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网络资源整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网络资源整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黄活伟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网络的教育应用已日渐成为现代教育改革的重点。网络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媒介,已成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有力工具。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在网络环境下,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方法来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学习习惯,使学生在新的学习环境中能更快、更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多媒体网络这一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正深刻影响和改变小学数学教学。本文从四个方面浅谈网络资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利用网络资源,实现自主学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跟随教师设定的步骤开展活动的被动学习模式,严重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由一个纯的“教授、传道”知识的角色,向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转变。而学生则能根据教师提出的教学目标,在网络上自主地选择学习的方式、方法,学习的顺序、内容,自主地查询相关的知识,利用掌握的方法主动地去获取新知乃至去创造新知,实现自主学习。如在教学“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后,我先让学生欣赏一组室内装饰图片,正当学生享受美的时候,提出问题:“室内装修与数学知识有关吗?”由于问题比较广,引起了学生的遐想。学生甲说:“做家具时需要测量木头的大小。”学生乙说:“粉刷墙壁时要计算墙壁的面积。”……老师对他们的想法都加以肯定。这时,学生不禁要想:这堂课究竟要学什么呢?在这样的学习情景下,学生的求知欲给引发了。“任务”的提出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提供资源素材,自主探索为核心
传统教学意味着对学生更多的控制与支配。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以建构主义为指导的网络化教学大胆地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设计思想,将自主权充分交还给了学生。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不是把知识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在网络环境下,教师离开了“讲”的阵地,走下了神圣的讲坛,改变了包揽一切的课堂主宰身份,取而代之的是教学资源的提供者、研究探索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展开研究性、探索性的学习。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要想办法开辟新的学习空间,借助网络技术,将文本、图像、动画等各种资料有机结合,为学生创设更多地自主学习的条件。根据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的需要,可以提供如校内外资源平台和资源库、相应的专题学习网站、虚拟的学习环境和让学生自主畅游英特网搜集资料等条件。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课的教学中,就可以提供一个专题学习网站,设立如学习导航、学习区、练一练、资料库、画一画等版块,在整体上提供探索建议,逐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从而有效减轻了学生自主参与的难度。
三、利用网络技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对社会磋商和对理解发生的评估而展开。社会交往有助于形成多种假设,用多种观点完整、全面地看待同一个问题。可见,建构主义特别提倡协作式学习。而在网络环境下,可以很方便地展开丰富多彩的群体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群体活动能力以及竞争和合作能力。学生们之间可以不用直接面对,而是教师通过网络把分散在课堂中的学生链接成小组性的学习团体。他们利用网络来传递声音、文本、图象等各种符号,以此达到在有限的时间里同步传递信息,加强互相交流的目的。这对于克服学生操作的自我中心性,促进学生的个体社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学生了解了年、月、日的知识后,我上了一堂“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的活动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上网去查各种历史资料,并要求将其中涉及到年、月、日的知识巧妙的设成问题,用Powerpoint制成电子演示文稿,然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台介绍历史事件,并提出问题,全班抢答,最后评选出优秀小组。准备的过程中,一个小组的成员形成一个强有凝聚力的小集体,他们各抒己见,确定主题,分工协作,上网查找各种资料,有的小组以祖国体育事业为主题,从许海峰0的突破到今年的北京申奥,一边介绍一边提出“我国实现奥运金牌0的突破是在平年还是闰年?”“距离北京申奥揭晓还有多少天?”等问题。有的小组以探索未来为主题,提出“21世纪的第二个闰年是哪一年?”然后再介绍世界在这一年会发生什么变化;还有的小组以祖国的历史为主题,介绍中国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并提出相关的时间问题等等。学生上网收集、整理的资料完整和全面大大超出我的预想,而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也是我预料未及的。学生通过网上“冲浪”,获得丰富的资料,而后对所获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在网络互动中整合他人信息,自我组织和建构,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同时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四、注重拓展延伸,联系生活为升华
