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提高三本独立院校金融学课程教学质量的若干建议
关于提高三本独立院校金融学课程教学质量的若干建议
摘要:三本院校作为新兴的办学形式,其重要性日益体现。影响三本独立学院金融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因素包括学生、教师和教学等三个方面。通过明确培养目标,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改进教学方式等对策,可以提高独立学院金融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三本院校;金融学教学;师资建设
金融学课程是经济管理类本科生的一门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随着世界经济的融合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金融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这也给我国高等教育金融人才的培养和金融学科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适应现代金融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学有专长的金融人才,各种对金融学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和调整的探讨不断涌现。但不难发现,这些探讨主要是针对“一本”、“二本”院校提出的,强调的是高层次的金融人才体系的建设,而对新兴的本科办学模式――“三本”院校却极少提及。本文以“三本”院校为立足点,对该类别院校的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提出一点见解。
一、三本院校的基础特征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时所在的本科录取批次,是由各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根据本地招生工作的实际,以及高等学校的办学质量、办学条件、办学历史、生源情况和国家重点保障的学科等情况,经与有关高等学校协商后划分的。所谓“三本”,是指在第一批和第二批录取的本科院校之后招生的院校,“三本”院校为独立院校,一般为民办院校、普通高校举办的独立学院和部分院校的合作办学专业等。独立学院主要有三大特征,一是一律采用民办机制,所需经费投入及其它相关支出,均由合作方承担或以民办机制共同筹措,学生收费标准也按国家有关民办高校招生收费政策制定;二是实行新的办学模式。重点是突出一个“独”字。独立学院应具有独立的校园和基本办学设施,实施相对独立的教学组织和管理,独立进行招生,独立颁发学历证书,独立进行财务核算,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三是实行新的管理体制。独立学院的管理制度和办法由申请者和合作者共同商定。
二、三本院校金融学专业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
教学是教育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是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最重要的途径。对于三本院校金融学课程的教学活动而言,既具有一般高等院校的共同特点,也具有其自身的特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1.学生特点
三本院校的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非常明显地体现出不同于其他两个批次本科学生的特征。
首先,学生的理解能力差,知识基础薄弱。一般而言,三本院校招生的分数都低于前两个批次,绝大部分独立学院很难招到高分学生,就这一点来说,生源质量与公办高校是无法相比的。与一本二本学生相比,三本学生无论是在理解能力还是知识的全面掌握程度上,都存在一定差距。而对于金融学科目的学习而言,学生的数理统计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财务运算的理解能力也有相当程度的要求,三本学生自身的特点,给金融学的学习和教学带来了一定的不利条件。
其次,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差,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虽然主要是在大学期间培养,但由于在以前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到了大学之后,缺少家长与老师的时刻督促,很多三本学生都会无所适从,甚至根本不懂得如何学习。在基础薄弱的情况下,平日学习又没有良好的方法,预习复习不到位,知识出现断层,这也是三本院校金融学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的重要影响因素。
第三,家庭条件较好,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和社交能力,善于表达自己的诉求。可以明显看出,三本类院校的学生在生活条件上的要求相对较高,由于家庭条件的影响,大多数愿意组织和参加各种活动,反应机敏,自我意识强,与别人的协调合作能力较差。在这种情况下,个别选修类课程,如礼仪,修养,影视欣赏等课程较受学生欢迎,而传统的知识类课程,往往令学生头疼,其中,金融学由于存在较多的数学计算和模型,尤其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
2.教师特点
目前,独立学院的教师构成主要有以下几个层次。一是通过社会公开招聘选聘而来的中青年教师,这些是三本院校教师的骨干力量。但由于公开招聘的大多数是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具有贴近学生,创新性强的优点,但是却存在经验不足的问题。大多数教师都是从一个校门直接进入另一个校门,很多教师具有较高的学历,但却没有相应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结构,在传授知识和与学生交往过程中往往缺乏相应的技巧,会造成双方沟通不畅的问题。尤其是涉及计算的部分,青年教师往往起点较高,学生很难接受。二是依托于对应的一本二本院校的师资力量,外聘其他高校的兼职教师。这些教师学识水平较高,经验丰富,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外聘教师与代课院校之间不存在长期激励约束机制,其职位晋级,津贴发放,都与代课院校没有太多的相关性,这影响了教师授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影响了授课效果;另外,外聘有时候很难了解教师的教育背景,一时也无法辨别其教学能力,从而可能会耽误学生的学业,影响教学的质量。三是返聘社会上已经退休的教师,他们经验丰富,但是语言和知识的更新相对较差,知识结构与现代的知识结构差距较远,这样就很难有新的发展潜力,无法适应新教育发展的趋势和需要。而且他们的思维习惯与当代学生相差较大,容易产生“代沟”,这也会给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不利影响。
