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氓》课文比兴手法分析案例
《氓》课文比兴手法分析案例
教学过程
1找出本诗中的比兴句子
提示:本诗是一首叙事诗,可以直接确定所有对事件的叙述都为赋,内容上要关注景物描写,看这些景物是否和叙事抒怀息息相关,非要不可。那些可要可不要的句子要留意,在文中显得突兀,造成一定的理解困难的景物描写更要特别留意。此外,每章的开头如果是景物描写,一般都会是兴。
2明确
A三四两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写桑叶鲜嫩,告戒斑鸠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女子不要与男子沉迷与爱请形成对照,诗意相连。
第四章前两句写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由“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此外,用桑叶由嫩绿到枯黄来喻人的逐渐衰老,人的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B试分析以下诗句
1)淇水汤汤,渐车帏裳
此句上句为“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一下由对生活的叙述转入对淇水的描写,十分突然,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这句诗具有兴的特点,汤汤淇水与“士贰其行”相对照,本身也含有隐喻,比喻感情的波澜。
2)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6
课文
解释商榷,课文解释为“反衬男子变化无常”,按照这样的解释,这一句可作为以下四句的起兴。如果从比这个角度分析,他本身具备反喻(本体不具备喻体的特点),强喻(本体的特点在程度上超出喻体)的特点。X
例1. 生活可不像你做衣服,做一件不合适,扔掉再重做。(蒋子龙《祝你们幸福》)
例2. 可是在中国,那是确无写处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鲁迅
《为了忘却的纪念》)
男子的行为不象淇水原隰有个限度,比它们还要反复无常。
此外,我们还可以为这句提供一种解释,即“女子认为自己的苦难生活应该有个尽头”,那么按照此种解释,兴的特点更为彰显,直接和“亦已焉哉”对应,比喻的特点也很明显。
3)找出关于淇水的三句诗
送子涉淇——淇水汤汤——淇则有岸
如果取我们提供的解释,那么正好对应了全文的“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淇水就是他们爱情婚姻生活的见证。
4)总结比兴手法
应该说诗经
在创作过程中,他是独立的使用比和兴的,只是后人在接受过程中,逐渐挖掘,感觉兴都可以作为喻体来理解,并且按照这样的理解,诗歌
本身更富诗味。于是我们就认可了比兴这个概念。如果要给比兴这种手法在我们现在的比喻分类中找一个相关位置,那就是倒喻。喻体在前,本体在后。
5)关于本诗的即景比兴
如果我们将“桑”与“淇”的诗句整和,就会发现诗中所选取的兴象都是主人公日常生活中常见景物,取身边景物作比兴材料,这不正是我们后代作品中常用的即景比兴吗?可以这样说,虽是春秋作品,但是诗中的比兴手法还是高度成熟的,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 6 / 6 / 6 / 6 / 6
第二篇:《离骚》比兴象征手法艺术特色
《离骚》比兴象征手法艺术特色
摘要:《离骚》是屈原倾注整个生命写作而成的伟大政治抒情诗篇, 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自叙性浪漫主义诗歌珍品。自《离骚》问世以来, 一直震古烁今, 以其闲深的思想力量和巨大的艺术力量拨动着亿万读者的心弦, 陶冶着亿万读者的灵魂, 成为哺育我们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情操的传统教材。《离骚》之所以历久不衰, 永远闪耀着不灭的光辉, 其根本原因在于它的爱国主义政治主题与积极浪漫主义艺术的完美结合, 而《离骚》积极浪漫主义艺术的特点之一则在比兴象征手法的大量运用,本文就这一方面作一些综合性论述。
关键词:《离骚》、比兴象征、广泛性、多样性、深刻性
运用的广泛性
《离骚》比兴象征艺术的第一个特征在于运用的广泛性。在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诗经》中, 比兴手法即已为众多的民间歌手所采用。然而, 将比较单纯的比兴手法发展为高超的比兴象征艺术, 更广泛地将其运用于艺术形象的塑造与政治主题的表达,使之呈现出丰繁复杂、异采多姿的面貌,则是诗人屈原的伟大创造。综观《离骚》, 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结论: 诗篇几乎以90 % 的篇幅大量地运用了比兴象征艺术。凡自然界的日月星辰、风云雷电, 神话传说中的蚝龙凤凰, 王母佚女, 古代的先王圣哲, 昏君侯臣, 楚地的香草异卉、恶草臭木, 无一不根据诗篇政治性主题的表达与诗人浩荡激情倾泻的需要, 被驱遣于作者的笔端, 构成为一条五光十色、异彩纷呈的比兴象征画廊。在作品中, 诗人既将比兴象征艺术运用于对现实世界的描摹, 又将比兴象征艺术运用于对未来道路的探索, 既以之写自然, 又以之写社会, 既以之写天地, 又以之写鬼神, 既以之写物, 又以之写人, 既以之写实, 又以之写虚。众所周知, 文学艺术的特质是形象。