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司马光》教学案例
《司马光》教学案例
作者:韦桂娜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249
韦桂娜
XX/6/16
<案例>
师:小朋友已经知道了这篇文写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你们最佩服司马光的什么?谁能从文中找一个句子来回答老师的问题。
(学生迅速翻看文,小声交流)
【感谢您浏览网!请在站内输入题关键字搜索更多资料!本站(网)网址是】
生:司马光没有慌。
师:面对这危急万分的事情,从什么地方能看出司马光没有慌呢?
生:(读文)他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
师:请小朋友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司马光如果慌了,能这样做吗?
生:如果慌了,那石头就搬不起来。
生:如果慌了,手就抖个不停,就没有法子使上劲。
生:一慌,浑身就没有力气,用石头砸缸也砸不破。
师:说得都很对!轻声读读上一段文,再想一想,司马光如果慌了,还可能有什么样的表现?
生:还可能像别的小朋友那样,哭呀,喊呀,跑去找大人。
师:司马光就是司马光,跟别的小朋友不一样,就是没有慌!请小朋友们思考、议论一个问题,当司马光决定搬起石头砸缸时,他心里可能是怎么想的呢?
(学生思考后,四人小组展开讨论)
生:他可能想,石头要大一点,不然砸不破缸。
师:你说得对,我们要围绕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缸来回答。
生:砸破了缸,水就流掉了,那个掉在缸里的小朋友就得救了。
生:掉进大缸里的小朋友肯定咕噜咕噜喝进很多水了,再不赶快放掉水他就没命了。
生:时间就是生命!要救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得让他马上离开水,砸缸放水,又快又好!
生:要是跑去找大人,时间救耽误了,等大人来,说不定那个小朋友早就呛死了。砸缸放水是救人的最好办法!
……
师:小朋友们讲得很有道理。司马光在危急时刻能想到这么个好办法,说明他非常沉着、非常机智、非常勇敢。我们一起把这篇文再读一读。
<评析> 转载http://enru/dede3/htl/hfs/XX/0919/976htl
第二篇:司马光教学案例
《司马光》教学案例
下犁川小学教师
陈继林
师:如果不砸缸,还可以用哪些方法救人?(学生讨论,交流)生1:用梯子爬到缸上,把小伙伴拽上来。
生2:去喊大人救他上来。大人个子高,能够着缸沿。(其他学生:等大人来,小伙伴早淹死了。)
师:对了,时间来不及。
生3:找一根长竹竿,让小伙伴抓着爬上来。
生4:给他一个救生圈。(其他学生:当时没有救生圈。)师:好的,大家想了不少好办法,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司马光的办法和大家想的办法有什么不同?
(教师让学生观察课件①:小伙伴被大人从缸中拉出来,人离开了水。)
师:请大家想一想:用梯子,用竹竿,喊大人救小伙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教师又一次演示“人”离开“水”,人离开了“水”,就不会被淹死了。)
师:真好。大家给他鼓励。(学生一起鼓掌。)
师:那么司马光用的方法和我们的有什么不同呢?(教师让学生观察课件②:水从碎缸中流出,小伙伴得救。)(学生七嘴八舌议论。)
生5:司马光用的方法是砸坏缸让水流出。
师:这样水就„„ 生:(齐)离开了人。
师:现在我们可以看出来,我们想的办法是让“人”离开“水”。当时,司马光急中生智砸缸救人,让“水”离开“人”。设法让“人”离开“水”是正向思维,常规思路;砸缸让“水”离开“人”是反向思维,超常思路。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分析】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什么?传授语文知识,训练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渗透思想教育,培养健康情感,这些固然都很重要,但开发学生思维也是不容忽视的。
1、明确目标,找准思维训练的落脚点:
在语文教学中开发学生思维,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在备课时找准思维训练的落脚点。我准确地把握了《司马光》一文思维训练的切入点与落脚点,抓住“水”与“人”的关系来开启学生的思维。“思维定势”又称“习惯性思维”,指的是沿着固定的思路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具有两重性,积极的方面是慎重、稳妥;消极的方面是缺乏创新精神。《司马光》一课教学中最吸引人的地方,正在于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习逆向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这种求异、求新的思维品质一旦养成,意义非同小可。
2、化静为动,巧用激发思维的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小学生喜动厌静的特点,精心制作两组投影
复动片。一是演示“人”离开“水”,二是演示“水”离开“人”,两相对照,清楚、生动地显示了两种救人方法的不同思路,辅之以简单、明了的板书,年幼的学生也都领悟了两种救人方法的不同,教学手段是巧妙的。
在教学中运用电教手段将课文内容化静为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且可以将抽象的思维模式形象化,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作为跨世纪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动脑,勤思考,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各项能力。因此,当前在教学中加强思维训练无疑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新时期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肩负重任的我们应更加努力,更加大胆地去探索,去开拓,去创新。
