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学活动:会唱歌的瓶宝宝
小班科学活动:会唱歌的瓶宝宝(物体与物质)
【活动目标】
1.参与操作活动,感知与发现不同物体在瓶罐内所发出的声音不同。2.关注生活中不同的声音,体验玩瓶罐带来的乐趣。【活动准备】
(一)材料投放:装有黄豆的红瓶宝宝、没有装黄豆的绿瓶宝宝人手各一个,黄豆、沙、米、纸、勺子各若干,《大雨和小雨》音乐。
(二)经验准备:幼儿与家长一起收集瓶瓶罐罐、对瓶罐有初步认识:幼儿熟悉歌曲《大雨和小雨》。【活动过程】
一、找一找,发现两个瓶宝宝的不同之处。
(一)幼儿自由探索两个可爱的瓶宝宝,比较绿瓶宝宝和红瓶宝宝的不同。
(二)提问:它们一样吗?
(三)围绕“为什么红瓶宝宝会唱歌,绿瓶宝宝不会唱歌”进行交流。
(四)小结:红瓶宝宝里面装有东西所以会唱歌,绿瓶宝宝里面没有装东西所以不会唱歌。
二、做一做,尝试让绿瓶宝宝发出声音。
(一)提问:有什么办法让绿瓶宝宝也能“唱歌”?
(二)出示有黄豆、米、沙、纸片、勺子,与幼儿一起讨论“让绿瓶宝宝唱歌”的方法:拧开瓶盖一用勺子舀豆一轻轻放进瓶内一拧紧瓶盖。
(三)幼儿动手操作,用勺子将黄豆、米等舀入绿瓶宝宝中,然后拧上瓶盖;教师巡回观察指导,鼓励幼儿使用勺子把材料装进绿瓶宝宝并摇一摇,试一试是否能发出声音。
(四)交流分享:你在绿瓶子里放了什么?绿瓶宝宝发出声音了吗?
三、猜一猜,探索将不同的材料放入绿瓶宝宝中摇动后会发出怎样不同的声音。
(一)幼儿分组操作,先将一种物品放入瓶中,摇一摇、听一听后取出,再将另一种物品放在瓶中摇一摇、听一听,比较前后两次操作后,瓶子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二)教师引导幼儿分辨不同的声音,引导幼儿感知不同物体在瓶中发出声音的不同。
(三)提问:你第一次在绿瓶宝宝里放了什么?这一次你又在绿瓶宝宝里放了什么?它们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四、唱一唱,体验成功的乐趣。
(一)和着《大雨和小雨》的音乐旋律,引导幼儿尝试改变摇动瓶宝宝的力度为音乐伴奏。体验成功的快乐。【活动延伸】
游戏活动:(1)继续将瓶子、黄豆、米等材料投放到科学区中,引导幼儿探索学习。例如,引导幼儿分别在两个瓶子中放入不同数量的黄豆,玩一玩、听一听,从而发现瓶中放入不同数量的黄豆,也能发出不同的声音;也可玩游戏“瓶盖找朋友”,尝试根据瓶口或罐口的特征(大小、有无螺纹等)选择合适的盖子与瓶罐匹配。(2)在音 东区中可同时将装有不同物品的瓶子悬挂,引导幼儿击打(或摇动》并感知它们发出的不同声音,进行节奏练习。(3)在美工区中提供大小不同的瓶子和装饰材料,开展给“会唱歌的瓶宝宝”穿上“衣服”等游戏。
家园共育:请家长利用亲子手册《瓶子琴》,开展有关瓶子的游戏。
第二篇:小班科学活动《会唱歌的瓶宝宝》教学反思
小班幼儿对于科学活动的学习兴趣浓厚,幼儿常常可以在科学中想一想,动手做一做,通过各种感官活动来体验科学活动的乐趣。在本次科学活动《会唱歌的瓶宝宝》中,我的本次教学活动的目标主要1.让幼儿以大胆探索让瓶子发出声音的方法,并运用“弹、吹、拍、转”等动词完整地讲述自己的发现;2.通过比较感知物体的软硬与声音的关系,这两条为主来开展活动的。
在本次科学活动的中,我出示的材料都是幼儿生活常见,都是幼儿熟悉的。
