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名师课堂教学提问方法艺术

时间:2019-05-15 02:11: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名师课堂教学提问方法艺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名师课堂教学提问方法艺术》。

第一篇:语文名师课堂教学提问方法艺术

语文名师课堂教学提问方法艺术

提问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艺术。提问艺术在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每位语文教师都必须修炼的一门艺术。

课堂教学重在引导。现在新课标指出,要以学生为主题,以教师为主导。那么怎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呢?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提问上多多话功夫,以提问来引导学生。恰当地运用提问,可以开启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兴趣,增长学生的智力,诊断学生遇到的学习障碍,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等。讲究课堂提问艺术,对于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这篇文章就主要从什么是提问,提问需要注意的问题,提问的技巧,名师的提问方法艺术等方面来论述语文名师的课课堂教学提问方法艺。

一、什么是提问:

课堂提问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根据教学目的、教学难点、重点及学生实际,提出问题,要求学生钻研、思考,并能准确解答出的一种教学手段。它既是激发学生登入科学殿堂的先导,又是促使学生探求知识的动力。

二、提问需要注意的问题: 课堂教学,为着要使学生们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则须给予机会使他们进行思考。最普通最简便的办法,便是发出问题。可是所发的问题,不是教师随便想到的主观意见,而是要在教师备课时,环绕课文设想若干有关的重要问题。提问不仅是为了得到一个正确的答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已学过的知识,并利用旧的知识解决新问题,或使教学向更深一层发展。为了使提问能达到这些预期的目的,教师提问时必须注意一下问题:

1、提问不能过于简单,如问学生是不是,好不好,学生齐答了事,根本就不经过思考,这样的问题就没有实际的意义。

2、提问要分清主次轻重

3、提问不能过于空泛,不着边际

4、提问不能过于雷同,要有新意,比如说不能每篇课文都问这篇课文分几段,各段的大意是什么等等。

5、提问要清晰,不能含糊,模糊不清。比如:问《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中有一句话是文眼,你们看是那句话呀!这样的问题学生猜了半天,还是不能使教师满意,以至于使得学生和老师的兴趣全无。

要让课堂中的提问有效,就必须注意以上的问题,不能让一个问题抛出去,久久得不到学生的回音。这样不仅不能发挥提问的作用,反而影响课堂的教学。那么怎样才能让问题提得有效,有意义,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呢?这就需要一些提问的技巧了。

三、提问的技巧:

首先,提问要相机,适时。也就是要把握最佳的时机提问。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的就是这一点。提问的时机,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说,应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点之处提问。比如说《祝福》一文。《祝福》教学先理清情节,然后要求复述课文,再谈感受。对于感受,大部分同学只是简单的地下了一个悲剧的结论。教师提了一个问题:“勤劳,善良的祥林嫂如果生活在今天,她会死去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异常,“礼教杀人”的主题自然地为学生所接受。除此之外,还要在将要得出规律时设问。如《故乡》一文。老师先布置学生找出文中描写闰土肖像的句子,然后要求说明肖像描写的作用。看到学生心欲通而不求通,口欲答而说不出,这位老师设置了这样三个问题:(1)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相比,外貌有何变化。(2)从肖像描写中可以看出闰土家境有何变化。(3)闰土的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由于提问相机、适时,学生很快明白了“紫色的圆脸”变作“灰黄”,这是生活重负留下的印迹,是闰土家境日渐艰难的形象反映。这种家境变化,正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农民生活困苦的现实。从教学的进程来说,在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时要及时提问,通过提问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引导到课堂教学中来;当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产生偏差,或受到思维定势干扰时,要及时提问,以便及时排除故障,使课堂教学按计划顺利进行;当讲授时间较长,学生产生麻痹,倦怠心理时,也应及时提问,以便重新振作精神。

其次,提问要恰当,适度,要切中要害,启迪思维。

所提的问题,要能联系学生的实际,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点燃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比如分析《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时,我抓住这篇文章思想内容深刻、语言鲜明准确的特点,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不用“停止了呼吸”“心脏停止了跳动”,而用“停止了思想”来表达?这个问题学生是感兴趣的。于是,我抓住词语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懂得马克思是无产阶级的伟大的思想家,他创造了科学共产主义的学说,他给人类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思想财富。因此,他的逝世不同于一般的人,用“停止了思想”来说明,就十分准确地突出了马克思作为伟大的思想家的形象。

可见,联系实际的启迪性提问,能有效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启发他们心灵的门户,这正是我们追求教学艺术的一个理想境界。

再次,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思考兴趣

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创造一个新的形象,或引发出新的观点,使教学内容得以加深或拓宽。它可以对课文中人物、情节、场景进行再创作,或增添插叙,或续补情节,或改写人物等等。如下提问:(1)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当玛蒂尔德得知当年丢失的是一串假项链,十年辛劳白费时,她该怎么办?(2)《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焦仲卿,如果没有“举身赴清池”和“自挂东南枝”那么他们俩可能还有什么结局?

