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共青团工作案例(爱心青少年俱乐部创建材料)
大山深处的儿童乐园------磐安县创建爱心青少年俱乐部纪实
“一排排崭新的书架,一本本精美的图书,一群孩子在各自翻看自己喜欢的书籍;一楼宽敞的活动室内,几个稍大点的男孩在打乒乓球┈”,这就是磐安县双峰乡皿四村爱心青少年俱乐部,一个大山深处的儿童乐园。
在俱乐部图书室里,我们注意到了一个特别认真的男孩。通过交谈,我们了解到,这个男孩叫羊九州,今年11岁,是爱心青少年俱乐部的常客,每到周末,他都会到这里来。“我喜欢来这里,这里有很多自己喜欢的故事书、作文书,还有很多的小伙伴,还可以和朋友们一起打打羽毛球和乒乓球!”羊九州略显羞涩的声音里透露着满足。
据皿四村团支部书记羊荣地介绍,皿四村30%的劳动力都外出打工,留守儿童比较多,大部分留守儿童都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料,生活和教育各方面水平都比较低,成长很不全面。羊九州是皿四村典型的留守儿童,父母都在东阳打工,除了过年过节,平时基本上不回来,现在跟60多岁的老奶奶生活在一起。老奶奶年纪大了,又没有什么文化,能够把小孩的生活起居照料好已经相当不错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和校外教育水平很低,小孩从小养成了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今年3月份,在团县委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皿四村成为了磐安县首批建立爱心青少年俱乐部的村之一,俱乐部还发动成立了留守儿童帮教志愿者队伍,羊九州也找到了自己的帮教志愿意者羊万丹。
帮教志愿者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其实就是要充当“代理家长”的角色,担负起大量的留守儿童课外教育、生活帮扶等责任。“我们 针对每个留守儿童制作了一张留守儿童、帮教志愿者联系卡,这样小孩子有什么事情,就可以直接联系他的帮教志愿者”,羊荣地说,“有一次,羊九州发高烧,正碰上奶奶不在家,羊万丹知道后,就陪着羊九州到卫生院看了病,还帮他付了医药费。”
自从爱心青少年俱乐部成立后,羊九州就逐渐喜欢上了这个特殊的地方,许多以前的坏习惯都没有了。志愿者羊万丹介绍说,羊九州以前性格比较内向,不太爱和别的小朋友交往,学习的成绩也不是很理想,有点厌学,一到晚上放学了,到处乱跑,奶奶管都管不住。现在好了,有了爱心青少年俱乐部这个儿童乐园,羊九州很少到别的地方乱跑了,由于在这里和别的小孩子交往多了,人也变得活泼开朗了许多,成绩也开始进步了。以前一到晚上天黑,羊九州的奶奶就要到处找孙子,生怕乱跑出了什么事,有了这个俱乐部以后,奶奶很少到处找了,直接到俱乐部,一准能找到。“现在好了,有了这个爱心青少年俱乐部,我不用担心孙子的安全了,而且孙子比以前喜欢看书了,我自己没有文化,平时也不知道要给孙子买什么书看,这里买书也不方便,现在俱乐部里什么书都有,孩子在那里都能找到自己要看的书,听说俱乐部过几天就要按上“爱心电话”了,到时候就更方便了,到时候,孙子还能通过“爱心电话”和父母联系”,奶奶说。
据羊荣地介绍,爱心青少年俱乐部现在有十几个像羊九州这样的孩子,他们都有自己的帮教志愿者。俱乐部建立了一卡、一单、一会制度,完善志愿者与留守儿童、监护人、学校教师沟通联系机制。一卡即留守儿童、帮教志愿者联系卡,每个留守儿童都有确定的联系人;一单指留守儿童信息反馈单,联系人定期对留守儿童的 生活、学习、身体等情况进行反馈;一会指每个月爱心志愿者与留守儿童、监护人进行一次会谈交流,及时为留守儿童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疏导心理困惑,切实将关爱行动落实到每一个留守儿童身上。同时,爱心青少年俱乐部实行志愿者轮流值班,指导孩子健康学习娱乐。现在,爱心青少年俱乐部已经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认同,不仅本村的青少年一有空就要来,连周边村的孩子也要来。
磐安县爱心青少年全俱乐部创建工作始于今年3月份,到目前为止,已建成20个,全县每个乡镇都建立了一个。磐安地处山区,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历年来,县委县政府鼓励农村劳动力输出,增加收入,全县有近三分之一的农村劳动力选择了劳务输出,到外地或县城打工就业。这就在农村形成了一大批留守儿童。磐安团县委在对留守儿童的调查摸底中发现,留守儿童普遍存在有性格孤僻、不合群,习惯不良、厌学、逃学,缺乏管教、易吵闹打架,身体发育相对滞后、体质欠佳等问题。为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缺人关爱,身心健康发育不健全等问题,磐安团县委经过深入调查分析,确定了探索建立“爱心青少年俱乐部”的思路。
