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

时间:2019-05-15 02:21: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版《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版《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

第一篇:人教版《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

案例题目:《克和千克的认识》

作者:杨火平

武汉市江夏区

联系电话:xxxxxxxxxxxx

人教版《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

主题词: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材分析: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用眼睛观察得到,只能用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质量观念;又通过计算、称同一物体而得出的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使学生的猜想得到验证,很具体地感知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在整个新知识的教学中,学生始终怀着饱满的热情,积极地去探索、去体验,主动地建构知识。

设计思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依据新课标提出的两个基本理念,在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

一、用活教材,诱发学习的动机

教材呈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在备课时,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找准“知识的最近生长区”,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交流平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学生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学数学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二、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

传统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的意识。教学重点: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准备:天平、弹簧秤、小蜗牛、盐、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实录:

(一)在生活情境中探究

师:前几天,同学们随家长去超市购买了一些物品,还收集调查了—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

生1:我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生2:我买的蛋卷7 5克。生3:火腿肠一根是45克。生4:我的体重是31千克。生5:一袋茶叶450克。生6:一袋大米是25千克。„„

师: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有的后面带“克”,有的是“千克”。

生2:比较轻的都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克和千克”。师:要知道我们购买物品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用秤称。

师,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几种常用的秤(多媒体课件展示)。师;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秤? 生1:在超市买东西用过电子秤。

生2;我跟妈妈买菜时,见过杆秤、盘子秤。生3:我舅舅卖米用的是磅秤。生4:我姥爷卖药材用的是天平。

师:同学们见识真广!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天平”(介绍天平的组成及用法)

(二)在活动中体验感悟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客人,瞧!是什么? 生齐声说:一只小蜗牛。

师:一袋盐重500克,那两袋呢? 生:1000克。(板书)

师:请同学们再来掂一掂1000克重的盐。(学生掂量)师:如果我们再来称一称这两袋盐的重量,用天平合适吗? 生:不行!重了。

师:今天我们还带来了弹簧秤,谁知道弹簧秤的用法?(学生介绍)

师:来!放进方便袋里称一称,看看!有多重? 生:1千克。(板书)

师:还是这两袋盐,计算得到的是1000克,用秤称是1千克,你发现了什么? 同学们纷纷站起来,异口同声地说:1000克等于1千克。师:对!也就是说1000个1克就是1千克。

师:你能从你的材料袋里称出1千克重的物品吗?请各小组同学互相合作。(有的称,有的忙添物品,也有的在换物品)

师:大家真棒!请你先掂一掂自己小组称的1千克物品,再掂一掂别的重1千克的物品。(学生相互传递,掂一掂,感受1千克的重量)。

师:掂过了1千克的物品,你有什么感受? 生1:1千克有点重。

生2:1千克的物品拎时间长了胳膊有点酸。生3:他们大小不一样,都是一样重。

生4:都是1千克重,但有的物品多一些,有的少一些。师:为什么呀?

生4:轻的东西就多一些,重的东西就少一些。师:你分析的很有道理,(竖大拇指)。

师:请各小组同学拿出自己的书包、凳子,先估计一下有多重,再来称一称。(小组活动,并记录下估计的重量和称出的重量。)

(四)在实践活动中巩固应用

1.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本 88页第一题。

2.出示健康秤,同学们排队称一称,并记录下自己的体重。[小精灵儿童网

第二篇:认识克和千克

《认识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冀教版二年级下册第83—85页

教学分析:千克和克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质量单位。在教学时,注意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结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给学生测量实际物体的机会,在教学设计中通过猜一猜、掂一掂、比一比、拎一拎、称一称等实际活动,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强调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建立1千克和1克的表象,知道1千克=1000克,并让学生在估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估测结果。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经历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的过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概念;

2.掌握用秤称物品质量的方法,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表示常见物品的质量。知道1千克=1000克;

3.感受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验1克和1千克

教学难点: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表示物体的轻重。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台称、几个一千克的物体。

(学生)四人一组。每组50枚硬币,500克的精盐两袋,5—7个雪梨,1架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1架以克为单位的台秤,100克的小食品(豌豆脆),3种大小不同的糖果各1千克。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出课题

1.玩过跷跷板吗?如果老师和小朋友一起玩,你认为我们的位置怎样?为什么呢?

2.老师和小朋友有轻有重,物品也有轻有重。一袋精盐和一袋豌豆脆那个重呢?

