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角色比喻评析

时间:2019-05-15 02:46: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师角色比喻评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师角色比喻评析》。

第一篇:教师角色比喻评析

教师角色比喻评析

人们总是喜欢用比喻来说明一些事情,因为比喻总是比事物的本身更加浅显易懂。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因此,人们也给了教师诸如:“蜡烛”、“春蚕”、园丁等各种各样的比喻。应该说,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些形象的比喻确有其美好的积极的一面,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及全社会尊师重教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的革新,这些隐喻也逐渐显现出其狭隘性和片面性,既不能确切全面地反映当代教师的精神风貌,也不能客观科学地阐述现代教学的理念特征。任何事物都需要进化,所以,对类似这样的比喻我们也不能总停留在过去的角度去理解和诠释,而必须以全新的视角,赋予其时代的内涵,应用于新时期的教育教学,这本身就是对教学理念的革新。本期,我们择取了部分比较典型的有关教师的比喻并加以评析,仅作抛砖引玉,惟愿能对诸位老师的教育教学有所启发,真正扮演好教育者的角色,使自己接近“至善”,使教学迫近“至美”。

1.“春蚕和蜡烛”说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的这首七言《无题》倘若用来比喻教师,一下子就给了教师两个比喻:春蚕和蜡烛。春蚕吃的是桑叶,可是却吐丝不尽,直到生命的终点。蜡炬从“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到“风烛残年”再到“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两句诗读起来有着太多的悲壮,用来比喻现代教师确有些狭隘和不妥之嫌。新时期的教师不应仅仅去做蜡烛、春蚕。蜡烛叫人平庸、渺小,光亮微小短促;春蚕叫人封闭、保守,缺乏创新。现代教师,要有比蜡烛更多的光亮照耀世界,要比蜡烛的生命更加永久辉煌,要有比春蚕更多的打破常规的精神。2.“园丁”说

很多人都喜欢用“辛勤的园丁”来比喻教师,但这种比喻的确有失偏颇。众所周知,园丁的工作几乎按照其个人意志、审美观念进行操作,寻求的是人工的雕饰和整齐划一,有大量造作的痕迹。学生是园中的花、圃里的草,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木。如果园丁只是辛勤地施肥浇水,让花草树木顺其自然、顺其天性地自由发育、生长,也许会生出一片森林来。但是,如果“园丁”手拿着锄、拿着刀、拿着剪…去铲除,去修剪,那么,本想培育的所谓栋梁之材,砥柱之木,难免成为供人玩赏和摆设的盆景。同理,教师倘若按照“教育理论”统一的追求、统一的规格标准、统一的审美需要去耕耘,那么,学生是被动的、被迫的,在“园丁”的照顾下,不允许有自己的自由和个性,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愿望。把热爱学习和充满好奇心的孩子,“培养”成厌学和无奈的学生。那么,教师越是辛勤,其害处就越大。

3.“教练员”说

要学会游泳必须下水,否则让运动员岸上千万遍地重温游泳要领,收效甚微甚至是无效的。教练游的再好,并不代表学生会游。学生不下水、不参与、不练习,永远学不会。许多老师反复地让学生背诵记忆,而忽略了让学生自己与文本知识亲近,有时甚至学生连文本都还没读,老师也不管这许多,便滔滔不绝地讲起来。这些知识记得再牢,对于学生知识的理解、能力的提高也是帮助不大的。若干年年后,那些游离于文本之外的知识,在他们的头脑中早已荡然无存。只有通过“自悟”、“自得”,才能久远。教师要促使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读书中学会读书,在思考中学会思考。正如新的课程标准里提到的,“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4.“人类灵魂工程师”说

工程师指具有从事工程系统操作、设计、管理、评估能力的人员,工程师的称谓,通常只用于在工程学其中一个范畴持有专业性学位或相等工作经验的人士。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而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不是工程系统;学生是不能被操作、被设计的。教师的专业属于教育学的范畴。灵魂是什么?看不到,摸不着,有着太多的不可知和不可预料,一个人灵魂的形成是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的,概括而言,除了受学校教师的教育影响以外,还受其家庭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影响。所以,人类灵魂更是不能被操作、被设计、被管理、被评估的。因此,教师不能被简单地理解为工程师,尤其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5.“驯兽师”说

训兽师做的是什么?教师做的又是什么?抹去两者的对象之后,的确会看到更多的相同因素。但做训兽师必然会比教师简单,因为训兽师面对动物,主要采取的是精心地豢养和驯化,而教师面对学生更多的是教育与感化。所以,教师教育学生,要给学生以更多的人文关怀,把对学生的感知和理解准确地传达给对方,让学生从心理上感到温暖、感到安全、感到受尊重。把学生当人看,应该是教师面对教育的一条最低的也是一条最曾基本的准则。

6.“蝜蝂”说

柳宗元在《蝜蝂传》中写了一种很奇怪的昆虫,它看见什么东西都喜欢把它背起来,以至后来为此而丧命。有些教师在强大的媒体与理论面前现在已患了失语症,他们见什么学什么,以至于到后来不会说话,真有点类似作品中的小虫了。所以,现代教师在个人职业发展和教学理论的吸收运用中要注意筛选和提炼,学会有选择的放弃,取舍之间,彰显智慧,从而回归到事物的本质上。

7.“导演”说

“老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比喻的是:老师设计好教学的一切,让学生做什么,学生就做什么,老师说该怎么做,学生就怎么做。老师是“指挥”的,学生是“行动”的。老师“导”,学生“演”,以此来体现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导演”说的渊源可能来源于过去评价一堂课的标准,不是看学生的发展如何,而是重在看老师“导”得如何。所以,面对新的课改的理念,需要重新审视这个比喻的说法。“导演”说中,学生永远是学习的被动者,一旦没有人“指挥”,学生就不知道如何去做了。因此,老师是“导演”需要发展为老师是“顾问”,要让学生自导自演;老师不再是学习活动的全权策划,而是学生渐渐丢掉的一根“拐杖”。要让学生自己去“导”,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自己去“演”,知道自己该怎么去做。这样的学习,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学会“学习”。

