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第1节
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教学目标
1、体验使用符号、建立模型的思想。
2、能用物质粒子模型来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重点难点分析 体验使用符号与建立模型的思想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教 学 预 设 调 控 对 策
【引入】回忆以前学习中,曾用用过的符号(略)。【讨论】为什么要使用这些符号?用这些符号来表示实物? 【板书】
一、符号
用符号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可避免由于事物外形不同和表达地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地混乱。
【引语】除了符号,我们还使用模型,请举例。
如地球仪、细胞模式图、眼球模型等。【讨论】为什么要使用这些模型呢?
1、因为地球太大,难以认识,所以人们常用地球仪。
因为细胞太小,难以观察,所以人们画出了细胞模式图。
由于眼球构造太复杂,难以表达,人们制造了眼球模型。
2、读图:
液态水与气态水的状态模型 通过读图,可知:
一、水在三态变化中,分子没有发生变化;
二、水在三态变化中,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
地球仪、PPT图片、细胞模型
3、建立模型的意义:
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
4、模型的不同表示方法: 【练习】
【补充】元素符号的记忆和书写。【马龙老师备课】
【引入】在我们已经学完的三册科学书里,我们接触了很多新的东西。例如:
运动学:v
t
s
电学:R
I
U
单位:m/s
s
m
单位:Ω
A
V 请同学用一个次来概括一下以上的内容,可见这些都是一些符号 【新授】
一、请同学说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符号
二、请同学门讨论为什么要使用这些符号?
讲解:例如时间,不同国家用不同的文字表示,为了减少这种语言文化带来的差异,我们就用T来表示时间,再如一些复杂的事物,如电路图中的元件,如果都要用实物表示,那么电路图会变的十分复杂,所以我们就用一些简单的符号表示,可见 符号的作用:
1、简单的表明事物
2、避免混乱
三、模型
1、请同学描述一下对地球的认识
2、请同学在地球仪上找到一些相应的位子,并描述一下。
3、同学们都知道,任何生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请同学说一下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区别。
画出细胞模式图
再请一位同学根据细胞模式图来分析一下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区别。
4、眼球的结构很复杂,所以我们通常用人们制造的眼球模型来认识其结构
5、请同学们填写书本第二页的填空
地球仪、细胞模式图、眼球模型就是用模型来表示一些我们通过肉眼直接很难观察很难认识清楚的对象时采用的方法,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符号也是一种模型。
四、请问同学水有几种状态?
水用符号表示为“H2O”也就是说它由两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构成,用模型表示水分子
从三态说明三种模型(略)
请同学在书上填空
通过模型,我们可以直观的区分出水的三态,从模型中我们也可以知道水在三态中,分子没有发生变化,变化的是分子间的距离,需要强调一点,一个模型可以是一张图,一个物体,也可以是对一个复杂的对象或过程的 示意,如光合作用,我们将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的变化概括的写成一个简单的表达式就是一个模型,包括我们以后要学的化学方程式都是模型。五,综述
通过学习同学们应该建立一种使用符号和模型的思想,它可以帮我们形象的认识事物的共同点,免去一些外因的科学研究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符号和模型就是中间的纽带,所以我们建立了模型和符号的概念对我们以后学习科学,研究科学是很有利的,同学们通过学习后经常去使用一些符号和模型,也可以去设计一些符号和模型,只要方便使用就可以。当然你设计的符号如果没有经过有关机构的认同,千万不要公开发表!包括你的作业和试卷。
第2节
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物质也可由原子直接构成。
2、知道原子组成分子时结构和种类不同,物质的性质也不同。
3、认识分子微粒的大小、质量的数量级。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知道物质的不同构成:分子、原子和离子。
知道物质构成与性质的关系。难点:认识微粒的数量级的大小。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用橡皮泥和牙签让学生制作分子模型 实验:称量米的质量 教 学 预 设 调控对策
【复习】你对分子的了解有多少?
--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分子间有间隙;
【引入】分子又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呢?
【分析】水电解实验:说明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 水分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构成的--原子构成。由这个实验还可以知道:
1、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
2、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割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原子。
3、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在变化中,物质的分子变成了其它物质的分子,就是化学变化。在变化中,物质的分子还是原来的分子,只是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就是物理变化。【介绍】人类对原子的认识历程。(资料打印)
【读图】我们用模型来认识分子、原子,表示化学反应过程。【结论】
一、物质--分子--原子
宏观--微观----物质组成的层次性 【了解】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
金属由原子构成;石墨由碳原子组成;
--说明哪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金属和固体非金属
二、不同种类的物质
【读图】【思考】不同物质的模型
(1)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2)同种原子构成不同物质时结构是不一样的。--金刚石中碳原子的排列成网状,石墨中碳原子的排列成层状,足球烯中碳原子的排列成球状。
重点讲解:金刚石和石墨在性质上的区别: 物理性质上:硬度、导电性、熔点、沸点等;
化学性质上:一样。【举例】科学家做过的实验:在密闭的容器中充满氧气,分别放入金刚石和石墨,结构都生成唯一的产物--二氧化碳。
三、粒子的大小与质量
1、分子和原子都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原子的体积很小,半径的数量级在10-10米。原子的质量也非常小,数量级在10-26千克。
2、不同质量的原子质量不同,体积也不同。【认识】不同的分子和原子质量。
【学生活动】感受10-27千克质量大小。称量1克米,数出米的粒数。【补充】
第3节
原子结构的模型
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
2、了解同位素的结构特点,能说出1-2项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
3、知道物质也可由离子构成,认识离子微粒大小的数量级。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了解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
难点:对原子结构知识的初步了解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实验,课外资料
教 学 预 设 调控对策
【作业讲评】:摩擦起电的原因:物体中本来就存在正电荷和负电荷,通常情况下正负电荷的数量相等,物体是中性的。当两个物体摩擦时,电子从束缚较弱的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注意:摩擦起电都是带负电的电子转移,而不是带正电的正离子或质子等的转移。【引入】
1、练习:由同种原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
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
分子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
2、复习:物质的构成、电流的形成 【新授】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与修正
1、道尔顿--实心球原子结构 --发现原子
2、汤姆森--“汤姆森模型”: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球体,带负电荷的电子嵌在中间。
--发现电子
3、卢瑟福--“卢瑟福模型”:电子绕原子核运行 【介绍】实验:α粒子轰击原子
4、波尔--“分层模型”:电子在固定的轨道上运动
5、“电子云模型”--电子在核周围有的区域出现的次数多,有的区域出现的次数少,就象“云雾”一样笼罩在核的周围。
【小结】建立模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使学生体验、学习科学家提出问题、建立假设、修正模型的研究方法。
二、原子的结构:
1、原子:
原子核:
带正电(不显电性)
核外电子:带负电
2、原子核大小与核外电子运动范围(原子大小)的比较。
三、揭开原子核的秘密
1、原子核是由更小的两种粒子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核电荷数: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
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读表】思考:在原子中哪些数目总是相等的?(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3)原子内可以没有中子。
2、质子、中子核电子的质量比较
质子、中子的质量大小几乎相等。电子质量很小,在整个原子的质量中所占的比例极小,可忽略不计。所以说,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读图】一杯水的微观层次分析
3、一杯水--水分子--氧原子、氢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质子、中子--夸克
四、原子的“孪生兄弟”--同位素
1、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为元素。如:氧元素就是所有氧原子的总称。
同种原子的原子核内核电荷数、质子数与中子数是一定的。但有的原子其核内的中子数会发生变化。
【举例】氧的三种原子的原子核:核内都有8个质子,但中子数分别是8个、9个、10个。属于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
2、原子中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类原子统称为同位素。
氧的同位素原子是氧元素的不同种原子。
【思考】氧的3种同位素其核外电子应各有几个?--8个。如:氢有3种同位素原子:氕、氘、氚。汞有7种同位素。
3、同位素元素在工业、农业、医疗、国防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化学分析、消除细菌、医学诊断等。【阅读】利用碳-14同位素测定年代
五、带电的原子--离子 【实验】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
实验现象:
钠原子失去电子--形成正电荷的钠离子(阳离子)氯原子得到电子--形成负电荷的氯离子(阴离子)
所以,离子就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离子的组成元素不止一种)。离子和分子、原子一样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学生实验】估计高锰酸钾离子的大小 说明:这是一个思想实验。
目的:让显示感受到离子的存在,利用简易可行的实验估计构成物质的粒子--离子大小的数量级。
基本操作技能:固体药品的取用;毫米刻度尺的使用;液体体积的测量;振荡。
主要科学方法:估计方法、观察实验方法、对比方法。
实验设计思路:已知经过多次按1/10稀释后,最后能看到的紫红色高锰酸钾溶液中,每100毫升大约存在1000个高锰酸钾离子。根据稀释的次数克推算出高锰酸钾晶体中含有的高锰酸钾离子数为N。溶解前,先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并估算出离子的大小,这是一种通过宏观现象推测微观世界的思想方法。
第4节
组成物质的元素
教学目标
1、知道自然界的物质由100多种元素组成,从组成物质元素角度出发理解物质初步分类思想。
2、知道组成人体、地球的主要元素。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
难点:区别单质、化合物、混合物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教 学 预 设 调 控 对 策
【引入】讲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历史 【新授】
一、元素的种类 1、110多种,包括人造元素。
元素分类: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包括稀有气体元素:在自然界含量极少,性质非常稳定)
2、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举例:氧气、金属铁等。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举例:二氧化碳、水等。【注意】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及分类依据
【阅读】元素名称的由来:进一步来了解元素的分类
二、元素的分布
1、元素在地壳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地壳主要由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等元素组成。其中含量最高的是氧,其次是硅。金属元素中含量最高的是铝,其次是铁。
2、在人体中含量最高的是氧元素,其次是碳、氢; 【阅读】人体种元素的作用
【校本课程】营养与各元素的摄取;广告与生活
3、在海水中除了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以外,含量较高的是氯元素和钠元素(氧85.5%,氢10.7%,氯2.0%,钠、镁等1.5%),还有贵重的金属等--海洋是资源宝库,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课外探究】海水中氕、氘、氚的利用
4、生物所含的大量的有机化合物如血糖、植物纤维主要由碳、氢和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5、人造元素通过核反应制得的,其中一部分人造元素核天然元素具有放射性。有利有弊:对人体有害;利用放射性可以治疗一些疾病。
第5节
表示元素的符号 日 期
教学目标
1、认识常见元素符号(H、0、C、S、Si、Na、Fe、Cu、Cl、Ca、Ag、Al、I、K、P),会查阅元素符号。
2、通过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分布。
3、阅读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及应用的地形、典型历史事实,体会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和元素周期表的重要意义。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认识常见元素符号
难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和简单运用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教 学 预 设 调 控 对 策
【复习】元素的种类、分布以及与物质、原子、分子间的关系 【新授】
一、元素符号
1、元素符号是国际上统一采用的符号,通常用该元素拉丁文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表示。
当元素的第一个字母与其它元素重复时,克写上该元素名称的第二个字母以示区别。
2、元素符号一般表示: ⑴一种元素
⑵这种元素的1个原子 ⑶这种元素的原子的质量
【练习】“2N”等的意义;与“N2”的区别
二、元素周期表
【介绍】简单介绍元素周期表
7个周期(短周期、长周期、不完全周期); 16个族(7个主族、7个副族、0族、第8族); 112种元素(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元素); 【探究】寻找元素周期表中元素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1、提出问题:
2、建立假设:规律可能表现在元素的性质上; 规律可能表现在元素的种类上; 规律可能表现在元素的质量上; 规律可能表现在元素的质子数上; 规律可能表现在元素的中子数上; 规律可能表现在元素的发现史上;
3、设计方案:研究课本上的元素周期表
4、记录考察结构
5、验证假设
6、交流 【小结】
第6节
表示物质的符号
教学目标
1、会查元素的化合价,会运用化合价写出简单的化学式。
2、能解释化学式表示的意义,能根据化学式区分单质和化合价、金属和非金属。
3、能用;表示离子或带电原子团。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会查元素的化合价,会运用化合价写出简单的化学式。难点:会运用化合价写出简单的化学式。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教 学 预 设 调 控 对 策 【复习】
1、默写元素符号
2、说明符号的意义 【新授】
一、化学式
1、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分子组成的式子称化学式
2、化学式的确定依据:由实验测定组成,如水的电解实验测定水的组成。不能凭空想象,一种物质只有一种化学式。
3、化学式的书写原则 ⑴单质化学式的写法: 双原子分子: 稀有气体: 多原子分子:
固态非金属(结构复杂,习惯上用元素符号表示): 金属(同上): ⑵化合物化学式的写法:按一定顺序写出组成化合物的所有元素符号,然后在每种元素符号的右下角用数字写出化合物分子中该元素的原子个数。
一定顺序:氧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般要把氧元素符号写在左边;氢元素与另一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般要把氢元素写在左边;金属元素、氢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般要把非金属元素写在右边。
直接由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其化学式常用其离子的最简单整数比表示。【例】 【练习】
4、化学式的读法:一般从右向左读做“某化某”;或者要指出一个分子里的个数。
5、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⑴表示某种物质(纯净物)⑵表示某种物质的一个分子 ⑶表示物质的元素组成 ⑷表示物质分子的构成 ⑸表示分子的质量 【例】 【练习】 【补充】
1.化学式能代表某种质,如CO2这个化学式就代表二氧化碳。因为一种物质只用一个化学式来表示。
2.化学式能表示物质组成。如H2O这个化学式能表示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3.化学式能表示物质中原子或离子个数比。如NaCl这个化学式表示在氯化钠中氯离子和钠离子的个数比为1∶1。
4.通过化学式可计算式量。如水的化学式是H2O,H2O的式量=1×2+16=18
5.通过化学式可计算组成物质的各元素的质量比。如二氧化硫中硫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等于:32:16×2=1∶1
6.通过化学式可计算物质中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
二、离子的符号
【引入】当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成为离子时,怎样用符号来表示呢?
