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普通高中校本教研的方案与实施
获嘉三中校本教研的方案与实施
普通高中学校与重点高中学校在开展教研活动中有很大的区别,师资水平、生源素质、硬件设施等都比较悬殊,所以校本教研在普通高中学校的教研活动中显得十分重要。校本教研强调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是以校为本,强调围绕学校自身遇到的问题开展研究,以教师作为研究的主体,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
我校是一所普通高中,学校师资较薄弱,生源素质较差。为此,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开展校本教研,是快速提高我校教学质量的途径之一。
一、指导思想 :
立足“校本”,搭建平台,兴师兴教,铸造品牌。
树立校本意识,改进教学实践,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校实际,挖掘学校所存在的种种潜力,让学校资源更充分地利用利来,让学校的生命活力释放得更彻底。”找准我们的优势、劣势,不沿袭、不照搬,每所学校有许多不同于其他学校的东西,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源,更提供了独特的研究视角。“校本”就是一种立场,一种视野,一种方法;而校本教研就是一种学校教师的团队建设。
二、工作目标:
1、大力加强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的校本教研理论水平,着力打造一
支校本教研理论水平过硬的教师队伍。加强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深刻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髓,准确把握课程改革方向。
2、以课题研究为依托,以优质课、新课程展示课、公开课为载体,大力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案例研究,努力形成具有实践意义的研究成果。继续加强校本教研组织建设,强化以备课为基本单位的校本教研组织体系,健全备课的校本教研功能。
(1)注重对跨学科、跨年级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帮助,使其真正发挥学科综合的校本教研作用。
(2)重视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资料的整理和保存,力争使我们的校本研训发挥长效作用。
三、校本教研的实施
1、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在我校的教研活动中,有制度,但制度仍需要深化,将校本教研向各个教师的各个层面铺开,从教师的“人格魅力”到“合作创新”再到“专业智慧”,全面发展。
(1)校长、教研室校本教研工作制度:全面制定学校校本教研制度与计划,发动全体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督促和评价校本教研。
(2)教研组校本教研工作制度 :教研组是学校落实教学工作,开展教学研究和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组织之一。教研组长应在校长、教务处领导下负责组织领导本学科有关教学研究的全部工作。
(3)备课组校本教研工作制度:备课组长在教研组长领导下,负责年级备课和教学研究工作 , 努力提高本年级学科的教学质量。
(4)教师校本教研工作制度: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
教师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手段。教师是开展校本教研工作的承受者和受益者,是开展教研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质量影响到全校教研活动的质量和教学工作的质量,教师必须主动、认真地进行教研活动,在活动中不断成长,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能力。
2、对教师的要求:
(1)认真参加学校各级教研组织组织的各项教研活动,态度端正。认真完成学校、教研组、备课组交给自己的任务。
(2)以同伴互助为载体,提高教师的校本教研实践能力。
通过集体备课、听课、评课、议课等活动,使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形成相互交流经验、相互切磋心得的研究团队。在同伴的互动中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从而达到提高教师的校本教研实践能力的目的。每个教师每学期上一节校级以上研讨课。每月至少听5节课,做好材料积累。
(3)在教学实践的同时,要坚持做到:“五个一”每年读一本教育教学理论著作,确定一个教学研究课题,上好一堂教学公开课,写一篇课堂教学叙事案例,撰写一篇以上教研论文。
(4)要熟悉课程标准、教科书及必要的教参资料,认真制定好一学期的授课计划,每学期开学,要对本学期的教学实施方案写在教案本的首页备查备用,经审核,遵照执行。
(5)大力推荐富有特色的新课程教学课和优秀远程教育资源课程,参与学校的新课程展示。形成展示课设计、案例、反思等多样形式的
呈现。
(6)以示范公开课为载体,大力推进教学案例分析研究,教学反思撰写,教育叙事研究以及富有教师个人特色的教学设计的撰写,同时注意保存研究资料,及时上交教导处,真正使我们的研究成果能发挥长效作用。
(7)增强集体备课的实效,真正发挥集体备课的同伴互助效能。每次重大的校本教学活动(如优质课、新课程展示课、教学论文等)都应该以备课组为组织单位进行集体备课,至少本备课组的成员都应该参加,必要时可以教研组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务必使每次集体备课都能发挥集体的智慧,集体成员之间的思想相互交流,互相碰撞,产生集体智慧的火花,从而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真正提高校本教研能力的效果。
(8)重视听课调研,进行阶段小结与反馈,促进校本教学实践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听课调研的目的就是要了解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校本教学过程中,对校本教学理念的领会贯彻情况,教学行为的转变情况以及师生角色的定位等情况。对好的、富有特色的课堂及时总结推广,对存在问题的课堂及时指出,及时改进。
3、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要以新课程为导向,以促进每个学生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要注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又要注重理论的概括、提升、总结
