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重大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原则和核心路径研究

时间:2019-05-15 02:53: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梦重大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原则和核心路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梦重大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原则和核心路径研究》。

第一篇:中国梦重大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原则和核心路径研究

中国梦重大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原则和核心路径研

摘 要: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必修课程。中国梦重大思想融入《概论》课堂教学应该遵循全面性、整体性、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基本原则。基于以上原则,分别从传承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基因角度切入,构建中国梦重大思想融入毛泽东思想课堂教学的核心路径;从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角度切入,构建中国梦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堂教学的核心路径,为中国梦重大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可资借鉴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中国梦 思政课 原则 核心路径

中国梦重大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思想理论成果,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用最新的科学理论武装学生头脑,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观需要和重大任务。《概论》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必修课程,准确把握中国梦重大思想融入《概论》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探索构建融入的核心路径进而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是一项兼具政治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迫切课题。

一、中国梦重大思想融入《概论》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

将中国梦重大思想融入《概论》课堂教学,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其一,全面性原则。要把中国梦的历史、现在和未来,中国梦的国家梦、民族梦、个人梦内涵,中国梦的政治立场、理论指向和实现途径等内容全方位、全角度深入融入,不能浅尝辄止,不能以偏概全。其二,整体性原则。要将中国梦重大思想融入《概论》教材全部内容的课堂教学中,使中国梦重大思想和《概论》课堂教学整体衔接、整体融合,而不囿于教材中关于中国梦的专门章节。比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章节应该讲清楚中国梦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在“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章节应该讲清楚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的关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章节应该讲清楚中国梦和世界梦的关系,等等。其三,两点论原则。既要讲清楚当今中国实现中国梦的有利条件、光明前景,又要讲清楚实现中国梦的掣肘因素和挑战,如腐败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中等收入陷阱”、“修昔底德陷阱”等,既要增强信心与决心,又要增强问题意识与危机意识。其四,重点论原则。中国梦重大思想融入《概论》教学内容丰富、任务艰巨,不能均衡发力,而要突出重点,把握关键,进而构建中国梦融入《概论》课堂教学的核心路径。

二、中国梦重大思想融入《概论》课堂教学的核心路径

鉴于《概论》课程两大组成部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学目的、内容和重点有所不同,中国梦重大思想融入二者的具体核心路径也具有不同角度和方式。

(一)中国梦重大思想融入毛泽东思想课堂教学的核心路径

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1]。这里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并非凭空产生,不但成长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中,而且厚植于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中。把中国梦重大思想融入毛泽东思想课堂教学,其核心路径在于通过探究毛泽东思想中蕴含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基因,为今天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实现中国梦提供理论源泉,传承历史经验,增添新的动能。

1.探究毛泽东思想中的“中国道路”基因,走好今天的中国道路。

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对毛泽东思想中“中国道路”基因的继承和拓展。其一,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包围城市和武装夺取政权道路。这条道路的最重要成果是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今日中国的一切发展包括实现中国梦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其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即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国情和实际开创的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道路。这条道路的最重要成果是在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今日中国的一切发展包括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制度保证。其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尽管期间经历过艰辛和曲折,但总体而言起到了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作用,为今日中国的一切发展包括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2.探究毛泽东思想中的“中国精神”基因,弘扬今天的中国精神。

与中国道路一样,中国精神也不是凭空产生的,毛泽东思想中蕴含丰富的“中国精神”基因。其一,毛泽东思想中的创新精神。一方面,毛泽东思想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这一有别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预言和他国成功经验的独特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既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又不是教条,是结合中国实际进行的理论创新。另一方面,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既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的继承,又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不断创新。其二,毛泽东思想中的民族精神。一方面,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的国情,如何找到适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如何确定改造中国、建设中国的战略策略,总之都是围绕中华民族、中国人民而展开的,是我们国家、民族和人民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另一方面,毛泽东同志的科学著作、文献和实践活动中体现的政治立场、哲学思想、文学修养、语言风格等无不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质,无不体现出最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

