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奥数兴趣班奥数教案
小学奥数兴趣班奥数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等差数列的定义,了解等差数列首项,末项和公差。
2、学会等差数列的简单求和。教学重难点: 重点:公式的简单应用 难点:公式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引入:世界上有一名著名的数学家叫高斯,他在很小的时候,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数学题,让大家计算:1+2+3+4+5„+99+100=?
高斯仔细观察后,很快就计算出了结果。你们能猜出他是怎么计算的吗?
高斯解题过程:1+100=2+99=3+98=„=49+52=50+51=101,共有100÷2=50(个)。于是
1+2+3+4+5„+99+100 =(1+100)×100÷2 =5050
在这里,出现了一列数据。我们定义: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串数叫做数列。一个数列,如果从第二项开始,每一项减去它紧前边的一项,所得的差都相等,就叫做等差数列。
等差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叫做项,其中从左起第一项叫做首项,最后一项叫做末项,项的个数叫做项数。等差数列中相邻两项的差叫做公差。
例如:上面高斯求解的问题:首项是1,末项是100,项数是100,公差是1.我们得出高斯求解方法更多的是告诉我们一个求解等差数列的公式:
等差数列的和=(首项+末项)×项数÷2 例一:找出下列算式当中的首项,末项,项数和公差。(1)2,5,8,11,14,17,20,23(2)0,4,8,12,16,20,24,28(3)3,15,27,39,51,63 让学生上黑板演示结果。
(1)首项2,末项23,项数8,公差3(2)首项0,末项28,项数8,公差4(3)首项3,末项63,项数6,公差12 知道在等差数列中如何准备找出首项,末项,项数及公差以后,更重要的是熟练运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解决一般等差数列问题。例二:1+2+3+4+„+1998+1999.问:算式当中的首项,末项,项数分别是什么? 答:首项是1,末项是1999,项数是1999。解析:原式=(1+1999)×1999÷2
=2000×1999÷2
=1999000 小结:这是一道一般等差数列类型题,可以直接找到求解公式中需要的几个量。在计算过程中,当一个数乘另外一个数末尾有零时,先不看末尾的零,计算结束后,将零的相同个数添在积的末尾就行。练习:(1)1+2+3+4+„+250
(2)1+2+3+4+„+200
(3)1+3+5+7+„+97+99
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灵活运用等差数列公式求所有两位数的和。
2、能够运用等差数列的公式求解现实生活中的等差问题。教学重难点: 公式的灵活应用。教学过程:
师:我们这节课利用高斯求和法计算所有两位数的和以及求解生活中的等差问题。
例一:求出所有两位数的和。
问:(1)两位数是从哪个数开始,又是到哪个数为止?
(2)两位数一共有多少个? 解:原式=(10+99)×90÷2
=109×90÷2
=4905 注意:解上面这道题需要我们动脑经的是先要准确的写出这个数列,找出数列的首项,末项和项数。在解题过程中会用到我们刚学过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一定要小心。练习:(1)40+41+42+43+„+80+81
(2)10+11+12+„+49+50 例二:某单位的总务处主任,不小心把50把锁的钥匙搞乱了,为了使每把锁都配上自己的钥匙,最多要试多少次? 问:(1)“最多”应该怎么样理解?(2)能否试着把数列写出来?
分析:这是一道解决实际问题的题,就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来思考。如开第一把锁时,试了49把钥匙都不对,那所剩下的一把肯定能打开,不用试50次,试49次就可以了。同样开第二把锁,最多试48次,依次类推,试完49把锁,剩下最后的一把不用试,一定能打开。这道题,开锁最多要试多少次,应该是一个,49+48+47+„+1+0的等差数列的和。它的首项是49,末项是0,项数是50,公差是1。根据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就可以求出最多要试多少次。解:49+48+47+„+1+0 =(49+0)×50÷2 =1225 练习:(1)新年到了,10个好朋友聚会,每两个人之间要握一次手,他们一共要握多少次手?
(2)市里举行数学竞赛,参加数学竞赛的有16个小组,每两组之间都要赛一场,他们一共要进行多少场比赛? 难度上升题:(1)437-1-2-3-4„-29(2)2000-1-2-3-4„-60(3)(1+3+5+„+1997+1999)-(2+4+6+„+1996+1998)
(4)盒子里放有1只球,一位魔术师第一次从盒子里将这只球拿出,变成了3只球后放回盒子里,第二次从盒子里拿出2只球,将每只球各变成3只球后放回盒子里,如此继续下去,最后第10次从盒子里拿出10只球,将每只球各变成3只球后放回盒子里。这时盒子里共有多少只球?
