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白鲸》中的象征主义手法运用的研究与探讨

时间:2019-05-15 04:55: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白鲸》中的象征主义手法运用的研究与探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白鲸》中的象征主义手法运用的研究与探讨》。

第一篇:关于《白鲸》中的象征主义手法运用的研究与探讨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论莎士比亚《尤利乌斯凯撒》墓地演说中的人际意义的实现手段 2 浅议我国民营企业薪酬管理 3 论《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 福克纳《我弥留之际》中达尔形象解析 5 中餐菜单英译的归化与异化 6 神经漫游者中的两个世界 On the Image of Women's Language in English 8 On the Narrative Arts of Hemingway's Short Stories----A Case Study of“A Clean Well-lighted Place” 9 高中英语新课标在xx中实施情况调查与分析 10 从最佳关联原则看口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11 浅析《名利场》中蓓基和爱米丽亚的女性形象 12 商标翻译分析 译者主体性对翻译风格的影响分析 影响英语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因素分析及其对策 15 从个人英雄主义角度解读《肖申克的救赎》 16 《傲慢与偏见》中英语反语的语用分析 做最好的自己—论斯佳丽形象对现代女性的教育意义 The Impact of High and Low Context 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19 英语汽车商标的翻译策略 乌托邦和老子道家思想的比较研究 《纯真年代》中艾伦•奥伦斯卡和梅•韦兰的人物命运分析 22 从清教理想主义角度解读《红字》中的和谐思想 23 艾米莉•狄金森死亡诗歌中的性别歧义及其原因探析 24 英汉颜色词隐喻的认知比较与研究 论马克•吐温的种族观--以《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为例 26 《蝇王》中火的象征意义的转变 功能文体学视角下的商务合同文体分析及翻译 28 试析《旅游巴士》中的犹太文化内涵 29 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视角下的中美家庭观 30 从等效理论视角看汉英外宣翻译

浅析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凯瑟琳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of American Black English from Social Perspectives 33 年代美国梦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折射 34 《小妇人》中教养方式的分析 35 《儿子与情人》中扭曲的爱 36 麦当劳的制胜之道

身势语在初中与高中英语课堂中的不同应用 38 哲学视角下的中英数字对比研究 39 American Country Music 40 《女勇士》中美国华裔身份危机的探寻

《呼啸山庄》主人公希斯克利夫人物形象分析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红楼梦》中文化词的翻译

边缘人群的孤独与无奈——对《夜访吸血鬼》中路易斯的研究

Coincidences and Images in The Mayor of Casterbridge,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45 论《愤怒的葡萄》中的生态批评思想 46 梅赛德斯-奔驰汽车广告语言特点分析

An Interpretation of A Rose for Emily from the Prospective of Socialization 48 从华裔女性文学看东西方女性主义的发展与融合—— 以华裔女作家林湄及其作品《天望》为例

从时间视角分析伍尔芙的《达洛卫夫人》 50 《太阳照常升起》中科恩屡遭排斥的根源分析 51 企业英文简介中的概念语法隐喻分析 52 英语听力自主学习方法探究

从关联理论解读《家庭战争》的幽默 54 艾米莉•狄金森的死亡观研究

On the Female Initiation Theme in Little Women 56 Who Is Ishmael: Kantian Philosophy in Moby Dick 57 Irony Art in Orwell’s Animal Farm

女性意识的觉醒——评《雨中的猫》中的人物对比描写 59 肯德基在中国成功的本土化营销策略 60 探析英语新闻报道中的委婉语 61 论《紫色》的社会意义 62 Sexism in English Language 63 从弗洛姆的社会过滤理论看中国诗词翻译中的文化传递 64 论高中英语文化教学 65 中美称赞语的对比分析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隐喻分析

从中国传统民居乔家大院和西方哥特式教堂看中西文化差异 68 从美学角度谈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策略

英汉基本姿势动词(立、坐、躺)的语义实证比较研究 70 谈某些颜色词的翻译

《德拉库拉》中病态感情和正常感情的对比和碰撞 72 跨文化交际中身势语的运用对比分析 73 浅析威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 74 论《简爱》对《灰姑娘》的继承与颠覆 75 文化差异视域下英语报刊硬新闻的翻译 76 从《金色笔记》看多丽丝莱辛的女性意识

The Influenc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on Translation 78 绽放在“金字塔”上的玫瑰---《纯真年代》主要女性角色分析 79 《织工马南》中马南的性格 80 荒岛主义在《蝇王》中的映射 81 《动物农庄》的极权主义的研究 82 评爱伦坡哥特式小说中的恐怖美 83 探析《老人与海》的主题

论英语演讲开场的决定性因素和相关策略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The Influence of Bob Dylan and His Works on American Social Movements 86 An Analysis of The Call of the Wi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istentialism 87 《爱玛》中的女权思想解读

《简爱》中罗切斯特性格与命运研究 89 广告翻译中功能对等的研究

受超验主义影响的具有美国精神的作家 91 英汉招呼语差异探析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现状调查

从语境理论角度分析奥巴马就职演说词语篇 94 从跨文化角度对商标翻译的研究

试论高中英语学习者英语听力能力的培养 96 A Study of Neo-Classicism 97 论“黑”字所体现的对美国黑人的种族歧视

From Dormancy to Revival—A Feminist Study on Kate Chopin’s Awakening 99 从文化视角浅析英汉数字的翻译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Greetings 101 谈新闻发布会口译中的礼貌原则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萨宾娜和特蕾莎的人物分析 103 从王尔德的童话看其悲观主义爱情观 104 中美家庭教育文化对比及其根源分析 105 Puritanism in The Scarlet Letter 106 从中英婚俗看两国文化差异 107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分析 108 英汉恭维语及其应答的对比分析 109 《追风筝的人》翻译中的美学体现 110 语用策略在英语商务信函中的应用

从《动物庄园》看乔治·奥威尔反极权主义思想 112 《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的资产阶级特征 113 少儿英语游戏教学策略研究

浅谈迪斯尼文化扩张中的品牌运营策略 115 浅谈提高高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的途径

从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比较研究《德伯家的苔丝》的两个中文译本 117 《潜鸟》女主人公——皮格特•托纳尔悲剧的探析 118 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策略研究

从中美文化差异看中国人创新能力的缺失与培养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hers-and-Daughters-in-Law in China and the West 121 浅析美国传奇总统的共性

从“米兰达”的人物形象看凯瑟琳安波特的女性观 123 中美时间观念的跨文化研究

透过《马丁•伊登》看杰克伦敦对超人哲学的矛盾心态 125 从美国汽车看美国文化

从社会符号学角度浅谈汉语“一”字成语翻译 127 解析《莎乐美》中的月亮意象

从《绝望主妇》各主角看美国家庭问题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从功能翻译理论谈美剧字幕翻译 130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 131 巧克力包装的研究