这类提问必须以课文为本,再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如上面的两个教例的答问必须符合小说的背景、人物性格、特征,如游离了这两点,再创造就失去了它的意义。激发兴趣是提问的第一要素。如在教学李煜的《虞美人》一课时,课前我先为学生播放由此词改编一首歌曲《春花秋月何时了》,通过时而低沉舒缓,时而激越高亢的旋律和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语气,为课堂创设一种特定的情感氛围,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然后,设置词中体现一个亡国之君情感的相关问题,激起学生的兴趣。

以上是我我觉得比较有效地一些提问技巧。最后,我们再谈谈一些名师的提问艺术,让我们从名师的提问艺术中学习提问的技巧。

四、名师的提问方法艺术

方法艺术是名师个性化教学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每位名师都有他们自己独特的提问方法艺术。比如于漪老师的反问推进艺术,钱梦龙老师的曲问简答艺术,宁鸿彬老师的妙问生花艺术,于映潮老师的问题串讲方法艺术,郑桂华老师的轻问比较方法艺术,支玉恒老师的有效追问艺术等,他们的课堂提问艺术都非常具有有效性和代表性。这里就具体分析一下钱梦龙老师的曲问简答艺术。

“曲问”即为了解决一个问题,折绕地提出另一个或另几个问题的提问,意在让学生通过特定情境下语感的体会,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这种提问能增强思维强度,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这里以他在《愚公移山》一文中的提问为例。一般的老师讲这篇课文,一般都采用串讲法,在讲文中的人物时,一般都采用直问法,直接问同学们“文中写了那些人物”,而钱梦龙老师这篇文章的讲解,另出了新意,采用曲问简答的艺术,他问同学们:“同学们刚刚预习了这篇课文,那么你们知道愚公老爷爷有多大年纪了吗?”他的以一个问题,不仅使同学们自己明白了知识点,还在无形中强调了重要副词“且”的意义,用法,让同学们对这个知识点有深刻的印象。另外,他接着追问:“愚公老爷爷那么大的年纪还去挖山,肯定很累,那么,还有没有其他人去帮他挖呢,有多少人去挖山呢?”在同学们七嘴八舌回答了各种答案后,又根据学生的答案,继续追问:“还有小孩去挖山,那他爸爸不心疼吗?”这一系列有趣的问题,把文中的重要知识点都带了出来,老师没有刻意强调,说出每一个字,却让同学们自己在问题中找到了答案,并且记忆深刻,他们不仅在问题中得到了学习的乐趣,还获得了知识。这就是提问艺术在课堂中的重要作用,好的问题设计,既可以让学生学得轻松,还可以让老师教得轻松,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

总之,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即将成为老师的我们,要多多学习练习,提高我们的提问技巧,多多学习名师的课堂教学提问方法艺术,向名师的提问艺术靠近,使得我们的课堂提问成为有效地课堂推进方法,让同学们不仅在问题中学到知识,提高思维能力,还在问题中得到学习的乐趣与快乐。那么,从现在起,我们就努力吧,为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而奋斗。

第二篇: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之我见

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之我见

桂林市龙胜县瓢里镇思陇小学

粟美光

赖日玲

内容摘要: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法的一种,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应从问题设计目标、提问表述、学生以有认知、心理水平和思维过程等方面进行分析,对比多种提问方式,从而进行有效提问。

关键词:课堂提问 存在问题 提问艺术

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课堂上适时适度,且富有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用提问来指导学生学习课文,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比较流行的一种方法。为此,作为语文老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具有个人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但是由于传统语文教学的影响,在部分边远的农村地区,语文教学仍是填鸭式、满堂灌,教师只是一味地给学生一些死知识,死答案,把学生培养成考试的机器,试题稍有变化,稍为灵活,机器即无法运作。这与素质教育显然是背道而驰的。深感于此,我觉得处理好课堂提问,对改变这种教学状况,尤其对于落后的农村地区来说具有积极而实际的意义。.那又如何设计课堂提问呢?笔者认为目前课堂提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和误区:

一、提问过于频繁,问题数量过多。

笔者就此调查发现,一堂40分钟的课,平均每分钟就问一个问题,学生被诸多问题牵着鼻子走,哪有时间进行思考!往往是在一个接着一个个问题“轰炸”下,“不假思索”地忙着回答和应付。

二、重复问题和重复学生的回答。

教师常犯的错误是习惯性重复问题和问题的回答。这种不良习惯把学生训练为只会抓住“重复”的问题而不去认真地或直观地注意问题的初次出现。这种习惯会导致大量有意义时间的丢失,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但这并不是说,在任何情况下教师都不能重复问题和老师的回答。

三、不会倾听学生正在回答的问题。

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要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而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必须注意两个方面:肯定的态度和听的技巧。作为教师,你可以自己观察你

自己或请别人观察,你是否集中你的注意力,对学生感兴趣?仅仅做到这些还不够,因为“听”是一门综合艺术,它不仅涉及到人的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各个层次,而且需要心与心的理解。

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将自己的全部注意力都放在学生身上,给予对方最大的、无条件的、真诚的关注,明显表示出你对学生的尊重于兴趣。学生可从教师的这些行为中得到积极的情感反馈----老师对我说的很在乎,我说的一切很重要。

四、总是选择相同的学生回答问题。

走进学校,经常听见学生的抱怨“我的老师从来不点我”或“老师总是喜欢点那几个学生”。从这些抱怨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不满和挫折感。仅点几个(通常是能力强和学业成绩突出)学生的教师给了大多数班级成员一个消极的强化----反正我的学习不好,老师不喜欢我,也不会关注我,尽管玩吧。

五、控制问题的答案。

你见过这样的课堂没有,就是教师很认真地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自己回答;或是让学生回答后又打断学生的回答,自己完成回答;或者是在学生答错之后没有试图启发学生思考就加入了个人的评价。结果,整个课堂上只能听见教师的观点,而没有学的观点,学生也不知道自己的回答是对还是错。这些都是极端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的行为。当学生知道教师不让他们完整地说出自己的观点时,他们怎样学会去思考、去形成逻辑思维?教师的这些行为往往使学生感到万分沮丧,学生难以形成自己回答问题的逻辑系统,从而使学生消极地对待教学。如果确实是问题太难,教师应该充分地启发学生或留给学生课后思考。

六、给予学生消极的反馈。

当学生回答只是部分正确或不完整甚至完全错误时,很多教师仅仅只是简单地说:“你离题了”,“不对”,“不正确”。在有些时候,教师故意出些刁钻古怪的题目让不认真听讲的学生回答,当学生答不上来时加以冷嘲热讽,以示惩罚。实际上,着都是消极的反馈方式,会降低学生参与课堂交流的愿望。此时,教师可以运用启发性策略。如用“你再仔细想想,看还有没有要补充的?”“不,并不全对。”或“你能告诉我是怎样得到这个答案的吗?”这些不带任何消极感情色彩的中性词语。

七、忽视学生的提问。

有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课堂上遇到问题当场主动提问的学生中,小学生仅占13.3%。专家分析认为,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提出问题,主要是学生的提问、表达受到各种限制,可能还会招致教师的指责甚至挖苦、批评,于是因怕给自己惹麻烦而不提问题的学生只能是越来越多。教师忽视学生的提问是导致学生不爱提问的罪魁祸首。

以上这些做法,严重挫伤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限制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使课堂提问这一教学方法的优势得不到体现,导致的后果令人担忧。笔者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一、课堂提问要新颖

所谓“新颖”,就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新意,出乎学生的意料,能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如我在讲授《凡卡》一课时,我先告诉学生,这篇课文是凡卡写给爷爷的一封信,然后,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能从这篇课文里找到哪些段是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吗?这个问题是学生意想不到的。于是他们怀着极大的兴趣去阅读课文。通过认真的阅读,学生一方面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另一方面培养了自己逆向思维的能力。再比如讲授《穷人》一课时,文章结尾有这样一句话,“桑娜拉开了帐子”,讲到这里,一般老师常常提出这样的问题,“结果怎样?”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这样的问题没有深度,不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而我这样假想问,“桑娜收留西蒙的两个孩子,在二十年后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这样一问,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学生说,“他们兄弟俩长大了都很孝顺,出海打鱼养家,孝敬渔夫夫妇”。有的说,“在夫妇两人的教导下,兄弟俩诚实、善良,刻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毕业后找到了工作,并把父母接进城安度晚年,彻底摆脱了贫困”。在学生纯真的想象里,桑娜夫妇好人有好报,不再是可怜的穷人。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二、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