8.“红娘”说

红娘,俗称媒婆或媒人,一般指男女双方建立婚姻关系的中介人。她怎么与教师的职业联系在一起了呢!这种说法主要是针对教师课堂上讲得过多、过细的情况而提出的。一对男女初次见面,需要有一个媒人,因为双方刚开始接触,互不了解。此时,媒人便要两头忙,互相介绍双方的情况,以增进彼此的了解。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材的关系无异于此。譬如:学生拿到一篇新的课文,感觉生疏,此时教师便要充当红娘的角色,把学生和教材“连”在一起,给学生做一些必要的讲解、介绍,如课文的作者、写作背景等等,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但当男女双方建立关系后,此时的红娘便要“退避三舍”了,如果还是在旁边“忙”个不停,岂不太过“不明智”了吧!老师也是如此,要让学生多接触文本、多读、多思考。做老师的,也请明智一些吧,把时间留给孩子们,让“他们”彼此说一说“悄悄话”,让他们“独处”一会儿,不要总是放心不下,在旁边“唠叨”个没完。当然,恋爱中男女双方有时会出现一些“波折”,这也是常有的事情。这时红娘要站出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调解的责任。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同样会遇到一些困难,这些“拦路虎”阻碍了学生与文本知识的交流,此时的教师便要真正发挥作用了,要“精讲”,讲到“点子”上。教师是“红娘”的说法,形象地说出了教师要相信学生,把他们当成学习的主人,“该撒手时就撒手”,不要总是“包办婚姻”。老师要“精讲”,学生要“多练”。

9、“一桶水与一碗水”说

教育中通常喜欢说:老师要有一桶水,才能教给学生一碗水。从教育方法上来说,这种理论必然造成一个老师的自恋,仅仅满足于给学生一碗水的“成就感”,顺理成章地形成“满堂灌”的错误教育方式,削弱了学生天然的好奇心和学习能力,最终造就缺乏探索思想的学生。所以,苏格拉底强调”教育不是灌输”。真正的教育不是大水漫灌而是要点燃心火,让学生们燃起追求知识的热情。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的机器,而是等待被点燃的火种。因此,对于“一桶水与一碗水”的理论,正确的理解应该是:教师拥有一桶水,但教师不是从自己的桶里给学生一碗水,而是告诉学生自己怎样取得这一桶水的方法,以及这一桶水所来源的大江大海,指引和鼓励学生设法去获取自己的一桶水。

10、“水杯原理”说

一个杯子,原来是空的,往里面倒一点,它的水就多了一点,无论用什么工具给它倒水,或是直接拿着它去井里、去河里舀水,只要杯子是好的,水终究是可以存到杯子里去的,直到满了为止。显然,这个比喻把教育说的过于简单,在整个比喻的过程中,那个用来装水的杯子始终处于被动位置,它把教和学完全的分离,只体现出了教的过程,否定了学生的主动性,似乎只要别人教他什么,他就接受什么,直到他的接受能力达到一个瓶颈为止。然而,“水杯教育”的问题还不仅于此。教师倒入杯里的究竟是什么,是黄河水,是长江水?或是幼发拉底河的水,尼罗河的水?作为一个杯子来说,它是照单全收的。如何才能让这一杯水变成一杯美酒而不是一杯浑水?或者,至少不要让它变成一杯毒药。

11、“仙人指河”说

仙人说,河流就在那里,你自己去取水吧。这种观点看似要比“水杯教育”高明许多,因为它至少包含了教与学的过程,充分强调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仙人说”的理论似乎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杯子没有了。一个人来到了河边,河流很美,水很清澈,尝了一口河水,味道十分的甘甜,可是这个人来到河边究竟是做什么?还是拿着他的小杯子在河里舀一杯水吗?当然这次他可以想在哪舀就在哪舀,或者不如来个亲密接触,直接在河里畅游一番,顺带着还可以呛上几口;又或者他会成为一个渔夫,每天到河里来打渔,这样连生计问题也解决了。当然,选择还有很多,就如同这世上的学问,真的是告诉学生学问在哪,他就能学到了吗?如果直接呛水溺亡可能比酿成毒药的结果更加让人不堪。

12、“摆渡者”说

教师是摆渡者,反反复复地把彼岸当做目标,把一批又一批的学生送往彼岸。直到有一天,船上再没乘客时,自己就好像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心和脑被孩子们掏空了似的。这样的老师是可悲的,自己的一生徘徊不前,除了能教出优秀的学生外,一旦离开学生,属于自己的东西微乎其微,自己如被榨干了汁水一样干瘪。教师应该像火箭一样把学生送得更远,让他们飞得更高;但也不能像火箭一样一把卫星送上天,自己就沉落在大海,教师要跟孩子一起飞翔,跟孩子一起成长。

13、“养鸭人”说

教师是养鸭人,鸭子随着鸭棚四海为家,养鸭人“来来”的声音召唤着每一只鸭子,结果第一梯队的鸭子跑在最前面,尽情享受田里的虫子——打牙祭,第二梯队的鸭子就只好吃稻谷——吃素菜,第三梯队的鸭子落在后面吃的是混水——喝汤水。同样是鸭子,第一梯队的鸭子收获最大,因为他们主动出击,第三梯队的鸭子收获最小,因为他们被动接受。同样一个老师,为什么学生的成绩却是千差万别?主要因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相差甚远。鸡不啄米,强压着它的脖子吃,也没多大意义。教师要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那些虫子往往遍及田野,要是你捉来放在鸭棚子里,鸭子还嫌没胃口。只要学生具备起码的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师就要放手发动他们,对于被动捕食的,教师就要鞭策和鼓励他们。

