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苏教版

时间:2019-05-15 02:20: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苏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苏教版》。

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苏教版

送东阳马生序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赠序,通过写自己年轻时期读书的艰苦,劝人利用便利的条件,虚心求教,认真读书。文章思路清晰,在开篇提出“嗜学”,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词,层层展开,并采用对比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在教学时,可以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屏幕展示“囊萤映雪” “悬梁刺股”这两个成语,让学生讲给大家听。

生:“囊萤映雪”说的是车胤、孙康。他们很爱读书,家里很穷。车胤就捉萤火虫放入袋子里,晚上读书用;孙康冬天在雪地里,借着月光读书。

生:“悬梁刺股”,悬梁是说孙敬,发奋读书为了少睡觉,就把头发绑到房梁上;刺骨是说苏秦,读书时常睡觉,就用锥子扎大腿。

师:两位同学说得很好,故事中四位主人公刻苦求学的精神很令人佩服,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弗乱其所为。因此,苦难并不一定都是坏事。它可以磨练人的意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这样的文章。

板书:《送东阳马生序》

二、简介作者(屏幕显示)

宋濂,自幼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一生刻苦学习,“自少立志,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他以继承儒家饨ǖ赖挛喝危髡拧白诰薄ⅰ笆拧保》ㄌ扑危魃醴帷K闹饕源恰⑿∑泛图切鹦陨⑽奈怼N牟苫蛑势蛹蚪啵蛴喝莸溲牛趸扌硭骸暗苯裎恼碌谝弧薄?

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同学间互读并纠正错误。

屏幕展示:(请同学读,边读,边显示读音)

叩问 叱咄 俟其欣悦 负箧曳屣 媵人 缊袍敝衣

以衾拥覆 皆被绮绣 容臭 烨然 皲裂

(学生读完后,老师纠正。)

师:现在分组,或你读我译,或边读边译并找出常见文言文现象。一组找出一词多义,一组找词类活用,一组找通假字;一组找古今异义,大家围坐交流。(巡回指导)

师:分组发言。

生: 以:以衾拥覆(用,介词)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连词)

俯身倾耳以请(而,连词)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为,介词 / 拿,把,介词)

无从致书以观(来,连词)

和:久而乃和 缓解、暖和

言和而色夷 谦和

冠:勇冠三军 天下第一

既加冠 男子20岁成年

请:战则请从 请让我

俯身倾耳以请 请教

再:一而再,再而三 第二次

日再食 两次

患: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担忧

无冻馁之患 忧患

之: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的,助词)

走送之(代词,指借的书)

盖 余之勤且艰若此(不译)

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

其:门人弟子填其室(代词,代乡之先达)缊袍敝衣处其间(代词,代太学生)

而:足肤皲裂而不知(表转折)

久而乃和(顺承连词)

生: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 腰:名词用为动词,腰挂

生: 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肢体

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着

日再食 食:通“饲”,给饭吃

生: 古今异义:

媵人持汤沃灌 汤:古: 热水

今: 菜汤

走送之 走:古: 跑

今: 行走

尝趋百里 趋:古:快步走 今: 趋势

或遇其叱咄 或:古:有时

今: 或者

卒获有所闻 卒:古: 最终 今: 士兵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古:借

今:假期

师:同学们找的很好,可见大家预习的很到位,希望今后继续保持。现在,我们再读一遍课文,总结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生:齐读

三、学习小结

本文中作者运用了现身说法,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表达了他对马生的殷切期望。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提问重点字词句。

找学生概述课文。

二、研读赏析:

师:作者求学风餐露宿,困难重重。他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请找出相关句子加以印证。)

生:没有书,只能借、抄。文中的句子: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

生:遇到问题,没有老师指导,只能到很远的地方找老师问。文中的句子是:无硕师名人与游——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生:求学中风吹雨打,吃不饱,穿不暖,差点被冻死,多亏受人照顾。文中句子是:,四肢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生:还有呢。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处其间——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俸不若人也。

师:很好。作者主要从无书、无师、求学中途艰难、学习生活艰苦四个方面描写求学过程的艰辛。面对艰难,作者以坚韧的意志、勤学的精神一一克服了,终有所成。其精神可嘉。你在学习中遇到过哪些困难呢?面对这些困难,你是怎样做的?

