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常识》第四课 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教案(共5则)

时间:2019-05-15 02:02: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哲学常识》第四课 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哲学常识》第四课 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教案》。

第一篇:《哲学常识》第四课 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教案

〖重点〗把远大的理想、崇高的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难点〗要坚持适度原则。〖素质要求〗

知识方面:

①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用相关的哲学观点,结合实际,坚持适度原则,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重视量的积累等方法论要求加以说明。

②能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对“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名言进行阐释。

能力方面:

通过本框题教学,结合方法论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联系个人和社会生活实际,进行观察、思考、分析、判断和指导自己选择正确行为方式的能力。

觉悟方面:

通过本框题知识的学习,认识到把远大理想、崇高目标和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奋斗精神结合起来的重要意义,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复习提问

(l)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

(2)什么样的量变才能引起质变?

(设计第一个问题的目的是复习学过的原理,导入本课方法论的教学,设计第二个问题的目的是为适度原则的提出做好铺垫。)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导人新课。)

量变和质变是密切联系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量的变化只有超过一定的范围和限度才会发生质变。正确把握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对我们看问题办事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板书)1.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对我们看问题、办事情的指导意义(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27页第2自然段的事例:想一想这一段右下角小栏目中的内容。阅读提纲

①寓言《杰米扬的汤》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②我们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因为做过了头而结果适得其反的事情?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这个故事说明,任何事物都有保持其一定质的数量界限。好客热情也要掌握一定的度。在一定限度内,量的变化不会改变事物的质.而一旦超出这个界限,量的变化也会引起质的变化。鲜美的鱼汤无疑是待客佳品,但过了量,岂不变成灾难?在自然现象和社会想象中,任何事物都有其“度”,这是普遍现象。所以,我们看问题办事情,首先要坚持适度原则。

(l)要坚持适度原则。(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27页第4自然段至第128页第2自然段的内容。同时思考第128页第2自然段右边的“议一议”小栏目的问题。

(同学阅读、讨论后,教师讲解、归纳。)

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做事情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坚持适度的原则。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很早就注意到掌握事物的度的重要性。孔子说;“过犹不及”,指事情做得过了头,就像做得不够一样,都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战国时期著名辞赋家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描写美人的美说;“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他认为美是有自己的“分寸”的,略为超过这个“分寸”就太长、太短、太白、太赤,就不是美而是丑了。

列宁说过一段很深刻的话:“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这句话听起来耸人听闻,实际上是干真万确的。这里说的“一小步”,指的是超出了度的一小步。真理性的认识也是有度的,把真理略加夸大,超出这个度,就会变成谬误了。由此可见,适当掌握事物的度,对于避免错误,是很重要的。

教材上举了很多事例,说明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各有自己的度。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事例,都必须坚持适度原则。如同学之间开玩笑要适度,评价、表扬、批评要适度等等。(可适当请同学补充事例,达到理解、教育的效果。)

(2)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板书)

提问:为什么量变要转化为质变呢?质变和量变哪个更重要?怎样才能促成质变?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如果事物的发展仅仅是事物量的变化,那么,某事物就永远只能是某事物。就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来说,质变更为重要。因为,量变毕竟不等于质变,而没有质变,事物就不会发生根本的变化,就不会有飞跃,就不会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一句话,就没有事物的发展。

所以,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我们就要果断地、不失时机地突破其范围和限度,积极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这时,如果瞻前顾后,畏缩不前,就会购误时机。

请同学阅读教材第128页第4自然段、第5自然段的事例。

(学生阅读后,教师可就教材中的事例作适当补充说明。)

教材中指出的在各种体育知识竞赛中,关键时刻却“瞻前顾后,缺乏信心”甚至“被一些莫名其妙的阴影所困扰”,结果痛失良机的事例和教训确实屡见不鲜。前者多属心理素质问题,后者则多属迷信问题。

据报载,足球甲 a联赛中的种种迷信表现就令人啼笑皆非,各队争穿白衣服就是一例。

某甲 a球队领队串队出征,连输数场,后来因故有几场缺席,该球队却连赢数场,于是,有人就说领队是“霉鬼”,有他在必输无疑,说的人多了,连领队自己也怀疑起自己来了。最后队里竟开会决定:最后数场保级之战,领队不得参加。

