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比兴手法在诗经和楚辞中的运用

时间:2019-05-13 12:15: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谈谈比兴手法在诗经和楚辞中的运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谈谈比兴手法在诗经和楚辞中的运用》。

第一篇:谈谈比兴手法在诗经和楚辞中的运用

谈谈比兴手法在诗经和楚辞中的运用

《诗经》中的“比”是比喻、比拟、类比,可以说是一种修辞方式。它是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有某些相似之处来打比方,使所描写的人物、事物更加形象生动,从而使作者表达的情感更为强烈充分。如《卫风.硕人》描写庄公夫人的美丽就连用了几个比喻来形容她的手、肤、齿、眉毛,使她的容貌更有可感性,更鲜明,更动人。再如《魏风.硕鼠》中将剥削者比喻为白吃粮食的大老鼠;《邶风.新台》把荒淫的卫庄公比作令人讨厌的癞蛤蟆,强烈地表现出人民对他的憎恶感情;《豳风.鸱鸮》中将摧残迫害自己的压迫者比喻为猫头鹰;《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刘勰指出《诗经》用“比”用得好的例子:故金锡以喻明德,珪璋以譬秀民,螟蛉以类教诲,蜩螗以写号呼,濣衣以拟心忧,卷席以方志周,凡斯切象,皆比兴也。

“兴”也常常称为“起兴”。它通常是先借别的事物或景象,用以引入所要描写和歌颂的事物。如《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先言”,是“他物”,与“所咏之词”“窈窕淑女”以下的内容是不同的事物,而“窈窕淑女”以下的内容是由“关关雎鸠”两句“引起”的,因此“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就是“兴”的表达方式。再如《周南.桃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是“兴”,引起“之子于归,宜其家室”;《秦风.黄鸟》的“交交黄鸟,止于棘”是“兴”,引起后面子车氏兄弟随秦穆公殉葬的内容;《阵风.泽陂》的“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是“兴”,引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秦风.蒹葭》以蒹葭和白露开始,看似写景,实则起兴,巧妙地渲染气氛,从而表达作者的追慕和思念之情。

而在《楚辞》中,比兴手法则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它变得更为丰富复杂,互相关联,且流动发展,具有象征意义且具有更强的艺术表现力。其中以《离骚》最为突出,如: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诸如思想的自修,人格的高尚,志行的芳洁,以及国家的治理,作者化抽象为具体,以人们熟悉的饮食、服饰、芳草、车马等表现;再者,作者以香草美人自喻,以众女妒美比群小嫉贤,以求媒比求通楚王的人,以婚约比君臣遇合;以驾车马比治理国家等等,使得情感具有更具体的附着和寄托,从而抒发了诗人内心丰富的思想感情。再如《哀郢》中诗人写到连鸟儿都爱故林,狐狸死了都朝着故山,更何况作为万物的灵长——人类,诗人以动物自喻,表达了自己永恒的爱国精神;《橘颂》中以橘树为题,赋予了它正直、坚定、高尚等人的品格和精神,作者借物喻己,表现身为楚国高级贵族的不同流俗、品格高尚、才能卓异,为独立南方的楚国辉煌历史而自豪。

由此看来,比兴手法在《诗经》和《楚辞》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它加强了古代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了古代诗歌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使我国古代诗歌有着无限的魅力。

但比兴手法就仅仅停留在古代的诗歌上面吗?可想而知,比兴手法没有停滞,它逐渐发展成为所谓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形成了中国古典诗歌“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艺术传统并且沿用至今,在后世生活中产生了重要影响。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谈谈我的感受。

第一,在写作中,以比兴手法精彩开头,先声夺人,引人关注。如:话题“忘记与铭记”有人写:忘记是春天里消逝的冰层,那么铭记就是灼灼其华的桃花;如果忘记是夏季里落英缤纷的桃瓣,那么铭记就是映日别样红的荷花;如果忘记是秋天里已无擎雨盖的荷花,那么铭记就是犹有傲霜枝的金菊;如果忘记是冬季里比西风更瘦的残菊,那么铭记就是傲雪独立、犹有暗香的雪梅!由此看来,我们在日常的写作中通过比兴增强文章的美感和深度。

第二,在现如今民歌和艺术歌曲的歌词中,采用比兴手法创作,清新、富有文学韵味。如:黄梅戏《天仙配》中: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再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歌中以事物做比入题,使形象性和感染力更强。我不得要说像这样的民歌中,运用比兴,可以使歌词音节和谐,更好地和音乐的旋律和节奏结合,做到声情并茂。那么像现在的流行歌曲,那些作词者也不妨汲取其精华,增强词的深度,让人觉得不是那么的庸俗。

第三,在中国画写意精神的阐释中,我们知道,比兴手法作为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手段,也就自然被画家运用到笔墨的精神赋予和意态之中了。所以说从图画的布白和局控中,我们便可以参悟到作者的性格特质和精神意蕴。像我们熟知的“梅兰竹菊”,它们已不是简单的植物了,而是被作者看作是四君子,被赋予了高尚的品质。

第四,在广告语的设计中,我们也会运用到比兴手法。

其实我们生活中运用比兴的例子不胜枚举,这就需要我们细心观察。我们之所以运用比兴手法,关键就在于运用比兴手法,我们可以增强事物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第二篇:诗经中的赋比兴

