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专题片拍摄手法在时政新闻中的运用
专题片拍摄手法在时政新闻中的运用
电视专题片向来是高品质电视文化的代表,无论是政论片、新闻专题片、文艺专题片还是文献纪录片,往往具有一流的选题、高水准的拍摄剪辑、优美的解说词和配乐等属性。
时政新闻是媒体对时事政治领域题材的新闻报道,以领导人的内外事活动、会议等组成,在当下主流媒体的新闻节目里占有很大的篇幅。时政报道担负着传播党和政府声音的重大使命,是主流媒体重要的特色和核心内容。权威性、政治性、严肃性和敏感性是它的特点。
就是这样两个在电视领域里很少相提并论的节目类别,如今却正在悄然发生着一些全新的互动和借鉴。
首先开始变化的是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栏目,这档代表着全中国时政新闻的标杆节目正吹来阵阵新风。我们在联播的头条看到了《走起!航母style》、在总理访问贫困户的时候看到光屁股小孩、在街头采访里看到了“你幸福吗?”“我姓曾”这样的“神”回答。这些让人惊讶的变化也给央视的收视率带了实实在在的高回报,据统计,新闻频道改版以来,收视率提升达。
拍摄前做好功课,充分了解拍摄的整个过程,对要拍摄的内容了然于心,甚至可以提前构思一些镜头。
2、要打好提前量,尽量不要仓促上阵,“早开机、晚关机”。
3、熟练运用镜头语言,对事件的叙述条理清晰,符合逻辑。
4、多用真实感最强的“长镜头”。
二、注意抓取细节
如果纪实风格是专题片左膀,那么细节就是专题片的右臂,两者都是专题片的基本因素。而细节在时政报道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凸显出来。所谓细节,就是指片子里那些构成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情境、自然景观的最小组成单位,对表现对象的局部或细微变化的展示。要做好鲜活的时政新闻,离不开生动的细节。细节往往是一条片子的动情点和出彩点,让严谨到有些刻板的时政新闻变得深刻和生动起来。这需要现场记者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刻捕捉精彩瞬间。还记得在今年年初的浙商大会上,著名浙商马云因为堵车迟到了,在握手的时候,夏宝龙书记和他耳语了几句。拍到这个细节后,我感觉有戏,随时保持开机状态。果然,在随后的讲话中,夏书记提到了这个细节,而我则录到了很精彩的对话场面。记者做出了一条新闻特写,非常生动。
要强化细节是需要一组镜头的。而且每个镜头的编辑都要经得起推敲,尽量贴近主题、突出主题。一个片子里要有几个让人过目不忘的镜头,例如:总理的旧跑鞋、领导看望群众时紧紧握住的双手、群众热切期盼的眼神等,都是非常有表现力的细节。能够起到渲染情绪、震撼心灵的效果。拍摄的时候一定要抓具有典型性和感染力的细节,这样的细节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能够很好地揭示事物的本质。还有就是要围绕主题选择细节,一个细节能否运用首先要放在主题背景下加以思考。看其是否让观众产生联想,从而能更好的说明主题和深化主题。
三、积极的视觉创新
说到视觉创新,首当其冲的就是构图。构图是视觉创新里面最重要一点,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从无限的空间当中寻找到最具有视觉价值的点,这是一个复杂的选择过程。从无序到有序,从分散到集中,让片子具有形式感和美感,最终形成节奏。这些都可以通过构图来完成。构图的基本要求就是简洁、突出和连贯。这三点无论是对专题片还是时政报道都非常重要。绘画做加法,摄影做减法,看看现在中央领导的报道,陪同的人员越来越少了,背景越来越简洁,和群众的距离却越来越近了,亲民务实的形象越来越突出。这其中,光线、色彩、运动、角度、景别等摄影要素都可以用来简化背景、突出主体。
画面构图的基本形态可以分为:静态构图、动态构图、综合构图。应该说,静态构图是构成片子的主体,当视线处于固定时,观众会出现比较注意看清楚对象的心理。它能很好地展示对象的性质、体积、规模或者空间位置等;具有象征作用,从距离改变体现情感关系变化。专题片对固定镜头的要求最高。曾经有一位著名专题片导演说过:“任何常规视角的镜头,在专题片里面都是失败的。”这话虽然有些极端,但表达了专题片镜头对摄影角度的一种追求。再看现在的时政新闻,拍摄的角度越来越不拘一格,以前从没想到的过的视角一一呈现。央视时政记者,不论男女都背着摄影梯,他们的角度自然就能“高”人一筹。以前领导伸着脖子跟边上人了解情况的画面是肯定不会出现的,但用上以后大家发现,效果很不错,从善如流的形象跃然屏幕之上。还有多角度、低机位的过肩镜头等等一系列的变化,让历史悠久的《新闻联播》焕发出了崭新的勃勃生机。
动态构图是摄像区别于摄影的重要构图形式,它可以详尽地展示对象的运动过程以及动态人物的表现。画面一动,所有造型都在运动之中;同一画面的动态中主体和陪体,主体和环境关系都在变化;运动的速度还可以表现情绪。
第二篇:浅谈夸张手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夸张手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情感的前提,也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视野、积极进行思维的主要推动力。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兴趣。”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习上的焦虑情感呢?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学习过程中由于经常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多次获得成功的满足,逐渐形成了一种比较稳定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为此我从小学生年龄特点的角度出发,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大胆尝试夸张手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从课堂教学质量、学生学习兴趣、接受效果、情感体验、教师素养等几个方面浅谈夸张手法在小学英语教学应用中的几点感悟。
关键词:夸张
英语教学
运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优化教学过程作出要求:“教师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教学内容、形式、手段、方法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小学英语属于启蒙教育,怎样才能尽可能长时间地吸引孩子参与英语学习呢?心理学家认为:某些刺激偏离周围环境或偏离人们的预期效果时,会使人们产生新颖感、独特感和惊奇感,这种能引起差异的刺激会很容易唤起人们的注意力,对于小学生更是如此,好奇好动的天性使他们的眼光总是追寻不同寻常的事物。由此,让夸张手法走进小学英语课堂,是改变传统的语言文字教学模式有效途径。
夸张手法是文艺创作中为突出描写对象的某些特点而采用的一种手法,其原本意思是:夸大,过甚其辞,指为了启发听者、读者、观众们的想象力和加强所表达的力度,用夸大的言辞、动作、情景等来形容事物。其特点是诙谐、幽默、直观易懂,引人入胜。这些特点非常符合小学生自身心理发展的特点,所以受到小学生的欢迎和喜爱。
一、夸张手法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英语教学的特性显示,凡是对教学内容的表达比较强烈、对比明显、不断变化、带有新颖和刺激的艺术效果,都会引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夸张手法的艺术特点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起到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的积极作用。例如在进行小学英语沪教版第一册(三年级起始)module2的教学中,教学单词“ long ,short, tall, short ”。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两条横线,其中一条贯穿整个黑板,而另一条只有粉笔的长度,此画一出,学生都对它议论纷纷,兴味昂然。教师抓住时机,用贴切的语气带领学生学习:“ long, long, long, it’s so long.short, short, short, it’s so short.”在接着学习chant时,和着节奏鲜明的音乐,学生边诵读句子,边配上夸张的动作,学生们为了表现出long 和short,以及tall 和short的区别,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表演天赋将肢体动作表现到极至,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以后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有类似“长”与“短”,“矮”与“高”悬殊的情景出现,学生就会脱口而出:it's so long/ short/tall!这种独特的效果,会深深地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非常符合小学生自身那些活泼好动、好奇、好问的特点,是其他教学方法所不能替代的。
