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面写起”手法在古典诗词中的运用教学案例(合集5篇)

时间:2019-05-15 05:58: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对面写起”手法在古典诗词中的运用教学案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对面写起”手法在古典诗词中的运用教学案例》。

第一篇:“从对面写起”手法在古典诗词中的运用教学案例

一、教学设想

引导学生掌握“从对面写起”的手法在古典诗词中的表现形式及产生的艺术效果,进而学会赏析运用这种手法的古典诗词作品。

二、教学过程

(一)通过回忆李清照的《一剪梅》,教师指出该词中所运用的“从对面写起”的表现手法 1.学生齐声背诵李清照《一剪梅》,教师出示幻灯片。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教师提示:这首词大约写在女词人新婚后不久,是写给她外出求学的丈夫赵明诚的。美满和谐的爱情生活使得李清照虽与丈夫小别,亦深深思恋。她与丈夫心气相投,同志相亲,爱到深处心相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虽实写李清照对丈夫的相思之苦,然也虚拟了丈夫对自己的倾心相爱,这是李清照爱的幸福与自信。这里,实际上运用了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即“从对面写起”的手法。

3.教师明确“从对面写起”表现手法的概念。幻灯片呈现 “从对面写起”,就是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作者不直接或不仅仅直接抒发对对方的思念之情,而是反弹琵琶,从对方着笔,这样,就使得作者或作品中主人公的怀远或思归之情,既显得生动形象,富有意境,又显得具体充实,富有深度。4.学生了解这种手法后进一步玩味,体会《一剪梅》。

(二)赏析李商隐《夜雨寄北》和杜甫《月夜》,引导学生掌握“从对面写起”的手法 1.幻灯片呈现两首作品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注:【巴山】指蜀中山川。月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青辉玉臂寒。何时依虚幌,双照泪痕干。注:【鄜(fú)州】今陕西富县。【虚幌】薄幔。2.学生诵读这两首诗,并感悟。3.教师引导学生赏析。(1)《夜雨寄北》一般认为是李商隐在剑南东川节度使府作幕僚时寄给居住在中原的妻子的作品,他抒发了对妻子的深切怀念之情。诗人寓居巴山,更值秋天夜雨绵绵,池塘水涨,诗人在孤寂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对妻子的怀念。先是通过“君问归期”,“未有期”的一问一答,表现了夫妇双方互相牵肠挂肚的深挚感情。后两句是作者的想象,希望不久的将来团聚的时候,能把自己今夜听着秋雨而思念亲人的情景向妻子讲述。情思委婉,情致曲折,深刻的思念之情落笔对面,贯注其中。幻灯片呈现

表现形式:将写自己与写对方相结合,相互生发,相互映衬。艺术手法:虚实结合从对面写起(2)《月夜》天宝十五(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寄居在羌村。七月,唐肃宗即位于宁夏灵武,杜甫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去投奔肃宗,为平叛效力。不幸,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名作。然而,诗人不是直抒其情,而是推己及人,从妻儿落笔,诗一开篇,便用清冷忧伤的笔调勾绘出一副闺妇思夫的动人画面,创造了一种凄清冷落的气氛。先想妻子“闺中只独看”,“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再思儿女“未解忆长安”,用妻子的脉脉深情和儿女的稚气天真来反衬诗人满腔的儿女情长和绵长的相思之苦。全诗抒的是杜甫的真情实感,这是实,但却是虚写,用妻儿衬托;妻儿对己之思念是设想,这是虚,但却是实写。这种写法,虚实相生,使自己之情和妻儿之情融注为一体,更具感人力量。纪晓岚赞此诗:“纯从对面着笔,蹊径甚别。” 吴汝纶赞此诗:“专从对面着想,笔情敏妙。” 幻灯片呈现

表现形式:通篇纯从设想对方来展开艺术构思,宛转曲达。艺术手法:虚实结合从对面写起

4.学生从教师的赏析中再度体会感受两首诗醇厚的感情,深邃的意蕴和巧妙的笔法。

5.学生自行小结“从对面写起”艺术手法的表现形式及艺术效果,然后教师加以补充明确。幻灯片呈现 表现形式:“从对面写起”的手法一般都是用在思亲念旧、羁旅乡愁的作品中;写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把写自己与写对方结合起来,相互映衬,如李商隐《夜雨寄北》,二是通篇纯从想象对方展开艺术构思,如杜甫《月夜》;作品中的时空跨度大,时间既可指向过去,也可指向未来,地点关乎主客体双方,千里相连;情感流向形成主客互动;整个作品贯穿着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结合;诗作常常使用一些诸如“忆”、“想得”、“遥知”、“遥怜”之类领字来结构全篇。

艺术效果:诗从对面飞来,一笔两写,十分巧妙。感情更为深沉,意蕴更为丰富,艺术感染力更为强烈,更具有浓浓的诗味,耐人咀嚼,别有风致,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效。

