
因此,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十分重要。
(三)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了线段、直线、射线以及学会辨认角的种类,初步认识三角形是学
好本内容的知识基础。
四年级的孩子具有活泼好玩的天性,同时又具有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容易
接纳新的知识,这是学生学好本内容的能力基础。
(四)教学目标 1.认识三角形及其特征,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会画出方格纸中三角形底上的高。
2.在观察、实验中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践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探究的教学意识,体会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养成独立思考
与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提高概括能力。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建立三角形的概念,了解其特征,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
难点:学会在方格纸上画三角形底边上的高。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并力求几何课程与学生日常生活与活动经验的巧妙融合,将几何学习的视野拓宽到学生的生活空间。教学活动应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本节棵的教法和学法力求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教师重情境创设和点拨,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等课堂活动,做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伙伴。
学生重在以自主探究、动手实践、自行归纳、合作交流等方式进行学习。
三、说教学准备
三角形实物,三角形纸片、三角尺、钉子板、木条制成的四边形、三角形框 等。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情境导入——探究知识——巩固提高——反思体验
(一)情境导入 1.看一看:出示三角板、流动红旗、红领巾的图片,问:这些图形我们都认识,虽然这些东西的颜色、作用、大小都不同,但它们有相同的地方,知道是什么吗?生:形状都是三角形。师:对了,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来进一步学习
有关三角形的知识(板书:认识三角形)2.说一说:你在哪些物体的面上见到过三角形。篇三:说课稿一般格式
说课稿
百科名片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而【说课稿】则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它不同于教案,教案只说“怎样教”,说课稿则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教师在吃透教材、简析教材内容、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的基础上,遵循整体构思、融为一体、综合论述的原则,分块写清,分步阐述教学内容,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说课
“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因而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登上了教育研究的大雅之堂。
什么叫说课
首先必须明确什么叫说课,所谓说课,就是教师备课之后讲课之前(或者在讲课之后)把教材、教法、学法、授课程序等方面的思路、教学设计及其依据面对面地对同行(同学科教师)或其他听众作全面讲述的一项教研活动。
其次要说好课,就必须写好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是教师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
怎样写好一篇说课稿呢?
所谓说清“为什么这样教”,就是平常我们所讲的找理论依据。理论依据从哪里找?一是《大纲》中指导思想、教学原则、教学要求等,这是指导我们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结构以及教法、学法的理论依据;二是《教参》中的编 排说明、具体要求等,这是指导我们把握教材前后联系和确定具体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理论依据;三是《教育学》、《心理学》中许多教学原则、原理、要求和方法等,这也可以作为我们确定教法、学法的理论依据;四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切合实际的考虑。写一篇说课稿的步骤
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简析教材
教材是进行教学的评判凭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①教材内容部分要求说明讲稿内容的科目、册数,所在单元或章节;②教学内容是什么?包含哪些知识点;③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前后的联系;④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什么;⑤教学目标的确定,一般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几个方面来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的确定,教学重点是教材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容,它的确定要遵循课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教学的难点是学生学习时困难所在,它是依据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而定。
二、阐述教法
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前提下,怎样运用教材,引导学生搞 好学习,这是教法问题。教学得法往往是事半功倍。在撰写说课稿时应简要地说明:①教法的总体构造及依据;②具体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理由;③所用的教具、学具。教学实践证明,一堂课根据教材特点选用几种不同才教法结合使用,可增强教学效果。
三、指导学法
学法包括“学习方法的选择”、“学习方法的指导”、“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在拟定时应突出地说明:①学法指导的重点及依据;②学法指导的具体安排及实施途径;③教给学生哪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概说教学程序
这部分内容实际就是课堂教学设计,但要与流水账式的条款罗列区别开,既要有具体步骤安排,又要把针对性的理论依据阐述融会其中。
拟定时应科学地阐述:①课前预习准备情况;②完整的教学程序(主要是:怎样铺垫、如何导入、新课怎 样进行、练习设计安排、如何小结、时间如何支配、如何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大课堂的密度、强化认知效果);③扼要说明作业布置和板书设计;④教学过程中双边活动的组织及调控反馈措施;⑤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学法指导的落实;⑥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及各项教学目的的实现。
在撰写时应重点讲清楚每个环节安排的基本思路及其理论依据,还要做到前后呼应,使前三个方面内容落实到实处。
五、教学效果分析
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深广度的估计,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状况的估计。
说课活动分课前说课和课后说课两种形式,不论是课前说课还是课后说课上述内容必须阐述清楚。课前说课还应说疑点,说明在备课中自己拿不准的疑点,求教于其他教师。课后说课还应包括“学生学得怎样”的教学效果评估。
撰写说课稿不必拘泥于固定、呆板的模式。另外,在语言表述上,既要把问题论述清楚,又切忌过长,避免陈词滥调,泛泛而谈,力求言简意赅,文词准确,语言针对性强。要做到这些,并非易事,还需要认真学习,深入研究,多下苦功。
说课稿的一般格式
说课稿
一、自我介绍:姓名、单位、课题
二、说课内容
1、说教材:对教材的分析和处理。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①、所授学科内容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如何?宏观——微观的过程
②、与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如何?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哪部分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对哪些知识的运用?有什么发展?又是后面学习哪些知识的基础?
③、对学生知识能力方面的培养有什么作用?对学生将来的学习有什么影响? 2)、教学目标:教学目的——与教学大纲相对应
包括:知识目标:识记、理解、运用、能力目标、思想觉悟
在对知识掌握的基础上上升到能力。
依据:①、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 ②、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③、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 3)、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立
依据:①、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 ②、学生实际和社会实际 ③、教材的逻辑结构和教学体系
能起到提纲挈领、举一反三的重点;难点则是因生而异、因校而异的。4)、教材的处理: 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善于利用教材中的辅助文、小问题......2、说教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依据:①、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②、学生认知活动的规律和学生实际水平状况
③、教师的教学实际水平,要扬长避短。
目的: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
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运用这种方法?预计达到什么效果? 选择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目的性、实用性、可*作性、新颖性。
3、说教学程序(说教学设计)
包括:新课导入,新课讲解,评价教学效果,巩固新课。1)、导入:故事、歌曲、名言、明知故问(换位思考)。用什么方法导入?有什么好处?能有什么效果? 2)、讲解:①、教师通过什么方式提出哪些问题?如何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教师起到什么作用?学生参与到什么程度?哪些是学生独立完成的?
②、在新课讲解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达到什么目标?学生在学习时可能会出现哪几种思维结果?有哪些思维定势须克服?如果学生没有按教师的思路去做,有什么补救措施?
③、如何使学生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这是教学的关键,也是教学的精华。3)、评价教学效果:(反馈)
不仅仅是课堂练习,还包括提问。练习要有针对性、系统性。针对重点、难点;系统于知识的内在联系;可*作性。4)、归纳总结(小结):重在把本课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还可提出一些带思考性的问题,承上启下。5)、板书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控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它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也有得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因而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登上了教育研究的大雅之堂。
首先必须明确什么叫说课,所谓说课,就是教师备课之后讲课之前(或者在讲课之后)把教材、教法、学法、授课程序等方面的思路、教学设计及其依据面对面地对同行(同学科教师)或其他听众作全面讲述的一项教研活动。其次要说好课,就必须写好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是教师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怎样写好一篇说课稿呢?必须明确说课稿不同于教案,教案只说“怎样教”,而说课稿则重点说清“为什么要怎样教”。所谓说清“为什么这样教”,就是平常我们所讲的找理论依据。理论依据从哪里找?一是《大纲》中指导思想、教学原则、教学要求等,这是指导我们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结构以及教法、学法的理论依据;二是《教参》中的编 排说明、具体要求等,这是指导我们把握教材前后联系和确定具体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理论依据;三是《教育学》、《心理学》中许多教学原则、原理、要求和方法等,这也可以作为我们确定教法、学法的理论依据;四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切合实际的考虑。
写一篇说课稿,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简析教材
教材是进行教学的评判凭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教师要吃透教材、简析教材内容、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①教材内容部分要求说明讲稿内容的科目、册数,所在单元或章节;②教学内容是什么?包含哪些知识点;③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前后的联系;④教学大纲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什么;⑤教学目标的确定,一般从知识目标、智能目标、德育目标几个方面来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的确定,教学重点是教材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容,它的确定要遵循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教学的难点是学生学习时困难所在,它是依据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而定。
二、阐述教法
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前提下,怎样运用教材,引导学生搞 好学习,这是教法问题。教学得法往往是事半功倍。在撰写说课稿时应简要地说明:①教法的总体构造及依据;②具体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理由;③所用的教具、学具。教学实践证明,一堂课根据教材特点选用几种不同才教法结合使用,可增强教学效果。
三、指导学法
学法包括“学习方法的选择”、“学习方法的指导”、“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在拟定时应突出地说明:①学法指导的重点及依据;②学法指导的具体安排及实施途径;③教给学生哪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概说教学程序
这部分内容实际就是课堂教学设计,但要与流水账式的条款罗列区别开,既要有具体步骤安排,又要把针对性的理论依据阐述融会其中。
拟定时应科学地阐述:①课前预习准备情况;②完整的教学程序(主要是:怎样铺垫、如何导入、新课怎 样进行、练习设计安排、如何小结、时间如何支配、如何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大课堂的密度、强化认知效果);③扼要说明作业布置和板书设计;④教学过程中双边活动的组织及调控反馈措施;⑤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学法指导的落实;⑥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及各项教学目的的实现。
在撰写时应重点讲清楚每个环节安排的基本思路及其理论依据,还要做到前后呼应,使前三个方面内容落实到实处。
五、教学效果分析
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深广度的估计,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状况的估计。
说课活动分课前说课和课后说课两种形式,不沦是刘前说课还是课后说课上述内容必须阐述清楚。课前说课还应说疑点,说明在备课中自己拿不准的疑点,求教于其他教师。课后说课还应包括“学生学得怎样”的教学效果评估。
撰写说课稿不必拘泥于固定、呆板的模式。可以分块写清,按部分阐述;可以按照整体构思融为一体,综合论述。另外,在语言表述上,既要把问题论述清楚,又切忌过长,避免陈词滥调,泛泛而谈,力求言简意骇,文词准确,语言针对性强。要做到这些,并非易事,还需要认真学习,深入研究,多下苦功。说课稿与教案的区别联系 1.说课说什么?