某队在关键之役的前一天,由球队俱乐部董事长、总经理串领教练、球员共 10多人,到球场摆设香案、祭品,焚香祷告,求神保佑,连队里的洋球员也拈香肃立,令人忍俊不禁。还有的人怕冲掉了好运气,赛前不洗澡、不剃头、不刮脸。

一些中学生也对“运气”信奉有加,往往把一点小事或某种巧合视为不祥之兆、心里蒙上阴影,影响学习和考试成绩。

(3)要重视量的积累。(板书)

佛家有一部《百喻经》,其中讲了一个寓言;“有那么一个人饿了,狼吞虎咽地吃了一个饼子,觉得没饱,又吃了一个,一连吃了六个,还是没饱。于是拿起第七个饼子吃.吃到一半,饱了。这个人非常后悔,一面用手打自己嘴巴,一面自作聪明地说;“我今天饱了,是因为吃了这半个饼子。前面吃的六个饼子,都是白白的浪费。如果早知道这半个饼子就能吃饱,我应该只吃这半个就行了。”

请同学们思考:寓言中的这个大肚汉代表了哪种错误的观点?

带着这个问题,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29页第1自然段、第2自然段。

(同学阅读后,发言,教师归纳。)

寓言中的大肚汉,代表了一种错误观点: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不重视量的积累,以为办事情不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只要搞某种突然的行动就能成功。

实际上,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首先从量变开始,没有一定程度的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事物性质的变化,就不可能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量的积累。

2.把远大理想、崇高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板书)

请同学们阅谈教材第129页第3自然段至130页第2自然段。

(l)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板书)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确定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十四届五中全会又进一步确定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展望未来,我们应当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抱有充分的信心。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每个人都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我们青少年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和形成世界观的重要时期,许多人从小立下鸿鹄之志,决心把自己培养成对祖国和人民有用的人才。然而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把自己培养成才呢?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注重知识的一点一滴的积累,加强日常的思想修养。革命前辈徐特立同志刻苦学习法语就是我们学习的楷模。1919年,徐特立同志去法国勤工俭学时已是43岁的人了。有人对他说,你这么大岁数了,学法文会有不少困难的。徐特立同志回答说:“事情可以慢慢来,我今天43岁,一天学一个字,7年可以学会2755个字,那时我才50岁。假如一天学2个字,到46岁就可以学懂一国文字。我尽管笨,断没有一天连2个字也学不会的。”果然,他凭着这股顽强的毅力;只用了四五年的时间目蒲榧恕q安豢赏痘应当老老实实,一步步深入,一点一滴积累.还必须有顽强的毅力和蔑视一切困难的气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登上科学知识高峰的美好理想,才能把自己培养成对祖国和人民有用的人才。

有的同学虽有早日成才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却不能从点滴做起,并持之以恒。长此以往,美好的愿望就会落空。因为小是大的基础,大由小所组成。一切丰功伟绩都是从一点一滴着手做出来的。我们要向徐特立、李时珍学习。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第13o页第4自然段至第131页第2自然段的内容。

事物的发展往往同时存在着两种相反的趋势和可能,一种是向前向上,一种是向后向下。对一个人来说,可能变好,成为对祖国和人们的有用之才;也可能变坏,成为社会的祸害。但是,不论向前向后,还是变好变坏。都离不开一定的量的准备。因此,我们应当注意量变的两种相反的趋势,要促使事物向好的方面转化。青少年正处在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处在选择人生道路的关键时刻,更应当注意这个问题。

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堕落变坏决不是偶然的,决不是“一下子”就变坏的。一个人堕落变坏,往往是从一首坏歌、一本坏书、贪小便宜、小偷小摸等等小事打开缺口,以至一步步走向违法犯罪的。因此,我们决不能对小错误小缺点抱无所谓的态度,必须防微杜渐,把坏思想、坏习气、坏作风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一个人变坏是由于不能防微杜渐,而一个人成长为一个伟人,也有一个艰苦磨炼的量的积累过程。雷锋同志短暂的一生中,似乎看不到那些惊天动地的大事情。他所从事的活动也是我们大家天天遇到、时时看见的。而雷锋同志的高尚品德正是这一般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十分平凡而细小的一件件为人民服务的小事情构成的。

