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教学中汉语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汉语能力的培养
现在,有人呼吁“拯救汉语”。我对这个问题缺乏研究,但是也经常察觉到某些怪现象。如:某些有高学历的人写文章语病不少;网络、电视、报刊中也常常出现不规范的语言弊病,网络尤其突出。这都是由于忽视了汉语能力的培养。
作为老师,要认识到汉语是我们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一方面是人与自然相遇的方式。古人造字,字形和声律,实际上是生命与自然的天然碰撞、相遇,是生命秩序与自然秩序的天然契合。我们今天的语文教育,在某种意义上可以通过汉语言恢复人与大地的精神联系,这实际上恢复汉语言的生命,使语文教育成为一种连通生命、打通生命的教育。这种人与大地的独特的精神联系,也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独特方式。正如刘铁芳教授所说:“我们的汉字象形文字本来就是从自然出发的,即使是一万年前的文字,也可以通过文字回到自然,象征自然和人的世界的统一。这是汉字的根本意义,始终标志着中国人独特的生存方式。”所以另一方面,这种生活方式,又是中华民族民族性的重要体现。当然,汉语言承载的,除了民族性之外,其实还有超越民族性的人类共通性,人类千百万年来生活在大地上的气息和密码,通过语言文字的承载,使人的精神生命成为一条从远古流淌至今的河。每一个人,都从这条河中获得精神的滋养。
首先,忽视培养汉语能力,可能是没有充分认识汉语的重要性和优越性。汉语跟世界上任何语言相比,都毫不逊色。第一,汉语既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的语言,又是中华各民族的标准语。第二,汉语性能优越,其音调和谐、词汇丰富、词义明确、语法组织灵活,因而具有强大的表达能力。第三,它历史悠久,影响广泛,典籍丰富,是中国文化和东亚文化的重要载体。以汉语写作的丰富文化典籍,承载着宝贵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科技知识。如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就根据我国古代科技典籍编写出了近千万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朝鲜、韩国、越南、日本等国的古代典籍,也往往用古代汉语写作。汉语如此重要和优越,所以,为了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为了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为了文化交流,我们不能不提高全民族的汉语能力。
其次,忽视培养汉语能力,可能是没有摆正学习汉语和学习外语的关系。在世界文化迅速发展、广泛交流的今天,不努力学习外语是不行的。不学习外语,我们就会固步自封、夜郎自大。十年“文革”中,有人轻视甚至抵制外语学习说:“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文。”这种幼稚病,只能留下笑柄。当然,那个轻视文化的时代,不仅不可能学好外语,也不可能学习好汉语。改革开放以后,大家认真学习外语,这是好现象。但是,如果我们因为重视外语而忽视汉语,把学习外语看得比学习汉语更加重要,那也是不正常的。因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每个人的基本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都要依靠母语。而且,母语能力不强,也不能真正运用好外语。我主持编写《中外寓言鉴赏辞典》时,邀请了几个外语研究生参加,其中有的人所翻译出来的外国寓言,语言非常别扭,个别句子不知所云。这显然是因为汉语能力差了一些。在语言学习上,我们决不可本末颠倒。
总之!我们应该为祖国语言的纯洁、健康而努力,认真学习自己的母语,提高运用汉语的能力。
第二篇: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提问的能力
十堰市文锦学校
曾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新课改的理念下,语文教学应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让学生自由表达,提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但在现实教学中,许多课堂更多关注教师教,教师忙于课前深掘教材,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几乎都围绕着一条规律教学,那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是主宰者,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学生就思考什么样的问题,虽然整堂课达到了预定的效果,但学生的思维,提出问题的能力受到限制,培养出的人才也缺乏创造性的思维和创新意识。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于提问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由于他们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所以课堂上表现出惧怕提问的心理:一怕在课堂上提问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指责;二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变成同学们的笑料。因此,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首先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消除害怕提问的心理障碍,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应放下架子,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将自己对课文的各种感受和疑问提出来,并积极保护学生的发言,尤其对那些基础较差而提出比较幼稚问题的学生要满腔热情地给以鼓励,帮助他们树立积极进取的自信心,切忌指责和嘲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异想天开,不唯教材,不唯师,甚至可以“班门弄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更进一步去探索问题,从而敢于提出更多的问题,真正做到让学生带者问题来,又带着问题走出去。
