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递物接物的礼仪 教案(张国龙)
递物接物的礼仪 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递物接物的原则。
2、掌握递物接物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活动准备:图片、视频等递物接物的礼仪相关课件,准备书、水杯、剪刀等教学用具。活动过程:
一、导入 演一演
请两位同学演示递书过程。请同学们思考这两位同学递书的过程有没有什么问题?应该怎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递物接物的礼仪。
二、教学过程
递物与接物是生活中常常遇到的一种情况,一个小小的动作,也能体现出一个人的礼貌。你知道在递物接物的时候应该怎样做吗?
(一)递接物品原则
尊重对方、双方互视、双手递物、双手接物。
(二)演一演
同学们分成小组,演一演下面的情景。
1、妈妈要你递给她一把水果刀。
2、你把做好的作业交给老师。
3、家中来客人了,你端茶给客人喝。
4、你代表全班同学上台领取校长颁发的流动红旗。
(三)议一议
这几组同学的行为有没有什么问题?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
(四)讲一讲
请小组代表发言,说一说他们在递物接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顺势引导,讲解正确的递物接物的礼仪。
1、递交文件或图书杂志。生活中,若向对方递交图书杂志,应使文字正面朝着对方,不可倒置。
2、递笔、刀剪之类的尖利物品时,需将尖头朝向自己,不要指向对方。递送水果刀应双手托住刀身,刀刃朝向自己,或刀刃向下自己手握刀背,刀把长相对方。
3、递送茶杯应左手托底,将茶杯把指向客人的右手边,双手递上。并说声“请用茶”,若茶水较烫,可将茶杯放到客人面前的茶几上,如果接主人敬上的茶,应站起身伸出双手,说“谢谢”
三、小结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递物与接物的礼仪”。通过递物、接物这些简单的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行为,培养我们一个人的素质,树立正确的礼仪意识,并能把一些相关的礼仪知识,通过自己的言行正确的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和学习中,真正做到学为所用,做一个新时代的文明人。
第二篇:礼仪还物教案
新苗幼儿园东部2015-2016学第一学期中 班集体活动方案
主题: 我们都是好朋友 领域 礼仪 第 九周 执教人: 活动内容: 还物
活动目标:
1.养成不随便借用别人的东西,借了东西及时归还的习惯。2.学会还物品时的礼仪,懂得借别人的东西要爱护。教学形式:团体或小组教学 教学方法:情景表演法
核心要素:他人物 要爱护 及时还 不拖延
物归还 表谢意 双手递 要牢记 活动准备:书、画笔等 基本过程:
(一)导入活动:
礼仪课开始啦!我们来跳个礼仪舞吧!
宝贝们,刚才跟你们好朋友跳舞,心情咋样啊!(高兴、开心)
(二)说一说、演一演
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新朋友,我们一起来看看发生了什么事? 1.你认识他们吗?你来猜猜看,发生了什么事?
2.教师讲故事.(明明不愿把书还给晓晓,生气拉,把书给扔了)
明明在还书的把书扔在了地上
如果你把借别人的东西弄坏了怎么呢?我们让幼儿知道他人物要保护(他人物要爱护)3.书很看,我们能借很长时间呢?(及时还 不拖延)4.教师小结:明明的做法是不对的,他不应该用扔的方式还别人东西,这样做对借他东西的小朋友很不尊重,而且有的东西是容易摔坏的,所以明明的作法极为不对。正确的做法是:他应该走过去,双手托着书还给借他书的小朋友,然后还要有礼貌地向对方说“谢谢”。
你们想跟明明说什么呢?(看图)那我看看明明会怎么做呢? 3.演一演
(明明还书的时候是怎么做的啊!谁愿意来学一学呢?)(双手递,要牢记)4.礼仪幼儿园的依依也问晓晓借来了一本书,她怎么说的呢?