诗经中的爱情诗

《郑风·溱洧》便是极具代表性的一篇。诗写的是郑国阴历三月上旬己日男女聚会之事。阳春三月,大地回暖,艳阳高照,鲜花遍地,众多男女齐集溱水、洧水岸边临水祓禊,祈求美满婚姻。一对情侣手持香草,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感受着春天的气息,享受着爱情的甜蜜。他们边走边相互调笑,并互赠芍药以定情。

《邶风·静女》更是把当时青年男女在一起时的那种天真活泼、相互逗趣的情景写得活龙活现。一个故意逗惹,一个语带双关的凑趣,其开朗的性格,深厚的感情,愉快的情绪,跃然纸上。

《卫风·木瓜》带有明显的男女欢会色彩,一是互赠定情物,表示相互爱慕,一是邀歌对唱,借以表白心迹。

《周南·关雎》就是一首炽热感人的情歌。一位男子爱上了一位美丽的姑娘,醒时梦中不能忘怀,而又无法追求到。面对悠悠的河水,目迎水流中浮动的荇菜,姑娘美丽的身影时时闪现在眼前,这更增添了他的痛苦,以致出现了幻觉,仿佛和那个姑娘结成了情侣,共同享受着协谐欢乐的婚后生活。

《召南·摽有梅》是少女在采梅子时的动情歌唱,吐露出珍惜青春、渴求爱情的热切心声;

《郑风·褰裳》则是一首以性占有为唯一目的的情诗,女主人带着满足自己性欲的公开企图,简单而直接地要求心爱的男子和自己幽会。

《周南·汝坟》第一章代借枝来表示自己的性饥渴,公开表达“我要找寻配偶”的意图,表现的是《诗经》独有的高度人文关怀,率直大胆的内涵实则是对自己生命要求的尊重,是在追求自己生命性灵的完整。

《郑风·野有蔓草》叙写一对男女不期而遇的欢乐:原本是两个互不相识的人,只因气质和形象的吸引,自然地走到了一起。促成他们结合的因素单纯而直接,激励他们生命叠合的仅仅是对“有美”之“美”的情感直觉,一许“清扬婉兮”的惊心动魄的感觉,将对异性的渴望确证为生命对人性真谛的追求,在瓦解和荡散了一切世俗杂念的同时,也使此处的“邂逅”两性血肉关系化生为性灵的合一。

《卫风 淇奥》这首诗以一位女子的口吻,赞美了一个男子的容貌、才情、胸襟以及诙谐风趣,进而表达了对该男子的绵绵爱慕与不尽幽怀。

《邶风 静女》描写男女幽会: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一个男子在城之一隅等待情人,心情竟至急躁而搔首徘徊。情人既来,并以彤管、茅荑相赠,他珍惜玩摩,爱不释手,并不是这礼物有什么特别,而是因为美人所赠,主人公的感情表现得细腻真挚。虽然都是通过男子表现对于爱情的甜蜜与酸涩,但是也可以从侧面看出当时女子对于爱情同样是有着美好期盼的。

自由恋爱渐渐受到家庭等各方面的束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迫使许多人不能与心上人结为爱侣,其中失落与心酸,谁能道尽说完!

《郑风 将仲子》里的这位女主人公害怕的也正是这些礼教。“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对于仲子的爱和父母、诸兄及国人之言成为少女心中纠缠不清的矛盾,一边是自己所爱的人,另一边是自己的父母兄弟,怎么办呢?几多愁苦,几多矛盾,少女的心事又怎能说清呢?

《鄘风 柏舟》, “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这个女子如此顽强地追求婚姻爱情自由,宁肯以死殉情,呼母喊天的激烈情感,表现出她在爱情受到阻挠时的极端痛苦和要求自主婚姻的强烈愿望。从中也可以看出当时女性追求恋爱自由、自由婚姻的迫切愿望。

又很多诗细腻地描写出思念情人的忧郁苦闷心理。如《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诗中女子怀念远方的爱人,在采卷耳时心里想的都是他,以致采了许久那个箩筐都没填满。

又如《郑风 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这里面就含有对情人的埋怨与不满。还有《狡童》,“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情人不理会她,使她寝食难安。

《郑风 风雨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写的则是见到情人时的欣喜心情,可见思念之深之切!

《秦风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中写的是单相思,对于所爱的人,可望而不可即,几多愁苦,几多思念!

思念妻子或丈夫的诗也是情深意切,于朴实的语言中透露出那种深厚缠绵的感情。

《邶风 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一位出征在外的男子对自己心上人的日夜思念:他想起他们花前月下“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想起如今生离死别、天涯孤苦,岂能不泪眼朦胧、肝肠寸断?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卫风 伯兮》写了一位女子自从丈夫别后,无心梳洗,思念之心日日萦绕期间,苦不堪言。“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也许为国征战是英勇豪迈的,可是人生的天涯孤苦和生离死别,总是让有情的人们感到撕心裂肺的痛。

《诗经》中也有不少是祝贺新婚女子的,如《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首诗轻快活泼,诗人热情地赞美新娘,并祝她婚后生活幸福。

第三篇:论诗经的比兴手法与朦胧诗艺术

论诗经的比兴手法与朦胧

诗艺术

2017-3-1

目录

论诗经的比兴手法与朦胧诗艺术...........................................................................................2 摘要:.......................................................................................................................................2 关键词:...................................................................................................................................2 1.诗经...................................................................................................................................2 1.1诗经简述........................................................................................................................2 1.2诗经中的表现手法........................................................................................................2 1.1.1赋............................................................................................................................2 1.1.2比............................................................................................................................3 1.1.3兴............................................................................................................................3 1.3“赋”“比”“兴”的运用.........................................................................................3 2 朦胧诗...................................................................................................................................4 2.1什么是朦胧诗................................................................................................................4 2.2 朦胧诗的艺术特征.......................................................................................................4 3 诗经与“朦胧诗”...............................................................................................................5 4 结语.......................................................................................................................................6 参考文献:...............................................................................................................................6