说课的内容一般说来有以下五个方面:
⑴说课标
说课标就是要把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三维目标)作为本课题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从课程论的高度驾驭教材和指导教学设计。
说课标,要重点说明有关课题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操作等在课程标准中的原则性要求,从而为自己的教学设计寻找到用力的依据。
说课标,可以结合到说教材中去进行。
⑵说教材
教材是课程的载体。能否准确而深刻地理解教材,高屋建瓴地驾驭教材,合乎实际地处理教材,科学合理地组织教材,是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也是说课的首要环节。
说教材的要求有:
①说清楚本节教材在本单元甚至本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弄清教材的编排意图或知识结构体系。
②说明如何依据教材内容(并结合课程标准和学生)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或任务。课时目标是课时备课时所规划的课时结束时要实现的教学结果。课时目标越明确、越具体,反映教者的备课认识越充分,教法的设计安排越合理。分析教学目标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③说明如何精选教材内容,并合理地扩展或加深教材内容,通过一定的加工将其转化为教学内容,即搞清各个知识点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
④说明如何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⑤说明教材处理上值得注意和探讨的问题。
⑶说学法
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实施课程标准后,要求教师转换角色,基于这一转变,说课者就必须说明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学习,教给学生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说课活动中虽然没有学生,看不到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多边活动,但从教师的说课过程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最大程度上体现课改精神——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启发者。具体要说清两大问题:
①针对本节教材特点及教学目的,学生宜采用怎样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它,这种学法的特点怎样?如何在课堂上操作?
②在本节课中,教师要做怎样的学法指导?怎样使学生在学会过程中达到会学?怎样在教学过程中恰倒好处地融进学法指导? ⑷说教法
说教法,应说出“怎么教”的办法以及“为什么这样教”的根据,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①要说出本节课所采用的最基本或最主要的教法及其所依据的教学原理或原则。
②要说出本节课所选择的一组教学方法、手段,对它们的优化组合及其依据。无论以哪种教法为主,都是结合学校的设备条件以及教师本人的特长而定的。要注意实效,不要生搬硬套某一种教学方法,要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提倡教学方法的百花齐放。
③要说明教师的教法与学生应采用的学法之间的联系。
④要重点说说如何突出重点、化解难点的方法。
⑸说教程
教程即教学过程,说教学过程是说课的重点部分,因为通过这一过程的分析才能看到说课者独具匠心的教学安排,它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个性与风格。也只有通过对教学过程设计的阐述,才能看到其教学安排是否合理、科学,是否具有艺术性。说教程要求做到:
①说出教学全程的总体结构设计,即起始——过程——收束的内容安排。说教学程序要把教学过程所设计的基本环节说清楚。但具体内容只须概括介绍,只要听讲人能听清楚“教的是什么”、“怎样教的”就行了。不能按教案像给学生上课那样讲。
另外注意一点是,在介绍教学过程时不仅要讲教学内容的安排,还要讲清“为什么这样教”的理论依据(包括大纲依据、课程标准依据、教学法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依据等)。②重点说明教材展开的逻辑顺序、主要环节、过渡衔接及时间安排。
③说明如何针对课型特点及教学法要求,在不同教学阶段师与生、教与学、讲与练是怎样协调统一的。
④要对教学过程作出动态性预测,考虑到可能发生的变化及其调整对策。
以上五个方面,只是为说课内容提供一个大致的范围,并不意味着具体说课时都要面面俱到,逐项说来,应该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以便在有限是时间内进行有效的陈述,该展开的内容充分地展开,该说透的道理尽量去说透,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2.对说课的要求
要说好课,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突出“说”字
说课不等于备课,不能照教案读;说课不等于讲课,不能视听课对象为学生去说;说课不等于背课,不能按教案只字不漏地背;说课不等于读课,不能拿事先写好的说课稿去读。说课时,要抓住一节课的基本环节去说,说思路、说方法、说过程、说内容、说学生,紧紧围绕一个“说”字,突出说课特点,完成说课进程。
②把握“说”的方法
说课的方法很多,应该因人制宜,因教材施说:可以说物、说理、说实验、说演变、说本质、说事实、说规律、正面说、反面说,但一定要沿着教学法思路这一主线说,以防跑野马。
③语气得体、简练准确
说课时,不但要精神饱满,而且要充满激情。要使听课者首先从表象上感受到说课者对说好课的自信和能力,从而感染听者,引起听者的共鸣。
说课的语言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教师同行.语言表达应十分简练干脆,避免拘谨,力求有声有色,灵活多变.前后整体要连贯紧凑,过渡要流畅自然。
④说出特点、说出风格
说课的对象不是学生,而是教师同行。所以说课时不宜把每个过程说得过于详细,应重点说出如何实施教学过程、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概念、掌握规律的方法,说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提高教学效果的途径。说课要重理性,讲课注重感性和实践,因此,用极有限的时间完成说课内容不容易,必须做到详略得当、简繁适宜、准确把握说度。说得太详太繁,时间不允许,也没必要;说得过略过简,说不出基本内容,听众无法接受。
那么,如何把握说度呢?最主要的一点是因地制宜,灵活选取择说法,把课说活,说出该课的特色,把课说得有条有理、有理有法、有法有效,说得生动有趣;其次是发挥个人的特长,说出个人的风格,这就把握了说课的度。说课”中应遵循的几项原则
近几年来,“说课”这一教研活动形式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并得到了深入发展,无论从理论上还是时间上都探索并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正日渐成为提高教师素质的一条简捷、有效的途径。笔者认为,说课认为,说课和其他形式教研活动的开展一样,也应该在一定的原则指导下进行。
一、科学性原则----说课活动的前提
科学性原则是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说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它是保证说课质量的前提和基础。科学性篇四:认识几分之几 说课稿 课题:认识分数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十单元的第一课时《认识分数》。
一、说教材
本册《认识分数》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扩展,是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读、写方法,还是在计数单位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别,并且学生在生活经验中又接触得较少,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本单元只是对分数进行“初步认识”,对分数概念的教学仅定位于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初步认识和理解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
本课时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认识分数的第一阶段,是单元的核心,对以后继续学习分数和小数的有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结合直观图示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
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能力目标:能读、写分数;能用折纸、涂色等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情感目标: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和关键
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认识几分之一和感知分数的意义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学的关键是提供学生尽可能多的材料,通过学生折、涂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分数的意义和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
四、说教学方法
1、说教法
根据皮亚杰的建构理论,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该倡导学生主动学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实践能力。为落实新课改精神,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课我主要采用 “创设情境法”、“直观演示”、“质疑引导”“分层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2、说学法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就是为了不教。”一位优秀的教师应重视传授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学会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观察思考――交流理解――操作实践”。在本课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带着兴趣和疑问通过独立思考、课堂讨论、动手操作等方式,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数学课程的学科特点,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认识分数,操作探究
3、类比迁移,总结提升
4、面向全体,分层练习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学第一个环节先用动画片《哆啦a梦》主题曲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入哆啦a梦和大雄野餐时分食品的情境,把4个苹果和2瓶矿泉水都平均分成2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平均分”的含义,即每份分得同样多。接下来分1个蛋糕,学生立刻
会产生困惑,1个蛋糕怎么分才公平呢?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现实问题发生了认知冲突,产生了求知的欲望,这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在具体情境的启发下,自己思考“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然后让学生四人小组进行交流讨论,指名学生回答,作适当表扬和鼓励。
(二)认识分数,操作探究
教师在肯定学生创造的基础上,转入第二个环节:揭示“半个”在数学上可以用1/2表示。强调平均分是分数的本质特征,结合多媒体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1/2。
第二个环节我设计了“读一读,写一写”的操作活动,用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二分之一。先让学生认识分数的书写顺序和注意事项(比如:分数中间的横线叫做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做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分数线上面的数叫做分子,表示其中的份数),教师介绍完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后,再让学生结合分蛋糕的过程,说一说分数各部分的意思,教师适时做小结,并强调分数的读法要用中文表示。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二分之一的含义,接下来我设计了“判断图形的涂色部分”的操作活动,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1/2的本质特征平均分。“折一折、画一画”环节,我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大小、形状相同的图形,让他们通过折一折和涂色画一画来表示出每个图
形的1/2,既让学生进一步体会1/2的意思,又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方法的多样性。
接着,我利用课本:想想做做第一题的四幅图,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每个图形是怎样分的,涂色部分是它的几分之一”,然后全班交流,并引导学生完整地叙述几分之一。因为前面已突出认识了1/2,学生在此基础上通过直观图形认识几分之一相对来说比较容易。通过这一环节,既能考察学生对分数写法的掌握情况,又能引出下一环节:认识几分之一。
(三)类比迁移,总结提升
