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受戒》中陌生化手法的运用

时间:2019-05-13 08:01: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汪曾祺《受戒》中陌生化手法的运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汪曾祺《受戒》中陌生化手法的运用》。

第一篇:汪曾祺《受戒》中陌生化手法的运用

汪曾祺《受戒》中陌生化手法的运用

字数:3407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2年6期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当页正文

【摘要】“陌生化”理论是由俄国文论家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汪曾祺在《受戒》这部的作品中运用了陌生化的手法,打破了传统的写作手段,通过对语言、叙事手段和审美理想的陌生化,把一个美好、自然充满诗意美的民间世界展现出来,使作品更具文学性和艺术性。

【关键词】汪曾祺;受戒;陌生化

《受戒》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其文坛复出的宣言。自问世起,就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众多评论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剖析。作者以世俗化、田园牧歌式的庵赵村为背景,通过描绘两个主要主人公明海和小英子,来表现一种健康的、美的人性。它的成功在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陌生化”手法的运用,主要表现在语言表现形式、叙事手法和审美理想塑造上,让人们在熟知的世界中去感受它的陌生性。正是由于其独特的审美特点和陌生化的叙述方式,给当时的文坛注入一股清新的风,影响了后代许多作家的创作。

一、语言的陌生化

“陌生化”手法在语言表现形式上的运用,主要就是在语言使用上打破常规,达到去自动化的效果,这是一部好作品成功的关键。作为一个高度评价语言功用的作家,汪曾祺认为“好的语言是平平常常的,人人能懂,并且也可能说得出来的语言——只是他没有说出来。”作者的作用就是从广博的民间世界拣出合适的语言将其与文章中的人物和环境相贴合。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俄国形式主义者关于语言“陌生化”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

经历过传统与现代教育的汪曾祺,重视从中国语言的传统的广阔资源中寻求写作的灵感,书写自己眼中民间世界。《受戒》这部作品中所使用的语言大多来自于生活,重描写,轻抒情。为了与所塑造的民间世界相贴合,作者向民间学习,多用俗语,方言,谚语等,营造了文章中的世俗生活的“气氛”,使小英子、明海等人物的性格在语言的字里行间中表露无遗,蕴藉着普通话语所没有的丰富意蕴。例如在对小说中的小英子姐妹进行必不可少的人物肖像描写中,作者并没有直接对其长相进行铺陈之类的具体描写,只写到“白眼珠鸭蛋青,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如星星。”寥寥数语就将一双极富灵性的眼睛描绘在读者的面前,给读者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除此之外,对民歌的借鉴也影响到作者的文学创造,反映了当地人的佛化即世俗化的特征,显得更为真实。日常语言生成于生活形式之中,生活形式在日常语言中得以呈现。

“语言写到‘生’时,才会有味。”日常生活的平淡语言在汪曾祺的《受戒》中被重新排列组合,得以陌生化。它可能不符合语法,却由于与环境、人物的贴合而产生了新的意味。“语言的独特处不在他能用别人不用的词,而是在别人也用的词里赋以别人想不到的意蕴。”日常语言经过作者的加工成为创作语言,看似平平淡淡,却具有了新的生命力,延长了读者的感知时间,增强了它的审美效果。语言之“滋味”尽在言后。

二、叙事手段的陌生化

正如形式主义者所倡导的:陌生化是一切技巧的总和,“陌生化”不仅表现在语言上,还表现在大的篇章结构上,叙事技巧上和人物的塑造上,如情节的安排,叙事者和叙事视角的选择等。在《受戒》中,作者由儿童视角出发叙述了一个有关“小和尚谈恋爱”的故事,充满了陌生与奇特的色彩,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艺术享受。

《受戒》在末尾注明“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这是汪曾祺在思想大解禁的历史语境下,将四十年来压抑在心底的故乡梦、童年梦、青春梦、爱隋梦融合在一起,产生的一部洋溢着青春和欢乐的小说。这一主题的成功实现与叙述视角的艺术化使用分不开。《受戒》采用了儿童的叙述视角,即主要让少男明海、少女小英子来看生活。这种方法有效地增强了小说的趣味性,因为儿童和成年人的区别更主要地表现于对世界映象的区别上,同一个世界在儿童和成年人眼里完全不一样,生活的趣味性更多地存在于儿童的眼睛里。比如,描写荸荠庵的佛教生活,是通过第一次踏进庙门的少年明海的视角逐渐展开的。在这个刚走出乡村的小小少年眼里,无论是给诸佛上香,还是学唱经、做法事,或是看和尚杀猪、打麻将,都充满了无限的新鲜、新奇和十足的趣味。我们在处处荡漾着明海的灵动眼神和童趣口吻的字里行间,也充分领略这种新鲜、新奇和快乐。在这种儿童视角的作用下使这个世界更平添了一份天真,从而,小说超越了固定生活的所有局限,消弭了现实生活的所有悲苦,使“快乐”和“美”成为生活唯一的中心,使人的生活得到了彻底的改写。

汪曾祺的小说耐读、耐品、耐人寻味,可是,当我们读完后却难以复述这篇小说到底写了什么,因为他的小说故事性不强,情节因素很弱,较少逻辑的、因果的关系,也较少矛盾冲突所带来的戏剧性,就像一弯平静的水流缓缓流淌。区别于传统小说重视情节连贯的特点,汪曾祺的小说很难说有一个连贯的、引人入胜的,一环紧扣一环的故事,小说与散文的界限在《受戒》里荡然无存。《受戒》中没有一条小说发展的主线,往往是随意而走,想到哪说到哪,小说结构松散,舒放自由,拉拉杂杂随意写去,却有一种“漫不经心的随意”。读他的小说,都有一种随笔性的自由和亲切,有时竞被他绕进去了,感觉不是在读小说,颇似真实的生活。汪曾祺“以氛围写人物”的审美理想在《受戒》中得到了完满的表达。

小说的散文化是汪曾祺自觉的追求。在他看来,故事性太强的小说很不真实,而他“所追求的就是和谐与真实”。在对生活审美化的处理中,汪曾祺只是一个平平静静的叙述者,性情的温和与随意营造了一种独特的叙述风度和叙述文体。这也使众多的读者与作者了解到原来小说也可以这样写,提供了借鉴的经验。

从小说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来看,在《受戒》的发表过程中,正是由于其所描写的内容不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时代文化主流相一致,才会历经劫难最终得以发表。小说没有写工农兵,却写的是一个聪明伶俐又不能恪守佛门戒律的小和尚;没有反应对垒鲜明的阶级性,而只写善良的人性、美好的人情;不写旧社会深重的困难,而只写醉人的田园风格。他所描绘的内容虽与时代内容不相符,却是作家对于生活的体会,是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旧梦”,因此显示出了作家创作的独特性,对于当时的读者来说亦是一种震撼。

三、审美理想的陌生化

汪曾祺在《受戒》里,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梦一般的生活世界,也表达了作者自己的文学创作理想。在这个蛮荒、自然、古老却又散发浓浓诗意的“世外桃源”里,人们的生存环境、生存方式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理解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是“生活境界的美的极致”。

在这个作者审美理想中存在的人们大多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但他们不是以一种蛮民、刁民的形象出现在读者的面前,而是作者心目中或是理想中的美好的、善良的、充满温情的处于社会边缘的小人物。对和尚的描写则趋向于对人的描写,做和尚只是一种职业,和做劁猪的,箍桶的、弹棉花的、画匠等没有任何差别,只是一种营生。最特别的是“这个庵里无所谓清规,连这两个字也没人提起。”和尚享受着世俗生活带给他们的一切,可以娶妻生子、可以吃荤、可以打牌„„“一切和在家人一样”。对于那些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的其他人们来说,同样也具有一种人性的美。

穿过这些充满温情和世俗气息的人们,展现给读者的更是一幅和谐的乡里图。没有过多的尔虞我诈,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朴素的互帮互助。在阅读时总会让人想起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和谐的庵赵村亦是汪曾祺理想中的桃花源。对于这一理想世界的描写,仿佛是一个梦,一个抽空现实的梦。文本中与现实的极大差距给读者造成了思想上的陌生化。作者所叙述的这个美梦对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种诗意的存在,是希望的存在。这也是作者“滋润”美学观和“文学应有益于世道人心”的创作观的体现。

透过对《受戒》中的陌生化手法的分析,一方面可以对其他作者的创作提供一些可以参考的建议,另一方面汪曾祺作为中国现当代的著名作家之一,《受戒》是比较能代表汪曾祺的审美特征的作品,也可以对有关汪曾祺的研究增添某些素材。在当今的社会,汪曾祺的小说及其创作的意义在于提供给处在快节奏的人们以一种慢生活的生存方式,引导在世俗生活中生活的人们去观察生活,思索生活,寻找生命的本真和真正重要的东西,在小说之外的读者们将可以构筑属于自己的“桃花源”.

第二篇:汪曾祺《受戒》全文

引导语:汪曾祺《受戒》通过江南水乡佛门弟子世俗化的故事,描写了普通人的人生欢乐,表现了人性的解放,表达了对淳朴的民间日常生活的肯定与赞美,也含蓄地表现出对清规戒律的否定与嘲讽。下文是小编整理的《受戒》全文,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

他是十三岁来的。

这个地方的地名有点怪,叫庵赵庄。赵,是因为庄上大都姓赵。叫做庄,可是人家住得很分散,这里两三家,那里两三家。一出门,远远可以看到,走起来得走一会,因为没有大路,都是弯弯曲曲的田埂。庵,是因为有一个庵。庵叫苦提庵,可是大家叫讹了,叫成荸荠庵。连庵里的和尚也这样叫。“宝刹何处?”——“荸荠庵。”庵本来是住尼姑的。“和尚庙”、“尼姑庵”嘛。可是荸荠庵住的是和尚。也许因为荸荠庵不大,大者为庙,小者为庵。

明海在家叫小明子。他是从小就确定要出家的。他的家乡不叫“出家”,叫“当和尚”。他的家乡出和尚。就像有的地方出劁猪的,有的地方出织席子的,有的地方出箍桶的,有的地方出弹棉花的,有的地方出画匠,有的地方出婊子,他的家乡出和尚。人家弟兄多,就派一个出去当和尚。当和尚也要通过关系,也有帮。这地方的和尚有的走得很远。有到杭州灵隐寺的、上海静安寺的、镇江金山寺的、扬州天宁寺的。一般的就在本县的寺庙。明海家田少,老大、老

二、老三,就足够种的了。他是老四。他七岁那年,他当和尚的舅舅回家,他爹、他娘就和舅舅商议,决定叫他当和尚。他当时在旁边,觉得这实在是在情在理,没有理由反对。当和尚有很多好处。一是可以吃现成饭。哪个庙里都是管饭的。二是可以攒钱。只要学会了放瑜伽焰口,拜梁皇忏,可以按例分到辛苦钱。积攒起来,将来还俗娶亲也可以;不想还俗,买几亩田也可以。当和尚也不容易,一要面如朗月,二要声如钟磬,三要聪明记性好。他舅舅给他相了相面,叫他前走几步,后走几步,又叫他喊了一声赶牛打场的号子:“格当XX——”,说是“明子准能当个好和尚,我包了!”要当和尚,得下点本,——念几年书。哪有不认字的和尚呢!于是明子就开蒙入学,读了《三字经》、《百家姓》、《四言杂字》、《幼学琼林》、《上论、下论》、《上孟、下孟》,每天还写一张仿。村里都夸他字写得好,很黑。

舅舅按照约定的日期又回了家,带了一件他自己穿的和尚领的短衫,叫明子娘改小一点,给明子穿上。明子穿了这件和尚短衫,下身还是在家穿的紫花裤子,赤脚穿了一双新布鞋,跟他爹、他娘磕了一个头,就随舅舅走了。

他上学时起了个学名,叫明海。舅舅说,不用改了。于是“明海”就从学名变成了法名。

过了一个湖。好大一个湖!穿过一个县城。县城真热闹:官盐店,税务局,肉铺里挂着成边的猪,一个驴子在磨芝麻,满街都是小磨香油的香味,布店,卖茉莉粉、梳头油的什么斋,卖绒花的,卖丝线的,打把式卖膏药的,吹糖人的,耍蛇的,……他什么都想看看。舅舅一劲地推他:“快走!快走!”