1、离子符号是在形成该离子的原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2、离子符号的意义:
3、常见的离子(包括原子团所带的电荷数)
三、化合价
1、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用化合价来表示。
2、常见化合价:
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氢、氧元素的化合价规律; 常见原子团(根)的化合价。
3、原则:在化合物中所有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4、单质的化合价为零。
5、标价方式与离子表示方式。
6、应用: 根据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推出各元素的化合价; 根据化合价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例】
第7节 元素符号表示的量
教学目标
1、会查阅相对原子质量表。
2、能根据化学式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3、能根据化学式计算元素含量、所含元素质量比。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能解释化学式表示的意义;相对原子质量的了解及查阅;根据化学式计算相对原子质量和元素的质量比。难点:根据化学式计算相对原子质量和元素的质量比。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PPT课件 教 学 预 设
【引入】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元素符号表示的量,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C”表示的意思
表示碳元素
C
表示一个碳原子
表示碳元素的质量
关于前面两层意思我们已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讨论,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其中的第三层含义 【新授】
我们知道“C”这个元素符号可以表示一个碳原子的质量,且由相关的表中可以查得
C:1.993×10-26千克
H: 1.674×10-27千克
O: 2.657×10-26千克
由此可见,原子的质量非常小,所以直接用它的真实质量会使计算复杂,且数据不容易记忆,所以我们取他们相对的值。在取这个相对的值之前我们必须先有一个标准。就像画地图时用的比例尺,我们就可以把一个国家按比例缩小画到一张纸上,现在我们的原子质量太小了,所以我们要让它按比例扩大,而且扩大后的数值要尽可能易记,实际上这就是建立原子质量模型。找出了原子质量的标准,我们就把其它原子的质量与之相比,把比值就定义为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下面就来规定这个标准
C-12(提问:12表示什么意思?表示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是12,由于碳有两种同位素,即C-12,C-14,所以必须指明是哪种碳原子。)C-12
M=1.993×10-26千克
1/12C-12
M=1/2×1.993×10-26千克=1.661×10-27千克 先留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取1/12C-12作为标准?
找到了标准,我们就可以给出任意一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了
例如:O: 2.657×10-26千克/1.661×10-27千克
一、相对原子质量
以C-12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所得的比值,叫做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练习】查找各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阅读】张青莲教授与相对原子质量--激发爱国热情
二、相对分子质量
1、一个分子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就是该原子的相对分子质量。
【例题】注意规范及计算方法。H2SO4、3CO2、CUS04.5H2O等
2、化学式的意义:5点(1)表示一种物质;
(2)表示组成这种物质的元素;(3)表示各种元素原子的个数比;
(4)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对由分子构成的物质)。(5)表示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讲解】及【练习】
三、元素质量分数和质量比的确定
1、组成物质的各种元素的质量比 【例题】H2O、NH4NO3 【练习】Fe2O3、CO2、H2SO4、NH4HCO3、2、物质中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 【例题】讲解例题。
提醒学生注意:①各元素的质量比跟原子个数比是不同的。例如NH4NO3中氮、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是7∶1∶12,而它们的原子个数比是2∶4∶3。②计算NH4N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时,【练习】
【补充】计算5t氧化铁中含铁多少吨。[解]氧化铁的化学式是Fe2O3 氧化铁的式量是56×2+16×3=160
5t氧化铁中所含铁的质量是:5×70%=3.5(t)答:5t氧化铁中含铁3.5t。
复习教案
1、同种原子里
电量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质量关系:相对原子质量数值=质子数+中子数 2.同一种元素的离子里
电量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质量关系:相对原子质量数值=质子数+中子数 3.同一种元素的原子、离子里
电量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该微粒为阳离子;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该微粒为阴离子; 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阳离子的正电荷数(元素正价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阴离子的负电荷数(元素负价数)质量关系:与原子、离子相同 4.相对原子质量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元素一个原子质量÷碳原子质量的十二分之一。【例题讲解】
例1:一种四价元素硫化物的式量与此元素氯化物的式量之比为100∶202,确定此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和名称。
解:设此元素为M,则硫化物的化学式为MS2,氯化物化学式为MCl4,由已知条件知:MS2∶MCl4=100∶202
(M+64)∶(M+142)=100∶202(M+142)×100=(M+64)×202 M=12.47
答:此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2.47,是碳元素。
例2: x和y两元素组成的A和B两化合物,A的分子组成为xy2,其中x的质量分数为44.1%,B分子中x的质量分数为34.5%,B的化学式为
[
B
]
A.x2y
B.xy3
C.xy
D.x3y 例3:一包氯化铵(NH4Cl)化肥中,混入了少量某种其它化肥,此包氯化铵化肥中的含氮量为27.5%,则入的化肥可能是
(A)A、CO(NH2)2
B、(NH4)2SO4
C、NH4HCO3
D、KNO3 例
4、当氨肥硝酸铵[NH4NO3]和尿素[CO(NH2)2]所含氮元素质量相同时,它们的质量比是A、1∶1
B、8∶3
C、4∶3
D、2∶3
(C)例
5、R、X两元素形成多种化合物在RX中R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9.7%,则下列化合物中R元素质量分数大于43%的是
()
(A)RX
2(B)R2X
3(C)R2X
(D)R2X5 【练习】
1、已知n个银原子的质量为mkg,a个碳原子(测定相对原子质量的一种碳原子)的质量为bkg,则银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可表示为
[ A
]
A.12am/bn
B.am/12bn
C.12bn/am
D.bn/12am
2、已知K2MnO4的式量为m,若钾的相对原子质量为a,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b,则锰的相对原子质量(表达式)为x=m-2a-4b。
3、某元素R的氧化物化学式为R2O3,若R与氧气化合时的质量比为9∶8,则R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C
] A.9
B.13
C.27
D.56
4、某物质的化学式是RH4,其中含氢25%,则R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
5、由C2H6和C2H60组成的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则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第二篇: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个人初备备课教案 备课人:双柏县鄂嘉中学李玉超
第一单元
单元重点
这个单元主要讲述的都是名人的人生当中一段难忘的经历,他会让我们体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感受到人间的关爱与温情。学习这个单元要让学生感受生命的意义,了解社会人生。《藤野先生》侧重于讲述在自己陷入困境中时,师长对自己的关爱和帮助。教育学生要在别人困难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我的母亲》侧重于讲述自己年幼时候受到母亲的做人的教育。教育学生只有宽厚待人才能赢得别人尊敬的道理。《我的第一本书》侧重讲述的是自己年幼时候的一段读书的经历,父亲和生活给我的难忘记忆。告诉学生人生的际遇是不同的,要珍惜你所拥有的东西。《列夫·托尔斯泰》刻画的是伟人的肖像,通过肖像描写,刻画了人生世界观变化的一段经历。《再塑生命》讲述的是凯勒从黑暗世界中走向光明的经过,引领她的莎莉文老师为此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侧重要告诉学生的是走过逆境固然需要自己惊人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努力,但也不能忽略一个好的老师。
设计重点:
1、主问题的引领(寻找主问题)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课文
3、多角度阅读
第1课藤野先生
教学设想:
通过主问题的设计引出学生对藤野先生的了解,理解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之情。教学设计:
一、导入
可以直接由人生经历导入:人的一生中总会有些令人难忘的经历,有些经历让你感受到温暖,有些经历让你感受到通苦,有些经历让你感受到奋斗的乐趣。在鲁迅先生的一生中也有过这样的时候,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回忆性的文章,看看在鲁迅先生的记忆中难忘的人和事。
可以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老先生引出。
也可以由名人尊师的故事导入。
二、初步感知
1、朗读课文。
2、感受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感情。——感激、敬仰、怀念„„
三、跟踪阅读
为什么鲁迅对先生会有这样深厚的感情?
学生的回答可能涉及到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帮助、藤野先生的为人、鲁迅当时的处境等问
题。
1、藤野先生是一个的老师。(要求在填写形容词的同时能结合课文的具体实例进行分析)
分析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帮助。
——主动关心我的学习,认真为我改讲义。——为我改正解剖图。——关心我的解剖实习。
带出有关藤野先生的其他事情,——对我不学医的叹息,送我照片。——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事。
要求概括这些事情,懂得概括内容的方法和要素。
课文写藤野先生一共写了这些事情,前三件可以看作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帮助,体现了藤野先生对学生的认真负责、严格要求、循循善诱、关心爱护。先生送我照片的事可以说明藤野先生对我的关心,而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事,是为了说明他认真治学的精神。虽然这些事情不是都在写藤野先生对我的帮助,但它们却共同刻画了一个藤野先生的完整的形象。
2、鲁迅当时的处境怎样?