二、夸张手法能使学习内容更直观易懂 有人统计,在两个人的交谈中,35%的信息由语言交流方式传递,而65%的信息是由非语言方式传递的。例如教“ fly”时,教师可以边说边张开双臂模仿小鸟飞翔的动作,再如教“sing”时,右手握拳对着自己的口模仿唱歌的动作;教“sleep”时,闭上眼睛,双手合掌放在头的一侧做出睡觉的样子;教“smile”时,把嘴角微微一扬做出微笑的样子;教“sad”时,把嘴角垂下做出伤心的样子。这些都只是单一的动作或表情,我们还可以把手势、姿势、神态结合起来,教一些词语或句子。如教“heavy”时,教师背着一个装满书的大书包并作出非常吃力的样子说:“my school bag is heavy!” 自身再配以诙谐幽默的语言、语调让学生增强语感。通过夸张的动作增强词汇学习的趣味性和直观性,让学生也来表演一下,学生把“heavy”表演的惟妙惟肖,有的同学用驼着背来表演书包的重,有的用因背不动而沿着墙步履蹒跚地走来表现出书包的重。学生在夸张的表演中,通过耳听眼看、边说边做等多种途径接受信息,不仅学得很开心,而且能很好地理解和巩固所学的词语或句子。
三、夸张手法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增强记忆 小学生学习英语普遍面临着一个遗忘率高的问题,这其中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学校的英语课时较少,小学生日常能接触英语机会不多,所学英语知识的复习机会少,使所学英语知识无法得到必要的强化。二是小学生自觉性较差,课后又缺少必要的督促和辅导。
能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密切地联系起来,夸张手法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重复、深入浅出地运用,能满足学生想获得新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学习兴趣能够持续。例如,在教授11到20数字的时候,在黑板上画了一只母鸡,下了3个鸡蛋,然后让同学们闭上眼睛,老师在鸡蛋旁边用简笔画又勾勒出8个鸡蛋,再让同学们睁开眼睛,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数出鸡蛋的数量。同学们一个个瞪大眼睛,集中注意力在数鸡蛋,争先恐后的猜着母鸡下了几个蛋。这一活动中夸张手法的运用,活化了教学内容,既复习了10以内的英语数字, 又自然的过度到了新知识,把书本上的教学内容立体化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更好地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从而获得较高、较牢固的知识与技能,学生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
四、夸张手法能够使学生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 夸张手法营造了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到自己的求知热情得到尊重,学习的信心进一步增强。学生更喜欢与教师共同创造合作,学习兴趣也得到加强和稳定。例如单词cool的教学,记得在网上看的过这样一堂课,一上课的男教师设计了一连串的动作:甩头发,捋头发,叉腰,一个活灵活现的帅哥出现在学生面前——am I cool? ——cool!学生异口同声答到。接着,全班学生在该教师“act cool.”的指令下,“
1、2,cool.”千姿百态、富有童趣又略显前卫的动作展现了出来。这种“带着声音的动作”使学生“看了过瘾、说得过瘾、做得过瘾”。在教师的带动下,学生们也兴奋地动了起来。创设这种师生之间的合作互动的形式,会呈现出一种开放、自由的课堂氛围,所以很受学生的欢迎,它更体现出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非常有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也为学生拓展了学习、体验、交流英语知识的环境空间。
五、夸张手法对教师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充分发挥夸张手法的积极作用,就要对小学英语教师提出新的要求:首先教师的知识面要广,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具备夸张手法运用时所需要的艺术表现能力;其次,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年龄特点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内容,细心分析,认真研究,从中挖掘出有趣且耐人寻味的因素,进行科学的设计和编排。教师还要虚心学习和借鉴他人的宝贵经验,自己平时留心积累,大胆改革和创新,对夸张手法不但要敢于运用,而且还要善于运用。只要我们运用得当,对英语教学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夸张手法适应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同时也符合新的教育理念在小学英语教学的各个阶段,适当运用夸张手法都会起到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的作用。这种方法容易操作,使用范围广,是一种经济实用的英语教学手法,值得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大力提倡。
第三篇:谈对照手法在考研写作中的运用
谈对照手法在考研写作中的运用
修辞格不是一个语法概念,而是文字处理的手法,指为增强表达效果而使用的一些修饰手法。在备考考研英语写作时,考生多注重复习语法和单词,对修辞格的学习和准备却常常不足,写出的文章大多结构千篇一律,内容单调乏味,句式缺乏灵动,往往是意思上表达清楚了,读起来总是缺少些“文化”气息。想摆脱模板,学习修辞格就显得十分重要。
有些读者可能认为,修辞格属于较为高级的写作手法,在应试写作的准备过程中没有必要深究。这种想法有一定道理:从词义修辞而言,考生的确不必学习明喻、暗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从音韵修辞而言,头韵、尾韵涉及选词和音韵的配合,非一朝一夕就能掌握。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从结构修辞考虑,就会发现修辞格并非不可准备,掌握得好,还会成为有利的增分亮点。
如果从结构修辞角度着手学习,该从何处学起呢?笔者认为,从对照(antithesis)手法学起较为合理。原因有二:其一,对照手法从句子结构的布局考虑词汇,这对于语法基础相对较为扎实的考生而言,易于掌握;其二,结构修辞格手法除了对照手法,还有排比(parallelism)、渐进(climax)、突降(anticlimax)、反复(repetition)等,按照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的学习思路,也应该先学习对照手法,然后再学习其他方法。
下面笔者分别从表现形式、分类和应用三个方面为考生介绍一下对照手法及其在考研写作中的运用。
什么是对照
单词antithesis源自希腊语antitithenai,意为“相反”,即将意义相反的词语放在对称结构中,形成对比和反差。作为写作中常用的一种结构修辞格,对照手法在英语诗歌、演讲、谚语中使用得十分频繁。例如:“I,(Groom’s Name),take thee,(Bride’s Name),to be my wedded wife,to have and to hold from this day forward,for better for worse,for richer for poorer,in sickness and in health,to love and to cherish,till death do us part,according to God’s ordinance;and thereto I pledge thee my troth.”