14、“厨师”说

教师是厨师,一堂课就是一道菜,有的老师认为油多,菜就好吃,但油多也会把菜烧坏;有的老师经常拖堂,把菜给炒焦了或炖融了,学生早就吃饱了,但老师就是不让他们下席,一道家常菜吃得像满汉全席,学生难受;有的老师炒鲜菜就像馏剩菜,面对新学生和新教材,翻的是老黄历,用的是老方法,学生吃起来索然无味;有的老师炒菜掌握不住火候,油温不是高就是低,教学节奏不能掌握轻重缓急;有的老师将荤菜跟素菜,汤菜跟蒸菜,炖菜跟炒菜,凉菜跟热菜搭配不当,学生吃了不消化,甚至拉肚子;也有的老师自认为饭菜好吃,学生也应该是好吃的,实际上往往并非如此。教师要让学生亲口品尝饭菜的滋味,老师吃了说出来那只能叫听滋味。学生不品尝、不体验,永远不知道饭菜是什么滋味。“羊羹虽美,众口难调”。学生胃口不一样,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胃口给烹制不同的菜肴,让他们吃饱吃好,充分消化,及时吸收。蹩脚的厨师烹饪出来的菜肴多半千篇一律,而高明的厨师则会因人而异,烹饪出适合每个人的佳肴美馔。

没有哪项职业象教师这样受人敬重,没有那种事业像教育那样让人敬畏,所以便有了这许许多多给教师和教育的比喻,它的意义被这众多的比喻所诠释。虽说时过境迁,有些比喻已不合时宜,但这些比喻,也能从不同侧面生动地勾勒着教师的形象,阐述着教育的威严,细细品味,倒也能从中受到诸多启发。当然,也有些比喻确侧重了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其他方面,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正确地理解。其实,教师就是教师,是“教”者更是“学”者,是“教”者与“育”者的统一体,是通过与学生对话而不断促进自我反思与发展的人。教师每一天在神圣与平凡中行走,所以,就必须做好一个人,争取做一个大写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记住并学习的人。

第二篇:教师角色转换

参与到幼儿的“工作”当中去,帮助、引导幼儿发现、解决问题。

教师注重观察,有目的地对幼儿进行有效指导

教师在指导区域活动时,观察了解在先,介入指导在后,通过观察理解幼儿的活动意图、思维方式,并对幼儿的活动水平做出正确的诊断,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构想,并促使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并能根据观察结果调整区角的位置、材料,使其更适合幼儿的水平、兴趣和需要。

(1)在活动区域中,首先我们相信孩子,通过观察,我们看到幼儿并不是一些“无知无能”的弱小群体,而是一群非常能干、富有创造性的小主人。

(2)在幼儿活动中,我们关注幼儿的活动,了解当前幼儿已有的经验是什么,观察幼儿对什么感兴趣,考虑教师应在哪方面给予帮助,特别是幼儿在活动时,我们不能急于用自己心目中的游戏水平做标准去要求幼儿.幼儿在游戏中应有自由选择与自主决定的权力与可能。我们认识到游戏过程是幼儿探索和发展的过程,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要学会观察等待,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言谈举止,先观察再指导或多与处理好游戏中主客体关系,给幼儿自由选择与自己决定的权利,使我们组织的活动成为幼儿“真正的游戏”,而不致使游戏失去“灵魂”。

(3)我们运用了带有启发性、建议性的语言来指导引导孩子们,主动地去参与活动。

但是活动中我们还存在一些问题:个别幼儿的区域记录方法还不够理解,还需我们加以引导。有的幼儿区域活动积极性还需提高。

总之,解决区域活动中的主要障碍,不仅是方法问题,更重要的是教师观念的转变,只要我们教师树立正确的区域活动观念,努力做好师幼互动,把区域活动作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基本活动,不断开拓活动空间,解放孩子,让孩子们在玩中求发展,发挥区域活动的实效性,使每个区域真的活起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也是我们的目的所在。

在区角活动时,教师如何转换自己的角色

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我是一个做教师的,我应与儿童一起做游戏,如果我只是教导、要求和强制,那我就会成为一种外部力量,也许这可能是一种有益的力量,但不能成为接近儿童的一种力量…”幼儿年龄小,能力弱,对成人的依赖性较强,教师在活动中对幼儿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基于对儿童游戏权的尊重,教师应确立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意识,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在区角活动中,教师应及时地调整自己在其中的身份,积极地促进幼儿在游戏中个性的充分展露、智慧能力的充分体现,让幼儿在游戏中享受自我实现的欢愉。

第二,首先,教师要学会做一个观察者。

教师要指导幼儿,首先就要了解幼儿。要了解幼儿,就要进行观察。教师进行观察的目的是为了准确地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需要和表现,观察要有连贯性。教师可采用整体观察的方法,整体观察了解幼儿的活动,了解投放的材料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否为幼儿所喜欢,是否能促进幼儿的发展,不但要注意幼儿做了什么,更要了解幼儿是怎么做的。教师还可以采用个别观察的方法,小班幼儿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社会交往能力较差,教师就应观察是否还有幼儿没有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他是怎样进入某一个区角的。只有认真地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一言一行,教师才会有新的发现,为指导提供了素材。

教师做一个参与者。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特别强调,生物体不仅依赖环境,也要对环境做出积极的反应和“回答”,而这就要依赖于生物体自身的积极性。儿童是刺激的主动寻求者,是环境的主动探索者,儿童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着儿童自身发展的方向和水平。教师应激发幼儿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表现出对活动也有较浓厚的兴趣,这样可带动幼儿积极的参与。小班幼儿总喜欢成人和他们一起玩,而且易受大人的感染,一旦有教师的参与,他们的兴致会更浓。针对不同的区角,教师参与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1、平行参与:因为幼儿年龄小,能力弱,游戏的玩法技能相对比较缺乏,教师的参与往往使游戏有更多的变化和情节的深化。教师和幼儿玩同样的材料,主要是给幼儿一个示范。如美工区投放了彩色的橡皮泥等,幼儿只是摆弄其中的材料,对于不同的造型缺乏一定的经验,教师以一个玩伴的身份进入了这个区角中,用以上的材料进行不同的创作,幼儿看了以后也就模仿着去做。