英语会话中间接拒绝语的语用研究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越狱》字幕翻译的研究

“Terror of the Soul”:On the Gothic Writing Features in Allan Poe’s The Black Cat 135 论希斯克利夫出走的必然性

海明威笔下的另类反英雄——评《艾略特夫妇》和《雨中的猫》中的男性形象 137 浅析华兹华斯诗歌中的自然观

《灿烂千阳》中女性人物的忍耐,斗争和重生 139 对《老人与海》中主人公的性格分析 140 解读《爱玛》中的女性主体意识 141 非言语交际文化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成长悲剧的成因分析以及对当今青少年的启迪 143 浅析《飘》中女性主义的萌发 144 论《白鲸》的象征主义

从颜色词的翻译看中西文化差异

解析《喧哗与骚动》中凯蒂悲剧的必然性 147 导入艺术在培养初中生英语学习兴趣中的运用 148 论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情景创设

以《最后一片叶子》为例论欧亨利的创作风格 150 “赞同”在英语商务谈判中的应用

151 从目的论的角度比较研究《茶馆》的两个英文译本 152 浅析《瑞普•凡•温克尔》中的浪漫主义

153 简奥斯汀对英国小说的贡献——以《傲慢与偏见》为例 154 英语商务合同的文体特点及其汉译 155 论哥特式手法在《呼啸山庄》中的应用 156 礼貌策略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运用

157 英语词汇在日常生活中对现代汉语词汇的影响 158 文学课程中的文化导入

159 Existentialism in Pride and Prejudice 160 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词汇策略的研究 161 劳伦斯与安妮宝贝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162 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的爱情观

163 老纽约下的女性悲剧——对《纯真年代》中两位女性的分析 164 论格列佛人物形象在《格列佛游记》中所起的讽刺效果 165 词汇负迁移对汉译英的影响

166 浅谈《旧约》中女性的形象和地位 167 黑色幽默在《第条军规》中的运用 168 外语学习焦虑与口语成绩的相关性研究

169 Reflections—Emily Dickinson’s Life in Her Poems 170 从广告分析看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

171 从合作原则分析《生活大爆炸》中字幕幽默的翻译

172 探索在小说《道雷格林画像》中奥斯卡王尔德的自我画像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173 从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角度简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 174 从弗吉尼亚伍尔夫到多丽丝莱辛:论女性主义的发展——对比两位作家笔下塑造的女性形象

175 基于多媒体网络技术下的英语教学 176 《红字》的人文主义色彩

177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象征主义的研究 178 浅析苔丝的悲剧

179 论《米德尔马契》的人物塑造策略 180 《爱玛》女主角爱玛伍德豪斯人物分析 181 英汉“悲伤”情感隐喻认知对比分析

182 The Tran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Translation of Commercial Advertisements 183 试论《武林外传》与《老友记》中的中美文化差异 184 解析《爱玛》中女主人公的形象

185 Discussion on How to Arouse the Students’Interests in English Learning 186 论英汉口译中的数字互译

187 从引进好莱坞大片看中国意识形态转型: 从集体主义到个人主义 188 英汉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189 Emerson’s Ideas on Nature and Social Harmony 190 汉英习语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

191 华兹华斯诗歌的精神生态研究—以《丁登寺》为例 192 从《祝福》的英译本谈文化空缺词的翻译 193 析乔治艾略特在《织工马南》中的语言特色 194 美学原则指导下的英文商标汉译 195 基于中西文化差异的翻译策略研究 196 模糊语在商务英语谈判中的语用研究

197 Analyzing Rhett’s Character in Gone With The Wind----the Mixture of Fire and Ice 198 On the Differences of Rules for Eye Contact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199 《杀死一只知更鸟》的主题及其与题目的关系 200 关于《白鲸》中的象征主义手法运用的研究与探讨

第二篇:白鲸中的象征主义

论 《白鲸》中的象征主义

摘要:麦尔维尔(Herman Melville)是19世纪美国著名作家,《白鲸》Moby Dick是他的代表作,也是美国乃至世界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小说围绕捕杀白鲸这一主题展开,中间贯穿了大量的关于当时风土人情、航海捕鲸的描写。自小说问世以来,出现了众多的分析和评论。这部小说最显著的艺术特色是象征手法的运用。本文将对书中各个角色及事务的象征意义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白鲸》;象征主义;圣经;莫比·迪克(Moby Dick)

《白鲸》Moby Dick 叙述了一位名叫亚哈(Ahab)的捕鲸船船长率全体船员与捕鲸水手,追捕一条叫做莫比·迪克(Moby Dick)的白鲸的故事。莫比·迪克是一个凶残狡猾的海中怪物。亚哈(Ahab)的一条腿就是被它吞噬掉的。因此他决心捕杀白鲸,报仇雪恨。捕鲸船在大海中日夜搜捕,经过三天的追踪,白鲸终于被鱼叉标枪所击中。发狂的白鲸撞翻了渔船,船长亚哈(Ahab)被鱼叉标枪上的绳索缠住,一起卷入海中,最后两败俱伤,船沉人亡,只有伊什梅尔(Ishmael)生还,向我们讲述这个悲壮的故事。小说大量地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其中的这许多人物景观几乎都具有多层次的象征意义。如陆地和海洋,一方面,陆地象征着安闲舒适,海洋象征着凶险莫测;陆地代表着封闭自足,海洋则代表着冒险求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陆地也象征着使人丧失精神生活的人类文明,而海洋则代表未受人类文明污染的原始文明的保留地。“裴考德号(Peqoud)”捕鲸船的象征意义更为丰富:它代表人类生活的世界舞台;代表原始文化的一叶方舟;象征基督教对其他落后化的统治之地;所以它还可以象征邪恶的人类世界必遭毁灭的命运。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地加以探析。

一、白鲸莫比·迪克(Moby Dick)的象征意义莫比·迪克(Moby Dick)是一条带有传奇色彩的白色巨鲸。“异教徒水手”把它当成海怪,疯子迦百列把它当成真教神的化身,亚哈把它当作自己的仇敌,以什玛利则认为它代表着残酷的空虚和宇宙的浩阔。白鲸莫比·迪克天生使人畏惧,“连魔鬼本人也领悟不了它的真相”,它是不朽的。“白鲸”在这里成了一种超然的对人怀有敌意而又难以征服的神秘力量,它又被人们理解为世间一切“恶”的化身。若从社会政治的角度去理解和阐释白鲸的象征意义,白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象征着那庞大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与生产者相对立的那种力量。正如批评家安妮特·鲁宾斯坦所指出的那样:“由于要在船上提取并储存油脂,捕鲸船实际上就成为一座流动的工厂。它是一种将现代企业与极权的君主制相结合的组织形式。” 白鲸这个尚不被理解而又威力无穷的怪物,也表现出作者对处在这一变动时代的人类命运的忧患意识以及他们处境的深切同情。白鲸同时又是上帝神力的象征,这样,小说的象征意义在于表明:人类如果无止境地疯狂掠夺大自然,必将被大自然所埋葬。其实白鲸对亚哈 及“裴考德号(Peqoud)” 报复,就是由于人类不加节制地滥砍乱伐山林、杀动物、污染环境等行为,使得人类滥污的生活环境受到了极大威胁。人虽然可以征服自然,但人类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律,否则人类就会像亚哈那样,也要付出沉痛的代价。

