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一数上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5 02:36: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青岛版一数上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青岛版一数上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第一篇:青岛版一数上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加减混合”教后反思

信息窗6是采用了连环画的形式呈现了小猴模仿小朋友钓鱼的情景。第一幅图:5只小猴看到小朋友钓鱼很好玩,纷纷用树枝学钓鱼。第二幅图:因为用树枝钓不到鱼,3只小猴感到没意思就离开了,同时远处又来了1只小猴。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中讲述的故事,使学生明白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启发学生提出如“有5只小猴学钓鱼,跑了3只,又来了1只,现在又几只小猴”的数学问题。在讲解的时候,一边板书,一边讲解。使学生充分理解跑了3只,用减法计算,又来了1只,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理解为有5只小猴子在钓鱼,来了一只,又跑了3只,可以列算式为:5+1-3.计算完成以后,并让学生口算出结果。计算完成后,并让学生说出在5-3+1的算式中,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表述运算顺序,初步认识加减混合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在解决“现在鱼缸里有几条鱼”的时候,先让学生自主探索,根据自己的理解独立列式计算,当学生列出3-1+2=4或3+2-1=4时,都要对学生的算法进行肯定。算完得数后,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列的算式,说说鱼缸里小鱼的条数是怎样变化的,先算的什么,再算的什么。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我找了6个学生来表演小猴钓鱼的情景,有5只小猴在钓鱼,跑了3只,又来了1只。学生表演的很认真,下面的同学观察的很仔细,而且纪律很好。在表演“现在鱼缸有几条鱼”,也是找出5个同学表演小鱼,有1条小鱼跳

出了鱼缸,这时鱼缸里还有几条鱼,学生可以清晰的看出还有2条,这时,又钓上了2条小鱼,现在鱼缸里有几条鱼。通过表演,学生的头脑中有了清晰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加减混合算式的认识,增强对计算过程的感受。练习第一题的时候,先让学生看图,充分理解图意,小男孩的右手拿5个气球,左手拿4个气球,一共几个气球?有2个气球从手中飞走了,还有几个气球?让学生自己列出算式,独立计算。练习第2题时,先让学生说一说,图上都有什么,有8只天鹅,飞走了2只,还有几只,这时,有飞来了3只,现在有几只天鹅?学生能很快列出算式,并准确计算。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拟写人:刘 慧

时间:2011年11月16日 本节课是一年级数学上册中的内容,《加减混合》是学生在学习了10以内数的加减法以及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根据题意列简单的加减混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情境是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来设计的。以演示棒棒糖的简单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课题,例题以及整个教学过程都让学生充满激情,有利于教学的进行。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培养了他们“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在练习设计中,有趣的“小游戏”练习,使孩子们在“玩”中进一步理解,掌握新知,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随时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始终以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将学生推向学习的主体,让他们自己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在看、想、说中一步一步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在本课中,我注意习题的层次性和开放性,准备复习的习题给新授内容打下铺垫。巩固练习题中,讲究层次性和开放性。数学开放题是最具有教育价值的题型,它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提高解题能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本堂课上下来存在的不足之处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不够高,一般来说,小学生都有好表现的心理,喜欢在众人面前显示自己的才能。而我有时却恰巧没有满足他们这一心理需求,这样他们的“表现”得不到肯定,如果这样下去,就会产生一种害怕的心理,这样心理容易阻碍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善待每个学生,恰当地把握评价他们的尺寸,即使错误的,也不能轻易地否定,而是要通过讨论使他们认识到错误之处,给予他们重新思考的机会,直至获得正确的答案,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不断强化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和热情,充分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同时学生对于图文的题目掌不够到位,需要加强练习,使学生以后遇到看图写加减混合算式的时候,能真正做到看图懂题意会写算式会计算。

《1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青岛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主要教学目标是结合“小猴子学钓鱼”的具体情景,体会10以内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能正确口算10以内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鼓励用多种算法去解决问题,初步学会有条理思考问题,培养应用意识。上完这节课后,有如下体会: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教学情境是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来设计的。上课伊始,以摘苹果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题还是苹果园中的小动物开始设题使孩子们一直沉浸在童话故事情节中,有利于教学的进行。而且从中的课件画面,让孩子们看得入迷,不宜走神,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培养了他们“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2、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将学生推向学习的主体,让他们自己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在看、想、说中一步一步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3、注意习题的层次性和开放性。在本课中,准备复习的习题给新授内容打下铺垫。巩固练习题中,讲究层次性和开放性。数学开放题是最具有教育价值的题型,它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提高解题能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4、虽然自己的教学设计已经很有层次性,教学时路子也很顺,但还是不能把学生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来,有个别学生仍不能很好的听讲,需要老师经常的提醒。怎样才能让低年级学生随时保持注意力,跟着老师的路子走呢?我想仍需要自己好好琢磨,要切实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设计出一套新颖而又真实有效的课堂。

赵义丹

这次听课活动对于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通过这次听课学习,我受益匪浅,收获颇丰。这几位老师的课风格各异,每一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去学习借鉴的地方。

现将听课后的一些感想,写一下。

本次授课,每位老师,都采用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构筑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这种改革和教学模式,是时代的要求,是发展的必然。所以,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大胆的运用这种教学模式,不能瞻前怕后,畏首畏尾。要相信学生,在实践中让自己把这种教学模式运用自如。

翟淑娟老师的教学目标,出示的很有特色。一改往日的直接出示,孩子们读。而是,让孩子们看到课题,自己想你通过思考想解决哪些问题,进而引出教学目标。孩子们通过自己思考,组织的教学目标印象比较深刻。

李静老师的语言,精炼。她还注重孩子们语言的连贯性和规范性的培养,这样有助于规范孩子们思考的过程,注意培养孩子思维的条理性。

孙凤霞老师的课,自学导航在课堂上自然的形成,而不是老师出示,让孩子读,然后自学。自学导航就是孩子学习的一个拐杖,扶着孩子在知识的海洋中探索。可以由长变短,由短变无。

张俊芳老师的课,干脆利索,课堂容量大,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内学习了知识,掌握了技能。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这种教学模式,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

一、要求老师把握准教材,吃透教材,在备学生上下大功夫。

二、要求老师要教会孩子读书,有顺序的看书,提倡孩子用阅读语文的方法,来读数学书,圈点出重点字词,有助于孩子理解题意。

三、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孩子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第二篇: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

1、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是计算教学的两大任务,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操作程序,算理是算法赖于成立的数学原理。计算是一项技能,需要一定的时间训练才能形成。要在直观算理与抽象算法之间架设桥梁,让学生充分体验由直观算理向抽象算法过渡和演变的过程,从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对算法的切实把握。为了更好地凸显计算教学的特点,尽量让学生经历“解读情境、提出问题、列出算式、尝试计算、会算法、明算理、总结计算方法、巩固算法的计算练习、提升算法的应用练习”的过程。采取先尝试计算,再讨论算理,最后总结算法的`教学策略。

2、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问题出示以后,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在探究之后,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以前学过的整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是一样的。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总结,而教师一直处于引导、合作的地位,不仅提高了孩子的观察能力,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所倡导的教师的主导性。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2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是在学生理解了小数的意义,小数进(退)位加减法后的一个提高。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小数连加和加减混合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的加减法,并能选择灵活的方法解决小数混合计算的问题,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以前学生就已经接触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了,现在再学习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相对来说是比较简单。因此在教学本节知识时,我先以复习整数混合运算为铺垫,让学生在复习中奠定基础,同时也无形之中降低了新知的难度。再以书上图片资源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新知,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特性,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自己试着算一算,然后选择不同算法的算式,让他们说说理由及算理,让学生亲身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从中享受参与学习的快乐,品尝成功后的满足和喜悦,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张扬和潜能的发挥。