论诗经的比兴手法与朦胧诗艺术

摘要: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以现实主义的精神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社会生活,表现了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它大量地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获得了显著的艺术效果,对后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现代朦胧诗。

关键词:

诗经 朦胧诗 比兴手法 艺术特征

1.1.1诗经简述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以现实主义的精神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社会生活,表现了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它大量地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获得了显著的艺术效果,对后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现代朦胧诗。诗经

1.2诗经中的表现手法

“赋”“比”“兴”是我国传统的诗法,是形象思维在诗歌创作中的体现。1.1.1赋

直陈其事。赋是最基本的,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特点就是敷陈、直言,即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诗经中大多数文章都运用了这种手法。如:小雅中的采薇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不但写的形象鲜明,而且通过情景对称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1.1.2比

顾名思义上打比方,诗的特点是以彼物写此物,诗中所描写的事物并不是诗人真正要歌咏的对象,而是借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典型篇章便是《魏风硕鼠》中利用“硕鼠”形象深刻揭示了阶级寄生虫的本质。为什么不直接表达而要用比呢?运用比拟表达喜爱的事物,可以使它栩栩如生,给人亲切之感;用它表现丑恶的事物,可以使它原形毕露,给人厌恶之感。总体来说,《诗经》中运用“赋、比、兴”的手法是相当成功的。1.1.3兴

起兴,在一首诗的开头,或一章诗的开头。先让我们来看一首诗。《风雨》中运用兴的表现手法的句子是“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萧萧,鸡鸣胶胶;风雨如悔,鸡鸣不已。”为什么不直接说出要写的内容,而要先言他物呢?通过对《诗经》的研究,有些诗中的兴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例如,《风雨》写的是在傍晚时节,外面下班着小雨,刮着风,女主人公正在思念着自己的夫君,此时,听见了外面的鸡鸣声。烘托出女主人公的相思、愁怅之情。兴在这里就起到了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加深抒情女主人公的相思之情。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有些诗中的兴没有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与下文也没有什么联系。例如,《黄鸟》的“交交黄鸟,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如:《陈风月出》中“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等,使诗中人物更形象。

1.3“赋”“比”“兴”的运用

“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携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例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是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就像秦风的《晨风》,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云云,很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虽然就这实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时代悬隔才不可理解,但这种情况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现代的歌谣中,仍可看到这样的“兴”。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又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由于“兴”是这样一种微妙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后代喜欢诗歌的含蓄委婉韵致的诗人,对此也就特别有兴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陈出新,不一而足,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味道。朦胧诗

2.1什么是朦胧诗

朦胧诗是一种诗意的概念,它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等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又称新诗潮诗歌。由于它在艺术形式上具有更为普遍的象征性,带有朦胧性和模糊性,所以被称为朦胧诗。

2.2 朦胧诗的艺术特征

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的潮,在最初就呈现出不同于传统诗歌的审美特征。在诗作中大量存在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表达创作主体的内在情感,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艺术大量运用,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意的想象。

朦胧诗作为新诗潮的产物,有其独特的精神内涵。其精神表现在三个方面:揭露黑暗和社会批判,二是于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索意识和强烈的英雄主义精神,三是对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的特别关注。

“朦胧诗”改变了传统诗歌简单地描述“现实”的传统方式,将探索生命作为诗歌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说,“朦胧诗”的兴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茁壮成长。

受当时时代的影响,文学艺术在那个特殊的时期产生了十年的断层,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在经过长时间的“冰川”冻结后,灵感像决口的河堤,从冰缝里迸发出来,为“朦胧诗”提供了广阔诗意空间,朦胧诗人们于是纷纷将自己内心的情感用力的向世界抛出,用心中的感受去绘出一副关于内心情感的画卷。勇气泛滥于每个字间的情感、抛弃了古老的简单叙述的诗法,避免了诗歌描写现实生活的千篇一律,将现代诗歌的意象化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们对人生、社会、自我进行思考和感悟,他们通过运用特别的意向语言,为当时干旱已久的诗歌土地下了一场倾盆的大雨,让诗歌文学重新焕发了勃勃的生机。如顾城的《一代人》写到,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作者通过表现黑暗与光明这两种极端,将“黑夜”、“眼睛”、“光明”等实物名词加上定性的动词和形容词后形成了一组组语言表达简洁而潜台词又十分丰富的意象画面,并且把它们集中排列,就象电影的蒙太奇一样,尽管这些生活现象表面上看来互不相干,可在整体内涵上又如此的丰富和谐,让每个初读此诗的人都内心为之一颤。诗经与“朦胧诗”

“朦胧”(ambiguity,又译“模糊”、“晦涩”和“含混”等)是一个本体论范畴。其实朦胧诗的晦涩在当今是广受受争议的。个人看来,其实并不然。朦胧诗运用比兴手法,是借鉴诗经,并没有什么大不同,只要仔细的去考察这些意象代表的意思,整首诗歌每一个意象连贯起来读,其内涵自然明了。燕卜荪指出,“伟大的诗歌在描写具体的事物时,总是表达出一种普通的情感,总是吸引人们探索人类经验深入的奥妙,这种奥妙越是不可名状,其存在便越不可否认。”也就是说,优秀的诗作所表达的东西都是不可名状的,但是在这种模糊的范围中,总是会不经意间触动读者,这种情感的感觉用清晰明确的语言根本无法将其表达出来,只有用朦胧的语言,才能引导人们去触碰语言之外的那些东西。而诗经中的比兴手法,很多正是以朦胧去表现。