3.探究毛泽东思想中的“中国力量”基因,凝聚今天的中国力量。

毛泽东思想中的“中国力量”基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统一战线。其要义就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以逐步改变敌强我弱的态势进而赢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其二,群众路线。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系统地运用到党的全部工作中,既回答了党的事业“为了谁”的问题,又解决了“依靠谁”的问题。其三,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为服务的思想。主要是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系统地提出的“努力把党内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2],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思想。

(二)中国梦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堂教学的核心路径

开设《概论》课程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大学生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3]。因此,把中国梦重大思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堂教学的核心路径是通过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与中国梦的逻辑关系,深化大学生对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理论基础和根本保障的认知认同,进而增强中国梦一定实现的坚定自信和主动投身实现中国梦伟大实践的历史自觉。

1.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进而使大学生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

再美好的愿景、再伟大的梦想,没有正确的道路都不能实现。同样,中国梦能否实现取决于圆梦道路的选择是否正确,取决于对选择的道路是否足够自信。实践证明,近代以来中国无数仁人志士寻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愿望都没有实现,关键就是没有找到正确道路。只有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并在此基础上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而的伟大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和经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了坚实基础。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梦想,又使我们距离实现这个梦想从来没有如此之近。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新时代的大学生必须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勇于承担起历史和人民赋予的重任,坚定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的信心。

2.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实现中国梦的理论基础,进而使大学生进一步坚定理论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论基础和理论依据,“它在层层递进中回答着中国向何处去的历史命题,中国梦是对这一问题的最新回答”[4]。

中国梦重大思想丰富了新的历史节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中国梦重大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进行了深刻分析,深刻回答了党和国家“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及如何实现理想”、“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及如何实现目标”这一根本理论与实践问题,对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若干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已经初步形成一个具有鲜明整体性、层次性和严谨性的理论构架。对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理论指导,新时代的大学生必须坚定这样的理论自信。

3.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障,进而使大学生进一步坚定制度自信。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换言之,实现中国梦既要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更需要依靠中国制度,这个制度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利于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有利于凝聚社会各界力量,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保障。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够成熟和定型,还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进而推动制度创新,进而使之“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5],新时代的大学生必须坚定这样的制度自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6).[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4]辛向阳:中国梦的逻辑和实质[N].学习时报,2013-05-27.[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

第二篇: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研究

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由于国际风云的变幻和国内市场经济的冲击,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积极探索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有效路径,努力寻求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的突破口,已经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本文旨在探讨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对策。关键词:高校思政课 一体化 对策

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的主要任务,这一任务的实现离不开思政课教学的有效开展,因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目就是通过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由于国际风云的变幻和国内市场经济的冲击,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积极探索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有效路径,努力寻求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的突破口,已经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只有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改革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才能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引导大学生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的作用。“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

一、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必要性

1、理论基础

理论是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概括与总结所形成的某一领域的知识休系。科学的理论是从客观实际中抽象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即实践对理论具有决定作用;理论对实践有反作用,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错误的理论则有阻碍作用;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不能任意割裂两者的辩证关系,孤立地强调一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的这一观点要求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实践只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达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理论只有同实践相结合,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才能变为物质力量。再好的理论如果不和实践相结合,也是毫无意义的。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正确的结合,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理论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也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

2、现实依据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

育人结合起来,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2012年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是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各高校要把加强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关于理论和实践辩证关系的论述及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宣部、教育部等部门一系列文件精神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即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实现理论教学主体与实践教学主体的一体化、理论教学活动与实践教学 活动的一体化、理论教学目标与实践教学目标的一体化,有效解决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二、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内涵

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就是指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大学生主客体角色的统一

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采用灌输和说教的教法进行,在教学关系中教师是主体,即知识的传授者,而大学生是客体,即受教育者。思政课引入实践教学以后,大学生成为实践教学的主体,大学生主客体角色在教学环节中的分离,客观上把思政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也割裂开来。实现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必须首先将大学生的主客体角色统一起来,并且贯穿于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明确和认可大学生在思政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把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内化为内心信念,从而避免教师无意义的强制性的理论灌输,使教学内容贴近大学生实际生活,使教学活动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创设属于学生自己的有特色、有品位的话语空间、活动空间和成长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政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处于一体化的状态,形成良性循环。