解:(1)原式=437-(1+29)×29÷2
=2
(2)原式=2000-(1+60)×60÷2
=170(3)法一:
原式=(1+1999)×1000÷2-(2+1998)×999÷2
=1000000-999000
=1000 法二:
原式=1+(3-2)+(5-4)+„+(1999-1998)
=1+1+1+„+1(共1000个)=1000(4)解析:找出盒子球的变化规律,第一次增加2个球,第二次增加2×2个球,第三次增加2×3个球,如此下去,第10次增加10×2个球。即问题变为求解1+2+2×2+2×3+„+10×2(a)式的和。解:(a)式=1+2+4+6+„+20
=1+(2+20)×10÷2
=111(只)总结:今天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等差数列求和,即简单高斯求和。学习高斯求和最关键的是要掌握等差数列的主要特征,明确高斯求和中的首项,末项,项数及公差。在求解现实生活中的等差问题,关键是找到等差数列,写出完整的数列,是求解实际问题的着手点。
第二篇:三年级奥数兴趣班试题
三年级奥数兴趣班试题(3)
1,求出下面图形各表示几。
(1)□ + △=21□ + 15=28□ =()△=()(2)☆ - ◇=227-◇ =5
姓名:
6,牧场上有一群牛,羊和马在吃草,牧羊人告诉小明,牛和马共有160只,羊和马共有150只,牛和羊共有190只,请你帮小明算一算,牛,马,羊个多少只?
☆=()◇ =()2,10只兔子可换1只羊,3只羊可换1头猪,那么4头猪可换多少只兔子?
3,已知1个西瓜等于4个菠萝。一个菠萝
等于5个桃子。
(1)1个西瓜-1个菠萝=()个
桃子
(2)如果1个桃子重200克,则,1个西瓜=()克
1个菠萝=()克
4,一台电脑比一台电视贵2500元,买3
台电脑和2台电视共花了32500元,买
一台电脑和一台电视各花多少元?
5,小名去超市买了3枝圆珠笔和2本练习
本共花7元钱,小刚买了同样的2枝圆珠
笔和3本练习本共花8元钱,每只圆珠笔
多少元?每只练习本多少元?,甲,乙,丙,丁比身高,甲不是
最高的,但比丙,丁高,而丁比丙高,请把四个人按身高从高到低排列出来。
8,已知:□ + ○=96,○ =□ + □ + □ + □ + □
求:□ =()○=()
9,已知:鸡 + 鹅 + 鸭 = 8只
鸡 + 鹅 + 鸭 + 鸭 = 11只
鸡 + 鸡 + 鹅= 7只
求; 鸡 =()只
鹅 =()只
鸭 =()只
10,30只兔子可换3只羊,9只羊可换3头猪,6头猪可换2头牛,那么3头牛可换多少只兔子?
14,已知;钢笔 + 铅笔= 19只铅笔 + 圆珠笔= 1 7只钢笔 + 圆珠笔= 18只
铅笔 =()只 圆珠笔 =()只
求; 钢笔 =()只
11,5张桌子和2把椅子共花700元,5张桌子和2把椅子共花1100元,买一把椅子和一张桌子各花多少元?
12,张家,李家,王家用同样多的钱买了一些日常用品,张家买了4条毛巾,1个桶;李家买了6条毛巾和一个桶;王家买了8条毛巾和一个盆,毛巾每条1元,他们各带了多少元?
13,已知:4个香蕉 = 2个苹果,1个苹果 = 8个草莓
2个苹果 = 4个草莓 + 3块巧克力 问:1个苹果=()香蕉1根香蕉=()个草莓 1个苹果=()巧克力
15,1双鞋比1顶帽子贵17元,2顶帽子和3双鞋共花261元,买一
双鞋和1顶帽子各花多少元?
16,已知:桃子+杏子+李子=7个 桃子+2个李子+3个杏子 =17个 李子+杏子=6个
求:桃子=()杏子=()
李子=()
17,有三种水果,橘子和苹果共60千克,苹果和梨共100千克,橘子和梨共80千克,三种水果个多少千克?橘子,苹果,梨各多少千克?
第三篇:奥数教案
课题 :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知识点
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 解应用题。教学目标
1、分析思考题目所包含的数量关系,锻炼思维的灵活性。
2、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 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在探索问题解决方法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培养主动探索的意识。教 学 内 容
【典型例题】
例1:一根绳子原来长20米,第一天剪去3米,第二天剪去的和第一天同样多,剩下的米数比原来短几米?
解题策略:这题要求剩下的米数比原来短几米,通常我们用以下的数量关系来解: 解法一:20-3-3=14(米)20-14=6(米)
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聪明的小朋友是否考虑到“剩下的米数比原来短的米数”就是剪去的米数,这样只要用一步计算就能解答。解法二:3+3=6米
这种方法是不是更简便?
【画龙点睛】
解答应用题时,我们不但要多动脑,分析思考题目所包含的数量关系,还要选择最简便的方法来解答,锻炼思维的灵活性,使我们应得更聪明。
第2课时
【举一反三】
1、水果店有52箱水果,卖出16箱,又运进23箱,现在水果的箱数和原来比多了还是少了?多或少几箱?
