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学实录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学实录希望可以给您提供参考帮助!
一、导入课题
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也不例外,我爱美,更爱美丽的花朵。所以我种了很多的花,有各色的玫瑰花、有鲜红的杜鹃花、还有粉红色的水仙花。看着这些自己种的鲜花竞相开放,心里特高兴。
你们也种花吗?给谁看的?
有一个民族,他们种的花是给别人看的那就是德国人民。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季羡林老先生写的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齐读课题。
请大家快速地浏览课文,找出能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的关键句子,用波浪线画下来。找到了吗?我们交流交流。
(课件)出示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奇的释项:?罕见的;特殊的;非常的 出人意料的;令人难测的惊异的
师:这里的两个奇字,选哪个比较恰当?
那么把这两句话可以理解成。。。
师:是的,这里有一种罕见的特殊的美丽;这是一个跟寻常不一样的,奇怪而特殊的民族。带这种感受再读读。
三、品读语言,感悟精神
师:请大家再仔细地读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描写景色奇丽或民族奇特的相关语句。
(生默读)
师:你画了哪些句子?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学习
(课件出示):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地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1)读句子,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师: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什么意思?(板书)师:带这种感受读读这段话。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花的词语?
师:花的海洋是什么意思?
大家闭上眼睛想象,听老师朗读,说说眼前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想象一下。
师:德国的大街小巷比你想象中还要美。(展示花街的图片)
你还有什么感受说说?
师:每一条街,哪个词语指的是每一条街的意思?任何
师:是啊,说得很好。不管走到哪一条街都会看花的海洋花的世界。不管走进哪一条街都闻到了花的清香。同学们,我们现在来到了德国,走过东街(引读)
(生: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地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我们走过西街生读:抬头向上看
我们走过南街生读:抬头向上看
我们走过北街生读:抬头向上看
我们走过任何一条街 生读:抬头向上看
此时此刻,假如你是一位刚做完作业背着书包放学回家的小学生,走在这如花的街头,你会――
师:就是不管在学校写作业有多累,现在书包有多沉,看到这如花似玉的街头,心情都非常好。
假如你是一位工作压力大,异常烦闷的青年人,看到这怒放的鲜花,你会――
师:自己种的花让别人放松心情,让别人忘记了一天的辛苦,多么了不起啊!
假如你就是远离他乡留学在此的季先生,闻到这温馨的香味,你会――
师:是呀,这么美的街,无论是谁来到这里,都忍不住驻足观赏,忍不住赞叹一番,烦恼、郁闷、生气、伤心等等不好的心情都豁然开朗。如果是好心情,看到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花街就想高歌一曲啊!正是这样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让季老先生在此产生了一种人生感悟。在课文中找出这个感悟。(课件):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师:这是一种什么境界啊?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师板书)
师: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呢?
师:就是我为别人着想。
(生):别人就为我着想。
(师):我为别人服务。
(生):别人就为我服务。
(师):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要懂得感恩。一起读读
师:生活中你知道哪些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呢?
师:在德国,人们就是有这样的思想,就是这种奇丽的景色,这种奇特的民族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止德国人民,我们中国人民不也是这样的吗?还记得吗?2008年汶川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灾害,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奋力抗灾,战胜困难,多少人民献出了自己的爱心,那是大爱无垠啊!不错,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是一种耐人寻味的境界。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我们才见识到了这样奇特的民族
齐读: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到了别人的花。
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所以我们才领略到了这样奇丽的景色
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应接不暇。
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呀,才让季先生把这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PPT
学习末段,感悟美丽
师: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颇耐人寻味的境界让作者终身难忘。因此1980年,70岁高龄的作者时隔四五十年后再度踏上德国,就像回到自己的故乡,思绪万千啊!
师:默读最后一段,作者说:
(出示句子课件):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学生齐读)
师:谁会创新,换上不同的词语,使句子意思不改变?
依然、仍然没有改变。
师:哪里有变化了?哪里没有变化呢?试着填一填
(出示课件):
变化是有的,变 了,变 了,变 了
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_ 没有改变,没有改变,没有改变
师:你们说的正是季老先生心里想的,所以在课文末段他这样说道:我说美丽指的东西很多,其中也包含着美丽的花,带着种感情再读读。
师:美丽的确没有改变,看到这些美丽。作者心中又涌起了另一种思绪
2、(课件出示句子):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梦,一个思乡的梦。
师:一起读读句子。
师:季老先生做了一个花的梦,梦见什么?
师:做了一个思乡的梦。他梦到些什么呢?
师:季老先生做了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这个梦如诗如画,你们带着感情再读读。
师:时隔四五十年作者又来到德国,见到家家户户窗口上的鲜花,不由得触景生情,仿佛进入了梦乡,回到了四五十年前的留学生活时代,他陶醉在鲜花艳丽之中,沉浸于思乡情绪之中。他从心底里由衷的发出赞叹
师:(指着句子引读):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就是这样美丽的国度让作者深深地感动,于是,提起笔写下了饱含情感,耐人寻味的文章(师引领学生读)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听到你们说的这些,我想起了一首诗,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一起读吧(配乐课件):
给 予
如果你给我一条鱼
我就让你看到整个海洋世界
如果你给我一朵花
我就让你拥有一片花海
如果你给我一片树叶
我就让你看到整片树林
如果你给我一双翅膀
我给你一方自由飞翔的天空
如果你给我一滴眼泪
我就让你得到爱的阳光
让它温暖你那四季如冬的心
让快乐和幸福永驻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让我们每个人都绽放成最美的风景
在自己的心里
也在别人的眼里
师总结:是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就是哥廷根的独特,在那有著名的哥廷根大学。这所大学已经孕育了32位诺贝尔奖的得主。我们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当时他才25岁,满怀雄心壮志在哥廷根大学留学十载,1945年才回归祖国。课下,同学们读他的《季羡林先生》、《季羡林文集》就会对这句话有更深的了解。季老的这篇课文,为我们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和文化打开了一扇奇特的窗。在接下来的阅读中,我们还将感受更多的异域风情、异国文化。
小练笔:
结合课文内容以及对作者的了解,用下面的句式,以季老先生的口吻续写一篇《美丽的梦》。再次来到德国,感慨万千。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里我看到了什么;置身于艳丽的鲜花之中。梦里我想到什么呢?。
第二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实录
第1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当中有谁到过国外去旅游?