二、裴考德号(Peqoud)及全体船员的象征意义 《白鲸》中全体船员

向白鲸一步步的逼近以及他们的最终灭亡,象征着人类在社会、自然以至宇宙中的命运。而作者正是通过象征主义来表达他对人类命运的忧患意识。显然,裴考德号及全体船员的悲惨下场是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的。首先,赫尔曼麦尔维尔用这个名字来命名捕鲸船,象征着它必定灭亡的悲惨下场。在美国被白人殖民者占领以后,许多本土的印第安人部落和种族在和白人殖民者的冲突中被消灭了。裴考德就是一个已经被白人消灭了的种族。其次,因为全书的叙述者伊什梅尔是这艘遇难船上的唯一生还者,他的叙述只是将业已酿成的灾难复述一遍而已。正如他所说的,船员们做着一切努力,千辛万苦地穿过那无垠的大海,只是为了奔赴他们的死期。作者安排唯一的幸存者来讲述这个故事,预示了裴考德号及全体船员的悲惨下场。

三、船长亚哈(Ahab)的象征意义 船长亚哈是白鲸的对手,亚哈 为了报私仇,一意孤行,置船员的生死于不顾,最后使所有的船员除了伊什梅尔生还外,全都葬身大海。亚哈在这里成了比白鲸还要邪恶的魔王;他代表了人类意识中邪恶和黑暗的部分。他的所作所为不是以理性和道德为原则,而是被本能冲动所左右,这就必然要酿成悲剧。船长亚哈与《旧约全书》中那个刻毒的复仇国王同名。亚哈从他的狭隘心理出发,认为白鲸咬掉他的大腿是出于一种险恶用心。因此,他必须与这条鲸决一高低,来求得自己心理上的平衡。为了复仇,他追杀白鲸,逼迫全船水手绝对服从他的意志,孤注一掷,一步步走向了悲剧的结局。但是,他又是一个敢于反抗神明与旧规习俗、英勇无畏、百折不挠、经验丰富的船长。他 “跟可怕的大海斗争了四十年”,他有着“高尚的灵魂、伟大而古朴的心胸”。他永远不会被击败。这时,他像拜伦笔下的该隐那样背叛天意铤而走险。因此,亚哈(Ahab)的性格是多重的、矛盾的。这一形象的象征意义也是复杂的、朦胧的、难以把握的。

四、亚哈(Ahab)追击白鲸的象征意义 船长亚哈对白鲸莫比·迪克着迷似的追击也具有多重深刻的象征意义。如果说白鲸是邪恶的象征,那么此时,亚哈 就是人类的英雄,他追击白鲸的过程就是人类对于邪恶的挑战和不屈服。如果说白鲸是大自然的象征,而亚哈则代表着黑暗的资本主义,那么此时亚哈对于白鲸的追击就是人类无节制掠夺大自然的过程,他及其船员最后的死亡命运就是大自然的复仇。亚哈与白鲸之间的矛盾正是人类与自然、善良与邪恶、好与丑陋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些矛盾也促使人们不断觉醒以促进社会进步。小说描写了捕鲸工人的辛勤劳动和智慧,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残酷剥削。在作者的笔下,“白鲸”颇有神秘主义色彩。小说中所使用的象征手法还有很多,这种写作手法的使用使这篇小说意义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参考文献:

〔1〕 程爱民美国文学阅读教程 [M] 南京: 南 京 师 范 大 学 出 版 社,2003. 〔2〕 宜燮,常耀信美国文学选读[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 社,1991.

〔3〕 杨起深美国文学选读 [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4〕 马晓颖复仇的代价——赫尔曼·麦尔维尔《白鲸》评价 J]. 中国电力教育,2006. 〔5〕 孙建民《白鲸》:一座深邃神奇的艺术迷宫[J].域外视野,2006,(10). 〔6〕 卢洁琼 试论《白鲸》的象征意义[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7,(9).

〔7〕刘杰论《白鲸》 的象征意义 [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5,(3).(责

任编辑 姜黎梅)

第三篇:论《白鲸》中的象征主义

[摘要] 《白鲸》是美国作家赫尔曼·麦尔维尔的代表作, 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有象征意义的小说之一。本文将对小说中的象征主义进行探索性的分析。象征主义在小说中无所不在: 裴考德号全体船员的最终灭亡, 象征着人类在社会、自然及至宇宙的命运;这艘船的名字本身就象征着灭亡;而它的船长亚哈伯是人类本质中邪恶的一面的象征;这次航海本身象征着对人类生活最终真理的追求;白鲸既象征着那庞大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又象征着自然, 而它的白色象征着纯洁和无辜

《白鲸》是美国作家赫尔曼·麦尔维尔的代表作。它作为一部在发表时反响平平而在半个多世纪以后才越来越受到人们广泛重视的“奇书”,其内容之丰富、寓意之深邃、意象之奇谲, 确为美国文学上不可多得的一部作品。自20 世纪20 年代以来, 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了分析, 尤其对他的象征主义进行饶有兴趣的探索, 可谓百家争鸣, 在本文中, 我也将对此进行探索性的分析。

一、裴考德号全体船员悲惨命运的象征意义

《白鲸》描写的是一艘名叫裴考德号的捕鲸船在船长亚哈伯的带领下追击白鲸的故事。从表面上看, 全书的焦点似乎集中在船长亚哈伯和白鲸莫比·迪克之间不共戴天的仇恨上。但实际上, 它不仅仅是一部离奇曲折、充满异国风光与浪漫情调的历险小说。贯穿作品始终的是对人类命运的深沉的忧患,处处闪耀着象征主义的光芒。小说中裴考德号全体船员向白鲸一步步的逼近以及他们的最终灭亡, 象征着人类在社会、自然及至宇宙的命运。这一命运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和悲剧意绪, 而作者正是通过象征主义来表达他对人类命运的忧患意识。