经验、探索规律。教师从教科书中走出来,驾驭好课标的深度,人人都做研究,增强各备课组的力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4、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要充分发挥教师个人、集体和教学专业人员等各方面作用。教师要形成读书、学习和反思的习惯,增强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克服被动性和盲目性,把日常教学工作和教研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新的教师职业生活方式和新学校文化。
加强同伴互助。教师的素质是由多方面构成的,有知识结构、教育理论素养等,我校每学年都让有经验的教师来培养年轻教师,充分发挥导师的传、帮、带作用,通过同伴互助,使教师得以成长,壮大骨干教师群体,使之成为我校校本教研活动中的中坚力量。
我校每学年都举行优质课评比活动,推动全体教师业务水平不断提高,深入研究课堂教学。提倡各任课老师及学校领导随机到各个课堂听课,研究常规课堂教学存在的各种问题,让教研落实到实处。同时,让教师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来研究教学案例,上好每一堂课,共同研究分析课堂教学的成功得失,探索符合我校校情的课堂教学模式。
5、自我反思。教师的自我对话,对自己行为进行思考、审视、分析。结合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自定专业提高学习、个人教研学习计划,并根据学校校本培训计划内容,自行学习和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制定对策。在这一项工作中,我校还是没有落到实
处,只要原因是在管理上没有到位,还没有认识到这是一个长远目标,是教师成长的一个重要环节。
四、校本教研培训内容
课堂教学能力的培训 :按照教师职业基本功和专业基本功的要求,开展教学实践和技能培训,尤其是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帮助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技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同时,注意引导教师对教育教学问题进行分析、反思、实践、总结,对教育教学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共享,促使教师的教育行为具有明确性、示范性、参与性和效能性的特点。
1、加强集体备课制度。备课组长要认真研究制定集体备课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执行,在集体备课时先由本组的教师写预案,同组积极教师参与研讨,最后达成共识,最终形成教案。
2、落实主题研讨活动,每双周二下午第三节进行。教研组长结合本组的集体备课情况、课题研究内容,组织本组教师进行主题研讨。主题研讨采用先进行集体备课、学科带头教师讲课、讲课教师说课、本组教师进行主题研讨、课例研讨的形式进行,把主题研讨落到实处。
3、完善小课题研究。小课题研究本着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原则,确立的课题必须源于教学实践出现的问题,问题即课题,注重小课题研究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同时课题要具有周期短、见效快的特点。通过课题的立项、研究,最终要形成科研成果。
第二篇: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xx高中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开发校本课程既是时代的需要,又是弘扬办学特色、发展学生个性的需要,也是实施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保证我校新课程方案的实施,依据省教育厅、市教育局的相关文件精神,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校内现有课程资源,通过自主开发、联合开发等形式建立广泛而有效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实际,制定我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优化课程结构,逐步形成适应地方、学校和学生特殊需要的,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结合我校实际,构建符合我校校情的系列校本课程,最后确定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个性,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从而弥补原有课程本身的不足,以满足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校本课程管理的目标和原则
(一)目标
确保执行国家课程,在维护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严肃性的前提下,通过独立地或合作开发校本课程,体现办学特色;根据我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资源状况,了解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灵活安排的课程;从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出发,协调学校各类课程的关系,优化学校课程的结构,提高学校课程的适应性;把建设人民群众满意的优质高中作为校本课程开发切入点,以校本课程的实施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丰富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以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升和发展教师的特长,从而实现我校“人人得到最优的发展”的办学理念。作为校 本课程开发的重点,把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有益的补充,逐年推进校本课程开发,在3—5年内构建学校创新型、开放性、个性化的校本课程体系,使学生在掌握国家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校本课程中得到特长发展与个性形成的及时补偿,成长为人格健全,能力见长、身体健康、学识渊博,具有合作精神和负责态度的创新型人才。
学生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能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并初步掌握科学的方法和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二)原则: 1.以生为本原则
学校课程的研究与开发活动必须认真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与经验,一切从他们的健康发展和全面发展出发。校本课程的教学要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尽可能地采用合作、参与、探究和体验等有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2.课程全面发展原则