生:没有。
师:想不想了解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
生:想。
师:今天,老师带着同学一起到德国去领略一下德国的美景吧!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从题目的“让”字你体会到什么?
生:从 “让”字我体会到养花的人为别人着想。
生:我体会到养花的人舍己为人。
生:我体会到养花的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师:接下来我们先来读一读课文,看看德国有哪些风俗习惯?
二、初读课文,直奔主题,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以及优美的词语,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学生朗读课文)
师:读完了课文,你想说什么?
生1:德国人很爱花。
生2:在德国,家家户户都养花,所以说德国是个爱花的民族。
生3:德国人把花养在临街窗户的外面,他们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
生4:德国有奇丽的风景,德国是个奇特的民族。
师:是啊,我们中国人喜欢把花养在屋子里,而德国人却把花养在外面,他们自己养花是为了给别人欣赏,所以,季先生在重游德国时发出了内心的感叹。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生(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板书:奇丽?奇特?)
师:到底德国有怎样奇丽景色,为什么德国是个奇特的民族呢?
三、品词品句,深入探究。
(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师:我请第一、二组的同学读第二自然段,第三、四组的同学读第三自然段,边读或边听边画出描写景色奇丽或民族奇特的相关语句。
(学生朗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师:读完了课文第二、三自然段,你有话说吗?
生1:德国人爱花之真切让我感到吃惊。
生2:德国人养花是为了给别人看,多么无私呀!
生3:德国的街道很美,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生4:德国人有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大家读书读得很仔细、很认真。让我们一起进入文本,欣赏德国奇丽的风景吧!
(课件出示词语:吃惊 家家户户 花朵 脊梁)
师:谁来给我们读一读这些词语。
(请几名学生读词语)
师:读着这些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1:我仿佛看到每家每户的窗前都开满了鲜花,那景象美极了。
生2:我仿佛看到一位德国妇女正在给花浇水,她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生3:我仿佛看见作者在德国的街上散步,他看见满街的鲜花,心情十分高兴。
师:季先生为什么吃惊?
生1:德国爱花之真切让“我”感到吃惊。
生2:因为德国家家户都养花。
师:这是吃惊的原因之一。
生:德国人养花不像中国人,他们喜欢把花养在外面,这是为了让别人看自己的花。
师:这是第二个原因。
师:是啊!德国的确有着与众不同的民族风情,季先生之所以吃惊,是因为——
(课件出示句子: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学生读以上句子)
师:德国人把自己养的花让给别人看,而在屋里养花的人看到是什么呢?
生:花的脊梁。
师:什么是花的脊梁?
生1:花的梗。
生2:花的脊梁是指花的枝干。
师:德国人真奇怪,自己养的花却没法欣赏到花的美丽,为什么还要养呢?
(课件出示对话)
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
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师生分角色读对话)
师:“正是这样”中的“这样”指怎样?
生:指的是自己养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师:女房东为什么 “莞尔一笑”?
生:季先生猜对了,她养花确实是给别人看的,所以她才“莞尔一笑”。
师:从女房东的笑,你看出了什么?
生1:女房东是个性格开朗、大方的人。
师:你真会读书!
生2:德国人有着善良、纯洁的心灵。
师:你的体会很深刻。
生3:德国人总是为别人着想。
师:德国人真够意思。
师:谁能说出关于“笑”的四字词?
(生众说纷纭。如:哈哈大笑、喜笑颜开、笑口常开、笑逐颜开、眉开眼笑、笑容可掬、笑里藏刀„„)
师:透过女房东这“莞尔一笑”,我们看到了德国人的不同寻常的民俗风情,那就是把自己劳动创造的美让给别人分享。让我们带着敬意再次走近女房东吧!
(生再读对话)
师:爱花的德国人在屋子里看到的只是花的脊梁,那么行走在街上的人们看到的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请第一、二组同学朗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师:德国的街道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1:很美。到处开着鲜艳的五颜六色的花。
生2: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生3:花很多,大街上成了花的海洋。
师:听你们这么一说,我仿佛看出了鲜花怒放的街头,好美的景象啊!
(课件出示四幅花的画面)
师:你想用什么形容词来形容这些画面?
(生各抒己见。如:五颜六色、五彩缤纷、五彩斑斓、万紫千红、百花齐放、百花争妍、春暖花开)
生:我想用花团锦簇来形容这些花。
师:你为什么会想到这个词?
