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陋室铭》-教学教案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赏析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板书:学习目的:赏析写作特色)
三、课文分析
1.出示胶片(与本文有关的山水画),齐读课文两遍。
2.提问: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回答: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一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一孔子云:何陋之有?”我们一层层讲解。(出示与第一层意义相吻合的山水画胶片)
回答:山水写起。
4.教师讲解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丁。“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馨”本意是发散很远的香‘乙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声传播很远。
5.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山和水来比?
(回答)室。
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 ?
(回答)陋。
用仙和龙来比 ?
(回答)德。
用名和灵来比 ?
(回答)馨。
那么,陋室究竟是怎样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觉其陋呢?请看下文(出示与“草色入帘青”相吻合的山水画)。
回答:对偶。(板书:对偶)
7.提问:苔痕 相对?
回答:草色。
提问:阶绿 相对?
回答:帘青。
提问:上相对?
回答:入。
除了对偶还用了什么方法呢?
回答:拟人。
9.教师讲解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的人物。鸿儒,大学问家。白丁,原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高谈阔论。
这两句也是工整的?
回答:对偶。
10.提问:谈笑相对 ?答:往来。
有相对 ?回答:无。
鸿儒相对 ?回答: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板书:生活)。调,弹奏;素琴,没有装饰的琴;金经,佛经;丝竹,管弦乐器,这里指代不健康的音乐;案牍,指官府的公文。这几句是说,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两句用了正反虚实(板书:正反虚实)的写法。
12.提问:哪些是正面描写?是实写?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提问:哪些是从反面描写?是虚写?回答:“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提问:“可以调素琴”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无丝竹之乱耳。”
提问:“阅金经”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呼应。
14.教师讲解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回答:不是,而是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
教师肯定:很对。(板书:暗含、志向)
17.提问:刘禹锡为什么隐去前一句“君子居之”呢?
回答: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18.教师肯定:回答正确。
四、学生教师共同完成板书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 比兴 引 陋室
对偶 拟人 描 环境
衬托 对仗 夸 朋友
虚实 对比 话 生活
类比 暗含 立 志向
引经据典 表 态度
20.学生齐读板书。
21.在板书的每一句后面,再填写一个确切的字,体现本句的中心填写中心词。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 比兴引陋室 —馨
对偶 拟人描环境——青
衬托 对仗夸朋友——雅
虚实 对比话生活——静
类比 暗含立志向——高
引经据典表态度——乐
22.学生齐读。
五、总结全文
23.教师总结。
第二篇:陋室铭-教学教案
北航附中 姚孟洪 教学目的:
1.加强朗读训练,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正音、释词,理解重点词语,理解全文内容。2.在理解文意、流利诵读的基础上,背诵并默写全文。
教学重点:
1.加强朗读训练,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正音、释词,理解重点词语,理解全文内容。2.在理解文意、流利诵读的基础上,背诵并默写全文。
教学难点:
教字方法:导读法(通过“三读”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当堂背诵全文)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咱们学过《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繁。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人各有志,人各有爱,在世人都爱豪宅名车的今天,如果谁告诉你他爱陋室的话,你准定认为他有病。而古人中有人甚至为他的陋室写了一篇文章来赞美,他就是刘禹锡。今天咱们来学习他的一篇著名的散文《陋室铭》。请大家打开书。二.解题。
1.作家作品简介 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三.学习课文(一读理清思路)(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学生试读课文
1.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有仙则名:著名。有龙则灵:灵异。斯是陋室:这。
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苔痕上阶绿:长到。草色入帘青:映人。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策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何陋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附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能降福显灵。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藓给阶前铺上绿毯,芳草把帘内映得碧青。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浅薄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杨子云的玄亭。孔子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的呢?
3.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
明确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为文章结尾。
(二读品析诗句)1.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2.提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3.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明确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明确鸿儒,无白丁(雅)“鸿儒”可否换成“群儒”?
不能。“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
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 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三读领悟内涵)(男、女生分角色各读一遍)1. 1. 首尾句有何关系? 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自互相呼应。
2. 2. 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3. 3. 引导学生总结全文的构思。全文起于比兴,继而对陋室中的景色、社交、生活加以描写,再通过类比,巧妙地表现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趣。5.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三、教学小结
四、全班竞背(学生自由背,小组中相互背,全班竞背)
五、作业(-)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
a斯是陋室(这)b.惟吾德馨(高尚)
c.谈笑有鸿儒(大)d.可以调素琴(素朴)
(二)指出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比喻、对偶)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互文)3.孔子云:何陋之有?(反问)
(三)把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文。l.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2.孔子云:何陋之有?