保证学校各类课程的比例均衡,充分发挥它们对学生发展的不同价值作用;在鼓励教师及有关人员创造性地开发课程的同时,加强教学和教材的规范管理;学校及相关人员要形成课程权力分享、责任分担的观念,明确各自的角色地位和相应职责。3.学校活动课程化原则
牢牢树立课程意识,学校及各功能处室和教学部组织的各种活动都可以作为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如军训、国旗下的讲话、学习方法知识讲座、感动时刻演讲、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励志教育、理想教育、各种兴趣小组活动(如剪纸、书法、绘画、葫芦丝吹奏、各种球类活动、健美运动、文学沙龙、文学社活动、各学科兴趣小组)、社团活动等。4.隐性课程显性化原则
显性课程是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程,隐性课程则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的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等,是一种隐性的、无意的、隐喻的或者是还未得到认可的经验,但都能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影响。提倡隐性课程教育,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受到显性课程教育以外的教育和影响,如班风学风建设、学习习惯养成、吃苦精神锻炼等对陶冶人性、塑造人格意义深远。许多课程不是能编成书讲授的,而是通过开展一些活动完成。隐性课程的显性化是指通过对隐性课程进行有目的预设和系统性规划,使之以直观可见的方式表现出来,并实施有效的组织管理、过程控制、考核评价,强化其正面性效能,从而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三、校本课程的实施与管理(一)校本课程的实施
1.成立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组织领导机构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领导小组,对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管理工作进行整体规划和指导,并在全校教师中公开竞聘校本课程负责人,由负责人牵头制订、编制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计划与开发纲要,全面整合校内、社区的教学资源,调动各学科教研组、各科室的科研力量,选拔优秀的、具有良好专业素质和业余特长的教师群体组成校本课程开发小组,负责校本课程的具体课程纲要的撰写与校本教材编定、课程实施与评价,制定我校校本课程实施细则与管理措施,对校本课程的实施进行有效的监控和开发成果进行最终的审定。领导小组组长: 领导小组副组长: 领导小组成员: 校本课程开发小组成员: 2.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切实把握好三条途径。
第一条途径是巩固和强化现有的课程,通过将学校已开展的活动课与选修课、课题研究项目、举行的各种教育活动、课堂教学改革尝试以及开发的特色项目等内容规范化、系列化、目标化,随之开发出校本课程。
第二条途径是教师从丰富的课程资源中选用比较适合的课程,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发新课程。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或自身的现实条件,对已有课程进行局部的内容修改或结构调整,以适应教师具体的课堂情境,形成适合本校学生需求的校本课程。
第三条途径是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使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促进校本课程的多样化和乡土化。如:(1)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利用烈士墓、纪念馆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2)利用社区人才资源:主动赢得社区的支持,组建学校艺术教育、科技教育的相关兴趣小组,提高辅导质量,使学生的兴趣和个性特长得到彰显;(3)利用实践活动基地:利用当地的工厂、企业等特色资源,建立学生实践活动基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一定要写成一本书,但必须要有一个开发方案,围绕该方案进行。
要树立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树立“活动即课程,处处皆课程”的新课程理念。注重推陈出新,借鉴出新,改造出新,发展出新,努力推进学校活动课程化,校本课程班级化,隐性课程显性化。(二)校本课程的管理
1.建立良好的课程研究组织机构。根据确定的课题,由同学科或不同学科教师组成课程研究小组,其职责是制订方案、明确分工、相互研讨、合作教学、编写教材、评估学生等。2.规范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校本课程的开发由教科处组织,各学科、各职能处室根据学科特点制订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上交教科处。教科处报请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审核批准后,指导各学科、各职能处室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修订,进行课程编制与实施。需要校本教材的指导其进行编写,然后印刷。
3.加强教师的培训。采取有力措施,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培训,增强全校教师开设校本课程的意识和能力,养成行动研究的习惯,树立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
4.教学部认真组织实施。学校根据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确定三个年级进行校本课程教学的班级、内容、授课教师、学生人数、上课地点、上课时间。各教学部按照要求认真组织实施。
四、校本课程的评价
对校本课程的有效性评价,应以学校课程资源为基点,以开发与实施过程为主线,以学生发展为目的,既要评价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和内容,又要评价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行为和体验,还要评价校本课程作为教育信息载体在学校所起的作用。这就要求学校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具体可表现为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教学和学生素质发展三个方面: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