(三)拓展练习。介绍几首运用了“从对面写起”的手法的作品,让学生练习赏析 幻灯片呈现 除夜作(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八声甘州(柳永)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三、教学后记

“从对面写起”这种表现手法在古典诗词中运用的比较多,给高中学生赏析作品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本节教学试图引导学生通过典型作品的赏析,让他们掌握这种手法的表现形式及产生的艺术效果,进而提高其鉴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把《夜雨寄北》和《月夜》的赏析以及两首诗中“从对面写起”这种手法如何巧妙的运用作为重点来突破,在此基础上,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这种手法运用的特点和规律,教师加以明确和完善,推动学生的认识由感性及理性,由个性及共性发展。拓展练习时教者对作品背景及大意可作适当提示,重点让学生赏析。

第二篇:古典诗词中的写景手法

古典诗词中的写景手法

一、诗词中常见的写景手法

二、1.四个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三、2.三个角度:观察的角度,远近高低俯仰;感知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或通感;描绘的角度,绘形绘声绘色绘势。

四、3.四种技法:白描、工笔、渲染、列锦(名词意象叠加)。

五、4.六种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正衬或烘托、反衬)、双关等修辞手法。

1、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修辞手法。

2、衬托(正衬、反衬)、对比、烘托(即正衬)、色彩渲染、绘形绘色、名词列锦(意象叠加)、白描等的表现手法。

3、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远近结合。

【注意】“写景手法”和抒情方式(直接和间接两大类,又分很多的手法)不能混淆。“写景手法”是写景的方法。抒情方式是指抒情的方法。

二、示例

1、正与侧的结合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这样美好的一株垂柳,照理应当受到人们的赞赏,为人珍爱;但诗人的第三第四句却笔锋一转侧写,写的是它荒凉冷落的处境。诗于第三句才交代垂柳生长之地,有意给人以突兀之感,在诗意转折处加重特写,强调垂柳之不得其地。“西角”为背阳阴寒之地,“荒园”为无人所到之处,生长在这样的场所,垂柳再好,又有谁来一顾呢?只好终日寂寞了。反过来说,那些不如此柳的,因为生得其地,却备受称赞,为人爱惜。诗人对垂柳表达了深深的惋惜。这里的孤寂落寞,同前两句所写的动人风姿,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对比越是鲜明,越是突出了感叹的强烈。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2、动与静的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

3、声与色的结合(绘形绘色)

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4、虚与实的结合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如“愁”是虚的,因为它是无形的、抽象的,而“一江春水”、“舴艋舟”、“春草萋萋”“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实的,古诗词常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情寄托某种情怀,或借助想象或回忆来写现实的境遇和况味。同学们在鉴赏时要注意诗中哪是实、哪是虚。以及诗人着意要表现的是实还是虚。弄清了这几点才能准确把握它们的关系。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如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诗中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5、点与面的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到“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可以称之为点面结合。指出一点,隐括全面

6、远与近的结合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7、白描手法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第二联两句诗,就是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的组合,没有任何修饰语。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在鸡鸣声起,残目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8、“列锦(意象叠加)”

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也可以通俗地叫意象叠加。“列锦”又称“列词”,最早大约见于我国著名教育家、修辞学家、语言学家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一书。

再如“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给人的情趣和诗味是浓醇、深长的。上句是视觉画面——秋夜星空一只孤飞的雁,下句是听觉意象——千家万户的砧杵之声。上下句的串联叠合,不但鲜明准确地描绘了秋夜景色的典型特征,而且构造了一个幽远凄清的意境。

例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佳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全句由十个纯名词构成六个意象,叠映出商山黎明之前的一幅完整的画面:残月高悬,雄鸡清声;茅房客舍,思归心切的客人早早地起来赶路,谁料,板桥横渡,冷霜冽冽,一行足印,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了。整句诗仅由叠加的六个意象来突出“早行”二字,不着一闲词,尽得“早”之风流韵味。区区十个字,不仅有景有情,而且还有动态的叙述,妙就妙在没有一个动词。如果写作“鸡鸣茅店月,人行板桥霜”,意思也许是完整的,但也就不会传诵至今了。再如柳永《雨霖铃》中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诗人完全撇开了愁、怨、相思之类直抒胸臆的字眼,也没有借助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段,而是选择了“杨柳岸”这个颇能惹人缱绻情思的场景,再把“晓风”“残月”这两个色调上一清新、一凄惋形象剪接进去,造成鲜明强烈的对比和呼应,使人获得空间宽广、时间连绵的审美感受,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朦胧、深远又带点神秘意味的艺术境界。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三句由九个名词(定名结构)分别排列为三组,每组都是一个特写镜头,所述景物原是大自然中极平常的,但平凡的事物一经诗人的艺术组合,便浓重地渲染出一幅凄凉萧瑟的气象,并将读者带入荒僻冷寂的艺术境界,几乎成了写景的绝唱。