3.教学特点
鉴于三本院校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也应当与一本、二本有所区别,但就目前情况而言,无论是教材选取、课程设置还是人才定位,三本院校都没有自己的特色,基本上是照搬本部院校的模式,或者说仅仅略加改动,这严重影响了三本院校的教学质量。以金融学课程为例,目前三本类院校基本上没有独立的金融学教材,市面上出现的要么是针对一类二类本科的、知识体系较深的教科书,要么是针对职高中专等较低层次知识要求、强调实务操作的书籍。无论采用哪种教材,都需要三本类院校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进行重新把握,这又会造成授课范围和深浅程度的差异,没有统一标准。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讲课范围与教科书范围不一致的情况,又可能造成思维混乱。另外,从课程设置上来看,三本院校的课程设置没有自己的特色,学生构建的知识体系与一本二本重合,但掌握程度却没有前两类学生好,所以在就业市场上极不具有优势,容易使人得出教学质量差的印象。最后,从人才定位来看,一个学校的人才定位关系到该校金融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方向,对于金融学科教育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教学改革目标的确定等具有指导性作用。目前三本类院校,课程建设自身创新能力不足,对课程的教学定位不清晰,很多学校都是直接采用或模仿重点院校的教学版本,导致教学培养模式与学生人才培养目标不吻合,直接影响三本院校金融学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也有根本不分定位模式的院校,相关课程全部开设,造成学生知识杂而不精,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带来了很大的不利影响。
三、提高三本院校金融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建议
针对以上指出的金融学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应该加快三本院校金融学课程的改革和创新进程,从多
方面入手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拓展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
三本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应该是高层次的研究型人才,所以针对学生的特点,应当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课程设置方面与一本二本院校区分开来。针对学生基础薄弱的特点,应当强化基础知识的传授,充分利用分层次教学的优点,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开设不同层次和课时的基础知识课程;对那些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学校可以适当的开设补习课程,通过这种半强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将金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联系到一起,举办各种形式的竞赛或辩论,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一个学校得以发展的生命线,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对推动三本独立学院金融学科目的教学质量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独立学院应该在师资方面形成自己稳定的队伍,进行多层次,多年龄段,多知识储备的教师队伍建设,有了自己的教师队伍,才能形成自己学院的特色。这就要增加专职老师数量,尽量控制兼职老师数量,形成以专职教师为主,适当兼职为辅,返聘退休教师为完善补充的师资结构。其次,充分发挥年轻教师的优势作用,对其不足之处进行多方引导。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创新能力较强,年龄与学生的年龄相差不多,能够更好的理解学生的心理,易于交流。而且,他们的知识结构也是与时俱进的,能够与时代接轨,把更新的知识教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针对其不足,学校可以以培训及讲座的形式予以改进,使年轻教师能够迅速的掌握讲课技巧,充分发挥其骨干作用。最后,针对学生社会活动能力强,对实践感兴趣的特点,学校应当聘请一些校外的金融领域的实践人员作为整个学校师资力量的有益补充,定期为学生做报告或者演讲,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也增加了学生与社会的接触,为日后更好的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3.改进教学方式,增加教学互动性