这个环节分两个层次。首先,给每个学生发1个同样大小的圆,让学生尝试着折一折,再用涂色的方式表示出几分之一。再集体交流比较1/2和1/4的大小,比出的大小,接下去猜想,如果折出这个图形的1/8,和上面的分数比较,大小怎样?最后验证猜想结果,得出结论。这个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几分之一的认识,让学生在经历操作、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思维活动后自主探索出结论,同时渗透了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学法指导。
(四)面向全体,分层练习
在教学中,应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在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能有所发展,但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差异,分层练习,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个环节我设计了这篇五:几件小事说课稿 《几件小事-记我的父亲叶圣陶》说课稿
一、说教材。
《几件小事-记我的父亲叶圣陶》是初中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四册第三单元的课文。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和教育家。在他逝世一周年之际,许多文人学者、亲朋好友挥毫泼墨、撰文著书,寄托哀思,抒发情愫,其中别具一格、不落窠臼的文章,当推叶老之子叶至诚的记叙文《几件小事》。文章从大处着眼,小小落笔,具有“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的特点,让人赞叹不已,感慨万端。
《几件小事》在艺术手法上就运用了鲜明的对比。文章第一段写父亲不管“我”拿筷子,以致现在自己还被妻子取笑;第二段写父亲不管“我”写毛笔字,以致自己在会议签到时常出洋相。这两段都是写父亲的“不管”,是文章的第一部分,表现了父亲的民主。第三段写父亲管“我”给人递东西,第四段写父亲管“我”养成了随手关门的习惯,这两段都是写父亲的“管”,是文章的第二部分,表现了父亲的严格。显而易见,文章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对比鲜明,一个既民主又严格的父亲形象便跃然纸上,令人肃然起敬。
《几件小事》在表达方式上叙议结合,既有画龙之笔,又有点睛之言。文章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写父亲的 “教”和“不教”,是记叙,这叫画龙;文章的第三部分(第五段)写作者的思考,是议论,这叫点睛。画龙使读者对文章有了具体形象的感性认识,点睛使读者对文章有了精辟深刻的理性认识。“父亲不管我的,都是只关系我个人的事,在这方面,父亲很讲民主„„父亲管我的,都是涉及我和他人之间的关系的事,在这方面,父亲反反复复地要我懂得,我是生活 在人们中间的,在我以外,更有他人:要时时处处替他人着想。”读着这些议论,谁不为叶 老崇高的思想而感动?谁不为叶老伟大的人格而钦佩?一滴水虽小,却能反映出太阳的光辉;几件小事,却体现出叶老高尚的品质。
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从而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是: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习要求掌握的生字,会读会写,能够从形、音、义三方面进行辨析。
2、学习要求掌握词语,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大部分能在口语或书面语中准确使用。
3、学习“人家”“好不容易”“任何”的用法,能够仿照课文中的例句造出正确通畅的句子。
4、把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中真势的情感,了解叶圣陶教育孩子的原则。
5、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文中的结构和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讲解生字新词
2、讲解课文
3、处理课后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从小养成一个好习惯
(四)教学重点
1、学习要求掌握的生字,会读会写,能从形、音、义三方面进行辨析。
2、学习要求掌握的词语,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大部分能在口语或书面语中准确使用。
3、学习“人家”“好不容易”“任何”的用法,能够仿照课文中的例句造出正确通畅的句子。
4、把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中真挚的情感,了解叶圣陶教育孩子的原则。
(五)教学难点
1、学习“人家”“好不容易”“任何”的用法,能够仿照课文中的例句造出正确通畅的句子。
2、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真诚情感。
重难点解决方法:
通过听写的方法让学生掌握生字生词;通过老师反复举例来掌握重点词语造句;通过学生的反复朗读课文和老师的讲课来掌握课文内容。
三、说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互相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因此,)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重在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活动,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意识,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我主要采取的教法有:创设情境法、讲解法、朗读法、设计练习等主要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教师进行引导、讨论、总结等方法学习本文内容。
四、说教学流程
这篇课文是一篇精读课文,我准备用两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在复习导入板书课题之后,首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了解与本课有关的背景,为理解课文做好铺垫。接着让学生初读课文,自主识字,扫清生字新词障碍,正确流利的通读课文。(然后学生默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下面我着重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为了突出这篇课文的重点,突破难点,我简化教学过程,把教学的定位定在理解、品味语言,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全员参与。同时巧妙地发挥教师的作用,让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地位得到和谐、完美的落实。这堂课主要有五大环节。
(一)、情境导入。
首先,我对照叶圣陶先生进行简单的介绍,引起学生的兴趣,使
学生对叶圣陶有初步的认识与了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不由自主的进入到叶圣陶先生的事迹中。
(二)、默读课文,理清脉络,找准理解课文的突破口。
1、在学生自由谈感受之后,我提出问题:文章以“几件小事”为题,文中今天讲了那几件小事?请概括出来。(让学生回答)
理解并板书课文记叙的四件事情:
(1)第一段讲述了父亲不管“我”的第一件小事〃〃〃〃那筷子。(2)第二段讲述了父亲不管“我”的第二件小事〃〃〃〃写毛笔字。以上两段写父亲不管“我”的事,下边转到父亲管“我”的事。父亲的品格和真情正是在这“管”与“不管”之间流露出来的。
(3)第三段讲父亲管“我”的第一件小事〃〃〃递东西。(强调递东西是要让别人用起来方便。)
(4)第四段讲父亲管“我”的第二件事〃〃〃〃随手关门。
2、我再问: 请分别找出表现父亲民主和严格要求的段落。
3、我再问:从父亲“管”与“不管”的事例中,你能感受到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在“管”与“不管”进行对比,既民主又严格的父亲形象便跃然纸上,令人肃然起敬。
(三)、精读重点段落——父亲“管”与“不管”的原则,感悟父亲的品格,理解课文主题。
第五段阐述了父亲“管”与“不管”的原则,把四件看似毫无关联的小事有机地组织起来。
第二篇:九加几说课稿
《9加几》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九单元第第一节“9加几”。
2、教材所处地位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数的分解组成、学习了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是进位加法的起始课,为后面学习8加几、7加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本单元甚至小学整个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因为学好“9加几”的计算认识方法,是后面学生学好“8加几、7加几„„”的重要前提,对发展学生的初步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有着重要作用,所以掌握“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方法是本节重点,其中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过程是本节难点。
4、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掌握9加几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②过程与方法: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
二、说教法
根据“9加几”的计算特点,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节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的教法是:
1、通过直观演示、操作、练习、讨论等各种教法交叉进行,让学生充分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
2、采用快乐教学法,利用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心切的特点,在课堂上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敢于质疑。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以及采用抢答、游戏等各种形式的巩固练习,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把数学课上得有趣、有益、有效。
三、说学法
通过本节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1、学习通过演示、操作、练习、讨论,最后概括出“9加几”的计算方法。
2、通过引导,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1、课前讲话:以旧探新导入新课
(1)通过过关练习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板演题导入新课。
可以这样说: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10以内数的组成,现在我们采用抢答的方式进行,紧接着拿出以下口算卡片让学生抢答。
(2,3,4,5,6,7,8,9的组成)
这部分知识学生都能说出答案,这时可用眼睛暗示的方法加以赞赏,利用儿童的求胜心理,激发学生的兴趣。
(2)接着出示第二关复习题:连算(利用幻灯出示)
9+()=10
10+3=()
10+7=()
9+1+5=()
9+1+6=()
指名回答。
(3)出示第三关复习题:口算 10+1=
10+3=
10+7= 4+10=
9+10=
10+10=
2、新授(讲练结合)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以学生熟悉的运动会为切入点,用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小朋友们,四月份是我校的体育节,我们学校不仅举办了盛大的开幕仪式,还举行了全校运动会。看,比赛开始了,运动场上多热闹哇(出示课件一——主题图)!跑道上正在进行二年级的60米跑决赛,运动场的中央还进行着跳绳、踢毽和跳远等比赛项目。在操场四周的看台上,同学们正在为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加油。为了给运动员解渴,他们还准备了一些饮料,已经喝了一些,比赛快结束时,小明问:“还有多少盒?”(课件二)这样,直接引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观察为运动员准备的盒装饮料,激起学生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意识。
第二个环节: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这一环节是获取新知的过程,教学中我将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这个环节我将分三个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骤是讨论交流,得出方法。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组织学生讨论“还有多少盒”的问题,让学生通过互相交流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让学生议一议每种方法。在学生评议的基础上,给予学生赞扬和鼓励。根据学生的发言,屏幕上逐一显示各种解决方法。在交流过程当中,学生探讨出的方法有很多种,思维比较凌乱。可能出现的情况有:(课件三)
(1)依次一个一个的数1、2、3、4、„„
12、13;
(2)先数箱子里的9盒,然后再接着数10、11、12、13
(3)9和4合起来是13
(4)先拿一盒放进箱子里,补足十,再想“10+3=13”
教师引导学生将第四种方法的思维过程用下图表示出来,想:9加1得10,10加3得13。
通过直观的分析比较,让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方法。3巩固凑十的方法
⑴出示小棒图:左边9根小棒,右边5根小棒,要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怎样列式?