到了一个河边,有一只船在等着他们。船上有一个五十来岁的瘦长瘦长的大伯,船头蹲着一个跟明子差不多大的女孩子,在剥一个莲蓬吃。明子和舅舅坐到舱里,船就开了。明子听见有人跟他说话,是那个女孩子。

“是你要到荸荠庵当和尚吗?”

明子点点头。

“当和尚要烧戒疤呕!你不怕?”

明子不知道怎么回答,就含含糊糊地摇了摇头。

“你叫什么?”

“明海。”

“在家的时候?”

“叫明子。”

“明子!我叫小英子!我们是邻居。我家挨着荸荠庵。——给你!”

小英子把吃剩的半个莲蓬扔给明海,小明子就剥开莲蓬壳,一颗一颗吃起来。

大伯一桨一桨地划着,只听见船桨拨水的声音:“哗——许!哗——许!”

……

荸荠庵的地势很好,在一片高地上。这一带就数这片地势高,当初建庵的人很会选地方。门前是一条河。门外是一片很大的打谷场。三面都是高大的柳树。山门里是一个穿堂。迎门供着弥勒佛。不知是哪一位名士撰写了一副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颜一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弥勒佛背后,是韦驮。过穿堂,是一个不小的天井,种着两棵白果树。天井两边各有三间厢房。走过天井,便是大殿,供着三世佛。佛像连龛才四尺来高。大殿东边是方丈,西边是库房。大殿东侧,有一个小小的六角门,白门绿字,刻着一副对联:一花一世界

三藐三菩提

进门有一个狭长的天井,几块假山石,几盆花,有三间小房。

小和尚的日子清闲得很。一早起来,开山门,扫地。庵里的地铺的都是箩底方砖,好扫得很,给弥勒佛、韦驮烧一炷香,正殿的三世佛面前也烧一炷香、磕三个头、念三声“南无阿弥陀佛”,敲三声磬。这庵里的和尚不兴做什么早课、晚课,明子这三声磬就全都代替了。然后,挑水,喂猪。然后,等当家和尚,即明子的舅舅起来,教他念经。

教念经也跟教书一样,师父面前一本经,徒弟面前一本经,师父唱一句,徒弟跟着唱一句。是唱哎。舅舅一边唱,一边还用手在桌上拍板。一板一眼,拍得很响,就跟教唱戏一样。是跟教唱戏一样,完全一样哎。连用的名词都一样。舅舅说,念经:一要板眼准,二要合工尺。说:当一个好和尚,得有条好嗓子。说:民国二十年闹大水,运河倒了堤,最后在清水潭合龙,因为大水淹死的人很多,放了一台大焰口,十三大师——十三个正座和尚,各大庙的方丈都来了,下面的和尚上百。谁当这个首座?推来推去,还是石桥——善因寺的方丈!他往上一坐,就跟地藏王菩萨一样,这就不用说了;那一声“开香赞”,围看的上千人立时鸦雀无声。说:嗓子要练,夏练三伏,冬练三九,要练丹田气!说:要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说:和尚里也有状元、榜眼、探花!要用心,不要贪玩!舅舅这一番大法要说得明海和尚实在是五体投地,于是就一板一眼地跟着舅舅唱起来:

“炉香乍爇——”

“炉香乍爇——”

“法界蒙薰——”

“法界蒙薰——”

“诸佛现金身……”

“诸佛现金身……”

……

等明海学完了早经,——他晚上临睡前还要学一段,叫做晚经,——荸荠庵的师父们就都陆续起床了。

这庵里人口简单,一共六个人。连明海在内,五个和尚。有一个老和尚,六十几了,是舅舅的师叔,法名普照,但是知道的人很少,因为很少人叫他法名,都称之为老和尚或老师父,明海叫他师爷爷。这是个很枯寂的人,一天关在房里,就是那“一花一世界”里。也看不见他念佛,只是那么一声不响地坐着。他是吃斋的,过年时除外。

下面就是师兄弟三个,仁字排行:仁山、仁海、仁渡。庵里庵外,有的称他们为大师父、二师父;有的称之为山师父、海师父。只有仁渡,没有叫他“渡师父”的,因为听起来不像话,大都直呼之为仁渡。他也只配如此,因为他还年轻,才二十多岁。仁山,即明子的舅舅,是当家的。不叫“方丈”,也不叫“住持”,却叫“当家的”,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他确确实实干的是当家的职务。他屋里摆的是一张帐桌,桌子上放的是帐簿和算盘。帐簿共有三本。一本是经帐,一本是租帐,一本是债帐。和尚要做法事,做法事要收钱,——要不,当和尚干什么?常做的法事是放焰口。正规的焰口是十个人。一个正座,一个敲鼓的,两边一边四个。人少了,八个,一边三个,也凑合了。荸荠庵只有四个和尚,要放整焰口就得和别的庙里合伙。这样的时候也有过,通常只是放半台焰口。一个正座,一个敲鼓,另外一边一个。一来找别的庙里合伙费事;二来这一带放得起整焰口的人家也不多。有的时候,谁家死了人,就只请两个,甚至一个和尚咕噜咕噜念一通经,敲打几声法器就算完事。很多人家的经钱不是当时就给,往往要等秋后才还。这就得记帐。另外,和尚放焰口的辛苦钱不是一样的。就像唱戏一样,有份子。正座第一份。因为他要领唱,而且还要独唱。当中有一大段“叹骷髅”,别的和尚都放下法器休息,只有首座一个人有板有眼地曼声吟唱。第二份是敲鼓的。你以为这容易呀?哼,单是一开头的“发擂”,手上没功夫就敲不出迟疾顿挫!其余的,就一样了。这也得记上:某月某日、谁家焰口半台,谁正座,谁敲鼓……省得到年底结帐时赌咒骂娘。……这庵里有几十亩庙产,租给人种,到时候要收租。庵里还放债。租、债一向倒很少亏欠,因为租佃借钱的人怕菩萨不高兴。这三本帐就够仁山忙的了。另外香烛、灯火、油盐“福食”,这也得随时记记帐呀。除了帐簿之外,山师父的方丈的墙上还挂着一块水牌,上漆四个红字:“勤笔免思”。

仁山所说当一个好和尚的三个条件,他自己其实一条也不具备。他的相貌只要用两个字就说清楚了:黄,胖。声音也不像钟磬,倒像母猪。聪明么?难说,打牌老输。他在庵里从不穿袈裟,连海青直裰也免了。经常是披着件短僧衣,袒露着一个黄色的肚子。下面是光脚趿拉着一对僧鞋,——新鞋他也是趿拉着。他一天就是这样不衫不履地这里走走,那里走走,发出母猪一样的声音:“呣——呣——”。

二师父仁海。他是有老婆的。他老婆每年夏秋之间来住几个月,因为庵里凉快。庵里有六个人,其中之一,就是这位和尚的家眷。仁山、仁渡叫她嫂子,明海叫她师娘。这两口子都很爱干净,整天的洗涮。傍晚的时候,坐在天井里乘凉。白天,闷在屋里不出来。

三师父是个很聪明精干的人。有时一笔帐大师兄扒了半天算盘也算不清,他眼珠子转两转,早算得一清二楚。他打牌赢的时候多,二三十张牌落地,上下家手里有些什么牌,他就差不多都知道了。他打牌时,总有人爱在他后面看歪头胡。谁家约他打牌,就说“想送两个钱给你。”他不但经忏俱通(小庙的和尚能够拜忏的不多),而且身怀绝技,会“飞铙”。七月间有些地方做盂兰会,在旷地上放大焰口,几十个和尚,穿绣花袈裟,飞铙。飞铙就是把十多斤重的大铙钹飞起来。到了一定的时候,全部法器皆停,只几十副大铙紧张急促地敲起来。忽然起手,大铙向半空中飞去,一面飞,一面旋转。然后,又落下来,接住。接住不是平平常常地接住,有各种架势,“犀牛望月”、“苏秦背剑”……这哪是念经,这是耍杂技。也许是地藏王菩萨爱看这个,但真正因此快乐起来的是人,尤其是妇女和孩子。这是年轻漂亮的和尚出风头的机会。一场大焰口过后,也像一个好戏班子过后一样,会有一个两个大姑娘、小媳妇失踪,——跟和尚跑了。他还会放“花焰口”。有的人家,亲戚中多风流子弟,在不是很哀伤的佛事——如做冥寿时,就会提出放花焰口。所谓“花焰口”就是在正焰口之后,叫和尚唱小调,拉丝弦,吹管笛,敲鼓板,而且可以点唱。仁渡一个人可以唱一夜不重头。仁渡前几年一直在外面,近二年才常住在庵里。据说他有相好的,而且不止一个。他平常可是很规矩,看到姑娘媳妇总是老老实实的,连一句玩笑话都不说,一句小调山歌都不唱。有一回,在打谷场上乘凉的时候,一伙人把他围起来,非叫他唱两个不可。他却情不过,说:“好,唱一个。不唱家乡的。家乡的你们都熟,唱个安徽的。”

姐和小郎打大麦,一转子讲得听不得。

听不得就听不得,打完了大麦打小麦。

唱完了,大家还嫌不够,他就又唱了一个:姐儿生得漂漂的,两个奶子翘翘的。

有心上去摸一把,心里有点跳跳的。

……

这个庵里无所谓清规,连这两个字也没人提起。

仁山吃水烟,连出门做法事也带着他的水烟袋。

他们经常打牌。这是个打牌的好地方。把大殿上吃饭的方桌往门口一搭,斜放着,就是牌桌。桌子一放好,仁山就从他的方丈里把筹码拿出来,哗啦一声倒在桌上。斗纸牌的时候多,搓麻将的时候少。牌客除了师兄弟三人,常来的是一个收鸭毛的,一个打兔子兼偷鸡的,都是正经人。收鸭毛的担一副竹筐,串乡串镇,拉长了沙哑的声音喊叫:“鸭毛卖钱——!”