校本课程开发不是非得让教师编教材,而是基于一定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让教师进行课程编制与实施的过程。这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所需要而且可以得到的条件所进行的评价,是对课程方案实施可行性的评价。因此,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是教师编写课程的一个蓝图,它主要包括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预期的课程实施方略、课程资源的安排、本课程的优势与不足的分析。具体形式有:校本课程纲要、教学计划、教材、学案等。
对校本课程方案的评价主要目的是诊断方案是否成熟可行,从而对校本课程作出鉴别与选择,为进一步的课程修正提供信息,为学生进行课程的选择作出前期的质量监督。
(二)校本课程教学的评价
这一阶段的评价,主要是描述课程实施过程,从而确定或者预测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比如:有关活动是否按预定计划得到实施;是否以有效的方式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等,从而为课程开发者提供修正课程的有效信息。对校本课程教学的评价主要是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态度、学生的学业进程、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等方面进行的评价,它也应该是形成性的评价,以利于对校本课程的方案进行不断改进、完善,促进教师教学不断改进,保证校本课程的质量。
在校本课程教学结束后,学校组织教师进行反思性的评价。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有勇气客观地正视自己已做的课程事务,敢于否定自己的不当之处,并积极寻求补救的措施;要从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对自己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等内容进行反思,并在反思后不断地对课程进行重构与改进,使教师实施校本课程的能力日趋提高。
(三)对学生素质发展的评价
评价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尊重和体现学生个性发展,以促进实现其自身价值。注重“三维”目标评价和形成性、发展性评价。除关注成果外,更要重视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关注学生面对挫折和与人交往方面的表现以及习惯养成等。
校本课程的评价手段灵活多样,要对评价方法进行有益尝试,但应立足学生参与。评价采用等第制或学分制,实行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 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成果评价相结合。评价方式有汇报、成果或作品展示、研究报告、答辩、演示、表演、竞赛、评比等等,在实践中要及时总结这方面做法和经验。
五、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
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应充分体现校本课程的特征和校本课程的目标,为实现校本课程目标提供基本教学材料。
1.校本课程教材最好与各学科知识点相结合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在实践中可以从三方面入手:各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校本课程教材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在各学科教学中拓展和加深;在可能的情况下,校本课程教材和某些学科教材综合使用。
2.注意联系实际的问题。校本课程的教材内容应大多是适合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某个问题或小专题,这些小问题或小专题可以是人文类的,也可以是科技类的,既可源自社会领域,也可源自自然领域和人类自身领域,既可以是单科性的,也可以是跨学科式的,既可偏重于学术性、理解性、思辩性,也可以偏重社会性、生活性、实践性。但这一切问题不同于学科教学中的学业问题。
3.校本课程的教材内容并不是预先规定好的,标准统一的东西,而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考虑已有资源、条件而确定的,同时校本课程教材的问题大多是开放性的,这些问题或多或少都带有不确定性,探索性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往往是多元的,有的甚至是不可预见或模糊不清的。有些活动课程可以不使用教材,但必须按计划有序开展活动。某些校本课程是隐性的,甚至是无法正确表达的。因此应结合实际开发教材,尽可能开发出特色,并根据实践过程进行必要的修正和完善。
六、奖励办法 1.每一学科、各职能处室必须开发一本以上的校本课程,同时编写相应的校本课程教材。
2.对质量较高需编辑成册出书的,学校提供资金支持。对师生反映良好的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者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颁发证书,并在职称评聘中按照评定等级给予加分奖励:一等奖主编加1分,副主编加0.5分,编委成员加0.3分;二等奖主编加0.8分,副主编加0.4分,编委成员加0.25分;三等奖主编加0.6分,副主编加0.3分,编委成员加0.2分。
3.对质量高的校本课程优先推荐参加上级有关部门举行的优秀校本课程评选,获得省市县级奖励的,作为教育教学特别贡献奖给予现金奖励和职称评聘加分奖励,具体内容是:省级一等奖1000元,加3分,二等奖800元,加2分,三等奖600元,加1.5分;市级一等奖700元,加2分,二等奖600元,加1.5分,三等奖500元,加1分;县级一等奖500元,加1.5分,二等奖400元,加1分,三等奖300元,加0.5分。4.学校给予校本课程编写者一定的编写费。本方案自公布之日起执行,解释权在校务委员会。
第三篇:校本教研方案
驻马店市第十中学2011学
校 本 教 研 计 划
驻 马 店 市 第 十 中 学
2011 年 9 月
驻马店市第十中学2011学校本教研计划
校本教研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研制度的一大创新,是国家推进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一项重要策略,为确保“校本教研”的顺利开展与深入实施,我们把校本教研工作确立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成立了校本教研工作领导小组,校长成为建立以校为本教研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教导主任、各教研组长具体负责开展各种活动。同时制定各种制度与职责,各成员分工明确,职责分明,协调工作,使校本教研工作有章可循,有序进行。
一、校本教研的意义