二、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质疑欲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外,还有努力创设提出问题的情境。俗话说思考从疑问开始,对新知识的出现,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提出问题的情境,以引发学生好奇、期待,积极思考的探究质疑欲望,促使他们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例如,教学《向命运挑战》一文时,教师谈话激趣导入:大家都知道张海迪,从小学起患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失去了知觉。但她以顽强的毅力战胜了疾病和困难,出色地完成了小学到大学的学业,掌握了好几种外语,翻译、创作了不少作品,成为一代楷模,今天,我们再来了解一位像张海迪这样向命运挑战的英雄人物。(出示课题)他们事迹更使人惊叹,甚至使人不敢相信世上竟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事。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读题目后,自然很想知道文章写谁?挑战什么?怎样挑战的?通过这样的情景导入自然而然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景即可打开学生的思维,进而促使他们产生探究问题的浓厚兴趣。
三、探寻质疑途径,使学生善于提问
敢问不难,善问不易。学生存在个性差异,思维能力、理解水平各不相同,要使他们能从“平常中看出异常”而善于提问质疑是一项比较艰巨的任务,需要反复训练,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在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他们总结质疑的方法并从中找寻规律。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提问能力,首先可以从语文教学中找方法:
1、看题目提出疑问。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围绕它大胆质疑,往往可以一下子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尤其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则是培养其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促使其思维向深刻性发展的有效方法。
2.对不懂的词句提出疑问。如“也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三味书屋》)“坚定的信念”指什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对重复语句提出疑问。如“多么幸福,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泼水节!”(《难忘的泼水节》)为什么要重复说“1961年的泼水节”?
4.对反义词的运用提出疑问。如《温暖》一文中,“深秋的早晨是寒泠的,周总理却送来了春天般的温暖。”为什么是寒冷的,又是温暖的呢?
5.对时代背景提出疑问。如上述《“绿色的办公室”》一文中,列宁为什么要化装成割草工人,当时的社会情况是怎样的?
6、对结构的安排,内容的选择提出疑问。如《五彩石》一文中,为什么第一段要写传说中的瑶池。
7、可针对修辞手法进行质疑、可针对不明白的现象进行质疑、可针对难点处进行质疑等等。
质疑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找原因,找依据,找联系,抓重复处,抓含蓄处等。这样经过方法的指导及训练,才能逐步由“敢问”到“善问”,真正使学生提出富有个性化的疑问。在实践中,我经常鼓励学生大胆地、毫不拘束地提问,敢于向权威挑战,不迷信教材、老师,冲破标准答案,这样才可以使学生作为独立的个性,去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路,新方法。
四、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有效提问
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足够的展示个性,提出问题的空间,但是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从文本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有效提问。我们倡导学生自由发问,大胆提问,但是更有价值的提问可以提高课堂的效率。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提问呢?首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习惯,对别人提出的问题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不要遇到难题就打退堂鼓,期待别人,要懂得深入思考。因为在语文教学中问题的形成是思考的结果,而没有相当的知识支撑,问题就缺乏深度,丧失价值和意义,所以只有正确地思考才能提出深刻的问题。其次,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它要求我们转换角度去思考问题,在同中求异,思维不局限于一种模式,一个方面,是多向的、变通的。在语文课中要常常用这样一些语言来开启学生发散思维的智慧大门。比如,除此之外你还有那些思考?还有什么新鲜独到的见解?有没有比书上更好的方法?等等,让学生从多角度地去思考,探索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再次,帮助学生树立批判意识,才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语文知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知识的本质不断变化,不断地推陈出新,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接受,如果不经过自己的思考,就会出现盲从,就会人云亦云。长期以来,许多教师都把语文教科书信奉为权威而全盘接受,哪怕对不正确的问题,也不敢置疑,对于现状,我们的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起批判意识,做到有自己的思考,敢于否定前人的观点,挑战权威,不迷信与盲从,才能培养出创新的人才。
由此可见,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就必先让其拥有问题,要使我们的教学具有创新的意义,那就必须由过去“为问题而教”转变为今天的“教而生问题”,促使学生主动去探究。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而能不能从问题贯穿教学却在教师,教师为了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必须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最佳的问题教学情境,唤起学生提问的欲望,“授学生以渔”,使学生学会提问,并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不仅能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并促进学生相互提问,通过学生的问题逐步引导他们完成由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过渡,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的问题意识,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能力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能力培养