最后师生一起理解并小结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就是要弄清运算顺序,再认真仔细的计算,在计算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节课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法则都比较简单,所以教学时没有花费过多的时间,主要是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和比较,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和自主探索学习方法的能力。关于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适用于小数加减法也是水到渠成,课堂上注重了对学困生作个别指导。

通过练习的情况来看,本节知识点班上绝大多数学生都已掌握,但部分学生计算不够认真,没有养成检查的习惯,出错率仍然很高。还有待于课后多加练习。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3

课开始,给学生呈现情境:红山小学校园里有一个花园,其中月季花的面积占1/4,杜娟花的面积占1/3,其余的是草坪。求草坪的面积占几分之几。然后帮助学生分析题意,理解题中分数所表示的意思。明确将整个花园面积看作单位“1”。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学生进行思考的时候,他才能掌握教材。请你们考虑一下,怎样才能把现在学习和即将学习的东西,变成学生乐于思考、分析和观察的对象吧。”学生小组讨论后列出数量关系式,列出综合算式。

延伸式题解决方法

教师教学用书指出:“通常情况下,学生可能按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逐步通分,逐步计算。如果有学生能够很快找出三个分数的公分母,也可以采用一次通分的方法进行计算,但一般不作具体的解释。”因为新编教材没有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教学要求,在这里有这样的建议也就在所难免了。问题是在实际计算过程中学生如能运用一次通分的方法进行计算,除了减少不必要的过程,对提高正确率相对也有保证。基于这一点,我在一次通分的方法上作了延伸,教给了学生一般的`解决方法。如练一练计算5/9+2/3-2/5,先要求学生观察三个分数的分母,发现9是3的倍数,那么这三个分母的公分母就是9和5的最小公倍数;再如练习十五第1题的计算均可让学生采用一次通分的方法,3/4-5/8+5/6的公公母是8和6的最小公倍数、4/5-(1/6+3/10)的公分母就是10和6的最小公倍数等。这样的安排既不违背教学要求,也让学生在计算方法的选择上留下一定的思考余地,也有利于学生去创造、去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品质,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数学学习过程的探索性,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成功的乐趣。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4

对于环节一,课的开始我把有趣的扑克牌游戏引入课堂,展开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这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使传统、单一的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法则的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有理数加法、减法的法则在游戏中反复运用,从而为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知识技能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环节二中,对“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学习,不能单从是否记住或者掌握的层面来判断,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这些知识或技能背后所隐含的数学意义。传统的“概念教学”对知识掌握主要集中在学生能否记住概念的定义,能否从给出的几个选项中选择出一个有关这个概念正确例子,或者在几个相近概念之间区别出符合条件的某个概念。新课程对“概念教学”远不仅于此。《课标》中对概念真正的理解意味着:学生能够自己举出一定数量的有关这一概念的正例和反例;能够在几个相近概念之间比较彼此的异同,并且认识到在这些差异上不同的概念所对应的不同解释;能够将概念从文字的.表述转换成符号的、图像的、口头的描述或表示。

在课的最后,通过变式训练,即改变游戏规则,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扑克牌的加减运算实质上就是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通过适当的课堂练习加强、巩固有理数加减的运算法则。最终实现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知识技能目标。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5

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是学生在学习了整数加减混合运算这一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学会了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很自然的进行了知识迁移。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解决小数连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每步计算的意义。

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小数连加和加减混合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选择灵活的方法解决小数连加、连减计算的问题,体验算法的多样化。教学前,我设计前置性任务:星期天,妈妈给小明买了一个书包38.5元,一双运动鞋27.5元,妈妈付了100元,应找回多少元?让学生自己试着解答,然后交流不同的算法,并汇报,然后总结算法。并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例3以练习的形式出示,学生列了三个算式,并选择自己喜欢的进行计算。在批改过程中发现学生掌握了运算顺序,只是个别计算马虎,出现错误。

通过这节课,给了我深深地感触,那就是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只有在这个过程中仔细认真,我们才能将良好的教学效果呈现给我们的学生,将教学进行到底!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6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通过自主探究学会加减混合计算的解题方法,能正确的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解决相关的问题。力图数学计算教学体现算用结合,为了顺利突破本节课重点难点,我进行了精心设计,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

1、情景的创设:计算题的内容枯燥平淡,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从课前先复习整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解题方法引入、新知学习(六一节情境学生分彩球)到练习设计等设计方案,都充分利用生活素材,用分气球、分彩旗黄色、红色、绿色等占几分之几的游戏把整堂的内容串起来。融入了一个大的情景中,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参与意识。

2、重视算理探究过程,提倡算法多样化。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是计算教学的关键。教学时,我注意让学生主动探索运算顺序和方法,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过程,获得新的运算方法。在说算理的过程中,图式结合,让学生更清晰思考的过程。说时引导学生把过程说完整,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算法的选择上尊重学生的想法,各种算法各有优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

3、尊重学生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本课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首先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解决如:2/7+3/4+3 /7+1/4=(2/7+3/7)+(3/4+1/4),1-1/43/4=1(1/4+3/4)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展示自己的思维,使每一位想说的同学都有机会去说。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法,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接着,让学生自主分彩旗,有哪些不同的分法。到后面的练习卡片上的空白处理等,都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4、通过丰富多采的练习形式提高教学效果。练习中我设计了想一想、练一练,帮小猪、小狗、小马找妈妈-,还设计了打开智慧之门等有趣的练习,引导学生利用所学习的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些练习形式,进一步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方法多样性,进一步拓展知识,使学生克服学习数学的枯燥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做得还不够好。值得引起我再次思考的是:如我在教巧算1-1/6+1/42+1/56+1/72+ 1/90+ 1/110 的算法时,这是求一列异分母分数的和,巧用拆分求和的方法,可以让计算比较简便。这方法其实已经蕴含了拆分求和的巧算的方法,而此时这块内容我讲的比较仓促,学生还没学会,该如何讲解比较妥当我一直在思考。我当时用以后会学到来告诉学生。我想在学生碰到困难时,怎样引导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从模糊走向清晰?怎样把新知和学生的原有知识更紧密的联系、构通?是我本节课教学的遗憾。

总之,一堂课从设计到实施总会有收获、有感悟,有遗憾,它将为我以后的课堂教学借鉴。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7

1、有理数的运算是数学中很多其他运算的基础,培养学生正确迅速的运算能力,是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目标,在加减乘除、乘方这几种运算基本掌握的前提下,学生进行混合运算,首先应注意的就是运算顺序的问题,教师应告诉学生这几种运算可以分成三级:其中加减是第一级运算;乘除是第二级运算;乘方与开方是第三级运算。

2、小组讨论有理数运算法则后,教师应提醒学生牢固掌握有理数混合运算的几项规定,在教学时,要注意结合学生平时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学生在运算上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加入乘方以后,学生对乘方运算不熟悉,容易算成加法或底数与指数相乘。

3、学生在运算符号多的时候容易出错,需要进行针对性讲解。

4、组织学生在课堂上玩24点游戏,创设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思维,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8

从整个单元的学习内容看,在学习例3之前,学生对小数加、减法计算的算理和一般方法已经进行了学习,且已经能用语言总结一般算法。而例3与前两例不同之处就在于它解决的是两步为主的加减混合运算问题,因此我将掌握运算顺序作为本课的重点内容,力求让学生在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继续巩固学生计算小数加减法的熟练度。

设计教案时,我从旧知的复习导入,一是想了解学生前两课的学习情况,二是为学生学习混合运算做个预热。从授课过程中看来只有个别学生在整数减小数中,如:2-1.4的口算上出现障碍,从学生的计算速度与准确率来看,他们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掌握得较为扎实。