要算9+5得多少,应该怎样算?
⑿出示小花图:左边9朵小花,右边7朵小花。想一想要求一共有多少朵小花?怎样列式计算?
最后小结:刚才我们学习的是9加几的计算方法,怎样计算这种题呢?要先想9加几得十,因此9加1得10,所以,把第2个数分成1和几,先算9加1得十,再算10加剩下的数。(3)过关练习题
(通过分组比赛,既可进一步巩固新知,提高兴趣,又可强化训练)。五.教后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是教学设计中没有准确的估计学生的接受能力,内容简单,没有很好的拓展延伸。其次练习题的设计不够合理,没有梯度。再次是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整节课学生没有动手算动手写。还有教学中有些紧张,教学过程中出了不少的差错。总之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希望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
第三篇:《9加几》说课稿
《9加几》说课稿
《9加几》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我的说课内容是9加几,这个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它是学生掌握了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进位加法的基础。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
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和9加几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2、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
通过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渗透转化思想,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 凑十法的思考过程。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完成上述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以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手段,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中完成教学,并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富有情趣的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容易疲劳,因此,我以学生熟悉的运动会为切入点,将数学知识融于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之中,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中,我不打算强调各种计算方法的优或劣,也不刻意去提示学生用哪种方法简便,而是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3、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我尽量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开放性的讨论中架起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去获取新的知识,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方法的过程中,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发现不同于常规的思维方法和途径。
三、总体设计
本节课我安排了五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以学生熟悉的运动会为切入点,用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小朋友们,四月份是我校的体育节,我们学校不仅举办了盛大的开幕仪式,还举行了全校运动会。看,比赛开始了,运动场上多热闹哇(出示课件一主题图)!跑道上正在进行二年级的60米跑决赛,运动场的中央还进行着跳绳、踢毽和跳远等比赛项目。在操场四周的看台上,同学们正在为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加油。为了给运动员解渴,他们还准备了一些饮料,已经喝了一些,比赛快结束时,小明问:还有多少盒?(课件二)这样,直接引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观察为运动员准备的盒装饮料,激起学生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意识。
第二个环节: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这一环节是获取新知的`过程,教学中我将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这个环节我将分三个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骤是讨论交流,得出方法。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组织学生讨论还有多少盒的问题,让学生通过互相交流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让学生议一议每种方法。在学生评议的基础上,给予学生赞扬和鼓励。根据学生的发言,屏幕上逐一显示各种解决方法。在交流过程当中,学生探讨出的方法有很多种,思维比较凌乱。可能出现的情况有:(课件三)
(1)依次一个一个的数1、2、3、4、12、13;
(2)先数箱子里的9盒,然后再接着数10、11、12、13
(3)9和4合起来是13
(4)先拿一盒放进箱子里,补足十,再想10+3=13
教师引导学生将第四种方法的思维过程用下图表示出来,想:9加1得10, 10加3得13。
9 + 4 = 13 (课件四)
1 3
10
通过直观的分析比较,让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方法。
副标题#e#
第二个步骤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我设计了一个比赛环节:利用主题图让小组成员互相提出加法计算的问题,看谁提得多,并给予奖励。运用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巧妙自然地将9加几的问题搬到黑板上,例如:
踢毽组和跳绳组一共有多少人?
9 + 3
踢毽组和跳远组一共有多少人?
9 + 7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寻找要解决的问题,并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只起引导作用。
第三个步骤是归纳算法,巩固记忆
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在引导学生归结凑十法算理时,我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9+3,左边摆9根,右边摆3根;再让学生回忆几加几凑成十,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移动小棒,根据学生的思路,填写思维图。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从3根里拿出1根和9根凑成10根,10再加2等于12(课件五)
9 + 3 = 12
1 2
10
第二种是从9根里面拿出7根和3根凑成10根,10再加2等于12
9 + 3 = 12
2 7
10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摆圆片,计算9+7,学生也可能出现两种思路 (课件六)
9 + 7 = 16 或 9 + 3 = 12
1 6 2 7
10 10
这里我没有强调看大数,分小数,而是让学生自由地选择分小数或分大数,只要能凑成十都是可以的。
(3)巩固新知,寻找规律
一年级学生注意力不持久,在突破重难点之后,我运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一个砌房子的游戏,将9加几的算式有规律的排列,先让学生发现每个算式的第一个加数都是9,从而引出课题9加几,再让学生计算结果。既调节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巩固了9加几的知识。让学生计算出9加几的算式后,再观察得数特点,发现规律,找寻又快又对的计算窍门。(课件七)
9+1=10
9+2=11
9+3=12
9+4=13
9+5=14
9+6=15
9+7=16
9+8=17
9+9=18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发现和的个位上的数都比第二个加数少1,那我继续追问,这个1到哪去了?学生很自然的想到1和9凑成10了,从而对凑十法进一步加深了印象。
(4)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是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灵活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我安排了两个练习。第一个练习是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色彩鲜艳的菠萝、苹果图,培养学生看图列加法算式的能力,(课件八)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第二个练习是根据图意填写算式。这道题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先让学生弄清楚画中的内容,再让同桌互相讨论提出问题。可以自己选择计算出蜜蜂的只数或鲜花的朵数。在计算鲜花的朵数时,学生可能会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把算式填成6+9=15,要给予肯定;在计算蜜蜂的只数时,学生也有可能按蜜蜂的颜色分类把算式填成10+5=15,在肯定学生计算正确的同时,也要表扬他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用前面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
(5)全课小结,完善新知
我先让学生说说这节课里学会了什么?解答这些题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在进行评价时,我会采用目标多元化、方法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来表扬和鼓励学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方法得到老师的认可,学习的兴趣会更高,真正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以上是我对9加几这部分内容的分析和教学设想。
《9加几》说课稿 2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你们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9加几》。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中的内容。它包括课本96-98页的例1、例2以及课后的“做一做”。
一、说教材
《9加几》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11-20各数,能够准确的计算10加几何相应的减法。这些知识都对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本节课的内容也为以后学习其他数的进位加法打下了基础。
二、说学习目标
在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我指定了以下学习目标: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运用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得出计算9加几的各种方法;在比较、观察的过程中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题目;同时,学生在一系列的生活情境中,深刻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打打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节课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掌握“凑十法”,因此,我确定了这节课的学习重点是会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加法。
一年级的孩子认识事物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虽然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并且中我了一些概念,能够初步的进行判断和推理,但思维水品总的来说还很低,思维过程往往只依靠具体的表象,带有很大的依赖性和模仿性,所以本节课的学习难点是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让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更高效的完成本节课预设的各项学习目标,我在教法和学法上也做了精心的安排。
教法方面:《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品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在教学活动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他们提供充分的参与与学习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大胆放手让学生操作,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旋律,结合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观察、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世间中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法方面: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好动、自制力较差,再加上他们入学的时间并不长,对于充满约束的课堂容易产生烦感,虽然孩子们身上有这些小缺点,但是他们的表现欲和好奇心是值得我们惊讶的。《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记忆与模仿,动手实践、观察比较以及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我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动手实践的活动得出极端9加几的各种方法,然后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会计算9加几的题目,突破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四、说教学准备
