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倾听孩子的心声,和孩子一起成长
倾听孩子心声,和孩子一起成长
鲁迅先生《野草•秋夜》是这样开头的:“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身为父母,在我们生命的后园里也存在着两株树,一株是孩子“认知发展”的树,还有一株是孩子“情感发展”的树。这两株树伴随孩子生命的开始而扎下根,却由于后天承受的阳光、雨露或者雷暴、冰霜从而呈现出差异极大的生长景观,带来完全不同的生命意义和结果。
“认知发展”这株树长得好不好,要看最终这树的躯干和枝叶是不是自由地涌动着“创造力”独特的浆液;“情感发展”这株树长得好不好,要看最终这树的果实是不是个个坚实、成熟、饱满,经得起风、雪、雷、电的威胁甚至摧折。越来越多的统计数字表明:一个孩子未来的希望有多大取决于“认知”与“情感”这两株树共同生长的结果。换句话说,没有创造力的深度也就难以推开真正成功的大门。同时,如果没有情感的深度,即使侥幸获得了一时的成功也还是难以将成功进行到底,长久地拥有幸福、自在的人生。
与国外作父母的相比较,我们中国作父母的似乎太多地把物力、精力和梦想集中在了培养孩子“认知”之树的单一茁壮成长上,忽略甚至蔑视了孩子“情感”之树成长的正当渴望,似乎“奥数”、“过级”、“满分”等等也就构成了孩子生活世界的全部。
也许,做父母的可悲之处恰恰在于:我们同样经历过孩子心灵和肉体成长的的所有阶段,然而当我们终于“长大成人”,身为父母之后,却断然拒绝和我们的孩子共同完成再一次的成长。我们开始以爱的名义仰仗自己经验的权威,施展自己顽固不化的意志,面对着清新、蓬勃、有着无限种潜能的生命却强迫它束手无策地就范于我们已经停止生长了的观念、情感以及对周围世界不加选择的好奇。我们不知不觉中成了一厢情愿、喋喋不休、自私自利的“布道者”;而孩子则成了无所适从,充满着困惑、压抑和挫折感的孤独的“倾听者”。毫不夸张地说,孩子此后人生成功希望的破灭大致根源于此。
我想在这里对所有作父母的大声疾呼:培育孩子不同于培育任何其它的生命。孩子需要父母和他们一起成长。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奥秘其实就是对这一严酷事实进行毫不妥协的颠覆——互换角色,让孩子成为自己“认知”和“情感”发展历程的“布道者”,而作父母的要努力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每一阶段的“倾听者”,一个真正的、积极的、平等的,值得孩子信赖的“倾听者”。如果成功的父母无一例外首先必须是成功的“倾听者”,那么我们怎样倾听?倾听些什么?
从孩子出生到跚跚学步(infants, toddlers, 0岁—3岁):在这一阶段,孩子的“自我”开始奠定基础,孩子的“情感”开始初步整合。这时的倾听意谓着:同尚不能用语言清晰表达自己内在要求的孩子建立基本的信任,也就是,努力“正确”、“及时”地对孩子含糊表达出的“意义”做出积极的回应。容忍孩子模棱两可的行为特征。耐心而明确地帮助他们建立对自己行为后果的好与坏、肯定与否定等的初步意识。孩子情感的生长此时最需要的是足够的安全感和明确的鼓励。
学前期(preschoolers,3岁—5岁):进入这一阶段,孩子对于父母的期待和培养标准有了渐渐清晰的意识。孩子对父母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从行为到情感开始敏感,知道如何讨好或激怒他们的父母。孩子以性别区分的情感表达方式开始形成。这时的倾听意谓着:鼓励孩子学习用具体而准确的语汇表达他们的情感,尤其是帮助他们仔细分辨特殊的情感。例如,这一阶段的孩子很容易分辨“快乐”与“忧伤”,但面对“忧伤”和“愤怒”之间的区别却往往困惑不解。这一阶段的孩子开始对外部世界发生兴趣。想像和幻想成为他们同外部世界沟通的主要方式。他们常常会把故事的想像直接等同于现实。此时的倾听意谓着:借用优秀的故事作为有力的手段,让他们参与其中,引导他们主动讲述或复述,在一种完全不涉及敏感自我的放松心理状态下,间接表达出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观察、思考、挣扎和期望。
学龄期(school-age children,6岁—12岁):这一阶段伴随着孩子身体生长的需要以及不得不同外部世界沟通的需要。集体性的游戏以及运动等带有“竞争”意味的活动就变得十分重要。此时的倾听意谓着:尽量多地亲自参与这些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竞争”与“团队协作”的意识,帮助孩子的“自我”初步适应外在的社会环境。