2、饲养场养的羊比牛少36只,牛比猪少29只,那么羊比猪少几只?
3、把两条长38厘米的纸条粘在一起,成为一条长72厘米的纸条,中间粘贴部分的纸条长几厘米?
4、小明、小李和小红三个朋友做红花,小明和小李共做27朵,小明和小红共做32朵,小李和小红共做25朵,问:三个小朋友各做几朵?
5、五(1)班有20名少先队员,而五(2)班的少先队员比五(1)班多9名,问两班共有多少少先队员?
6、一道既简单又复杂的题:游戏开始了,请你们快速计算:
一辆载着16名乘客的公共汽车驶进车站,这时有4人下车,又上来4人; 在下一站上来10人,下去4人; 在下一站下去11 人,上来6人; 在下一站,下去4人,上来4人;
在下一站又下去8人,上来15。
还有,请你们接着计算:公共汽车继续往前开,到了下一站下去6人,上来7人;在下一站下去5人,没有人上来;在下一站只下去1人,又上来8人。
好了,记住你的计算结果,回答:这辆公共汽车究竟停了多少站?(不要重新计算哦)
7、商店共有61千克红糖,第一天卖掉19千克,第二天比第一天多卖4千克,商店还剩多少斤红糖?
8、买来17米布,做床单用去7米,做衣服用的和做床单用的同样多,还剩几米?
9、小王买了一只文具盒花了2元,又买了4个作业本,共
课题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用画图法解应用题 知识点
1、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 解应用题。
2、用画图来表示题目中的条件,帮助理解题意,正确解答。
教学目标
1、分析思考题目所包含的数量关系,锻炼思维的灵活性。
2、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 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受数应用数学的意识。
3、在探索问题解决方法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培养主动探索的意识。教 学 内 容
第一课时: 【典型例题】
例1:小明的钱不到5元(是整角数),如果买6枝铅笔,钱不够,还少5角。小明原来最多有多少钱?
解题策略:问题求的是“小明原来最多有多少钱”。由题意已知小明原来的钱不到5元,但加上5角后就超过5元,且能被6整除。假设每枝笔8角钱,6枝则是48角,不到5元,所以不能;如果每枝9角,6枝就是54角,再减去少5角,原来最多49角。算式:6×9-5=49(【画龙点睛】
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如果不认真思考,提笔就做,很容易出错。所以应该先从条件或问题入手,仔细分析,找出正确的解题方法。
第二课时
【举一反三】
1、一盒糖果,总数不超过20颗,把它们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还余2颗,这盒糖最多有几颗?最少有几颗?
2、停车场里原来停放的轿车比卡车多12辆,后来轿车开走6辆,卡车开进8辆,这时停车场里哪种车多?多多少辆?
3、有大、小两桶油共重50千克,两个桶都倒出同样多的油后,分别还剩10千克和6千克。大、小两个桶原来各装油多少千克? 第二课时: 【典型例题】
例2:小明有10枝铅笔,小红有4枝铅笔,要使两人的铅笔同样多,小明要给小红几枝铅笔?
解题策略:我们用图来表示已知条件: 小明: 小红:
从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小明比小红多6枝铅笔,把多出来的6枝铅笔平均分成两份,即6÷2=3,所以小明给小红3枝铅笔后,两人的枝数相同。
【画龙点睛】
用画图法解应用题,特别是解技巧性较强的题,能形象直观地揭示数量关系,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协同发挥作用,从而构建出解题思维的模式。
第三课时 【举一反三】
1、小明给小红3枝铅笔后,两人的枝数相同。问:小明比小红多几枝铅笔?
2、小红有4枝铅笔,小明给小红3枝铅笔后,两人的枝数相同,小明有几支铅笔?
3、一根12米长的木条,锯3次,每段几米?
4、小红妈妈到水果店买苹果,她的钱若买3斤多1元,若买4斤少1元5角,问妈妈带了多少钱?
6、二(1)班同学做早操,每行人数相等,小李的位置从左边数是第3个,从右边数是第4 个,从前边数是第4个,从后边数是第2个。问:二(1)班有多少同学在做早操?
课题: 等量代换法 知识点
1、等量代换的思想:相等的量可以互相代替。
2、2、运用等量代换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等量代换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数学题的思想方法。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初步学会等量代换的方法,接受等量代换的思想。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及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
3、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经验,让学生充分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形成我要学好数学的精神风貌。
4、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友好合作,营造和谐共进的氛围。教 学 内 容 第一课时 【典型例题】
例1、1只河马的体重等于2只大象的体重,1只大象的体重等于10匹马的体重。1匹马的体重是320千克,这只河马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解题策略:
1匹马的体重是320千克,10匹马的体重就是320×10=3200(千克),这也就是1只大象的体重。又知1只 河马的体重等于2只大象的体重,用2只大象的体重代替1只河马,则这只河马体重是3200×2=6400(千克)
【画龙点睛】
也可以这样想:1只大象的体重是10匹马的体重,即2只大象的体重就等于2个10匹马的体重,即20匹马的体重,因为2只大象的体重与1只河马的体重相等,所以1只河马的体重就是20匹马的体重。320×(2×10)=6400(千克)
第二课时 【举一反三】
1、已知1个 =3个 , 1个 =5个。那么1个 =()个
2、△+△+△+□=25,□=△+△。求 △=? □=?