政治抒情诗的特质则是在激烈的现实政治斗争的旋涡中塑造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因此, 在《离骚》中, 诗人屈原集中笔力着重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 而为了使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 诗人便广泛运用了比兴象征艺术, 进行铺叙描写。假如说, 《诗经》的比兴手法还只是比兴艺术的朴素形态, 只是感物而发, 由彼及此, 或以彼喻此, 那么, 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的比兴艺术则比中有兴, 兴中有比, 合而为一, 寄托深远, 意在言外, 丰富多彩, 是它发展的高级形争态。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广泛地运用了比兴象征艺术, 以一系列彼此衔接的比兴象征形分象表现了作品的深广内容, 从而使全诗熠熠生辉, 令人目不暇接, 百读不倦!表达的多样性。
《离骚》的比兴象征艺术还具有表达方式多样性的特色。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指出《离骚》的比兴象征艺术大略有下列四种方式:以古比今(咏史)、以仙比俗(游汕)、以男女比君臣(艳情)、以物比人(咏物)。关于诗篇比兴象征艺术方式的多样性, 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异物同喻,诗人选取不同的喻体, 对本体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描摹形容。另一类是同物异喻,即喻体只有一个, 而本体各异。正由于诗人在比兴象征艺术的驾驭上做到了异物同喻, 同物异喻, 诗篇更显委婉有致, 摇曳多姿。反复诵读《离骚》, 我们会深深感到: 诗人列举古时尧舜盛世, 莱封乱世等历史事实,正是为了比之当今的楚国, 诗人描绘九天之上的广阔空间, 正是以之象征地上的楚朝廷。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 诗篇是在以男女关系比喻君臣关系, 以恋人之间的离合变化象征自己政治上的荣辱得失。这就近一步显示了作品比兴象征艺术灵活多样的特色。如作品前一部分对既往历史的回溯, 诗人将自我喻为女性形象, 作为女性的抒情主人公象征形象一直忽隐忽现, 贯串于这一部分的始终。而在后面对未来道路的探索中, 诗人立即调换笔法。诗人的自我印象由女性幻化为男性, 诗人变女求男为男求女, 以男求女喻己求贤,以及通过女性对爱情热烈追求的铺叙描写, 寄托了自己强烈的政治追求和崇高的政治理想。这样, 作为积极浪漫主义伟大诗篇的《离骚》也就具有更为迷人的艺术魅力了。
寓意的深刻性。
《离骚》的比兴象征艺术最可宝贵之处还在它寓意的深刻性。《离骚》的比兴象征艺术最宝贵之处还在它寓意的深刻性。首先, 如前所述, 诗篇以香草喻贤才, 以美人喻君王,以天上喻人间, 以古代喻当代, 这些固然没有离开“ 比、兴”; 而从整体来看, 诗人写到女媭规劝,陈辞重华, 于是自己朝发苍梧, 夕至县圃,使日神驾车, 令月神开路, 飞上了高空, 都叫不开天国大门;于是又令雷神驾云,请鸩鸟为媒, 去向古代的宓妃简狄求婚, 结果也未能成功,;于是又问卜于灵氛, 乞灵于巫咸, 在们的规劝下, 又驾八龙, 载云旗, 登昆仑, 涉流沙, 向着遥远的西海进发, 正在飞升之际, 却回头望见了下界的故乡„ „ 通过这一连串纷纭繁复的比兴象征的运用, 诗人构造了一个五彩缤纷的幻想世界, 并借此尽情宣泄了自己郁结于胸的满腔政治苦闷, 充分表达了自己倾注整个生命为之奋斗的政治理想, 吐露了自己为了实现这一崇高理想而拚死抗争的狄耿丹心, 寄托了自己缠绵徘侧的优国忧民的伟大襟怀。唯其如此, 我们说, 正是由于诗人广泛运用了比兴象征手法, 诗篇才深刻地表达了作为政治抒情诗的巨大主题。因此, 诗篇的比兴象征既有丰富的形象意义, 更有深刻的政治思想内涵和认识价值。
诗人屈原在广阔的历史背景和激烈的政治斗争旋涡中, 娴熟地运用了比兴象征艺术, 对战国后期楚国统治者的昏庸, 政治的黑暗, 人才的变质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楚国的反动势力进行了无情的抨击, 而对以自己为主导的楚国的进步革新势力则进行了热烈的讴歌。正因为诗篇通过比兴象征艺术的成功运用深刻地再现了当时楚国的政治生活, 反映了楚国社会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的某些本质方面, 因而诗篇才成为楚国社会生活的缩影, 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宏伟的政治抒情史诗!结语:比兴象征艺术, 作为屈原积极浪漫主义创作原则的主要表现手段, 从它出现以后, 象一泓清润的山泉, 一直滋润着我国古代文学与现代诗歌的沃土。诗人屈原在《离骚》等作品中驰骋奇特丰富的想象与联想, 大量运用比兴象征手法, 驱遣多姿多彩的比兴象征形象,。回顾既往, 探索未来, 追求光明, 抒写襟怀, 挞伐黑暗, 表现理想, 这种神奇橘怪,气象恢宏的积极浪慢主义表现手段,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诗歌领域中开辟了一片风光明丽的天地, 使我国丰饶的诗歌沃土色香四溢, 开放出了无数迷人眼目的奇花异卉!
第三篇:诗歌手法比兴赏析难点解析
一、什么叫“比”“兴”:
“比”“兴”是古代诗歌的常用技巧。对此,宋代朱熹有比较准确的解释。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常常连用。
二、教材中的“比”“兴”运用:
人教版中的古典诗歌,主要集中在高中语文第三册。我们就来看看其中的“比”“兴”句: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卫风·氓》)