三、高考原题速递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2012年广东卷)

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 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答案】①颔联运用了映衬(衬托,对比,烘托,色彩渲染,名词列锦,白描等的表现手法);②映衬类:朱、青,绿,白,颜色明丽喜人,相为映衬,烘托出一种清新的四月乡间独特的风貌,传达出诗人愉悦而闲适之情;或列锦类:颔联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巧妙了将乡间独特物象樱桃,豆,草,鹅排列在一起,勾勒出一副生动的乡村春意盎然的图景,烘托静谧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闲适而悠游的情怀。

(2)“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4分)【答案】①四月乍晴,万物复苏,争奇斗艳,一派生机,乡下进入农忙时节。②有樱桃绿草白鹅悦目,有青豆配酒爽口,船行水上,轻快疾驰,有春风拂袖,诗人所见农户白天闭门,原是为了保养小蚕,由自然景物到社会场景,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生意”(生机)。

【附赏析】写余杭道上所见所闻,充满初夏气息。三四两句写村店,五六句在渡船。末联是写养蚕人家保护蚕儿采取的措施。前闹后静,安排得当。

三、手法释疑:何为“列锦(意象叠加)”?

列锦(名词叠加)

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也可以通俗地叫意象叠加。“列锦”又称“列词”,最早大约见于我国著名教育家、修辞学家、语言学家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一书。从诗词鉴赏的角度,有人也把“列锦”叫“意象叠加”或“名词叠加”。

在流传深远的名篇“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中,“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再如“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给人的情趣和诗味是浓醇、深长的。上句是视觉画面——秋夜星空一只孤飞的雁,下句是听觉意象——千家万户的砧杵之声。上下句的串联叠合,不但鲜明准确地描绘了秋夜景色的典型特征,而且构造了一个幽远凄清的意境。

例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佳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全句由十个纯名词构成六个意象,叠映出商山黎明之前的一幅完整的画面:残月高悬,雄鸡清声;茅房客舍,思归心切的客人早早地起来赶路,谁料,板桥横渡,冷霜冽冽,一行足印,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了。整句诗仅由叠加的六个意象来突出“早行”二字,不着一闲词,尽得“早”之风流韵味。区区十个字,不仅有景有情,而且还有动态的叙述,妙就妙在没有一个动词。如果写作“鸡鸣茅店月,人行板桥霜”,意思也许是完整的,但也就不会传诵至今了。再如柳永《雨霖铃》中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诗人完全撇开了愁、怨、相思之类直抒胸臆的字眼,也没有借助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段,而是选择了“杨柳岸”这个颇能惹人缱绻情思的场景,再把“晓风”“残月”这两个色调上一清新、一凄惋形象剪接进去,造成鲜明强烈的对比和呼应,使人获得空间宽广、时间连绵的审美感受,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朦胧、深远又带点神秘意味的艺术境界。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三句由九个名词(定名结构)分别排列为三组,每组都是一个特写镜头,所述景物原是大自然中极平常的,但平凡的事物一经诗人的艺术组合,便浓重地渲染出一幅凄凉萧瑟的气象,并将读者带入荒僻冷寂的艺术境界,几乎成了写景的绝唱。“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这也是千古名句。作者运用列锦手法,把杨柳岸、晓风、残月艺术地排列在一起,表面上完全是写景,而深情寓于其中,用美好的自然景物,反衬诗人的空虚寂寞之感。“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韩翃《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上句是视觉画面,秋夜星空一只孤飞的雁;下句是听觉意象,千家万户的砧杵之声。上下句的串联叠合,不但鲜明准确地描绘了秋夜景色的典型特征,而且构造了一个幽远凄清的意境。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1161年冬秋,南宋军队分别在瓜洲和大散关打败了北方的入侵金兵。两句诗写的就是这两件事。瓜洲是古渡口,军队渡江必经之地。大散关是关隘屯兵之处。见“渡”见“关”,立刻会产生战争的联想。诗的特点还在于,并没具体描写战争,只是写出了两地的场景:雄关秋风立战马,雪夜渡口列战船。营造了一种浓重的战争氛围,没写战争场面而战争确实存在。楼船、铁马、雪夜、秋风给人以战争的悲壮苍凉感。运用“列锦”,可以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经典的列锦还有“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等等。

“借景抒情”、“触景生情”与“寓情于景” “借景抒情”是指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在其笔下,这一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了某种感情的色彩。“触景生情”是指诗人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后,油然而引出的某种情感的抒发。“寓情于景”是指诗人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如欢乐、悲哀、苦闷、彷徨等),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1)“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的区别: “借景抒情”是先有情,源情而选景,是有我之境,物皆著我颜色。“触景生情”是先见景,自然景物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引起和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2)“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的区别: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例如: 1、2006年高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福建卷)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答: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叙)。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析)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评)

2、滁洲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问:这首诗在情与景的抒写上有何特色?试略作分析。答:诗人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叙)诗人独爱自甘寂寞安贫守节的涧边幽草,无意居高媚时的黄鹂。郊野渡口一副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析)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以及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评)

3、题菊花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注)青帝:司春之神。问:这首诗在情与景的表现上有何特色?