我们一起来看看视频,明明到底是怎么做的,说了些什么呢?(物归还,表谢意)
(三)玩一玩
今天我们小朋友还带来了许多好玩的玩具哦!我们要想借别人的玩具怎么办?要说什么啊!
(四)结束部分:
我们一起去完成礼仪上操作内容吧.活动延伸:教师请小朋友表演情景小剧《正确归还物品》
可以请幼儿分组表演,发挥幼儿的想象力,自编归还物品的情景小品 家园互动:
1.请家长在生活中要以身作则,即使借孩子的东西,归还时也要说谢谢,给幼儿做榜样。
2.引导幼儿在归还物品时使用正确的礼貌用语,借还物品礼仪
第三篇:5、古诗词三首教案 张龙
5、《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泊船瓜洲》《秋思》
教学目标
1. 运用对比的方法了解诗人借景抒情和叙事抒情的写法。2. 想象朗读中体会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重难点)
一、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两首诗,这两首古诗虽然是不同诗人所写,但是却抒发了相同的情感。自己小声读一读,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一下诗人表达的情感。
(出示两首古诗)
„„思念家乡(板书)。
过渡:是啊,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
二、步入课文
1.同样是思乡的情感,作者是如何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的呢?
2.我们先来走进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内心世界。
出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一)整体感知,直扑重点
1.谁来给大家读读这首诗。
2.正字音。这首诗的多音字很多,你是怎样确定字音的?“泊(bo)船瓜洲”“一水间(jiàn)、数(shù)重(chóng)山、照我还(huán)”(同学们都能根据意思确定字音,非常会学习。)
一水间:出示地形图(板书)
那你知道京口、瓜洲、钟山都在哪儿吗?(不出示地名,让学生猜)
讲解: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而“京口”不仅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地。许多诗人在此流下千古绝唱的诗句:
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宋代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课件展示诗句)还有──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3.指名再读这首诗,王安石是通过什么把这份思乡之情表达出来的呢?
(二)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通过春风、江南岸、明月把这份情感表达出来的。2.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诗,你觉得诗人都看到了什么? 看到:京口、瓜洲、春风、江南岸
3.看到了这些景物,同学们,想象一下,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江南河岸会有哪些景物呢?
绿色代表春天,形容它的时候语言比较贫乏,缺少生命力,你知道有哪些词语吗?看,在我们学过的词汇中有这么多绿呢?
指导写话——二次写话
一碧千里 青山绿水 翠色欲滴 山清水秀
碧绿 翠绿 青绿 苍翠 娇绿 油绿 鲜绿 深绿 墨绿 黛绿 暗绿„„
4.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春色盎然的景象。所以诗人用一个字写活了江南的美景,这个字是——“绿”。“绿”在诗句中的意思是?(吹绿,动词)
多么生动形象啊!一个绿字就把江南生机勃勃的景象变化的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
5.想象这样的画面,读出来吧
过渡: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了吗?他心中念念不忘、千思万想的是什么?——回家乡
看到这样的景象,王安石就想到了家乡,钟山,于是,他吟诵到——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6.王安石仅仅是今年想念家乡吗?(又)每年都想啊 7.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王安石创作这首诗的心路历程 当王安石的船停泊在瓜洲,他看到——京口瓜洲一水间,想到——钟山只隔数重山,(再翻过几座山就能回故乡了)他放眼向江南岸望去,江南已经是春天了,真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此时此刻想到——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途经瓜洲时所写。这个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立志于国家改革。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千头万绪涌上心头„„
于是他吟诗一首——
他身在瓜洲,对岸再翻几座山就是故乡了,思乡切,却难还,于是吟诗一首——
短短28个字展现了江南的一片嫩绿,也抒发了诗人久思故乡的一寸衷肠。让我们一起来吟诵这首——《泊船瓜洲》
总结:同学们,《泊船瓜洲》这首诗,作者借助春天的景物来抒发自己心中思念家乡的情感。(板书:借景抒情)
学习《秋思》
1.同学们,刚才我们说,这两首诗表达的都是思乡之情,你发现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了吗?谁来给大家读读这首诗?(1)春风 秋风
(2)借景 借事
大家太善于发现了,第一句:诗人说“洛阳城里见秋风,” 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诗人想告诉我们的是看见什么了?