生:我经常感到资料缺乏,就借阅资料或去好朋友家上网。

生:我是住校的,冬天太冷,学校又不供开水,没有办法洗脚。许多同学就免了这道“工序”,我呢,坚持用凉水,这样既卫生,又锻炼了意志。

生:我课下不会做作业。但又害怕问老师,也羞于问同学。经常悄悄的把同学的本子拿来“参考参考”。(同学们都笑了)

师:你很诚实。不过抄作业可不是好习惯。作业是对所学内容的复习巩固,抄别人的,就检查不出自己的不足,老师也无法了解你的实际情况,上课就没有针对性,也就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这样对我们是有百害而无一益。老师希望大家都实事求是,勤学好问,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生:(异口同声)好!

师:谁还想说说,你的困难老师或同学会帮你解决。你解决困难的好方法或者可以帮其他同学。希望大家踊跃些。生:我英语单词老是记不住,非常伤心,就不想学了。后来,老师主动找我谈话,告诉我记英语单词不能一两个小时的看,这样学习效率很低。老师给我订了个巴掌大的本子,说:“你每天抄上10-20个英语单词,随身带着,一有空就看看,比如上学的路上、课间、逛街时,时间长了,单词就记住了。”现在我一点也不烦英语,反而更喜欢了。

师:非常好的方法,希望英语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也照着做一做,相信大家的英语会好起来的。

生:我的困难是爸爸、妈妈看我总不顺眼,我作什么他们都不放心。上次,我在学校问老师题,回去晚了。爸爸妈妈问也不问就把我骂了一顿,害得我哭了一个晚上。以后我很少跟他们说话。遇到不高兴的事,宁愿跟好朋友讲,也不跟他们说。

师:可怜天下父母心呀!你的心情老师也理解。这就是我们常提的“代沟”。怎么解决呢?逃避不行。交流才是好办法。找个好时间,坐下来,与父母面对面的说说话,问题就解决了。

师:大家说的都很好,做得也很好。“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骐骥一跃,不能千里;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只要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发扬那种持之以恒、顽强拼搏的精神,相信终有一天“铁杵也磨成针”。

师:“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作者一心向学,不辞劳苦,那么是什么力量推动了他呢?

生:想当官。

生:想赚钱。

生:“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生:为了自己的将来。

师:几位同学说的很实在。但是如果这样的话,选这篇文章还有什么意义呢?难道国家倡导我们:你读书吧,读书就可以当大官、赚大钱、你就可以在众人面前炫耀自己?

生:不是。

师:既然这样,那么大家再想一想。尽力从更深的一层意义去理解。

生:一个没有知识的人是一个可怜虫,作者努力学习是为了丰富自己。

师:很好,意思比刚才要深入一些。请其他同学继续思考。

生:知识就是力量。

生:作者是苦中作乐,我有时也这样。比如:我遇到不会的题,就不吃饭,直到做出来为止,那时,我会乐的一蹦三尺高。

师:你的学习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生:我们学过周国平的《人的高贵在于灵魂》,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人的内在精神追求甚于物质上的满足。作者便是这样。

师:(鼓掌)说的很精彩,而且能学为所用。“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只要我们保持着一种纯正的追求,就可以领略到作学问的趣味,生活才更具价值。

拓展延伸

师:在讨论中,大家明白了“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在学习中我们必须勤奋好学,发扬“永不知足”的精神。但是细心的同学就会发现,作者除了“不知足”外,有时也很“知足”请大家在读一读课文,看看作者在哪些方面是“知足”的?(找出相关的语句)

生:余则愠袍蔽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生:还有“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俸不若人也”。

师:同学们找的很正确。作者在吃穿住等方面很“知足”,只要吃饱、穿暖,有房子住就行。那么,大家对作者的这种做法有何感想?假如你身处此种境况,你怎么想?怎样做?