答:这首诗运用了触景生情和虚实结合的手法,(叙)因见到菊花在秋天开放时冷寂,蝴蝶也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发挥想像自己若做了青帝就要改变菊花处境,让它在春天同桃花一齐开放。(析)抒发了对菊花开不逢时的惋惜和不平之情。(评)借景抒情或者寓情于景与情景交融不属于一个术语层面。前两者是修辞,后一种指意境。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借景抒情的落脚点在情上,景是为抒情服务的,所以借景抒情不一定能够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比如: 窗外的柳枝轻拂着,是我对你温柔的爱。这句话的重心是抒情。但绝对不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则重在景,写景中含有情感。比如: 我们相互依偎在柳树下,柳枝们在温柔地相互缠绕。这句话的第二句不是抒情,只 是讲了柳枝在风中缠绕的事实,但是含有情在其中。情与景交融在了一起。“借景抒情”重点在情,景物或意象是抒情的媒介;“寓情于景”重点在景,“情”包含在景物或意象之中。二者如果“表现出色”,就称作“情景交融”。

第三篇:古典诗词在新闻标题中的运用

古典诗词在新闻标题中的运用

景立华

我们国家是诗的国度,古典诗歌更以其深邃的意境之美深入读者的灵魂。新闻标题利用仿拟,巧妙融入诗词名句可以更好地吸引读者目光,撼动读者的心灵。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中国老一代著名报人邵飘萍曾说:“新闻的灵魂应冷静活跃于理智之世界,而耕耘于世人感情之田亩”。他们所说的感动人心的宣传效果,不正是报纸编辑在制作新闻标题时所孜孜以求的吗?而把古典诗歌的意境融入标题更可达到语言简洁,画龙点睛,扣人心弦的效果。

请看1958年3月16日《人民日报》的一则标题:

车辚辚马萧萧凯歌贯云霄(引题)

最可爱的人回来了(主题)

读罢此题,一种豪情从心底油然而生!让人不得不佩服,人民日报编辑为报道中国人民志愿军从朝鲜凯旋归国的新闻,制作了一个多么出色的标题!她引用了杜甫的名篇《兵车行》里的首句:“车辚辚,马萧萧„„”短短的6个字就把中国人民志愿军威风凛凛胜利归来的情景烘托出来了,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感染力强,让人读后击节赞叹!

比如:

知否,知否,绿消红瘦(主题)

连阴绵雨使杭州名花展上部分花卉受损(副题)

(1999年3月11日《钱江晓报》)

该报道主标题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他仿用了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如梦令》中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样仿写既切合新闻的内容,又将娇花淋雨后的可怜之态现于笔端。这样一来,使得标题显得更加灵动,既契合文意,又颇具新意。这就是将仿拟这种修辞方法巧妙运用,仿写古诗词名句佳句,利用古典文学中的情景交融之法,为标题营造意境之美。

比如: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浊浪令人心忧

(2002年2月4日《楚天都市报》)

很明显,这是一则关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环保新闻。作者引用诗词,使读者眼前慢慢地拉出一幅有关长江的画面,壮阔、雄伟、无边无际,遗憾的是长江之水却已浊浪一片,浑黄无比,这就给读者造成一种巨大的心理反差。“滚滚长江”,意境壮美 ;浊浪阵阵,心忧万千!再一个“东逝”,不免感慨古今变化之大,对比何其强烈,由此引起了读者强烈的心理共鸣。

比如:

垃圾山,垃圾山,害得居民苦不堪,不知几时搬?

臭水流,臭水流,流到大街小巷头,行人个个愁!

(2001年2月21日《长江日报》)

该标题是仿照白居易《长相思》的诗句“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仿拟的运用让读者形象地感知当地居民受垃圾无人治理危害之重,使得这则标题更加形象生动。同时,反复与押韵的使用,使人读来琅琅上口,也为标题增添了活泼的气氛。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钱塘活水来(主题)

今日西湖一天可得活水十万吨(副题)

(1981年5月9日《光明日报》)

这则主标题是仿用宋代朱嘉《观书有感》中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则标题贴切而又形象地展现出西湖被注入活水后的情形,那波光粼粼,天水一色的美妙情景仿佛浮现于读者的眼前。该标题化用前人诗句贴切而又自然,在形式和意境上都带给人美好的感受。

比如:

兰佩紫 菊簪黄 千金觅红装 谁为新人做嫁裳

(1995年6月2日《中国青年报》)