2、合作参与:教师以一个角色的身份和幼儿平等地玩,就如陶行知先生说的:教师要“变成孩子”,与孩子共享欢乐。小班幼儿喜欢独立地玩,合作性不够。如

表演区的幼儿总是不能协调好同伴间的关系,谁也不愿意扮演大灰狼,教师发现后就扮演大灰狼进入幼儿的游戏中,并适时地进行间接指导。

3、指导性参与:教师可介入一些指导性的语言、暗示性的动作帮助幼儿在活动中的深入。区角活动提倡的是幼儿自主地玩,但并不是放任自流,环境的创设中融合了一定的教育目标,教师以实现其目标点拨幼儿的活动。如科学探索区中放了红、黄、蓝三种颜料,幼儿不知怎么玩,教师就提示幼儿:“用这几种颜料变出许多种颜色来,谁会变出绿色?”同时要求幼儿把调出的颜色来装饰衣服,幼儿不只是随便地玩,而是有目的地去探索了。

第三,教师要做一个引导者。

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掌握幼儿的行为表现,适宜地加以引导。首先是应适时,即把握好时机。小班幼儿以平行游戏为主,看到同伴在使用某一物品,他们心里也会有这样的想法,而且自控能力较差,发生争抢的现象就较多,教师就应在第一时间了解到这种情况,及时地解决幼儿的这一纠纷。其次应适度,即避免教师过多或不及的引导。教师引导时过多,幼儿就缺乏一种自我独立性,往往会依赖于教师,主观能动性就不能很好地发挥;而教师的引导不及,幼儿在活动中就会在存在盲目现象同样也是不利于幼儿的发展的。

第三篇:教师角色答案

单元一

1、举例说明你在处理师生矛盾冲突时,如何有效的防止消极情感出现,处逆境而坦然,遇挫折而志坚。答:(1)私下与这位学生交流,了解一下学生对这件事的态度,从而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沟通。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给他一个合理的解释。找学生谈心沟通,了解事情的起因和经过,听他倾诉,发表他的看法,慢慢消除他心里的愤怒和怨恨,并且可以找到矛盾所在,以便对症下药、解决问题。当然,不能只听这个学生的片面之词,还应当向其他学生调查一下,尽量以客观的态度来处理。了解事情来龙去脉之后,让学生认识到,其实老师都是希望自己的学生好的。

(2)中学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树立理想目标的培养者,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所以一定要对学生有足够的耐心。对学生尊重,不要贬低其价值的使学生的心理遭到严重的创伤,要对该生进行灵活多样的激励。如微笑点头,主动打招呼,背后夸奖法,即不直接对其本人夸奖,而背后跟同学交谈,热情赞扬他的长处,让听者自发地转告给受夸奖的同学,这样,受表扬的同学听后,会深深感受到自己在这位老师心目中的份量,从而更加自觉地发扬自己的长处,改进不足。

(4)要教会学生学会宽容,即使老师有不当之处,也是出于对自己的关心,应该学着理解、宽容老师。

上述方式,以平和的态度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避免了进一步的冲突,处逆境而坦然,遇挫折而志坚。

2、谈谈你对“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是越来越少的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的理解。答:“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无疑是把创新能力提到一个更高的高度来培养树立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未来教师有较强的教育指导能力,包括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和选择生活道路的指导。指导学生学习,一方面要在教学中激发求知欲,适时施教,捕捉学生思维中闪现出的创造性火花;另一方面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指导学生探索人生,是教师的天职。所以,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学生对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社会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去克服人生道路上所遇到的一切困难,成为意志坚强的社会成员。单元二

1、谈谈你对“教师应成为学生的慈母、严师、挚友”的理解。

答:一个优秀的教师,面对学生的不应该是一张面孔,而应该集多种角色于一身。有时,他应该是学生的严师,这样能让学生们知道做人的准则;有时,他应该是孩子的慈母,这样能让学生们感受到你心中那份浓浓的爱;有时,他又得成为学生们的挚友,这样能让他们敞开心胸,畅所欲言。而这三种角色,又必须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对象,进行合理的转换。

一、严师

常言道:“没有规矩难以成方圆”。教师首先应从建立健全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入手,强化常规管理。而抓班级常规管理,应当从一个“严”字入手。英国斯宾塞在《教育论》中指出:“记住你的教育目的,应该是培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别人来管的人。”正因为这样,所以在执行班规班纪时,教师应以一位“严师”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

二、慈母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不能克制自己的人,就是一台被损坏的机器。”作为老师,尤其是班主任,面对一些突发性事件,面对学生的过失和错误,切忌简单、粗暴、冲动的“热处理”,而应该持克制、忍让、宽容的态度,以理智控制自己的言行。这就需要多一份“慈母心”。学生,在老师的眼中永远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

班主任的“母爱”不仅体现在校内及课堂上,更应随时随地地播撒进每个学生的心田。

三、挚友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际交往的融洽、和谐,是以真诚为前提的。“以心换心”,以理解为桥梁,人与人之间便能得到思想感情的最大程度上的沟通。为了能够“以心换心”,我主要尝试了一种“平行交谈”法。“平行交谈”一词来源于心理学家罗恩、塔菲尔《用心去教养子女》一书,意即父母与子女一面一起做些普通活动,一面交谈,重点放在活动上,而不是谈话内容上,双方也不必互相看着对方。