新课的学习则围绕教学目标1展开,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自主探索、总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正确计算。体育赛事中的确常常出现与小数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根据信息自主提出问题,是希望学生关注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生活存在;让学生尝试自主完成混合运算式,是基于学生对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有过完整的学习,学生完全可以将旧知直接迁移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当中来。从实际的授课过程中看,学生是可以独立完成这样的混合运算的,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对比发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之间的联系(即运算顺序是相同的)。

进入练习部分,我选择围绕后两个目标进行,即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继续巩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方法。我放弃了直接出示小数加、减混合算式让学生之接练习的.方式,尝试将练习中的情境与课后习题中的情境结合,让学生在解决一个个问题情境中练习计算,本意是想减少枯燥味,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学生似乎也很受用,用计算解决问题环节完成的也算顺利。从课末总结看来,学生能关注和小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似乎也呼应了我一开始对本课重点的设置,我想一课有一收获,也属不易了。

但课堂往往就是这样的,当自己从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时,问题就呈现得清晰起来:这堂课情境、问题倒是生动,但计算量却略显少了,这样就容易衍生一些模糊的问题,这是一堂计算课还是解决问题的课?学生在不多的计算练习中,有多少计算中会出现的问题没来得及呈现?我是否放过了一些可能出现的计算问题?想来越发觉得,要在计算和问题解决中取得平衡,有几处细节是可以做更合理的安排的。

(1)让新课部分和复习部分有机结合。如:我让学生根据例3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课上学生提的都是一步计算的数学问题,这可以理解,因为前面都是在学习小数加、减(一步计算)。当时我并没有让学生去关注和解决一步计算的问题,因为一步计算在复习题中练习过了,课后总感觉不妥,如果不解决问题,我还让学生提问做什么?单单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信息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如果下次再上类似的课,我会将复习题中的笔算部分与学生自主提问这两环节合并,用一步计算提出的问题,同时也复习了一步的小数加、减计算,这样既能两兼顾,又能省出一部分时间供后面计算练习使用。

(2)例3中的问题:“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我预设学生有三种解法,而实际授课过程中学生只呈现了两种,我当时是放过了学生,心想反正后面的练习还有类似的算式可供学习。课后很是后悔没抓住机会,如果我能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思考:“用连减的方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聚焦点于“连减”,学生还能从连减的角度思考并得出算式483.4-39.5-98.8,更好地体会解决问题可有多种思路和途径,那孩子们的收获、体会又多了一点。

(3)鼓励学生提出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如练习中直接引导学生:“你能否提出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的自主提问题有一个更明确的方向。如:课本102页第8题、李强带了100元,要买一副乒乓球拍和两个乒乓球。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就可直接鼓励学生提出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并利用(1)处统筹出的时间来进行问题的计算和解决。这样,计算量和问题解决相对平衡了,我想也就能够相得益彰了。

(4)减少多余的语言。作为老师,能和学生多交流、互动当然是很享受的,但基于数学学科特点的要求,精炼的语言无疑是数学老师要修炼的重要基本功。,我仍然能从自己的堂课中找到多余的语言,这课自然不例外。我想,这个很正常,毕竟习惯的改变是需要时间的,我几乎天天都在提醒自己总结经验,勤加修炼,往往反思和发现自己的问题其实是最不易的,至少比发现别人的问题难,我能做的就是坚持修炼。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9

本节课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为:“1、在进行小数混合运算时,能正确合理地进计算;2、注意学习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整类、归纳,逐步理解简单的策略,培养学生的能力。3、通过学生自己提供学习资料,合作交流等形式,充整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感到学习数学的乐趣。4、注意学生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一节课下来我针对教学目标,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基本满意。并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感想。现小结如下。

1、引入很有特色。上课伊始,师生经过了几句介绍性的谈话后问学生:“老师这个人像整数中的几,又像小数中的几?你最喜欢哪个整数,哪个小数?为什么?你能否用这几个数来编一道题.”来引入新课。这些问题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兴趣是第一任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才能更好地掌握它,不觉得累,也不觉得烦。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在上课一开始,就能很好地吸引学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2、知识呈现的过程进行教学。先从整数、小数一步混合计算起步,让学生充整感知计算方法,然后再往后迁移到两步混合,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学习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本节课整数小数混合计算方法的获得,是在学生自己出题、自己计算,通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等形式来观察、比较、整析、归纳得到的,而不是由教师直截了当抛给学生的。这充整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只起到了组织、引导的作用。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0

反思《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这节课,本以为这是一节很平常的计算课,应该很顺利地教学,但是却给我不小的启发。

一、努力之处

1.体现学生不同的解题思路。

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例题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不同的思路展示得比较充分,一个是用全程减去第一和第二赛段的和,第二种是后三段的赛程相加,在教学中交流学生不同的方法,让学生体会一道题有不同解决办法,让学生说的时候重点说思路,学生说完各自的解题思路后,再比较这三种方法的思路的不同。我觉得这点做得比较成功。

2.练习目标明确,方法指导到位。

学生已经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在巩固练习环节安排了基本练习、变式练习和提高、拓展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我适时引导学生提炼和总结了基本方法。在提高练习效率的同时,又促进学生的思考。练习的真正目的并不是单纯地授之以“鱼”,而是为了更好的授学生以“渔”。

二、改进之处

1.备课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反思这节课,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备课时教师应该首先备学生,应该明白学生哪里不会,要了解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新知识的学习哪里是他们不会的地方,上课时及时调整讲课的重难点。

在备这堂课时,我觉得重点是让学生明白小数加减法的运算顺序是同级运算按从左向右的顺序进行计算,但当开始引入课的时候问你知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呢?学生很轻松地回答出了和整数的运算顺序一样,这时我就认为看来小数加减的运算顺序不是他们的难点,但是在教学中仍按照原来的设计抓住运算顺序不放了,其实在习题的处理时应不要再让学生说说每道题运算顺序了,不如让学生亲自算一下,踏踏实实的做两道题,亲自体验,练习比说说更有效。

2.个别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个别学生叙述思考的过程不够清楚,心里明白但不能组织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这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多给学生机会来表达。

3.计算正确率和熟练程度有待于提高,应通过不同的方式加强训练。

有人说:“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在教学中学会教师注重引导,学会放手,学生才会有更大的发展。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1

五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人教版新课标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向来被老师们认为没有什么难点,但是学生很难掌握好,计算的正确率极低的一个数学难题。在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中带分数的计算已经从新教材中剔除出去,相对而言被减数是1的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难度大一些,学生也比较生疏,在这被减数是“1“往往内隐在数量关系之中,这种实际问题在生活中普遍存在,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所以在新课之前我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使学生加深对单位 “1”突破隐含条件“1”这个难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学生进行思考的时候,他才能掌握教材,怎样才能把现在学习和即将学习的东西,变成学生乐于思考、分析和观察的对象吧。”对课本上的例题呈现稍作处理,就为学生的创设提供了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易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满足学生的成就感。生列式解决第 1和第2个问题时,既对上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巩固,也为进一步学习新知作好了准备;在解决第3个问题时,学生有了第1个问题基础,很容易得到1/4+1/3=7/12,1-7/12=5/12。“谁能列出综合算式?”“这个问题还可以怎样列式解答?”在动态的问题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呈梯度上升,在此老师所作出的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调整,就是为了不断地靠近学生,让学生从容去认知、从容去研究、从容去建构。

“计算不等于死算,计算追求巧算”,是课堂极力宣扬的主张,在通常情况下,分数加减混合计算可能按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逐步通分,逐步计算,也就是分两次通分进行计算。如果能够很快找出三个分数的公分母,也可以采用一次通分的方法进行计算,这样有时可以使得计算比较简便,减少不必要的过程,对提高正确率相对也有保证,基于这一点,我在一次通分的方法上作了延伸,教给了学生一般的解决方法。如练一练计算5/9+2/3-2/5,先要求学生观察三个分数的分母,发现9是3的倍数,那么这三个分母的公分母就是9和5的最小公倍数;虽然教材没有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教学要求,但是通过这样的举例说明学生很快就能掌握了,效果也不错。另外在计算过程中,着力渗透一边计算一边约分化简的思想,让学生在追求巧算思想引领下,积极主动地去思考。这样的安排既不违背教学要求,也让学生在计算方法的选择上留下一定的思考余地,也有利于学生去创造、去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品质,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数学学习过程的探索性,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成功的乐趣。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三个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合作交流总结小数加减法的一般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

渗透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思想.