磐安团县委根据本地不少村庄存在村小人少、交通不便、较为分散的分布现状,立足实际,确立了以低龄留守儿童为切入点,以服务全县农村青少年儿童为目标,充分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和新建相结合,在农村留守儿童集中的重点村先集中建设一批“爱心青少年俱乐部”的工作思路。一方面,通过县级招募与各乡镇自行招募,上下联合,各负其责,组织了一千余名的爱心帮教志愿者队伍,采用“一助一”、“多助一”等形式广泛开展与农村留守儿童手拉手结对活动,对“留守儿童”实行个性化关爱。另一方面,在前期调研宣传的基础上,选择抓好三个示范点建设,以此带动全县爱心青少 年俱乐部建设。全县俱乐部创建基本按照“五有六一”的统一要求进行创建:一是在创建上做到五个有,有阵地、有硬件设施、有制度、有管理人员、有一支志愿者帮教队伍。二是在管理上做到六个一,一张留守儿童联系卡;一张联系人的情况反馈单;每个月联系人与留守儿童、监护人会每月集体一次会面;每月与孩子交一次心;每年与孩子共同过一次节日;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要求每个乡镇团组织都选择重点村建立一所爱心青少年俱乐部,作为农村留守儿童校外学习、娱乐阵地,统一购置书籍、棋牌、运动器械等青少年喜爱的文娱用品,丰富留守儿童校外生活。俱乐部成立管理小组,由村团支部成员和志愿者组成,同时聘任村关工小组和老年协会负责人为俱乐部顾问,负责俱乐部的创建、管理和运行。统一制订出台了爱心俱乐部定期开放、轮流值班、财务管理等日常管理制度。团县委为支持各乡镇俱乐部建设,先后投入资金10多万元,为各乡镇送去了书架、图书等物资,帮助各乡镇建立爱心青少年俱乐部。注重资源整合。从工作之初便注重社会资源的整合,积极发动并联合县农办、县教育、妇联、关工委等相关部门共同推进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同时要求各乡镇基层团组织在开展关爱行动中,也大胆尝试,探索进一步优化整合乡镇现有资源为俱乐部所用的路子。
“爱心青少年俱乐部”做为一个新兴的事物,正处于一个逐渐成熟并不断被社会接受的时期,其管理办法、运作机制都还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中,俱乐部创建过程中也存在社会氛围还不够浓厚、欠缺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各项运行机制还不完善、缺乏长效资金投入等诸多问题,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并加以解决。
磐安团县委 2007年8月
第二篇:共青团工作案例
用志愿行为演绎青春风采
一、活动背景
汶川地震后飘扬的“绿丝带”,北京奥运会上闪亮的“微笑圈”,上海世博会中耀眼的“小白菜”,它们都诠释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这样的理念。在这里,公民意识得到了充分展示,人人都有了一份担当;奉献和友爱得到了公共认同,处处传递着朝气与热情。不为物质报酬,基于良知,信念和责任,自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志愿行动正逐渐成为人们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载体。
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尤其是在校学生,他们正值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组织青少年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帮助青少年学生了解更为广阔的社会和人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增加青少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认同感。中学团委可以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优势,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2009年起,在上级党委领导和团委的指导下,我校团委结合自身实际,把青年志愿者活动作为共青团工作和青少年学生工作的有机载体,立足校园,走进社区,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
二、主要做法
(一)建立机构,健全组织。
2009年9月,我校团委以我校创建“江苏省三星级高中”为契机,以创促建,选择部分优秀青年学生成立了青年志愿者协会,建成了以校团委为总站,志愿者协会为龙头,以37个班级为分队的多层次的服
务体系,组成了一支不断壮大发展的有序的青年志愿者队伍。
目前我校共有青年志愿者1058人,在学校形成了“人人都是志愿者”的良好活动环境。其中有四支常年服务的青年志愿服务队:“文明监督岗”志愿服务队102人,“爱心救助站”青年志愿服务队38人,“三月青年志愿者活动月”青年志愿服务队756人,“环保护林”青年志愿服务队162人。
(二)榜样引领,提高认识。