3、一只菠萝的重量等于2只梨的重量,也等于4只香蕉的重量,还等于2只苹果、1只梨、1只香蕉的重量之和。那么1只菠萝等于几只苹果的重量?
4、一条鱼,鱼头重9千克,鱼头重量等于鱼身一半加鱼尾的重量,而鱼身的重量等于鱼头加鱼尾的重量。问:这条鱼重几千克?
第三课时
同步练习
1.一根20米长的木条,把它据成4段,要锯几次?
2.商店有480本练习本,又运来500本,卖出去360本,商店还有多少本练习本?
3.小明的爸爸年龄比妈妈大5岁,妈妈今年38岁,爸爸今年多少岁?小明 出生时妈妈30岁,小明今年是多大?
4.○+○+○=21 ☆-□=38 □+□+□=15 ○+○+□=18 ☆-△=45 △+△+△=12 ○-□=()□-△=()□+△=()
5.一个数加上4,减去4,乘以4,再除以2,结果是2,求这个数。
6.一条毛毛虫从幼虫长成成虫,每天长大一倍,10天时能长到20厘米。问:长到5厘米时是第几天?
2.4瓶水全倒出来能装满3大碗,5杯水正好装满2瓶。装满3大碗要几杯水?20杯水能装满几大碗?
第四篇:奥数兴趣小组活动计划
奥数兴趣小组活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展示数学的神奇智慧和艺术般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探索求知的欲望,在不知不觉中将学生引进深奥的数学世界之中。
二、内容及活动安排:
第一次
活动内容:规律填数
活动目的:通过规律填数的研究,使学生能找到一个数列中的规律,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及解题能力。
训练形式:讲解、分组练相结合 第二次
活动内容:规律填数
活动目的:进一步进行规律填数的研究,使学生能找到一个数列中的规律,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及解题能力。
训练形式:讲解、分组练相结合 第三次
活动内容:简单推理
活动目的: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一些“逻辑推理问题”的研究,使学生能在许多问题中找到关键的问题,进行分析、推理,从而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训练形式:讲解、分组练相结合 第四次
活动内容:简单推理
活动目的:通过进一步对日常生活中一些“逻辑推理问题”的研究,使学生能在许多问题中找到关键的问题,进行分析、推理,从而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训练形式:讲解、分组练相结合 第五次
活动内容:应用题
(一)活动目的:通过应用题的研究,使学生掌握解一般应用题的方法,会解一些应用题,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训练形式:讲解、分组练相结合 第六次 活动内容:应用题
(一)活动目的:通过应用题的研究,使学生掌握解一般应用题的方法,会解一些应用题,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训练形式:讲解、分组练相结合 第七次
活动内容:算式谜题
活动目的:通过对算术运算式子的研究,依据运算法则,进行适当的判断推理,从而把算式补充完整,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训练形式:讲解、分组练相结合 第八次
活动内容:变与不变
活动目的:通过对加、减、乘、除法的研究,了解和、差、积、商变化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训练形式:讲解、分组练相结合 第九次
活动内容:变与不变
活动目的:通过进一步对加、减、乘、除法的研究,了解和、差、积、商变化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训练形式:讲解、分组练相结合 第十次
活动内容:错中求解
活动目的:通过对“错中求解”的研究,使学生在熟悉加、减、乘、除各部分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分析隐含的数量关系,从而找到正确的结果。
训练形式:讲解、分组练相结合 第十一次
活动内容:错中求解
活动目的:通过进一步对“错中求解”的研究,使学生在熟悉加、减、乘、除各部分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分析隐含的数量关系,从而找到正确的结果。
训练形式:讲解、分组练相结合 第十二次
活动内容:和倍问题 活动目的:通过进一步对和倍问题的研究,使生了解什么是和倍问题及如何解和倍问题,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训练形式:讲解、分组练相结合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量的研究表明,数学学习兴趣是一种自觉的动机,具有追求探索的倾向,是数学学习中具有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数学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力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也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关键内容。
数学学习兴趣常表现为喜欢或不喜欢数学。研究表明,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逐渐下降,高年级下期是兴趣分化的明显时期。但总的来说,在各学科的学习中,学生还是最喜欢数学。数学学习成绩与数学学习兴趣有显著的相关性。浓厚的兴趣产生较大的学习动力,使学生的注意集中于数学学习,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并乐于迎接学习中的各种挑战。稳定的数学学习兴趣是逐渐形成的,需要长期培养。
培养过程中应注意下面几个环节: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协作关系
师生情感不仅是师生交往的基础,而且也是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关键。教师是师生情感的主导者。热爱学生是进行数学教学的前提。当教师的情感倾注在数学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时,学生就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数学学习。这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秘诀。
二、高超的教学艺术是引发数学学习兴趣的保证
调查表明,学生学科兴趣形成的最重要条件是教师的教学水平。为此,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努力的方向包括:
(1)练好教学基本功
随着教学理论的深化,人们对教学基本功含义的理解也发生了变化。除了课堂组织、语言表达、板书、画图等传统内容以外,还包括信息技术的熟练应用,尤其中新课程理念下,互联网技术在教学中的大量应用,教师通过网络吸取大量的信息是必不可少的。