如《蒹葭》这首诗,作为诗经中运用“朦胧”的典型,全诗写得幽幽传神、烟水迷蒙,在朦胧的意象中,展示出一种神秘的美感。吟诗人的身份是朦胧的,我们甚至不能知道是男是女,其一切都只能任由读者去思考。“伊人”面目是模糊的,诗人通过对其高洁、可敬、可爱、令人心驰神往的美的描写,通过追求者那强烈、执着的感情的描写,或通过美丽幽幽的环境去烘托折射。“伊人”所在空间位置也十分模糊,“在水一方”,有国画式“大泼墨”写意的感觉,烟波朦胧,人在何方?“宛在”,更是不能确定的游移之词,诗人在河畔伫立翘首,心思穿透薄雾与芦苇,凝视水的“一方”伊人所居之地,给人以雾中花的感觉,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到底是诗人亲眼所观,还是“心见”都很难说,确乎难于实指而不可捉摸。至于这位追求者的感情、心态,作品也一字未提,我们说他(她)炽热的爱恋、执着的追求,追求无着的惆怅、失望等等,都是我们读者的感悟、分析,其实作品本身并未作清楚的交代,迷离仿佛,任读者自己去领悟。还有主题的多义性,也体现了该诗的朦胧美。

诗经中的“朦胧”,与当代朦胧诗的“朦胧”实属异曲同工之妙。而且,朦胧诗自古便有,朦胧诗也不是一种庞大的艺术潮流,如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那样,成为诗歌文学史上的主要背景。朦胧诗只是诗歌创作中的一种艺术样式。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据说,孔子编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孔子过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话虽夸张,但也立下了传统:文艺是传道的工具。诗歌在传统上是表达思想感情的,所不同的只在表现方式上。由于生活节奏日趋加快带来的心灵感受复杂化,由于哲学意识的全方位渗透,朦胧诗空间意指的文本结构开始复活。朦胧诗与诗经在思维结构上也有很多相似。朦胧诗摈弃了直白浅露的艺术表达而追求朦胧迷离、含蓄幽深之美。其意象化,扬弃具象化直述,以繁复意象传达心绪,意象的自由迭加,形成意象的多义性阐释;象征性,以可感知的具体事物来比拟或暗示不可感知的抽象事物,使诗歌的意象具有隐喻性而带来含蓄美;跳跃性,按照诗人情感的流向和想象的逻辑来安排时空秩序,造成诗歌结构的流动跳跃。正如诗经以比兴的手法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运用联想和想象,将实情实景与想象幻想结合在一起,用虚实互相生发的手法,借助意象的模糊性和朦胧性,这最终勾画出一幅即模糊又生动的画卷。结语

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语言的精华,是智慧的结晶,是思想的花朵,是人性之美的灵光,是人类最纯粹的精神家园。作为一种文字的存在形式,它有自己存在的意义,无论是几千年前的《诗经》或是当代“朦胧诗”。一个有意义的人生是需要不断熔铸质量,不断拓展境界的,而诗歌作为文学中表现意境最佳的方式正好具有丰富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作用。所以作为当代有为知识青年,我们应当主动去认识去理解诗歌,去体会“有美一人,清扬婉兮”的脱俗风采,去感受“琴瑟在御,岁月静好”的温馨美好,去思考“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的淡淡忧愁„„

参考文献:

[1] 周建忠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25-28页 [2] 袁愈译诗,唐莫尧注释:《诗经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1月。[3] 盛广智译注:《诗经三百首译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1月。[4] 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光明日报》1980年5月7日。

[5] 李幼奇.:《朦胧诗的意象化语体及其诗学价值》,中国文学研究,2004年。[6] 禹明华:《朦胧诗.中国当代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先驱》,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7年9月。

第四篇:浅谈语文诗词中的比兴手法

浅谈古典诗歌中的比兴手法

什么是比兴?关于这个问题,从所能找到的资料中可以知道,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体现了古典诗歌在情感表达、意象选取、联想习惯和理性思辩等方面的特征。借用著名的文人朱熹所言:“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简而言之,就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是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从我们学过的诗词中,可以发现有些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兴,但是有些是通篇都采用该手法。而且,可以看出来古代诗歌大部分都有运用到比兴手法。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先秦时期的文学上就开始运用比兴手法了,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诗经》,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里面不乏多篇优秀的比兴作品,其中的《关雎》可称为比兴的典范。“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本诗通过兴句发端,以成双成对的雎鸠鸣叫,引出君子对淑女的倾心仰慕和热情追求,接下来再和关雎的行为进行类比,得到“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这样的佳句,充分表现了君子对淑女的赤诚相爱,使文章内容更加具体丰富。说到《关雎》,自然也少不了《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流从之,宛在水中央。”全诗三章都采用“兴”法起笔,用秋景秋色烘托主人公相思之情,失落之感。情景交融,委婉动人,将一个热恋者对所爱之人的苦苦追求,可望不可即的惆怅之情描写的淋漓尽致。不过当时的比兴都比较单纯,一般对象都来自于日常生活,但是随着诗词的不断发展,比兴的对象和手法也有了更加丰富的选择。