生:因为这些花很多很美,一朵挨着一朵,互相拥挤,十分鲜艳。
师:说得真好。
生:我想用姹紫嫣红来形容这些花。因为这些花五彩缤纷,艳丽多姿,美丽极了。
(板书: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说得太好了。同学们积累的词语真多,看来你们平时读书的时候很注意积累一些优美的词语。课文的作者季先生就是用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来形容这些美丽的花的。
(课件出示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谁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指名读词语,及时正音)
师:许多鲜花争奇斗艳,簇拥在一起,这奇丽的景色!走在这满是鲜花的大街上,我们会感觉到了世外桃源。让我们起来欣赏这美丽的街头吧!
(课件出示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学生齐读以上句子)
师:多美的街道啊,你怎么一点儿也不高兴呢?你不喜欢花吗?
生1:喜欢。
师:那么朗读的时候,应该怀着怎样的心情读呢?
生1:高兴的心情。
师:说得对。你再来读一读,读出高兴的心情。
(生1再读句子)
师(问其他同学):他读得怎样?
生:他读得很有感情。
师:你们认为该怎样读这个句子?
生:带着愉快的心情读。
生:用舒缓的、委婉的语气读。
师:看来你的感悟很深呀!
生:放松的语气,声音平稳稍慢。
生:声音要柔和,读出赞叹的语气。
生:读出惊喜的心情。
„„
师:你们说得很好。在朗读时,要读出作者的喜悦的心情。
(情境引读)
师:多美的大街啊!放学后,孩子们走穿过街头,他们看到的是——(生齐读)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工作了一天的人们,下班回来,走过街上,他们看到的也是——(生齐读)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年轻的留学生季羡林初到德国,走在街上,他看到的还是——(生齐读)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正因为德国家家户户都养花,所以——
(课件出示句子: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生齐读句子)
师:你们喜欢这个句子中的哪些词语?
生:花的海洋、应接不暇。
(板书:花的海洋)
师:什么是花的海洋呢?
生1:形容花很多。
师:花的确很多。
生2:五颜六色的鲜花簇拥在一起。
师:花的颜色也多。
生3:缤纷艳丽的鲜花争先巩后地开放,连成一片,才形成花的海洋。
师:是啊,极目所致,都是五彩缤纷的鲜花。我们可以想象,花一定很多、很美,也很香。
师:你们怎么理解“应接不暇”这个词?
生1:花很多,看不完。
生2:花的颜色很多,眼睛都看花了,还是看不过来。
生3:每一朵花都很美,看得眼花缭乱,还是不知先看哪一朵才好。
师:你的想象力很丰富。说得好极了。
师:行走于花海之间,如同徜徉于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中。想把所有的花尽收眼底,可是眼睛却“应接不暇”。谁会用“应接不暇”这个词来说一句话?
生1:今天是街日子,许多行人走在街上,我的眼睛应接不暇。
生2:鸟的天堂里有许多鸟,游人们真是应接不暇。
生3:校门的公路上,车辆来来往往,行人们应接不暇。
生4:校园的花坛种着各种各样的花,我想一饱眼福,可一时间却应接不暇。
„„
师:同学们的说话能力很强。老师很高兴听到这么多同学精彩的发言。
师:假如你正走在这如花的街头,你会有怎样的感觉?
生1:我会很高兴。
生2:我的心情一定很愉快。
生3:我会被这美丽的花所陶醉。
生5:我想把德国的花搬到我国。
师:老师喜欢大胆想象的同学。
生4:这花真香啊,要是我们学校也有这么多的花,那该多好啊!
„„
师:美丽的鲜花静静地绽放,浓郁的花香扑鼻而来,我深深地呼吸着花的香甜气息,尽情地享受着花恩赐予我的快乐,我陶醉了。
师:在德国,就有如此美妙的享受。
(课件出示句子)
学生齐读: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师:这一种境界指什么?
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你真是一语道破了天机。美丽的大街,花香醉人,令人心旷神怡,这样的奇丽景色离不开人们崇高的思想境界,这种境界就是课文中说的——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在这一段话中,你们从哪些句子看出“人人为我”,又从哪些句子看出“我为人人”呢?
生:“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体现了“我为人人”;“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体现了“我为人人”。
(板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我为人人;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
师:如果给“颇”换一个词,可以怎么说?
(学生说了很多,如:很、非常、格外、十分、特别等)
师:什么是耐人寻味呢?
生:耐人寻味就是意味深长。
师:不错。可作者为什么说“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四人为一组交流,合作)
生1:因为德国人每个人都为别人着想,别人的快乐就是他们的快乐,所以说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生2:德国人觉得把自己的劳动成果让给别人分享,那才是真正的快乐,所以说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生3:大家的快乐才是自己真的快乐,我也觉得这一种境界是耐人寻味的。
„„
师:我为人人,这是在奉献美;人人为我,这是在收获美。原来在奇丽的景色背后,竟隐藏着如此崇高的思想境界呀!老师把这八个字调换一下位置,你们知道为什么?
生1:只有每个人做到“我为人人”,才有可能营造“人人为我”的美好世界。
师:你很会表达。
生2:首先自己要为别人着想,别人才会为自己着想。
师:说得没错。
生3:“我为人人”是“人人为我”的前提条件。
„„
师: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其实包含了我们为人处事的态度。“我为人人”,表面上看,似乎是别人受益,但其实最终受益的是自己。就像课文中,如果人们不把鲜花种在窗外,那我们又怎能欣赏到如此奇丽的景色呢?所以,要想人人为我,首先必须做到我为人人。
师:如果每天精心地护理着一盆盆鲜花,可你只能看到凌乱的花枝和花朵的背影,你的心情会烦燥、糟糕吗?