为了让学生深刻的理解“凑十法”,本节课我准备了形象的多媒体课件,每位学生准备18根小棒。
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知过称个,是真个教学活动的呈现。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趣设疑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堂,应该体现“身边的数学”这一特点。因此,我以学生熟悉的运动会情境为切入点,利用课件展示我校学生在运动会上精彩表现的照片,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在追问孩子们是否想继续参观,从而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此时的学生一定都是情绪高涨的,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让学生接受挑战,如果挑战成功便可继续参观。
挑战的目的就是复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课件复习旧知识的重要性。复习过程主要有以下步骤。首先,利用口算卡片展示9+( )= 10和有关计算10加几练习,然后以天空的形式帮助学生复习“一个数可以分成1和几”,最后,让学生口算9 + 1 + 1 =( ) 9 + 1 + 5 =( ) 9 + 1 + 3 =( )。这三项挑战内容的设置层层递进,为本节课学习9加几的进位加法做好了准备。
顺利闯关的孩子们一定很兴奋,适时用语言对学生的情绪加以控制,让孩子们用数学的视角去参观运动会的场景。
第二个环节:自主尝试,探究算法
这一环节是获取新知的过程,教学时我将例1和例2结合起来,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这个环节我将分为三个步骤来教学。
第一步是讨论交流,得出方法。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这一步骤中,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组织学生讨论“还有多少盒饮料”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让学生议一议每种方法。学习是一种个体的认知过程,由于每个孩子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策略不相同,所以在面临一个新的计算问题时,就会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在这里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9加几,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新理念,并根据学生的回报结果适时给予鼓励和肯定。学生汇报的情况可能会有三种:(1)数数法,即依次一个一个的数1、2、3、4……12、13;(2)接数法,箱子里有9盒,然后再接着数10、11、12、13;(3)先将外面的4盒分成1和3,将一盒放进箱子里和原来的9盒凑成10盒,再加上外面的3盒,10 + 3 = 13。通过直观的分析比较,让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方法。
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我安排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步骤。教学的开始,我让学生用数学的视角来观察例1的主题图,让他们说一说图上包含的数学信息,并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问题,用孩子们提出的问题自然地将9加几的问题搬到黑板上。例如:
踢毽子的和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9 + 3 =
踢毽子的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
9 + 7 =
在解决这两个问题时,大胆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从而归纳算法,巩固记忆,这也是本环节的最后一个步骤。根据一年级孩子的思维特点,深刻理解“凑十法”的过程是有难度的,必须将这个抽象的过程形象化、转变成自身的时间,才能达到希望的效果。此时,我将这两个问题的解决与例2的动手实践相结合,让学生选择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活动后进行汇报,请学生到讲台上讲述操作的过程。最后引导学生小结:在计算9 + 3时,可将3分成1和2,1和9凑成十,10 + 2 = 12;同样的,计算9 + 7时,可将7分成1和6,1和9凑成十,10 + 6 = 16。(板书)这时黑板上已经有了三个算式,引导学生说出这三个算式都是关于9加几的加法,从而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有学生产生“分小数”的想法,对这种敢想敢说的行为要加以鼓励,可以让学生采用像板书上呈现的方法来验证“分小数”的想法是否可行。
第三个环节:巩固新知,灵活运用。
通过本环节的巩固练习,教师可以真实的掌握学生对于新授知识的理解情况,从而进行下一步的教学部属。一年级的学生好胜心强,表现欲高,但自制力较差,注意力不够集中。根据这一特点,我安排了3个练习。首先,用课件展示菠萝、苹果的实物图,色彩鲜艳的水果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通过此题培养学生看图列加法算式的能力,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第二个练习时根据图意写算式,先让学生互相说题意,然后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处理第三个练习时,我将简单的算式有规律的排列,再把他们放在“梯子”的剪贴画背景中,让学生运用“凑十法”进行计算。再让学生寻找规律,引导学生说出第一个加数都是9,每个算式中和的个位上的数都比这个算式中的第二个加数少1,适时追问这个1到哪里去了?学生很自然的想到1和9凑成了十,从而加深对“凑十法”的理解。
第四个环节:全科总结,完善提高。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当着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对于本节课的小姐,我也尝试着让学生来参与。学生通过说本节课的收获,将本节课的内容做一总结,方便日后复习,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
六、说板书
本节课的板书已经都呈现在黑板上,在设计板书时我力求做到重点突出、简洁易懂。
《9加几》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我的说课内容是“9加几”,这个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它是学生掌握了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进位加法的基础。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
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和“9加几”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2、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
通过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渗透转化思想,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凑十法”的思考过程。
二、说教法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以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手段,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中完成教学,并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富有情趣的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容易疲劳,因此,我以学生熟悉的运动会为切入点,将数学知识融于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之中,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中,我不打算强调各种计算方法的优或劣,也不刻意去提示学生用哪种方法简便,而是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3、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我尽量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开放性的讨论中架起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去获取新的知识,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方法的过程中,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发现不同于常规的思维方法和途径。
4、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以学生熟悉的运动会为切入点,用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小朋友们,四月份是我校的体育节,我们学校不仅举办了盛大的开幕仪式,还举行了全校运动会。台上,同学们正在为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加油。为了给运动员解渴,他们还准备了一些饮料,已经喝了一些,小明问:“还有多少盒?”这样,直接引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观察为运动员准备的盒装饮料,激起学生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意识。
第二个环节: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这一环节是获取新知的过程,教学中我将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这个环节我将分三个步骤来完成。
5、讨论交流,得出方法。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组织学生讨论“还有多少盒”的问题,让学生通过互相交流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让学生议一议每种方法。在学生评议的基础上,给予学生赞扬和鼓励。根据学生的发言,屏幕上逐一显示各种解决方法。在交流过程当中,学生探讨出的方法有很多种,思维比较凌乱。
(1)依次一个一个的数1、2、3、4、……12、13;
(2)先数箱子里的9盒,然后再接着数10、11、12、13
(3)9和4合起来是13
(4)先拿一盒放进箱子里,补足十,再想“10+3=13”
教师引导学生将第四种方法的思维过程用下图表示出来,想:9加1得10,10加3得13。6、解决“踢毽的和跳远得各有多少人?”
A、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并提出问题。
B让学生在画面中收集数据。
C、学生独立列式,并让学生将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
7、分利用教材资源,尝试提出新问题。
A、收集信息及数据。
引导学生观察画面:运动场上除了踢毽和跳远之外,还有哪些比赛项目?参加这些项目比赛的各有多少人?
B、小组交流,提出要解决的问题。
教师问:你还能提出哪些加法计算的问题?
小组讨论后发表意见。
C、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寻找要解决的问题,并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只起引导作用。
《9加几》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这一部分学习的好坏将对今后计算的正确率和运算速度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20以内的进位加法也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
二、说目标。
1。要学生理解“凑十法”,初步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是让学生会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加法。
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三、说学清。
学生已经学过10 以内数加减法和20以内个数的认识,那张我20以内的'进位加法应该不会很难,终点是引导学生算法优化,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四、说教法。
情景演示与同桌交流向结合。
五、说教学程序。
(一) 创设情境
首先厨师运动会场景,问:从图中看到了什么?请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学生提到饮料图,老师引导:盒子里有几盒饮料?盒子外有几盒饮料?那一共有多少盒饮料?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请同学们先仔细想一想,举手汇报。
(二)探究新知
这时,学生可能有三种答案:
1、数一数的办法。1。2。3。4。……13。
2、接着数的办法。……10。11。12。13。
3、先放进一盒凑成10,10加3得13。
那怎么列算式?
9+4=13
现在我们没有饮料,可以先用小棒来代替它,用9根小棒代表盒子里的9盒饮料。右边摆4根小棒代表盒子外边的4盒饮料。9盒加上几盒就是10盒。那拿走盒子外边的1盒还剩几盒。(3盒)10和和剩下的3盒合起来是多少盒?