当班级中的学生犯了错误时,当学生的行为出现偏差时,当学生的思想出现波动时,我与他们沟通时,运用“平行交谈”法进行,往往能引起好的回应。这种非面对面的谈话,会让师生都感到轻松、舒畅。这种交谈的机会,能从几乎所有共同相处的活动中获得,如一起散步时,坐下来闲聊时,一起参与体育活动时,一起玩耍时„„事实也证明,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沟通效果十分明显。有一次,我发现班中平时成绩挺好的一个女孩,不知怎么的,成绩有大幅度的滑坡现象,而她平常话也不多,属于那种内向的女孩。于是,我利用一次课间操的机会,装做不经意的样子,问她:“你最近遇到什么麻烦事了吗?老师能不能帮你解决?”也许是因为不在了教室里,也许是因为在那样自由而悠闲的氛围下,她说了很多,告诉我疼爱她的奶奶去世了.哦。原来是这样。我苦口婆心,劝慰了整整一个中午,才解开了她心中的那个结。

当你是严师时,你能让学生们知道做人的准则;当你是慈母时,你能让学生们感受到你心中那份浓浓的爱;当你是学生的挚友时,你能让他们敞开心胸,畅所欲言„„一个班主任的魅力,就在于此。

2、当学生突发奇想,提出一个与本课知识无关的问题时,你该如何应对?

答:一次,我在执教《小狗包弟》一课时,一学生突发提问“小狗为什么叫包弟?”这个问题可谓“刁钻古怪”,即使教师备课再精细,课前预设再周密,也无法解答。有的教师视之为“反常思考”,怒斥学生。一般的教师为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可能这样说:“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备课时老师也没考虑到,学生的一个奇思怪想,给了老师一个顺藤摸瓜,顺学而导的契机,挖掘了文本的内涵,使阅读与对话变得不仅有感情,而且有质量。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善于发现那些易被我们简单否定或“立马裁决”的平凡而有价值的问题或建议,调整教学航向,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深入地交流讨论、探究。那么,这一个个充满灵性的“闪光点”一定会爆发出更璀璨的智慧光芒,课堂生活也会呈现出更灵动鲜活的美感。单元三

1、你认为课程的实施如何更好地“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 答:所谓“教教材”,就是不看教学对象,只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照本宣科,将知识完完整整的、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通过继续教育的学习,使我认识到不能只“教教材“而是应该“用教材教”。“用教材教”,就是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用教材教”,要做到“五有”和“五备”:即脑中有“纲”(课程标准),胸中有“本”(教材),目中有“人”(学生),心中有“数”(差异),手中有“法”(方法)。五备:即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用教材教”就是要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

2、谈谈新课程观下,你是如何培养自己调试能力的?

答:在实施研究性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要做的工作不是少了,而是更多了。教师既不能完全放手,袖手旁观,也不能因循守旧。要做到这样并非易事,本人认为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调整心态

让自己从高高在上的讲台上走下来,适应新的位置。充分信任学生的能力。与学生一起研究问题会使你更清晰地审视你的学生和你的工作。(2)丰富自身

不断地丰富自己以适应新时期的教学工作。增强研究能力,自己先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技巧,平时多思考多练笔。丰富自己的知识,包括学科知识和相关领域的大量知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研究性学习学习包》等书籍是必备资料。(3.)宏观把握

中学生,由于知识和阅历的限制,他们关注的范围是有限的,教师应从宏观上把握,帮助学生确定方向、选好题目,把学生的探索热情引到正确的方向上来。(4)巧妙引导

明确什么时候说什么时候不说。学生们初入学校,必然会遇到很多问题,而他们一遇到问题便会习惯性地向老师询问。如果教师在这个时候直接帮助他们,那么就失去了学生独立研究的目的,所以教师要注意做到巧妙引导。(5)评价激励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学生们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智慧让我惊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将老师作为最重要的参照者,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首肯都会对学生产生莫大的影响,所以教师应对每一个参与的学生给予恰当的评价,多承认、激励,以保护和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教师角色的转换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教师要时刻记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信任学生。单元四

1、对学生表扬越多效果越好。对不对,为什么? 答:不对,教师正确的评价,恰当地动用表扬与批评,是激励学生进步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运用激励的教育形式最能体现教师作为管理者的角色.教师通过语言或非语言手段,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表扬、批评、奖励、惩罚,表示对学生行为的肯定与否定,期望学生继续某种行为或终止某种行为.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激发其上进心、自尊心、荣辱感和集体主义精神等.然而,不正确的表扬与批评,则会使学生或是盲目骄傲,或是灰心失望、丧失信心.翻看近几年的教育类刊物,发现人们对表扬情有独衷,探讨表扬的文章不在少数,论述表扬之益处不厌其烦,大有教育方法唯有表扬、表扬可以解决学生一切问题之趋势,而对批评却是冷落再三,恨不能将其打入冷宫,即使谈到,也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呈羞羞答答状。“‘不批评’教育的尝试”,纵谈 无批评教育”,“无批评日学生喜欢”,即为此例。

任何事情都是过犹不及,表扬也如此。实际上,批评跟表扬一样,都是教育学生的一种方法,虽其表现形式和具体方式有差异,但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路有崎岖平坦,人有优点缺点,不是要不要批评的问题,而是该不该批评和怎样批评的问题。勿庸置疑,从人的发展历程和教育实践来看,批评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功能,它对人的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是表扬所不能代替的。

2、谈谈你对“教师只要教好书,做不做科学研究无所谓”的理解。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中小学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第一线教师,在长期交往和交流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必须倡导师本研究,着力于培养教师反思实践的能力,不如此,很难提高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当教师真正确立起自身作为研究者,并在实践中从事行动研究和研究行动、改进行动的时候,教师实践反思的能力才会真正培养起来。

教师作科学研究,并不是仅仅徘徊于一般性的工作总结,只能是低水平的简单重复,必须引导教师在反思层面上再学习、再提高,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从而拓宽专业视野,激发不断追求的动机。要做到这一点,就应当积极鼓励教师智慧和能力的多元发展,促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拘一格、大胆探索,借以形成各自的教育教学风格。