如同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不得不说,该词直接继承了楚辞香草美人寄托手法,善用比兴和典故,借男女之情来隐喻现实斗争。上片“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写暮春的景物,接着“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写惜春而怕春早却又落红无数,苦心留春却又留春不住,怨春不语却又拼命挽留的复杂情感,来寄托他对南宋王朝国事垂危的忧虑和痛心,“更能消”三字起笔,实际上意指南宋的政治形势。下片托古喻今,以陈皇后寂寞宫守,佳期难继,美人遭妒来暗示自己南渡以来屡遭朝廷冷落的遭遇,抒发报国无门,有志难伸的悲愤,以玉环飞燕预示小人的结局,同时也结合现实,以烟柳斜阳的凄迷景象,象征南宋王朝的昏庸腐朽,日落西山,岌岌可危的社会现实。下片悲愤之意绪与上片一脉相承,全诗看似婉约,实际上却极其哀怨沉痛,缠绵曲折。

似乎古时的诗人都极喜欢用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愤懑与忧愁,那些凄凄惨惨,冷冷清清的诗歌都被赋予了极为优美的词藻,他们借用各种意象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凄苦与悲伤。李清照的《武陵春》中,上片“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极言眼前景物不堪,心情之凄苦。下片的“闻道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进一步表现悲愁之深重。全诗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表现了她的故国之思。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比兴手法来表现悲愁之多。抽象的思维、情感在比兴的作用下变得更为微妙,主观之意作用于客观之物,赋予物拟人的特征,在形实情虚、情近旨远的融合中形成阔大的想象空间。

周邦彦的《兰陵王·柳》实际上是借咏柳来写离别,寄托作者官场失意与身世飘零的喟叹,上片紧扣题目,从柳树上说出别离,“隋堤上”三句,写垂柳送行之态,“登临”句逆接,“谁识”句落到自身,“长亭路”三句更见长久漂泊之苦。下片写别后情怀,正面抒发离恨。别浦,斜阳冉冉,开拓出绮丽悲壮的境界。全诗以叙事为主,叙事中抒情,构思工巧,措辞典雅,不仅层层铺叙,始终不懈,一笔到底,而且结构严谨,前后呼应。

不过也不是所有的诗歌都是这般壮志难酬,忧思难解。不少的诗词也通过相同的手法但是采用不同的意象来表现出一种较为乐观的情与心。

如古诗十九首的《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姣姣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何?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整首诗歌借天上的牛郎织女隔河相望而不能团聚的神话故事来抒写人间的男女相思离别之苦,想象丰富,风格独特,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而且通篇看上去并没有使用比兴,但是仔细品读整个全是比兴,用法十分巧妙。

苏轼的《定**》,“莫听穿竹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枝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平。”通过“竹枝芒鞋”等意向写出了作者在面对一切不幸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随遇而安,而下片的“也无风雨也无情”又可以看出作者的旷达不羁,享受现在生活,不悲秋伤春的情怀。这里运用的比兴手法,所体现出来的就是另外一种情怀,一种积极向上,乐观真诚的感情。

不得不说,从上述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骨子里的对于含蓄美的追求。正如我们所知,含蓄美的特征与中国诗歌的意象传统、思维传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古典诗歌重意象,常常以意象为媒介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抱负,将主观之意寄托于客观之象,使得感情的表露不那么直接,增添了诗歌的一种朦胧之感,同时也将意与景相结合,留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比兴手法在诗歌中发挥的作用恰恰给这种含蓄朦胧之美提供了一种渠道,让诗词作者将自己的情感隐藏在一些普通的事物之中,让品读他们作品的人自己去体会那种独特的情感与抱负。

比兴通常将物作为情的载体,让抽象的情感有了更具体的内容,使得读者对于此有更直接的感官。托物言情,是抽象的主观之情与具体的客观之物的交融。如同意像这个词语,是由“意”和“像”两者相组合而成的。客观物象的生命力是有限的,需要主体情感的加入。意象所包含的是诗人对于社会,对于自己情感的一种寄托和发展,它不仅仅是一个事物,更是一个载体,一个人内心的载体。那么,当诗歌变得形象可感的时候,它的情感也更容易表达出来。由于“比”“兴”在表达上的相似作用,在一般的作品中,两者基本上是连用的。比除了烘托、过渡的作用之外,还有比喻之意。比能够缩短事物间的距离,增强事物间的联系。古典诗歌借助比喻表情达意,比喻的本体和喻体距离较小,符合人们的习惯性思维,既使抽象的情感具体化,又不让诗歌流于生涩。

那些诗词歌赋经过了上百上千年的积淀在如今读来依旧充满着一种美的享受,让我们不由赞叹古人独特的智慧,各种手法与方式的运用,将普通的词藻串联成一篇篇优美的文章。对于比兴手法,我只能浅谈,这种博大精深的文化需要的是更加深入和仔细的探究,从而来挖掘其真正的内涵与价值。

第五篇:藏在诗经楚辞中的唯美名字

150个唯美名字,或许你的名字就在其中。

林徽因、梁思成、琼瑶、屠呦呦、疏影.....这些好听的名字都是出自诗经,除了这些,还有下面150个有内涵、有意境的好名字都是来自唯美的《诗经》《楚辞》,说不定你的名字就在其中。

1、琼瑶

《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桃木,报之以琼瑶”。琼瑶,美玉。

2、徽因

《诗经•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思南”。徽音,美誉。后因被误认为当时作家林徽音,因此改名徽因。