在教体局的领导、教研室的组织指导下,我们要立足于本校实际,充分利用学校有限的资源,发挥学校在校本教研中的作用。根据学校的发展需要与教师的成长需求,在学校统一的校本教研计划安排下,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把校本教研随时随地渗透到自己真正的教学情境和过程中,突出学校在校本教研中的主体地位,最终解决我校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使校本教研活动促进我校教师的教学个性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二、校本教研的目标
通过校本教研,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有较大的提高:具备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树立教师专业化意识,专业发展取得新的进展;教师教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有明显提高,培养一定数量的省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建立并完善校本教研的制度体系,保证校本教研与管理规范运行。
三、校本教研的组织领导
组长:李贺美(校长)
领导小组成员:苗圃(副校长)、邱鸿鹏(教导处主任)、王利超(教导处副主任)、付志峰(教导处副主任)、霍晶晶(教导处副主任)、张东旭、夏洪钦、王凌、翟祎春、张莉、武美东 校本教研参加人员:第十中学全体教师。
四、校本教研的具体要求与安排
(一)具体要求 1.全员校本培训
目标:通过校本教研,提高全体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准,依法办学,依法治教,推出一批敬业爱生的师德标兵,杜绝违规的教育行为。促进全体教师教育理论、教育方法、教学手段的转变。内容:政治思想与师德教育,教育教学实践探索研究。
方式:讲座、研讨会、考察等,并与自学相结合,侧重于实践活动(力求结合学校实际,为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服务)。时间安排:每周一政治业务学习,不定期参加各级研讨会。职能部门:分管领导及各教研组。2.知识储备
目标:鼓励教师参加本专科学历的进修,继续提升知识层次;积极自主的学习相关及临近学科专业知识,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拓展自己施展专业技能的空间。
内容:各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管理学。方式:自我进修。3.青年教师岗位校本教研 对象:工作未满三年的新教师
目标:为使刚毕业到校的教师尽快适应我校教育教学实际,帮助青年教师尽快熟悉教育教学业务,胜任岗位工作,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内容及要求: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法规、教育常规、新课程理念等。在学校安排下,青年教师要拜骨干教师为师,认真向师傅请教,积极参加听评课和教学研讨活动。青年教师每学期听课节(次)数不少于20节。
活动形式:采取观摩、讨论以及师徒结对等相结合的形式。步骤及时间:上岗锻炼,全学年。4.新课程校本培训
目标:进一步领会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目标以及新课程标准所体现的理念,帮助教师了解各学科课程改革的突破点以及对教学的建议,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制定相应的教学及评价策略。内容:各学科新课程标准及新课程标准解读,市、县级新课程校本教研学习材料等。
活动形式:讲座、研讨观摩会等,以教研组、楼层办公室为单位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时间:每周各年级各学科集体备课时间。5.教研活动
目标:通过校本教研,提高全体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内容:
(1)每学期组织教师集体学习各科《课程标准》、《教学常规》及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文章等(不少于四次)。
(2)继续加强校内、外教研活动,做到教研活动有计划、有主题、有记录。
(3)组织春季、秋季优质课评选。(4)每学年进行优秀论文、经验总结评选。
(5)每学年请有关的专家、教研员等来校做专题讲座。
(6)每学期组织10次左右的全校性教学研讨活动。每次活动由各教研组集体备课,由主讲教师说课,各学科全体教师参与听课、评课,共同探讨教法与学法,不断丰富认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二)校本教研管理制度及任务
1、教师每学期校内互相听课达10节以上。
2、教师每周都要写好一篇教学后记。
3、教师每两个月向学校提供一个典型案例。
4、教师每学年上一节校级以上(包括校级)研讨课。
5、教师要建立所带班级学生成长的档案(对本教学班学生,通过本学科教学及教师本人的培养,取得的发展进行记录)。
6、教师每月向学校提供一个实践中遇到的值得探讨的问题。
7、每学期教师上交一份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心得体会。
五、校本教研的形式
自学反思、合作研讨、备课说课、行动研究、教学诊断、跟踪指导、教案评比等。以教师为单位,以活动为载体,以教研制度为依据,注重校本教研的自主性、实践性和实效性。学校确定专人作为联络员,定期请县教研室教研员到校指导校本教研工作。
(一)集中学习(每月一次集中学习时间,分学科进行)
学校集中教师学习,采取聘请专家讲座、观看课程改革音像资料、校长讲座等方式,教师做好笔记。这是指导教师行为方式的有效途径。
(二)自主研修反思(贯穿于教师的生活与教学实践中)
教师根据自己实际制定研修内容和目标计划,通过“自学教程——反思实践——撰写反思小结——接受评议”等环节开展学习。根据学习内容,结合实际案例,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并进行行动实践;交流、反思、实践来达到更新教育观念,提升专业化水平的目的,这是促进教师自主发挥和提高的主要方式。
(三)学术沙龙(每周举办一次沙龙研讨,分学科进行)
由学校或教研组确定主题,教师分头探索、实践、研究,然后集中讨论形成共识,写出纪录存档。这是校本教研教师创造精神,提高学术研究水平的有效方式。
(四)案例研究(每月举办一次案例、反思笔记评选,择优在交流会上互动交流)
分学科、分类别、分层次地制定有关教育教学案例研究、分析引导的校本教研方案,使教师针对案例进行学习、研讨、感悟、借鉴,让教师通过对案例的讨论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创新能力与学生共同发展、与新课程共同发展。
(五)随堂听课点拨(业务指导小组成员每周听课不少于两节)
主要方式是专家或业务指导小组成员经过听课、评课,个别交流和集中评议,使教师的个性得到持续发展。
(六)科研课题引导(每月举办一次校级研讨会,有时研讨会和讲座可同时进行)
争取省市级课题立项,以此为载体,通过每学期两次的课题研讨会、汇报会或课题实验交流会等,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七)、观摩学习(学校将多方筹措资金,有计划地派骨干教师到各地观摩考察)
观摩与考察对于扩大教师的视野、学习他人的优点以及在与外人的比较中发现自我不足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观摩学习作为校本教研的形式,关键的问题是要突出观摩学习的有准备性、有针对性和有后续性。