比如在第一个环节中,我先出示了一个空的瓶子,让幼儿听听瓶子会发出声音吗?小班的幼儿对于声音、动作等十分敏感,因此一个导入环节就可以激起幼儿的学习兴趣。然后,我让幼儿猜想怎么样才可以让瓶子发出声音来,在这个环节中,我发现我们班幼儿的思维还是蛮好的,都能很好地回应教师。有猜想就要有操作验证的环节,所以接下来我让幼儿操作玩一玩瓶子,看看用什么方法可以让自己的瓶子发出声音,会唱歌。以上几个环节幼儿与教师的互动都是蛮好的。
在第二个环节中,我出示了许多的材料,让幼儿用材料来制作一个会唱歌的瓶宝宝,比如黄豆、绿豆、红豆、棉花、海绵、珠子等平常常见的材料。在制作这个环节中我缺少了一个猜测环节,如果在幼儿动手操作之前让幼儿先想一想哪些材料放进瓶子中,摇一摇可以发出声音来,接下来再去让幼儿操作,验证,这样的环节就比较好了。还有在这个操作的环节中,有个别幼儿可能没有听清楚老师的要求,我的要求是每个小朋友选择一种材料放入到瓶子中,但是个别幼儿在瓶子中放进去了几种材料,这样与我的设想又有点出入了,就不能验证出来致谢是什么材料才可以让瓶宝宝唱歌了。
在这个科学活动《会唱歌的瓶宝宝》中,我发现自己在组织科学活动的不足之处,让我了解要如何能更好的上好一节科学活动,让幼儿在科学活动中体验到乐趣,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
第三篇:会唱歌的瓶宝宝的教案
一、活动内容:
会唱
二、设计思路:
托班幼儿年龄小,对色彩鲜艳的、有声响的、会动的物品感兴趣,喜欢重复摆弄物品。另外,幼儿手眼协调较弱,因此选择此活动以发展幼儿的手部小肌肉及手眼协调能力。也通过活动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因此选择《会唱歌的瓶宝宝》这个活动。
三、活动目标:
1.学习用小勺舀起各种豆子,较平稳地放入饮料瓶中。
2.发展幼儿手眼协调能力。
3.体验参与活动的乐趣。
四、活动准备:
小饮料瓶(瓶口大些的)每人一只,各种豆子分别放在几只小碗中,与幼儿人数相等的小勺,磁带和录音机。
五、活动过程:
1、出示瓶宝宝引起幼儿兴趣,请幼儿选一个瓶宝宝作为自己的朋友。
2、引导幼儿比较(老师手上的瓶娃娃装有豆子会“唱歌”)。让幼儿思考怎样使自己手上的瓶宝宝也唱起歌来。
3、激发幼儿操作兴趣:让我们用豆子“喂”瓶宝宝,让瓶宝宝吃饱了唱歌。
4、老师示范:拧开瓶盖——用勺子舀豆——轻轻放进瓶内——拧紧瓶盖。蚕豆一粒粒地喂,绿豆一勺一勺地喂。
5、让幼儿自由选择豆子,练习喂瓶宝宝吃豆子,最后拧上瓶盖。
6、在音乐伴奏下,幼儿摇动.
六、活动延伸:
1.歌曲表演《瓶子操》。
2.把瓶宝宝投放到活动区,供幼儿练习用勺子舀豆。
第四篇:幼儿园科学教案会唱歌的瓶宝宝
会唱歌的瓶宝宝
一、活动目标:
1、乐意参与感知大小的活动,学习按大小匹配瓶盖。
2、学习拣豆子、拧瓶盖,发展小肌肉动作。
3、喜欢听各种声音,积累对声音的体验。
二、活动准备:
1、教、学具准备:
(1)动物果奶瓶、娃娃果奶瓶(大、小两种)数量与幼儿人数相等。(2)各种饮料瓶数量与幼儿人数相等。(3)豆类、塑料小鱼、木珠、硬币等。
三、活动过程:
1、幼儿尝试匹配瓶盖。
(1)引导幼儿向客人老师问好。(客人老师好)
师:今天瓶宝宝来和我们做游戏了,咦,瓶宝宝的帽子到哪儿去了?我们来帮它们找一找,找到以后给它戴上去。
(2)幼儿尝试盖瓶盖,教师巡回观察指导(你这个帽子合适吗?你觉得怎样?再换一个试试)请两位幼儿上来。
师:他们俩的瓶宝宝有什么不一样啊?(大小不一样,一个大、一个小)大瓶宝宝应该戴什么帽子?(大帽子)小瓶宝宝应该戴什么帽子?(小帽子)师:瓶宝宝都找到帽子了,瓶宝宝说谢谢你们,让我们来抱抱瓶宝宝,亲亲它,让它们躺在你的腿上睡会儿觉。
2、装物品,摇一摇,感知声音。
(1)师:听,我的瓶宝宝开始唱歌了,你们的会唱吗?(教师摇装有豆子的瓶子)
我的瓶宝宝为什么会唱歌呢?