3、呦呦

《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4、思成

《诗经•商颂•那》:“汤孙奏假,绥我思成”。成,成就之意。

5、蓁蓁

《周南•桃夭》:“桃之夭夭,其叶蓁蓁”。蓁蓁,茂盛貌。、燕飞

《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7、淑慎

《邶风•燕燕》:“终温且惠,淑慎其身”。淑慎,和善谨慎。如台湾有艺人名萧淑慎。

8、惠然

《邶风•终风》:“终风且霾,惠然肯来”。惠然,顺从貌。

9、静姝

《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娴静美丽的意思。

10、炜彤

《邶风•静女》:“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彤:红色。炜:光彩。

11、洵美

《邶风•静女》:“自牧归荑,洵美且异”。洵美就是很美的意思。

12、燕婉

《邶风•新台》:“燕婉之求”。燕婉:安静和顺,也指如意郎君。

13、如云

14、灵雨

《鄘风•定之方中》:“灵雨既零”。灵雨:及时雨。

15、芃芃

《鄘风•载驰》:“我行其野,芃芃其麦”。芃芃:草木茂盛貌。

16、绿竹

《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青青”。

17、琇莹

《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充耳琇莹”。琇:宝石。莹:光亮透明。

18、巧倩

《卫风•硕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19、佩玉

《卫风•竹竿》:“巧笑之瑳,佩玉之傩”。20、琼琚

《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21、陶陶

《王风•君子阳阳》:“君子陶陶”。陶陶:快乐貌。

22、佩玖

《王风•丘中有麻》:“彼留之子,诒我佩玖”。佩玖:佩戴用的美玉。

23、静好

《郑风•女曰鸡鸣》:“琴瑟在御,莫不静好”。静好:安静美好。

24、德音

《郑风•有女同车》:“彼美孟姜,德音不忘”。德音:美好品德。、子佩

《郑风•子衿》:“青青子佩,悠悠我思”。子佩和子衿在这里都指对方的衣饰(从而代指对方)。

26、零露

《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零露:零落的露水。

27、婉如

《郑风•野有蔓草》:“有美一人,清扬婉兮•婉如清扬”。婉:美丽。

28、琼华

《齐风•著》:“尚之以琼华乎而”。下文“琼莹”、“琼英”,均形容美玉。

29、美清

《齐风•猗嗟》:“猗嗟名兮,美目清兮”,赞美眼睛美丽清亮。30、如英

《魏风•汾沮洳》:“美如英”,下文还有“美如玉”。如花似玉貌。

31、清猗

《魏风•伐檀》:“河水清且涟猗”。

32、素衣

33、菁菁

《唐风•杕杜》:“有杕之杜,其叶箐箐”。菁菁:草木茂盛。

34、采苓

《唐风•采苓》:“采苓采苓,首阳之巅。

35、文茵

《秦风•小戎》:“文茵畅毂,驾我骐馵”。文茵:车中的虎皮坐褥。这个词外柔内刚!

36、湄

单名一个“湄”字,取自《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37、渥丹

《秦风•终南》:“颜如渥丹,其君也哉”。渥丹:色泽红润貌。

38、美淑

《陈风•东门之池》:“彼美淑姬,可与晤歌”。

39、舒窈

《陈风•月出》:“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舒:舒缓轻盈貌;窈纠(jiǎo)其实是连在一起的,体态窈窕貌。40、楚楚

《曹风•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楚楚:鲜明貌。、如雪

《曹风•蜉蝣》:“蜉蝣掘阅,麻衣如雪”。

42、荟蔚

《曹风•候人》:“荟兮蔚兮,南山朝隮”。荟蔚:云雾弥漫貌。

43、翕(xī)

单名一个“翕”字,取自《小雅•鹿鸣之什•常棣》:“兄弟既翕,和乐且湛”。翕:和顺。

44、依依

《鹿鸣之什•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依依:柳枝随风飘摇。

45、霏霏

《鹿鸣之什•采薇》:“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后文还有:“雨雪雰雰”)。霏霏:雪花纷飞貌。

46、燕绥

《南有嘉鱼之什•南有嘉鱼》:“君子有酒,嘉宾式燕绥之”。燕:即“宴”,这里指宴请,描述席间的景象;绥:安宁。

47、令仪

“岂弟君子,莫不令仪”。令仪:优雅的风度。闻天。《鸿雁之什•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48、金玉

《鸿雁之什•白驹》:“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金玉:比喻珍贵和美好。这里用作动词,指珍惜。

49、攸宁

《鸿雁之什•斯干》:“君子攸宁”。50、骏德

《节南山之什•雨无正》:“浩浩昊天,不骏其德”,骏德:犹言美好的品德。

51、翰飞

《节南山之什•小宛》:“宛彼鸣鸠,翰飞戾天”。翰飞:高飞。、嘉卉

《谷风之什•四月》:“山有嘉卉,侯栗侯梅”。嘉卉:美丽的草木。

53、雅南

《谷风之什•鼓钟》:“以雅以南,以龠不僭”。雅和南均指音乐,且相当于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里演奏的那种高雅音乐。