这则标题反映的新闻是如今的新嫁娘赶上了好日子,色彩优美的红装玉服不再是自己穿针引线、熬更守夜去做,而是千金买来。诗词的活用使标题百味俱生,含蓄写意,色感对比强烈,富于音韵美。其讴歌社会进步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的昂扬情绪不表自露,其间设问一句,令人浮想联翩,诗情美、诗化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回味无穷。

又如:

即将来临的广州花市情况如何(引题)

为君报道春消息 今年花胜去年红

(主题)

(1982年1月22日《羊城晚报》)

标题中引诗一句,让人感觉春意盎然、浓情蜜意,可以说因为这一笔,绣出了精彩,也使标题显得丰腴。

比如:

春风熏得远客醉 直把店家当自家(主题)

镇江饮食店热情待客真个名不虚传(副题)

(1982年12月10日《文汇报》)

此例中的主题,是从宋代诗人林升《题临安邸》一诗中“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两句演化而来的,语调抑扬顿挫,读来琅琅上口。消息配上这条标题,新意顿出,兴味陡增。

由此看来,利用仿拟句式,将古典诗歌巧妙融入新闻标题,形象生动地阐述了新闻事实,突出了新闻的主题思想,那些融合诗情画意,借鉴绘画的艺术技巧和诗词的情景意蕴的新闻标题,都给读者带来了美好的审美感受,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新闻标题增加了吸引力。

(作者单位:唐山劳动日报社)

第四篇:体验式教学在古典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在古典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中国是诗歌与辞赋的国度。从先秦时期的《诗经》《楚辞》到唐宋时期辉煌的诗词再到元曲等,无一不是这个国度可爱的精灵。古典诗词承载着传统文化最精粹的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当前的中学古典诗词教学在教学观点和教学模式上少有新的突破,课堂教学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多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强调接受学习、强调对诗词死记硬背、强调机械训练的教学要求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影响着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爱好。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吸收新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促进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满足不同个体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古典诗词体验式教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体验式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是从学习者的现实世界出发,通过其实践活动以及反思,形成新的知识和能力,不仅能改变学习者的知识观,而且有利于塑造良好的主体精神和创造精神。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验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将不会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不再对发生在身边的种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麻木不仁,而是逐渐学会用理性来审视权威,主动追求真正有价值的知识。改变学习方式,实际上也就是在重塑学生的主体精神。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学过程会呈现新的特点,不再意味着教师以独自的方式单向向学生传递、教授和灌输知识,也不再意味着学生只从教师那里被动地接纳、领受和储存知识。课程不再是一堆僵死的材料,它更像获得了生命的另一个人。教师、课程、学生三者之间彼此走近,互相体验,实现两两之间的精神相遇、视界融合。古典诗词体验式教学,指的是下述教学观和教学形式:教师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景和机会,让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诗词,建构相应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感情、生成意义。

一、体验式教学的教学策略

体验式教学的基本策略是首先创造教学情境,还原教学内容,给学生以感官刺激或心理准备,然后依据学生的知识结构,让他们与教学内容这一客体进行对话和交流,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实现主客体融合,并生成意义,最后让学生以表达的形式将体验结果显露出来。表达既可以是口头或书面语言。也可以是内部言语。

根据体验式教学的基本策略,我们可以制订古典诗词体验式教学的基本路向,那就是在教学时,对不同的诗歌按题材、内容、主题等设置相应的教学情境,给学生不同的感官刺激,引导他们与具体的诗篇进行体验交流,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生成新的意义,最后让学生以书面表达或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悟,教师再对学生的感悟进行归纳,进行反馈评价。

二、体验式教学情境的创设

古典诗词在给教学者带来无穷的审美享受的同时,也给教学活动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阅读和赏析诗词,就要进入诗词的意境,使诗词中的“此情此景”转化为“我情我景”,进而产生自我感悟。但是对于年幼的学生来说,由于受到情感体验、知识积累、阅读能力等的限制,以精练的语言文字为载体的诗词并不容易为其所理解与接受。光靠“一张嘴、一支笔”就想让学生体会诗词的意境,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教师要巧妙地创设富于激发性的情境。引起学生~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其理解教材,进入最佳习得状态。故事导入创设情境。教师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将诗词涉及的时代背景、人物身世遭遇、所处环境编成小故事,使其身临其境,触发学生的想象,如同作者那样“触景生情”。例如在教杜甫的《登高》时,由于时空、年龄、处境等原因,学生较难产生情感共鸣。采用故事导入法,可以让学生了解杜甫的处境遭遇,能够尽快地入情入境。“多年前,一个秋天,重阳节前后……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步履蹒跚……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困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此时,国家也正处在战乱之中……老人心头涌上百感千愁……”接着,音乐响起,在凄凉哀婉的乐声中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全诗。这就让学生置身于悲凉的气氛中。进入诗词的意境,进入作者营造的情感氛围,有助于较准确地理解诗中融合着的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感情:“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音乐渲染创设情境。古典诗词大都富于节奏,韵味悠长,充满了音乐的美感。教学中如配以优美的音乐,辅以声情并茂的朗诵,创设美妙的意境,必能为理解古诗词降低难度。如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时,用宁静的古筝曲《西江月》和激越昂扬的《十面埋伏》,让学生感受诗中“舒缓流畅一逐渐低唱一间歇停顿一激越雄壮”的音乐旋律变化,较容易体会白居易高超的诗歌才能。以二胡曲《二泉映月》似行云流水般舒缓的乐曲,可营造“孤舟独饮”的萧瑟气氛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知遇之情。借助音乐让学生与诗词产生共鸣,借助音乐的意境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帮助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接受健康的艺术熏陶和获得智者的思想,有利于实现知识自主性建构。

