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教学案例__吴金定

时间:2019-05-15 02:26: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七律长征教学案例__吴金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律长征教学案例__吴金定》。

第一篇:七律长征教学案例__吴金定

七律·长征

江门市蓬江区荷塘镇篁湾中心小学

吴金定 教学背景

《七律·长征》,是小学人教版语文新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课文。人教版一到五年级的教材里,没有任何与长征有关的故事内容。从教材内容来看,本课相对于当代的孩子,应该来说离得比较遥远了。要如何让学生在课前能更多更好地对长征有一个较好的理解,是上好这堂课的关键所在。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可以结合课前收集的大量资料(包括文字、图片、电影图片剪辑),通过课上的勾画批注,合作交流,有感情地诵读,深入理解诗意,感受红军的无畏精神和英雄豪迈气概。因此本节课力求在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方面做出尝试,在教材的许多疑难处、“留白”处,引导学生思考,补充大量相关的信息资料,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深化情感。

教学课题

《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意;进入诗境;感悟诗情;背诵诗文。

2、过程与方法:拓宽渠道通过课前让学生搜集与长征相关的各种图片资料,既把学生的视野引向了课外的读物及媒体,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又为课内知识的理解放缓了坡度,也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课上的勾画批注,合作交流,有感情的诵读,深入理解诗意,感受红军的无畏精神和英雄豪迈气概。培养学生的自读自悟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红军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材分析

《七律·长征》,是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深刻表现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课文所涉及的内容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对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有诸多困难,教学时,一是要尽可能地组织学生收集与课文相关的材料,以帮助学生读懂课文;二是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运用已获的知识和方法自读课文;三是要注意把握理解的标高,不盲目求深求透,对《长征》一诗的理解,要理解透尚待来日,学生有所感悟即可。

本篇课文所需课时为2课时,80分钟,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教学之前在网上通过百度搜索有关长征的相关教学材料(如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等视频),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到了长征的路线图及《长征组歌》中的《长征》的音频以及毛泽东的诗词等,课堂上带领学生朗读课文。同时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利用百度搜索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

新的课程理念提倡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书面文字、观看音像资料、选择和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据此,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教学目的上打破逐句分析理解的枯燥教学模式,淡化教师的讲解分析,强调学生通过课外资料的收集交流以“勾画批注、小组交流”为主要方式,运用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紧紧围绕“入境”与“入情”做文章,使学生在视听交织中,在互动、互助中,自然而然地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进而激发他们的阅读欲和表达欲,形成阅读和表达的良好感觉和信心,进而达到有感情的诵读积累。理解诗意;进入诗境;感悟诗情;背诵诗文。

2.组织形式上变单一为丰富,变枯燥为形象。为了缩小时空差距,考虑到充分发挥学生的视听作用,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感悟,开头以毛泽东《七律·长征》歌曲引入,使学生进入情境,激发了情感,顺利导入新课。加入百度搜索到的吸引学生的三个电影片段“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和“胜利会师”,再现了逼真的场景,以凝聚学生情感,形成强烈共鸣,不仅增强学生对长征的感官认识,同时也使他们理解并掌握长征的相关知识,并通过有感情朗读表达。

3.能力培养上突出学生的自读自悟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通过勾画批注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理解诗意;进入诗境;感悟诗情;背诵诗文。

教学准备

⒈教师准备:制作课件(长征路线图、歌曲《长征》、有关长征的电影录像剪集、图片)

⒉学生准备:课前观看反映长征的纪录片或故事片,通过网络搜索或查阅书籍等收集红军长征的有关资料;了解作者。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导入新课。

(1)课前欣赏大合唱《七律·长征》

(http://play.baidu.com/?__m=mboxCtrl.playSong&__a=19673256&__o=/song/19673256_playBtn&fr=-1||)

说一说,你怎样理解这个“寒”字?(再现了红军强渡大渡河惊心动魄的悲壮场面)师:同样是两次胜仗,一个用“暖”来形容,一个却用“寒”,为什么?(指名说)

这两句诗生动地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两次重要战役,既写出了胜利的喜悦,也写出了惊险悲壮的战斗场面。

用自己的朗读把暖和寒的区别表现出来,同桌练习读——指读——评读——男女生分读。

[设计意图]

利用电教媒体再现两次战役的动人场面,意在帮助学生了解史实,激起情感,对诗句产生感性的认识,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诗句所蕴含的丰富的内容和情感,激起学生对红军的无限敬仰之情。

D: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更喜”是什么意思?更使红军欣喜的是什么?