偷鸡的有一件家什——铜蜻蜓。看准了一只老母鸡,把铜蜻蜓一丢,鸡婆子上去就是一口。这一啄,铜蜻蜓的硬簧绷开,鸡嘴撑住了,叫不出来了。正在这鸡十分纳闷的时候,上去一把薅住。

明子曾经跟这位正经人要过铜蜻蜓看看。他拿到小英子家门前试了一试,果然!小英的娘知道了,骂明子:“要死了!儿子!你怎么到我家来玩铜蜻蜓了!”小英子跑过来:

“给我!给我!”

她也试了试,真灵,一个黑母鸡一下子就把嘴撑住,傻了眼了!

下雨阴天,这二位就光临荸荠庵,消磨一天。

有时没有外客,就把老师叔也拉出来,打牌的结局,大都是当家和尚气得鼓鼓的:“×妈妈的!又输了!下回不来了!”

他们吃肉不瞒人。年下也杀猪。杀猪就在大殿上。一切都和在家人一样,开水、木桶、尖刀。捆猪的时候,猪也是没命地叫。跟在家人不同的,是多一道仪式,要给即将升天的猪念一道“往生咒”,并且总是老师叔念,神情很庄重:“……一切胎生、卵生、息生,来从虚空来,还归虚空去往生再世,皆当欢喜。南无阿弥陀佛!”

三师父仁渡一刀子下去,鲜红的猪血就带着很多沫子喷出来。

……

明子老往小英子家里跑。

小英子的家像一个小岛,三面都是河,西面有一条小路通到荸荠庵。独门独户,岛上只有这一家。岛上有六棵大桑树,夏天都结大桑椹,三棵结白的,三棵结紫的;一个菜园子,瓜豆蔬菜,四时不缺。院墙下半截是砖砌的,上半截是泥夯的。大门是桐油油过的,贴着一副万年红的春联: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

门里是一个很宽的院子。院子里一边是牛屋、碓棚;一边是猪圈、鸡窠,还有个关鸭子的栅栏。露天地放着一具石磨。正北面是住房,也是砖基土筑,上面盖的一半是瓦,一半是草。房子翻修了才三年,木料还露着白茬。正中是堂屋,家神菩萨的画像上贴的金还没有发黑。两边是卧房。扇窗上各嵌了一块一尺见方的玻璃,明亮亮的,——这在乡下是不多见的。房檐下一边种着一棵石榴树,一边种着一棵栀子花,都齐房檐高了。夏天开了花,一红一白,好看得很。栀子花香得冲鼻子。顺风的时候,在荸荠庵都闻得见。

这家人口不多,他家当然是姓赵。一共四口人:赵大伯、赵大妈,两个女儿,大英子、小英子。老两口没得儿子。因为这些年人不得病,牛不生灾,也没有大旱大水闹蝗虫,日子过得很兴旺。他们家自己有田,本来够吃的了,又租种了庵上的十亩田。自己的田里,一亩种了荸荠,——这一半是小英子的主意,她爱吃荸荠,一亩种了茨菇。家里喂了一大群鸡鸭,单是鸡蛋鸭毛就够一年的油盐了。赵大伯是个能干人。他是一个“全把式”,不但田里场上样样精通,还会罩鱼、洗磨、凿砻、修水车、修船、砌墙、烧砖、箍桶、劈篾、绞麻绳。他不咳嗽,不腰疼,结结实实,像一棵榆树。人很和气,一天不声不响。赵大伯是一棵摇钱树,赵大娘就是个聚宝盆。大娘精神得出奇。五十岁了,两个眼睛还是清亮亮的。不论什么时候,头都是梳得滑溜溜的,身上衣服都是格挣挣的。像老头子一样,她一天不闲着。煮猪食,喂猪,腌咸菜,——她腌的咸萝卜干非常好吃,舂粉子,磨小豆腐,编蓑衣,织芦篚。她还会剪花样子。这里嫁闺女,陪嫁妆,磁坛子、锡罐子,都要用梅红纸剪出吉祥花样,贴在上面,讨个吉利,也才好看:“丹凤朝阳”呀、“白头到老”呀、“子孙万代”呀、“福寿绵长”呀。二三十里的人家都来请她:“大娘,好日子是十六,你哪天去呀?”——“十五,我一大清早就来!”“一定呀!”——“一定!一定!”

两个女儿,长得跟她娘像一个模子里托出来的。眼睛长得尤其像,白眼珠鸭蛋青,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像星星。浑身上下,头是头,脚是脚。头发滑溜溜的,衣服格挣挣的。——这里的风俗,十五六岁的姑娘就都梳上头了。这两上丫头,这一头的好头发!通红的发根,雪白的簪子!娘女三个去赶集,一集的人都朝她们望。

姐妹俩长得很像,性格不同。大姑娘很文静,话很少,像父亲。小英子比她娘还会说,一天咭咭呱呱地不停。大姐说:“你一天到晚咭咭呱呱——”

“像个喜鹊!”

“你自己说的!——吵得人心乱!”

“心乱?”

“心乱!”

“你心乱怪我呀!”

二姑娘话里有话。大英子已经有了人家。小人她偷偷地看过,人很敦厚,也不难看,家道也殷实,她满意。已经下过小定,日子还没有定下来。她这二年,很少出房门,整天赶她的嫁妆。大裁大剪,她都会。挑花绣花,不如娘。她可又嫌娘出的样子太老了。她到城里看过新娘子,说人家现在绣的都是活花活草。这可把娘难住了。最后是喜鹊忽然一拍屁股:“我给你保举一个人!”

这人是谁?是明子。明子念“上孟下孟”的时候,不知怎么得了半套《芥子园》,他喜欢得很。到了荸荠庵,他还常翻出来看,有时还把旧帐簿子翻过来,照着描。小英子说:“他会画!画得跟活的一样!”

小英子把明海请到家里来,给他磨墨铺纸,小和尚画了几张,大英子喜欢得了不得:“就是这样!就是这样!这就可以乱孱!”——所谓“乱孱”是绣花的一种针法:绣了第一层,第二层的针脚插进第一层的针缝,这样颜色就可由深到淡,不露痕迹,不像娘那一代绣的花是平针,深浅之间,界限分明,一道一道的。小英子就像个书童,又像个参谋:“画一朵石榴花!”

“画一朵栀子花!”

她把花掐来,明海就照着画。

到后来,凤仙花、石竹子、水蓼、淡竹叶,天竺果子、腊梅花,他都能画。

大娘看着也喜欢,搂住明海的和尚头:“你真聪明!你给我当一个干儿子吧!”

小英子捺住他的肩膀,说:“快叫!快叫!”

小明子跪在地下磕了一个头,从此就叫小英子的娘做干娘。

大英子绣的三双鞋,三十里方圆都传遍了。很多姑娘都走路坐船来看。看完了,就说:“啧啧啧,真好看!这哪是绣的,这是一朵鲜花!”她们就拿了纸来央大娘求了小和尚来画。有求画帐檐的,有求画门帘飘带的,有求画鞋头花的。每回明子来画花,小英子就给他做点好吃的,煮两个鸡蛋,蒸一碗芋头,煎几个藕团子。

因为照顾姐姐赶嫁妆,田里的零碎生活小英子就全包了。她的帮手,是明子。

这地方的忙活是栽秧、车高田水,薅头遍草、再就是割稻子、打场子。这几荐重活,自己一家是忙不过来的。这地方兴换工。排好了日期,几家顾一家,轮流转。不收工钱,但是吃好的。一天吃六顿,两头见肉,顿顿有酒。干活时,敲着锣鼓,唱着歌,热闹得很。其余的时候,各顾各,不显得紧张。

薅三遍草的时候,秧已经很高了,低下头看不见人。一听见非常脆亮的嗓子在一片浓绿里唱:栀子哎开花哎六瓣头哎……姐家哎门前哎一道桥哎……明海就知道小英子在哪里,三步两步就赶到,赶到就低头薅起草来,傍晚牵牛“打汪”,是明子的事。——水牛怕蚊子。这里的习惯,牛卸了轭,饮了水,就牵到一口和好泥水的“汪”里,由它自己打滚扑腾,弄得全身都是泥浆,这样蚊子就咬不通了。低田上水,只要一挂十四轧的水车,两个人车半天就够了。明子和小英子就伏在车杠上,不紧不慢地踩着车轴上的拐子,轻轻地唱着明海向三师父学来的各处山歌。打场的时候,明子能替赵大伯一会,让他回家吃饭。——赵家自己没有场,每年都在荸荠庵外面的场上打谷子。他一扬鞭子,喊起了打场号子:

“格当XX——”

这打场号子有音无字,可是九转十三弯,比什么山歌号子都好听。赵大娘在家,听见明子的号子,就侧起耳朵:“这孩子这条嗓子!”

连大英子也停下针线:“真好听!”

小英子非常骄傲地说:“一十三省数第一!”

晚上,他们一起看场。——荸荠庵收来的租稻也晒在场上。他们并肩坐在一个石磙子上,听青蛙打鼓,听寒蛇唱歌,——这个地方以为蝼蛄叫是蚯蚓叫,而且叫蚯蚓叫“寒蛇”,听纺纱婆子不停地纺纱,“XX——”,看萤火虫飞来飞去,看天上的流星。

“呀!我忘了在裤带上打一个结!”小英子说。

这里的人相信,在流星掉下来的时候在裤带上打一个结,心里想什么好事,就能如愿。

……

“”荸荠,这是小英最爱干的生活。秋天过去了,地净场光,荸荠的叶子枯了,——荸荠的笔直的小葱一样的圆叶子里是一格一格的,用手一捋,哔哔地响,小英子最爱捋着玩,——荸荠藏在烂泥里。赤了脚,在凉浸浸滑滑溜的泥里踩着,——哎,一个硬疙瘩!伸手下去,一个红紫红紫的荸荠。她自己爱干这生活,还拉了明子一起去。她老是故意用自己的光脚去踩明子的脚。

她挎着一篮子荸荠回去了,在柔软的田埂上留了一串脚印。明海看着她的脚印,傻了。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明海身上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

……

明子常搭赵家的船进城,给庵里买香烛,买油盐。闲时是赵大伯划船;忙时是小英子去,划船的是明子。

从庵赵庄到县城,当中要经过一片很大的芦花荡子。芦苇长得密密的,当中一条水路,四边不见人。划到这里,明子总是无端端地觉得心里很紧张,他就使劲地划桨。

小英子喊起来:

“明子!明子!你怎么啦?你发疯啦?为什么划得这么快?”……

明海到善因寺去受戒。

“你真的要去烧戒疤呀?”