3,播放录像创设情境。运用录像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现教材内容,使课本静止的画面活起来,无疑将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其很快进入诗词特定的环境。例如讲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可先观看《三国演义》中的录像片段,展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壮观景象。再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江水奔腾、惊涛拍岸”的录音,想象着自己身处古战场,面对浩浩江水,思绪泉涌,“遥想公瑾当年”“雄姿英发”,指挥若定……然后让学生反复诵读诗文。最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作者写词时豪迈气概、豪放风格的领会和理解。

创设情境绝不是教师的独角戏,需要师生共同参与,需要师生情感的交汇融通。人有七情六欲,青少年正处于成长阶段,在“情”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比如情绪容易波动,易被外界事物感染。因此,课堂上可以用音乐、影片、图片、生动的语言去调动学生的情,帮助他们感受与拥抱教师创设的境。在实际的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可单独运用或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以获得良好的课堂效应。

三、体验式教学的教学过程

诗词教学采用体验式模式,并不是指每一篇诗词的教学过程一样。根据诗词内容、主题、风格等的不同,采用的体验方式是有细微差别的:课堂因学生的基础、感悟、想象等非认知心理因素的不同,具体的教学过程也是千差万别的。下面笔者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教学活动为例。谈谈运用体验式教学的思路。提供情景,激发兴趣。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背景建构一系列的学习情景,让学生感到亲近、熟悉并有兴趣。但这些情景或案例的设置绝非仅为取悦学生:创设情景只是手段,目的是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在体验式教学中,“要使个人的生活成为整体,它必须体现一个人所有的创造性冲动,而且他的教育应该是一种能够启发和加强这种>中动的教育”。(罗素语)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一千多年来其魅力使无数读者倾倒。传统教学中是以学生的反复诵读和教师的讲解为主。而体验式教学则重在学生的体验感悟。教学中先设置情景,采用通过音乐渲染创设情景的方法,让学生欣赏古筝曲《春江花月夜》。这首乐曲旋律优美流畅,极富诗情画意,而古筝的音质又特具清新明亮的韵味,所以乐曲一响,学生马上会被深深吸引住。在音乐声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我的主体,被激发起探究这首美妙乐曲深层内涵的兴趣,而有了兴趣,课堂教学效果就有了一大半的保证。实践感受,自主体验。苏轼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那这首优美的古筝曲中有怎样一幅动人的画面呢?带着问题,带着兴趣,学生再一次倾听古筝曲《春江花月夜》,边听边想象春、江、花、月、夜,想象这五种事物怎样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听、想,其实就是一种自主体验。优雅静谧、令人陶醉的旋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及想象。这种感受是单纯的朗诵难以相比的。在这番经历中。学生对诗歌的认识和体会都是在直接感受和体验中展开的,不是从别人那里获得的,也不是道听途说的:这种体悟是他自己的东西,将内化到他的心灵中去。相互交流,体验内化。在欣赏、思考乐曲后,可要求学生把内心的感悟表达出来。不论言语是否流畅,述说是否完整,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抒发自己的情感。此外,学生在读诗的时候,他们的联想与情感,虽然离不开词义的限制,却又因人因时而有所差异。生活经验、思想境界、心理素质、文艺修养等不相同的读者,对同一句诗、或一句诗中同一词语的意义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体会,我们不必强求一个答案。在每个学生对乐曲和诗的理解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后,可以顺水推舟,要求他们试着写一段解说词。并试着在乐曲响起时当一名画外解说员给观众解说。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的思维更明确,因为文字描述可进一步交流彼此内化的体验。

第五篇:初中古典诗词阅读教学中的语境运用

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精练、想象丰富、情感真挚,千百年来为人们传唱不衰。古典诗词贯穿于整个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材每个学期,数目超过100首,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基于古典诗词文学功能和审美特点,兼之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大小考试不轻的分量,众多一线老师在古典诗词阅读教学上耗费了大量时间精力,然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这体现在考试上,涉及该部分的内容学生得分率非常之低,古典诗词阅读教学处于低效甚至无效的状态。