翻越雪山意味着长征即将胜利(观看红军胜利会师影片片段)红军战士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取得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此时此刻,红军战士是什么样的心情?用一个词形容,那就是——尽开颜。齐读最后两句诗,读出你的感受。

(5)教师小结:这首诗描绘了红军长征中的几幅图画?仅仅这些吗?在这25000里的长征路上,英勇的红军战士要走过万水千山,要红历过千难万险。我们不能单独地看这五幅图,应该把它们连起来看,它是由几幅画构成的包容天地、气象万千的历史画卷,包含了红军长征途中所有的艰难困苦,只是这些太多,说不完、道不尽,此诗只选几个典型的画面作艺术概括。所以说这首诗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同时运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表现了红军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成为描写长征的经典之作。

三、诵诗文,悟诗情,拓展提升。

1、师:现在你怎么理解长征?(学生自由发言)课件出示:长征是什么?

2、毛主席的这首诗,被作曲家谱成了曲子,几十年来久唱不衰,曾让我们的祖辈、父辈为之热血沸腾。让我们记住这首诗,记住这史无前例的伟大壮举——长征。

学生练习背诵。

播放《长征》歌曲。在歌曲《长征》的伴奏中,全体配乐诗朗诵。(可以背诵,并加动作。)

3、,阅读欣赏《忆秦娥 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念奴娇

昆仑》、《清平乐·六盘山》

4、了解《长征组歌》(http://baike.baidu.com/view/65850.htm)

5、课后作业:(1)收集毛泽东主席的诗词,感受诗人的情感。(2)抄写并背诵七律·长征。[设计意图]

结尾部分在《长征》乐曲中练习诗歌朗诵,既是帮助学生背诵、记忆,也是训练学生朗读的一种方法,学生在一种情感的场中,不断受到感染,受到心灵的震撼,从而动情地表达,尽兴地发挥。了解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教学反思

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特征,初步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感情丰富的强烈特征。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二、特别引导学生高声朗读课文,领会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诗歌是很讲究炼字炼句的具有音乐美的一种语言艺术。因此,读诗对语言要进行咀嚼,反复地深入地体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有所表现的丰富的内涵,还要通过吟诵,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

三、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采用比喻的手法,创造出新的艺术境界,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突出了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已。本体喻体强烈反差,足见红军的顽强和乐观。在学习课文时,我通过各种手段把诗歌反映的具有高度集中性和跳跃性的生活内容,人物形象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介绍背景、高声朗读、特别是运用想象再现诗的意境,确实是学习诗歌的一种良好方法。在以后的诗歌学习当中,将继续推广运用这些方法,使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

专家点评

吴老师在这一课里,留给我们三点启示:

一、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吴老师在这一课里,尽量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理解字词,进而理解诗句内容,让学生感受作者的豪情万丈。

二、巧妙地指导学生朗读。

读诗对语言要进行咀嚼,反复地深入地体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有所表现的丰富的内涵。吴老师通过练习读、指读、评读、男女生分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

三、围绕课文主题,进行主题阅读的拓展。

吴老师在最后选来《忆秦娥 娄山关》等毛主席的诗词作品,作为本文的课外补充阅读材料,让学生进行阅读的拓展延伸。这样的阅读延伸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点评:高永辉,荷塘镇篁湾小学校长,江门市中小学教师中级职称评定委员会评委。)

第二篇:《七律·长征》教学案例

《七律·长征》教学案例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5课《长征》这首诗。(板书课题)师:谁能说一说你知道的发生在长征途中的故事。