在整体把握全篇的基础上,注重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巧设问题,吸引学生。有意识地把设问的过程当作开启学生思路的过程,激活他们思维的灵性。在学生思路梗塞时巧言启发,在对立或矛盾中诱其比较,站在新的角度,新的层面锻炼学生的思考力,使他们思维向纵深拓展,感受到思考的乐趣。启发性的问题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能诱发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如讲授《凡卡》一文第9节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这段中的细节描写的作用,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这段话主要写凡卡在鞋匠店的生活太苦,请求爷爷带他回乡下,如果老师把这段话改成这样:“凡卡经常挨打,每天吃不饱、睡不好,他请求爷爷带他回乡下”,你们看是书上写得好,还是老师改得好?为什么?通过比较启发,一方面,调动学生看书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让学生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有的学生说,“书上写得比较具体,谁打凡卡、用什么打,每天吃几顿饭,每顿吃什么都写得很清楚,让我们了解到凡卡挨打挨饿的详细情形”;有的学生说,“原文中动词的运用准确、精妙,如‘操’、‘捞’、‘戳’等,说明老板根本不把凡卡当人,凡卡过着非人的生活”:有的学生说,“书上写得那么细致,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越发使人感到凡卡命运的悲惨”。

三、课堂提问要有包容性

一问一答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比较常见,这种简单机械地问答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因此设计一些有容量的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是必要的。还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为例,如教最后一段时,我没有问“小女孩死了,为什么脸上带着微笑,她的梦实现了吗”等问题,而是问,作者为什么用小女孩的死这个悲惨的结局作结尾?这个问题内涵比较丰富,学生从不同角度谈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说,“小女孩的家一贫如洗,没有温暖没有爱,赤着脚在街上卖火柴,可是没有一个人买她的一根火柴,在这样寒冷的大年夜里,她的死是必然的”;有的学生说,“唯一疼小女孩的奶奶去世了,小女孩在大年夜里梦见了疼她爱她的奶奶,她渴望和奶奶一起到飞到那没有饥饿、没有寒冷、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也有的学生说,“安徒生通过这个童话,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四、课堂提问要有条理性

要解决文章中的一个难点或一个重点问题,往往靠直接提问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这时需要设计一组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调动学生的思维,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如教《“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1)作者为什么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为题?(2)同一首诗,妈妈为什么说“精彩极了”,而爸爸却说“糟糕透了”?(3)假如父母都说“精彩极了”或“糟糕透了”,又会怎样呢?(4)从妈妈的鼓励和爸爸的批评两种不同的爱中,我们得到什么启发?这一组问题遵循了学生思维由感性到理性、由

理性到实践、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过程。

五、课堂提问要有选择性

有的老师喜欢不分主次,不管难易,处处设问,殊不知这满堂问导致了课堂效率的低下。《荔枝》这篇课文主要表现了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来唤醒我们关爱父母的心。那么在分析课文和文中重点句子时,应抓住这个中心设计问题。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母亲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对这句话,有的老师可能会这样提问:句中写的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她在干什么?用手摸着什么?结果怎样?这是一种既简单又繁琐的提问,浪费了许多时间,还不能使学生充分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针对文章的重点,我提出了以下问题:句中有几个表示动作的词?“不停”和“小心翼翼”以及“爱怜”在句中出现,体现出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学生分析了母亲连贯的三个表示动词的词和三个形容词,明白了母亲是多么喜欢荔枝,然而就是这么喜欢的东西,母亲都“舍不得吃”,总把大的让给儿子。

此外,教师的提问还要做到明确具体,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思维方式来认识、分析、解决问题。

总之,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可以说,没有好的提问就不会有成功的教法,也就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慎重地对待课堂提问应该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今后,我们必须在备课时多下功夫,通过不断实践和总结经验,使课堂提问真正起到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作用。

二〇一一年六月十三日

第三篇:语文名师课堂提问艺术赏析

语文名师课堂提问艺术赏析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许书明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教学过程中不在于“多问”,而在于“善问”、“巧问”,循循善诱。高质量的提问是名师研究教材与设计教学时思想的结晶,它们具有角度优美、形式多样、内涵深厚、激发力强的特点,在教学上能够发挥出高质量的引领、激发、牵动作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还可以扭转被动的课堂局面。