(一手托精盐一手托豌豆脆,掂一掂,把你的感受说出来)

3.我们身边的物体都有质量,要想准确地知道他们的质量是多少,怎么办? 4.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课件出示各种秤并简单介绍)

5.知道了物体的质量,就要表示出来,你知道生活中的质量单位吗?(引出课题:千克和克,并用字母表示)

二、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

三、自主探索

(一)充分感知1千克 1.教给工具:

认识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教给学生使用方法。2.感知1千克

掂一掂——给学生两袋精盐,在手上掂一掂。

称一称——让学生称两袋精盐的质量,认真观察指针变化,记住他们的质量。3.理解1千克

(1)提出活动要求:估计1千克雪梨有几个;用台秤称出1千克雪梨,装在袋子里;拎一拎,感受一下,再数一数有多少个。(2)组织学生活动(3)汇报活动过程 4.这些物品是1千克吗?

(6个西红柿,一个文具盒,一盒粉笔„„)5.感受几千克

拎一拎自己的书包,大约是几千克?再称一称,是几千克?

(二)充分感知1克 1.教给工具

认识以克为单位的台秤,教给学生使用方法。2.感知1克

让学生把一枚二分硬币放在手上,闭上眼睛轻轻的掂一掂,说说有什么感觉; 让学生称一枚二分硬币,观察指针变化;(没什么变化,为什么?)让学生秤50枚硬币,观察指针有什么变化?(50克)问学生1枚硬币多少克?(1克)3.感受几克

先掂一掂一个作业本,估计有几克,再称一称。

(三)明确千克和克的关系

1.一手托两袋盐,一手托一枚二分硬币,掂一掂,感受一下。2.掂一掂,猜一猜,一袋豌豆脆有多重。称一称(100克)

3.把十袋豌豆脆放在袋子算一算有多少克?(1000克)放在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上称一称多少千克。(1千克)你知道1千克里有多少克吗?(板书 1千克=1000克 1000克=1千克)4.读一读

5.4个雪梨大约是1千克,那么多少块糖果是1千克呢? 放在称上称一称、估一估、数一数。

6.质疑:为什么有的同学说1千克糖果有120块,有的同学说1千克糖果有80块呢?

(四)专项训练:练一练1、2题

四、综合训练

1.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1)一块橡皮约重20()(2)一个足球约重1()2.改错:乐乐的数学日记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我真高兴,早早地起床,我拿着重100千克的牙刷开始刷牙,我又接了2千克的水洗脸。妈妈已经为我准备了250克重的牛奶和一个重150千克的汉堡包,我快速地吃完饭,拿上重1克的书包去上学。在上学路上,我遇到我们班的“大块头”,他体重有50多克呢!

五、小结: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六、授后反思:

《克和千克》的教学看似简单,其实难以把握,主要是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经验告诉我,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这个过程是必须的经历,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因此我在设计克和千克的教学时注重让学生多方位体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用活教材,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诱发学习动机

教材所呈现的学习知识是静态的,它所创设的情景不一定就是最适合本地的学生。在备课时,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学生的原有水平,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问题情景,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和知识生长点”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很快将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进入参与学习的状态。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已建立的质量观念,让学生通过猜一猜、掂一掂、比一比、拎一拎、称一称等实际活动,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使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学习。这样安排,将数学与生活、数学与活动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知识来源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认知的兴趣和情感,唤起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引导学生在“学中做 做中学”,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建立1千克和1克的表象,知道1千克=1000克,并让学生在估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估测结果。

二、教学设计落点是“体验”数学

课程标准中关于这部分知识的目标是: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并认识克和千克,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但单凭他们课前的认识,是远不能成功的建立实际的质量观的。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我要给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过程,进而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围绕这一目标我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怎样才算是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如何实现让学生了解“轻的物体用克做单位,重的物体用千克做单位”的教学目标?显然,只有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和感知中才可以获得更为准确的感受。正如俗语所说“我听到过,过眼云烟;我看到过,历历在目;我做到过,铭记在心;我体验过,沦肌浃髓”。因此,最终把可以说,体验克和千克,在体验中建立具体的质量单位的活动,贯穿了整节课。学生亲自操作,在掂一掂、估一估活动中,建构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整节课呈现出“掂一掂——再根据经验估一估”的教学思路,努力演绎了“知识在于建构”的理念。教学设计的落脚点定在“体验”。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以“体验”为学习形式贯穿始终。但什么是体验?究竟怎样体验?学生是否体验到了?体验到了什么?值得我们深思与探讨。教学中学生的想法,学生的反映——因势利导,潜移默化才是老师设计和引导的精髓。而且在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时出现了不明确,没能处理好,用语出现了不准确。