生1:不会。因为别人看到了我那美丽的鲜花,别人高兴了,我也会高兴的。
生2:不会。我能看见别人灿烂的笑脸,我能不能看到花,我都不在乎。
生3:能用自己的劳动换回别人的快乐,我会很快乐的。
„„
师:如果你每天走在街上,都能看到这些怒放鲜花的景象,你又在想什么呢?
生1:我会想到那些为我们养花的人,我很感谢他们。
师:你有一颗感恩的心。
生2:养花的人真善良。
师:会赞美别人的人更应该得到别人的赞美。
„„
四、小结。
师:为别人养花的德国人们心灵无比纯洁高尚,他们心中有他人,真心为别人着想,他们在努力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让我们再次走进德国,伴随着季先生重温旧梦——
(引导配乐情境朗读,过朗诵边播放理查德·克莱德曼的 钢琴曲《思乡曲》)
漫步在
花团锦簇的大街之上 温馨惬意
遨游于
姹紫嫣红的楼宇之间 流连忘返
沐浴着
芬芳的花海之香 遐想联篇
编织了 四五十年的童话
倾刻间 梦想成真
第2课时
一、听写生词,温故知新。
师: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听写词语。
(学生听写词语:真切、吃惊、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教师边念词语边巡视)
师:同桌互相交换,帮助对方圈出错别字。
师:你们认为哪些字比较难写?
(大部分学生认为“脊”、“嫣”比较难写。教师指导这两个字的写法。)
师:同学们把你认为难写的字再写一两遍,把你写错的字重写一遍。
二、引导背诵第三自然段。
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第三自然段,把它背下来。(学生自由读文)
师:你们是怎样背诵的。
生:边背边想象这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画面。
生:还要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思想境界。
„„
三、学习末段,感悟美丽。
师:十年的德国生活给季先生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多年以后,当他重返德国时,再次发出内心的感慨。同学们,让我们入情入境地朗读最后一段,把季先生对德国的特殊情感读出来。
(学生齐读第4自然段。)
师:阔别几十年后,重游德国的季老先生漫步在德国的大街上,他看到了什么?
生: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课件出示句子: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生(齐读):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师: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怪不着季老先生会说(出示句子,生齐读)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师:同学们猜猜,这几十年来,德国有哪些变化?
生:增添了许多高楼大厦。
生:花比以前更多了,更美了。
生:街道比以前更宽了。
师:课文中的“美丽”包括哪些东西?
生:家家户户养的花,还有人们纯洁美好的心灵。
生:每个人都为别人着想。
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的思想境界。
师:时隔四五十年,当季先生再次来到德国,他感慨万千,(生读句子)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三、升华主题,情感共鸣。
1、师: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四五十年了,德国也在日新月异地发生变化,唯独不变的是——
(出示句子,学生齐读)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师: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德国才成为季先生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出示句子,学生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感叹之余,作者内心又涌起另一种情思。请读课文的最后一句。
(生读句子:“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师:作者陶醉于鲜花之中,触景生情,沉浸于思乡情绪之中。这是一个怎样的梦?梦中他在思念什么?
生:一定是美梦。他在思念德国的花。
生:他在思念祖国,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
„„
师:十年的德国生活给了季先生无限的回忆,他回国,德国的生活经历成了他丰富的精神食粮。后来他写了一本书,叫《留德十年》,他在书中写到这样一段话:
(课件出示:当我再次走在自己曾经生活过的街道时,那一条整洁的街道依旧整洁如新。从前我经常看到一些老太太用肥皂来洗刷人行道,现在这人行道仍然像是刚才洗刷过似的,躺下去打一个滚,决不会沾上一点尘土。)
师:看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想法?
生:这是多么奇特的民族啊!
师:是啊,他们不仅把自己的花让给别人看,还经常用肥皂来洗刷人行道,实在是奇特。
师:季先生在德国得到了许多热心人的关心和帮助,包括他的老师和房东,十年的德国生活让他刻骨铭心。因此,(生朗读)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四、总结。
1、师:今天,老师领着同学们浏览了德国奇丽的风景,了解德国了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后,你想说些什么?
生:我想赞美德国。多美的景色啊,我真想到德国旅游。
生:德国人太纯洁、太善良了,我要向他们学习。
生:我喜欢德国人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
„„
师:让我们再次品味这种“颇耐人寻味”的崇高境界吧(生齐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以后希望怎样做到“我为人人”?
生:我想为我们班打扫教室。
生:以后哪位同学有困难,我一定会帮助他。
生:如果我见到地上有垃圾,我会自觉地捡起来。
生:我会为班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
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不小啊。
师:读着课文,我们仿佛身临其境,那优美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了我们。你觉得作者怎样才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呢?
生:平时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生:认真观察,认真思考。
师:如果作者没有到过德国,而仅仅听别人说起德国的风景,能写出这么生动的文章吗?
生:不能。要亲身经历过,才能写出来。
生:写文章时要写真人真事,抒发真情实感。
生:还要多读书,积累好词佳句。
师:你们说得非常好。如果作者把在德国见到的所有景物都写在文章里,你还会喜欢他的文章吗?
生:不喜欢。
师:为什么?
生:因为如果把所有的东西都写进去,文章就没有中心,也就不吸引人了。
师:那么要写一个地方的民族风情特点,要注意些什么事项?