在这里,既有“比”,也有“兴”。比单纯的“兴”或“比”更富于艺术魅力。诗人以桑叶来比喻弃妇由青春焕发到芳华己逝的转变。桑叶“沃若”与“黄陨”的对比,不仅暗示女主人公的容貌由青春而至衰老,而且象征了女主人公与“氓”的爱情由盛而衰。由鸠食桑葚引出女子对负心男子的沉迷,充满了沉痛和悲哀。
2、“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东南飞》)
在这里,诗人以孔雀向南飞去却不愿失偶分离来象征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恩爱依恋。既有“比”,也有“兴”,为全诗定下了一种缠绵悱恻的情调。
3、“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短歌行》)
这三处,单用“比”,以“朝露”喻人生易逝,以“明明如月”喻才德高盛,以山、海喻胸怀宽广,接纳人才越多越好。
4、“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锦瑟》)
这里以锦瑟起兴,追忆华年。商隐享年不足五十,故此借“五十弦”起兴,暗喻生平,引发以下“一弦一柱”之思忆。
三、“比”“兴”手法的妙处
比兴手法的运用,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第四篇:浅谈语文诗词中的比兴手法
浅谈古典诗歌中的比兴手法
什么是比兴?关于这个问题,从所能找到的资料中可以知道,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体现了古典诗歌在情感表达、意象选取、联想习惯和理性思辩等方面的特征。借用著名的文人朱熹所言:“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简而言之,就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是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从我们学过的诗词中,可以发现有些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兴,但是有些是通篇都采用该手法。而且,可以看出来古代诗歌大部分都有运用到比兴手法。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先秦时期的文学上就开始运用比兴手法了,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诗经》,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里面不乏多篇优秀的比兴作品,其中的《关雎》可称为比兴的典范。“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本诗通过兴句发端,以成双成对的雎鸠鸣叫,引出君子对淑女的倾心仰慕和热情追求,接下来再和关雎的行为进行类比,得到“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这样的佳句,充分表现了君子对淑女的赤诚相爱,使文章内容更加具体丰富。说到《关雎》,自然也少不了《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流从之,宛在水中央。”全诗三章都采用“兴”法起笔,用秋景秋色烘托主人公相思之情,失落之感。情景交融,委婉动人,将一个热恋者对所爱之人的苦苦追求,可望不可即的惆怅之情描写的淋漓尽致。不过当时的比兴都比较单纯,一般对象都来自于日常生活,但是随着诗词的不断发展,比兴的对象和手法也有了更加丰富的选择。
如同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不得不说,该词直接继承了楚辞香草美人寄托手法,善用比兴和典故,借男女之情来隐喻现实斗争。上片“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写暮春的景物,接着“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写惜春而怕春早却又落红无数,苦心留春却又留春不住,怨春不语却又拼命挽留的复杂情感,来寄托他对南宋王朝国事垂危的忧虑和痛心,“更能消”三字起笔,实际上意指南宋的政治形势。下片托古喻今,以陈皇后寂寞宫守,佳期难继,美人遭妒来暗示自己南渡以来屡遭朝廷冷落的遭遇,抒发报国无门,有志难伸的悲愤,以玉环飞燕预示小人的结局,同时也结合现实,以烟柳斜阳的凄迷景象,象征南宋王朝的昏庸腐朽,日落西山,岌岌可危的社会现实。下片悲愤之意绪与上片一脉相承,全诗看似婉约,实际上却极其哀怨沉痛,缠绵曲折。
似乎古时的诗人都极喜欢用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愤懑与忧愁,那些凄凄惨惨,冷冷清清的诗歌都被赋予了极为优美的词藻,他们借用各种意象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凄苦与悲伤。李清照的《武陵春》中,上片“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极言眼前景物不堪,心情之凄苦。下片的“闻道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进一步表现悲愁之深重。全诗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表现了她的故国之思。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比兴手法来表现悲愁之多。抽象的思维、情感在比兴的作用下变得更为微妙,主观之意作用于客观之物,赋予物拟人的特征,在形实情虚、情近旨远的融合中形成阔大的想象空间。