古典诗词阅读教学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题,究其原因,首先是古典诗词本身年代久远,学生没有直接相关的情感体验;其次,在古典诗词考查时要求准确记忆,要求对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进行鉴赏和评价,难度较大;第三,传统的古典诗词阅读教学中缺乏语境意识,很多古诗词教学内容片面,教学形式单一,相当数目的古典诗词阅读教学空泛肤浅,停留于机械记忆。

本文旨在通过对语境的理论分析,寻找语境理论和古典诗词教学的关联,探讨古典诗词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运用语境进行古典诗词教学的理论依据

所谓语境就是指语言表达时所处的情境。它包括表现为言语的篇章、段落、句子和词组环境以及不表现为言语的主客观环境,如:创作时的社会环境、读者对象、作者的生平经历、写作意图、心态及思想观念。“语境意识”就是指语言的感受者自觉地把某些语句或篇章的语法意义(指字词典和语法规范中列定的意义)与以上的这些语境因素结合起来进行揣摩,以期确定或感悟到它的语境意义的心理倾向。

运用语境进行古典诗词阅读教学,具有深厚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首先,认知语用学的“关联理论”认为,要正确理解自然语言就要通过语境来寻找关联,要靠推理。因为自然语言中的每一个话语都可以有多种理解,而语境具有匹配、定位、定向、填补、生成和预测的功能,通过语境来寻找信息的关联,然后再根据话语和语境的关联进行推理,就能做到纠偏、高效和解释。著名教育家、修辞学家、语言学家陈望道说:“我们遇到积极修辞现象的时候,往往只能从情境上去领略它,用情感去感受它,又须从本意或上下文的连贯关系上去推究它,不能单看辞头,照辞直解。”

其次,语言学的习得理论认为,母语习得是在母语环境中进行的,母语环境具有熏陶、感染和示范的作用。与母语环境建立联结,充分利用它的熏陶、感染和示范作用,才能保证母语的有效习得。如果本身和母语环境联结较弱,而习得过程中又得不到强化,那么母语习得会迅速衰弱。教育学家迈克尔·富兰说:“一致性应该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解决分散、不一致的问题——关联性是关键”。而在古典诗词阅读教学中,与语境建立联结并保持精确联结也是关键。所以古典诗词阅读教学中,充分利用语境,才能保证教学有效高效。二.运用语境进行古典诗词阅读教学的策略方法 运用语境进行古典诗词教学,其使用范围广泛,无论是背诵还是默写,无论是鉴赏还是运用,都离不开语境分析。运用语境进行分析的具体方法策略如下:

(一)利用言内语境进行古诗词阅读教学策略。言内语境指的是表现为言语的内部语言环境,在古典诗词多表现为炼字、修辞、上下文环境。古典诗词教学中,可以利用言语的这些内部语言环境。1.运用“炼字”语境。

中国古代诗人特别讲究语言的锤炼,他们“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随风潜入夜”中,一个“潜”字写尽了春雨绵绵、悄临人间的情态。“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境界全出”(王国维语)。赏析古典诗词势必要在古典诗词的诸多精妙用字上做停留,“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透”出了“虫声”的力度,“透”出了生命的动感美,“透”出了幽寂之中的勃勃生机。“劝君更尽一杯酒”,“更”是劝出了朋友之间深厚真挚的惜别之情。2.运用修辞语境。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噫吁戏,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等诸多古典诗句还喜用比喻、夸张等古老而富有生命力的修辞手法,这些修辞传形传神、绘声绘色,生动地展现了诗歌形象,强烈地表达了诗人的感情,达到了极好的表达效果。赏析古典诗词自然不能忽略这些诗句中运用的修辞和修辞的作用。“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如此艰难,千树万树的“梨花”那样明丽,不尽春水有不尽哀愁,千尺潭水是千尺深情。3.运用上下文语境。

在现代语境学看来,上下文语境具有制约和解释功能。在诗歌阅读中,上下文语境可以运用于诗歌的炼字,诗句的赏析和诗篇的鉴赏。如:“青山”与“绿水”相对,自然就不会有了“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的错误记忆。知道了“明月别枝惊鹊”也就知道了后面是“清风半夜鸣蝉”。“上下求索,左右勾联”(余映潮语)尤其有助于诗歌鉴赏:赏析“野渡无人舟自横”时,对应前文的“春潮带雨晚来急”,就能品出舟子的悠闲自在;读后面“征蓬出汉塞,归雁洛阳边”就能明白前面王维身为朝廷大员,前往边疆慰问时为什么却轻车简从;读“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看前文的“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也就明白落红何止是落花。

(二)古诗词阅读教学中言外语境的策略

言外语境指非语言因素语境,古典诗词的言外语境包括历时性语境,共时性语境,社会文化语境,读者认知语境。在古诗词阅读教学中同样可以利用这些语境,提高教学效率。1.运用历时性语境,做到知其人论其世。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清代章学诚说:“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利用历时性语境,做到“知人论世”,既是阅读欣赏古典诗词的前提条件,也是有效阅读古典诗词的一种基本方法。读曹操《观沧海》,不了解曹操生长的年代,如何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中诗人阔大的胸襟和平定中原统一天下的伟大的政治抱负?读陶渊明的《饮酒》,如果不知道陶渊明将官场视作罗网,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的人生志趣,又岂能真正品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种物我两忘的境界。2.结合共时性语境,运用情境语境教学法。