由于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是一项长期的活动,是一项不断进步的事业,在服务过程中,志愿者、服务对象、以及社会环境等几方面,都在不断地变化,因此,必须提高志愿者的服务水平和认识程度,才能有助于服务的开展。
1、每年3月,青年志愿者协会都会挑选一批骨干力量,去总理故乡—淮安,走访周恩来童年读书处,参观周总理故居,瞻仰周恩来纪念馆,参与周恩来纪念馆团支部组织的“弘扬伟人精神,倡导志愿行为”的签名活动。用伟人的精神作引领,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倡导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的道德风尚,学习关心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2、根据我校实际,建立新的志愿者服务培训模式:成立“青年志愿者服务培训中心”,聘请曾经在大学里有青年志愿者服务经验的年轻教师担任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工作艺术等方面的指导,使学生在组织能力、沟通能力、服务能力等方面有较大的提高,让志愿者在参加培训的过程中,创新意识也得到充分发挥。
3.开展理论学习与实际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志愿者以班为单位,共同学习、探讨志愿者活动方向以及自身的感受;以活动为基础,以交流为纽带,创立专题讨论学习制度,充分鼓励并大力支持志愿者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
(三)立足基层,学会奉献。
我校开展的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充分体现了“自主教育”的特点,各项活动均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独立策划、组织和开展活动,让学生在志愿者服务活动中培养自我管理文明意识,让“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样的互助理念在平凡小事中得以深入人心。让广大青年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现实,磨练意志,形成了团结友爱、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良好风尚,对于青年志愿者内涵的理解也随着活动和实践的深入而不断加深。
1、净化校园,自我提升。
(1)青年志愿者协会建立了“校园文明公约”,并由“文明监督岗”志愿服务队督察。对校园内某些不文明现象如乱抛乱扔、教室内吃零食、就餐插队等进行纠正、实行摄像并在校园滚动频通报,促使其自省。
(2)“爱心救助站”在诺大的校园内占据了最温馨的一角。志愿者们细心周到地帮助有困难的师生和家长,如同学丢了东西帮助寻找、学习遇到困难找人介绍学习方法,家长送物品给孩子帮助转达等。青年志愿者协会在学校校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积极参与,践行了“有困难找志愿者”的贴心服务。
(3)开展“共青林”创建活动。
每年3月,“环保护林”青年志愿服务队会号召全校青年志愿者在校园内广泛开展植绿护绿、美化环境等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每周星期五下午第三节课后,“环保护林”青年志愿服务队都将轮流给“共青林”浇水、除草,到学校各部门进行义务劳动,给校园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4)认真组织开展校园“一对一”长期结对活动。
在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大力倡导下,学校建立了“爱心助学基金”,各团支部都建立了“班级爱心基金”,对生活有困难的的同学,给予适当的经济支持,并且帮助他们摆正心态,笑对困难,专心学习。
2、走向社会,无私奉献。
(1)广泛开展社会公益服务,建立活动基地,进行具有一定社会效应的服务项目。
我校青年志愿者活动开展以来,经常深入到敬老院、广场等单位和场所进行志愿者服务活动。近几年来,我校青年志愿者在参加社会公益服务活动中共计近1200人次,陪护孤寡老人260人次,打扫街道、栏杆10余公里,为民服务450人次,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较高评价。
(2)开展社区活动,拓展社会服务工作。
各志愿者分队分别联系社区,利用寒暑假到社区定点服务。青年志愿者们了解社区中的一些特殊家庭,不仅在物质层面给予受助对象直接服务,还在精神层面为他们提供服务。他们深入社区居委会,宣
传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带去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演,发放与社区文明建设相关的宣传单等。
(3)开展扶贫助学活动,为西部教育做贡献。