生:我读过《艰苦岁月》,写的就是长征中的故事。

生:老师,我还读过《飞夺泸淀桥》,写的是长征中红军与敌人抢时间,夺取泸淀桥的事。

生:还有《倔强的小红军》,那位机灵的小红军,为了不拖累其他同志,自己却活活地饿死了。

师:同学们讲的都是发生在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出示红军长征的线路图),长征是非常艰苦的„„(讲解长征略)。

师:红军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根据地,这时毛主席挥笔作诗《长征》,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

片断设计:

“情感升华”

(在学生把握了诗句的基本意思后)

师:(深情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你们愿意听一听用《长征》这首诗谱写的歌曲吗?(播放歌曲,歌曲正好配有一些长征画面)

生:专注地听、看。

师:听了这首歌,看了这些画面,请你闭目回味回味。

生:„„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心里有什么感受要急切地表达?

生:我仿佛看到了红军英勇战斗的场面,红军真是不怕牺牲。

生:我仿佛看到了红军翻越崇山峻岭的情景,红军长征真难啊。

生:我仿佛看到了红军一路欢歌的情景,他们虽然很苦,但一点也不怕苦,非常乐观。

生:我头脑里出现了毛泽东的形象。

师:啊,毛泽东在你的头脑中是什么形象?

生:伟人!他高高的个子,此时站在高高的山坡上,两手叉腰,面带微笑,两眼炯炯有神„„

师:这首诗引起了我们不尽的遐想,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的无畏精神和豪迈气概深深地震撼着我们,千言万语都难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受,让我们放声朗读吧,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生:自由练读。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听。

生:朗读。

(读读评评,最后播放《长征》这首歌曲的音乐和所配的画面,学生齐读)

第三篇:《七律.长征》教学案例

《七律.长征》教学案例

汪兴正

学习诗歌,品悟诗情

1.让学生再次读诗,找出全诗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学习第一句

师:你们刚才抓住哪些关键的字眼来理解? 生:我抓住了“难”和“只等闲”。意思是── 师:既然难,为什么是平平常常的事? 生:可以表现红军走了很多路。生:我觉得写出了红军不怕种种困难。师: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3.学习第二句

师:同学们,二万五千里漫漫征程,诗人怎能一一记叙,他选取了红军战士走过的一条岭、两座山、两条水,你们能找到吗?(生默读用横线勾画。)

生:五岭、乌蒙、岷山和金沙江、大渡河。师:哪儿是五岭?哪儿是乌蒙? 生:第一幅是五岭。师: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从山峰连绵起伏看出来的。师:书上说五岭逶迤,换个词怎么说? 生1:五岭连绵。生2:五岭蜿蜒。

师:乌蒙山高4200多米,书上怎么写?(磅礴)先给“磅礴”换个词吧!生:雄伟。生:高耸入云。师:这个词我很喜欢。师:五岭连绵数千里呀!为什么在红军眼里是细浪?乌蒙山高4200多米,为什么在红军眼里是泥丸?

生:因为红军很勇敢!生:因为红军无所畏惧!生:因为红军“只等闲”!

师:多么豪迈的一件事,对着大家大声读。(生读。)师:我觉得还是走高山,不像走泥丸。(师范读,生读。)

师:孩子们,要是平时,翻过几座大山何等艰难,况且还有敌军的围追堵截,更是难上加难,知道这些,你又会怎样读?(指名读。)

师:难吗?(难)可红军却把它当作平平常常的事!(板书:难、平常)师:这都是因为红军战士──

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4.学习第三句(1)深入感悟“暖”

师:读读第3句,你发现了什么? 生:有一对反义词:云崖暖,铁索寒。师:确切些。

生:寒、暖。师:上句写什么暖? 师:能读出这种暖吗?(生读。)

师:有些暖,但是没暖到心坎里去。(生再读。)师:怎么样?你们评价一下。(生评价。)

师:老师试一试(师读)暖到心坎里去了吗?一起读。孩子们,一起来看(出示金沙江图),这就是险峻的金沙江!当时敌人疯狂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你们知道红军是怎样渡金沙江吗?