第三篇:司马光教学案例
《司马光》教学案例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8个词语,认识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教育学生遇事要像司马光一样沉着机智。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
2、指导识字、写字。
3、通过朗读第四、五段理解司马光遇事时与别的小朋友反应不同,说明他是个爱动脑筋机智聪明的孩子。
课前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3、分别抄有第四、五两段课文的小黑板。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学习生字
这堂课我们要来认识一位古代的小朋友,他是谁呢?(板书:司马光)请学生读准”司“。告诉学生“司”是“司机”的“司”,在这里与“马”组成复姓。再请学生读准“光”的音。提示“光”的音。提示“光”的笔顺。学生完整地读课题。
二、过渡激趣,整体感知
1、司马光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情,能写在课本里让我们大家学习呢?
2、听课文录音,注意良好的听读姿势、听读习惯的培养,特别要学生注意看清课文标点,听好停顿的地方。
3、学生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长句子。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留心听,听后互相评议。
三、突出重点,教学课文
1、司马光生活的年代离我们现在很远很远了,课文第一段用了一个什么词表示?学习古时候”读准“时”。
2、有一回,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突然,发生了一件很危险的事,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结果怎样呢?请同学们自己学习二到六段。要求:仔细读课文,画出讲司马光表现的词句,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再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3、交流讨论。
(1)发生了什么危险的事?谁来读二、三两段课文?其他人注意听有没有读出危险的感觉。
(2)别的小朋友年看到小伙伴掉进小缸,他们怎么样了?先指名回答,再读有关句子。然后引导学生学习生字“都、慌、吓、哭、喊”,启发学生自己分析“吓、哭、都”的字形。
(3)司马光的表现与别的孩子有什么不同?指名读第五段。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有没有强调出司马光与别的孩子不同的地方。评议,练习朗读。
(4)结果怎样?
这里采用师生对读方式怎样?朗读最后一段。4.司马光救出了小朋友,那时,他自己也还是个孩子,学习生字“孩”,注意“孩”是子字旁,写法与“子”不同,最后一笔是“提”。启发学生思考还有什么办法能救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学生可能想出以下办法:①把小朋友拽出来;②在缸里,拉他出来;3把缸推倒等。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们爱动脑筋,然后将方法进行比较:大家想的办法基本是让人离开水,但在当时情况下,缸太大,太重,喊人又来不及,司马光能及时想到用大石头砸破缸,使水流出,让水离开人。这个方法巧妙而实用,这与他遇事爱动脑筋是分不开的。朗读全文。
第四篇:司马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能正、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来感悟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3、能从课文插图中观察出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能正、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来感悟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3、能从课文插图中观察出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教法学法 合作探究 教具学具 课件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导言:同学们,在距今九百多年前,也就是在我国北宋时期有历史学家,他就是司马光,这篇课文讲述的就是司马光小时候的一件事。
2.哪个同学对司马光有了解呢?请你说一说。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什么?图上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你知道哪个孩子是司马光吗?
2.学生简述画面的内容。(出示有关课件)(图上画的是花园的一角,有假山和树木。花园里有五个小朋友,他们中的一个正从被砸破的缸里往外爬,其他人有的在一旁看,有的去喊人„„其中蹲在缸边、扶着往外爬的孩子的那个小孩子就是司马光)
3.回答:这一课写的是司马光的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生字、词。
1.边读课文边画出生字生词。
2.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3.小组内互相交流,互相读着,听对方读得对不对?不对请给以纠正。
4.汇报:指名读字音,如有不对的及时纠正
5.记住字形: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如换偏旁、猜字谜、组词识字等。
四、讨论(读书交流,理清故事内容。)
1.指名分段读文,引导学生思考课前提出的不懂的问题
2.分组讨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读懂的问题。
五、写字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我会写”中的六个字,发现六个字的规律:左右结构。组织学生讨论在书写中应注意什么?