生:我也会像他一样专心学习。

生:我不是。我就很羡慕那些家庭条件优越的同学。小学时,学校组织舞蹈表演,选上了我,妈妈没钱给我买新白球鞋,让我穿的是姐姐的旧的,同学们都怪怪的看着我,哪天,舞也没跳好。

生:我也是。记得上次同学开生日party,我也去了。看着他身边如山的精美礼品,看着他幸福的笑脸,看着那众星捧月的场面,我眼馋极了,那一刻,我好想是他呀。

生:我也去了。因为这个我还好几天多没有理爸妈,谁让他们没本事呢!

生:我妈妈说过:靠天靠地靠父母不算是好汉。所以我虽然羡慕他们,但一点也不佩服他们,靠老子风光,无能!我要自己去挣!

生:我姥姥常给我说: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活法,一家子团团圆圆、和和美美的比什么都好。

师:大家能开诚布公、实话实说,老师很感动。老师认为,但凡不是圣人,或多或少都会有那么一点点的虚荣心。但是,如果我们虚荣心无限膨胀,就会形成强烈的攀比心理,可能会做一些不理智的事情,于人于己都不利。所以更多的时候我们提倡要有一颗平常心,这就是幸福。所以,“追求幸福不能按别人的曲子跳舞,要自信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把自己的主客观条件像接受阳光和空气一样接受下来,坚信人不能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绝大多数人注定要在平凡中度过自己的一生。”(周国平)老师希望每一个同学都珍惜自己拥有的,在平凡中寻找幸福。教学反思:

上完课,我总结了这堂课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有:

一、本文重在调动学生的内心情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通过字词疏通把握文意,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由此感受到现在学习生活的幸福和优越,从而激发起了学习的热情,也懂得了怎样追求幸福。课堂中学生的学习劲头很大,气氛很好。

二、传授过程高潮迭起。整个教学过程是一环扣一环,由浅入深,环环紧扣,老师能始终控制着教学的节奏,不断地把教学推向高潮。

三、学生的积极性高,参与意识强。由最开始的小故事导入,到末尾的大讨论,始终能把握学生的兴趣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的权利交给了学生。这是本文教学的一个亮点。

四、突出了本文的教育意义。宋濂的学习精神是值得充分挖掘的,他的事例给“知识改变命运,奋斗成就未来”这句话作了有力的诠释。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

八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中的一些实词及虚词“以”的用法,掌握重点语句,理解倒装句和省略句。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3.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目标

1.自学课文,疏通文意,掌握作者求学的主要经历,理清行文思路; 2.初步体会本文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掌握对比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手法。

情感目标

3.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勤奋善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苦乐观。【重点难点 】

1.掌握通过对比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手法。2.掌握文中的一些实词及虚词“以”的用法。

【教学设想】

1.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在五单元前面几篇课文里,我们学习了几种古代不同体裁的文章,如吴均的书信体山水小品文——《与朱元思书》、陶渊明的自传体文章——《五柳先生传》、韩愈的议论性文章——《马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体裁为赠序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看看作者是怎样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

2.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明初文学家,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3.本文是一篇赠序,“序”,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初读课文,扫除文障

嗜(shì)叱咄(chìduō)俟(sì)负箧(qiè)曳屣(xǐ)

媵(yìng)烨(yè)皲(jūn)缊(yùn)袍敝衣

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

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古今异义

走送之。(古:跑 今:走路、步行)

媵人持汤沃灌(古:热水 今:饭汤、菜汤、汤汁)

一词多义

之(1)弗之怠(代,读书之事)(2)走送之(代,书)

(3)益慕圣贤之道(助,的)(4)当余之从师也(结构助词,不译)

以(1)无从致书以观(表目的,来)(2)计日以还(表修饰,不译)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①因为,介词。②把,介词)

(4)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因为,连词)(5)以衾拥覆(介词,用)