“真的。”

“好好的头皮上烧十二个洞,那不疼死啦?”

“咬咬牙。舅舅说这是当和尚的一大关,总要过的。”“不受戒不行吗?”

“不受戒的是野和尚。”

“受了戒有啥好处?”

“受了戒就可以到处云游,逢寺挂褡。”

“什么叫‘挂褡’?”

“就是在庙里住。有斋就吃。”

“不把钱?”

“不把钱。有法事,还得先尽外来的师父。”

“怪不得都说‘远来的和尚会念经’。就凭头上这几个戒疤?”

“还要有一份戒牒。”

“闹半天,受戒就是领一张和尚的合格文凭呀!”“就是!”

“我划船送你去。”

“好。”

小英子早早就把船划到荸荠庵门前。不知是什么道理,她兴奋得很。她充满了好奇心,想去看看善因寺这座大庙,看看受戒是个啥样子。

善因寺是全县第一大庙,在东门外,面临一条水很深的护城河,三面都是大树,寺在树林子里,远处只能隐隐约约看到一点金碧辉煌的屋顶,不知道有多大。树上到处挂着“谨防恶犬”的牌子。这寺里的狗出名的厉害。平常不大有人进去。放戒期间,任人游看,恶狗都锁起来了。

好大一座庙!庙门的门坎比小英子的肐膝都高。迎门矗着两块大牌,一边一块,一块写着斗大两个大字:“放戒”,一块是:“禁止喧哗”。这庙里果然是气象庄严,到了这里谁也不敢大声咳嗽。明海自去报名办事,小英子就到处看看。好家伙,这哼哈二将、四大天王,有三丈多高,都是簇新的,才装修了不久。天井有二亩地大,铺着青石,种着苍松翠柏。“大雄宝殿”,这才真是个“大殿”!一进去,凉嗖嗖的。到处都是金光耀眼。释迦牟尼佛坐在一个莲花座上,单是莲座,就比小英子还高。抬起头来也看不全他的脸,只看到一个微微闭着的嘴唇和胖敦敦的下巴。两边的两根大红蜡烛,一搂多粗。佛像前的大供桌上供着鲜花、绒花、绢花,还有珊瑚树,玉如意、整根的大象牙。香炉里烧着檀香。小英子出了庙,闻着自己的衣服都是香的。挂了好些幡。这些幡不知是什么缎子的,那么厚重,绣的花真细。这么大一口磬,里头能装五担水!这么大一个木鱼,有一头牛大,漆得通红的。她又去转了转罗汉堂,爬到千佛楼上看了看。真有一千个小佛!她还跟着一些人去看了看藏经楼。藏经楼没有什么看头,都是经书!妈吔!逛了这么一圈,腿都酸了。小英子想起还要给家里打油,替姐姐配丝线,给娘买鞋面布,给自己买两个坠围裙飘带的银蝴蝶,给爹买旱烟,就出庙了。

等把事情办齐,晌午了。她又到庙里看了看,和尚正在吃粥。好大一个“膳堂”,坐得下八百个和尚。吃粥也有这样多讲究:正面法座上摆着两个锡胆瓶,里面插着红绒花,后面盘膝坐着一个穿了大红满金绣袈裟的和尚,手里拿了戒尺。这戒尺是要打人的。哪个和尚吃粥吃出了声音,他下来就是一戒尺。不过他并不真的打人,只是做个样子。真稀奇,那么多的和尚吃粥,竟然不出一点声音!他看见明子也坐在里面,想跟他打个招呼又不好打。想了想,管他禁止不禁止喧哗,就大声喊了一句:“我走啦!”她看见明子目不斜视地微微点了点头,就不管很多人都朝自己看,大摇大摆地走了。

第四天一大清早小英子就去看明子。她知道明子受戒是第三天半夜,——烧戒疤是不许人看的。她知道要请老剃头师傅剃头,要剃得横摸顺摸都摸不出头发茬子,要不然一烧,就会“走”了戒,烧成了一片。她知道是用枣泥子先点在头皮上,然后用香头子点着。她知道烧了戒疤就喝一碗蘑菇汤,让它“发”,还不能躺下,要不停地走动,叫做“散戒”。这些都是明子告诉她的。明子是听舅舅说的。

她一看,和尚真在那里“散戒”,在城墙根底下的荒地里。

一个一个,穿了新海青,光光的头皮上都有十二个黑点子。——这黑疤掉了,才会露出白白的、圆圆的“戒疤”。和尚都笑嘻嘻的,好像很高兴。她一眼就看见了明子。隔着一条护城河,就喊他:

“明子!”

“小英子!”

“你受了戒啦?”

“受了。”

“疼吗?”

“疼。”

“现在还疼吗?”

“现在疼过去了。”

“你哪天回去?”

“后天。”

“上午?下午?”

“下午。”

“我来接你!”

“好!”

……

小英子把明海接上船。

小英子这天穿了一件细白夏布上衣,下边是黑洋纱的裤子,赤脚穿了一双龙须草的细草鞋,头上一边插着一朵栀子花,一边插着一朵石榴花。她看见明子穿了新海青,里面露出短褂子的白领子,就说:“把你那外面的一件脱了,你不热呀!”

他们一人一把桨。小英子在中舱,明子扳艄,在船尾。

她一路问了明子很多话,好像一年没有看见了。

她问,烧戒疤的时候,有人哭吗?喊吗?

明子说,没有人哭,只是不住地念拂。有个山东和尚骂人:“俺日你奶奶!俺不烧了!”

她问善因寺的方丈石桥是相貌和声音都很出众吗?“是的。”

“说他的方丈比小姐的绣房还讲究?”

“讲究。什么东西都是绣花的。”

“他屋里很香?”

“很香。他烧的是伽楠香,贵得很。”

“听说他会做诗,会画画,会写字?”

“会。庙里走廊两头的砖额上,都刻着他写的大字。”“他是有个小老婆吗?”

“有一个。”

“才十九岁?”

“听说。”

“好看吗?”

“都说好看。”

“你没看见?”

“我怎么会看见?我关在庙里。”

明子告诉她,善因寺一个老和尚告诉他,寺里有意选他当沙弥尾,不过还没有定,要等主事的和尚商议。

“什么叫‘沙弥尾’?”

“放一堂戒,要选出一个沙弥头,一个沙弥尾。沙弥头要老成,要会念很多经。沙弥尾要年轻,聪明,相貌好。”“当了沙弥尾跟别的和尚有什么不同?”

“沙弥头,沙弥尾,将来都能当方丈。现在的方丈退居了,就当。石桥原来就是沙弥尾。”

“你当沙弥尾吗?”

“还不一定哪。”

“你当方丈,管善因寺?管这么大一个庙?!”

“还早呐!”

划了一气,小英子说:“你不要当方丈!”

“好,不当。”

“你也不要当沙弥尾!”

“好,不当。”

又划了一气,看见那一片芦花荡子了。

小英子忽然把桨放下,走到船尾,趴在明子的耳朵旁边,小声地说:

“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

明子眼睛鼓得大大的。

“你说话呀!”

明子说:“嗯。”

“什么叫‘嗯’呀!要不要,要不要?”

明子大声地说:“要!”

“你喊什么!”

明子小小声说:“要——!”

“快点划!”

英子跳到中舱,两只桨飞快地划起来,划进了芦花荡。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

……

一九八○年八月十二日,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

受戒于家乡——读汪曾祺散文有感

冬日杳杳,空旷与寒寂中,手持汪曾祺的散文集,借着一爿日光,在床头细细品读,在作者从容游弋的词句与无处不显的田园瓜果之乐里颇有忘怀现实之感,虽是淡荡萧条的景致,内心却因此充满苁蓉的暖意。

——仿若文字里带有一种温煦温宜的青草味,读后使人齿颊留芳。而循着着离离草香,不难发现,这一切婉转美好的意象,不过都来自于一处——家乡。汪曾祺先生受戒于家乡,又执意要将自己纯净的灵魂,熨帖于心中的那片沃土。

一、徜徉幼时家乡的美景

“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我是在水边长大的,耳目之所接,无非是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影响了我的作品的风格。”

这是汪曾祺先生在接受法国人安妮·居里安的提问“为什么您的作品里总是有水?即使没有水,也有水的感觉”时的回答。从先生寥寥数语中,足见家乡对他成人以及文风的影响。

而汪曾祺先生有关于水的作品中,大多来自童年的记忆——“我的家乡高邮在京杭大运河的下面。我小时候常常到运河堤上去玩。”“ ……远远地听见嘣嘣嘣嘣的响声,那是在修船、造船。这只船辛苦了很久,它累了,它正在休息。”“湖西我知道一个地名,菱塘桥,想必是个大镇子。听说湖西凉快,而且湖西有茭草,牛吃多了会消除劳乏,恢复健壮。我于是想象湖西是一片碧绿碧绿的茭草。”多么至真至纯的语言!在运河之畔长大的他,拥有多少令人艳羡的精神财富!从这娓娓道来的翩然景色中,也不难想象幼时的作者是多么徜徉于家乡的一山一水,花石草木。

更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孩提时代的回忆,纵使再璀璨夺目,终究都会变成毛玻璃外的风景。虽是绚丽斑斓,却面目模糊。汪曾祺先生却不然,他笔下的船夫、渔人、高邮湖、小菜园、甚至是某一年的水灾、某天的一场大雨,都是那样脉络清晰,可观可感。显得不像回忆的风景,倒如同即时的素描。也许这也是先生家乡情结的体现——正是由于对家乡爱之深切,回忆才经久不衰,正是童年如此依赖并酣畅于家乡带来的欢乐,描写时才能如此一气呵成,真切动人。

二、提笔无忘家乡的独味

食物本平常。因丝缕无不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不免沾些凡俗烟火之气。但能把食物写出韵味并赋予一番独到理论的,除汪曾祺先生外,不作第二人想。

地处江南的高邮,物产丰腴。自是有让大作家念念不忘的美食。《鵽》中记:“鵽肉极细,非常香。我一辈子没吃过比鵽更香的野味。”《枸杞》中记:“枸杞头可下油盐炒食,或用开水焯了,切碎,加香油、酱油、醋,凉拌了吃。那滋味,也只能说‘极清香’。”仅在这细致入微的菜式刻画中,便足见作者对家乡美食的倾爱了。

家乡食物并非都对其所好,却依旧触动了汪曾祺先生的心弦。《咸菜茨菰汤》一文中,先生如实写道:“我小时候对茨菰实在没有好感。这东西有一种苦味。那一年我吃了很多茨菰而且是不去茨菰嘴子的,真难吃。”可是仅仅行文几行之后,他又以深情的笔调,叙道:“因为久违,我对茨菰有了感情。北京的菜市场在春节前后有卖茨菰的。我见到,必要买一点回来加肉炒了。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菰汤。我想念家乡的雪。”字字分明可见那一片赤子神情。因而,家乡固然美食丰盛,但我想,汪先生怀念的也许不只是那甘味,更多的是对家乡本身,对与在家乡度过旖旎时光的缅怀。

受戒与家乡,是家乡的海棠妖娆木瓜飘香,让汪曾祺先生的味蕾能感受到他人所不及的美食千味与生活百态。在繁琐的人情世故中,是家乡的渔船溪水,让他戒骄戒躁,获得一种静定与达观。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在汪曾祺先生的自如行文里,寻找一个乐观生活的自己,获得一种起于心授于行的启示呢?