生:抓住能体现这地方特色的景物来写。
师:说得对。还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用上一些修辞手法,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更生动、更具体、更感人。
师:感谢季先生让我们了解了异国五彩斑斓的文化,现在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季先生吧。
(课件出示季羡林的简介)
师:如果你想对季羡林有更多的了解,请到图书室或上网找季羡林作品读一读。
《季羡林文集》、《季羡林散文集》
《谈人生》、《留德十年》、《病榻杂记》
五、拓展练习,读写结合。
师:请同学们结合你对作者的了解和对课文的感悟,以《梦见了》续写一段话。
(生写话,然后展示)
生:我做了一个奇特的梦。梦见我漫步在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大街,我轻轻地哼着《思乡曲》。突然,前面走来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太婆,近了,更近了。我大吃一惊,这面孔是那么熟悉。我想起来了,原来是我几十年前住在德国时的女房东西。她见了我,立即招呼我进家里聊天。她还是那么热情。我们聊了很长时间„„
生:我梦见自己在花海中飞翔,身有许多五颜六色的小鸟在动听地歌唱。我的恩师突然出现了,我和他走在花丛中谈笑风生„„
师:你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老师也自叹不如啊!我要向你们学习。
六、布置作业。
师:课后,请把《梦见了》写在小作文本上。另外,把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抄写在你的读书笔记本上。能做到吗?
生:能。
师:好!下课!
附:
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花的海洋
自己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获得美 奇特?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我为人人——奉献美
第三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实录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实录
忻城县城关中心小学
黄凤鸣等语文教师
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第十册第八组教材中的一课。本篇课文讲的是“我”在德国读书时,发现德国家家户户都把花养在邻街窗户外,他们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多年后,“我”又回到德国,发现变化很大的德国,“美丽”依旧没有改变。由此,我体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崇高境界。教材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语言优美且内容丰富,是一篇值得供学生细品的好文章。这篇课文篇幅较短,语言亲切自然,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还带给孩子美好的情感体验,更有助于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这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的作品,具有不同凡响的人文性价值。作者用生动的语言,雕刻精美隽永的短文,表达故地重游的真切感受。展现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在奇特的风景里,抒发了内心真实的感受。在“美丽奇特”的境界里,潜移默化的营造净化心灵的氛围。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揭示了意味深长的人生哲理,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自然而然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格教育,真正起到丰盈学生的人文精神内涵的作用。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读通、读懂课文,读出感情。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从中受教育。教学准备:
1.课前,教师反复读课文,达到读通、读熟、读出感情。同时,通过多种途径(书籍、网络等)了解关于德国风情民俗以及作者季羡林先生的资料,对德国和作者有所了解。
2.利用课件媒体的辅助功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知课文内容,为品味课文内涵而服务。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生:(齐读“脊梁”)师:还有谁来读读?
生2(读)
师: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你再读读 生2: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师:,好,大家一起读读 生齐读: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大家一起读读这些词语。(生齐读词语)师:哪些词语描写花的? 生: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花很多,眼睛都忙不过来了,那就是—— 生:应接不暇
师 :对。莞尔一笑,什么意思? 生:微笑。
师:(走到一生前转其生面向全体)你笑一个。(一生学生微笑)
师:莞尔一笑,不错。请看(课件出示词语解释)(生齐读)。
师:请看下一题。(课件出示)判断下面哪组读音是正确的? 生:B组。
师:好厉害,一看就知道啦。读这一组词语
生读:姹chà
嫣 yān
暇xiá
脊 j ǐ 师:好,请看这些字
(生字课件):脊 莞
锦 姹 嫣 暇 颇
生:脊,脊梁,莞,(莞尔)莞尔一笑,锦,(锦绣)花团锦簇,姹,姹紫嫣红(嫣然)师:读书应该注意什么呢?(马上坐端正,看屏幕)接着读。生:暇,无暇(应接不暇)师:无暇,是这个“暇”吗? 生:是。
师:“暇”跟什么有关。
师:还有难写的字吗? 生:没有
师:好,学了会生字,我们再清清楚楚地读一遍课文 师:读得不错。
感知课文内容
师:季老先生几次踏上德国? 生:季老先生两次踏上德国。师:德国给他留下什么印象? 生1:德国人种的花是给别人看的。生2:德国是花的海洋。生3:德国很美丽。生4:德国人很特别。
师:别急,从课文中找出句子来回答这个内容。生: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师:看标点,是什么句子? 生:感叹句。师:再读读。
4、理解“双奇”(课件)出示句子: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1)师:(板书“奇丽 奇特”)这里的“奇”是什么意思呢?(出示课件): “奇”的释项:罕见的;特殊的;非常的 出人意料的;令人难测的惊异的(生读)
师:这里的两个“奇”字,选哪个比较恰当? 生:(看了一会)选第一个意思。(3)比较 “奇丽 奇特”。
师:那么“奇丽和奇特”有什么不同? 生:是“丽”和“特”不同。师:丽是指什么 生:指美丽的景色 师:奇丽是形容什么的?
生: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师:“脊梁”是什么意思?
生:花朵的反面(走到学生的旁边摸摸他的脊梁骨)师:你的脊梁挺硬的。花的脊梁指的是——(举着一盆花)生:花的枝干 生:花的叶子 生:花瓣的背面
师:是呀,他们看不到争奇斗艳的花朵,看不到妩媚动人的花瓣,看到的是——看到的是——
生:花的枝干,花的叶子,花瓣的背面。
师:如果你在家里只看到花的枝干,花的叶子,花瓣的背面。那么你有什么想法? 生:只要有人喜欢我种的花就可以了。
生:我虽然看不见我种的花,但是别人高兴就可以了。生:我上街去可以看到自己的花,还能看到别人更多的花。师:对。你们都想到了别人,想到让别人欣赏自己的花。所以(课件出示):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地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1)读句子
(2)读这个句子你有什么感受?