2.本文是按时间顺序叙述的,体现在“余幼时”“既加冠”“当余之从师也”等内容上。

第一段:讲借书求学之难和用心求学之专。

第二段:讲求学跋涉之苦和生活艰苦朴素。

★★从作者借书、抄书、还书这一层内容里,你认为我们该学习他哪些品质或者方法?(勤奋好学,不怕吃苦;持之以恒;诚实守信;抄书的读书方法——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你喜欢书中“乡之先达”这样的老师吗?宋濂是怎样对待这位“先达”的呢?用文中原句回答;你怎样评价宋廉的求学精神的?(这位先达德高望重,学问渊博,但是对人严厉,甚至冷漠,还不时发脾气;宋廉对待这位“先达”态度虔诚而恭敬——“立侍左右”、“俯身倾耳以请”、“色愈恭,礼愈致,不敢出一言以复”;宋濂的求学精神是谦虚的,有问题需要请教,不要因为对方态度不好而放弃请教的要求,我们应该向一切比自己强的人学习,学习对方的优点,这种态度值得我们借鉴。3.本文选择了哪些典型事例进行述作者求学的?

作者选择了三个典型事例,分别叙述他的学习条件、学习态度和学习的毅力。一是借书。家贫无书,作者通过借书、抄书来顽强学习。二是求教。既写先生严肃认真不茍言笑,又写自己虚心谦恭、认真讨教。三是负籍远游。写环境恶劣,自己受冻的苦状;又写自己缊袍敝衣,“无鲜肥滋味之享”。综合以上,在艰苦的学习条件下,作者勤奋学习、意志坚定、毅力非凡,是因为“中有足乐者”。(读书难,要借书,抄书; 拜师难,冒严寒顶风雪,到外地寻师;求教难,常遭“叱咄”;生活难,“日再食,”穿“緼袍敝衣”)4.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本文叙述的中心是“余之勤且艰”,即作者本人求学的勤奋、用心之专和艰难。5.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明确: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②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③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④余则绵袍敝衣处其间。

6.文中“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作者刻苦而又守信,“天大寒,弗之怠”和“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7.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目的是劝勉马生不要辜负良好的学习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所成就。8.作者成人后求师的艰难,包括哪三种情况?

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作者“緼袍敝衣”处在“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

他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不羡慕别人的衣食之忧,专心向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9.本文带给我们的启示——“业精于勤荒于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我们每一个学生的光荣任务,专心向学,读书有得,胸中自有真乐。宋濂诚实守信、尊师重道,不畏艰苦,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效法的。

三、质疑探究

1.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 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2.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3.这篇文章在写作手法上,主要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写作者“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时,以“德隆望尊”的先生“未尝稍降辞色”的严厉态度和作者“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的恭敬态度做对比,通过对比既突出作者嗜学、勤学的品格,也写出他求学之艰;又如,写“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的华丽衣饰与作者“缊袍敝衣”的寒酸做对比,突出了作者的家境贫寒,学习条件艰苦,进而突出学习勤苦。作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享受,而是知识的积累和精神的充实。同时也强调了环境的优劣不是决定人品、学识的因素,给人以启迪,更强化了对马生的勉励之情。像今天我们周围的同学攀比思想比较严重,在生活中比享受,比谁吃的好,比谁穿的好,比谁身上的名牌东西多,相反对自己的学习不大关心,甚至不屑一顾。我们应当以此为鉴。

四、小结:

1.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叙述、描写的同时,还适当地穿插了议论,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在讲述了今之太学生的优越学习条件后,进而推论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这就是通过今昔对比所揭示出的道理。2.教师出示情境话题

A.“我”是宋濂——当“我”少时刻苦求学时,“我”认真地说:„„

当“我”老来功成名就时,“我”感慨地说:„„

B.“我”是老师——当“我”悉心教育宋濂时,“我”严厉地说:„„

当“我”听闻宋濂的成就,“我”欣慰地说:„„

C.“我”是同学——当“我”看到宋濂苦读时,“我”讥讽地说:„„

当“我”听说宋濂做官后,“我”后悔地说:„„

板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

讲借书求学之难:借书抄录

勤: 用心求学之专:执经叩问、俯身倾耳 “以中有足乐者”