六、校本教研内容、考核要求与实施步骤
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围绕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业务素质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这一目标,把师德教育放在首位,提高教师教育创新能力,推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是本周期校本教研的重要内容。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第一阶段: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自我反思。
1、校本教研内容与要求:通过对教育教学理论,基础教育新课程理念和新教材的学习,使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扩充自己的知识视野,逐步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诊断与评价、研究与分析的自我反思,实现认识上的升华与飞跃,从而为开展教育实践创新奠定基础。
2、考核要求:学校将对参训教师进行考核,考核的具体内容包括精读学校推荐的教育理论图书、报刊,有读书笔记和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反思性教育教学论文或教学总结。
(二)第二阶段:开展教育创新实践,不断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校本教研内容与要求: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积极开展教育创新实践,促进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通过学习学科的新课改基本理论、基本要求,研究如何把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和创新课堂的基本要求转化为自己具体的教学行为,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并探索开展学科实践活动的有效途径和策略,进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
2、考核要求:对教师校本教研实践阶段的考核以学科教学总结和学科教学创新案例为基本内容(包括不少于两堂课的教案、说课、创新课堂实录和教后自评)。第三阶段:联系教育教学实际,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1、校本教研内容与要求:在学习、反思和实践创新的基础上,从本校教师队伍的实际出发,开展教育教学科研方法的校本教研,增强教师教育教学科研的意识,学习科研的基本方法。根据本校、教师本人实际,针对当前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特别是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确定研究课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逐步提高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考核要求:考核包括教育科研方法和基本知识理论的实践考核。实践考核要求教师结合自己研究的课题,提交的科研论文或研究成果,要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本人教育教学特色,字数一般不少于3000字。
(四)第四阶段:总结提高,检查验收。
组织广大教师对学习和反思、实践、科研三个阶段进一步查漏补缺,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高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更好地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通过开展各种评比、竞赛活动,对校本教研成果进一步综合运用,推动校本教研工作的深入开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七、校本教研的管理要求
1、每学期校本教研活动时间安排原则上不少于36课时,其中学校统一组织的校本教研活动不得少于18课时。高级教师除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校本教研活动外,要重视青年教师的指导,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
2、学校校本教研业务指导小组的成员要结合我校发展目标和教师需求实际,落实好校本教研计划,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
3、学校要建立学校校本教研档案,教师校本教研档案,认真记载和考核校本教研活动情况,教师完成规定的校本教研内容,要登记并记入校本教研档案。非集中校本教研,如教师发表教育教学论文、参加学术交流、讲(听)公开课、参加教学比赛、制作教学课件、参加教育科学研究活动等,可作为校本教研内容。
4、充分发挥教育教学工作实践在校本教研中的功能,将教师所从事的校本研究,校本教研与学校和教师的日常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寓校本教研于学校和教师的常规管理、教研活动、业务学习、教学观摩、工作总结等日常工作中,统筹安排,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领域都变为学用结合的校本教研场所。
5、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将校本教研与教师评优选先、职称晋级挂钩,调动教师内在的动力,对校本教研工作成绩显著的个人要予以表彰和奖励。
驻 马 店 市 第 十 中 学
2011 年 9 月
第四篇:校本教研计划、方案
前进小学小学数学教研组校本研修计划
2011年9月13日组长:顾坚 校本研修是提升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方式。本期我校数学教研组的活动,将在中心校的统一部署下,在学校领导的直接领导下进行,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强化落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让我校数学教师做一批“仰望星空”的人。具体活动要立足课堂教学,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着力于改变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大面积地提高教育质量。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我校校本研修计划。
一、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提高素质。
本学期将重点组织数学教师学习《小学数学教学价值观的重建》,结合本校课堂教学和教学观摩课录相,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求,指导教学实践。确保每次教研活动有成效,每次活动重点解决一个问题。