语文教学是科学,又是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语文名师教学艺术是教学艺术的特殊领域。提问艺术是名师个性化教学艺术的重要内容。本文拟对于漪的“设疑反问”艺术,钱梦龙的“深题浅问”艺术,宁鸿彬的“生花妙问”艺术,郑桂华的“换位轻问”艺术进行案例赏析。于漪的“设疑反问”艺术

于漪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提倡学生自由提问。自由提问对帮助学生们深入理解文本与牢固掌握知识和培养发展思维有很好的效果,但它对教师驾驭和控制课堂的能力要求较高。面对来自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教师应因势利导,机智应对,迅速及时地作出处理,有效控制教学的进程。

教学《宇宙里有些什么》,上课伊始,于漪让学生自由提出疑问。

生1:课文中有这么一句话,这些恒星系大都有一千万万颗以上的恒星,这里的“万万”是多少?

(一问完,全班同学都笑了。“万万”就是亿呀,这是小学知识。提问学生非常后悔自己提这样一个被人讥笑的问题。)

师:同学们不要笑,也不要小看这个问题,它里面有学问呢。哪位同学能看出其中的奥妙? 生2:我觉得“万万”读起来响亮许多,顺口多了。

师:讲得好!其他同学还有高见吗?

生3:还有强调作用,好像“万万”比“亿”多。

(同学们热烈地讨论起来„„)

师(总结):通过对“万万”的讨论,我们了解到汉字重叠的修辞作用,它不但读起来响亮,而且增强了表现力。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今天这个知识是怎样获得的呢?

(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将视线集中到刚才发问的学生身上。这个学生如释重负,先前的惭愧、自责一扫而光,仿佛自己一下子聪明了许多。)

教师敢于让学生“自由提出疑问”,这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具有解决各种疑难问题的能力和 1

智慧。有同学提出“万万”是多少后被同学讥笑,非常后悔。教师见状机智地设疑反问:“不要小看这个问题,它里面有学问呢。哪位同学能看出其中的奥妙?”这一问题激起了同学们的合作探究活动,意外地获得了“汉字重叠”的修辞知识。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是信息的重组者、生成的推进者。“设疑反问”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式,让其主动跳出原有固定的思维模式,学会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思考,用更客观的态度去分析、解决问题,进而找出正确的答案。教师以其睿智的眼光敏锐地发现了促使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应变“设疑”,机智“反问”,既让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更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培养了学生敢于提问的精神,使原本尴尬的课堂又焕发出勃勃生机,创造了不可预演的精彩!

钱梦龙的“深题浅问”艺术

教学《故乡》最后一段:“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话具有深刻的哲理,”学生较难理解,钱梦龙就从浅处进行提问:

师:鲁迅先生所指的“路”,只是简单的地上路吗?

生(略作思考):当然不是,这路还包含人生之路,社会之路。

师(启发):那么“路”和“希望”之间有何联系呢?

生(进一步思考):路是靠人走出来的,希望的实现也是要靠人的奋斗。

师(追问):那么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呢?

生(水到渠成):希望本是没有的,只要我们为之奋斗,便有了希望。

提问的艺术表现在不同提问类型的相互转换:直问可以曲问,单问可以联问,正问可以反问。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将深问变成“浅问”,从“路”的基本义着眼,引申出“路”的比喻义,再启发学生思考“路”与“希望”之间的联系,通过追问,学生水到渠成的理解了这段话的深刻哲理。由浅入深,一个深奥的问题解决了。所谓“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是也。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尚不丰富,认知水平尚处在“初级阶段”,因而课堂提问必须符合中学生的接受状况。若问题的难度过大,学生一时无从回答,势必导致思维“卡壳”和课堂“冷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智能的发挥。采用“深题浅问”,既可以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钱梦龙深谙此道,对文本中一些过于艰深的问题,喜欢作比较浅易的处理。

宁鸿彬的“生花妙问”艺术

艺术的提问,要有质量,要抓住重点,触动课文的“神经”,即牵动文章核心的主要问题,也要触动学生的“神经”,即把学生引领到探求问题的忘我境界,以达到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这样,课堂提问才更为科学有效而又富有艺术韵味。教学《七根火柴》,他从“主问题”入手:

师:《七根火柴》文章主要写了两个人——卢进勇和无名战士,他俩谁是主人公?

(学生有说是卢进勇的,也有说是无名战士的,各执己见。)

师:谁是主人公,是从全文分析。„„无名战士在什么情况下珍藏了七根火柴?你们知道他当时是怎么想的?