第三篇:教学案例千克、克和吨的认识

教学案例:

千克、克和吨的认识

张磊

《千克和克》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生初次学习有关质量知识。千克、克、吨这几个量比较抽象,尤其是吨、克这两个质量单位。学生虽然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的轻重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是缺乏认知的,而且质量单位不象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为了使学生获得千克、克、吨的具体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直观操作,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活动,使较抽象的质量单位被学生具体的感知。

一、千克、克的认识

1、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

让学生在课前几天就到超市或在家里调查日常生活用品的质量,然后让学生自己亲自观察、体验、记录物品的质量。通过这个充分的课前准备,不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身边,还使原本抽象的“Kg”和“g”转化在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了,从而大大降低了课堂学习的难度。

2、创设条件让学生开展实际操作活动(1)称一称

1千克:在课堂上称出1千克的大米、水果等学生经常接触的物品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几个香蕉大约重1千克等等。

1克:用花生米或1角硬币作为“1克”让学生认识:1粒花生米或1个1角硬币的重量大约是1克。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更好的获得1千克和1克的明确概念。(2)掂一掂

让学生掂一掂刚才称过的1千克的大米、苹果、香蕉,或直接掂一掂两袋盐的重量;感知1克的重量;仔细认真地进行体会。(3)猜一猜

学生通过称一称和掂一掂这两个活动,对千克和克已经有了较深的认知和体验,再让学生猜一猜每天背的书包的质量用什么做单位?1本数学书的质量用什么做单位?10本数学书的质量用什么做单位?本班xxx的体重用什么做单位?学生有了前面的铺垫,做这些题目就比较轻松了。

二、吨的认识

吨这个质量单位学生在生活中见到的很少,并且很难进行感知,怎样解决这个难题呢?在课前,我随意的问到了一位学生的体重,是25千克。太好了!在课堂上,我就告诉学生:xxx的体重是25千克,4个这样学生的体重是多少呢?(100千克),40个这样的学生的体重呢?(1000千克)对!40个这样同学的体重就是1000千克,1000千克也就是1吨。同学们,xxx比较瘦,只有25千克,我们班大部分同学都比她要重一些,那我们班有36人,体重大约就是1吨。吨在我们的生活中还用在什么地方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了解吧!

第四篇:《克和千克的认识》“克的认识”教学案例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克和千克的认识》“克的认识”教学案例

三工镇中心学校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克。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的意识。教学重点:建立克的质量观念。教学准备:

天平、二分硬币、小棍、橡皮、盐、多媒体课件等。教材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用眼睛观察得到,只能凭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次让学生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对“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质量观念。教学实录:

(一)在生活情境中探究

引:同学们都有随家长去超市购物的经历吧,大家看看图中的物品的质量是多少?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 生1:牙膏是30克。生2:蛋卷7 5克。生3:火腿肠一根是45克。生4:面粉的重量是25千克。生5:一袋茶叶450克。生6:一袋大米是5千克。…… 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有的后面带“克”,有的是“千克”。

生2:比较轻的都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小结:物品的轻重叫做它们的质量。你们知道质量的单位有哪些吗?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克和千克”。同步分析: 教材呈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在备课时,教师吃透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找准“知识的最近生长区”,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本节课中,常恒老师先让学生交流平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学生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学数学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二、认识常见的秤。

师:要知道我们购买物品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用秤称。(多媒体课件展示秤的产生过程,向学生灌输了相关数学知识的发展史,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和信心)。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几种常用的秤,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秤? 生1:在超市买东西用过电子秤。生2;我跟妈妈买菜时,见过杆秤、盘子秤。生3:卖西瓜时用的是磅秤。生4:买中药用的是天平。

同学们见识真广!我们一起来认识“天平”(介绍天平的组成及用法)

三、在活动中体验感悟1克。

1、初次感受1克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枚二分钱的硬币,你们知道它的质量是多少吗?看谁估的最准。生1:1克。生2:2克。

师:那么我们选什么秤来称呢? 生:天平。

(教师示范操作,学生观察)

师:瞧!游码的左端停在刻度几?生:l。

师:对!这一枚二分钱的硬币质量为1克,1克究竟有多重呢?请你们用手掂一掂,然后说说你的感受。(学生兴趣很高,纷纷掂量)我们一起来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的质量,并说说你的感受?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好轻哟!