根据课文内容介绍鲁迅当时在日本的处境。
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在此处作当时中国落后挨打的背景,中国留学生在国外处境的介绍,以利于学生理解鲁迅在碰到象藤野先生这样的老师时的感激和敬仰之情。
3、为了改变自己的、更是民族的处境,鲁迅做出了怎样的举动?
回忆鲁迅从学医到学文的道路的选择,贯穿始终的是热爱自己的祖国,要改变祖国命运的思想。这是全文的一条暗线。
四、探究阅读
1、文章主要写藤野先生,为何要写东京的留学生和初到仙台的情况?
或交待动机或正面衬托或反面衬托要区别对待。
2、在这样的处境中碰到这样的一位导师,真的令人一生难忘。所以在20年后,鲁迅依然记忆犹新,特别是在陷入困境的时候,更会想起他来。
阅读课文最后一个小节。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思考在这段文字中先生要说出的是些什么话语。我为什么良心发现的,增加了勇气,继续写文章?
五、拓展延伸
在你的人生经历中有没有最感动的时候?什么事情,什么人,对你有什么启发?
(这一组问题,其实是由问题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感情引出的,由这个问题带学生进入对藤野先生的了解,对鲁迅当时处境的理解,对鲁迅对藤野先生情感的理解,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自己的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感动。)
六、课外作业
课外阅读《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回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将寿镜吾、章太炎、藤野先生加以比较,写一段话来,看看他们各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第2课我的母亲
教学设想:
通过具体分析我的母亲在学业上和做人上对我的帮助和影响来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人的一生中最应该感谢的人是母亲,因为母亲给了我们生命,而更重要的是母亲往往用朴实的话语和行动教育我们如何做人,如何成人。胡适的母亲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二、作者介绍
通过作者介绍来激起了解名人的童年教育的兴趣。
三、给作者极大极极深影响的是他的母亲,母亲在哪些方面影响了他?
四、为什么母亲会给他极大极深的影响?
通过具体分析课文中写的有关母亲的事情来分析母亲的为人和品质,从而来理解母亲对我产生的深远的影响。
五、你的成长经历中有什么人影响过你吗?请你回忆一下,说一说。
六、课外作业
课外阅读名人谈父母,教师可以有选择地印发,要求学生阅读,并写读后感。推荐阅读:《多年父子成兄弟》汪曾祺
《父亲·童年》林语堂
《种在诬蔑里的决心》唐韬
《期待父亲的笑》林清玄
《我的母亲》老舍
《我的母亲》邹韬奋
《母亲》碧野
《母亲》李霁野
《母亲》何家槐
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
教学设想:
通过对作者童年经历的回顾,让学生了解人生经历不同,会造就不同的人生的道理。教学设计:
一、导入
人生经历各异,不同的经历造就了不同的人生。你还记得你得到的第一本书吗?
诗人牛汉的第一本书却让他终身难忘,因为这第一本书的内涵太丰富了。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是一本怎样的书?
二、作者的童年经历了些什么事情?
三、哪些事情对他影响深远?这些事情对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四、为什么对他有这样的影响?你从他的经历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五、假如乔元贞也能继续上学,请你设想他现在会是一个怎样的人?
六、这第一本书到底是一本怎样的书?
七、课外作业
阅读牛汉的一系列关于父亲和童年的文章《海琴》、《月夜和风筝》、《心灵的呼吸》、《父亲·树林和鸟》
第4课列夫·托尔斯泰
教学设想:
通过对托尔斯泰的外貌的学习,体会托尔斯泰的心灵,感受他的心灵产生的变化。课前印发茨威格的《逃向苍天》。
教学设计:
一、导入
说说你所了解的托尔斯泰。
二、朗读感知
读了文章之后,你认为托尔斯泰是个怎样的人?
三、跟踪阅读
1、托尔斯泰的外表是怎样的?
抓住托尔斯泰的须发进行分析。要求结合具体的句子分析。
总结外貌特征:普通
2、托尔斯泰的内心是怎样的,你从课文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抓住托尔斯泰的眼睛进行分析,同样要求结合具体的句子分析。
3、作者为什么抓住托尔斯泰的眼睛来刻画他的内心世界?
与《音乐巨人贝多芬》刻画人的内心世界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结合《逃向苍天》分析文章中“当这一副韩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以及文章的最后一段。
四、课外作业
有条件的阅读茨威格的《三作家》
阅读托尔斯泰的代表作
《逃向苍天》介绍:(选自茨威格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是茨威格为托尔斯泰的未完成剧本《光在黑暗中发亮》补写的尾声。
十九世纪俄国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的一生是伟大的,同时又是矛盾的。他在世界观激变之后,为自己贵族地主庄园式的生活不符合自己的信念而深感不安;但他的妻子却囿于世俗偏见,过多地为家庭和子女的利益考虑,不能理解他的思想,从造成夫妻的不和与家庭的悲剧,这更使托尔斯泰痛苦不堪。于是他在一八八二年和一八八四年曾一再萌发弃家出走的念头。这种想法在他八十至九十年代的创作中颇多反映,尤其是一八九零年开始创作的剧本《光在黑暗中发亮》,更可以说完全是当时作者的自我写照。该剧中的主人公萨林采夫在世界观转变之后同家庭和社会发生了严重的冲突,但他同时又主张不以暴力抗恶。剧本虽然经过长时间的创作,但始终没有完成,只留下片断,因为托尔斯泰不知道该如何结局,——他还没有为主人公的矛盾找到解决的办法。而现实中的托尔斯泰自己,正如剧本中的萨林采夫一样,也仍然处于深深的矛盾中不能自拔,因为它虽然想以弃家出走来摆脱自己的痛苦,但又怕自己的这一举动会引起妻子和亲人的痛苦,这无异于自己犯下罪孽,违背自己“不抵抗”的理论。所以,这种矛盾的痛苦又继续折磨了他将近二十年。一九一零年十月末,风烛残年的托尔斯泰在经过几场极富戏剧性的冲突之后,终于毅然决然悄悄离家出走。十月二十八日清晨,一辆载着托尔斯泰的马车在黎明前的黑暗中远远驶去,前面是茫茫苍天。陪同他的只有一个挚友兼医生马柯维茨基,知道他去向的只有他的小女儿。
但是,这位八十二岁的老人已经不起旅途的劳顿。三天之后,他因患肺炎不得不在阿斯塔波沃火车站下车,暂住在站长的公务房间里,经过几天的重病之后,终于在十一月七日清晨与世长辞。由于导致托尔斯泰最后毅然出走的起因极富戏剧性,又由于他生前曾写过这样一部影射自己的未完成剧本,茨威格以此为契机,采用戏剧形式再现了这样一幅令人唏嘘的历史画卷。
《逃向苍天》是采用戏剧形式写的一篇历史特写。属于纪实文学。
第5课再塑生命
教学设想:
通过学习海伦在沙利文老师的教育下走出黑暗的过程来体会成功除了需要别人的帮助还需要经过自己艰辛的努力才能取得的道理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从介绍海伦的一生导入课文。
二、初步感知
谁再塑了谁的生命?
三、跟踪阅读
a)围绕着再塑生命,课文写了几件事?
b)从这些事情中你认为莎莉文老师是个怎样的人?
四、探究阅读
课文说莎莉文老师重塑了海伦的生命,这个生命指的是人重新获得了生命吗?你是怎么理解的,请你说一说。
五、课外阅读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第三篇: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
1、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
教学目标:
1、了解钱学森的生平;
2、学习本文朴实的行文风格;
3、学习钱学森高尚的思想境界。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主人公的高尚思想境界,领略其精神内涵。
难点:通过学习本文朴实的行文风格,提高观察人物能力。学法引导: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如何在平实的语言中见主人公的风采,除了教师讲解,学生悉心体会,学生还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借助互联网更多更全面的了解钱学森,以加深对课文的了解。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具准备:有关钱学森的资料、图片。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国务院、中央军委在1991年10月16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大会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1999年9月又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给了他最高的奖赏,这是国家给他的评价。
当年钱学森要求回国时,五角大楼的海军次长金布尔说:“我宁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放他离开美国,钱学森对于我们来说太重要了!他至少也值五个师的兵力„„”这可以说是敌人对钱学森的高度评价,那么做为钱学森秘书的涂元季又是怎么来评价钱学森的哪?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纪实性文章——《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
(二)作者简介
涂元季,1939年生,河北省老河口市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研究员,国防科工委高级工程师,钱学森的秘书。
(三)有关钱学森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著名科学家。1929-1934,上海交通大学学习。
1934年,大学毕业的钱学森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由于他的聪慧和苦学,只用了一年时间就戴上了硕士方尖帽。
1939年6月,他同时取得了航空和数学两个博士学位,以其出众的才华震动了美国物理学界。接着,他留在该院任教,成为冯•卡门的亲密助手和同事。他们合作创造的“卡门——钱学森公式”,共同设计了美国的“下士”导弹,成为美国导弹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1947年2月,刚满36岁的钱学森成为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母亲在召唤着海外游子。钱学森舍弃了金钱、地位、荣誉、理想的科研环境,经过长达五年的抗争,在周恩来的直接帮助下,于1955年10月回归祖国。
1956年1月,就创办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并担任首任所长。1960年11月5日,“东风一号”导弹发射成功。1964年10月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四)、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思考互动学习
互动1:默读课文,思考并概括钱学森的主要事迹。
明确:文章主要写了五件事:一是抵制不正之风(不走后门,不坐享特权,拒绝变相的公费旅游);二是拒绝美国邀请;三是对金钱的淡漠(哪怕是自己的合法稿费,哪怕是已故父亲的补发工资,都拿来交党费);四是对权位的不在乎;五是待遇问题,不搬新房。
互动2:通过再读课文,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学森高尚思想境界的事迹是什么?并说说这些事迹体现了钱学森怎样的思想品格?
明确:第一问:学生自己发挥,教师点拨。
钱学森的思想品格是:作风正派、坚持原则、大公无私、淡漠金钱、不在乎权位、关心科研工作者、爱国、敬业、朴实等。
互动3:本文最初的题目叫《钱学森为什么不去美国》,也曾有人将本文的题目改为《八十年代钱学森为何拒访美国》。选入我们的课本时编者将其改为现在的题目,你认为哪个题目会更全面些?为什么?(学生思考并提出质疑,探讨交流解惑。)明确:本文的题目更全面一些。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好几个方面关于钱老的事情,不去美国只是其中之一。(其它几件一是抵制不正之风;不走后门;不坐享特权;拒绝变相的公费旅游)二是拒绝美国邀请。三是对金钱的淡漠(哪怕是自己的合法稿费,哪怕是已故父亲的不发工资,都拿来交党费)。四是对权位的不在乎。五是待遇问题(不搬新房。)
另外两篇题目是因为报刊的标题要求鲜明,以吸引读者的眼球。题目很好,很有炒作的技巧,文章的针对性也很强。当时在一般官员中有一种出国风,而钱老恰恰拒绝出国,这是新闻文体的特点。而我们的课文标题要求全面严肃。
互动4:那么你认为钱学森拒绝访美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当年美国对他的政治迫害极大的伤害了他,伤害了他热爱祖国的情感。另外:钱老对当时“出国风”,尤其是借考察为名行旅游之实的行径深感厌恶;与当时崇洋媚外思想相反,钱老并不稀罕美国的荣誉头衔,是其坚定强硬个性的体现。
互动5:钱学森作为科学家在科学方面贡献卓著,文章不写作为科学家的钱学森在科学方面的伟大贡献,写的都是钱学森日常工作学习中的一些平凡的事迹,为什么?