生:不知道!(师介绍故事。)

师:知道这个背景资料,你又会怎么读?(生读。)师:我觉得你读得很轻快,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因为我们红军胜利了,我很高兴。师:一起来读一读,看看聪明的你是不是真的高兴? 我们胜利了(读)──

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

面对穷凶恶极的敌人,面对险要重重的金沙江,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

(2)深入感悟“寒”

师:同学们,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心头暖洋洋的,我们再来看泸定桥。(出示泸定桥图片──十三根铁链高悬河面图,生发出了惊叹声。)师:你有什么感受?可以用个词来表达。生:心惊胆战。生:魂飞魄散。生:惊心动魄。生:望而生畏。

师:这个词很准确,谁能用你的读,读出“望而生畏”的感受?(生读。)师:稍有一丝凉意!(又一生读。)

师:真的是望而生畏,你想说什么话?用一个词也行。生:惊险悲壮。师:高度概括!生:心惊肉跳。师:真实感受!

生:胜利不属于这支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师:是呀!这是毛泽东同志在长征胜利后写下的一首七律诗,当他回想起那惊心的场面,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他仿佛看见:

面对十三根寒光闪闪的铁索浴血前进(读)── 攀着寒光闪闪的铁索,红军勇士们浴血前进,(读)──

后有追兵,前有顽敌,红军勇士们攀着寒光闪闪的铁索浴血前进,读── 师:这么艰难的事红军战士还是平常地对待,一“寒”一“暖”,一“喜”一“悲”,这正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5.学习第四句

师:长征途中,困难越来越大(板书:难),可红军战士依然是──(平常对待,板书:平常)岷山是红军翻越的最后一座大雪山,师:哪个字眼吸引了你的目光? 生:尽开颜。生:喜。师:喜从何来?

生:我们战胜了艰难困苦,胜利啦!

师:对!把这种“喜”带到读中去,全班读。(生齐读。)

师:这个孩子在读时,面带微笑,把喜从心眼里读出来,来,我们带着微笑读。(生面带微笑读。)

师:困难像雪球一样砸来,但红军战士依然以平常心来对待,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大无畏!师:说得好!生:不怕困难!生:勇往直前!

生:豪迈、乐观的精神!(板书:豪迈、乐观)

师:正是因为有这种大无畏的精神,红军战士克服了像雪球一样砸来的一个又一个困难。这正是──生读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仅仅五十六个字就写出了红军不怕艰难险阻,豪迈乐观的精神,这样的好诗,你们愿意记下来吗?可以边读边想像,可以看板书,自由背背吧!

第四篇:七律 长征

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远征、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万水千山”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历史,导入新课:

(一)导入

1、同学们,在第八单元 “走近毛泽东”这一专题中,我们首先学习一首毛主席的诗歌“七律·长征”(师板书课题,请学生齐读课题)。

2、题目中的小圆点,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 这个小圆点叫间隔号,小圆点左边的“七律”就像词牌名似的,是七律诗,小圆点右边的“长征”是诗的题目。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首有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七律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大家看“闲、丸、寒、颜”这四个字是韵脚,他们都压an的韵。

3、在距今75年前的1933年,国民党反动派50万大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出示长征路线示意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为粉碎敌人的进攻,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他们一路上跋山涉水,冲过四道封锁线,翻过逶迤的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越岷山,完成了这一史无前例的壮举。毛泽东主席在回首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时,不禁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二、初读诗歌,感知诗意。1.细读三遍诗:

学法渗透:有一句老话:“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看看革命老前辈。”请同学一定要好好地读读这首诗!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三遍。第一遍注意诗中的生字词,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后两遍争取读通顺,读出诗句内部的停顿。听明白要求了吗?请认真读。

2.指名读诗,正音:好,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你来。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当中的4个生字,看他有没有念错。来。

3.齐读: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读出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4、总结诗歌的学习方法: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诗意的? 预设1:查字词典

预设2:先查字词典,再参考相关的资料。

师:如果还不能理解,我们还可以向别人请教。这些都是理解诗意的好方法,综合起来使用效果会更好。

三、品词析句,感悟诗情:

1、学生畅谈初读感受,体会长征的艰难:

师:那么读了这首诗之后,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概括对长征的感受,你觉得是什么?