第三篇:散文创作中的“陌生化”手法及运用

散文创作中的“陌生化”手法及运用

【 散文创作中的“陌生化”手法及运用】(创作谈)

文体写作理论知识应由定义出发,定义中的要素可以衍生出写作的各种要求和方法但是,不论诗歌,还是散文,传统认识集中体现在一般写作教材上,对其定义的认识既不准确统一,又片面地强调社会属性 不合乎文体本质属性的传统文学体裁定义在本书中一概不提需要的是最终表现作者个体生命本真的文体定义 散文是一种作者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的灵活精干的文学体裁。

作者在散文中的形象比较明显,常用第一人称叙述,个性鲜明,正象巴金所说我的任何散文里都有我自己,总之可以说是表现自我这就需要大胆无忌正如鲁迅所说任意而谈,无所顾忌,他还推崇曹操及魏晋散文的力主通脱又如刘半农所说,散文要赤裸裸地表达还如一些人所说,我是怎样一个人,就怎样写,心口相应,信口直说,反正我只是这样一个我写真实的我是散文的核心特征和生命所在这是定义的最大要素。

散文语言十分重要首要的一条是以口语为基础,而文语(包括古语和欧化语)为点缀其次是要清新自然,优美洗练此外,还可以讲究一些语言技法,如句式长短相间,随物赋形,如多用修辞特别是比喻,如讲音调节奏旋律的音乐美等。

必须明确一个散文写作观念,这就是散文的唯一内容和对象是作者的感情体验所有教材都提出了散文要写感情,但却是作为一种必备因素和一种内在线索应当强调指出,感情不是片面的因素,也不仅仅是线索,而是散文的对象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感情体验感情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 朱自清的背影不是要记录回家和父子离别的琐事,而是要吐露一种对父亲及失败了的父辈的怜惜和敬爱刘真的望截流,重点不是顺理成章的工程本身或建设者业绩,而是一种回归历史进步主流的内心感受散文一开始就使自己沉浸在一种突如其来的悲喜交集的感情体验中,由此生发联想小时候跟着妈妈赶集差一点丢失,四十年代初一度离开部队,文革中被迫放下笔等 最后又面对横江截流的宏伟场面,激情满怀感情体验,是散文的内在结构有了它,就可以天马行空地起草这一点,不能不明朗和确定有了散文的内在结构感情体验,只要再明确外在结构的核心就可以写好散文外在结构的核心是细节。

散文和小说一样,建立在细节的描写和叙述的基础上,但细节的排列组合方式不同可以说,小说组合细节是以盘盛珠,而散文则是以线穿珠 小说的盘是一个社会的横切面,具备冲突,各种阶层力量的人物或隐或显 而细节只能在这样的盘中有机地展开散文的线,就是感情体验,或多或少,随手拈来,任情挥洒以感情体验的表现为准由此,我们说散文(应称艺术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散漫如水,手法灵活只要弄清以上四点,写真实自我及由此生发的个性口语感情体验和细节描写,就掌握了散文写作的要领,什么意章法(如文眼)意境等等一般化认识都不必过于拘谨地学习,其它文体理论知识和写作基础理论都会讲到。

散文可以主要分为记叙散文和抒情散文(仍按传统的不明确的说法)两种下面将两种散文的模式列出,供初学者和高等教育应试者选择使用 一 记人散文模式

开头感情化语言概括叙述我和该人,重点在后 介绍该人,如肖像描写两者关系及该人精神特质的议论。

中间一种情况:一件事从开头发展到结尾,细致叙述和描写。

另一种情况:几件事每件事即每层次前,可以用对该人精神特质的一个因素领起 以对该人的感情体验及整体议论来贯穿几件事。

二 结尾重申特质,照应开头深化感情关系,发出感慨。三 抒情散文模式

开头1叙述自己与景物的关系。2 议论景物和自己。

中间 1描写景物,分出层次,细致动人。2 联想发挥,更大意义,结尾感慨。

四 散文写作--构思联想语言

散文,往往通过生活中偶发的片断的事象,去反映其复杂的背景和深广的内涵,做到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要达到这种境界,构思是关键。

构思,是作者对一篇作品的整个认识过程,从他对外界事物的最初感受到成篇的全过程就是进入下笔阶段,也仍然在思考,在探索,在继续认识所要描写的对象,深入发掘其底蕴和内涵这是一种复杂的艰辛的严肃的精神活动,是对作家人格修养功力的考验由于事物间的联系是深邃而微妙的,作家要善于由表及里,从纷繁错综的联系里,发现其独特而奥妙的联系点,才能够从引心到会心,由迎意到立意。

构思的奥妙,不同的作家有不同发现于是就出现了种种不同的构思方法秦牧的构思方法,有人叫做滚雪球他写散文,起初的感受只是一点点,如一片小雪花,随着题材的增加,体会的深入,联想的开展,那感觉一步步膨胀起来,就象滚雪球一样这里可贵的是最初的感觉,照秦牧的话说,它是事物的尖端部分,最富有特征的部分,一旦被作家抓住,就象一粒饱满的种子,落到肥沃的土壤里,作家用思想感情的阳光雨露恩泽它,使它萌发成丰富的果实这是一个核心,越滚越大,形成统一的构思他的名篇土地社稷坛抒情就是很好的例子。

徐迟的构思方法,叫抓一刹那这一刹那他认为是事物的精华部分,最有光彩部分抓住这一刹那,就抓住了头绪,抓住了中心,零散杂乱的材料才得以集中,才有了归宿如他的在湍流的涡漩中的创作,正反两方面的教训都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总之,一篇散文的谋篇构思,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方法,因人而异,不可强求一律,更不能照猫画虎,每人应有每人的独特方法,但讲究构思,则对每一个作家而言,都是极重要的

一篇优秀的散文,几乎难以离开联想所谓联想,是指对事物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想象活动由一事物过渡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当人们由当前事物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事物,或者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波及到另一件事物时,都离不开联想在这种联想活动中,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更容易鲜明和突出,作者的思想认识也能不断提高和深化一个作者的知识积累,储藏愈厚实,则对生活的感受愈敏锐,易于触类旁通,浮想联翩,文思泉涌联想,在心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回忆常以联想的形式出现,联想还有助于举一反三的推理过程特别是在散文创作及其它样式的文艺创作中,联想有着增强作品艺术魅力的功效。

散文家的灵感,看似偶然,实则必然,迁思妙得,得自长期积累积累愈厚,愈发敏感散文不是贵在触发吗?由此及彼是触发,对于目前所经历的事物,发现旁的意思,既是触发,也是联想深厚的积累,有助于触发的深化要将诗魂变为诗,要从触发达到构思,还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要将许多旧经验溶化抽象加以重新组织,假若没有一定生活积累做凭依,想象联想的翅膀则是飞不起来的客观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的,具有各种不同联系的事物反映在作者的头脑中,便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联想有空间或时间上相接近的事物形成接近联想(如由水库想起水力发电机);有相似特点的事物形成的类似联想(如由鲁迅想起高尔基);有对立关系的事物形成对比联想(如由光明想起黑暗);有因果关系的事物形成因果联想(如由火想到热)。

散文的联想,总是同精细的观察细微的描述相结合散文的画面,首先力求真实具体,使人读之如身临其境,同时也要做到含蓄深邃,使人读之能临境生情作者给读者想象空间回味余地愈大,则诗意的芬芳愈浓,这就离不开丰富而活跃的联想联想,实质上是观察的深化,是此时此地的观察,与彼时彼地观察的融会贯通没有这种融会贯通,便没有感受的加深思想的升华诗意的结晶如果说,精细的观察,为作者采集了丰富的矿石,那活跃的联想,则是对这些矿石的冶炼和加工联想不是凭着个人的闪念所得,漫无边际地胡思乱想一个作家要想让联想的翅膀飞起来,没有广博的学识,不掌握事物之间内在的联系和底蕴,没有个人的创造性和激情,没有个人爱好的广大空间,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大空间,是高飞不起来的只能象蓬间雀那样在草稍上徘徊,而不能象大鹏那样展翅万里,海阔天空自由飞翔。

散文笔调的魅力,固然来自作家的真知真见真性真情但要将其化作文学和谐的色彩自然的节奏隽永的韵味,还必须依靠驾驭文字的娴熟,笔墨的高度净化。

文采,不在于文字的花哨和刻意雕饰,而在于表情达意,朴实真挚如堆砌词藻,就象爱美而又不善于打扮的女人一样,以为涂脂抹粉,越浓越好,花花绿绿,越艳越好,其实俗不可耐,令人见了皱眉。

散文作者,要有特别敏锐的眼光和洞察力,能看到和发现别人所没有看到的事物,还需有异常严密而深厚的文字功夫创作时,不能心浮气躁,要静下心来,挖空心思找到准确的词句,并把它们排列得能用很少的话表达较多的意思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言简意繁要使语言能表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简洁地描绘出人物的音容笑貌和主要特征,让读者一下子就牢牢记住被描写人物的动作步态和语气。

散文的语言美,作家们有不少独到精辟的见解秦牧说:文采,同样产生艺术魅力和文笔情趣丰富的词汇,生动的口语,铿锵的音节,适当的偶句,色彩鲜明的描绘,精采的叠句这些东西的配合,都会增加文笔的情趣佘树森说:散文的语言,似乎比小说多几分浓密和雕饰,而又比诗歌多几分清淡和自然它简洁而又潇洒,朴素而又优美,自然中透着情韵可以说,它的美,恰恰就在这浓与淡雕饰与自然之间。