明确:钱学森在科学方面的成就是众所周知的,所以文章的中心不在其科学成就上着手,而在许多众所周知的事情上花费笔墨毫无新意;钱学森在小事上都这样严格要求自己,那么对待科学研究就可想而知了;作者是钱老的秘书,在钱老身边工作,亲历的一些事迹是鲜为人知的,更何况钱老在科学方面的伟大贡献是和他高尚的思想境界风不开的。
互动6:谈谈你对课后练习一的看法。
明确:文章的好处在以许多鲜为人知的实例,写出了主人公难能可贵得高尚的独特的思想个性。
(五)小结全文:
钱学森有着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定的信念、纯洁的品格,这使他如巨人般屹立于天地之间!这就是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精神风采。
(六)写作特点:
1、精心选材,详略得当。
2、语言质朴,感情真挚。
3、夹叙夹议。板书设计:
对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采取坚决抵制态度(1段)
总起: 坚决抵制不正之风
抵制不正之风(2段)(1—5段)分述,抵制大吃大喝之风(3、4段)
抵制出国风(5段)
捍卫人格尊严
拒绝美国邀请(6段)
(6、7段)
阐明拒绝原因(7段)
漠视金钱
议论评价,引出下文(8段)
重点事例:捐献稿费,捐献遗产(9—10段)淡泊名利
只喜学问,不喜官位(11段)
(8—14)
不在意“官位”服从组织安排(12段)主动让贤(13段)
主动降低待遇(14段)
教学反思:
2、梁思成的故事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作者的写作思路。
2、学习本文寓情于叙的写作思路和手法。
3、品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学习梁思成的故事,从中体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难点:学习本文寓情于叙的写作思路和手法。学法引导:
预习中强调课文朗读,反复朗读。特别是重点段落,在段落朗读中感悟梁思成的人格魅力,特别是叙述中的“议论”。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还应重视对重点词语的分析,强调课文重点段落的背诵。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具准备:有关梁思成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建筑是一项奇特的艺术,许多建筑已经成了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许多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例如,中国的故宫、埃及的金字塔等等。我们人类在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就是在保护我们的历史。
(二)作者简介:
李辉,1956年生,湖北随县人。高中毕业后到山区茶场插队劳动。1976年底到湖北省油泵嘴厂子弟中学任教员。1978年初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1979年开始在报刊发表文学评论等作品。大学毕业后,分配至《北京晚报》任文艺记者,副刊编辑。1986年加入中国作协。1987年调入《人民日报》文艺部任记者。著有《李辉文集》(五卷本)等,包括《文坛悲歌——胡风集团冤案始末》《浪迹天涯——萧乾传》 等。他的传记、报告文学作品侧重描写现代知识分子的坎坷命运,具有鲜明的历史感,并能以多种笔调来描写人物各自的特点,影响广泛。其中《秋白茫茫》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三)梁思成简介:
梁思成,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广东新会人。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东京,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2月获学士学位,当年6月获硕士学位。1927年7月至1928年2月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筑史。1928年3月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1928年归国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后参加中国营造学社研究中建筑史。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1972年1月9日在北京逝世。梁思成的主要作品有吉林大学礼堂和教学楼、仁立公司门面、北京大学女生宿舍、人民英雄纪念碑、鉴真和尚纪念堂。
(四)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字词:
勘查(kān)巍峨(wēi’é)黯淡(àn)耸立(sǒng)锈蚀(shí)逻辑(luójī)轩昂(xuān)惋惜(wān)
(五)再次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
(六)互动学习,思考下列问题:
互动1:与《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相比,本文与它有什么异同?
明确:相似之处:
1、都是表现当代学者的精神风貌(境界);
2、都以叙述主人公的事迹为主。
不同之处:涂元季氏钱老的秘书,与钱老朝夕相处,应该说对钱老的言谈举止,声音笑貌很熟悉,但涂元季侧重写事情本身,少有肖像、行动描写,很少用华丽的形容来抒情。李辉与梁思成并没有多少交往,作者构思此文时,梁启超已过世21年,作者不可能与林梁思成有直接交往,但却写得比涂元季精彩。李辉是作家对梁思成的事迹不仅仅是记叙描写,而且是带着自己的想象、感受、理解、评论。文章除了诗意的抒情、智慧的评书、饱含热情构成了一种解有感情强度又有智性深度的风格。
互动2:如何理解“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
明确:(1)这是一种抒情的、诗意的语言。强调他是独一无二的只有这个世纪才有,以后再也不会出现第二个梁思成了;另一方面个也是对历史富有智慧的思考,是一种情致交融的写法。(2)表达了对重视人类文化精神、文化遗产的历史的肯定,对梁思成的思想精神的赞赏,对梁思成故事的时代的令人遗憾的感叹。具体见教参。
互动3:作者刻画了梁思成的几件事?具体概括一下。
明确:两件事:梁思成六十年前考察应县古塔;梁思成保护奈良古城。
互动4:六十年前梁思成考察应县古塔,作者没有亲历却写得生动传神,作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手法?
明确:(1)从自己身临古塔的情景展开历史的想象;(2)主观想象缺乏可信度,作者用当事人的回忆弥补不足;(3)作者不光叙事、抒情,还有智慧的思索,作者的议论“木塔建成之后,能够……梁思成肯定是历史第一人”肯定梁思成考察的意义;(4)作者除了想象、抒情、思考还想要表现梁思成的内心,他怀着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对于作者无法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作者采取和旅游者心情来对比:旅游者眼中的古迹只是一些不同的建筑物,梁思成首先把这些建筑看成有生命的(“一砖一瓦,一根„„都是活生生的存在”);其次他把自己的生命与古迹结合为一个整体(“他绝不是„„对象融为一体了”)
互动5:作者写完了梁思成考察应县古塔的事后,又写了梁思成保护奈良古城的事,作者为什么说“人们一般都愿意以无比钦佩的心情”提及? 明确:作者在写这件事的时候特别强调了做这件事的不平凡之处:一是国耻,日本侵略者为祖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二是家恨,妻子的弟弟牺牲于对日空战。这从反面着笔。正面的笔墨则是对于梁思成的思想境界的概括。古建筑是“民族的象征”,但是,又不仅仅是属于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的,是不可再生的。正是因为这样“理性战胜了仇恨”,国耻、家仇就不能不退居其次了。
教师讲解:梁思成作为建筑历史学家其精神境界深邃,鲜明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至此作者还不满足,最后又加上一段:听说河北宝坻一座辽代古庙被拆除,他无奈地感叹:“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这完全是诗的话语,这样文意更隽永。
互动6:那么你如何理解“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
明确:从表面来看这是调侃自己的顽固,实际上却说出了自己的无可奈何无能为力,也暗示着自己不妥协。
互动7:作者没有亲眼见梁思成的所作所为,所以许多地方用到了想象的手法,但是我们并不觉得虚假,都和作者一样“相信他是真的。”这是为什么?
明确: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生活真实和主人公思想逻辑的合理联想、想象;即使梁思成的言行有更多的虚构,也因符合主人公的思想逻辑和现当代人们的思想、情感而觉得应该是这样。这种前提下,文中联想、想象那些细节就会历历在目,也很有生活的真实性,即使主人公的言行虚构的成分多,也因其符合主人公的思想逻辑以及文章着重讲的现代建筑思想的灵魂,所写出的梁思成保护文化遗产的精神、胆识符合现当代人们的思想情感而居的应该是这样。
(七)小结全文:
本文赞赏拥有“建筑灵魂”、富有胆识、执着保护文化遗产的梁思成的精神思想,肯定了重视人类文化精神、文化遗产的历史时代,感叹该时代子阿保护文化遗产上任存的遗憾。
(八)写作特点
1、构思巧妙,层层深入。
2、语言凝练,文采飞扬。
3、对比手法的运用。
4、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交错进行,紧密结合。
5、不时出现合理的联想、想象,乃至合理的虚构。教学反思:
比较·探究 《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我们这双手》
教学目标:
(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
1、生字:克隆lïng 畸形jī 哺乳bǔ 概率lǜ 干预gān 鳍qí 蹼pǔ 挠 náo 溯sù 赭色zhě 孤僻pì 腺xiàn
2、需掌握的多音多义字
3、辨析形似字的字音及字形
4、词语
克隆: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无性繁殖,复制出遗传性状完全相同的生命物质或生命体。
父本:生物繁殖过程中,雄性的亲代。母本:生物繁殖过程中,雌性的亲代。
门:这里指生物学分类范畴的第二级。门以上是界,门以下是纲、目、科、属、种。
多利:1997年2月由英国胚胎学家威尔穆特培育出来的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显性基因病:明显地因基因遗传而产生的疾病。