1.裴考德号的象征意义

显然, 裴考德号及全体船员的悲惨下场是从一开始就已注定了的。首先, 这艘船的名字本身就象征着灭亡。裴考德是美国印第安人一个种族的名字, 在美国被白人殖民者占领以后, 许多本土的印第安人部落和种族在和白人殖民者的冲突中被消灭了。裴考德就是一个已经被白人消灭了的种族。赫尔曼· 麦尔维尔用这个名字来命名捕鲸船, 象征着它必定灭亡的悲惨下场。其次, 因为全书的叙述者伊史玛利是这艘遇难船上的惟一生还者, 他的叙述只是将业已酿成的灾难复述一遍而已。正如伊史玛利所说的, 船员们做着一切努力, 千辛万苦的穿过那无垠的大海, 只是为了奔赴他们的死期。他们天涯海角的跟踪、追逐, 只是在搜索那条最终会毁灭他们的东西。作者安排惟一的幸存者来讲述这个故事, 预示了裴考德号及全体船员的悲惨下场。

2.裴考德号船长亚哈伯的象征意义

其实, 裴考德号船长亚哈伯曾经有过许多次调头的机会,但每次都被他毅然拒绝了。书中写到该船先后与“信天翁号”、“处女号”、“玫瑰蕊号”、“拉吉号”等好几艘船在海面上相遇。这几次相遇都起到对裴考德号的警告和劝戒作用。船长亚哈伯一次又一次被告知, 莫比·迪克具有超自然的力量, 谁要与它抗争必死无疑。然而, 这些忠告都未被采纳。直到最后一天的决战来临之前。船员斯达巴克最后一次劝船长及早停手时,他还是执意的表示, 一切都无法更改了, 因为这一切都是既定不移的天意。亚哈伯是人类本质中邪恶的一面的象征, 他对白鲸的仇恨象征着人类对自然的敌视, 而他以及船员们对白鲸疯狂的追逐, 象征着人类意识中疯狂的失控状态。当人的意识处于这种失控状态时, 就会被邪恶的一面完全控制, 从而招受自我毁灭, 也毁灭他人。亚哈伯正是处于这样的状态, 所以他才不顾一切的寻找白鲸, 并且不惜在桅杆上挂起一枚金币以奖励首先发现白鲸的水手, 而水手们在金钱的刺激下, 也变得疯狂了。在亚哈伯的带领下, 他们不顾一切的冲向安静的海洋搜索被他们视为敌人的白鲸, 在打破了海洋的宁静和白鲸的和平以后, 和白鲸一起葬身于海底。亚哈伯以及全体船员的这种疯狂的邪恶为他们带来了最终的毁灭。

二、这次航海本身的象征意义

这次航海本身象征着一种追寻和发现, 是对人类生活最终真理的追求。故事的叙述者伊史玛

利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逃离他的生活环境, 登上了裴考德号, 希望找到一种令他感到快乐和充实的真正的生活。他逃离了社会现实, 因为他感到生活那么的空虚, 毫无生气, 毫无意义。他无时无刻都被一种孤独和疏离的感觉控制着, 这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疏离, 人与自然的疏离, 灵魂的疏离。而这正是小说的主题之一, 作者认为19 世纪的美国正是被这种孤独感控制着。所以伊史玛利带着美国人寻求生活真理, 寻求一种新的价值观的梦想登上了裴考德号。这次航海象征着伊史玛利对知识和生活价值的一种追求。在航海的过程中, 他逐步认识到了爱和友谊的价值。他学会了接受, 而作者认为正是人类生存的保证。这可以从他对黑人水手魁魁格的看法的转变上体现出来。魁魁格是他结识的第一个水手。当他刚刚上船而被安排和魁魁格合睡一床时, 他吓得几乎魂飞魄散, 他认定了黑人都是吃人生番。然而, 随着他和魁魁格的接触, 他越来越感觉到这个生番的可爱之处。他的对于魁魁格认识的这种转变首先是从外貌和仪表开始的, 魁魁格那种稳健和深沉的态度深深地打动了他。而魁魁格为了营救水手一次又一次奋不顾身的壮举最终确立了他在伊史玛利心中的英雄形象, 转变了他对人性和生活的看法,看到了生命的价值。所以这次航海象征着伊史玛利对知识和生活价值的一种追求, 也是美国人对于生活真理的追求。这艘船是美国人的灵魂之船, 而这艘船的毁灭体现了作者对于生活和世界的悲观看法。

三、白鲸莫比·迪克的象征意义

1.白鲸是庞大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象征

小说中最具有象征意义的是白鲸莫比·迪克。它的象征意义是多层次的。西方的评论家认为它是恶的化身。确实, 在小说中白鲸被描写成一种破坏性极大的、对人类怀有敌意而又难以征服的神秘物。然而, 这种恶又不完全是形式上的。因为我们看到, 麦尔维尔在小说中常常把捕鲸作为一种过程来描写。因此, 这白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象征着那庞大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象征着生产过程与生产力相对立的那种力。作者在整个作品中精心制造的神秘气氛, 一再表现的人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的悲剧状况, 一方面反映出作者本人对当时资本主义生产力巨大发展的恐惧与惶恐, 对新的社会矛盾的忧虑与不安;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他对处在这一变动时代的人类命运的忧患意识以及对他们的处境的深切同情。

2.白鲸是自然的象征

对于麦尔维尔来说, 白鲸还象征着具有巨大的神秘力量的自然, 尤其是海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麦尔维尔描写的另一个主题。他认为在冥冥之中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在摆布人们的命运, 这种力量就是神秘的自然的力量。而这种神秘性在小说中一方面是通过对海的变化的描写体现出来的。无边无际的海洋变化莫测: 有时它是安静、肃穆又温和的, 让人遐思无限;有时它又掀起狂风巨浪, 让人头晕目眩。无论是在风和日丽、阳光明媚的白日, 还是繁星闪烁的夜晚, 它的深处都包含着一种巨大的毁灭力量和诡异的危险。另一方面, 小说中经常出现预言和凶兆, 加强了整个作品的神秘感。例如第三章里水手们投宿的那个客栈的名字就叫做大鲸客栈, 而且它那幽暗而阴森的店堂, 让人一进门就似乎坠入了鲸腹。客店墙上挂着一幅被熏黑的大油画, 画的是一只在大旋风里将沉未沉的船, 而一条激怒的大鲸正在向它猛扑过去。再如店堂底端那间被用作酒吧的昏暗的幽室, 其形状恰如一只露脊鲸头, 甚至还有一块拱形的鲸下巴骨。所有这一切都暗示着前来投宿的捕鲸人难逃的悲剧命运。而这种命运和象征着自然的白鲸息息相关。在这里作者暗示了人与自然相斗的必然结果: 人类的毁灭。