这段话为英美国家教堂婚礼中的结婚誓言,新郎立下誓言,表示对爱情和婚姻的珍重以及白头偕老的决心。在此段誓言中,共有三次使用对照手法:better/worse、richer/poorer、in sickness/in health。前两次用形容词比较级形成对照,最后一次用短语形成对照,在教堂庄重肃穆的气氛烘托下,这段誓言显得语气庄重,态度诚恳,感情真挚。
对照手法在英美文学作品中不乏名段,其中大家最为熟悉的可能是查尔斯?狄更斯在《双城记》(A Tale of Two Cities)中的开场白:“It was the best of times,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it was the age of wisdom,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it was the epoch of belief,it was the epoch of incredulity,it was the season of Light,it was the season of Darkness,it was the spring of hope,it was the winter of despair,we had everything before us,we had nothing before us,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o Heaven,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he other way...”
《双城记》的写作背景是法国大革命,处在这个时期的法国社会,资本主义和封建专制尖锐对立。在资产阶级启蒙主义思想影响下,社会各界呼唤社会变革,这成为这个时代的主基调。如此复杂的社会背景,查尔斯?狄更斯只用七个对照句就将其生动形象地展示在了读者面前。句中best/worst、age of wisdom/age of foolishness、epoch of belief/epoch of incredulity、season of Light/season of Darkness、spring of hope/winter of despair等使用了对照手法,使得句子的语气由舒缓转为紧促,读来一气呵成,可谓对照手法的极致。
对照手法的一些特点可供考研英语考生写作时借鉴。选词时,考生可以通过选择形容词、名词、短语或事物对立面使句子前后形成反差对比,以突出主题。当形容词形成对照时,名词的特性显得格外突出,尤其是主语名词的特点就显得十分鲜明;当短语形成对照时,可以使前后两种情况形成鲜明对比,语义更加明确;当一物的两面对照时,事物的对立矛盾会更加突出,从而使主题显得非常鲜明。
对照手法的种类
如上文所述,在考研英语写作中有一定操作性的对照手法可分为三类:词汇和词汇对照、短语和短语对照、一物的两面对照。考生经过平时的练习完全可以掌握这些对照手法。
词汇和词汇对照
英文写作最基本的单位是词汇,写作时考生可以通过使用形容词或名词使句子内部形成对比。选词时,不用选取大词、难词,但要注意使句子在结构上保持对称,语义上形成反差。这样一来,即使用简单的词汇,也能写出不错的句子。
场景描述:一朵鲜花在温室中绽放,在风雨中死去。(2003年考研英语写作真题)
一般写法:A fresh flower is blooming in a greenhouse.But it is dying in the heavy rain and strong wind.对照写法:A tiny flower is blooming in a large greenhouse.However,the delicate plant is withering in a violent storm.分析:两种写法表达了相同的意思,一般写法的用词准确,意思表达也较清楚,但是对照写法在表意之外,还使用了两对形容词:tiny/large、delicate/violent。这样一来,句子结构平行对称,语义形成对比反差,突出了花朵生命力脆弱的特点。
短语和短语对照
短语与短语对照的种类很多,考生可通过使用意思相对立的名词短语、形容词短语、副词短语等让句子前后意思形成对照。
场景描述:很多年轻人愿意和别人通过网络聊天,却不愿意进行面对面的交流。(2009年考研英语写作真题)
一般写法:Many youngsters chat via Internet,but they are not willing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face to face.对照写法:Many youngsters are only ready to chat via Internet,but somewhat reluctant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face to face.分析:两种写法表达的意思相同,但对照写法使用对照短语ready to与reluctant to后,就突出了“喜欢通过网络聊天”与“不愿当面沟通”之间的反差。
一物的两面对照
如果写作的对象涉及某一事物的对立两面,考生就可以选取意义相反的词汇来说明。在这种情况下,主题就能显得更突出。
例:团结起来我们就无往不胜,而一旦分裂,我们就会无所作为。(选自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就职演说词)
一般写法:If we work together,we can win the victory.But if we separate,we can do nothing at all.对照写法:United,there is little we cannot do in a host of co-operative ventures.Divided,there is little we can do to meet a powerful challenge.分析:上述两个写法中,一般写法使用规范的句子结构,语义清晰,但是看不出结构和修辞上的考究。相比之下,对照写法使united和divided在语义上形成反差,然后用there is little we cannot do和there is little we can do形成句式对称,写作效果明显好于前者。
如何将对照手法用于写作
考生在了解了对照手法的定义和分类后,该如何将其得心应手地运用到写作中,为自己的作文增分添彩呢?笔者主要为考生推荐两种掌握对照手法的方法。
熟悉写作题材,多背警句