教学是学校日常活动的主体,是一个学校得以深入发展的最关键环节。在教学方面的改进,直接关系到金融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认为,三本院校在教学方面,应当充分根据自己的特点,提出自己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在教材选取的问题上,要充分发挥专业自主性,依据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应独立学院学生的口味教材,参考书等。如果没有合适的,学校可以组织专业知识丰富,具有多年教学经验,了解本校学生情况的教师专门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培养目标进行编写,真正做到使用的教材与学生的特点相统一。而且教材的编排要打破传统套路,保证让应用型本科生能接受到最新鲜、最前沿的知识。另一方面,三本院校应当结合应用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独立学院的课程设置就要充分体现自己的优势,真正实现国家原先设置独立学院的初衷──应用型本科的特色。各院校应该在认真分析自身院校专业和层次要求的基础上,制定符合实际的金融学课程教学大纲,对于不同专业基础的学生,可以量体裁衣地分别开设不同层次要求的课程。最后,在教学方式上要充分体现应用型教学模式的特点。通过多媒体和网络实践教学,加强应用软件的课堂演示和案例的课堂分析,开辟金融学实验室上机操作,鼓励学生进行模拟股市演练或者实盘操作。这样可以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教和学的互动性,将看似枯燥的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总体来说,三本类院校的金融学教学仍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本文从学生、教师、教学三个方面进行了简要的探讨,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对三本类院校金融学科目教学质量的提高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经济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金融与保险学科组:《我国金融学专业教育的问题与分析》[J],《中国大学教育》,2007年第1期.[2]杨超:《对三本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第8期.[3]周月书施培菊:《适应形势,改革金融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J],《中国农业教育》,2003年第5期.作者简介:白玮炜(1981-),女,满族,助教,硕士,东北财经大学津桥商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货币金融学。
第二篇:提高教学质量建议
转变观念 提高素质 优化课堂 提高质量
礼县龙林初中教导主任 尹志勋
作为农村中学,限制学校发展和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比较多。如教师思想素质、业务能力上的差距,学生基础上的问题。管理者的管理理念与素质上的问题等等。基于近年来学校中层领导工作的感受与体会,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谈以下几点自己的粗浅认识:
第一、校长素质要不断提高
中学校长是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要有“校昌我荣,校衰我耻”的意识。作为基础教育发展与发展的引领者,校长的自我发展是校长专业发展的内在主观动力,是校长真正实现自我专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它使得校长能够更明确清醒地认识自己。校长应该争取各种机会,走出去进行提高培训,应当积极推行在一定区域内的城乡中小学校长定期轮换制度,使这些校长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在理念、工作方式等方面不断地碰撞,激发出智慧的火花。这一制度有利于城市中小学校长和农村中小学校长形成对所在区域教育发展的共识,提高他们对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城乡教育一体化重要性的认识。
第二、学校管理的组织机构要理顺
校长负责学校办学的总方向及学校主要事务的决策,是学校的决策层:设立教学副校长和德育副校长,同时分别兼任学校教导主任和政教主任,负责学校具体措施的制定、督导及各年级间的协调,是学
校的督导服务层;设立年级组长,同时,校长和两名副校长分别挂钩一个年级,协同年级组长,负责本年级教育教学各项工作的协调和落实,采取三年一贯制,三年为一个管理周期,从七年级到九年级负责到底。这种扁平化的管理,把管理责任从教导、政教上移到校长室,把管理重心从教导、政教下移到年级组,避免了中间层过多造成的信息丢失和精力耗散,使得各管理层之间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做到一定的人对一定的事负责,项项工作有落实。管理主体在组织管理中起决定作用。具体到学校管理,其主体即学校的管理层,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好的管理层,是一所好学校的前提条件。学校的管理与发展需要广开言路,集思广益。校长对学校的管理要统揽不包揽。集中业务在三点一线:突出特点,主攻难点,善抓热点,关注教学第一线。
第三、学校德育管理工作要进一步强化
校园环境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又是学校日常德育的载体。农村是一个特殊的环境,思想、文化、交通比较落后,信息相对闭塞。农村初中学生的生活环境,父母的文化水平教育方式,学校相对落后的传统教育观念等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健全宣传窗、团队活动室、图书室等的教育阵地,统一校风、教风、学风,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学校长期坚持不懈地开展周一校会、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把讲话的内容和本周的主题结合起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体现了学生参与的全体性、教育目的的素质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使学生在充实、多彩的教育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共青团、少先队组织是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组织,也是德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组织。学校要充分发挥组织的龙头作用,落实德育工作。学校支部、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组织工作的领导、帮助与督察,除认真抓好学生“一日常规管理”、“升国旗”、“法制讲座”等常规德育活动外,还要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尊老爱幼、义务劳动等,在多样化、丰富化、经常化的活动中,展开、充实学校德育工作。当今社会,只靠学校教育难以完成培养下一代新人的任务,学校、班级要主动与学生家长、社区各方面密切合作,形成教育合力,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形式同学生家长或监护人建立经常性联系,依靠“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校外法制副校长”等社会力量,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德育资源”,做好德育工作。