54、苾芬

《谷风之什•楚茨》:“苾芬孝祀,神嗜饮食”。苾芬:芬芳。

55、思柔

《甫田之什•桑扈》:“兕觥其觩,旨酒思柔”。柔指柔和。形容美酒温和。

56、英英

《鱼藻之什•白华》:“英英白云,露彼菅茅”。英英:轻盈明亮貌。

57、维桢

《大雅•文王之什•文王》:“王国克生,维周之桢”,维:维系;桢:支柱,栋梁。后文《周颂•维清》中还有“维周之祯”,祯是吉祥的意思。

58、缉熙

《文王之什•文王》:“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缉熙:光明。

59、鹰扬

“维师尚父,时维鹰扬”。鹰扬:犹言鹰之飞扬,威武貌。60、玉瓒

《文王之什•旱麓》:“瑟彼玉瓒,黄流在中”,玉瓒:天子祭祀时用的酒器。61、思齐

《文王之什•思齐》:“思齐大任,文王之母”。“齐”字其实读“zhāi”,通“斋”,端庄貌。62、静嘉

《生民之什•既醉》:“其告维何•笾豆静嘉”。静嘉:洁净美好。63、清馨

《生民之什•凫鹥》:“尔酒既清,尔肴既馨”。64、柔嘉

《荡之什•抑》:“敬尔威仪,无不柔嘉”。柔嘉:柔和美善。65、柔惠

《荡之什•崧高》:“申伯之德,柔惠且直”。柔惠:柔和仁惠。66、懿德

《荡之什•烝民》:“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懿德:美德。、穆清

《荡之什•烝民》:“吉甫作诵,穆如清风”。穆清指清和之气。68、哲成

《荡之什•瞻卬》:“哲夫成城”。69、秉文

《周颂•清庙》:“济济多士,秉文之德”。70、德纯

《周颂•维天之命》:“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德纯:品德纯正。

71、骏惠

意。72、振鹭

《周颂•振鹭》:”振鹭于飞,于彼西雍”。振鹭:振翅高飞的白鹭。73、和铃

《周颂•载见》:“龙旂阳阳,和铃央央”。74、馨宁

《周颂•载芟》:“有椒其馨,胡考之宁”。馨:馨香;宁:安宁。75、纯熙

《周颂•酌》:“时纯熙矣,是用大介”。纯:大。熙:光明。76、其琛

《鲁颂•泮水》:“憬彼淮夷,来献其琛”。琛:珍宝。如外交部原部长钱其琛。77、伯庸

《离骚》:“朕皇考曰伯庸”。如作家马伯庸。78、正则

《离骚》:“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正则:公正而有法则。、修能

《离骚》:“又重之以修能”。修能:即美好的外表仪形。一释为很强的才干和能力。80、骐、骥

《离骚》:“乘骐骥以驰骋兮”。骐骥:骏马。81、峻茂

《离骚》:“冀枝叶之峻茂兮”。峻茂:犹繁茂。82、信芳

《离骚》:“苟余情其信芳”。如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83、圣哲

《离骚》:“夫维圣哲以茂行兮”。圣哲:具有超人的道德才智的人。茂行:德行充盛。84、曼路

《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85、望舒

《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望舒:神话中为月驾车的神。如写《雨巷》的诗人戴望舒。、陆离

《离骚》:“斑陆离其上下”。陆离:光辉灿烂的样子。87、珵美

《离骚》:“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岂珵美之能当”。珵:美玉。88、云旗

《离骚》:“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云旗:绘有云霓的旗帜。89、辰良

《九歌•东皇太一》:“吉日兮辰良”。“辰良”系“良辰”之倒文,指好时光。90、璆鸣

《九歌•东皇太一》:“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璆:美玉。91、安歌

《九歌•东皇太一》:“疏缓节兮安歌”。安歌:神态安详地唱歌。92、浩倡

《九歌•东皇太一》:“陈竽瑟兮浩倡”。“浩倡”又作“浩唱”,和上句“安歌”相对应。取名时可改为“浩昌”。

93、乐康

《九歌•东皇太一》:“君欣欣兮乐康”。乐康:安乐貌。94、齐光

《九歌•云中君》:“与日月兮齐光”。有点“曌”字的感觉呢。95、宜修

《九歌•湘君》:“美要眇兮宜修”。宜修:修饰得宜,恰到好处。《甄嬛传》里的皇后名字。96、扬灵(扬舲)

97、飞龙

《九歌•湘君》:“飞龙兮翩翩”。飞龙:此处指龙船。《易经•乾卦》中的“飞龙在天”,更有气势些。98、杜若

《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杜若:香草名,又名山姜,古人谓服之“令人不忘”。上下文中还有“杜衡”,亦香草名。99、扬波

《九歌•少司命》:“冲风至兮水扬波”。扬波此处指掀起波浪。但在有的语境中也比喻**。100、既明

《九歌•东君》:“夜皎皎兮既明”。既明:天色明亮。101、翾飞

《九歌•东君》:“翾飞兮翠曾,展诗兮会舞”。翾(音宣)飞:飞翔。102、青云

《九歌•东君》:“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103、飞扬

104、诚勇

《九歌•国殇》:“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诚勇:内心勇敢。105、坚志

《九章•惜诵》:“欲横奔而失路兮,坚志而不忍”。坚志:意志坚定。106、宝璐

《九章•涉江》:“被明月兮珮宝璐”。宝璐:美玉。107、承宇

《九章•涉江》:“云霏霏而承宇”。承宇:指山中云气旺盛而与屋檐相承接。108、怀信

《九章•涉江》:“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怀信:怀抱忠贞诚信之心。109、怀瑾

《九章•怀沙》:“怀瑾握瑜兮”。如国学大师南怀瑾。

110、嘉树

《九章•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嘉树:美好的树木。111、秉德

112、淑离

《九章•橘颂》:“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淑离:鲜明美好的样子。113、翼遥

《九章•悲回风》:“翼遥遥其左右”。翼:飞动;遥遥:摇摆。114、休德

《远游》:“贵真人之休德兮”。休德:美德。115、辰星

《远游》:“奇傅说之托辰星兮”。辰星:星宿名。116、淑尤

《远游》:“绝氛埃而淑尤兮”。淑尤:到达奇异的境界。117、耀灵

《远游》:“耀灵晔而西征”。耀灵:太阳的别称,亦喻指帝王。118、凯风

《远游》:“顺凯风以从游兮”。凯风:和暖的风,指南风。119、琬琰

120、冬荣

《远游》:“丽桂树之冬荣”。冬荣:指桂树经冬不凋。

121、博衍

《远游》:“音乐博衍无终极兮”。博衍:这里形容乐声拨打广远、舒展绵延的样子。122、自清

《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如:朱自清。123、昂驹

《卜居》:“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昂昂:器宇轩昂。124、绎心(怿心)