二、做好教育教学研修的常规工作。
扎实而有效地课堂教学,不仅为教师们才能的施展提供了一个自我挑战的舞台,更是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学习实践基地。本期要求市、区级骨干教师上好示范课,校级骨干教师上好优质课,其他教师上好合格课。每位教师要认真地备好、上好每一堂课。充分发挥小黑板和教师用书的作用,向40分钟要质量。使学生们能“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从而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要认真执行《贵州省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若干意见》,精心设计作业,开创作业特色,追求学生作业的规范整洁、科学实效。教师要及时地、认真地批改学生作业,监督学生及时地订正作业,对学困生、潜能生要及时地辅导,及时补缺补漏;作业及时评讲。评选优秀作业;合理地评价学习,做到培优辅困,使每个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注意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构建研修文化。
要求老师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教研活动以及本校教研组安排的公开课。积极推进年级集体备课,开创有情趣的课堂文化,丰富学生愉快的数学学习生活。
前进小学数学教研组2011校本研修实施方案
开展校本研修活动是全面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措施,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为进一步加强学校管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结合本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根本。本校本培训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坚持内涵发展,优化教师队伍,不断提高我校教师的整体水平为目标,遵循骨干教师成长的规律,采取全方位、多途径的培养措施,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新型骨干教师队伍,为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加强领导,健全制度。
1、校本研训领导小组
组长:马利平
副组长:顾坚
成员:徐卫来普兴虎杨寅泽袁梅潘虎王东梅蒋先红朱启洋吕友安
2、组员主要职责
日常工作由组长负责。落实工作安排、总结等工作,做好相关资料的汇总、整理、考勤、考核等工作;落实好教研、科研工作的相关工作。
三、研修目标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和自身素质;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以提高教师教学基本功为目的,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素养及教科研能力为核心,促进教师适应新形势、更新观念、勤于学习更新,善于思考创新,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脱颖而出。具体目标如下:
1、师德教育为首位。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政治思想素质,努力使全体教师热爱教育事业,以德育人,为人师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2、苦练教学基本功。学习学科文化知识,使每位教师都胜任教学工作,有较强的学科教学基本功,教育教学水平得到提升,使师生得到和谐发展。
3、加强教学理论学习。努力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强化课堂实践研究,不断优化教师教学行为,结合教师发展的需要,切实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提高研修的质量。
4、继续加强学校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进一步激活教师参与教研的主体意识,逐步建立一
种教育、教学、研究学习一体化的新型职业生活方式,使教师真正向实践——反思型转变。
5、完善校本研修制度,拓展研修途径,建立研修机制。让全体教师都成为研修主人,将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分别纳入考核,严格要求,坚持标准,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四、研修内容
㈠抓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大力加强师德建设。
1.加强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大力提高教职工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要根据教育局的统一要求,牢牢把握“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组织好党员,干部,全体教职员工学习实践活动,深入贯彻学习。在学校教导处的安排和指导下,分层次组织好学习教育活动,使活动落到实处。
2.以提高素质、改善结构为重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认真学习贯彻新颁发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大力加强师德教育,引导广大教职工自尊自励,努力成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以人民教师特有的人格、学识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学生及家长的尊重。加强组室建设,增强团队精神,大力弘扬正气,在学校形成发展光荣,争先创优光荣,干事创业光荣的浓厚氛围,共同创建和谐的校园。
㈡开展全员德育培训,逐步形成涵盖校内外的德育大网络,做到德育工作无盲点。
坚持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例会制度,定期研究、指导学校德育工作。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树立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思想,树立全员育人的思想。
在德育队伍培训中,重点突出对班主任的心理疏导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室。争取机会让更多的人员参加省级以上培训,定期举办班主任培训班,提高业务素质,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作用,在日常管理中吸收、借鉴心理手段,加强对学生的“倾听”,经常进行换位思考,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㈢教育理论。