2、教学目标的统一

由于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长期的分离状态,导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形成了不同的教学目标,理论教学以理想人格的培养为目标,实践教学以实践人格的养成为目标,两者之间的转化是需要具备条件的。受多元文化形态的影响和冲击,当代大学生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以较强自我意识为核心的实践人格,这种实践人格在某种情况下与理想人格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只有协调好理想人格与实践人格之间的矛盾,把大学生现实的成长环境和客观的需要与教学的培养目标和理性要求有机结合,把对大学生要求的理想程度与其实际接受的现实程度有机结合,从而找到教与学之间的共性,形成理论教学目标与实践教学目标的科学标准,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落实到大

学生思想转化的实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以理想人格为标杆,在实践养成中以因人施教为特征,注重大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发展。紧紧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公民、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目标,用科学理论进行武装,用社会实践加以锤炼,用浓郁的主流氛围给予熏陶,通过一般性的思想理论教育与学生个性化的实践结合,塑造学生健康的实践人格。因此,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的中心内容和有效载体既不是理论教学,也不是实践教学,而是学生的实践人格教育。它通过设置特定专题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块,把理想人格教育与学生实践人格的养成结合起来。强化学生的自我思考、思想转化和身体力行,推动学生由实践人格向理想人格迈进。

3、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统一

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通常被称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就是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统一,它是获取知识与积累经验的统一,也是学理认知与情感体验的统一。成为高校思政课同一教学环节中的两个不同方面。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与强化实践教学排斥理论教学的做法都是片面的不可取的。因此要充分发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各自特点和作用。把两者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通过案例分析、新闻播报、校园文化、社会调查、实习实训等实践活动进行整体安排,实施整体推动,引导学生一方面用系统的科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另一方面把他们在实践中遇到的热点问题和困惑进行梳理,既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又激发他们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实现精神力量向物质力量的转化。

三、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对策

1、强化理论教学,切实发挥理论先行功能。

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向大学生系统的传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学说、基本理论。强化和重视思政课理论教学,可以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并运用这些原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提高马克思主义素养,提升思想境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和理论对于实践具有导向作用:人的实践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实践需要以正确的认识作为先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现时代,认识对实践的导向、预测、促进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削弱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便无法开展。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认清理论教学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丰富教材内容,创新教学形式,改进教学方法,实施富有成效的理论教学。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当代大学生的头脑,引导大学生用科学的、辩证的、理性的思维分析、评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倡导的理想目标和信念追求与现实中的功利取向和实用导向的巨大差异。坚定理想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自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规范实践教学,切实发挥实践育人功能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比理论教学更具优势,它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形式多样、内容有趣、吸引力强,受到大学生的普遍欢迎,有利于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培

养大学生的意志品质。但是,由于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践教学不同,它的复杂性导致操作中的不规范性。因此,我们必须把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建立和完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首先,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思政课实践教学顺利开展。其次,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要求等形成为完善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从而使实践教学具备制度上的保障。再次,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实践教学成果进行有效的评价。最后,把思政课实践教学融入到专业课的实习实训中,与职能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共建实践基地,实现资源共享,形成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正确处理思政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把思政课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有机结合,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融为一体,坚持实践育人原则,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

3、化解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矛盾和冲突

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虽然属于同一教学过程的两个环节,但理论教学以系统的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教学则以运用知识和积累经验为主。两者之间不可避免的产生矛盾和冲突,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点,以积极的态度予以回应,化解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首先,运用主流与支流相结合的分析法,阐明科学理论与错误行径的关系,科学理论作为社会的主流,反映的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体现社会正能量,具有长期存在的合理性。而错误行径作为社会的支流,与人民利益不符,与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一定会随着社会的发

展和进步被淘汰,不会长期存在下去。主流与支流相结合的分析法可以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其次,运用发展分析的方法,阐明理论与现实之间转变的条件、动力、途径,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平衡性和长期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曲折性,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肩负历史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再次,运用比较分析和历史分析的方法,正确认识改革开放以来由经济体制改革引发的社会新问题,客观公正的肯定成就,实事求是的看待问题,相信中国共产党,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引导学生把坚持理论自信和理论创新有机统一起来。