通过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整合,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信息技术运用的信心;学会用数学和信息技术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生活创新和发展信息的能力。这是21世纪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眼光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置身于社会人生,借助网络技术,将课内外知识相互渗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条件,使学生品尝到探究成功的乐趣,从而提高探究的能力。如要求四年级学生分析用“煤气”和用“电”做同样多的米饭哪个更便宜?研究时学生先应了解:比如电饭煲的功率是800W,每小时用电量为0.8度,每度电0.5元钱;煤气一桶60元,大约连续可烧60小时。再通过生活实践:电饭煲每次烧饭需24分钟,花费0.50×0.8×0.4=0.16元;煤气每次烧饭要15分钟,花费60÷60×0.25=0.25元。通过生活实践,学生利用一周的时间把自己收集资料后做好的题目放在教学网上供大家参考,全班同学就可以获得多种不同渠道收集信息的结果,最后通过讨论才可下结论回答问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应用,尤其是网络资源技术给我们的学习和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为此,培养学生信息素质,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创造学习尤为重要。我们要充分发挥网络优势,为培养跨世纪的高素质的创造型的人才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二篇:网络资源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
网络资源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
实验初中课题组
【内容摘要】本文针对当前新教材《思想品德》的实际,结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感悟,提出“课前,课后,课堂,三批课 ”和 “用嘴说出来,用手写出来,用眼读出来,用脚走出来”两种教学模式的建立,集科学性,有效性为一体,在反思教学中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关 键 词】 课堂 成长 网络资源 教学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教学大纲必然要求对《思想品德》的教学要有新的改进,无论是在教法,还是在学法上,都要求教师要改变以往的观念,树立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理念。新教材主要从学生“学”的角度编写,是在教师的组织和帮助下,学生自己学。基于教学大纲的这一新的理念和要求,本人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得出如下的经验,并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新教材对教材的编写原则,对教学的要求不只是像以前那样只是“教教材”,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学教材”,让学生利用教材这根“拐杖”,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走路。教材是桥梁,是学生成长的原料,是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基础,我们要真正地用好教材,尤其是要用活教材,惟有学生真正爱上教材,吃透教材,真正地领会教材的真谛,把握教材的实质性的问题,教材为我所用,才能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成长。思想品德的教学必然要求以发展为纽带,以学生的成长为核心,对教师教学的要求不是要教师像以往一样要求学生怎么做,以往都是纯粹的“说教”式的空洞教育,纯粹的一味“灌输”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心甘情愿地去怎样做,因此必然要求避免大而空的大话,套话。要求学生“唯真”,“唯美”,这一切都离不开教师的示范作用,离不开教师扎实的教学准备。教学准备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没有充分的准备,要想上好一堂课,是不可思议的,尤其是现行的教材,还有日益见识丰富,视野开阔的学生,再加上教师知识的日益老化,因此,教师必须将“课前 课后 课堂 ”从长远着手,做好最为充分的准备。
课前“首批学生,然后批教材,最后批自己”。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实际,多多结合学情,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的认知规律,结合学生的成长学习环境,在此基础上,教师去寻找相关资料,收集符合学生实际的资料,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批教材的目的是为了吃透教材,用活教材,用好教材,发挥教材的最大力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批自己的目的是结合自己的性格特征,授课风格,将教师自己完整地融入课堂的教学氛围中去。课后让学生收集资料,阅读相关的部分,参加实践,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的兴趣。教学核心的环节关键是课堂上要精备巧备教材,吃透教材,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最为重要的阵地。基于这一出发点,我们提出:“课前 课后 课堂 三批课 ”教学模式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学前教师最为充分的准备,是上好一节课的必备条件,这一点我们已经形成了共识。
利用网络丰富资源现在的网络资源丰富,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更加能够从视觉,听觉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的欲望,新教材的显著特点:就在于将学生所遇到的要解决的问题以多样化的形式出现在教材上,集文字,图片,名言警句,思考题目融为一体,通过对学生循循善诱的形式来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多媒体的优点在于更能够将这一特征淋漓尽致地,恰倒好处地展现出来。我们在讲解《世界因生命而精彩》这一课时候,就补充了大量的图片,关于植物的,那生机勃勃的绿色,那活蹦活跳的动物,那干涸的大地,那潺潺的流水,那起飞的鸟,那河流里的游鱼,将这一切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既形象,又生动。学生在如此环境的熏陶下,会更深刻地体会到生命的真谛。一张恰倒好处的图片有时会胜过千万句的语言力量。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用图片,还是文字,还是音乐,教师心中一定要有一盘棋,仔细斟酌考虑。