(本叶黄落,百花凋零)一片萧瑟之感,自古诗人多伤秋,有诗为证:盈盈月满入中秋,遥望故土倍添愁!萧萧枯叶随风落,阵阵雾霜遍地浮!
2.看到这种景象,黄叶满地,你此时此刻会想到什么呢?作者也是一样啊
3.你从哪儿感受到诗人也是这种心情呢? a.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b.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带信的人将要出发的时候,我却又打开了封好的信。)4.想要表达的意思太多太多,用诗中的词语是:意万重 5.你们猜一猜,一个游子,想要表达什么表达不完呢? 6.同学们,你们了解张籍吗?他为什么有太多的话表达不尽呢? 补充张籍资料:一生官位卑微,50岁后才得到提升。张籍多病,身体一直不太好。他患眼病,视力也不好。写《秋思》时,诗人已经62岁了,刚从首都长安调出,被委派到东都洛阳任职,新的工作刚刚开始。
秋风又起了,此时此刻的张籍遥望着故乡,你们说此时此刻,他会对家乡的亲人说些什么呢?就用学过的想象的方法
他有可能对他的年迈的母亲说„„ 他也有可能对自己的儿子说„„ 把他此刻想表达的话说出来。7.交流汇报 秋风又起了,评价语:
公务繁忙不敢回 路途遥远没法回 身患疾病无力回
小结:此时,他想表达的太多太多了,他只能把思念埋在心底,他只能把寂寞独自品尝,他只能思念寄托在家书之中,这就是诗句中的——意万重。8.体会着这样的情感,谁再来读整首诗
“见秋风,不见亲人;不见故乡,只见秋风”,孩子们,你觉得这是一种怎样的“见”啊?(是感伤的,是孤独的,是无奈的,是彷徨的,是愁肠百结的,是痛苦万分的……)
带着这样的伤感再读这首诗——
读出了伤感的思念,但是这首诗中仅仅是伤感吗?再看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诗人“恐”的是什么?此时此刻作者百感交集啊——读
是啊,我对故乡的思念说不尽呀,我对朋友的思念说不尽呀,再读——
小结:一个小小的细节却把诗人的深情厚谊全都包含进去了。正如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总结:思乡是每个远离家乡的人永远割舍不断的情怀,无论是借景抒情,还是叙事抒情,从古至今皆有之。
让我们再次走进唐朝张籍的《秋思》 走进宋朝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走进清朝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走进近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三、作业
①继续编写故事
②把这两首思乡诗默写下来。
第二课时《长相思》
教学目标:
1.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
2.学会“榆畔帐聒”四个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并背诵。
4、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词的情感,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前两首古诗,感受到了王安石和张 籍那浓浓思乡情。那么谁愿意给大家背诵一下古诗?请学生背诵。
2.当“洛阳城里见秋风”的时候,张籍的内心涌动着“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思乡之情。那么,在风雪交加的夜晚,纳兰性德又将流露出一份怎样的思乡之情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相思》。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作者名叫纳兰性德,复姓纳兰,跟我一起读他的名字---纳兰性德, 他是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十五年进士,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一生淡泊名利、文武双全。他的词以一个“真”字取胜,写情真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但细读却又感淡淡忧伤。
二、检查预习
1.检查
2.在预习时,你发现长相思与前两首古诗有什么不同了吗?词是诗的别体,词因为句子有长有短又称长短句。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
3.检查朗读
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
三、学习这首词
1.作者为什么会如此的长相思?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注意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解,然后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
2.默读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长相思》上半阙,听着听着,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看到诗人纳兰了吗?他在哪儿?他在干什么?(配乐范读上半阙)
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大河小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板书:征途)
3.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可以形容这种漫长艰辛的征途?(长途跋涉、千里迢迢、翻山越岭、跋山涉水)
4.告别了家乡,告别了亲人。纳兰性德作为御前一等侍卫随皇上从北京出发,出山海关去长白山祭祀,初春时节出发,现在已经到了寒冬时节,这期间他们岂止翻过一座山,跨过一道河,他们风餐露宿,走了一程又一程。这千里迢迢的旅程谁来读给我们听。5.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走进营帐、走近纳兰性德,边听边想,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和上阕的山一程水一程一样,这儿的风一更雪一更,指的是,一整夜风雪交加。)
6.生回答后,让学生读出自己看到的画面,读出自己的感受。
7.同学们,出现我们在面前的,是一位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词人。(板书:心系故园)
他行走在千山万水之间,然而他那颗心,却在故园,在家人身上。
8.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配音乐,教师范读)你们看到什么了?