第四、要不断强化教研兴校意识、竭力优化课堂教学
新的时代要求、新的环境变化、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在不断地提醒着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要使学校有较大的发展、要使学校的教学质量有较大的提高,必须不断的学习与研究、必须在课堂教学上下大工夫。只有不断的接受新的教育理念、不断的优化课堂教学、向45分钟的基本阵地发起攻击,才会使我们的教学质量有较大的提高。
第五、质量管理目标要进一步科学化、明确化
一所学校应该有一个明确、具体的质量管理目标。它是师生奋斗的目标,行动的指南。作为管理者,应该学会用质量管理鼓励师生追求成功,营造人人向上,天天向上的竞争氛围。学校在新学年第一次教职工大会上,明确提出新学年学校质量管理目标,详细说明学校质量管理目标确定的依据,客观分析完成质量管理目标的有利条件及面临困难与挑战。班级召开以质量为主旨的主题班会,人人发言表态,个个制定目标,把学校目标转化为全体师生的具体行动,落实在每一堂课,每一道题上。针对农村学校的特点,推行“分层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激励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提高自己,面向全班学生,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家庭背景、兴趣爱好,把学生分ABC三层。在分层过程中,始终坚持学生自愿选择原则,家长写申请参加,动态分层,随时换层,分层不分班,不设快慢班,还学生学习自主权。对分层的学生,采取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第六、要不断激发学校管理客体——教师群体的活力
教师对校长的支持度决定了学校各部门工作执行力的强弱,是一所学校成败的关键所在。只有心往一处想,劲才能往一处使,只要广大教职员工团结在一起,学校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激励理解教师,激励教师,为教师唱赞歌,大力宣传好人好事,及时犒劳为学校作出贡献的优秀教师。让教的最好的老师得到最高的奖励,避免“按人头分馒头的现象”。奖励是对教师昨天工作的肯定,引导教师今天应该怎样努力,激励教师明天作出更大贡献。
第三篇:建议将部分“三本”院校改为技工学校(模版)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建议将部分“三本”院校改为技工学校
作者:李立新
来源:《教育与职业·综合版》2012年第01期
一边是大学生就业难,一边是企业技工严重短缺,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这一现象尤其突出。一份调查显示:技能人才队伍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主要存在四大问题:一是技工总量明显不足,二是技工学历层次偏低,三是技工专业、地域分布失衡,四是技工年龄结构老化。由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存在一些错位,形成了“招人难”“就业难”的两难矛盾。
这种“两难”矛盾在人才市场的日常招聘会上有着明显的表现:普通专业如计算机、文秘、财会等毕业生严重供大于求,而一些“灰领”人才、服务业人才和特殊专业人才又极为紧缺,企业屡招而不得;办公室文员类的岗位应聘者趋之若鹜,而跑业务、跑销售和下车间的岗位却乏人问津。校企合作办学如今在全国已很普遍,但仍然不能彻底解决“就业难、招人难”的结构性矛盾。
经过调研,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毕业生及其家长的就业期望值过高。二是高校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脱节。许多高校在办学指导思想、专业设置和培养方式上,存在较多问题,对社会需求哪些类型、何种层面的人才和需要多少等调查论证不全面、不深入,一些专业设置过度重复,普通专业招生过多,一些热门专业毕业生也出现过剩,而社会紧缺的技工人才的培养却跟不上步伐。三是高校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不足,使众多毕业生在用人单位提出的具有实践经验和操作能力这一要求面前铩羽而归。
据了解,三本招生人数占高校人数的20%~30%,而这部分学校的就业率远低于高职、技校。鉴于此,建议适当缩小高等教育规模,将部分三本院校(独立学院)改成培养技工类人才的技工学校,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技工荒的难题。
(李立新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宁波市工商联副主席)
第四篇: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建议
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建议
[摘要]:近年来素质教育的思想广泛地被学校、家庭和社会所认同,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体育课担负着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重任,但由于受多年来的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作为素质教育的主阵营的体育教学,并没有被得到足够的重视,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是极其不利的。因此,要求我们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要规范体育教学活动,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构建合理的评价机制,提高教学质量,以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发展。