散文篇幅小,容量大,行文最忌拉拉杂杂,拖泥带水,容不得老王婆裹脚布,又长又臭简洁,并不是简境,而是简笔;笔既简,而境不简,是一种高度准确的概括力杜牧阿房宫赋开头写道: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仅仅十二字,就写出了六国王朝的覆灭秦始皇统一了天下,把蜀山的树木砍光了,山顶上光秃秃的,就在这里,修建起阿房宫短短十二个字,写出了这么丰富的历史内容,时空跨度又很大,真可谓言简意繁了潇洒,对人来说,是一种气质,一种风度对散文来说,是语句变化多姿短句,促而严;长句,舒而缓;偶句,匀称凝重;奇句,流美洒脱这些句式的错落而谐调的配置,自然便构成散文语言特有的简洁而潇洒的美。

散文语言的朴素美,并不排斥华丽美,两者是相对成立的在散文作品里,我们往往看到朴素和华丽两副笔墨并用该浓墨重彩的地方,尽意渲染,如天边锦缎般的晚霞;该朴素的地方,轻描淡写,似清澈小溪涓涓流淌朴素有如美女的淡扫蛾眉,华丽亦非丽词艳句的堆砌,而是精巧的艺术加工,不着斧凿的痕迹但不论是朴素还是华丽,若不附属于真挚感情和崇高思想的美,就易于像无限的浮萍,变得苍白无力,流于玩弄技巧的文字游戏。

像生活的海洋一样,语言的海洋也是辽阔无边的行文潇洒,不拘一格,鲜活的文气,新颖的语言,巧妙的比喻,迷人的情韵,精采的叠句,智慧的警语,优美的排比,隽永的格言,风趣的谚语,机智的幽默,含蓄的寓意,多种多样艺术技巧的自如运用,将使散文创作越发清新隽永,光彩照人。基础等级 一 感情充沛

没有感情就不成其为散文散文对作者主观感情的要求是所有文体中仅次于诗歌的散文一般的写作规律是:对事物人生景观突然有了感悟,感悟深化升华,敷衍成文这感悟就是散文的意味之本,是散文的中心立意可是要表现这样的中心立意,就得抒情所以好的散文记叙议论都带有强烈的感情,字里行间都有渗透着感情。

如河北省中考优秀作文点滴真情令我感动一文,就是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出发,抒发自己从中受到的感动写这样的文章,事件并不是主要的,关键就在于充沛的感情再如徐州市中考作文获取青春的梦,通篇讴歌青春的美好,激情涌动文章总是以情动人,散文就更是如此。

二 立意独特

散文的立意其实就是散文的感悟,有感悟才有散文的写作可是普通寻常的感悟是不得人心的,看见蜡烛想起老师,看见葵花想起小学生这些感悟已经不再给我们产生美感,而是产生憎恶;这样写作已经不再是生产精神产品,而是谋杀我们的阅读欲望散文的立意要求独特,就是说作者的感悟是体现作者独特情志独特感受独特体验的感悟,是他人所不能产生的精神产物。

如《人类,止步吧!》一文把文章的立意放在对天净沙·秋思一词的全新诠释上分为三个小标题:1枯藤+才能树+昏鸦=优质的木材;2小桥+流水+人家=人类的日用品;3古道+西风+瘦马=桌上的美食这一巧妙的构思,把散文的灵动形散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当然,对于环境的问题不是什么独特的发现,可是作者不是简单地申明要保护环境,而是把目光定格在人们在做什么做了什么有什么后果,提醒人们应该反省。三 形散神聚

这里讲的是散文的取材我们还以《人类,止步吧!》为例: 全文分为三部分,引的诗句所抒发的感情本与本文主旨毫无关系,但经过作者巧妙的联想,它双完全和本文要表达的中心契合了它所引用的材料也是几个似乎没有关联的场景这种形式很散,但它们都指向同一个主旨:保护环境这就是散文形散神聚的好处,可以让文章活泼灵动,变化多端。

四 感悟具体

散文以感悟为灵魂,但感悟是什么,得在文章中说明白有些散文含蓄,不明说感悟,但文章的景致人物事件均可以反映向感悟感悟的清楚明白如同记叙文的主题一样,要明白畅晓,让人觉得可喜,引人思考,同时要清楚地出现在文章中。如亲近你一文,就把抽象的感悟体验通过大量具体的意象表现出来:幼鸟第一次避开慈母的呵护,飞翔有蓝天白云下,他体验到了自由的博大;蓓蕾在一场春雨后,绽放笑脸,新奇地看着这个世界,他体验到了尘世的纷杂;海燕在暴风雨中长鸣,勇敢他宣传革命圣火的到来,他体验到了胜利的喜悦;蝴蝶第一次来到大花园,飞东飞西,万紫千红的花为她绽放,它体验到了人世的热情通过这些具体的意象,作者的感悟就很容易让读者感同身受了。发展等级

(一)入笔精微,以小见大

上面说过,散文往往出奇制胜,以少胜多,说是有散文表现中心的方法散文的这一用法是独特的一般的散文写作,我们可以从细小的方面入笔,做到以少胜多,以小见大实际上,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一涕一笑;事物中的一枚叶片一粒沙土都可体现出大的主题点滴真情令我感动就是这样一篇佳作它的着眼点都有是我们生活经常遇到的小事,但对一个有心人来说,它们同样可以写出好文章。

(二)夹叙夹议,感情真实

含蓄的感情也罢,激昂的感情也罢,都要真实地表现出作者的状况散文因为有对生活或事物的感悟,就得采用夹叙夹议定书表达方式,引导读者理解,体味文章的意味如百合花的笑容等文章,把记叙议论有机结合起来,全文感情真实,浑然天成。

{附文}【写好散文的技巧】(摘自好游木叶村)

我在读了网上不少朋友的散文之后,感到缺乏清醒的语言意识,大都盲目追求"意识流"的文章,想达到语言之间的衔接和编排的跳跃,但往往达不到自己预期的效果,反而让别人在阅读的时候难以看懂文章的意思.

我平时在网上也搜集了一些前辈对写好散文的经验之谈,加上在下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编排之后发到好游来,希望和大家一起品评.

我认为:散文体现的是一个写手的一些基础功夫之外的对于语言的驾驭能力以及对于语言的突破。但从写作上来说,如果敞开了自己的思维和其固定的写作模式,可以从多方面下手,发扬国学语言的丰富性以及散文具有的包容性,写出具有自己风格的作品,表现出人文文化的多样性,更从心灵的深处挖掘我们每天思考以及看见的现实世界。

写手的文学素养是不同的,这里谈到的写作方式也可以作为一种借鉴,只有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感悟与阅读水平,不断的提升语言的精练与简洁,客观的表达想要表达的内容,基本上也就达到了写作的目的。

冯骥才曾说,好的散文是悟出来的但是我同样相信可以有便捷的路来悟这个问题这就是看那些优秀的作家和评论家是如何悟的,虽然对我们而言这是间接的经验,但可以帮助我们尽快地进入另外一个境界需要说明的,既然是一种间接经验,那这个悟道就会借助大量的摘录:

(一)今天我们的散文似乎并不缺少精神性的抒写,缺的正是有价值的物质元素。197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美国作家艾萨克&S226;辛格教导自己的弟弟时说过一句话:看法总是要陈旧过时,而事实永远不会陈旧过时。大凡看过青青子矜,星月舞剑,和依竹品梅的那些散文和今月的那些随笔的,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就是那种实在的生活化的基础部分,它虽是一些细节和经验,它可能也是琐碎的,实在的,不经意的,却使其散文和随笔有了坚实的物质外壳正如评论家谢有顺指出的:没有物质性的散文,就像是没有身体的灵魂一样,是没有家的,不真实的,苍白而乏味谢有顺还指出:散文的物质性就是大量经过了内心发现和精神省察的事实经验和细节,它们在散文中的全面建立,使心灵的律动变得真实,也使那些徒有抒情喻理之外表的散文在它面前变得轻佻而空虚。

我们来看楚些的“昏迷的马路”的一段文字:

我必须承认,第一次的行走是惬意的,夕阳西下,渐渐沉入西边的树丛之中,只有少量的余辉透过枝叶的间隙,在地上斜斜地勾出班驳的影子,行人很少,两排高大的杨树在轻风的抚弄下不时发出哗哗啦啦的响声,不远处的田间,大批的作物被季节涂抹得青黑,在晚风中匍匐,尤其是向北的地方,更是一望无际的青色,红薯花生黄豆,等等,共染一幅画卷再往前走不远,则是一个村庄,几只母鸡正迈着夸张的步子踱过马路,身体摆动的很厉害,象是一位醉酒后的笨汉,而路边的空地上,一两条土狗斜歪在地上,两眼无神地瞅着脚下,长长的舌头在呼哧呼哧的吞吐中上下抖动,即使有我们车轮的叮当碾过,它那肥大的眼皮依然耷拉下来紧挨着村庄的是几块菜地,隔着矮矮的围墙,我看见几个朴素的身影正在那里忙活,距离最近的时候,还能闻见几丝淡淡的人粪的味道。

这里,个人精微的感觉,独特的心灵敏感,语言的及物能力,以及细节的准确力量,被呈现出来了楚些冷静地摹写了事物的形声光色气等各个方面,这样的写景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它渲染了某种气氛,把读者引入那个特定的艺术氛围中。

谢有顺说的以下一点,我也是赞同的:

现在许多散文的弊病,有一个根本的症结,就是缺乏有力的物质外壳,只是一味地感怀沉思感慨怨叹激愤,基本的表达方式是升华,朝一个假想的精神目标一路务虚下去,但我们一直看不到散文的物质基础究竟建基于哪里。

(二)关于散文的语言技巧

福斯特说过:假如散文衰亡了,思想也将同样衰亡,人类相互沟通的所有最好的道路都将因此而切断。

我们曾经说过:要建立清醒的语言意识。

著名作家汪曾祺说过:语言不只是一种形式,一种手段,应当提到内容的高度来认识他还说过:写小说就是写语言。

原苏联作家费定:有结构不完整的好作品,但语言失败而能成为好作品的却不曾有过。

贾平凹认为散文应该是美文,不仅是写什么而还要怎么写.名词运用的陌生化

一种是名词用如动词

一种是名词用如形容词

许达然的土:“很散文,土也撑持丰盈的诗意 恨土的大概是鱼。”

“散文”当然是一名词,但这里却用作了形容词,韵味就出来了。

形容词运用的陌生化

形容词用如动词形容词用如动词,有两个好处,其一是新奇,其二是简练。

譬如形容山的绿:山将它密树浓荫接青叠翠绿给你看,注意绿的用法。是动词。“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又当使动词。