艰: 讲求学跋涉之苦:负箧曳屣、四肢僵劲

生活艰苦朴素:缊袍敝衣、略无慕艳

第三篇:八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

八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中的一些实词及虚词“以”的用法,掌握重点语句,理解倒装句和省略句。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3.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目标

1.自学课文,疏通文意,掌握作者求学的主要经历,理清行文思路;

2.初步体会本文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掌握对比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手法。

情感目标

3.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勤奋善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苦乐观。

【重点难点 】

1.掌握通过对比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手法。

2.掌握文中的一些实词及虚词“以”的用法。

【教学设想】

1.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在五单元前面几篇课文里,我们学习了几种古代不同体裁的文章,如吴均的书信体山水小品文——《与朱元思书》、陶渊明的自传体文章——《五柳先生传》、韩愈的议论性文章——《马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体裁为赠序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看看作者是怎样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

2.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明初文学家,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3.本文是一篇赠序,“序”,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初读课文,扫除文障嗜(shì)叱咄(chìduō)俟(sì)负箧(qiè)曳屣(xǐ)

媵(yìng)烨(yè)皲(jūn)缊(yùn)袍敝衣

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

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古今异义

走送之。(古:跑 今:走路、步行)

媵人持汤沃灌(古:热水 今:饭汤、菜汤、汤汁)

一词多义

之(1)弗之怠(代,读书之事)(2)走送之(代,书)

(3)益慕圣贤之道(助,的)(4)当余之从师也(结构助词,不译)

以(1)无从致书以观(表目的,来)(2)计日以还(表修饰,不译)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①因为,介词。②把,介词)

(4)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因为,连词)(5)以衾拥覆(介词,用)

2.本文是按时间顺序叙述的,体现在“余幼时”“既加冠”“当余之从师也”等内容上。

第一段:讲借书求学之难和用心求学之专。

第二段:讲求学跋涉之苦和生活艰苦朴素。

★★从作者借书、抄书、还书这一层内容里,你认为我们该学习他哪些品质或者方法?(勤奋好学,不怕吃苦;持之以恒;诚实守信;抄书的读书方法——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你喜欢书中“乡之先达”这样的老师吗?宋濂是怎样对待这位“先达”的呢?用文中原句回答;你怎样评价宋廉的求学精神的?(这位先达德高望重,学问渊博,但是对人严厉,甚至冷漠,还不时发脾气;宋廉对待这位“先达”态度虔诚而恭敬——“立侍左右”、“俯身倾耳以请”、“色愈恭,礼愈致,不敢出一言以复”;宋濂的求学精神是谦虚的,有问题需要请教,不要因为对方态度不好而放弃请教的要求,我们应该向一切比自己强的人学习,学习对方的优点,这种态度值得我们借鉴。

3.本文选择了哪些典型事例进行述作者求学的?

作者选择了三个典型事例,分别叙述他的学习条件、学习态度和学习的毅力。一是借书。家贫无书,作者通过借书、抄书来顽强学习。二是求教。既写先生严肃认真不茍言笑,又写自己虚心谦恭、认真讨教。三是负籍远游。写环境恶劣,自己受冻的苦状;又写自己缊袍敝衣,“无鲜肥滋味之享”。综合以上,在艰苦的学习条件下,作者勤奋学习、意志坚定、毅力非凡,是因为“中有足乐者”。(读书难,要借书,抄书; 拜师难,冒严寒顶风雪,到外地寻师;求教难,常遭“叱咄”;生活难,“日再食,”穿“緼袍敝衣”)

4.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本文叙述的中心是“余之勤且艰”,即作者本人求学的勤奋、用心之专和艰难。

5.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明确: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②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③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④余则绵袍敝衣处其间。

6.文中“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作者刻苦而又守信,“天大寒,弗之怠”和“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7.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目的是劝勉马生不要辜负良好的学习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所成就。

8.作者成人后求师的艰难,包括哪三种情况?