基因库:一个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群中各成员所共有的全部基因。
培养基: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畸形:不正常的形状。
辛普森:美国橄榄球明星。
星象学:根据星象推测世事的一种学说
星座:天文学上为了研究方便,把星空分为若干区域,每一个区域叫做一个星座。
手相:手的形状及手掌的纹理。截然不同:形容完全不相同。孤僻:性格古怪、不合群。振幅:振动的幅度。
5、作者
邱仁宗,毕业于清华大学文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兼职教授,国家人类基因组北方研究中心伦理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技术网络2002伦理学奖获奖人,国际单体型图委员会委员,国际妇产科联合会生殖健康和妇女健康伦理委员会委员。邱仁宗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生命伦理学家,他对人类胚胎干细胞中的伦理争议深有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初,把生命伦理学系统地介绍到中国。
(二)阅读能力目标
1、品味说明文与议论文的区别。
2、理清说明顺序和论证过程。
(三)写作能力目标 练习写简单的一事一议的议论文,表明自己的观点。
(四)思想教育:体会科学家对人类负责的精神。
《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
(一)指出本文各项推理论证的共同前提。
此前提为:克隆人也是人,一样是具有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特定人格,具有特殊心理。
行为、社会特征的人。详见练习一。
(二)本文运用反面例证的具体情况及其作用。
“辩护”全节及“反论证”节的前半部分均为反面例证。以反面例证为主,最后才推出
正面例证,各种可能情况特别是一般论证未予考虑的情形尽可能考虑了,使全文论证更加全面、严密、彻底,结论显得更为雄辩。详见练习二。
(三)比较“反论证”节与《梁》文奈良故事节表达方式的异同。
同在“非一般”和“彻底”:一般论证未予考虑的,反论证节涉及了,显示出论证的彻底性;亦因奈良故事非同一般的特殊性,而把主人公思想行为的彻底性表现了。异在前者为典型的议论推理,后者为饱含抒情、议论的叙事。详见练习二。
《我们这双手》
这是一篇科普小品。科普,就是科学知识的普及,讲的是科学道理,但不是科学论文。
科学论文的特点是,第一,要有独创的发现,没有发现,就没有学术价值;第二,很严密的论证;第三,十分高深,充满了科学术语,一般读者难以看懂。而科普读物,不是给专业人士看的,而是给一般读者看的。因而它并不要求作者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发现,只要把已经得到证实的科学道理,用通俗的语言,让大众了解。大众是非专业的,因而不能用很专业的术语,而是把它转化为日常的语言,有时还要用比较感性的语言。当然,这种感性语言,和文学语言是有所不同的。文学语言可以超越客观的事实,以表达情感为主;而科普语言是理性的,虽然有感性,但只是辅助性的,不能超越客观事实。
课文讲解
《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
(一)文章主旨
本文从两个角度具体分析了可不可以克隆人的问题,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阐明不能克隆人的观点。
(二)文章思路
全文由三个小标题把文章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介绍人是生物、心理、社会的集合体,说明所谓的“克隆人”是什么意思。
第二部分:反驳在伦理上可以克隆人的理由。第三部分:辨析反对克隆人的理由。
第四部分:得出结论,在技术上可能做的克隆人,在伦理上不应该做。
(三)写作特点
1、本文结构清晰,层次感强。全文由三个小标题把文章分为四部分,按照“引论——本论——结论”的顺序结构全文。小标题概括了主要问题,使人对文章内容一目了然。
2、采取了正反论证,先从反面驳斥,接着从正面辨析。论证过程十分严密。本文的结论是通过多个具体推理、具体结论而最后得出的,即主编导读说的,对论题进行细致分析,层层演进,最后得出结论。而这些具体推理都涉及一个共同的大前提,即“克隆人也是人”,这就是对本题第一问的回答。而“克隆人也是人”,一样是具有特殊的心理、行为、社会特征的人,已在文章一开始的前头部分作了说明,因而作为已知判断成为后文各项推理的共同前提。
3、作者善于运用设问句、反问句来加强论证力度。
(四)课后练习解答
第一题:“前提”是逻辑中的概念,是逻辑推理中作为推理依据的已知判断。推出某一结论可能涉及多个前提(多个已知判断)。
第一问为:“克隆人也是人”;如对“克隆人是为了进行研究”的驳斥,涉及一个大前提:克隆人也是人,又涉及一个前提:人应该受到尊重,不能强迫人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所以克隆人一样应受到尊重,不能强迫克隆人当受试者。本文中绝大多数的具体推理都属于这样较简单的只涉及两个前提的推理。第二问为:胡劝说钱访美,也涉及多个前提:
1、钱在国际上影响很大;
2、对推动中外交流有很大影响;
3、改革开放的需要;
4、今天,世界、中国、美国都在变,几十年前的事过去了就算了。其中第4前提是直接关系访美的,另三条关系出访但不一定去美国。钱直接回答的也是第4点,即他还记在心里,也就是推翻了这个前提。
第二题:作用:使论证更加全面、严密、彻底、雄辩。两种表达方式之同:因所议或所叙超出一般情形而显示出其彻底性:之异:一是典型的议论推理,一是饱含抒情、议论的叙事。
本文“反论证”一节,正、反面例证都有,而有了反面例证,其作用就是本题题干中说的“文章就会更全面、更雄辩”,并应加上:更严密,更彻底。但这要全文一起分析。本节是对克隆人的反论证,而本文的结论却是:不要克隆人(完整的提法为:发展克隆技术、不要克隆人的方针是正确的)。具体说,“对克隆人的反论证”一节的后半部分,即“对克隆人的根本性的反论证”四点为本文结论的正面例证
第三题:关于克隆人问题,课文的观点和两则材料所表达的观点已非常明确。但此问题的有关资料很多,引发的联想也比较丰富。故本题可作锻炼思辨能力及辩论能力的项目,设立正、反方展开讨论。同时也可借此加深对本课推理特色的理解。
《我们这双手》
(一)文章主旨
本文从四个角度说明了我们这双手的功用,即手是最完美的工具,手是文明的反映,手与健康关联,手能充分表达感情。写出了我们这双手的独一无二,和它的研究价值。
(二)文章思路
文章按照小标题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从手的形成、手的构成、手是最有特色的器官之一三个方面用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手是最完美的工具。
第二部分:从古人对手的崇拜、东西方文明对手的崇拜、手指承载的文明三个方面按照时间和空间两个顺序运用作诠释、举例子、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手是文明的反映。
第三部分:从手指与健康的关系,手指与具体疾病的关系两个方面运用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手与健康关联。
第四部分:从手的柔韧、手指的灵敏、手势的作用三方面运用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手能充分表达感情。
(三)写作特点
(1)本文的布局和我们在七下学过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样,都不仅仅从一个角度,一个方面进行论说,而是从多个角度,多种学科,分别进行阐述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从化学、物理、生物等几个方面,每一个方面都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开头。而这一篇文章,则分别从手的生理结构功能,文化心理与健康疾病,还有手势与情感表达的关系等方面展开阐述。不过,本文并不是每一段都用同样的句子,而是以一个独立的小标题来引导。
(2)运用小标题,使文章结构层次分明,手的作用一目了然。文章的第一个小标题“手:最完美的工具”引导出:手在发育过程中走向完善。先讲人的胚胎发育过程。接下来,讲手的生理结构。(3)恰当地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本文在说明手的功用时,恰当地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作诠释、列数字等说明方法突出了手的各种特点。首先,用统计数字讲话,很严谨,很严密,不仅有科学性,而且有趣味性,令人惊异,出乎意外,原来人还没有出生,手就有这样的功能了。其次,用幼嫩的手指给自己挠痒,既是理性的表述,又有形象性 教学反思:
科学家的数字武器
教学目标:
(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
1、生字:永葆青春bǎo 捍卫hàn 硕大shuî 领域yù 晦涩huì sâ
2、形似字
3、需掌握的多音多义字
4、词语
无病脑:没有疾病的正常人的大脑。捍卫:保卫。
不厌其烦:不知厌烦。
乐此不疲:以此为乐,不知疲倦。形容兴趣很浓。一目了然:一看就明白,形容十分清楚、明白。晦涩:深奥难懂。
受益匪浅:受到的教益很多、很深。隔行如隔山:不同的行业互不了解。
扬长避短:发扬自己的长处,避开自己的短处。
独具只眼:形容具有独到的见解或独特的眼光,也作“别具只眼”。别具匠心: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常指文艺方面。
(二)阅读能力目标
1、理解文章所阐述的数字与科学研究的关系。
2、比较阅读《我》《科》两文表达方式的异同。
(三)写作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常见的说明方法学习写简单的说明文。
(四)思想教育 体会科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师建议
(一)《科》文所阐述的数字与科学研究的关系,给读者怎样的印象?举例说明。
数字形成比较,使结论非常鲜明深刻;数字精细具体且为多组,给人揭示规律的铁的事实的印象;化抽象为浅显易懂。可举米老鼠形象的研究为例。详见练习一第2小题。
(二)比较《我》《科》两文读来饶有趣味的原因。
都介绍了鲜为人知的新颖知识。不同是:《我》具体生动展示了手的奇妙(如手的结构的静态细述);《科》的数字武器(尤其是形象说明事物特征的数字比较)及其相关故事有趣。详见练习一第3小题及练习二第二问。
(三)探讨《我》《科》两文表达方式的异同。
同为科技说明文,都含介绍、解说、述说三种说明表达方式。前者基本为说明表达方式;后者为叙述加说明,同时有随笔笔调。详见练习二。
(四)查找、辨析《科》文中的成语、熟语。参见练习一第4小题。课文讲解
(一)文章主旨 本文强调数字的准确性和科学的关系,同时,也点出了运用、依仗数据的方法是科学的办法,和文学艺术大不相同。这是两种文章技巧,同时也是两种思维方式。在我们学过的文学作品中,数字往往很夸张,是认真不得的。例如“疑是银河落九天”,谁能证明,天有九层呢?再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难道千里万里,就都是冰雪?