那9 + 4 = 13
4可以分成1和3,9和1合成10 ,10加3就是13
现在把咱们计算9+4=13的方法再说一次,和你的同桌说说,互相纠正。
六、说练习设计
做一做1。2。3。题,是学生掌握算法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有层次。使学生能够熟练的口算9加几的算式。
七、说板书设计
9加几
9 + 4 = 13
4可以分成1和3,9和1合成10 ,10加3就是13
《9加几》说课稿 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理解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格交流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经历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获得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
教学难点:
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小猴的图片)看,老师把谁带来了,你们喜欢小动物吗?聪明的小猴参加了我们的数学课。他给我们出了几道题,谁能把答案告诉大
1、9+1=
9+1+2=()
9+1+7=()
9+1+3=()
9+1+5
那你们怎么算的那么快呀
2、把下面三角形上的三个数相加,先加哪两个数方便?为什么?
一、出示例
这是一幅图谁能看图说说意思?谁来列出算式?谁能看图想个办法这道题怎样算就特别快,特别好算?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个算式9+4=怎样算就算的特别快呀?(师生共同完成并板书)
下面请同学们再看一道题,是什么?图意?列算式?从图上看怎样算就特简单(学生回答)
看看是不是这样的(教师演示)那么从算式上看怎样解答这道题?(教师板书,多找几个学生说说)刚才老师出的'两道题,你们都是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
二、动手操作(学生白小棒)
左边摆9个右边摆6个一共摆了多少个?
怎样操作算得有对又快
左边摆9个右边摆4个一共摆了多少个?
左边摆9个右边摆8个一共摆了多少个?
你们都是用什么方法算的这么快呀?
快坐直,跟老师做几道题好吗?9+3=9+5=9+2=9+9=
六、练习
1、课件练习,看图说怎样变化就特别好算
2、请同学们把数学课本打开,把第三题写出来,
3、开放性的题小猴不小心,把墨水溅到作业本上,算式只能看出
9+=()
谁愿意帮帮忙这个算式大概是怎样的?下面看看这些算式有什么特征吗?根据发现的规律,如果老师再出这样的题,你能很快算出得数吗?
4、老师口述,学生练习
5、游戏练习,摘苹果
七、拓展,这都是我们今天学习的9加几,下面老师考考你,看看这道题,8+5=你会做这道题吗?
《9加几》说课稿 6
一、说教材
我的说课内容是“9加几”,这个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它是学生掌握了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进位加法的基础。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
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和“9加几”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2、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
通过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渗透转化思想,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 “凑十法”的思考过程。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完成上述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以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手段,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中完成教学,并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富有情趣的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容易疲劳,因此,我以学生熟悉的运动会为切入点,将数学知识融于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之中,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中,我不打算强调各种计算方法的优或劣,也不刻意去提示学生用哪种方法简便,而是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3、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我尽量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开放性的`讨论中架起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去获取新的知识,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方法的过程中,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发现不同于常规的思维方法和途径。
三、总体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启思。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班来了许多老师来看我们小朋友上课认真不认真?,你们欢迎吗?(欢迎)。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老师。那我们要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老师,好吗?好的,今天,老师想带小朋友去参观运动会,在出发之前我要先来考考小朋友。
1、猜数。
9+()=10()+9=10
2、10加几的加法。
10+2 10+9 10+6 5+10 3+lO 8+10师:同学们,这些算式都是?(10加几等于十几。几加十等于十几。)那看看这些算式。 1+9+8 1+9+7 9+1+5 9+1+6 1+9+1师:这些算式里没有10,你们怎么也算得这么快?(发现这些算式中有加数可以凑成10,然后10加几就等于十几)
1看来10真是我们的好朋友,找到它,计算就能又对又快!师:小朋友们学得真不错,咱们出发吧!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课件)师:这就是我要带同学们参观的运动会场,你看到了哪些运动项目,分别有多少人参加?先小声说给自己听,再举手汇报。(指名回答)
小结:运动会场里有运动员和裁判员,跳绳组有3名运动员,赛跑组有13名运动员,啦啦队有15人。
2、试着说说想法。
师:同学们,你们看看离我们最近的3个同学,他们是干什么的?知道吗?原来是服务队的小朋友为运动员买的一些盒装饮料,纸箱里装了几盒?散的有几盒?你知道共有几盒饮料吗?(指名回答,板书算式)
师:你是怎样算一共有几盒的?(指几名学生发表看法)学生中有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
第四篇:九加几说课稿
《9加几》说课稿
桥西区四维小学 马彩辉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6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九单元《9加几》的第一课时。下面我想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大的方面谈谈我对本课的认识和设计。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数的分解组成、学习了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是进位加法的起始课,在本单元甚至小学整个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深入分析教材,结合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会进行简单的9加几计算,熟练掌握“凑十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问题情境,经历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用自己的方法进行9加几计算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对情景图中的事物有好奇心,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算法。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经历动手操作、学会进行9加几的计算。而理解“凑十法”,并用完整的语言来概括其思考过程,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二、说教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尝试中,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逐步感知算理。
三、说学法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感知、体验、交流、合作比较中灵活地掌握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此外,为了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我特做了以下教具准备:红圆片、黄圆片等。
四、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详细来说说自己对本课的教学构想。本课分为四个环节进行。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在教学活动开始时,出示学生喜爱的兔博士,用兔博士带来的口算题进行复习:9+()=10 10+5= 10+3= 3能分成()和()8能分成()和()
通过兔博士引入课题,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习9加几做好铺垫。第二环节:谜语导入,探索新知
在这个环节我将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分三步来完成。第一步:谜语导入,寻找信息
“同学们对于以前的知识掌握得真不错,作为奖励,老师要送给大家一个小谜语:头戴红帽子,身穿白袍子,走路摆架子,说话伸脖子。打一动物”。
学生很快猜出是鹅。接着出示一幅鹅的情景图。让学生观察,说说自己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猜谜语”是学生非常喜欢的游戏,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
学生通过观察情景图,可能会发现: 有9只白鹅,3只黄鹅。
有两只张开翅膀的,10只不张翅膀的。有4只头朝左的,8只头朝右的。„„
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都给予鼓励。接着让学生帮忙来解决一道数学题:白鹅和黄鹅一共有多少只?你会列出算式吗?”
学生可能会列出9+3或3+9,并让学生说出算式所表达的实际意义。9+3如何计算呢?带着这个问题走进第二步:讨论交流,得出方法。
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列出9+3后,引导学生用自备的学具自己去摆、去想、去算。
教学预设:学生可能想到的方法有: 从9接着数,10、11、12;
把圆片放在一起,一个一个地数,1、2、3„„直到12;或2个2个地数,2、4„^ 如果有学生出现凑十法,教师要及时予以表扬,并请学生用投影摆圆片来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重点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学生的表达可能不够规范,不够严谨,只要学生表达出凑十的想法即可。
如果学生没有出现所期望的“凑十法”也没有关系,我会以参与者的身份来提示学生“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呢?”试着让学生摆弄圆片去做,若还是不行,我就边演示边向学生介绍“凑十法”的方法。即“先从3里面拿出1个与9凑成10,10再加2得12,有能力的学生可以直接理解3能分成1和2”
第三步:归纳算法,选择最优
“同学们真了不起,小小一道题,竟然想出了这么多的解题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呢?”及时引导学生对几种方法进行比较,让他们体会到用 “凑十法”计算起来又对又快,在对比中感受数学的简捷之美。
第三环节: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算一算部分,通过多媒体课件,分别展示向日葵、枫叶图,培养学生看图解加法算式的能力,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本题重点是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过程。
练一练第一题,通过练习,让每个学生都能熟悉计算方法,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第二题采取游戏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培养竞争意识。第3题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先让同桌互相以讲故事的形式弄清楚画中的内容,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再列式计算。这些题从具体的图到算式到应用,步步提高,具有循序渐进的层次性。
第四环节:全课小结,完善新知
通过让学生谈论这节课的收获,巩固新知,进行小结。
五、说板书设计
这样设计板书主要是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图文并茂,比较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力求重点突出,便于学生观察,提高教学效率。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我本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思想,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爱上数学,在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体验。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答辩实录:
问:现在提倡情境教学,你在本课设计情境教学的目的是什么?
答: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情境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问:在鹅的情境图中,教师是不是应该给个提示方向,比如学生说到鹅张开翅膀的有2只,没张开翅膀的有10只,是不是和本课的教学无关呢?
答:因为本课重点是让学生进行9加几的计算,为节省时间,我没有让学生自主提问,而是根据本课的教学目的,让学生计算白鹅和黄鹅一共多少只?从而引出9+3.但学生在情境图中按是否张开翅膀来分是一个思维拓展的过程,也为课下学生用其他方法计算出鹅的总只数埋下伏笔。
提问实录:
问:您在《方程的应用》说课中提到,用方程来解决问题,重点是让学生准确地找出等量关系,而这恰恰是本课的难点,也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就拿你本课的例题来说,谁是谁的3倍少24本,学生经常找不准等量关系,您是怎样处理的?