摘 要: 小学语文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将能力培养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既能够学到知识,又能够促进自身能力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能力培养 培养方法
知识、能力与情感构成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三维要素,当前知识型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已经得到了有效贯彻,但是在能力培养上出现一些问题,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因此,有必要在教学中充分强调能力培养问题,笔者主要就一些教学实践和思考进行论述。
一、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过去走进一些学校特别是基层小学,常常能听到一片朗朗书声,但不那么顺耳,仔细听去语调平淡,甚至唱读现象不同程度存在,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朗读的语感和美感。由此可见,朗读能力培养也是一项义不容辞的工作。教师要充分重视在教学中渗透朗读方面的技巧培养,让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对朗读过程中的语调控制、节奏把握更加精准,将感情融入作品朗诵之中,促进朗读能力提高。笔者在语文教学中高度重视朗读能力培养,平时在课堂上坚持以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情感朗读,让学生耳濡目染之中感受情感朗读的韵味,从而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示范引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多让学生朗读,教师多开展一些示范,学生模仿老师的语气和情感进行朗读,提高朗读技巧。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分小组朗读,分男女生进行朗读,以及分角色朗读,等等,在朗读过程中提升技巧水平。教师课后还可以强化对学生的朗读指导,通过这样的朗读训练,每位学生的朗读技巧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久而久之学生的整体朗读水平就会实现新突破。
二、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书写能力的培养
汉字是一种神奇的文字,具有美观大方得体的特点,提高书写能力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基本能力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从小抓起,特别是在小学阶段要强化书写能力的训练。笔者首先要求学生认真书写,每一笔每一画都写得非常认真,还要对字的结构进行分析研究。这方面的训练对学生写好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让学生从小树立认真写字的意识,才能够为书写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基础。接下来要求学生写美观字,对照字体进行临帖。笔者在语文活动时间还专门开展了汉字书写的技巧指导,通过书法课指导形式,让学生掌握一些行笔运笔、间架结构等方面的技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书写的美观效果将会得到显著强化。在培养学生书写能力的过程中,可以进行专门的书法训练指导,同时要求学生在平时的作业考试等各个环节认真写,写出美观的整洁的字,创造一些竞争的机会让他们开展书写比赛,等等,从而为学生书写能力的提高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要通过切实有效的阅读理解指导,改变学生浮于表面的阅读能力状况。笔者首先指导学生怎样快速阅读一篇文章,第一遍进行浏览了解大概意思,第二遍进行初步阅读,掌握其中的基本环节,第三遍进行深入研究,分析结构特色手法,等等。在研究分析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抓住内在线索,抓住每一部分的关键节点,包括语句字词等,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快速摸准摸清文章脉络结构,把握中心内容,从而为下一步深入分析研究奠定良好基础。在学生阅读能力培养过程中,笔者既进行了阅读技巧的辅导,又通过大量课外阅读让学生熟能生巧增强底蕴。在课外阅读中,笔者要求学生提炼中心思想,提炼框架结构,提炼写作特色,等等,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准确抓住理解的重点要点和难点,从而为接下来的能力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四、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写作能力培养
写作不仅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而且是一大硬骨头。许多教师啃得费时费力,却没有啃出个什么东西,这就是技巧上出了问题。学生写作能力培养一定要体现在技巧的引导上,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疏导,缓解他们对作文学习的消极情感。其次要指导学生怎样观察、怎样分析、怎样立意、怎样创作。在观察方面要求他们做有心人,平时观察周围的生活,仔细搜集一些人物案例,在观察之中获得大量生动素材。在立意上指导学生巧妙构思,对文章布局、需要表达哪些意思、怎样巧妙设计进行指导,这些方面的内容都需要教师进行巧妙设计。在创作过程中,要求学生充分借鉴一些优秀习作的手法,根据自己的理解将这些内容表达出来。在学生写作能力训练过程中,通过一些范文指导,可以让学生在分析研究过程中掌握技巧,特别是要将这些技巧吸收为自己的写作能力,是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任务,也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成功经验。教师也要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写作心得体会,既加强技巧的辅导,又重视加大阅读量和写作量,通过多写多练笔提高作文写作的技巧水平。