师:让我们来看一看,拧拧,拧开来。
师:哦,你们看,是什么呀?(豆子)原来瓶宝宝吃了豆子呀。教师喂豆子:“瓶宝宝,吃豆子,一口一口吃豆子。”(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请你们也来喂瓶宝宝吃豆子,让瓶宝宝唱歌吧。
师:让我们一边喂一边说:“瓶宝宝,吃豆子,一口一口吃豆子。” 师:你们的瓶宝宝吃饱了吗?让我们把帽子戴上,拧拧,拧拧紧。
3、教师唱《大雨小雨》,引导幼儿感知声音的大小。
(1)师:我的瓶宝宝吃饱了,它要唱歌了,大声地唱;瓶宝宝累了,它要小声地唱。(再反复一次)请幼儿一起摇。(2)教师唱《大雨小雨》
师:瓶宝宝还会听着音乐唱呢。教师边唱边摇:下大雨啦,下大雨啦,哗啦哗啦;下小雨啦,下小雨啦,淅沥淅沥。
师: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让瓶宝宝们跟着音乐唱歌,教师唱大雨时(幼儿用力摇);
教师唱小雨时(幼儿轻轻摇)。
小结:瓶宝宝谢谢你们,让它们唱出了好听的歌。现在我们都知道了用力地摇,瓶宝宝唱出来的声音就大;轻轻地摇唱出来的声音就小。师:请把瓶宝宝送回家,让它休息休息。
5、引导幼儿感知放不同的材料发出来的声音是不一样的。
师:有许多瓶宝宝听到我们这里很开心,它们也赶来了,它们肚子也饿了,我们去喂它们吃东西吧!
教师指导幼儿先帮瓶宝宝找到帽子,然后尝试放不一样的物品(豆子、塑料小鱼、木
珠、硬币),摇摇听听。教师巡回观察指导,与个别幼儿交谈。
师:刚才你们都试过了,放不同的东西在瓶子里,声音一样吗?(不一样)
6、结束活动。
师:贝贝班小朋友今天真棒,让我们带着瓶宝宝去告诉宝宝班的小朋友,让他们也听一听,好吗?教师提醒幼儿和客人老师说再见。反思:
1、这个活动的内容非常生活化、游戏化,很容易调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师在活动中,能针对托班幼儿喜欢动手摸索的学习特点,考虑到幼儿的小肌肉动作发展的关键,在活动中融合了按大小匹配、动手拧瓶盖、对声音的一个积累,涉及的方面较广,幼儿不仅动脑、动手、听觉上还得到了刺激,收益很多。
2、这次的托班的观摩活动,让我看到:托班游戏化活动组织给孩子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和体验。希望这样的活动经常开展,孩子受益、教师更加受益。文档仅供参考
大变小
设计思路:
在生活中,小年龄幼儿有着强烈的模仿成人行为的欲望,他们会情不自禁地想参与各种各样的劳动,如切菜、洗碗、扫地等,为此,我根据幼儿的学习特征,选择了幼儿最熟悉的一些食物(如黄瓜、青菜、胡萝卜、苹果等),引导幼儿运用目测区分物体的大小,并尝试使用常见的工具改变物体的大小,发展幼儿的手部精细动作,满足幼儿参与劳动的愿望。我还帮助幼儿将自己的操作过程表达出来,以培养幼儿的记忆力、口语表达能力。由于活动中幼儿要接触小刀、剪刀、汤匙等工具,因此应事先准备一些创可贴、消毒药水等,并向家长做好宣传工作,确保幼儿的探索活动顺利进行。
一、活动目标:
1、认识一些常见工具,培养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
2、通过目测区分物体间明显的大小差异,尝试使用一些工具改变各种食物的大小,并愿意表达操作过程。
二、活动准备:
1、各种食物:黄瓜、方肉、豆腐干、青菜、胡萝、苹果、茄子、大蒜、切成两半的西瓜等。
2、各种工具:汤匙、剪刀、小刀。
三、活动过程:
1、认识各种食物。