答:一般情况下,我让学生自己先理解题意,再找出等量关系。我有一个小窍门,就是告诉学生谁是单位1就把谁设为未知数,这时再去找等量关系就简单多了。
问:还有一个问题,您提到学生有时会写成x=——的形式,出现这种情况,您会进行引导。能具体说说您是怎样进行引导的吗?
答:我就直接告诉他,这是不正确的写法。
第五篇:《9加几》说课稿
《9加几》说课稿5篇
《9加几》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我的说课内容是“9加几”,这个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它是学生掌握了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进位加法的基础。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
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和“9加几”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2、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
通过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渗透转化思想,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凑十法”的思考过程。
二、说教法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以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手段,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中完成教学,并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富有情趣的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容易疲劳,因此,我以学生熟悉的运动会为切入点,将数学知识融于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之中,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中,我不打算强调各种计算方法的优或劣,也不刻意去提示学生用哪种方法简便,而是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3、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我尽量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开放性的讨论中架起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去获取新的知识,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方法的过程中,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发现不同于常规的思维方法和途径。
4、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以学生熟悉的运动会为切入点,用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小朋友们,四月份是我校的体育节,我们学校不仅举办了盛大的开幕仪式,还举行了全校运动会。台上,同学们正在为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加油。为了给运动员解渴,他们还准备了一些饮料,已经喝了一些,小明问:“还有多少盒?”这样,直接引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观察为运动员准备的盒装饮料,激起学生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意识。
第二个环节: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这一环节是获取新知的过程,教学中我将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这个环节我将分三个步骤来完成。
5、讨论交流,得出方法。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组织学生讨论“还有多少盒”的问题,让学生通过互相交流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让学生议一议每种方法。在学生评议的基础上,给予学生赞扬和鼓励。根据学生的发言,屏幕上逐一显示各种解决方法。在交流过程当中,学生探讨出的方法有很多种,思维比较凌乱。
(1)依次一个一个的数1、2、3、4、……12、13;
(2)先数箱子里的9盒,然后再接着数10、11、12、13
(3)9和4合起来是13
(4)先拿一盒放进箱子里,补足十,再想“10+3=13”
教师引导学生将第四种方法的思维过程用下图表示出来,想:9加1得10,10加3得13。
6、解决“踢毽的和跳远得各有多少人?”
A、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并提出问题。
B让学生在画面中收集数据。
C、学生独立列式,并让学生将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
7、分利用教材资源,尝试提出新问题。
A、收集信息及数据。
引导学生观察画面:运动场上除了踢毽和跳远之外,还有哪些比赛项目?参加这些项目比赛的各有多少人?
B、小组交流,提出要解决的问题。
教师问:你还能提出哪些加法计算的问题?
小组讨论后发表意见。
C、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寻找要解决的问题,并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只起引导作用。
《9加几》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我的说课内容是9加几,这个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它是学生掌握了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进位加法的基础。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
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和9加几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2、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
通过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渗透转化思想,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 凑十法的思考过程。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完成上述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以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手段,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中完成教学,并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富有情趣的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容易疲劳,因此,我以学生熟悉的运动会为切入点,将数学知识融于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之中,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中,我不打算强调各种计算方法的优或劣,也不刻意去提示学生用哪种方法简便,而是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3、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我尽量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开放性的讨论中架起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去获取新的知识,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方法的过程中,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发现不同于常规的思维方法和途径。
三、总体设计
本节课我安排了五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以学生熟悉的运动会为切入点,用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小朋友们,四月份是我校的体育节,我们学校不仅举办了盛大的开幕仪式,还举行了全校运动会。看,比赛开始了,运动场上多热闹哇(出示课件一主题图)!跑道上正在进行二年级的60米跑决赛,运动场的中央还进行着跳绳、踢毽和跳远等比赛项目。在操场四周的看台上,同学们正在为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加油。为了给运动员解渴,他们还准备了一些饮料,已经喝了一些,比赛快结束时,小明问:还有多少盒?(课件二)这样,直接引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观察为运动员准备的盒装饮料,激起学生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意识。
第二个环节: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这一环节是获取新知的过程,教学中我将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这个环节我将分三个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骤是讨论交流,得出方法。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组织学生讨论还有多少盒的问题,让学生通过互相交流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让学生议一议每种方法。在学生评议的基础上,给予学生赞扬和鼓励。根据学生的发言,屏幕上逐一显示各种解决方法。在交流过程当中,学生探讨出的方法有很多种,思维比较凌乱。可能出现的情况有:(课件三)
(1)依次一个一个的数1、2、3、4、12、13;
(2)先数箱子里的9盒,然后再接着数10、11、12、13
(3)9和4合起来是13
(4)先拿一盒放进箱子里,补足十,再想10+3=13
教师引导学生将第四种方法的思维过程用下图表示出来,想:9加1得10, 10加3得13。
9 + 4 = 13 (课件四)
1 3
10
通过直观的分析比较,让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方法。
副标题#e#
第二个步骤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我设计了一个比赛环节:利用主题图让小组成员互相提出加法计算的问题,看谁提得多,并给予奖励。运用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巧妙自然地将9加几的问题搬到黑板上,例如:
踢毽组和跳绳组一共有多少人?
9 + 3
踢毽组和跳远组一共有多少人?
9 + 7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寻找要解决的问题,并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只起引导作用。
第三个步骤是归纳算法,巩固记忆
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在引导学生归结凑十法算理时,我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9+3,左边摆9根,右边摆3根;再让学生回忆几加几凑成十,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移动小棒,根据学生的思路,填写思维图。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从3根里拿出1根和9根凑成10根,10再加2等于12(课件五)
9 + 3 = 12
1 2
10
第二种是从9根里面拿出7根和3根凑成10根,10再加2等于12
9 + 3 = 12
2 7
10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摆圆片,计算9+7,学生也可能出现两种思路 (课件六)
9 + 7 = 16 或 9 + 3 = 12
1 6 2 7
10 10
这里我没有强调看大数,分小数,而是让学生自由地选择分小数或分大数,只要能凑成十都是可以的。
(3)巩固新知,寻找规律
一年级学生注意力不持久,在突破重难点之后,我运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一个砌房子的游戏,将9加几的算式有规律的排列,先让学生发现每个算式的第一个加数都是9,从而引出课题9加几,再让学生计算结果。既调节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巩固了9加几的知识。让学生计算出9加几的算式后,再观察得数特点,发现规律,找寻又快又对的计算窍门。(课件七)
9+1=10
9+2=11
9+3=12
9+4=13
9+5=14
9+6=15
9+7=16
9+8=17
9+9=18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发现和的个位上的数都比第二个加数少1,那我继续追问,这个1到哪去了?学生很自然的想到1和9凑成10了,从而对凑十法进一步加深了印象。
(4)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是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灵活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我安排了两个练习。第一个练习是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色彩鲜艳的菠萝、苹果图,培养学生看图列加法算式的能力,(课件八)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第二个练习是根据图意填写算式。这道题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先让学生弄清楚画中的内容,再让同桌互相讨论提出问题。可以自己选择计算出蜜蜂的只数或鲜花的朵数。在计算鲜花的朵数时,学生可能会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把算式填成6+9=15,要给予肯定;在计算蜜蜂的只数时,学生也有可能按蜜蜂的颜色分类把算式填成10+5=15,在肯定学生计算正确的同时,也要表扬他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用前面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
(5)全课小结,完善新知
我先让学生说说这节课里学会了什么?解答这些题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在进行评价时,我会采用目标多元化、方法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来表扬和鼓励学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方法得到老师的认可,学习的兴趣会更高,真正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以上是我对9加几这部分内容的分析和教学设想。
《9加几》说课稿3
一、说教材。
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这一部分学习的好坏将对今后计算的正确率和运算速度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20以内的进位加法也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
二、说目标。
1。要学生理解“凑十法”,初步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是让学生会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加法。
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三、说学清。
学生已经学过10 以内数加减法和20以内个数的认识,那张我20以内的进位加法应该不会很难,终点是引导学生算法优化,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四、说教法。
情景演示与同桌交流向结合。
五、说教学程序。
(一) 创设情境
首先厨师运动会场景,问:从图中看到了什么?请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学生提到饮料图,老师引导:盒子里有几盒饮料?盒子外有几盒饮料?那一共有多少盒饮料?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请同学们先仔细想一想,举手汇报。
(二)探究新知
这时,学生可能有三种答案:
1、数一数的办法。1。2。3。4。……13。
2、接着数的办法。……10。11。12。13。
3、先放进一盒凑成10,10加3得13。
那怎么列算式?