(二)文章思路 本文介绍古尔德作了两篇文章。在第一篇文章中,古尔德介绍了一场“战争”,实际上是一场论争。为了说得形象一点,才用了“战争”这样的字眼。文章的题目叫做《硕大的脑袋,狭小的心灵》。在第二篇文章中,古尔德研究了从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米老鼠形体比例的变化。这篇文章叫做《从生物学的角度向米老鼠致敬》。第一篇是研究著名科学家、文学家的大脑容量和智慧的关系的,而另一篇是研究米老鼠的脑袋与其躯体关系的。作者并不是被动地介绍两篇文章,而是从两篇文章中,把科学、文学泰斗与米老鼠的悬殊区别加以淡化,提炼出一个共同点来,不管是研究科学家、文学家的脑袋或是米老鼠的躯体,其成功都在于精确的数字。文章的题目就是“科学家的数字武器”。
(三)文章人物理解
这是一篇讲科学知识的文章,与前面一篇相比,更像是小品,它涉及的题材小,文章的篇幅也不大。文章里有许多外国人的名字,可能成为学生准确理解的障碍。教师应该把这些人物关系理清楚。在所有的人物中,关键的是古尔德。这个人是主角,其他人物都是他的科普文章中的,不要把他和文章中那些人物混为一谈。
(四)写作特点
文章简洁明了运用数字说明方法体现说明道理。文章问题提得很干脆,把一切具体的情景排除掉,直截了当地提出:脑袋的大小与智力有没有关系。然后提出研究的对象是居维叶的头颅。为了说明自己理论的正确,双方都用了数据。赞成智慧与脑容量成正比的一方,拿出数据,说居维叶的脑重量是1830克,比人的平均脑容量多了400克。而反对者的数据是,居维叶的帽子并不比别人的大多少。二者争论,数据比较确切的正方取得了胜利。
(五)课后练习解答 第一题
第1小题,不是文章的缺憾。文章并不是在研究脑量与智力的关系,并不要对其最后作出什么结论,而不过是借此介绍、说明科学家喜欢用数字武器。
此外,此段话有两点还应注意:1.古尔德不认为在这方面数字能说明什么,并不等于他对数字武器不感兴趣,随后介绍的米老鼠的故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古此段话并不影响文章的中心。2.这正是该文的一个表达特点。比如,文章是从介绍古尔德讲述这场论争入手的,“论争”介绍完了,顺手就说说古对此的态度,因古的态度是“不认为在这方面数字能够说明什么”,作者似乎是随随便便在讲一些故事,读者读来也觉得轻轻松松,但文章的中心是很明确的。
第2小题(从数字之间的比较关系、数字表明是铁的事实、数字有浅显易懂的效果,这三点去说明),首先,这些数字不是孤立地出现,而是形成“比较”关系。如米老鼠的头与身长的比例从百分之四十二点七增加到百分之四十八点一,而它的对手此比例只为百分之二,如此等,使人对研究者所下的结论留下了非常鲜明深刻的印象。其次,文中数字精细具体,而且写上研究者提供的多组数据,这就给人揭示了某种规律。如给出米老鼠从三十年代到现在的身体各部分比例稳定增加的一组数据,又列举它的对手的一组对比数据,这就使人对幼态持续学说不得不信服了。再次,对我们一般人而言,这就使艰深晦涩的抽象道理变得浅显易懂。第3小题(数字之间的比较关系、数字提供的新颖知识、数字相关的结论和事实有趣,使人兴味盎然),首先是第2小题说的道理,尤其是比较关系,使人觉得这些形象的数字真能说明问题,真有趣。其次是新颖性,或者说给我们提供了未知的知识,文中多组数据使我们一般读者获得了闻所未闻的新鲜知识,这正是许多科普小品使人感兴趣的地方。再次,文中这些数字所相关的结论(如“相对大的头”那段相当有趣的结论)、所依附的科学事实和故事,本身就是饶有兴味的,因此这些抽象的数字也使读者兴味盎然。
第4小题,不厌其烦:不嫌麻烦的意思;乐此不疲:对某事发生兴趣,沉溺其中,不觉疲倦,也作“乐此不倦”;独具只眼:形容具有独到的见解或独特的眼光,也作“别具只眼”;别具匠心: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常指文艺方面。成语、熟语、类似的四字语使用较多,是本文的一个特色,可查找、品味。
第二题
(《我》文基本表达方式是说明,又分介绍、解说、述说等说明手法。《科》文是叙述加说明,说明也含介绍、解说、述说三种,同时有随笔笔调。两文有趣的共因是皆为鲜为人知的知识;不同在:一是具体生动展示了手的奇妙,一是内容本身有趣。》
两篇文章都是科学小品,都同属说明性文体。
(一)《我们这双手》是比较典型的科技说明文,基本运用的表达方式是说明,但又不仅仅只有“介绍”一种说明手法,还交错运用了“解说”和“述说”等说明手法。
1、介绍又称介绍性述说,着眼点在说明事物、事理的存在(是什么样的情况),是说明表达方式中最常用的说明手法,在《我》文中出现较多。如第一节的第3段介绍手是三大重要器官之一。如第二节除第1段的开头数句外基本上都是。
2、解说又称阐释性述说,着眼点在解释事物,事理的因果(为什么会这样),如第三节全节和第四节的第3段基本都是,还有个别句子如“因为它们的手指不够柔韧”也是。
3、述说有两类:一是记叙性述说,它用了叙述这一表达方式,但它着眼点在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怎么来的),如第一节第1段说明手的出现、发育过程。二是描写性述说,它用了静态描写的表达方式或类似描写的静态细述。如第一节第2段关于手的结构的细致说明,就是静态细述。它使得文章生动具体,给人深刻的印象。
(二)《科学家的数字武器》是比较特殊的科技说明文。它的总框架是说明文,旨在介绍说明科学家喜用数字武器(用它来捍卫自己的学说或攻击对手等)这一现象。该文介绍了同一作者古尔德的两篇文章来说明这一现象(举例说明),而整个故事的叙述又是为了说明数字武器这一现象,即举例说明。其中主要的说明手法是介绍,中间交错有解说。该文作为比较特别的说明文,还在于它带着不少的随笔散文的笔调,如第一题第l小题第2点说到的,文中两篇文章中的有关事实就属“举例论证”。
第二问,两文读来饶有趣味的共同原因是:科普作品给一般读者提供了鲜为人知的新颖知识。不同在:《我》文得力于大量的解说、述说,使读者具体入微地生动地看到了人手的奇妙;《科》文是对象(数字武器,特别是数字的比较关系)本身及其所相关的结论、所依附的故事(米老鼠)本身就很有趣。“表达·交流”综合实际:意 趣
一、学习意图
1、初步了解“意”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2、懂得在一篇文章中,“意”必须单
一、集中。
3、初步懂得什么是“意趣”,如何寻求属于自己的“意趣”。
二、教师建议
(一)“立意”与谋篇
“意”就是主题、论点、中心。“意”,像一条红线,体现了文章的基本意图;统帅着整篇的枝叶,决定着结构的方式、先后和详略。一切优秀的作品,都是深邃的主题与高超的表现技巧的统一。历代的写作名家,都重视“立意”,立意的过程,就是思索主题的过程。“意犹帅也”,“文以意为主”,要“以文传意”“文能达意”。所以,没有明确主题的文章,像是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
初学写作经常会在提炼主题上出毛病,例如,信天游,漫无中心;多头绪,主从不分;不点睛,含义不清;落俗套,立意不新;乱拔高,观点材料分家等等。出现这些问题,往往是由于“意在笔后”:事先没有认真思考,脑子还处于朦胧状态,就仓促动笔。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反其道而行:“意在笔先”,让笔头跟着主题转。在动笔之前,先从掌握到手的素材出发,把写作意图、文章主题搞清楚,并且围绕这意图、主题通盘构思、全面谋划,待到思虑成熟,写下提纲,或是打好了腹稿,方可提笔。也就是说,要围绕某一意图去回忆、搜集素材,从素材中概括、选择出主题,再扣紧主题筛选题材(即意图——素材——主题——题材)。这是一个复杂过程,往往不是一步到位的,而须经过多次的反复,不应简单直截地按照朦胧的意图就开始写文章。
(二)文章思路与主题:主题不是贴附在事物表面的现象,而是包含在事物内部的精髓。确立主题(立意),实质上是综合运用多种能力的思维活动。它要借助于敏锐的感受力,丰富的想象力,严密的综合力,深刻的思辨力,通过对事物的剖析,苦心探寻,才能实现。立意,是作者思想与素材在一定高度、深度上和谐地结合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
1、探意(思路:表——里),即深挖掘——透过现象探寻本质。在采集素材的同时,就要透过现象去思索蕴涵在素材之中的思想。要善于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不平凡的意义。每个素材都蕴涵着一定的主题。同一素材,从不同角度去思索,可能在不同层次上发掘出不止一种的主题。
2、炼意(思路:杂——精),即立主题——舍去芜杂抓住精髓。从杂多的角度、主题中,经过比较,筛选出最佳角度,进而提炼出最佳主题。这样的主题,应是一种正确、深刻而又新鲜的认识,一种通过个性反映共性的独到见解;它既最恰切地概括了全部素材,又最真诚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驭意(思路:点——线),即定走向——一脉贯通驾驭全文。把提炼出的主题,从文章的起点坚持到文章的终点。它犹如金线串珍珠,是一条贯穿在材料之中、段落之间、层次之间的思想脉络,必须一线到底,贯通全文,不可中途偏题、离题,变更走向。
一般来说,一篇文章只能有一种“意”(基本目的、意图)。例如《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虽然讲到了抵制不正之风、爱国、对金钱的淡漠、淡于“官位”“待遇”等,但是,这些方面都围绕着一个“意”,就是“坦荡无私的精神风采”。一篇文章能把一种“意”表达清楚就不错了,“意”多乱文,两个以上的“意”会互 相干扰,造成表现的混乱,读来也就不知所云。对于初中生来说,要努力避免想到什么说什么。
(三)意趣的探寻
文章的“意”,从传播的角度说,不只是一种意思或见解的表达,干巴巴的,毫无生气,而最好具有内在生动性、情感性、趣味性。使读者能感受到所传达的内容,包含着作者生命的融入和精神的感奋,从而产生阅读的快感和冲动。也就是要追求有“意趣”。有意趣的文章,不止是表面的好玩、有趣,往往更重要的是拥有实质上的韵味。如《梁思成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拥有了“建筑的灵魂”的人,一个将自己与古建筑融为一体、具有人类视野的人,——“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这一点睛之笔,其“意”耐人寻味,诱人、感人、动人,给人以无尽的联想、思考和感叹,这便是文章的“意趣”所在。
意趣,不是写人叙事类文章的专利,在议论说明类的文章中,也是一种必要与可能的追求。例如《科学家的数字武器》,这是一篇说明为主的文章,作者就把“数字武器”这个 “意”,论说得很有趣:通过讲述布鲁卡与古尔德对人脑袋大小与智力的关系的争论,描述古尔德对数字的“自相矛盾”的态度与行为,以米老鼠身体各部位的比例的增加,论证“幼态持续学说”,不但说清了科学家怎样使用数字武器,而且证明了数字武器的作用与局限,文章显得意趣盎然。
教学反思:
第四篇: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一、单元内容:
本单元的五篇课文,均是名家之作。它们或追叙作者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人文内涵深厚丰富,艺术表达各有特色。
二、复习目标
1.了解课文的相关文学常识及课文的大致内容。2.重点语句分析感知 3.相关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课文回顾复习藤野先生
一、文学常识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首次使用“鲁迅”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先后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本文选自他唯一一部散文集《朝花夕拾》
二、课文回顾
1.未识藤野——与藤野相识、相处、离别——怀念藤野 2.中心:以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为中心选材
3.线索 明线: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暗线:爱国情
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憎恶,离开东京前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途径的日墓里的水户(爱国思乡,学医的主要动机)
仙台的职员对自己的优待(为下文写藤野先生做正面衬托。)日本“爱国青年”寻衅(为藤野先生做反面衬托。)写课堂上看电影(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4.以事写人——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
添改讲义——工作认真、一丝不苟
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尊重科学
关心解剖实习——诚恳热情、热情无私
了解裹脚——认真求实的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
5.人物描写
外貌、动作(夹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很有顿挫)——生活俭朴、治学严谨
6.情感:感激(无私的帮助、学术的影响);敬重(伟大);怀念(收集讲义、挂照片、写文章);愧疚
三、重点语句回顾
1.“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象绯红的轻云”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具体生动地表现上野的樱花鲜艳而美丽的特点。
2.“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讽刺清国留学生盘辫子的丑态,表现作者对他们的厌恶、鄙夷、反感之情。
3.“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讽刺清国留学生解散辫子的丑态,暗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之情。
4.“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在全文起了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与“东京也无非是这样”相呼应。
5.作者写1—3段的用意是什么?追述在东京的所见所感,交代去仙台的原因,为下文见到藤野先生埋下伏笔。同时,活画出清国留学生的丑态,揭露其腐朽灵魂,表达作者的憎恶之情与爱国之情。
6.作者写清国留学生庸俗不堪的生活,主要抓住看樱花、盘辫子的细节来进行形褒实贬的描写,其描写角度,除视觉外,还从听觉角度进行,如“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
7.这篇文章题为“藤野先生”,但用很多篇幅写清国留学生的生活,写了到仙台途中想到的事,还写了日本“爱国青年”寻衅和看电影的事件,这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开东京前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写途径的日墓里的水户表现作者的忧国之情,这是作者学医的主要动机。写仙台的志愿对自己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做正面衬托。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为藤野先生做反面衬托。写课堂上看电影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
8.“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厌恶失望——爱国(忧国忧民——痛苦根源)9.“爱国青年”:运用反语手法,讽刺了狭隘的民族主义,与藤野先生形成对比 10.“正人君子”:运用反语手法,讽刺了走狗 11.“物以稀为贵“:自嘲——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12.“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双重否定表强调,突出了中国人精神的麻木不仁,反映了作者的爱国(痛苦根源)
13.如何表现爱国情?二3+对藤野先生的敬仰也主要是因为他能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学生;把怀念先生的深情化为实际行动,写些为“正人君子”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14.我看到先生改讲义吃惊的原因是什么?藤野先生是医学教授,批改讲义上的专业知识是他的职责,而他还帮助订正文法上的错误,所以我“吃一惊”,这更能突出先生高度负责的精神
15.“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能否删去?不能。一来它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二来也表达我深深的自责之情。删去不能达到这种效果