五、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总结能力培养
学生要思考和总结提炼,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能力培养尝试。语文教师要指导小学生既要认真学习研究,善于总结学习中的经验成果,又要能够提炼遇到的重点难点,这是学生语文学习活动中的一项重要能力。例如在预习环节除了掌握这些基础知识之外,还要求学生学会提炼。提炼哪些内容?提炼出预习环节自己无法解决的内容,自己认为理解不够透彻的一些难点,这些方面的总结梳理可以使接下来的语文学习带着明确的目标进行。在小组分析交流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成果的总结,小组每一个成员每人都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答案,此时就需要学生集思广益、去伪存真,对这些答案进行梳理总结、进行补充完善等。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强化学生习惯培养,特别是要注重梳理总结自己平时的经验,还要让学生相互之间进行交流探讨,将一些适合大家使用的经验在全班进行推广,在更大范围内提高学生学习成效。
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能力,是一项系统性过程,广大教师要深入其中开展研究,把握要点重点突破,让学生全面成长。
第四篇:语文教学中想象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想像能力的培养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1]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都与想象力有关。阅读文章时,要借助想象,再现作品描绘的情景,从而理解作品内容。作文时,展开合理的想象可使思路开调、内容具体丰富、语言生动形象,有时还能标新立异,有所独创。小学生思维很活跃,富于幻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力犹如一个尚未开发的宝藏。只要善于挖掘,就会找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如果没有挖掘,那么就可能把宝藏埋没于地底。如何挖掘这些宝藏,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呢?我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开拓视野,培养想象。
学生的联想力、想象力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知道怎样去想,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联想的办法。具体的方法有:
1、相似联想,即由事物的某一方面特征出发想到与之相似的其他事物。如由在戈壁滩挺立的白杨树联想到边疆建设者;由凌霜傲雪的梅花联想到顽强不屈的革命者。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我通过运用自制的“志愿军在车站同朝鲜人民话别”的幻灯片和配乐朗读相结合的方法,以画面展示、语言渲染、音乐烘托来展现课文内容,从而创设出一种“融情融景、情景交融”的情境,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把学生的想象带入到1958年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2、相关联想,即由一事物联想到与之关联的事物。如由鲜艳的红领巾想到烈士的鲜血,想到革命事业,自己的职责;由种树联想到育人。《狼牙山五壮士》一课,通过适时播放电影《狼牙山五壮士》的部分相关场景,五壮士英勇跳崖的悲壮场面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深刻地理解了五壮士英勇的行为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3、对比联想,即由事物的特征联想到与其相反的方面。如幸福与苦难,成功与失败,光明与黑暗,小羊的温驯善良与狼的凶残。教学《凡卡的童年》一课时,我并没有给同学们展示凡卡的相关画面,而是向同学们展示了大家普遍看过的《三毛流浪记》画面,并将两者的童年进行对比,同时与同学们自己的童年进行对比,从而激发了学生感情,加深了对过去悲惨生活与现在现在幸福生活的对比,引发了学生的共鸣。
4、再造想象,即根据文字语言描述再创造新的形象,如教学课文《清明上河图》,要求同学根据课文内容想象其画面,学生的想象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在他们眼中,这既是一幅动人的山水画,又是一个热闹的集市,老人、成人、儿童漫步其中,自得其乐,甚至还想象出了画面中没有的学堂、旗帜、药店、当铺……。教学古诗《咏柳》,我引导学生想象垂柳的婀娜多姿,枝条的轻盈飘逸,细叶的玲珑剔透,春风的神奇魅力。同时通过窗外的柳树对学生进行现实结合,使同学们不经意间理解了诗歌的意境。
二、指导朗读,激发想象。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2]低年级课文教学要多读少讲。指导朗读,不仅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更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要用朗读表达出思想感情来。
我在教《荷花》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读出全文优美的基调,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这么多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它们都是怎么样的姿势?“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做一回荷花仙子,告诉大家你身边都发生了哪些故事?学生有的说:我听到岸上有人说话的声音,他们说:“多美的荷花呀!真想采回家去。”“不能采,荷花是让大家欣赏的!而且它以后还可以结成莲子!”有的说:我听到风姑娘说:“哇!多么美丽的荷花呀!让我再让她们跳上一支欢快的舞蹈吧!”于是荷花跟着风姑娘一起翩翩起舞。还有的说:我听到池中水的说话声:“看!长在我上面的荷花多么美丽呀!”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令人惊叹不已。
教学《自己去吧》一课,自编了一个小舞台剧,通过小鸭和小鹰以及旁白的朗读,理解了“过了几天,小鸭学会了游泳。”“过了几天,小鹰学会了飞翔。”在课文中,小鸭和小鹰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没有描述,我引导学生朗读时展开想象,把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使阅读教学的课堂,放射出亮丽的光彩。