3.白色是纯洁和无辜的象征

作者选取白色作为鲸的颜色也是有目的。白色象征着纯洁和无辜。作者认为自然是很安静、很和平的、很友善的, 只要人类能够理解到人与自然的这种共存的关系, 不去打扰它, 自然就不会毁灭人类。否则, 人必然自取灭亡。小说中水手们与白鲸的斗争就是人与自然的斗争。白鲸本是无忧无虑的生活在自然当中, 从不主动接近人类, 从不主动进攻人类。可是代表人类邪恶一面的水手们却千方百计想要征服它, 毁灭它, 所以最后被它毁掉了。另外, 白色也

代表着宇宙的神秘性。对于人类来说, 宇宙的秘密就像白色, 除了白茫茫的一片, 什么也看不到。这也是作者的悲观看法之一: 人类在强大的自然面前是渺小无力的, 是永远也无法了解到自然的秘密的。

四、结论

小说中所使用的象征手法还有很多, 这种写作手法的使用使这篇小说意义深远, 令人回味无穷。所以它被称为是一部“可以让读者任意理解的”巨著, 深受读者和现代评论家的赞美。它的象征主义永远是最值得人们探索的宝藏。

[参考文献]

[1] 程爱民.美国文学阅读教程[M].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2] 常耀信.美国文学选读[M].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3] 杨起深.美国文学选读[M].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4] 邵金娣.文学导论[M].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8.[5] 吴伟仁.美国文学史及选读[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0.[6] 张鑫友.美国文学史及选读学习指南[M].武汉: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第四篇:《海明威老人与海的象征主义手法的赏析》.docx

莫言拿到“诺奖”,国人心里热了,大街小巷“奔走相告”,各大媒体更是将莫言先生的“红高梁地”的曝光到底的。溯源的精神总是驱使国人,遇事“总要翻过底朝天”。同样的,我最近方才读完海明威几本作品,其中包括《老人与海》、《永别了,武器》。并且翻阅海明威的相关资料,追溯其的生平事迹,以期望更好的解读文本。

一、海明威的人生经历与文本关系分析

(一)海明威事迹简述:

1899年出生在一个父母性格迥异的家庭,父亲的冒险精神深刻影响着他的人生。他爱好广泛,但是好胜心极强,在体育运动比赛项目上拿不到冠军,就会放弃这项运动。也因此,他拳击失败了,该踢足球,但因为足球队里不是主力而放弃。喜欢钓鱼和打猎,这是他一生都爱好的事情。自学生时代起,爱写作,是校园里写文章响当当的人物。

1918年参加军队,受到垄断资本家的鼓动,年轻的他赴欧洲意大利一带参加协约国对奥地利的作战受了重伤。战后获得意大利十字军功奖章回国做了记者,但是思想转入了迷茫。1924年辞去记者工作,专心从事文学写作,这一年出版了《在我们的时代》。次年再版的《在我们的时代》使他赢得了声誉。

此后,陆续出版了《太阳也升起来了》、《永别了,武器》、《下午之死》、《非洲青山》,《有的和没有的》。

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他参加了反对佛朗哥的战争,后来加入国际纵队,对人民和共产主义有了接触与了解。这改变了他在精神世界里面的迷茫。海明威在此期间写了剧本《第五纵队》的解说词,还写了战争题材的小说《战地钟声》等。二战中,他多次负伤,尽管健康不好,但是依然喜欢打猎和斗牛。他是一个在打击面前不肯低头的人,因此,晚年的他思想斗争极其巨大。但是,“唯有《老人与海》是他比较乐观的,尽管乐观里面透射出孤独哀伤。”1961年7月2日,海明威因治疗效果不显著,在友人家里悲痛难忍的他选择用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二)作者的人生态度分析:

首先,从学生时代可以知道,好胜是他最大的特点,因此,他身上有一种积极的冒险精神。后来主动要求参军,以求得建立“'军功“是最好的佐证。其次,他是一个硬汉式的人物,在意大利作战时,被炮弹炸伤晕死醒来依然扛着负伤的队友闯过敌区。第三,尤其重要的一点,是他一直不停的斗争着,跟敌人在战场斗争,在非洲和狮子、犀牛搏斗,在西班牙多次参加斗牛大赛等等。还有,他心里有一场从未停歇的战争。这样的作者,成为《老人与海》的主人公桑迪亚哥的原型。打渔为生,但是又老迈的主人公的原型,极大程度上源自作者自己。

二、《老人与海》中象征形象分析

(一)《老人与海》讲述的主要内容

老渔夫桑迪亚哥独驾孤舟在大海捕鱼,连续84天都一无所获.在第85天他遇到了一条比船还大的马林鱼。经过三天三夜的生死搏斗,老人终于将其捕获。不料返航途中遭到了一群鲨鱼的进攻。他们围绕着绑在船弦边的马林鱼你争我夺。尽管老人奋力拼搏,也无济于事,最后老人拖着疲惫的身体,仅将光秃秃的马林鱼骨架带回了小茅屋。这就是小说《老人与海》的全部情节。

然而就是这样一部“简单”的小说却能深深影响欧美文坛,震撼数亿读者心灵,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小说看似简单的故事却包含着多层次、复杂而深刻的象征意义。老人桑迪亚哥是人类的缩影,海是老渔夫活动的舞台之一,出海捕鱼是与大海抗争、不屈于命运、积极奋争的象征。《老人与海》故事象征的是人类同大自然抗衡的故事。尽管大自然力大无比、坚无不催,人类凭借坚韧的意志力、自信、勇敢、不屈不挠、永不言弃、战胜自我的精神,不断向成功靠近,最终成为精神上的胜利者。《老人与海》颂扬的是可以被摧毁,但不能被打败”的人类伟岸品质。

(二)“老人、大海、小孩、鱼骨架”的象征意义分析

海明威艺术的鲜明个性与高度的才华,在于他不拘泥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他自己独特的创作手法影响很深。在此,不得不要说明的就是他的“冰山理论”了。当然,冰山理论,最为熟悉的恐怕是弗洛伊德了。但海明威是不是受到佛洛依德心理学的影响,从小说采用象征主义的手法来看,这是显而易见的。

1932 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著名的“冰山原则”。他把文学创作比喻成漂浮在大海上的冰山。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像补充。”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这正如我国修辞史学上常说的“言不尽意”,“难写之物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作品里有大量的“潜台词”,阅读越让人深思其中象征的深刻情趣与卯足劲奋发的精神了。