“教师作为研究者”是时代提出的要求,因此,着力提高教师实践的能力,是教师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必将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理解和接受,成为教师成长的不竭动力。单元五

1、谈谈你对“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方法的人”的理解。答: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有这么一句名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这句名言提示了一个道理: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学习,就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从繁杂的知识中吸取精华。

②中学课程十分繁重,如果不学会学习,那么学习起来只能是囫囵吞枣,顾此失彼。不能全面理解,并感到力不从心;但如果学会学习,那么学习起来就会游刃有余。

③不仅如此,学会学习还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如果我们没有学会学习,面对群书,只能是死记硬背,必然觉得枯燥乏味。相反,如果我们学会学习,学习起来就会驾轻就熟,感到乐在其中,学习情趣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④学会学习不仅对我们现在的学习很重要,而且对我们将来的工作也很重要。我们这一代青年是中国的希望,肩负着跨世纪的责任。在这知识瞬息万变,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只有学会学习,善于学习,才能在知识的宝库中吸取丰富的、全面的知识耕耘出美好的未来。否则,我们面对纷繁芜杂的知识只能是茫然无措,更谈不上改造世界了。

⑤既然学会学习如此重要,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学会学习,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呢?我们当然不可盲目照搬别人的学习方法,我们应通过自己的学习,积累学习的经验,“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从学习经验中摸索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寻找出捷径,直达知识彼岸。⑥“少年强则国强”,而少年必须学识渊博,方能称强。21世纪,我们必须学会学习,才能使未来的中国雄踞于世界东方!

2、举例说明在教学中你是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

答:在讲授《雨霖铃》一课中:

1、创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

一提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上课就有两个担忧:一是怕“哑”,或是学生没入门而无话可说,或是学生不肯发言,形不成彼此交流的教学对话;二是怕“乱”,或是学生七嘴八舌乱中出错,或是个别学生调皮捣蛋而浪费时间。我的设计此类学习情境的创设,表现出对学生的信任以及师生间的民主,设身处地的体谅与帮助。可见,创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情境,教师既要热情鼓励学生以主人翁态度对待自己的学习,自觉参与,积极投入,更要想方设法创造宽松、民主的氛围。

2、精心设计并引导学生明确自主学习的内容与要求:

新课程改进并采用了目标教学的体系。我们在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之前,就得精心设计并引导他们明确自主学习的内容与要求,以此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致,激励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指引他们的学习方向。前面提及变“教案”为“学案”,这一点即是其中的一个变化。我原先只注意到“教给学生什么”,反思后我更关注到“学生可以学到什么”,在血案的设计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与要求也非常明确而具体,更重要的是还关注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方向。

3、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学习:

处于个性化学习的时代,显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并鼓励学生采用合适的学习策略进行自主学习。我原先的教学设计考虑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如朗读、背诵、想像、思考、讨论、答问。但这些方式是全班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教师“钦定”的、统一的,不一定适合全班几十个同学的自主学习。后来我认为“学生课堂活动的基本表征是学生的表达”,于是两个课时既考虑到引导并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完成自主学习,又考虑到小组查阅、合作研究、全班交流等学习方式。这样一来,学生就能选择适合自己、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学生自然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体。单元六

1、谈谈你是如何创建新型师生关系的。答:首先,教师要有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教师为学生服务,这是陶行知的一贯主张,他于1918年指出,开办学校,聘请教师,无非为学生。以后,在文章里、讲演里、诗歌中他都反复强调:教师要重其所负之责,处处为学生着想,为民族与社会着想。

其次,教师要每天带给学生真诚的微笑 这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基础。在市场经济的调控下,社会上的各行各业都提倡“微笑服务”,微笑带来了人与人之间的好感,微笑能使陌生的两个人减少距离。微笑也应引入到教育活动中来。

再次,教师要走进学生的生活

这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关键。在“良师益友”型的师生关系中,良师的成份已得到较好的发展,然而,和学生做朋友这是教师欠缺得严重的。

四,教师也要向学生学习。陶老说过“我们要跟小孩子学习,不愿向小孩学习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一个人不懂小孩的心理,小孩的问题,小孩的困难,小孩的愿望,小孩的脾气,如何能救小孩?”

最后,教师要注重师生共处,培养师生感情。陶老指出“我们最注重师生接近,最注重以人教人。”良好的师生感情必将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良好效应。

2、谈谈你对“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的理解。

答: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可是那么遗憾,许多教师常常记记了这一点!),因此,他的主要的智慧努力就不应当用在记忆上,而应当用到思考上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譬如说,我们布置一个学生今天回去读10页教科书,而他在这一天里又从有趣的科学书籍和杂志里读了20页、30页、40页书,他读这些书不是为了去记熟它和背过它,而是出于一种思考、认识、发现和好奇的需要,只有这样,这个学生才会成为一个会思考的劳动者。

爱因斯坦说过,我们体验到的一种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奥秘的感觉;谁缺乏这种情感,他就丧失了在心灵的神圣的颤栗中如痴如醉的能力,他就可以被人们认为是个死人。但是,我们还常常会看到那些被无力胜任的死抠功课的苦役折磨着的活死人,新闻记者在报道一个学校时,往往主要是把教师的工作形式和工作方法描述一番。但是,关于学生的阅读这样一个对学校、家庭和学生本人来说都如此重要的问题,我却从未看到有谁提起过。在一个善于思考的学生来说,他在脑力劳动上所花费的时间,大约有1/3是用在阅读教科书上,而2/3是用在阅读非必修的已知上面的,因为,说实在的,思考习惯的形成,在决定性的程度上是取决于非必修的阅读的。如果一个学生只读教科书,把全部时间都花费在准备必修课上去,那么学习对他来说就会变成不堪忍受的负担,并由此而产生许许多多的灾难„„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才是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也应当向教师指明这个方向。