生1:他想,我要把七根火柴交给部队。

生2:他想,这每一根火柴都能给更多的同志带来光明和温暖。

生3:他想,部队有了这火柴,就能战胜困难,走向胜利了。

生4:他想,我死了算不了什么,要让更多的同志活下去。

生5:他想,这火柴能点燃革命的烈火„„

师:注意到无名战士是怎样珍藏这七根火柴的吗?这又说明了什么?

生1:他把火柴并排摆着,夹在党证里,用硬硬的纸包好,放在腋窝里。

生2:并排摆着,是怕火柴摩擦点燃。战士把党证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火柴夹在党证里,说明战士把火柴也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生3:腋窝里最不容易受潮,无名战士在生命垂危的时候,为别人想得特别周到。

师:那么,到底谁是作品的主人公?

生:(全班学生异口同声)无名战士!

师:谁说说理由?

生:作者着力刻画的是无名战士,文章的主题思想主要是通过无名战士表现出来的。

师:无名战士,并非真的没有姓名。作品以“无名战士”出现,有什么用意?

生:在漫长的革命历程中,有无数的革命先烈献出了他们的生命,却没有留下姓名。作者想告诉我们,这位战士是无数革命先烈的代表。

师:无数革命先烈为我们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该怎么办?同学们,你们要用行动做出回答。为了弄明白“卢进勇和无名战士谁是主人公”?教师点拨“需从全文分析”。然后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无名战士”:“无名战士在什么情况下珍藏了七根火柴?你们知道他当时是怎么想的?”让学生到文本中找依据,并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进而引导学生“注意到无名战士是怎样珍藏这七根火柴的?这又说明了什么?”至此,“到底谁是作品的主人公”,答案已经明了:“无名战士是主人公”,教师要求学生“说说理由”。

是什么让学生的思维之花悄然绽放?是教师的“生花妙问”艺术。“生花妙问”不属于“碎问”,但也不是简单的递进问和思维的发散问,而是围绕“主问题”多角度多层面的“联问”。教师通过

一环紧扣一环、一层递进一层的提问,层层推进,逐层加深,引导学生从现象到原由,从整体到局部,最终有效地解决了“主问题”。“生花妙问”没有浅层次的平庸化的“碎问碎答”,而是融知识学习、能力训练和思想教育于一体,达到了文本思路、学生学路、教师教路的高度和谐统一。

郑桂华的“换位轻问”艺术

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但是对课文中不少貌若平常但十分贴切的语言,学生往往不易体会到它的精妙和优美。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精巧地设计提问,用巧妙的提问来抓住学生的思路,引发学生的智慧。

教学《散步》时,郑桂华这样“换位轻问”:

师:生活中,如果向别人讲“一家人散步”这样的事,一般会怎样介绍?

生:我们全家人一起散步。

师:如果需要向别人强调散步的人员,会怎么说?

生:“我”和妈妈、妻子、儿子一起去散步。

师:作者是怎么写的?

生:“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师:这样写,与前面的两种相比较,读起来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生:很庄重、很严肃。

师:对,把一件生活小事当作重大的事件来写,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的话,就是“举轻若重”。这个“举轻若重”的问题就是贯串全课的中心问题。

教师的提问紧扣课题“散步”:“一家人散步”这样的事一般会怎样介绍?问题贴近学生的家庭生活,自然而质朴,学生也很容易回答,但回答显得概括而笼统。教师轻拨云雾后,学生回答: “我”和妈妈、妻子、儿子一起散步。应该说,学生的回答已经很完善了。但教师话锋一转:作者是怎么写的?让学生将自己的表述与课文进行比较,体会两种表述有什么不同。通过感觉和理解,学生明白了“把一件生活小事当作重大的事件来写”的诀窍——“举轻若重”。

郑桂华认为,学习本文只有生活经验也是不够的,应该让学生学习换位思考。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自己先来表述,再叫学生比照课文体会异同,这个过程意在培养学生从现象中寻找规律。这既是注重方法能力的提高,实现高效学习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必经之路。

名师提问艺术的案例就像一粒粒璀璨的的珍珠,让人爱不释手,久久赏玩不已。且不说这些提问艺术中蕴藏着名师深邃的教育思想和丰富的教育智慧,单是提问艺术本身所使用的高超的教学技巧,就值得我们俯下身子认真学习和借鉴,即使只取一瓢饮,便也受益无穷。

第四篇: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

语文教师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

河南商水三中 王庆银

提问是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进行的一种教学技能。提问早在《学记》中就已被提及:“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翻译过来就是:“会提问的人,象木工砍木头,先从容易的地方着手,再砍坚硬的节疤一样(先问容易的问题,再问难题),这样,问题就会容易解决;不会提问题的人却与此相反。”这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恰切的、艺术性的提问提供了一种依据。事实上,在课堂教学中,合适的提问确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提问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来谈以下几点做法:

一、要做到难易适度,授之以法

课堂提问时,所出示的问题太容易或者太难都激不起学生思考的兴趣,只有难易适度、可操作性强的问题,才能引导学生一步步进入“胜景”。所以,教师应针对课文有效地设置问题。比如在教读《沁园春•长沙》时,有一个教学目标,就是默写这首词当中的重点句。针对这个目标,授课时就可以这样问学生:以“立”、“看”、“怅”、“忆”、“恰”为内容的句子是哪些?然后放录音,听那几个句子,这以后再让学生朗读,然后背诵,最后一个环节就找5个人到讲台上默写。这样的话,学生很容易做到,而且掌握了背诵默写的一个方法:抓关键词法。

二﹑要善于巧妙引导

一个完整的提问过程,大体可以划分为三段:引导、介入、结束。巧妙的引导能对目标起着有力的推动作用。

例如在讲授《雨巷》这首诗歌时,按读、品、悟三个环节与学生共同研读完诗歌后,需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教育,在这个环节里,我先说了一句话:“丁香姑娘是诗人美好理想的象征,就是被诗人写得太哀怨了,如果描绘为一位活泼开朗或大方得体的丁香姑娘不是很好吗?”(引导)话音一落,一位学生站起来说:“不可以的。《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那个时候社会黑暗而沉闷,所以丁香姑娘只能是哀怨感伤的。”这时,我赶紧说:“这种环境下,诗人在追求丁香姑娘而不得中有没有绝望?”(介入)学生答道:“没有。从最后一段可以看出,虽遭理想的幻灭,但诗人仍在执着的追寻。”我趁机就要求学生再读原诗,让他们体会这种希望,理想幻灭后仍有希望,在绝望中求希望。读完后我又抛出第三个问题:生活中,我们也会遭遇挫折,经受打击,我们也会忧郁彷徨,这时我们该怎么办?(结束)学生的回答可想而知。我用先用第一个问题作为引导,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对他们实施了情感态度教育,如果在悟出主旨之后,直接过渡到这个问题,就显得有些突兀,而且学生会很被动。有了上面第一步的引导,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三、鼓励学生质疑 鼓励学生质疑,这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因此,要肯定学生不迷信名家、不迷信书本、不迷信老师的大胆质疑精神,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例如讲《荷塘月色》中的通感:微风吹过,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老师正讲通感,有个学生起来说道:“写的不好,这天晚上只有作者一人,很静,应该像笛声。”老师放开教案,就让学生仿照这句话造句,能用到通感最好。学生造出好多句子,比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蒙娜丽莎嘴角的微笑似的。当然,有时面对学生自己提出的挑战性的质疑提问,确需教师具备广博的胸怀和诲人不倦的精神。

四、要注意问题的顺序性、层次性和阶段性

有的教师在学生还没有完全感知课文内容的情况下,就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层次的挖掘,这样的提问显然是不符合教学规律的。作为教师,应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对课文,对学生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能帮助老师完成教学计划,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琵琶行》(并序)一诗,在学生充分感知课文内容以后,就可以按顺序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这首长诗(叙事诗)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出白居易和琵琶女这两个形象。然后教师再问:在这首长诗(叙事诗)中,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于是,学生很快从相关段落中找出答案。教师再问:为什么白居易会发出这样一声哀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命运?再问: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湿青衫?江州司马为谁流泪?在这样的一组有顺序、层次清楚、分阶段进行的问题面前,学生对本诗的主题、重点也就容易把握了。

五、多提浅中见深的问题

记得上初中时,学习《故乡》一课,老师问道:闰土最小的孩子几岁了?我们回答:五岁。老师就说:连五岁的孩子都下地干活还吃不饱饭,怎么回事?主旨这个大问题就在这场简单的对话中得到了解决。再如《纪念刘和珍君》: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老师问:早上知道上午的事合理吗?要求学生联系全文再回答。学生思考后回答:是为了驳斥政府的下劣凶残。

多提浅中见深的问题,力求让学生达到“读书无疑需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的境界,以完善学生的学习。

朱熹有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要不断吸收新的东西,多设计一些艺术性的提问,拿这些“活水”来灌溉学生求知的心灵,以取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第五篇:名师课堂提问艺术心得体会