当然教师的分析能力也是完成数学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素质。心理学家认为,任务分析大致可以区分为四大类,即过程分析、能力(或技能)构成成分分析、专家-新手差异分析和综合分析。
(2)处理好教学中的各种关系
数学教学中应当处理好的关系包括: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与数学基本能力、基本态度培养之间的关系;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与教师的讲解引导之间的关系;新的数学知识与已有数学认知结构之间的关系;共同要求与学生个性差异之间的关系;课内与课外的关系等等。这里就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这“四个基础”之间的关系作些讨论。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累积是形成数学基本能力基本态度的前提,能力和态度又反作用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制约着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的速度、深度、难易程度和巩固程度。因此,数学知识的习得、数学技能的形成和数学基本能力、基本态度的培养数学活动过程中,它们之间有同一性、同步性,从根本上说必须协调发展。“四个基础”是数学学力的基本构成要素。我们可以借用 “冰山模型”来对“四个基础”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释。冰山有浮在海面上的“冰山一角”和隐藏在海面以下的“冰山基座”,浮在水面上的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就是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隐藏于水面下的看不见的部分则是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它是支撑着浮出水面部分的基础。正如冰山由显出水面和隐于水面两部分组成一样,数学学力也可以分为显性学力和隐性学力两部分。显然,显性学力是由隐性学力支撑的,隐性学力是显性学力发展的动力;而显性学力的获得和不断加强,又使得隐性学力更加巩固,并得到不断升华。数学学力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通过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形成显性部分,同时,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对数学知识中蕴含的观念、思想和方法的领悟,获得数学学习方法、科学研究方法、探究能力以及数学观念态度等作为数学学习潜力的隐性学力。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隐性学力的形成,有一个从模仿到认同再到内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长期的、内隐的、潜移默化的。隐性学力的获得,教师有意识的指导是关键。过去的数学教学比较多地关注了学力的显性部分,而对隐性部分有些忽视。“四个基础”协调发展的数学学力规则追求显性学力与隐性学力的和谐统一,是一种发展性学力观。
(3)学会创设问题情境,搞好启发式教学
问题情境,是指一种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教学实践表明,只有那些与学生“最近发展区”相适应的问题情境,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才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任务的难度是形成问题情境的重要因素之一。不需经过努力就能完成的任务,或经过再大努力也不能完成的任务,都不能引起学生兴趣。只有那些“半生不熟”、“似懂非懂”、“似会非会”的内容,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并迫切希望掌握之。所以,问题情境的形成表明了学习任务与学生数学认知结构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既适应又不适应。完全适应或完全不适应的状态都不构成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的创设,首先需要教师准确把握教学要求,熟悉教学内容,掌握教材结构,把握新旧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其次,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已有数学认知结构和智能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按照数学知识发展的逻辑顺序、学生数学思维规律,从已知到未知、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由容易到困难地安排内容。
问题情境的创设,既可通过教师设问的方式提出,又可以作业的方式提出;既可从新旧教材的联系方面引进,也可从学生的日常经验中引进。例如,开始学习“有理数加减运算”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准确率不好的特点,结合数学故事《一个小数点和一场大悲剧》来教育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仔细完成好运算。.数学是一个色彩缤纷的万花筒,美丽而奇妙。数学是神奇的世界,肯定有不少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此,训练学生的思维活动是重中之重。在数学教学中探求问题的思考、推理、论证的过程等一系列数学活动都是数学教学中实施思维训练的理论依据之一。因此,趣味数学能更好的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奥数兴趣小组活动计划
张明月
2017年7月18日星期二
第五篇:奥数兴趣小组活动计划
奥数兴趣小组活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展示数学的神奇智慧和艺术般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探索求知的欲望,在不知不觉中将学生引进深奥的数学世界之中。
二、内容及活动安排:
第一次
活动内容:规律填数
活动目的:通过规律填数的研究,使学生能找到一个数列中的规律,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及解题能力。
训练形式:讲解、分组练相结合 第二次
活动内容:规律填数
活动目的:进一步进行规律填数的研究,使学生能找到一个数列中的规律,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及解题能力。
训练形式:讲解、分组练相结合 第三次
活动内容:简单推理
活动目的: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一些“逻辑推理问题”的研究,使学生能在许多问题中找到关键的问题,进行分析、推理,从而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训练形式:讲解、分组练相结合 第四次