1.学习现代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新情境的教学策略等教学理论。
2.把开展校本培训与教师读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1)广泛开展“诵读中华经典,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华夏文明”活动。通过此次活动,进一步推动教师普通话水平的提高。
2)开展“学《课标》、用《课标》校本培训活动,组织教师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撰写”学课标用课标“的体会和感悟,进一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3)举办“青年教师读书沙龙”,组织青年教师认真阅读每期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要
求做出详细的读书笔记、撰写学习体会。每月举行两次“青年教师读书沙龙”,以进一步强化校内研究、学习氛围,增强教师的自我提高、创新发展的意识。
㈣抓好骨干教师培训。
重视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加大管理的力度。深入持久地开展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的名师培养工程和青年教师培训的沃土工程,学校积极为全体教师创造条件,争当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教学能手、青年优秀专业人才,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建立培训提高、校外兼职、重点引进的用人机制,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继续加大教职工量化考核的力度继续修订考核办法和制度,引领教职工争先创优,优质优酬。㈤抓好新教师培训
切实抓好新教师岗前和在岗培训,以开展教学基本功培训为重点,组织好青年教师拜师活动,在新学初,由学校指定一名骨干教师为指导教师,与青年教师结成“一对一”师徒帮带关系,指导青年教师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理解熟悉课程标准、学科教学要求、教材;指导教学常规的各个环节。要求指导教师每周至少跟踪听课一节,做好说课评课等指导工作;新教师每周听师傅课不少于1节,在课后与指导教师讨论交流,做好记录。在校内广泛听课,特别是推荐教师课。每月累计听课不少于10节。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各类校本培训及其他培训。
五、培训形式:
1.指导提高式:邀请校内外专家和领导举行专题讲座或报告,推动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安排计算机专职教师对信息技术运用等进行指导。
2.集中研讨式。学校开展集中理论辅导,召开经验交流会,教学研讨会,进行学习和研究,各教研组开展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研活动,引导教师在交流中获得于己有益的信息。
3.自主研修法。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课题寻找相应的教育理论和相关知识武装自己,实现自我改进和自我提高,同时加强公共课和必修课程的自主学习,自觉完成作业。
5.校际交流法。开展校际间的教学、教研、资料、信息交流。
六、具体要求
1.把集中学习与自学结合起来,要求教师每年学习一本教育教学书籍,作好笔记,并及撰写学习体会。
2.组织板书设计、粉笔教学基本功的展示、观摩会。
3.开设校内研究课一节并撰写一篇教学心得。
4.教师每学期要至少听课10节,优质课件制作不少于4个。
5.日常要自觉加强教学基本功训练:包括板书设计、教案设计、教师语言基本功、课堂教学典型环节的处理与设计等。
七、培训管理与考核:
1.从教育、教学、科研等方面制订出自我提高计划,结合教育、教学实际,积极参加课题研究,承担一定的研究任务。
2.各项竞赛活动要求青年教师及骨干教师必须根据学校安排积极参与,并争取优异成绩。
3.考核内容结合我校教师教学常规考评细则。
八、保障措施
学校将定期举办各种有关活动,为教师的发展创造条件,并推荐教师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类教学、教研比赛活动,尽力提供帮助和支持,包括:
①各种类型的教师教研或讲课、说课比赛活动;
②各种形式的论文或课件评比活动;
③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教科研成果展示;
④将尽可能地为教师的外出培训、考察提供条件和方便。
以上是我校2011校本研修实施意见,我们将进一步完善管理和激励机制,强化培训特色,使我校校本研修工作取得更大成绩。
2011年9月
第五篇:校本教研活动方案
校本教研活动方案
根据上级会议精神和我校期初的教学工作计划,为了全面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能力,全面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决定开展11月份的校本教研活动。
一、教研主题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二、研究课题
1、探索低年级语文的识字、写字教学模式
2、探索高年级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三、教研目的1、人人参与,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2、促进现有资源的有效利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逐步建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四、教研时间:11月18、19日
五、教研遵循的原则
开展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堂教学模式探索的方向应是学生主动性、会学习、高效率学习。通过研究和分析其教学的基础环节和基本方式,针对性地进行某些教学环节的问题教研形成有效的教学基本程序和基本策略,逐步建立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六、参加作课的教师:语文:陈丹丹。数学:赵秀杰
七、教研准备方式
11月1日提出教研课题。集体准备
11月1日——5日集体备课,赵秀杰、陈丽红、姚丽珍写出数学一单元备课材料和一课时教案。陈丹丹、刘延东、赵晓光、宋丽杰写出语文一单元备课材料和一课时教案。
11月8日9日集体会课会课时间下午3:00——3:30
11月10日——12日重新整理思路,完善设计
5月18日19日进行作课、研讨
八、几点要求
1、高度重视,全面准备,创造性地设计。
2、参加听课人员:(1)赵云祥、高科张金荣不参加,其他教师全员参加。赵云祥负责二、三、六年级的纪律,高科负责五年级的纪律,张金荣四、一年级的纪律
3、参加听课的所有教师进行“参与式”评价,填写评分表,每个人要提出优点和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