如果将对照手法的应用局限于文学写作,那么学习起来一定是既耗时费力也缺乏实用性。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从考试写作题材入手,就会发现很多精彩的句子都包含对照手法。这种情况下,如果从题材入手,积攒警句,便是最为简单而直接的方法。例如,写作题材中涉及爱心话题时,考生可以使用“Take little,give much”(少索取、多奉献)这样的警句,将其放于语段尾部,突出文章主题。在爱心话题中,还有其他类似写法,如下所示。
All for one,one for all.(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A heart full of love is a light of hope.The darker where it is,the brighter it looks.(爱心是一盏灯,越黑暗的地方越明亮。)
Love does not delight in evil,but rejoices with the truth.(爱是不喜不义,只喜真理。)
当涉及生活观念、教育、价值观等话题的写作时,也会经常用到对照手法。例如:
教育话题:Achievement is found on diligence and wasted upon recklessness.(业精于勤,荒于嬉。)
合作话题:Separated we fall,united we stand.(家不和,国不立。)
人生价值观:Success is not final.Failure is not fatal.It is the courage to continue that counts.(成功无极限,失败不致命,勇气才重要。)
看到这些句子时,考生不能只识别出句子中使用了对照手法,还要背诵、默写和仿写,才能最终将其为己所用。
积累一些可用于对照手法的结构
写作只靠背好词好句是不够的,还要领悟其中的修辞手法,分析句式结构,有意识地将对照手法用于句子结构中,逐渐学会套写。接下来笔者为考生介绍几个可以用于对照的结构。
结构1:instead of和rather than
初学英语的考生容易将instead of的意思理解为“代替”,这的确是instead of的基本含义,但是如此一来就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该词的另一个意思“而不是”。事实上,instead of作为短语介词,其后所接的名词或动名词的意思常与主句谓语动词的意思相反。
例1:Instead of slowing down his paces,the youngster rushes forward towards the finish line.(年轻人没有放慢脚步,而是奋力冲向终点。)
例2:Instead of yielding to despair and pessimism,these youngsters never abandon hope and optimism,even though there is a road full of thorns ahead.(这些年轻人没有屈从于悲观失望,始终保持乐观和信心,尽管前方荆棘丛生。)
与instead of相似,rather than作为介词结构使用时,也可以用于对照手法,而不是仅仅将其理解为“宁愿”。它与instead of的不同在于,instead of后面一般是接doing sth.,而rather than后面通常是接do sth.。
结构2:“… ready to … but somewhat reluctant to …”结构
此类结构中的ready to和reluctant to已形成语义反差,考生只需将动词词组填入其中即可,属于好套用的类型。
例:They are always ready to defend their own benefits,but somewhat reluctant to extend their helping hand towards others.(他们只愿意维护自身利益,不愿意帮助他人。)
在上述的例句中,由于插入了“ready to … but somewhat reluctant to …”这个结构,使得defend their own benefits和extend their helping hand顺畅地连接在了一起。而换到另一个写作题材时,考生只需将上述结构中省略号处的短语替换即可,这样就能从一个写作题材转换到另一个题材,逐渐学会自己构筑句子结构和选词造句。
结构3:用“Without … we cannot … But with … we never lack …”写一个事物的两面
这种结构有点像文字游戏,cannot是否定结构,而never lack是双重否定结构表肯定,虽然句子结构简洁,但却强调了主题。
例:Without self-confidence,we cannot have hope.But with self-confidence,we never lack hope.(没有信心,就没有希望,但是有了信心,就从不缺少希望。)
在上述例句中,self-confidence和hope都是重复用词,但是由于谓语动词意思相反,主题反而得到强调。句型虽然简单,但是语义坚决,中心词明确。这种句型放在全文之尾,可以明显提升写作效果。
第四篇:谈谈比兴手法在诗经和楚辞中的运用
谈谈比兴手法在诗经和楚辞中的运用
《诗经》中的“比”是比喻、比拟、类比,可以说是一种修辞方式。它是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有某些相似之处来打比方,使所描写的人物、事物更加形象生动,从而使作者表达的情感更为强烈充分。如《卫风.硕人》描写庄公夫人的美丽就连用了几个比喻来形容她的手、肤、齿、眉毛,使她的容貌更有可感性,更鲜明,更动人。再如《魏风.硕鼠》中将剥削者比喻为白吃粮食的大老鼠;《邶风.新台》把荒淫的卫庄公比作令人讨厌的癞蛤蟆,强烈地表现出人民对他的憎恶感情;《豳风.鸱鸮》中将摧残迫害自己的压迫者比喻为猫头鹰;《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刘勰指出《诗经》用“比”用得好的例子:故金锡以喻明德,珪璋以譬秀民,螟蛉以类教诲,蜩螗以写号呼,濣衣以拟心忧,卷席以方志周,凡斯切象,皆比兴也。