1、老人桑迪亚哥

桑迪亚哥可被解读为一个典型的“硬汉式”人物。主人公曾是海边最有经验、捕鱼本领最高的渔夫,然而现在老了,也不佳。但是他并没屈服,仍然对生活充满着昂扬的斗志,为的就是要证明自己还是最棒的渔夫。所以他能够忍受三天三夜的饥饿,并想尽一切办法把扑到的鱼带回来(尽管剩下的只是骨头),以此证明他从来都不是弱者,而是命运的强者,从来不气馁,永远都乐观地面对生活。我们可以认为,主人公桑提哥的“硬汉”形象是海明威理想化的。

“硬汉”是他的信念,是他的理想人物,是他对当时灰暗的、压抑的社会现状发出的呐喊。其实,老人只是普通人中的一员,不过他对生活的态度达到了普通人生经历的超然境界。沃特•威廉姆斯认为,“作者关于生活周期性的思想不容忽视;每个周期都像一次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经历”。基督执着于自己的使命而受难,最终赢得精神的超越。而老人经过激烈的拼搏,在失去战利品的同时也得到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即表面上虽然失败了,却取得了内在的胜利,精神上达到了新的境界。老人在与成群结队的鲨鱼进行搏斗的过程中,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斗志和能力,然而这一切努力似乎最终被证明是徒劳的。首先,孤独一人出海是客观原因。之所以孤独是由于渔民们怕沾上厄运而疏离了他。老人一心要捕一条“他为之而生的”大鱼。老人就是要指望着它来恢复自己的名声,这就决定了他不得不一个人去深海,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厄运漩涡。老人在德行与命运的斗争中,德行取得了更高意义上的胜利——精神上的胜利。这些深刻反映了海明威创作思想从消极向积极方面的转变。海明威在 1926 年给马克斯韦尔•帕金斯的一封信中说:“我认识一些杰出的人物,他们即使正在走向坟墓,也要没法在路上有出色表现。”的确,死亡,老人并不畏惧,慷慨激昂的面对,毫不屈服于命运,反而把厄运重重地踩在脚下。

2、小男孩曼诺林——人类的智慧和精神传递

小孩与老人在心灵里有着极大的共识,他们是很投机的。从老人角度而言,这个年轻的小伙也正是他小时候的写照,所以老人对他寄予了期望。从小孩角度来说,老人是他心里的偶像,所以要一而再的多次陪他出海打渔,因为老人在小孩心里的伟岸是无与伦比的。由于老人一个人在小划艇里捕了八十四天鱼而无收获,小男孩的父母就迫使他离开老人。然而,当小男孩赚了一些钱之后,他又决定回到老人身边。这可以视为精神的回归,萨特存在主义里面也谈到类似的问题。每当老人黎明之前出海捕鱼时,他总会说:“Then if you looksomething truly big we come to your aid.”在捕杀大马林鱼和与鲨鱼的斗争过程中,老人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叫喊着小男孩的名字。“How I wish the boy were here ”这句话在这篇小说里出现了许多次,这表明了小男孩对老人是多么的重要。

同样的,当老人没有带回一条鱼,而仅仅是一根大马林鱼骨架时,男孩并没有像其他渔夫那样嘲笑他,而是安慰老人:“We will fishtogether now for I still have much to learn ”。这两个人的性格、兴趣爱好、斗志雄心是如此类似,以至于我们可以把他们当一个人来看待。这在海明威的人生历程里,少年时的他或许也正如这个小男孩,充满着对世界的极大好奇心与征服感。“这个老人的过去和未来一幕幕全反映在小男孩的身上,并用一种不可比拟的精神力量使他精力充沛。”男孩决定陪着老人一而再、再而三出海捕鱼,象征着人类的智慧和精神力量将会代代相传,小男孩也象征着将来人类一定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当然,老人在搏斗里多次提到小男孩,也是他心里的脆弱之处。老子说,”刚强者,死之属;柔弱者,生之属 "。这在心里强大但实际上心有余力不足的老人那里,体现得很清楚。这和庄子的哲学,“无所待”是截然不同的。这种重视现实,对现实的有着强烈的改变欲。

3、大海——黑暗的世界

《老人与海》中的语言是很独特的。解构主义认为,言语在不断演绎的同时也进行着不断的播撒,使得文本的内容呈开放性、不确定性,且不具有还原性。延异与撒播是言语固有的特性,所以言语并不能真实反映作者的意图。言语的播撒使意义的传达不可能像在场的形而上学那样由中心向四周散开,而是像种子一样不断地向四周离散所获得的零碎性与不充分性来反对中心本源,并且拒绝形成新的中心地带。通过播撒,任何文本实际上都宣告了不完整,具有非自足性,然而却呈现出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意义多样性。因此,我们对大海也可以有如下解读。

作品透过对大海这一意象的刻画,折射出了海明威的存在主义哲学及超人哲学的气息。萨特认为存在本身就是虚无,而尼采则认为存在是种超越,对人类本身的超越。而海明威则通过对这位“硬汉”式英雄的描写诠释了尼采的这一理念:超越本身不是来自于生命之外,而是人的生命本身。大海这一意象代表黑暗的人类世界,在她面前,人类只是渺小的弱者,受她支配。高兴时她会给人类带来好运(好收获:大马林鱼),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考验与磨难(鲨鱼),让人类一无所有。我们似乎无法预料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更无法躲避不幸的遭遇,因为我们此时正作为“此在”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人类唯有坚强地突破自我,不断获得新的希望和力量,才能超越现存世界强加给人的悲剧。海对渔夫来说既是他生活的来源,又是生命的依托;既是生存的竞争对手,又是神圣而玄妙的象征。他理想中的海是童年时代非洲的海,“拖长的金黄色的海难和白得刺眼的海滩,高耸的海岬和褐色的大山。现在,他每晚住在海边,在梦中听到海潮的怒号,看见本地的小船从海潮中穿梭来去。”他想象中的海是个女人。她爱憎分明,有时候撒性子,甚至搞恶作剧,那是她无法控制自己性情的缘故;正如月光能媚惑女子,月光也能媚惑海洋。海似乎就是他的情人,迷蒙月光下的海洋是一个多么迷人的女郎啊!海又是他的慰藉。有时大海更像一位母亲,仁慈而具有无限的生殖力;孕育并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总之,她是他的母亲又是他的情人;既是他的女神,又是他的女妖;既是他童年的故居,又是他心灵的慰藉。她能够创造一切,也能够毁灭一切。大海这一意象从某种意义上说象征了个性意识的消失,她深不可测,代表着死亡。我们可以说老人所面对的问题其实就是“生存还是毁灭”。在死亡面前,主人公毅然保持着人类的坚强个性、价值与尊严。即使在与鲨鱼生死搏斗时,老人也从没被大海的汹涌、野蛮、阴险和深不可测所吓倒,反而激起了他的斗志并且保持了乐观优雅的风范。作者在此似乎是向人类发出倡议:面对失败应自强不息地勇敢面对。