青春期(adolescents,13岁—18岁):进入这一阶段,孩子一方面越来越强烈地体验到自身生理、心理的巨大变化,同时还强烈意识到社会地位的微妙变化。“叛逆”是这一时期的主要表征。夸张地表达自身的情感说明这一阶段的孩子对诸如“痛苦”之类的精神挫折感有了强烈的认知。追求行为上的独立,并且随着认知能力的进步开始习惯于摆脱具体的事件或情境而代之以初步的抽象思维。此时的倾听意谓着:鼓励孩子行为、情感方面的独立意识,关注他们生理健康的细枝末节,平等地以自己成人的经验帮助他们养成对事物的判断力,帮助他们缓解来自同辈人各式各样的压力。要理性地面对孩子青春期对成人的挑战、对成人观点的争论,引导他们从以前“自由地”(不考虑他人的感受)表达内心的情感过渡到“艺术地”(考虑到他人的感受)表达内心的情感,令他们领悟到要想让人尊重自己先要学会尊重他人。进入青春期,孩子的情感成长不再仅仅与“当前”事件或情境有关,而是开始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以及信仰的体系。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这个世界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就像这个世界不存在一模一样的两片树叶。然而,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道路中最重要的一条却是作父母的要用真心的倾听与有效的沟通和孩子再一次经历共同的成长。也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把孩子引向未来真正的幸福。所谓真正的幸福只可能来自孩子自身健康的情感能力和创造性的认知能力的共同创造,而不是来自我们自以为慷慨的给予。如果说世界上一切都可能被以某种方式给予的话,只有属于自己的幸福是注定要靠自己才能获得的。
我不由地想起一则意大利的童话故事“幸福者的衬衫”(The Happy Man‟s Shirt)。从前,有一个王子总是很不开心,任何物质的享乐也无法让他露出一丝笑容。他整天坐在窗户边,呆呆地盯着外面的世界,沉默得一言不发。眼看着心爱的儿子愁眉不展,国王四处求救,召见有学问的医生、学者和哲人,希望得到他们的指点。“我该怎样帮帮我的孩子呢?”国王逢人便问。博学之士们占星问卜,有一天终于带来了答案:“陛下,只有一件事可做。找到一个真正幸福、快乐的人,然后让您的孩子和他交换身上的衬衫。”国王像捞到了救命稻草,广而告之,普天之下寻找一个真正幸福、快乐的人。第一个来到王宫的人是位神父。“你幸福、快乐吗?”国王问。“当然,陛下。”“那你想做我的主教吗?”“如果能做,那当然好啦。”“给我滚开。”国王怒吼道。“我要找的是一个为自己拥有的一切而感到真正幸福、快乐的人,而不是什么“„如果……就……‟的人”。没多久,国王听说一个他国的统治者十分幸福、快乐。他的国家国富民安,妻子美貌倾城,五个孩子漂亮可爱。国王立即派人去想同他交换身上的衬衫。可信使到了他国,却见这位国王整天哀声叹气,寝食难安。“我拥有了一切。可迟早有一天我会死去,而这一切却带也带不走。” 信使断定这个国王根本不幸福、快乐,于是决定不要他的衬衫,宁可空手而归。
一天天过去。国王开始痛苦地放弃治愈孩子心病的希望。为了缓解忧郁,他出外狩猎散心。有一天,正当他在开阔草野中追逐野兔的时候,忽然听到有人引吭高歌。“能这样唱歌的人一定幸福、快乐。”国王心想。他循着歌声来到一个果园。果园里一个小伙子一边从树上采摘果子一边自得其乐地放声歌唱。“早安,陛下。”年青人吃惊地对面前树下的国王说。“早安,年青人。你愿不愿意到我的宫廷来住,和我作朋友?”“多谢,陛下。可我喜欢的就是眼前这个地方。”“呵,总算找到了!一个真正幸福、快乐的人!我孩子得救了!”国王一把抱住刚刚跳下来的年青人:“我会给你想要的一切,只要你给我……”国王边说边急不可耐地去脱年青人身上的外套。“这是干什么,陛下?”年青人大惑不解,以为国王发疯了。“只有你能救我的孩子。只要……” 国王突然停下了手,惊呆在那儿。原来,这个真正幸福、快乐的人外套里面根本没穿什么衬衫
第二篇:倾听孩子的心声和孩子共同成长
倾听孩子的心声和孩子共同成长
我曾经和很多家长一样,认为孩子和我们最亲,我们所做的都是为了他好,为什么还要去聆听他的心声呢?现在感觉当时这个想法太肤浅了。
儿子读早教时,我因有事无法参加园里组织的第一次开放活动日,直到下午三时,看到多个老师的未接电话,我才赶紧给老师回个电话,老师说:“今天是第一次半日开放日,震宇不相信我有通知你,所以一直让我打电话,要你来”,当时的我好后悔,怎么会把那么重要的日子忘记了呢?于是,我马上请假往家里赶,进家门时,他并没有像平常跑来抱我。我理解儿子心里委屈,蹲下抱住并亲了他一下后,他马上大哭起来说:“小朋友的妈妈都来了,妈妈为什么没有来,只有小林老师带着我画画,好可怜”。我对委屈的儿子说:“宝贝对不起。”