青年志愿者能够积极参与到帮助西部地区学生的行动中去。近年来,在青年志愿者的倡议下,全校同学纷纷向新疆自治区农村中学捐款捐物,捐款额达3600余元,衣物1200余件,书籍2000余本。
(4)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大力开展“保护母亲河”青年志愿者行动计划。
我校青年志愿者利用假期到堆沟港化工园区进行社会调查,对园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深入了解,对灌河河口的水质进行化学分析,发出“保护环境,热爱家乡”的倡议。
三、基本成效
以上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开展,大力弘扬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服务理念,在全面参与实践志愿者精神的基础上,将志愿行为化为更加自觉的行动,为构建和谐灌南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四、经验启示
近两年的志愿者工作,我们在摸索和学习中前行,借鉴了他人的一些做法,也收获了属于自己的一些经验。
1.青年志愿者活动要密切联系实际,开展一些行之有效的工作。如我校青年志愿者行动,要求青年学生从自我管理做起,提高自身素质,在学习生活中争先创优,争做合格的当代中学生。
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认识,增强觉悟,扩大影响,争取更多的社会响应,形成全社会都来关注志愿者行动的良好氛围。
3.计划制定和方案规划要细致详实,统筹安排,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明确职能,完善机制,创新形式,保持青年志愿者活动的旺盛生命力。
总之,青年志愿者活动是一项复杂艰苦却又意义深远的工作。我校青年志愿者活动将立足本位,开拓进取,着力挖掘个人对生命、对社会、对人生的积极态度,激发广大青少年志愿者的潜能和热情,让青春在志愿行为中大放光彩!
第三篇:云南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创建及管理
云南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创建及管理
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深入贯彻《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试点工作的通知》(体群字„2000‟022号)以及《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认真贯彻中办法„2000‟28号文件精神的通知》(云办发„2001‟25号)文件精神,加强青少年课余体育活动,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是从国家、省、地(州、市)三级体育行政部门体育彩票公益金出资扶持创办,面向广大青少年开展体育活动的社会组织,具有社会主义公益性质,又充分发挥市场经济运作的机制,通过适当收取体育活动培训成本费(收费标准须报当地物价部门审批)等资金来源,自我运行和生存发展,最大限度地吸引青少年参加课余体育活动。
第三条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青少年体育兴趣、爱好和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增强青少年体制,并向其传授体育运动技能、发现和培养体育人才。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四条 国家、省、地(州、市)、县(区、市)四级体育行政部门负责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宏观管理和具体指导。
省级体育行政部门负责本省范围内中央、省级直属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宏观管理和具体指导;
地(州、市)级体育行政部门负责直属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宏观管理和具体指导;
县(区、市)级体育行政部门负责辖区范围内直属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管理和具体指导。
第五条 云南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创办主要以地、县体校和体育场馆为依托,并逐步在有条件社区和大、中学校、单项体育协会创办。
第六条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必须成立董事会下的主任负责制,内设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制订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并到当地体育、民政、工商等部门办理有关注册手续,在当地体育行政部门指导下开展工作。