周邦彦的《兰陵王·柳》实际上是借咏柳来写离别,寄托作者官场失意与身世飘零的喟叹,上片紧扣题目,从柳树上说出别离,“隋堤上”三句,写垂柳送行之态,“登临”句逆接,“谁识”句落到自身,“长亭路”三句更见长久漂泊之苦。下片写别后情怀,正面抒发离恨。别浦,斜阳冉冉,开拓出绮丽悲壮的境界。全诗以叙事为主,叙事中抒情,构思工巧,措辞典雅,不仅层层铺叙,始终不懈,一笔到底,而且结构严谨,前后呼应。
不过也不是所有的诗歌都是这般壮志难酬,忧思难解。不少的诗词也通过相同的手法但是采用不同的意象来表现出一种较为乐观的情与心。
如古诗十九首的《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姣姣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何?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整首诗歌借天上的牛郎织女隔河相望而不能团聚的神话故事来抒写人间的男女相思离别之苦,想象丰富,风格独特,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而且通篇看上去并没有使用比兴,但是仔细品读整个全是比兴,用法十分巧妙。
苏轼的《定**》,“莫听穿竹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枝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平。”通过“竹枝芒鞋”等意向写出了作者在面对一切不幸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随遇而安,而下片的“也无风雨也无情”又可以看出作者的旷达不羁,享受现在生活,不悲秋伤春的情怀。这里运用的比兴手法,所体现出来的就是另外一种情怀,一种积极向上,乐观真诚的感情。
不得不说,从上述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骨子里的对于含蓄美的追求。正如我们所知,含蓄美的特征与中国诗歌的意象传统、思维传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古典诗歌重意象,常常以意象为媒介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抱负,将主观之意寄托于客观之象,使得感情的表露不那么直接,增添了诗歌的一种朦胧之感,同时也将意与景相结合,留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比兴手法在诗歌中发挥的作用恰恰给这种含蓄朦胧之美提供了一种渠道,让诗词作者将自己的情感隐藏在一些普通的事物之中,让品读他们作品的人自己去体会那种独特的情感与抱负。
比兴通常将物作为情的载体,让抽象的情感有了更具体的内容,使得读者对于此有更直接的感官。托物言情,是抽象的主观之情与具体的客观之物的交融。如同意像这个词语,是由“意”和“像”两者相组合而成的。客观物象的生命力是有限的,需要主体情感的加入。意象所包含的是诗人对于社会,对于自己情感的一种寄托和发展,它不仅仅是一个事物,更是一个载体,一个人内心的载体。那么,当诗歌变得形象可感的时候,它的情感也更容易表达出来。由于“比”“兴”在表达上的相似作用,在一般的作品中,两者基本上是连用的。比除了烘托、过渡的作用之外,还有比喻之意。比能够缩短事物间的距离,增强事物间的联系。古典诗歌借助比喻表情达意,比喻的本体和喻体距离较小,符合人们的习惯性思维,既使抽象的情感具体化,又不让诗歌流于生涩。
那些诗词歌赋经过了上百上千年的积淀在如今读来依旧充满着一种美的享受,让我们不由赞叹古人独特的智慧,各种手法与方式的运用,将普通的词藻串联成一篇篇优美的文章。对于比兴手法,我只能浅谈,这种博大精深的文化需要的是更加深入和仔细的探究,从而来挖掘其真正的内涵与价值。
第五篇:论诗经的比兴手法与朦胧诗艺术
论诗经的比兴手法与朦胧
诗艺术
2017-3-1
目录
论诗经的比兴手法与朦胧诗艺术...........................................................................................2 摘要:.......................................................................................................................................2 关键词:...................................................................................................................................2 1.