因此,只要我们把远大的理想、崇高的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在德智体诺方面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第二篇:质变和量变说课教案

第 三 课 时

导入新课

用幻灯出示事先准备好的《苟予·劝学》中的片断。(目的在于通过学生熟悉的课文、事例人手,进行分析'导入新课,引出概念。)

事物发展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那么,事物发展的状态有哪些呢?

(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引起同学思考,引出量变、质变概念。)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前面的事例都说明,事物的运动变化。总是先从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开始,经过逐步积累而达到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

一、量变与质变(板书)

1.量变、质变的含义(板书)

(l)什么是量变。(板书)

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叫做量变。

事物的量变不论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也不论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还是在人们的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都普遍地存在着。

事物的量变是由事物内部矛盾着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斗争引起的,是矛盾双方在斗争中发生的力量上的增减。因为矛盾双方的斗争是在统一体内进行的,通俗地说,还在原矛盾的内部进行的,还没有引起矛盾双方依存关系的瓦解,事物还是他自身,没有变成另一事物。因此,在事物量变的过程中,有一个特点,就是事物的运动是逐渐的、不显著的。

(l)什么是质变。(板书)

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叫做质变。

提问:事物的性质是由什么决定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

前面我们学过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事物内部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事物性质的根本改变(即事物的质变),说到底是由于事物内部矛盾引起的,是矛盾双方的斗争在力量的变化上达到了一定程度,使双方的主次地位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通俗地说,原矛盾的统一体破裂了。事物不是它自身,变成了另一事物。事物的运动呈现出显著变动的状态,这就是质变的特点。下面,我们根据量变、质变的概念和特点的不同,来分析一个具体事例。

(学生阅读后,教师讲解。)

液态的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的整个过程,经过了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分别呈现出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和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两种特点,这也正是量变和质变的区别。实际上,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

2.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板书)

量变是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在量变过程中事物呈

现相对静止的状态,在质变过程中事物则呈现显著变动的状态。可见量变和质变有着明显的区别。那么;二者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下面我们继续学习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l)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板书)

①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板提问:

1)水的物理性质的变化(由液态到气态),是不是突如其来、凭空发生的?

2)如果没有原于序数即核电荷数的递增,会有元素化学性质的变化吗?(此时可出示元

素周期表,加深同学印象。)

(教师归纳、总结。)

液态的水变成水蒸气,是因为,由于水温升高,水分子的热运动渐趋激烈,扩散趋势增

强,最终超过了水分子的凝聚趋势而上升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引起了物理性质的根本变化。

从元素周期表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元素化学性质的变化是直接依赖于原子核所带阳电荷

单位数的变化的,并且随着原于核电荷数的依次递增,元素的化学性质发生着周期性的变化。可见,无论是水,还是化学元素,任何质变的发生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决不是突如

其来、无缘无故地发生的。没有量变做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不过,事物的量变能够引起质变,是不是仅仅表现在数量上的增减,即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规模等方面的变化上呢?在事物总体数量不变的情况下,能不能发生质变呢?这就涉及事物量变的另一种形式。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25页第1自然段至第3自然段。看看教材举了哪些事例来说明事物量变的另一种形式。这种形式是什么?同学们还能补充哪些事例进一步说明这种形式?(学生阅读、发言后,教师归纳)

②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引起的质变(板书)教材上列举了很多事例,说明了事物量变的另一种形式;即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只是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田忌赛马”说的是战国时齐威王与大臣田忌赛马,两入各出上、中、下三匹马,上马与上马赛,中马与中马赛,下马与下马赛,结果田忌三战三败。后来,军事家孙膑给田忌出了个主意,以下马对上马,以上马对中马,以中马对下马,比赛结果,一败二胜,反操胜券。由败到胜,是一个质变,但这一质变并不是由增加马的数量来实现的,而是由上、中、下三匹马排列组合方式的不同造成的。