第三章 申报条件
第七条 领导重视青少年体育活动普及工作,能够为俱乐部提供保证使用的体育场馆设施、器材,有必要的专职教练员或社会体育指导员。
第八条 具有广泛组织青少年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和各种青少年体育活动的能力。
第九条 本地青少年体育活动有一定基础,通过创办该俱乐部,能够带动周边地区青少年体育活动进一步广泛普及。
第十条 俱乐部创建后能够建立良性循环、自我生存发展的运行机制。第十一条 优先选择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逐步扶持边疆民族地区和落后地区。
第十二条 我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分A、B、C三类创办。
第四章 申报程序
第十三条 申报“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单位必须提供以下材料:
1.关于筹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报告;
2.实施方案;
3.章程;
4.组织机构;
5.申请表。
第十四条 每年3月1日以前为申报截止日期。
第十五条 申请表需报当地体育、教育行政部门签署意见,再报上一级体育、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省级体育、教育部门审批并报国家体育总局审批及备案。
第五章 物质保障
第十六条 国家、省、地(州、市)三级体育行政部门以本级体育彩票公益金共同作为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创办的投资来源。国家、省、地(州、市)三级体育行政部门投资比例按照国家体育总局要求配给(国家体育总局项目管理中心安排的除外)。
第十七条 扶持资金原则上支持两年,每年A类10万元,B类8万元,C类6万元(国家体育总局项目管理中心安排的除外)。
第十八条 依据国家体育总局对我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投资规模和布局总量、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和体育发展的需要、俱乐部开展活动规模的大小,俱乐部进行体育彩票形象宣传的需要,预计我省每年将创办20个左右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至2005年为一个大周期。
第六章 体育活动
第十九条 俱乐部对周边的学校及青少年学生,实行团体学员和个人长期、短期学员制开展活动,保证个人长期学员每周能在俱乐部接受有指导的体育活动2至3次,每次活动时间不少于一小时;保证团体学员每年能在俱乐部组织集体体育活动一般不少于2至3次。
第二十条 俱乐部在寒暑假、节假日和双休日期间,积极组织青少年体育夏(冬)令营及各种体育培训、竞赛、交流活动等,吸引周边区域青少年学生参加体育活动。
第二十一条 俱乐部组织青少年活动规模A类一般不少于1000人,每年活动不少于20万人次;B类一般不少于750人,每年活动不少于15万人次;C类一般不少于500人,每年活动不少于10万人次。
第二十二条 俱乐部可辐射周边地区有条件的学校建立活动网点,开展青少年活动。
第二十三条 俱乐部要在辖区内组织开展有1/3的城镇学校,利用1/5的假日(含双休日、法定节假日、寒暑假)向学生开放,为学生提供开展体育活动的场所和条件,并使参与活动的学生达到1/2以上;到“十五”末期,至少有/12的城镇学校,利用1/4的节假日,有2/3的学生参加活动。
第二十四条 凡被审定为创办俱乐部的单位,统一挂牌,牌匾由省体育局统一制作。
第七章 业余训练
第二十五条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应当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在开展好青少年课外体育活动的同时,健全业余体育训练网络,形成和发展本地区一至两项传统体育项目和优势体育项目,培养优秀体育人才和体育骨干。
第八章 体育骨干
第二十六条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应当建设一支一专兼职教练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的体育骨干队伍,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第九章 管 理
第二十七条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每年要将工作总结报县、地、省级体育、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各级体育、教育行政部门将对俱乐部的工作定期和不定期进行抽查。
第十章 奖励与处罚