2、联系实际再次感受1克

师:1克真的是好轻。大自然中象这样轻的物体还有很多呢,你能说出生活中大约重1克的物品吗?

生l:一小块橡皮。

生2:2粒黄豆。

生3:1个扣子。

生4:1根小棍。

师:同学们真棒!举了这么多例子。大家桌上有一些物品,请同学们先掂一掂、估一估有多重,然后用天平称一称。(在这里老师替学生称,我觉得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亲自去称更能让学生理解透彻。)(同步分析:学生们对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枚2分硬币”、“5粒黄豆”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教师发挥了学生学习的潜能,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拓宽学生的体验空间。大量的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感受1克物品的质量,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知识。)

评析: 这是一堂生动地操作实践活动课!在这堂课中,教师的角色转变了,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教教材”,而是主动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入点。以学生所熟悉的丰富信息出发,灵活的展开教学。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增强了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了,真正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乐趣中升华了对克的理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开心,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该教师在教学中不仅重视了知识和技能,更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我们惊喜地看到,学生的思维活了!情感丰富了!合作意识增强了!这与教师富有激励性的评价离不开,更与教师的设计活动离不开,学生主动、积极地经历了、建构了新知识。

第五篇: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与评析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与评析

执教:枣阳市第一实验小学 邓华阳 评析:枣阳市第一实验小学特级教师 王大明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的意识。教学重点: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准备:天平、弹簧秤、小蜗牛、盐、多媒体课件等。

教材分析: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质量观念;又通过计算、称同一物体而得出的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使学生的猜想得到验证,很具体地感知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在整个新知识的教学中,学生始终怀着饱满的热情,积极地去探索、去体验,主动地建构知识。

教学实录:

(一)在生活情境中探究

师:前几天,同学们随家长去超市购买了一些物品,还收集调查了—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

生1:我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生2:我买的蛋卷7 5克。生3:火腿肠一根是45克。生4:我的体重是31千克。生5:一袋茶叶450克。生6:一袋大米是25千克。„„

师: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有的后面带“克”,有的是“千克”。

生2:比较轻的都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克和千克”。师:要知道我们购买物品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用秤称。

师,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几种常用的秤(多媒体课件展示)。师;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秤? 生1:在超市买东西用过电子秤。

生2;我跟妈妈买菜时,见过杆秤、盘子秤。生3:我舅舅卖米用的是磅秤。生4:我姥爷卖药材用的是天平。

师:同学们见识真广!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天平”(介绍天平的组成及用法)

(二)在活动中体验感悟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客人,瞧!是什么? 生齐声说:一只小蜗牛。

师:想不想知道它有多重?(学生脸上洋溢着喜悦,齐声说想)师:那么我们选什么秤来称呢? 生:天平。

(教师示范操作,学生纷纷下位围观)师:瞧!游码的左端停在刻度几? 生:l。

师:对!这只蜗牛重1克,1克究竟有多重呢?请你们用手掂一掂,然后猜一猜1枚2分硬币有多重?(学生兴趣很高,纷纷掂量、猜测)

生1:1克。生2:2克。

师:到底是几克呢?请各小组称一称,看看谁估量的最准。学生操作活动,稍后,就有同学“耶!我们猜对了!重1克”。

师: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我们一起来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的质量,你有什么感受?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好轻哟!师:1克真的是好轻。大自然中象这样轻的物体还有很多呢,你能说出生活中大约重1克的物品吗?

生l:一小块橡皮。生2:2粒黄豆。生3:1个扣子。生4:1个小发卡。生5:两块石子。

生6马上站起来补充说:必须是小石子,大石子1个就够了。

师:同学们真棒!举了这么多例子。大家桌上有一些物品,请同学们先掂一掂、估一估有多重,然后用天平称一称。(如果多一点或少一点,请你取整数)(学们纷纷称方便面、数学书、文具盒„„)

(三)在操作交流中明理

师: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拿出一袋盐,掂一掂、估一估一袋盐有多重? 生1:300克

生2:比300克多,好象是350克。

到底是多少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质量标注:500克。师:一袋盐重500克,那两袋呢? 生:1000克。(板书)