4、马林鱼骨架——象征伟大意志的胜利

桑迪亚哥在海上捕鱼 87天,杀死了巨大的大马林鱼。为保护大马林鱼,老人同疯狂的鲨鱼展开了殊死的搏斗。最后,大马林鱼还是被吃光了,仅留下一具巨大的骨架。老人又一次无功而返。然而这次几乎以他的生命为代价的搏斗显然已经超出了老人的本来意图,发展成为对一种精神的追求。虽然在一般人的眼里,这具骨架只是一堆有待清理的废物,对老人而言,却意味着巨大的成功—一种精神上的胜利。这种胜利是他不可动摇的意志的象征,是敢于面对并挑战失败和死亡的象征。5、87天——带有宗教的象征意义

桑迪亚哥的身上带有浓厚的基督色彩。桑迪亚哥以前曾87天出海一无所获。现在又遇到了84天捕不到鱼的“背运”,加上海上拼搏的3天又凑成了87的数字。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数字,因为耶稣在旷野之地受魔鬼的考验,40天水米未进,之后的40天又遭遇了各种各样的苦难,在后来一周便是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然后复活。前后加在一起恰恰也是 87 天。除了这隐藏的数字信息,海明威还在小说的后面部分描写老人回到小茅屋后的情形时写道:“脸朝下躺在报纸上.手心朝下两只胳膊伸得直直的”,俨然一副基督受难的姿态。这些描写似乎象征着“以耶稣的受难、复活暗示一切信仰宗教的人们都将蒙受巨大的灾难,但终将获得精神上的再生”。回想作者不服输的性格,敢于拼搏的精神,我越来越感觉到作者在写类似于自传的小说。

大海象征人生的搏斗场,是人类社会的剪影。大马林鱼象征着老人理想的追求之物,而老人对大马林鱼的征服,则表明了人类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克服许多困难和阻碍。鲨鱼主要代表一切破坏性的力量,是掠夺成性、制造灾难,阻止人们达到理想境界的各种破坏性恶势力的象征。老人魂牵梦萦的“那群狮子”表现出的无所畏惧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代表旺盛的生命力和青春,象征老人对力量的追求和对强者的向往。

三、结语

《老人与海》象征手法的运用是海明威“冰山”风格的完整体现。小说以简洁的语言、短小的篇幅、简单的故事情节塑造一个硬汉的形象。老人圣地亚哥、小男孩、大海、马林鱼、鲨鱼、群狮等被赋予丰富的象征和寓意,所谓“言犹尽而意无穷”。整部作品内涵丰富、寓意深刻。颂扬了“可以被摧毁,但不能被打败”的人类伟岸品质。虽然解构主义有其局限性,但在其言语观的合理批判精神的观照下,我们确实体会到了《老人与海》文本的开放性和其意义的不确定性。尽管我们不能准确、具体地勾勒出其内涵,但我们却可以沿着言语演绎与播撒的轨迹进行建设性解读。为人类文学宝库增添了新的具有积极意义的形象。

第五篇:汪曾祺《受戒》中陌生化手法的运用

汪曾祺《受戒》中陌生化手法的运用

字数:3407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2年6期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当页正文

【摘要】“陌生化”理论是由俄国文论家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汪曾祺在《受戒》这部的作品中运用了陌生化的手法,打破了传统的写作手段,通过对语言、叙事手段和审美理想的陌生化,把一个美好、自然充满诗意美的民间世界展现出来,使作品更具文学性和艺术性。

【关键词】汪曾祺;受戒;陌生化

《受戒》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其文坛复出的宣言。自问世起,就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众多评论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剖析。作者以世俗化、田园牧歌式的庵赵村为背景,通过描绘两个主要主人公明海和小英子,来表现一种健康的、美的人性。它的成功在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陌生化”手法的运用,主要表现在语言表现形式、叙事手法和审美理想塑造上,让人们在熟知的世界中去感受它的陌生性。正是由于其独特的审美特点和陌生化的叙述方式,给当时的文坛注入一股清新的风,影响了后代许多作家的创作。

一、语言的陌生化

“陌生化”手法在语言表现形式上的运用,主要就是在语言使用上打破常规,达到去自动化的效果,这是一部好作品成功的关键。作为一个高度评价语言功用的作家,汪曾祺认为“好的语言是平平常常的,人人能懂,并且也可能说得出来的语言——只是他没有说出来。”作者的作用就是从广博的民间世界拣出合适的语言将其与文章中的人物和环境相贴合。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俄国形式主义者关于语言“陌生化”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

经历过传统与现代教育的汪曾祺,重视从中国语言的传统的广阔资源中寻求写作的灵感,书写自己眼中民间世界。《受戒》这部作品中所使用的语言大多来自于生活,重描写,轻抒情。为了与所塑造的民间世界相贴合,作者向民间学习,多用俗语,方言,谚语等,营造了文章中的世俗生活的“气氛”,使小英子、明海等人物的性格在语言的字里行间中表露无遗,蕴藉着普通话语所没有的丰富意蕴。例如在对小说中的小英子姐妹进行必不可少的人物肖像描写中,作者并没有直接对其长相进行铺陈之类的具体描写,只写到“白眼珠鸭蛋青,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如星星。”寥寥数语就将一双极富灵性的眼睛描绘在读者的面前,给读者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除此之外,对民歌的借鉴也影响到作者的文学创造,反映了当地人的佛化即世俗化的特征,显得更为真实。日常语言生成于生活形式之中,生活形式在日常语言中得以呈现。

“语言写到‘生’时,才会有味。”日常生活的平淡语言在汪曾祺的《受戒》中被重新排列组合,得以陌生化。它可能不符合语法,却由于与环境、人物的贴合而产生了新的意味。“语言的独特处不在他能用别人不用的词,而是在别人也用的词里赋以别人想不到的意蕴。”日常语言经过作者的加工成为创作语言,看似平平淡淡,却具有了新的生命力,延长了读者的感知时间,增强了它的审美效果。语言之“滋味”尽在言后。

二、叙事手段的陌生化

正如形式主义者所倡导的:陌生化是一切技巧的总和,“陌生化”不仅表现在语言上,还表现在大的篇章结构上,叙事技巧上和人物的塑造上,如情节的安排,叙事者和叙事视角的选择等。在《受戒》中,作者由儿童视角出发叙述了一个有关“小和尚谈恋爱”的故事,充满了陌生与奇特的色彩,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艺术享受。