教学重点: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加减混合运算中的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课前口算练习

用口算卡片依次出示练习题,指名学生说出结果。

二、复习铺垫

1.口算。

5.2+2.8 3.63+6.37 0、72+0.28 3.4+2.6

提问:小数加、减法计算的关键是什么?

2.复习加法运算定律。

(1)口算2.2+3.3=? 3.3+2.2=? 结果相等吗?运用了加法的什么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用字母怎样表示?(板书)

(2)卡片(2.6+3.9)+6.1=? 2.6+(3.9+6.1)=?

结果相等吗?运用了加法的什么运算定律?加法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板书)

追问:以前学习的这两个运算定律中,加数的范围是什么数?

3.做教材有关复习题。(卡片出示)

指名两人小黑板计算,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题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明每一题的运算顺序。

提问: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卡片出示:加减混运算,没有括号的,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探究

1.引入新课 (板书课题)

2.教学例6。

(1)说明: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相同。

(2)出示例6。

让学生说一说每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老师在例题先算的一步下面画横线。按照刚才说的顺序,这两题能计算吗?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算在课本上。集体订正。

教师板书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3.组织练习。

(1)完成做一做第1题。

学生练习。两人板演,评讲时提问:你能把做题的想法给大家说一说吗?。

(2)追问:谁说一说,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按怎样的顺序进行。

4.教学加法简便运算。

(1)教师谈话: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有一些必须的支出。老师家在八月份就有很多支出,我把它编成了一道应用题,请大家帮我算一算。

(2)出示题目:

老师家在八月份支出水费21.37元,电费75.6元,物业管理费78.63元,共支出多少元?(小黑板)

(3)学生读题后提问:你发现这些数字都是些什么数?

你会列出算式吗?( 21.37+75.6+78.63 )

(4)学生独立试做,老师巡视,发现不同算法的学生请他板演。(可能)

A、21.37+75.6+78.63 B、21.37+75.6+78.63 =175.6(元)

C、21.37+75.6+78.63

=(21.37+78.63)+75.6

=100+75.6

=175.6(元)

(5)学生讨论:你喜欢哪一种计算方法?为什么? 应运了什么运算定律?

小组交流得出了下面的结论:

(第三种算法比较简便, 利用整数加减法中的交换律与结合律第三种方法简便,可以直接口算。)

教师小结: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所以,当我们拿到一道题目时,首先要观察题目,看能不能利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然后再下笔做题。

(6)完成例7 请一名学生板演,评讲时突出:利用结合律先算的一定要加括号。

(7)完成做一做第2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简便计算的。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会了些什么?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怎样?什么情况下可以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使小数连加计算简便?

五、巩固练习

1.做练习四第2题。

让学生做在书上。口答计算结果,老师板书。

2.做练习四第4题前两题。

板演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分析练习四第5题。

读题。提问:这道题要分几步做?为什么要用两步解答?你会列综合算式吗?

4.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四第3题前两题,第4题后两题,第5题。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例3

方法一:483.4-(39.3+98.8)

方法二:483.4-39.5-98.8

方法三:483.4-98.8-39.5

答:运动员还要骑345.1千米。

反思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这节课,本以为这是一节很平常的计算课,应该很顺利地教学,但是却给我不小的启发。

一、备课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反思这节课,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在备课时,我觉得重点是让学生明白小数加减法的运算顺序是同级运算按从左向右的顺序进行计算,但当开始引入课的时候问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一样,你知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呢?学生已经回答出了和整数的运算顺序一样,这时我就应该了解学生,看来小数加减的运算顺序不是他们的难点,但是在教学中仍按照原来的设计抓住运算顺序不放了,其实在习题的处理时应不要再让学生说说每道题运算顺序了,不如让学生亲自算一下,踏踏实实的做两道题,亲自体验,练习比说说更有效。

备课时教师应该首先备学生,应该明白学生哪里不会,要了解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新知识的学习哪里是他们不会的地方,上课时及 时调整老师讲课的重难点。

二、体现学生不同的解题思路

例题不同的思路展示得比较充分,一个是用全程减去第一和第二赛段的和,第二种是后三段的赛程相加,在教学中交流学生不同的方法,让学生体会一道题有不同解决办法,让学生说的时候重点说思路,学生说完各自的解题思路后,再比较这三种方法的思路的不同。

三、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学生叙述思考的过程不够清楚,心里明白但不能组织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这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多让学生来说,不能只是老师在前面说,多给学生机会来表达。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3

今天,带着孩子一起学习了《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因为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很自然的会将知识迁移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中去。课前的复习我准备了几道小数加减法口算,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回忆起小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

本节课的重点是解决小数连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每步计算的意义。于是我整合了教材内容,做了大胆的取舍,并没有按部就班的讲教材,而是选择让学生自己解决,因此这节课的重点我放在让学生经历小数连加和加减混合计算方法的`过程上,体验算法的多样化。通过让学生自主看书学习,在学生了解例题的信息后,我利用提问,明晰了这道题的来龙去脉,然后,让学生在回答我的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各种算法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最后观察三个算式后,得到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一点上我觉得处理的还不错,问题出示以后,我没有急着去总结,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在观察之后,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以前学过的整数运算顺序是一样,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总结,而我一直处于引导、合作的地位,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主体性,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所倡导教师的主导性,最后通过练习让孩子顺利的掌握了新知。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意识到,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已经开始形成,如果有适合学生自学的课程,那么,我以后会继续放手,让学生自学。这样可以很好的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同时更多的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4

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课程标准(20xx版)》指出:过去教育界说得比较多的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年来增加了提出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是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考虑的。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别人提出的问题固然重要,但是能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的问题更加重要。因为创新往往始于问题。

1、引导学生从情境图中发现信息、筛选有用信息

生1:这是在观看环城自行车赛

生2:比赛总共进行了5天,26日第1赛段,行程39.5千米,

生3:总里程是483.4千米

生4:已经进行了2天比赛

2、引导学生从信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生1:第一赛段和第二赛段运动员一共行了多少千米?

生2:第二赛段比第一赛段多行多少千米?

(以上两个问题都是浅层的一步小数加减问题)

生3:今天第2赛段结束,完成比赛,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

(课本中呈现的问题,两步小数加减问题)

生4:第3赛段结束,完成比赛,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

(在课本提问的基础上,进行变式提问)

方法一:165+80.7+99.4 (直接求出余下3天未完成的路程)

方法二:483.4 -(39.5+98.8)

方法三:483.4 -39.5-98.8

(第二、三种方法是渗透转换思想,采取间接求:用总路程减去前两天行的路程,这种思想方法的培养,对今后解决求多边形阴影部分面积很有帮助)

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前渗透减法的性质

方法二:483.4 -(39.5+98.8)

方法三:483.4 -39.5-98.8

483.4 -(39.5+98.8)=483.4 -39.5-98.8 模型:a-(b+c)=a-b-c

对比方法二和方法三,可以看出这符合减法的性质,适时对知识进行正迁移,让学生发现整数的运算定律也可以扩展到小数计算中。

三.存在的问题

过于关注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导致后面学生练习时间相对少了。所以在后面需安排一课时进行练习。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5

【案例一】

师出示情境图:笔记本5元一本,书包20元一个,水彩笔18元一盒。小军买了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花了多少钱?