预设:难、长、险

……

师:不错,在那二万五千里的漫漫征途上,肯定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其实诗中也有一句话概括的写出了红军对待长征的态度,谁找到了? 预设: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预设: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2、细读诗句,品味红军的不怕与等闲 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体会长征的遥远:抓“远征”一词,学生体会,教师补充 这里有段资料,让咱们特别留意一下这段话中的这几个数据。(引读)在短短一年时间里,红军穿过了——11个省 翻过了——12座大山 跨过了——24条长河

行程——二万五千里(点击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这就是红军走过的行程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如果把这条线路拉直,那就跨过了半个地球呀。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远征。2)长征的艰难:抓“万水千山”一词

万水千山: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困难多,艰险多。师:那么红军战士们渡过了哪些河呢?请你在诗中找出来。预设:金沙(金沙江),大渡(大渡河)。谁来读一读写水的诗句。

师:红军渡过了金沙江、大渡河,又越过哪些山呢? 预设:五岭、乌蒙、岷山。谁再来读一读写山的诗句。

师:这一路长征,红军可谓是跋山涉水,长征从江西瑞金出发,一直到达陕北延安,这就是长征的整个路线图。(出示长征路线图)。3)情境引读,感受红军的精神

师:那么红军知不知道长征途中会遇到艰难险阻,(知道)明知困难重重,仍然义无反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是何等的胸襟和勇气呀!来把这种感受读出来。生读

师:纵然是千山万水,哪怕是千难万险,红军战士仍然是等闲视之,勇往直前,这是何等的乐观呀!让我们一起读。师:从中你感受到了红军身上的一种什么精神?

预设:不怕困难、无所畏惧、无比乐观……(教师板书)师:其实这种精神我们从下面这句也能感受到。

B“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你从这句诗中的什么地方能看出翻越五岭和乌蒙的艰难呢?

预设:我从逶迤一词看出翻越五岭的艰难。

师:(课件出示:五岭图)看,这就是一座连着一座的五座山岭。如果此时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眼前的五岭,你会想到哪一个词? 预设:高大、连绵不断。

师:诗人用的是哪一个词?预设:逶迤。

师:逶迤就是连绵不断的样子。知道这逶迤的五岭到底有多长呢?它纵横四省,绵延千里,像一条蜿蜒的长龙。而且一路上都是崎岖的山路,翻越它,难吗?预设:难!

师:(课件出示:乌蒙图)这就是乌蒙山。如果此时又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眼前的五岭,你又会想到哪一个词? 预设:高大、高耸入云。师:诗人用的又是哪一个词? 预设:磅礴。

师:磅礴就是气势雄伟,高大的意思。知道磅礴的乌蒙山到底有多高呢?海拔在3000米以上。

你能把翻越五岭、乌蒙的难读出来吗?(指名读)

3)师:假如你就是红军队伍中的一员,请你想象一下,要想翻越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预设:山路崎岖、非常难走。预设:荆棘丛生,野兽出没。预设:饥渴难耐,体力不支。……

4)通过“腾细浪”和“走泥丸”体会红军的不怕与等闲。师:就是这样的难以翻越的五岭和乌蒙,在红军的眼里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再读读这句诗,想想看?

预设:逶迤的五岭在红军的眼里变成了细小的波浪;磅礴的乌蒙在红军的眼里变成了滚动的泥丸。

师:水面上翻腾着的细小的波浪,大家都看过;泥丸大家见过没有?(手势比划)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丸”? 预设:鱼丸子、肉丸子,更小的还有药丸。

师:是啊,你逶迤的五岭有什么了不起,在我们红军的眼里只不过是翻腾着细小的波浪;你磅礴的乌蒙又算得了什么,在我们红军的眼里只不过是脚下滚动的泥丸,(手指板书)这就是只等闲。谁来把这种感觉读出来?(指名读)

师:是呀!逶迤的五岭变成了细小的波浪;磅礴的乌蒙变成了滚动的泥丸。(课件出示:“逶迤”“磅礴”变色,“腾细浪”“滚泥丸”加点)从这种强烈的对比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我感受到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非常坚强。师:这就是无畏。(板书:无畏)指名读