“我们眼前,红起岳飞当年夜深不寐时点燃的烛光”,注意“红”的用法如果我们写大约就会按照常例,会这样写:我们眼前,燃起岳飞当年夜深不寐时点燃的红色烛光。

按照常格,放在花架上的盆景,使人感到芬芳扑鼻;

将这个句子改动,几钵盆景芬芳在花架之上,翠绿在眉睫之前。

再譬如:坐在高高的窗台上,黑夜之中我格外地灿烂。动词运用的陌生化

在现代汉语中,动词通常做谓语但动词做宾语是规定的,只有两类可以做宾语一类是表示动作始终的开始停止等动词的宾语,如开始辩论停止参观等,一类是表示心理动作的动词的宾语,其余都不能做宾语,如表示欢迎喜欢跳舞等。

譬如:深秋的落叶纷纷摇曳,弥漫着成熟后的安坦和怀念(安坦和怀念都是动词,这里作了宾语)。

再譬如:我忽然有些感动,月光中我的双手变得格外清晰和贪婪~~(贪婪是一个表示心理动作的动词)

动词与抽象名词的组合,也会产生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陌生化效果。

譬如:窗口一闪而逝的年轻面颊便在这深深的秋意中浓浓地开放,开放出灿烂的青春。

(动词开放和抽象名词青春的组合,给我们以一种新奇的感受)

再譬如:时光从来是不同你打招呼的跋扈。量词运用的陌生化

数量词大约和讲究概念与逻辑的数学物理有某种密切的关系,因此,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它似乎是枯澡乏味的其实不然,优秀诗人作家的? 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井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

量词的指物性,工具性较强,一般作者在练字过程中似乎不太经意。“一梨春雨杏花红”,“一帘幽梦”,“请饮下我这一杯浓浓的深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

量词的陌生化,譬如,在写到几朵荷花时,可不用朵字,而说几盏荷花再如,到一乡野,但听到鸡啼狗吠,如果写一般会说,听到几声鸡啼,几声狗吠;但陌生化处理,可写成数句鸡啼,几行狗吠,这种处理就是在审美创造中对日常语言工具性的超越。

红楼梦第17回:院中点衬几块山石,一边种着数本芭蕉~~~,本的用法让人想象书页的层层叠叠。

明末大散文家张岱湖心亭看雪写湖上的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三两粒而已四个量词,新颖别致。

余光中的《沙田山居》中:一炉晚霞,黄铜烧成赤金又化作紫灰于青烟,壮哉崦嵫的神话,太阳的葬礼。“炉”本为名词,则转化为量词炉字就比喻了燃烧,颇具匠心了。

第四篇:浅谈汪曾祺《受戒》中的“美”

目录

内容摘要„„„„„„„„„„„„„„„„„„„„„„„„„„„„1 关键词„„„„„„„„„„„„„„„„„„„„„„„„„„„„„1

一、真善美的人生境界(一级标题)„„„„„„„„„„„„„„„„2

(一)真实生活的再现(二级标题)„„„„„„„„„„„„„„„„2

(二)善与美的结合„„„„„„„„„„„„„„„„„„„„„„„2

(三)美丽纯洁的爱情„„„„„„„„„„„„„„„„„„„„„„3

二、和谐美妙的乡风民俗„„„„„„„„„„„„„„„„„„„„„3

(一)美丽的人文风景图„„„„„„„„„„„„„„„„„„„„„3

(二)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的有机结合„„„„„„„„„„„„„„„4

三、人性美和人情美的高度统一„„„„„„„„„„„„„„„„„„5 注释„„„„„„„„„„„„„„„„„„„„„„„„„„„„„„7 参考文献„„„„„„„„„„„„„„„„„„„„„„„„„„„„7

-0

一、真善美的人生境界

(一)真实生活的再现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指出:“镜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

[1]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真,是汪曾祺小说境界的首要特点。汪曾祺是在真实生活中凝练意象的,他的大部分经验和灵感都来源于他的童年生活,作者笔下所描绘的人物风情仿佛就是作者人生经历的一个缩影。

曾有人说,文学就是将生活用文字表现出来,想想也挺有道理的,说生活是人生的一部百科全书一点都没错,真实的往往就是最令人感动的。汪曾祺曾说过“我没有写重大题材,没有写性格复杂的英雄人物,没有写强烈的、富于戏剧性的矛盾冲突。但这是我的生活经历,我的文化素养,我的气质所决定的。我没有经历过太多的波澜

[2]壮阔的生活,没有见过叱诧风云的人物,你叫我怎么写?”是啊,不是每个人都有离奇的经历,也不是每天都有惊天大事发生,所以更多的是在现实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如果单纯的凭空捏造,缺乏一定的真实感,那么,那样写出来的东西可能会很空洞,甚至连自己都不相信,又怎么去要求读者相信呢?《受戒》之所以在读者心中产生如此大的反响,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它的真实。就如汪曾祺所说的“我写作,强调真实,[3]大都有过亲身感受,我不能靠材料写作。我只能写我所熟悉的平平常常的人和事。”

作者的家乡江苏高邮在京杭运河的下面,那里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庙。那我们现在来看看《受戒》,故事的发生地点也是一个水乡世界,而且那儿也有很多寺庙和和尚,这不就是作者家乡的一个缩影吗?小英子,明海,甚至那些和尚也都是作者生活中活生生的典型。而且,连小说里所描绘的自然风光和民风民俗都显得那么真实贴切,如诗如画,充满亲切感。那美丽的山水风光,那纯朴善良的人民,那独特至真的风俗人情,作者仿佛是一个导游,带我们游览那个美丽的世界,我们仿佛置身遨游于文人笔下的世外桃源。

(二)善与美的结合

善,是汪曾祺笔下人物的优良品格,他们都有善良的本性,在他们的世界里没有“恶”字,仿佛根本不知道恶是什么;美,是汪曾祺小说境界的高层。汪曾祺通过描绘一系列的美,一方面流露出深厚的故土乡情,另一方面也寄托着美好的现实理想。

《受戒》是一篇极美的小说。一个小和尚和一个叫小英子的小姑娘清爽、朦胧的爱情故事,年轻俊俏的明海,由于家庭的贫困和父母的驱使,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在十三岁时就选择出家当和尚,来到荸荠庵,每天过着开山门、扫地、烧香、磕头、学念经、过着超凡脱俗的生活。而他也挑水、喂猪、画画、踏水车、唱山歌、上场喊谷子,过着平凡的世俗生活。在他身上没有悲天悯人,也没有丝毫怨恨。他认真乐观的地过好每一天,对自己的爱情懂得把握,对身边的人也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勤恳朴实的品质深受人喜欢。故事的另一位小主人公小英子,她是一个快乐的精灵,以活泼、善良、率真、直爽的性格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她以外表的美和心灵的美给

在《受戒》中,美丽和谐的自然环境是这个地方和谐的基奠,我们知道,这是一个山环水绕的世界,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都是船只。轻轻的河水,嫩绿的芦苇,四周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人们划着一条条小船荡漾在河面上,再加上淳朴的民风,由此我们仿佛被带进了陶渊明眼中的世外桃源。那美丽的地方,那淳朴的人们,那动人的风俗,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和谐优美的人文风景图。汪曾祺说“小说里写风俗,目的还是写人。风俗和人的关系,大体这样两种:一种是以风俗作为人的背景,一种是

[7]把风俗和人结合在一起,风俗成为人的活动和心理的契机。”明海的家乡出和尚,就像有的地方出劁猪的,有的地方出织席子的,有的地方出箍桶的,有的地方出弹棉花的,有的地方出画匠,有的地方出婊子,而对于这一种职业,已成为了一种既定的风俗,并源远流长。无论是和尚也好,还是婊子也罢,它都作为一种职业,一种谋生的手段,没有贵贱之分,也没有太多世俗的流言蜚语和冷嘲热讽。他们尊重劳动,尊重民俗,尊重职业的平等性。在这样的世界里,没有商业利益的熏染,没有世事纷争的践踏,是一个典型的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这怎不叫人心驰神往呢?

勤劳朴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小说《受戒》中也有鲜明的展示,而介绍小英子的家就很典型。如文中所写:

“小英子的家像一个小岛,三面都是河,西面有一条小路通到荸荠庵。独门独户,岛上只有这一家。岛上有六棵大桑树,夏天都结大桑葚,三棵结白的,三棵结紫的;一个菜园子,瓜豆蔬菜,四时不缺。院墙下半截是砖砌的,上半截是泥夯的。大门是桐油油过的,贴着一副万年红的春联:

向阳门第春常在 积善人家庆有余 „„”

这似乎是一个小小的自由王国,自给自足,和谐幸福。在这个四口之家,他们身体健康,乐观开朗,家庭和睦,日子过得和和美美。他们有自己的田地,加上一家人都勤勤恳恳地劳作,尽管单调但充实,尽管平淡但幸福,他们不仅种粮食,还大力发展副业,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在这里,他们好像是全能的,样样都行,样样精通,而且也从不计较谁干得多,谁干得少,各自都竭尽所能,尽心尽力为家人着想,为整个家庭着想。另外,虽然他们家境富裕,但也从不轻视贫苦人家,一视同仁,而且会给予别人力所能及的帮助,这从分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即陶渊明所说的“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难能可贵的美好品质,给我们的现代社会深刻的启迪,一个美丽和谐的世界似乎在向我们走来„„

(二)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的有机融合

醇朴的乡风民俗仿佛都少不了一些宗教文化的熏陶,就《受戒》中最明显的是佛教文化,其次是儒家文化,宗教文化的印迹贯穿作品的始终。我们知道,作者的祖父幼读孔孟之书思想的基础当然是儒家,他也学佛,而作者又是他最疼的孙子,那自然也潜移默化地受影响。《受戒》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佛教文化,荸荠庵穿堂门楹上的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颜一笑笑世间可笑之人”,以及大殿东侧的“一花一世界,一藐三菩提”,这不仅反映了当地的民俗风情,而且也有效地表现了当地居民的淳朴特性。另外,我们都知道佛教提倡的“四大皆空”以及所谓的“八戒”,然而,在这里,和尚们除了重复着开山门、扫地、念经、烧香、拜佛、做法事等,还可以开荤吃肉,娶妻生子、赌博玩乐等,如文中有这样的一段描写:

小英子的天真善良、活泼可爱,以及小英子和明海之间唯美的童趣。如文中描写明海和小英子第一次相遇,小英子蹲在河边剥莲蓬吃,而明海和舅舅正准备乘船去荸荠庵,小英子见到明海便问:

“是你要到荸荠庵当和尚吗?” 明子点点头。

“当和尚要烧戒疤呕!你不怕?”