[关键词]:体育教学教学方法教学形式评价机制
[正文]: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体育课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的质量也应该成为评价一所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但由于受多年来的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作为素质教育的主阵营的体育教学,并没有被得到足够的重视。体育教学的教学质量有待于提高,如何提高其教学质量,根据我的工作经验在这里就谈几点看法:
一、从思想上转变学生对体育的态度
所谓转变学生态度,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转变学生对体育(身体锻炼)的各种不正确的态度,使体育成为学生自觉的行动和未来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中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只注重学生的升学率,忽视体育锻炼重要性现象,以致不少学生认为只要文化成绩好,体育成绩及格就行了。从而使得许多学生对体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体育学习不仅积极性不高,而且存在着严重的厌学思想。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首先要重视转变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培养和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在具体手段上,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讲解、教育,有目的地举办体育讲座,宣传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了解体育的功能和目的,以及体育在人才成长发展和自我完善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体育确立科学的学习目标和良好的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从而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
二、按照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由于学生家庭、生长发育、兴趣爱好、接受能力、身体素质及运动技能等方面的差异性,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区别对待,因人而异。科学地、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练习密度和强度。例如在跨越式跳高教学中,弹跳好、素质好、技术好的学生是越跨越有劲,但那些体质差的学生,怕跨不好被同学笑话,怕教师指责,总是躲在别的同学后面或站在一旁观看。
此时教师因人而异,对跨越式跳高技术好的同学提高跨越高度,提出改进和提高动作技术的要求;对体质差的学生降低跨越高度,增加一些辅助练习和诱导练习,并耐心和蔼地鼓励、帮助辅导他们。对于他们在锻炼中表现的一些不足之处,不讽刺挖苦,奚落嘲笑,而是及时注意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随时加以肯定,公开进行表扬,这样就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消除对体育的厌学倾向。
三、结合专业特点和时代要求,改革教材内容
目前,在体育教学中,对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针对性和实效性考虑较少,往往只从规定课时与项目的搭配上作些简单的调整。从目前实施的体育教学大纲中,我们不难发现,从小学到大学各阶段所安排的教学内容重复的比较多,针对性、特殊性不明显,这势必会影响学生对体育的兴趣。随着学生生理、心理的成熟,一种综合效用的体育价值观在学生中逐渐形成,兴趣广泛而讲求实效。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在体育项目和课时搭配上就不能简单化,而要用深入、周密的分析和研究,提供丰富多彩而又适合学生特点的项目,满足学生对体育的各种不同的特殊需要。可多安排些场地越野跑、登山等内容;再则,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体育项目进入社交场合,如网球、保龄球、高尔夫球、壁球、飞标等,都是目前在社交场合中常见的体育项目,学生不仅兴趣比较高,而且对他们今后走向社会也不无禅益。
四、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末见乐处,必不我学”。可见任何一门课程要获得成功,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教学方法呆板、机械,学生就会产生怠倦厌学行为。相反,如果教师教学中,语言风趣而含蓄,形象而生动,精练而带有鼓励性,并结合教材内容,根据课堂实际,讲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就容易出现生活活泼的局面。另外可根据学生好胜心强和兴奋容易转移的特点,可采用竞赛性、多样的教学手段。如在加速跑练习中,如果每节课都采用直线跑,纠正动作跑等几种常见的办法,学生就会兴趣性不高。如果组织他们进行组与组、队与队之间的“迎面接力赛跑”、“团结接力赛跑”,课堂就会出现你追我赶,争上游的活泼气氛。再如中长跑教学,采用变换队形跑,不同形式的接力朗、追逐跑、赶超跑、分组对抗赛等,也能使学生兴趣增强,情绪高涨。总之,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可以使教学过程充满有强的吸引力。
五、以课外活动为突破口,改革教学形式