共时性语境是言语交际双方处于同一时点或时段上的语言环境,在语文教学上也可以理解成教学情境。古典诗词教学营造一个丰富、润泽的“情境”,才能将知识点浸润于经验之中。“情境”的编排有多种方法,如活动情境法、问题情境法、媒体情境法、故事情境法。赏析《蒹葭》时用邓丽君的《在水一方》导入;赏析王维的《山居秋暝》时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图画导入;特级教师孙双金在赏析《赠汪伦》时编排“千里桃花,万里酒家”的故事。江苏名师魏星执教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有“几杯酒下了肚,老夫妻聊天聊了什么”的提问。这些情境编排都起到了激发学生情感,引起学生古典诗文阅读兴趣的高效作用。3.利用社会文化语境,把握诗词深层意蕴。

中国古代诗人在作诗填词时喜用典故,多用意象。这些典故意象“往往给今天的读者不少的麻烦”(闻一多语)。如:刘禹锡在《酬乐天初逢扬州席上见赠》运用“向秀作《思旧赋》”“王质烂柯”两个典故;苏东坡在《江城子·密州出猎》连用“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三个典故。古典诗词中意象使用更是频繁,明月、杜鹃、杨柳、松柏、菊花、羌笛、长亭等诸多意象散见于各类诗词歌赋之中。赏析时只有深入了解这些典故的来源,知晓这些意象的所指,弄清它们的文化语境涵义,才能准确而深入地把握古典诗词的深层意蕴。4.激活认知语境,开展互文性阅读赏析。有些古典诗词因为语境知觉不够,或者说诗词理解和语境因素的联系不够,造成理解困难或偏差。此时,运用认知语境,激活师生认知背景材料,补充引导材料,可以降低赏析的难度,达到有效鉴赏的目的。鉴赏《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可以激活《记承天寺夜游》的认知语境,补充东坡不同阶段的诗句来认识东坡其人其文。鉴赏《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时可以激活《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情感认知,补充《声声慢》的内容材料来消解李清照的哀愁为什么如此之重。

语境研究者王建华认为,语境运用线路为“语用能力→语境→选择定向→意义的理解”,对于古典诗词赏析而言,就是在一定语用能力的基础上,树立语境意识,寻找可利用的言内和言外的诸多语境,利用这些语境进行古典诗词的内容和技巧的有效赏析。笔者认为如果教者能充分利用这些语境,那么古典诗词阅读教学的坚固堡垒将不攻自破。参考文献: [1]E.詹森《基于脑的学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刘徽《改变教学的36部教育名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3]王建华《语用学和语文教学》浙江大学出版社.[4]孔凡成《语境教学研究》人民出版社.[5]陈友冰《考槃在涧: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商务印书馆.冯桂荪,胡龙平,语文教师,现居广东广州。

下载“从对面写起”手法在古典诗词中的运用教学案例(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对面写起”手法在古典诗词中的运用教学案例(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诗词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古诗词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石建东 摘 要:诗词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恰当应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思维、深化知识,又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 关键词:生物教学 诗词歌赋 运用......

    论文:古典诗词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论 文 绰河源中学 杨建华 古典诗词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物理”作为一门科学课程,顾名思义就是探究声、光、电、热、磁等自然现象最基本的内在规律,而文学又恰恰以描绘自然现......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运用案例教学

    反思: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运用案例教学 郑延鹏 在新课程改革中,丰富多彩的案例是初中思想品德课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如何运用好这些案例,使思想品德课生动起来,成为学生思想的一......

    比较阅读在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的运用(共五则)

    比较阅读在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在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运用比较阅读,通过对同一意象的不同内涵,同一炼字的不同意蕴,同一题材的不同主旨,同一作者的不同风格进行比较,可......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诗词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诗词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诗词地理教学学习兴趣 摘要:古代诗词不仅脍炙人口而且还蕴含着丰富的地理信息,在课堂上巧妙的加以利用,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谈古典诗词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论 文 谈古典诗词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作者:韩向京 工作单位:石河子师范学校 地址:石河子西环路155号 邮编:832000 联系电话:***  1968年4月,女,汉族,籍贯北京。工作单位:新疆......

    浅谈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中的赏析

    浅谈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中的赏析 [摘要] 由于古诗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所以对古诗的赏析也就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前由于种种原因,造成教......

    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象教学设计

    问明月几时有,探千古明月情——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象招远市蚕庄镇蚕庄初级中学 司金川教学目标:1.体会《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的情感,做到熟读成诵;2.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古典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