预设:我感受到了红军战士根本没有把困难放在眼里。

师:这就是乐观主义精神。(板书:乐观)把这种感受读出来!这正是“巍巍青山何所惧,崇山峻岭任我游”啊!这强烈的对比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读。(课件出示:中心句)预设:齐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C: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如果说翻越五岭、乌蒙是展现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自然的困难,那么渡过金沙江、大渡河,就是展现红军克服战斗的艰难。(课件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波涛汹涌,水流湍急;两岸悬崖峭壁,直插云霄。渡过这样的一条江,红军战士怎么还会感到温暖呢?(介绍桥渡金沙江的故事)1935年5月,红军来到金沙江南岸。他们成功运用调虎离山之计,结果不费一枪一弹,不损一兵一卒在敌人眼皮底下,巧妙地渡过了金沙江。此时此刻,战士们心里又有怎样的感觉?

预设:乐滋滋的、暖融融的、非常高兴。

预设:因为红军战士……渡江得到了当地农民的帮助,所以心里感到温暖。

预设:没有浪费一颗子弹,没有一个士兵受伤,心里非常高兴,所以感到温暖。

能把这种高兴的感觉读出来吗?

师:真好。是呀,不费一枪一弹,不损一兵一卒,没有想到困难重重的长征路上,也会遇到如此大快人心之事。所以红军战士感到——一起读。

预设:“金沙水拍云崖暖。”

师:1935年5月,红军来到了天险大渡河,河对岸敌人重兵把守,身后几十万追兵即将赶到。而唯一通道泸定桥上的桥板早已被敌人抽掉,只剩下13根寒光闪闪的铁链……在这千钧一发之际,22位勇士冒着枪林弹雨展开了夺桥之战。(播放飞夺泸定桥视频片段)看着硝烟弥漫的天空,看着还在滴着鲜血的铁索,此时此刻,你的心里有怎样的感觉,能说说吗? 预设:心里有点酸酸的感觉。预设:心里有点痛的感觉。

师:这就是“寒”,你能把这种“寒”的感觉读出来吗? 师:是呀!这是浸染战士鲜血的一句诗呀——请你读!

这是融入烈士生命的一句诗呀——请你读!这还是诗人缅怀战友的一句诗呀——一起读!

师:一暖一寒,两场战斗、两种心情。来,把这两种不同的感受读出来。(指名读)

师:这可是沾满红军战士鲜血的一句诗呀!再读 师:这可是融入红军战士生命的一句诗呀!再读。

师:金沙江智取,大渡河恶战,两场战斗、两种心情,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两种不同的感受。

生齐读:金沙水拍云崖暖(高兴地),大渡桥横铁索寒(沉重地)师:易也好,难也罢,红军战士只把它们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手指板书)这就是只等闲。

D: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课件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经历了无数的艰险,只要再翻过岷山,长征就要胜利结束了,战士们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个个笑逐颜开呀,来,读出这份欣喜,读出这份高兴吧!预设:“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真是一个比一个高兴呀!一个比一个喜悦呀!越过白雪皑皑的岷山,逶迤磅礴的五岭乌蒙,红军用坚实的脚步告诉我们:读——(课件出示:中心句)

预设:“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渡过欢快的金沙江,湍急的大渡河,红军用鲜血和生命告诉我们: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四、拓展延伸,写出感受:

师: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岷山,难到红军仅仅是翻越了这样几座山,这样几条河吗?谁能用查阅到的资料回答这个问题? 预设:不是。红军在长征的过程中共翻越了18座高山,24条大河…… 师:这么多的高山和大河,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万水千山)18座高山留下了红军的足迹,24条大河记载了英雄的历史。在你的心中,长征是什么?请拿出你的纸和笔,写下你自己的感受。

五、总结全诗,升华主题:

70多年过去了,远征者的足迹早已被岁月的流水磨平,但长征的精神却在世代相传。气壮山河的长征,永远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功垂千秋的红军,永远是我们心中最可爱的人,最后让我们齐背这首诗。[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远征难 只等闲