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既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养成自觉、主动学习习惯的重要内容,也是目前改变大学生厌学体育的重要手段。从目前各高校的教学情况看,学生对课内教学相对比较重视,而对课外活动是重视不够,缺乏必要的引导和组织,形成单调划一。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部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而且还使一些学生把体育课当成了一种累赘,从而导致了厌学倾向的产生。因此,改革体育教学形式,丰富课外活动是引导学生投身体育、培养兴趣、戒除厌学行为的重要方面。因此,学校首先应根据体育场地、器械、设备的能力,开设田径、体操、球类、棋类等各项体育活动,配备有体育专长教师或学生分工负责,现场辅导,学生可凭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其次是进行课外体育辅导,这是学校辅导体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这种辅导是体育课教学的补充,可以完成体育课授课计划内无法完成的任务。从而大大提高学生体育的能力和兴趣。三是学校组建体育队,进行课余体育训练。这也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形式,是提高学校体育水平的主要手段。选拔具有体育天赋的学生,打破年级、班级的界限,根据年龄和运动项目,组成各个专项体育集训队,由体育教师任各集训队的教练,逐步形成自己学校体育的传统。
六、构建起合理的评价机制,提高积极性。
1、对学生的评价
在体育教学的评价中,教师不能把评价看成是简单的分等排序,而应该在评价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把评价的重点放在纵向评价上,建立起学生的个人体育档案,强调个体学生的进步,同时还可把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纳入到评价中,虽然学生的相互评价不够准确,但也体现了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在学生互相评价中还可以提高他们对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的认识水平,而且还可以使学生之间在情感上进行交流,从而提高学生上体育课和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2、对体育教师的评价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对教师的评价也正在向着互动化、多元化、过程化发展。而有的学校对体育教师的评价只是以运动会的成绩来评价体育教师,这就使得体育教师只重视了对运动员所参加项目的培养,这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是背道而驰的。在我省体育考试已被正式列为中考内容,所以有的学校就依据体育中考成绩来评价体育教师,这样做的结果是体育教师只重视了对九年级的体育教学,而且还容易造成对中考项目的突击强
化训练,这与体育教学的“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理念是不相符的。学校应该建立起对体育教师的量化管理,从教师的备课、上课到教师的专业发展,从学生对体育知识体育技能的掌据到学生的卫生健康状况全方面多角度的对体育教师进行评价,建立起对体育教师的奖罚制度,从而调动起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学校的体育教学质量。
七、为人师表、提高教师素质
学生的直接感觉对象是教师,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的。如果教师工作马马虎虎,上课松松跨跨,对学生放任自由,讲课精神不振,就会诱发学生对体育产生厌学行为。因此,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强烈的教学事业心。同时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刻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有着直接而强烈的影响,因此教师要以自己的模范作用、表率作用和文明形象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对学生关心、爱护和体贴。此外,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准确、熟练、轻松、优美的动作示范,可引起学生对动作的直接兴趣,使之产生跃跃欲试之感。因此,教师较强的业务能力和优秀的心理品质,是获得威信、密切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每个教师都必须注意自我形象的塑造,从而赢得学生的信赖和爱戴。
参考文献:
1.黄显忠、吕超《体育教学中学生兴趣的继发与培养》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2.邱宝文《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与展望》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3.《中国学校体育》2009年11期
第五篇:提高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
提高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是教育的生命,关系着学校的生存和教育的发展。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它是学校教育工作永恒的主题。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认真查找自己在过去教学上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努力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这里,我对大家提出如下建议:
一、把功夫下在课前。我们上一堂课并不难,上一堂有质量的课就不容易,经常上高质量的课就更不易,其功夫应该下在课前。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仔细研究备课,写好批注与反思,力求在课堂上讲出适合于本班学生口味的课。一般说来,备课越充分、越认真,课堂教学质量越高。备课备什么?说法不一,但这么几项是要包括的:备学生、备课程目标、备教材、备教参、备重难点、备知识点、备教学内容、备教学设计、备教学方法、备学生活动、备例题、备作业、备教法、备课堂及时检测和反馈等。这里所列的需要“备”的每一项内容无不要求“认真、充分、精益求精”。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备课上花的时间越多,教学质量也就越有保障。反之,越没时间备课或备课越马虎、随意,教学质量就越没保障。