4、增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协同性。

首先,协同理论学习与理论应用。在理论教学环节,教师要善于通过典型案例和新闻事件,指导学生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和百姓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运用基本理论认识、分析、解决各种现实的问题,做到学以致用。同时教师也应主动参与学生的实践活动,帮助和指导学生总结经验,升华经验,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正确的行为方式,提高理论修养,实现思想认识的升华,塑造完美人格。其次,协同教的主体与学的主体。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就是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因此要调动学生和教师两方面的积极性,一方面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判断,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和实践自律,促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协调配合。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创设实践教学的环境和情

景,鼓励学生将实践素材带入课堂,帮助学生消化吸收实践成果,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再次,协同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理论是实践的反映,实践发展又是无止境的,学生在实践教学中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新情况,需要理论的创新。教师在做好理论传承和宣传教育的同时,要善于把最新的理论成果应用于教学之中,用创新理论指导学生实践,并且根据实践变化,引导学生推动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理论十分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加强与实际的结合,对于掌握并运用理论具有重要作用。今天,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杜会的进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改革传统的教学形式、加强实践环节,己变得迫在眉睫。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在准确把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二者关系的基础上,把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融为一体,把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精神落到实处。[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Z]

[2]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3]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Z] [4] 王飞.思政课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内在意蕴 [J] 江苏教育(职业教

育版)2013(10)[5] 王飞.思政课理论与实践教学效果整体优化的对策[J] 职业时空 2013,10(4)[6] 任鹏.周莉.论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良性互构[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3)

第三篇:国学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可行性分析(小编推荐)

国学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内容摘要:国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每名中华儿女无不被其潜移默化地深刻影响着。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当代大学生中国精神与民族灵魂的塑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也在不断探索国学教育与思政课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新教育模式,希冀通过国学教育,能在培育有担当、有责任感、有使命感的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构筑青年学生的中国精神。

关键词:国学教育 思政课 可行性

高校作为国家的理论文化重镇,有义务持续推进思政课教学实践与国学教育的深入交融,把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进一步渗透到高校学生的意识形态领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高校作为文化重镇的责任担当,离不开高校持续弘扬国学教育。在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中不断融入国学教育,是塑造高校学生的民族性和中国魂的根本要求,也是进一步模塑高校学生中国精神的必然选择。

一.国学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的必要性

任何伟大的民族必定有自己独特的精神和价值追求,而其载体就是这个民族的优秀文化。国学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研究和阐释的一门学问,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经过历史检验的有着积极历史作用并且今天仍然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文化。国学教育就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过程中进行融会贯通。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将国学教育与思政课教学紧密串联起来,把国学中的精神财富视为民族的永恒财富,必将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1.国学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文化自信是民族自豪感的集中体现,是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实现伟大梦想的底气所在。当今社会的快速变革,思想交汇的激烈碰撞,我们迫切需要培养高校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要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深入发掘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发挥国学教育的精神引领作用,进一步激起高校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新一轮热潮,不断地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实现思政课教学的终极目标。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国学教育正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在德育教育中具有无可比肩的内在优势,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融入国学教育,有助于加强青年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促进高校学生在自身民族精神塑造的过程中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从而强化高校学生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2.国学教育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是培养高校学生中国精神的必经途径

强大的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前提和保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要构筑中国精神。培养高校学生的中国精神,首先必须强化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这就必然要求高校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有足够了解。一直以来高校思政课都高度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过程,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有了更加深刻更为全面的要求,高校学生不仅要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意义上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认知和增进文化认同,而且要在具体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施以创新发展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中融入国学教育,强化高校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进而实现培养高校学生中国精神的目标。