16.改讲义事件中,我对“过了一个星期,大约是星期六”的时间还记得这样清楚,原因是我尊重先生,被他的没有民族偏见的精神所感动,所以对藤野先生给我修改讲义的印象非常深刻
17.“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对作者后来弃医从文有什么影响?“匿名信事件”写弱国人民受歧视,作者希望祖国强大。“看电影事件”写中国老百姓愚昧麻木,不觉悟,这正式造成我们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这两件事促使作者弃医从文
18.“我的意见”指学医救国,变化的内容指弃医从文,变化的原因是指要救国,先要救治人们的精神,唤醒麻木的人们,而善于改变精神的,首推文艺。
19.“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中国人”前面加上“所以”,后面用“当然”强调,表达了作者什么也的情感?这是议论的话。“中国是弱国”和“中国人是低能儿”之间并无关系,用“所以”表示因果关系说明这种逻辑的荒谬性。“当然”在平静语气中显示了作者的气愤和心痛。“也无怪他们疑惑”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被诬蔑的愤怒与国弱受欺的悲伤心痛
20.结尾最能表现我对藤野先生怀念之情的词语有“总、时时、长长、永久、至今” 21.“良心发现”指爱国思想和与反动文人的斗争精神受到触动。
22.对藤野先生进行高度评价的句子是: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23.藤野先生的精神可用文中的六个字概括:为中国、为学术
24.作者怀念藤野先生的具体行为:收藏讲义;悬挂照片;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我的母亲
一、文学常识
胡适,原名胡洪馸,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诗人、学者
二、课文整体回顾
1.我对母亲的感情:怀念、敬爱、感激 2.母亲其人——慈母、严父、恩师
三、课文内容分析回顾
1.文章的过渡段是第四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课文写了母亲三方面的事:对我的管教严而有方;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性子好,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有刚气
3.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作者在前三段想表明,他的童年生活,除了看书意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是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这不仅弥足珍贵,铭记永久,而且影响巨大。前三段既写了自己的惋惜,也为后文写母亲的教诲、母亲是我的恩师这一中心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相呼应。
4.“我听了羞愧的面红耳热,觉得太失了“先生”身份!”“我”羞愧的原因是什么?因为我觉得这样大失“先生”的身份
5.在“组织戏剧班”一段中,用“居然”一词写出作者怎样的心态?“居然”写出儿童天性的不可泯灭,终于能够冲破层层束缚“活泼”一回的惊喜之情。
6.第二段说“我一生可算是不曾享过儿童游戏的生活”可后文又写到十一二岁时做戏的情景,这样写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不矛盾。前句中“可算是”并不表示绝对,是“可说是”的意思,而且“我”做戏通常也只是文角,所以不矛盾。
7.为什么花大篇幅写家庭琐事:母亲以身作则的身教 8.极大极深的影响——学习努力、守时;做人要仁且刚
9.“严父”和“慈母”是否矛盾?不矛盾。作为母亲,她首先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料我,父亲死后,她不得不也担任起父亲的指责教育我。这更能表现出母亲对我的爱与关怀。
10.如何理解第七段中的“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以及深深怀念之情。
11.第六段和第七段的关系:总分关系。第六段说母亲对我影响之大及教育态度,第二段举具体的事例
12.母亲对我的态度是“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用一个词来说明母亲对我的管束:严厉。
13.母亲责罚我却不让我哭出声音来,说明母亲有刚气的性格。我的第一本书
一、文学常识
牛汉,原名史成汉,我们曾经学过他的诗歌《华南虎》,他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
二、课文回顾
1.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父亲是一个温和、善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友情,对孩子负责,同时也乐于助人的人。
2.“人不能忘本”的“本”在文中指什么?“本”巧妙地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既指课本,第一本国语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作者主要指后者。
3.“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书”对你有什么启发?说明乔元贞从此失学了,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我们对生活在苦难中的小伙伴们寄予深切的同情,从乔元贞的命运中思考着生活与人生。
4.父亲弄清课本的原委后,没有批评我,只是深深地叹气,父亲的叹气包含什么含义?父亲是个知书识礼的人,这深深的叹息,既包含对儿子做法的默许,也为儿子同学家的生活贫困深表同情
5.谈谈你对“弄不成”这位教师的看法:“弄不成”的话虽有失教师身份,却透露出当时乡间村邻有好淳厚的情义。而且他尽自己的努力为孩子们找课本,是个负责的老师
6.从与狗玩乐的事件中可以看出“我”是个怎样的人:我是一个与狗建立了深厚感情的小孩子,是一个充满童真、童趣的小孩子,在当时学习条件多么恶劣、生活处境何等窘迫的情形下仍不忘寻求一份乐趣
7.与狗玩乐的事件在全文所处的位置不是按时间先后顺序来编排,有什么作用:这一段是补叙,能突出作者念念不忘的情趣。
8.读了“我的第一本书”的不同寻常的来历后,你能从中感受到哪些感情?对童趣、自然之趣的怀念之情;朋友同学之间的友爱之情;生活的辛酸;父爱的温情
9.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作者追忆第一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既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也是复杂的,百感交集的追忆。
10.“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列夫托尔斯泰
一、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茨威格,奥地利作家,犹太人,评论家,小说家,传记作家,他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代表作《成功的秘诀》
托尔斯泰,俄国作家,出身名门贵族,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二、课文回顾 先抑后扬、夸张、比喻
1.面部特征(1—5)
(1)须发—多毛(像摩西与天父)【最大特点】——(2)脸部—粗劣、失调、崎岖、平庸、粗鄙(像田野村夫)}先抑后扬——比喻(3)表情—忧郁、消沉、愚钝、压抑}
对比反衬、突出眼睛——
(4)长相—平平、普通大众脸(像俄国普通大众【与大众同呼吸共命运】—夸张(5)形象—矮小敦实(像侏儒)【对比】
2.眼睛(6—9)表层(1)犀利(2)富于感情、观察力、敏锐性(有一百只眼珠)
深层(3)才气、清醒、无情
(4)幸福又不幸
三、课文分析感知
1.作者在课文前半部分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突出他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后半部分着力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通过写他那犀利的目光,眼睛的威力,眼睛里蕴藏着丰富的感情来写对他的敏察,深刻,写他作为伟大作家的杰出才能,写他是时代的透视镜和多棱镜。
2.作者着力描写托尔斯泰外貌的目的和作用:写托尔斯泰脸相平庸既是对他外貌作真实的刻画,也是为了说明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普通一员,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联系全文看,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用来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眼睛的精美绝伦
3.从文中找出能够一语道破前后两部分所描写对象之间内在联系的语句: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
4.作者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大量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使人物形象鲜明,特征突出,喻意深刻,韵味无穷。例如描写他的眉毛: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这些描写,不禁使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而且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
5.“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这句话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托尔斯泰的眼睛具有人类面部最丰富的情感,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情感
6.前文写他的外貌近乎丑陋,这对写眼睛有什么作用:先抑后扬,写胡子、眉毛、头发反衬富于洞察力的眼睛,能够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7.“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从修辞和内容评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特征突出;作者不仅在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而且含蓄地揭示了他作为伟大的现实主意艺术节,对他所处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的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
8.“在他脸上找不到一点奋发向上的灵气,找不到精神光彩,找比到陀斯妥耶夫斯基眉宇之间那种像大理石穹顶一样缓缓隆起的非凡器宇。”把陀斯妥耶夫斯基非凡的外表与托尔斯泰进行对比,从反面衬托出托尔斯泰面孔的“忧郁、消沉、愚钝、压抑”
9.如何理解“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把托尔斯泰丑陋的面孔比喻成“悲凉之地”,“悲凉之地解冻”是指“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晚年托翁以高尚的灵魂、人格,才华,得到世人的崇敬。
10.刻画托尔斯泰丑陋的面部特征,是为了反衬托翁高尚的精神世界,伟大的灵魂,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翁的崇敬、赞美之情。
再塑生命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其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海伦凯勒,美国女作家。有14部作品。
二、课文内容回顾
1.“再塑生命”的含义是什么?从字面意思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在本文,它是指“爱的光明照到了我身上”;莎莉文老师上我又回到自然、理解自然;莎莉文老师教我懂得什么是爱
2.“我”是一个怎样的女孩?“我”是一个好学、聪明、坚毅而情感丰富的女孩。她虽然是一位盲人,但她的心灵比常人敏感而丰富,她在心灵深处睁着一双好奇的眼睛。
3.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情:莎莉文老师是再塑海伦生命的人,通过作者饱蘸感情之笔,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无比感激、崇敬之情。
4.举例说明老师对海伦的热爱,对海伦的教育讲究方法艺术:文中讲到莎莉文与作者的初次接触,首先让作者感受到的是关爱,玩洋娃娃后,教拼写单词,并模仿着画画,可见老师教育的用心良苦。我和莎莉文老师为“杯”和“水”这两个字发生了争执,莎莉文老师换一种方式教育我 5.“我开始以充满新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这指什么眼光:我懂得了每样东西都有名称,而且似乎都有了生命
6.莎莉文老师教育的特点:借助作者自身的体验使其了解并理解外界事物,其实是耐心的寻找时机,善于抓住教育时机,开启海伦的思维、智慧和情感。例如帮助作者区别“水”和“杯”的过程
7.转变前:我整天处于黑暗寂静的世界之中,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
转变后:我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企盼着新的一天快些来到
第五篇: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1、我在成长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材2-3页内容
1、能够收集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证据;
2、能够测量身高和体重;
3、能够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
4、能够根据图表对生长发育情况做出解释;
5、能够交流和表达成长变化的特点。
6、知道自己从出生到现在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7、知道人体生长发育有两个生长突增期;
8、能通过绘制曲线图来整理有关资料。
9、意识到证据在得出结论中的重要性;
10、学生能积极参与,乐意与人交流合作,体验成长的快乐。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绘制曲线图来整理有关资料, 能够根据图表对生长发育情况做出解释。教学难点:收集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证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量身高的纸、秤、卷尺、长尺、记录表、学生体检记录表。
学生准备:直尺、课前搜集能记录自己成长的资料,了解自己出生时的身高、体重及第一年的生长情况。
预习设计:收集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证据。比如:图片,录像。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出示课件:猜猜我是谁。
2.谈话:同学们,这是我们班一些同学小时候的照片,请大家猜一猜他们分别是哪位同学?
3.提问:看了这些照片,你有什么想法想要告诉大家? 4.交流预习收获。1课时
二、合作探究
(一)交流自己成长的证据
1.谈话:你从哪些方面发现自己长大了?谈谈你自己的感受。2.学生汇报并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成长的证据。
3.谈话:老师这里有一位同学不同阶段所拍摄的四张照片(出示顺序打乱的照片),你能将它们排排序吗?
4.学生进行排序。
5.汇报:你是怎样排的?为什么这样排?
6.小结:同学们刚才通过观察相片,感觉自己的身高、体重变化了;比较了衣服、鞋子的大小,知道自己在长大。
(二)测量自己的身高、体重等
1.讲述:刚才有同学说,自己今年比去年长高了,长高了多少呢?你是怎么知道的?测量后就知道自己的变化了吗?
