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教师对学生的称谓艺术
浅谈教师对学生的称谓艺术
点击数:695 次 录入时间:2006-10-4 8:36:00 编辑:bmc0918 大多数教师都会认为,教师称呼学生,不就是叫出他们的名字吗?哪里来的艺术可言?从我的学习体会和教学经验可知,如果你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你要想成为一个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你要想和学生打成一片,你要想和学生相处得融洽,你要想让学生欣赏你,你要想让学欣赏听你的课,你在称呼学生时,适当讲究点“称呼”艺术,会让你感受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最近,我刚刚讲过《论语》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在文中我体会了孔子与学生座谈时和谐的师生关系,感受到了孔子的教学思想和人格魅力。其中,孔子对学生的称谓,我觉得比较特殊,比如称呼子路为“由”,称呼曾皙为“点”,称呼冉有为“求”,称呼公西华为“赤”。他称呼学生时,一般总是叫学生的“名”,不叫“姓”和“字”。由此,可以看出,大教育家孔子与学生相处的艺术,是与他讲究对学生的称呼艺术不无关系的。假日里,我曾观看全国特级语文教师钱梦龙讲的《故乡》示范课的录像片,最令我难忘是,钱老师称呼学生时的高超“艺术”。比如,当钱老师讲到闰土拿香炉和烛台这一情节时,他向学生问道:“同学们,你们有谁见过香炉和烛台呀,它们是做什么用的?”一个同学举手回答说,他在福州的鼓山见过,那是用来敬香祭祀用的。钱老师以赞赏的口吻对那位同学说:“你真是见多识广啊!”。后来,当钱老师再提问到这位同学时,他就这样说:“我们再请这位见多识广的同学来回答!”。这位同学在钱老师赏识性的称呼下,发言非常踊跃,课堂上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被他给调动起来了。通过特定称谓对这位同学做出的激励性提问,无疑像三月里温煦的春风,催放了教室里满园的春色。同学们都异乎寻常的热烈而又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他们争相举手抢答问题,而钱老师则成竹在胸、游刃有余地驾驭着整个课堂,在意犹未尽、余味悠长的回味中,这节课不知不觉间便走到了终点。在此,我不得不佩服钱老师称谓学生语言的艺术。我想:钱老师与学生的关系相处得那么融洽,教学效果那么显著,这一定和他的这种科学的教学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由此,我又想起了我的学生时代。记得,我的班主任——林景臣老师给我留的印象很深刻。现在回想起他来,觉得他是我学习生涯中与学生相处得最为融洽的一位老师。他在教学时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他在称呼学生时,(除了姓名是两个字的学生外,)无论什么时候,都只称呼我们的名,不称呼姓,即使称呼双字姓名,语气中都饱含着亲切,充满着关爱。回顾过去,往事历历在目,我至今还十分清楚地记得他叫我“朝晖!”时,那浸透着感情的语气和让人兴奋不已的语调。这看似“寻常之举”的做法,经他真诚的一番发挥,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也融洽了师生间良好的关系,保质高效地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我说了这几个例子,就是想要证明,老师对学生的称呼,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着非同小可的作用,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当代教师的楷模、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和我的班主任林老师的教学经验,无不给年轻的教育工作者以思想的启迪和行动的指南。
因为,社会生活很讲究人际交往,学生也是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之中,他们也需要沟通,也需要关爱,也需要情感,所以,对学生友好礼貌、平等相处就显得异常重要。而“称呼”是人际交往(师生交往)的起点,反映着人与人(师生)之间的关系,反映在教师的思想修养中。因此,礼貌得体的称呼语,不仅可以激发和控制学生情绪,而且还可以沟通师生感情,融洽师生关系,进而增强教育教学效果。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谈谈对学生艺术地使用“称谓语”的一些体会和感受。首先,教师称呼学生的语气语调,应随着教育教学的不同目的而变化。或温和(例如上课提问、生活交谈、讨论问题等);或严肃(例如批评学生);或激昂(例如赞赏学生)。但,不管你用哪种语气和学生说话,都应充满感情,充满关爱。让学生清楚地感觉到老师对他的关心和爱护。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关键还是要老师有关爱学生的真挚感情。
其次,采取恰当的称呼形式也能增强“称呼语”的感情色彩,如我高中时的林景臣老师只称呼学生的名,不称姓,就让人感到无比亲切。由此可见,特定称谓具有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