那天,他对我讲了他在幼儿园所交的朋友,所遇的趣事以及他的表现。后来他睡着了,还把紧紧地抓着我。我在失眠中检讨自己,我真是位不称职的妈妈。
第二天,在送他上学路上,我说:“今天你是想和晓琪坐在一起吗?还是睡觉时候想和曲震一起呢?放学你可以把你的好朋友介绍给我认识吗?”葛宝很惊喜地问我:“妈妈你又没读幼儿园,怎么认识我们班小朋友。”我笑笑告诉 他:“妈妈爱你,妈妈很喜欢听幼儿园里的事情,你说的妈妈都能记下来。”葛宝感觉到我对他的肯定后说:“以后我每天都给你说好吗?”我说:“好啊!我很想听,而且以后妈妈一定参加你幼儿园的活动。”葛宝听了好高兴哦!
下午接他时候,他说他今天心情特别好。也许那次真的给儿子造成心理影响吧!每次园里活动他一直嘱咐我要去,这四年里他幼儿园的活动我们再也没有缺席过。
中班时的一天,我去接他,小朋友就向我告状说:“震宇,打了小班的一个男生。”当向老师证实这情况后,儿子看着我,不说话也不认错,我非常生气,向老师说:“我回家问问什么情况,明天带他向弟弟道歉。”
回家的路上,我一直深呼吸,照样像平常一样拿水和小点心给他吃,因我知道,孩子做错事后,仍要控制情绪,冷静处理。此时,如果我的情绪失控就意味着谈话的失败,他不喜欢让我失望,如果我过分地表现出对他的失望和担忧,反而会造成以后他只报喜不报忧并且说谎话的严重后果。
回家后,他倒先小声地问我:“老妈你怎么没有打我或者骂我呢?”我调整一下自己的表情问:“你感觉我今天应该怎么做呢?”葛宝说:“我今天打了小班的弟弟。”我说:“哦,然后呢?”葛宝就特义气的说:“因为我看着他一直打我的可欣妹妹,我怕可欣妹妹吃亏,就给他点教训,看他以后还敢欺负可欣妹妹。”看着他那神气的表情我又好气又 好笑,最后给他讲打人是不能解决问题等道理。终于,他自己感觉到打人的错误了,主动说明天会跟弟弟道歉。那一刹那,我好庆幸,如果自己不问青红皂白将葛宝批评一番,那自己在他的心目中将会留下什么印象,自己也难以走进葛宝内心世界。第二天放学我特意带他,向那个弟弟道歉,并把他心爱的玩具送给小弟弟。后来啊,他们还成好朋友。
大班了,每天放学后,他不是去小区读书馆看是否有新书,就是我陪着去活动室运动。虽然,打羽毛球和乒乓球时,大多都是在捡球,但我们都很开心,他还会陪我练瑜伽呢。
看着葛宝逐渐成长和进步,作为他的第一位老师和家长,我只有不断充实自身的教育理念,才能跟得上学校和社会的步伐,才能呵护成长。
第三篇:和孩子一起成长
和孩子一起成长
作为教师,每每和家长沟通孩子学习的时候,很多家长总以“我不识字,教不了孩子”来推脱孩子教育的责任。确实,在农村,家长不识字,文化水平低的并不少见,但这并不应该成为家长推卸教育孩子责任的理由。现实生活中,有文化的家长依然“培养”出罪人,而农村里目不识丁的家长却培养出有出息的孩子。其教育水平和所谓的文化水平与孩子的教育不一定有直接的联系。其实,和孩子一起成长,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和孩子一起成长,我们可以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记得一次家长会上,一个三年级的学生代表发言,话虽不多,但孩子是哭着说完的。她说:“我的妈妈很爱我,她虽然不认识字,但非常关心我的学习。每当我做作业的时候,妈妈从不看电视,他总是静静地坐在旁边守着我。我很感激我的妈妈,妈妈,谢谢你!妈妈,我爱你!”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环境造就人,也改变人,作为父母,其一言一行都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试想,一个家庭中,父母在一旁吃喝玩乐,看电视,打麻将,孩子如何能安心学习?作为家长又凭什么义正言辞的去约束孩子、管教孩子。你家长乐此不疲的事,你有什么正当的理由要求孩子。五彩纷呈的电视节目比作业可诱人多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孩子小的时候。
和孩子一起成长,我们可以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读书习惯。多读书,多读好书,不仅能帮助孩子识字,而且能使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形成良好品行,书读得多了,视野开阔了,也就聪明起来了。我们农村孩子,缺乏良好的读书习惯,做父母的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与家长沟通时,有的家长抱怨说:“家里买的什么书都有,可就是不看”兴趣不是天生就有的,是需要培养的。我的孩子小时候也不喜欢读书,相比小伙伴间的游戏,精彩的动画,读书也太枯燥无味了。为了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每天下班后,不管多苦、多累,我都要和孩子一起看书讲故事。开始,是我给她讲,后来让她给我讲,慢慢地她讲的越来越多,我成了她的忠实听众,在巨大的“自我表现”诱惑下,读书也就成了孩子的生活必需。