3.国学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是高校实现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新时代最激烈的竞争必将是人才竞争。“中国制造2025”需要新型人才的培育,需要培养既有能力又敢于担当的青年人才,培养一大批高素质新型人才已成为中国未来现代化能否成功的关键。总书记指出:“学生在高校生活,少则三到四年,多则九到十年,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知识体系搭建尚未完成,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型,情感心理尚未成熟,需要加以正确引导。”高校思政课教学应该深入汲取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持续强化优秀传统文化的代价值影响,帮助高校学生提高道德素养和人格修养,为其进一步提升人生境界打牢精神文化基础。在培养新型人才的过程中,要不断厚植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国学教育土壤,持续为新型人才培育提供充足养料。

二.国学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过程的可行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千百年来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基因中,深深植根于国人的内心深处。国学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将传统优秀文化作为思政课教育的重要内容,推进国学经典走进高校思政课堂,正是当下最为生动的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实践改革。

1.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为国学教育的融入提供新的契机

各高校的思政课教学是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培养未来符合国家发展要求的高级人才的必然环节。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国学教育是传承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经典的重要载体,能够为青年学生提供广袤的精神家园,这与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立德树人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将国学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正当其时。在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对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与坚定中华文化立场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加以区别,把握好课程教学中的方向,让国学教育在为高校学生提供精神指引、构建精神家园等方面发挥作用,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从而为实现德育教育培养新型人才找到新的突破点。

2.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创新需要国学教育的融入

高校对于学生的培养要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就必须始终牢牢占领思政课这个理论阵地,把握好思政课教学的关键环节。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也必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立身之本。在思政课教学中,立德树人中的“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和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就包含了国学所倡导的优秀的“德行”。培育高校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高校思政课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融入凝聚了传统文化的精髓的国学教育,有助于培养高校学生的理想信念、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从而真正实现立德树人。

三.国学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

国学所承载的中华传统优秀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和基础。高校思政课融入国学教育,就是要让国学教育在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具体教育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

1.思政课教学实践中贯穿国学教育活动。思政课教学实践目标与国学教育是一致的:其核心是立德树人。培养新时代人才的基础就是先立德,根本在于树人,最终实现教育人才成为德才兼备的“完人”。思政课教学是高校实现思想教育目的的重要载体,目的在于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把国学教育贯穿思政课始终,必将产生润物无声的良好效果,促进新生代青年人才自觉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思政课教学主题活动中不断拓宽国学教育渠道。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更加注重国学教育经典的潜移默化,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终极目标。思政课融入国学教育要着眼于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引领和文化品格塑造,重点发挥课堂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作用,通过课堂国学专题教给学生文化知识,以案例教学的方式提高其道德认知能力,同时坚持国学教育同思政课教学实践中的社会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在亲身参与观察中认识我国的国情现状、了解社会热点,从而达到学生受教育、长才干的目的。

3.培养具有国学素养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身教大于言传,教师的德行时刻影响着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思政课教学中教师是教育的主要角色之一,推进国学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有一支具备较高国学素养的思政课教师队伍。首先,高校要组织思政课教师队进行国学知识培训,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整体国学文化水平。其次,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注意加强国学教育,要善于在课堂中引经据典,让学生沐浴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浓厚氛围中,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把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两个方面在课堂中结合起来,最终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立德树人的目标。

高校学生是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国学教育,借助传统优秀文化的深厚底蕴,始终占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为实?F“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培养一大批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构筑强大的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磅礴的中国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G];人民出版社;2017年10月

[2]菅建伟;国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研究[J];《文化学刊》;2017年05期

[3]姚冰;国学传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45期

[4]贾德辉,黄晓通,由琨;国学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契合点研究[J];《亚太教育》;2016年07期

[5]张加明;高校国学教育的路径探讨[J];《高教探索》?;2012年03期

注:本文是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7职业教育研究规划课题“国学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探索研究”(SZJG-1720)阶段成果。

(作者介绍:左春宁,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四篇:以中国梦为主题构建思政理论课教学体系研究

摘 要:中国梦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鲜活的时代话语,有助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从知识教育向思想教育的转化。高校教师必须根据教材体系的编写逻辑、学科结构,以中国梦为主题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教学体系。围绕中国梦主题,我们可以构建现行四门课之间的理论教学逻辑是中国梦的“唤醒→展望→演进→实践”,实践教学逻辑是中国梦的“参与→憧憬→奋斗→实践”。