三、利用词句,诱发想象。
词句是有概括力的,只有借助想象化抽象为形象,才能恢复其生机,焕发其情趣。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言语进行感受和理解。因此,阅读时,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走进作品所描绘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去感受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意蕴与情感。
古诗《寻隐者不遇》,短短20个字,寓问于答,言简意深。“松下问童子”,问的是什么,没有明写,但从童子“言师采药去”的回答,可以想象得出问的是“你的老师在家吗”;从“只在此山中”的答辞,可以推想诗人有“采药在何处”的问话。像这样由实到虚,以虚映实,引导学生迭生想象,使学生对诗的内容把握得更加丰富具体,诗人、童子、隐者的形象也活脱脱地出现。
四、鼓励提问,大胆猜想。
学生对自己的生活充满着无穷无尽的幻想和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
1、教学生提问的方法。用“为什么”提问:可以放在句子的中间,也可以放在句子的前面。如:为什么地球有吸引力?地球为什么有吸引力?教学生学会了用“为什么”提问后,再逐步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生活,能对一些自然现象提出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如天上为什么会有彩虹?月亮为什么不会掉下来?为什么焰火有各种美丽的颜色?……《雪孩子》一课,雪孩子是怎样救出小白兔的没有直接表达,给学生留有想象的空间,我抓住这一空白,启发学生想象,练习提问,体会雪孩子的勇敢和善良。通过提问的方法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为他们提供了想象的方法与思路。小学生的思维具有灵活性、创造性、敏捷性和形象性等品质。思维与想象是相辅相成的。想象力越强,思维就越活跃;思维越活跃,想象力也就越强。
2、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低年级学生正处在学知识长见识的黄金阶段,遇到不懂的事总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如小学语文《蚕姑娘》总结质疑时,有的学生就问我:蚕卵是什么颜色的?蚕姑娘的一生有多长?为什么蚕姑娘会变成蛾姑娘?蛾姑娘产卵后为什么会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耐心地为学生解答心中的疑惑,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同时切忌不能斥责学生,以免挫伤学生求知和想象的积极性。
五、结合课文,扩展想象。结合课文要求学生加以扩展,就是要求学生根据一段文字材料,运用想象力,加以引申和补充,使之成为具体的形象丰满的立体图画和绚丽多彩的画面。
教材中许多古诗内容含蓄,跳跃性大,给人留下很多想象的余地。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它进行巧妙扩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教学《宿新市徐公店》第三行“儿童急走追黄蝶”时,可引导学生借助提示“那黄蝶可真调皮,好像在逗孩子”,想象春天里黄蝶的翩翩舞姿和孩子追黄蝶时的天真、活泼、可爱的模样。教学第四行“飞入菜花无处寻”时,借“为什么无处寻”一问,引导学生想象菜花的多、艳、美。
教学课文《小蝌蚪找妈妈》时,我训练学生冥想训练,让学生闭上眼睛,自由地想象小蝌蚪遇到的那些轻松愉快的事情,如美丽的风景、潺潺的流水、动听的虫叫鸟鸣、瀑布的涛声等,想象着小蝌蚪在找妈妈时虽然着急但也有着轻松和愉悦,进而使学生心情舒适愉快,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在课堂静思的时候,有条件还可以伴以轻松舒缓的古典音乐,更能够使学生精神平静祥和,身心松弛舒畅,从而让想象的翅膀飞得更远。
六、续编文章,拓展想象。创新离不开想象,想象离不开假设。一个事件可以有多种办法,一个故事可以有多种结局。教师要善于用假设延伸课文内容,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例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穷人》,主人翁桑娜因邻居西蒙死后留下两个孩子无人抚养,而不顾自己一贫如洗的困境毫不犹豫把两个孩子抱回家中。小说至此嘎然而止,没有了下文,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师可以这样假设:桑娜把孩子抱回家后,生活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有哪几种可能?有的学生说随着生活负担的加剧,桑娜和渔夫不堪重负相继病死;有的说桑娜宁可送自己的孩子去当学徒也要抚养西蒙的孩子;也有的说正当他们生活困窘时,渔夫出海打鱼发生了奇迹:打到了一条会说话的鱼……这样的讨论无疑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把自己的想象说出来或写出来,为故事续个结尾,既深化了对原文的理解,又开拓了学生思维,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而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可用类似的方法,如《狼和小羊》、《凡卡》等。
小学课文《小摄影师》的结尾似乎不完整,留下了艺术的空白,给读者以遐想的余地。教学时,我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去填补,使不完整的情节明朗化,以收到知识上的融会贯通,感情上交流共鸣的效果。教完课文时我要求学生根据文章的情节进行合理构想,学生的想象很快地就活跃起来了,有的说小男孩不会来了,因为高尔基很忙,不便去打忧他;有的说小男孩一定会来,因为他的任务没完成怎么向同学们交待;还有的说他来了,怎样选择角度给高尔基照一张最满意的相,回到班里又是怎么做,作了一番具体的想象描述。随后我设计了“续写《小摄影师》”这样的创造性练习,要求合理想象,为课文补续尾声。
这种根据故事情节,鼓励和引导学生合理构想,或补充省略的情节,或把简单的部分具体化、形象化等,这些都是发展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的好办法。续写作文,话题作文等都要展开想象力才能完成写作。如我在教学《滥竽充数》时,课后请同学们续写“南郭先生出逃后……”同学们交来的作文花样百出,不拘一格,有的还叫人捧腹大笑。
七、培养写作,运用想象。
写文章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因此,作文最能激发和训练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体现其创造力的一种训练方式。但令人悲哀的是,学生的作文往往是千篇一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有二:我们没有引导他们把目光投向生活;我们没有设计出好的题目,给他们留下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这两年来,小学语文教材有了新的突破,《假如我会克隆》、《未来的……》、《二十年后的我》,《假如我是神笔马良》……一个个多么好的题目!