下面再补充几个事例。(教师可酌情选用。)

人数和素质相同的军队,由于组成方式不同,会导致胜利或失败的不同质的结果;人数和素质相同的劳动力,由于组织和安排的不同,会引起生产结果的质的差异;我国现在正在进行的政治和经济体制的改革,所涉及的就是各种政治要素和经济要素构成方式的变化,一个僵化的经济活动的组成方式与一个有活力的组成方式,必然会造成不同质的经济效果。

只要我们善于观察,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如音乐符号1、2、3、4、5、6、7,本身并不表达什么具体形象,但如同木头、砖头等经过人的劳动加工后就构成房屋一样,音符经过作曲家的创造,既能组成雄浑、美妙的旋律,也能组成使人意志消沉的靡靡之音。26个英文字母,由于不同的排列组合,可以构成不同的字、词,并且还能进一步构成宏篇巨著;流传千古。显然,这种质变决非仅仅由音符、字母的数量增减所决定,而是由排列组合的不同所引起的。

在学习上,运用这一道理,就可以科学地运筹时间,适当转换兴奋中心,合理地把读书与其他活动穿插起来,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如在学校广为流传的“4十4<8“和”8一I>8“的”公式“,说的就是每天埋头苦读8小时效果并不好;每天学习7小时,抽出 l小时锻炼身体,参加课外活动,学习效率反而会比原来更高。有些学生读了不少书,但仅仅满足于死记硬背,不懂得把一点一滴的知识排列组合起来,做到融会贯通,就很难使自己的知识水平有质的飞跃。而有些同学则善于把已知的各种知识巧妙地结合、串联起来,应用于新知识的学习,指导自己的思想、工作和行动,就能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提问;那么,事物的发展能不能永远停留在量变的水平上?

(启发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讲解。)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板书)

①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质变,事物的发展最终是要通过质变实现的。(板书)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但是,量变毕竟不等于质变。而没有质变,事物就不会发生根本的变化,就不会有飞跃,就不会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一句话,就没有事物的发展。所以,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事物的质变。

②量的变化只有超过一定的范围和限度才会发生质变。(板书)

请同学阅读教材第126页第2自然段、第3自然段。

出示投影:

黑格尔在《小逻辑》一书中说:“例如,问一粒麦是否可以形成一堆麦,又如问从马层上拔去一根毛,是否可以形成一秃的马尾?”“这种看起来好像不相干的增减也有其限度,只要最后一达到这极点,则继续再加一粒麦就可形成一堆麦,继续再拔一根毛,就可产生一秃的马尾。”

教材上举的事例(水的三态转化、宇宙速度。)和黑格尔的一段话都说明了,在一定范围和限度之内的量变并不影响事物的存在,不会改变事物的性质。量的变化只有超过一定的范围和限度,事物才会发生质变,由一事物变为他事物。

黑格尔那段话的后面,还有一段话,说明了同样的道理:“……据说有一个农人,当他看见他的驴子驮着东西愉快地行走时,他继续一两一两地不断增加它的负担,一直到后来,这驴子担负不起这重量而倒下了。”

请同学思考第127页“想一想”小栏目中的问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一定的程度”、“一定的范围和限度”,就是度。所谓度,就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或者叫关节点、临界点。

总结:总之,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引起质变。并且,事物是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

3.事物是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板书)

这个理论的结论,是人类在自己的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的发展过程中总结和概括出来的,实践的发展不断证实着它的真理性,又不断地指导着人类实践的发展和前进。

第三篇:必修4哲学第七课《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

参赛教案:

教案背景:新课标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七课第二框

《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运用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原理,剖析生活实例;并能够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设计方案,培养和锻炼综合性思维。同时,学会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最佳目标。

过程与方法:情景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讲授法等相结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整体意识,培养全局观念,具有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掌握系统优化的思维方法

设计思路: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实例之中,引导学生在实例中分析提炼观点,通过讨论,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觉悟。