教师对学生个体称呼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叫姓名
这种方式除了在一些正式场合使用外,一般场合要较少使用。
(二)叫名字(双字姓名除外)
这种方式多用于上课提问、平时交往、个别谈心等场合,可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可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教育教学效果。
(三)叫雅称
有些同学有好听、文雅的绰号,如果你在一些娱乐、游戏、郊游等非教学场合对学生以绰号相称,你会让学生觉得:你们之间很平等、很亲切、很融洽。
(四)叫特称
可用学生的专长称呼学生,如“我们班的书法家”、“我们班的美术家”、“我们班的学习大王”、“我们班的成语大王”等。这些称呼,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起到激励先进,鼓舞后进的作用。
然而,准确得体地使用特定称谓也需要注意:
一、要遵循因人而异的原则。对什么同学,在什么情景下,使用什么样的特定称谓,老师都要仔细斟酌,才能有所取舍。
二、特定称谓不可滥用。不经“心”的思考而使用特定称谓,还有可能引发学生不自珍重特定称谓的现象。
三、特定的称谓要适时变化。学生是发展的,特定的称谓也要适应变化的实际做出适宜的变化,才能让学生在保持一份新鲜感的心理作用下,使鼓起的学习信心长盛不衰。以上这些,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经验总结,不知能否给大家以启示,有不足之处,敬请各位予以指正和批评。
第二篇:教师称谓变化
到了春秋时期,人们称教师为“师”,春秋时的《尚书》出现了“师”的记载,“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这里的“师”,即为今天的教师。“君”和“师”的责任都是帮助上帝来爱护人民的,从这句朴素的话中可以看出,人们将“师”与“君”相提并论,可见当时教师的地位是相当高的。韩愈《师说》所写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已经成为千古名句。
这之后,教师的称谓就多了起来。但不管怎样称呼,教师的称谓都与教师职业的职责与崇高紧密联系着。
“夫子”作为教师的称谓与孔子密切相关。“夫子”起先为孔子门徒对他的尊称,后来发展成为对教师的尊称,由此可见孔子开创了教师崇高地位的新局面。
儒家文化是中国古代的正统文化,因此,传授儒家文化的教师就享有了足够高的地位,于是教师又被誉称为“世儒”、“师儒”。王充在《论衡》写道:“著作者为文儒,说经者为世儒”。可见,与“儒”有关的工作,都是崇高和受人尊敬的。
“老夫子”、“老师”、“师父”、“师长”、“师尊”、“尊师”、“先师”等作为教师的称谓,同样体现了“师”的尊贵。如“师父”,将“师”与“父”联系起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教师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这些称谓,无不折射出教师的长者地位,而古代对长者的敬重是今天所无法比拟的。
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唐代之前,教师的称谓重在“师”字,以“师”者的身份体现教师的崇高地位,而这之后,与教师称为有关的,慢慢体现在“教”、“授”、“学”上了。
老师的叫法始于宋代,是地方小学老师的称谓,太学老师称之为学政。“教授”原为学官称谓,自宋始于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均设“教授”以传授学业。对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的教师称“讲师”、“助教”为国子监教师的称呼,协助国子博士传授儒学经学。这里突出了教师的传授,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教习”、“教谕”、“学博”、“学正”、“学录”、“监学” 等都是唐代以后的称谓,这些称谓强调了教与学,将教师的身份、职业特征逐步显示出来。如“教习”,明代选进士入翰林学习,称庶吉士,命学士一人任教,称为教习。清末兴办学堂,其教师也沿袭教习。再如“学正”,宋元明清国子监所属学官,协助博士教学,并负训导之责。元代路、州、县及书院也设学正,明清州学设学正,负责教育所属生员。
到了现当代,教师的称谓又有了新的变化。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称谓,它将教师从传道解惑中解放出来,将教师放在塑造人的灵魂的高度来认识,从而更加明确教师的职责。
“春蚕”、“蜡烛”,这是极具中国特色的称谓,它将教师的奉献精神完整地表达出来,让人看到了教师职业的伟大。可是,这样的称谓却让我有点失望,特别是进入了21世纪,这两个称谓更加让教师倍感不安,因为它很容易让人想起“丝方尽”、“泪始干”,将教师置于过度的奉献之中,也许并非好事。
“臭老九”,这同样是一个中国特色明显的称谓。“臭老九”原先并非独指教师,而是指知识分子,现在几乎成了教师的专利,意为地位最低下的人,可见教师对自身的认同感并不高。这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虽然今天说教师的地位提高了,但与古代的尊贵地位相比,整个社会还需要深入反思,我们应该怎样才能真正让教师站起来?