幻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语文教学中,借助某些包含着丰富幻想的课文,引导学生海阔天空地写作,可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幻想力。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当学生披文入情,沉浸在对地球这个容易破碎的美丽无比的星球的美好遐想时,我要求学生写出消除污染、保护地球的方法,学生思维异常活跃,笔下的未来世界丰富多姿。教完《新型玻璃》后,让学生再设计出几种新型玻璃;教完《电脑管家》后,让学生书写未来家用机器人保姆该怎样为主人服务。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果我们能抓住时机让孩子在创造、观察的基础上,以儿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提供写作契机,学生就能在创造中感受成长的快乐。我班的孩子写《我是一只小小鸟》《我多么想有一对翅膀》《海底见闻》《假如我有一只马良的神笔》《未来的桥》等想象性作文,创造热情高涨,写得竟不肯搁笔,看他们的习作,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孩子的灵气、悟性和创造力,学生的思维活动进入了最佳的心理状态。
总之,想象力在教学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创新能力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想象,勇于创新。如果学生没有想象力,他们的思维是一个模式,得出的答案是一样的,那是很可悲的事。因为爱因斯坦还说过,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人,社会的发展就不可想象[3]。
第五篇:浅谈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语文、创新、教学实践 内容摘要:
语文课,如何在日常教学中更加有效的突出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即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动脑筋的好习惯,激发学生无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激情。最为关键的是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从日常教学入手,结合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结合日常教学的实践来研究如何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证明,语文教师只有努力探索创新性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有意识地把创新思维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进行落实,才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造就一代创新人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培养创新人才是我们教育的长期战略目标,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那么,怎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呢?结合自己在长期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几点做法、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有益的尝试,从中归纳了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具有前瞻性的理论素养,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条件
教师创新教育理论水平的高低,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
1、教师要具有前瞻性的理论素养首先要有全面、系统的理论素养。俗话说的好:“教师要教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甚至一缸水、乃至一湖清泉”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多读书,悉心研读《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名篇名著等基本理论和专业理论文章。另外,语文教师还要有一颗“文学心”,一个不喜欢文学的语文教师怎能引领学生去感受文学的魅力呢?在我看来,文学的目的是使人的心灵变得更加美好,教育也是塑造人心灵的行为,一个语文教师应该是文学的追随者,教育的践行者。语文教师本身就应该是一部文学作品,其话言中应该有散文的清香,笔下应该有诗歌在流淌,眼角神情中应该有浸染唐诗宋词的芬芳。这些不仅可以为我们的教学提供“肥沃的土壤”,而且还可以为我们打开“崭新的视野”。
2、教师要有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特别是现代高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教育信息时代的巨大变化,教育改革引入了新的工具,可以多方面调动学生的感知器官,如投影教学、广播录音教学、多媒体教学,教师就应该善于从理论中获取新知,补充能量,并且通过内部消化,运用到创新教育的实践中去。
3、不断摸索合乎校情、学情、教情的理论,这样才能做到因校择教、因材施教、因人用教。有了这些理论素养,我们可以明确创新教育的指导方针,可以运用创新教育的教学方式,可以高屋建瓴,居高临下,应用科学原理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知、意,实现学生思维的创新和能力的发展。在创新教育的形势下,我认为,教师应用钻研的精神去掌握理论,用务实的精神去应用理论,用科学的精神去发展、创造理论。