无畏 乐观

第五篇: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导学案

主备:李进朝复核:徐耀祖吉留锋8月24日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了解全诗大意,并背诵全诗。

2、掌握“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岷山”等关键字词音、形、义。

3、学习本诗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学习重点、难点:

1、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英雄气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了解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学习方法:以朗读、讨论为主。学习时数: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朗读《长征》,感悟诗意(1)浏览,明确体裁(2)初读,读准字音

逶迤()磅礴()云崖()岷山()(3)再读,解释词义

等闲:逶迤:细浪:云崖:磅礴:开颜:(4)译读,感悟诗意

2、品读《长征》,揣摩意境

(1)五幅画面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五幅红军长征中威武雄壮的画卷。

(2)三种修辞这首诗对仗工整,除对偶外,还突出使用了和的修辞,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些句子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的豪迈气概,充满浪漫气息。

(3)一种情怀这首诗通过“不怕”“只等闲”“喜”“开颜”等词语,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精神,表现了作者的豪迈情怀。

二、课堂探究:

1、导入: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壮举,一座不朽的丰碑。

2、整体感知 1》、了解背景 2>、意境吟哦

(1)听听录音,想象意境

提示:诗歌是用形象表达思想感情的,再回顾一下: 诗中描写了哪些形象?

诗中的形象构成了一幅幅历史的画卷,这些画卷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2)演读背诵,互相评价

提示:看谁节奏把握得准确,看谁重音处理得恰当,看谁背诵得更有情感

3、探究质疑

①“七律”有什么特点 ?朗读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②长征的路有多长?是谁领导的长征?为什么要长征?长征有何意义?

③这首诗展示了红军长征途中征服困难的哪几幅威武雄壮的画面?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的什么精神?

④“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作者为什么把绵延不绝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山分别比作“细浪”和“泥丸”?谈谈你的看法。

三、当堂训练:

1、根据注音书写词语

1>.wēi yí2>.páng bó

2、根据上句填下句或根据下句填上句

1>.,大渡桥横铁索寒。2>.更喜岷山千里雪。3>.,乌蒙磅礴走泥丸。4>.红军不怕远征难。

3、翻译“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4.解释下列词语。

等闲——逶迤—— 磅礴——云崖——

5.这首诗的中心句是。

6.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7.这首诗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属于______诗;从体裁的角度看,属于_____诗。8.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总领下文,把红军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

B.诗的颔联描写红军翻山越岭,用“腾细浪”和“走泥丸”两个极其生动的比喻,把中国工农红军蔑视一切艰难险阻,敢于征服困难、压倒敌人的伟大气魄鲜明地烘托出来了。C.诗的颈联描写红军渡江涉水,扣“万水”来写。一个“暖”字,一个“寒”字巧妙地交代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这两场战斗的时令。

D.红军长征途中,经过许多高大的雪山,诗中写“岷山千里雪”,实际是概括所有过雪山的艰苦斗争。总结反思:

下载七律长征教学案例__吴金定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律长征教学案例__吴金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七律 长征

    七律 长征 陶华夏 教材分析: 《七律 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

    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理解“只等闲、逶迤、磅礴、万水千山”的意思,并且体会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2、了解长征这段历史以及本课的写作背景......

    七律 . 长征

    《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 衡东县育星小学:陈姣艳 教材分析: 《七律.长征》是语文S版第三单元“难忘的岁月”主题中的首篇。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

    七律长征

    第一单元诗歌 《七律·长征》教案 教学要求: 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远征、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万水千山”等词......

    七律长征

    课前谈话: 师:我们第一次见面,先来认识一下,我姓黄 生1:我姓—— 师:我叫黄玉平生2:我叫—— 师:我是湖州市长兴实验小学的老师 生3:我是桐乡小学的学生 师:我喜欢书法 生4:我喜欢武术......

    七律 长征

    七律 长征 一九三五年十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七律 人......

    七律 长征

    《七律 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 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

    七律长征

    [课前预习]: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解题。 1、师:回顾那段峥嵘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