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作者“緼袍敝衣”处在“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

他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不羡慕别人的衣食之忧,专心向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9.本文带给我们的启示——“业精于勤荒于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我们每一个学生的光荣任务,专心向学,读书有得,胸中自有真乐。宋濂诚实守信、尊师重道,不畏艰苦,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效法的。

三、质疑探究

1.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

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2.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3.这篇文章在写作手法上,主要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写作者“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时,以“德隆望尊”的先生“未尝稍降辞色”的严厉态度和作者“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的恭敬态度做对比,通过对比既突出作者嗜学、勤学的品格,也写出他求学之艰;又如,写“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的华丽衣饰与作者“缊袍敝衣”的寒酸做对比,突出了作者的家境贫寒,学习条件艰苦,进而突出学习勤苦。作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享受,而是知识的积累和精神的充实。同时也强调了环境的优劣不是决定人品、学识的因素,给人以启迪,更强化了对马生的勉励之情。像今天我们周围的同学攀比思想比较严重,在生活中比享受,比谁吃的好,比谁穿的好,比谁身上的名牌东西多,相反对自己的学习不大关心,甚至不屑一顾。我们应当以此为鉴。

四、小结:

1.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叙述、描写的同时,还适当地穿插了议论,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在讲述了今之太学生的优越学习条件后,进而推论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这就是通过今昔对比所揭示出的道理。

2.教师出示情境话题

A.“我”是宋濂——当“我”少时刻苦求学时,“我”认真地说:„„

当“我”老来功成名就时,“我”感慨地说:„„

B.“我”是老师——当“我”悉心教育宋濂时,“我”严厉地说:„„

当“我”听闻宋濂的成就,“我”欣慰地说:„„

C.“我”是同学——当“我”看到宋濂苦读时,“我”讥讽地说:„„

当“我”听说宋濂做官后,“我”后悔地说:„„

板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

讲借书求学之难:借书抄录

勤: 用心求学之专:执经叩问、俯身倾耳 “以中有足乐者”

艰: 讲求学跋涉之苦:负箧曳屣、四肢僵劲生活艰苦朴素:缊袍敝衣、略无慕艳

第四篇:《送东阳马生序》八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的名篇,编入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能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文言文,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在教时,我指导学生课下预习,小组交流合作,完成文意疏通工作。

第一课时:课上为了强化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把学生分成了几个组,指导他们归纳文言文中的常见文言现象,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等现象,完成字词积累活动。

第二课时:据新课标要求,阅读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我采用探究讨论方式让学生大胆发言,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在交流中体会作者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懂得珍惜拥有,好好学习,不断追求,不断进步。

二、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送东阳马生序》选自人教社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本单元所选文言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或写景,或状物,或咏史,或抒写人生志趣,或表现亲朋情意,都无不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悟和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这些内容对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的形成都有积极意义。

八年级学生认知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也进一步增强,他们已经积累了一些阅读文言文的经验。但阅读文言文能力还有待培养提高。本篇《送》作者宋濂用现身的说法勉励马生勤奋好学,字里行间贯穿着宋濂对马生的厚望,感情真挚动人。但由于学生没有宋濂的读书求学体验,而且文本语言难度相对来说较大,所以学起来可能有些困难。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了解“序”这种文体;

3.体会对比手法的作用;

4.熟读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养成勤奋刻苦的意志,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中的挫折困难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四、重点难点:

重点:积累一些文言字词;理解并熟读背诵课文。

难点: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把握文章深刻内涵,挖掘其现实意义。

五、教学策略与手段

1.引导学生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多种形式朗诵训练,提高学生诵读文言文的能力;

3.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积累字词,解决疑难点,把握文章内涵。

六、课前准备

1、学生上网或查阅书籍,从以下几方面作好知识准备:

A、了解作者所处朝代及文学贡献;

B、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C、了解“序”这种文体的相关知识,以便理解文章内容与主旨。