优化设计重在效率
教学必然要求教师要有自己的教学计划,教学设计是让教学达到高效率的一个主要环节,这离不开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只有教师将教材读通了,真正消化了,体会到了教材的真谛,才能好好运用手中的资料,设计高效的教学流程,在有效的时间内,提高课堂效率。对教材的讲解,我们要充分考虑教法,学生的学法,组织好教学流程。学生所要理解的关键地方,资料的巧妙运用,问题的设计,教材的补充,内容的深化,这都是必须首要考虑的问题。一个高效的教学设计,就为高效的课堂准备了条件,同样也为学生上课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上课的效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上课所做的一切准备,都是在高效的前提下进行,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高效的课堂服务的,课堂是教学中最为核心的环节,是教学的中心工程:
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必然要求师生互动,只有师生互动,教学才能真正做到游刃有余。互动,在于激发学生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用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热情,如采用自设置情景,创设开放式的教学论坛,谈体会,谈心得,收集资料,自主演讲,开展活动,辩论会,旅游观光。同样,让学生自己设问作答,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体现,是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关键。在《学会调空情绪》,首先可以采用表演的形式,让学生将喜怒哀乐的形式表现出来,表现是为了体会。然后要求学生说出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理由呢?你们会采用怎样的方式解决,学生“看情绪”,用多媒体来完成,学生自由讨论,自主发言,自设情景。让学生谈心得体会,情绪的调整方式。教师在指导这一过程要注意加紧契机,在适当的时候,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经过长期这样的互动,潜移默化,从而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德育智育相得益彰 《思想品德》的教学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发展学生的智力,两者缺一不可。新教材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符合,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认知规律,教材的内容有现实性,针对性,重在取材于生活的实际,这样对学生的德育智育一定要协调发展相得益彰,这是教学的最为基本的原则和要求,《思想品德》(下册)的内容就要求学生要做到“自尊﹑自信﹑自立﹑自强;遭遇挫折,要学会挑战困难;学法用法,保护自我”。离开这一原则和要求,其教学是不成功的。而在《把握学习新节奏中》就是典型的将德育和智育融为一体的一个典范,在学习中寻找快乐,了解自己的学习方式,享受学习的乐趣,优化自己的学习的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必然遇到困难,学生要学会挑战困难,培养自己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让自己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健康优秀的中学生,为自己未来建设祖国,做出贡献而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后既是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同样也是新课的准备过程,是一个承前启后的环节。学会实践课堂,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活学活用,将“课前、课后、课堂”巧妙的融为一体,自然天成。
“用嘴说出来,用手写出来,用眼读出来,用脚走出来”的教学模式 人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的主要内容“七年级学生的新起点,新节奏,新自我,学会高雅生活,调节情绪;学会拒绝,保护自我”。学会和谐,学会合作,学会共处,学会关爱别人,关爱自己,学会分析问题,尤其是解决自身在成长中所遇到的问题。学会真正地挑战困难,战胜挫折。学生学会共处、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我们高度的概括,是为了更为深刻地理解教材,要达到这个目的,可以让学生采用 “用嘴说出来,用手写出来,用眼读出来,用脚走出来” 这样的方式来学习。紧紧扣住一个话题,围绕一个中心来讲解,在讲解中让学生深刻理解教材,让学生自由发挥,在发挥中自由成长。现在教材的特征就是侧重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都是发生在学生实际生活中的人和事,在学习和成长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注意潜移默化的作用,注意熏陶。
下面以第一单元的“笑迎新生活”的第一课《珍惜新起点》为例来讲解,这种模式在教学实际中的运用:
“聊天教学法”采用“用嘴说出来”的方式进行教学,聊天的时候,采用“双聊”的形式进行,教师与学生聊天的方式来进行。采用说写的方式,让学生说出来,写出来,教师首先必须要明确的是,七年级是学生一个全新的转折点,面对这周围的一切,学生既是那么充满了新奇,渴望,但又有重重的困惑和不安,在掌握学生的详细资料后,全盘规划。
新课导入,本人就采用这样的开场白:
同学们,看到你们这么熟悉又可爱的面孔,我还真的有点适应不过来,很羞涩不安,不过呢?刚才的适应让我还真的一下子更加开心,高兴起来,因为我又要开始新的生活了,你们觉得老师有什么特征吗?
刚开始的时候,学生还有些迟疑,于是我就开始点名回答了,第一堂课,我就可以叫出学生的名字,学生得到了认可,于是就有学生说:“老师,你很幽默”。
“老师,你很可爱。”我说:“我真的那么可爱吗?谢谢!但是你们更加可爱。” 有学生说:“老师,你很帅!” 我说:“是吗?是蟋蟀的“蟀”吧!” ……
就这样,一下子拉近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好啦,同学们,从今天起你们就是中学生了,在新的一天里你遇到了什么新鲜事?看到了什么?