正因为这样,我们学校里才非常注意,不要把学习局限在教室的四堵墙壁里,不要机械地把事实和规则从教师的头脑里搬运到学生的头脑里。用形象的话来比喻:在教室的旁边,还应当有一块田地,让学生在那里从事智慧的、被某种思考所鼓舞的劳动。这块田地可以是很小的,哪怕是装着泥土的一个小箱子也行。最主要的是:要让学生能够同时看见、观察和动手。哪里能做到这三点,哪里就有生动的思考,使智慧得到磨练。

第四篇:教师角色塑造

教师角色塑造

——瑞吉欧教育方式中国化的关键

【摘要】瑞吉欧教育方式在中国走过十年的推介之后,如若真正成为改革中国幼儿教育发展的它山之石,必须注重教师这一教育发展过程中关键的中介因素,本文旨在通过瑞吉欧式幼儿教育与中国传统幼儿教育中教师角色的比较分析,力图为构建“中国式瑞吉欧”教育方法中教师群体的角色而努力。

【关键词】瑞吉欧,中国化,教师角色

瑞吉欧幼儿教育方式发端于二次大战后意大利民众自力更生建立的家长团体自行运作的学校。所以学校的开放性、学生教育的公正、民主性是始之有之,经过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探索,到八十年代理论构建和实践模式初具规模并有了一定的世界影响。在随后的发展中,不但国际反响日渐声隆,自身的研究也日臻完善。到20世纪九十年代,瑞吉欧幼儿教育方式就其理论自身而言是较为完善的。但是在我国的幼儿教育界,在引入和推广的过程中,一直是“叫好不叫座”。2007年6月28——29日,华东师范大学朱家雄教授与韩国汉阳女子大学金恩姬教授共同组织了“中韩幼儿教育领域瑞吉欧教育方案的应用与转化”国际研讨会,提出了“向瑞吉欧学习什么?”“学习并挑战瑞吉欧”的会议主题。朱家雄在报告中提到:“不管瑞吉欧教育系统本身怎么理想,也不管有多少人把它捧得多高,它只属于意大利瑞吉欧这一特定环境,没有人能把它原封不动地搬到中国大陆来,若一定要这样做,等待他的可能是失败。”[1]这段话不仅表明了瑞吉欧教育方式的学习不能机械模仿,照搬照用,也提出了一个深远的文化和理论命题,即不同文化的借鉴的实质必须也只能源于创新,就瑞吉欧教育方式而言,它的世界性体现于精神实质,而不在于方式方法。这并非耸言“术无用”,而是坦言要“瑞吉欧中国化”,而不应追求“中国式瑞吉欧”。在诸多影响瑞吉欧中国化的因素中,本文主要探讨教师的问题——教师的角色塑造。

一、瑞吉欧教育方式中教师角色的分析

关于教师角色的理论研究,国外起步较早,到20世纪五十年代,已从初期重视教师的角色品质研究过渡到大批关于教师期望的研究,即从社会期望的角度进行教师角色分析。教师角色理论引入中国后,我们的研究是两者的结合,即在社会期望基础上的角色品质研究,以期新时期的教师能够从应然走向必然。综合瑞吉欧教学方式中关于课程设计、教学形式、环境设置、学校组织管理、家园及社区联系,尤其是师生关系、教师互动的研究,其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有以下特点:

1、教师是儿童活动的策划者。其核心在于对儿童活动目标的理性认知、活动方式的谨慎筛选、活动过程的缜密预期和活动结果的深切反思。项目教学即是对教师此项要求的最后诠释。儿童有别于其他成长阶段的最大特点就是他们的活动。活动在通常情况下就是儿童存在的方式,成人对儿童的认知和参与方式是幼儿教育活动的关键,瑞吉欧在这方面的探索无疑是具有启发性的。

2、教师是儿童生活的倡导者。生活是人存在的实质,即要生存的有内容、有内涵。儿童的生活很简单,但这绝非是单调而是单纯,儿童的生活即是个体的自我生发过程,也是成人参与下的生成过程,所以倡导者的实质即在于要倡而不是要控,要疏而不是要堵,要扬而不是要抑,要成而不是要毁。成人要理性地融入孩子的生活。

3、教师是儿童成长的引导者。成长是儿童活动、学习、生活的目标。所谓引导者,就是要引其所去,为其所能,导其所欲,成其所成。

在瑞吉欧教育方式中的教师是广义的,包括了所有参与儿童成长的成人。这无疑提高了“教师”角色达成的难度。

二、我国当下幼儿教师的角色分析

综合诸多研究者对我国幼儿教育中师生互动状况的分析,与瑞吉欧教学方式中教师角色的分析比较,我国幼儿教师的角色特征具有以下方面:

1、教师是儿童活动的组织者。通常情况下,我们的幼儿教师是兼有策划者和组织者的双位特点的,但主要是以组织者的身份出现的。而所谓活动的组织者在一般情况下就是活动的发起者、控制者、结束者和评判者,是主动参与的,是刻意突出的。因之,儿童的活动不再是儿童的而是教师的,所以才有了“儿童游戏”成为了“游戏儿童”[2]。

2、教师是儿童学习的主导者。即儿童学什么,怎么学,学的怎么样都是由教师说得算。问题还不只是在于教师的选择,还在于教师的方式。通常情况下教师会想当然地把自己想给又能给的就认为是儿童想要又能要的,也因此成人的世界就成为了儿童的世界。可是儿童的天空与成人是不同的,否则何以会有“儿童的一百种语言?”

3、教师是儿童生活的安排者。即儿童生存的内容是教师赋予的,或者说填塞的。儿童能做什么,怎么做由教师来决定,面对十几个、几十个孩子,似乎教师一声令下,他们就会一同饥饿,一同睡意绵绵。如果不饿、不困,就是儿童不正常。教师究竟对儿童了解多少?