明子不知道怎么回答,就含含糊糊地摇了摇头。“你叫什么?” “明海。”

“在家的时候?” “叫明子。”

“明子,我叫小英子!我们是邻居,我家挨着荸荠庵——给你!”

小英子把吃剩的半个莲蓬扔给明子,明子就剥开莲蓬壳,一个一个吃起来。一种儿童的天真、活泼体现得淋漓尽致,儿童的率真形象而鲜明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一种童趣的美油然而生。两个孩子在河边的每一个动作细节,每一个眼神姿态,仿佛就在眼前,一点一点的,牵动我们的心。此时,也不管作者到底是要表现友情还是歌颂爱情,这已然不重要了,我们的思绪不禁想起了我们的纯真童年,童年往事在眼前一幕幕地展现。

再如故事中描写小英子送明海去荸荠庵受戒,她在荸荠庵等明海时很兴奋,充满了好奇心,想去看看善因寺这座大庙,看看受戒是个啥样子。明海自去报名办事后,小英子就一个人到处看看。这充分体现了一个少女难以遏制的好奇心。而就在她离开时,尽管她犹豫到底要不要和明海打招呼,但后来也不管禁止不禁止喧哗,就大声喊了一句:“我走啦!”当她看见明子目不斜视地点了点头,就不管很多人朝自己看,大摇大摆地走了。我觉得这一段描写得十分精彩,把一个少女敢作敢为,不管规矩不规矩的性情刻画得非常精妙,作者用平淡朴实的语言胜过任何华丽优美的词藻。的确,我们都习惯了各种礼仪和习俗的束缚和管制,在清规戒律上选择谨小甚微和言听计从,然而,汪曾祺笔下的小英子却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她不管什么佛门净地,不许大声喧哗,也不管什么重大事件,请勿打扰,反正她觉得她想跟明海打声招呼,也有必要跟他打招呼,她就没有那么多的顾虑,一切都顺从自己的心意,这是儿童固有的直率和纯真。想想我们现在的世界,这种直率和纯真已经越来越少了,虚假、谎骗已经悄悄地降临到新生儿童的头上了,儿童早熟、早恋已经不是什么大惊小怪的事了,而作者笔下的美好恰好成为我们心中的向往和希望。作者作文的主旨既有对童真志趣的歌颂,也有对童年往事的追忆,他所描绘的美平淡朴实,却成为文学史上的不朽,是人类现实生活的理想追求。读到这里,想必每一位读者的思绪都被牵引到那个美丽纯真的年代,那种独特的美,映入眼帘„„

一方水土一方人。在这美丽的俺赵庄,一种独特的生存环境,奇妙的人俗风情及其人群奇异的生活方式,将这个水乡世界的真善美描绘得像诗一样美。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构成了一个现代的世外桃源。

沈从文先生说,现代作家必须懂得人事在一定背景中发生。汪曾祺深通此道,他总能把握社会背景和人物背景,用他最真挚的感情,赋予人物最本质的个性。他的人物总是融汇在作品中诸多风俗画所构成的背景氛围之中,洋溢着浓郁的乡俗风情和生活气息,渐渐成为经典,这应该就是汪曾祺与众不同之处吧,也是他作为“启蒙的文

第五篇:谈汪曾祺《受戒》

谈《受戒》——宛如邻家一曲歌

关键词:感情基调 语言风格 人物性格 情感挖掘 美的对比表现 内容提要:《受戒》是汪曾祺先生当之无愧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清新淡雅自然朴素的语言风格为人称道。他曾说:“语言不只是形式,本身便是内容。”是他把语言的重要性推到了极致。本文试图通过对《受戒》这一小说的品读,体会人物形象,赏析他的语言和感情基调,略谈文中涉及到的民俗和情感的表现。

还得第一次看《受戒》,在初中一个假日的下午,有着懒懒散散让人晕眩的阳光。空气里弥漫着百无聊赖的味道,我在书柜里翻找,翻开一本《现当代名家作品选》,顺势就趴在床上看了起来。在那个静谧的水城,少女隔水抛过的莲蓬在日光里放肆的明亮。在明海与英子荸荠田的嬉戏里,我忘记了窗外闷热的天,聒噪的蝉。只记得一只水鸟扑鲁扑鲁地飞过,翅膀扇动着湿的,带着淡淡腥味的芦苇风。一阵一阵芦苇风荡漾过来,往脑子里灌注着清新的氧气。

语言风格。

《受戒》——一幅清新淡雅的江南水墨画,明丽而生动,角落里带着点点墨渍,却给画面添了几分耐人寻味的真实感。平平静静的写意,骨子里却又带着看似绵薄的力量。合上画卷,最后在心里回荡着的是恬恬淡淡的荸荠的清甜。正如作者所说:“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受戒》正是这样一部诠释着独特美感的作品。情节多以对话形式进行,通俗易懂明白晓畅。小说将复杂的语言通过人物的对话表达出来,简练而生动。语言平实,不加矫饰。长短句错落有致,通俗而有趣。

感情基调。

汪曾祺的小说,读来有一种沈从文的味道,他笔下的庵赵庄就像《边城》里的凤凰,是一座被水浸润包孕着的小城。作者始终是用一种轻松愉快的笔调来书写。老实说,有些小说读起来是很吃力的,它在发现丑陋抨击社会现实的同时,一点一点地刺杀了读者审美的愉悦。像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和《红高粱》,黒孩的遭遇给人一种施虐与受虐的痛楚,而红高粱里的活剥人皮,则让人从骨子里感到战栗。虽然悲剧艺术历来被称为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正剧,但是这样的作品读完是不轻松的,它让人在受到故事的震动之后,最后留下满腔的震撼和悲悯,仿佛咀嚼着陈年的老茶,苦味涩味充斥着口腔的每一个细胞。然而,《受戒》正是这沉重逼仄中的一种点缀,一缕钻入鼻息的爽风。

对美的表现。

美与俗的对比。仁山,即明子的舅舅,是当家的。不叫“方丈”,也不叫“住持”,却叫“当家的”,这三个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某一类占山为王落草为寇的人,而汪先生笔锋一转说道:“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他确确实实干的是当家的职务”将这些匪夷所思的现象化为正常的逻辑,平平淡淡地渲染开——和尚要做法事,做法事要收钱,——要不,当和尚干什么?这些都是再正常不过了。

“他的家乡出和尚。就像有的地方出劁猪的,有的地方出织席子的,有的地方出箍桶的,有的地方出弹棉花的,有的地方出画匠,有的地方出婊子,他的家乡出和尚。”这几句话的自然流露,将出“婊子”,出“和尚”这些原本会让人尴尬的字眼,与“箍桶的”“弹棉花”“画匠”这些普通的民间艺术相提并论,混淆了他们的界限。这个世界中人的生活方式是世俗的,然而又是率性自然的,它充满了人间的烟火气,同时又有一种超功利的潇洒与美丽。对于这些情况,他并不是一味的摆出高姿态去批判,而是站在普通人的立场上,对他们有所讽刺,而更深刻的是从这些风俗里提炼出人性的美好。

对情感的挖掘。

初恋是最美好最动人的情感,汪先生笔下的主人公明海和英子正给人这样一种青涩的美好。关于初恋,有许多让人记忆深刻的东西,正如前段时间风靡的《初恋这件小事》,亲手种的白玫瑰,咬了一口的苹果,贴满照片的日记本,构成了初恋的框架,让人过目难忘良多感触。而《受戒》中,这种朦胧情感的表述淡到了极致。小到仅仅是一个动作:“她老是故意用自己的光脚去踩明子的脚。”小到仅仅是一句话。当明子的打场号子响彻谷场时,“小英子非常骄傲地说:‘一十三省数第一!’”。小到仅仅是一串小小的脚印。英子挎着一篮子荸荠回去了,在柔软的田埂上留了一串脚印。明海看着她的脚印,傻了。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这种痒痒的感觉搞乱了小和尚的心,透过小和尚也给我们一阵悸动。

这一部闲适清雅的作品,这些语言和情感,艺术表现都实现了互相的渗透。最后,小和尚还是烧了戒疤。在受戒之后,英子大胆的说出要给明海当老婆,明海害羞地默许。回到庵赵庄,又有什么新的故事?明海和英子到底有没有在一起?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那片水乡,船桨拨动水花哗啦哗啦的乐音里,有两个少年,活在他们的自己的朦胧世界里,却给了我们无限的感动。

就像是邻家小儿女嬉戏哼唱的一曲婉歌,《受戒》没有华丽的伴奏,没有高超的演绎,就像拨浪鼓中声的梦呓,温温软软,荡进了心底最柔软的一隅。

下载汪曾祺《受戒》中陌生化手法的运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汪曾祺《受戒》中陌生化手法的运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汪曾祺受戒读后感[大全]

    汪曾祺受戒读后感2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汪曾祺受戒......

    汪曾祺小说《受戒》教案

    (一)汪曾祺简介 江苏高邮人。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家庭环境民主。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等名家学习写作。他是跨越几个时代的作家,也是在小说、散文、戏剧......

    浅谈汪曾祺《受戒》中的恋水情结

    浅谈汪曾祺《受戒》中的恋水情结 摘 要:在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史上,流贯着一脉散文化小说的创作传统,纵观散文化小说,它们无不体现出一种“水性”。在汪曾祺小说中这种水性表现为一......

    汪曾祺的唯美梦境——《受戒》

    汪曾祺的唯美梦境——《受戒》 ——从《受戒》看汪曾祺小说的随意性 汪曾祺在文章结尾处是这样写的:“一九八0年八月十二日,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这个梦境,体现了他的审美世......

    汪曾祺《受戒》诗意化叙事研究剖析

    汪曾祺《受戒》诗意化叙事研究 摘要:汪曾祺的《受戒》小说建构了诗意化的梦境,呈现了一种独特的诗意意境。诗意化的叙事性在《受戒》小说文本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本文着......

    市井文化小说与汪曾祺受戒讲义

    乡土小说、市井文化小说与汪曾祺《受戒》(2课时) 一、教学目的:了解乡土小说与市井小说兴盛的背景原因及其主要的审美特征,了解主要作家作品。 二、教学要求:掌握汪曾祺小说《受......

    浅析诗歌语言的陌生化运用

    浅析诗歌语言的陌生化运用谢盼盼 发布时间: 2010-11-1 19:05:55 陌生化,是1916年俄国诗人、文艺理论者什克洛夫斯基提出来的文学理论。他指出:“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诗人恢......

    浅析《红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合集5篇]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 2017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 者 学 院、专 业 班 级 指导教师(职称) 论 文 字 数 论文完成时间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一、论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