生1:那里的人特别爱种花。花开得那么美丽,那么鲜艳,那里的人一定很漂亮、温柔、热情吧。
生2:德国人家家户户都种着美丽的花,有机会我一定去欣赏一下。
生3: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那德国一定是花的海洋,那里的人也一定很好客吧。
师:“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什么意思?(板书)生1:花团锦簇是说许许多多的花连在一起。生2:姹紫嫣红是说花的颜色很多很美。师:你很厉害,怎么知道花多花美呢?
生3:紫和红说明颜色多,姹和嫣说明花像美女一样美。
师:你很会读书。会用摘字法来理解词语。(出示“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课件)
(生:“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地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我们走过西街————生读:抬头向上看„„ 我们走过南街————生读:抬头向上看„„
我们走过北街————生读:抬头向上看„„ 我们走过任何一条街 ——生读:抬头向上看„„ 此时此刻
假如你是一位刚做完作业背着书包放学回家的小学生,走在这如花的街头,你会―― 生1:假如我是一位刚做完作业背着书包放学回家的小学生,我会把这如花的街头写成一篇日记。
生2:假如我是一位刚做完作业背着书包放学回家的小学生,我会用笔把这个花团锦簇的街头画下来。
生3:假如我是一位刚做完作业背着书包放学回家的小学生,我会回家拿摄像机把这美丽的景色拍下来。
生4:假如我是一位刚做完作业背着书包放学回家的小学生,我会翩翩起舞。师:就是不管在学校写作业有多累,现在书包有多沉,看到这如花似玉的街头,心情都非常好。
假如你是一位工作压力大,异常烦闷的青年人,看到这怒放的鲜花,你会―― 生1:我会忘掉所有的烦恼。
生2:假如我是一位工作压力大,异常烦闷的青年人,看到这怒放的鲜花,我会减少忧愁。
生3:假如我是一位工作压力大,异常烦闷的青年人,看到这怒放的鲜花,我会静下心来慢慢地欣赏这些花,放松一下。
生4:假如我是一位工作压力大,异常烦闷的青年人,看到这怒放的鲜花,我会忘掉一天的辛苦。
师:自己种的花让别人放松心情,让别人忘记了一天的辛苦,多么了不起啊!假如你就是远离他乡留学在此的季先生,闻到这温馨的香味,你会―― 生1:我会把它写成一本书。生2:我会把它搬回家。(大笑)师:爱花就种花,不能(生):偷花 生3:我会把它写成一本书,传遍全世界。
师:是的,就是这种奇丽的景色,这种奇特的民族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止德国人民,我们中国人民不也是这样的吗?还记得吗?2008年汶川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灾害,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奋力抗灾,战胜困难,多少人民献出了自己的爱心,那是大爱无垠啊!不错,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是一种耐人寻味的境界。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我们才见识到了这样奇特的民族——
齐读: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到了别人的花。
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所以我们才领略到了这样奇丽的景色—— 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应接不暇。
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呀,才让季先生把这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四、拓展学习,加深理解
师:听到你们说的这些,我也想起了一首诗,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一起读吧(配乐课件):
给
予
如果你给我一条鱼 我就让你看到整个海洋世界 如果你给我一朵花 我就让你拥有一片花海 如果你给我一片树叶 我就让你看到整片树林 如果你给我一双翅膀 我给你一方自由飞翔的天空 如果你给我一滴眼泪 我就让你得到爱的阳光 让它温暖你那四季如冬的心 让快乐和幸福永驻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1(师把学生听写的词语放在展示台上)生:(看了看)对了。
师:你们还记得课文写谁到哪里看到什么? 生1:看到德国人的窗口都开满鲜花。
生2:说季老先生两次到德国,明白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师:谁能清楚完整地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写谁?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写季老先生两次到德国,看到家家户户窗口开满鲜花,想到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你真厉害,你很善于总结概括。
师:(引读)是呀,季老先生看到了奇丽的景色和奇特的民族,走过任何一条街——(生: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地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这又是多么奇特的民族呀。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生:别人看到自己种的花。)师:走在街上的时候——(生:自己又看到别人种的花。)
师:这是一种颇耐人寻味的境界,那就是——(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二、学习末段,感悟美丽
师: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颇耐人寻味的境界让作者终身难忘。因此1980年,70岁高龄的作者时隔四五十年后再度踏上德国,就像回到自己的故乡,思绪万千啊!
师:默读最后一段,想想应该怎样才能读出季老先生的心情? 生:(学生默读)(一)感情朗读句子
师:谁来尝试一下,把季老先生的心情读出来?我喜欢大胆的同学。(学生纷纷举手)生1:读„„
师:怎么样?谁来向他挑战?
生2:他能将感情读出来,可是,我觉得自己应该比他读得还好些。师:勇敢,一个很自信的同学,我们都应该向你学习。生2:读„„(生之间纠正“思”应读平舌音)师:读出了季老先生的感慨。谁还来挑战?