第三篇:陋室铭教案
陋室铭 教学目标: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
教字方法:导读法(通过“三读”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当堂背诵全文)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教学铺垫 导入
①师生问好;②板书课题《陋室铭》(刘禹锡)及教学目标;
二、学习课文
(一读 理清思路)(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①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 本文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散文。本文为骈体文,简介骈体文的特点。“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②学生试读课文
③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④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
明确 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为文章结尾。
(二读 品析诗句)
①“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明确 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②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明确 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③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明确 鸿儒,无白丁(雅)
④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⑤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 明确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⑥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⑦“鸿儒”可否换成 “群儒”?
不能。“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三读 领悟内涵)(男、女生分角色各读一遍)①“往来无白丁”含什么感情?
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②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
明确 不能。因为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中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折射。③首尾句有何关系?
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自互相呼应。
④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⑤引导学生总结全文的构思。全文起于比兴,继而对陋室中的景色、社交、生活加以描写,再通过类比,巧妙地表现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趣。
⑥文章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现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文章主旨)
三、教学小结(略)
四、全班竞背(①学生自由背,②小组中相互背,③全班竞背)附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比兴
类比
第四篇:陋室铭教案
陋室铭教案
一、导入:
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读过这样一本书叫《古文观止》,它是清朝康熙年间编纂的供学塾使用的文章读本。此处的“古文”指古代的散文,“观止”表明作者的态度是:古文的精品都已选入了,你已经欣赏到最好的的了,不用再看其他的了。当然这有些夸张,这本书选了从先秦到明末的222篇古代散文作品,其中有一篇仅仅81个字的短文就占有古代散文的一席之地,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带着这种思考来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展示课题、作者)
二、学习新课
1、指名学生回答“铭”的特点。师补充:铭,就是记载,在器物上刻字,有勉励或警戒的意思,表示永记不忘。
2、师: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
生回答:写写他的陋室
师:陋室有何可写之处呢?我们来读课文。
三、一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后齐读。(师提示:注意挺胸抬头,声音洪亮,精神饱满。)
2、师:读得整齐,也很流畅。你们自己觉得读得怎么样?
师: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得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大家回忆一下电影和电视里看到古人是怎样读书得呢?
生回答:跟唱歌一样,摇头晃脑等
师:古人读书师很有韵味的,自得其乐地读,一般说语气都比较舒缓,老师试着读一下。(师配乐读)
师:我们要读出韵味来,还是要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下面我们结合注释,同桌或前后桌讨论解决。(展示词语、句子的意思,学生有疑问自己上来查。)
四、二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作者感情。
师: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再读就要带感情读,谁来读?
指名学生读,互相点评。
师:古人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咱们读了文章,能不能说说你的收获。学生边说边讨论。
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1、文章的主旨,表明作者的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饿节操。
2、结合句子赏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说说环境是怎样的幽雅,那青苔是怎样应了作者的心意,慢慢地爬上那班驳的台阶?那草色又是如何受了青苔的感染,他们聚集在一起,绕过窗帘飘入室内?环境幽雅、恬静-------陋室不陋。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请大家想象一下,室内谈笑的都有哪些人,他们在谈些什么?引导学生答:韩愈、柳宗元、王叔文等,他们个个学识渊博,心忧天下。王叔文煮酒论当今时代英雄;韩愈扼腕长叹,吟“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柳宗元在吟诗作画,感叹梦得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无穷魅力。 交往之雅-----陋室不陋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抚琴调弦,展卷读经,怡然自得,安贫乐道-----陋室不陋。
3、类比: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说说)
3、托物言志:“托何物”“言何志”(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这种写法的理解)
师:以前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
生:《荔枝蜜》、《白杨礼赞》,并背诵其中作者赞美白杨树的句子。
师:积累的古诗词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
生:于谦的《石灰吟》、郑板桥的《竹石》,一块背诵。
4、引发学生思考:外界环境不重要,重要的是超越自我。
五、三读,品味语言。
1、骈句:句式整齐,节奏分明,读来朗朗上口,充满了音乐美。(学生找出文中的骈句,边读边体会)
2、散句:最后一句,体会文章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要读出抑扬顿挫。
3、押韵,找出韵脚,要读出延长音。
4、修辞,比兴等手法,很有艺术感染力。(依据学生上课的情况,灵活处理)
5、学生可以自己提出觉得写得好的句子,师生一块品味。
6、读:男女分读骈句的上句和下句,散句一块读。(配乐朗读)
7、背:
师:学到这里,我想同学们一定都喜欢上了这篇文章,也感受到了它的语言魅力,能被选入《古文观止》确实是文有所值。咱应该把它积累下来。 指名学生背。(在指导背诵上有些困惑,没想到好的方法。)
师:很多好的句子咱可以制成卡片积累下来。
六、拓展
师: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座右铭,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
第五篇:陋室铭教案
陋室铭教案
教学目标:
1、读课文,掌握重要文言现象,通晓文意。
2、理解并背诵课文。
3、领悟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导入:
错过了蓝天的深邃,才邂逅了白云的飘逸;错过了大海的壮阔,才邂逅了小溪的悠然;错过了案牍之劳形,才有了调素琴,阅金经的悠然自得。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
谁来告诉我铭是什么?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一、初读《陋室铭》,结识刘禹锡
过:与刘禹锡结交的人,都是“鸿儒”,没有学问的白丁,是与他无缘的,因此要结识刘禹锡,首先要把《陋室铭》烂熟于心。
1、请同学们借助注释,疏通课文,不能解决的字句,就提出来,我们大家共同来解决。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谁来翻译?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怎样翻译吗?