诗经...................................................................................................................................2 1.1诗经简述........................................................................................................................2 1.2诗经中的表现手法........................................................................................................2 1.1.1赋............................................................................................................................2 1.1.2比............................................................................................................................3 1.1.3兴............................................................................................................................3 1.3“赋”“比”“兴”的运用.........................................................................................3 2 朦胧诗...................................................................................................................................4 2.1什么是朦胧诗................................................................................................................4 2.2 朦胧诗的艺术特征.......................................................................................................4 3 诗经与“朦胧诗”...............................................................................................................5 4 结语.......................................................................................................................................6 参考文献:...............................................................................................................................6
论诗经的比兴手法与朦胧诗艺术
摘要: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以现实主义的精神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社会生活,表现了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它大量地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获得了显著的艺术效果,对后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现代朦胧诗。
关键词:
诗经 朦胧诗 比兴手法 艺术特征
1.1.1诗经简述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以现实主义的精神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社会生活,表现了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它大量地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获得了显著的艺术效果,对后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现代朦胧诗。诗经
1.2诗经中的表现手法
“赋”“比”“兴”是我国传统的诗法,是形象思维在诗歌创作中的体现。1.1.1赋
直陈其事。赋是最基本的,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特点就是敷陈、直言,即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诗经中大多数文章都运用了这种手法。如:小雅中的采薇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不但写的形象鲜明,而且通过情景对称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1.1.2比
顾名思义上打比方,诗的特点是以彼物写此物,诗中所描写的事物并不是诗人真正要歌咏的对象,而是借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典型篇章便是《魏风硕鼠》中利用“硕鼠”形象深刻揭示了阶级寄生虫的本质。为什么不直接表达而要用比呢?运用比拟表达喜爱的事物,可以使它栩栩如生,给人亲切之感;用它表现丑恶的事物,可以使它原形毕露,给人厌恶之感。总体来说,《诗经》中运用“赋、比、兴”的手法是相当成功的。1.1.3兴