3生2:“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没有改变。
师:你们的学习很认真,这种精神,你们也不要变哦!德国还有什么没有变化? 生3:指家家户户窗前的花连成一片,像花的海洋。生4:为别人着想,别人快乐,自己也快乐。师:那么,这里的“美丽”指的是什么? 你们能用这个的句式把刚才的话说出来吗?(出示课件):
变化是有的,变
了,变
了,变
了„„
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_
没有改变,没有改变,没有改变„„(生思考后举手)师:谁来说?
生1:变化是有的,人变老了,花变得更美了,街道变华丽了;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花儿没有改变,人的热情没有改变,“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没有改变。师:什么样的花儿没有改变?
生2:变化是有的,人变老了,花变得更美了,街道边华丽了;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姹紫嫣红的花儿没有改变,人的热情没有改变,“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没有改变。师:说得好,还有谁想说?
生3:变化是有的,人变老了,街道变华丽了,建筑物变高大了;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家家户户养花没有改变,人的热情没有改变,“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没有改变。师:你们说的正是季老先生心里想的,所以在课文末段他这样说道:我说“美丽”指的东西很多,其中也包含着美丽的花。(板书:美丽)
生:带着种感情再读读。
师:美丽的确没有改变,看到这些美丽。作者心中又涌起了另一种思绪——
2、(课件出示句子):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师:一起读读句子。生:„„
师:季老先生做了一个花的梦,梦见什么? 生1:梦到花的海洋。
生2:梦到自己的家乡大江南北开满了鲜花。生3:梦到各种各样美丽的鲜花。
5生:(高声回答)想!
生1:我感受到德国是花的世界,花的海洋。生2:德国人互相帮助,互相尊敬。生3:我希望我能去德国去参观旅游。师:我希望你的愿望能实现。
生4:我感受到德国人为别人着想,不像中国人只为自己着想。师:我们中国人只为自己着想吗? 生:(纷纷举手)不是
生5:我们中国人,有些人 只为自己着想。而不是代表全部。
师:对,我们中国人是为别人着想,只是极个别人,不为别人着想,只为自己。生6:我还感受到了,德国人是那么的热情。师:同学们还能在写作上有什么收获吗? 生:„„
师:作者用朴实的语言,让我们明白了道理,这就是季老先生写这篇课文的特点,朴实中见道理。这种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师:带着这种感受,让我们美美地朗读课文。(伴乐朗读)
四、作业布置(任选一题)1.抄写好词佳句。2.背诵第三自然段。
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的景色
奇特的民族
花团锦簇
人人为我
姹紫嫣红
我为人人
7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的有效统一和具体体现。
3.读说结合,在读中培养语感和表达能力
阅读教学中,老师不但要引导学生怎样读,还要适时引导学生将阅读得来的感悟经过自己的思维,以口语的形式感情表达出来。在品读“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这句话时,教师出示这样的句式“
变了,变了,变了,但是
没有改变,没有改变,没有改变。”让生发挥合理想象填空。在引导学生理解“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时,老师要求学生以季老先生的口吻说说《美丽的梦》,在课堂上,我们也听到了,学生的梦很温馨感人。这些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不但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认识和感悟,更是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及表达能力,促进阅读质量的提高。
4.引读为主,读中得到情感升华
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教师善于点拨,以引读为主,开启智慧,围绕中心问题反复研读课文,将重点段句的朗读与悟情有机的融为一体,努力遵循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在品位的基础上读,在读中进行想象,力图使学生融入作者的情感,把学生领进浓浓的诗意境界,言为心声,希望学生把心境和感受读出来,入情入境,有滋有味。使学生在朗读中和文本进行心灵对话,产生情感共鸣。如在品味“走过任何一条街......”这句话,教师巧妙变着形式让学生读了4次,又让学生角色体验自己是不同身份的人走在如花似锦的街头的感受,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熟读成诵,突破了教学难点。最后让学生品读感悟歌颂德国人高尚境界的那句话“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更是展示了亮点,渲染了气氛,受到了熏陶,达到了高潮,情感得以升华。读最后一段时,着重体会“有、没有”引导孩子发表自己的看法,读出自己感悟到的由衷的赞叹之情。在拓展延伸这个环节,教师通过配乐朗读《给予》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教育与熏陶,情感得以升华。
9环节。
3.高年级的识字与写字教学
按常规的学习情况看,也许会说:高年级的学生在低中年级识字的基础上,已经具备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在学习生字新词的环节中我们不要降低要求。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必再一笔一画地示范书写,让学生像低年级那样进行描红、临摹。是的,高年级的识字与写字教学我们可以通过课前预习和课堂反馈来落实。对生字新词的学习,可以通过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认读或者进行实际的正确运用来检查,甚至可以通过听写的方式来检查学生对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最后师生进行点评,订正。但是执教者的学生多为进城务工的农民子女,基础不扎实,加上地方语言的影响,对于此情况,老师能因人而异地进行施教,如重点指导“姹”的读音和“嫣”的书写等,我们觉得也是很有必要的。
第四篇: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学目的:
1、学会本生字新词,理解“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应接不暇、耐人寻味、莞尔一笑”等词的意思。
教学目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启示与教育。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德国的民情风俗以及季羡林先生的资料。PPT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德国街道的一些图片,问“你们看到这些图片有什么感受?“
2、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第五篇:(教学设计)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教学目标:
1.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中的重点语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教学重点: 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教学难点: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第一自然段(1)谈话导入
师:今天让我们继续跟随季羡林先生来到德国,感受那里的独特风情。(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了解到了什么?