《名师最能激发潜能的课堂提问艺术》心得体会

沙门小学

干优良

围绕学校校本培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这一主题,本人认真研读了《名师最激发潜能的课堂提问艺术》一书,收获良多,现摘录其中与大家分享。

课堂提问是艺术性很强的教学手段之一,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手段。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提高老师的教学质量。全书从高效课堂提问的、切入点、提问艺术、提问方式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巧妙合理地提问,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书中第一部分讲到提问要分层设问,有效切入,使我明白了有效提问具有科学性、启发性、创造性、适度性、鼓励性等特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保持良好的提问心境、尊重学生的提问权,努力优化提问的情感氛围。平坦教学中,要更好地设计课堂提问点,气氛提问的时机,选择合适的提问方式,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的反馈。

第一部分感触最深的是,“对课堂 答问多做鼓励性评价”这一节。由于本人在实际教学中存在批评多于学识的缺点,看了这内容,知道鼓励性评价之于学生多么重要,我们教学的目的,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对本学科产生兴趣,让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有时,教学的一句话,一个眼神 或一举手,一投足,都会让学生有着不同的深刻的理解、感受和体验。尤其是老师们的赞扬鼓励,更是让学生铭记在心抑或终身难忘。

鼓励的方法有语言鼓励法、行为鼓励法、物品鼓励法。但我觉得教师实事求是地分析 学生的回答2,肯定其任何微小的闪光点,忽略不成熟的回答,更是一种高明的鼓励,而且能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多地指向学习内容。

在新课程、新理念背景下,把课堂提问权力还给学生,显得尤为重要。爱因斯坦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我们的学生长于做题,不善提问,不敢提问,作为老师,课堂工作重点应放在设计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情景上,而不是在设计问题的本身上,应着力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才能真正培养、提高学生良好的提问能力。

江苏省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在课堂教学时,就常常把课堂提问权还给学生,以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案例中李老师的课堂有静有动,学生既能自由讨论,又能静默思考,在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推进,最后达到高潮。教师真正做到了引导者,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我应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勇于尝试,逐步培养学生的主动提问的能力。

还有一则感触较深的案例是在“提问以能激发学生兴趣为根本”中讲到的“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老师用讲故事的方法引入,学生一个个听得津津有味,在争论猪八戒和孙悟空为什么都笑了的过程中,把分数的基本性质讲清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是一种苦役。通过本节案例的阅读,让我了解了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注意点:

1、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及时了解学生最关心、最感兴趣的问题,再结合教材的教学重难点设计课堂提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老师的课堂提问应有助于学生想象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只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想象和创造空间,学生才有施展自己才华的,才会乐于表达,积极参与。

3、课堂提问应当不断满足学生新的需求。

4、课堂提问必须新颖,具有趣味性。总而言之,老师若能巧妙地运用提问,问得好而精,就会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积极地释疑,学会主动去发现,探索和掌握知识。

本书的精彩部分实在不胜枚举,不能一一道尽,不仅有精妙的理论基石,更有切合一线老师的丰富教学案例,难能可贵的是案例后面还有准确的分析,并给出了具体实施措施和方法,可以一读再读。初初读了几遍,收益已不小,更需要结合平时教学,对症下药、参考对照,以促进课堂提问能力。阅读之后,精彩之外,感受之深,有诗为证:

课堂提问讲艺术,激发潜能鼓励多。方式原则千千条,还权引趣生为主。

下载语文名师课堂教学提问方法艺术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名师课堂教学提问方法艺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摘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是在教学中常常使用的一种手段,通常是教师依据教学目的、内容而进行问答教学的一种形式,也是一门非凡的语言艺术。......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望奎县敏三小学 于 建 孔子有句众所周知的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亦有言,学习好比饮食,无论多好的食物,强迫吃下去,总有......

    浅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浅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很多语文教育大家都有这样的共识:语文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探讨本学科自身规律的同时,还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实......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 作者:王会云 单位:下石节中小学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 下石节中小学 王会云 摘要: 在语文教学中设计既有启发性、又有趣味性的提问,是......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

    第九届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征文大赛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 袁长波 电话:*** 重庆市綦江区三角中学 论文类别:学科教学类 学段:中学 学科:语文 摘要:本论文探讨......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必不可少的。有效的提问有助于学生开展发散思维、自主探究,而无效的提问则容易让学生反感,甚至还会使......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目 录 题目......................................................1 摘要..................................................... 1 关键词....................................................1 1前言.................................................... 2 2.日常教学中课堂提问的功能............

    浅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浅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羊泉中学 马方方 [内容摘要]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素质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