师:请同学们再来掂一掂1000克重的盐。(学生掂量)师:如果我们再来称一称这两袋盐的重量,用天平合适吗? 生:不行!重了。

师:今天我们还带来了弹簧秤,谁知道弹簧秤的用法?(学生介绍)

师:来!放进方便袋里称一称,看看!有多重? 生:1千克。(板书)

师:还是这两袋盐,计算得到的是1000克,用秤称是1千克,你发现了什么? 同学们纷纷站起来,异口同声地说:1000克等于1千克。师:对!也就是说1000个1克就是1千克。

师:你能从你的材料袋里称出1千克重的物品吗?请各小组同学互相合作。(有的称,有的忙添物品,也有的在换物品)师:大家真棒!请你先掂一掂自己小组称的1千克物品,再掂一掂别的重1千克的物品。(学生相互传递,掂一掂,感受1千克的重量)。

师:掂过了1千克的物品,你有什么感受? 生1:1千克有点重。

生2:1千克的物品拎时间长了胳膊有点酸。生3:他们大小不一样,都是一样重。

生4:都是1千克重,但有的物品多一些,有的少一些。师:为什么呀?

生4:轻的东西就多一些,重的东西就少一些。师:你分析的很有道理,(竖大拇指)。

师:请各小组同学拿出自己的书包、凳子,先估计一下有多重,再来称一称。(小组活动,并记录下估计的重量和称出的重量。)

(四)在实践活动中巩固应用

1.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本 88页第一题。

2.出示健康秤,同学们排队称一称,并记录下自己的体重。

(五)教学总结:说一说你在这一节课中有什么 收获。教后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依据新课标提出的两个基本理念,在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

一、用活教材,诱发学习的动机

教材呈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在备课时,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找准“知识的最近生长区”,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交流平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学生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学数学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二、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

传统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拓宽学生体验的自由空间

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拓宽学生的体验空间。

在本节课中,学生称了2分硬币,又称了数学书、文具盒等不足1千克重的物品,接着又分小组称了称超过1千克重的物品。在小组活动中,同学们分工合作,有的同学换物品,有的同学看指针,活生生的一幅“购物场面”得到了再现。更可喜的是,在交流知识的过程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同学们体会到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体积大,有的体积小,从而拓宽了学生体验的空间。

评析:

这是一堂生动地操作实践活动课!在这堂课中,教师的角色转变了,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教教材”,而是主动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入点。以学生所调查的丰富信息出发,灵活的展开教学。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增强了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了,真正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乐趣中升华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开心,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一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给我们呈现的知识是静态,如何使静态知识生动化、情境化?教师通过学生交流购物收集到的信息──称小蜗牛,猜想、验证2分硬币──称千克物品,来体会感悟1克的实际轻重,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既迎合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增强了学习的乐趣、类化了知识、丰富了视野,又让学生充分享受了学习、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是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该教师在教学中不仅重视了知识和技能,更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我们惊喜地看到,学生的思维活了!情感丰富了!合作意识增强了!这与教师富有激励性的评价离不开,更与教师的设计活动离不开,学生主动、积极地经历了、建构了新知识。

三是较好地体现了数学课“活中乐、活中学、活中悟、活中索”的特点,具体体现在:①以“活”的导入激发学生的乐趣,让学生从课始就进入 用口交流 购物的重量、用手掂量物体 的重量、用心 感悟物体的之中两的活动中,探究的兴趣 由然而生,达到乐以导激情、以情启思的目的。②以“活”的形式 调动学生乐趣,启动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向深入发展。从课始的说、看──课中的掂、猜、称──课尾的掂、想、称、议的活动中,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活动中合作学习、团结互助的精神,尝试到了成功的乐趣。

下载人教版《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版《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与评析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与评析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5篇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一、导入出示主题图: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呀?她买了多少苹果呢?(师板书:千克)你还发现了哪些标有质量单位的物品?(板书:克)表示物体的轻重要用质量单......

    克和千克的认识

    克和千克的认识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

    认识千克和克.反思

    《认识千克和克》这一单元知识点简单,大多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动手操作中。三年级的孩子,还处在好玩好动的时期,在课上有实践操作的经历,自然是十分开心的。纵观这一单元的教......

    克千克的认识教学案

    《克、千克的认识》教学案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l克的实际质量;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技能......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课本P85~86页,及第88~89页的第3~6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并感受1克、1千克有多重。 2、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

    千克和克的认识-教学教案

    二、教学目标: 1、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2、在测量活动中,初步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