师:你们知道它们的名称吗?孩子们认识大部分的食物,他们争先恐后地说出名称。说到大蒜时,有一个孩子说:“这是馒头。”于是,教师就引导幼儿剥一剥,闻一闻,尝一尝,唤起幼儿的生活经验,得出“这是我们吃过的大蒜”的结论。
2、预测“大变小”的可能性。
师:我们能把这些食物装进瓶子里去吗? 引导幼儿大胆地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如有的幼儿不会表达,只是一个劲儿地点头,教师就有意识地引导他用语言表述;有的幼儿已能清楚地说出“能”或“不能”,教师就进一步引导他说说“为什么”;个别幼儿在教师的帮助下能说出:“瓶子太小,东西太大。” 师:怎样才能把东西放进去呢? 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反应适当地运用一些动作提示,以引导幼儿尝试运用工具。当幼儿看到教师将食物剪小时,兴奋地拍起手来:“变小了!变小了!”
3、进行“大变小”的实验。
幼儿尝试运用各种工具使食物变小,并把食物放进瓶里。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边操作边表达实验过程,并帮助幼儿记录。剪刀可以剪菜叶,但剪不动菜梗,于是忙忙又去拿刀。史文一直用刀切胡萝卜。京海用勺予舀西瓜。星星尝试用刀切苹果,不小心切到了手,破了一点皮。星星说:“我很勇敢的,不哭!”教师边观察幼儿操作,边用琅琅上口的语言表达操作过程。如:“变变小,放进去。”由于小年龄幼儿常常用语言指导动作,所以他们会边操作,边和教师一起重复,这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理解“大”“小”的概念。看到有的幼儿用剪刀将菜叶剪小,教师便有意识地提问:“你用什么把什么变小了,有的幼儿在工具选择上存在问题,如他们用剪刀剪土豆,用汤匙切菜,教师便引导幼儿尝试使用其他工具,看看用什么比较容易“变”。有个别幼儿自始至终使用一种工具,教师便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大胆试用其他工具。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十分注意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如用完的工具要求幼儿放回原处,要幼儿用抹布擦手等,并及时对他们进行安全教育。
4、师幼共同探讨。
①讨论问题一:你是怎么把食物放进瓶里的?
有的幼儿说:“我把它变小了。”教师便进一步提问:“你是怎么把它变小的呢?”引导幼儿回忆操作过程,帮助幼儿说出工具名称,较清楚地表达过程,教师以绘画的形式为幼儿记录。
②讨论问题二:刀是什么样子的?刀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少,也是有一定危险性的工具。当教师和幼儿一起回忆刀是什么样子时,一些孩子说出“刀是很快的”,有两个幼儿用手指着刀最锋利的地方,表现出“很可怕”的样子。
教师通过绘画(如图),强调刀有“很锋利的一面”,提醒幼儿要用刀的这一面来切东西,但不能去碰。同时,引导孩子们观察幼儿园里用的刀和家里用的刀有什么不同,并告诉孩子教师提供的刀是安全的,而家里切莱的刀有危险,不能玩。教师还准备了一份告家长书,及时将活动信息告知家长,以便家长为幼儿提供安全的工具,配合做好安全教育工作。
第五篇:托班科学教案:会唱歌的瓶宝宝
游戏活动:会唱歌的瓶宝宝(重点领域:科学)
一、活动目标:
1、乐意参与感知大小的活动,学习按大小匹配瓶盖。
2、学习拣豆子、拧瓶盖,发展小肌肉动作。