二、具有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的讲话中也指出:“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的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这一重要论述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指明了今后的任务和方向。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创新意识,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培养创新精神,努力寻求教学过程中一切有创新价值的因素,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上力求新的突破。古希腊哲人普鲁塔戈曾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而教师作为点燃学生头脑这一火把的人,应当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摆正教师、学生在课堂中的位臵,给学生以最大的思维空间,积极开发学生的创造个性,引导学生的思维创新,使学生“自奋其力”,达到“自致其知”,使其乐学。
三、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突出学生主体性,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主观环境。
教师在拥有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后,就应运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使学生自己主观上就想创新,也敢于创新,从而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第一:以教材为例,培养学生创新人格。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要注重培养其创新人格。尤其在中学阶段,培养创新人格比训练创造技能更为重要。因为我们知道,初中学生还没有进入直接创造的黄金时期,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继承前人的创造成果,在继承学习中培养创造力和创新人格。培养创新人格,实质上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使他们具有进取心、独立性、坚韧性、责任心、求异性等创新品格。一句话,即培养学生日后成为创造型人才所必备的博大的人文精神。中学语文课本中能培养学生上述品格的篇目很多,我们要在教学中注意渗透这些品格的教育,《奇妙的克隆》让学生了解科学世界的奥秘,让学生认识到科学世界的魅力之处,树立我为探求真知而读书的目的;《愚公移山》文章所反映出的守旧必死,创新求活的观点。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各种高尚人格力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他们日后发挥创新能力、实现人生价值备下深厚的人格底蕴。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是以优美的文章为载体的学生的人生导师。
第二: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由于长期处在应试教育樊笼中,学生形成了学习和思维定势,潜在的创新意识被紧紧挤压着。教师讲读一篇课文,从作者、背景、结构、中心到写作特色,步步为营,滴水不漏;学生做练习,紧扣教材观点,不敢越雷池半步。这就养成了叶圣陶所说的那种“不是习惯的习惯”。要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必须打破这种“理性的奴性”(莱格语)的被动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
首先,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环境。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浓郁的激情能充分有效地调动智力因素,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极大地激发创新敏感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努力做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让课堂充满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生命的交流。课堂上始终保持“动中有节,乱中有序”的状态,既不太放任,也不过于严肃,形成积极、活泼、健康、向上的课堂氛围。这种氛围中,任想象驰骋,任思路纵横,多种想法涌动、交汇,自然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引发创新的潜质。如,教学《故乡》一课,要求学生自己课下阅读文章,画出“少年闰土”的命运曲线,并说明为什么这么画,上课后,学生争先恐后到黑板上来画,相互修改,积极发言,动中有节,乱中有序,画出的曲线不仅符合教学要求,而且有许多的讲解让人惊喜。
其次,鼓励质疑,允许出错,培养学生不仅想创新,而且敢于创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自己与教材、教师、权威的不同见解。俗话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思生于疑”。疑问往往是一系列积极思维的开端,是创造发明的起点。为了鼓励创新,让学生敢于创新,允许学生出现学习上的错误。在教学《藤野先生》时,为了领悟小说主题,在理出明暗线的双线结构后,我提问为什么要以“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而以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感为主线?有一位学生回答:“为了更突出鲁迅先生的的悲哀。”这一看法不无道理,但更准确的突出了中国民众的愚昧和无知,而且让人看到因群众的愚昧而带来的悲哀,从而达到作者“医治麻木的国民精神比医治身体更重要的”的写作意图。当时我没有直接否定他的回答,而是和其他同学一起分析文章,让他在分析中认识错误。这样做,不仅使他从错误中学习,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后仍敢于发表见解。
最后,探索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培养每个学生创新意识。教学中可设立创新之星,创新能手,创新小组等激励机制,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事实上,创新教育的开展并不是要求教师和学生每天都有独到的所想所做,而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具备创新的基本素质,以培养创新能力。
四、课堂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只有教学方法上不断推陈出新,不断给学生新的刺激、新的感受,才能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鲜活性、求知的进取性、思维的活跃性。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教学方法要多变。要因教材、因学生、因时间、因地点而灵活多变。或讲授法、或讨论法、或练习法、或点拨法,或读书笔记法。其次,有效充分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如幻灯、录像、多媒体等。学习《智取生辰纲》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一节课完成了教学重点,而且学生耳听刘欢演唱的《好汉歌》,眼看杨志等人物的画面介绍,头脑中想象双方的矛盾冲突,兴趣盎然、思维灵活,不断创新。