师:你会列式计算吗?

生独立计算,后全班交流

生1:5×3=15(元)15+20=35(元)

师:5×3表示什么?

生:5×3表示3个笔记本的价钱。

师:15+20表示什么?

生:把3个笔记本的价钱和1个书包的价钱合起来,就是小军花去的钱。

师:还有其他的计算方法吗?

生2:5×3+20

师:对。生2列的算式我们称为综合算式,生1列的称为分步算式。你会计算这个综合算式吗?

生先自主尝试,后集体交流

生:我先算5×3=15,再把15和20加起来。

师:先算的5×3表示什么?

生:表示3个笔记本的价钱。

师:很好,算到3个笔记本的价钱后加上1个书包的价钱,就是小军用去的钱。

师板书范写综合算式的计算过程,讲解格式。

(反思:这里是同学们首次接触混合运算。学习混合运算,重在理解运算顺序,但这个运算顺序不能由教师直接告诉给学生,而是要教师适当引导,让孩子们自己去探究,去发现。教学时,教师很自然地联系题意,让学生理解计算顺序: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案例2】

师出示问题2:小晴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应找回多少元?

师:你会列综合算式解答这个问题吗?

生独立解答,后指名回答

生:50-18×2

师:这题你是如何计算的?

生3:我先算50-18=32,再算32×2=64

生4:我先算18×2=36,再算50-36=14

师提问生3:小晴付了50元,不仅买到2盒水彩笔,还找到64元,如果你是营业员你愿意吗?

全班同学大笑。

(反思:上一题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正好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来计算的,而这题乘法在后面,有同学就犯下了从左往右算的错误。这时,教师没有批评,没有呵斥,简单的一句“如果你是营业员你愿意吗”就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计算错误,对后面如何正确进行计算的学习充满了期待。)

师:谁能告诉他什么地方不对?

生:这道综合算式应该先算18×2=36,表示2盒水彩笔的价钱,再用50-36,从50元里减去2盒水彩笔的钱,就是小晴找回的钱。

师小结:你说的真好。在这道题目里,我们先算乘法,求到2盒水彩笔的价钱,再算减法,求到找回的钱。

师:仔细观察刚才计算的两道题目,每道题目中有哪些运算?

生:第1题中有乘法和加法,

第2题中有减法和乘法。

师:计算时我们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第1题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第2题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师:联系这两道题,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在混合运算里,如果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反思:在学生领会两道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说说两道算式的相同之处,交流得出解决本课混合运算的一般规则:先算乘,再算加减。这样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以解决生活中的其他问题。教学中,教师始终只是引导者,让学生联系题意,独立思考,得出结论。)

【反思】

本课教学中,教师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使数学课亲切、富有生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将学生推向认知发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特点是:引导探究,注重体验。

一、结合生活实际,提出数学问题。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本课选择学生喜爱的、贴近生活实际的、有学习价值的材料作为学习资源,吸引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选择适宜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运算顺序是人们共同遵循的计算规则,是一整套合理的规定。教学混合运算,要让学生知道并遵守规定,还要让他们体会这些规定的合理性。因此,教师没有简单地告诉学生计算混合运算时要先算乘后算加减,而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答得出运算顺序。这样,学生既深刻地理解了新知,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三、利用生活经验,进行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是学生自主探索的一个主要过程,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础。本课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利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经历数学问题的独立思考,让学生在全班交流时勇于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乐于表现自己,积极地参加课堂的学习活动。

四、获取新知后,建立数学模型,解决生活问题。教师在授完新课后,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交流,得出解决混合运算的一般规则,然后让学生利用这个规则去解决其他问题,这样能促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

另外,教师在课堂中为学生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轻松地学习,在这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三篇:《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在教学《加减混合运算》这一课时,通过巧妙的引入情景,合理的设计,整堂课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由于买鞋和买书包的情境很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在出现买书包和鞋这一问题情境时,学生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自主去探索,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通过展示、交流不同的算式和算法,让学生体会到了同一问题可以用多种方法去解决,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算法的多样化。这样,不仅让学生放开思路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而且也拓展和丰富了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还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尝试了连减以及连减竖式的写法,达到了本节课的另一教学目标。

在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即小括号的作用以及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先算一共花掉的钱数,再用总钱数去减的这一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明白含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及作用。

第四篇: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1

今天,我讲了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这节课,因为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加减混合运算,应该很自然的会将知识迁移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中去。课前的复习我准备了几道小数加减法口算,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回忆起小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

因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解决小数连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每步计算的意义。内容相对较为简单,好理解,易接受。于是我整合了教材内容,做了大胆的取舍,并没有按部就班的讲教材,而是选择让学生自己解决,因此这节课的重点我放在让学生经历小数连加和加减混合计算方法的过程上,体验算法的多样化。通过让学生自主看书学习,在学生了解例题的信息后,我利用提问,明晰了这道题的来龙去脉,然后,让学生在回答我的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各种算法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最后观察三个算式后,得到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一点上我觉得处理的还不错,问题出示以后,我没有急着去总结,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在观察之后,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以前学过的整数运算顺序是一样,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总结,而我一直处于引导、合作的地位,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主体性,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所倡导教师的主导性,最后通过练习让孩子顺利的掌握了新知。

整个教学过程完成后,学生对我说,好简单。从学生的反馈中,我清楚的知道,学生是彻底的明白学会了本节课的内容。

本节知识点班上绝大多数学生已掌握了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技巧,并为后面的简便运算打下了基础。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意识到,学生的自我学习的能力已经开始形成,如果有适合学生自学的课程,那么,我以后会继续放手,让学生自学的,这样可以很好的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同时更多的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这样的课,看似老师说的少,但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是很不错。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2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是在学生理解了小数的意义,小数进(退)位加减法后的一个提高。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小数连加和加减混合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的加减法,并能选择灵活的方法解决小数混合计算的问题,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以前学生就已经接触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了,现在再学习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相对来说是比较简单。因此在教学本节知识时,我先以复习整数混合运算为铺垫,让学生在复习中奠定基础,同时也无形之中降低了新知的难度。再以书上图片资源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新知,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特性,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自己试着算一算,然后选择不同算法的算式,让他们说说理由及算理,让学生亲身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从中享受参与学习的快乐,品尝成功后的满足和喜悦,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张扬和潜能的发挥。

最后师生一起理解并小结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就是要弄清运算顺序,再认真仔细的计算,在计算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节课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法则都比较简单,所以教学时没有花费过多的时间,主要是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和比较,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和自主探索学习方法的能力。关于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适用于小数加减法也是水到渠成,课堂上注重了对学困生作个别指导。

通过练习的情况来看,本节知识点班上绝大多数学生都已掌握,但部分学生计算不够认真,没有养成检查的习惯,出错率仍然很高。还有待于课后多加练习。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3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今天,带着孩子一起学习了《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因为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很自然的会将知识迁移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中去。课前的复习我准备了几道小数加减法口算,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回忆起小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本节课的重点是解决小数连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每步计算的意义。

于是我整合了教材内容,做了大胆的取舍,并没有按部就班的讲教材,而是选择让学生自己解决,因此这节课的重点我放在让学生经历小数连加和加减混合计算方法的过程上,体验算法的多样化。通过让学生自主看书学习,在学生了解例题的信息后,我利用提问,明晰了这道题的来龙去脉,然后,让学生在回答我的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各种算法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最后观察三个算式后,得到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一点上我觉得处理的还不错,问题出示以后,我没有急着去总结,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在观察之后,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以前学过的整数运算顺序是一样,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总结,而我一直处于引导、合作的地位,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主体性,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所倡导教师的主导性,最后通过练习让孩子顺利的掌握了新知。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意识到,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已经开始形成,如果有适合学生自学的课程,那么,我以后会继续放手,让学生自学。这样可以很好的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同时更多的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4

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课程标准(20xx版)》指出:过去教育界说得比较多的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年来增加了提出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是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考虑的。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别人提出的问题固然重要,但是能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的问题更加重要。因为创新往往始于问题。

1、引导学生从情境图中发现信息、筛选有用信息

生1:这是在观看环城自行车赛

生2:比赛总共进行了5天,26日第1赛段,行程39.5千米,

生3:总里程是483.4千米

生4:已经进行了2天比赛

2、引导学生从信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生1:第一赛段和第二赛段运动员一共行了多少千米?