二、把力量放在课内。如果我们要尽可能做到每堂课优质高效,必须遵守几点原则:
1、必须明确本堂课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及学生实际而制定的一种具体要求和标准,它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是课堂教学的方向,是一堂课的灵魂,是判断教学是否
有效的直接依据,可以指导控制教学过程,可以标明了学生学习之后要达到的“目的地”,所以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必须明确、具体。目标明确,方向才明确,可以说目标达成度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就好。
2、必须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在设计教学时,能够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充满生活情趣的课堂中参与学习,真正让孩子体验到学习的喜悦、学习的信心、学习的激情,这样往往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3、课堂教学要做到“四个一点”的要求,即“容量大一点、节奏快一点、讲得精一点、练得多一点”,现在倡导的高效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尽量减少教师对学生学习时间的占领,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生产”知识。
4、因材施教。教学有着自身的特殊性,首先它特殊在教学对象,即教学对象是一个个特殊的“个体”,他们来自于独特的家庭,有着自身特有的遗传,他们各自具有不同的智能或智能组合优势以及心智发展水平,他们的性格特征、生活阅历和兴趣爱好均不同,换句话说,教育不能以一样的方法应对百样的学生。实际上从教育过程看,教育也不是批量生产的,教育只能是学生个性化的过程,教育只能是一把钥匙打开一把锁。我们至少应该从课堂设计、作业布置、个别辅导到单元过关要求上对班上的所有学生梯度对待,因此只有多了解班级中学生的个体差异,特别是后进生、留守儿童、不做家庭作业学生的特点,针对他们的特点进行相应的安排,在教学中也针对他们设计一些问题,因材施教,才能保证整体的教学质量。其次,要转变备课形式。以前老师们备课基本上都是一本教材、一本教师用书再加上一本教案参考各自埋头独立完成。所以教学的设计就
不是很全面,不能面向全体学生。课改后,教材以主题单元出现,还有很多教师是以课文为单位来备课,没有注意到整合单元主题,也就不能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了改变这一现象,使自己的教学设计面向全体,更加完美。我们在今后的校本教研中,同年级的教师可以相互讨论下一单元的教学设计,提出困惑的问题讨论。上一个年级的教师也可以给下一个年级的老师指出他们去年教学时遇到的问题,这就避免了我们在教学中出现类似的错误,提高了课堂效率。这样我们就能更好、更有效的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更好的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最后,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分层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问题设置等。在课堂上更好的关注个体差异。如果提出的问题太过笼统,举手学生大多都是优等生,这就没有面向全体。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细致,这又不利于学生的思考。所以,在课前设计教案时,就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优等生设计有一定难度、发挥个性的问题。为学困生设计一些简单的、能激发其学习兴趣的问题。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教学方法,让他们快乐的成长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职责,我们应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顺学而导。
三、大胆尝试教研教改。教学过程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以及教学评价的变化而变化,如过去人们很强调教,现在更强调学,过去强调学会,现在强调会学,过去强调终结式评价,现在强调发展性评价等。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有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转变教学方式,如果不转变教学方式,那么所谓新课改无非也是“穿新
鞋走老路”。因此,当一种教学方式、教学模式落后了,不适应新的教学质量的要求,这种方式或模式就必须变革。我们有必要反思一下,现在各学科的课时是不是多了,学生没了自主支配的空间?课堂上教师是不是讲多了,学生不仅少了自主学习的时间,而且由于课堂信息泛滥或超载而导致学习疲劳,甚至厌学?学生的作业量是不是大了,使学生由学习的主人而堕落为作业的奴隶?学生“我要学”、“乐学”的模式是什么?如何实现低耗高效的教学?如何让学生由“一”到“多”,再由“多”到“一”?如何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和以一当十?等等。我们只要敢于改革、善于改革,就不愁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