关键词:中国梦;教学体系;理论教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7-0161-02

中共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提出并阐发的中国梦战略思想激发和凝聚了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渴望和热情。国内各界开展了对中国梦的解读、研究和宣讲。中国梦是新时期向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主题,有助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从知识教育向思想教育的转化。因此,教师必须以中国梦为主题有机地做好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工作,切实提高宣讲中国梦战略思想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以中国梦为主题构建思政理论课教学体系的思路

中国梦是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与生动活泼的社会现实相互映照的教学话语主题,是构建思政理论课教学体系,提高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构建思政理论课教学体系时,教师必须全面把握教材体系的编写逻辑、学科结构,以中国梦为主题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教学体系。为此,必须坚持以下两个原则。

一是纵向理论内容延伸原则。教师要结合思政理论课的学科结构,在学生分期接受思政理论课教学的进程中全面阐释中国梦的内涵与精神实质,梳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寻找梦想、奠基梦想、复兴梦想的历史进程,帮助大学生认识中国国情,坚定理想信念。为此,教材的专题中要渗入中国梦的内容。在专题化整合中,要压缩课堂讲授时数。每门课将重点教学内容整合成6-9个精讲专题。专题教学中强化三点:注重时效性、导向性、政策性;加强案例教学;重视师生互动,实行讨论式、辩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能力。

二是横向实践方式协调原则。实践教学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任何知识必须和实践结合才能转换为能力。过去人文学科在实践教学方面普遍较为薄弱,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尤为如此。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在大学生专业教育的同时加强大学生的养成教育和实践创新能力的锻炼。教师要运用各种实践教学载体和手段,生动活泼地使学生接受和内化中国梦战略思想。每门课要有相应的实践主题和实践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各种方式的综合协调,努力实现显性方式与隐性方式、虚拟方式与具体方式的有机结合,营造中国梦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良好育人氛围。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要坚持以下原则: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自主实践与指导实践相结合,个人实践与团队实践相结合,社会考察与课堂交流相结合。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互为条件、不可分割的。”[1]为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方面能够有机融合,达到学生的思想导向与行为养成同时并进的教学目的,除了在教学计划中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以外,还必须强化过程考核,以对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成绩进行科学评价。因此,每一门课的成绩应该由“实践教学过程考核”(占60%)和“理论教学期末考试(考查)”(占40%)两部分构成。在实践教学过程考核中,学生参与各类实践的情况要按照一定权重纳入成绩评定当中,科学设计小组实践和个体实践的成绩评价方式,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二、以中国梦为主题构建思政理论课理论教学体系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中宣部、教育部于2013年对现行大学生思政理论课教材进行了全面改版。而中国梦是新版教材教学中必须要加以重点阐释的内容。教师在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过程中,一定要以中国梦作为新时期的教学话语主题对现有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使四门思政理论课形成一个整体的中国梦教育体系。围绕中国梦主题,可以构建这四门课之间的理论教学逻辑,即中国梦的“唤醒→展望→演进→实践”。

《基础》课理论教学要突出中国梦的“唤醒”。这门课主要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有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的教育,所以要从理想信念教育角度去阐释中国梦。在专题构建中,一定要突出中国梦的话语主题,唤醒大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青春正能量。在理想信念专题构建中,要突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当代青年的理想信念。在爱国主义专题构建中,要突出爱国主义与实现中国梦的内在统一性。在人生观与人生价值的专题构建中,要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大学生干事创业的人生环境,大学生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中建立的功业就是他们的人生价值。在道德观专题构建中,要突出中国梦蕴含于我们的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之中,投身于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的中国梦正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时代再现。在法律观专题构建中,要突出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法律精神和法治观念,这是投身于实现中国梦历史洪流的当代青年必备的基本素质。