第三篇:教师批评学生的艺术
教师批评学生的艺术
在课堂上,教师难免要对学生的过错或失误进行批评,批评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批评也应该讲究艺术,批评艺术的高低,往往直接决定批评的效果。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爱学生是教育成功的钥匙。教师真正用爱滋润学生的心田,就能得到学生永远的尊敬和爱戴。但热爱学生并不等于不批评学生,学生难免会犯过错,这时作为教师应该批评而且要采用艺术性的批评。因为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自尊心较强,他们往往要求独立自主而不喜欢别人的管教,如果教师忽视了学生的自尊心,往往事倍功半。所以,在教学中批评是很讲究艺术的。
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时,(一)要注意掌握分寸、语言要文明、要冷静,不要怒气冲天或语言尖酸刻薄,这是对批评的一种误解。正确的做法是: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接受能力,创造出一种有利于他们进步的教育情境,达到克服缺点改正错误的目的。
(二)要饱含深情,态度要蕴含期望,切忌居高临下的对学生进行批评,如:“这种简单的题都做不来,真没出息.。”等等。这种语言刺向学生,会产生负面影响,会导致学生的人格扭曲,使学生产生自卑、压抑、怯懦、心里失去平衡等。偶尔教师批评学生时会出现语言过头甚至伤害学生时,作为教师应该及时运用幽默机智的语言,缓解矛盾、扭转气氛。有一次,在课堂上有一位学生正在玩他的小制作,我走过去看看是一把自制的小枪,我对他说:“你太聪明了,这种人造枪,如果推向市场的话,小朋友的玩具枪将会被淘汰。如果你把这种聪明程度用在学习上,你的学习会直线上升,学习还比制作小枪简单。”听了这番话,这位同学从此上课不再玩小东西,学习也比原来认真多了。试想,要是当初我过去不是劝说而是直接没收或许当场毁了,效果又是另一种,带来的只是逆反心里和不满情绪,还会导致学生的人格扭曲。
(三)要弄清楚错误的性质和程度,掌握分寸,对缺点和错误不夸大不缩小,实事求是。夸大,会对学生造成心里压抑。缩小,会使学生产生“无所谓”的心里,达不到批评教育的目的。
教师是学生之楷模,凡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该带头做到。教师运用批评时,要耐心、细心。批评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课堂上批评的正确使用,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水平。总之,批评只能靠教师的热情、耐心和正面巧妙的引导,力求达到严肃而不失态,严格而不伤害的最佳境界,而不是靠教师的威风。
第四篇:古汉语中对人的称谓
古汉语中对人的称谓与现代汉语中对人的称谓不尽相同,阅读古诗文时要特别留意,以免
误解,甚至闹出笑话。古汉语中对人的称谓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人称代词
1、吾吾不能居其地(《勾践灭吴》)吾:我们。
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吾:我。
2、余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余:我。
盖余所至(《游褒禅山记》)余:我们。
3、予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予:我。
4、朕回朕车以复路兮(《离骚》)朕:我,自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5、汝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石钟山记》)汝:你。
6、尔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尔:你。
7、乃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尔、乃:你,第二人称代词。
8、若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若:你的9、二三子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勾践灭吴》)二三子:你们。
10、或或百步而后止(《寡人之于国也》)或:有人,有的人,不定代词。
二、以身份、职业作称谓
1、公、侯、伯、子、男晋侯、秦伯围郑(《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
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汉代封侯实际上只有王、侯二等。王子封“王”相当于先秦的诸侯,汉代初期异姓也封王,后来“非刘氏不王”,异
姓受封的通称列侯。三国以后,历代封爵制度不尽相同,但姓封王都是一致的,异姓一般封
为公、侯、伯、子、男。晋、宋以后,爵号加“开国”字样表示尊贵,如乐安郡开国公,曲
阜县开国子,称为开国爵。
2、子、臣、君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子:儿子。臣:臣子。君:君主。
3、黎民黎民不饥不寒(《寡人之于国也》)黎民:百姓。百姓的称谓:常
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黎:众,黎民:众民)、生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4、行李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行李:使者,即后世所说的外交使
节。
5、贾人贾人夏则资皮(《勾践灭吴》)贾人:商人。行则叫商,坐则叫贾。
6、、前马其身为夫差前马(《勾践灭吴》前马:前驱,在马前开道的人。)
7、、左右太后明谓左右(《触龙说赵太后》)左右:身边的侍臣,以位置代人。
8、征夫问征夫以前路(《归去来兮辞》)征夫:行人。
9、灵修怨灵修之浩荡兮(《离骚》)灵修:神圣,指君王。
三、表恭敬的称谓
1、公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公:表敬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公:您。
2、子然亡郑,子亦有不利焉(《烛之武退秦师》)子:古代对人的敬称。相
当于现在的“您”。
3、君子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劝学》)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4、君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君:您、丈夫,这里是妻子对邹