二、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播放歌曲《北京欢迎你》并播放29届奥运会各团体图片

这首歌大家很熟悉,北京欢迎你,中国欢迎你!,听到这首歌、看到片头的图片你会想到什么?想到北京奥运会,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而每个冠军的成绩背后都包含着每个团队无数人的努力,这从哲学角度来说就体现了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今天我们共同探究这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部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整体和部分的区别】

师:那么什么是整体,什么是部分

师:现在我们一起重温一下奥运会的精彩瞬间(视频:,女子体操团体决赛)并从中体会的含义。

1、播放:女子体操队队员图片及团体图片

2、历届奥运女子体操团体冲金回顾(参课件)你能不能分析一下什么是整体,什么是部分呢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静态上、动态上的含义 引导学生举例,那么他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1、播放视频片断《体操队员的选拔与替换》

2、设置问题:江钰源、邓琳琳能自由选择是否进入国家队吗?是否能自主决定参加或者不参加哪个项目的比赛?这共同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

整体和部分地位和作用不同,整体处于主导的地位,部分处于被支配的地位,整体发挥着统率的作用而部分要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设置问题:体操队是由队员、教练、队医等组成,但任何一个部分都不能单独获得团体冠军,说明了什么?

学生分析说明,回答

说明: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你还能不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归纳小结:整体和部分的区别表现在:含义、地位、作用、功能不同 【整体和部分的联系】 设置问题:

1、体操队缺少了任何一个部分也不能够夺得团体冠军,这又说明了什么?

2、任何一个队员离开了这个团队就不能够参与团体比赛了,就不可能获得奖牌了,说明了什么? 学生分析说明、回答

小结:二者相互依存,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部分一旦离开了整体就失去了它本身存在的意义。

3、播放视频片断29届奥运会体育代表队报告--杨威《团队成就了我》

4、设置问题:是什么原因使杨威一步步走向成功?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说明原因、教师归纳总结:

体现了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功能,整个男团为杨威的个人成长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整体影响着部分,杨威个人的出色表现也为男团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部分制约着整体,整体和部分相互影响。

除了以上两种联系,二者还存在相互转化的情形,比如说男子体操队在什么情况下是部分,什么情况下是整体呢,谁能把这个空填上(体操队——男子体操队(部分、整体)——杨威)

以上我们分析了整体和部分的联系,谁能用我们身边的成语、俗语或者身边的例子来说明? 设置分析说明题:生活中的成语、俗语所体现的哲理(参课件)

学生分析,回答,教师简评

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展示区别、联系。

我们学习原理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去指导实践,那么这个原理给我们提供了怎样的方法论呢? 刚才在扬威的报告中有这样一段话:

如果让我在男团和全能上做出割舍,我一定毫不犹豫地选择团体,(因为男团这枚金牌承载了我们体操人太多太多的付出和努力。)这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分析回答: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这几年,教练组,一直在后面使劲推着我们前进,就那么一脚一脚把我揣上了冠军的领奖台,那这是不是意味着成绩的取得都是男团的功劳,可以忽视扬威的作用呢?这说明什么道理呢

学生分析回答:不是,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下面给同学们一点时间把表格填写完整并按照表格的内容把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在在教材中明确下来。(参课件)

第二部分

系统优化的方法

全局和局部的关系作为一对古老的范畴在哲学上称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作为现代系统论的新概念,又叫系统与要素的关系。二者在一定意义上是等同的,所以下面给大家一些时间按照提纲自主学习,落实知识点,认真看体会其中的方法,一会老师会让大家设计方案,检验你的学习成果。

引导学生自主看书,列出提纲:

1、系统的含义

2、系统的基本特征

3、要求

检验自学成果:

设置活动

1、游戏《同舟共济》规则:每组可选2-3人

1、每人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支撑小棒,其它四指不可碰到棒子。

2、食指必须平伸,不可勾到棒子。

3、食指不能离开棒子,一离开就得重来。

4、小组成员齐力将棒子从胸前往下移至地面

每组会有一位裁判,监督有无违反规则者,最后以先移至地面者获胜.并找获胜的同学谈谈取胜的原因,是如何进行安排的? 设置活动2:设计方案:如何合理安排烧水沏茶?