《受戒》在末尾注明“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这是汪曾祺在思想大解禁的历史语境下,将四十年来压抑在心底的故乡梦、童年梦、青春梦、爱隋梦融合在一起,产生的一部洋溢着青春和欢乐的小说。这一主题的成功实现与叙述视角的艺术化使用分不开。《受戒》采用了儿童的叙述视角,即主要让少男明海、少女小英子来看生活。这种方法有效地增强了小说的趣味性,因为儿童和成年人的区别更主要地表现于对世界映象的区别上,同一个世界在儿童和成年人眼里完全不一样,生活的趣味性更多地存在于儿童的眼睛里。比如,描写荸荠庵的佛教生活,是通过第一次踏进庙门的少年明海的视角逐渐展开的。在这个刚走出乡村的小小少年眼里,无论是给诸佛上香,还是学唱经、做法事,或是看和尚杀猪、打麻将,都充满了无限的新鲜、新奇和十足的趣味。我们在处处荡漾着明海的灵动眼神和童趣口吻的字里行间,也充分领略这种新鲜、新奇和快乐。在这种儿童视角的作用下使这个世界更平添了一份天真,从而,小说超越了固定生活的所有局限,消弭了现实生活的所有悲苦,使“快乐”和“美”成为生活唯一的中心,使人的生活得到了彻底的改写。

汪曾祺的小说耐读、耐品、耐人寻味,可是,当我们读完后却难以复述这篇小说到底写了什么,因为他的小说故事性不强,情节因素很弱,较少逻辑的、因果的关系,也较少矛盾冲突所带来的戏剧性,就像一弯平静的水流缓缓流淌。区别于传统小说重视情节连贯的特点,汪曾祺的小说很难说有一个连贯的、引人入胜的,一环紧扣一环的故事,小说与散文的界限在《受戒》里荡然无存。《受戒》中没有一条小说发展的主线,往往是随意而走,想到哪说到哪,小说结构松散,舒放自由,拉拉杂杂随意写去,却有一种“漫不经心的随意”。读他的小说,都有一种随笔性的自由和亲切,有时竞被他绕进去了,感觉不是在读小说,颇似真实的生活。汪曾祺“以氛围写人物”的审美理想在《受戒》中得到了完满的表达。

小说的散文化是汪曾祺自觉的追求。在他看来,故事性太强的小说很不真实,而他“所追求的就是和谐与真实”。在对生活审美化的处理中,汪曾祺只是一个平平静静的叙述者,性情的温和与随意营造了一种独特的叙述风度和叙述文体。这也使众多的读者与作者了解到原来小说也可以这样写,提供了借鉴的经验。

从小说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来看,在《受戒》的发表过程中,正是由于其所描写的内容不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时代文化主流相一致,才会历经劫难最终得以发表。小说没有写工农兵,却写的是一个聪明伶俐又不能恪守佛门戒律的小和尚;没有反应对垒鲜明的阶级性,而只写善良的人性、美好的人情;不写旧社会深重的困难,而只写醉人的田园风格。他所描绘的内容虽与时代内容不相符,却是作家对于生活的体会,是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旧梦”,因此显示出了作家创作的独特性,对于当时的读者来说亦是一种震撼。

三、审美理想的陌生化

汪曾祺在《受戒》里,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梦一般的生活世界,也表达了作者自己的文学创作理想。在这个蛮荒、自然、古老却又散发浓浓诗意的“世外桃源”里,人们的生存环境、生存方式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理解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是“生活境界的美的极致”。

在这个作者审美理想中存在的人们大多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但他们不是以一种蛮民、刁民的形象出现在读者的面前,而是作者心目中或是理想中的美好的、善良的、充满温情的处于社会边缘的小人物。对和尚的描写则趋向于对人的描写,做和尚只是一种职业,和做劁猪的,箍桶的、弹棉花的、画匠等没有任何差别,只是一种营生。最特别的是“这个庵里无所谓清规,连这两个字也没人提起。”和尚享受着世俗生活带给他们的一切,可以娶妻生子、可以吃荤、可以打牌„„“一切和在家人一样”。对于那些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的其他人们来说,同样也具有一种人性的美。

穿过这些充满温情和世俗气息的人们,展现给读者的更是一幅和谐的乡里图。没有过多的尔虞我诈,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朴素的互帮互助。在阅读时总会让人想起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和谐的庵赵村亦是汪曾祺理想中的桃花源。对于这一理想世界的描写,仿佛是一个梦,一个抽空现实的梦。文本中与现实的极大差距给读者造成了思想上的陌生化。作者所叙述的这个美梦对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种诗意的存在,是希望的存在。这也是作者“滋润”美学观和“文学应有益于世道人心”的创作观的体现。

透过对《受戒》中的陌生化手法的分析,一方面可以对其他作者的创作提供一些可以参考的建议,另一方面汪曾祺作为中国现当代的著名作家之一,《受戒》是比较能代表汪曾祺的审美特征的作品,也可以对有关汪曾祺的研究增添某些素材。在当今的社会,汪曾祺的小说及其创作的意义在于提供给处在快节奏的人们以一种慢生活的生存方式,引导在世俗生活中生活的人们去观察生活,思索生活,寻找生命的本真和真正重要的东西,在小说之外的读者们将可以构筑属于自己的“桃花源”.

下载关于《白鲸》中的象征主义手法运用的研究与探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白鲸》中的象征主义手法运用的研究与探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运用象征手法作文

    运用象征手法作文 作为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象征是指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

    借景抒情手法作文运用

    作文专题研究:“借景抒情” 一、理解“借景抒情” 1、指名读“借景抒情”。 2、这个词听说过吗?什么叫借景抒情?(是借助景物的描写抒发作者的感情。) 3、借景抒情,是一种十分美妙......

    散文创作中的“陌生化”手法及运用

    散文创作中的“陌生化”手法及运用 【 散文创作中的“陌生化”手法及运用】(创作谈) 文体写作理论知识应由定义出发,定义中的要素可以衍生出写作的各种要求和方法但是,不论诗歌,......

    海明威《老人与海》中象征主义的浅析

    海明威《老人与海》的象征主义的浅析 现代文秘Y131 Y01113140 殷丽 内容摘要:海明威的著名小说《老人与海》,运用象征主义的创作手法,颂扬了人类在与自然搏斗时表现出的“可以......

    浅析《动物庄园》中的象征主义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学习运用象征手法写作

    学习运用象征手法写作 —读课文 学写作 宜章三中黄武 学习目标: 1.学习象征写法的特点; 2.能运用象征手法丰富文章主题的内涵。 重点难点: 能运用象征手法丰富文章主题的内涵。......

    浅谈夸张手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夸张手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情感的前提,也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视野、积极进行思维的主要推动力。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

    专题片拍摄手法在时政新闻中的运用

    专题片拍摄手法在时政新闻中的运用 电视专题片向来是高品质电视文化的代表,无论是政论片、新闻专题片、文艺专题片还是文献纪录片,往往具有一流的选题、高水准的拍摄剪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