《原理》课理论教学要突出中国梦的“展望”。这门课主要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坚定共产主义理想。所以,要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角度去展望中国梦的意义。在世界观专题构建中,要突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中国梦对于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的实践意义。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及其新变化的专题构建中,要突出中国梦与他国梦的差异,在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的同时展望中国梦的辉煌前景。在对社会主义发展进程和共产主义理想专题的构建中,要突出中国梦对于展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前景的导向性意义。

《纲要》课理论教学要突出中国梦的“演进”。这门课主要是帮助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性,认识到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追寻中国梦的历史就是一部抗争史、一部复兴史[2]。所以,要根据近现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去解读中国梦演进的意义。在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的专题构建中,要突出近代仁人志士的中国梦是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要让学生自觉地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的专题构建中,要突出中国共产党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引导大学生认识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在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专题构建中,要突出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进行的艰辛探索和取得的巨大成就,懂得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的重要性,认识到我们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概论》课理论教学要突出中国梦的“实践”。这门课主要是引导大学生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神实质,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自信”,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所以,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视角去阐释中国梦。在毛泽东思想专题构建中,要突出毛泽东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艰苦探索中形成的立国梦、富国梦、强国梦及其逻辑关系[3]。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和总任务专题构建中,要突出实现中国梦的基本国情、根本任务、战略步骤和改革开放必由之路,阐明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专题构建中,要突出“五位一体”总布局是实现中国梦的战略布局,“五位一体”各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实现中国梦的实践基础。在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理论专题构建中,要突出国家统一是民族振兴的前提,而民族振兴是实现中国梦的核心内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专题中,要突出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专题中,要突出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专题构建中,要突出党是实现中国梦的领导核心。

总之,在上述四门课的教学中,以中央关于中国梦的新论述新观点为切入点,将中国梦融入各个理论专题之中,为抽象的专题内容融入鲜活的时代话语,切实提高理论专题教学的吸引力。

三、以中国梦为主题构建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在把中国梦作为大学生的精神导向的同时,还要把中国梦作为大学生的实践体验,以达到对中国梦的知行统一。根据现行四门思政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要求,可以形成这四门课之间的实践教学逻辑是中国梦的“参与→憧憬→奋斗→实践”。

《基础》课实践教学要突出中国梦的“参与”。其实践主题是:爱国铭志,修身有为[4]。实践教学方式是:法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义工实践、校园角色体验、专业创新实践。其中最核心的是“法治教育”,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邀请与大学生年龄和经历相仿的服刑人员现身说法,让学生感受到依法治国对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性。其他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代表参加庭审现场,或者播放以案说法的录像资料,可以收到同样的教育效果。其他四项活动可以由学生单独参与,也可以组织团队参与。这五项活动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养成教育的统一,体现了教育目的性与学习过程性的统一。

第五篇:“微课宝”在高校思政教学中的实施运用研究

“微课宝”在高校思政教学中的实施运用研究

摘要:思政课教学在新时期遭遇严峻的挑战,借鉴国外先进的授课系统和教学手段,如微课、慕课,是大势所趋。但在借鉴新模式新方法的同时需注意,完全的拿来主义、绝对的借鉴,并不适合我国思政课教学的实际情况。因此,传统与现代的教学手段在传承中超越,在微课这一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中寻求探索适合我国思政课教学的节点是本文思考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微课微课宝思政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6-0069-01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教学中的“老大难”,课程事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及核心价值观的宣讲,涉及到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近十年来国家相关文件频发,从2005年的课改到全国众多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成立,思政课对于国家发展的战略意义可见一斑。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影响,其总体教学效果并不如人意,面临严峻的形势与曲高和寡的困境。究其根本原因,除了社会转型期大环境复杂和教材本身原因外,还与教师在教学中理论脱离实际,与学生缺乏沟通交流和对话,不能回应学生的诉求有关。如何将学生的“主体性”调动起来,由“不爱学”“请你学”变为“我要学”“我爱学”,课题组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融合现代信息技术和开放教育理念,在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等多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一方面在课内精炼专题,系统讲授,另一方面在课外利用微课等新兴翻转课堂的形式与学生积极互动,调动学生的主体性。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高等教育大众化得以加速实现,而目前高校中有限的教育教学资源和传统的“灌输式”重知识传递、不注重知识传递方式方法的模式无法满足90后学生的多方面需求,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是当下最热的教学方式改革和教育创新话题之一,“微课”时代已经来临。微课的创始人是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大卫?彭洛斯(David Pen-rose)。“微课”(Microlecture)又名“微课程”,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微型教学视频是其主要载体。主要用以讲授单一知识点或突破某个教学问题。这种微视频通常由短小精悍的微课视频及配套教学资源所组成,授课者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其作为授课的素材,而受教者可通过微课进行预习、复习等,实现自主学习。