生2:第二赛段比第一赛段多行多少千米?

(以上两个问题都是浅层的一步小数加减问题)

生3:今天第2赛段结束,完成比赛,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

(课本中呈现的问题,两步小数加减问题)

生4:第3赛段结束,完成比赛,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

(在课本提问的基础上,进行变式提问)

方法一:165+80.7+99.4 (直接求出余下3天未完成的路程)

方法二:483.4 -(39.5+98.8)

方法三:483.4 -39.5-98.8

(第二、三种方法是渗透转换思想,采取间接求:用总路程减去前两天行的路程,这种思想方法的培养,对今后解决求多边形阴影部分面积很有帮助)

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前渗透减法的性质

方法二:483.4 -(39.5+98.8)

方法三:483.4 -39.5-98.8

483.4 -(39.5+98.8)=483.4 -39.5-98.8 模型:a-(b+c)=a-b-c

对比方法二和方法三,可以看出这符合减法的性质,适时对知识进行正迁移,让学生发现整数的运算定律也可以扩展到小数计算中。

三.存在的问题

过于关注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导致后面学生练习时间相对少了。所以在后面需安排一课时进行练习。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5

反思《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这节课,本以为这是一节很平常的计算课,应该很顺利地教学,但是却给我不小的启发。

一、努力之处

1.体现学生不同的解题思路。

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例题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不同的思路展示得比较充分,一个是用全程减去第一和第二赛段的和,第二种是后三段的赛程相加,在教学中交流学生不同的方法,让学生体会一道题有不同解决办法,让学生说的时候重点说思路,学生说完各自的解题思路后,再比较这三种方法的思路的不同。我觉得这点做得比较成功。

2.练习目标明确,方法指导到位。

学生已经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在巩固练习环节安排了基本练习、变式练习和提高、拓展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我适时引导学生提炼和总结了基本方法。在提高练习效率的同时,又促进学生的思考。练习的真正目的并不是单纯地授之以“鱼”,而是为了更好的授学生以“渔”。

二、改进之处

1.备课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反思这节课,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备课时教师应该首先备学生,应该明白学生哪里不会,要了解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新知识的学习哪里是他们不会的地方,上课时及时调整讲课的重难点。

在备这堂课时,我觉得重点是让学生明白小数加减法的运算顺序是同级运算按从左向右的顺序进行计算,但当开始引入课的时候问你知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呢?学生很轻松地回答出了和整数的运算顺序一样,这时我就认为看来小数加减的运算顺序不是他们的难点,但是在教学中仍按照原来的设计抓住运算顺序不放了,其实在习题的处理时应不要再让学生说说每道题运算顺序了,不如让学生亲自算一下,踏踏实实的做两道题,亲自体验,练习比说说更有效。

2.个别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个别学生叙述思考的过程不够清楚,心里明白但不能组织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这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多给学生机会来表达。

3.计算正确率和熟练程度有待于提高,应通过不同的方式加强训练。

有人说:“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在教学中学会教师注重引导,学会放手,学生才会有更大的发展。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三个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合作交流总结小数加减法的一般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

渗透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思想.

教学重点: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加减混合运算中的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课前口算练习

用口算卡片依次出示练习题,指名学生说出结果。

二、复习铺垫

1.口算。

5.2+2.8 3.63+6.37 0、72+0.28 3.4+2.6

提问:小数加、减法计算的`关键是什么?

2.复习加法运算定律。

(1)口算2.2+3.3=? 3.3+2.2=? 结果相等吗?运用了加法的什么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用字母怎样表示?(板书)

(2)卡片(2.6+3.9)+6.1=? 2.6+(3.9+6.1)=?

结果相等吗?运用了加法的什么运算定律?加法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板书)

追问:以前学习的这两个运算定律中,加数的范围是什么数?

3.做教材有关复习题。(卡片出示)

指名两人小黑板计算,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题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明每一题的运算顺序。

提问: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卡片出示:加减混运算,没有括号的,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探究

1.引入新课 (板书课题)

2.教学例6。

(1)说明: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相同。

(2)出示例6。

让学生说一说每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老师在例题先算的一步下面画横线。按照刚才说的顺序,这两题能计算吗?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算在课本上。集体订正。

教师板书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3.组织练习。

(1)完成做一做第1题。

学生练习。两人板演,评讲时提问:你能把做题的想法给大家说一说吗?。

(2)追问:谁说一说,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按怎样的顺序进行。

4.教学加法简便运算。

(1)教师谈话: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有一些必须的支出。老师家在八月份就有很多支出,我把它编成了一道应用题,请大家帮我算一算。

(2)出示题目:

老师家在八月份支出水费21.37元,电费75.6元,物业管理费78.63元,共支出多少元?(小黑板)

(3)学生读题后提问:你发现这些数字都是些什么数?

你会列出算式吗?( 21.37+75.6+78.63 )

(4)学生独立试做,老师巡视,发现不同算法的学生请他板演。(可能)

A、21.37+75.6+78.63 B、21.37+75.6+78.63 =175.6(元)

C、21.37+75.6+78.63

=(21.37+78.63)+75.6

=100+75.6

=175.6(元)

(5)学生讨论:你喜欢哪一种计算方法?为什么? 应运了什么运算定律?

小组交流得出了下面的结论:

(第三种算法比较简便, 利用整数加减法中的交换律与结合律第三种方法简便,可以直接口算。)

教师小结: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所以,当我们拿到一道题目时,首先要观察题目,看能不能利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然后再下笔做题。

(6)完成例7 请一名学生板演,评讲时突出:利用结合律先算的一定要加括号。

(7)完成做一做第2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简便计算的。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会了些什么?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怎样?什么情况下可以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使小数连加计算简便?

五、巩固练习

1.做练习四第2题。

让学生做在书上。口答计算结果,老师板书。

2.做练习四第4题前两题。

板演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分析练习四第5题。

读题。提问:这道题要分几步做?为什么要用两步解答?你会列综合算式吗?