D、预习课文,结合注解和工具书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并试着翻译全文。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课文内容。

2、教师的教学准备;制作PPT课件。

3、教具准备:电脑和投影仪

七、教学课时:两课时。

八、教学过程:

教学主要流程

一导入:

人到读书年龄,当入学从师,古来如此。如今更提倡终身学习,可见学习之重要。然而莘莘学子,读到头来,其结果却迥然有异。有十年寒窗,一举成名者;有孜孜以求,出人头地者;有碌碌无为,鲜有所获者;有半途而废,不得善终者……究其原因,除却客观因素而外,恐怕是主观勤苦程度不同使然。因此前人有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边苦作舟”。今天我们学习明朝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其中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教师板书课题)

二教师学生主要活动

(一)预习汇报:

1.介绍作者: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二)朗读课文,疏通课文意思

1.教师播放朗读带,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一些容易弄懂的词语和句子。

3、读准下列字音

嗜学 叱咄俟其欣悦负箧曳屣皲裂媵人

4、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释疑译文。

老师给予一些翻译的方法指导

5、老师检查合作学习效果,用投影显示一些重点词句,让学生以竞答的方式解释:

①通假字:四支僵劲不能动;同舍生皆被绮绣;与之论辨

②一词多义:

弗之怠

走送之

益慕圣贤之道

当余之从师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无从致书以观

计日以还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以衾拥覆

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

③古今词:

走送之(古义:今义:)

媵人持汤沃灌

尝趋百里

卒获有所闻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④词的活用:

腰白玉之环

手自笔录。

6、各小组汇报翻译成果。

7、生齐读课文。

(三)品读课文,鉴赏课文内容

1、简要概括本文的中心意思。

2、分组讨论:作者以前自己的求学“勤且艰”,主要表现在哪里?请说说,并用文中原句证实。

3、面对种种艰难,作者以坚韧的意志、勤学的精神一一克服了,最终学有所成,其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你在学习中碰到过哪些困难呢?面对这些困难,你是怎样做的?

4、作者写出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的目的是什么?

5、文章从哪些地方表现出其他学生的优越的条件?写这些人的目的是什么?

(四)分析课文,感受写作特色

1、本文中的对比有什么作用?

2、分析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一)学生预习汇报

1、宋濂,自幼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一生刻苦学习,“自少立志,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德为己任,为学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文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刘基曾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

2、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二)朗读课文,疏通课文意思

1、认真听读,听准字音,把握语调,读通课文,了解文章大概内容。

2、学生朗读课文

3、注音:

嗜(shì)

叱咄(chìduō)

俟(sì)

负箧(qiè)曳(yè)屣(xǐ)

皲(jūn)裂

媵(yìng)人

4、小组合作交流,释疑译文。

四人一小组,按“读文──释词──译句”步骤释疑解难。

5、学生以竟答方式展示小组合作交流的成果。

①通假字: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着);与之论辨(辨:通“辩”)

②一词多义:

弗之怠(指代“读书”这件事)

走送之(代词,指“书”)

益慕圣贤之道(结构助词,的)

当余之从师也(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盖余之勤且艰苦若此(同上)

无从致书以观(表目的,来)

计日以还(表修饰,不译)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介词,因为;以:把,介词)

以衾拥覆(介词,用)

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因为,连词)

③古今词:

走送之(古义:跑。今义:走路、步行)

媵人持汤沃灌(古义:热水。今义:饭汤、汤汁)

尝趋百里(古义:快步走。今义:趋势)

卒获有所闻(古义:最终。今义:士兵)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古义:借。今义:假期)

④词的活用:

腰白玉之环(腰:名词作动词用,腰佩、挂;)手自笔录(笔:这里是名词作状语,用笔。)

6、翻译:

采用开火车形式一人一句翻译,不会翻译的由别的同学帮忙补充。

7、齐读课文。

(三)品读课文,鉴赏课文内容

1、明确:课文通过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种种艰辛和现在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的对比,说明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勤奋与专心与否,赞扬马生的谦虚好学,表达对他的期望与勉励之情。