125、高翔

《九辩》:“将去君而高翔”。三国蜀的一员武将和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都叫高翔。126、怀德

《九辩》:“鸟兽犹知怀德兮”。怀德:怀恩报德。127、显荣

《九辩》:“处浊世而显荣兮”。显荣:显赫荣耀。128、晏晏

《九辩》:“被荷禂之晏晏兮”。晏晏:漂亮轻柔的样子。129、幼清

《招魂》:“朕幼清以廉洁兮”。130、盛德

《招魂》:“主此盛德兮”。盛德:充实、充盛的德行。131、嫮

《大招》:“嫮目宜笑”。嫮(音护):美好,这里用来形容眼睛。132、振理

133、慈仁

《七谏•沉江》:“尧舜圣而慈仁兮”。慈仁:善良仁爱。134、贤俊

《七谏•沉江》:“贤俊慕而自附兮”。贤俊:贤能杰出之人才。135、逾明

《七谏•沉江》:“叔齐久而逾明”。逾明:历久而名声日益显著。136、舒志

《七谏•怨世》:“遭周文而舒志”。舒志:舒展志向,发挥才能。137、凌恒

《七谏•自悲》:“凌恒山其若陋兮”。138、诚贞

《七谏•自悲》:“哀居者之诚贞”。诚贞:忠诚正直。139、景云

《七谏•谬谏》:“龙举而景云往”。景云:浓厚而有光亮的云。140、淑清

141、嘉月

《九怀•危俊》:“陶嘉月兮总驾”。陶:喜乐;嘉:美好;嘉月:吉日良辰。142、庆云

《九怀•思忠》:“枉车登兮庆云”。庆云:祥瑞之气,这里比喻尊贵显赫的地位。143、鸿永

《九叹•逢纷》:“鸿永路有嘉名”。鸿永路:前途远大。、扬采

《九叹•逢纷》:“垂文扬采,遗将来兮”。垂文:流传文章;扬采:与“垂文”互文见义,张扬文采。145、妙仪

《九叹•远逝》:“承皇考之妙仪”。妙仪:美好的法则,高妙的法度。146、菀青

《九叹•忧苦》:“菀彼青青”。此处菀读作yù。147、嘉志

《九叹•愍命》:“昔皇考之嘉志兮”。嘉志:美好的志向。148、昭华

《九思•疾世》:“抱昭华兮宝璋”。昭华:美玉名。宝璋:宝玉。149、俊彦

《九思•伤时》:“览往昔兮俊彦”。俊彦:杰出之士,贤才。150、清和

《九思•伤时》:“声噭誂兮清和”。清和:清美和谐。

上面有你的名字吗?这些名字你听过几个?好多名字都在电视剧、小说中出现过。除了这些你还知道哪些名字是取自古诗词,可以在下面留言分享。

下载谈谈比兴手法在诗经和楚辞中的运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谈谈比兴手法在诗经和楚辞中的运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诗经楚辞中寓意美好的名字

    《诗经》《楚辞》中寓意美好的名字 名字是一个人相伴一生的“符号”,也包含了父母对于孩子的爱与期望。虽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的普及,现在绝大多数的家长都是读书识字......

    浅谈夸张手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夸张手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情感的前提,也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视野、积极进行思维的主要推动力。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

    谈谈点检在设备管理中的运用

    谈谈点检在设备管理中的运用 1.1现代化设备的特点 现代化企业是运用机器和机器体系进行生产的,机器设备在生产活动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由于机器设备直接完成了产品的生产过程,......

    谈对照手法在考研写作中的运用

    谈对照手法在考研写作中的运用 修辞格不是一个语法概念,而是文字处理的手法,指为增强表达效果而使用的一些修饰手法。在备考考研英语写作时,考生多注重复习语法和单词,对修辞格......

    专题片拍摄手法在时政新闻中的运用

    专题片拍摄手法在时政新闻中的运用 电视专题片向来是高品质电视文化的代表,无论是政论片、新闻专题片、文艺专题片还是文献纪录片,往往具有一流的选题、高水准的拍摄剪辑、......

    散文创作中的“陌生化”手法及运用

    散文创作中的“陌生化”手法及运用 【 散文创作中的“陌生化”手法及运用】(创作谈) 文体写作理论知识应由定义出发,定义中的要素可以衍生出写作的各种要求和方法但是,不论诗歌,......

    汪曾祺《受戒》中陌生化手法的运用

    汪曾祺《受戒》中陌生化手法的运用 字数:3407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2年6期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当页正文 【摘要】“陌生化”理论是由俄国文论家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是俄......

    浅析《红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合集5篇]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 2017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 者 学 院、专 业 班 级 指导教师(职称) 论 文 字 数 论文完成时间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一、论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