妈妈让小明给客人烧水沏茶。洗开水壶要用1分钟,烧开水要用15分钟。洗茶壶要用1分钟,洗茶杯要用1分钟,拿茶叶要用2分钟。小明估算了一下,完成这些工作要20分钟。为了使客人早点喝上茶,按你认为最合理的安排,多少分钟就能沏茶了?

学生分析,设计方案

以上两个方案设计给我们什么启示,他们是如何安排与考虑的呢(系统优化的角度观察和处理问题)学生归纳、分析,教师引导

得出结论:着眼于整体性原则、遵循有序性原则、注重优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统筹考虑,优化组合

教师引导:

以上要求中整体和部分哪个有所强调,哪个没强调呢,这就是说“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与“系统与要素的关系”是有区别的,不能完全等同。至于系统论中讲的层次性、有序性原则等,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就没有。所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与系统与要素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是等同的

以上我们谈到的优化趋向在现实生活中未必都能做到,比如就有个这样的故事(展示图片)

三个和尚的故事(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

学生归纳,分析:原因在于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数虽然多了,但没有形成合理的结构,不是相互支持,而是、相互消磨,结果各要素的力量内耗了,出现了1+1+1=0即 ‹3的效应。结构要素互不合作,处于无序状态。

设置活动3:设计方案:为三个和尚设计管理组织方案,使他们协调统一始终有水喝?比比谁的方案最有创意!

学生四人一组,分组讨论,并说出自己的方案,教师简单评价。教师总结:同学们设计的方案都很好,很有创意,无论哪种方案,同学们都考虑了从整体着眼,优化组合,达到整体最优的目标。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案关于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也设计了一些方案,我们看看他是怎么设计的:(参课件)

好,我们今天教材的知识就学到这,谁能把今天所学的内容归纳一下

学生自主归纳体系:一对关系: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一个方法:系统优化的方法(系统含义、基本特征、要求:实践上和认识上)

教师归纳总结,升华

最后我想说这样一句话:一条锁链最脆弱的一环决定其强度,我希望我们每个同学能成为锁链中最坚固的一环,用自身的力量去为集体、为国家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课后作业】按系统优化原则,请为班级出谋划策,如何提高本班的整体水平?

三、教学反思

此课通过多媒体课件集声、像、形于一体,学生学习兴趣高,从学生身边实例入手,层层深入,使抽象的哲学原理变得直观;同时,通过小游戏的设置,学生参与性高,从趣味活动中体味原理,学生理解起来较容易。多媒体课件充实了课堂内容,加强了教学的实效性,也将空洞的说教变得生动、形象,教学效果明显,教学目标顺利实现。

第四篇:《哲学常识》第四课 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教案

《哲学常识》第四 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

对形而上学教案

《哲学常识》第四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教案

〖重点〗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难点〗“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切忌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即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素质要求〗

知识方面:

识记:

①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和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

②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理解:正确理解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及两者的分歧。

能力方面:

⑴逻辑思维能力:本框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进行概括和总结,与形而上学的观点进行对比和分析,并进而对学生提出“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要求。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逻辑思维能力。”

⑵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对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基本观点进行概括、综合、分析、比较的抽象思维能力。

觉悟方面:

通过学习,学生要认识到形而上学思想方法的危害性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和表现。认识到唯物辩证法的科学生及坚持这一思想方法的重要意义。

【重点解决办法】

1、正确理解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而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则是根本分歧,这主要是因为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首先,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辩证法承认矛盾,就必然承认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主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相反,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也就必然否认事物的普遍联系,主张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

其次,矛盾的观点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辩证法承认矛盾,就必然承认事物的发展,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也就否认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只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或者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因而看不到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把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归结于外力的推动。

总之,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究其根本原因,关键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难点解决办法】

1、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因为前面已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意义,要想不简单重复,恰当处理具有一定难度。同时综合讲解这一问题是全书教学的最终目的,即引导学生认识和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总之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难度较大。