4、教师是儿童成长的计划者。现实语境中没有人会将华生的极端行为主义观点奉为信仰,但却能屡屡犯禁而浑然不知。教师规划儿童的未来并付诸实施,不管儿童是否喜欢,也不问他们是否愿意,理由就是这样做是为了你们好。而问题是教师何以能决定儿童的生命?

这些特征存在于广义的教师群体上,但是却寄希望于先在狭义的教师层面得以解决。教育的振兴在于教师,中国化的瑞吉欧幼儿教育方式有赖于教师的理性角色塑造。

三、中国瑞吉欧式教师角色塑造 角色塑造是职业范畴的用语,是自然人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过程走向职业人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自然状态贴近职业要求状态,那么角色塑造过程相对来说难度就会较小,塑造角色就较易,否则就会有较大的挑战性。不管情况如何,在角色塑造过程中都会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1、要有角色认知。就教师的社会职能而言,既有其一贯的传统内涵,又深具一定的时代内涵。所以,当今的教师角色要以不变应万变,又要以变应变。朱家雄教授曾言瑞吉欧幼儿教育方式的成功主要在于它顺应当今世界幼教改革的潮流。那么“潮流”的内容是什么?即发挥潜能,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的全面发展儿童的培养,而在这一过程中,尊重与民主是尤为重要的。我们在吸收瑞吉欧幼儿教育方式的过程中,当务之急就在于教师的角色认识,否则,就只能穿新鞋走老路。学习的结果充其量也只能徒具其表。在瑞吉欧式教师角色认知

过程中,由于文化背景有差距,文化传统也不同,我们绝不能简单的角色模仿,机械移植,而要从表象看本质。尽管目标相同,但是达到目标的方式和步骤是可以不同的,也即所谓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2、要经由角色分析。如果角色认知解决的是共性问题,那么角色分析就要解决个性问题。如果前者是机构到集体行为,那么后者就是个体行为。瑞吉欧教育方式在中国推行十年中的上热下冷现象,尽管有诸多影响因素,但有一条是不能或缺的,即幼儿教师的低调态度。当然,教师角色的转变不能依靠个体的自我转变,但同理,没有个体的努力也就没有集体的效果呈现,职业生涯设计对于幼儿教师同样不可或缺。

3、角色努力。有目标不等于有结果。目标的实现是 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其中情、意尤为关键。成功的角色塑造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要经过长时间的艰苦努力。教师的角色努力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提高。不管是群体塑造还是个体努力,态度都很重要。某种程度上,态度决定了结果。

在中国瑞吉欧式教师的培养过程中,一定会有诸多挑战,还需要注意一下几方面的问题:

1、切忌模仿。“东施效颦”的古语犹在,参观也好,研究案例也罢,在现实的教育教学场景,教师是有血有肉的人,成功的教师绝不是“象谁”,而是在“是谁”中成为自己。

2、重在创新。之所以是“中国瑞吉欧式”而非“瑞吉欧式中国”立意即在于此。成功不在于重复而在于摸索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方式。

3、贵在持久。教育事业是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独指学生培养,教师的改造何尝不是如此,甚或更难更久。当然,时不待我,必须只争朝夕。但要清楚事情的发展是要有一个过程的,差别是过程的长短。

狭义的中国瑞吉欧式教师角色塑造已是挑战,广义的教师群体——家长、社会中的成年人的角色塑造更是难上之难。不管怎样,开始就好。

参考文献:

[1]吴晓君,张婕.瑞吉欧对我们意味着什么——“中韩幼儿教育领域瑞吉欧教育方案的应用与转化”国际研讨会综述【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7、8),94.[2]朱家雄.瑞吉欧教育经验备受关注的缘由(上篇)【J】.幼儿教育,2001(6),5.

第五篇:教师角色转变

教师角色转变

知识的转变。教师要打破学科知识界限,既要掌握专业知识,又要掌握综合知识,做到驾驭知识,融会贯通。

教学观的转变。教师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教学观,尊重学生创造性,强调学生自主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泼的状态,关注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尊严。关注学生的智商和情商。

教学行为转变:

传授向发展转变,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统一教育向差异教育转变,封闭向开发转变,模式化向个性化转变,师生关系向朋友关系转变,教学手段向课件转变,评价方式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

下载教师角色比喻评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师角色比喻评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比喻

    雪飘如絮 细雨如烟碧空如洗 暴雨如注 挥金如土 疾走如飞 一见如故安若泰山 傍若无人 背若芒刺 辨若悬河 炳若观火 炳若日星 灿若繁星差若天渊 齿若编贝 蠢若木鸡 呆若木鸡......

    论教师的角色

    论教师的角色 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实施,那么新课改应该怎样落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将怎样定位?教师如何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呢? 教师的角色是什么......

    党校教师的角色

    赵理文:党校青年教师的角色认知近年来,为了建设一流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各级党校都从高等教育毕业生中择优录用了一批高学历青年教师。这些青年教师有理想抱负、思想解放、精力......

    教师角色之初体验

    内容 摘要:对作为“准教师”的高师美术专业学生来说, 教育 实习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性,而模拟教学作为教育实习前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不容忽视。模拟教学是学生成为教师......

    新课程教师角色转变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

    教师角色的转变

    远程教育环境下教师角色的转变200827140206刘应会 在现代远程教育中,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为载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彻底打破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面授式课堂教学模式,取而代......

    如何理解教师角色

    如何理解教师角色的丰富内涵 教师,是众多职业中的普通一种,却也是一种重要的一种。从古到今,教师群体发挥着教化、传承等重要的作用。在现代教育背景下,新课改的全面推广,对教师......

    教师的七种角色

    教师的七种角色为把全人教育的理念转化为老师的自觉行动和教育行为,康桥书院要求每一个老师做好七个角色。 1、继续学习者。2、沟通合作者。3、课程引导者。4、评估激励者。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