2.自由练写,教师有意识地指导难点字:如“那、都”两字中的“双耳”的写法。
3.书写展示,相互评价,引导学生把不好写的字多写几遍。
五、作业
1.抄写生字。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语
二、朗读、理解课文
1.指名读课文,数数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读了这段,你读懂了什么?
(2)“古时候”是指什么时候?你还知道哪些朝代?
3.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深入地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结合书上的内容和图上的画画,请你说说:这是一口怎样的水缸?
(缸很大,比小孩还要高,缸里装满了水(课件播放)
(3)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这段文字,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渎给你的同桌听—听。
4.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这段,思考:正当孩子们玩得高兴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2)展开想像:这个小朋友掉进水缸里,小伙伴们什么心情呢?请你仔细想想,把自己当作其中的一个人物,说说此刻此时,你的心情如何?
(3)为什么着急呢?掉进缸里的小孩子面临着哪些危险呢?
(4)你准备怎么读?
(5)组内练读后,全班汇报读。
5.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思考:小朋友们为什么这么惊慌?(因为这关系到人的性命,大家都很害怕,又毫无办法)
(2)练习朗读,读出惊慌、害怕的语气。
(3)小组内练渎。
(4)个别同学展示读。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5)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一个小朋友去叫大人,大人来了能不能救出孩子呢?他的方法好吗?小组讨论。(这个办法不好。虽然大人个子高或者能想办法去解救孩子,但是等大人来了,孩子的性命不一定能保住)
6.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司马光的表现与其他人有什么不同?
(遇事不慌,很沉着)试着用这样的语气读读这段。
(2)试着做司马光时的动作。评议:谁表演得好?为什么?
(学生砸缸的动作要十分用力,才能体现是“使劲砸”)为什么司马光要用这么大的力气?小组讨论。(因为这样才能很快地把缸砸破,救出小朋友)
(3)练习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4)讨论司马光的做法好在哪。(司马光的办法最好,因为缸大,水深,水对缸中小朋友威胁最大,如果让水流出来,小朋友不就得救了吗?所以他想到砸缸,并且用力砸,赢得了时间)(5)小组讨论:司马光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遇事不慌、善于动脑筋、聪明勇敢的孩子)
(6)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这一段。
7.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
(1)自己读读这段。思考: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段?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8.发散思维训练
还有别的方法救出落水的小孩吗?
三、总结全文
齐读全文,释疑
第五篇:《司马光》教学设计
《司马光》教学设计
一、教学思路与设计理念 【教学思路】
《司马光》是本单元最后一篇看图学文。课文中的图是一幅单幅图,学生不了解故事内容是不易看懂的。因此在教学时可先启发学生看图。在简介故事内容后再提出几个问题,如: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些什么?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哪个是司马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读一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是怎样讲图画上的故事的。在学生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再带领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学习课文。先学习第一部分(一至三自然段),让学生知道“古时候”是很久以前。这一部分重点讲读第二自然段,让学生借助图画和课文弄清缸在假山的什么地方,以及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缸。然后启发学生想想这个小朋友是怎么掉进缸里的?掉进缸里如不及时救出会出现什么情况?让学生弄清事情的起因及当时的危急情况。课文的第二部分是(四至六自然段)。让学生通过认真读课文,找出“有的……有的……”及“哭、喊、跑、叫、找”等动词,想象当时玩耍的小朋友着急的心情,动作忙乱的情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看图后再仔细读第五自然段课文,说说司马光是如何砸缸的。读完第六自然段,小朋友得救了。还可启发学生想想除了砸缸外还可用什么办法救那个小朋友? 朗读应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重点句、段,要让学生多读,在读中反复体会。
【设计理念】
将语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教学目标有机会地整和,不仅让学生读懂课文,学会生字、学会说话,会解决问题、同时让学生体会到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会想出好办法。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本文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他和几个小伙伴在花园里玩,一个小伙伴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遇到这样的突发情况,司马光急中生智,举起大石头砸破水缸。救出了小伙伴。教学中应从课文的语言文字和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多种形式朗诵,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教学对象分析】根据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语文知识、感知理解课文,从而锻炼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方法分析】
采用看图法、质疑法、讨论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体现以学生为主的人文情怀。以质疑为主线,运用讨论反馈法,引导学生质疑——讨论以及反馈解疑——想象,培养学生在求异中求佳的思维方法。
三、教学目标
1.读准本课8个生字和9个词语的音。认识“司、假、慌、喊、举、砸、破、救”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看图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及司马光砸缸的过程,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和孩子。
4.从司马光破缸救人的故事中受到启发,遇到事情要像司马光那样不慌张,支脑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读准本课的生字及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和司马光砸缸救人的词句,知道司马光是一个遇事不慌、勇敢聪明的孩子。
教学难点
学习司马光这种逆向思维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板书课题,指一生读,学习“司”字,用猜字谜方法学习。
这个同学真马虎,“同”字丢掉一小竖。
2.从课题中,我们能看出来课文讲的是谁呀?我来介绍一下司马光,他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写了本书叫《资治通鉴》,得到了许多历史学家的称赞。今天我们要讲一讲司马光小时候救人的故事,为什么要救人,又是怎么救的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指导看图,初步了解图意.1.图上画的是什地方?这个地方有些什么?