忌的尊称。
5、媪老臣窃以为媪爱燕后贤于长安君(《触龙说赵太后》)媪:对年老妇人的尊称。
6、卿卿但暂还家(《孔雀东南飞》)卿:这里是丈夫对妻子的爱称。
四、表谦虚的称谓
1、寡人、孤、不谷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烛之武退秦师》)寡人: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意思是少德的人。另外,帝王还有自称孤,意思是小国之君;自称不谷,意思是不善,不好。
2、贱息老臣儿子贱息舒祺(《触龙说赵太后》)贱息:对自己儿子的谦称。贱,谦词。息,子女,这里指儿子。)
3、自称名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季氏将伐颛臾》)丘:孔子,名丘,按古礼,自称名,是谦称。
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籍:项羽的名。
4、臣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臣:我,官吏对君主的自称。
5、妾妾不堪驱使(《孔雀东南飞》)妾:封建社会里妇女谦卑的自称。
五、表年龄的称谓
1、颁白者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颁白”通“斑白”,鬓发花白,喻指老人。
2、妪家有老妪(妪:年老的女人 《项脊轩志》)
3、总角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卫风·氓》
4、结发结发同枕席(结发:古时候的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一般男子20岁,女子15岁)把头发结起来,算是到了成年,可以结婚了。)《孔雀东南飞》
5、黄发、垂髫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以指老人。垂髫,小孩垂下来的头发,用以指小孩。
六、其它特殊称谓
1、元首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谏太宗十思疏》)元首:指帝王。
2、昆弟、国子姓凡我父老昆弟及国子姓 《勾践灭吴》 昆弟:兄弟。国子姓:国君的同姓。
3、丈夫丈夫二十不取,(《勾践灭吴》)丈夫,青年男子,名词。生丈夫,二壶酒(《勾践灭吴》)丈夫:男婴,名词
4、嫡子、支子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勾践灭吴》)当室者:指嫡子,正妻所生的长子。正妻所生的儿子,叫“嫡子”,正妻所生的长子,叫“嫡长子”;嫡长子及继承祖先的人称为宗子,其余的称为支子。自周代起,王位由嫡长子世袭,直至清末。
5、婚姻约为婚姻《鸿门宴》(婚姻:亲家,女方父亲叫婚,男方父亲叫姻。)
6、僮仆、稚子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归去来兮辞》僮仆:未成年的仆人;稚子:幼儿。
7、亲戚悦亲戚之情话(《归去来兮辞》)亲戚:亲,指族内的;戚,指族外的。亲戚,指所有的内外亲属,包括父母和兄弟。这里指家中亲属。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8、祖父思厥先祖父(《六国论》)祖父:祖辈和父辈。
9、妻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妻子 妻子和儿子。
10、先妣先妣抚之甚厚(《项脊轩志》)先妣:去世的母亲,用“先”称已去世的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称已死的帝王为先帝,称已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称已死去的父亲为先考、先父,称已死去的老师为先师。
11、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卫风·氓》)氓:民,古代称百姓,特指从外地迁来的人。)
12、士无与士耽(《卫风·氓》)士:成年男子的通称。
13、众女众女嫉余之蛾眉兮(《离骚》)众女:喻指许多小人。
第五篇: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艺术
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艺术
------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教师教学语言应具有的亲切性和激励性。小学生的模仿性极强,而且教师在他们的心目中也具有很高的位置,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学生听课的情绪也会受到教师情绪的感染,教师丰富的表情和善于变化的语调都将会把学生紧紧地吸引到课堂上来,如教师板着个面孔,语言缺乏激情和感染力,那么,课堂就会是另一番景象,教学效果也就会大打折扣了。
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在教学中运用激励性和启发性的语言十分重要,要抓住有利时机给予正确的评价,教学效果会十分显著。如:(1)在学生听讲方面:①“你听得很认真,这可是尊重他人的表现呀!”②“你倾听得真仔细,耳朵真灵,这么细微的地方你都注意到了。”③“你听得可认真了,会听的孩子是会学习的孩子!”(2)在学生回答方面:①“你表达得这么清晰流畅真棒!” ②“别急,再想想,你一定会讲清楚的。”③“你的表达特别清楚,让大家一听就懂!”(3)在学生做的方面:①“尊重别人,你会得到更多人的尊重。”②“你真有耐心!”③“不仅自己认真学习,还能提醒同桌同学,真是了不起!”(4)在课堂过程评价方面:①“你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妙的方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小朋友!”②“你的想法很独特,老师都佩服你!”③“老师很欣赏你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师亲切而富有激励性的教学语言,以激励学生探求知识的勇气和决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愉快的学习情趣。
总之,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把对学生学的评价看作是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只要抓住时机给予正确的评价,使学生具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和高度的注意力,才能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