起兴,在一首诗的开头,或一章诗的开头。先让我们来看一首诗。《风雨》中运用兴的表现手法的句子是“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萧萧,鸡鸣胶胶;风雨如悔,鸡鸣不已。”为什么不直接说出要写的内容,而要先言他物呢?通过对《诗经》的研究,有些诗中的兴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例如,《风雨》写的是在傍晚时节,外面下班着小雨,刮着风,女主人公正在思念着自己的夫君,此时,听见了外面的鸡鸣声。烘托出女主人公的相思、愁怅之情。兴在这里就起到了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加深抒情女主人公的相思之情。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有些诗中的兴没有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与下文也没有什么联系。例如,《黄鸟》的“交交黄鸟,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如:《陈风月出》中“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等,使诗中人物更形象。
1.3“赋”“比”“兴”的运用
“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携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例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是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就像秦风的《晨风》,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云云,很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虽然就这实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时代悬隔才不可理解,但这种情况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现代的歌谣中,仍可看到这样的“兴”。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又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由于“兴”是这样一种微妙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后代喜欢诗歌的含蓄委婉韵致的诗人,对此也就特别有兴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陈出新,不一而足,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味道。朦胧诗
2.1什么是朦胧诗
朦胧诗是一种诗意的概念,它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等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又称新诗潮诗歌。由于它在艺术形式上具有更为普遍的象征性,带有朦胧性和模糊性,所以被称为朦胧诗。
2.2 朦胧诗的艺术特征
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的潮,在最初就呈现出不同于传统诗歌的审美特征。在诗作中大量存在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表达创作主体的内在情感,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艺术大量运用,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意的想象。
朦胧诗作为新诗潮的产物,有其独特的精神内涵。其精神表现在三个方面:揭露黑暗和社会批判,二是于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索意识和强烈的英雄主义精神,三是对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的特别关注。
“朦胧诗”改变了传统诗歌简单地描述“现实”的传统方式,将探索生命作为诗歌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说,“朦胧诗”的兴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茁壮成长。
受当时时代的影响,文学艺术在那个特殊的时期产生了十年的断层,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在经过长时间的“冰川”冻结后,灵感像决口的河堤,从冰缝里迸发出来,为“朦胧诗”提供了广阔诗意空间,朦胧诗人们于是纷纷将自己内心的情感用力的向世界抛出,用心中的感受去绘出一副关于内心情感的画卷。勇气泛滥于每个字间的情感、抛弃了古老的简单叙述的诗法,避免了诗歌描写现实生活的千篇一律,将现代诗歌的意象化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们对人生、社会、自我进行思考和感悟,他们通过运用特别的意向语言,为当时干旱已久的诗歌土地下了一场倾盆的大雨,让诗歌文学重新焕发了勃勃的生机。如顾城的《一代人》写到,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作者通过表现黑暗与光明这两种极端,将“黑夜”、“眼睛”、“光明”等实物名词加上定性的动词和形容词后形成了一组组语言表达简洁而潜台词又十分丰富的意象画面,并且把它们集中排列,就象电影的蒙太奇一样,尽管这些生活现象表面上看来互不相干,可在整体内涵上又如此的丰富和谐,让每个初读此诗的人都内心为之一颤。诗经与“朦胧诗”