让同学们说出来。
在新的环境中有什么感受?你想让新同学认识你吗?你想展示你的才华吗?好的请大家先写出来,10分钟之后,我就请大家来讲台上说出来。
10分钟之后,大家交流。写的过程就是读的过程,用眼睛读的过程,就是用脚走出来,然后写出来,交流的过程。
结束之后,我们就可以回归教材,同学们,从今天起我就是大家的《思想品德》教师,请同学们打开教材,现在开始学习……实际上,到此为止,学生对教材的大致内容已经把握了,教师深入讲解,学生加深体会。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多聊聊”,聊自信的话题,学会关心别人,爱护自己。“多走走”,看看外面的名胜古迹,名山大川,旅游观光,开阔自己的眼界。“多看看”,阅读自信自立自强的故事,做生活的强者。“多写写”写自己的心得体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抒发自己的志向。让学习的内容源于生活,源于教材,让教材来源于生活,源于自己真实的感受和体验。
以上的教学模式中,我们必须明确,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思考出真知,《思想品德》教学中自始至终要不断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教师没有反思,就不可能有教师和学生真正的提高,反思无论是在教师的“教”,还是在学生的“学”学习过程中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是教师成长,学生成长的最为重要的环节。尤其对教师而言,是优化自己的教学。因此教师的反思可以从写教学实录入手,可以写教学叙事,可以写教学片段,可以写教学后记,反思总结自己的得与失,找准自己的差距。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去反思自己的行为,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还有学习习惯。“教师反思,学生反思,双反互动型”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情形下改进优化我们的教学,优化我们的课堂,从而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及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刘 强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新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3、人教版 《思想品德》七年级(上下册)人们教育出版社
4、劳凯声 《教育学》 南开大学出版社
5、孙喜亭 《教育原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6、张大均 《教育心理学》 人们教育出版社
第三篇:网络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网络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康圣华
摘要:语文教学在应用网络资源时,教师要时刻注重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任务和需要,教会学生收集、选择整理、利用网络资源;教师要做充分的准备,精心设计,给学生上网创造良好的条件;充分利用网络丰富的学习资源,拓宽学生课外学习语文阅读的空间。网络资源,给语文教育教学增添了更多语文学习的资源,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突破传统语文学习模式的新平台。
关键词:网络资源语文教学应用
新课标增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且作为从小学至高中的必修课。网络资源的应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网络资源的应用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变革的活力,为语文教学开辟了新的更为广阔的天地,传统的语文教学的内容、形式等都因网络资源的应用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语文教学中充分应用好网络资源对于增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致、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极、增强语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都是大有裨益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起点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是学生从自身的经验中形成问题,从经验中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学生自身的素养得以提升。” 1那么,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教师怎样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呢?依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教师要时刻注重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不致于让学生在虚拟世界里迷失方向。网络资源可谓是把双刃剑,用得好出成果,用得不好出后果。所以说思想道德教育尤为重要和关键,时时刻刻都不能松懈,一定要做到防微杜渐持之以恒,这样才能收良好的效果。网络资源给青少年学生打开了通向虚拟世界的大门,这个虚拟世界是一个丰富多彩、斑驳陆离的世界,这里汇集人类的知识和智慧,也充满着诱惑和陷阱。当他们进入网络世界后,容易出现缺乏自制力,不会利用网络资源,有的甚至沉湎与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采取因噎废食、简单的封杀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加强教育和疏导。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道德教育、法律教育、伦理教育,以端正学生的上网态度;要帮助学生提高辨别、选择和抵御不良诱惑的能力;根据学习的需要,向学生及时提供一些优秀的网站,交给学生选择的方法;必要时与家长共同配合,经常关注学生上网的情况,或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我们要消除只是说说大道理传统思维定势,更不能麻痹,更不要认为学生一定会听得进去。思想道德教育应该是时刻刻随时随地进行,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上网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会让学生受益终生的。
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任务和需要,教会学生收集、选择整理、利用网络资源。网络