此外,构建探索性合作的学习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由激趣----质疑----讨论----合作----创新”五步构成。如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第一步:导语激趣引入情境。2005年夏季的一天,中国科学院在新疆自治区罗布泊地区发现一具男性干尸。据查,死者疑为原中国科学院科学家彭加木。现在,我引导学生来探究:第一部:调查研究,分析新闻事件是否真实的可能性;第二步:质疑。自杀?他杀?-----彭加木专案组调查报告。第三、四步:讨论、合作。4人一组,选定调查选题(共四个:当时背景、事件回放勘查报告、本人档案资料、有关人士采访。任选一个)。小组讨论,一人执笔,10分钟准备。第五步:创新。每组选 一人宣读调查报告内容。这一步最让教师欣喜,学生调查的不仅周密详尽,精妙独到,而且有些措词用语颇具专业水准。课堂上气氛热烈,思想活跃,频频创新。学习至此,小说的主题一目了然,人物形象跃然眼前,达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的效果。
五、作文教学中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运用灵活的作文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重要任务。语文的创新重在作文。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可从两个方面进行。
第一方面:进行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两个方面的创新思维训练。吉尔福特说:“正是在发散思维中,我们看到了创造性思维的最明显的标志。”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而变通是关键。只有一条思路,只会从一个方面看问题,其结果只能是流而不畅,独而不特。培养发散思维要抓住变通性这个关键,着重启发思路,引导思维换向。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可经常进行“一题多做”的多角度思维训练,达到“一树梅花万首诗”的效果。逆向思维即“唱反调”,是从反面、对立面对一些常理进行审视,从而得出新的结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过分夸大了环境的作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则正是在看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变化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后提出的一种新的观点。又如“弄斧必到班门”“祖传的未必就好”等均是进行逆向思维得出的结论,观点新颖,蹊径独辟,令人耳目一新。
第二方面:写作文的方式要多样、作文的形式要创新。
首先,作文要常写,要打破每学期8篇的限制。每周写二至三篇 写在周记本上,每二周给发四页稿纸,按正规的格式抄写好;练习本上的简单改,稿纸上的细致些。稍好的就张贴在教室后的学习园地上,再好的就装入信封寄出去 ;差的多鼓劲,能完成写的量也很不错。
其次,写和课文内容有联系的练笔。如学《故乡》,可让写《闰土小传》或《“我”的日记》或写《少年闰土人生发展报告》。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进行了多体裁的练笔。
再次,试用“各自写----集体改----各自改”的作文课模式。写一篇新作文时先让学生课下写,课上找一生读自己写的作文,大家从各方面帮助他一起修改,教师趁机讲授写作文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然后每个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这样针对性强,积极性高,思维活跃,效果良好。
最后,积极鼓励学生在作文形式上大胆创新。在作文教学中,引进大散文写作观,随想随写,不拘形式,不拘体裁,写真正的“随笔”,这种方式很受学生欢迎,一些学生干脆写科幻小说,有的一直在写诗歌,也有的学生练习他们自称为“长篇小说连载”的“随笔小说”。作文形式的解放与内容的解放同步进行,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写作创新能力。
六、语文课外活动中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深化学生创新品质和创新能力的需要,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近年来,我在抓紧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课外活动,如征文、影评、演讲、辩论、读书活动、诗歌朗诵、学术报告等,并且创办了文学社刊物,为学生发表习作提供了一方乐土。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充实了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了社会,提高了对事物的判断力和语文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富有创新意识的语文实践活动也使学生学到了书本上所缺乏而学生真正需要的知识与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语文创新能力。
总之,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把创新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中,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我们只有对语文教学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水,它才有发展前途,才能焕发生机活力,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在不断改革应试教育弊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让我们时刻坚持创新、勇于创新”,使教育成为一片培植孩子创造思维的沃土,一块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的天地。
参考资料:
1.《在线课堂》龙门书局
2.《语文素质教育新教案》西苑出版社 3.《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