活动内容:简单推理
活动目的:通过进一步对日常生活中一些“逻辑推理问题”的研究,使学生能在许多问题中找到关键的问题,进行分析、推理,从而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训练形式:讲解、分组练相结合 第五次
活动内容:应用题
(一)活动目的:通过应用题的研究,使学生掌握解一般应用题的方法,会解一些应用题,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训练形式:讲解、分组练相结合 第六次
活动内容:应用题
(一)活动目的:通过应用题的研究,使学生掌握解一般应用题的方法,会解一些应用题,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训练形式:讲解、分组练相结合 第七次
活动内容:算式谜题
活动目的:通过对算术运算式子的研究,依据运算法则,进行适当的判断推理,从而把算式补充完整,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训练形式:讲解、分组练相结合 第八次
活动内容:算式谜题
活动目的:通过对算术运算式子的研究,依据运算法则,进行适当的判断推理,从而把算式补充完整,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训练形式:讲解、分组练相结合 第九次
活动内容:变与不变
活动目的:通过对加、减、乘、除法的研究,了解和、差、积、商变化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训练形式:讲解、分组练相结合 第十次
活动内容:变与不变
活动目的:通过进一步对加、减、乘、除法的研究,了解和、差、积、商变化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训练形式:讲解、分组练相结合 第十一次
活动内容:错中求解
活动目的:通过对“错中求解”的研究,使学生在熟悉加、减、乘、除各部分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分析隐含的数量关系,从而找到正确的结果。
训练形式:讲解、分组练相结合 第十二次 活动内容:错中求解
活动目的:通过进一步对“错中求解”的研究,使学生在熟悉加、减、乘、除各部分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分析隐含的数量关系,从而找到正确的结果。
训练形式:讲解、分组练相结合 第十三次
活动内容:合理安排
活动目的:通过对合理安排的研究,使生掌握统筹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训练形式:讲解、分组练相结合 第十四次
活动内容:合理安排
活动目的:通过进一步对合理安排的研究,使生掌握统筹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训练形式:讲解、分组练相结合 第十五次
活动内容:简单排列
活动目的:通过对简单排列的研究,使学生掌握排列、组合的一些简单解法。训练形式:讲解、分组练相结合 第十六次
活动内容:简单排列
活动目的:通过进一步对简单排列的研究,使学生掌握排列、组合的一些简单解法。
训练形式:讲解、分组练相结合 第十七次
活动内容:和倍问题
活动目的:通过对和倍问题的研究,使生了解什么是和倍问题及如何解和倍问题,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训练形式:讲解、分组练相结合 第十八次
活动内容:和倍问题
活动目的:通过进一步对和倍问题的研究,使生了解什么是和倍问题及如何解和倍问题,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训练形式:讲解、分组练相结合 第十九次
活动内容:有趣余数
活动目的:通过对有趣余数的研究,会解此类题,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训练形式:讲解、分组练相结合 第二十次
活动内容:有趣余数
活动目的:通过进一步对有趣余数的研究,会解此类题,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训练形式:讲解、分组练相结合。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量的研究表明,数学学习兴趣是一种自觉的动机,具有追求探索的倾向,是数学学习中具有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数学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力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也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关键内容。
数学学习兴趣常表现为喜欢或不喜欢数学。研究表明,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逐渐下降,七年级下期是兴趣分化的明显时期。但总的来说,在各学科的学习中,学生还是最喜欢数学。数学学习成绩与数学学习兴趣有显著的相关性。浓厚的兴趣产生较大的学习动力,使学生的注意集中于数学学习,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并乐于迎接学习中的各种挑战。稳定的数学学习兴趣是逐渐形成的,需要长期培养。
培养过程中应注意下面几个环节: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协作关系
师生情感不仅是师生交往的基础,而且也是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关键。教师是师生情感的主导者。热爱学生是进行数学教学的前提。当教师的情感倾注在数学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时,学生就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数学学习。这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秘诀。
二、高超的教学艺术是引发数学学习兴趣的保证
调查表明,学生学科兴趣形成的最重要条件是教师的教学水平。为此,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努力的方向包括:
(1)练好教学基本功
随着教学理论的深化,人们对教学基本功含义的理解也发生了变化。除了课堂组织、语言表达、板书、画图等传统内容以外,还包括信息技术的熟练应用,尤其中新课程理念下,互联网技术在教学中的大量应用,教师通过网络吸取大量的信息是必不可少的。当然教师的分析能力也是完成数学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素质。心理学家认为,任务分析大致可以区分为四大类,即过程分析、能力(或技能)构成成分分析、专家-新手差异分析和综合分析。
(2)处理好教学中的各种关系