作为家长,已经吃了不识字的亏,我们不能再让我们的孩子走我们的路。我们不识字,可以让孩子教。试想,一位勤奋好学、不耻下问的妈妈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怎样的烙印呢?不仅如此,为了胜任小老师的角色,孩子上课就会很认真的听讲、学习。这样,既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其自信心,从而帮助孩子成长、进步。
总之,作为家长,任何理由都是借口,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了孩子的将来,让我们负起责任,和孩子共同成长。
第四篇:和孩子一起成长!
和孩子一起成长!人非生而知之,做什么事情都一样,做父母也应该学着去做。
但凡孩子出了问题,先往自身找找原因,看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方法出了问题。
和子女一起成长,一方面可以了解子女,一方面也可以自我学习。因为子女不断成长,同时内外环境也在持续变化,所以,父母不能以固定不变的观点来观察子女和了解状况,必须一方面教导子女,一方面也从子女的实际反应学习到一些新东西。
“借由父母自己的调适,来改变子女的习惯”,更容易促成亲子和谐,使子女变得更乐于接受父母的教养。
因为“要改变别人,只有先改变自己,才是最有效的方式。”父母从子女身上发现自己应该改变的地方,就是自我成长的过程。
如果发现子女的身心发展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父母最好私底下记住要点,千万不要惊惶失措或者张扬出来,以免影响子女的心理。
例如父母第一次听到孩子说出“我讨厌妈妈”这句话的时候,多半十分吃惊,甚至愤怒。有些父亲还趁机指责母亲管教不当,双方大吵一通。
有时就算父母十分理性,态度缓和,好好和孩子沟通、讲道理也没有用。其实,这时候不要马上有反应,应该暗中把女儿的话记下来,然后先回想一下,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是不是也有过类似经历?子女反抗父母或者讨厌父母,一定有原因,只是说不出来而已。
如果父母没有办法了解,不妨向自己信得过的长者请教,交换意见,获得有效的方法,回头再做打算。
父母暂时搁置下来,等待大家情绪比较稳定的时候,让孩子有发表自己感受的机会,说出为什么讨厌妈妈。然后告诉孩子,自己当年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和孩子心平气和地交流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五篇:懂得和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
懂得和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
“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胜过十张能说会道的嘴巴。”善于倾听也是最重要的最有效的沟通方式。从沟通的角度而言,倾听是沟通的前提。学会倾听,是沟通的第一步。在亲子教育的过程中也是如此,父母只有善于倾听孩子的心里话,知道孩子想什么、关注什么和需要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孩子关心和帮助,也才会使以后的沟通变得更加容易。
从孩子的角度来讲,孩子倾诉的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由环境和气氛来培养。当父母能以平等的心态倾听孩子诉说的时候,那么,孩子就会从父母这里得到安全感和信任感。从而,沟通就会变得顺畅。然而在现实社会中,许多父母在生活上对孩子十分关爱,说得上是“衔在嘴里怕烫着,吐出来怕冻着”。可真正将孩子作为有人格尊严的人看待的父母却并不多。例如,孩子学习和生活上遇到什么问题或者疑惑,在向父母诉说时,很多家长稍不如意,就会打断孩子的话,不让孩子把话说完,轻则斥责,重则打骂。对此,孩子只能将话咽回去,这肯定不是家长们所希望的结果。为什么父母不能静下心来倾听一下孩子的声音呢?