3、喜欢听各种声音,积累对声音的体验。
二、活动准备:
1、教、学具准备:
(1)动物果奶瓶、娃娃果奶瓶(大、小两种)数量与幼儿人数相等。
(2)各种饮料瓶数量与幼儿人数相等。
(3)豆类、塑料小鱼、木珠、硬币等。
三、活动过程:
1、幼儿尝试匹配瓶盖。
(1)引导幼儿向客人老师问好。(客人老师好)
师:今天瓶宝宝来和我们做游戏了,咦,瓶宝宝的帽子到哪儿去了?我们来帮它们找一找,找到以后给它戴上去。
(2)幼儿尝试盖瓶盖,教师巡回观察指导(你这个帽子合适吗?你觉得怎样?再换一个试试)
请两位幼儿上来。
师:他们俩的瓶宝宝有什么不一样啊?(大小不一样,一个大、一个小)
大瓶宝宝应该戴什么帽子?(大帽子)小瓶宝宝应该戴什么帽子?(小帽子)
师:瓶宝宝都找到帽子了,瓶宝宝说谢谢你们,让我们来抱抱瓶宝宝,亲亲它,让它们躺在你的腿上睡会儿觉。
2、装物品,摇一摇,感知声音。
(1)师:听,我的瓶宝宝开始唱歌了,你们的会唱吗?(教师摇装有豆子的瓶子)
我的瓶宝宝为什么会唱歌呢?
师:让我们来看一看,拧拧,拧开来。
师:哦,你们看,是什么呀?(豆子)原来瓶宝宝吃了豆子呀。
教师喂豆子:瓶宝宝,吃豆子,一口一口吃豆子。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请你们也来喂瓶宝宝吃豆子,让瓶宝宝唱歌吧。
师:让我们一边喂一边说:瓶宝宝,吃豆子,一口一口吃豆子。
师:你们的瓶宝宝吃饱了吗?让我们把帽子戴上,拧拧,拧拧紧。@_@我是分割线@_@
3、教师唱《大雨小雨》,引导幼儿感知声音的大小。
(1)师:我的瓶宝宝吃饱了,它要唱歌了,大声地唱;瓶宝宝累了,它要小声地唱。(再反复一次)请幼儿一起摇。
(2)教师唱《大雨小雨》
师:瓶宝宝还会听着音乐唱呢。教师边唱边摇:下大雨啦,下大雨啦,哗啦哗啦;下小雨啦,下小雨啦,淅沥淅沥。
师: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让瓶宝宝们跟着音乐唱歌,教师唱大雨时(幼儿用力摇);
教师唱小雨时(幼儿轻轻摇)。
小结:瓶宝宝谢谢你们,让它们唱出了好听的歌。现在我们都知道了用力地摇,瓶宝宝唱出来的声音就大;轻轻地摇唱出来的声音就小。
师:请把瓶宝宝送回家,让它休息休息。
5、引导幼儿感知放不同的材料发出来的声音是不一样的。
师:有许多瓶宝宝听到我们这里很开心,它们也赶来了,它们肚子也饿了,我们去喂它们吃东西吧!
教师指导幼儿先帮瓶宝宝找到帽子,然后尝试放不一样的物品(豆子、塑料小鱼、木
珠、硬币),摇摇听听。教师巡回观察指导,与个别幼儿交谈。
师:刚才你们都试过了,放不同的东西在瓶子里,声音一样吗?(不一样)
6、结束活动。
师:贝贝班小朋友今天真棒,让我们带着瓶宝宝去告诉宝宝班的小朋友,让他们也听一听,好吗?教师提醒幼儿和客人老师说再见。
反思:
1、这个活动的内容非常生活化、游戏化,很容易调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师在活动中,能针对托班幼儿喜欢动手摸索的学习特点,考虑到幼儿的小肌肉动作发展的关键,在活动中融合了按大小匹配、动手拧瓶盖、对声音的一个积累,涉及的方面较广,幼儿不仅动脑、动手、听觉上还得到了刺激,收益很多。
2、这次的托班的观摩活动,让我看到:托班游戏化活动组织给孩子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和体验。希望这样的活动经常开展,孩子受益、教师更加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