4.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四第3题前两题,第4题后两题,第5题。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例3

方法一:483.4-(39.3+98.8)

方法二:483.4-39.5-98.8

方法三:483.4-98.8-39.5

答:运动员还要骑345.1千米。

反思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这节课,本以为这是一节很平常的计算课,应该很顺利地教学,但是却给我不小的启发。

一、备课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反思这节课,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在备课时,我觉得重点是让学生明白小数加减法的运算顺序是同级运算按从左向右的顺序进行计算,但当开始引入课的时候问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一样,你知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呢?学生已经回答出了和整数的运算顺序一样,这时我就应该了解学生,看来小数加减的运算顺序不是他们的难点,但是在教学中仍按照原来的设计抓住运算顺序不放了,其实在习题的处理时应不要再让学生说说每道题运算顺序了,不如让学生亲自算一下,踏踏实实的做两道题,亲自体验,练习比说说更有效。

备课时教师应该首先备学生,应该明白学生哪里不会,要了解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新知识的学习哪里是他们不会的地方,上课时及 时调整老师讲课的重难点。

二、体现学生不同的解题思路

例题不同的思路展示得比较充分,一个是用全程减去第一和第二赛段的和,第二种是后三段的赛程相加,在教学中交流学生不同的方法,让学生体会一道题有不同解决办法,让学生说的时候重点说思路,学生说完各自的解题思路后,再比较这三种方法的思路的不同。

三、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学生叙述思考的过程不够清楚,心里明白但不能组织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这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多让学生来说,不能只是老师在前面说,多给学生机会来表达。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7

本节课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为:“1、在进行小数混合运算时,能正确合理地进计算;2、注意学习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整类、归纳,逐步理解简单的策略,培养学生的能力。3、通过学生自己提供学习资料,合作交流等形式,充整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感到学习数学的乐趣。4、注意学生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一节课下来我针对教学目标,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基本满意。并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感想。现小结如下。

1、引入很有特色。上课伊始,师生经过了几句介绍性的谈话后问学生:“老师这个人像整数中的几,又像小数中的几?你最喜欢哪个整数,哪个小数?为什么?你能否用这几个数来编一道题.”来引入新课。这些问题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兴趣是第一任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才能更好地掌握它,不觉得累,也不觉得烦。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在上课一开始,就能很好地吸引学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2、知识呈现的过程进行教学。先从整数、小数一步混合计算起步,让学生充整感知计算方法,然后再往后迁移到两步混合,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学习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本节课整数小数混合计算方法的获得,是在学生自己出题、自己计算,通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等形式来观察、比较、整析、归纳得到的,而不是由教师直截了当抛给学生的。这充整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只起到了组织、引导的作用。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8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是在学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加减法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所以内容对孩子来说不是很难,所以我把这节课的目标定为。

(1)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针对题目选择合理正确的方法计算。

(2)让学生体会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

(3)让学生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运算能力。针对这些目标我精心的设计教学,从过程到语言,从教法到学法,我力求让每个环节和细节都更完善,更科学!

课前的复习我准备了两道复习题,一道小数加减法口算,一道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目的一是复习一下关于小数加减的知识,让孩子们对小数加减的方法掌握的更熟练,二是复习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下面的混合运算做好准备,特别强调验算,以提高孩子的准确计算能力,给孩子养成细心检查的好习惯,这个环节我觉得设计比较好,效果不错,然后很自然地引出了新知。

新知的引入我是利用教材上所给的情景《环城自行车越野赛》导入新课,语言上我力求更准确、更简练,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摒弃了以前为追求课堂的热闹和华丽而设计语言的错误做法,使自己的语言更有实用性。我说:“同学们,你们喜欢自行车比赛吗?这几天郑州正在举行自行车环城越野赛,想不想知道关于比赛的情况?”引起孩子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后我趁机出示了自行车越野赛资料一览表,接着问:“从表中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没想到在这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孩子们从表中发现了很多信息,但与本节课关系不是很大。这时候,我本来应该引导一下:“老师很想知道,运动员还剩多少里程没有走完?你会解决吗?”可是一慌张,我却说:“比赛已经进行了多少里程?该怎么解决?”接下来,当我把算式写到黑板上时,才发现算式是一步的,虽然经过引导目标也达成了,但无疑增加了难度,浪费了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我觉得很遗憾!由此我想到,上课前的精心备课和预设直接关系到整节课的成功与否,教师的思维必须是清晰的,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要有充分的准备,才能临危不乱,运筹帷幄,这是这节课最大的失误,而这个失误是不应该出现的,今后我会努力备课,不断调整,力求使自己的课日趋完善,不断走向成熟。虽然有失误,但我觉得语言的组织上,进步还是挺大的!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一点上我觉得处理的还不错,问题出示以后,我没有急着去总结,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在观察之后,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以前学过的整数运算顺序是一样,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总结,而我一直处于引导、合作的地位,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主体性,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所倡导教师的主导性,最后通过练习让孩子顺利的掌握了新知。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既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这一点在本节课中体现得不够,因为时间紧了点,但课前还是有设计的,争取在第二课时补回来。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9

从整个单元的学习内容看,在学习例3之前,学生对小数加、减法计算的算理和一般方法已经进行了学习,且已经能用语言总结一般算法。而例3与前两例不同之处就在于它解决的是两步为主的加减混合运算问题,因此我将掌握运算顺序作为本课的重点内容,力求让学生在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继续巩固学生计算小数加减法的熟练度。

设计教案时,我从旧知的复习导入,一是想了解学生前两课的学习情况,二是为学生学习混合运算做个预热。从授课过程中看来只有个别学生在整数减小数中,如:2-1.4的口算上出现障碍,从学生的计算速度与准确率来看,他们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掌握得较为扎实。

新课的学习则围绕教学目标1展开,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自主探索、总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正确计算。体育赛事中的确常常出现与小数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根据信息自主提出问题,是希望学生关注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生活存在;让学生尝试自主完成混合运算式,是基于学生对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有过完整的学习,学生完全可以将旧知直接迁移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当中来。从实际的授课过程中看,学生是可以独立完成这样的混合运算的,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对比发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之间的联系(即运算顺序是相同的)。

进入练习部分,我选择围绕后两个目标进行,即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继续巩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方法。我放弃了直接出示小数加、减混合算式让学生之接练习的方式,尝试将练习中的情境与课后习题中的情境结合,让学生在解决一个个问题情境中练习计算,本意是想减少枯燥味,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学生似乎也很受用,用计算解决问题环节完成的也算顺利。从课末总结看来,学生能关注和小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似乎也呼应了我一开始对本课重点的设置,我想一课有一收获,也属不易了。

但课堂往往就是这样的,当自己从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时,问题就呈现得清晰起来:这堂课情境、问题倒是生动,但计算量却略显少了,这样就容易衍生一些模糊的问题,这是一堂计算课还是解决问题的课?学生在不多的计算练习中,有多少计算中会出现的问题没来得及呈现?我是否放过了一些可能出现的计算问题?想来越发觉得,要在计算和问题解决中取得平衡,有几处细节是可以做更合理的安排的。

(1)让新课部分和复习部分有机结合。如:我让学生根据例3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课上学生提的都是一步计算的数学问题,这可以理解,因为前面都是在学习小数加、减(一步计算)。当时我并没有让学生去关注和解决一步计算的问题,因为一步计算在复习题中练习过了,课后总感觉不妥,如果不解决问题,我还让学生提问做什么?单单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信息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如果下次再上类似的课,我会将复习题中的笔算部分与学生自主提问这两环节合并,用一步计算提出的问题,同时也复习了一步的小数加、减计算,这样既能两兼顾,又能省出一部分时间供后面计算练习使用。

(2)例3中的问题:“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我预设学生有三种解法,而实际授课过程中学生只呈现了两种,我当时是放过了学生,心想反正后面的练习还有类似的算式可供学习。课后很是后悔没抓住机会,如果我能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思考:“用连减的方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聚焦点于“连减”,学生还能从连减的角度思考并得出算式483.4-39.5-98.8,更好地体会解决问题可有多种思路和途径,那孩子们的收获、体会又多了一点。

(3)鼓励学生提出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如练习中直接引导学生:“你能否提出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的自主提问题有一个更明确的方向。如:课本102页第8题、李强带了100元,要买一副乒乓球拍和两个乒乓球。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就可直接鼓励学生提出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并利用(1)处统筹出的时间来进行问题的计算和解决。这样,计算量和问题解决相对平衡了,我想也就能够相得益彰了。