互文
名,灵,馨,鸿儒,白丁、何陋之有
过:大家对文章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理解,现在我们读起来──
2、自由朗读。
3、个别读。
铭文是用韵的,要注意压韵:
本文押的是in和ing,有名、灵、馨、青、丁、经、形、亭这些字,押韵的子要读得响亮。
要读出韵味还要注意什么?
重音、停顿、节奏、语气、语调、语速、基调
要读好《陋室铭》,还要了解文体特点。陆机说:“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温”,气度温和;“润”,语调柔顺请大家“温”“润”地读起来
4、齐读。
过:要读好一篇文章还要知道写作背景,“知人论世”,把握作者情感。这个问题我们后面将细究。现在自由朗读,根据你对《陋室铭》的理解,读出你心目中的刘禹锡.二、品读《陋室铭》 拜访刘禹锡
过:想进一步了解刘禹锡,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陋室,去亲近先贤。
小组合作: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看四句话,并口头翻译,并思考:从中我仿佛看到了 什么?一个什么样的刘禹锡?
1、走进陋室,我看到了()画面,看到了一个()的刘禹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轻松自在,自我解嘲、自我安慰的意思)背景介绍:
其实刘禹锡的这篇铭文却是被“气”出来的
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光,搬了三次家,刘禹锡想,这狗官也实在太不像话了,想作弄我,我偏不买你的账,你要我愁,我偏乐,于是,愤然提笔,写下了这篇《陋室铭》,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
三、研读《陋室铭》 我看刘禹锡
1、作为来访者,你还想录下刘禹锡的哪句话?从这句话中你听到了什么心声?(1)作者写陋室,为什么写诸葛庐、子云亭?有什么作用
类比,用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它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如此吗?除此之外,渴望自己也能像诸葛、子云那样建立一番功业啊,,抱负远大)(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比兴)(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孔子云:“何陋之有”?末尾引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说明陋室不陋。作者以古代名贤自喻,表现了高雅的志趣。
过:美好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转眼间就要和刘禹锡说再见了,离别在即,你不想留下点什么纪念吗?
2、老师有个建议,你可以给刘禹锡的陋室起一个雅称,比如──清心斋;并说说你取名的缘由。
过:从我们起的雅称看,同学们对刘禹锡的评价是相当高,刘禹锡没有选择放弃,他本想借“苔痕”、“素琴”等表现一种隐士节操,可是,不知觉中“鸿儒、“德馨”等却暴露了他的志士情怀这里既有自我安慰,又有自我勉励,所以,我们也被他拨弄得手足无措。
四、也做一回刘禹锡
过:只有当你真正理解了刘禹锡,你才能读出《陋室铭》的韵味来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谁又能知道这里面包含了多少的无奈和挣扎啊!半年时光,他就被迫搬了三次家。你要我愁,我偏乐。同学们,你就是刘禹锡,你的一腔孤愤要借这篇铭文传达出来!读──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而刘禹锡要让山因我而名,要让水因我而灵,这是何等的气概!同学们,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带着这种感受,读──
刘禹锡,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有的,是大丈夫的傲岸,有的是大丈夫的铮铮铁骨,刘禹锡,哪怕身居陋室,也绝不会沉溺于孤芳自赏听──刘禹锡身在陋室发出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呐喊读──
刘禹锡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 但是„„
一间陋室哪里困得住你的铁骨,一片青苔哪里遮得住你的壮志,一本金经哪里掩饰得住你心中的豪情?
我清晰的听到,从那间陋室里,传来一个不羁声音——生活可以贫困,精神不可潦倒,再读注意:“何陋之有?”要读两遍(播放音乐:《高山流水》)山──不—在—高!读──
(读得声情并茂,酣畅淋漓“何陋之有?”“何陋之有?”的诵读声在教室里久久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