2.图上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哪个是司马光?(学生认真看图,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能力。]
三、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准字音。2.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并提要求:
(1)先把认字表上的生字借助拼音读一遍。(2)画出本课生字。
3.说一说课文写了个什么故事。
4.(学生认真听,认真读并积极回答问题。)[设计意图:培养良好的听、读习惯。]
四、自主识字
1.出示本课要求会认的生字借助拼音读一读。2.拿出自制字卡,同桌互相认读。3.找小老师到前面领读生字。4.小组互相学习生字。
5.向老师汇报你用什么方法很快地记住了生字。(提高自主识字的能力)[设计意图:集中识字,培养自学能力] 五.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1.出声读课文,并标出自然段序号。2.分段学习课文 第一自然段(1)指明朗读
(2)“从前”是什么意思?(3)在这一段中发生了什么事?
(4)思考:那个小朋友是怎样掉进缸里的?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出现什么状况?
第二自然段(1)指名朗读
(2)讨论:从哪里看出小朋友都慌了?还可能有什么样子的?(和小组成员共同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探究的快乐,能尊重他人,学会倾听他人意见。](3)汇报学习成果
(学生有个性化的表达,畅谈自己的体会。)[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4)别的小朋友慌了,动作忙乱,司马光表现怎样呢? 第三自然段
(1)要求学生仔细读课文,画出描写司马光砸缸动作的句子。
(2)出示句子司马光没有跑,他拿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那口缸砸破了。
讨论:
①司马光没有跑,他是怎样做的?
②指名让学生表演“使劲砸”的动作。
③“几下子”告诉了我们什么?(3)再引导学生看图;提问
①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缸?
②能用别的办法救出那个掉进缸中的小朋友吗? [设计意图:体会司马光的机智、聪明,方法巧妙而实用。](4)通过这件事你能看出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5)你能代表得救的孩子向司马光说一句感激的话。(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受到教育表达感激之情。] 六.学习生字:司、跑、出。
1.老师指导书写。
2.学生认真观察生字在虚宫田字格的位置,然后再写,写完后进行对比。
3.老师提醒学生写字时要注意“三个一”。七.板书设计:
司马光
都慌了
掉进缸里 别的小朋友—————叫 喊 跑 找
没慌
司马光———————拿砸(几下子)得救了
(遇事不慌机智勇敢)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总结全文。1.指名朗读。2.看图复述故事。
3.让学生说说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二、完成课后作业第2题。1.卡片出示两组句子:
(1)他跟几个小朋友玩。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2)司马光砸缸。司马光用(石头)砸缸。2.要求学生找出每组的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1)第1组的第2句写明在什么地方玩,并体会表示地点的词语在句中的作用。
(2)第2组的第2句写清楚了司马光用什么东西砸水缸。
三、指导学生识记字形并书写。
1.让学生自己说说如何识记本课的10个生字。2.指导书写。
“候”注意右上不要写成“工”字。“孩”右半边的笔顺是“亠亥”。
“回”是大口套小口,注意大口的最后封口。“朋”由两个“月”组成。
“跑”“足字旁”,右边是书包的“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