四、科学评价。科学的教学评价是建立在对教学和学生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的,在《小学数学教师》月刊上有这样一个关于对学生学习情况评价的案例。有四个同学在学科测评中都是80分,甲同学的80分只是保持了原有的水平,乙同学和丙同学都由70分进步到80分,但乙同学凡是做了的题都得了满分,而丙同学完成了整份试卷却错了20分,丁同学则是由过去60分的水平进步到了80分的,显然同样的分数,他们的发展程度是不同的,从发展性评价看是丁>乙>丙>甲。由于四位同学的发展不同,教学质量的评价就不能一样。教学质量的科学评价要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如学生听课的评价、作业的评价,特别要重要教学检测的评价,如得分率、全对率、全错率、预测难度值与实际难度值的比较,甚至具体到每一个同学的卷面实际情况,都应有统计和分析。科学的教学是以科学评价为基础的,教师只要知已(明了教学要求)知彼(学生的学情),提高教学质量就不在话下。
五、把补困加在课后。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全体学生完全掌握所学的知识是不现实的,总会有那么几个学生在学习上有困难跟不上其他同学。教师决不放弃每一位学生,不仅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疑难问题,而且更要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并利用课余时间对后进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经常与后进学生谈心,鼓励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只要他们有所进步,就给予肯定和鼓励。
六、精选课堂教学习题、作业题。
1、作业的形式要多样,可分口头、书面、思考,布置课外阅读作业,力求能开拓学生知识面,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
2、作业的内容要精选,份量适当,难易适度,并具有层次性、思考性、应用性、开放性。
3、作业的规格要统一,严格要求学生认真、按时、独立完成作业,做到书写工整、格式规范、步骤清楚、书面整洁。
4、批改作业要及时、认真、细致、不漏批错批。当天的作业当天批改,作文必须在下次习作前批改结束,作文批改要有总批和眉批,批语要有针对性、指导性,字迹要工整。
5、重视作业的讲评,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要及时讲评和纠正。对好的作业要予以表扬,同时督促学生订正错误,对无力订正的学生应进行面批。
七、抓好早读时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 抓好早读这个黄金时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方面,特别是春季学期,我们要加大对学生早读的力度,安排好8:30上课之前教师必须提前半小时组织学生早读。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说得真的不错。现在很少听到早晨校园里琅琅的读书声,要让学生出了阅读课内书籍,还要阅读课外书籍。
八、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俗语说:“习惯成自然”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生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达到目标;不良的学习习惯,会给学生的成功增加困难。在落实高效课堂教育的今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从细节开始,比如说:坐的姿势、读书的姿势、回答问题的声音要响亮等等。教师必须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经过重复或练习形成自动的行为动作,要不断强化,持之以恒地渗透。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就会学会学习,懂得怎样合理去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会受益终终身。
九、写好教学反思。任何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都有成功的经验,也都有失败的教训。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对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需要积累的财富。上完一课后,及时分析,总结这节课的成败得失,并简明扼要地写在教案的后面,就是写教学反思。写教学反思,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教案有机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写教学反思,是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措施的重要依据,是积累教学经验的具体素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法宝。我认为教学反思可以这样写。
1、记录经验。上完每一节课后,都应对自己的课作出分析,肯定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成功经验,这些成功经验是自己的第一手材料和切身感受,所以不仅容易总结,而且可信实用。
2、记录不足。而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偶然,难免出现失误。“失败是成功之母”教师及时记录下来,可避免以后教学出现同样问题,有利于自己教学日趋成熟和完善,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3、记录灵感。每位教师在上课时,都会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产生奇妙的灵感,这一灵感稍纵即逝,若不及时记录下来,时间稍长就会遗忘。
4、记录“启发”。一节课上了一段时间,甚至很长时间后,教师在阅读相关教育教学书籍或教学案例时,往往受到启发,产生新的想法,也应及时记录下来。
十、加强家校合作。我们作为教师应该明确我们在教好学生的同时,要学会去转变家长的观念,主动与家长联系,让家长们明确知识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耐心做孩子思想工作,共同帮助学生,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强烈的社会责任,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还应该会有许多,老师们才是行家理手。我们都应根据自己所长,各显神通,把我们的教学质量越搞越好。
南部县石泉乡小学
二0一二年十二月