上的资源是浩如烟海,如何收集和整理,在这方面,教师要加强引导和培养:要围绕学习目标检索网上的资料,分清主次,进行甄别,精心挑选;要充分利用资料,把整理的资料用于作业、交流、研究性学习,或作为写作的素材等;教师要把从网上收集信息资料并进行交流作为常规学习任务对学生提出要求,并且及时加强指导,以不断提高学生有效利用网上资源能力。比如教学《斜塔上的实验》一文时,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讲,节奏定律、自由落体定律学生是不容易弄懂的,包括伽利略的资料都了解的很少。学生充分利用网资源的优势,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学习的效果,学生动手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教师要做充分的准备,精心设计,给学生上网创造良好的条件。网络资源的出现,给我们广大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要求,教师的备课不仅是要钻研教材、编写教案,还要考虑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教学活动。教师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备课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教材,还考虑网络资源应用,要求学生查阅、收集网上资料,教师要先做尝试,再对学生提出要求;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要求,确定网络教学活动的形式。比如教学《宇宙里有些什么》一文时,文中“大约一千万万颗以上的恒星组成一个铁饼形状的东西,我们把它叫做银河系,太阳也在其中”,2 “每当初冬晚上八九点钟的时候,差不多在天空正中有一个纺锤形的小光斑,就是这个星系”。3铁饼、纺锤是个什么样子,班级的同学竟然没有一个看过的。如果学生不知道铁饼、纺锤的样子,这些比喻还能起到形象说明的作用吗?课前我就要求学生上网查阅相关资料,课堂上学生就能描述出铁饼纺锤的样子了。教师的准备工作越充分,预设越准确,设计安排越精心,学生凭借网络资源学习的效果就越好,网络资源的功能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充分利用网络丰富的学习资源,拓宽学生课外学习语文阅读的空间。语文学习的比较有效途径是扩大阅读、注重积累,而语文能力的形成,如果仅仅局限于课堂、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大量课外阅读,进行语言材料的积累,语感的培养,视野的开阔和思想情感的丰富。学校图书馆、家庭藏书、购买书刊等固然是学生课外阅读重要的渠道,但无论在数量上、受经济条件上、方便程度上都受到一定的制约。有了网络资源,学生可以通过网上轻松阅读网络版报刊、和各类最新的畅销读物,这不但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比如教学八年级(上册)季羡林先生的《幽径悲剧》一文时,我就先上网查阅季羡林先生的相关背景资料,再查阅关于鉴赏《幽径悲剧》资料。做好这工作之后,再来教学这篇课文学生理解起来自然就容易得多了。当然,教师要善于引导,要把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阅读交流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掌握网络读物的阅读方法。这样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拓宽学生的阅读空间。
网络资源,给语文教育教学增添了更多语文学习的资源,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突破传统语文学习模式的新平台,为实现大语文教育理想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1,《走进新课程》第22页。
2,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8页。3,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9页。
第四篇:网络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网络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网络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以下几种:
(一)文化、文学网站。网络文学年轻而充满超气,拥有大批的学生读者。对于培养学生的选择阅读、自主阅读以及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有着传统读物所不可及的作用。
(二)博客。作为互联网的最后一次浪潮,博客写作充分实现了自主写作、多元评价、公开发表与匿名抒怀的统一.作为一种新型的创作实践工具,其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方面的巨大潜力尚不能充分预知。
(三)语文学科论坛。既是教师之间交流经验资料、讨论理论实践河题的平台,又是师生之间心灵碰撞的家园。对于融洽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创造性和探究意识,扩大师生交流范围,都有着自身独特的作用。
(四)QQ语文课堂。这是一种目前尚未大范围普及但大有前景的网络学习形式。除了不在同一空间外,语文课堂的讲授、讨论、问答都可以通过语音或文字以集体学习的方式进行,实现足不出户的家庭远程教学。语文学科以语言为载体和传播工具,从而使以语言为主要交流工具的QQ软件应用起来了无障碍。
(五)搜索引擎。作为一种搜索工具,搜索引擎的应用,极大地解放了人力,加速了人文知识的融会贯通,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对于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扩大学生视野,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六)语文教学资源库.富含教案、讲义、背景资料、电子版课本、教学论文、多媒体课件、试题、习题、课例、图片、课文朗读录音等多种语文教育资源,扩大了优质资源共享范围,给广大师生提供了超越课本、超越自己的平台。网络资源的引入。必然对
语文教学产生巨大的影响,随之带来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变革,带来学生学习观念的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方法的改变,此外,它还将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网络将对语文教学产生革命性影响,为语文教学开辟一个新的天地。
第五篇:网络资源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应用
网络资源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应用