“兴”也常常称为“起兴”。它通常是先借别的事物或景象,用以引入所要描写和歌颂的事物。如《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先言”,是“他物”,与“所咏之词”“窈窕淑女”以下的内容是不同的事物,而“窈窕淑女”以下的内容是由“关关雎鸠”两句“引起”的,因此“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就是“兴”的表达方式。再如《周南.桃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是“兴”,引起“之子于归,宜其家室”;《秦风.黄鸟》的“交交黄鸟,止于棘”是“兴”,引起后面子车氏兄弟随秦穆公殉葬的内容;《阵风.泽陂》的“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是“兴”,引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秦风.蒹葭》以蒹葭和白露开始,看似写景,实则起兴,巧妙地渲染气氛,从而表达作者的追慕和思念之情。
而在《楚辞》中,比兴手法则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它变得更为丰富复杂,互相关联,且流动发展,具有象征意义且具有更强的艺术表现力。其中以《离骚》最为突出,如: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诸如思想的自修,人格的高尚,志行的芳洁,以及国家的治理,作者化抽象为具体,以人们熟悉的饮食、服饰、芳草、车马等表现;再者,作者以香草美人自喻,以众女妒美比群小嫉贤,以求媒比求通楚王的人,以婚约比君臣遇合;以驾车马比治理国家等等,使得情感具有更具体的附着和寄托,从而抒发了诗人内心丰富的思想感情。再如《哀郢》中诗人写到连鸟儿都爱故林,狐狸死了都朝着故山,更何况作为万物的灵长——人类,诗人以动物自喻,表达了自己永恒的爱国精神;《橘颂》中以橘树为题,赋予了它正直、坚定、高尚等人的品格和精神,作者借物喻己,表现身为楚国高级贵族的不同流俗、品格高尚、才能卓异,为独立南方的楚国辉煌历史而自豪。
由此看来,比兴手法在《诗经》和《楚辞》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它加强了古代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了古代诗歌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使我国古代诗歌有着无限的魅力。
但比兴手法就仅仅停留在古代的诗歌上面吗?可想而知,比兴手法没有停滞,它逐渐发展成为所谓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形成了中国古典诗歌“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艺术传统并且沿用至今,在后世生活中产生了重要影响。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谈谈我的感受。
第一,在写作中,以比兴手法精彩开头,先声夺人,引人关注。如:话题“忘记与铭记”有人写:忘记是春天里消逝的冰层,那么铭记就是灼灼其华的桃花;如果忘记是夏季里落英缤纷的桃瓣,那么铭记就是映日别样红的荷花;如果忘记是秋天里已无擎雨盖的荷花,那么铭记就是犹有傲霜枝的金菊;如果忘记是冬季里比西风更瘦的残菊,那么铭记就是傲雪独立、犹有暗香的雪梅!由此看来,我们在日常的写作中通过比兴增强文章的美感和深度。
第二,在现如今民歌和艺术歌曲的歌词中,采用比兴手法创作,清新、富有文学韵味。如:黄梅戏《天仙配》中: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再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歌中以事物做比入题,使形象性和感染力更强。我不得要说像这样的民歌中,运用比兴,可以使歌词音节和谐,更好地和音乐的旋律和节奏结合,做到声情并茂。那么像现在的流行歌曲,那些作词者也不妨汲取其精华,增强词的深度,让人觉得不是那么的庸俗。
第三,在中国画写意精神的阐释中,我们知道,比兴手法作为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手段,也就自然被画家运用到笔墨的精神赋予和意态之中了。所以说从图画的布白和局控中,我们便可以参悟到作者的性格特质和精神意蕴。像我们熟知的“梅兰竹菊”,它们已不是简单的植物了,而是被作者看作是四君子,被赋予了高尚的品质。
第四,在广告语的设计中,我们也会运用到比兴手法。
其实我们生活中运用比兴的例子不胜枚举,这就需要我们细心观察。我们之所以运用比兴手法,关键就在于运用比兴手法,我们可以增强事物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第五篇:散文创作中的“陌生化”手法及运用
散文创作中的“陌生化”手法及运用
【 散文创作中的“陌生化”手法及运用】(创作谈)
文体写作理论知识应由定义出发,定义中的要素可以衍生出写作的各种要求和方法但是,不论诗歌,还是散文,传统认识集中体现在一般写作教材上,对其定义的认识既不准确统一,又片面地强调社会属性 不合乎文体本质属性的传统文学体裁定义在本书中一概不提需要的是最终表现作者个体生命本真的文体定义 散文是一种作者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的灵活精干的文学体裁。
作者在散文中的形象比较明显,常用第一人称叙述,个性鲜明,正象巴金所说我的任何散文里都有我自己,总之可以说是表现自我这就需要大胆无忌正如鲁迅所说任意而谈,无所顾忌,他还推崇曹操及魏晋散文的力主通脱又如刘半农所说,散文要赤裸裸地表达还如一些人所说,我是怎样一个人,就怎样写,心口相应,信口直说,反正我只是这样一个我写真实的我是散文的核心特征和生命所在这是定义的最大要素。
散文语言十分重要首要的一条是以口语为基础,而文语(包括古语和欧化语)为点缀其次是要清新自然,优美洗练此外,还可以讲究一些语言技法,如句式长短相间,随物赋形,如多用修辞特别是比喻,如讲音调节奏旋律的音乐美等。
必须明确一个散文写作观念,这就是散文的唯一内容和对象是作者的感情体验所有教材都提出了散文要写感情,但却是作为一种必备因素和一种内在线索应当强调指出,感情不是片面的因素,也不仅仅是线索,而是散文的对象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感情体验感情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 朱自清的背影不是要记录回家和父子离别的琐事,而是要吐露一种对父亲及失败了的父辈的怜惜和敬爱刘真的望截流,重点不是顺理成章的工程本身或建设者业绩,而是一种回归历史进步主流的内心感受散文一开始就使自己沉浸在一种突如其来的悲喜交集的感情体验中,由此生发联想小时候跟着妈妈赶集差一点丢失,四十年代初一度离开部队,文革中被迫放下笔等 最后又面对横江截流的宏伟场面,激情满怀感情体验,是散文的内在结构有了它,就可以天马行空地起草这一点,不能不明朗和确定有了散文的内在结构感情体验,只要再明确外在结构的核心就可以写好散文外在结构的核心是细节。