大家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纳兰性德。这是在征途中的词作者,让我们把画面切回他的故园,想象一下在他魂牵梦绕的故园会有什么样的情景呢?请大家拿起你的笔把这幅美景这下来。
9.天伦之乐,温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他多么希望可以,梦回故园,感受这份温馨、宁静、祥和,但是现在,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
10.再读《长相思》
同学们,故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多年以后,当我们离开家乡,远离故土,我们的心中,也会情不自禁地涌起——再次激情诵读《长相思》。
板书设计:
长相思
身在征途
心系故园
第四篇:张国生苏州园林教案
张国生:《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总说和分说; 2.学习语言的多样性;
3.培养对祖国历史文化的感情。导入,培养兴趣,强化动机。打开自制教学软件,在古筝曲《高山流水》中欣赏苏州园林网狮园中“殿春”的图片(包括外景、内景和庭院),然后告诉学生:“殿春”在世界最大的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获得金奖,现在的大都会博物馆内就建有“殿春”的复制品,和苏州网狮园中的完〖〗
殿春外景全一样,连一砖一瓦都是从中国运去,并由中国古建筑人员承建。我曾几次游览了苏州的一些主要园林,发现像“殿春”这样美的园林建筑多得很,有些甚至比“殿春”更美,(再欣赏一些苏州园林图片)可见苏州园林艺术成就之高。
问题:我以上的话,主题是什么?──苏州园林成就非常高。
如果能去苏州游览它的园林,会是一种终生难忘的艺术享受。但限于条件,现在去不了,只好退而求其次──学习叶圣陶先生的文章《苏州园林》,领略苏州园林的风采。正好我有几张苏州园林的光盘,其中有苏州园林的大量图片和录像,我们可以一边在文中游,一边在画中游。
阅读第一自然段 朗读这一段。
什么叫“标本”?它和我们平常所说的植物标本的标本是否相同?──这里是指“在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即可以作为学习、仿效的典范”,与平常不同。
“标本”呼应下面哪一句话?──各地园林多少受苏州园林的影响。
我们以前学过的一篇课文中有一段话提到过苏州园林,并且能说明苏州园林影响之大,地位之高。这段文字是《故宫博物院》写御花园:“来到这里,仿佛进入苏州园林。”
教师评:连皇家园林都受苏州园林影响,可见苏州园林影响之大,地位之高。归纳段意──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阅读第二自然段 指名朗读。学习字词: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因,依照。
自出心裁:出于自心的创造和裁断。心裁,心中的设计筹划(多指关于诗文、美术、建筑等)。
轩榭(xuān xiâ):轩,有窗的廊子或小室;榭,建筑在台上的敞屋。电脑投影“轩”和“榭”的图片,以便直观理解。
这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或: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务必”可否删去?为什么?──不可。“务必”加强肯定语气,表示苏州园林追求标准之高。
“无论站在哪个点上”可否删除以使句子简洁?为什么?──不可。“无论”表示“无条件”关系,强调苏州园林每个地点都是美的,没有不美的地方。删除
后就削弱了苏州园林美的程度。
本段几次提到“图画”或“画图”?起什么作用?──四次,是贯串全文的线索。教师说明:其实应是四次半──还有一处没有用“图画”或“画图”却也是在说图画,它是──败笔。“败笔”的意思是:写字写得不好的一笔;绘画中画得不好的部分;诗文中写得不好的词句。
那么园林中的败笔指什么?──不合图画美的设计。这些“图画”是运用什么说明方法?──打比方。
“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是什么句式?──双重否定句式。可否改为肯定句式?──不可,因为双重否定句比肯定句更肯定。
提供刘国正先生的一首诗,印证苏州园林的特点: 闲步网狮园