数学教学中应当处理好的关系包括: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与数学基本能力、基本态度培养之间的关系;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与教师的讲解引导之间的关系;新的数学知识与已有数学认知结构之间的关系;共同要求与学生个性差异之间的关系;课内与课外的关系等等。这里就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这“四个基础”之间的关系作些讨论。
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累积是形成数学基本能力基本态度的前提,能力和态度又反作用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制约着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的速度、深度、难易程度和巩固程度。因此,数学知识的习得、数学技能的形成和数学基本能力、基本态度的培养数学活动过程中,它们之间有同一性、同步性,从根本上说必须协调发展。“四个基础”是数学学力的基本构成要素。我们可以借用 “冰山模型”来对“四个基础”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释。冰山有浮在海面上的“冰山一角”和隐藏在海面以下的“冰山基座”,浮在水面上的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就是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隐藏于水面下的看不见的部分则是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它是支撑着浮出水面部分的基础。正如冰山由显出水面和隐于水面两部分组成一样,数学学力也可以分为显性学力和隐性学力两部分。显然,显性学力是由隐性学力支撑的,隐性学力是显性学力发展的动力;而显性学力的获得和不断加强,又使得隐性学力更加巩固,并得到不断升华。数学学力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通过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形成显性部分,同时,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对数学知识中蕴含的观念、思想和方法的领悟,获得数学学习方法、科学研究方法、探究能力以及数学观念态度等作为数学学习潜力的隐性学力。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隐性学力的形成,有一个从模仿到认同再到内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长期的、内隐的、潜移默化的。隐性学力的获得,教师有意识的指导是关键。过去的数学教学比较多地关注了学力的显性部分,而对隐性部分有些忽视。“四个基础”协调发展的数学学力规则追求显性学力与隐性学力的和谐统一,是一种发展性学力观。
(3)学会创设问题情境,搞好启发式教学
问题情境,是指一种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教学实践表明,只有那些与学生“最近发展区”相适应的问题情境,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才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任务的难度是形成问题情境的重要因素之一。不需经过努力就能完成的任务,或经过再大努力也不能完成的任务,都不能引起学生兴趣。只有那些“半生不熟”、“似懂非懂”、“似会非会”的内容,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并迫切希望掌握之。所以,问题情境的形成表明了学习任务与学生数学认知结构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既适应又不适应。完全适应或完全不适应的状态都不构成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的创设,首先需要教师准确把握教学要求,熟悉教学内容,掌握教材结构,把握新旧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其次,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已有数学认知结构和智能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按照数学知识发展的逻辑顺序、学生数学思维规律,从已知到未知、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由容易到困难地安排内容。
问题情境的创设,既可通过教师设问的方式提出,又可以作业的方式提出;既可从新旧教材的联系方面引进,也可从学生的日常经验中引进。例如,开始学习“有理数加减运算”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准确率不好的特点,结合数学故事《一个小数点和一场大悲剧》来教育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仔细完成好运算。课堂上事先由一名学生准备好故事.在数学课堂上自然的引入故事,通过活动来教育感染学生,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意见
一、指导思想:
数学是一个色彩缤纷的万花筒,美丽而奇妙。数学是神奇的世界,肯定有不少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此,训练学生的思维活动是重中之重。在数学教学中探求问题的思考、推理、论证的过程等一系列数学活动都是数学教学中实施思维训练的理论依据之一。因此,趣味数学能更好的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
展。
二、教材简析:
一年级《趣味数学》教材课程,主要设计理念是:趣味性、实践性。通过一系列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把数学与儿童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看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学生学起来也亲切、自然,可以通过自己的认知活动,实现数学观念的构建,促进知识结构的优化。学习内容以数学游戏、数学
故事、数学实践活动为主。
三、目的要求: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2、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学习技能。
3、使学生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
中的作用。
4、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5、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敢于质疑、独立思考、不怕困难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6、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