散文和小说一样,建立在细节的描写和叙述的基础上,但细节的排列组合方式不同可以说,小说组合细节是以盘盛珠,而散文则是以线穿珠 小说的盘是一个社会的横切面,具备冲突,各种阶层力量的人物或隐或显 而细节只能在这样的盘中有机地展开散文的线,就是感情体验,或多或少,随手拈来,任情挥洒以感情体验的表现为准由此,我们说散文(应称艺术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散漫如水,手法灵活只要弄清以上四点,写真实自我及由此生发的个性口语感情体验和细节描写,就掌握了散文写作的要领,什么意章法(如文眼)意境等等一般化认识都不必过于拘谨地学习,其它文体理论知识和写作基础理论都会讲到。
散文可以主要分为记叙散文和抒情散文(仍按传统的不明确的说法)两种下面将两种散文的模式列出,供初学者和高等教育应试者选择使用 一 记人散文模式
开头感情化语言概括叙述我和该人,重点在后 介绍该人,如肖像描写两者关系及该人精神特质的议论。
中间一种情况:一件事从开头发展到结尾,细致叙述和描写。
另一种情况:几件事每件事即每层次前,可以用对该人精神特质的一个因素领起 以对该人的感情体验及整体议论来贯穿几件事。
二 结尾重申特质,照应开头深化感情关系,发出感慨。三 抒情散文模式
开头1叙述自己与景物的关系。2 议论景物和自己。
中间 1描写景物,分出层次,细致动人。2 联想发挥,更大意义,结尾感慨。
四 散文写作--构思联想语言
散文,往往通过生活中偶发的片断的事象,去反映其复杂的背景和深广的内涵,做到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要达到这种境界,构思是关键。
构思,是作者对一篇作品的整个认识过程,从他对外界事物的最初感受到成篇的全过程就是进入下笔阶段,也仍然在思考,在探索,在继续认识所要描写的对象,深入发掘其底蕴和内涵这是一种复杂的艰辛的严肃的精神活动,是对作家人格修养功力的考验由于事物间的联系是深邃而微妙的,作家要善于由表及里,从纷繁错综的联系里,发现其独特而奥妙的联系点,才能够从引心到会心,由迎意到立意。
构思的奥妙,不同的作家有不同发现于是就出现了种种不同的构思方法秦牧的构思方法,有人叫做滚雪球他写散文,起初的感受只是一点点,如一片小雪花,随着题材的增加,体会的深入,联想的开展,那感觉一步步膨胀起来,就象滚雪球一样这里可贵的是最初的感觉,照秦牧的话说,它是事物的尖端部分,最富有特征的部分,一旦被作家抓住,就象一粒饱满的种子,落到肥沃的土壤里,作家用思想感情的阳光雨露恩泽它,使它萌发成丰富的果实这是一个核心,越滚越大,形成统一的构思他的名篇土地社稷坛抒情就是很好的例子。
徐迟的构思方法,叫抓一刹那这一刹那他认为是事物的精华部分,最有光彩部分抓住这一刹那,就抓住了头绪,抓住了中心,零散杂乱的材料才得以集中,才有了归宿如他的在湍流的涡漩中的创作,正反两方面的教训都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总之,一篇散文的谋篇构思,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方法,因人而异,不可强求一律,更不能照猫画虎,每人应有每人的独特方法,但讲究构思,则对每一个作家而言,都是极重要的
一篇优秀的散文,几乎难以离开联想所谓联想,是指对事物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想象活动由一事物过渡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当人们由当前事物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事物,或者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波及到另一件事物时,都离不开联想在这种联想活动中,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更容易鲜明和突出,作者的思想认识也能不断提高和深化一个作者的知识积累,储藏愈厚实,则对生活的感受愈敏锐,易于触类旁通,浮想联翩,文思泉涌联想,在心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回忆常以联想的形式出现,联想还有助于举一反三的推理过程特别是在散文创作及其它样式的文艺创作中,联想有着增强作品艺术魅力的功效。
散文家的灵感,看似偶然,实则必然,迁思妙得,得自长期积累积累愈厚,愈发敏感散文不是贵在触发吗?由此及彼是触发,对于目前所经历的事物,发现旁的意思,既是触发,也是联想深厚的积累,有助于触发的深化要将诗魂变为诗,要从触发达到构思,还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要将许多旧经验溶化抽象加以重新组织,假若没有一定生活积累做凭依,想象联想的翅膀则是飞不起来的客观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的,具有各种不同联系的事物反映在作者的头脑中,便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联想有空间或时间上相接近的事物形成接近联想(如由水库想起水力发电机);有相似特点的事物形成的类似联想(如由鲁迅想起高尔基);有对立关系的事物形成对比联想(如由光明想起黑暗);有因果关系的事物形成因果联想(如由火想到热)。
散文的联想,总是同精细的观察细微的描述相结合散文的画面,首先力求真实具体,使人读之如身临其境,同时也要做到含蓄深邃,使人读之能临境生情作者给读者想象空间回味余地愈大,则诗意的芬芳愈浓,这就离不开丰富而活跃的联想联想,实质上是观察的深化,是此时此地的观察,与彼时彼地观察的融会贯通没有这种融会贯通,便没有感受的加深思想的升华诗意的结晶如果说,精细的观察,为作者采集了丰富的矿石,那活跃的联想,则是对这些矿石的冶炼和加工联想不是凭着个人的闪念所得,漫无边际地胡思乱想一个作家要想让联想的翅膀飞起来,没有广博的学识,不掌握事物之间内在的联系和底蕴,没有个人的创造性和激情,没有个人爱好的广大空间,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大空间,是高飞不起来的只能象蓬间雀那样在草稍上徘徊,而不能象大鹏那样展翅万里,海阔天空自由飞翔。
散文笔调的魅力,固然来自作家的真知真见真性真情但要将其化作文学和谐的色彩自然的节奏隽永的韵味,还必须依靠驾驭文字的娴熟,笔墨的高度净化。