2、讨论后归纳:

(1)借书抄录:天寒弗怠,走送之。

(2)叩问困难:未降辞色,色愈恭,礼愈至。

(3)求学艰苦:足肤皲裂,四支僵劲。

(4)衣食粗劣:日再食,蕴袍敝衣。

3、提示: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谈自己真实的感受和做法。

4、明确: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

5、明确:“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但他们都没有成学,由此可见作者在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的人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四)分析课文,感受写作特色

1、明确: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三结束语

课文通过自己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辛和现在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的对比,说明是否学有所求,关键在于自己的勤奋与专心与否,赞扬马生的谦虚好学,表达对他的期望与勉励之情。

九、板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少年:求学家贫 好学勤奋

成年:从师艰难 鼓励期望

十、作业设计

1、搜集古人在艰苦条件下勤奋学习、以苦为乐的事例

2、熟读课文,并熟记文中重点词语的解释。

第五篇:《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1、作家作品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谥文宪,浦江(在今浙江义乌县西北)人。明初著名文学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等,明初主修《元史》,后历任国子司业,侍讲学士,后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学识渊博,工散文,文字简练朴素,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很受朱元璋器重,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平生著作很多,有《宋学士文集》。

2、关于“序”: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赠序多为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

3、实词积累:

嗜(shì):喜欢,特殊的爱好。

逾(yú):越过,超过。

俟(sì):等待。

衾(qīn):被子。

烨(yè):光彩照耀。

叱咄(chìduō):训斥,呵责。

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媵(yìnɡ)人:原指陪送出嫁或陪嫁的人,这里指服役的人。

容臭(xiù):香袋。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负箧(qiè)曳(yè)屣(xǐ):背着书箱,拖着鞋子。箧,箱子,这里指书箱。曳,拖。屣,鞋子。)

4、学习第一段:

⑴这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余则组袍敝衣处其间。

⑵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

5、学习第二段

⑴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⑵从哪些地方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

⑶作者写这些太学生学习条件优越的用意何在?

这一自然段主要是说明今之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这些内容与前一段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从四个方面与前面作者求学的情况形成对比:

衣食:廪稍之供,葛裘之遗──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组袍敝衣

住宿: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行深山巨谷

从师:未有问而不告──未尝稍降辞色,叱咄

书籍: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经过四层对此,显而易见昔日艰难和今日条件的优裕。在昔日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6、学习第三段:

⑴请概括本段的中心意思:

⑵点明这篇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

⑶区别虚词“以”的用法

以衾拥覆(介词,相当于“用”。)

生以乡人子谒余(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身份,可译为“用(凭)……身份”。)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

俯身倾耳以请(连词,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语。)

以中有足乐者(连词,表原因,相当于“因为”。)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前一个“以”同“是”组成复音虚词,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理的结果;后一个“以”是介词,相当于“把”或“拿”。)

7、写作特点:

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叙述,描写的同时,还适当地穿插了议论,突出了的中心思想。在讲述了今之太学生的优越学习条件后,进而推论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这就是通过今昔对比所揭示出的道理。

8、熟读课文,写一篇读后感。

9、课外拓展

下载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苏教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苏教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2.掌握文中的一些实词及虚词“以”的用法。 3.掌握对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通过对比表达自己观......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 宋 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

    送东阳马生序 教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 教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于晚年的一篇劝学之作。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青少年时求学的艰辛来告诫年轻人要认真刻苦地学习,文中的谆谆教诲至今有很强......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复习课教案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课题:《送东阳马生序》 课型:复习课 课时:一课时 复习目标: 1、积累宋濂及“序”有关的常识 2、积累文中重点的字、词、句(字:......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授课者:永登县柳树中学 王云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文体特征。 (2)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2、能力目标 反复朗读课文,把握文章......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宋濂的文学常识及文体特征;积累文言词语,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赠序”和“书......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②领悟作者“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求学态......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一些文言字词;了解“序”这种文体;体会对比手法的作用;熟读背诵课文。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