第二十八条 省级体育、教育行政部门将制定评估标准,每年对各类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工作进行综合评定,四年进行一次表彰奖励。
第二十九条 对不能按要求完成任务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各级体育、教育行政部门将给予批评、通报,直至取消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资格。
第十一章 附 则
第四篇:共青团工作典型案例
共青团工作典型案例
———和林二中“我的中国梦”歌咏比赛
一、指导思想
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坚持育人为本,以先进文化为导向,弘扬民族精神,展现二中学生奋发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提高其人文素养,促进我校学生合唱的整体艺术水平,营造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体现求真向上的校园文化特质。
二、活动主题
本次合唱比赛的主题是“我的中国梦”
三、参加对象
参加对象为初
一、初二学生。以班为单位组织参赛,从中推选出优秀合唱队。
四、活动安排
第一阶段:筹备阶段(2013年5月1日----5月7日)
第二阶段:训练阶段(2013年5月8日----5月20日)
第三阶段:比赛阶段(2013年5月21日)
五、活动过程材料
1、关于艺术节的通知
2、和林二中“中国梦”大合唱比赛顺序表
3、和林二中艺术节奖品单
4、“中国梦”主题歌咏比赛评分表
5、活动过程图片资料
六、活动总结
经过几周的筹备,在筹划、参与这一活动的各工作人员、十八位班主任、俩位辅导老师、各位评委及广大的同学们共同努力下,和林二中艺术节暨“中国梦”主题歌咏比赛圆满的结束了。各班代表队用歌声呈现了我们二中学子特有的朝气和无畏的豪情,唱响高亢奋进的青春之歌。
“中国梦”是我们歌唱比赛的主题。举行这样的活动其意义在于通过活动弘扬传统,让同学们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对国家、对学校、对生活的热情。其次在于为同学们提供展示自身才能的舞台,培养同学们的团队意识、团队精神,提升班级凝聚力。
几个星期以来,各班积极排练,积极准备,各班选的每一首歌都是经典。传唱经典歌曲不仅仅是一种追忆、一种传统、更是在感受一种激情,汲取一种力量,发扬吃苦耐劳的革命传统。各班用歌声抒发时代豪情,充分展示二中人团结一致,奋发向上、不甘人后的精神风貌;用歌声憧憬美好未来,激励全体师生,为把我校建成一流学校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共青团工作典型案例
“三个一”读书活动
——国电长源南河水力发电厂团委典型工作案例
一、时间地点
2010年3月1日-2010年5月30日
二、活动主题
日学一小时、月读一本书、季度一交流。
三、参加人员
全厂35岁及以下青年职工
四、活动过程
(一)宣传发动阶段。(3月1日-3月10日)由厂团委向全厂青年职工发出“每天读书一小时”的倡议书,各部门认真做好宣传发动工作。
(二)组织实施阶段。(3月11日-5月25日)由厂团委组织有关书目的征订工作,并下发至每名青年职工。此次读书活动以自学方式为主,5月25日前,每名青年职工结合学习情况撰写一篇心得体会,厂团委将把部分优秀作品刊登在《南电信息》和厂网站上。
(三)总结表彰阶段。(5月26日-5月30日)5月底,厂团委将组织开展优秀征文评选工作,并对积极参与者给予一定的奖励,评选结果将作为年终评先的依据之一。
五、活动特点
(一)活动背景。截止2010年12月,全厂在职职工115人,35岁以下人员38人,占在职职工人数30.4%。2009年-2010年以来,南河水力发电厂作为一个老厂,不断向系统内其它单位输出人力资源,仅借调人员达13人,中层管理调出4人。面对这些问题,厂党委在加强人员培训的同时,更加关注青年职工的成长发展,厂团委按照企业需要积极组织开展“三个一”读书活动。
(二)活动特色。一是迎合了青工成长需求,促进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二是提倡“创新始于学习,成功源于读书”的理念,逐步形成学习、思考、工作、提高的良性循环。三是以读书活动为切入点,促进青年职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活动效果
(一)通过开展“三个一”读书活动,提高了青年职工对学习的兴趣,通过征文评奖形式,提高青年职工的学习热情,进而促进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通过开展“三个一”读书活动,培养一批热爱学习的青工队伍,进而促进了企业人才队伍建设。
(三)通过开展“三个一”读书活动,在全厂形成了“会读书、读好书”的学习氛围。据不少未参加此次活动的老职工反映,希望参与此项活动,我厂党委下一步将在全厂范围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