四、时间安排:
单周四下午3:40——4:40
五、主要措施
1、以新课程的理念和新课程纲要为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现有知识水平为依据,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愿意主动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敢于质疑,乐于讨论探究各种现象,喜欢和他人合作解决问题。
2、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培养和强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应用中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课前让学生准备好学具,课上组织好每一个教学活动,把每一个教学设计都落实下去。
六、内容安排
1、认数
2、我的位置
3、趣味拼图
4、折一折,比一比
5、我会编故事
6、猜一猜
7、找规律
8、生活中的数字
9、巧摆火柴棒
10、有趣的数学题
一、成立背景
我党在十六届三中、五中全会上分别提出了“以人为本”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思想,十七大报告中又明确提出“我们要建设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同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这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和契机。新课程理念把“育人为本”确立为教育观,“人才多化,人人能成材”确立为人才观,把“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作为教育价值观。在数学课程中,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另外,我校狠抓“小事工程”,今年,又倡导理科教学,而数学是立刻之基。在这种背景下,笔者作为中学数学教师,决定成立一个兴趣小组委员会,旨在引导、激励各小组更好的开展工作,使新课程改革走进课堂、走进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人。经过近一个月的酝酿,最后,决定将委员会名称定为“北极星数学兴趣小组委员会”。它有两层含义,一是,具有指引作用。北极星是天空北部的一颗亮星,距天球北极很近,差不多正对着地轴,从地球上看,它的位置几乎不变,所以,可以靠它来辨别方向。二是,代表发起者。发起者名叫史纪鑫,甘肃镇原人,地处中国北部,因此,取了一个“北”字,“极星”含有(纪鑫)的谐音。
二、教育理念
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和可持续发展奠基
三、文化价值
以人为本,人尽其才
四、理论指导
以《数学课程标准》(2003年修订本)理念为指导
五、总体目标
1、通过委员会指引、激励,培养一大部分数学爱好者、研究型学生,尽早发现一些数学上有天赋的学生。
2、通过模拟课——当小老师。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胆量、表达、思维、组织、合作、交流等各种素质。
3、通过小组长、大组长、课代表、数学辅导员的管理工作,提高部分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团队精神。
4、通过小组内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让每位学生亲身体会自己的价值,感受集体的温暖,从而形成良好的、正面的、积极的健康心态。
5、通过各组员、小组长、大组长、数学辅导员、课代表、学习委员及数学老师,相互间合作交流、合作,提高学生自主、合作、交流意识,进而提高他们自主、合作、交流能力。
6、通过《数学与生活》校本教材的学习,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有关,数学与我有关,从而形成我要学数学,我要用数学的强烈愿望。
7、通过设立创新奖、奥数奖、记忆奖、进步奖、优秀奖、鼓励奖、突出贡献奖、书写工整奖、先进工作奖、模范带头奖、小老师奖、多次完成目标奖、积极回答问题奖、等奖项。全面的、最大限度的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出一个积极地、和谐的、以人为本的学习氛围。
8、通过全方位的激励,使每位学生在这里感受成功的喜悦,分享成功的快乐。
六、管理模式(见邮箱)
(一)北极星数学兴趣小组委员会课堂管理模式
(二)北极星数学兴趣小组委员会课外管理模
(三)学生个体交流示意图
(四)北极星数学兴趣小组委员会领导机构
(七)评价体制
以鼓励为主,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手段,全面科学地评价每一位学生。
(八)岗位职责
1、顾问:对委员会的整体工作进行理论指导。
2、主任:主持委员会全盘工作。
3、副主任甲:负责组织数学辅导员,在空当时间对数学中的共性问题进行辅导,同时指导检查员的工作。
4、副主任乙:负责指导文书、会计、记录员工作。
5、文书:负责起草各种计划、制度及奖励决定。
6、会计:负责账务及经费管理。
7、记录员:做好每次会议记录及小老师课的听课笔记。
8、检查员:负责检查各组任务的落实情况及考核工作。
9、数学辅导员:在数学老师不在时,指导学生学习,解决共性问题。
(九)远景规划
1、切实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升自身的数学素质。
3、丰富文化生活,给学生中学阶段留一点美好的回忆。
4、帮助后进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培养一大部分尖子学生。
5、完成《数学与生活》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
6、建立网站,在网上互动学习。
(十)活动经费
1、发起人每期捐款50元。
2、其他学员自愿捐款。
(十一)其他方面
1、先成立“北极星数学兴趣小组初一(4)班委员会”进行试验。
2、委员会顾问请包级领导和班主任担任。主任由发起人史纪鑫担任,其他委员在班级民主选举产生。
3、委员每期更选一次。数学辅导员半学期选一次。
4、奖品为学习用品、书籍、励志图画等。
5、《数学与生活》校本教材共分三部——学前版(六年级一下)、初级版(七~九年级)、中级版(高一~高三)。在近一两年内,先争取完成《数学与生活》校本教材的初级版编写工作。内容可面向全体学生收集,投稿人写清姓名、班级、内容出自的刊物名称、作者、出版时间、页码。
(十二)《数学与生活》基本框架
一、数学家小故事(了解数学家的生活,奋斗历程及相关贡献)
二、有趣的数学(数学谜语、数学幽默、趣味数学题)
三、神奇的数学(探究性题,主要通过观察、归纳、猜想、证明感受数学的理性美、深邃美)
四、统计中的数学(博弈、概率与统计方面的问题)
五、有用的数学(数学知识在各方面的应用问题)
六、先进的数学(几何画板应用、幻灯片制作演示、Photoshop CS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