预设:我知道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民族,那里的花美,人美。
二、解疑探究
(一)感悟花美
师:接下来让我们走进哥廷根美丽的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3两段,把描写花美的句子用直线画下来,并想一想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花的美丽的? 师:谁来读一读你找的句子?
(第三自然段)“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还有谁也找到了这句话?你们是从哪儿体会到花的美丽呢? 预设:
①:“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追问:你知道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意思吗?
预设:花团锦簇是指:五彩缤纷,十分华丽;姹紫嫣红是指:花的颜色很多。师:这是花团锦簇吗?(一朵花,两朵花,一片散花,最后出示一簇簇的花)
师:花团锦簇不仅指花多,而且这些花还要紧紧地簇拥在一起。姹紫嫣红不仅指花的颜色很多,而且这些花还很娇嫩,这就是姹紫嫣红(出示各种鲜花图片),理解了词语的意思,我们想象着画面,谁再来读读这个句子?
(生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读得很认真,如果把这句话中的几个词再强调一下,花会更多更美,例如:任何,家家户户,都是,谁再来试试?
(生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
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你的朗读好像把我们带进了花的海洋,美极了。让我们一起再美美的读读这句话。(生齐读)还有哪些词让你感受到了美? ②“花的海洋”和“应接不暇”。
师:大片大片的花,汇集成了浩瀚的海洋,走在德国的街道上,到处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人们看了左面想看右面,看了近处就想看远处,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眼睛都忙不过来了,这就是——(应接不暇)师:此刻你心情怎么样?(谈感受,找三个学生读出来)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读书就应该这样,不但要读懂文字表面的意思,还要读懂文字所蕴藏的情感,让我们带着这份美丽的心情再来读这段话。
(生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面,这是一道多么奇丽的景色,这同样是刻在作者心中那一抹永远挥之不去的美丽回忆,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继续行走在德国的街道上吧!
(生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师:会背了吗?让我们一起试着背一背。(出示哥廷根街道图片)师:(引背)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
生:(齐背)“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引背)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
生:(齐背)“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引背)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 生:(齐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师:(引背)走在街上的时候── 生:(齐背)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二)感悟人美
师:美丽不仅包含了美丽的花,还包含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请你再一次默读第2、3自然段,想一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在文中具体指什么呢? 预设:
①“我为人人”是指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人人为我”是指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师:德国人是怎样养花让别人看的?和我们有什么不同?谁能用文中的句子说说?
(读句子)
师:我们养花是为了自己欣赏,而德国人养花却是把最美的花给别人看,这种养花的方式确实很奇特,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
(齐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师:这样爱花的真切,爱花的境界,多次令先生感到吃惊。于是季先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指名读)“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师:“莞尔一笑”是怎样的笑?(微笑,淡淡的笑)。
师:这么令先生吃惊的奇丽景象,女房东却只是“莞尔一笑”,这是为什么呢? 预设:女房东觉得这没有什么,本来就是这样的。
师:是啊,对于他们来说,太平常了,本来就是这样的,这是他们长期以来的习惯,也是这个民族独特的风情。(引读)正是这样,每一家都是这样——
(齐读)“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师:这种耐人寻味的境界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原来先生说的美丽并没有变,也包括这样美好的习惯啊。这样的人才组成了这样一个奇特的民族啊。(板书:奇特的民族)
三、了解异国的文化
师:可是,你们知道吗?先生留学德国时期,德国正处于怎样的情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
师:是的,正是德国社会激烈动荡的十年,正经历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整个国家物资奇缺,吃饭和取暖都无法保障,老百姓的生活陷入了巨大的困境!但他们仍然保持着这种风俗——(齐读)“…… 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师:在二战时期,德国还发生过这样一个奇特的故事。想知道是什么吗?赶紧拿出资料,自己看看这个奇特的故事。
(自由读故事《只砍有记号的树》)
(对普通平民来说,食品短缺就已经是人命关天的事。更糟糕的是,由于冬季非常寒冷,家里如果没有足够的燃料,根本无法挨过漫长的冬天。在这种情况下,各地政府只得允许让老百姓上山砍树。
在生命受到威胁时,人们非但没有去哄抢,而是先由政府部门的林业人员在林海雪原里拉网式地搜索,找到老弱病残的劣质树木,做上记号,再告诫民众:只砍有记号的树。在有些人看来,这样的规定简直就是个笑话:国家都快要灭亡了,还要树干吗?
然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结束,全德国竟然没有发生过一起居民违章砍伐无记号树木的事,每一个德国人都忠实地执行了这个没有任何强制约束力的规定。
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使得德国人在如此极端糟糕的情况下,仍能表现出超出一般人想象的自律?)
师: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到底是一种什么力量?(学生谈体会)
师:这就是这个民族长期形成的一种习俗、一种文化。就像德国人爱花——
(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四五十年前,季老在德国留学的时候,看到的是这样奇丽的景色;四五十年以后,季老重返哥廷根,看到的依然是这样奇丽的景色——
(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1935年是这样,1945年是这样,四五十年过去了,依然还是这样,无论是战争还是和平,都未曾改变,现在,有机会到德国的人,目之所及,依然还是这样奇丽的景色,这就是德国的风情,这就是德国的文化,难怪季先生会发出这样的感慨——(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师:感慨之余,作者又陷入了另一种情思。
(齐读)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师: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身在异国他乡的作者会梦见什么呢?(生谈)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每个人都这样做,所以形成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这是这种境界造就了这个民族奇特的风情。让我们带着这种收获再一次齐读课题。(生齐读)【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的景色
奇特的民族
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