寒花瘦竹岸边生,小阁回廊叠画屏。我欲踱桥还却步,一池倒影怕人惊。
诗中哪一句说明苏州园林是“图画”?──第二句──“小阁回廊叠画屏”。
教师谈体会以感染学生,培养兴趣:其实苏州园林比图画还美。图画是画的,而苏州园林是真的。
匠师们怎样实现“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目标?──(大声朗读)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板书)这是什么修辞方法?──排比。
四个“讲究”分别领起下文哪一段?──分别领起3、4、5、6段。阅读第三自然段 指名朗读这一段。
本段开头不写苏州园林而写“我国的建筑„„”是不是离题?为什么?──不是离题,是通过对比说明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特点。
这叫什么说明方法?──作比较。
还有一处“作比较”,是哪一句?──“美术画”和“图案画”的比较。阅读第四自然段 指名朗读这一段。
苏州园林的假山有什么特点?──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查字词典,说明什么是“技术”,什么是“艺术”。
艺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等。
技术:有关生产劳动的经验和知识。
教师评:搞艺术,需要有艺术的天赋和悟性;需要艰苦的学习和训练;需要名师的辅导和指点;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需要大量的金钱和物质的投入;需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还需要如课本所说的“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你们的语文老师追求语文教学的艺术境界,苦苦追求了30多年,至今还没有达到。
那么,说“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是技术”行不行?为什么?──不行,没有“技术”,也达不到“艺术”。
假山堆叠的艺术,需达到什么目标?──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用元代维则的《狮子林即景》印证这一观点:(投影)鸟啼花落水西东,柏子烟青芋火红。人道我在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
欣赏苏州园林假山的图片(电脑投影留园冠云峰等)。
苏州园林的池沼有什么特点?从课文中选两个字回答──入画。教师点评:扣住前文“图画”。
本段分几层?有无中心句?──三层:分别是:引入;假山;池沼。没有中心句。
欣赏苏州园林池沼图片。阅读第五自然段
这一段的中心句是哪句?──第一句。
哪个词语点明苏州园林栽种与修剪树木的特点?──着眼在画意。嶙峋的意思是──突兀的样子。
本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哪几种?──作诠释,作比较,打比方,摹状貌。请指出本段中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的句子。──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
阅读课文其余部分,回答以下问题: 苏州园林的角落有什么特点? 苏州园林中的花墙和廊子有什么作用? 苏州园林的门窗讲究什么?色彩有什么讲究? 答案略。
欣赏相关图片。
作业:完成课后练习说话练习
假设你面对一个没游览过苏州园林、也没读过本文的人,请你指着课本上苏州园林的彩图,给他说说苏州园林有哪些特点。若有其他图文资料可用,则更好。
为保证效果,可采取下列措施:
1.先打好腹稿,在四人小组说,然后择优者面对全班同学说,师生给以评价。2.布置为口头作业,回家对父母说,请他们指导和评价。第二天交来家长的简评,就算完成了作业。
附: 生字
倘(tǎng)若鉴(jiàn)赏
轩榭(xuān xiâ)重峦叠嶂(zhàng)丘壑(hâ)嶙峋(lín xún)斟酌(zhēn zhuó)阑干(lán)词语解释
标本:文中指在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仪表的实物样本,即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典范