文采,不在于文字的花哨和刻意雕饰,而在于表情达意,朴实真挚如堆砌词藻,就象爱美而又不善于打扮的女人一样,以为涂脂抹粉,越浓越好,花花绿绿,越艳越好,其实俗不可耐,令人见了皱眉。
散文作者,要有特别敏锐的眼光和洞察力,能看到和发现别人所没有看到的事物,还需有异常严密而深厚的文字功夫创作时,不能心浮气躁,要静下心来,挖空心思找到准确的词句,并把它们排列得能用很少的话表达较多的意思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言简意繁要使语言能表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简洁地描绘出人物的音容笑貌和主要特征,让读者一下子就牢牢记住被描写人物的动作步态和语气。
散文的语言美,作家们有不少独到精辟的见解秦牧说:文采,同样产生艺术魅力和文笔情趣丰富的词汇,生动的口语,铿锵的音节,适当的偶句,色彩鲜明的描绘,精采的叠句这些东西的配合,都会增加文笔的情趣佘树森说:散文的语言,似乎比小说多几分浓密和雕饰,而又比诗歌多几分清淡和自然它简洁而又潇洒,朴素而又优美,自然中透着情韵可以说,它的美,恰恰就在这浓与淡雕饰与自然之间。
散文篇幅小,容量大,行文最忌拉拉杂杂,拖泥带水,容不得老王婆裹脚布,又长又臭简洁,并不是简境,而是简笔;笔既简,而境不简,是一种高度准确的概括力杜牧阿房宫赋开头写道: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仅仅十二字,就写出了六国王朝的覆灭秦始皇统一了天下,把蜀山的树木砍光了,山顶上光秃秃的,就在这里,修建起阿房宫短短十二个字,写出了这么丰富的历史内容,时空跨度又很大,真可谓言简意繁了潇洒,对人来说,是一种气质,一种风度对散文来说,是语句变化多姿短句,促而严;长句,舒而缓;偶句,匀称凝重;奇句,流美洒脱这些句式的错落而谐调的配置,自然便构成散文语言特有的简洁而潇洒的美。
散文语言的朴素美,并不排斥华丽美,两者是相对成立的在散文作品里,我们往往看到朴素和华丽两副笔墨并用该浓墨重彩的地方,尽意渲染,如天边锦缎般的晚霞;该朴素的地方,轻描淡写,似清澈小溪涓涓流淌朴素有如美女的淡扫蛾眉,华丽亦非丽词艳句的堆砌,而是精巧的艺术加工,不着斧凿的痕迹但不论是朴素还是华丽,若不附属于真挚感情和崇高思想的美,就易于像无限的浮萍,变得苍白无力,流于玩弄技巧的文字游戏。
像生活的海洋一样,语言的海洋也是辽阔无边的行文潇洒,不拘一格,鲜活的文气,新颖的语言,巧妙的比喻,迷人的情韵,精采的叠句,智慧的警语,优美的排比,隽永的格言,风趣的谚语,机智的幽默,含蓄的寓意,多种多样艺术技巧的自如运用,将使散文创作越发清新隽永,光彩照人。基础等级 一 感情充沛
没有感情就不成其为散文散文对作者主观感情的要求是所有文体中仅次于诗歌的散文一般的写作规律是:对事物人生景观突然有了感悟,感悟深化升华,敷衍成文这感悟就是散文的意味之本,是散文的中心立意可是要表现这样的中心立意,就得抒情所以好的散文记叙议论都带有强烈的感情,字里行间都有渗透着感情。
如河北省中考优秀作文点滴真情令我感动一文,就是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出发,抒发自己从中受到的感动写这样的文章,事件并不是主要的,关键就在于充沛的感情再如徐州市中考作文获取青春的梦,通篇讴歌青春的美好,激情涌动文章总是以情动人,散文就更是如此。
二 立意独特
散文的立意其实就是散文的感悟,有感悟才有散文的写作可是普通寻常的感悟是不得人心的,看见蜡烛想起老师,看见葵花想起小学生这些感悟已经不再给我们产生美感,而是产生憎恶;这样写作已经不再是生产精神产品,而是谋杀我们的阅读欲望散文的立意要求独特,就是说作者的感悟是体现作者独特情志独特感受独特体验的感悟,是他人所不能产生的精神产物。
如《人类,止步吧!》一文把文章的立意放在对天净沙·秋思一词的全新诠释上分为三个小标题:1枯藤+才能树+昏鸦=优质的木材;2小桥+流水+人家=人类的日用品;3古道+西风+瘦马=桌上的美食这一巧妙的构思,把散文的灵动形散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当然,对于环境的问题不是什么独特的发现,可是作者不是简单地申明要保护环境,而是把目光定格在人们在做什么做了什么有什么后果,提醒人们应该反省。三 形散神聚
这里讲的是散文的取材我们还以《人类,止步吧!》为例: 全文分为三部分,引的诗句所抒发的感情本与本文主旨毫无关系,但经过作者巧妙的联想,它双完全和本文要表达的中心契合了它所引用的材料也是几个似乎没有关联的场景这种形式很散,但它们都指向同一个主旨:保护环境这就是散文形散神聚的好处,可以让文章活泼灵动,变化多端。
四 感悟具体
散文以感悟为灵魂,但感悟是什么,得在文章中说明白有些散文含蓄,不明说感悟,但文章的景致人物事件均可以反映向感悟感悟的清楚明白如同记叙文的主题一样,要明白畅晓,让人觉得可喜,引人思考,同时要清楚地出现在文章中。如亲近你一文,就把抽象的感悟体验通过大量具体的意象表现出来:幼鸟第一次避开慈母的呵护,飞翔有蓝天白云下,他体验到了自由的博大;蓓蕾在一场春雨后,绽放笑脸,新奇地看着这个世界,他体验到了尘世的纷杂;海燕在暴风雨中长鸣,勇敢他宣传革命圣火的到来,他体验到了胜利的喜悦;蝴蝶第一次来到大花园,飞东飞西,万紫千红的花为她绽放,它体验到了人世的热情通过这些具体的意象,作者的感悟就很容易让读者感同身受了。发展等级
(一)入笔精微,以小见大
上面说过,散文往往出奇制胜,以少胜多,说是有散文表现中心的方法散文的这一用法是独特的一般的散文写作,我们可以从细小的方面入笔,做到以少胜多,以小见大实际上,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一涕一笑;事物中的一枚叶片一粒沙土都可体现出大的主题点滴真情令我感动就是这样一篇佳作它的着眼点都有是我们生活经常遇到的小事,但对一个有心人来说,它们同样可以写出好文章。
(二)夹叙夹议,感情真实
含蓄的感情也罢,激昂的感情也罢,都要真实地表现出作者的状况散文因为有对生活或事物的感悟,就得采用夹叙夹议定书表达方式,引导读者理解,体味文章的意味如百合花的笑容等文章,把记叙议论有机结合起来,全文感情真实,浑然天成。
{附文}【写好散文的技巧】(摘自好游木叶村)
我在读了网上不少朋友的散文之后,感到缺乏清醒的语言意识,大都盲目追求"意识流"的文章,想达到语言之间的衔接和编排的跳跃,但往往达不到自己预期的效果,反而让别人在阅读的时候难以看懂文章的意思.
我平时在网上也搜集了一些前辈对写好散文的经验之谈,加上在下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编排之后发到好游来,希望和大家一起品评.