(4)减少多余的语言。作为老师,能和学生多交流、互动当然是很享受的,但基于数学学科特点的要求,精炼的语言无疑是数学老师要修炼的重要基本功。,我仍然能从自己的堂课中找到多余的语言,这课自然不例外。我想,这个很正常,毕竟习惯的改变是需要时间的,我几乎天天都在提醒自己总结经验,勤加修炼,往往反思和发现自己的问题其实是最不易的,至少比发现别人的问题难,我能做的就是坚持修炼。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10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是在学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加减法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所以内容对孩子来说不是很难,所以我把这节课的目标定为:(1)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针对题目选择合理正确的方法计算。(2)让学生体会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应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3)让学生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运算能力。针对这些目标的完成,我认真进行课前准备,仔细研读教参,思考学生的回答,为了呈现更好的课堂效果,我还琢磨自己的语言,既能让学生听得懂又能简洁精炼。

课前的复习我准备了多道复习题,让学生充分复习整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个环节设计比较好,效果很好,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的知识。新知的引入我是利用教材上所给的情景进行导入,语言上我力求精准,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我在展示教材上的情境图时,第一时间不是看问题,而是让学生自己找出从图中得到的信息。没想到在这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孩子们从表中发现了很多信息,但与本课关系不是很大。这时候,我就会引导他们,让他们的思路和本节课的内容有关系。在得到相应的信息后,让学生自己列出算式。这时会得到两个算式。为了验证这两个算式是一样的,我让学生分成两个阵营,一个计算有括号的算式,一个计算没有括号的算式。同学汇报结果以后,让他们自己思考两组算式是不是都对。这就是数学中的一题多解。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一点上我觉得处理的还不错,问题出示以后,我没有急着去总结,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在观察之后,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以前学过的整数运算顺序是一样,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总结,而我一直处于引导、合作的地位,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主体性,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所倡导教师的主导性,最后通过练习让学生顺利的掌握了新知。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11

在本课时教学过程中,原计划观看环法自行车赛,了解自行车比赛的一些知识,知道在长达数天的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和观众都会随时计算已完成的赛段里程和未完成的赛段里程,这就引入了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答往往都有多种思路、多条途径。但是由于近两天学校电压不稳,电脑无法运用临时调整教学过程,由老师出示课间变成学生自己给自己出题。然后根据学生所出的一步计算的小数加减法算式,让学生开动脑筋,让这些一步算式合作变成加减混合试题,然后再让学生去解决。题是学生经过讨论确定的,所以在具体解决的过程中运算顺序自然运用得当,学习效果更好。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己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能在自己交流中学会自己处理生活中问题的能力,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同时还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围。

本节课学习了混合运算,达到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计算能力的目的。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12

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是学生在学习了整数加减混合运算这一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学会了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很自然的进行了知识迁移。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解决小数连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每步计算的意义。

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小数连加和加减混合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选择灵活的方法解决小数连加、连减计算的问题,体验算法的多样化。教学前,我设计前置性任务:星期天,妈妈给小明买了一个书包38.5元,一双运动鞋27.5元,妈妈付了100元,应找回多少元?让学生自己试着解答,然后交流不同的算法,并汇报,然后总结算法。并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例3以练习的形式出示,学生列了三个算式,并选择自己喜欢的进行计算。在批改过程中发现学生掌握了运算顺序,只是个别计算马虎,出现错误。

通过这节课,给了我深深地感触,那就是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只有在这个过程中仔细认真,我们才能将良好的教学效果呈现给我们的学生,将教学进行到底!

第五篇: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曹开福

《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是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对于两个数的加减比较容易掌握,当加减一起混合的时候,思路就会变得比较糊涂了。因此学习《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是有理数这一章的其中一个难点。我上这节课的基本思路是这样的:

复习:有理数的加减法法则,多重符号的化简方法

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讲评(-9)+(+6)-(-11)-7 省略括号和的形式

对此类题目经常采用先把减法转化为加法,这时就成了-9,+6,+11,-7的和,原式=(-9)+(+6)+(+11)+(-7)

加号通常可以省略,括号也可以省略,即:-9+6+11-7,虽然加号、括号省略了,但-9+6+11-7仍表示-9,+6,+11,-7的和,所以这个算式可以读成„„(教师纠正)

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计算。

先自己练习尝试用两种读法读,口答。(负9正6正11负7的和或负9加6加11减7)

让学生尝试,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学生自己就会寻找到简单的、一般性的方法。

教巩固练习1.把下列算式写成省略括号和的形式,并把结果用两种读法读出来。

(+9)-(+10)+(-2)-(-8)+3;

2.判断

式子-7+1-5-9的正确读法是()

A.负

7、正

1、负

5、负9;

B.减

7、加

1、减

5、减9;

C.负

7、加

1、负

5、减9;

D.负

7、加

1、减

5、减9;

(二)用加法运算律计算出结果 -9+6+11-7

(三)巩固练习

1.-4+7-4=-___-___+___ 2.+6+9-15+3=___+___+___-___ 3. -9-3+2-4=___9___3___4___2 1题两个学生板演,两个学生用两 种读法读 出结果,其他学生自行演练,然后同桌读出互相纠正。

2题抢答

按教师要求口答并读出结果

讨论后回答 这两题旨意在巩固怎样把加减混合运算题目都转化成加法运算写成代数和的形式,这里特别注意了代数和形式的两种读法。

学生运用加法交换律时,很可能产生“-9+7+11-6”这样的错误,教师先让学生自 己去做,然后纠正,又做一组巩固练习,使学生牢固掌握运用加法运算律把同号数放在一起时,一定要连同前面的符号一起交换这一知识点。

例题解析 出示例题:计算:(+3)-(-9)+(-4)-(+2)

师生共同小结:有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题目的步骤为1.减法转化成加法;

2.省略加号括号;3.运用加法交换律使同号两数分别相加;4.按有理数加法法则计算。

反馈练习

计算 12-(-18)+(-7)-15;

三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采用同桌互相测验的方法,以达到纠正错误的目的。针对一道例题分成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有一组相应的巩固练习,这样每一步学生都掌握得较牢固,这时教师一定要总结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使分散的知识有相对的集中。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计算课,是学生们在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代数和的概念,知道所有含有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式子都可以化为有理数的加法的形式即代数和的形式,并能熟练掌握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 算及其运算顺序。而要熟练准确的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关键首先就是将混合运算的式子看为(化为)代数和的形式,其次就是对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准确掌握、灵活运用。如-5+3除了利用法则,还可理解为-5中拿了3个-与+3相消,还剩2个-即等于-2.。又如正数、负数可先分别加到一起、最后再将结果加到一起。

在本节课上不足的地方是:

1、练习的形式还有些单调,如时间富裕还可以准备一些判断练习,把学生在做题时容易出错的地方写出来,让学生来进行判断,用这种方式来进行强化来练习,可以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下载青岛版一数上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青岛版一数上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利用例题导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得出加法运算律在进行加减混合运算时可简化计算。 通......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反思《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这节课,本以为这是一节很平常的计算课,应该很顺利地教学,但是却给我不小的启发。一、努力之处1.体现学生不同的解题思路。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

    加减混合运算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陕西省平利县城关镇小学殷诗英教学设想 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在课的开始就运用情境导入新课唤起学 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通过生活......

    《加减混合运算》教案与教学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加减混合运算》教案与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课本P28例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掌握100......

    四年级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是在学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加减法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所以内容对孩子来说不是很难,所以我把这节课的目标定为:(1)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针对题目选择合......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第二实验小学董玉莲 [教学目标] 1. 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万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 通过交流、合作,体......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邯郸市邯山区教研室 岳焕敏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P28 页例 3 、例 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加减混......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28页例3。教学目标: 1 掌握加减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和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