但是传统20至45分钟的、全程实录式的微课教学课例制作成本高、交互性差、应用率较低,不适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际,开发录制一种“内容短小、教学价值大、针对性强、数量众多、使用灵活、易于更新”的微型课例,“思政微课宝”势在必行。“微课宝”区别于传统上课形式和拍成教学视频的教学实录形式,是在两者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研究形式,是一种倡导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导向的新型教学辅助模式。在实际应用中,“思政微课宝”录制简便、操作轻松,在手机、计算机、平白电脑等网络终端,借助微信、QQ、网络教学平台播放流畅,有助于激发学生自主受教的能动性、有助于教师实施个性化教学、有助于促进师生间、学生间、同行间的交流互动,教学效果良好。

“思政微课宝”作为思政课教学的辅助教学手段其特点有以下几方面:(1)目标明确、主题突出。(2)短小精悍、视频为主。(3)依托网络、使用方便。因此在具体录制和应用“思政微课宝”时,也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教学设计精致,知识要点突出

“微课宝”的核心内容是录制教学视频,时间长度通常为5分钟左右,超过10分钟会影响弱化学生的注意力。其作用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的重点问题、难点问题或疑点,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微课”内容以短小著称,“有限时空,无限创意”理念应贯穿微课宝录制全程,尽量在有限的内存时空中将“思政微课宝”做到别致、精致。

(二)视频容量微小,使用灵活自由

5分钟的“微课宝”,容量只有几十兆左右,画面设计优美、内容安排精当、节奏把控准确、讲解交互性强。视频格式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行媒体格式(如RM、MNV、FLV等),学生可以在线观看课例,查看教案和课件、案例、时事新闻等辅助资源,起到课前预览课后复习的作用;在“微反思”环节设立“你怎么看?”同时设立时事热点微课宝专题,给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材和教学效果发表意见和诉求的空间;也可以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如手机、MP4、计算机、平板电脑等)上,在课余闲暇时间实现移动学习。

(三)开发源于生活,过程利于探究

“思政微课宝”的开发不追求问题教学探究的完整性,但对于每一个重点知识环节调查研究、过程分析、结果论证是必不可少的。这一特征既让过程具有“探究”功能,又使学生容易上手,为学生的主体发展提供了传统教育无法实现的广阔时空,让学生在知识结构过程中进行课程整体的知识建构。在开发过程中,学生作为实践的主体根据自身的生活经历,按照自己的兴趣需要选择开发主题、制定开发方案、得出研究结论,自觉地获取知识,提高素养。与此同时,教师在课堂讲授时更应精炼、深入剖析原理的深层次内涵,注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逻辑线索和脉络性的掌控,要求教师不断提升理论功底,教学相长。

建设“思政微课宝”教学资源系统。可以用“非常6+1”来概括思政微课宝的系统资源结构。“1”是思政微课宝的最核心资源:一段精彩的教学视频,这段视频应能集中反映教师针对思政课某个知识点、具体问题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过程,教学形式和教学活动地点可以多样化,不一定局限在教室或课堂上,也不一定局限为教师本人的影像出现在视频中。这些资源以有机整合的形式和一定的结构关系,营造一个半开放的、相对完整的、交互性良好的教与学应用生态环境,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营造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沈阳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论文为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阶段性成果,编号为:JGZXS13033

参考文献:

[1]王玉苓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探析[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2]赵丽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年03期

[3]韩梅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研究与探索[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4]张桂霞,曹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5]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10期

下载中国梦重大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原则和核心路径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梦重大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原则和核心路径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