鉴赏:鉴别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因,依照。
自出心裁:出于自心的创造和裁断。心裁,心中的设计筹划(多指关于诗文、美术、建筑等)。
轩榭:轩,有窗的廊子或小室;榭,建筑在台上的敞屋。池沼:比较大的水坑,多为天然的水池子。沼,池子。
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峦,小而尖的山;嶂,直立如屏障的山峰。重峦叠嶂,文中指假山堆叠的形状。
阅历:文中指由经历得来的知识。
胸中有丘壑:意思是胸怀中有山水风景的形象,深知其中的趣味。丘壑,课文中指山水风景的形象。壑,山坳中的沟池。
雷同:指随声附和,文中指不该相同而相同。玲珑:精巧细致。
俯仰生姿:有的向下,有的向上。形成种种美的姿态。
盘曲嶙峋:盘曲,曲折环绕,也作蟠曲;嶙峋,突兀的样子。
珠光宝气:形容服饰、陈设等非常华丽;又指珍珠与宝物发出的光辉。诸如此类:与此相似的种种事物。
别具匠心: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匠心,巧妙的心思。斟酌:考虑事情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桥之美》课堂实录
作者:原载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原载:《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师生互致问候,上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石拱桥》,这节课老师来考考大家。(出示赵州桥的结构图)
师:这座桥是什么桥?
生:赵州桥。
师:赵州桥是谁设计的?
生:李春。
师:唐朝的张嘉贞是如何评价这座桥的?是从哪个角度进行评价的?
生:“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是从结构角度评价的。
师:茅以升是如何评价这座桥结构的?
生:
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像一张弓。
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三、大拱由28道拱圈组成。
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
师:可见,桥梁专家看桥更重视它的结构。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写桥的文章,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那么画家是如何欣赏桥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画家桥的世界——《桥之美》。
(出示课题,作者。音乐响起。)
师:同学们,请把书合上,让我们在优美的音乐声中,用你的耳朵听课文录音,用你的眼睛去看屏幕的图片,更重要的是,用你的心灵去感受。
(放课文录音,展示桥的图片。)
师:同学们感受到了什么?
生:桥很美。
生:本文语言很美。
生:本文描写了很多座桥。
师:看来同学们都陶醉在一座座美丽的桥之中。桥的确很美,那么在画
家的眼里桥美在何处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在文中找到答案。
生:桥的美,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师:你答得非常准确。那你能不能解释一下这句话的意思呢?
生:就是写不同环境中,桥美的形式各不相同。
师:很好,桥美在形式。在画家的眼中,形式美当然是绘画的形式美,那么什么是绘画的形式美呢?请再速读课文,在文中找出。
生:绘画的形式美就是要注意块、线、面的搭配。
师:你在哪一段找到答案的?如此专业的块、线、面知识,作者是如何介绍清楚的?
生:第二段。作者从我们熟知的“小桥流水人家”这句诗入手。
(出示“小桥流水人家”的图片,教师指图片介绍块、线、面的知识。)
师:画面的构成要有块、线、面的搭配,桥在画面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师:同学们刚才说了,文章中写了许多桥,这些桥是在不同环境中的桥,那么文中写了哪些不同环境中的哪些不同形式的桥呢?