9+4=13
现在我们没有饮料,可以先用小棒来代替它,用9根小棒代表盒子里的9盒饮料。右边摆4根小棒代表盒子外边的4盒饮料。9盒加上几盒就是10盒。那拿走盒子外边的1盒还剩几盒。(3盒)10和和剩下的3盒合起来是多少盒?
那9 + 4 = 13
4可以分成1和3,9和1合成10 ,10加3就是13
现在把咱们计算9+4=13的方法再说一次,和你的同桌说说,互相纠正。
六、说练习设计
做一做1。2。3。题,是学生掌握算法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有层次。使学生能够熟练的口算9加几的算式。
七、说板书设计
9加几
9 + 4 = 13
4可以分成1和3,9和1合成10 ,10加3就是13
《9加几》说课稿4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你们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9加几》。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中的内容。它包括课本96-98页的例1、例2以及课后的“做一做”。
一、说教材
《9加几》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11-20各数,能够准确的计算10加几何相应的减法。这些知识都对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本节课的内容也为以后学习其他数的进位加法打下了基础。
二、说学习目标
在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我指定了以下学习目标: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运用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得出计算9加几的各种方法;在比较、观察的过程中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题目;同时,学生在一系列的生活情境中,深刻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打打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节课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掌握“凑十法”,因此,我确定了这节课的学习重点是会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加法。
一年级的孩子认识事物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虽然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并且中我了一些概念,能够初步的进行判断和推理,但思维水品总的来说还很低,思维过程往往只依靠具体的表象,带有很大的依赖性和模仿性,所以本节课的学习难点是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让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更高效的完成本节课预设的各项学习目标,我在教法和学法上也做了精心的安排。
教法方面:《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品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在教学活动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他们提供充分的参与与学习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大胆放手让学生操作,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旋律,结合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观察、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世间中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法方面: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好动、自制力较差,再加上他们入学的时间并不长,对于充满约束的课堂容易产生烦感,虽然孩子们身上有这些小缺点,但是他们的表现欲和好奇心是值得我们惊讶的。《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记忆与模仿,动手实践、观察比较以及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我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动手实践的活动得出极端9加几的各种方法,然后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会计算9加几的题目,突破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四、说教学准备
为了让学生深刻的理解“凑十法”,本节课我准备了形象的多媒体课件,每位学生准备18根小棒。
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知过称个,是真个教学活动的呈现。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趣设疑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堂,应该体现“身边的数学”这一特点。因此,我以学生熟悉的运动会情境为切入点,利用课件展示我校学生在运动会上精彩表现的照片,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在追问孩子们是否想继续参观,从而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此时的学生一定都是情绪高涨的,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让学生接受挑战,如果挑战成功便可继续参观。
挑战的目的就是复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课件复习旧知识的重要性。复习过程主要有以下步骤。首先,利用口算卡片展示9+= 10和有关计算10加几练习,然后以天空的形式帮助学生复习“一个数可以分成1和几”,最后,让学生口算9 + 1 + 1 =()9 + 1 + 5 =()9 + 1 + 3 =()。这三项挑战内容的设置层层递进,为本节课学习9加几的进位加法做好了准备。
顺利闯关的孩子们一定很兴奋,适时用语言对学生的情绪加以控制,让孩子们用数学的视角去参观运动会的场景。
第二个环节:自主尝试,探究算法
这一环节是获取新知的过程,教学时我将例1和例2结合起来,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这个环节我将分为三个步骤来教学。
第一步是讨论交流,得出方法。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这一步骤中,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组织学生讨论“还有多少盒饮料”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让学生议一议每种方法。学习是一种个体的认知过程,由于每个孩子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策略不相同,所以在面临一个新的计算问题时,就会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在这里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9加几,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新理念,并根据学生的回报结果适时给予鼓励和肯定。学生汇报的情况可能会有三种:(1)数数法,即依次一个一个的数1、2、3、4,12、13;(2)接数法,箱子里有9盒,然后再接着数10、11、12、13;(3)先将外面的4盒分成1和3,将一盒放进箱子里和原来的9盒凑成10盒,再加上外面的3盒,10 + 3 = 13。通过直观的分析比较,让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方法。
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我安排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步骤。教学的开始,我让学生用数学的视角来观察例1的主题图,让他们说一说图上包含的数学信息,并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问题,用孩子们提出的问题自然地将9加几的问题搬到黑板上。例如:
踢毽子的和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9 + 3 =
踢毽子的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
9 + 7 =
在解决这两个问题时,大胆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从而归纳算法,巩固记忆,这也是本环节的最后一个步骤。根据一年级孩子的思维特点,深刻理解“凑十法”的过程是有难度的,必须将这个抽象的过程形象化、转变成自身的时间,才能达到希望的效果。此时,我将这两个问题的解决与例2的动手实践相结合,让学生选择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活动后进行汇报,请学生到讲台上讲述操作的过程。最后引导学生小结:在计算9 + 3时,可将3分成1和2,1和9凑成十,10 + 2 = 12;同样的,计算9 + 7时,可将7分成1和6,1和9凑成十,10 + 6 = 16。(板书)这时黑板上已经有了三个算式,引导学生说出这三个算式都是关于9加几的加法,从而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有学生产生“分小数”的想法,对这种敢想敢说的行为要加以鼓励,可以让学生采用像板书上呈现的方法来验证“分小数”的想法是否可行。
第三个环节:巩固新知,灵活运用。
通过本环节的巩固练习,教师可以真实的掌握学生对于新授知识的理解情况,从而进行下一步的教学部属。一年级的学生好胜心强,表现欲高,但自制力较差,注意力不够集中。根据这一特点,我安排了3个练习。首先,用课件展示菠萝、苹果的实物图,色彩鲜艳的水果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通过此题培养学生看图列加法算式的能力,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第二个练习时根据图意写算式,先让学生互相说题意,然后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处理第三个练习时,我将简单的算式有规律的排列,再把他们放在“梯子”的剪贴画背景中,让学生运用“凑十法”进行计算。再让学生寻找规律,引导学生说出第一个加数都是9,每个算式中和的个位上的数都比这个算式中的第二个加数少1,适时追问这个1到哪里去了?学生很自然的想到1和9凑成了十,从而加深对“凑十法”的理解。
第四个环节:全科总结,完善提高。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当着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对于本节课的小姐,我也尝试着让学生来参与。学生通过说本节课的收获,将本节课的内容做一总结,方便日后复习,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
六、说板书
本节课的板书已经都呈现在黑板上,在设计板书时我力求做到重点突出、简洁易懂。
《9加几》说课稿5
一、说教材
我的说课内容是“9加几”,这个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它是学生掌握了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进位加法的基础。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
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和“9加几”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2、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
通过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渗透转化思想,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 “凑十法”的思考过程。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完成上述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以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手段,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中完成教学,并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富有情趣的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容易疲劳,因此,我以学生熟悉的运动会为切入点,将数学知识融于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之中,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中,我不打算强调各种计算方法的优或劣,也不刻意去提示学生用哪种方法简便,而是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3、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我尽量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开放性的讨论中架起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去获取新的知识,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方法的过程中,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发现不同于常规的思维方法和途径。
三、总体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启思。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班来了许多老师来看我们小朋友上课认真不认真?,你们欢迎吗?(欢迎)。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老师。那我们要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老师,好吗?好的,今天,老师想带小朋友去参观运动会,在出发之前我要先来考考小朋友。
1、猜数。
9+()=10()+9=10
2、10加几的加法。
10+2 10+9 10+6 5+10 3+lO 8+10师:同学们,这些算式都是?(10加几等于十几。几加十等于十几。)那看看这些算式。 1+9+8 1+9+7 9+1+5 9+1+6 1+9+1师:这些算式里没有10,你们怎么也算得这么快?(发现这些算式中有加数可以凑成10,然后10加几就等于十几)
1看来10真是我们的好朋友,找到它,计算就能又对又快!师:小朋友们学得真不错,咱们出发吧!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课件)师:这就是我要带同学们参观的运动会场,你看到了哪些运动项目,分别有多少人参加?先小声说给自己听,再举手汇报。(指名回答)
小结:运动会场里有运动员和裁判员,跳绳组有3名运动员,赛跑组有13名运动员,啦啦队有15人。
2、试着说说想法。
师:同学们,你们看看离我们最近的3个同学,他们是干什么的?知道吗?原来是服务队的小朋友为运动员买的一些盒装饮料,纸箱里装了几盒?散的有几盒?你知道共有几盒饮料吗?(指名回答,板书算式)
师:你是怎样算一共有几盒的?(指几名学生发表看法)学生中有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