“朦胧”(ambiguity,又译“模糊”、“晦涩”和“含混”等)是一个本体论范畴。其实朦胧诗的晦涩在当今是广受受争议的。个人看来,其实并不然。朦胧诗运用比兴手法,是借鉴诗经,并没有什么大不同,只要仔细的去考察这些意象代表的意思,整首诗歌每一个意象连贯起来读,其内涵自然明了。燕卜荪指出,“伟大的诗歌在描写具体的事物时,总是表达出一种普通的情感,总是吸引人们探索人类经验深入的奥妙,这种奥妙越是不可名状,其存在便越不可否认。”也就是说,优秀的诗作所表达的东西都是不可名状的,但是在这种模糊的范围中,总是会不经意间触动读者,这种情感的感觉用清晰明确的语言根本无法将其表达出来,只有用朦胧的语言,才能引导人们去触碰语言之外的那些东西。而诗经中的比兴手法,很多正是以朦胧去表现。
如《蒹葭》这首诗,作为诗经中运用“朦胧”的典型,全诗写得幽幽传神、烟水迷蒙,在朦胧的意象中,展示出一种神秘的美感。吟诗人的身份是朦胧的,我们甚至不能知道是男是女,其一切都只能任由读者去思考。“伊人”面目是模糊的,诗人通过对其高洁、可敬、可爱、令人心驰神往的美的描写,通过追求者那强烈、执着的感情的描写,或通过美丽幽幽的环境去烘托折射。“伊人”所在空间位置也十分模糊,“在水一方”,有国画式“大泼墨”写意的感觉,烟波朦胧,人在何方?“宛在”,更是不能确定的游移之词,诗人在河畔伫立翘首,心思穿透薄雾与芦苇,凝视水的“一方”伊人所居之地,给人以雾中花的感觉,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到底是诗人亲眼所观,还是“心见”都很难说,确乎难于实指而不可捉摸。至于这位追求者的感情、心态,作品也一字未提,我们说他(她)炽热的爱恋、执着的追求,追求无着的惆怅、失望等等,都是我们读者的感悟、分析,其实作品本身并未作清楚的交代,迷离仿佛,任读者自己去领悟。还有主题的多义性,也体现了该诗的朦胧美。
诗经中的“朦胧”,与当代朦胧诗的“朦胧”实属异曲同工之妙。而且,朦胧诗自古便有,朦胧诗也不是一种庞大的艺术潮流,如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那样,成为诗歌文学史上的主要背景。朦胧诗只是诗歌创作中的一种艺术样式。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据说,孔子编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孔子过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话虽夸张,但也立下了传统:文艺是传道的工具。诗歌在传统上是表达思想感情的,所不同的只在表现方式上。由于生活节奏日趋加快带来的心灵感受复杂化,由于哲学意识的全方位渗透,朦胧诗空间意指的文本结构开始复活。朦胧诗与诗经在思维结构上也有很多相似。朦胧诗摈弃了直白浅露的艺术表达而追求朦胧迷离、含蓄幽深之美。其意象化,扬弃具象化直述,以繁复意象传达心绪,意象的自由迭加,形成意象的多义性阐释;象征性,以可感知的具体事物来比拟或暗示不可感知的抽象事物,使诗歌的意象具有隐喻性而带来含蓄美;跳跃性,按照诗人情感的流向和想象的逻辑来安排时空秩序,造成诗歌结构的流动跳跃。正如诗经以比兴的手法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运用联想和想象,将实情实景与想象幻想结合在一起,用虚实互相生发的手法,借助意象的模糊性和朦胧性,这最终勾画出一幅即模糊又生动的画卷。结语
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语言的精华,是智慧的结晶,是思想的花朵,是人性之美的灵光,是人类最纯粹的精神家园。作为一种文字的存在形式,它有自己存在的意义,无论是几千年前的《诗经》或是当代“朦胧诗”。一个有意义的人生是需要不断熔铸质量,不断拓展境界的,而诗歌作为文学中表现意境最佳的方式正好具有丰富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作用。所以作为当代有为知识青年,我们应当主动去认识去理解诗歌,去体会“有美一人,清扬婉兮”的脱俗风采,去感受“琴瑟在御,岁月静好”的温馨美好,去思考“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的淡淡忧愁„„
参考文献:
[1] 周建忠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25-28页 [2] 袁愈译诗,唐莫尧注释:《诗经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1月。[3] 盛广智译注:《诗经三百首译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1月。[4] 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光明日报》1980年5月7日。
[5] 李幼奇.:《朦胧诗的意象化语体及其诗学价值》,中国文学研究,2004年。[6] 禹明华:《朦胧诗.中国当代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先驱》,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