生: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桥外是飞瀑流泉,桥面上有廊和亭的风雨桥;《清明上河图》中的桥;庄稼地、小径尽头的小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鹊桥。
(教师展示每座桥的图片。)
师:桥与周围的景物相配合就形成了一幅完美的图画,你最喜欢哪座桥呢?是因为景物描绘得美还是因为语言美呢?请四人小组讨论。
(四人小组学生讨论,小组间交流。教师巡视。)
生:我们组最喜欢江南水乡细柳下的石桥。因为早春时的细柳绿而柔软,是阴柔之美,桥是有坚硬石块的石桥,这是阳刚之美。
师:细柳和石桥、阳刚与阴柔之美,的确美得动人。
生:我们组也最喜欢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因为这段文字中“销魂”这个词用得很好,表达出画家的感受。
师:你说得很好,那你知道“销魂”这个词的含义么?
生:不知道。
师:“销魂”出自江淹的《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时而已矣”。意思是说人们在分别的时候非常悲伤、愁苦。那“晓风残月”是何意?
生:是景物描写。
师:对。这句话出自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又哪堪冷落清秋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首词听后,给人什么感受?
生:悲伤、凄清。
师:对。“晓风残月”这凄清的景象烘托了别后悲伤的情状,文中为何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呢?
生:就是说细柳和石桥所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景物来烘托,已令画家销魂。
师:很好。看来江南细柳下的石桥的确很美。文中有没有其它桥吸引着你?
生:我们组最喜欢乌镇苇丛中的石桥。因为苇丛密不透风,给人憋闷感,其间出现了一座石桥,让人感到眼前豁然开朗,神清气爽。
师:“豁然开朗”这个词用得好,能活学活用。书上是怎样写人的这种感受的?
生:(齐读)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师:“苇丛”会“做深呼吸”么?会“透舒畅的气”么?
生:不会。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师:对。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明了作者与周遭环境已融为一体。我们一起来做一次深呼吸,想想以前有没有这种体验?
(师生一起做深呼吸。)
生:考试时,难题忽然想出了解题的方法。
师:对。难题被你想出答案时的感觉就与苇丛中出现桥给你的感觉一样,通过文字我们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感受么?
生:(全体)能。
师:其他组同学喜欢哪座桥呢?
生:我们组最喜欢风雨桥。因为这段话中“驻足”这个词用得好。能让欣赏者停住脚步,可见景色美。
师:景色美在何处呢?
生:桥外是飞瀑流泉。
生:桥上是遮雨的廊和亭,亭中有人悠闲自在地欣赏着景色;桥外是飞瀑流泉,惊险壮观。
师:桥上的安闲与桥外的惊险形成鲜明的对比。老师不禁想到卞之琳的诗《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的是飞瀑流泉,“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是因为你和桥已构成了一幅画。桥上、桥下各是一道风景,别有情趣,大家一起读一遍,好不好?
生:(齐读)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见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师:大家读得很好。以上,通过同学们的讨论,我们看出文中,桥与周围的景物相映衬的确很美,语言也很优美。那么作者为何能把桥写得这么美呢?
生:因为作者带着感情,带着“爱”去写桥的。
师:何以见得?
生:文中说,“画家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
生:文中还写道,“我之爱桥。”
师:很好。那么,作者爱的仅仅是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美么?
生:(沉默)。
师:有没有同学喜欢鹊桥?
(教师出示鹊桥的图片)
生:(部分)有。
师:为何喜欢?
生:(沉默片刻、害羞)有情人终成眷属。
师:爱情是很美好的。这座桥美在它是一座“爱之桥”。请同学们把文中写鹊桥的句子朗读一遍。
生:(齐读)有人画鹊桥,喜鹊构成的桥不仅意义好,形式也自由,生动活泼。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师:大家知道文章结尾一句话是何意思么?