我认为:散文体现的是一个写手的一些基础功夫之外的对于语言的驾驭能力以及对于语言的突破。但从写作上来说,如果敞开了自己的思维和其固定的写作模式,可以从多方面下手,发扬国学语言的丰富性以及散文具有的包容性,写出具有自己风格的作品,表现出人文文化的多样性,更从心灵的深处挖掘我们每天思考以及看见的现实世界。
写手的文学素养是不同的,这里谈到的写作方式也可以作为一种借鉴,只有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感悟与阅读水平,不断的提升语言的精练与简洁,客观的表达想要表达的内容,基本上也就达到了写作的目的。
冯骥才曾说,好的散文是悟出来的但是我同样相信可以有便捷的路来悟这个问题这就是看那些优秀的作家和评论家是如何悟的,虽然对我们而言这是间接的经验,但可以帮助我们尽快地进入另外一个境界需要说明的,既然是一种间接经验,那这个悟道就会借助大量的摘录:
(一)今天我们的散文似乎并不缺少精神性的抒写,缺的正是有价值的物质元素。197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美国作家艾萨克&S226;辛格教导自己的弟弟时说过一句话:看法总是要陈旧过时,而事实永远不会陈旧过时。大凡看过青青子矜,星月舞剑,和依竹品梅的那些散文和今月的那些随笔的,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就是那种实在的生活化的基础部分,它虽是一些细节和经验,它可能也是琐碎的,实在的,不经意的,却使其散文和随笔有了坚实的物质外壳正如评论家谢有顺指出的:没有物质性的散文,就像是没有身体的灵魂一样,是没有家的,不真实的,苍白而乏味谢有顺还指出:散文的物质性就是大量经过了内心发现和精神省察的事实经验和细节,它们在散文中的全面建立,使心灵的律动变得真实,也使那些徒有抒情喻理之外表的散文在它面前变得轻佻而空虚。
我们来看楚些的“昏迷的马路”的一段文字:
我必须承认,第一次的行走是惬意的,夕阳西下,渐渐沉入西边的树丛之中,只有少量的余辉透过枝叶的间隙,在地上斜斜地勾出班驳的影子,行人很少,两排高大的杨树在轻风的抚弄下不时发出哗哗啦啦的响声,不远处的田间,大批的作物被季节涂抹得青黑,在晚风中匍匐,尤其是向北的地方,更是一望无际的青色,红薯花生黄豆,等等,共染一幅画卷再往前走不远,则是一个村庄,几只母鸡正迈着夸张的步子踱过马路,身体摆动的很厉害,象是一位醉酒后的笨汉,而路边的空地上,一两条土狗斜歪在地上,两眼无神地瞅着脚下,长长的舌头在呼哧呼哧的吞吐中上下抖动,即使有我们车轮的叮当碾过,它那肥大的眼皮依然耷拉下来紧挨着村庄的是几块菜地,隔着矮矮的围墙,我看见几个朴素的身影正在那里忙活,距离最近的时候,还能闻见几丝淡淡的人粪的味道。
这里,个人精微的感觉,独特的心灵敏感,语言的及物能力,以及细节的准确力量,被呈现出来了楚些冷静地摹写了事物的形声光色气等各个方面,这样的写景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它渲染了某种气氛,把读者引入那个特定的艺术氛围中。
谢有顺说的以下一点,我也是赞同的:
现在许多散文的弊病,有一个根本的症结,就是缺乏有力的物质外壳,只是一味地感怀沉思感慨怨叹激愤,基本的表达方式是升华,朝一个假想的精神目标一路务虚下去,但我们一直看不到散文的物质基础究竟建基于哪里。
(二)关于散文的语言技巧
福斯特说过:假如散文衰亡了,思想也将同样衰亡,人类相互沟通的所有最好的道路都将因此而切断。
我们曾经说过:要建立清醒的语言意识。
著名作家汪曾祺说过:语言不只是一种形式,一种手段,应当提到内容的高度来认识他还说过:写小说就是写语言。
原苏联作家费定:有结构不完整的好作品,但语言失败而能成为好作品的却不曾有过。
贾平凹认为散文应该是美文,不仅是写什么而还要怎么写.名词运用的陌生化
一种是名词用如动词
一种是名词用如形容词
许达然的土:“很散文,土也撑持丰盈的诗意 恨土的大概是鱼。”
“散文”当然是一名词,但这里却用作了形容词,韵味就出来了。
形容词运用的陌生化
形容词用如动词形容词用如动词,有两个好处,其一是新奇,其二是简练。
譬如形容山的绿:山将它密树浓荫接青叠翠绿给你看,注意绿的用法。是动词。“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又当使动词。
“我们眼前,红起岳飞当年夜深不寐时点燃的烛光”,注意“红”的用法如果我们写大约就会按照常例,会这样写:我们眼前,燃起岳飞当年夜深不寐时点燃的红色烛光。
按照常格,放在花架上的盆景,使人感到芬芳扑鼻;
将这个句子改动,几钵盆景芬芳在花架之上,翠绿在眉睫之前。
再譬如:坐在高高的窗台上,黑夜之中我格外地灿烂。动词运用的陌生化
在现代汉语中,动词通常做谓语但动词做宾语是规定的,只有两类可以做宾语一类是表示动作始终的开始停止等动词的宾语,如开始辩论停止参观等,一类是表示心理动作的动词的宾语,其余都不能做宾语,如表示欢迎喜欢跳舞等。
譬如:深秋的落叶纷纷摇曳,弥漫着成熟后的安坦和怀念(安坦和怀念都是动词,这里作了宾语)。
再譬如:我忽然有些感动,月光中我的双手变得格外清晰和贪婪~~(贪婪是一个表示心理动作的动词)
动词与抽象名词的组合,也会产生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陌生化效果。
譬如:窗口一闪而逝的年轻面颊便在这深深的秋意中浓浓地开放,开放出灿烂的青春。
(动词开放和抽象名词青春的组合,给我们以一种新奇的感受)
再譬如:时光从来是不同你打招呼的跋扈。量词运用的陌生化
数量词大约和讲究概念与逻辑的数学物理有某种密切的关系,因此,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它似乎是枯澡乏味的其实不然,优秀诗人作家的? 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井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
量词的指物性,工具性较强,一般作者在练字过程中似乎不太经意。“一梨春雨杏花红”,“一帘幽梦”,“请饮下我这一杯浓浓的深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
量词的陌生化,譬如,在写到几朵荷花时,可不用朵字,而说几盏荷花再如,到一乡野,但听到鸡啼狗吠,如果写一般会说,听到几声鸡啼,几声狗吠;但陌生化处理,可写成数句鸡啼,几行狗吠,这种处理就是在审美创造中对日常语言工具性的超越。
红楼梦第17回:院中点衬几块山石,一边种着数本芭蕉~~~,本的用法让人想象书页的层层叠叠。
明末大散文家张岱湖心亭看雪写湖上的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三两粒而已四个量词,新颖别致。
余光中的《沙田山居》中:一炉晚霞,黄铜烧成赤金又化作紫灰于青烟,壮哉崦嵫的神话,太阳的葬礼。“炉”本为名词,则转化为量词炉字就比喻了燃烧,颇具匠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