2.小结:对,同学们真聪明,要从数据上知道自己身体的变化,一定要进行“测量——记录——比较”。
3.谈话:你们想测量吗?那测量前我们是不是该讨论一下,制订好方案呢?下面就请每一小组围绕以下两个问题进行讨论,制订好方案。
4.出示思考题:
(1)如果测量身高、体重,应该注意什么?
(2)除了身高、体重,你还喜欢测量什么项目,准备怎样测量? 5.汇报:你们小组想测量什么?怎样测量?
6.小结:同学们想测量的项目可真多,那老师就给你们充足的时间去测量,测量要认真,测好后要记录。身高、体重每个同学都要测的,测完后可测量其它项目,请组长负责。
(三)绘制身高、体重的曲线图
1.提出要求:你能将自己从入学到现在的身高、体重绘制成曲线图吗? 2.学生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
3.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曲线图,你发现了什么?
4.提问: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向家长了解了自己出生第一年的生长情况,你觉得自己现在的生长发育情况和出生第一年比,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我们如果按照出生后第一年的生长速度一直长下去,会怎样?
三、总结、拓展
1、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自己的成长情况,通过研究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我们成长的痕迹除了课上研究的这些内容外,还有许多,请同学们课后继续去寻找。
四、限时作业(限时3-5分钟)评价方式:小组交流,推荐汇报。
1、举出证明我们成长的例子。
2、谈一谈,你对于自己这么多的变化后的感受。
五、预习作业:
1.搜集有关青春期特点相关资料。
2.近来自己的身体在不知不觉中有没有变化,发生了哪些变化?
板书设计
我在成长
1.人体生长包括身高、体重的增长和整体各部分比例的变化。2.人体身高出生后一年内增长最快。
3.人的神经系统的发育是先快后慢,8岁时脑的生长已基本结束
4.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主要有:营养、疾病、遗传、精神及体育锻炼和劳动。教学反思:
2、悄悄发生的变化
教学内容: 教材4-6页内容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交谈、查阅资料了解青春期特点;
2、能够选择适当的方式表达和交流自己对青春期知识的了解。
3、知道青少年青春期身心发展特点;
4、知道怎样正确对待青春期变化。
5、意识到青春期变化是人体的正常发育;
6、意识到要从科学的角度看待青春期变化。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选择适当的方式表达和交流自己对青春期知识的了解。教学难点:知道怎样正确对待青春期变化。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青春期特点的录像和相关资料。
2、课前让学生分男、女生坐或和好朋友一起坐。
预习设计:1.搜集有关青春期特点相关资料。
2.近来自己的身体在不知不觉中有没有变化,发生了哪些变化?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交流预习收获。
师问:上节课我们交流了一些成长的情况,大家发现自己都在慢慢地长大了,自己的身体都有了一些变化,但这些变化我们能不能时时察觉出来?
2.小结:对,这些变化是在我们不知不觉中悄悄发生的,今天我们要来继续了解我们身上悄悄发生的变化。(板书课题)
二、了解青春期的变化
1.讲述:无论是在学习、运动还是在睡觉,我们的身体时时刻刻都在生长变化。我们六年级的同学马上要告别童年,向成年人进行过渡,这一段过渡期我们叫它青春期。在这段时期,我想大家在身体上都会有一些变化。
2.谈话:你愿意和好朋友或老师说说悄悄话,交流一下近来你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吗? 3.同学自由交流,并将讨论结果作简单的记录。
4.全班交流:说说进入青春期,我们的身体有哪些明显的变化?(可以结合自己说,也可观察其它同学说)
5.教师针对性小结。
我国7——18岁青少年的平均身高的统计表
性别 年龄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课时 男 身高121 126 131 135 141 145 154 160 165 168 169 171 女 120 125 131 136 143 148 153 156 157 158 158 158 6.谈话:请同学们观察统计表,看看我国青少年的身高从多大年龄开始增长比较快?男生和女生有没有差异?
7.小结:青春期是我们由儿童向成人过度的时期,女孩大约从10岁开始进入青春期,相比之下男孩要晚些。这个时期我们的身体形态、心理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8.播放青春期特点的录像。
9.谈话:青春期除了生理上会发生变化,我们的心理也会发生变化。10.学生读一读课本第5页“青春期的心理特点”。11.提问:近来你有没有这方面的心理变化?
12.小结:刚才我们一起说到的、看到的、听到的都是十分正常的生理现象,同学们不用害羞、不用害怕,我们应该正确看待这些事情。
三、讨论如何对待青春期变化
1.谈话:青春期是人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青春期我们要注意些什幺? 2.小组讨论。3.全班交流。
4.教师对学生提到的问题进行小结,没有提到的方面进行补充,并板书。(青春期注意点:加强营养 保证睡眠 注意卫生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穿戴合适的衣物 保持良好的情绪)
四、总结延伸
1.谈话: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提问:进入青春期后,我们就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大人”了,你觉得当孩子好,还是成人好?为什么?
3.谈话:关于青春期,你还想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
五、限时作业:(限时3-5分钟)评价方式:独立完成,小组评改。
1、青春期男女()最先出现快速生长。
2、青春期除了身高突增之外,另一个特点就是()的开始。
3、青春期变化是人体的()发育,青春期是生命重要的时期。
4、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自己的青春期?
六、预习作业:
搜集资料,对人生的分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板书设计
悄悄发生的变化
1.由儿童向成年人过度的时期叫青春期。2.青春期的心理特点
3.青春期应注意:加强营养 保证睡眠 注意卫生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穿戴合适的衣物 保持良好的情绪
教学反思
3、人生之旅
教学内容: 教材7-8页内容 教学目标:
1、能够对人的一生划分为几个时期进行探究,并且有依据地自行划分人的一生;
2、能够用不同的方法预测自己长大后的身高;
3、能够探究婴幼儿和老年人的生活,写出调查报告。
4、知道人的一生大致可以划分为几个时期;
5、知道怎样划分人的一生。
6、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
7、意识到尊老爱幼是一种美德。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用不同的方法预测自己长大后的身高;
教学难点:能够对人的一生划分为几个时期进行探究,并且有依据地自行划分人的一生;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狮身人面像图片;人一生中各个时期的图片;有提示语的记录单。学生准备:课前问一问自己爸爸妈妈的身高;收集婴幼儿和老年人生活的资料。预习设计:搜集资料,对人生的分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
1.师:哪种动物开始用四条腿走路,后来用两条腿走路,最后用三条腿走路呢? 2.揭晓谜底:人。交流预习收获。
二、讨论人的一生可以划分成几个时期
1.谈话:古希腊神话故事说的是,人的一生要经过幼年、成年、老年三个阶段(板书:幼年、成年、老年)。除此之外,还可以怎样划分人的一生?你能给你划分的各个时期起个名称吗?(适时板书:人生之旅)
2.请把你的划分记录在自己的记录单上。
人 生 之 旅
我将人的一生划分为()个阶段
分别为: 3.学生自己填写记录单。
(1)请你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你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是怎样来划分的。(2)与大家交流你是怎样划分的?
(3)每一个同学汇报完,问其他同学:是否认可他的划分依据、划分阶段?(4)看看教材上爱因斯坦的照片,说说都是什么时期的。
三、预测自己的身高
1.出示P8上面的一组照片,谈话:这是一个人从小到大和父亲的合影,有趣吗?从他们两人不同阶段的合影中,你有什么发现?他们的身高为什么越来越接近?长得为什么很像?
2.小结:从这一组照片中,我们发现这个小孩慢慢长大了,他们的身高从原来相差很多,到越来越相近了。
3.预测自己长大后的身高。
(1)提出问题:老师发现,我们班有的同学长得也很快很高,那是不是会越来越高无休止地长下去呢?而也有的同学却长得很慢,他们是不是就长不高了呢?你们想不想知道自己长大后身高多少?
(2)学生自学书上几种预测身高的方法。
(3)汇报书上介绍了哪些预测身高的方法?(根据学生的介绍,教师及时告诉学生到哪里去查表,怎样查表,怎样利用公式计算)(4)全班交流预测结果。
4.小结:预测结果并不是绝对的,有很多因素会改变身高,如后天的生活环境、锻炼和营养等。我们只有积极健康地生活,才能长得更好。
四、讨论、交流
1.谈话:我们都是从婴儿到长大到成熟然后慢慢老去,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去收集资料和观察了,你家里或邻居家有婴儿吗?他们的父母是怎样照顾他们的?还有老人,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我们见到有困难的老人应该怎么做?
2.小组交流。3.学生汇报。
4.思考:请你想象一下,自己60年后会怎样生活?
五、拓展延伸:尊老爱幼
谈话:我们知道了婴儿和老人都是需要照顾的,你们愿意去关心、照顾他们吗?课后请同学们去了解一下周围哪些婴儿和老人还需要别人的照顾,我们可以与其他同学一起组成一个学雷锋小组,去帮助他们,你们愿意去做这件有意义的事吗?
六、限时作业(限时3-5分钟)
评价方式: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反馈矫正。1.请将下列特征与人体生长相对应的时期连线 呀呀学语 老年期 十月怀胎 婴幼儿期 颐养天年 胎儿期 抚育后代 青年期 勤奋求学 成年期 生长迅速 学龄期 努力工作 青春期
2.我们在生长发育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七、预习作业:
1.查阅资料了解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2.你认为自己有哪些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板书设计:
人生之旅 人的一生要经过:
胎儿期 婴幼儿期 学龄期 青春期 青年期 中年期 老年期
教学反思:
4、踏上健康之路
教学内容: 教材9-12页内容 教学目标:
1、能够用做统计图的方法统计全班同学的身高。
2、能够根据统计图对全班同学的身高情况作出解释。
3、能够对自己的生长发育做出评价。
4、知道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
5、知道自己的生长发育情况。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自身的生长发育情况。
教学难点:用健康的生活方式指导自己的生活。教学准备: 收集各种影响健康生活的资料。
预习设计:1.查阅资料了解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
2.你认为自己有哪些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教材第11页上的统计表和统计图。交流预习收获
二、分析全班同学的身高
1、谈话:这是一组12岁儿童的身高统计表。这是根据这组数据所做的统计图。请同学们在小组内研究研究,把从这张统计图上了解到的信息告诉大家。
2、做我们全班的身高统计图。
(1)出示一张空白统计表,按照身高分段统计人数。(身高数据在第1课时已测量)(2)分别做男女生的身高统计图。
(3)观察此表,看自己处于哪个位置上。(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生长发育在班级中的状况)
三、评价自己的生长发育。
谈话:知道自己的生长发育情况在班级的状况了,我们再来根据教材12页的身高评价表评价一下自己的生长发育。
学生活动。
四、了解健康生活方式。
谈话:要想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们都应该怎样做?(从个人卫生、营养及膳食卫生、学习卫生、体育锻炼、睡眠时间、科学用脑、正确使用电脑几方面加以认识。)
五、限时作业:(限时3-5分钟)评价方式: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1、为了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们该怎么做?
2、制订自己的健康作息表
六、板书设计
4、踏上健康之路 注意个人卫生
讲究营养并注意饮食卫生 注意学习姿势与用眼卫生 加强体育锻炼 保证充足的睡眠 不迷恋电脑 科学用脑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