生:(思考、沉默)。
师:我们再把文章结尾一句朗读一遍。
生:齐读。(仍然不解)
师:老师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很久以前,一对兄弟生活在两个相邻的庄园里,他们的庄园之间是一个美丽的大牧场。40年来他们一直生活得很和睦。可是有一天他们之间发生了一起小误会,这个小误会结果发展到让他们反目为仇的地步。弟弟命人用推土机在两个庄园之间开了一条渠,从此一条小溪隔断了两个庄园,也割断了两兄弟的情义。一天,有人敲开了哥哥家的大门,一个身背木匠工具的人对哥哥说:“我正在找活干,如果您的庄园需要修缮,我可以帮助您。”哥哥于是让木匠在小溪边修一座两米高的栅栏,因为他再也不想见到他弟弟了。木匠接受了工作,从早晨就开始忙碌。到了傍晚,哥哥来到小溪边,他惊得目瞪口呆,因为他眼前不是什么两米高的栅栏,而是一座小桥,一座穿过小溪连通两个庄园的桥,它静静地沐浴在夕阳的余辉中,精美得简直就像一件艺术品。这时弟弟从桥的那头走过来,抱住哥哥说:“你真伟大,在我做了对不起你的事之后,你却建造了这么美的一座桥„„”从此兄弟俩重归于好。哥哥为了感激木匠,让木匠留在庄园里,可是,木匠说:“对不起,我倒是很想留下来,但是还有很多桥等着我去造呢!”同学们,木匠造的这座桥美么?
生:(全体)美!
师:它美在何处?
生:它是一座联系兄弟心灵的心灵之桥。
师:很好。我们再来把文章结尾一句齐读一遍,看是否能体会到它的深意。
生:齐读。
师: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这样美丽的桥呢?
生:以前同学之间发生矛盾,是老师从中调解,老师为我们架起一座友谊之桥。
生:我和我妈妈之间有很深的代沟,我爸爸经常劝慰我们,爸爸为我们架起了一座亲情之桥。
师:很好。看来同学们已深刻感悟到桥之美的内涵。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美。其实,我们生活中有许多美的事物,正如法国雕塑家罗丹所说:“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愿同学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去鉴赏这大千世界的美吧!
第五篇:第二节-细菌-教案 -张国才
第二节 细菌
江南九年制学校 张国才
知识目标
1、学生能说出细菌的主要特征。
2、学生能描述出细菌的繁殖方式。能力目标
1、通过将细菌的细胞结构和动植物细胞结构进行比较,学生能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分析推测的科学能力;
2、通过对细菌的发现过程和巴斯德实验的操作步骤进行分析,学生认识到科学发展离不开实验技术的进步,更要依靠科学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细菌繁殖速度很快,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认同饭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教学重点
细菌的主要特征、细菌的繁殖方式。教学难点
细菌的主要特征,巴斯德实验的历史性突破。
课时分配 一课时
复习上节课内容,情景导入。
一、细菌的发现
1、细菌是如何被发现的?让学生阅读71页内容后进行回答。
17世纪后叶,荷兰人列文虎克,用自制的能放大200--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细菌。
2、观察巴斯德实验:肉汤变质
(1)巴斯德实验结论向人证实: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2)巴斯德发现了乳酸菌和酵母菌,提出了“巴氏消毒法”
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1.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大约10亿个细菌堆起来,才有一颗小米那么大
2、细菌具有不同的形态:
3、细菌的结构:
(1)单细胞(2)、细菌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
(3)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称为DNA区域)属于 原核细胞(4)特殊结构:有的有荚膜、鞭毛等。4.细菌与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
5.细菌的生命活动
三、细菌的生殖
1.速度:20分钟~~30分钟,细菌就能分裂一次,细菌的生殖速度是相当快的
合作探究:假设你手上此刻有100个细菌,细菌的繁殖速度按每30分繁殖一代计算,在没有洗手的情况下,4小时后你手上的细菌的数目是多少? 这对你搞好个人卫生有什么启示?
答案:100×28 =25600 2.芽孢:不是细菌的生殖细胞,是细菌的休眠体,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对不良环境有较强抵抗的能力
四、小结:
五、课堂练习:
板书:第二节 细菌
一、细菌的发现:列文虎克 巴斯德
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1、细菌的形态:球菌 杆菌 螺旋菌
2、细菌的结构
3、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