当前,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已经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学科,对教育教学产生的巨大的影响。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龙头,以及文字、声音、图像、影像等融于一体、图像清晰、动态感强、信息量大的强大优势,赢得了广大教师的喜爱。同时也为我们进行古诗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教育手段,怎样更好地进行古诗教学,开辟了古诗教学的新天地,就成为教师的一大课题。
一、运用网络资源,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媒体都是以物质形式出现的,教学媒体的利用效果大大高于传统教学媒体,再加上良好的学习情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维持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这种良好的学习情境正是教师所追求的。因此,我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古诗教学时,努力通过图、文、声等多种功能,给学生以适当的感官刺激,由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如教学《枫桥夜泊》古诗时,学生还未走进教室,我便打开计算机,播放早巳准备好的软件。整个教室里立刻回荡起旋律优美的乐曲。整个教室回荡着音乐,学生们在强烈的文化氛围的感染下,产生了学好古诗的强烈愿望。
铃声响了。我站在讲台前扫视了一下教室,只见同学们静静地坐在那里,注视着我。此刻,我饱含激情地开始讲解:“说起唐诗大家都知道,它是中国古诗发展的最高峰。许多作品虽然距离现在已有千年,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感受到中华文化那经久不衰的魅力。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这首唐诗并结识他们的作者。”学生在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下,产生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这节课中,我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生动的语言,保持这种良好的学习情境,并使这种兴趣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二、运用网络资源,再现诗中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诗是抒发诗人的感情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古诗中的情境,如果只依靠教师语言的描述是不够的。只有通过图画再现出来,才变得具体可见。《望庐山瀑布》,写的是诗人远望瀑布时所见的壮丽景象,歌颂了祖国的河山,把美好的想象与现实的景物极其自然地交融在一起。教学时,我让同学观看录像,瀑布在山顶上飞流而下,水珠进溅,水雾蒸腾,阳光一照,呈现出一派迷迷蒙蒙的紫色。陡峭的山崖;长垂的瀑布、飞溅的水珠,庐山瀑布的全貌便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至此学生对“紫烟、挂、飞”等词的意思有了感性的理解。从而使学生深探地体会到诗句虽短,但诗人却把瀑布的气势写到了极至!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由此激发学生热爱古诗,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
三、运用网络资源,优化朗读训练,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古典诗歌由于其艺术形成的特殊性,也就具有了语言、音乐、绘画、情感多种因素的美。在挖掘这些美的因素时,多媒体技术有着强大的、无可比拟的优势。古诗押韵合辙,节奏鲜明,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呈现出抑扬顿挫的音乐美。然而要想把古诗读出韵味来,也并非一件易事。因为诗歌是想象和激情的语言,贯穿其间的往往就是“情感”这条看不见的线索。那么在帮助学生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我们就要通过朗读体会诗的节奏、诗的韵律,培养学生的语感,使他们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时,我在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诗画欣赏”。这时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我先让学生听配乐诗朗诵,伴着舒缓的弦乐,学生静静地坐在那里,眼中看到的是意境深远的写意画,耳中听到的是曲调宛转的古曲,充满激情的朗诵。此时,诗、书、画、曲多种美的因素融为一体,既使学生们的心灵受到了强大的感染与震撼,也使学生产生了一种要努力读好古诗的强烈愿望。学生有了读好古诗的强烈愿望,学生们在练习时都特别认真。一个同学读完了,其他同学真诚地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主动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用朗读表达给大家听。学生们积极地、主动地揣摩着、品味着诗句。这时,我悄悄地点击电脑,教室中再次响起舒缓的古曲。惊奇的是学生随着音乐的节奏用情地朗诵起来。朗朗的书声,悠扬的乐声交融在一起,是那样的和谐、那样的动听。每位同学都在朗诵中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美,朗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四、运用网络资源,增大教学密度,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前,根据教案精心设计编排了教学软件。虽然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课前的精心设计和准备却能极大地提高课堂上的教学效率。课堂上,教师只要点击鼠标,就能在短时间里使学生看到清晰的画面、逼真的录像、动听的音乐……避免教师动手操作教具时的手忙脚乱和顾此失彼,从而赢得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一节课中,我既完成了诗句理解和朗读、背诵训练,又对学生进行了作者简介、诗句评析和作者其他作品的欣赏。使学生提高了朗读水平,增强了审美情趣,也使学生对作家、作品、诗歌的风格也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所以,要想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好古诗,需要教师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水平。这样我们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现代学生的需要。
网络资源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应用
包钢第十六小学
邓晓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