要解决这一难点必须结合本框题的重点问题,即形而上学与唯物辩证法的根本分歧来讲解,运用“讲读”和“谈话”相结合方法进行。

【疑点解决办法】

1、为什么说坚持辩证法和坚持唯物主义是统一的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讲的更多的是二者相结合的问题;在学习中学生更多的是割裂地学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许多教师甚至回避这一问题,学生也认识不清,因此将其列为一个疑点。

解决这一疑点,可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它们研究的对象是统一的,即客观世界。只不过两者研究的角度不同,唯物论要说明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辩证法则要进一步回答世界的状况“怎么样”。两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

唯物论离不开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论是坚持辩证法的唯物论,它全面地联系地、发展地解决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同时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辩证法也离不开唯物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唯物论的辩证法,而不是唯心主义的辩证法。它认为辩证法总的观点和规律应当是从客观物质世界中抽引出来的,而不是在人的头脑中臆想出来的。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每个原理之中,离开了辩证法的唯物主义和离开了唯物主义的辩证法,都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要把两者统一起来,有机地相结合。

复习提问:

事物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事物发展的状态是怎样的?

新事物发展的趋势是怎样的?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事物的发展总要经过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导入新以上我们学过的观点都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提供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与它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称之为形而上学。这堂我们主要研究怎样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问题。

二、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36页第3自然段至第137页第1自然段。

1.两种发展观对主的表现和形而上学思想方法的影响

请同学们把文中列举的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哲学家的各种观点分为相对应的正确的和错误的两组,并将这些观点用自己的语言分别概括出来。这些错误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表现?

对于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见解。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例如:荀况认为人和人是密切联系的观点,韩非认为社会是变化发展的观点,黑格尔认为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的观点,都是正确的,符合辩证法的观点。郭象认为人与人是彼此孤立的、毫不相干的观点,董仲舒认为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杜林认为事物中没有矛盾的观点,都是错误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观点。而在现实生活中,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对人们仍然有着广泛的影响。如看问题办事情习惯于孤立地就事论事,看人看事一成不变,只看到眼前利益看不到长远利益,把自己成才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学校师长和机遇等外部条上。

形而上学士词源于古希腊文。它本是亚里士多德的一本文集的名称,叫《物理学后编》。当时在出版亚里士多德的文集时,编撰者们把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著作放在前面,叫《物理学》,而把他研究有关神、灵魂、意志、自由等的哲学学说放到《物理学》的后面,取名为《物理学后编》当这部著作介绍到我国时,学者严复借用《周易》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把阐述抽象道理的《物理学后编》就取其意翻译成了“形而上学”。所以,形而上学的本意是“物理学后编”。从黑格尔开始,就把形而上学用作反辩证法的同义语,也就是说,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提问:在现实生活中,这两种发展观还有哪些表现?

那么,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这两种不同的发展观到底有哪些分歧呢?请同学们在阅读教材第137页第2自然段至第138页第3自然段的基础上,自己归纳出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三个分歧,并着重思考和理解二者最根本的分歧是什么?

分歧之一

分歧之二

分歧之三

根本分歧

唯物辩证法

形而上学

(可以引导同学自己设计表格归纳填写。表格也可如下设计填写。)

分歧的三个方面

基本观点

根本观点

根本分歧

1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

2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

3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

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承认矛盾

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形而上学

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否认矛盾

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

1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

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

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和最根本的分歧。

提问:为什么说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这一点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首先,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矛盾双方之间的联系。辩证法承认矛盾,就必然承认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主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相反,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也就必然否认事物的普遍联系,主张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

其次,它提示了发展的源泉,即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所以,唯物辩证法必然承认事物的发展,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而形而上学由于否认矛盾,也就否认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只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它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因而看不到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不能理解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只好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于外力的推动。

总之,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种种分歧,究其根本原因,关键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第五篇:《哲学常识》第四课 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教案

〖重点〗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难点〗“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切忌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即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素质要求〗

知识方面:

识记:

①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和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

②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理解:正确理解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及两者的分歧。

能力方面:

⑴逻辑思维能力:本框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进行概括和总结,与形而上学的观点进行对比和分析,并进而对学生提出“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要求。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逻辑思维能力。”

⑵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对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基本观点进行概括、综合、分析、比较的抽象思维能力。

觉悟方面:

通过学习,学生要认识到形而上学思想方法的危害性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和表现。认识到唯物辩证法的科学生及坚持这一思想方法的重要意义。【重点解决办法】

首先,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辩证法承认矛盾,就必然承认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主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相反,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也就必然否认事物的普遍联系,主张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难点解决办法】

1、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因为前面已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意义,要想不简单重复,恰当处理具有一定难度。同时综合讲解这一问题是全书教学的最终目的,即引导学生认识和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总之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难度较大。

要解决这一难点必须结合本框题的重点问题,即形而上学与唯物辩证法的根本分歧来讲解,运用“讲读”和“谈话”相结合方法进行。【疑点解决办法】

1、为什么说坚持辩证法和坚持唯物主义是统一的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讲的更多的是二者相结合的问题;在学习中学生更多的是割裂地学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许多教师甚至回避这一问题,学生也认识不清,因此将其列为一个疑点。

解决这一疑点,可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它们研究的对象是统一的,即客观世界。只不过两者研究的角度不同,唯物论要说明世界的本质 “是什么”,辩证法则要进一步回答世界的状况“怎么样”。两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

(2)唯物论离不开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论是坚持辩证法的唯物论,它全面地联系地、发展地解决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同时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3)辩证法也离不开唯物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唯物论的辩证法,而不是唯心主义的辩证法。它认为辩证法总的观点和规律应当是从客观物质世界中抽引出来的,而不是在人的头脑中臆想出来的。

(4)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每个原理之中,离开了辩证法的唯物主义和离开了唯物主义的辩证法,都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要把两者统一起来,有机地相结合。

复习提问:

(1)事物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2)事物发展的状态是怎样的?

(3)新事物发展的趋势是怎样的?

(通过回顾第四课前三节的内容,为本课总结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观点做好铺垫和知识上的准备。)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事物的发展总要经过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导入新课以上我们学过的观点都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提供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与它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称之为形而上学。这堂课我们主要研究怎样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问题。

二、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36页第3自然段至第137页第1自然段。

1.两种发展观对主的表现和形而上学思想方法的影响(板书)

请同学们把课文中列举的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哲学家的各种观点分为相对应的正确的和错误的两组,并将这些观点用自己的语言分别概括出来。这些错误的观点(形而上学)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表现?

(教师出示下面的表格。请同学总结后,填唯物辩证法

形而上学

哲学家

观点

现实生活中的表现表并简述。)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对于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见解。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例如:荀况认为人和人是密切联系的观点,韩非认为社会是变化发展的观点,黑格尔认为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的观点,都是正确的,符合辩证法的观点。郭象认为人与人是彼此孤立的、毫不相干的观点,董仲舒认为天不变、道亦不变(指封建制度的一切原则永恒不变)的观点,杜林认为事物中没有矛盾的观点,都是错误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观点。而在现实生活中,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对人们仍然有着广泛的影响。如看问题办事情习惯于孤立地就事论事,看人看事一成不变,只看到眼前利益看不到长远利益,把自己成才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学校师长和机遇等外部条件上。

提问:在现实生活中,这两种发展观还有哪些表现?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提出下面的问题)

那么,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这两种不同的发展观到底有哪些分歧呢?请同学们在阅读教材第137页第2自然段至第138页第3自然段的基础上,自己归纳出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三个分歧,并着重思考和理解二者最根本的分歧是什么?

(可出示下列表格,在同学阅读的基础上,边提问,边归纳,边填写。)

分歧之一

分歧之二

分歧之三

根本分歧

唯物辩证法

形而上学

(可以引导同学自己设计表格归纳填写。表格也可如下设计填写。)

分歧的三个方面

基本观点

根本观点

根本分歧

1.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

2.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

3.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

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承认矛盾

形而上学

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否认矛盾

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板书)

1.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板书)

(2)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板书)

(3)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板书)

(4)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和最根本的分歧。(板书)

首先,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矛盾双方之间的联系。辩证法承认矛盾,就必然承认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主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相反,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也就必然否认事物的普遍联系,主张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

下载《哲学常识》第四课 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教案(共5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哲学常识》第四课 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教案(共5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