事实证明,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如果父母能多扮演一下倾听者的角色,孩子一定会对父母说出他埋藏在心底深处的话,雯雯今年上六年级。最近,雯雯妈妈发现女儿和平时很不一样,经常一个人闷闷不乐,也不像往常一样爱说爱笑了。雯雯妈妈想,女儿有心事了,便决定找女儿谈一谈。
这天,吃过晚饭,雯雯妈妈拉着雯雯的手,说: “我女儿这几天好像很不高兴。走!妈妈带你去公园散散步。”
雯雯一路上都没说话。一直走到了一张长椅前,雯雯拉着妈妈坐了下来。看着女儿欲言又止的样子,雯雯妈妈说: “雯雯,你长大了,人长大了都会有心事。我不是说过吗?我虽然是你的妈妈,但也是你最好的‘朋友。你有什么心事、什么困难都可以和妈妈诉说,妈妈即使帮不了你,也可以为你分担一点啊,对不对?还有人比妈妈更值得你信任吗?”
这时,雯雯好像才没有了顾忌,靠着妈妈的肩膀,小声地说: “妈妈,我总觉得这件事不太好说。怕您不理解,怕您生气。
雯雯妈妈笑了,说: “傻孩子,妈妈也是从你这么大长过来的,有什么不理解的?说说看?”
雯雯想了一会儿,说: “妈妈,您知道我的同桌杨刚吧?”
“哦,那个男孩子成绩也很棒,我知道。”妈妈回答。
雯雯接着说: “我们关系不错,平时考试不是我第一,就是他第一。不同的是我数学比较好,而他的数学成绩很一般,所以平时放学以后我经常留在班级帮他补习数学。可上周……妈妈,他说他……喜欢我。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
雯雯妈妈这时才明白了女儿这些天来情绪不好的原因。但是雯雯妈妈想,这事挺棘手的,一定要处理好。想到这里,雯雯妈妈拍了拍女儿的后背说: “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这说明你长大了。你能和妈妈说这件事,妈妈很高兴。再说了,有人喜欢你,说明我女儿好呗。妈妈高兴!其实,妈妈小时候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是吗?”雯雯瞪大了眼睛,看着妈妈。
“妈妈那个时候比你大一点,十四五岁的样子。住我家邻居的一个男孩经常骑自行车去学校接我放学。开始的时候我以为他就是看在邻居和朋友的面子上来接我的呢,直到有一天他给我写了一封信……后来我给他回信了,告诉他我想要一个他这样的哥哥。再后来他就真成了我哥哥,我们一直都是比较好的朋友。直到后来搬家了才失去联系的。雯雯,你现在也长大了,你也应该知道怎么处理这样的事情,对吧?妈妈建议你和杨刚说清楚,做朋友挺好的,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但不能有其他的想法,因为你们还没有真正长大。妈妈相信杨刚能想通的。如果有什么麻烦你可以随时和妈妈沟通,好吗?别难过了。”
“妈妈,您真好。我开始都不敢和您说呢。”雯雯笑得很释然。
这就是沟通的妙处,这就是倾听的神奇!我们都应该向这位母亲学习一下,她很轻松地就把孩子的一个“小危机”解决了。事实就是这样,作为父母,我们不管做什么,肯定都是为了孩子好。但是,既然是为了孩子好,既然爱孩子,就不要有粗暴的责问、无情的惩罚,丽是要选择倾听。在倾听之中,融入对孩子的爱、宽容、耐心和激励,从而给孩子创设一个幸福、温暖的成长环境,从而在自己与孩子之间建立起最亲密的亲子关系。候没有一种“倾听意识”,如果父母没有耐心听孩子把要说的话说完,而是一味地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强加给孩子,其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孩子说话得不到父母的重视,他们只能把自己的秘密埋藏在心里,做父母的就很难知道孩子的所思所想,这样对孩子的教育就会无的放矢,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孩子的说话权得不到父母的尊重,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与父母产生对抗情绪,以至双方相互不信任,沟通困难,这都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和谐发展。
所以,要想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要想让孩子对你言听计从,要想让孩子对你无所不谈,家长就必须先有一种倾听的意识,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